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你踩空,而文學接住了你 --讀楊樹清〈金廈踩空之旅〉一文有感
波濤洶湧 海浪簇擁著船隻 歡天喜地 翹首歡迎 他們在等 等待一個人 這一頭的你 提著大包小包 袱著台灣歷史 心有所繫 腳卻懸空 而你不能休息 因為一場演講 正等待你開啟 夜色迷茫 迷戀廈大美景 口若懸河 述說紙上風雲 忽一踉蹌 你又踩空 依舊無法休憩 匆忙奔赴的 身影 不為繁華虛名 只為諾言如山 政治感動了 扶著你左邊 文學動容了 攙著你右側 兩岸友誼 小心翼翼 攙扶著你 深怕你 再次踩空 而你 一派雲淡風輕 因為 文字會接住你 而文學 幫你療傷止痛 註:楊樹清〈金廈踩空之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演講及口述歷史訪談外記〉登於金門日報2024/01/03,筆者讀到裡面一段話「……眾人正提醒走路小心,下樓時的石階又踩空摔倒在地,久久才被扶起;晚宴後,同行者在夜色迷茫的廈大校園,拍下一張背影,左邊是政治所博士生鍾志成,右邊是文學所所長劉奎,小心翼翼攙扶著我行路畫面……」有感。 因為接連兩日踩空,楊樹清寫了此文,其實,筆者覺得踩空並不空,因為「踩出兩岸的友誼」及「金廈溫馨接送情」,及此採訪外記。人情與文字都溫暖的接住了楊樹清。
-
三姐妹
婆婆和妹妹們自小分開,但姐妹之間的感情並未因此疏離,反而越老越緊密,只是礙於住的遠,平日僅能靠電話聯繫感情。 日前大侄子結婚,喜宴上,三姐妹難得齊聚,我請她們站在一起,幫她們三姐妹拍下這張照片,除了留作紀念,也見證她們歷久彌堅的姐妹情深。
-
春來流蘇盛開時
春時三、四月天,趁著天晴無雨好天氣,與內人偕同騎著單車前往龍潭石管局大草坪,眼前遠看恍若白雪覆在樹梢,驚喜欣賞到約有二、三十棵流蘇花樹似乎提早盛開登場,拖曳著微風徐徐吹拂,奔馳在腳踏車之後,白雪輕盈般飄逸,伸手竟能觸及細細觀察,多少次的不期而遇,天地造物,何等完美。 許多賞花民眾在樹蔭下野餐、開心拍照,絕對是極佳的放鬆景點,享受芬多精的洗禮,就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盛況。古書記載「流蘇的花瓣撕裂細長,猶如古時仕女服飾,因而得名。」花朵潔白襯托素雅,略帶有微微飄逸香氣,盛開時雪白的花兒,彷彿披上一層雪花般美麗,因為大都於四月前後綻放開花,又稱為四月雪,跟「苗栗--五月雪油桐花季」及「大溪--九月雪韭菜花田」一般的雪白美麗。 多年前無意間轉角遇見流蘇花,之後每年留意這小白細花,深怕錯過花期。這裡流蘇的年紀看來大小懸殊,小孩手俏皮指著幼齒輩的植株隨口說:「小流蘇年紀雖輕,徜徉在春風中,仍盡力表現最美的一面,我每年都會來探望您,咱們一起長大」。 早年拜讀作家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時,並不知道世上真的有一種樹叫流蘇,而它的花就是白色的,淡雅香氣,昂立披垂各有姿態,宛如訴說時代下的戀人往事回憶。在白如雪的容貌裡,「流蘇」也悄悄地披上一年復一年雪白的頭紗。是春,讓我懂得如何去欣賞這絕美耀眼的季節盛景。人生最幸福的事,攜子之手,與流蘇偕老,行走天地遇見美,一起坐著搖椅慢慢變老。 春,一個不尋常的季節,將它獨有的魅力,像似歌詠春天最美的詩句,永恆的封藏心底。親自走趟賞花場景,深觸我的共鳴,仔細回首自己的過往,驚訝的發現,在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不是用錢得來的,最令人難忘的回憶,其實都是瑣碎又悠閒的時光。原來,生命是一場繁花遍開的旅程,從不斷學習中,感受生活的動力與歡愉。 追花、尋花,為的是心靈上滿足,有時候不用跑遠,角落裡也能遇見驚喜及感動。於是,利用上班前清晨時光,相約紀錄美麗的模樣,先一睹滿樹的白花如雪芳蹤,心曠神怡,引人入勝,共譜春之夢幻。
