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沉默有時
有時候 時間受潮 發霉的日子 人終於走了樓也空了 有時候 歲月解凍 過去現在和未來 喋喋不休的日子 寂寞的心情 只有翅膀知道 欲語還休的距離 有時候 不發一語像塊石頭 青苔的年代 妳一直沒有回來 有時候張開雙手 像一條長長的護城河 看我如何抗拒敵人 澎湃洶湧的心情 只有風知道 旗幟如何飛舞? 有時如何面對妳 而沉默選擇了我 只有抗議 才懂我閉嘴後的心情
-
奠基城幼教育 帶球美化校園 ──訪草創金門幼兒教育的陳素民園長
【民國50年 (1961),我自台北女師專畢業,同學們分派於臺灣各地。我為承諾父親的「學成返鄉」,故自願分派金門,任教金湖國小。】 第一次領薪水,陳素民老師把薪水袋全數交給父親,還故意向父親支領零用錢,一向嚴厲寡笑的父親難得地戲言:「妳也要花錢啊!」 為了跳開繼母與弟妹們的是非圈,陳老師湖小教完一學期後,馬上申請調動,帶著就讀小五的小弟由金湖國小轉金鼎國小。 沒想到,幸運之神竟來敲門了! 緣起於蔣總統夫人的金門勞軍行,當時兼任戰地記者的環球照相館老闆顏伯仁安排他5歲的女兒獻花。蔣夫人抱起小女孩,問她:「這麼可愛的小朋友,妳讀大班?小班?」這一問,小女孩竟傻了,旁人馬上解釋:「夫人,金門沒有幼稚園啊!」「這麼可愛的小朋友,竟然沒有幼稚園,馬上辦!」 蔣夫人立即交辦,司令官馬上執行。先由金城鎮公所覓地北門亂草埔,再動員兵工整地清理。邊找老師邊找經費,半年內建成了金城幼稚園!園內,至少要有一位合格的幼教老師,而陳素民,就是當時金門第一個讀台北女師幼師科的畢業生! 這樣的機遇,似乎冥冥中註定! 【草創幼稚園,一切硬體設備按照我從女師搬回金門的教科書,訂幼童桌椅,改低教室窗戶,……。我以女師朱菊貽老師為尊,她是當年教育廳長的夫人,上海幼專畢業,崇尚蒙特梭利教育,……。為了美化校園,我還為圍牆打洞,用空心磚作窗,塗漆上壁畫,園訓『幼人之幼』。……總之,我努力讓金門的學前教育一起步就到位,合乎規定。】 硬體粗成,編制大定。 2名合格女教師:陳素民、呂愛珍(台北女師普師科畢業),2名保姆、2名工友、廚師,……。金城幼稚園既由婦聯會籌辦,園長由司令官夫人兼任,園主任外聘宜蘭婦聯會總幹事陳潔冰兼任。 每一學期3班,1班38人,每班設1教師1保姆(助教)。由招生、設考場、出考題,到排課程、編教案,……金城幼稚園由無到有,一切合乎幼教體制與課程規劃。校園裡,教師教得有模有樣,天真可愛的小朋友穿著整齊的圍兜兜,兒歌律動,日日天真活潑,校園氛圍快樂似天堂。 【金城幼稚園在我和北女師學妹呂愛珍的合作下,辦得有聲有色。草創的城幼,幾乎成了『觀光勝地』,許多老師均『組團』前來觀摩它的校園規劃及組織。】 蔣夫人、王多年夫人聞訊,直誇兩個女娃兒能幹,主動詢問:「要升學否?」「要!要!」「想讀什麼學校?」「師大!」陳素民選美術系,呂愛珍選教育系。 政戰部主任蕭政之一聽到兩個女老師想升學,竟把她們叫到擎天廳訓話了3小時,口無遮攔地說:「金門男人死光光啦?保送妳們兩個丫頭去讀書,將來能做什麼?好在是司令官王多年夫人交辦,有蔣夫人當靠山。」霹靂嘩啦一陣訓,訓得兩個女老師一句話也不敢回,但陳素民心中暗暗立志:「誰說女子無才能,我們一定會盡心盡力學習,好好工作,讓大家刮目相看!」 【保送師大美術系畢業後,我再度返金,服務城中教美術。】 城中一年,上級表示希望陳素民老師再回金城幼稚園:「不要忘了妳的初衷!」「好好教學生不就是我的初衷嗎?」「金城幼稚園是妳當年規劃的、奠基的,這才是妳的初衷。故不忘初衷,是要妳再回去城幼。」 【總之,不是我要離開城中,是上級要我再回城幼,雖不捨城中,但我還是以感恩的心來配合、接受上級的任命,把城幼經營得更完整。】 陳素民夫妻調職的公文同時發布,李先生外調臺灣,陳老師調幼稚園園主任兼金門婦聯分會總幹事。