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跑在時光裡的金門:一場馬拉松的文化慢旅
每年初春,當東北季風吹拂過臺灣海峽,遠方那座低調而不凡的小島──金門,總會響起熟悉而激昂的號角聲。這不僅標誌著一場比賽的開始,更是一場跨越歷史、文化與情感的盛大相遇。十八年來,金門馬拉松早已超越了一項體育活動的範疇,成為無數家庭、跑者與這座島嶼之間深厚聯結的旅程。 在金門馬拉松的賽道上奔跑,仿佛置身於一部不斷翻頁的歷史長卷。跑者的每一步,踩踏的不是冰冷的柏油,而是千百年來戰地烽火與歲月靜好的交錯痕跡。從南山頭到北山村,從沙美老街到翟山坑道,腳下踏過的是曾經硝煙四起而今寧靜祥和的土地。沿途的閩南古厝低語著祖先的智慧與勤勞。紅磚砌築、燕尾飛簷的建築風格,配上斑駁卻不失精神的對聯門神,仿佛在向跑者講述金門居民的堅毅生活。更令人驚豔的是偶爾掠過視野的洋樓建築群,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老建築,是金門僑民與世界連結的印記,也彰顯著金門獨有的歷史層次感。 金門,這座曾被軍事風雲牽動的小島,如今以和平與文化的姿態向世界招手。金門馬拉松的一大特色在於讓跑者親身感受到「跑在戰地」的獨特氛圍。翟山坑道、古寧頭戰史館、太武山忠烈祠,這些曾經的軍事要地,如今成為跑者心中的文化地標。尤其是在翟山坑道,那段短短數百米的跑道,穿越岩壁開鑿出的坑道,潮濕的空氣與幽暗的光影,讓人仿佛走入時光隧道。每當跑者從坑道奔出,迎面而來的陽光與海風,帶來一種從歷史走入未來的儀式感,也象徵著這座島嶼從戰爭走向和平的精神蛻變。 除了歷史與文化的厚重感,金門馬拉松還為跑者提供了與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清晨五點半的海邊起跑線,跑者們在海風中整裝待發。晨曦漸起,陽光從海平面躍出,光芒灑在臉上。金門的海景不如臺灣本島那般喧囂,但卻有著一股靜謐的壯闊。從建功嶼到金門大橋,再到風獅爺環繞的小村莊,沿途的田野、海灣、沙灘與飛翔的鳥群,仿佛是一場自然交響樂,在奔跑的節奏中奏響動人的旋律。偶爾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鳥和候鳥掠過海面,而遠處那些守護村落的風獅爺,似乎也在默默地為跑者加油助威。 金門馬拉松與其他馬拉松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於,它已經演變為「家庭式運動旅遊」的象徵。無論是年輕情侶、親子家庭,還是銀髮長者,報名開放的瞬間總是被秒殺一空。金門,既是跑者的聖地,也是許多家庭每年團聚的起點。 這種文化源於金門馬拉松的全民參與感。從「健康休閒組」、「競賽組」,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賽事。很多家庭三代同堂,弟弟參加競賽組、眾多長輩親友則參加健康休閒組,活動結束後再一同前往沙美市場享受廣東粥、牛肉乾和貢糖。運動與陪伴相結合的溫暖,遠遠超越了競賽本身的意義。 金門同胞的熱情好客在馬拉松期間得以充分展現。當地志工無論年齡大小,總是面帶笑容,在補給站遞水、送香蕉、加油打氣。路邊的村民搬出小板凳,準備炒花生、麵線羹和酸梅湯,以最地道的方式款待每一個遠道而來的跑者。 手繪的加油橫幅上寫著「堅持就是勝利」、「阿嬤等你吃早餐」,或者畫著卡通圖案的鼓勵標語,總能在疲憊時帶來一絲溫暖。許多跑者表示,他們並不是為了獎牌或時間,而是為了這種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 當汗水與歡笑交織,跑者們陸續抵達終點線,那份征服感逐漸化為對金門的深厚眷戀。有的人選擇延長旅程,去金門酒廠品嘗高粱酒,有的人騎車穿梭於後浦老街與瓊林聚落,還有的人則靜靜在風獅爺前許下明年再來的心願。 金門馬拉松並非一次性的活動,它更像是一次生命的充電與洗禮。通過奔跑,人們重新認識了土地、家人以及自己。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馬拉松,但金門的馬拉松,跑的不只是距離,而是一段段生命的故事與文化的軌跡。這是一場與戰地歷史對話的奔跑,是與海洋自然共舞的旅程,是與家人心靈相依的片刻。而這樣的金門馬拉松,早已成為無數人心中最獨一無二的賽道。所以,當下一次報名開啟,請你一定要再次搶下那個名額,因為你不只是在參加一場比賽,你是在奔跑進一段時光的詩篇。
