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明鏡照長照
古詩曰:歲月等閒邁耋齡,健康漸減改容形。 逢人頓怯平生志,傲對風霜且自寧。 今文誌:月兒彎彎照九洲,日頭圓圓顧長壽。 終日溫飽樂悠悠,夜來風雨毋庸愁。 新古詩云:古月高掛照金門,今日德政護老人。 長照圓滿好溫馨,日月常態會永恒。
-
想妳 阿萃!
一、緣起與離去: 阮氏萃(我們直呼叫她阿萃),是我家委託仲介公司受僱來照顧先家翁(任璽公)的看護外勞,她來自北越,屬猴,比我大女兒芯芸長兩歲,身高約150公分,才來家裡一個多月(37天),公公就因心臟衰竭急救無效不治仙逝。在濃罩悲傷的氣氛中,一方面料理公公的喪事,一方面幫婆婆取得巴氏量表,才能夠將阮氏萃繼續留下照顧白內障近乎眼盲的婆婆。 阿萃她很聰明,學習能力強,照顧婆婆起居飲食、澆花、整理房子很勤快,唯獨做菜她必須從頭學習,打從整理撿菜、洗菜、切菜到配菜,炒、滷、紅燒等做菜技巧與過程必須由我教她,整整近兩年的時間後,我才能放手讓她自己去烹煮,後來兩年過去了,金門的家常菜包括炒麵、炒米粉、甚至清明節炒春捲菜等樣樣再也難不倒她,日子久了,我們待她就像一家人,偶而她也會要我買食材讓她煮幾樣北越的風味菜餚(如:牛肉河粉、炸粉捲、豆沙糯米糕等)讓我們品嚐。常常聽她誇耀她們國家有一處風景很漂亮的地方叫做「下龍灣」,要我們有空一定要去玩,所以對越南「下龍灣」這個名勝早就嚮往很久了。 95年8月1日我退休之後不久,她說年齡大了要回去結婚,理由充分,阿萃就離職回越南去了,此時婆婆的兩隻白內障眼睛經開刀換裝人工水晶體已能視野分明、行動自如,無須再要人一旁侍候,所以就讓阿萃解僱,於95年10月底離職返國,相處四年餘的日子,我們相待就像母女一般,離開那天,彼此都依依難分留下傷心不捨的眼淚。 二、夙願已償--邂逅下龍灣: 在97年6月12日參加由張萬安先生領隊的瑞美旅遊團,展開了一趟「中加越之旅」。 記得參與團員有婦女會總幹事陳麗珠伉儷、王添富夫婦、董文禮夫婦、李世琅先生及金門高中一群老師等,由金門前水頭碼頭搭輪船到廈門,隨即搭飛機飛往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綠都南寧」,晚餐後住進南寧五星級飯店,當晚大家隨意在北越逛街到10:30始回飯店休息。 第二天我們搭遊覽專車辦理過境,直接抵達嚮往已久的「下龍灣」,即搭船展開遨遊越南海上美景下龍灣,隨著導遊安排,大船換快艇、快艇換小船、深入海蝕洞與海島之間,我們大夥沉醉在山連水、水連山的感動中。在遊船上導遊介紹下龍灣的兩個傳說:其一、神龍為了要拯救受到外敵侵略的安南古國,於是現身在下龍灣上空,從口中吐出一顆顆的珍珠,珍珠散落在海上化為島嶼、聳立成峰,形成天然的屏障,因而形成海上絕景「下龍灣」,而這如迷宮般的水道,的確也曾載越南反抗強鄰侵略的海戰中,成為防止敵人入侵的防線。另一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群白龍飛來此處戲水,海浪翻騰淹沒陸地讓數以千計的嶙峋怪石成為海面上千姿百態的的島嶼。」不同的傳說,同樣增添了「下龍灣」的神祕氣質,而這一千多座島嶼也讓「下龍灣」揚名國際,不但在166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11年也曾獲選為「新世界七大自然奇觀」。成為旅遊人士心中今生必遊的觀光聖地之一。 從抵達碼頭開始,出現眼前的大小島嶼籠罩在水霧之中的迷人景緻,已教人忍不住發出讚嘆聲!