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中校史館落成記
壹、夢田 金中校史館的籌設,緣起於2016年4月辦理文書組長遴選,時任校長廖俊仁要求參選者提報「金門高中檔案管理計畫書」、「金門高中校史館規劃計畫書」以玆評審。當時心想,若能參與校史館規劃,為公務生涯留個紀念,這是多美好的事!但衡諸「金中」這個歷史悠久的學校,光是資料搜集校對千絲萬縷……要統整出校史館具體意象,真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任務。惟既對金中校史館擁有更多的要求、想像與熱情,近身參與,方有可能依自己想望的方向走。是以不揣淺陋,在瀏覽國內各校校史館工程、歷經無數個無寐之夜後,鄭重提筆參選,是年10月15日升任,並積極投入校史館建置作業。 貳、深耕-禾苗秀兮 本校民國1951年秋創設於現址,1954年因「九三」砲戰遷址於陳坑,1958年因「八二三」砲戰全部學生疏遷台灣各省立學校借讀,是中華民國最後一批流亡學生,迨至1960年秋原址復校。金門高中迭經戰火洗禮,一路蓽路藍縷。遙想軍管時期,各種宣誓性的政策活動,如:為蔣公暖壽的晨呼、壽堂拜壽、民國60年退出聯合國的學生保釣運動、民國73年「送炭到泰北」援助活動……等,金中熱血青年無役不與,而有關資料,植根於與事件相關校友師長們的回憶裡。 金中建校以來,校友們在流離中、砲火中勤勉力學的生命韌性,著實令人感佩。歷屆校友們無論在學術、工商、軍警……等各領域表現出類拔萃,咸為社會棟樑。如此成就,是金中師生、校友數十年來共同努力的結果,而見證金中校務成長軌跡的史料文物,正日漸被歲月汰洗,被湮滅毀棄中。如何進行校史徵集、校史館規劃與相關文物的建置,迫在眉睫,也是身為金中人的使命。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各校校史館建置,萬變不離其宗。然則琳瑯的靜物擺設,華美的文字敘述,如果缺乏人的溫度,別說參觀者走馬看花,無法產生共鳴,缺乏生命力的素材,又如何能讓校友思想起--回憶當年而留連忘返呢?金門偏處海隅,勞務工程招標,廠商往往考量成本而裹足不前,低價搶標的,更難有「物超所值」的期待! 個人深以為:屬於大家的「金中校史館」,是人、事、時、地、物串連,藝術的結合與呈現。惟面對學校檔案的局限性,如何海底撈針,讓散諸四海的校友們看到金中徵集文物的需求?面對校史館成立急迫性,如何信實有效的進行史料文物的搜集校對?校史室如何能不流於歌功頌德,呈現質感、高度與溫度,且饒富戰地特色?這樁樁件件都是易知而難行之事。 為見證本校創校迄今各時期的珍貴歷史,為喚起校友們大家的共同記憶,充實校史館收藏,個人輾轉苦思,於105年10月成立fb:「金中圖文館收集老金中的前生今世,請各位學長姐、學弟妹,挖出家裡的老照片,分享青澀的芳華歲月,以圖文記錄金門高中的成長歷程,化剎那為永恒。」為防杜網友連結有損教育形象的貼文,設定為「私密社團」,會員從無到有,於今已有2824人次。 文書組整理數位典藏的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中有關金中招生、勞軍、畢典……等活動訊息,進行新聞剪輯、老照片掃描後,公告於「金中圖文館」,以歷史故事,喚起校友回憶,校友們以捐贈文物、張貼老照片、感念師恩……等方式熱情回應,由此反饋迴路,涓涓地廓現金中校史的完整歷程,又憑藉fb與校友連結,仰蒙張國治教授相助,委託榮獲「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傑出校友」的弟子潘恒生博士親自設計,歷經多次場勘討論,相信在藝術大師督教領航下,集結金中璀璨校史暨校友捐贈文物所鏈接而成的「金中校史館」,可以激發金中人的驕傲感、凝聚金中人的向心力、傳承金中精神,成為世代金中人追憶青春、分享回憶、延續金中記憶的落腳處。 文書組於106年提報「金門高中校史?建置計畫」,規劃於白宮後面四樓進行空間改造,爭取金門縣政府107年專案補助,感謝縣府通過補助新台幣600萬元,建置「金中校史館」。 參、熟成─有賁其實: 成立金中線上校史館─「金中圖文館」fb,鼓勵校友們一起來建置校史館資料。 場館主角「出土砲彈」:105年本校壘球場挖出舊砲彈1枚,文書組特別行文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惠請同意返還本校校園出土之廢舊砲彈,以為校史展示,並提昇學生全民國防教育功能。 胡璉紀念專區:金中為軍辦學校,為紀念創校胡璉將軍,透過民國史、金門縣志、胡璉將軍紀念館、胡璉故居紀念館……等,彙整胡璉史料,送廖校長審閱,經廖校長親自連繫,感謝胡璉孫子胡敏越牧師長提供胡將軍高清照片。 