當時的金城幼稚園歸屬金門防衛司令部婦聯分會,故主任領兩份薪水。 李先生調臺前還為陳老師擔心,擔心她的行政工作忙碌,又要帶二個女兒,擔心她不會簽公文,擔心她……。行前,李先生親自教導陳老師如何簽公文。陳素民老師反勸先生寬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簽公文不是難事,我的前面是寬闊的大道。難的是你要如何適應調臺的新工作。」並勉勵丈夫:「到台北後,不要忘記『上大學再進修』的初衷!」 雖不捨城中,但進入城幼,又是另一新天地。 識字不多的馬安瀾夫人當主任委員,能幹的皮以書仍是最佳上上選的總幹事,穩穩的靠山,是馬安瀾司令官的全力支持。馬司令官配給陳素民園長一中校、一部車,還特別交代她:「總幹事,來來來!這是給妳用的車子、中校先生,隨時配合工作。」 戰地政務,幼稚園園長每星期一要隨軍職長官到太武山擎天廳開會、聽訓,逢年過節,要隨從司令官夫人,率隊由後方官夫人組成的「婦女勞軍團」,到戰地各營區慰問勞軍。 當年的陳素民園長,是戰地金門少數的女性主管,體型又瘦又小,看來不起眼,故備受照顧。尤其大腹便便時,隨從夫人勞軍團上上下下,司令官與夫人總是特別關懷她。 【回到幼稚園,我一方面把基礎工作打得更穩,一方面全力美化校園。以兒童樂園的概念,壁畫教室牆壁、壁畫溜滑梯、壁畫圍牆……。隨著機緣,充分展現教學幼兒唱歌、律動、彈琴、畫畫的才華。 我帶著兩個女兒,且身懷老三。身軀不高又帶球跑,冬天,大衣一穿像隻老母雞。】 隨著蒸蒸日上的校務,陳園長的用心被看到。 馬安瀾司令官多次面告三軍:「一個小女生,飛天鑽地辦幼教。」「帶球跑的小女生,還可以爬牆、畫畫、裝飾校園。」蔣夫人的總幹事皮以書屢屢嘉許:「很好!很好!小小年紀做得很好,妳還帶球跑呢!」後來,還蒙蔣夫人在臺灣親自召見:「來自金門戰地哦!耳聞妳做得很好。」金門縣政府林金龍督學、社會局長郝誠樸都很器重陳素民園長,每每一臨到幼稚園,他們就會高聲嚷著:「主任,妳辦得很好,我來欣賞欣賞!妳有新的畫作嗎?」 【李先生調臺,我調幼稚園,夫妻二人再度過著聚少離多的婚姻生活。】 民國60年(1971),陳素民園長生老三,月子期間,李先生返金,臉色泛黃,逼問之下,才知李先生染了肝病,雖然不捨金門的工作環境,不捨最好教導、又乖又可愛的金門孩子,但丈夫染病,陳園長別無選擇,三年服務期滿,呈上辭呈,舉家遷台北。
-
卡式光學電話卡
前些日子整理老家,覓見多張近三十年前的中華電信卡式光學電話卡,當年金門高中畢業赴台讀書,每天就是用這小卡片,站在公共電話機前跟俺爸俺母報平安。 卡式光學電話卡如同今日悠遊卡大小,將卡片插入電話機後,螢幕會顯示餘額,撥號通話時,機器以雷射讀寫的方式記錄通話時間,卡片上的餘額記錄同步更新,直至額度用盡。隨著電話IC卡出現,手機逐漸普及,卡式光學電話卡也慢慢走入歷史,中華電信於民國102年全面停發。 許多舊卡雖然額度未必用盡,卻常被以為「過期作廢」,不是被丟棄,就是靜靜擱在某個角落,放到都忘了它的存在。其實,《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明定,定型化契約不得預先限制或剝奪消費者權益。若業者在電話卡上印上使用期限,即屬無效條款。公平會早已要求電信業者不得設使用期限,未用完的餘額依法可申請退費。 中華電信金湖服務中心的櫃台人員很是親切,近三十年的卡式光學電話卡已無法用設備直接讀取餘額,他們小心翼翼地用布沾著酒精,慢慢將一張張卡片光學記錄帶上的白色覆膜擦拭掉,左方一豎一豎的黑色細線一一呈現,線條數目代表已使用的數額,卡面標示的面額減去使用量便是餘額,再扣除手續費就是可退費金額,舊卡片浮貼在退費單上,返還現金後,貼心的退費服務即告完成。 儲值型商品的未用餘額積少成多,假設800萬50歲以上的消費者手中都有500元的卡式光學電話卡餘額可退費,加總金額可達40億元,幾乎約是中華電信一個月的營收淨利,悠遊卡發行量更大,沉睡未用的餘額應該更加可觀。 卡式光學電話有著一段青春歲月的記憶,也有消費者權益的尊重與維護,從一通通報平安的電話,到三十年後的一筆筆退費,都是珍貴的時代印記。
