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俳句 秋色二帖
俳句343秋辭 夏殘瘦 點楓成秋 霜露凝 俳句575秋衫 殷紅映丹黃 始知秋色潮如浪 鎏金秋聲長 遇見金秋 大地換秋衫了,始知四季如潮汐;這天然美,藍天照雲白,有了紅楓橙葉,增色更多,秋色無邊,美好盡收。 ……些微風情,楓,漫山遍野,氳紅了。 這味兒,恰到好處地婉約,連空氣都是放縱的溫柔嫵媚,慵懶中有著流蘇般淡雅的餘韻,一種現代與典雅交錯的姿態,我讓它緩緩在日子中發酵。 看到沒?這樣理直氣壯地在季節美麗,讓思緒尋到了一席休憩的角落……。(稿費贈金門家扶)
-
七夕之約
我先是怔住,腦中浮現錢包暗格裡的那條紅線,還有那些在廟裡低聲祈求的夜晚。過了幾秒,我側過頭笑說:「我只知道,我的紅線,還沒派上用場。」 他沒再多問,只是低低地「哦」了一聲,但我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在回應。也許,它正在派上用場。那天回宿舍後,我躺在床上聽著窗外的雨聲,心口微微發燙,像是有什麼正在靜靜生長。 不久之後,我們自然而然地走在一起。沒有告白的排場,沒有戲劇化的轉折,只有一連串溫柔的日常,像河流一樣,悄悄將彼此的生活連成一體。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段感情,不是七夕的巧遇,也不是籤詩的指引,而是在一次次真實的笑聲與交談中,緩慢而確定地萌芽。 然而,對我而言,七夕不只是關於愛情。它更是家鄉金門的一段溫熱記憶。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因觸犯天條,被銀河阻隔,一年僅能鵲橋相會一次。織女的六位姊妹憐惜她的遭遇,便一同照料她的幼子,因此民間視七仙女與床母同為保佑孩童的神明。於是,每逢七夕,金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七娘亭、胭脂花、水粉餅等祭品,祈求七娘媽庇佑家中小孩平安長大。 我家的七夕夜,總是從黃昏開始忙碌。與一般白天拜拜不同,我們是在夜裡祭拜。那時的風,像淘氣的孩子,呼呼地吹得燭火搖曳。我與堂弟們一手遮風,一手點燭,爺爺則在一旁笑著說:「有點燃就好。」桌上擺著七娘亭、油飯、艷紅的雞冠花,以及那盒仿胭脂的祭品。拜完後,爺爺會將雞冠花與胭脂盒高高拋向屋頂,那姿勢在夜色中像是要把祝福送上天際。當晚也會祭拜床母,供品是一碗撒著紅色米粒的油飯。那香氣混著蠟燭與夜風,成了我記憶裡專屬七夕的味道。 更特別的是,爺爺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製作七娘亭。那是用糊紙工藝打造的傳統祭品,亭中七位人物各有姿態,衣服上閃著細碎的金粉。我小時候曾幫忙上色、剪衣布,手上總沾滿亮片與漿糊的味道。爺爺有時會將成品賣掉,一個只收一百元,而外面至少要一百多。隨著印刷製品的普及,這門手藝漸漸式微。近年政府開始推廣七娘媽習俗與七娘亭製作課程,邀請耆老講述故事、帶領手作,並記錄影像保存。我記得曾有記者專訪爺爺,拍下他俐落地糊紙、上色的身影。那時我才真正明白,這些看似普通的動作,背後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與文化血脈。 如今回首,我發現七夕對我的意義,早已不只是有沒有情人。它是廟宇裡縈繞不散的香煙,是神明給予的警示與祝福,是爺爺的巧手與笑聲,是夜風中搖曳的燭火。情人節的浪漫,也許會隨人事更迭而消逝;但七夕的溫度,早已在我心裡化作一條看不見的紅線。它不只牽著我的姻緣,更牽著我與故鄉、與家人、與文化的連結。(下)
-
致青春
