副刊文學
-
桐花─是客家走出去的花 世界走進臺灣的花香(華語詩)
瘦瘦長長的人潮 像是擠滿了一卡車一卡車 朝聖的心 遠道慕名而來 錦上添錦 花上添花 克勤克儉的桐花 為層疊的翠綠山嶺 點上雪白的意境 硬頸精神絕對不浮誇愈熱愈開花 愈艱難愈開花 客家的堅韌力勤奮力和生命力遠近馳名 勇敢地開著油桐花 務實淳樸的人家詩書禮樂的傳家 滿坑滿谷專注的眼睛滿坑滿谷讚嘆的神情 漫步在鬱鬱森林飛雪落花的小徑 陷入人們無限想像的幽情 像鋪了長長瘦瘦地毯般禮貌性是人間時節難得 歌唱出來的仙境 世界聞到了臺灣的花香聞到了客家桐花的花香 聞到了臺灣的濃濃人情味聞到了客家勤儉持家 聞到了晴耕雨讀聞到了國際名揚的油桐花 花香飛上了枝頭綻放喜悅飛上了枝頭歡唱 熱情洋溢了我們人生圓滿的美好想像 吸飽了芬多精可以安定了神經 休息夠了讓我們綻放出來更多更高更廣 朵朵美麗的心情 桐花是客家走出去的花臺灣走進世界的花香
-
船家
夏日的傍晚,漫步碼頭岸邊時,我不曾想過船隻在海上搖晃的暈眩感。或許是我總看著秋水長天的美景,總仰天羨慕著鷗鳥,再細細聆賞躍出水面的魚,此起彼落的玩耍著、牠們興味盎然的弄潮戲水,渾然不知海鷗已瞄準牠、針對牠,全速俯衝,將牠掐入水裏,硬生生的吃了,又再飛出水面,引頸向上,不著痕跡,彷彿這一切都不曾發生過,就算發生了,那又怎樣! 這樣的場景,不減損夕陽的美好,無礙一日將息的寧謐。甚至我也不知我有無期待著這樣的物競天擇,如此細膩的停格,弱肉強食的分鏡,淡入淡出著。 習慣慢走在漁港後,我有機會見到漁工們坐在甲板尾梢,任海流飄搖晃盪著,他們閉著眼,不滑手機,也未與家人視訊著,更無平時在街上常見的嬉鬧說笑景象。此刻的他們,就像船上那幾件褪了飽滿鮮豔色彩的衣衫,輕飄飄的夾在繩索上,吸滿生鹹的潮浪海味,濃縮了青春,收束了漂泊。 這樣的時刻,於他們,是白日漁船作業後的放空,能暫時離開逼仄的船艙,在星月下,那晃動有著搖籃般的安穩,思念隨著擺盪的旋律,貼近了他所來自的那片雨林、那道青色山脈、那抹斜陽、那場煙雨、那一次又一次的朦朧與惺忪……。 我在地理課本讀過,早期大陸東南閩浙沿海的蜑民,以船為家。我在以吳哥窟為主的高棉旅遊中,見到亞洲第二大內陸湖~洞裏薩湖,湖畔住著幾百戶沒有戶籍登記的居民,大人小孩以販賣當地特產或海鮮給觀光客維生,小孩們各個分別坐在白鐵製的澡盆,奮力划向遊客,兜售著頭尾都黑了的芭蕉,或是幾罐易開罐的飲料,遊客都給了錢,但芭蕉依然是整齊完整的兩串,飲料也原封未動的如數安放澡盆內,孩童們隨即划向那晾滿自家衫褲的的水上人家。 我們慣常說著生命自有功課,人生總有目標。常想,也許他們也有隨著歲月帶來的茫然與問答,也有因著成長帶來的生活責任與物質渴望。我想起了老舍的《駱駝祥子》,「祥子們」在北京胡同的拉車兜繞,那迫於現實的無告,底層生活的悲與愁,充分演繹了一個窮極了的人,奮力不向命運低頭的硬頸。 同是離鄉背井的青春正盛,屬於澎湖海洋的「祥子們」,在每天長日將盡後,一餐飯香米甜,就著一張涼蓆,任無盡的擺盪搖晃著當下。甲板上是無邊的大海,船艙外是不變的停泊。 屬於海鷗與歸帆的鬧熱港灣;屬於海風與長浪的溫柔碼頭;屬於星子與夜空的婆娑島嶼,都日落而息的美好靜默著。 或許碼頭漁港的「祥子們」,心海中有一片倒影,是關於那起初的漂泊,是關於親潮洋流,是蓄意生鹹的湧動於夜的氣息中。
-
居隱