823烽火專區:整理民國47-49年823砲戰時期學生的學籍卡、借讀成績冊,建置寄讀台省學校學生名冊,PO上網供校友參考,並辦徵文,徵集照片活動。 師長參與:校史館規劃設計標,敦聘委員:家長會長李根遠、校友會理事長王添泉、校務發展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蔡育仁、823流亡學生代表楊清國、退休教師代表蔡錦清、藝文界代表文化局長呂坤和等。標案現場,委員們紛紛提出對校史館設計的想望:嚴格要求耐熱、防潮、具美感的建材品質,要能突顯戰地特色,質樸溫暖有味的設計風格,更允諾經費若有不足,將協助募款。 文獻校對:以史證史-校史編纂(沿革、歷屆校長、大事記)時間軸校對確認、組織校史委員會,以推動校史資料管理及運用等相關工作、嘗試金中校史&縣史並列,藉以廓清金中校務發展與金門政治文教變遷之影響,進行現有文物檔案與校史資料交叉比對,依資料信度辦理校正。 校史展示區塊資料整理:校訓有「禮義廉恥」、「勤樸弘毅」2版本;校徽有2版本,校旗有3版本。校歌有:年創校時期、陳坑時期、復校以後現行版等3版本,規劃展示區有聲輸出,由金中老師指導伴奏,金中學生演唱,供現場點播。 校務發展相關資料整理: 歷屆家長會長、校友會理事長、校務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名冊、金中姐妹校、策略聯盟及歷年校友捐款芳名錄。 金中建物年表:整理金門高中地理位置圖及創校以來各棟建築建造時間及照片。 輸出排版:確定展示版面分期、歷屆校長排列方式、各版照片選取(特別節慶、競賽、師鐸獎等優先)、各版大故事撰寫(廖俊仁校長親自執筆)、排版、照片說明……等,莫不親力親為。 文物擺放:盤點典藏文物,進行擺設規畫、捐贈者名牌設計繕打、校史館簡介撰寫、場館各式文字說明再校對,排除錯誤。 「金中校史館」108年完工,5月17日配合校慶揭幕。 肆、深情候君來 感謝縣府經費挹注;感謝張國治校友力邀台藝大潘恒生博士為金中量身設計,打造獨特絕美的身影;更感謝廣大校友們的熱情參與,不吝捐贈或拍照轉發手中的無價珍寶,協助說解,讓歷史縱橫得以明析,讓金中的前世今生,由是映現,老金中的回憶得以串連。「金中出品,必屬上品」,匯聚海內外校友的力量,順利完成的「金中校史館」,恭迎--校友們蒞臨參觀指教。 金中校史館館內分置三面電視多媒體,連線:「金中圖文館」FB、圖書館金中同學錄檢索系統。電腦內建置:金中校史(&縣史)、金中歷史照片集、金中報載歷史資料圖檔、金門高中校園軌跡集錦……等,可選擇幻燈片方式自動播放。本館資料豐富,歡迎查閱。 伍、結語: 歷史是禮物,也是負擔。身為金中人,應知金中事。認識過去,才懂得珍惜我們擁有的自由與幸福,懷抱感恩的心,邁向未來!
-
港邊孤燈
燈 孤獨地立在岸邊 看 喝醉的海風在水面 寫字 像張顛的草書 一個字連著一個字 氣勢磅礡驚人 猜想應該是首絕妙好詩 天亮了 你興奮地又跑去港口 字不見了 詩不見了 你問 仍在原地未走的燈 他孤獨如昨夜的樣子 堅不開口
-
呷茶
騰騰的熱氣,纖纖的嫩芽,徐徐的漂浮,縷縷的清香,濃濃的湯色,悠悠的啜抿,綿綿的韻味,細細的品嘗,淡淡的回甘。好茶,啜苦咽甘。這種甘並非糖般的甜,而是一種醇而爽的回味;在玩味茶的色、香、味,游離間,視覺、嗅覺、味覺均融為一體,沒有隔閡的包容了一切,令你覺得舒心愜意的好心情。看茶有趣,呷茶品味,從茶中體會出生命的純淨和喜悅,生活趣味就在自由和悠然。呷茶,可說是一種休閒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情緒一種滋味,更是一種享受一種薰陶。 茶,總是被拿來與酒相提並論的神奇飲品。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傳統飲食文化。就性質與方式而言:茶是嫩葉烘製而成,淡中見味,是內斂,是古典的,猶如隱士,清淡雅致;呷茶講求宜小、宜慢,茶葉重新,越新越香;茶則使人靜,也就尚雅、尚談;因此茶是清涼帖,可以多飲。酒是五穀精釀,熱腸如沸,是釋放,是浪漫的,誠如俠客,豪氣凌雲;講究宜烈、宜爽,重陳,越陳越醇,酒易使人喧鬧,令人欲狂、欲歌;因而酒是催情劑,半酣正好。證明酒能壯英雄膽,詩清皆為飲茶多。 我對茶是一個門外漢,也無呷茶的雅好,對於呷茶之道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茶葉大都是在台親友送的,有便喝,只要茶葉就好,毫不在意,喜歡大杯大杯的喝,不斷的喝,覺得那小小的一杯,實在太費事了,自然品不出其中之妙。文人雅士譏俗人呷兼為解渴,只要濃、熱、滿三個字,我正是這種俗人,所以說,我不懂茶道。