當登船駛向海中,更猶如行駛在潑墨山水畫中,遠山近水讓人心曠神怡,大夥們連1分鐘都不捨得離開甲板,深怕錯過每一個令人動容的瞬間,尤其每個突出海面上的嶙峋怪石,都有想像不同的名稱。此時心中想起阿萃來, 我與先生已然來到妳口中說的很漂亮的下龍灣,可是妳回自己的家鄉後,妳是否來玩過了嗎? 有「海上桂林」之稱的下龍灣,其實是與中國桂林一樣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一座座小島中隱藏著不少石灰岩洞,我們選擇參觀最大的「驚訝洞」。當船靠陸登島上去,隨導遊爬上階梯進入「驚訝洞」,但見洞內壯闊的鐘乳石、奇形怪狀的石筍、石柱等景物,實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洞內打上五顏六色的炫麗燈光,更造就了一種進入奇幻世界般的奇景。宛如身處在浩瀚的宇宙,也像極來到了奇異夢境,讓遊客們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一個個奇岩怪石就像一隻隻動物、一個個人物般的生動傳神;而言語逗趣詼諧的領隊還會一邊帶領著遊客參觀一邊解說著想像相關的故事,連洞頂都彷彿留有龍骨的遺跡,與下龍灣傳說相互呼應,這位導遊真是舌燦蓮花太會掰了。走出洞口,洞頂高懸著一雙腳,乍看之下,超像一位石雕巨人端坐在山崖上經歷千年,俯瞰下龍灣的船來人往。我們除了停泊「驚訝洞」之外,船隻也曾停靠駛向海上人家,方便我們選購海鮮或水果。將買到的海鮮,交由船家代為烹調,正午大夥就在船上享受螃蟹、鮮魚、烤蝦、烤牡蠣等海鮮大餐及水果,使海上旅程更增加歡樂氣氛。 三、漫步舊城區了解越式生活藝術: 第三天行程是漫步走進河內舊城區,讓人深刻感受到,這座曾為11世紀李氏王朝的首都,至今猶存在著千年歷史的餘韻,而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文化與法國殖民文化交織出它迷人的樣貌。 位於河內舊城區的三十六街(Hanoi Old Quarter),是越南重要的文化保存區位於還劍湖北邊,15世紀時街道以當時興盛的工商業來取名,如:銀街、米街、珠寶店、紙街、絲街、五金街等每行都各自成一條街,熙熙攘攘,繁華熱鬧,但是現在所呈現的,是狹窄街道和雜亂店鋪交織成一片迷宮,雖然販售有上千萬種的民生用品,並以街頭小吃、旅館、和紀念品店點綴其間,生意熱鬧,但是最令我們看不慣及無法接受的是機車太多,騎士又不戴安全帽,有時還一車三人騎,刺耳的喇叭聲響此起彼落,交通紊亂擾攘中破壞了整個舊城區的安寧與文化氣氛,顯見政府雖開放觀光,並無良善規劃,讓人覺得屬於落後國家。聖約翰大教堂(Nha Tho Lon)雄偉矗立著,這座新歌德式建築見證了法國殖民時期的輝煌,乍看之下和法國巴黎聖母院還真有點相似,只是低調了些。教堂每天傍晚都會舉行彌撒,因此也成了信徒們的生活居所,附近則有不少露天茶室,我們在導遊建議下,就跟著當地人一起蹲坐在板凳上,點杯越南咖啡或檸檬茶,再嗑盤瓜子,這就是享受道地的越式生活了。 除了庶民生活感外,色彩飽和的街頭油畫是越南鮮明的藝術形式。舊城區內畫室、藝廊林立,牆上掛滿一幅幅畫作,有寫實的山水田野,有抽象的意識形態,混合了中、西方的古典與前衛,更可見當地畫家臨摹名畫,其中以畢卡索和安古洛(Fernando Botero Angulo)的胖人風格最受歡迎,作品尚稱精美且價格低廉。但大型作品無法把畫扛回家,只好向路邊小販買張立體紙雕卡片以茲紀念,無論是教堂建築、自然景色、農家之樂,或是穿著傳統長袍女人的婀娜姿態,越南風情皆躍然紙上。 