-
〈慶幸〉評賞與感言
〈慶幸〉 悲婚姻擱淺 回復單身心悠然 幸迷途知返 作者感言/陳月霞 小慧是獨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難得的是,她並不恃寵而驕,並且幸運考上大學。大二時因參加同鄉會認識嘉文,未久,嘉文便主動追求小慧。嘉文飽讀詩書,兩人心靈十分契合。 歲月如梭,轉眼小慧與嘉文都大學畢業。小慧順利就業,而嘉文則努力準備律師考試,兩人的環境差異漸大,感情漸漸淡化。有一天,小慧無意中在嘉文的皮夾裡發現另一位女孩的照片,兩人因此鬧僵。因緣際會下,有其他男子H追求小慧,嘉文勃然大怒,將她打得體無完膚,嚇得她連夜搬家,此時陪伴支持她的是H。 交往一年後,兩人決定結婚。婚後前三個月,生活十分甜蜜。但隨著時間推移,H常常晚歸,甚至徹夜不歸。小慧追問後了解到H沉迷賭博,也常有地下錢莊來要債。為了孩子,小慧忍耐多年,但H始終如此。後來,公司將H派往中國(大陸)就職,她於是提出離婚,孩子由大姑照顧,開始了新生活。 幸好有娘家的支持,三年後她購房與兒子同住。由於她一直有不錯的薪水,生活無憂,兒子也變得獨立而貼心。眼見努力未白費,小慧慶幸當年果斷的決定。恢復單身後,她迎來了後半生的幸福,不再被婚姻所捆綁。 評賞/顏曉曉 作者陳月霞的〈慶幸〉以獨特的俳句形式,深刻描繪了一段從婚姻陰影中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這三句俳句,每句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深思。 第一句「悲婚姻擱淺」呈現了小慧在婚姻中的失落,生動地勾畫出她在關係中的孤獨與無助。小慧原本期待的幸福生活,卻因伴侶的缺失與變故而陷入迷惘,反映了許多女性在婚姻中的掙扎與不安。這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無奈,也是對於婚姻本質的反思。 第二句「回復單身心悠然」則轉折了小慧的情感狀態。當她脫離了婚姻的束縛,心中的沉重感隨之消散,逐漸找回自我。這句話展現了小慧在重新擁抱單身生活中的自在與平靜,象徵著對於失去的婚姻並不再懷抱遺憾,而是勇敢迎接新的可能。 最後一句「幸迷途知返」更是對過去的一種肯定和釋放。小慧經歷了一段艱辛的旅程,才明白了自己的價值與幸福不應依賴他人。這種「知返」的智慧,既是對於過去的反省,也是一種向前的勇氣。 陳月霞的〈慶幸〉既是對個人經歷的分享,也對於每一位在婚姻中掙扎的人們的鼓舞。小慧的故事告訴我們,雖然人生中會有迷茫與挫折,但敢於作出改變,尋找自我的過程,最終會迎來屬於自己的幸福。從痛苦中學習、從失落中重生,這才是生命的真諦所在。在這個不斷追尋幸福的旅途中,最重要的,始終是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勇敢地走出那一步。
-
文化籌碼:立人之本的仁義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仁」與「義」,乃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倫理思想。古人云:「由心言之曰仁,由事言之曰義。」仁者,發乎內心的慈愛與惻隱;義者,顯於行事的正直與節度。仁為德之本,義為行之準,二者相輔相成,內外兼備,遂成立人、立家、立國之根基。 一、仁義之理:天人之際的道德軌跡 《易經》卦象之中,六爻之三、四爻象徵人道,其義正為仁與義。若以「數」觀之,河圖之數「三」居東方屬春,主生發,象徵仁;「四」居西方屬秋,主收斂,象徵義。