只不過退休後,我喜歡泡茶的過程,喜歡沏茶的心境,更喜愛入口那一瞬的感覺,心下快活,未使不是一種悠然。 唐代人呷茶是將茶餅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南方寺院因供佛要用茶,坐禪僧人幾乎種茶飲茶。這種烹茗、啜茗的過程,儀式強調莊重,重視每道環節,倡導飲茶仰德雅志,造成文人閒僧中嚐茶者尤多。中國的飲茶參禪方式通過僧人傳到日本。宋代飲茶方式和唐代不同,把茶葉碾得細如粉,飲茶時以沸水沖點,再用茶■攪拌,致茶與水交融似乳稱「點茶」方飲。更進一步追求生活的閑適化和雅致化,視茶為一種閒情逸致和高雅的藝術享受。日本僧人又把宋代的飲茶方式帶回日本,說明日本的茶道就和宋代差不多。重視自然環境,茶室裡清雅,淨而又靜;茶具的講究,品茶的藝術,更與禮儀結合在一起,一舉一動規範嚴謹,莊嚴肅穆形同修行,成為茶道經典準則。飲茶時,先賞玩茶具,次聞茶香,然後細口飲之;其過分嚴肅和講求規則,某種蓄意造作,彷彿一場演示。正像喝工夫茶,對茶具、水、茶葉、沖法以及排場都如此講求,形成了整套規範的程序。其循序漸進太過細膩,委實需要耐心或工夫?事實上誰有那麼多的工夫?那便失去呷茶以求心神舒適的本意。我想,哪有一點呷茶的趣味?還能品出什麼茶的滋味?也許好茶還得人善於品嘗才能體現它的價值,也許人必須在神清氣爽,心平氣和,方能真正領略到茶的滋味。話雖如此說,呷出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忽然生疑雲,「茶道」這不也是一種文化觀光產業的包裝?把茶當文化體驗行銷,錢景一片看好。果真如此,茶壺裡倒出來是茶嗎?難怪茶從「俗飲」到「雅品」,一般來說,品茗起碼需要具備兩大條件:一是要有錢,二是要有閒。無上限的消費,是品茗的耽溺?還是誇示的炫耀?那麼,品茗變得奢華的享受。 呷茶的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歷代一直不斷地發展。我們今天呷茶的方式,源自明代泡散茶,隨著製茶工藝的進步,茶以壺泡、以杯飲,簡易實用,講究清飲,要的是品出茶的真味。呷茶方式終於平民化了,與士大夫所追求的返璞歸真不謀而合,享受一種非物質的清福。 福建產茶,茶種有不發酵的綠茶、全發酵的紅茶與半發酵的青茶。閩南人茶風特盛,普遍流傳呷茶的習慣,生活裡每天都少不了茶。對茶葉非常考究,用的是烏龍青茶,耐沖泡,確是好茶;也喜愛安溪鐵觀音的清香或武夷山岩茶的醇厚。呷茶重在品香,淺斟慢飲,品嘗茶中特有的韻味,幾乎天天飲。所以閩南有人因呷茶而傾家蕩產的傳說。兩岸小三通後,我到廈門,方知其言不虛,可見閩南人愛茶之深。 自古以來,公認好茶要有好水,就十分講究茶葉沖泡水的選擇,甚至把「石泉佳茗」視為人生清福。對用水貴在源清、品活、質輕。水味則要求甘和冽。明末,兵部尚書盧若騰,金門賢厝人,好茶事,有「茗癖」,講求用泉水烹茶,茶才好喝,終日與泉作緣。他的茶文獻《浯江四泉記》中定出首蟹眼泉,次龍井泉,三將軍泉,四華巖泉,其立論透徹獨到,見解精湛無比。在永曆十五年與當時寓居金門的名士王忠孝等,到太武山海印寺品蟹眼泉的雅集裡,見證了海印寺的三級古蹟「海山第一」石匾,從旁留有「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未署名的落款來看,極有可能為盧若騰所題,「海山第一」或許意指海印寺的蟹眼泉而言。 在不同的環境中呷茶,往往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趣。清代,呷茶的風氣大盛,茶館遍及城鄉各地。即使在兩岸對峙時,猶記兒時,老城區南門街與模範街依然有茶店仔,擺幾張方桌、長條椅,是供人呷茶休息的場所。大茶壺始終燒著噴出蒸氣的開水,空氣裡有一股煤灰味道,還有茶葉的香味。那時人們在疲乏之餘,也要走進茶店,呷杯「大紅袍」茶,休息解渴,消費只為消磨時光。印象中,南門街茶店常有愛好南管樂們在此彈唱自娛也引人共賞。小茶店可說是個大世界,為交流信息、洽談生意、僑匯委託、甚至排解民間糾紛的社交場所,從天下大事到個人隱私,儘管那些訊息空穴來風,甚至是捕風捉影的莫須有的事,談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也覺得津津有味。的確,再沒有比茶店,更能體現出當時在地生活中那種悠閒、舒適的氛圍。這一切,早已沒落匿跡了,這是時代潮流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在缺乏休閒的封閉年代,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貢獻。 現在的人尤其台灣喜歡尋根、懷舊,盛行「轉型」。茶店也轉型,呷茶的地方多了,真的多了。