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第十四章 添丁嫂為兒媳補辦的喜宴,在萬富費盡心思的綜理下,即使沒有十全十美,卻也賓主盡歡。而且沒有收取賓客及村人的賀禮,更讓他們稱讚不已,甚至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因為在這個社會上,仍有不少人以娶媳嫁女為藉口,廣發喜帖,趁機打秋風、撈一筆;這種「強分人之有餘,以助已之不足」的現象,的確不足取。 而有如此行逕者,絕非是一般平民百姓,幾乎都是高官或是有頭有臉的社會人士,因為他們懂得利用關係,行攢錢之道。即使受到不少批評,但他們依然有樣學樣、我行我素,絲毫不覺得汗顏。 辦妥了喜宴,接踵而來的是清明掃墓。添丁哥遭遇不幸的那年,志堅四歲,志弦二歲,時隔二十餘年後的今天,他們的腦海裡已找不到父親的身影。甚至當年貧窮的家境加上戰亂的使然,亦未曾留下可資紀念的照片,故而父親的影像對於他們兄弟而言是糢糊不清的;倘若說毫無印象可言亦非不可。 然而縱使如此,慎終追遠則是千古不變的傳統文化,清明節更是國定的民族掃墓節。中午祭祖過後,下午則是全家總動員,上山為先人整理墓園,並把五彩的墓紙用碎石子或泥塊壓在墳墓上,象徵著為先人修繕大厝之意,也代表著它是有子孫祭掃的墳墓,並非是無主的孤墳,或是沒有子嗣的孤魂。 早在前幾天添丁嫂已囑咐萬富,請他利用時間先把添丁哥墳墓週遭的雜草藤蔓稍為清理,以方便當天掃墓。這點小事對於成天與鋤頭為伍的萬富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他不僅已清理好自己母親的墳墓,亦把添丁哥墳塋週邊的雜草除盡,甚至還把墓龜上流失的墳土填高,讓它更像個墓樣。 (二○三)
-
文臺寶塔介紹與「五馬拖車穴」的傳說故事
自明代起,金門為重要的海防戰略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因受命經營福建沿海防務,建立衛、所、司的防禦體系。他觀察了金門水陸形勢,並在浯島設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城」和五處巡檢司城,又因其地理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得「金門」之名。 此外為航海所需,朝廷於金門建有三座石塔,分別是位於金門太武山上的「倒影塔」,可惜毀於民國七年的一場大地震;第二座是水頭村郊外海岸的「茅山塔」後來因國軍軍事上考量的緣故,於民國五十年間拆毀,此兩塔皆是於民國九十三年間同時重建完成。而位於金門城南門郊外南盤山的為「文臺寶塔」,是唯一未受砲彈損傷的明代金門石塔,也是唯一從明代初年建城之後至今為止都還保存完好的一座歷史古塔。 一、文臺寶塔古蹟介紹與背景緣由 文臺寶塔係建於明洪武二十年間,平面呈六角形實心塔,基座以上共分五層,由二十至三十公分厚的花崗石條,以一丁一順的方式砌成,平面由下 而上,逐層縮小,層與層之間再以突出之條形花崗石材作為塔檐,使層與層之間分隔更為分明,頂檐再壓以葫蘆作為收頭,有給人一種厚實隆重之感。 在朝東南向第三層、向金門城內方向之塔檐下,以一塊長條石板,由右向左橫鐫有「奎星聳照」四字,下方並浮刻有「魁星踢斗」圖象浮雕,其他部份都是素面的,不加任何裝飾。