台灣因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全面升級到三級警戒,官員建議民眾除必要的工作、採買、篩檢,沒事就別出門。 但部分民眾不知是長期待在家中太無聊,還是覺得此時遊客較少,道路不會塞車,且較容易訂到旅館、找到停車位或其他原因,仍出門到知名戶外景點,像是南投日月潭、桃園竹圍漁港、宜蘭外澳海灘旅行,造成當地停車場擠滿車子,增加群聚感染風險。 老實說,我也搞不懂這些民眾在想什麼?因為我身為得初老症狀的鐵道迷,急著透過旅行,記錄改建前的車站及鐵道,跟完工前的捷運及輕軌路線,留下青春記憶及台灣歷史,但住在疫情慘烈的台灣北部,為保護其他縣市的民眾健康,全面暫停旅行計畫。 畢竟台灣大部分美景,短期內不會被改建,幾乎永遠都在,所以為有效防疫,請戒急用忍暫停旅行好嗎?我們可在家整理以前的旅行照片,投稿媒體領稿費、上傳商業圖庫領授權金,用來支付疫情趨緩後,超前部署報復性旅遊的旅費呢。
-
【小說連載】 六個小孩與地仙
海拔幾十米的沙崙地形,不同於平面盲目穿梭的防風林。他們登上秋末蟬譟聲猶存,有如老阿嬤絮絮嘮叨的崙頂,一邊鳥瞰目標、研判路線,一邊隨手撿拾了幾枚好玩的蟬蛻。然後,向下鑽過一片巢內幼雛聳動,巢下鳥屍橫躺的鷺鷥林子,直接切抵,其實只跟觀音堂一個崙角之隔的萬善堂前。 萬善堂內,供奉著萬善爺,萬善爺是村人眼中的陰神,卻看似香火不衰;因而,雖然堂外週遭陰森逼人,供桌上倒是新舊祭品都有,小小的祠堂裡也是香燭齊全。一夥囝仔不禁心裡納悶著,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無助或不堪到必須捨棄大廟大神,寧願私下跑來祈求,這樣的陰廟陰神呢? 「我就曾經跟我爸爸和伯父們,跑來祈求過,千萬別再讓他們遇到壞鵝販、壞菜商;也偷偷陪我屘叔跑來祈求過,趕快讓他戒毒成功,簽中樂透。」陳建南告訴他們:「我聽我爸爸說,他和伯父之所以會這樣做,實在是逼不得已啦!有些事正神總是辦不到,所以只好祈求陰神幫忙啦!」 萬善堂前,他們一邊聽著小鷺鷥的嗷嗷待哺聲,一邊原來如此的審視著鳥屎斑斑的邋遢前堂。然而,就像上次總是跑在前頭,對於冥冥事物,總是永不放棄的大白,此時似乎終於找到另一種真相的尋向堂後,竟自狂叫猛吠了起來。 萬善堂後,是個半封閉的暗室,室口被一堵鎖上小鐵門的高牆緊緊封住;牆外角落,幾具好像裝過什麼寶貝的破陶甕,凌亂而故佈疑陣的散置著。小鐵門已經非常老舊,門下被鑽出個歲月滄桑的小土洞,大白就趴在洞口死命刨叫著。 大家立刻一陣緊張,懷疑這暗室內,一定躲著某種看守寶藏的奇魔異獸。 李志揚趕緊掏出手機,啟動錄影模式,嚴陣以待。王金旺等不及了,索性一把抱起李志揚,催促他直接探手,對準牆內拍攝。 李志揚無頭無腦的沒拍多久,嗶、嗶、嗶,手機發出了奇怪警訊。(一四)
-
尋找失落的南機場
老台北人如我,過去一直對南機場的名稱迷惑不解。讀大學時第一次路過南機場公寓,那時還沒有夜市,巷道空曠,單純是一排排的國民住宅,據稱它的土地原是南機場的一部分,那麼這個機場究竟在何處? 日本佔領台灣時,為了應付大東亞戰爭,總共建了60多個機場(飛行場)。南機場原稱古亭庄,是1909年的陸軍練兵場,用來操練步兵和騎兵,1914年起改用作機場。1936年因新建軍民兩用的北機場(今松山機場),乃改稱南機場,位置在今泉州街(崁頂)、中華路二段以及水源路的一部分。 1914年3月10日,日本三重縣的飛行家野島銀藏來台,下榻台北「日之丸」旅館(南陽街附近),惟因天公不作美,使飛行表演一再延期。21日上午天氣終於放晴,3萬多人聚集在練兵場,爭睹台灣的第一次飛行表演。