青春的尾巴,悄悄從雙手溜走──羞澀、單純……,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該往左,還是向右,或是一鼓作氣向前走? 看著形形色色生面孔為了理想,為了生活,脫去稚氣,穿上成熟穩重的外衣,才發現我們一夜長大,掙脫舒適圈,固執地放開手,搖搖晃晃,站在高空平衡線上行走;戴上假面迎合上流,說學逗唱十八般武藝,只為博君一笑。一曲終了,持續奮鬥,戰戰兢兢校對無生命的數字和報表,伴隨陣陣催促聲與通天塔般待辦資料,從金烏西墬至旭日東昇,咬緊牙根,只為了休假時能心安理得。 多年後,三五好友聚相逢,剖心掏肺述說著過往,有人依然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逐風破浪,堅持不懈;有人妥協現實,求安穩,步步為營;有人只求顧一日三餐。到頭來沒有當初幹勁,唯有二擇一的選擇──「得」或「捨」。 人生的青春短,用悲歡離合譜成曲;用思念、回憶、悔恨、遺憾填成詞;創作出一首完美或不完美地青春笑忘歌,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轉化成為力量,並贏得屬於自己榮耀勳章;這就是我們的青春,這就是我們的歌。
-
赤膽忠肝為黨國──永懷張輔邦將軍
1938(民國27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為了「持久抗戰」。號召全國人民參與抗日戰爭,是國家戰爭;也是民族戰爭!而情報工作更加艱辛。是時,輔邦先生肩負重任!名義上是粵漢鐵路警務總署署長,而實際上仍然從事情報工作。在此期間,擢升為陸軍少將。 1947(民國36年)任廣東省保安司令部保安處少將處長,與廣東省梅縣籍的張炎元將軍(黃埔二期)並肩作戰,並成為畢生通家之好。而這兩年多,也是輔邦先生最為忙碌最為艱辛的歲月,已要與南京政府隨時取得聯繫;又要組織廣東的情報網,與共產黨作生死戰爭! 1949年(民國38)秋,國民政府,節節敗退。輔邦先生亦隨政府遷來台灣,暫居苗栗縣。同時,透過香港、澳門等地情報系統指揮東江游擊組織,繼續與共產黨奮戰! 這時,其長孫女幼苗出生,並遞補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不久又遷至桃園縣。1954(民國四十三年)長孫桃興出生。1955年搬到台北市安東街,是具有庭院的花園平房,輔邦先生夫婦亦住在旁邊,早晚都過來向老夫人問安!是年春節(俗語過年)我和輔邦先生侄子張雪懷(是輔邦先生的胞兄張中邦的獨生子)邀我一起到他家過年。因為我們都在新竹機場服役,而且同一大隊,他是「空軍機械學校」畢業;我是「空軍通信學校」畢業。雪懷是任職機械修護工作,而我是無線電子修護工作;在同一大宿舍住,在一起吃大鍋飯,一起玩;打撞球、蹓冰、跳舞………。不過,我比他多一個喜嗜,就是跑新竹機場唯一的圖書館,看小說和新詩、散文;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品。我們相處一起;彼此如兄弟般相親、相敬! 那年過年,老夫人給我們每個人一個紅包,俗稱壓歲錢,也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領到的紅包(廣府人稱利市)。心裏充滿著溫情與喜悅! 1955(民國44年)對輔邦先生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的一年!蔣總裁要他接下保密局所屬的「大通航運公司」,而且,當時是積欠債務近百萬元台幣的公司。輔邦先生向校長報告後,要他去找「中信局」錢大鈞局長商量。錢大鈞先生,字慕尹,江蘇無錫人,陸軍二級上將,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的蔣總裁的核心人物。也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建軍時重要參謀人物。輔邦先生向錢局長說明「大通航運公司」的財務狀況後,錢局長答應借給他兩百萬元台幣!