都會裡的大街小巷,新潮茶店推陳出新的泡沫茶、奶茶,眾多加盟店隨處可見;它泡製簡便,口味更多樣化,冷熱皆有,迎合新世代口感,展現青春的時尚飲品,日常幾乎是人手一杯,只是杯中是茶嗎?莫不意味著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品味分流了,傳統呷茶,也許只能轉移至違建鐵皮屋的長青活動中心來呷「老人茶」。就這樣:人來了,茶就熱了。茶涼了,人走了,屋也就空了。 看來茶沒有所謂好壞之分,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就是好茶。不同茶種因茶葉其味不一,只有用不同的沖泡方法,才能把茶原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以沖泡綠茶言,大都用無蓋杯不用壺,一旦經杯、壺蓋悶過的茶湯清香味全無。現今都用瓦斯爐燒好的自來水泡,只要茶新,茶具素雅潔淨,泡的方法得當,也能使色、香、味俱出。畢竟茶並不是香料,是一種對身體有益的飲料。呷茶在品茶的清趣,膩而雜,香而濃的茶,終究不宜清心養性。 我認為,呷茶,不須講究時間、地點,更不必在意環境,如能與二三好友相聚,泡一壺茶,以茶交心,就這麼漫無邊際地聊天,誰也不在乎說了多少話,或說了什麼話。而在家中自個兒,一邊看閒書,一邊悠悠地呷茶;也可與老伴對坐來呷茶,以茶暢情,輕啜慢抿,綿綿情韻,細水長流。此刻,茶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說什麼都是多餘了。頓悟到:人生就像泡茶,第一泡最真、最純。第二泡,氣味濃郁,令人印象深刻。第三泡,滋味越來越淡,卻有回甘的感覺。最後一泡,清清淡淡,它意味著人生終歸看淡一切,何須苦心破煩惱。恍然徹悟,原來品茶也就是在品人生,茶的回甘是生活的回甘。在寒冬,呷茶可以暖手暖身;在炎夏,呷茶可以潤喉解渴;坐下來,定下心,隨遇而安的啜飲,心境自然開闊,茶到哪裡,心就在哪裡。有了茶,還煩惱什麼呢?呷茶,真是生活中最大的清福。
-
雪紡白紗裙
清純少女穿著白紗裙 華麗轉身依偎靚仔懷裏 往事如昨夜星辰 微醺瞅著燦爛煙火 發黃的情書散發魅力 一字一句敲心 赤裸裸的瞳孔變幻無窮 池中倒影慢慢褪去 埋葬訣別瘋狂的茨城縣 圓滾滾的紅色波浪 深情款款告白 千萬隻粉蝶撩撥 蒼穹天籟浪漫的牽引 眩暈的陷入泥淖… 翻開夾著樹葉的筆記本 舊照片緩緩落地 海明威有名的調酒 午後之死 唇痕刺痛般若 十二星座點燈祈福 南非巫師繩繫一頭羊 臉龐塗著繽紛色彩 喃喃吟唱 皇帝愛江山不愛美人 註:般若是智慧。
-
雙囍字的由來
很多人喜歡結婚或是喬遷之喜的時候,在家裡貼上個雙「囍」字。甚至在節慶的時候,都用上這個字體,這個雙囍字也反映出人們期盼成雙成對、好事成雙的心態,藉機圖個吉利,圖一個雙喜臨門。所以,早期很多人會書法寫個雙囍字、或是用剪紙剪出、或用十字繡繡出個囍字樣式,我記得小時候,媽咪用當時的錢幣10塊錢,黏貼出硬幣雙囍字表框,送給阿姨當喬遷之喜的賀禮,那時候覺得特別好看有意義。 回父親家鄉大連瓦房店,在市集看見了一個飯碗,碗面跟內部跟就是貼印著雙「囍」字,於是趕緊buy回家,想著台灣家裡面的成套的雙囍馬克杯,每天吃著、用著,就是把喜給吃進肚子裡面,為生活增添著小小的樂趣。 有人想過這個「喜」字體,成雙的囍字來源,出自何時嗎?相傳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發明的奇字妙想,距離現今都是將近900多年了,幾百年來,人們還是非常喜歡這個雙囍字。 當時候的王安石上京參加考試,經過未來的媳婦兒家,岳父貼出個公告對聯,誰能對出下聯,就把女兒許配給對方,於是王安石考完試,不等放榜,直接趕赴未來岳父家。當然,王安石可是有備而來,輕輕鬆鬆對出了下聯,於是這門婚事就結緣了,這副巧妙對聯,為王安石贏來了美嬌娘、揀來個俏媳婦兒,接著拜天地。 婚禮過程中,準備拜天地的時候,剛好官府的報子來傳:「王安石進士及第,金榜題名!」。簡直如後來唐朝杜甫「四喜詩」中提到的:「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對當時的王安石而言:可謂喜上加喜,於是,情不自禁的提筆寫上連體雙囍字,家人、傭人、丫環們紛紛到處張貼。還不忘附上一首巧對聯,成雙喜歌:「走馬飛虎結絲羅,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這就是大紅雙喜字體的由來。 此後,人們在新婚、過壽等節日,都要貼上個雙囍當裝置,因為人們都想討個開開心心,將美好的願望寄託在這些囍字上,才漸漸成為布置上的特殊標誌,成為現在大家看見的雙囍。
-
啊!豬腳有節?
