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望鄉路
<09> 為了省事,這次的下榻處我還是訂在四月份來訪時靠近新街口的中央飯店,離中華門不遠。 早上九點鐘不到,一樓大廳裡四姊、三哥和一位高瘦男子已經站在那裡高聲談笑。我和舒芸拉著行李走出電梯,向前和他們打招呼。今天的目的地是老家鳳台汪庄,晚上要住在那裡,帶著行李趕路麻煩,便暫時寄在飯店保管著,只帶了背包,裝些必要的換洗衣物。 四姊攤開手,指著那高瘦中年男子,滿臉笑容對著我說:「他,是你的堂哥汪明盛,上個月才剛剛獲得高淳市的勞模,了不起。」說著右手豎起大拇指,左手拍了拍我堂哥的肩膀。堂哥與他們自是相熟,但與我們是初次見面,訕訕地說不出話來,看著像個老實的莊稼漢。 「你們打算怎麼走?」三哥問。 明盛哥瘦雖瘦,但骨骼粗大,長臉,濃眉,著白襯衫,西裝褲,相對於我們兩個優閑的T恤和牛仔褲,他們這邊的人衣著上都顯得較為莊重,儘管質料上不見得講究。他操著濃重的口音,遲疑地說:「走下關搭大巴到鳳台,到了鳳台再換公交車到馬店,估計下午四點左右能到家。」口音雖比其他人重,但還不難懂。 中華門在南,下關在西北,光是坐公交車到下關就花掉快一個小時。明盛哥比我高些,但步伐大,走得快,天氣又熱,曬得舒芸臉上紅通通的。到了下關,堂哥買了票,還有點時間,我們在附近找了家飯館吃中飯,還好是有空調的。 「時間還夠,不必趕。」他說。 桌上擺了四道農家菜,一碗湯、幾個窩窩頭。趕路的關係,我們多吃少聊。 我說:「怎麼沒米飯呀?」 「米飯?米飯我們都是留在最後吃的,當然是先吃菜呀。 米飯我們都是最後拿來墊肚子用的,好酒好菜當然要先吃。」他道。 (喔,原來還有這講究?不是吃個便飯而已嗎?等到菜吃完,我已經吃不下米飯了。) 天熱,舒芸到冰櫃裡拿了兩瓶飲料出來,回頭問明盛哥要點什麼喝的?他搖搖頭說:「你們喝,我不喝。這胃要保暖,天再熱我都不喝冰的。」 「二哥,什麼是『勞模』?」我問。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勞模,勞動模範。我廠裡做得還不錯,上個月市裡給我表揚的。」(一六)
-
文化瑰寶──謙卦六爻皆吉
暑假回金門,走訪中堡,偶然經過一幢古老三合院,古樸簡靜的外觀,讓人不自覺駐足凝望。尤其引人入勝的,是大門兩側窗楣上方,嵌有一對座右銘:「謙卦六爻皆吉」與「恕字終身可行」。兩句話彷彿古老家訓,安靜地看顧著這一戶人家,也提醒著路過的世人:行事處世,貴在有度,難在留白。 那一刻,我不禁對這戶人家的先祖心生敬意。能將這兩句話視為門戶之訓、家族之光,顯見其對品德、修養、處世之道的深刻體認。 六爻皆吉的「謙」德 《易經》六十四卦之中,唯有謙卦六爻皆吉,堪稱全卦之中最為吉祥的指引。《周公戒子書》有言:「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謙德,廣而足以安天下,深而足以立其身,既是修身之本,也是安邦之道。 謙卦為第十五卦,卦象為上坤下艮,象徵大山居於地中,名為「地山謙」。山本高大,然居地之下,內實而外虛,象徵有而不露、厚而不顯的謙卑精神。誠如古語:「滿招損,謙受益。」有才不自誇,有德不自矜,有功不自居,有位不自傲,方能行穩致遠。 自然界「謙」的意象:低垂的稻穗與土下的筍根 謙德不僅可從經典中讀出,也深藏於自然萬物的日常之象中。稻穗愈飽滿愈低垂,正如人之學識愈豐,反而愈見謙和。竹筍則形如小山,初生於地底,潛伏不語。若甘居土下而出,掘而煮之,其味甘甜可口;若不甘潛藏、強出地面,則多苦澀難食。 這一理,也見於地瓜、馬鈴薯、芋頭等根莖作物。它們安於土中,待時熟成,方能質地細緻、味道鮮甜。