中國有句俗語:「人是英雄錢是膽」。有了錢後,輔邦先生向聯勤總司令黃鎮球將軍字劍靈,廣東梅縣人。請黃總司令將輸送大陳、金門、馬祖地區的軍用物資,概由「大通航運公司」負責。因而,公司不及三年,轉虧為盈。1956年10月14日,保密局局長毛人鳳逝世,張炎元中將接任其遺缺;張先生是廣東梅州市梅縣人,黃埔二期,情報局局長。他們兩家都是「通家之好」;張夫人滿頭白髮,還經常到新店七張輔邦先生家打麻將。毛人鳳局長的秘書陸景明先生亦是張府常客。這與張輔邦先生夫人張王彗琴女史的性格有關,無論誰上門,都會殷勤相待,甚至親自泡茶!連我這個晚輩,都不例外。有些香港同鄉一住就是半個月或更久,如出身黃埔二期的魏國謨先生來台大都住在他家。反而讓孫子張桃興、張碧興、孫女張幼苗、瑤瑤……,他們擠在高架雙人床上。張夫人好客習慣,可能是在南京養成的!北京名書法家邱陵先生說:「為人有德天常佑;行善無求福自來!」輔邦先生夫人,活到九十九歲,無疾而終,駕返瑤池! 1965年春,我從新竹來參加「台北市五華同鄉會」大會;大會在台北市中山堂堡壘廳舉行,約有近一百鄉親參加。大會由「台北市五華同鄉會」創會會長張輔邦先生主持。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尤其是陳槃先生用純粹的長樂阿哥的話發言,更顯示五華同鄉的濃厚鄉情!李大超先生是常務監事。當時,「台北市五華同鄉會」不但沒有房子;也沒有半點經費。輔邦先生將同鄉會設在他置於台北市開封街一段二十三巷的辦公室裏。每年香港回國參加「十月慶典」的華僑,都是由他親自到松山機場接機。每年都有三、五十人左右。當晚一定要設宴款待,賓主盡歡,一片濃厚的鄉親洋溢祥和!有一年我和李英基鄉長陪同他赴松山機場接機,有四十多位香港華僑在等待行李時,輔邦先生把我們兩個叫到一邊說:「英基,你和伯乃商量一下,看那家館子我還能簽字的,晚上還是我請客,大概訂五桌左右。同時將在台北市的鄉親也請來,熱鬧熱鬧!」我們商量結果;就是到成都路「羊城餐廳」吃晚餐!其實,這時,他所開創立的「僑光食品公司」,因經營不善,經濟情況非常不好,虧損非常嚴重。 1971(民國六十年)九月,輔邦伯因長年辛勞,積勞成疾,住進台北市「榮民總醫院」。檢查結果是罹患胃癌,先以針劑注射方法治療;未癒。乃以外科手術,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及淋巴線切除,達到完全根治的唯一方法。當時與輔邦伯因罹患胃癌的國防部長陳大慶將軍,與輔邦伯住在「榮民總醫院」同棟相鄰病房的陳部長堅持不動手術,兩人談笑風生。展現出來的瀟灑、豁達的樂觀態度,令我動容!陳大慶部長,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江西省崇義人。歷經東征、北伐、抗戰、國共內戰,擢升一級上將。 1972年六月間,我赴港為父親祝壽,驚聞噩耗,輔邦伯辭世!香港同鄉親友聞此惡耗,亦紛紛組團來台參加輔邦先生的喪禮!我於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五日返台,攜內人親臨禮堂參加輔邦伯喪禮,也是我最後一次看到輔邦伯的安祥遺容!。 一代無名英雄長眠於台北市六張犁「極樂墓園」。讓後人膜拜弔祭!適逢台北市五華同鄉為其豎立銅像,給後人紀念!特書短文,以示景仰!(下)
-
七夕,無有回音
木麻黃的影子,被牛背上的晚霞壓低 馬鞍藤沿著沙岸爬行 星子怯生生亮起 我聽見遠方的潮聲 與月光的脈搏一起逼近 新月形的海灣,切開晨曦與前夜的黏連 風遂自南海的皺褶翻進來 哪些是花崗岩偽裝的永恆 又有哪些是貓公石裸裎的試探 所有尖銳的都將風化 也許有朝一日,能測出話語底下的海溝縱深 燕子與小雨燕在空中交錯 牽引一條比鵲橋更脆弱的路徑 此刻,每個傳說都像被潮水反覆拋擲的海玻璃 含著傷痕、幽光,一再歸岸 成為終將遺忘的浪漫 包括每一處愛的遺址與無人記得的名字 當七夕的月亮低垂到指尖 眼看夏季就走到了底 隔著迢迢的海霧,我回望 太武山的輪廓緩緩沉入胭脂花的香氣 星子墜落,如夢之尾頁 無有回音