寶塔所立之磐石上,有不少碑偈題刻,例如像是明代百戶陳煇於南側鐫「湖海清平」、北鐫「文臺寶塔」、「寶石」,近代名人趙恆惕鐫「歲寒松柏」、黃杰鐫「碧海丹心」、張大千鐫「國之金湯」,是歷史時代背景的映照,啟人思古之幽情,迴盪於歷史的時光隧道中,象徵是見證一個時代的歷史座標與史實史料。 歷經六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歲月,碩果僅存的文台寶塔,益發鄉人對於此塔迷戀,其中又以塔的作用和塔身上斑駁的圖像,讓後人有諸多的揣測與傳說。至於當初興建「文臺寶塔」的主要目的為何?有人認為文臺寶塔只是登高遠眺的好地點,例如林焜橫《金門志》記載:「人每於此登高焉」;有人認為此塔作用是作為航海標誌;此說法源自民國二十六年林乃斌〈重修倒影塔誌〉,幾成金門鄉老一輩晚近志書的定論;當然也有認為此塔壓制金門風水之說,目的在防制他日王相由此崛起,逐鹿中原來威脅明朝的皇室。 綜觀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如今大體可為「文台寶塔」興建目的,重新予以定調如下: 1、塔之興建,確實與國人傳統風水觀念有關係,並深受其影響。 2、興建此塔的主要目的,旨在提振金門文風,冀期人文因之蔚起之意。 3、塔建於此處,有點景效果,可為「金門城」增添勝景,招來不少名賢墨客。 4、塔之地勢高聳,臨江遠眺,極目海疆,亦具有航海標誌之作用。 二、「五馬拖車穴」的風水穴位傳說故事 話說舊金城,也就是今日的金門城所在,這裡有個知名的風水穴位,名叫「五馬拖車穴」。 古早時,明太祖登基以來,野心很大,一直擔心將來會有新的皇帝來搶走他的大位,且他還希望他的帝位能一直傳給他子子孫孫,好讓明朝永遠是屬於他們的。所以打從登基以後,就請了多位懂得紫微斗數的能人、專家,來替他整天觀測天象,一會兒探聽東,一會兒探聽西的。 有一天,朝內觀測天象的欽天監觀測到這東南方的紫薇星很亮,是出皇帝的地方,就趕緊跟皇上報告說:「我觀測到東南方的某地方會出皇帝的,因為紫薇星所在位置,就是將來會出皇帝的地方呀!」於是,明太祖得知後就很緊張,就趕快派遣江夏侯周德興來找。由於,他的地理知識很高明,還會觀天測地的。所以皇帝就交代江夏侯周德興說:「你出去看看,若是哪邊有好風水會出皇帝的,就把他斷了,不要讓它出皇帝來威脅咱們大明王朝的江山,知道嗎?」江夏侯周德興點頭說好,並表示一切遵照辦理。 他就到處這兒看看,那而找找。有一日,他到了同安來往海上一看,看到那時的金門,他如此形容說:「啊,好一個仙人倒地的小島;這仙洲一定有大地!」於是,找著找著就找到金門島上來。 當時,皇帝的意思是要叫他去蓋城門的,說是要鎮守金門,但實際上卻是要來破壞傳說中那個出皇帝的風水穴位。」所以,當他一來到金門,就馬上開始蓋城門,他剛開始先到田埔蓋城,然後再去蓋金門城。因為,金門城有蘊藏著好風水穴位,叫「五馬拖車穴」,他遠遠就見到金門的前面山、前水頭、金門城和古崗等五山連岱,即從水頭接至金門城,金門城接古崗一帶。其中古崗兩顆山頭叫連岡山,這五山連岱過來,就猶如五匹馬兒在拖車,尤其到了晚上時,這個城門還會轉動,這情況彷彿五匹馬兒在托這城門,像輪子或鍊子般,在那裏一直拖、一直轉、一直轉,就像是此地風水在流動。