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一起看老寶貝去
對於一個平日忙得像陀螺團團轉的職業婦女而言,休假日真的是恩寵,可以好好歇息。想出門就到處尋幽攬勝走馬看花,手機相機紙筆雜誌收音機是必備行頭;不想出門就在家守著電腦敲打字鍵,守著電視看影片;人至中年後可以如此隨興真是幸福啊! 某個機緣加入義工行列,一到周末就排滿行程,因為我們要去關懷探視長年獨居的爺爺奶奶,呼朋引伴一起出門去。 閒話家常噓寒問暖,量量血壓關心飲食起居,送些基本的生活物資必需品;大家出錢出力出物品,看平日鬱鬱寡歡沉默木訥的長輩們一展笑容暢所欲言,就是我們最感欣慰的大確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將心比心發自內心去對待孤寂落寞的爺爺奶奶。 這些年歲七八十甚至近百了,有不少獨居長輩耳聰目明手腳勇健,在屋前屋後種花蒔草蔬果豆類;平日坐辦公桌難得活動筋骨的我們,剛好可以向長輩討教一番,認識花草蔬果,如何剷土防蟲疏果採摘照顧。歡喜的周末時刻總是在一個個老寶貝家充實歡喜度過;不只是我們關懷長輩,也是長輩關心我們;忘了年歲、忘了時光。平日的汲汲營營全拋至腦後,把握當下融入一個個老人囝仔的歡天喜地中。
-
富貴人家
溫雅沉靜的大地,總是那樣輕鬆淡然,無私無我,天涯無際,讓您肆意奔騰,自由創作,美化心靈,成就自我,編織著富麗堂皇的人生;時光飛逝,轉眼不見,有些時候,讓悠悠歲月串起閃亮動人的旅程,在恢弘無邊的原野,釋放更繽紛的色彩。 金門縣金沙鎮山后民俗文化村一系列閩南式建築,一棟棟排列整齊,井然有序,純樸的建築,刻劃著先民的才情與精采。看那稜角分明,古樸結實,雕龍畫棟,氣勢不凡,村內古樹參天,綠意盎然。遙想當年的盛況,私人宅院,猶如小小王國,坐落太平盛世,必然人聲鼎沸,歡歌達旦,觥籌交錯之際,高達一醉方休的境界。 早期的金門稱蕞爾小島,土地貧瘠,寸草不生,養家活口實屬不易,終於尋到飛躍生命的渡口,為生活計,毅然挑起生離死別的行囊,邁開腳步,來到陌生的國度,實現夢中的理想。但絲絲如縷的機會,必須眼明手快,努力不懈,才能捕捉璀璨的前途,舖起幸福的道路。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十八間厝」最醒目,佔地廣,資金足,不愧是擲地有聲,美輪美奐的大宅院。 故事的開端—宋朝時期,王家祖先來到金門,在東北角的山后上堡村落地生根,代代相傳至今也有好幾百年了。故事中大家長王明玉,小時候家窮,跟一位師傅學傀儡戲,到處演出賺錢,後來因為廈門開發進出口港灣,家鄉落番潮盛行,大家相約為伴,遠渡重洋,外出打拚賺錢,家裡只剩老人和小孩,傀儡戲沒人邀請演出,冷落戲班,日子蕭條。 聽說金門山后下堡梁家、英坑黃家和新頭陳家在日本發展得很好,王明玉心中燃起希望,帶著自己的傀儡戲班到日本。不久,日本也開始嚴格管制傀儡戲班演出,沒辦法,只好學習轉行做生意,從土產買賣開始,將日本的海味乾貨賣到中國,再把中國沿海的絲綢,茶葉等貨品銷往日本。一來一往,掌控買賣契機,點點滴滴的適應,逐步擴充版圖,日積月累,終成一片天,「復興號」就是這樣創立的。 「復興號」從小型商號變成日本神戶大商號,要感謝金門英坑黃禮蘭,禮蘭先生看準了日本神戶的新興行業「番仔火」(火柴),於是成立了「廣駿源號」並幫「復興號」在日本神戶海關作保,引王明玉商家進入番仔火生產事業。 王明玉不只為自己生意打拚,也非常照顧同樣來自福建的同鄉,他成立「八閩公所」同鄉會,並擔任首任會長,還召集了復興號成員,制定一份(復興本號行規條約)公平分家,照顧所有為復興號打拚的家族成員及對商號有功的外姓人士,同時也預留公共股份,這些股份就是匯回金門興建山后「十八間厝」的資金之一。 文件地契裡,金門縣金沙鎮山后村總共建了16棟大宅第,1棟學堂,1棟宗祠,合稱「十八間厝」,王明玉希望王家世世代代都有個根,無論到世界各地任何一方發展,金門永遠是我們的家鄉。