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活得漂亮靠本事
過去的年代,在職場或官場中,高學歷是絕對的優勢,所以只要努力讀書,就有機會握得先聲奪人的優惠券。曾幾何時,學位徹底貶值,不再重視學歷,而以學力取代;莘莘學子心中的悲歌,就如同燎原的野火,加上在「讀書無用論」的現實環境中,將自己和家人,在滿心期待中,燒得遍體鱗傷。 讀書求學,原本是追求完美的捷徑,也是厚實學養基礎的跳板,更是培養人品氣質的搖籃;只要好好讀書,就有機會找到好的工作,更能擁有經濟力量,撐起一個完美的家庭。 沒想到這樣打不敗的美夢,只要步步為營,便是實現美夢的現在進行式;如今一切卻成為空泛的理念,越努力讀書,學歷越高,反而成為成家立業的絆腳石。加上「文憑不能當飯吃」之說甚囂塵上,所以求職者,不但降格以求,有時候還深怕暴露高學歷,而失去工作的機會;這樣的社會現狀,讓所有人卻步了,也讓所有人對教育的方針有所質疑,書讀得越多,生活就會陷入五里迷霧之中,找不到人生珍貴的方向。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錢雖然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人生在世,總得靠自己賺錢的能力活下去;然而求得溫飽的機會,現階段的社會大環境,卻無法提供,使得人力浪費,想要創造美好的契機,創造無限的可能,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追求完美,實現美夢,是人生積極的目標;然而透過努力,有辦法實現,才不會讓人茫然無措。但環顧當今社會現象,努力再努力,也變成是空思妄想,如果運氣不好,加上沒有優勢,又沒有貴人相扶持,想要活下去的籌碼都沒有,還談什麼偉大的理想呢? 曾聽人家說:「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靠本事。」不正是說明,得靠自己才能漂亮活下去嗎?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信心,找不到工作,就自己創業,也不失是一條求生的美好道路。 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就讓「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驚豔,在現實社會中呈現,也不失為是一樁美事。 或許這是「時代考驗青年」的過度期,那麼就投身「青年創造時代」的歷練吧!雖然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然而沒有機會,也可以靠自己的智慧來創造機會啊!等待並不會讓人擁有美好的機會,也沒有能力去創造完美的機運,唯有躬身實踐,才有明朗傲人的成績。 總之,不想被現實環境打敗,就要先求得活下去的立基,然後再全力出擊,打出一支漂亮的全壘打;不但能夠展現自己追求完美的實力,更能改寫社會與別人給我們刻板的印象,一舉數得,值得一試再試?
-
詠西山前
幽幽小徑傳來歌聲 是不經由聽覺的 千年前你從一個個夢不斷穿越 拂衣的微風猶存 累世的餘溫仍在 妳的容顏竟清美如昔 光之海,波浪雕刻壘壘岩石 時間,靜穆的神 以秋的瞳目將妳耀眼 春的懷想將妳記念 蒼茫似箭射出,廣袤形成版圖 妳便從山中 從一滴清脆的豆梨清音 款款走來
-
靠邊吧﹗讓夜填補空隙