且他還發現此塔所在地方,當時還沒有蓋塔之前,那地方看來就是個皇帝冠。所以他就想說:「這個風水穴位和皇帝冠若不因此將它破壞,那麼這裏將來會出出皇帝,且會威脅到大明王朝的根基呀!」 至於,江夏侯周德興破壞風水穴位的做法,就是要在皇帝冠上面蓋個石塔,說是要讓皇帝冠變成將軍盔,這麼一來將來金門就只會出將軍,而不會出皇帝了。因為出皇帝會破壞他們大明王朝的根基,可是做將軍就永遠會被皇帝所用。於是,他就去建造石塔,矗立在水頭的苔仔山。此塔就像個馬勒,把五匹馬兒全部綁在一起,讓牠們不能行動自如。 只是沒想到,塔是建造好了,他自己以為這樣就可以了,然後就收拾東西準備要回去了。等到要下船出海了,回頭一看,又被眼前此景看傻了眼,就說:「赫,五馬托車一馬回,這水頭山反而更高,讓牠更能跑了!」他趕緊回來,更在西門城外緣另造「五條石」以夾馬足,還是未能稍歇其態勢。周君思之再思,便決定於東門城外挖一深坑,偶便當五馬奔馳至此落坑足斷身殘。但很奇怪,當白日構工挖掘好坑後,至夜卻由鬼神填之,所以無法竣工。周君深煩不已。一日於半夢半醒間聽見有二小鬼說到:「欲破運勢最懼銅針烏狗血,何畏千軍萬馬摧?」周君醒來即命人取來胎盤、黑狗血及銅針等諸汙物祭之,終於將深坑掘成,並也就此斷了帝王穴,即坑即鄉老所稱之「鬼仔潭」。 周德興回去後就奏明皇帝曰:「我已奉你的旨令,都已經照做了。」皇上接著問他說:「喔,那麼你要不說說看這次如何做到的呢?」他如此回答說:「我到過某地所在,有看到什麼風水什麼穴位等,所有的大穴我都把他給斷了。」沒想到,皇帝這時卻大聲地說:「我明明只是叫你去斷天子之地,而不是叫你斷能人之地呀!至至於你剛才所說的那些大穴,也都是會出人頭地的穴位呀!這樣以後國家哪有什麼能人來做文官武將呢」 最後,皇上實在忍無可忍就問他說:「那你有看到絕地嗎?」他就說:「有啊,確實有一塊,就在同安劉五店那。」皇上問:「那是什麼穴位呢?」他回說這是「剪刀穴」,於是皇上就說:「那好吧,那塊地就賜你埋去。」接著就派人端出毒藥來給他吃,分明就是要毒死他,好埋葬於此穴位。沒想到周德興當時聽了此番話之後,就馬上跪下來求情說:「懇求您陛下賜我豎葬就好,埋在剪刀眼,這樣我將來才有單丁代代相傳的機會;若將我埋在剪刀嘴,則我家就會代代絕、代代亂了呀?」皇帝就說:「好,朕就賜你埋在剪刀眼吧。」
-
勾勒
這幾天在台東,在旅行也在修行,面向太平洋,心情跟著開闊,臺東市區的夜,特別走在舊鐵道,顯得風情萬種,鐵道改建的步道,蔓延整個城市核心,鐵軌還在,月台還在,彷彿隱隱約約告訴我,前人曾經的旅程風華絕代,用風華絕代不好,應該是篳路藍縷,我不是鐵道迷,但我迷戀鐵道,特別是舊鐵道。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我喜歡旅行,春天到了,東大諾大的校園裏,情侶們正享受著青春奔放的戀愛時光,而我,只有行單影隻的踩著沉重步伐,落入在灰黑的寂寥參道中。 這裡的景致很特別,第一次來東大,時間好像是靜止了,但遠處的車流與夜色讓這個沉默的小聚落顯得更純粹,一個長久旁落在街角之外的國度讓人流連忘返。 回飯店途中,回憶起無名小站,它是我在網誌上的初戀,說初戀就不難理解它曾經很重要,曾是平凡大學生的幻想中,它就像一座連結這個美麗世界的資訊王國,一張張美景圖片可以讓人心飛揚,飛到沒有盡頭的意境,一篇篇詩語筆觸可以讓人心雀躍,仰頭與那顆心纏綿在那溫柔的情思中。 