若半露於外,經風曬雨,則易失其本味,反顯枯澀。凡事欲速則不達,強顯則損質,反求「退藏於密」,方為長養之道。 布袋和尚亦作有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因此,不論是農事、修行,還是做人,皆道出一理:謙,是一種深藏而不顯的智慧;退,是一種進取而不爭的力量。 窗楣的寄語,家風的延續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兩語並列於窗上,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凝視,更是一種家風的傳承與修養的自覺。謙,為內修;恕,為外用。謙而不驕,恕而不縱。兩者相成,既是立己之道,也是待人之法。 現今社會,許多人將「成功」理解為佔有高位、掌握資源、獲得關注,卻少有人深思「積德」與「分寸」的視野和格調。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取盡天下之利,而在於知所進退、守所不爭。 這窗上的寄語,雖無聲卻有所為。提醒我們:為人之道,不在盡得,而在知止;不在滿盈,而在留餘。 謙,是一種內在的高度 謙,並非退縮或消極,而是一種自我節制與清明的選擇,是見過高處,卻甘於處下的心性。它不是壓抑,而是清醒;不是軟弱,而是自在。 謙之為德,貴在不張揚、不自矜、不自滿。願我們在喧囂中守住一份謙和,在競逐中保有一份內省。在滿盈之前知止,在得意之時退省,如此,方能讓「謙」與「恕」成為一生的修行。這大概是祖輩的心意,也是文化的回聲。願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之窗,也能留下一塊不喧、不囂、不驕的餘地,靜靜寫上:「謙卦六爻皆吉」。
-
【小說連載】望鄉路
過了秦淮河,車子開進了南京市,路邊是一段明代古城牆,天黑以前我們已經到了中華門附近的大姑媽家。四姊領著我們提了行李上樓。 「大姑,我又來啦,這是舒芸。」我說。大姑丟下手上的活,摘了老花眼鏡,笑嘻嘻地迎了上來。 「可累著了?又到齊齊哈爾,又到南京,這飛機火車地可不折騰?」 「不只喔,還去了牡丹江。」四姊在一旁插話。 「跑那麼遠去了?」 「去看看鏡泊湖。趁年輕,多走走,不累。」我道。 「晚上讓你大哥和五哥請你們吃飯,我和你姑父就不去了。繡雲你有空沒有?」她轉頭問四姊。 「晚上單位裡有聚餐,走不了。」 「那麼明天……」 「明早明盛哥九點到酒店,領著他們去老家上墳。」 五哥年紀最小,個性也最活潑,開著車和副駕上的大哥考慮著找哪家餐廳、飯館。 「明琰,今晚帶你們吃金陵烤鴨,你們看可好?」大哥問。 我和舒芸同聲忙道:「隨意就好,不用太麻煩。」 傍晚的南京市車流擁擠,我們塞了好一會兒才開入一處停車場,五哥領著我們走進一家一眼望去金碧輝煌的餐廳,招牌上的霓虹燈顯得十分俗艷。 兩位哥哥商量著點好了菜,大哥問起我們近來的狀況,我如實回答了。他道:「在大公司裡領一份工作也很穩定,不過有機會的話,大哥倒是建議你們試著創業,比起一輩子給人打工要有成就。你五哥現在也跟人開了公司,每年跑兩次廣交會搞攤位,人面熟了,路子也寬了。趁著年輕,不必怕失敗。」 「五哥經營什麼事業?」我問。 「什麼都做,鍋碗瓢盆、五金器件、服飾玩具都有,現在中國(大陸)遍地都是機會,以前我也是給人打工,現在開家小公司做做,收入比打工好。」 「小芸做什麼?」大哥端起白瓷茶壺給各人倒了茶水。 「我們在同公司,我在採購部。」舒芸答道。 「那更好啦,你們有了基礎,更應該試試看。人一生總要闖一次看看,才不會後悔。」 我自忖實在不是經商的料,訥訥的不曉得該怎麼接話。 