算一算,從清光緒2年開始,有25年時間王明玉都匯錢回金門家鄉建「十八間厝」大宅第。 明治36年(1903年)王明玉逝世於金門,所有產業交由兒子王敬祥掌舵。王敬祥金門山后村出身,僑居日本神戶第二代,父親王明玉仙逝後,繼續經營復興號。孫中山先生討伐袁世凱失敗,流亡日本期間,受到王敬祥等華僑的照顧;王敬祥也任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熱心革命,為國家大事奔走呼籲,出錢出力;在出產的火柴盒上印製鴉片對人體的危害,和戒毒吸食鴉片的草藥秘方,提醒大家勿吸食鴉片。王敬祥的忠心愛國令人肅然起敬。 陳善娘(王敬祥夫人)金門塔后村出身,嫁給王敬祥後到日本神戶定居,溫柔婉約的夫人,相夫教子,勤儉持家,並維繫海內外家族的凝聚;孫中山先生好幾次來到日本神戶,在中華會館演說,有時候晚上會到王敬祥家裡吃飯,陳善娘都會煮「金門芋頭粥」讓大家吃。陳善娘記得孫中山先生一直稱讚她煮的「金門芋頭粥」很好吃,連孩子出生時,王敬祥也請孫文先生命名,取名王重山,是第二孫中山的意思。 瓜■連綿的故事,一齣接一齣,非凡的年代處處令人感動;金門縣金沙鎮文化園區,用鄉音留住動人的故事(新春期間敞開語音與鄉親共享),我和李增椿老師何其有幸扮演富貴人家(如圖),才有機會了解「十八間厝」的來龍去脈,印象深刻。 講稿的熟背,對「十八間厝」的大宅第和主人更加敬仰,2020年12月18日特意飛往台北錄製,服裝道具要求嚴格,必須符合當年時尚造型,晚上9點開始錄製,製作過程非常嚴謹,也很順暢。 陰雨連綿的天氣,台北街道幾乎動彈不得,好不容易來到古色古香的迪化街,這裡的復古旗袍相當經典,環肥燕瘦,古意盎然,卻沒有適合我的尺寸,悻悻然中,隱約中看到一件黑色小白花古裝服飾,它,似乎專為我量身訂做,不用再尋尋覓覓,可以節省許多寶貴時間,大家努力拍手,確屬天作之合。感恩冥冥之中眾神明的護持。 感恩金城鎮代表翁沂杰的邀約,讓我們有機會分享先人流金歲月的艱辛,深深體會歷史文物探討和研究團隊的用心,往下紮根往上結果,國內國外,不辭辛苦,努力奔走,不停訪問、蒐集、討論、印證、確認、拍照、錄影……把最正確的曾經一一拾起,不會因年代久遠而失真失傳,讓後生晚輩了解先人的堅毅果決、刻苦耐勞和永不低頭的精神,用力框住栩栩如生的版面和源遠流長的故事。 (稿費贈金門縣家扶中心)
-
年夜飯
冬盡春來,每年的年夜飯,是我最期盼的一刻。因為家在外島,除夕夜的圍爐更是一解鄉愁的最佳時刻,為了迎接在台灣的孩子和孫兒們,父母親在過年前,都忙得不可開交,就只為了準備這餐年夜飯,雖然辛苦,心情卻顯得無比快樂。 只要一回憶起圍爐菜色,我就忍不住的垂涎三尺,阿娘親養的土雞香菇湯,肥碩噴香,阿爸拿手的古早味滷豬腳,滑嫩Q彈,自家種植的芋頭扣五花肉,芬芳入脾,各式各樣的山海珍饈,經過阿爸的巧手料理,阿娘的精細擺盤,先是祭拜神明祖先,然後就端上客廳的大圓桌上,全家人開心的聚集,一起來吃年夜飯。 今年,我在小年夜的午后返鄉,天空正下著雨,雨絲濛濛,寒風微微,天降甘霖的驚喜畫面映入眼簾,帶來了金牛報春的好兆頭。初夕清晨,雨滴聲在陽光穿透雲層後,嘎然而止,我習慣的出門運動,享受戰地海島的清新空氣,下了一夜的雨,天空顯得特別乾淨,筆直的柏油路上,幾無人煙,唯我一人獨自漫步其中,那種土親人親,回鄉過年的舒心喜悅,有一種筆墨難以形容的美妙滋味。 繞了村莊外圍一大圈後,身子暖烘烘的,我簡單的梳洗,吃了早餐,隨即帶著還在求學的小姪女,貼起了春聯,邊刷麵粉漿糊,邊教她如何以「右上仄、左下平」的口訣,來分辨並貼好一副門聯。在叔姪合作無間下,我們很快的從一樓大門貼到三樓頂的神明廳外,鮮紅色的底紙,印上亮金金的楷書大字,在晨曦陽光下,閃爍著亮晶晶的光采,過年的節慶喜氣,不知不覺就洋溢出來了。 正當沉醉在春聯之美時,摩托車的引擎聲把我喚了回來,原來是二哥去釣魚回來了,我過去接下來水桶,兩條約莫一個半手掌的「黑鬼」,在桶子內活蹦的跳著。