這個王國,自己是個浪漫國王,每個幻想、每個揪心,都是這個王國的鮮豔光影,在心窩輕掠著傷與淚痕。內慍而尋求放肆的時光之中,王國不停流轉著一些情感,或在莫名情狀中悵然阡陌、或在點滴雨聲中祭酒入眠。 手邊的電腦幫了我勾勒王國情懷,舊時印象的光榮碼頭歷歷在目,曾經在這裡參加夜跑、來體驗帆船操作、曾跟一群人聽五月天,看著碼頭夜色,海與光的邂逅像一場羅曼蒂克的音樂會,跳躍著迷人音符,然而這麼浪漫的港邊,卻只有孤芳自賞,遙遠的愛情只能寄託在無止境的思念。 思念她可人的模樣,輕柔的歌聲,彷如晨曦劃了一道道天際漫光,滿盈潔亮著滋潤大地,也在流水滾滾走入另一端時,煙塵因奔水流瀉而在日光中揚起了淋漓淺紅,萬物在這道聲線節奏中也漸次甦醒,飛鷹在山腰上羽翼豐姿的搖曳著,底山靈氣從縱谷間灑落而來,我的眼界也隨著這高泱的波心又亮了起來。 也許二月雪融後,溪水從山巔流到了溪谷,會再到人間。時值人間四月天,春意十足盎然,看不到天空的灰,還能聽著她的私私話語,一陣笑靨,點亮了她無瑕的情脈,在流轉的時光中,靜靜地如夏日禪蟲,也擠在春末中聽。 船離開了港口,仰望著遠方,若有所意,於是,我將它寫出,悲歡觥籌,在五線譜的盡頭中,我看見了澄澈的海洋,卻看不見她的眼。南方氣候漸漸炎熱,午後的時光總在寂寞中渡過,想輕鬆哼歌卻刻意換上水裏的獨白:呼呀呼,喝嘿。然後,靜靜的、慢慢的等待夜的降臨。 曾經某一段時間爆紅的海角七號,是描繪大時代的悲劇,不約而同也進入了我的王國文庫保存著。二戰因日本戰敗,台灣的日本人引揚回日本,電影主軸以回日本的日人眷戀著在台灣的愛人,在引揚的輪船上寫出對愛人無盡的思念,但這些情書在男生有生之年始終沒有寄給女生,直到男生過世後,這些情書才輾轉回到女生手上,時序超過了半世紀。 這些情書,成了永恆。屬於眷戀的永恆,在戰爭的題材之中,是最令人難忘、最令人感傷的題材。情書是最私密愛的告解,但有很多原因寫出來卻無法讓對方知道,因為以失敗者的角度來面對自己的愛,是痛苦的、是揪心的,所以很多情況的情書只有孤芳自賞,如果真正體會了這些無限遺憾的苦楚,也是體會永恆的遺憾了。 闔上電腦,惦記著某月某天在某個地方擦身而過的某個容貌,總讓自己慨嘆,原來,我活在一個處處充滿遺憾的世界,無法療癒自己內心的想像,所以虛無。
-
思念……
夜裡痛得輾轉難眠,天微微亮才得以入睡。 醒來喊著我想吃一味有海洋味道的家鄉味,熱愛掌廚的先生問著:「蚵仔麵線?蚵仔煎?蚵仔炸……」不是,都不是,盛夏溽暑的正午,我要吃冰冰涼涼的,給一碗加點蜂蜜和檸檬汁的石花吧! 怎麼會突然想吃呢?金門女婿問著。「做夢啊!夢裡端著一碗石花吃著,人就醒來了。」夢醒都還記得,人是站在山西吃蚵仔麵線的店面前,那滋味真是無比美好。這個從丈母娘手上學會熬煮石花的人,很得意的說,看吧!去年在沙美街上吃石花,我就跟妳說一定要買,還好妳有聽我的。 從有記憶,每年進入夏天,阿嬤就會和媽媽一起熬煮大鍋的石花,物資缺乏的年代,家裡的冰箱冰了大碗公的石花,加入些許的砂糖,就是一家人的消暑聖品。夏天的石花和冬天的年糕,阿嬤深知都是我的最愛,那一年,國中畢業和學校老師一起赴台,擔心登陸艇上我暈船吃不下,她特意用了一個鋼杯,做了一杯的石花要讓我帶著吃。一天一夜的折騰後。