四、品嚐法越情調的美味: 品味美食是感受當地文化風情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河內有不少餐館,但最道地的美味,是鑲嵌於混亂市景中的街頭小吃。人行道上一張張散置的塑膠矮凳,和捧著碗、喝著咖啡的人們,造就出越南「蹲食」的經典飲食風格,而小吃攤通常由女人主掌,他們從容的蹲坐於鍋碗之間,熟練盛裝餡料調味,張羅餵食著每位飢腸轆轆的食客。受法國殖民影響,融合法式的美味在這裡也吃得到,每一口都充滿著豐富的口感滋味;而越南經典平民美食「牛肉河粉」,發源地就在河內,因此到處可見河粉攤。看著攤販將熱湯沖淋在生牛肉上是視覺的享受,而清甜的湯頭、鮮嫩的半熟肉片、Q彈的米麵和滿滿的蔥花,在街頭,只要45,000越南盾(台幣約65元)就能溫飽您的胃與心,很便宜吧 ! 當然,粉捲同樣不可錯過!包裹著豬肉碎末、蘑菇餡和蝦醬的粉捲,撒上香菜和蒜片,沾點擺滿切丁肉丸的微辣醬汁,入口即化的豐富滋味,絕對不輸高檔美食。此外,涼拌牛肉乾木瓜絲、加了鳥蛋的魷魚絲沙拉等,每一道都是風味獨特、非嚐不可的在地小吃。莫怪阿萃在我們家做的菜都偏酸、較鹹,香菜、辣椒、魚露、醬汁等調味料是少不了的。 五、觀賞越南水上木偶戲: 大夥排隊購票等了許久才進入表演場地,據說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木偶戲,不同的地方在於木偶戲是在水面上演出,表演者必須長時間浸泡於水中,利用強勁純熟的控繩技巧,讓玩偶生靈活現的演出各類傳說故事,其木偶人物的神態令人拍案叫絕,值得一看。 六、由衷寄上我的祝福: 在遊玩越南的行程中,我們每個都買了一頂越南的尖型斗笠帶回作紀念,也買了當地土產波蘿蜜、香蕉、芒果等水果乾。 這趟越南之旅,不僅讓我們飽覽下龍灣的世界奇景,更邂逅了河內的奇藝風情,更品嚐阿萃妳曾為我們烹煮的越南道地獨特風味餐。 「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阿萃!妳離開我們家雖已事隔十一年多了,妳的身影、妳的舉止、妳的言談、妳的善解人意、妳的操守情懷、妳對阿嬤的照顧及對我們忠心的服務、愛護哈士奇狗等種種的好與協助之情,我們將永難忘懷。天下無不散的宴席,阿萃!我真的好想妳,由衷的寄上我無邊的祝福--平安!快樂!幸福!
-
請求誤點
面對玻璃,倒映的臉 浸泡日光中的面孔漸漸透明 跳躍的情緒,逐漸被打平 徐徐駛入記憶月臺 卻也想不起當時上站的影像和心情 重複播放的站名 來來去去的站長可曾發現我的徬徨無依 半夜總是驀地驚醒, 下錯車、上錯站 這站沒有完成的任務、下站即將面臨的考題 擔憂自己誤點,原地暫停 夢裡想有明亮且篤定的鐵軌 延伸出來,從童年 穿過家裡,筆直鋪向學校的那一端 自動整理好的書包,能寫出所有答案的筆 溫柔而堅定的聲音 延伸出來,從學校 穿過職場,筆直鋪向人生的那一端 亮麗稱羨的業績,童話故事的結局 搖晃但想平靜駛過每一天 零件彼此碰撞途經辛勞 顛顛簸簸卻也竭力把自己穩住 臉上的肌膚一如使用過度的坐墊 神經反應速度亦似等很久的區間 腦額前葉可供承載的座位也越來越少了 偏偏越來越趕不上時刻表 歲月如梭 有時專注其一,落掉了重要的其二 上車下車誰錯過誰 完美不完美都在記憶裡歇歇 鐵軌的路徑有時無法掌握 或慢或快非列車長獨斷操控 尚未準備好之前 請求誤點 慢一點駛向 月月年年
-
心