09:37,野島先將他的Curtiss飛機在低空試飛一會,然後再度起飛,上升到1,500~2,000公尺,在上空繞了幾圈,歷時9分多鐘,為此,台灣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將這一天訂為「台灣航空紀念日」。 1920年9月,台灣第一位飛行家謝文達,台中豐原人,駕駛一架買來的舊郵機,在南機場表演飛行。1923年,民運人士蔣渭水和林獻堂等前往東京為成立「台灣議會」請願,他駕駛台灣第一架飛機「台北號」,在東京上空散發傳單,因此不容於日本政府而潛往中國。他曾經在黃埔軍校的飛行班擔任教官,參加過北伐和中原大戰,在一次征討桂系軍閥的偵察任務中,因墜機負傷而退役,官拜少校。 日本戰敗投降後,國防部接收機場,因松山機場已正常營運,1954年與台北鄉村俱樂部合作,在南機場原址成立高爾夫球場,作為友邦駐節人員和外僑的休閒地方。1977年,這一片面積80甲地廣大土地開闢為青年公園,一些有電梯的公寓大樓開始環繞在旁;2000年,新店溪河畔又建了馬場町紀念公園,1950年代的一些政治犯魂斷於此,「白色恐怖」的悲情! 回溯1949年國軍撤守台灣,在南機場附近搭建了許多簡陋的眷村,如空南一村、空南二村,中華路二段至萬大路一帶,住了不少外省移民。1959年8月,「艾倫」颱風從中南部登陸,挾帶豪雨,河川暴漲、釀成全台嚴重的「八七水災」,台北的低窪地區一時也變成水鄉澤國。 為了防範台北的颱風淹水,當時的台灣警備總司令李立柏下令限期拆除河川附近的房屋,條件是允諾國民住宅興建後,可向銀行貸款預購公寓,15年償還。1964年11月29日,南機場公寓風光地落成,由行政院長嚴家淦主持剪綵啟用典禮,然後在古亭區公所抽籤分配。次年,中華路,公園路、重慶北路的居民陸續遷入,共計1,264戶。 南機場公寓的竣工比水源路一期國宅(永春街附近)晚一年,當時它卻具備許多其他公寓所沒有的特色,例如儲水庫、污水處理場、垃圾投放口、不需電線桿的地下電纜、抽水馬桶、地下避難室等設施,它的迴旋式樓梯也相當新穎,四戶共用,益見營造單位構思的用心。 這些集合式住宅樓高5層,後來也續建了二期和三期,範圍涵蓋中華路二段的301~313巷,以及對街與西藏路相連的304巷,附近也建了菜市場和小學(忠義國小),一度被視為台北市的「模範國宅」。雙十國慶時還獻寶,邀請東南亞的華歸僑來此參觀,甚至有片商跑來,將它作為電影的場景。 如今機場早已不存在,老舊公寓從古亭區劃分到萬華區,現屬於中正區(忠勤里),唯一不變的是仍然保留「南機場」的舊名,連公車站牌亦如此。8~10坪鴿子籠般的狹小空間,不斷出現前突後伸的違建物,有經濟能力的住戶早已遷往他處,留下的弱勢是老人或外來新住民,由於產權複雜,都更乏人問津,愈來愈像香港以前的九龍寨城。 1986年,原有的巷道形成一個「南機場夜市」,美其名為「易牙巷」,熱鬧喧囂覆蓋了它的頹相,超人氣的小吃林立,便宜實惠,其中有的攤位甚至被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介為美食攻略。儘管如此,南機場公寓已不可能重生,祇有日漸衰老,冷眼看它,有朝一日被遺棄為止。
-
一路追隨的良醫