五哥察言觀色,道:「那也不一定,有些人一輩子給人打工,可打的是高級工、技術活,收入不見得比小老闆差。」 「這話也對,有人一輩子就練個毛筆字,練到專門了,也能成名,也是個本事。」大哥接口。 服務員陸續把菜送到,油亮亮、紅艷艷的烤鴨上桌,廚師在一旁現切盛盤。 五哥道:「南京的烤鴨和北京的不同。北京的烤鴨油脂多,南京的鴨子小點,肉緊實點,這家店的滷汁尤其好,你們嚐嚐。」他夾了兩片帶皮鴨背肉擱到舒芸碗裡,舒芸連忙稱謝。 「不用謝,咱們自家兄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一五)
-
湖前、山外墓園與土名紀略
3.東石山:族譜記載明代尚明公為「葬東石山下。」約於村莊的西南方向,太湖路一段靠近塔后村一側,於塔新公園現址後方的岩盤下。民國庚寅年(應指西元2010年)重修。 後兩座墓園的位置可以參考圖片,中間道路為太湖路一段,右邊為山外村,左邊為塔后村。 值得注意的是塔后村民似稱東石山、赤石山附近為加令山、烏雅石,顯然兩村賦予的地名有所不同,體現土名稱呼的隨意性、區域性。 (三)墓園、土名的遺忘 單從湖前陳內部計算,縱使尚有所遺漏,相較於「塔後房」已經確認存在的墓園(有碑文、或有宗親提供墓主消息)者,超過十五座以上,十二世應藝祖直系後代尤其維持傳統。明顯超過「上厝房」、「東厝房」等。 差距原因之一,自然與「拾金」速度相關:湖前村開發較早。 如果「拾金」的位置有紀錄的話,足夠判斷宗族內部房祧各自的空間聚落分佈。 例如,市港路「福德宮」的位置距離湖前上厝房(宗祠附近)算近,過往筆者有點搞不清楚該算在湖前村,還是置諸塔后村進行討論會較為妥當?如今看來,更適宜列在後者。 除了主力是「塔後房」宗親以及其他鄉里賢達,對照圖資雲的紀錄,該處原有一座墓園。 筆者原以為是「塔後房」內部的陳桂/時芳(第八世,大房老么)一系之下的敦來(第十五世)、鼎造(第十六世)支派宗親所屬的墓園。因而請教族叔公陳清心中校。 陳清心中校卻指出,該墓應當是長房長子陳棣/時輝(第八世大房長子)一系之下的敦蹇(第十五世)、鼎端一系(第十六世)的先民墓園。至於陳清心的祖父陳芳炮(民國十二年、西元1923年逝世)的墓園,舊稱「大墓」,位置距離塔后超市(門牌為166號)不遠,後來「拾金」(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故此土名不過僅有前後四十年的存在期,反映土名容易被遺忘,以及經常屬於特定宗族、房祧等小群體的特質。 尚存的墓園也在在提醒我們,古代地界經常曲折、無章,甚至互有飛地,這是自然村發展起來以後,鄰居之間彼此會遇到的生活問題。不同自然村有時對同一個地方會有不同的叫法,或者產生著重點差異。 鑒於現代化建築林立,湖前村附近開發較快,山外村亦不惶多讓。 過往耆老從湖前村前往山外村時會經過不少墓園、墳塋,現在都已經逐漸改建成高樓大廈或者社區。假使搭乘時光機返回百年以前,清明時節,或許從山外圓環附近即可遠眺墓園、墳塋分佈得十分密集的景觀。 這些古代的墓園、土名都是事關先民歷史記憶的寶貴資料,紀錄保存之餘,期待土名相關的故事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他日些許足以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下)
-
湖前、山外墓園與土名紀略