咦?為何那廟宇高懸著「心」字,卻下掉著那「心」字的中心那點呢? 「『下』定決心;心定『落』來;一個人會成功袂成功攏決定底人心內所想ㄟ決心啦。」廟公的解讀,真是言簡意賅呀!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阿福伯仔從抽屜裡取出一本老舊的藍色布皮流水帳簿,翻開春枝賒欠的那一頁,口中唸著賒欠的日期和物品,手指則在算盤珠子上頭來回撥弄,不一會已算出春枝賒欠的錢。於是他抬起頭告訴春枝說:「正好一塊錢,一點小零頭就不必算了。」 「那怎麼好意思。」春枝邊付錢邊說。 「小意思啦!」阿福伯仔不在意地,卻誠意十足地告訴她說:「不過春枝仔,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如果烏番每個月寄兩塊錢回來,妳再怎麼用也用不完。而妳一個婦人家體力畢竟有限,不可能老是上山耕種。我看將來要是能存下一點錢,有了足夠的資金,不妨跟我一樣,就在自家開一間小店舖。雖然賺的是蠅頭小利,但是圖一個溫飽似乎沒問題。」 「阿福伯仔,謝謝你的好意。我的願望跟烏番一樣,如果這輩子能存點錢,必須先把祖先遺留下來的古厝整修一番,以免將來被風雨吹垮,對不起先人。其他的想都不敢想。」春枝據實說。 「若以你們夫妻倆的勤奮,我相信你們的願望不出幾年就可以實現。尤其烏番出洋謀生,對你們這個家庭來說亦有相當大的助益。如果能按月寄回兩塊錢,一年下來就有二十四塊,加上妳平日餵養的家畜家禽,多少也可以賣點錢。若依你們現在的狀況而言,我老人家敢向妳保證,將來修房子和開小舖勢必都沒有問題。」阿福伯仔對他們充滿著信心。 「謝謝你的鼓勵,希望真有這一天的到來。」春枝笑著說,卻也不敢對阿福伯仔的話抱著太大的希望。(二十四)
-
書法傳承千秋
─慶祝書法學會改制成立二十週年活動紀要 吳宗陵理事長,在金門書法學會群組發表信息:「各位會友同好:本會20週年慶要出專輯,需要些文章,希望大家一起炒熱活動,提供本書法學會有關的記述文章、詩詞、想法、看法,請暢言之,也請投稿金門日報」。又在我個人賴上說:「楊校長:本會20週年慶專輯,需要些文章,是否請你先打前鋒,謝謝」!我回按了兩個貼圖「OK」「THANK YOU!」我答應先跑龍套,就讓笨鳥先飛吧!。 107年3月15日是金門書法學會改制成立二十週年慶,本會要在當晚7:30,假金門文化局演藝廳,擴大舉辦慶祝晚會,邀請兩岸三地的書法家,組隊蒞臨金門共襄盛舉,為了鼓勵地區的書友參加,光臨的觀眾,散場都有紀念品奉送。 晚會節目設計都充分表現書法節慶的特色,所以每個節目表演時,要安排五位會員上台,在牆板上揮毫,按書法的發展過程:分甲骨文、篆、隸、楷、行、草,分配每位會員習寫,為了掌控書寫情況,吳宗陵理事長規定安排三次時間彩排,每次彩排後,吳理事長會送全開紙25張,要求拿回家再練習,也以示鼓勵,被選上當晚登台揮毫者,還會送唐衫一件,晚會穿上台表演,可見吳理事長用心良苦,也期望當晚表現一鳴驚人,成效非凡,令人刮目相看。 我被安排寫隸書,第一次通知前往榜林徐心富書畫院彩排時,我準備了書寫的子句:和為貴(和寫古字)、謙受益;翰墨緣、書友情;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於字寫法用四種不同字體呈現),我揮毫時,吳理事長以馬錶計時,寫完和為貴、謙受益時,理事長說我已超過六分多鐘了,不能再寫,因每人限制五分鐘,他說:「你就寫這六字,再加落款用印,回家去練熟點吧!」,大家輪流排班等揮毫,聽理事長指教,要等久一點的會員,就在書院廂房休息,讓徐心富院長奉茶,請大家吃點心聊天,書院內熱鬧非凡。