週五小羅來修電腦時,說:「明天要帶老婆到你們屏東『看』豬腳節……」。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吧?豬腳沒有關節牠怎麼走?」 「不是啦!是豬腳節!賣豬腳的啦!」 跟吃素的人說這個?也未免有些奇怪了! 今天到市區辦事,果真見識到啥是「豬腳節」了。 真的不是豬腳的關節,只不過在屏東住了將近一甲子,何時冒出一個「豬腳節」來,真的是概念模糊呀! 為了到永福路辦點事,車子得停到中正路上,整個永福路和媽祖廟前的中山路,幾乎擺滿了攤位,雖然都有豬腳節的紋飾掛圖,坦白說這些攤位大部份和「豬腳」是沒關係的。比如說,啤酒、樹葡萄、芝麻糕、皮夾、銀飾品……,倒不如說是,流動夜市此刻集中到此日夜擺攤吧? 至於,……一場傳統豬腳與各式美食嘉年華會,尤其首創研發上市的「萬巒豬腳魯肉餅」及外籍名廚現場烹調的豬腳創意料理……這?呵呵呵,或許咱吃素因此沒注意到。 還有一個奇景,偌大一座舞台前,多少男女老少撐傘蹲著曬太陽,其實一看就知到是,佔位子啦。 根據路旁電線桿上的海報得知,今晚會有歌手團體演出。從此刻午後三點算起,蹲到晚上歌手上場,喔!相信現場每個人都會變成應景的「豬腳」只是難道不用上廁所方便?或吃個豬腳什麼的當晚餐?還是眼睛看飽了肚子也就不餓了? 只是這又和豬腳有何關係呢?
-
紀錄片與我
現為大學生的我,這學期修了一門有趣的課,不僅從中獲益,更紓解了大三忙碌的生活,因而趁空閒紀錄下心得。課程名稱叫「看的方法(紀錄片)」。顧名思義,課程以紀錄片為教學主軸,知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為講師。 紀錄片比電影更貼近生活,這是我最大的感觸,人們都習慣在忙碌的生活中,沈溺於幻想或美好,但現實又是那麼地真實、靠近,沒人躲得過。我的母親就是典型有時會沈浸虛幻的例子,能把一部韓國實境秀看上千百遍,只因裡頭有甜蜜愛情、苦澀情緒和無數如漫畫般理想的情節,就算他知道不真實,也願意花時間陷入劇情。而美好故事結束後,終究要面對生活,我認為楊力州導演的紀錄片,適合作為大夢甦醒時的銜接橋樑,貼近生活、有笑有淚又能感人潸情,深深吸引到像我這樣、在真實與想像游移的人。 上課至今,令我記憶猶新、感同身受的紀錄片有三部:《征服北極》、《青春啦啦隊》、《拔一條河》。我不單受劇情吸引,更因為與我自身有關且有所感悟。 首先是《征服北極》,講述三個男性花上半個月,挑戰北極馬拉松的經歷。我身為一個不愛運動的女性,說真的,難以想像這三人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北極,怎麼能笑得那麼開心?過程充滿歡笑、說著滿口垃圾話,一堆無意義的玩笑都能使三人大笑。感動的情緒隨著他們挑戰過程中慢慢累積,直到他們踏向終點那一刻,心中累積的感動才真正湧出。 這部片讓我想到高中時期班上的男生,因為讀三類組,一班三十多個人、卻只有約十位女生,班上永遠充斥一些莫名遊戲、笑聲。印象蠻深,有好幾次他們趁老師到班上前,在Google翻譯上打上並複製無數個老師的名字,然後老師一到班上就開始播放,「王XX王XX王XX王XX……」Google小姐的聲音無線播放,真的超無聊欸!但全班男生就是笑得很開心,換來班上女生和老師的幾個白眼。在看《征服北極》時我一直想起這些怪回憶。當主角林義傑和其他兩人笑得純粹,更是反映出他們苦中作樂,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可能只有信念和樂趣能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 在觀眾眼中也許北極是他們的「困境」,挑戰自我的磨練,但是後來想想,是他們自己選擇進到這困境的,沒人逼迫、甚至更多的是阻止,但為什麼他們還要去?凍傷、遇到北極熊等,各種狀況足以造成他們永久傷害或是喪命。林義傑當時和我們一樣是個大學生,他參加馬拉松是為了找到人生方向、趁年輕勇敢一次;他和現在的大學生、或僅以我來說,一點都不一樣,我想找方向我會找資料、尋問或用想的,總之,絕對不會以一場那麼艱辛的馬拉松來尋找。