配以五德(仁禮義智信)方位,三為仁,四為義,足見古人早將「仁」視為萬物生機之始,而「義」為萬事成就之依歸。 中國文化中,數理與德理往往相通。祖輩之人常以「不三不四」罵人,形容品行不端,實則暗指「不仁不義」;又如「朝三暮四」、「三心二意」,皆借數喻德,彰顯人心之變。三為仁之體,四為義之用,二者相輔相成,方能臻於圓融之道。 二、仁之為體,義之為用 「仁者,愛人。」此愛非溺愛、偏愛,而是發自本心的惻隱與忠厚,乃一種自然而然的善意。孟子有言:「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為人之本心,義為處世之途徑。有心而無路,則行無所依;有路而無心,則行失其本。 《說文解字》釋「仁」為「從人從二」,意指仁心須在人際關係中體現與實踐,強調人我之間的感通與共情。而「義」字從「羊」,象徵善群之性。群體有別,便有親疏遠近、好惡之分,仁之推行難免受阻,故須以「義」為規範,以定行事之準則。故《禮記》曰:「禮緣義起。」有仁而後行義,有義而後成禮。 三、仁義之風,見於日常與典故 古人行事,講究「出之以仁,明之以義」。如古代田獵,有「設罟不掩丘」、「取獸有時」之制,不焚山、不竭澤、不殺幼雛,皆出於仁愛之心與義理之節。仁不傷物,義不妄取,遂成就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倫理。 儒家倫理並非空談,而是深植於生活實踐。民間俗語云:「馬有垂缰之義,犬有濕草之仁。」意指禽獸尚且知恩識義,人若無仁無義,何以立身?故「頂天立地」者,不僅在於功業,更在於德行。而「不三不四」之語,正是對失卻仁義者的警誡。 四、聖賢之道,歸於仁義 《孟子》一書,精義盡在「仁義」二字。孟子曰:「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仁義之道,不僅為士人修身立德之準繩,更是推己及人、濟世安民之實踐。「居仁」和「由義」的門葉聯對,也融入常民文化作為祖輩不語的叮嚀。 宋代文天祥臨終前書三十二字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此語沉雄堅毅,乃忠臣仁者以生命踐行道德之最終見證。仁義非僅抽象倫理,而是貫穿生命始終的實踐準則。 結語:仁者愛人,義者立身 仁為心之本體,義為行之規範;仁乃無所不包之愛,義為有所不為之節。仁義並行,方能應對世間之紛繁與變易。當今社會雖萬象紛呈,然若能持守「仁義」二字,仍足以安身立命、為世存道。 自《易經》至《孟子》,自田獵之制至民間俗諺,仁與義早已融入華夏文化血脈,成為吾人處世之根本與精神依歸。願吾輩於日常生活中,尋回那顆不為功利所蔽的「仁心」,行於有節有度的「義路」,使行有所止,愛有所依,做個有溫度有榜樣的人。
-
懷念埔里米粉的滋味
從農村結構轉變成為現代工商社會,人們藉由過年過節期間,享受全家團聚和聯繫家族親情的美好氣氛,進而積累了許多甜蜜回憶……。 我們兄弟姊妹皆來到了七十歲以上的年紀,父母早在二十多年前先後往生,然而手足之間的情誼,並未因為長輩不在了而疏遠,依然傳襲老人家在世時候的習慣,在年節假期都會回到鄉下的娘家團聚,享受珍貴的親情之樂。 每年春節假期有長時間的家族聚會,所以在三、四天的用餐時間裡,大約有二十幾口家庭成員一起吃飯,像似早年農村全家享用「大鍋飯」那般有趣,也好像是小型喜宴只邀請至親好友聚會,因而充滿溫馨、感人與熱鬧的氣氛。 春節聚餐吃飯總是比平常還要豐富些,當然家庭主婦最為辛苦了,好在姑嫂同心協力一起幫忙做飯,所以大家因為烹煮美食而忙得不亦樂乎。 