昨晚,二哥說阿爸愛吃魚,冰箱冷凍的「紅條」不是我們漁港的,因此一大早便趁著潮汐正好,去村莊漁港外的岩石岸灘,釣來這兩條當季海魚,要在今晚好好的討父母歡心。 我把魚處理好後拿到廚房,洗淨魚身,逆向從魚背往下斜劃刀身,輕輕的拍上麵粉,此時油鍋也熱了,魚頭順著鍋身滑入熱油之中,不一會兒,刀花浮現,我將之優雅翻身,轉中火,二條魚被熱油吻身,身上每一處肌理都享沐在年節恩澤中,我懷著虔誠與敬畏,小心翼翼的將其從鍋中撈起,濾乾餘油,誠心誠意的擺放在已鋪好綠葉的橢圓磁盤上。 黃昏才至,鞭炮聲漸次響起,一聲除舊歲,一聲迎新年,此起彼落的在村頭莊尾響著,我們將所有備好的年夜飯,合力的抬到頂樓,然後漂亮的擺放在供桌上,酥炸過的「黑鬼」,頭尾微翹,顯得神采弈弈,彷彿在跟龕上的祖先拜新年,我想阿爸和阿娘此時此刻,應該感到無比歡喜才是,因為這滿滿的一大桌,都是我們親手準備的年夜飯。
-
思想就是命運
朋友從十三歲就沒了父親,辛苦的母親養大五個女兒後,兩個遁入空門出了家,三個嫁為人妻各組家庭,已是年邁的老母親就按月輪住於三個女兒的家屋中。女兒們都孝順,卻也孝順得都懷擁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每當已過七旬之齡的潔癖母親到來長住一個月時。 心性善良直率的朋友,卻因長年如此模式的奉養母親,竟至自律神經失調得得依賴身心科醫師開的處方才能撐著,因為,總在她那心神總耽溺於悲苦人生情境的母親進住家門起,個把月內她必得承受老人家日復一日的藉由不斷刷洗(潔癖)以抒發鬱悶及不斷的滿口怨尤呶苦。 老人家有她的人生故事,有她成長的背景與過往的遭際,性格已定、習氣久積,難以遷易,無法由心的認為有三個總順她心意的孝順女兒家,可以任她輪住聚首,卻總一逕的沉浸在幾十年前的喪夫之痛、未能有兒子的人生遺憾,時歲隨著老人家月月遷居的日子流逝,卻無法流逝掉心性中悲苦的習氣,老人家活得不快樂,總自擬為「寄人籬下」之態;三個女兒想讓老母親有自己的住處,三人再輪流前去探望關照,老母親卻又不願意,認為女兒們要遺棄她。無法心態爽朗獨立、習溺於愁苦憂悲情境網罩鬱覆中的老人家,竟讓三個女兒幾十年來一個個都處於「驚弓之鳥」般的奉養心境中;無奈,無奈,再無奈的百般慨歎,成了一條捆鎖縛綁不得解的繩結,快讓三姊妹窒息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個個是非說不清。」這人生的故事,或許可借鏡以為警惕的想想,己身成長境遇所成的性格與習氣為何?漫漫餘生時歲可得怎個過法,好讓自己舒心,也別給子女造成壓力、帶來困擾? 「思想就是命運」,生命促短,實不容得悲苦以終啊。
-
二手玩具
眾所皆知,「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孩子快樂的笑容,不啻是父母無價的回憶。 時光飛逝,小犬已從任人宰割的嫩嬰蛻變成無所遁形的跑跳小王子,每天毫無止盡的探索世界,為了使他能夠靜下心來,必須下苦功、花時間陪伴孩子閱讀、遊戲,並嘗試訓練孩子自遊戲中學習,其中玩具輔助實屬一項良好媒介,甚至是強而有力的陪伴利器。 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玩具可謂是孩子生命的泉源,在成長過程中著實缺一不可,然而瑰奇新穎的玩具推陳出新,新鮮感似乎是個重大的考驗,尤其滿山滿谷的玩具等著小主人臨幸親選,總有那萬中選一的幸運者,然而獲選卻又不知道該高興還是悲傷,因孩子不擅於掌控力道,縱然為心愛且堅固的玩具,也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暴力摧殘,事後親臨「命案現場」,經常是分東離西、支離破碎的損壞殘骸,缺零件、少四肢成為了玩具的常態,不甚可惜。 