(一)湖前陳墓園 金湖鎮漁村的西南方向,一郎公墓園(內含四世祖同觀墳塋)座「西南山穴」(閩南語經常指偏高的地勢為山)、位「大橋腳」而面向料羅灣,與一旁「下坑陳」(夏興陳)知州陳顯墓(古書記載位置為「湖前盤坑」)隔溝(低谷,應即「雨來溝」,或稱「戶內溝」;陶瓷廠後方有一條溝渠支脈約在一郎公墓園的東南方向三十公尺處,附近田地稱「雨來溝墘」、「戶內溝墘」)相望。 能夠葬於湖前陳始祖墓園之旁,無疑是宗親的榮耀,因而古早時期附近的墓園、墳塋呈現高密度集中的狀態,轉與今日漁村的現狀略有差異(僅有少數墓園於道路旁可見)。 湖前陳宗親尚未拾金者(本文權且扣除「塔後房」,可翻閱塔后村史),至少共計五、六座墓園,本處搭配金水公《銀同碧湖陳氏族譜初稿》進行說明。 本文錯誤之處,皆有勞宗親、鄉賢隨手修正: 1.歷代陳氏祖考妣暨孫媳婦蕭氏墓園 墓園位置於海邊,旁邊不遠處有一座著名的海將軍,是一間位於E-094據點與黃海堡之間的小廟。本處的孫媳婦蕭氏,據族叔宗倫曾經提及,係為后園蕭氏;民國丙寅年(西元1986年)重修,裔孫有增謹立。陳有增,應為「上厝房」宗字輩(湖前第二十二世)。 2.陳門呂氏墓園 墓園位於「塔山腳」,即赤後山山腳,約陶瓷廠大門口附近,靠近十二世應藝祖(「塔後房」)墓園(地點土名為「西墩頭」)。本處的陳門呂氏為「上厝房」陳慶棟(二十世慶字輩,生於光緒二十五年,卒於民國六十八年)之妻。呂氏卒年為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墓為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重修,孝男天生、水撰、天平、天有立。其中,長子天生公配王氏(「海墘街人」),為少數可以追蹤行跡的海墘街民眾,自小被慶籟公收養,承其產業。 3.陳公鑨慶墓園 墓園位於環島南路五段「親愛精誠」精神標語附近。孝孫榮、城、星,民國九十九年重修(西元2010年)。其他待查。 4.陳公溢璧墓園暨陳公宗炯、蔡氏孺人墓園 兩座墓園於前港路中間段左右。「民國三十七年春季重修 民國顯考諱溢璧陳公之佳塋 出嗣男宗振 孝男宗礼、批、振立」、「民國八十二年遷葬 顯考陳公宗炯、妣蔡氏孺人墓 出嗣福海、季洋 孝男岱沙、稚涯、伊洛、嶼汀」。為「東厝房」。 5.陳門蔡氏墓園 位於信義新村東側,有「民國廿九年告造 陳門蔡氏塋 示祠男礼 孝男批、振、炯仝立石」。為「東厝房」。 6.其他補充 國順街一旁相疊石附近,尚見及墓碑為「上厝房」宣德郎鴻才(聯丕祖長子芳坑);陳公蟳墓園(歲次辛丑年,西元2021年)在陳鑨慶墓園附近,往南走不遠處,惟墓碑並沒有標記「碧湖」、「湖前」等字,尚待確定是否為湖前陳一系。「陳門蔡氏墓園」一旁的藍色大圓筒附近,根據衛星/空拍圖,尚有兩座墓園。一座在東南方,另一座在南方較遠處(需要經過他人農地);以及靠近金湖鎮公所清潔隊所在地的西側,尚有一座墓園。以上為筆者暫且未能確認者,未免遺憾,些許可以提早破譯部份土名。 除此之外,湖前陳一系多有葬於石船山、太武山的紀錄。 屆時若啟動湖前村史,需有勞宗親前往拍攝圖片留念。 (二)山外陳墓園 依據山外村史以及陳棋頭《下坑陳氏續修譜誌附增南海公長房致淳公分支二崁陳氏族譜》進行說明。 山外村史雖多有提及土名之處,惟未嘗以表列的方式呈現,今摘引如下,以俾研究者進一步說明、解析,並附筆者田野調查的墓園三座(族譜皆有記載對應的土名)之資訊。 1.徑林、北青:「山外古時北面尚有徑林、北青村落,此兩村落居民已於清末及民初因瘟疫遷出而消失。」(山外村史,頁二十五) 2.西山:「聚落西方有山丘(稱西山)的造型,也構成種種的風水傳說。」(山外村史,頁二十五) 3.雞母穴:「因本村北至東面由太武山南雄山麓、長蘭山麓與高地,西至南面由太武山脈西山山麓、塔后火炎山山麓及高地,從中形成一座很大圓形凹巢。」(山外村史,頁二十五) 4.泰安塘、大潭、七星伴月:「泰安塘為山外陳氏宗族風水池,挖掘至池底發現有七塊大小石頭(大的三塊小的四塊)形成七星石(流傳稱為七星伴月)。」