等你的黯決定聲息之後 濾去搬弄的畫面 我們所信任的視窗 跟著時間邁入蒼老 如果我們佯裝 旅途太遙遠 又懸而未決的不作歸處 拿走我們之間的秘密 想捕獲承諾和信守 似乎已超過了保存期限 疾行穿過這城市 霓虹為鄰座帶來短暫閃爍 釋放出溫柔的居所 誰會眷念大街小巷遺失的笑聲 除了行色匆匆 一旦模糊為角落 追逐的風 虛構的情節 是否還能清醒喚你 再一次擁有你原來的樣子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其實我們傳統的食拭餅﹐也有一個傳說故事。」萬富說。 「食拭餅還有故事﹖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志弦好奇地﹐「萬富叔﹐你不妨說出來聽聽看。」 「據民間傳說﹐金門在明朝時出了一位偉人﹐也就是被尊稱為文武兼備的蔡復一。據說他出生時不僅麻臉﹑跛腳又駝背﹐但卻有異於常人的稟賦。除了才華橫溢﹐又能兩手同時寫字﹐在殿試上大出鋒頭﹐年方十九就中進士﹐但年輕氣盛﹑有點狂傲。 於是奸臣們有意挫其銳氣﹐有人笑他獨眼﹐他立即說﹕「一目觀天斗。」有人笑他瘸子﹐他回應說﹕「一腳登龍門。」有人笑他駝背﹐他答覆說﹕「背能藏千卷。」有人笑他麻臉﹐他則說﹕「麻臉滿天星。」有人質疑他兩手能同時寫字不確實﹐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兩手作萬言。」奸臣們雖然自討沒趣﹐然則將此事稟告皇上﹐皇上覺得此人太狂妄﹐令他一個月內抄寫朝廷歷年來的邊防文書﹐如不從將以欺君罪論處。(二○七)
-
《古寧頭﹐李花開》自序 夢迴古寧頭
古寧頭風風雨雨,已走過六百多個年頭了。 在這六百多年的風雲變幻、人事滄桑、地景改變,就構成了整個歷史的經緯。從古寧頭一個村落的小歷史之中,也可以照見整個中國的大歷史,所謂以小觀大,見微知著,那麼村史的寫作,也有它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因此,我人想從庶民的觀點去體察歷史的脈動、人民的生活、社經的演變、戰爭的糾葛。古寧頭恰恰好都具備了這些要素。我常想古寧頭六百多年來,開基始祖應祥公以一個人落地繁衍,其間多少人生,多少人死,一代迢遞過一代,但都忽焉不見了。 我想留下他們的一些身影。這些是最最真實的存在,比在宗廟裡神龕的木主還真實。我懷抱著這個理想寫這本書。六百年的歷史何其漫長,江水滔滔,炎黃江山幾度秋?三江之水空自流。 我是一九五○年出生的,這是兩岸從海通年代到斷隔的年代,所以在我的幼年,常聽父母親訴說古寧頭的和平年代,南船往來,帶給我無限的憧憬。可是當我有知的年歲,戰火就來逼人,古寧頭的苦痛也成為我生命的烙印。 我對於古寧頭的深刻記憶,應是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之後,從流寓的後浦遷回古寧頭之後,那時整個鄉村還有一些人氣,還有一些人情的溫暖,雖然生活艱苦,但是回味總是帶甘的。 記得有人結婚吹鼓吹,新娘子要進門,在大廳門口架起兩張條凳,大家聚精會神的關注新郎抱著新娘跨過條凳過門;然後兒童提著燈籠,拿著草蓆,跟在吹鼓吹的後面到祠堂祭拜祖先。 請客的時候挨家挨戶邀請同宗的近親,宗長拿著一張名單、一枝燃著的香,如通知過就在那人的名字上點上一點,算是完成了催請的任務。但有時得一請再請。 吃酒席是在廳堂擺上八仙桌,四角放上四只大碗,倒入高粱酒,鄉親要喝酒敬酒,就用湯匙到碗裡去舀。母親如去吃酒席,一定用手帕包回禮餅,或者封肉,常讓我們吃得津津有味。辦喜事的人家,有時候也會送給親鄰菜尾,那是我吃過最美味的一道菜,至今仍然讓我回味無窮。 過年時到大廳祭祖,母親總要供上過年飯、長壽菜,還有插飯春神馬,以及芋子芋孫;正月初九跪拜天公,要請法師來主持,祭告上玉帝的牒文。忙了一整年,趁著拜天公時殺雞宰鴨進補,母親總把最好的留給我們吃,自己及我的姊妹們只能吃那些零餘。 清明節上墳祭祖,父親領著挑著祭品的我們,一個田頭走過一個田頭上墳掛墓紙,告訴我們這是某某祖,那是某某祖;然後就要跟族親會齊一起去掃墓,利用公田的租金買餅,祭祖時可以分餅與啖餅,小孩子最高興了,這時是新春的節氣,煙雨濛濛,大地一片翠綠,踏著輕快的腳步,一路吹著麥管回家。 八二三砲戰之後民不聊生,小孩子不是上山割草、耙草,就是捥著一個籃子去挖抽苗的小地瓜。這時三兩個夥伴就地焢番薯;大家一同揀塊土,把它砌成一座土灶,然後餵柴火把土塊燒熟之餘,在灶頂挖一個小孔,把地瓜丟進去,再把土塊熨平,外覆一層厚沙土燜著,過一段時間再來挖地瓜,只見地瓜熱騰騰、香噴噴,非常可口。