-
沙中兆豐老師留金歲月
回憶童年,家境貧困,周遭的大人都講日語,童年的友伴都講閩南語,所以我直到小學五年級,才開始聽得懂國語,這對艱難的升學是很大的障礙。 我一直心存感激,因為有師範教育,享受政府公費的照顧,給貧苦家境的孩子最溫暖的照顧。當時,我幾位師範的同學,放棄在台灣任教,直接申請到金門服務,他們的心裡都有回報國家的願望。 民國六十四年師大畢業後,我跟幾位同學搭五台輪前往金門,十幾小時的航程,酷熱的天氣,我上到甲板上,看到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心情無比舒暢。 這是我第一次踏上戰地,也是跟金門結緣的開始,一開始學校(金沙國中)派我擔任(第十屆)二愛的導師,年輕又沒經驗,感謝同學的包容,可惜只擔任一學期,下學期被調派到訓導處擔任管理組長。 一年後回台服二年的預官役,當時我又面臨人生的選擇,部隊的長官對我照顧有加,希望我留營;另一方面,沙中王添富校長寫了數封書信,希望我退伍回校。幾經考量,我決定回金門任教。不過,沙中第十屆同學已經畢業了。 回到金門,又重操舊業,繼續擔任管理組長,跟學生接觸較廣,但沒有擔任導師深入。行政工作之外,我又擔任二班國文課,我每次批閱作文,覺得不錯的,我就拿稿紙給他,請他繕寫後,幫他投稿到金門日報的學生園地,那時候幾乎都是沙中的學生作品,對學生的激勵很大,其中有位官澳楊同學,表現突飛猛進,一路考上台大圖書館系,後來又考上高考第一名。她在求學期間,常在假日來我家聊天。我記得當時的國文課,有一篇胡適的文章,其中有一句:發表是學習的利器。我在讀完同學的文章後,心裡無比欣喜,樂於分享自己的心得,就是一種福報。 另外:當時的沙中老師也不錯,有一年文教科辦理中小學教師論文比賽,前三名是呂老師、我、張老師。佳作許老師。幾乎包辦全部的得獎。當時,一定讓縣府的長官,對沙中刮目相看, 我在沙中前後六年,含二年兵役,我喜歡金門純樸的人情味。後來,被寒假回台九級浪的登陸艇,嚇怕了! 我曾寫信給縣長建議,可以用買票搭較好的船,不要像難民一般的逃難。在得不到回應後,我才決定離金回台。 假如像現在的飛機航運,我就不會動心起念,離金回台。 後來,小三通開放後,申辦證件需設籍,我把戶籍又遷回金門,意外的享受全台最好的社會福利。看到金門建設突飛猛進,心中無限喜悅。
-
米奇日誌
成雙成對,兆頭好。聽聞表哥養了一對寵物鼠,本意應是讓彼此作伴,免得形單影隻,孤單寂寞。可四下環顧,不見鼠籠模樣的物件,倒是兩口碩大的塑膠工具箱,突兀的擺在屋裡,走近一看,赫然是鼠窩!一隻各霸一方,斷絕往來,不相互動,如此……豈不和初衷背道而馳? 聽表哥解釋:惡鼠猛於虎,小老鼠牙尖嘴利,偏又生性兇猛,逞兇好鬥,張口就咬。二鼠鬥得不可開交,誰勝誰負,尚未分曉,倒連累他這和事佬遭殃,公親變事主,先就診挨了一針破傷風。 寵物鼠畢竟不比陰溝裏的灰毛老鼠,也這般野性難馴?半信半疑間,恰巧小老鼠慵懶地打了個哈欠,仰天張嘴,亮出森森獠牙。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愛的外表下,竟長了張如毒蛇的血盆大口,擇人欲噬!難怪得隔離管束,一朝不慎唯恐血濺當場。 事後,偶然見電視節目教導如何飼養老鼠,破解觀眾常有的迷思,比如代表鼠飼料──葵花籽,多食會造成健康負擔。再比如,老鼠雖小,基本活動量卻大,須如養狗一般天天遛……至於,表哥用兩口大箱養鼠的闊綽行徑,誤打誤撞,居然歪打正著! 老鼠嗅覺靈敏,一籠不見得能容二鼠。同住前,可拿刷洗乾淨無沾染氣味的空箱,讓雙方試探,能合最好,反之也莫強求,好聚好散。另外,市面上常見的童話屋造型鼠籠,外觀雖精美,看著與萌寵相得益彰,然則對老鼠身心,樸實無華的塑膠箱才是首選。