幾年前曾在臺北公保大樓(今已停診)看一位某大醫院教授級醫生,我說我來看……,這是上週在貴院所作的一份健檢報告,請您參考一下。他始終不發一語,更別說要看報告,開了一週的藥,要我去做腹超。回診當日,我問腹超報告,他仍保持緘默,只說一句話:「這些藥不要再吃了!」花了兩個半天,白吃一週的藥,仍不知自己的報告,這樣的「名醫」,即使「華佗再世」,也讓病人「退避三舍」、不敢領教。 我所欣賞的是視病猶親、有問有答的良醫,此生有幸遇到許多位,其中有三位是我一路追隨的良醫,始終感念在心,敬佩不已!茲依認識的先後順序敘述之: 一、鄭振鴻醫師 數十年前,鄭醫師本是臺北市和平醫院的西醫,後轉為中醫部的中醫,由於我曾半夜盜汗、內衣濕透,看了附近西醫,做了相關檢查,一切正常,沒有開藥,也不用再去。後經友人介紹,改看鄭中醫師,醫師和藹可親,把了脈,看了舌頭,說我是「虛」,吃幾帖藥就好了!一副老神在在、自信滿滿的樣子。我半信半疑,返家之後,按時服藥,果真靈驗,藥未吃完即已痊癒,令我大為嘆服!世間怎有如此神醫?兒時不太相信中醫,原來是未遇到真正的中醫師。 在我年輕時,曾經尿酸偏高,我曾服過西藥。鄭醫師要我試試他的處方,從調理體質入手,服了一段漫長的科學中藥,不僅恢復正常值,而且持續至今未曾高過,直嘆妙手回春! 鄭醫師退休之前身兼臺北市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與林森院區的院長,一有需要便來打擾,雖然他的專長是肝膽腸胃及過敏免疫,但中醫又是全方位的,多處病痛皆可通盤考量、一併處理。曾在昆明院區候診時,聽見病人聊天:「我從中部來的,聽說他很厲害。」「我咳一個多月未癒,吃了他的中藥,一週就見效果……。」不一而足,難怪每次看診病人多達一、二百人,上午診看到下午,下午診看到晚上,但他看診的態度始終如一,不疾不徐、詳細問診,還加幾句寒暄,與病人完全沒有距離,我真佩服他的精神,在他身上感受到真正的良醫不僅醫術高明,醫德修維也是不同凡響。 鄭院長退休之後,自設私人診所,舊雨新知、絡繹不絕,我還是常客,診所座位滿了,就站著等,無論男女老幼、拄杖輪椅,都是他的病人,有的是輾轉介紹,有的是一路追隨數十年,因為病人需要他,即使他想完全退休,也是身不由己!鄭院長一生功名頭銜,難以盡述,他累積了數十萬病人的閱歷,看遍大小疾病,但所表現的卻是平凡、平實與平淡,病人無不由衷感佩! 二、黃蓮奇醫師 始終面帶笑容的黃醫師,讓病人心情瞬間好轉、擔憂隨即消失。他本在臺北公保大樓心臟內科看診,母親與我是他的高血壓病人,每次見到母親去看診,便用閩南話交談,說他去過金門,金門的幾位醫生都認識、醫病距離隨即拉近,兩人有說有笑、互拍肩膀,就像親朋好友一般。 後來公保大樓閉門停診,母親與我乃追至他駐診的和平醫院,他與鄭院長曾是和平同事,兩人很熟,都是視病猶親、類型相似的好醫師。退休前是和平醫院副院長,有次我尊稱他為「副院長」,他說:「別叫我副院長,副院長隨時換人,叫黃醫師比較長久。」不慕虛名,也真幽默。 和平醫院內規,八十歲以上優先看診,所以掛號號碼至少要乘以二,這是尊老的禮讓運動,值得提倡。黃醫師看診細心,有問必答,他會根據病情的需求主動為病人安排必要的檢查,無須病人操心,即使看診一、二百人,已過用餐時刻,飢腸轆轆,但仍從容自若、毫無慍色,其醫德修為,足為醫界楷模。 副院長退休後,為了持續照顧他的老病人,不辭勞苦,繼續留院看診,有次我進診間,見到一對拄杖老夫婦正在看診,醫師說:「你們已搬家到竹圍,不要千里迢迢來此看診,可就近到馬偕。」立即拿起手機搜尋,並抄下醫生名單。告知這幾位醫生都很不錯。我在一旁雖然等得有點不耐煩,但親眼見到感人至深的一幕,見到真正的良醫是處處為病人設想,令我感動萬分!學到可貴的一課。 