(山外村史,頁二十九) 5.赤石後溪:「起從陽明公園內池塘匯集,流經環村西側、匯入山外溪。」(山外村史,頁三十四) 6.雲內溪、水頭石:「雲內溪上游翠谷匯集後與赤石後溪,交叉於水頭石處流入山外溪、為一風水地,惜被國軍因戰車戰術行軍需要被炸拆除。」(山外村史,頁三十四) 7.西坑溪:「太武山雨水匯集於武揚台附近後,流經環村右側、為泰安潭主要水源。」(山外村史,頁三十四) 8.東溪、尖石溪、白龍溪:「東溪由山外橋匯集入尖石溪(現統稱山外溪):據村內耆老回憶:明末至清朝中期尚可行船到此溪內尖石頭,當時帆船雲集(湖中附近),傳說可能是鄭成功部分軍隊,遠征台灣荷蘭,從料羅灣揚帆出港處。尖石溪就有一塊尖石,明末及清朝時船隻可以由白龍溪航行致使。」(山外村史,頁三十四) 9.蔗舖口:「收成後集中收到蔗舖間來,一起用牛拉動石輪壓榨,位置在蔗舖口(今蔗舖橋右邊溪北面)。」(山外村史,頁一六八) 10.(陳)駕環瓦窯:「目前金門僅存手工瓦窯,地點位於頂榕下溪邊一百五十公尺左右。」(山外村史,頁一八六) 11.崑崙林園:「位於太武山往明德公園入口處,『崑崙林園』石碑立在樹林內,外觀並不是很顯眼。」(山外村史,頁二○二) 12.吳村:「(經補連)位於村後方四舍祖祖瑩附近(軍中稱吳村),擔負金門後勤補給重責大任。」(山外村史,頁二一○) 13.萬興宮、缸阿公、嬰仔公:「缸阿公位置在山外村聚落西北方,西山後有一顆榕樹下一間小廟,長六十九公分寬六十九公分,內主神萬興公神主。」(山外村史,頁二五四) 14.東山外:「東山外託港口之福,成為頗繁華的聚落,商家林立,居民挖十八個石礐來藏寶,『東山外十八石礐』傳述的,正是東山外那段商業騰達的過往。就像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美譽的西洪村一樣,長期的風沙飄壓下,西洪村僅餘一棟古厝見證西洪燦爛的歷史,而東山外呢?尖石溪變淺了,尖石港淤積了,東山外的商業沒落了,人口逐漸的外移,不幸的某年又瘟疫肆虐,東山外無奈地走向廢村的命運。」(山外村史,頁二五九) 15.倭仔山:「是太武山脈之一,介於山外村和徑林(翠谷)之間。與明代倭寇侵擾金門的歷史有關,據傳『倭仔山』是因先民避倭難於此,將金銀財寶埋於山上,但不幸的這些人卻遇害了,留下了『倭仔山十八鍋』的傳說。」(山外村史,頁二六○) 16.豆腐古道:「從蔡厝經古道挑到山外販售,來回雖辛苦,但總比繞遠道近。」(山外村史,頁二八二) 17.古井:「西井:位在陳啟義屋後。陳駕環二十三號前井。陳寅章四十七號前井。陳期宰八號石井及洋樓水井。陳水通五十六號屋後水井。陳恩賜三十七號屋前水井。」(山外村史,頁二八四) 18.滸塘:「滸塘位於將軍橋前水塘,為歷年瓦窯製作磚瓦所需紅黑土挖掘而成,在缺水年代時,正好灌溉附近農地。」(山外村史,頁二八五) 19.後塘:「後塘位於大榕樹後方,年代久遠堆積現已成荒地。」(山外村史,頁二八五) 20.映碧塘、下南埔:「位於山外村下南埔,原中正堂(現為金湖鎮公有菜市場)後方,民國四十八年三月三六砲兵營浚深挖掘整建的埤塘。」(山外村史,頁二八五) 以上為筆者從山外村史摘錄的土名,另有依據族譜對照出三項土名如下,引文依據皆《下坑陳氏續修譜誌附增南海公長房致淳公分支二崁陳氏族譜》(頁八十九): 1.西山石盤:族譜記載明代致祥公/南海公(西元1384-1454)為「葬山外西山石盤下。」本墓園今日尚可見及,於聚落西方的山丘。民國丁亥年重修(應指西元2007年) 2.赤石山:族譜記載明代尚高公為「葬赤石山。」約於村莊的西南方向,距離擎天路不遠,太湖路一段靠近山外村一側。民國重丁酉年重修(西元2017年)。 (上)
-
【小說連載】 望鄉路