只是吳理事長和徐院長在彩排時間是很辛苦的,要從上午陪到晚上,而我們寫完就可告辭了。 晚會節目表演也以會員為優先考量,在會中讓大家推薦人選,有會員推薦李麒麟表演太極拳、王英霞獨唱:第六感生死戀;陳有利彈古琴;翁坤成拉胡琴;賀 文帶小朋友讀經等等,建請理事長前往一一拜託支持,不足節目表演時再向外求援。我自告奮勇要表演一個節目,理事長問我表演什麼?請報告讓大家知道。我回說,最近聽大陸歌手趙 造,他把詩人葉芝的一首詩:「當你老了」譜成曲,要唱給久別的母親聽,我聽了很受感動。我有感就把它詩句稍作修改,也把歌名改為:「當我老了」,要唱給我太座以及愛我蒼老的好友聽,表達我的感恩。我補充說,我會以行楷書寫這首詩展示,然後給觀眾朗誦、再歌唱,大家地眼光顯得很驚訝,大概在質疑楊校長還會唱歌?但也都鼓掌表示贊同歡迎,其實我是有點惶恐,只因為我樂意全心力支持的緣故,才勇敢承擔。 過了不久,理事長通知我再前往榜林徐心富書畫院彩排,我把寫好的六呎長的書法先展示:「當我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我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多少人曾愛我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我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你還愛我虔誠的靈魂,愛我蒼老地臉上的皺紋。當我老了,眼眉低垂,燈火昏黃不定,風吹過來,你的消息,這就是我心理的歌。當你老了,我真希望,這首歌是唱給你的」。在場的前書法學會理事長陳添財看了表示:「寫得真好,可收藏」,他溢美之詞,讓我汗顏,非常感謝陳添財收藏家的鑑賞與鼓勵。然後我開始朗誦,理事長要我把感情放進去,我還是放不開,他乾脆示範給我看,他很有感情的語調、很誇張的動作,朗誦的很投入,我說,理事長朗誦的很動人,我一時學不會,讓我回家再慢慢學好嗎?我在朗誦時,感謝徐院長夫人,還自動吹口琴當背景音樂。 「當你老了」這首歌,趙 照演唱歌曲時,間奏除自彈吉他外,另外有人也在旁以口琴為他伴奏。回家想起我是師大口琴社團員,雖五十年沒再吹過口琴,相信練一下子,就能恢復些技能,吹奏短短的間奏,應不成問題。於是請我侄女曉嵐幫我找歌譜,請正在日本旅遊的小犬書銘,順便買支口琴送我練習,因我以前的幾支口琴,早給小孩當玩具了。我準備練習後,晚會演唱時自己伴間奏,這又是一次意外地驚人表現。 慶祝金門書法學會改制成立二十週年,本會舉辦多項活動,早已逐項推動:像設計酒瓶罐高粱酒,喝完酒還可當筆架掛筆,當擺設欣賞,設計品是經全體會員,投票選定的,本會要製造一瓶慶祝二十週年百福紀念酒,已請會員每人落款寫了個「福」字,如今也已讓會員很驚喜與期待了。又像到地區各國中、小學推行甲骨文書法教學,更是長時間如火如荼地推動,已掀起學生學甲骨文書法地熱潮。 106年11月17~23日,金門書家、畫家12位,在金大李奇茂美術館執行長盛崧俊領導下,赴浙江碧岩禪寺參加書畫書院揭牌與兩岸書畫交流活動,吳宗陵理事長參加活動完畢,沒有再參與旅遊行程,就自行返金,從事與學校安排好地甲骨文書法教學,他很珍惜學校提供給他三小時地教學時間,所以一定要把握施教,才不負學校地配合。當吳理事長要推動甲骨文書法教學時,有人表示質疑甲骨文很難學,大人都不易學,中小學生如何學得了?但經過理事長精心設計,讓小朋友逐步進入學習狀況,以便利他們書寫,教學效果比教楷書更見速成有效感覺。 