小孩子樂此不疲。 夏天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鬥蟋蟀了,蟋蟀分黑龍、鐵板、赤薑與臼翅,每天早晚上山,就要聽蟋蟀,捉蟋蟀,然後利用午休時間,跟著鄰童一起鬥蟋蟀,今天要是鬥輸了,明天再去抓。 鬥蟋蟀通常用一個木桶,裡面擺兩個自由之火的火柴盒,第一個抽盡,第二個半抽堵死,兩只火柴盒銜靠,把蟋蟀放進去,先進去火柴盒的據地為王,就驅趕別的蟋蟀進攻互咬與纏鬥,得勝者鼓翅鳴叫,失敗者落荒而逃。此時就用長髮吊勾蟋蟀下顎,甩成一圈圈圓弧,再放下去互鬥,有時會反敗為勝,就這樣周而復始,以此為樂。 廟會時非常熱鬧,鑼鼓整天價響,隨母親去乞紅龜粿,明年還願還大的;農曆七月村裡各角落各自普渡拜普渡公,忙得不可開交;中秋節聽香,小孩子燒紙錢「關扁擔機,扁擔神」;農忙時半路接力挑水肥,大夥互相幫助扶持。 這些景象隨著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許多鄉親相繼漂洋過海遷居到台灣,整個古寧頭人口被掏空了,鄉里為墟,人氣消沉,只剩下一個空殼子,夕陽餘輝中,說不盡幾多愁。我回不到我的童年了,古寧頭短期也回不到過去了。 戰爭,改變了中國;戰爭,改變了兩岸;戰爭,改變了金門;戰爭,也改變了古寧頭。不管興衰、成敗、榮辱、死生,我們都見證過了。 我保留了古寧頭的歷史身影,有感傷,有懷念,有不捨,它是我情感停泊的港灣,撫今追昔,不禁愴然而淚下。希望有一天它能像清初遷界返鄉一樣,再度振興與隆盛。 我就是祖先之一。這本《古寧頭,李花開》的書,就是我的歷史遺言,作為後世子孫認識古寧頭的津梁。 本書的寫作揉合了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古寧頭歲月》,再經過多方田調與資料搜集,歷時將近二十年了。本書問世,首先感謝金門縣政府與文化局的贊助出版,其次感謝我曾祖父炎造公留下許多古書契,以及諸多宗長接受訪談,才能如此豐富而多采的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內人邱英美女士的支持與幫助,在此也要申致謝意。 (本書預計九月份出版)
-
《爺們的天空-金門學術研究略論》自序
這應該是一本正經八百的學術論述,卻用了一個有點嘩眾取寵的書名。剛開始我也很掙扎,好在還有一個副標題,讀者不致於被誤導,但要講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不容易。金門是一個還沒有完全被「異化」的傳統閩南社會,雖然近年來女權意識抬頭,一些金門籍的傑出女性,在各行各業引領風騷,但在金門的家族傳統、宗族文化中,仍然沒有話語權。 基本上,金門是一個以男性為主的宗族社會。首先,它曾是戰地,駐守著十萬大軍,是英雄島,是男孩變成男人的轉運站,淡水河邊的men's talk,內容多數與金門有關。半世紀前的那場戰役,在古寧頭的地表平添了數座不知名的墳塚;在太武山的上空則盤旋著幾縷未能落葉歸根的幽魂。金門人怕他們作祟,為之立廟祭拜,尊之為「將軍爺」,這些爺們受王爺管轄。金門的王爺很多,至少有40幾個姓,以蘇府和池府王爺最著名;城隍爺更是金門重要的信仰,後浦城隍祭,經常是萬人空巷;還有不太受約束,原在村頭路口,逐漸跑到特產店的風獅爺,快要變成金門的代言人。金門人利用不全然是宗教的信仰,虔誠地奉祀這些爺們。此外,金門的古聖先賢、英雄豪傑,也都享有爺們的待遇,像是「牧馬侯」、「南明魯王」「延平郡王」、「胡璉將軍」,以及兩位「蔣總統」,都是金門人心中的爺。還有,金門人甚多長壽,隨便喊一聲爺爺,會有很多人回應。 這些是金門人共同的爺,還有各宗祠、各家戶的爺。每到祭祖吃頭時節,現在的爺們,換上古代爺們穿的長袍馬褂,跪在宗祠始祖考妣牌位前,向祖先報告,子孫綿延,這是爺們的特權與責任。歷史,簡單的說,就是從爺爺的爺爺一直以來的故事。