不禁回想,大學時期在桃園讀書時,假日閒來無事,因緣際會加入志工團隊,當年的志工督導余良玲,擁有完善的公益構想,籌組推動二手玩具圖書館,將四處各地善心人士捐贈的二手玩具集結,成立志工團隊負責清洗維修、汰劣留優,透過施以魔法加工的「保養廠」,使二手玩具又重回嶄新面貌,若不特意提醒,還真以為是架上當季的新品。 桃園地區地靈人傑,擁有十多所大專院校,初始透過網絡平台,媒合許多大專青年前來陪玩志願服務,並運用公部門使用率偏低的公共建築作為固定據點,打造親子共玩的遊戲空間,並不定期更換館內玩具,讓蒞館的小朋友不斷的能夠玩到新玩具,徹底解決新鮮感的問題,並降低父母的育兒費用。之後,更將二手玩具放入傳愛背包,以行動車載運來深入偏鄉,多虧了這個傲人的計畫,讓偏鄉孩子們不至於童年留白。 至今已結合無數學校在全台各處設立二手玩具圖書館,甚至將幸福盡可能的放大,利用二手玩具傳愛背包,號召有志青年送愛到鄰近國家,分享得來不易的幸福,透過玩具學習的優質陪伴,一同給予孩子美好的遊戲童年。
-
老麵茶姊姊
其實,小時候在台灣我是不太吃麵茶的。不是麵茶不好吃,而是麵茶通常是在深夜叫賣。在萬籟俱寂之際,茶壼裡冒出的刺耳「嗶嗶~」聲,劃破長長的夜空,讓我覺得很淒厲,幼小的心靈會有無助的感覺。 出身單親家庭,我還在襁褓時父母親就離異。父親一個大男人獨立撫養三個女兒,除了白天在學校工作,晚上還要兼差,或是和幾個光棍朋友出門消磨漫漫長夜。爸爸出門時,就把我們三姊妹鎖在家裡。 因為家裡沒大人,每當夜深人靜時,街上傳來麵茶車尖銳的汽笛聲,總是會讓年幼的我心生害怕,坐立難安,甚至難以入睡。 所以,麵茶與年幼的我並沒有美麗的連結。直到幾年前在平溪老街再嚐到麵茶,我和麵茶才有了新的一頁。而且在那之前,沖麵茶好像沖奶粉一樣,稀稀的一杯;但那回店家端上桌的是結成一球球、黏勾勾的麵糰,甚至有些粉末沒有沖散,那種既乾濕不分又有些綿密的混搭,很合我口味,改變了我對麵茶的觀感。 過了一兩年,我來到金門工作。同業送我自家炒的麵茶,我才知原來麵茶算是金門的特色吃食,很多人家到了冬天都會炒麵茶,自用或分贈厝邊好友。我的朋友還告訴另類吃法,例如,用春捲餅皮包著麵茶,也挺好吃的。 初來乍到,覺得金門的冬天好冷,麵茶就成了禦寒聖品。十斤麵粉和八斤糖的比例,加上豬油,高熱量的麵茶入肚,體重節節上升不在話下,一個冬天下來,體重至少進帳五公斤。 一般金門的麵茶都是一袋袋放在特產店或是一些小店寄賣。兩年前,我在臉書上看到古寧頭開了間「老麵茶」小舖,客人可以在店裡吃麵茶;隔天立刻揪了兩位朋友前去嚐鮮。 就這樣,我認識了人稱「李媽媽」的陳換治。60出頭的她個頭嬌小,臉上雖有些許風霜,卻也可瞧出年輕時顏值不低。 第一次採訪後,她要我隔天再來看她用有兩百年歷史的大陶盆分裝麵茶。陳換治說,小時候就跟著阿嬤學炒麵茶,十一歲時媽媽過世,炒麵茶的責任就落在她身上。 問她,媽媽怎麼過世的?第一次見面,她不好明說。我小心翼翼問道:「是意外嗎?」她點了點頭。後來我在新聞稿裡只是簡單帶過。 跟陳換治熟了以後,因為她大我沒幾歲,我便稱她換治姊。有次,她約我到店裡吃蚵仔煎。由於這次不是帶著採訪任務,吃罷蚵仔煎,我們輕鬆話家常。她為我和同業朋友泡上紅棗養生茶,隨著氤氳的水蒸氣自茶水中上升,她的話匣子也慢慢打開了。 對她母親的意外身亡,我才有了答案。 換治姊說,她的媽媽在大陸被人用麻布袋罩著,送到船上賣到金門。以前曾聽人說過,人口販子會在鄉間隨意抓人,賣到不知名的地方;那時總覺得這種沒天良的事,是天方夜譚,沒想到真有其事。 人口販子在即將上岸時,如果看到官員巡查,通常就會隨手把擄來的人直接丟進海底;換治姊的媽媽跟著較大年紀的女孩上岸後死命地跑,才沒被丟到海裡餵魚。 陳媽媽一路跑,最後跑到阿嬤家門口,不支倒地。阿嬤拿飯給媽媽吃,好不容易把媽媽救活了。換治姊說:「媽媽不知道自己幾歲,也不知家鄉在何處。」到了陳媽媽出嫁的年齡,有人介紹換治姊的爸爸給陳媽媽,兩人就送做堆了。 原以為嫁人,日子可以好過些。但陳媽媽的悲苦人生還沒結束。