由於過年假期得準備好幾天的菜餚,所以負責掌廚的家族成員,對於菜單的拿捏就很重要,以致於每一餐所品嘗的多樣性餐點,就彷彿欣賞魔術師表演一般精采;不過長久以來每次年節團聚的餐點,其中總有一餐是由三姊負責掌廚炒米粉,她所調理出來的鄉土米粉料理,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好吃極了,所以總是讓大家大快朵頤而讚不絕口。 「三姨所炒的米粉實在太好吃了,尤其採用埔里米粉當食材,其特有的香嫩、爽口,以及蠻有嚼勁的特點,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美好記憶。」外甥每次享用熱騰騰的米粉大餐之際,總會嘴甜而誇獎三姨的廚藝真棒呢! 外甥的讚美應該是蠻寫實,因為在過年期間大家免不了享用大魚大肉之餘,其實會有一點油膩的感覺,因而享用一頓Q彈可口的米粉鄉土菜餚,就覺得很有享受人間美食的幸福感。 三姊對於炒米粉確實有心得,誠如上述,她總是使用中部聞名的「埔里米粉」當作食材,經過爆香、翻炒、添加自製辣椒醬和獨特的火候,的確把埔里米粉很好吃的名聲,在家族成員之間打響了。 提起中台灣頗有名氣的埔里米粉,顧名思義就是南投縣埔里鎮的名產,埔里山城位於群山環繞的盆地,山水環繞的地理環境極其優美,所以有好山好水的雅稱。 其實埔里山城除了米粉名產之外,像似被稱之為「美人腿」的筊白筍、還有風味醇香的紹興佳釀、具有豐富維他命C的百香果、加上甜蜜好吃的紅甘蔗,以及皮膚白皙而健康的埔里美女,都是大家長久以來對於山城小鎮的良好印象。 在這許多名產與人文特色之中,其所代表之一的米粉名產極為親民,雖然現在嚴格規定產品內容物之標示,物品包裝上必須實際標出原物料,因此坊間外包裝大都以埔里水粉或炊粉等名稱上市,不過消費者仍然習慣稱之為埔里米粉。 我們提到埔里米粉的記憶,其實可以回溯到半世紀之前,六○年代負笈台北淡江大學念書的時候,有一次大家在寒假時相約到埔里度假,因為班上有一位住在山城愛蘭丘陵台地的Karo同學,她家是很棒的三合院,從中埔公路下車沿著鄉間小徑往上走,大約十來分鐘即可到達。 典雅幽靜的三合院宅第,落落大方隱藏在丘陵小徑的盡頭轉彎處,其古色古香閩南式建築,就像似早年農村經常可見的格局,不過由於其先祖在當地頗有聲望,所以古宅的樣式極其講究,據說有些建材甚至來自於大陸福建,經由高明師傅設計和建造,因此在愛蘭丘陵附近部落裡面,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建築之一,目前也被列入縣定古蹟而妥善維護。 五十年前同學們造訪Karo的愛蘭山莊宅第,當大家徜徉於綠意盎然的優雅庭園之際,不但可以吸吮山間特有徐徐涼風吹拂,而且從院子往前方望去,除了層巒疊翠的山林之外,更有源自於霧社眉溪之水蜿蜒流過,難怪其先祖覓得如此好地理築屋居住,所以此刻讓大家覺得身心舒暢而神清氣爽。 當天Karo的母親熱烈招待大家,並且親自挽起衣袖下廚,記得是炒了一大鍋道道地地的埔里米粉,以及也算是特產的香菇雞湯,當香噴噴熱騰騰的米粉與熱湯一上桌,大家在寒冬的山莊頓時覺得飢腸轆轆,於是盡興的大快朵頤而極其滿足。 雖然當年大啖米粉的滋味已經過了半世紀,可是如今回憶起來依然覺得口齒留香,其中有些同學第一次品嘗到傳說中的埔里米粉,當然在心中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時光荏苒而流逝,當年在淡江上大學的同學們,如今都已屆七十來歲,雖然不能算是老人族群,但是最近每次同學聚會的時候,總有幾位好友無法參加,因為他們先後往生而永遠缺席了。 從年節聚會總有一餐吃米粉的習慣,以及回想當年在愛蘭山莊的米粉饗宴,心中總覺得這一種鄉土食材,其功能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對於我們家族而言,更象徵著手足情深的甜美記憶;至於那些青澀年華時期的美好青春時光,也經常在同學相聚時被提及,大家除了咀嚼往事情懷之外,畢竟也是讓人備感懷念而難以忘記的故事呢!