何謂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刀筆古文字,十九世紀末,中國發現甲骨文,舉世震驚。甲骨文雖是古老的文字,而如今甲骨文書法確是一門新的書法藝術,值得我們學習傳承發揚,因為它是中國古代珍貴地文化遺產。書法學會甲骨文書法教學,低年級設計教寫12生肖地甲骨文,它很像象形文字,也像一幅圖,適合小學生寫畫;高年級以上,每人寫一幅十字對聯。吳理事長事先準備習作紙,要同學先認識甲骨文,然後再由五至八位助教會員,分別指導他們用硬筆書寫甲骨文,一直到能背上甲骨文地寫法,再讓每位同學上台在黑板默寫,優勝者頒發獎品獎勵。如此反覆在紙上、黑板練習,到最後才讓同學從抽屜拿出筆墨書寫,高年級每人分發兩幅四條紅宣紙,低年級每人分發兩張斗方白宣紙,開始甲骨文地書法教寫,最後學生往往寫甲骨文書法作品,比他們落款所寫的年級、姓名楷書還更美麗自然。慶祝書法學會成立二十週年大會前後,本會將配合慶典,舉辦甲骨文書法教學成果作品展,分別在文化局展示廳與太文巖寺燕南書畫苑盛大展出,歡迎大家前往參觀,我們後起之秀小小書法家的驚人書藝。
-
愛之侶
我們會一起老去 也許在不對的時間點上 我將與你分離 也許仍給你做飯、洗衣、打掃 鋪一條簡潔可愛的布 餐桌紅白交錯 恰似你我 小屋中沒有廚房榻榻米床鋪 一雙楠木枝裁製的大方桌 橫亙南北巷。 默然無語時就雄倨兩岸 你在南我在北,用樹枝沾夜露 在闊葉寬寬的臉頰寫字。 若是你先辭退,我會倨留屋中 寫一篇禱文,複誦幾篇 床邊故事軼聞再離開 或許 會喜歡舔起來有 花香味的夜晚 喜歡栗鼠眨著銅鈴大眼 像同組方程式,提早破除 迷網而離別; 用艾莉做的威士忌和你碰杯 摘朵剛曬過初陽的滿天星 注入琉璃燒製的瓶子 烤得不美的蛋糕布蕾 嗅起來很香 全麥饅頭發酵著眷戀氣味 這一日練習已久 害怕僵掉的笑容破壞美感 而選擇帽沿壓得低低 像洪小喬彈吉他那頂〈她唱著: 風吹得我像流雲一般,孤單的我也只好去流浪, 帶著我心愛的吉他,和一朵黃色的野菊花…… 我要回到很遠的地方,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我要走那很遠的路程,尋回我往日的夢。〉【註】 倘若美好的皆已消逝,請允諾三個字 「忘了我」做一個快樂新生的人 取得重逢的通行證。切莫 讓心糾葛成一團亂絲繩 悲傷很近。相聚很遠。 而我就在左岸,在你 不算熟悉的遠方 踏遊梭羅的湖濱 少年維特有過的煩惱 儲存某則報紙絕版地帶 螢光筆劃上刪節號 此乃 最熟悉的美好ending… 【註】:洪小喬《愛之旅》--1972年歌林唱片發行。
-
【小說連載】烏番叔
「好好的工作他不幹,偏偏受到人家的慫恿,老婆孩子全都帶去了,誰知道他的想法是什麼?現在兩岸隔絕,音訊全無、生死不明,說不定早被共產黨殺死了。但是這種事在我們這裡又不能講,更別想打聽他們的下落,就當做沒有這個兒子算了。」阿福伯仔傷心地說。 「你也不必太傷心,兩岸軍隊打來打去只是暫時的隔絕而已,總有清平的一天。以前常聽人說,大陸地方大、物產豐富,說不定阿勇在那裡早已做起了大生意、發了財,將來必定是衣錦還鄉。」春枝安慰他說。 「我這個老骨頭不敢冀望什麼,只希望將來上山頭時,能見兒孫一面。」阿福伯仔激動地說。 「阿福伯仔,我們不說這些啦!你把帳簿拿出來算算看,看我總共欠你多少錢。」春枝言歸正傳地說。(二十三)
-
難忘的南門街麵線糊