爸爸在軍中有個同袍是貴州人,娶了我的二姨。爸爸就讓我們三兄弟拜了他當乾爹,等於親上加親的意思。乾爹在物資供應處任職,個性耿直,不苟言笑。他的貴州話我十句裡大概只能懂三句,我的二姨也成了我的乾媽。 乾爹對於返鄉省親卻不甚熱衷,和老家親人聯繫上之後,對方諸多需索,他把心一橫,從此不理不睬。相對來說,老爸是幸運的,兩個妹妹還健在,而且各自生活美滿,孩子事業有成,完全不需要向老爸伸手。 迷糊中我聽見機上廣播:「各位乘客,我們即將降落南京祿口機場,請調直您的椅背,繫好安全帶。南京目前的地面溫度是攝氏二十七度,預計降落的時間是下午……」。我從胡思亂想中醒來,舒芸正把耳機取下,塞進前面椅背的置物袋裡。 南京,我又來了。 從入境大廳的門走出來,這次迎面而來的是一位短髮中年女士,俐落的灰藍墊肩套裝配上米色長褲,我們從彼此的狐疑中合理推想彼此就是對方要找的人。 「是繡雲姊嗎?」我上前客氣地問候。 「噯,是的。是明琰和舒芸?太好了,飛機上顛不顛?我的車就在外頭,咱們走吧。」我們提了行李跟在四姊的後頭。她容光煥發,腳步輕捷,一望而知在職場打拚多年。 「姨媽可好?」她回頭問著。 「二姑很好,很健談呢。」 「呵呵,她還是老樣子呢。想想我也好多年沒見到她了。我們幾個小時候最愛找她玩,她和我媽是兩個個性,姨媽活潑得多,愛開玩笑。」 「這回到東北去了哪些地方玩?」我們如實回答。 「喲,還去了鏡泊湖啊,不容易,我都沒去過。」 路上我們談談講講東北親人的事,沒多久來到了一台廂型車前,一位和我約當年紀的男性已垂手等在車前。 「這是小張,我同事。」我們微笑點頭致意,小張已經伸手替我們拉過行李。 「噯,不敢當,我們自己來就好。」小張說聲沒事,已經拉過行李,放上後車廂。 我們坐上車,四姊在副駕上交代了一句,小張便發動了車駛出機場。 「明琰這是第二次來南京了?」 「噯。」 「上次你來,我沒得空,聽說你們後來和許姨他們一道上中山陵玩去了?」 「是啊,三哥和我們一起。」我頓了一頓,道:「姑媽和姑父真不簡單,我聽說從前家裡養了八個孩子,一共十口人,這每天柴米油鹽的,老人家怎麼有辦法應付得過來?」 四姊輕輕一笑,道:「你看我們現在生活好過了,說到那時候,怎知當年我爸媽的辛苦。二舅跟著國民黨走了,我們家裡始終就甩不掉這個標記,人家是光榮的無產階級工農子弟,我們家親戚裡卻有反動派疑似加入了蔣匪軍,這在當年讓我們橫遭了多少刁難?工作、就學,連申請獎學金都因為成分不好遭到排斥。」 我默然了。 「還好你姑父是紅軍出身,和你大姑都是解放前入的黨,我爸後來又在高淳市裡任公職,我媽在中鹽南京廠裡領一份工,家裡總算過得去。我們兄妹幾個也還爭氣,沒給家裡丟臉。」 (一四)
-
醉裡吞簪 牙籤穿腸
誰可以有吞牙籤的特異功能? 一名中年男子因腹痛來金門醫院急診就診,理學檢查發現腹部有壓痛和反彈壓痛(abdominal tenderness and rebound tenderness),胸部X光橫膈膜下有游離空氣(subphrenic free air)。 那還是個不時興電腦斷層,擔心過度檢查會被健保核刪的年代,憑著理學檢查和胸部X光影像,診斷為中空臟器穿孔(Hollow Organ Perforation)。 接著入手術室施行剖腹探查(Exploratory Laparotomy),翻了胃和十二指腸,沒看到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穿孔(perforated Peptic Ulcer),接著拉出一段段小腸,手忽然被尖銳物扎了一下,赫然發現一隻牙籤矗立在迴腸上,原來是它刺穿了迴腸--拔除牙籤(牙簪),修補腸子後,完成手術。 術後追問病史,原來是金門高粱賜予的特異功能。 金風玉露憶相逢,醉裡吞簪渾不驚。慎之!慎之!