陳爸爸雖然和早年不少金門僑親一樣,下南洋討生活,但因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在異地打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沒多久就黯然返鄉。成親後,生活重擔就落在陳媽媽一個小女子身上。 換治姊有一個姊姊、兩個弟弟。她說,因為媽媽的出身,雖然做死做活,還是經常受到親戚的冷言冷語,媽媽過得十分苦悶。有一回做農事時,媽媽再次受到嘲諷,一時想不開,喝下農藥,結束生命。 這時,我才回想起第一次採訪時,換治姊對我說:「我的故事比連續劇還可憐,妳不要問我,我講,妳會聽不下去。」 聽了換治姊訴說媽媽苦命的一生,真是不禁讓人掬一把同情淚。我很想安慰她一下,於是告訴她:「我四個月大時,就沒有媽媽囉!」 她聽了,有點破涕為笑地說:「對啊,對啊,那我還有一點安慰。」我很高興因為自己的身世,能讓換治姊姊沒那麼難過。 陳媽媽過世時,換治姊才小學三年級。姊姊出嫁,爸爸終日臥床,換治姊要照顧兩個弟弟,一家重擔就落在她的肩頭上。 換治姊因為個頭小,搆不到大灶,要爬上灶台跪著才能炒麵茶。但是爸爸看到她爬上灶台,就會責罵她不尊重「灶公」,讓她覺得很委屈。她嘟噥著說:「如果不炒麵茶,共匪打砲過來,在防空洞裏要吃什麼呢?」 沒砲擊的日子,換治姊得下田工作。她記得很清楚,有一年冬天,雨下個不停又有霜,地上冷得冒「煙」,她和弟弟身上綁著布袋、頭戴斗笠到田間作農。姊弟倆沒鞋可穿,光著腳丫子打井水澆菜,卻發現井水比寒冷的天氣溫暖多了。兩人先把腳浸在打上來的井水裡,待稍稍覺得溫暖後,再開始工作。她說,天氣冷冽到連菠菜葉都凍傷了。 有一年,換治姊和弟弟把菠菜拿到街上賣,賣了還不錯的價錢。姊弟倆高興地買了包子大快朵頤,邊走邊吃,覺得好滿足但同時也好懊惱「為何當初不多種一點?如果多種一點,現在就可以賺更多了,吃更多包子了」! 一般農民採收完地瓜,田裡會留一些小顆的地瓜,是要留著發芽再長出新的番薯,或者是用來餵豬。換治姊卻常常撿拾這些小番薯,剝給弟弟吃。她說,「人窮,就是豬吃的也沒得嫌」;然而,吃完了這頓,又不知下一餐在哪?換治姊每天愁雲慘霧。 想起兒時的窘困,換治姊一直沒辦法忘懷。大概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她甚至不敢吃菠菜。因為,看到菠菜就會想到自己不堪回首苦命的童年。直到近年她才想開了,她告訴自己:「菜歸菜,不要想太多。」菠菜魔咒破除了,她敢吃菠菜了。 換治姊現在可以自己賺錢,先生也還守著理髮店,兒女都成家立業了。女兒和女婿在金城鎮經營的咖哩飯餐廳,人氣很旺,兒孫都不必她操心。換治姊說,苦盡甘來了。有著很宅的老公相伴、透過分享麵茶結交朋友,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而且,換治姊不只會炒麵茶,其他料理也在行。她很自豪地展示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頒發的獎狀說,「我得過蚵仔煎比賽第2名,還代表金門到台南比賽」。她也曾獲得金門牛肉麵比賽亞軍。 有一天,換治姊邀我吃蚵仔煎,因前一天臨時有事回台北,本想和她更改時間;後來訂好隔天上午10點半的回程班機,尋思中午以前應趕得到,就沒和她改期。 第二天趕到老麵茶小舖時,已下午一點多。看到她的兒子、女兒女婿、孫兒都在,還有小叔,小舖熱鬧不已。後來才知,她是特別把兒女找來,「陪我吃飯」。因我遲到,他們先開動,其中有幾位因要趕飛機到台灣,先走一步。 這下我才明白,原來換治姊視我為「上賓」,真是讓我受寵若驚。 吃完蚵仔煎,換治姊說:「下次妳來,我再找他們陪妳吃!」一股暖流通過我的全身。 前幾天,換治姊又打電話來邀請我去吃烤肉。因為忙著碩士班報告,我只有再次婉拒她的好意。她有點嬌嗔地說:「一百次請妳,妳都不來。」我只有一直陪不是。 她說:「有空一定要來喔!」 好的,老麵茶姊姊,等我忙完,一定會去給妳請的!