終日生活在狹小的方寸空間,舉目皆欄杆,小老鼠容易焦慮,焦慮便會啃鐵欄發洩,啃多了鼠牙便易變形,進而影響飲食,生疾病。 林林總總,茅塞頓開之餘,聯想起一樁老鼠看病的舊事。 尋常只知貓狗醫藥費不菲,莫小瞧寵物鼠不過巴掌大,花費也不容小覷!阿姨家中原先有隻天竺鼠,某日前往,鼠去籠空,只見小表弟對籠哀嘆。當下頗意外,幾年間姨家的寵物鼠來來去去,已是第N次送別,為何此番愁緒格外強烈? 小弟聽了疑惑,邊說邊嘆,愛鼠年事已高,日前不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希望送醫搶救。獸醫給出選擇,如果投藥或許尚有生機,只是藥劑價格差不多等同一隻新鼠,還請斟酌。為了愛鼠,心一橫,到底咬牙同意。結果老鼠自己不爭氣,仍舊歸天,讓他白白捨了銀兩,每每回想心如刀割!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原來小小老鼠,亦有諸多門道。虧得自己也曾養過黃金鼠,想當初倒是稀里糊塗!好比老鼠同窩前,最好先讓雙方試探、熟悉,主人飼養寵物前,也得先行瞭解,養對方法,少病少災,彼此才能相處愉快。
-
【小說連載】大箍呆
每一進到母親的房間,儘管他已習慣床上飄來的尿屎味,可是她拉在褲子裡的大便必須清理,然後再用濕毛巾擦拭她的臀部,再把髒褲子拿到井邊洗滌。有時,當他從山上耕種回來,肚子正餓得發慌,一聞到那股濃濃的臭屎味,就有反胃的感覺,但還是要先處理母親的排洩物,以免她的身體沾滿糞便而難受。 除此之外,還要經常幫她翻身、拍背,以免她長久臥床,讓尿液或糞便的濕氣無法流通,導致皮膚變得潮濕而生褥瘡。或許,沒有侍候過病人者,是無法體會箇中之苦楚的。這也是他急於想討老婆,好幫他照顧母親的最大理由。希望來福嬸能體會他的苦心,盡快捎給他好消息,好讓他鬆下這口氣。 某天,來福嬸風塵僕僕來到大箍呆家,一進門就用一條小方巾摀住鼻子,絲毫沒有顧及大箍呆的自尊。但這也難怪,當大箍呆種田回來肚子餓得發慌時,有時聞到那股濃濃的臭屎味或尿騷味,竟也會感到噁心,遑論是鮮少來到他家的來福嬸。如果不是為了掙幾個媒人錢,想必她也不會來到這個臭氣薰天的地方。(一七七)
-
從金門人的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談金門文學的兩種類型
以金門現代本土作家來看,具大陸性格、反映現實的鄉土寫實文學如陳長慶、林媽肴、楊樹清、牧羊女、洪玉芬等人的文本,還有張國治早期的詩《戰爭的顏色》等等。 強調主體性,個體性靈的現代主義文學例子如蔡廷蘭,他基本上是偏海洋性格下的現代派文學(當然,那時候沒有現代派、現代主義這名稱,現代主義是西元1910年代到1930年代興起的產物,我們這裡挪用,不過是和鄉土文學有個方法論的區隔)。蔡復一的文本也偏海洋性格的現代派文學,他的詩屬於主張「獨抒性靈」的竟陵詩派。 舉近代金門本土作家及其文本,具海洋性格的現代派如黃克全、許水富、吳鈞堯等等都是。(顏炳洳之前的散文名作〈迷‧藏〉也是)。李福井是橫跨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下的鄉土寫實和現代派文學雙重色彩作家;張國治晚近的詩有偏現代派的意味,所以他也算是橫跨大陸性格鄉土現實與海洋性格現代派文學雙重色彩的作家。 其次我們要澄清兩點,一是金門在地的鄉土寫實或鄉土現實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的關係,和台灣文壇是不一樣的。在台灣文壇七十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基本上是要以「台灣文學」對抗或取代「現代文學」,在文學創作方面,亦表現為從「鄉土」到「本土」的轉移或說移換,鄉土空間蛻變為本土符碼,鄉土的寫實風格往往交織指涉身份認同的意涵。直接地說,是政治身份的認同。而在金門本土作家這裡,這前後兩方面的轉移和對抗的意識都比較看不出來。至於為什麼沒有顯示出來?這是另一個議題。 