三、王盈文醫師 王醫師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女醫師,秀外慧中、才德兼備,口齒流暢、反應敏捷,應是醫學院畢業不久的高材生。首面之緣是數年前我在榮總做完一日健檢後,她擔任總評醫師,親切和藹、每問必答、解說清楚,雖然年輕,但很專業,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良醫,自此只要有這方面的需求,我便掛她的診。 王醫師對待病人非常禮遇,尤其老人更是尊重。診門一開,一位老先生拄杖走進,醫師笑臉迎人:「李伯伯,您好!慢慢來,請坐。」見到這麼親和的醫師,病已好了一半;診門一關,只聽醫師放大聲量,以免老人聽不清,且重複強調,深怕老人記不得。如此耐心的醫師何處尋啊?若有內視鏡或腹超的檢查,她不光是看看報告而已,還會調閱片子,詳加解說,這麼熱心十足的醫師,實不多見! 有一次內人要掛號,但已額滿,只好拜託醫師加號。看診時,內人說:「醫師您是名醫,所以都掛不到號。」「我不是,名醫在對面。」謙沖自牧,更加令人敬佩。 最近的一次,我去看診,一進門醫師便說:「以後我們要很久再見面喔!」意謂著檢查正常了!「不過你要乖乖幫我吃藥,幫我……好不好?」反倒是在求病人,「乖乖」「幫我」「好不好」都是極為客氣的用詞,且是站在病人的立場說話,如此貼心、用心的良醫,更是人間少有! 每次看診,病人多達一、二百人,自然是「名醫」;每次看診,視病猶親、細心用心,自然是「良醫」,他們有一共同特色:笑臉迎人、耐心超人。他們始終站在病人立場思考問題,了解病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同理心,真正懂得「病人心理學」的良醫,配得上「仁心仁術」「德術兼備」的讚譽。套用兩句話:「醫生易得,良醫難求」「醫生滿天下,良醫能幾人」,這就是許多病人為何不辭千里,一路追隨、不離不棄的主因。
-
【小說連載】 六個小孩與地仙
「嘖,嘖,阿滿姊啊,妳現在不說我不知道喔!這隻小驪馬跟她老母小時候沒兩樣,不讀書只顧玩,將來長大怎麼辦?那日若是有什麼閃失,我又怎麼向她頂溪阿公交待喔!」她外婆抄出門後的竹枝子,卻不忍心下手的放回去;然後,一面牽車抱上她弟弟,一面叫她把半袋蕃薯搬上前座踏板綁好。 「安啦,安啦,罔市啊,妳別生氣!妳家筱純長得又嫷又巧,將來一定大好命啦。哈,說出來讓妳知道,聽我家建南說,已經有一個住街尾別墅的六年級男生,偷偷愛上你們筱純囉!」陳建南的阿嬤,笑嘻嘻的替她解危道。 「唉,早開的花不會結果,靠自己打拚才重要啦。」她外婆發動機車。 他們抵達觀音堂時,李志揚兄妹已經老早等在那裡。王金旺則故意躲在堆得兩樓高的沙土旁,意外現身的讓他們大吃一驚。 「那日,一起被魔神仔牽去轔轔踅的,就是你們三個吧?來,來,你們都過來,一起進去參拜觀音菩薩,一起接受阿靜仙嬤收驚。」陳建南的阿嬤並沒有嘮叨罵人,始終那張憂患臉色的招呼著。 「對,今日這麼湊巧,六個貪玩的囝仔都到齊了。你們都一起過來,祈求觀音菩薩的寬恕,領受阿靜仙嬤的開導吧!」難得許筱純她外婆,也和緩著那雙向來愁苦勞頓的眼神,語氣慈祥的向他們招手道。 觀音堂上,觀音菩薩居中而坐,媽祖婆、七娘嬤、註生娘娘、陳靖姑等女神,一字排開。兩面側壁,安供著許多信徒寄奉的親人靈位,靈位前還貼有遺照,嬰兒、孩童、國中生、高中生,戴學士帽、穿軍服的都有,個個栩栩如生。 