-
杏壇回顧大校篇
民國66年,依成績志願分發板橋市「臺北縣立重慶國中」任教,報到首日,赫見學校四周稻田環繞,校門前還種植幾片菜畦,場景完全出我意料,彷彿來到都市中的鄉村,有股回鄉的親切。豈料短短幾年光景,四周農田華麗轉身為一幢幢公寓大樓,加上重慶國中是臺北縣升學率數一數二的學校,許多慕名而來的三峽、土城、樹林、鶯歌、中永和等地區學生想方設法、越區就讀,本是60班的校園預定地,一飛衝天為一百五、六十班,教職員工三、四百人,學生七、八千人。已從中型學校轉變為巨型學校,詳看學校平面圖,細數辦公室約40間,公廁30間。尤其下課期間,學生摩肩接踵、萬頭攢動,走廊熙來攘往、川流不息,校園猶如人潮洶湧的「大市集」。 去年打了一通電話給「桃園高中」游文聰校長,曾任重慶國中教學組長,聊起當年排課往事,他說由於班級數多、場地有限,最難排的是體育課,排定體育課等於成功的一半,其他課自然迎刃而解。 大型學校各處室組織健全,行政人員分工細密,教務處主任下設教學、註冊、設備、資訊四組;訓導(學務)處主任下設訓育、生教、衛生、體育四組;總務處主任下設文書、事務、出納三組;輔導處主任下設特教、資料、輔導三組;各組組長下設一至二位副組長,各組有各組的幹事,各處有各處的工友。另有人事室主任、助理員、幹事;主計(會計)室主任、佐理員、幹事。男、女童軍團部、健康中心、圖書館、教師會、幼兒園……等單位。 教務處的註冊、設備、資訊三組,學務處的衛生、體育兩組,總務處的文書、出納兩組,輔導處的特教與音樂資源班都另設獨立辦公室。每一處多達一、二十人,最龐大的輔導處則多達二、三十人。 原本兩三間教室打通的會議室已容納不下全校性的「校務會議」,只好改在活動中心召開,及至最後選出教師代表參加,教評會也是各科分別選出代表。 走在校園中,除了老同事與同辦公室老師外,其他新進同仁則是相見不相識,最多點頭致意。校長初來乍到,除了幾位主任組長認識外,對老師相當陌生,偶有找錯老師訓錯人的窘況。 校舍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棟大樓,各樓層走廊皆可相通,四棟連成一體,呈一不規則樓體。能力分班年代,各年級的A、B段班壁壘分明,各自集中分區。教師座位表由總務處安排,導師辦公室則隨班遷移,以就近照顧學生。每年開學之初,即是全校師生「大搬風」的開始,學生換教室,老師換辦公室,各自忙成一團。任教重慶27年,一連26年的導師工作,直到最後一年才首度擔任專任,坐專任教師辦公室。因此在重慶年年搬「家」,最後一次搬回家。 學校平面圖是一張極為重要的「位置標示圖」,教師人手一張,各班教室張貼一張。開學之初,務必事先看好教室位置,才能順利找到教室上課;股長聽到廣播,務必事先看好才能迅速來到集合地點。記得導師班有位國一新生上課遲到,我問其由,回說「老師,我迷路了,找不回教室」,誠然,外觀相同的教室一、二百間,的確情有可原。 七千多人的龐大隊伍,全校集合勞師動眾、大費周章。週一早上全校師生升旗後接著召開週會,結束前在校長帶領下全校師生齊聲宣讀「青年守則」十二條,龐大隊伍幾乎站滿操場,師生一起曬太陽開週會。當年規定每天升降旗,除週一外,另五天是三個年級輪流升旗。為了省時省事,全校降旗儀式改在各班走廊舉行,面向國旗方位舉手敬禮。 為了提升升學率,為能激勵學生上進,每學期的三次段考,三年合計17次段考,國三另加模擬考,註冊組固定公布全年級前50名,由於班級數多,各班第一名未必能躋身「前50」榮譽寶座,因此在大型學校中,競爭尤為激烈。 國中生最愛的運動項目是籃球,一、二十支籃球架不敷使用,下課鐘聲一響,男生早已摩拳擦掌、備好籃球,準備以衝百米之速搶場地,想起來實在同情,在大型學校中,球場是「搶」來的,因為本身也熱愛籃球,「愛屋及烏」,只要鐘聲一響,立即下課,絕不拖延一分鐘。某年,導師班教室位在一樓近籃球場,學生高興一整年。 