-
泊岸
吻時連玫瑰也香 哭時水仙也淌淚 沒有人記得熟悉 懸在午夜裂帛之音 房間內的滾水 悄悄離開曖昧眼神 穿越文字的圍牆 傷痕多於吻痕 浮游沿岸野薑花 選擇繞過詩的燒烤 勇敢的爬出縫隙 儼然成為不繫之舟 靈魂在詩中醉酒 從不揭穿自己 墜於影/綴於唇間微語 成為陽台徘徊斑鳩 等待留言或回音 泊靠在時光逆流
-
【小說連載】望鄉路
那老鄉領著他們到了汪庄,問到了村幹部的所在。紅磚屋裡一位乾瘦老者出來應門,問道:「你們找誰呀?」王叔把說上了十幾遍的名字又說了一次。 「汪欽宜?汪欽鈺?汪欽宜我知道,不過她不在這裡,早搬到南京去了。」那老者道。 (啊?在南京?我們才剛剛從南京過來。) 「這裡都是叫汪明什麼的。這樣吧,您貴姓大名?先回鎮上吧,我給您檔案裡找找,找到了我打電話到鎮黨委。您也可以找找鎮黨委的幹部替您查查,鎮上的資料可能齊全些。」 眼見村幹部家裡不是個歇息的地方,三人只好又走回鎮上,先到鎮黨委打聽了之後,找間旅社住下。鎮黨委的資料也只有大姑汪欽宜多年前遷出汪庄的記錄,找不到二姑汪欽和、大伯汪欽鈺的資料。 傍晚時分,村幹部那裡來了電話了,有認得大姑的鄉親翻出了大姑多年前留下的電話號碼,在村幹部那裡打了電話到南京去,找到了人。 「是啊,我是汪欽宜。……誰?汪欽仁?那是我二哥呀!」電話彼端傳來了激動的聲音。 鎮黨委的幹部於是到旅社告知了父親這個消息,並替父親打了南京的電話,相隔半世紀,兄妹終於再度說上了話。(二四)
-
七夕之約
「七夕情人節,沒有情人。」 高中時,這句話是我與閨蜜們的暗號。每逢農曆七月初七,當天色被晚霞染得溫柔,我們總會相視一笑,用半開玩笑、半自嘲的語氣說出口,好像只要笑得夠大聲,就能把心底那點孤單藏進笑聲裡,讓它不被看穿。然而,上了台灣的大學後,這句話開始變得不同。離開熟悉的金門小島,初來乍到的我像一張白紙,被新朋友、新課程、新城市的顏色一層層渲染。七夕前夕,我數次獨自走進高雄熱鬧的街道,手裡提著巧克力,前往香火鼎盛的高雄關帝廟拜月老。那時的我,不是為了湊熱鬧,而是真心希望能遇見一段不敷衍、不半途而廢的感情。 廟裡香煙裊裊,紅燭搖曳,夜色如墨,把外頭的車聲與喧鬧隔絕在外。雙手合十,我在心底默念心願,擲筊時屏住呼吸,生怕一個不慎就驚擾了神明的指示。那年,我求得一條紅線,小心翼翼地收在錢包暗格裡,彷彿那是一份尚未開封的命運契約。不只高雄,我還曾特地搭車到台中著名的樂成宮拜月老。那天同行的,是一位喜歡我的學長。廟埕人潮洶湧,香火熱烈得像燃燒的河流,而我心中的願望卻清晰如暗礁。我要一份真誠的感情,而不是一場互相消耗的遊戲。擲筊請示後,籤詩委婉地告訴我:他並非正緣,且另有所圖。那一瞬間,我像被一桶冷水澆醒。回到宿舍後,我沒有再與他聯絡,好似神明替我按下一個乾脆的句點。 我不是會靜靜等愛情上門的人。大學裡,我積極參加活動、社團、通識課、體育課,認識了來自不同科系的朋友們,生活的版圖因此不斷擴張。而我的高中好友,仍習慣性地待在熟悉的圈子裡,不太主動參加活動,也很少結識新朋友。我們的感情狀態,就在這些選擇的差異中,漸漸拉開距離。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那年冬末的校園。冷風從操場掠過,帶著青草與落葉的味道,我抱著一杯溫熱的奶茶,坐在通識課的角落,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那時的我,已經學會將情感放進心底,不再像剛進大學那樣,對愛情滿懷急切的盼望。樂成宮的籤詩與那位學長的影子,像秋天最後一片葉子,早已落地沉睡。 直到他走進教室。 那一瞬間,我甚至沒注意到自己屏住了呼吸。他不是那種一眼驚豔的類型,卻有種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的安定氣息。