阿靜仙嬤要他們面對神像跪下,問過姓名和身家後,穿上法袍開始收驚。 「天靈靈,地靈靈,慈悲的觀音菩薩啊,憐憫這個豬肉攤的子弟,憐憫另外這五個父母都不在身邊的囝仔喔!慈悲的十方神明啊,既然您們孕化了他們,涵養了他們,那就守護他們無災無厄,得福得慧,直到平安長大喔!」 阿靜仙嬤眉目低垂,邊喃唸禱詞,邊搖響法鈴,邊沾灑靈水。 許筱純不知是濺到靈水或自己感動流淚,恍惚看去,一片模糊。滿眶全是慈母似的萬古神影,以及那一大群來不及長大,來不及成家立業的千古兒女。 她連連眨眼,好不容易才將滿眶淚水和影像,閃眨成一幅幅悲憫逝景,收驚儀式也於是到此結束。 辦完正事,阿靜仙嬤脫下法袍,照例不拿紅包,只收土豆和蕃薯。然後,三個阿嬤級的老女人,開始坐下飲茶,緩緩打開了人到晚年的泛黃話匣子。 悄悄,陳建南向李志揚使個眼色,六個囝仔先是溜出觀音堂外,裝模作樣的玩著。隨後,逐漸假裝走去沙崙斷口那邊看沙。 半座老沙崙,被現代怪手挖開的斷面,不僅壯觀駭人,一覽無遺的龐大沙土結構,樹木根絡和莫名暗穴,更是處處透出原始天地的無限謎趣來。他們不禁立刻隱隱察覺,這沙崙所隱藏的寶藏和地仙,有可能即將現身一見的微妙氣息。 潛行過沙崙斷面,陳建南大略調整了一下方向,轉為向上爬坡。為求速戰速決,許筱純的弟弟,乾脆便又由李志揚和王金旺,輪流揹著走。(一三)
-
那一年的阿里山孩子氣的我們
十年前某個夏季,適合融化冰淇淋的季節,我們家去阿里山走走。 按照例行公事,父母會在出發前吵架,我們幾個孩子會不負責任地慢慢收拾行李。 爸爸總會想要再多帶一些香蕉橘子,媽媽總是嫌爸爸動作太慢。說好的九點出發,總是拖到十點,一家人擠進休旅車,CD播放著我們最喜歡的迪士尼歌手音樂合輯,一路上唱歌、看風景、睡覺。爸爸和媽媽可能仍然會為了路線、開太快、噢!天啊!又差點開過頭而吵架;但我們幾個孩子忽視這一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從高雄到阿里山的路段怎麼開、會經過幾個隧道、幾條蜿蜒的山路,我不知道,我看的是那些樹叢、開過我們身旁的車子、一節節的高速公路圍牆,睡睡醒醒在混沌之間。 當時的我一點都不想去阿里山,在家裡吹冷氣看書、看電視、玩玩具也很棒啊!而且一出門爸媽就一直吵架,我覺得好煩喲! 傍晚我們停靠在山間的小餐館旁,吃著混雜野味與家常菜之間的幾道熱炒,配著白飯吃,氣氛和樂,美食當前,不亦樂乎;和妹妹搶著最好吃的那道菜,或是期待著接下來的行程、期待我們要住的小木屋。 大概在下山前趕到阿里山小木屋,穿著polo衫的櫃台阿姨,給我們掛了木頭雕刻原住民符號的鑰匙,領著我們走向一排排的木屋—第三間。櫃台阿姨熟練地介紹如何開關電源及隔天的早餐時間,就離開了。 我和妹妹考慮是否要依照迷信先敲個門再開門時,弟弟已經先轉開門把了!我們進了房間,大大的三角屋頂斜到牆邊的窗戶,一打開就能看到庭院小花,整個房間充滿木頭香氣與溼氣,弟弟已經興奮得先玩起跳跳床遊戲,從這張雙人床跳到另一張,妹妹們拿起相機拍下每個布置,甚至替熱水壺拍了張特寫照,我們的行李轟炸房間四處,桌面上擺了一個個塑膠袋,房間的美感替換成我們家常的面貌,同化得非常成功。 睡覺前,爸爸問說,誰明天要跟我四點起來,到山頭看日出? 隔天早上我和妹妹跟著爸爸走到山頭,好冷唷,臉頰凍的蒼白、而嘴唇咬得紅通通。站在山邊,我們三個替慢慢升起的太陽拍了一百張照片。 回家後,我們喜歡一起看照片,看亂拍了那些搞笑照片、山林的風景。當時真搞不懂怎麼爸媽總是愛生氣卻又喜歡帶我們到處走走呢?