可能因為我沒有他的衝勁和勇氣,光是做這個決定,內心就得經歷無數交戰,得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完成,我想多數大學生、就算再過個十年,都沒辦法輕易肯定自我。所以看著這部片,我會感到新奇、不解,但直到他們走向終點的那刻,我又好像能夠理解他們到底為了什麼,他們到底從中獲得了什麼。回憶和成就會永遠屬於他們,且行走的過程中,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與自我對話,我想經歷這趟,他們會更清楚了解自己真實的模樣、內心,擁有更強大的能量。 《征服北極》這部紀錄片,沒有譁眾取寵、沒有美化或評價任何人,就是很真實地記錄下三人的經歷,使觀眾看到人性最純粹的真切、情緒,更傳達出平凡的人因夢想、因目標而偉大。一定要特別提,力州導演也很偉大,為了拍紀錄片居然也跟到北極,從拍攝者到被攝者都建構了這部紀錄片的特質。 同樣也是挑戰自我,第二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青春啦啦隊》,講述一群高雄的長輩跳啦啦隊,甚至登上世運會的舞台。印象很深,力州導演說這部與《被遺忘的時光》不同,台灣其實有87%比例的健康老人,不單只會與「老病死」這類形容詞連結在一塊,但從電視、電影或新聞,最常出現的都是需要被照料的這類長輩。所以我看完《青春啦啦隊》這部電影後,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卻又是滿滿感動。 都七、八十歲了,怎麼跳啦啦隊啊?不會受傷嗎?這是我看紀錄片前的最大疑問,但看了後讓我更疑問了,這群長輩怎麼體力那麼好!我接觸生活周邊的長輩,都是身體不便、因病住院等情形,所以基本上沒看過幾個身體健康的長輩。我的爺爺奶奶現在全都因病需要人照料,在我有認知中,他們就已經不斷進出醫院,也可能因為身體問題,所以講話都有氣無力、脾氣也不大好,更不用說傳統一代的觀念,與現在的時代相衝突,導致我一直不太願意主動靠近長輩。但這部紀錄片讓我大改觀,當片中一位阿嬤說出:「我還太年輕!」我整個被驚喜到、腦中不斷地想,長輩也有那麼樂觀的嗎?為什麼我會這麼驚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忘了長輩也曾年輕過,他們也是經歷過好幾個歲月,才邁入現在的年紀,他們也有過像大學生這樣的身心靈狀態。若我一直對老人抱有身體不好、個性古怪等偏見,那我老了,也可能成為這樣的老人。年紀是人們不可避免的課題,身體器官機能下降,大多人本該因此哀怨、變得脆弱,但高雄這群老人家不一樣,他們因為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所以更加展現出自己的堅強、韌性,明明很多人都有在吃藥、跳完舞氣喘吁吁,卻仍堅持活動這把「老骨頭」。 有趣地是,他們自己並不覺得這是種限制,反倒希望突破這些身體變化,繼續展現活力。我看完後想了想,片中的長輩和我身邊遇到的長輩到底有什麼不同、能差別這麼大?我覺得一部分是因為觀念。印象中,常聽到親人對長輩說:「你年紀大不要亂動。」、「都老骨頭了坐著就好。」等話,認為年紀大不該亂動,可能潛意識中也存在老人家身體不好的形象,而長輩也都會乖乖聽話,所以我一直有種,長輩就是「大小孩」的想像,需要人家照料。但以《青春啦啦隊》來說,他們根本是「老大人」,事情可自理、說話有意義,更不會無緣亂發脾氣。而他的兒子也很尊重他,讓他自己做想做的事;若能有更多家庭秉持樂觀,對老人家保持信任和正向的態度,我猜,這個社會也不會對老人家有如此多的既定想像。 而最後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拔一條河》,在談小孩和新移民。其中一片段令我記憶深刻,一群甲仙國小的孩子,拔河比賽拿了第二名卻笑不出來的片段。當下,我似乎能體會那種心情;從小我就覺得金門是個卡在中間的小島,很多人的歸屬感是台灣、也是中國大陸。國小到高中,一直覺得課本都在教「台灣」的知識,對那時沒去過幾次台灣學生而言很陌生,完全把地理歷史當作知識在背,沒什麼共感。 