-
在永春遇見余光中
今年的六月廿三日到廿六日,我有四天三夜的福建旅遊,我拜訪的縣市計有永春縣、德化縣、福州市、泉州市、閩侯縣和晉江縣,拙文將就六月廿四日,首次造訪慕名已久的「余光中文學館」,略抒個人的一愚之得。 六月廿四日一大早,我在下榻的酒店用過早餐後,即在八點半左右驅車前往文學館,大夥兒一到,周梁泉館長已率館員在大門口等候,因不久之前,我已透過永春縣在地的陳堅全和陳文經宗親先後打過招呼,所以此次參訪幾乎全程都由館長親自接待並導覽,備受禮遇。 周館長的年齡,我目測大約五十出頭,他一身俐落素雅的裝扮,極為適合他的身分及個性。他先為我們介紹該館的地理位置、建館淵源、該館同仁,然後有條不紊的依序從一樓導覽到三樓,因為他一輩子只做這件事,全心全力為了館務奔波,不以為苦,把一間籍籍無名的文學館在短短的幾年之內,經營成永春縣一張不容忽視的優質名片,每年都能吸引好幾萬訪客慕名到訪。 這位被文友暨親朋暱稱為「周鄉愁」的館長,因為對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事蹟與文學成就,其熟稔度異於常人,把我們預定的停留期間,從一個小時延長到兩個多小時,要不是導遊提醒我們還要趕到德化太平宮窯參訪,可能大夥兒連午飯都可以不吃了。 周館長的博聞強記和記憶背誦余大師詩句的能力,我從頭到尾仔細聆聽後,只能說徹徹底底的甘拜下風。以下這兩件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我是非寫出來不可。 其一、余光中先生的大部分詩作,周館長都可以臨時發揮、信手拈來、娓娓道出、侃侃而談,讓每一位訪客都覺得如沐春風,他的口齒清晰、口條清楚、辯才無礙,讓人從他的言談中,充分領教他的落落大方與誠懇熱情,身為館長的他,必須照顧到所有的訪客,因為訪客的「起點行為」不一樣,對於大師文學性的掌握度也有所不同,所以他為了照顧到每一位貴賓,必須不斷的重複著前面所敘述的重要內容,不厭其詳的強調余大師對永春的關愛與對文學的熱情;好在另一位解說員余麗華小姐(余光中的姪孫女)在一旁亦步亦趨的陪伴著,我們若有不解或疑惑,她都會詳加解釋與補充,使我們無後顧之憂。 其二、也是我在聆賞時最為感動的:他說:多年前,余光中和夫人范我存女士在南京市出席「余光中文學館」擇址的最終決定會議前,周館長鍥而不捨地把握最後的機會,說服余大師的一番話,館長說:「余大師,您的文學館如果設置在南京市,只能算是『之一』,因為南京市的藝文展覽空間與景點太多太多了;但是如果您選擇永春,卻是『唯一』的選項!」 這一番話,徹頭徹尾的打動了余大師夫婦,所以在會議開始後,余大師竟然出乎大家預料的放棄了南京市,選擇了永春縣。聽到這裡,我完全為周館長的據理力爭與仗義執言給征服了。 余光中的文學成就,在其生前,早已是公認的事實與存在。前不久,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大陸某知名學者新近出版了一本「中國近代八大散文家」,余大師是台灣地區唯一入選的作家,我還記得自己心儀的另一位大咖級作家是余秋雨先生也入選了,小姓余家在八大家中占了兩席,四分之一啊!所以,海峽兩岸的「雙余」,我們如譽之為「文壇之光」,應當是十分恰當的讚美啊! 我從小就是余大師的死忠粉絲,只要是弄得到手的大師著作,就一定要搜刮到才罷休。所以當天我在余麗華小姐的引介下,選購了好幾本簡體字版的大師著作,當場,余小姐還語帶關心的問我:「校長,您閱讀簡體字時有沒有障礙?」當時,我只是輕描淡寫的回說:「多謝余小姐關心,我有閱讀簡體字書籍的習慣,時常會接觸它們!」 當天,我還選購了三把很有文學氣息的雨陽傘,三把傘三種顏色,各有各的美,傘面上是大師短詩放大的造型,一把在手,就像是親炙大師的謦欬,忽然感覺大師好像仍未走遠,他的著名詩句,必將一代一代的被記憶著、被傳唱著,如同這把有溫度的、傳遞著大師關愛的雨陽傘,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是旅人、遊子與出外人的最佳良伴。 以下是我整理自網路的余大師的文學成就,忝為大師的福建小同鄉,心中常感與有榮焉。以下的資料,雖然都不是很長,但已可管窺余大師的文學成就於一斑了。 