那一天,走進南山,烏沙頭的風,吹起路上的落葉,逐風漂零,走了好久,總算看到一位家鄉長輩,坐在巷口乘涼,禮貌性打聲招呼,老人家笑問找人嗎?李肥笑答不找人,回老家轉轉,並自我介紹一番,陳述是某人的兒子,老人突然神情嚴肅,凝視著我,然後興奮的哇了一聲,知道啦!你爸爸以前在賣麵線糊,對不對,這一聲麵線糊,好像烏沙頭的風,把李肥吹回好久好久以前的世界。 話說民國四十七年,金門發生了八二三砲戰,在激烈的砲火下,李肥的故鄉古寧頭燬了,在南山村的老家也完了,父親只好帶著家人逃難,遷居到金門後浦,為了混一囗飯吃,做過很多工作,偶然的機會,頂下城隍廟旁,南門街上的小吃店,當時父親曾經說過,如果再做不成,決定離鄉背井,到台北三重埔做黑手,也就是說,爸爸將是勞工,媽媽會是女工,李肥和弟妹就是童工,還好城隍爺有保佑,加上家人們認真打拚,把這一家小吃店經營起來,透過家人的分工合作,爸爸當掌櫃,媽媽當掌廚,李肥和弟妹們當打雜,這樣一做,二十多年就過了,李肥也做了八年的跑堂男孩,一直到高中畢業為止。 二十多年,在這家小吃店裡面,李肥接待過多少的客人,端過多少碗的麵線糊,經歷過多少的人情事故,說來真的話長。 我們家的小吃店,雖然做了二十多年,從來不掛招牌經營,客人都叫我們為南門街麵線糊,或者直呼城隍廟口炒米粉,當年不是玩什麼經營策略,當初實在是窮得沒有錢做招牌,後來也懶得再做了,後浦地方不大,這家店很容易打聽,雖然沒有招牌,每天客人倒是川流不息,非常熱鬧,尤其是吃飯的時段,人潮最多,有些客人等的不耐煩,乾脆站著吃飯,店裡賣的東西很單純,蚵仔麵線,包子饅頭,米粉白飯而已,一餐幾塊錢就可以打發,如果想吃得豐盛一點,就叫老闆切些大腸,小腸,加幾顆魚丸。 雖然人潮滾滾,生意不差,小買賣嘛,收入也只能維持一家溫飽而已,當年家母在工作之餘,還養了好幾窩豬,寒暑假賣了,給孩子們註冊,立冬後賣了,讓全家安心的過年,當然餵豬,給豬洗澡,清理豬舍,家母沒空,全變成李肥和弟妹的副業,還好老天爺保佑,沒把豬餵死,都養得肥滋滋的,活潑可愛。 戰亂時代,島上的居民,大家都過得很辛苦,當年一個家庭,若有五,六個孩子是非常普遍,一旦孩子上了高中,都要離開居住的鄉村,到後浦上學,中餐自然也只能在外面解決,造成的父母親在經濟上很沉重的負擔,甚至負擔不起, 我們家是做吃的,價錢實在又平民,來店裡,幾塊錢就可以打發,當然是很多學生的首選,可是有些學生經濟上真的很不好,只能買個饅頭當中餐,對正在發育的中學生而言,營養真的不夠,父母親也覺得很不忍心,幾次的商量,決定每天中午提供兩大桶的酸菜湯,學生只要買個饅頭,就可以免費的喝酸菜湯,當時民風純樸,大人們都會貼心的禮讓學生,不會分食,現在回想起當年的場景,真的非常的溫馨,後來出社會工作,碰到當年的學生客人,聊起那段往事,大家都很懷念那免費的酸菜湯,不會餓肚子的饅頭。 那個年代,島上的居民,大多是種田的,捕魚的,養蚵仔的,反正家裡生產什麼樣的東西,自然就會賣什麼樣的東西,每天清晨三點多,很多農村朋友,就會挑著擔子,從不同的鄉村,不約而同地走到後浦菜市場擺攤叫賣,八點多,挑著擔子再沿街叫賣,雞蛋,蔬菜,魚貨,蚵仔,樣樣都有,每個人都非常認真的工作,因為一家人的吃穿要靠它了,當天若能早早賣完東西,當然很開心的回家,若是東西賣不完,怎麼辦?賤賣當然不甘心,快到中午時段,那些朋友們就會想盡辦法,尋找商家,以物易物,換些家用的東西回家,過了中午,有些朋友就會來我們店裡,用他們賣不完的物品,以物易物,換一頓中飯,或者帶包子饅頭回家,每次看著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挑著擔子回家,雖然辛苦,但是家人可以過個溫飽的日子。 