-
醉夢戀曲
我有音樂的疑難要問嫚雯。真好,嫚雯從紐約回來不久。嫚雯母親、我的燕妹電話中告訴我:嫚雯去高雄了,史密斯教授交付她任務。燕妹語帶神秘:「嫚雯去高雄聽一首戀曲。你一定有興趣聽這個!」 嫚雯到曼哈頓音樂學院讀碩士,她主修Oboe(雙簧管),副修鋼琴。她五歲學鋼琴,一學愛上了;她國中聽Oboe獨奏,一聽鍾情。她在曼哈頓音樂學院上第一堂Oboe課程前,知道史密斯教授是全美著名交響樂團演奏家,Oboe首席。 身個修長史密斯教授,如清風翩然進了教室。他眼瀏覽學生。嫚雯沒想到著名Oboe首席,比她想像年輕且斯文。美國男人豪邁外型多,史密斯卻是小生般俊挺,嫚雯恍惚凝望新老師。史密斯眼光掃向她,驚奇居然有黑髮東方學生,他美好唇形微張,眼睜大,只是瞬間,他嘴合攏,再張口,以英語朝嫚雯發問:「你來自何處?」 嫚雯回:「台灣。」 史密斯原本睜大的眼,瞪成牛眼,聲音突提高:「台灣哪裡?」 「台北,台灣。」 史密斯深深看嫚雯。出聲:「Oboe?」 嫚雯舉起手中的Oboe,史密斯做吹奏手勢。嫚雯稍一沉思,柔美浪漫的a小調響起,是德國舒曼的三首雙簧管浪漫曲(Three Romances for Oboe)Op.94第一首。依台灣慣例,老師通常聽一段,先清楚學生底子,隨時會叫停。嫚雯吹到一個段落,眼角瞄著。史密斯稱許點頭,舉手。嫚雯停下來。她方鞠躬坐下。一串悠揚管樂接續。史密斯隨興自在吹著,是浪漫曲第二首,A大調。嫚雯如夢似幻。第一堂課聆賞頂級演奏家如行雲流水的旋律。嫚雯身心俱爽,她不會喝酒,卻嚐到醺然欲醉的舒暢。 史密斯老師上課間,常會眼眸溫柔看向嫚雯,似恍惚陷入沉思。嫚雯給看得莫名其妙。她雖驚奇,卻不擔心。史密斯教學認真,學生吹奏不夠好,他耐心糾正。他故意吹出劣音,告訴學生:「這是噪音,發聲方式不對。」他會一一解說,如何吹奏更好。當他Oboe再度響起,優雅旋律,聽得愛樂學生如癡如醉。學生對他敬佩好感不容置疑。 有天嫚雯提著琴盒,忽有人擦身而過。這人霎那間停下來,轉臉看嫚雯,是史密斯。他微笑問:「台北距離高雄多遠?」 嫚雯想一下,「最快的高鐵,兩個小時。」 「兩個小時嗎?很近。」他朝嫚雯笑笑,步履輕捷飄然而去。 第一學期將結束,嫚雯整理行李準備回台度假。這天是Oboe本學期最末一堂課。下課時史密斯教授走向嫚雯,「有空嗎?喝杯咖啡好嗎?」 驚訝的嫚雯坐咖啡館靜靜注視史密斯。 「你記得我上回問過台北距離高雄多遠嗎?」 嫚雯點頭。史密斯教授說:「我有個學生是從高雄來的。」 史密斯眼放異采,「真是美麗女孩,我看到一個天使,走向我的夢中,我的人生。我愛上這個女孩。我忍耐很久,只因我是老師,不能輕言自己對她的感情。知道她拿到碩士就會回台灣,最末那個學期開始,我非常著急,不表白會失去機會。我怎能教這女孩從我眼前消失?有天我下課,聽到好聽Oboe旋律飄揚著,聲音來自綠蔭樹下。第一眼見一頭烏柔長髮,我歡喜又緊張,是我的天使。我悄悄近身,到一個段落,我的樂音響了。她吃了一驚,很快微笑著,我們一起吹奏著。她非常高興,說是她莫大榮幸。後來發展出:她吹一段,休息,由我接續,有時兩人一起吹奏,她好優秀,可以沒間隙,不落拍不搶拍,合奏無間,也常引來學生聆賞,加入。從輪流吹奏,變成Oboe合奏,連小提琴、大提琴都進來,開心的我指揮他們。隨興演奏後與她去喝一杯咖啡,吃一頓飯或一起散步。我向她表白,她脈脈含情。我請她留在紐約,我向她求婚。她低頭羞紅臉,沉思著,慢悠悠說:如果父母肯讓她留下來,她願意。