其一、早在大師讀大學四年級,他就被票選為十位最受歡迎的詩人了,一九六二年,中國文藝協會頒贈他新詩獎,一九六六年,他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一九八二年,他以「傳說」一詩,獲新聞局金鼎歌詞獎,一九八四年,他榮獲吳三連文學獎的散文獎,一九九零年,他以《夢與地理》詩集,獲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一九九八年,他獲第一屆「五四獎」、「兩岸交流貢獻獎」,並獲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章」,可以說是得獎無數! 其二、余光中先生是一位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其文學範疇與成就,涵蓋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等多個領域,尤以新古典主義詩風和對傳統文化的融會與創新,最為膾炙人口。他不僅是藍星詩社的主要發起人,更以「鄉愁」等作品聞名於世,難怪會被他的老師--梁實秋先生讚譽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時無兩」的文學大師了。 回到金門後,倏忽也快一個月了,在這些日子裡,我一本接一本的反覆研讀大師的著作,讀疲累了,就聽點音樂或觀賞北窗書齋窗外的北太武山景,我想到了「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詞句! 這是我初次邂逅余光中文學館,很高興能在福建省的永春縣遇見余光中,因此行的收穫,超過自己原先的想像甚多,收穫滿行囊,感到有點不真實,所以我肯定在短時間內,再次偕同兩岸各地的藝文同好──乘興再訪永春,拜謁余光中文學館的!
-
小沙彌說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幻影似夢,因緣世間,靄霧般遷化嬗遞無常,電閃速疾般匆迅;唯有釋卻纏繭困縛的我執,方可解脫沉淪,以臻本心自性,無累無礙,如如自在。
-
許獬的座右銘與其現代意涵:一種理想與現實的交錯
「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這句話據傳為明代金門才子許獬(字子遜,號鍾斗)的座右銘,歷來為人所稱頌,被視為儒家修身立德的縮影。然而,若我們深入理解許獬的時代背景與人生歷程,則可發現這句話不僅是對價值排序的道德宣言,更蘊含著一位懷才不遇者的內心掙扎與現實無奈。 許獬生於明萬曆年間,地處偏遠的金門,卻能以舉人之姿,考中會試第一(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臚),進入翰林院為編修,堪稱寒門翻身的典範。他的學識與文章受時人推崇,卻仕途未竟,37歲便英年早逝,未能大展宏圖。從他留下的詩文與行誼來看,許獬絕非無志於功名之人,反而是深感朝政腐敗、理想難伸,故以人品自守、超然物外。 因此,「名位不如事業,事業不如人品」,固然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排序的體現,但更可能是他在仕途受限、環境逼仄之下的一種精神退路與自我抒懷。在那個黨爭激烈、言官多受打壓的明末社會,許獬或許早已明白:若不能有所作為,則寧保清節。這種選擇既是高尚的,也是無奈的。 放到今日社會,這句話依然有其啟發性--名位不應是人生目標的終點,真正值得追求的是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事業,以及令人敬重的人格。然而,現代人也更加清楚,若無相應的能力與舞台,即便品格再高,也只能獨善其身,難以兼善天下。品格是根本,但沒有平台與實踐,它的價值也難以發揮。 因此,當代詮釋許獬的話語,不應是對名位或事業的否定,而是一種強調:在追求地位與成就的過程中,更應堅守品格與初衷。這樣才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稿費捐大同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