從高雄來到苗栗的外公家,看我沒睡好神情狼狽不堪,舅媽讓我梳洗完先去洗澡,昏睡大半天後醒來,已是黃昏時刻,突然想起我那一杯石花,翻遍行李袋找不到,一旁的外婆講的客家話又聽不懂,心急的同時,舅媽出現,問我是不是在找鋼杯,她說因為塑膠袋密封著,石花已經發酸了,被拿去倒掉。原來沒有想家的,這幾句話聽完,我開始哭,哭得完全聽不到周圍的人在說什麼,好想當下再去搭火車南下高雄,我要回金門,我要回去吃阿嬤煮的石花。 再過些年,因為工作關係,常有機會回金門,短暫的出差行程,可以陪陪從小就寵我的阿嬤,天熱,她也總是會為我準備一碗的石花,讓我在外頭忙上一整天後,回家就能享受滿滿的愛。我也總是笑著說起當年那杯被倒掉的石花,那當下的鄉愁與苦澀,是怎麼也忘不了的。 女兒看我端著石花享受著,問我:「媽媽,外婆和阿姨她們八月底要回金門好幾天,我們排什麼時候回去呢?」好問題,真的很難回答。要等媽媽腳復原,要等媽媽腳復健,看來今年妳回不去了,不過官澳龍鳳宮年底做醮,也許那時候媽媽可以回去了,妳呢?進入會考戰備期,就等明年會考過,要考好,才可以回金門。看來有人對金門的思念,要比媽媽來得多……。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年近耳順的王萬富到底是基於什麼,難道是吃錯藥?還是精神錯亂?抑或是真的和添丁嫂有親密的關係,兩人趁機向親友們宣示?現場的人莫不紛紛地猜測著。 然而,猜歸猜、想歸想,大魚大肉總要吃,倘若錯過,今晚回到家,鐵定吃不到這種佳餚,也喝不到如此濃烈的高粱美酒。當菜過五味,萬富居然夥同他們一起出來,舉杯逐桌向賓客們敬酒、勸酒,就彷彿是男主人般。而且添丁嫂也盈滿著幸福的笑靨偎依在他身邊,絲毫不避嫌,也不畏懼旁人的眼光;志堅、志弦和新娘子,更和他互動綿密,就如同是他的兒媳。 假若萬富沒有和他們衍生出一份無可取代的情誼,焉能受到如此的對待。這份融合著父子情、母子情、婆媳情、兄弟情,甚至還要加上一份老伴的情緣,並非是一朝一夕可成就的。絕對是經過經年累月的醞釀,始能結成如此甜密的果實,所以它並非偶然,而是必然。想必常年關注他們的親友和村人,必能了然於胸。 不可否認地,他們的行徑的確讓許多人感到好奇,但對於多年前有意湊合他們的阿狗嬸來說,似乎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的緣分已到,始能開出如此美麗的花朵、結成如此甜密的果實。她也相信,一生勞碌的添丁嫂,終身未娶的王萬富,兩人經過歲月的磨難後,終於苦盡甘來、修成正果。 想必不日,所有的親朋好友和村人,都會得到這個令人欣慰的信息。即便青春歲月已離他們遠去,熾熱的性之慾火亦難於在他們體內燃燒,但未來的時光,他們勢必會相互扶持和照顧,在兒孫的祝福下,攜手走向幸福人生的盡頭……。 (二○二)
-
記憶的寶盒──《七月流火》自序
「七月流火」是個人繼「心弦上的音符」、「偷窺」、「星星堆滿天」、「高手」之後的第五本書。 其實,求學時我的功課雖未在班上殿後,但亦非頂尖。小學時我就喜歡「國語」這項目,當時只單純的想著:中國人就該把我們的「基本功」--國語給讀好,因此特別努力國語這功課。國中時,國語改成「國文」,方才更進一步領略國語文文字之博大精深,極富意境之美。 我從小就喜歡發呆,腦袋裡盡是天馬行空無限的想像。而喜歡文字應該是與這無厘頭,豐富的想像力極有關聯。 我看書極慢,不喜「一目十行」速讀。我總逐字逐句地慢讀,總執意要走入作者描述讚詠的景色裡去,總十分融入作者所娓娓道來的人、事、物裡去心神領會一番。 