她羞赧樣子好美。」史密斯眼睛忽然黯了,「她拿到碩士學位。說要打電話回去與母親說我們的事。」 「她母親反對,說他們送女兒出國學音樂,從沒想到把女兒嫁給外國人!」 「有一晚我突然想,因為我,她延誤歸期十天,她是有情的。這兩天她悶悶說,母親每天打電話來催,不可免她終究要走。我為何不陪她回台灣,見到她父母也許有轉機。我一夜無眠,興奮著,決定陪她回去。第二天一早,我守她宿舍外。女學生問我:是找人吧?」他閉上眼,淚水溢眼角,「這學生告訴我:昨晚她哥哥來了,連夜接她去機場。」 史密斯嘆一口氣,「見她第一眼,我開始編織美夢,編一個美夢時間很長,你想與她共度一生,她在眼前,夢一直在。她走了,不再回來,一霎那間,美夢破碎!」 「沮喪兩周,我決定去台灣找她,我要去懇求她父母,討回我的幸福,找回我美夢!」 嫚雯噤不敢出聲,她只有聽,聽一個著名演奏家說他的深情,「他們把女兒藏起,不讓我見她。她的父母在一家餐廳請我吃台灣菜,我打聽過,磕頭下跪是華人最敬重的禮節,在獨立包廂我向她父母磕頭跪下。她母親也朝我跪下來,我伸手想攙起她母親,她父親卻來攙我。她母親哭泣著說話,她哥哥翻譯母親話與我聽:說我是著名演奏家,在大學做教授,人也長得好看又年輕,完全不輸台灣優秀的男人。但他們不能把女兒嫁到美國,哪怕世界頂尖的演奏家也不行。太遠了。半年一年,三年五年見不到女兒,不能忍受離別的痛苦!」 「回到紐約,好友安慰我時間會讓我淡忘她,我知道她結婚了,我沒忘記她。我也結婚了,我仍然記掛她!」史密斯閉眼,以手加額,懇求聲音難掩感傷:「拜託你了,回台灣去高雄看她好嗎?我只想知道她過得好不好?」 嫚雯完成老師的託付。燕妹給我看嫚雯拍下的照片。讓頂級演奏家刻骨銘心的女子,手中牽著三歲兒子。她穿著淺灰線衫,寬鬆舒適的同色長褲,腰間紮淡藍絲巾。烏亮長髮挽起,鵝蛋臉,靈慧清澈大眼,五官秀麗,身材高聎婷婷玉立。最特殊是難以言喻風韻,氣韻太娟美了。看著照片的我,不禁感嘆:是這樣嫻雅優秀台灣女子才讓演奏家魂縈夢繫。連課堂上看到東方女生,都會注目,聽到嫚雯說:來自台灣。眼睛大張如牛眼! 嫚雯用信封裝了三張照片。史密斯一張張凝視著,反覆看著。放照片入信封,信封貼緊胸口,思念神傷全化成沉默。 嫚雯拿到音樂碩士學位回台北了,第二年,史密斯隨著他所屬的樂團來台灣,燕妹夫婦在嫚雯引介下宴請史密斯教授,事後燕妹給我看他們與史密斯的合照。盯著史密斯我愣好久:好年輕如四十許人;五官英俊不遜著名外國明星;儒雅又雍容氣度,光這項好氣質讓我驚嘆:這般豐采,也是少見了! 突然想起,交響樂團不可免在「衛武營」演奏。史密斯到高雄心情定是昂揚又忐忑,眼睛故作漫不經心向賞樂人巡視。輪到他Oboe獨奏,有一雙清靈大眼會定定注視他,愛樂至深的音樂才女不可能錯過這場盛會,若有第二場,她會去第二次。也許台上台下他倆眼光交會過,但沒人察覺。可敬可愛的Oboe女郎。節骨眼她不忍背負父母,二十餘載親情戰勝幾個月的兩情繾綣。不忍長期親情離散,不願父母因她遠嫁傷心,她是乖巧貼心的女兒。離開紐約和史密斯來高雄,她心肺俱痛,聽哥哥敘說史密斯磕頭跪求父母,她幽幽對學妹嫚雯道:「我太想念史密斯了,我母親不讓我見他,連一起吃飯都不肯。她用心良苦,如願留下女兒。如果母親勉為其難答應我去吃那頓飯,我見到史密斯跪求父母,我會握緊史密斯手一起跪下來,求他們成全我與史密斯!」 心底的惆悵,當她與學妹嫚雯談起時,不能隱藏浮顯。她眼底的憂鬱無言敘說她為史密斯的深情心痛著。 「她好美!」外甥女嫚雯回憶說:「她一抹憂鬱眼神,她微蹙眉頭,好看極了!她說話溫婉柔和,聲音圓潤好聽。為了與我這曼哈頓同樣主修Oboe的學妹吃午飯喝咖啡,學姊把三歲兒子放娘家。離開前,她蹲身擁抱安撫兒子,吻著兒子臉頰,笑容泛發母愛光采,她更俏麗了。我終於了解史密斯老師為何對她鍾情,為她痴迷,為她心碎。」