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叫人一聲爺爺,或被人叫聲爺爺,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沒有三代同堂,哪來爺爺,爺爺一詞代表「幸福」,必須活得久,才能嚐到此等況味。看看爺爺們做過哪些事、說過哪些話;想些什麼、要些什麼;穿什麼、吃什麼,這一切的一切,簡稱為「學術研究」。 我其實不太敢用「學術研究」一詞,即便已當了十幾年的教授,仍覺學術深度不夠。這本書,名為「略論」,顯示有點心虛,嚴格說來,只能算是個人的讀書報告。金門有很多類似的調查報告,但那是拿公部門的錢,接受委託,所以要報告。我自己花錢做研究,無須向人報告。正因為不為什麼而寫,可以稍為隨興一點,在遣詞用字上,賣弄幾句自以為是的幽默。 因為沒有人幫忙寫序,只好自己讚美自己。要弄出這樣一本書真的不容易,聰明才智還在其次,最苦的是時間與體力。在一個「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的年紀,手指頭常不聽使喚,鍵盤愈敲愈無力,想好的句子會突然忘記,一旦停頓之後,就再也接不下去。這本書的部份章節是在教授休假時所寫,回來上課後就再沒去理它,一放就是兩年,以致很多資料未及時更新。不過,話說回來,金門學術研究,新人不時冒出頭,作品累積的程度,遠超過我翻書的速度,我再怎麼努力也追不上他們的進度。 這書既然是因「教授休假研究」而來,自然要感謝我任職的學校。我在義守大學生活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資歷已到了想要退休便可申請的時候。這個學校給了我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位子,讓我無後顧之憂,盡情揮灑,教學、研究、寫作,不受拘束,我之所以能夠寫出一堆亂七八糟的文章,最當感謝的便是我那可以看到義大世界摩天輪的研究室,「轉吧轉吧七彩霓虹燈」,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激勵。 因家在台北,經常有人問:「為何不回台北?」也不是沒想過,只因不太積極,錯過了,機會便不再。經過這20幾年的沉澱,終於覺悟,一切都是緣分,這是我與高雄的緣,我與義守的緣,說「我愛高雄」有點矯情,但從當兵時就落腳高雄柴山,高雄港十三號碼頭又是我輩年輕時返鄉的大門,高雄絕對是除金門故鄉之外,最美麗的回憶。 高雄港曾是離家鄉最近的水岸,聞到海水的味道,就知道家近了;高雄也是金門遊子鄉愁的起點,一旦踏上陸地,鄉愁至少便是一年。一個船期十天,一趟路要搖十幾個小時,但每年都會回家去看看。如今,交通方便,不到一小時飛機便可抵達,卻不知為何,回去一趟竟比出國還難。每個人表達鄉愁的方式不同,有人用相機、有人用繪畫、有人用音樂,我則用文字。 寫這樣一本書,怎可能不想起金門,不想起故鄉?人到中年,容易多愁善感,甚至開始「溫情主義」起來,連自己都有點受不了。以前何曾想過研究金門,這幾年寫金門,竟然寫到欲罷不能。學術種類多的是,研究也什麼都可做,為何獨鍾情於金門,表面上是「我愛金門」,實際上是因為「無聊」! 現在的我,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胡思亂想,想太多不好受,把想的東西寫下來,是一種解脫,一種宣洩。可以打發時間,可以讓我不愛言談的個性,找到一個情緒留連的空間。至於能成就多大的學術價值,我沒那麼在意。但我仍然期盼這是一本好書,值得花時間去讀,畢竟我對書中內容用情既深且久,知我者必可在此書中看到我存在的影子;不知我者,也可經由此書一窺金門豐富的內涵。 最後,感謝書中被論述的鄉賢前輩、學者專家,金門因你們而偉大,你們是金門真正的財富,言詞若有不敬,請一笑置之。
-
釃歌