漸漸地,時日一久。我彷彿電影中的妖精,在日夜吸取大地精華後,體內無形中練就了一顆「仙丹」。可以隨時吞入吐納。1976年,我忽然興起「提筆為文」之念。就因為這「一念之差」開啟了我「筆耕的日子」。不想人生留白,又想分享心情故事及見聞,由手寫爬格子稿紙到手抓滑鼠敲鍵盤,對文字的喜愛歷經近四十載,未曾稍減退燒過。 我喜歡文字,她是我生命中的珠寶,閃耀著光芒;她是我永遠的情人,一往情深永不移;她是我精神的糧食,餵飽我心靈的倉庫;她給我無限想像,可以是一片風景,可以是一段深情、感動;她是我的音樂,倘若失去她,我的世界將一片寂寥;她是我的空氣,少了她我會缺氧窒息;她有我的夢想,讓我努力追尋築夢,堆疊我人生的風景,喜怒哀樂皆在其中;她是我的天空,我似隻鳥悠遊遨翔。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收錄兩篇文章,「我們家的聰仁阿公」一文,為「金門大同之家」前主任許美鳳所寫,文中對老爸諸多讚賞,真是感謝。另一篇「我的父親泗湖伯啊」,為我的好友金城國中歐譯璘老師之作,文中對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以愛來經營灌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後卻因母親驟逝,鶼鰈情深的父親數月後亦隨之往生,讓歐老師萬分不捨。思及父母恩情,無限緬懷。此文真情流露,感恩惜福之心值得為人子女者拜讀再三。因而特邀收錄此篇好文與讀者共享。 當文字組合成一篇故事再變成鉛字與讀者分享時,心中的愉悅無以形容。而一篇篇的故事,都是我生活點滴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每一篇故事都是記憶寶盒裡一顆顆閃亮的珍珠。 同時,感謝「金門寫作協會」王先正理事長,在日理萬機,事務繁忙之中努力擠出時間幫我寫序加持,無限感謝。還有,感謝親愛的老爸發揮它的專長,為封面書名提字,留下永恆的紀念,以及貼心孝順的大女兒繼續為我這不甘寂寞的老媽效力,畫出一張張可愛的插圖,真是足甘心。 希望喜愛藝文的朋友們,大家也可以和我一樣,勇敢地抓著那隻小老鼠,善用你的一指神功或十指齊發功敲下一字字、一句句你對事、對物的感動或感悟,把內心最真摯的心情故事分享讀者,為我們人生的記憶寶盒裡增加精彩! 封底簡介 農曆七月鬼門開,金門全島家家戶戶夜間門前皆懸掛一盞「普度燈」為好兄弟照明,方便他們行走。在全球華人世界中,唯獨金門這蕞爾小島仍保有此立意良善,心懷慈悲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以此為書名。本書共分「人物特寫」、「親愛的家人」、「金門采風」、「生活剪影」、「小佩傳奇」與「開心河南行」等單元,每一篇章都各有其或輕鬆、或感性或領悟的趣味。如「燈籠節」,敘述了兒時元宵夜的美好感覺;「農曆四月十二這一天」分享著從兒時至今,期待這天全島民眾皆歡樂的心情;「三劫」中驚悚的人生經歷;「我的老公是村長」及「菜鳥郵差趣事多」則有著令人爆笑之情節….。各異其趣的內容,讓讀者在茶餘飯後,悠閒消遣閱讀時會心一笑,引起共鳴。
-
我的太祖父-蕭文珪