灰色的毛衣、微微亂翹的髮尾、眼神裡的光,像一片剛被陽光吻過的湖面。安靜,卻能倒映出所有細節。 第一次交談是在社團活動的準備現場。我搬著一箱比我還高的道具,有點踉蹌,他伸手接過,語氣自然得像我們已認識許久:「妳是金門人嗎?」我愣了一秒,笑著點頭。他的眼裡閃過一抹亮光,像發現什麼新奇的祕密:「我一直想去離島看看,有風、有海的地方。」 後來,我們開始在不同場合相遇。分組討論時,他總會在我說話後給一個專注的眼神;校園音樂會上,我在人群裡看見他,他似乎也在找我。這些不經意的巧合,像是命運在我生活的畫布上,一筆一筆加上不明原因的色彩。 我開始留意他。走在走廊時,會不自覺環顧四周,看他是不是在某個角落。訊息通知一響,我的心跳就會先比眼睛反應得快。那是一種微妙的悸動。既期待,又害怕。期待他多靠近一步,害怕一旦踏錯,就會打碎這份脆弱的平衡。 有一次,下課時天色已暗,雨水像銀線般斜落在長廊外。他撐著傘等我,微笑著招手。那笑容在雨幕裡,像燈火一樣穩定。我們並肩走著,雨滴在傘面敲出細碎的節奏。他忽然問:「妳相信月老真的會牽紅線嗎?」(上)
-
赤膽忠肝為黨國──永懷張輔邦將軍
張輔邦將軍,號衛蒼。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人。誕生於民國前十一年二月七日。畢業於安流一中;民國十年負笈上海入「三育大學」,該校成立於1912年,原為「中華三育研究社」,屬於基督教會,設立在上海市東區租界地。輔邦先生從小就立志從戎,在大學未畢業時;應該是束髮之年,投入廣州長島的「黃埔軍校」第三期,於1924年12月開學,時值初冬,廣州的天氣微涼,來自上海、廣東各地的學子們,個個興高采烈、志氣昂然踏入黃埔軍校大門,這些學子們都是經過各地嚴格考選出來的菁英青年,一、二、三期共有2327人。依據《蔣介石年譜初稿》記錄是1225人;而湖南省檔案館藏」黃埔同學總名冊》紀錄的是1300人。這是一、二、三期的畢業人數,至於第三期究竟有多少人,目前無法查證。輔邦先生在學校學生時代,就負責校刊」黃埔潮》雜誌編輯工作;同時奉命組織「孫文主義學會」。與校中共產黨學生抗衡。同時奉派為軍校特別黨部第三屆候補執行委員,校長擔任監察委員。之後,校長不再參與特別黨部。由此可知校長對輔邦先生的倚重與信賴!輔邦先生文筆流暢,才華橫溢,深獲校長蔣介石的賞識! 畢業後,分派到陸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1925(民國十五年)年8月1日凌晨二時以中尉排長在江西南昌與朱德、周恩來所領導的「紅軍」激戰四個多小時,攻佔全城。這一戰役為時雖短,對張輔邦先生來說,是牛刀小試! 1926年9月,吳佩孚令陳嘉謨、劉玉春死守武昌,北伐軍將其圍困一個多月,10月10日北伐軍攻破武昌城,陳嘉謨、劉玉春也做了北伐軍的俘虜。曾任「台北市廣東同鄉會」理事長馬超俊先生在」《張輔邦先生哀思錄》中輓張輔邦先生一文中記載:「張先生從參與北伐起,一直都是擔任無名英雄的職務。在武昌一役,他化裝作平民,滲進城裏,做策反的工作,使國民革命軍卒能將直系最強的劉玉春、陳嘉謨都生擒……」。 1927(民國十六年)清黨,輔邦先生時任營指導員。是年同時奉命出任贛南清鄉專員兼雩都縣長。是年八月擢升為三十二軍六十九師團指導員,是年奉命赴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是時五華土共作亂。輔邦先生奉命為鄉梓服務,銜命出任五華縣,時間雖短,但貢獻良多,為五華史冊所載。1927年,南京政府與汪兆銘所領導的武漢政府,造成「寧漢分裂」。輔邦先生銜命組織黃埔軍校同學,以鞏固革命武力基礎,先生不辱使命。也是他日後成為戴笠領導的「軍統局軍校學生調查科」科長的原因,是時蔣介石先生赴日旅遊。 1928(民國17年)冬,北閥成功,全國統一,人民正歡慶之時,而一些野心份子,在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頻頻作亂。