二是現代派文學在思想內容上強調自我,在藝術表現上主要指語言文字的革新與反傳統這是偏積極正面的。從另一消極負面看,現代主義有趨極端的反社會、虛無主義、極端自我主義和反資產階級的性質,以逃避、自瀆、虛無去應對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的壟斷、壓迫與傷害。我們對現代派現代主義的評價必須實事求是、有所區隔、功過分明。 最後從另一個角度,綜合略談金門文學的主體性。直接進入主題的提問,金門文學那經由精神、物質及其實踐的歷史總體性是什麼呢?或者說,金門人及其文學經由歷史衍生出來的精神主體是什麼?它自我形塑出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及精神樣貌呢? 我給了上面那幾項提問的答案是:「流離意識」。 這種源自金門本地歷史,動盪不安的心靈,或說精神主體,是果也是因。晉、唐兩代共有蘇、陳、呂、蔡、許、翁……等十八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接下來在明代嘉靖年間,先後受倭冠禍害無數次,殺戮蹂躝甚慘;明末清初,金門作為明、清兩強爭戰的夾縫地帶,明、清兩軍爭奪金、廈列島,兵燹年年,清朝為了防止內地人民對鄭成功抗清軍隊的支持和聯繫,自順治年間起,就對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頒布了幾次遷海令,或稱「遷界令」,金門許多姓氏譜牒記載了在遷界中族人流離失所,家園荒蕪,圖譜無存的史實。明、清兩代,金門島上或因地下水枯竭,或因鼠疫、天花、痢疾等傳染病,導致一波波海外移民潮。民國初年到日據期間,本地百姓逃離、移民到海外達一歷史高峰。面對時間與地理急速變化、政治變遷暨生活衝擊,島民的遺民心態想必是悽惶不安的,職是,流離動盪成了金門島民揮之不去的一種心靈及整體生命情態。 不管是士人、知識份子或一般市井小民,日漸自我摶摩出某些應對之道,那就是,與其堅持絕對的政治法統,不如堅守文化及宗教的道統,以作為安身立命的主體性。這就是金門這個島鄉日漸形塑而成的文化內涵底蘊。 所以,當動盪、流離、周流四方、不安、不確定性、游移、衝突……等等,成為金門人的集體潛意識跟遺民心靈隱衷的內容及其外延,形塑的身分及族群認同機制。而且並不僅止於此,它可能竟成為金門人歷史進程、或說現代化進程轉化下的一種精神圖騰,藉著這種內在的精神隱衷、情狀,它凝聚、增加了體的向心力、加強了血緣關係,使整個族群社會起了一種運作和相互區隔作用、類似猶太人的末世天啟概念起了一種運作和相互區隔作用。這正是一種具本體論與方法論、歷史論述與實踐整合下的總體性,秉具著創化論的辯證性力量。 必須這樣解讀,時而才能了解金門島民為什麼這樣近乎耽迷、矜傲、熱中於歷史的回顧,包括對宗族文化的重視及依存。 假如說動盪、不安、流離、不確定性、游移……等等是金門人的歷史精神總體性實體(對象),是金門人的歷史辯證法,成為主導金門人精神、物質及其實踐的主體,那麼,這份歷史結構竟是具雙重性的,自我逆反、辯證性的。換言之,動盪、流離、不安、不確定性、游移……,另一端就是安土重遷、固守、封閉、確定……等等。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裡不也揭櫫了「實體即主體」的概念?實體(對象)具能動性的辯證過程中,成為了主體。在這裡,就成為一種「同一性」和「身分」認同下的,金門人精神結構的實體及主體。(下)
-
熱潮
終於爆發了一季的熱潮 到底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呢 似在非洲的黑 穿上薄長袖好遮掩 紅到發紫的皮膚 (或遮不住內心的熱?) 設想柏油路面融化的可能 昨夜裡高溫不退 電風扇發出抗議的聲音 總感覺自己 再無法等閒視之 是否也要趕赴罷免的熱潮 彷彿除了外面世界之外 沒有人會自己笑自己 笑的是你吧 握在手中的進度已到第幾階段 知道民生開花 才是當前之急 趕緊開冷氣降溫 是的瞬間 整個人進入到冰窖裡頭 可以快樂的唱吧 可以無所遮掩地說出心裏話 我已經來了 這裡是市中心的大樓 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天地 純粹的夢