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天就是「祖父母節」,記得國小時,學校的暑假作業會發一張「祖父母節學習單」,要填上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姓名,外祖父母皆健在且就住附近可直接寫上,但祖父母住金門早過世,我對他們從無印象,姓名當然寫不出來。 我就問父親如何寫,父親就拿出一本「古榮衍派金沙蕭氏家譜」出來, 說十八代祖宗都可以寫出,上九代有:一世祖:父親永定,母親趙玉琪;二世祖: 祖父添丁,祖母陳金;三世祖:曾祖父德源,曾祖母陳珠;四世祖:高祖父顯回,高祖母梁井;五世祖:天祖父宗賢,天祖母呂墊;六世祖:烈祖父:永笑,烈祖母楊數;七世祖:太祖父文珪,太祖母楊緩;八世祖:遠祖父章成,遠祖母蘇善;九世祖:鼻祖父文德,鼻祖母張詠。 其中七世祖(太祖父)蕭文珪,是嘉慶二十五年「古榮衍派金沙蕭氏家譜」的撰寫者之一(另一人為文正),所修祖譜內容就是後來蕭氏家廟四塊匾額的依據。蕭復陽公家廟匾額為「進士」;蕭本陣公家廟匾額為「總戎」;蕭雲九公家廟匾額為「定遠將軍」;蕭琛公家廟匾額為「都督」。其中蕭本陣公就是「沙美萬安堂傳奇故事蕭本陣向王爺借燈油」的主角,傳說明朝砂尾(今沙美)有一個書生名叫蕭本陣,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無奈家境貧困,白日要工作,晚上雖有心向學,卻苦於無錢買油點燈讀書。住家附近有一座廟奉祀大道公,十分靈顯,常有川流不息的善男信女來此祭拜,日久廟中常有沒燒完的燈油,蕭本陣乃向大道公祝禱借油,把油燈中的兩根燈蕊捻熄一根,倒出一半的燈油,連同燈蕊帶回家中讀書,他並向大道公許諾,將來功成名就時,將翻修廟宇,重塑金身,以回報借油之恩。蕭本陣科考揚名後,實現當初對神明的承諾,不僅翻修神廟,還擴大宮廟規 (金門日報副刊吳秀嬌撰)。 祖譜上有記載蕭文珪父親(八世祖章成公)早逝,母親(八世祖母蘇善,蔡店人) 「孝義兩全,家室和鳴,青年寡守,皇天眷佑其子文珪,竭力善事,家聲日振」。家裡有保留有一百多張古契書,其中一張為文珪公替蔡店鄉(村)蘇姓和許姓的一樁土地做作中人及代書人(如附圖),比對其筆跡「古榮衍派金沙蕭氏家譜」為文珪公主筆。 從這一百多張古契書分析比對(康熙以後)可知蔡店鄉(村)當時有蘇姓及許姓,東蕭為蕭姓,東浦、陽宅為陳姓,沙美為張姓,埔頭為黃姓,和現在聚落一樣,至少三百年這些聚落宗族是不變的。網路上有一說法: 「東蕭村的湧源寺境主是邱王爺,主要是因為東蕭附近土地早期為邱姓所開發」,故祭拜邱王爺,但比對從康熙以來的一百多張古契書,契書的立鬮書人、作中人、知見人、代書人皆無一人為邱姓。高祖父蕭顯回及曾祖母陳珠一路口耳相傳下來是說: 「光緒年間東蕭(湧源寺)、山西(聖侯廟)村民從大陸福建分爐邱葵王爺來金門」,另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也有專題報導「東蕭湧源寺供奉邱葵」一文。 番薯引進金門,大約在明萬曆年間,明末的魯王,在金門曾住過八年,留下「番薯王」的封號,楊樹清獲得梁實秋散文獎首獎的作品就叫做〈番薯王〉,歌手阿德、李子恆在他們的音樂創作中,也都提到金門人的「番薯情」。從這一百多張古契書比對,番薯到道光年間以後才是金門土地面積的度量衡單位(條或栽),嘉慶年間以前仍是以花生為土地面積的度量衡單位(升或斗),透過蕭文珪等祖先留下這些古契書(如圖)的收集研究,將可對金門閩南聚落社會與宗親關係演化進行系統化追溯與分析記錄。