可能因為大家都有對金門「不自信」的心理,所以我們很想讓別人看見金門。我在金門參加國樂團超過十年,自認為國樂團表現一直不錯,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都名列前茅,也蠻多年拿到全國第一名,所以極度看重每一場比賽。記憶中,我高二那年,我們一樣拼死拼活的練習,基本上每天放學都在練琴,假日也是整天泡在練習室,手都破皮、長繭還是一直練。說真的,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那麼拼命,就一心一意想拿到第一名。 不過後來我們那屆拿了全國第二,當下我們全都笑不出來、但也沒哭,有股心中很空虛的感覺。大家都默默地收樂器,打包行李準備回飯店,全程一直有團員的家長鼓勵大家。後來搭機回到金門,在機場,真的有一群和紀錄片一樣的家長,在機場拉字條歡迎我們回來,那時候大家才真的展現出情緒。 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看《拔一條河》的感觸增加。小時候看這部,只覺得拔河很有趣、團結奪冠很感人;長大後,反倒覺得那些被記錄下的、細微的過程,才是最能觸發我的片段,他們的表情好像都在說故事,好像能從他們看見過去的自己。 上面是我這學期至今的心得,紀錄片具有影響人心的能力,紀錄下台灣各角落發生的點點滴滴,讓過去不被關注的群體,能真正被大家看見,當然,希望有一天金門的美、價值也能被看見。
-
蟬鳴 晨鳥 陽光疏林的解構
將黑夜一片片抓走 那些蛾蝶薄翼碰撞 粉沫不小心掉落 隨走失的夢掛在 風鈴上 沾上露珠的綠繡眼 吹起小小口哨沿 樹林召喚未甦醒的 陽光 小小綠色天使讓天堂 亮出一縷縷金光 生活跟蘆葦走向白髮 花鳥與青梅微顫 天亮前停駐眉頭 林裡為誰發光啊 穿越各自的悲喜 擱淺盪漾鳥鳴
-
蛋塔
今年的元旦我又以爬山來做為一年行動的開始,帶上我的祝福蛋上山去了。原本只想寫給身邊幾位山友,看到名單上的38位山友,心想我應該還可以在一年的起始送給每人一個好的開始。寫蛋對我來說很輕鬆易行,但是內容要不一樣還是要花點腦筋與時間,家裡的蛋不夠了,我就出去買,分批煮,同時進行著我的蛋塔。煮裂的蛋就下我肚,寫到後面真的沒詞句好寫。停下手邊工作整理我3天的爬山裝備了,這次特別帶上我的筆記本一起同行,前陣子逛書店買了一本沈恩民的書「山教我的事」。書中作者由一位爬山門外漢,一路爬一路照相做紀錄也一路修正自己。慢慢走慢慢畫出自己山中事。我想我也開始不以每次必親臨每個山頭,體力有限外加放慢腳步才能真正感受山的寧靜與美好,每次與不同山友同行也能修正自己傲慢的態度。 夜晚寫完蛋後的排列我還真的自得其樂在當中,然後再一個個小心翼翼裝入蛋盒中,輕手輕腳護著我的寶貝蛋,沒想到自己的腦袋還是有用的。我常常和女兒說:「媽媽提前當獨居老人,所以要多玩多動,才不會變成個性古怪的老太婆,造成彼此的負擔。」元旦我和女兒分開各自過,但是我們彼此知道去向。下山後我會回家,女兒放假會回家。碰面時我們分享自己有趣的生活。50後的人生我要的不多,丟掉多餘的,就像爬山一樣,只帶自己背得動的上山。
-
一場以書為座標的旅行
初遇賴嘉綾老師,是在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的講座上,那時候,受到疫情影響,改成線上直播形式,仍無損,還記得,講座的尾聲,特別囑咐我們互信互重的重要性,透過鏡頭,可以感受到嘉綾老師殷切的想要我們明白,認與人之間的信賴,建立在互相尊重之上。 因此,今年初,在臉書上,看到嘉綾老師在金門舉辦金門開設講座的資訊,我躊躇了一下,仍決定訂好機票與旅館,期待這一趟旅程能夠為自己充電。於是,一場以書為座標的旅行就此開展,在下榻旅館附近,無意間發現兩間書店─一間為二手書店,另一間則為以性別為主題選書的蓊蓊書店,回程買書買到行李超重,成為這趟旅程難以忘懷的回憶。 講座上,一方面感受嘉綾老師始終不變的用心,另一方面感動於志工朋友們對繪本的熱情,坐在臺下,一齊感受這份來自集體的愛與熱情。對於閱讀,她說「所有的閱讀的養分,都是回到自己身上」鼓勵大家多加閱讀從中獲取養分,為這一趟久違的旅行與飛行,下了最好的註解。