-
親人所在是家鄉
今年春節年假,家人們從台灣飛往金門過節,我們不是金門人,但此行卻是「返鄉」共度佳節,不為別的,只因親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家鄉。 妹妹多年前來到金門工作,結識好姻緣落地生根,現已是三個小娃的媽媽。原本簡單的家庭成員已開枝散葉各自成家立業,分散在三個縣市生活著,多年來農曆春節總是一家團圓的歡聚場合。妹妹總是攜家帶眷,左牽一個小娃,右奶一個胖丁,與妹婿風塵僕僕地回台灣相聚。而去年新添一個嫩嬰需呵護照料,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故年前妹妹來電決定舉家留在金門不遷移了。 難得見面的機會就這樣流失?平日各自在工作崗位奮戰,操持家務,期待年節假期舉家歡樂、姊妹談心,難道在今年真得遺憾落空嗎?媽媽一向是家中行動派實踐者,媽媽說:「走!訂機票,我們飛金門過年!」就這樣一個轉念,於是我們一行人搭上飛機「返鄉探親」去。 久違重逢的笑靨沒有停過,孩子們嬉鬧聲此起彼落,長輩含飴弄孫的場景溫馨動容。餐桌雖大,卻擠不下眾多團員人口的大夥兒,一下子你夾完菜了換我夾,一會兒你吃飽了換我坐,每個人的筷子伸得很長,一同品嚐親情這道佳餚。 此行也把握機會遊歷金門著名景點,詳細和孩子們解釋金門的歷史背景,走訪許多民俗古蹟、戰地堡壘、戰史館、洋樓、觀測站、坑道,品嚐在地特色小吃,參訪觀摩特產的製作……。套句民宿小袁老闆的一番話:「金門就像是高粱,後勁很強,往往讓人思念不已!」 金門人親土親,回台後果真思念蔓延,在我們心中金門已是家鄉,不為別的,只因親人所在的地方就叫「家鄉」。
-
太武山美景
到太武山下,大家就知道太武山不是好爬的,有些老人家就決定只在山下走動一下就好。確實剛爬坡時就很陡峭,大家都氣喘連連,年紀大的人沒多久就停著休息了,彎曲的山路,卻也長滿樹木,也不斷傳來悅耳的鳥啼聲,蟲蟬的鳴叫聲更傳遍山野,大家在加油聲中,好不容易的爬到了緩坡,空氣逐漸的清鮮,我看到前面的山路有點起伏,也不再那麼陡峭,心裡就輕鬆不已。 尤其愈來愈動人的山上景色,似乎安撫了大家對剛開始爬山時的煩躁情緒,就愉快的彼此談話,到了山頂「毋忘在莒」的勒石附近,大家上去瞻仰一陣子,記得早期曾發行過太武山的的郵票,其雄壯的姿態,使人感悟當時總統用以勉勵全國軍民同胞記取歷史教訓,能創中興復國的契機。 我們繼續去參拜海印寺,這時雲霧飄起,翠綠的山林像披上了一層薄白紗,呈現出了朦朧美感,天氣變的涼爽不已,看那山谷成為一片雲海,一時之間疑為到了仙境……。還好只是下一點小雨,我們清清爽爽的走入了海印寺,經過寺前兩座增建的「龍樓」和「鳳閣」,才進入寺內,香火鼎盛的海印寺建於宋代,因當時的太武山岩石累累,一看有如印章而得名,明兵部尚書盧若騰在「重建太武寺碑記」中寫著:「海上各島,浯洲最著,諸島名山,太武最著」,浯島及太武山能為最著名,其來有因也。海印寺現已成為佛教觀光勝地。古寺使我靜思,了悟名山靈氣的奧妙,也是旅遊的一種精神喜悅收穫。 大家下了太武山,在植了不少樹木的山下坐著休息一陣子,已接近黃昏,有些鳥兒已歸巢,大家在蒼茫的枝葉中欣賞著鳥兒的忙碌景象,卻也帶著歡欣的團圓啼聲,那是感人的時刻,總會想起小時候,家人在黃昏回家團聚的歡樂時刻。 今天在碉堡用晚餐,樸素整潔的紗門餐廳,以前是長官和士兵們用餐的地方,還有牆壁上的精神標語,和一些駐防軍隊的日常作息記錄表單,使大家體會了軍中用餐的滋味,和紀律嚴肅的生活。有點悶的碉堡裡只有電風扇吹著,大家也吃得愉快不已,我們真的很想體會駐守前方戰士的生活,感念他們刻苦耐勞勤儉的生活,那是很值得大家欽佩的。
-
半生落魄已成翁 (翡翠鳥、釣魚翁)
此作品以明徐渭詩中一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為畫意。 嘆徐渭雖才華橫溢,卻終生不得志,潦倒不堪,科考八試不第,只得屈居幕僚,結果無端禍起,還被追捕入獄。 晚年以賣畫為生,但從不為當政官僚作畫,窮困交加。常「忍飢月下獨徘徊」,幾乎閉門不出。 悲劇的一生造就了藝術的奇人。
-
人間有情味──吻別