蓮花指的起手式 擎起酒杯 擱下三山五嶽 浸淫沉湎,這58度綿甜甘醇 柔中帶剛的太極把式 千盅算不算豪情 一張口銜叼整座天空 以乾杯的仰角,偕浮雲比翼 壺中遂有深邃的湖海洶湧澎湃 昂首吞沒,這58度的經緯 一邊是炭火,炮烙舊恨 一邊乃水澇,氾濫新愁 甲冑繳械 觥籌交錯的重金屬碰撞鏗鏘鏗鏗 哎呀!杯與杯的引信 斧鉞我的胸膛炸開一條新三峽 我就被放逐荒陬邊城的野渡 縱情狂歌於剪燭淋雨弄潮的閒趣 任大江欸乃一路咚咚咚去 從白帝城開始 溯著歷史章回 跌宕的平仄 來喲!酒坊裡的店小二 再打幾斤白金龍 再燙一斛 略帶滄桑的陳高 踉踉蹌蹌的醉回唐詩
-
雞尾酒
攫霓虹探水晶 共飲一腔柔情 讓風味在舌尖上飄泊 追憶似水年華 初嚐春意詩盡 情挑一簾忘我的月色 五臟高壇上祭神旨 裸裎一斛心靈 淘洗酒香 讓欲望在舒荷深處浮沉 紅玫瑰在胃裡綻放它的媚 搖滾的青鳥 依然 鮮活 不死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祭完祖先準備午餐時,兒媳們對於傳統的拭餅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未曾嚐過這種美味的蔣麗,更是感到新鮮。即使桌上仍有好幾道佳餚,但她還是建議母親只熱「拭餅菜」就好。可是當拭餅菜熱好端上桌,志堅亦把包拭餅的方法告訴她,但看來雖簡單,實際上仍有它的巧門在,她依然無法把它包好、捲好,添丁嫂不得不親自示範給她看,甚至為她做解說: 「先把餅皮放在大盤子裡鋪平,再把餡料放在靠內側的餅皮上成長條狀;但菜不要放太多,以避免餅皮承受不了而破掉。然後把餅皮捲起,幅度不要超過餡料,並用手輕輕壓一壓,以免過於蓬鬆;再把兩邊的餅皮往中間一摺,摺後捲成圓筒狀拿起,即可一口一口細嚼慢嚥,如此就能品出拭餅的美味。」 「娘,原來食拭餅還有那麼多步驟啊,我以為把菜放在上面捲起來就可以。」蔣麗說了一句很道地的「食拭餅」,眾人莫不會心一笑。(二○六)
-
碗公小舖
曾經,放在教室講台旁的粉筆杯,是你為了方便易拿取,精心設計出按鈕式自動出筆的筆杯。 當時,博得老師和同學的讚賞,紛紛建議你申請專利,但你說:「杯子的構思,起源於一位爸爸的愛,為了孩子免受削鉛筆之苦,在一九六○年時,創造了「免削鉛筆」,也替這位父親賺進財富,但投資開發「免削鉛筆」的金主,卻因市場出現更精良的免削鉛筆,讓投資他的金主血本無歸。所以,我不想我的創意被商業化、被爭競,我單純只想分享。」即使在更多推陳出新的產品中,取代了你的筆杯,但你的單純,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把你初創的粉筆杯,稱為「福杯」。 當時福杯的草創,其實仍不甚理想,因為常卡筆,以致於用了二週後,就被塵封了。即使如此,藉著福杯讓我們的關係更緊密了,進而領悟到以關係本該有的目的去運用關係,而非設計好的目的,關係呼喚去創造表現,每個狀況是一種禮物,經驗裡藏著寶藏,即使在經驗的記憶裡,有了挫敗,那都是粉刷的祝福和看似不起眼的珍寶。接著,創意靈感一直不斷的湧流,最後,讓我愛上了「碗」。從慎選碗的材質,到鑑別陶瓷的好壞,要遵循「一聽二看」的原則。所謂聽是指拿起瓷器輕輕敲敲,聽發出的聲音是否清脆、響亮、悅耳。如果是,這就表示是優質的瓷土製造的瓷器,質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時發出的聲音粗重,甚至沙啞,就是用劣質的瓷土製造的瓷器。 我的瓷碗是有「產銷履歷」可回溯生產過程,且質好量少價公道,當優良的瓷碗出土銷售後,我會去追蹤宛如你手心物的流向,如店家將盛滿大中小、圓方心星形、五顏六色的湯圓裝在碗裡,送到顧客面前的驚喜滿足樣,拍下讓你得知在半圓型碗裡所發生的故事,是維繫我一直走下去的動力。是一種互動、回應、分享。使我在瓷碗的世界裡找著了「碗公的幸福」,你為碗公下了一個標語:「盛滿笑容的碗!」猶如我當初草創福杯時的單純心態,不被商業化,不被數字化,不被爭競。 我常常對著,來到「碗公小舖」的顧客說:「你想得到一個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個也是只好碗,就像一個碗與另一個碗的碰撞一樣,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客人的回應是:「精心調配的美味佳餚;甘醇濃郁的茶葉;滑順輕快的清酒,都需要盛裝的碗器來烘托出物品的價值不斐。