-
康乃馨
去年五月曾遊彰化康乃馨花田,興致昂昂帶回幾盆,眨眼間,已一年,又是康乃馨花開季節,欣聞花田陸續開放,家中盆栽亦悄悄展露花苞,似遙遙呼應著那片繽紛花海。 記得當時園區內開滿不同花色康乃馨,品種多達六十餘種,大紅色最是搶眼,粉色系夢幻唯美,橙黃白紫各具千秋,徜徉於各式各樣康乃馨花田之中,宛若身處童話世界,繁花似錦,煩憂盡逝,而我最喜粉紅花色,不豔不俗,清淡高雅,非常耐看,甚是療癒。 近日主任剛從田尾採購不少花卉盆栽佈展裝飾前庭,其中幾盆康乃馨,花開燦爛,深深吸引我的目光,趁著工作空檔時間,蹲坐花前,捕捉花影。康乃馨花瓣邊緣呈細刻痕是一大特色,學生時代美勞課時,用皺紋紙或色紙手作康乃馨總不忘多剪幾刀,讓那鋸齒狀分明可辨,再將數片花瓣集結扎妥,成就一束豐滿花團。 記得有年,喜愛製作環保香皂的R,做了一盒康乃馨花皂贈送與我,手工細膩,香味撩人,讓人不忍碰水消磨,至今花容依然燦笑,永不凋謝的鮮花,這永生花一如母親至死不渝的愛,令人戀戀不忘。後來因緣際會之下,我將朵朵花皂分贈學生,囑其感念母愛偉大,手寫祝福卡片,連同花皂送予媽媽,聊表稚子悠悠寸草心。原本孤芳自賞花皂禮盒,能夠成就好幾個家庭溫馨劇,將愛傳送出去,我心甚喜。 當我還在學校任職時,每到五月,採買包裝康乃馨花成了既定行事,一束束康乃馨藉由孩子的手,送給每天如母親般用心呵護的老師,也送給不分日夜全年無休的媽媽,表達無盡的感恩與謝意。記得有年因缺水花短缺,無法大量購置分裝,同事集思廣益創意發想,利用現代科技資訊設備,在教室裡每位學生輪流手握一株康乃馨花,然後在鏡頭前錄下一段感謝媽媽的話,經過剪輯編排後製,傳到學校網站主題專頁,提供家長和訪客隨時瀏覽,孩子天真無邪,說著說著真情流露流淚留言畫面,贏得讚聲不斷,媽媽們更是感動得說不出話。那是一次相當溫馨幸福的母親節感恩活動,傳出不少佳話與迴響回饋。 看著主任精心擺設的康乃馨盆栽,腦海裡不少點子竄來飛去,資訊時代網路暢通,手機即時傳達訊息,方便無礙,透過line,錄下影音或視訊通話,給正在職場上或在家中辛苦工作和忙碌家務的媽媽們一個驚喜,深深祝福,透過鏡頭,讓孩子學習把愛大聲說出來。 伙伴們分工合作,有人挪移康乃馨花盆佈置場地,有人摺剪康乃馨大型花作背景圖,有人從網路抓取康乃馨兒歌教唱..... 「五月裡開滿了康乃馨花,第二個星期天送給媽媽,康乃馨康乃馨康乃馨花,美麗的康乃馨送給媽媽。」 簡單明瞭朗朗上口,孩子齊聚唱作俱佳,溫馨傳送,表情說愛,送給媽媽一個難忘的幸福回憶。
-
餵不飽的小嘴
鬧熱的騎樓廊簷下,是燕子的家。 天氣轉好時,三隻雛燕總是探頭在巢邊,專注著外面的一舉一動,忽然現身的兩隻親鳥以極快的舞姿歸返。這時,三隻雛燕便整齊劃一的抬頭、張嘴、鳴叫……無縫銜接來自親鳥的飛吻,然後聲音與動作便嘎然而止,恢復短暫的平靜。 「我餓……我餓……我餓……」! 這是春夏之時,城市空間裡常見的一景,人們在騎樓下行走,燕子則在人們的頭頂上築巢育雛,人燕共處在同一個平行時空,創造野生動物與人的關係最好的光景。 燕子向愛與人為伍,所以有「家燕」之說,相較於某些行徑乖張的禽鳥,人們對燕子的好感由來已久。所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是詩意的美好,也是人燕相見歡的寫照。 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伊瓜蘇瀑布是亞馬遜河流域最壯觀的景色之一,有一種大黑雨燕喜歡把巢穴建構在水天一色的瀑布內部岩石上,據說這樣冒險犯難的目地是為了躲避猛禽的攻擊。這種雨燕的翅膀是防水的,當然牠們的巢穴也不需要除濕,雛燕天生在狂暴的水瀑下長大,雖然安全無虞,但離巢的第一關考驗,就是如何衝破雷霆萬鈞的「水牆」而能安然無恙,小小生命的強韌令人歎為觀止。 相較之下,家燕的生活就顯得安逸許多,雛燕不必經歷驚滔駭浪的洗禮,每日只要等候親鳥填滿永遠餵不飽的肚子,直到羽翼豐滿。 能做人類的好鄰居且相安無事,固然是聰明之舉,但前提可是需要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