老農俯身親吻阿牛,快門捉住牠,張嘴哭泣、鼻水滲著牽絲吔喙瀾、脫落的喙齒,眼神無奈,牛角乾柴無光,滄桑老態,這個畫面令人為之動容。 芳苑鄉芳苑村靠海小漁村,老農與他的阿牛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他們的作息隨著潮汐而更動,漲潮時耕田,潮退時耕海,阿牛為老農的家撐起半邊天。 說來阿牛陪伴自己的時間比子女還要長,早春仲下,犁過一畦又一畦廣大田野,秋末寒冬,與嚴峻海風搏鬥耕海,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窮困,當牠被穿上牛鼻環之後,命運注定相依,枷鐵鎖在牠的鼻孔上,多少日子的藤條鞭策,日復一日,無怨無悔。 老農與阿牛步入年邁,體力漸衰,步伐不穩,即將從田野退下,該還阿牛自由,送去台南老牛之家安養。臨去,感謝阿牛說:「牛吔,呼你自由喔,這世人做到置兜好,為這個家奉獻一生,你出比我較濟力,阮們作伙退休,多謝你啦。」阿牛有靈性,感受到要離開主人了,今生還能再見嗎?發出一聲淒厲的悲鳴,不願離開!牛吔:「免驚啦,我會去看你的,去那裡免犁田出力,是要去享受過日子,伸手拍拍阿牛的背脊,一番安撫。」 聽著蔡老師的導讀,看著老照片說故事,讓觀賞者一起感受,農業社會耕牛對農家的重要性,農夫,一隻牛,一片田地,就是全部家產,要養一家子大小,農夫與牛親如家人,影像呈現樸實真誠的感人故事。 記實攝影見證時代背景,感謝老農善待阿牛,卸除牛環,還牠自由,於老牛之家安養。沒有利用阿牛的剩餘價值,賣給牛販淪為餐盤火烤,樂見人性發揮善良面。耕牛愈來愈少,下一代難再見到牛耕的畫面,只能從記實攝影畫面中認識牛耕,人牛情誼彌足珍貴的畫面。
-
陪孩子走一段人生的路
某一年的開學前夕,有個孩子正趴在桌上哭,有個看似是小孩的媽媽正靠近小孩身邊說著:「小臻別哭,媽媽只是到台灣去工作,很快就會回來了,妳先上課,我晚點就來接你。」語畢,以為是小孩的媽媽放了包衛生紙在小孩的桌上,便頭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淚眼婆娑的小孩,靜默著看著眼前,不發一語。 當時是我第一年擔任老師,十足「菜逼八」,幾乎沒有任何的經驗,可想而知當下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只能遞張衛生紙在小臻的桌面,讓她知道我「老師」正陪伴著她。小臻抬頭看了我一眼,大概也知道眼前這位是個老師,可能覺得安心,卻又因為母親無法前往陪伴重要的開學第一天,而感到難過不已的矛盾心情吧! 小臻又哭了,此時我該想個法子,既可以安慰到小臻,又可以不讓其他小孩看到她哭。我偷偷跟小臻說:「小臻,我這裡有幾本非常好看的故事書,等等我可以借妳看喔!」 「什麼故事書呢?」看到小臻這樣的反應,我不禁在心中竊喜,心中滿滿成就感……不妙,小臻下一秒看到同儕的媽媽來送東西,又忍不住傷心哭了起來,哎呀呀!該怎麼辦呢?此時的我心中不斷在思索以前每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別人怎麼對待我,才能夠安慰到我呢? 小臻哭了好一陣子,看到我因為沉思正在發呆中,小臻問說:「老師,為什麼妳不問我呢?」「問什麼呢?」我反問說。「妳為什麼不問我為什麼在哭呢?」小臻疑惑的抬了頭。 「妳想告訴我的時候,妳自然就會說了。」我微笑著回答,其實我心裡很心虛,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這麼小的小孩,只能用朋友的方式對待小孩,不過看著小臻的反應,這樣的方式似乎奏效。「因為我爸爸媽媽昨天離婚了……」小臻說著自己為什麼哭泣的原因,說到傷心處又忍不住皺了眉頭。 過了一陣子,學期開始結束時,剛好遇見小臻以前的班導師,跟前導師討論一下小臻之前的上課狀況,才知道這個孩子從一年級就不斷重複經歷著爸媽吵架生氣,即使小臻才一年級,卻也能感受到父母間的不和睦,以及母親想要離婚,小臻心理不願意媽媽離開家裡,不斷哀求母親可以繼續留在家中。複雜堆積的情緒導致小臻每當上課時,心裡總是會忐忑不安,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家裡面的狀況,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當時的我想破腦袋,想要找許多方式來幫助小臻。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與陪伴,後來的我才明白與發現,很多現實層面我們都是無能為力,但是我們基於教育的立場,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調適自己的心情,試著把自己心中的擔憂與煩惱告訴自己信任的人。「人生總是會有許多酸甜苦辣,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豐富我們的人生。我們試著面對我們所煩惱的事情,面對它、接受它並且放下它。」 第二年擔任老師時,我們班有個學生,濃眉的睫毛與眉毛,加上豐茂的髮量,讓我對他印象深刻,姑且就教他小郁吧! 