-
做人的良知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宋儒朱熹。 「失去良心的人,像泥菩薩一樣,空有一副架子。」--西藏諺語。 「對人民來說,唯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來說,唯一的權力是良心。」--法國大文豪雨果。 在早市一雜貨攤上採買著洗衣服用的肥皂、刷子,見那攤位老闆是位已年過六旬之齡的歐巴桑,手上戴只象牙手環,很是美麗。 讚美著歐巴桑那只手環的我同她聊了開來時,這位歐巴桑告訴我,這只象牙手環已被她撞斷過的,雖然外觀看不出來,其實是用黏劑再接合起來的。 「就曾有客人好喜歡地要跟我買這只象牙手環,但,已撞斷過再接合起來的東西,就不能再賣給人家;不能因為客人看不出來就騙人家。自己留著戴就好啦。 雖然我無讀過冊,但是我知影作人愛對得起自己ㄟ良心啦。」滿臉慈善敦厚神情的老人家溫言笑語的對我娓娓道來著。 而,就在這攤販的不遠處,正有家畫室,專招生幼稚園、小學生前來習畫。此畫室主人是位非科班出身的單親熟齡婦人。 前後聽過好幾位家長批評過此人:「收了學費根本就沒有在教孩子畫圖。不是拿只空瓶子要小孩子自己看著畫,就是抓把黏土讓小孩子自己東捏西搓著整堂課,直到家長來接。然後節數一到,就急著對家長比著『錢』的手勢要再收費,然後學生就都留不住的再招新生『輪番更迭』著。」 「錢繳清了就好,學生不來,我也不打電話給家長的。」曾聽此婦人「出言不慚」之語的家長,怎敢再將孩子往此「白花錢」呢? 故而,那畫室的學生總是「月費輪番過客」罷了,無法說得上「習畫」二字。 又,有一樂器行老闆在其音樂教室開課,幾次節數未上完就又要收費,前前後後讓不同的學生們「很是不解」的「學費核銷對帳」;且,上課時為了節省紙張卻總印不完整的譜給學生,又總沒備課就東一段西一段的草草敷衍著教課,且常常重複授課曲目而屢屢讓學生驚疑著:「這首也已經教過啦?」更「駭人」的是,此師總要初學者向其購買高價位樂器。 終了,因「教學品質不佳、重利輕德」而「門可羅雀」得「喘撐苟營」著。 「做人但求心安,養德路開;德隨量進,量由識長。」「讀有字的書,識無字的人情義理。」對比雜貨攤歐巴桑與畫室婦人和那「重利輕德」的樂器行老闆,三人之行止言談,古人箴銘,再再讓人咀嚼深思啊!
-
數學人生
迷茫 步入人生方程式 加減乘除 解不出 命運未知數 在平面座標游移 繪不出 未來關係式 平方或開根號 決定不了 人生叉路該選哪條 躲入絕對值 消去情緒符號 仍避不掉 挫折和暗礁 相似不全等 人生幾何 獨一無二 持續推導 屬於我的公式
-
詠呂厝
曾經的帆影飛翔下 整座村莊遂如畫舫搖盪起來 碧波萬頃 無數的桃花物質不滅 東風在簷角打個盹又走了 小樓女兒燈光 那是綹歷史流蘇 如夢似幻 一種奇異的時間的向度 永遠不會漸漸老去 在消失過妳的地方 妳並不悲傷 於是歡樂戰勝一切 人面竟也不老 在孩子們漫漫的童謠歌聲 在永不止息的浪濤中 更有一種永恆的凝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