-
花中睡美人
荷花大家都不陌生,其實它們就是荷塘中,高舉葉片與美艷花朵的夏日仙子;來到荷塘旁邊,賞荷之餘,順便享受一下「荷風扇暑」的美好況味。 今夏賞荷之外,順便欣賞睡蓮一下,也饒富逸趣;葉片與花朵漂浮在水面,白天開花,晚上閉合,十足是個「花中睡美人」,因此贏得許多人的青睞喔! 睡蓮的花朵,色彩相當豐富,加上排列成多層的花瓣,著實讓人賞心悅目;那日前往蓮池,滿池蓮葉與花朵,驚見日影落入蓮池,蓮花、蓮葉與日頭的身影,相映成趣,於是將它們拍攝下來,於是「蓮池日影」,便成為今夏欣賞睡蓮,讓人難以忘懷的美麗風情畫呢。 看來寧靜優雅的睡蓮,不但適合觀賞,讓人心生愉悅,同時也是多用途的水生植物;當然看到美麗的睡蓮,不由得想起,日前蓮池賞蓮之際,忽見一隻夜鷺,也前來共襄盛舉。 瞧!夜鷺站在蓮池中間的凸出物,牠不但靜靜賞蓮,也靜靜注視著池中動靜;高雅的姿態,如同文人雅士一般,動靜皆宜,也算是來到蓮池,欣賞睡蓮綽約風姿的另一項收穫吧!
-
絲瓜情
那天一清早,和老公去中埔鄉間閒逛時,無意中看到一片彩繪,將我們帶進了義仁社區,驅車不久看見一大片黃黃的絲瓜花滿,真的美不勝收,吸引住我們的眼光,我提議下車照相,「都市佬」看著花發呆,老公對著我說:「絲瓜,原產於印度次大陸,被引進世界各地,在東亞地區最廣泛種植。絲瓜花是單性花,雄雌異花同株,只有雌花才有子房,可以結出飽滿、好吃的絲瓜。」 照完相後,我好奇地走入園區,仰頭看到滿滿的絲瓜,掛滿整個網室園區,我快樂的遊逛在整園,彷彿是自己辛辛苦苦栽種出的成果,此見絲瓜園的主人來打招呼,他笑的說著:「我種的絲瓜條條翠綠鮮嫩,吃起來更是清香爽口,而且完全沒有用農藥,讓你們吃得安心,同時絲瓜還有美白護膚、防癌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看著豐碩的絲瓜,我開口問:「一條賣多少元?」主人說:「此刻是當季的食材,所以五條才賣一百元。」買了付款後,老闆還多加了一條。 中午回家後,我們便迫不及待地煮絲瓜粥,看著老公先以電鍋煮稀飯,而絲瓜切片在炒鍋以少油炒過,加點紅蔥醬、加水,鍋蓋燜熟軟,打開鍋蓋加入粥,加水調整湯量,再加少許鹽再煮一會兒,便盛上桌,老公還準備其他醬料、花生、配菜等,全家便開心吃起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女兒還大聲喊著:「我吃三碗,已經覺得吃得很多,沒想到爸爸還比我多吃了兩碗。」那天中午一大鍋的稀飯,就在我們彼此歡樂聲中快樂結束。 再次造訪絲瓜園,只不過一週而已,花開得更茂密,開出的絲瓜更多。園主范小姐說:「現在正是絲瓜結果時刻,因此我每天都會前來巡視,以防絲瓜過熟不好吃。」當然這次我們用了兩百元,帶回整整十四條絲瓜,暗想著分送給好友。 第三次造訪絲瓜園是端午節慶前,教會給予每個老人一顆粽子時,我也興起送給所有參與關懷巷弄團體的老人們每人一條絲瓜,讓他們也能好好分享這份愛。看著他們開心拿著絲瓜照相,我的心也跟著活躍起來。想著過幾天,老公畢業四十多年的大學同學會,我們應該也會再次拜訪絲瓜園,讓同學們也分享到我的這份絲瓜情。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可是不管如何,為了母親、為了家,他必須把握機會,只要來福嬸帶來好消息,不管女方開出什麼條件,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絕對會答應,絕對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錯過,不知得等何時機會才會重新來到,說不定等母親辭世時還沒有著落。而且他也相信,女方總不致於像當年秀香出嫁時,母親向美卿姨索取那麼多聘金和豬肉吧! 雖然這些聘金仍然保存在母親的箱子裡,但她已臥病在床,想復元已是不可能。即使留下再多的錢財,想帶也帶不走,最後還是歸自己所有,將來可任由他取用。