當食材只有7分味時,我需要十分質的碗器來提味。」也順勢向客人解說半圓型、C型微笑的碗公哲學,不是「百分百」完美圓滿的生活,而是,「對半易足」的和諧圓融生命。小舖內,就在與顧客一來一往談論對碗公的獨特見解中,完成交易,就像食物和瓷碗的絕配,輕易的打動每位饕客的心。其實,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個碗,碗裡盛著善良、信任、寬容、真誠,也盛著虛偽、狹隘、猜忌、自私……請剔除碗裡的雜質,然後微笑著迎接另一個碗的碰撞,並發出清脆、爽朗的笑聲。 一場自助餐宴裡,每個桌面上放置著,來自小舖內的瓷碗,心裡是何等的心滿意足。除此外,觀察了每個來到餐宴的人,用餐的心態都不一,有些,碗內盛裝著饕客的心來享用美食,所以,帶著飽足後的肚腹回家。有些,碗內盛裝著紓壓的心來品嚐美食,希望尋得傾聽人,能將心事一吐為快後,才能,帶著滿足釋懷的心回家。有些,碗內盛裝著是非的心來評論美食,以致於口乾舌燥而喝下大量飲品,因此,帶著暢快解渴的心回家。每個人的需要不同,使得單純的瓷碗內延伸出不同令人動容的故事,這是當初從練土、塑形、素燒、上釉、釉燒慢慢成形的瓷碗,所始料未及的事。爐火煉淨出土的瓷碗,宛如新生,而被周旋在餐桌上的瓷碗,宛如學習生,但被破碎後重拾揉捏成型的瓷碗,宛如重生。一個瓷碗內含太多的人生哲學,讓你不由自主喜愛,仍然與你的初衷是不謀而合-「只要留住碗內的祝福,將剩餘半數的祝福流向別人。」 當看著電視新聞報導,有關火車浴血案主角鄭捷的社會事件 ,有感而發,感慨家庭愛的功能漸漸失效,媒體應該將焦點導向鼓勵血氣方剛的青壯年人回家用晚餐。當我們腳步不再忙,心靈不再茫,眼目不再盲時,晚餐桌前全家齊坐一堂,填滿飯碗遞送感恩,互道「你辛苦了。」拿在手心熱騰騰的碗底,將一股暖流流進心裡,溫柔家人的心。這是家庭附贈給瓷碗另一項的功能,不像外食的塑膠紙碗,冷漠、隨後即棄。剎那間,我們指尖觸動的不再是冰冷的滑鼠鍵盤手機,而是,瓷碗傳導溫暖到每個需要的人身上。 當你在家裡倡導自我專屬的碗時,我是第一個舉手贊同的人,除了衛生考量外,最重要的是睹物思人的懷舊心情。當我釋出一個碗時,代表一種接納、歸屬。當我發現碗盆內多出的碗時,思念的情節又會再度湧現。也許是盼望浪子再度回頭,或是,等待返鄉的遊子歸來。而家中的年長者,最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有人為他盛飯碗、收碗、洗碗,這樣的舉動都會讓他有平安、被關心的感覺。即使我們不小心睡覺了,也不用在半夜驚醒擔心碗未洗,因為有家人的感覺真好。有時,小舖內會有青少年帶個破碗來找相似的碗,也有,時尚魔登的女孩來找許願用的碗,還有,年長者來找初戀情人當時送的碗等,小舖空間雖不大,充滿慢活的氛圍,常有老人家以非常緩慢且重複的語調,敘述著如似非比尋常的重大事情:「請你幫我找到老伴生前送我的,有彩繪著鴛鴦的瓷碗。」等事,這些事都說明著,「碗」代表著是「關係」,關乎喜愛興趣感受等情感的寄託,不會涉及學歷文品位階薪水等身家檢查,不會令人感覺冷漠刻板公式化。這也是「碗公小舖」令你著迷之處。 在小舖內,看著陳設在架上的碗公,歷經新生、學習生、重生,我說自己是碗的快樂製造機,對於再平常不過的碗,費盡心思在碗底畫上各國各地的風土民情、個性化的專屬寫真、渾然天成的景物盡收碗底、嬉笑微笑回媚一笑表露無遺,設計的焦點為要使半圓微笑形的碗,令人愛不釋手,於是,「趣遊碗」的討喜稱號就因應而生了。也藉機分享歡喜的秘訣,一是煮食拿手私房菜,二是盛碗飯,坐、蹲、站、走都隨意,三是奉碗話家常聊心情。大家吃飯的形影,就在這和樂、悠閒的氣氛下,全都入了碗底,成了碗裡故事的主人翁,歷經改朝換代後,卻在將來變成子孫的傳家寶。現在,你的碗公小舖裡的每個碗畫,收集的就是過去故事的縮影,卻也意外的造就今日的稀奇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