輔邦先生奉派為討逆軍第二路指揮部幹員,深入漢口市作策反工作。未幾,事變即告平復,實賴厥勛!隨即奉任命為黃埔同學會武漢分會專員兼武漢分校教導第三師團團指,及政治部少校秘書。不久,又被派任為第三師第九團營長。是時,紅軍彭德懷、黃公略等人在湖北省南方作亂。輔邦先生奉派為湖北省通山縣縣長。負責綏靖,深入通山、通城、陽新、大冶、崇陽等地作清剿工作,貢獻至偉! 1930(民國19)年,被任命為中央軍校畢業生調查科中校科長。深得蔣介石先生之信賴。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大肆殺戮我東北同胞,並於翌年扶植清遜帝溥儀成立「偽滿洲帝國」,企圖建立「日滿一體」的經濟圈,以抗衡歐美列強!是年,輔邦先生奉派為第八十七師特別黨部書記長。 1932年,奉調南昌行營主任。次年擢升為薦任主任。是時,日本侵略我國野心日盛,輔邦先生基於保家衛國的良知。先後奉派至山東、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工作。績著顯赫、才華橫溢;更具有深入虎穴之大智大勇的英雄氣慨!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為的情報工作。也因此,深獲戴笠(雨農)先生愛戴與器重。 1935(民國24年)任命為津浦鐵路警察總署簡任署長。在抗日戰爭日益興盛時,張輔邦署長最重要的任務,是負責掩護抗日份子及黨、政、軍、公人員轉進。嗣後,又改編為交通警備第一支隊。 同為從事情報工作的王孔安說:「衛蒼對工作認真負責,事無鉅細,人無大小,一旦瞭解,不輕易下一決斷,決定後,必貫徹執行到底。」所以,深得當時蔣介石先生信任。在南京時,蔣先生必召見一次,不一定會召見戴雨農,足見輔邦先生在蔣先生心目中對情資之重視!也就遭到嫉妒。有人在蔣先生面前說張輔邦亂花錢,家裡天天車水馬龍,賓客不絕。蔣先生突然問輔邦先生說:「衛蒼:聽說花錢從不手軟?」輔邦先生即刻回說:「校長,如果我不這樣花錢,情資從何而來?」蔣先生笑著說:「少花一點,每個月不要超過五百銀圓!」 輔邦先生秉性仁厚、耿直、善良;但是非分明。據他黃埔軍校同期同學周漢儀說:「有一次在學校開小組會議,有一位黃姓發言冗長,且諸多歪曲事實。輔邦硬把他拉下來坐在椅子上,並指著那位黃姓同學的鼻子說:「你明明是背著國民黨的招牌,而賣共產黨的膏藥,卑鄙下流,你敢說一個不字,老子的拳頭就是理論。」從此,這句代表廣東省五華人性格的「老子拳頭就是理論」;逐漸成為黃埔學生的口頭禪! (上)
-
詩的夢正在前進
我退休後跟著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校長,到處播撒童詩種子。她是一位堅毅、熱忱的文學家,有鑑於童詩漸漸在小學式微,即使退休後仍然肩扛起點亮童詩的使命。承蒙她的提攜,讓我提著一盞童詩的小燈籠,亦步亦趨她的那束大火把。 因此,我南下的頻率多了起來,每每途經古坑休息站,總會稍作停歇。那日從洗手間出來,隱約聽見一聲輕喚,像花間鳥啼,掠過即逝。我駐足環顧,只見人潮來去,正心疑是錯覺,恰見一名婦人快步朝我走來。 「是妳嗎?」她問,眼裡閃著期待的光。 我們相望幾秒,歲月的皺紋在彼此臉上流轉,漸漸地,記憶漫上─呀!是高中時總愛擠在同一張課桌寫詩的好友啊!那些偷偷交換的紙條,以及幻想的夢,全都鮮活起來。 「好久不見!」我們幾乎同時喊出,雙手自動伸出、牽住,跳躍歡呼,惹得旁人側目。 我們在華山咖啡香中填補失聯的時光。 揮別時她塞給我一張紙條,是一首未完成的童詩,我莞爾一笑:「童詩的小燈籠雖然亮光有限,依然可以燃起詩心的火苗,縱使老了仍有詩相伴,是多浪漫的事啊!」 後視鏡中的她仍在揮手,此後,古坑的風,多了一份眷戀與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