儘管哥哥拿妹妹的聘金幫自己討老婆有點不可思議,然這是環境所逼,只要自己不出去宣揚,又有誰會知道呢?更何況有部分是他販賣家畜和農產品所得,全部交由母親保管,並非全是秀香的聘金。 總而言之,錢是他們家的,並不是偷來的,也不是發了橫財。倘若用這些錢去娶妻,他也問心無愧,不都是為了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麼?而且母親也曾經說過,這些錢就是留著要幫他討老婆用的。但卻也因為母親的個性使然,導致她惡名遠播,方圓十八里,沒有人不曉得虎嬸仔這號人物,所以才會沒有媒人願意上門幫他說親。 而當母親中風癱瘓在床,在農事與家事兩頭忙時,不得不放出求偶的風聲,希望有人不嫌棄他家的家境,願意和他共同來照顧母親。終於他的呼聲被媒婆來福嬸聽到,主動來說親。但他在意的是一個能照顧母親的女子,至於女方的家世、身世和高矮胖瘦或美醜,他一概不去過問,甚至一點也無所謂。認真看來,他決定的似乎有點草率,可是為來為去,全都是為了照顧母親,於此,卻也能看出他內心的焦急。(一七六)
-
從金門人的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談金門文學的兩種類型
首先申明,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並不是單一、固定的概念或範疇。甚至,時而是充滿矛盾、弔詭的。譬如說海洋性格是開放、包容的,但大陸性格何嘗就沒有開放、包容的性格特徵?所以這兩種性格是有其游移和辯證性的。 金門人具有兩種文化性格,分別是大陸性格和海洋性格。大概地說,大陸性格是包容、保守、封閉、故舊、安土重遷、傳統……。海洋性格是侵略、開放、外顯、動盪、反傳統、創新、求變、敢於冒險……。大陸性格是第一性,首重在基礎、根柢;相對下,海洋性格是第二性,是派生的。首重在裂變、衍化、發展。兩種是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而這兩種文化性格的形成,又可以分別從「自然地域和歷史背景」、「現代性」這兩方面來看。 我們先看自然地理暨歷史社會背景:金門先民基本上源自河南固始一帶,務農,屬大陸性格,但固始地處河南省東南隅,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北方與南方、中原與江淮的交匯地帶,是南北交通的樞紐、文化交流的中心,另一方面也善經商,所以也有善變的海洋性格潛在因子。唐代,來自河南幾次大規模的軍事討伐及移民,使得閩南泉州、漳州一帶逐漸開發。為和當地原住民區別,這些從河南來的中原氏族,便以「河洛人」自稱。河洛人遷居閩南後,由於地緣關係,內在的海洋性格因子也受到召喚,便開始造船出海,商賈販運海外,其海洋性格得以日益發展而彰顯。 金門族群大陸文化性格的一個具體表現是宗祠文化活動,宗祠古禮的祭祖儀式,金門保留得最完整。金門的土地面積約有150多平方公里,各姓宗祠有162座,密度為全台灣地區之冠。這無疑就是大陸守故性格最具體的象徵。 金門海洋文化性格的表現是,16世紀中葉以降,東亞海上貿易盛行,已有不少金門船員往來於日本長崎之間。由閩南人於1628年所建立長崎福濟寺,目前仍存有339座墓碑,其中約四分之一的墓主籍貫是金門,可為實證。除了長崎,日本神戶也有許多福建金門人所創立的商號會所。 清朝同治年間金門人大規模下南洋;1842年廈門正式開港、1860年華工出洋合法化,吸引了包括廈、漳、泉及金門的大批青壯人口外出謀生。 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1859年橫濱、長崎、函館開港(史稱安政開港),金門人再次東渡:試舉三位在日本長崎的金門商人、貿易商號的經營主。新頭陳國樑家的泰益號、山后梁有道家的和昌號、英坑黃聰明家的福興號。黃聰明於1897年創辦福興號,址在新地七番地。黃聰明在事業發達時返回英坑老家興建宅第「奉直第」,這是一種開放進取的海洋性格和安土重遷的大陸性格二合一的具體表現。 