畢業班一屆五十幾班,每班五十人上下,畢業生二千多人,校外教學務必分成A、B兩隊,一隊二十幾班,行程交互錯開,以免塞爆參觀景點。五十幾部的遊覽車隊,同時出發,浩浩蕩蕩,馳騁高速公路,蔚為壯觀。畢業紀念冊,起初每班以四頁為限,後增至六頁,三、四百頁的紀念冊,頗具份量與重量。。 在大型學校中,教師的升遷調動往往是無聲無息的,新進或調走幾位是無知無覺的,除大多老同事外,新進同仁根本未曾見面或未及認識就調走了,除同科同室或不同辦公室的友好同仁,有時一學期難得見過幾次面。 全校教職員大合照,起初相當踴躍,以課桌椅堆疊,層層疊高,末排可比二樓高度,感覺鏡頭都快裝不下,人像似藐小微物,都得找上半天,後來參與者逐年遞減,僅是張不具代表性的隨意合照,並刪除「全校」二字。 大型學校利弊互見,認識更多老師同學是利,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是弊。及至後來興建一幢五層樓的巨無霸「學生活動中心」,內設各科專科教室,五樓設室內演藝臺、看臺、籃球場;地下室設立游泳池,才紓解了不足之窘境。 大型學校,教室間數足夠,教師資源充沛,又位居板橋市區,交通便利無礙,佔盡地利優勢,歷來備受考試院考選部與省縣市政府的青睞,經常藉用為高普考及基層特考的場地,也是老師利用假日監考賺點外快的好時機。 那日特別回重慶拜訪現任校長蔡安繕博士及總務張志芳主任,兩位從畢業分發到校,歷任導師、組長、主任之職,均有完整資歷。校長臺南人,祖籍金門瓊林,後從溪崑國中校長調回重慶執掌校務,曾歷經一百五十幾班年代,三人相會,聊起往事,回味無窮! 學校規模大小的認定,眾說紛紜,也時有更新。應是相對之詞,就讀金門何浦、城中時,何浦是小型,城中是大型;任教重慶國中時,金門學校是小型。方知「天外有天,校外有校」。一般看來,小型學校猶如小家庭,師生寥寥無幾,彼此認識熟悉,相當溫馨;大型學校如同大型社區,師生人數眾多,彼此動輒生疏。難怪重慶第二任校長王振東如是說:「校長領導方式,大型學校靠制度,小型學校靠感情」,誠哉斯言!
-
車到田頭 必有「鷺」
疏洪公園內有挖土機正在工作,這裡是臺北盆地的低窪地帶,有的是長青的草原和沃腴的田壤。 跟在挖土機旁邊的不是監工,而是兩隻黃頭鷺,隨著草土被翻起,黃頭鷺亦步亦趨,專注地啄食被驚起的昆蟲。 相較於一身雪白的白鷺鷥,黃頭鷺的背上多了愛現的橙黃色,像街頭搶眼的挑染男。 許是跟人相處久了,黃背鷺適應環境的能力就變得無所挑剔,不同於其它鷺科的鳥兒偏好河道、池塘或出海口的灘塗,黃背鷺卻是連垃圾場都不拒,只要能不費力獲得更多食物就好。 尾隨著挖土機,快走、小跑步、凝神站立、頭部擺動、跳躍飛起……這些擅長的技巧都是為了捕捉藏身泥土的昆蟲,它們很清楚這些機器是無害的。 我稍稍靠近,黃頭鷺遲疑一下,還是閃開了,但頻頻回首看我,昂昂然的一臉不悅,應是怪我打擾了它們的覓食。
-
鯖魚罐頭
對流雨強盛後,一把青挺綠蔥引我奢侈幸福。 七美國中搭伙的日子,鯖魚罐頭配大蔥,每星期都出現在餐桌上。三桌十二個人搭伙,只煮晚餐,五點,夏太太就俐落的都張羅妥當了。摩托車離去時不忘交代我們趁熱吃。 掀開菜籠蓋,哪一桌已有人動過,就接續著吃,不另開新桌,早吃的人,預留飯菜給其他同事。不會有人鴨霸過量,也不曾有人吃完後沒將碗盤洗淨瀝乾。 偶爾遇到校長,我靦腆一起同桌:校長也這樣早呀。老人家就答,先墊一下肚子,晚上還有聚會啊。我理解的笑著。不敢亂說話。一會,校長起身洗碗,要我慢用。 離島的下班,老師們都打球、運動。我總早於別人的五點晚餐。九點就寢,四點多起床。依稀是兒少鼎彎營區的軍號聲……日西沉月東昇,嶼人都起床了,澇信潮汐日出落息的依規著。 鯖魚罐頭50年來包裝不變。紅黃兩式,大滿罐如昔。以前是一圈包裝紙環覆周身,爸爸馬公買回,我們立刻菜園裡拔出白玉青蔥,蔥白到蔥尾全不浪費的洗淨切段,油鍋爆香,總要開兩罐,再沿淋些水,繞繞空罐,務必將朱紅油光醬汁一滴不剩的倒乾淨才肯罷休。 二姊掌杓,我打下手。紅色壽喜大圓盤鮮紅滿盈的端上桌,一旁還剩有一小碗的茄汁,可拌飯。再一道薑絲紅燒冬瓜。有花生的冬日,爸爸大火熱油,一道鹽炒花生,是趁媽媽還沒回來的大手大腳,澎湃,多油,花生一定要有油才能香脆熱烈啊! 那時,奶奶和叔同住馬公。爺爺住任廟公,晚餐我們已先送去了。 我海邊的家,正如課本裡宣揚的小家庭,九人四方大餐桌上,星星都到齊了。