我們店裏的來客,除了士農工商、學生、軍人,還有一票烈嶼客人,只要天氣好,他們經常搭早班船,在西門公車站下車,走路到街上採購用品,事情辦妥了,匆匆忙忙的又要搭車,趕回水頭搭船,但是再怎麼忙,總不能餓肚子工作,趕路,所以經常會抽空,順道到店裡用餐,因為前任老板就是小金門人,俗話說自己人嘛,自然會找老鄉的食堂用餐,當年李肥還是跑堂小弟,和這些客人在互動之間,已經有幾分熟識,久了,自然就是朋友,當年,這些長輩和大哥大姊,任憑風吹雨打日曬,總是如此的為生活而打拚,令人佩服。 小吃店每天營業的時間,從零晨三點多做到傍晚四點多,不做晚餐,可是有一號人物例外,那就是從部隊退伍下來的老兵 ,大家都叫他老朱,老朱退伍以後,單獨一個人住在後浦,每天推著一台手推車,賣一些吃的東西,日子過得也很辛苦,因為常常到店裡面吃飯,大家也很熟悉,父母親看他一個人過日子,常常是有一餐沒一餐的,就建議老朱,乾脆晚餐來店裡搭伙,老朱也是爽快的人,言明他的晚餐,只需要一個饅頭,一杯高粱酒,一盤下酒菜就夠了,從此以後,每天晚上,他一邊喝酒,一邊和我們家人閒聊,倒也有幾分家庭樂趣的感覺。 有一天,無意中聊起他的往事,老朱長噓短嘆,當年為了抗日,拜別父母,加入抗戰行列,本以為抗日結束了,可以返鄉奉養父母,沒想到國共內戰開打,就這樣的來到金門,看看時局,可能會老死在此,奉養父母也不敢多想了,那一晚,老朱老淚縱橫,說他是最不孝順的人,唉,令人鼻酸。 我們家的小吃店,經常有人會來訂桌,安排相親,六○年代,家鄉民風保守,男女交往不容易,到了適婚年齡,家長就會拜託媒人,四處打聽,物色適合的結婚對象,所以相親非常盛行,但是到那裡相親呢?總要找一個適合的地點,很多人看中我們家的小吃店,安排雙方見面非常方便,吃頓飯又物美價廉,經濟實惠,沒有太大的壓力。 記憶中的某一天,掌廚的媽媽叮嚀跑堂的兒子,下午店裡人要相親,要求李肥負責送茶水,端盤子,而且千交代萬交代,嘴巴要甜一點,不可以亂說話,怕壞了人家的好事,眼睛要看好媒婆的暗號,雙方講得熱鬧,我閃一邊去,桌面冷場了,我要適時地端茶送菜,說上幾句場面話,比如男的英俊女的漂亮,好讓媒婆可以順利接話。 其實,李肥最等待的是相親結束,媒婆常會給我一個紅包,那一天,李肥可以買很多枝冰棒,或者可以租好幾套漫畫書,比如阿三哥大嬸婆遊台灣,四郎真平大戰惡魔黨,那些年收過多少個紅包,李肥已經忘記了,但是忘不了的是冰棒和漫畫書。 說起這家小吃店,李肥有一份很深的感受,因為有這一家店,加上父母親用心的守護著它,讓他們的兒女能夠成長,成就,也讓來店的客人,都可以感受到,除了溫飽,還有溫暖,雖然事隔已多年,相信還是會有人依然記得,賣麵線糊的兩老,認真跑堂的小弟。
-
月洞門
參觀完823戰史館,漫步於館旁的中正紀念林,讓心中仍洶湧澎湃的情緒慢慢平息下來。風穿過林梢,抹不去血淚交織的遺憾。時序入秋,盛夏斑斕的青青草原蛻變為帶點憂鬱氣息的蕭瑟。 坐在涼亭內小歇,映入眼簾的是中式古典風格的庭園造景,和傳統閩式建築的古樸相比,水泥砌成的瓦牆線條俐落簡約,感覺較現代化。然,讓我佇足沉思的不是這曲橋水榭的幽靜,而是這月洞門。圓弧狀的扇形,取其諧音「善行」,願行走其中之人「出入善行」,古人的智慧令人嘆服。經由這圓弧一框起來,觀點聚焦,原本看來平凡簡單的景色,似也變得淡雅秀麗,引人細細品味。 若人人心中皆能有一扇月洞門該有多好!在日復一日的忙碌饒嚷以外,聚焦於美。以善解的心,過濾他人的粗魯與奸巧;用包容的眼,看待世間的醜惡與是非。少了疙瘩與計較,放下無謂紛爭,內心安然,踏實過好每一天。和平有多難?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