再從現代性看:現代性這辭彙有其文化、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甚至音樂、美術等藝術審美意涵,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看法,他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間概念。他所說的這種態度,指的是人與當代現實相聯繫的模式,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行為和舉止的方式,這種方式標誌著一種歸屬,最後,表現為一種的精神氣質。 依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1864-1920)所言,人們現在通常所稱為現代性的這一個時代,是以理性化為基本特徵的。這種現代性特徵是在西方的啟蒙運動過程中形成,日後逐漸型塑、確認「理性」及其「主體性」為其基本核心(康德為及其大成者)。而這種人與當代現實相聯繫,體現在各個方面,它既表現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過程,也表現為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又表現為日常生活受到文化的社會的理性化的影響。現代性既是全球又是區域性風潮及運動。 我們這裡講的現代性,主要是指現代性本身的一種動能、一種規範法則:衍化、裂變、自我逆反。海洋性格是由大陸性格衍化而來。同樣的,大陸性格也是海洋性格的一種物極必反。把現代性的「自我逆反」特質講得最透徹的,想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兩人合寫的《啟蒙辯證法》,這裡的啟蒙並非指發生在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而是對滲透在人類社會文化中的進步思想的總稱。其基本特徵是把對德國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之批判追蹤到啟蒙精神的自我摧毀,把納粹的種族滅絕歸因於科學的邏輯,進而對西方社會和思想進行批判。發跡於西方現代性的進步觀法則是一路往前捲滾,直到把自己也毀滅為止。但我們這裡講的現代性的自我逆反、自我否定,指的是事物不滯留原地、都具有趨向對立面傾向的這種特質。在這種現代性的趨動力之下,大陸性格和海洋性格雙重向度地彼此流動。 緣於現代性的啟蒙理性具有一種自我逆反、自我否定的特質。而把現代性的兩面性、自我逆反的本質,講得最直白、最具意象的人,則是寫《惡之華》的波特萊爾,他說現代性一面是永恆的臉孔,但它的另一面是瞬間、剎那。我們或許可以比附地說,大陸性格是永恆的一面,海洋性格是瞬間、剎那的另一面。 現代性這種雙面向性格,主要是啟蒙理性精神之神祕質變的產物,但無疑也是思想與社會結合的產物。金門人一方面安土重遷、封閉、確定、守故……等等,另一端就是動盪、不安、流離、不確定性、游移、衝撞……。這種精神文化的質變,從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波特萊爾的現代性兩張面孔、盧卡奇的總體性歷史辯證法等等,都可一一窺透出來。 大陸性格和海洋性格兩種文化性格衍化,或者說是形塑出來的兩種文學類型大約如下:一是強調人與土地的關係之鄉土文學,二是強調主體性,個體性靈的現代主義文學。 鄉土文學例子如盧若騰的詩文,基本上他算是偏大陸性格的鄉土文學,他的現實生活雖動盪不安,但內在保有一顆持定的心。身逢社稷顛危之際,心仍穩若磐石,憫念弱者,觀其《島噫詩》反映現實,如〈甘蔗謠〉、〈蕃薯謠〉、〈老乞翁〉、〈哀漁父〉、〈抱兒行〉、〈田婦泣〉、〈海東屯卒歌〉、〈哀烈歌為許初娘作〉等作品,所詠都是反映戎馬倥傯中的社會狀況,其詩可作史料解讀,所以後人稱讚其為「詩史」。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