-
落葉與枝椏
落葉跟枝椏說,已然泛紅的我,元氣殆盡,自高處墜下,莫怪乎,倏忽而起的是一陣風,還是一陣雨。 謝謝枝椏有你,留住了我,讓我得以再呼吸溪谷間特有的清新空氣,欣賞美麗奇特的景觀與不同的視野。 也許,不知什麼時候的剎那間,我會墜入深谷,從此不見天日,化為塵土。我明白,那一定是乍然而起的一陣風或一陣雨。 我會記得,是你讓我擁有片刻的美好。 枝椏說,大自然,溪水潺潺,鳥語花香,自由自在共享,無需記得。
-
一缽綠
買了一把地瓜葉,剪葉去梗後,就將那些枝梗阡插在盆栽裡植養著。 盆裡不過是幾把清除排水溝槽時集聚其內的殘渣土泥,三五日就澆淋著洗米水罷了。無需特別的肥壤沃土,它們竟大方地回報了我片片濃綠青碧的尖圓鮮葉。 日常裡,我總往那盆栽裡剪下幾片亮綠玲瓏的青青葉片,小缽裡盛些水,將之就此的養在桌案上,伴陪著寫稿的我。 那靈魂深處鮮綠盎然的生之意趣,總若此的棲息在我心田中。翠綠且鮮活得,促我深感,生氣盎茂呵!
-
好美的苦楝樹
都歷遊客中心,是我特別想要介紹的景點。 台11線來回多次,以前從未想過要進去參觀,因為大多數的遊客中心都只提供幾頁旅遊簡介,內容貧乏,虛應故事。但都歷遊客中心卻很不一樣,它是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本部,來過之後就極想推介給大家。 都歷遊客中心背山面海腹地廣闊,硬體設施完備,一些小細節小器物都很有設計感,讓人愉悅。展區則有阿美區、海洋區、互動體驗區,也有各種生活工藝、藝術活動的展演。並設有解說牆和多媒體介紹,是我認為內容最豐富資訊最活化的遊客中心,遊覽花東若能先到此腦補一下獲取必要的資訊,便能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掌握個大概,將會玩得更有品質更有收穫。 外庭一大片修葺整齊的草坪,連接著浩瀚海洋和遼敻天際,海天一線的景色讓人讚嘆。草坪上陳列著許多裝置藝術作品,有時則是藝術家的專題佈展。這個美麗草坪也是每年舉辦「月光.海音樂會」的場所。想像星月當空,大地靜美,唯有樂音和海潮聲盈耳,將是多麼詩情畫意。 陽春三月天正是苦楝花開的季節,我一路從西海岸追花到東海岸。 台東大學的校園植有多株苦楝,學子在樹下展卷笑語,紫花落了一地,襯托得校園格外美麗。然而最讓我想要擁抱的則是都歷遊客中心的這幾棵老樹,樹大蔭濃,開枝散葉大手大腳恣意的伸展出去,撐開了一把大傘,引來鳥雀啁啾。人們在樹下乘涼歇息,甚至可以躺下來做個春天的夢。 一樹繁花,羽葉翠微,迎風招展漫舞,引得遊人春心蕩漾。 閩南人是不愛苦楝的,覺得日子會苦得沒完沒了,所以屋前屋後若有苦楝必除之而後快。客家人反之,喜歡在庭前種棵苦楝,取其吃苦耐勞興家的意思。阿美族人就更有生活智慧了,苦楝花開春日將盡,趕快做好必要的農牧工作。秋末苦楝果變金黃就該利用魚藤來捕魚了……。 苦楝是台灣的原生樹種,真心覺得她特別適合這一片山與海,適合生長在花東純潔美麗的土地。 飽覽了台11線的濱海風光,之後從長濱橫貫轉進台9山線,途經的玉長公路夾道也是兩排苦楝樹搖曳生姿,紫花如霧,淡雅宜人的花香似有若無,在花東縱谷的晚風裡一路相隨,依依相送。 興盡,且歸去!(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愛
請把風揉成一只船 將每天暮色 標記成記憶的味道 將生活燙成一件櫬衫 讓鈕釦一步步貼近 等待被時光鎔鑄 宛如雙手緊握 彼此的身體,愈藏愈深 或者鑲上明亮 漸次暗黑的臉 從內心 生出一顆太陽 這麼難 又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