-
五十年前樹林光華營區
下午,繼續頂著艷陽割稻,有弟兄不小心左手執稻穗角度問題,被右手給用力割到小指頭血流不止,經隨隊醫官緊急清潔消毒包紮處理後,離開稻田退出作業。終於五點時刻,聽到本營帶隊軍官號令,今天「助民收割」任務結束,全營弟兄整理服裝儀容準備上車歸營! 晚飯後,公共浴室都是「坦誠相見」的割稻阿兵哥,每個人都說全身酸痛,可見弟兄們都認真在執行國防部的「助民收割」任務,為國軍爭光。值星排長在晚上八點時宣布,奉指揮部指示:今天不用晚點名,大家辛苦了可以早點休息。時間來到晚上九點,大寢室上、下通鋪早已鼾聲雷動、忽高忽低此起彼落大合唱,可見「助民收割」第一天,大家多麼賣力執行任務,連平常在寢室門口站衛兵的弟兄,都趕緊站到大馬路上,遠離滿屋子的「雄壯鼾聲」,真是蔚為奇觀! 國防部「助民收割」計畫歷時三周21天,從第二天起每天早上八點,營區大門一輛又一輛軍用卡車上面載滿身穿軍用汗衫野戰長褲的阿兵哥,頭戴斗笠手帶鐮刀,前往各分配區域農地為農民割稻。各受助農家為表示感謝,紛紛準備冰水,黑松沙士,水果,香菸。中午並親自下廚做豐盛午餐宴請助割國軍弟兄,而原先部隊準備的便當則成為僅供參考。 有天才助割弟兄自己作好全套配備,頭戴斗笠,眼戴太陽眼鏡,手臂穿長手套,左手小指套上銅指套。如此全副裝備,被大家戲稱:是準備去當農家的女婿!如此早出晚歸,全身充分運動長達九小時的體能訓練,每晚寢室鼾聲雷動的情境,終於圓滿完成任務。 下一個周會全指揮部各單位全員到齊,在唱國歌,升國旗後,少將指揮官登上司令台訓詞,對本次本部各單位執行國防部年度「助民收割」計畫,充分彰顯「軍民一家親」圓滿完成任務表示祝賀。並表示樹林鎮長,縣議員已親臨指揮部表示感謝! 夜間行軍 駐地光華營區時期另一項印象深刻訓練課目即是每月一次「夜間行軍」。通常都是在月中晚上七點半出發,由營長、副營長、營輔導長等輪流帶隊,各連連長則全員到齊,指揮部參三科則是上級督導單位。 部隊全副武裝肩槍,火力支援班則扛五○機槍。路線由營區大門保安街二段出發靠右沿著山腳前行,各連保持適當距離,沿途經武林國小,木業加工區,通過鐵軌轉入中山路。自此,右邊是鐵軌再靠右是整座山頭,左邊就是大漢溪,沿途很少住家,路燈距離很遠,所以真是「夜行軍」。所有軍官都有配備手電筒以利指揮,如此,一路走到目的地「山佳火車站」,路程來回有二○公里。 在春寒料峭的一月夜行軍全體官士兵都著上軍用夾克,舉頭望著浩瀚天際滿天星斗,迎著山邊溪上寒風默然前行。五月和風降臨夜行軍全員換上夏季服裝短上衣,迎著習習涼風行軍步履顯得輕快許多。偶而,遇上火車通過又是一景,最後一次夜行軍是在十月國慶日之後,全營保持最高昂的訓練態度完成任務。 十月底本營奉令移防馬防部馬祖北竿,在「單打雙不打」的烽火歲月,肩負對大陸實彈射擊任務,戍守國境北疆,從而,我們告別「樹林光華營區」! 日後據新聞報導,應地方國民義務教育需求,民國92年8月獲國防部同意無償撥用「光華營區」2.81公頃土地設立國中,即今日之新北市樹林區三多國民中學。民國99年1月7日,經國防部同意撥用0.91公頃,所規劃興建之「樹林光華營區公園」正式啟用。 誠然事事難料,遷居三峽區北大特區新社區十又四年,想不到會與五十年前的「樹林光華營區」成為隔區鄰居,近日已規劃擇期重返「光華營區公園」,可欣賞園內花草樹木景觀,緬懷半世紀之前的從軍歲月!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