小郁雖然外表長得斯文乾淨,但是考試成績明顯名落孫山且讀寫速度跟不上同儕。有一天,小郁跑到我的位置上來左晃晃右晃晃,帶著緊張的語氣問我說:「老師,請問我這個禮拜五可以請假嗎?」「請什麼假呢?」 我疑惑地看著小郁,小郁有些不知所措地說:「我要去醫院。」「醫院!你怎麼了嗎?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了呢?」「嗯……老師,我不是生病了,我是要去檢查我到底笨不笨?」「蛤?」我忍不住大聲驚呼。「老師,我很笨嗎?是不是因為我太笨了,所以才要去醫院做檢查呢?」 這個問題真的好難回答!我覺得矛盾的是,我不知道該實話告訴孩子我的感受,還是安撫孩子受傷的心理感受呢? 人生就是這麼矛盾與煎熬,但是現實又將我拉回來,基於教育的工作者,我不想欺騙孩子,但又不想要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我看的天真無邪的小郁,我跟他說:「小郁你在學習上面臨到些困難,我想媽媽是希望能多一個人幫忙你,醫生叔叔了解你的身體狀況,老師可以跟醫師討論及了解用什麼方法可以讓你在學習上不用這麼辛苦,在學習的路上可以多一個人協助你。」 小郁聽了我的解釋便開開心心地跟著媽媽到醫院做檢查。我在心思思索著,孩子的話語是這樣的天真無邪,有著煩惱也藏不住。回歸在教育基礎上,我仍本著初衷,不欺騙孩子,不畫餅給孩子,我希望當孩子有煩惱或是困擾著自己的心事,可以試著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試著學習說出口,我想這也是孩子正在學習成長的人生的課題。老師與家長可以做的,不是急於排除擋在孩子路上的障礙物,而可以陪伴孩子,讓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換作是我們,我們也希望當我們面對問題是,是有人可以教我們或是陪伴我們一同學習,不是嗎?
-
褪色的獎盃
筆者參加多次報刊徵文活動,獲佳作多次,獎牌、獎狀擺滿客廳特別設計的櫥櫃。每有親友來訪,導覽參觀我輝煌的成果,期望獲得讚譽。 退休後與妻到世界各國旅遊,買回不少紀念品,沒地方放置。妻說: 「把獎牌、獎狀收起來,親友幾乎都看過了」。 我只好把獎牌、獎狀全部收起來,放在書房內書櫥與天花板之間,偶爾瀏覽,自我陶醉一番。 另外我打了十幾年網球,參加幾次比賽,得到五座獎盃,最早的一座是民國七十四年鄉內參加慶祝台灣光復四十周年網球比賽雙打乙組冠軍。乙組代表中年組,實力較弱的一組,經好幾次鏖戰,才辛苦獲得。 當時剛學會打網球,非常癡迷,與平時練球的球友搭檔,報名參加比賽,居然得到冠軍獎盃,喜不自勝。 後來主辦單位獎杯上署名的長官,因犯案逃亡國外,便把獎盃收起來,看到獎盃上的署名,就有不名譽的感覺。 民國七十五年,社區網球俱樂部舉辦第一次會長盃會內賽,等於是會員排名賽,參加會員二十幾人,採淘汰實,我得到季軍,會長頒贈獎盃乙座。冠亞軍由會員中年輕,體力,球技好的朋友獲得。 另外兩座獎盃民國七十六年獲得,兩座都是季軍。一座單打由我個人獲得,表示一年內球技沒有進步。另一座雙打獎盃是與么兒聯手出來的成績,當時他剛學會打網球,就打出季軍的獎盃,他非常興奮,也是很好的鼓勵。他現在打網球的興致不減,從事球類活動,身心都健康。 另一個團體獎盃是以社區網球隊名義,參加體育會舉辦網球比賽獲得季軍,代表領獎後,把獎盃抱回家。 五個獎盃很壯觀的陳列於櫥櫃上頭,極為風光。盃上豎立一個身材健壯的球員,舉起球拍做擊球狀,英姿勃勃。當作擺飾,向親友們炫耀一番: 主人也是一個網球健將哩! 社區網球場因為道路拓寬而拆除,打網球必須到外面球場去打,很不方便。俱樂部解散,球友星散。 十幾年前膝蓋關節退化,醫生建議:不要做激烈運動。球拍移交給兒子們,不再打網球了。 剛開始時,對網球有點依戀,難以割捨的情懷,後來逐漸淡忘。我那五座獎盃,很少去擦拭整理,蒙上一層灰塵,失去往日光鮮亮麗的外表。 為了擺電視,拆除一座櫥櫃,只好把獎盃收起來,放在一只紙袋裡,連以前收起來共五座。流了不少汗水掙得的榮耀成果,不能把它們當做垃圾丟棄吧! 最後找到書桌與牆壁之間的一點空隙,做為暫時容身之處。等這處狹窄空間也容不下時,再找他處吧!。 獎盃從艱辛競爭過程,獲得時短暫的滿足與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得失之心不再,英雄色彩淡化,為這五座褪色獎盃到底如何處置,大傷腦筋 ,後來三樓增建工作室,把獎盃放在明顯角落,雖然褪色,為往昔馳騁球場,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