-
【蕭氏宗親人物誌】 蕭柿姑婆傳
蕭柿姑婆下市人,清光緒年間出生,適東沙王家。 民國十一年,兄蕭陣染鼠疫卒,得年三十九,妻陳氏三年後亡,留三幼兒嗷嗷待哺,老家東珩蕭家族人,有意扶養其中一、二,然蕭柿不忍兄妹分離,乃將三個外甥都接到東沙扶養,斯時蕭柿又先後育有四子二女,王家負擔極為沉重。子女稍長,姑婆丈病逝,留九名子女扶養之後,生活倍加艱苦。蕭陣長女送給珠山薛家當童養媳,長子天乞與表妹結婚,後隨鄉人一同南渡星洲,次子清騫尚小,留在姑姑蕭柿家。 清騫長大後,仍續住東沙姑姑家,於東沙成婚,務農,育有三子四女,子女大都在歐厝愛華國小受教育,次子永水在愛華國小是班上前三名,礙於家庭環境,放棄升學,到後浦打雜。民國五十七年,子女均已成人,乃遷回下市居住,清騫告知子女說:老家是在東珩,與蕭八贊最親,清騫曾帶子女參與東珩族親的喜宴。 姑婆茹苦含辛撫育自家六名子女,與下市蕭家子女甚至在姑婆家長住四十餘年,此等寬宏大量與深情高義,令後代子孫無限感佩。姑婆告誡子孫,要積功德行善事,以庇蔭子孫。姑婆處理村莊之婚喪喜事不遺餘力,乃至鄰村都要請她去幫忙。 這兩家的後代,子女能力出眾,人才輩出,王家出了將軍王建華、教授王宏男等,蕭家如蕭永水,在後浦經營雜貨零售有成,熱心公益,對於宗親事務更是出力出錢,毫不吝惜,業餘與親朋友人組成民俗活動:金門縣公揹婆民俗協會,活躍於地方各項節慶中,深受鄉里的好評。(稿費捐蕭氏宗親會)
-
【老街拾憶】 春捲皮
這幾天的雨,總讓我想起從前和阿嬤站在雨裡,排隊買春捲皮的情景。 村裡有一條花崗石街道,窄窄的街道,筆直地通往廟前廣場。街上有兩間雜貨店,一間大一點的是大店,另一間小一點的是小店。每到清明前後,大店便兼賣起春捲皮,讓村裡的老人家不用特地搭車到沙美去。 清明節的早晨,我總纏著阿嬤一起去買,順便探望雜貨店的糖果們。等我一蹦一跳的到大店門口,街上已有一條長長的隊伍,人人都引頸期盼,等待著剛「擦」出來的春捲皮。有時候天空下起了雨,雨傘便蜿蜿蜒蜒的排成一列,像極了一朵朵花兒,色彩鮮豔的綻放在春雨裡。我和阿嬤也加入隊伍裡,成為其中的兩朵小花。輕輕轉著雨傘,雨絲便順著傘面「滑」出去,圍繞著我畫出好幾個同心圓。這種時候,我想,大概是不用慢動作也很唯美吧! 大人們的身軀擋在前面,我悄悄從阿嬤身後探出頭,看著師傅手裡拿著麵糰,在冒著煙的鐵盤上畫一個大圓,再仔細地「黏」起多餘的麵皮,輕巧的手法,好像春神的指尖,輕輕點過水濛濛的湖面。師傅秤了半斤春捲皮交到阿嬤手上,阿嬤又將它交到我手上。我用雙手捧著春捲皮,阿嬤為我撐著傘。熱騰騰的麵皮,散發著麵粉的香味,我們就這樣走在細細的春雨中,走在花崗石路上。 新鮮的春捲皮,我總要先品嚐一張,那時候在我的心裡,不包料的勝於包麻荖的、包麻荖的又勝於包菜的,那種濕潤、輕薄,又帶著麵粉香的味道,實在不值得任何東西來破壞。爺爺卻不敢苟同,他喜歡撈一湯匙辣椒醬、甩在餅皮上,塗抹均勻,再放上一座小山那麼多的「拭餅菜」。但最後他總會獲得一條漏洞百出的春捲,然後在阿嬤的碎碎念中,硬著頭皮再拿一張春捲皮把它裹起來。 這些事好像都已經過去很久了。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成為家裡唯一一個會把辣椒醬抹在餅皮上的人,也不知道是在哪一年清明節以後,我開始喜歡上包著一座小山「拭餅菜」的春捲。 後來大店關門了,小店也關門了,花崗石街道在經過幾次抱怨後,變回普通的紅磚路。我待在學校的時間逐漸超過在家的時間,這幾年都是阿嬤自己搭車去沙美買春捲皮。 榕樹下下棋的老爺爺變少了,巷弄間聊天的老奶奶也變少了,濕冷的空氣裡,沒有淡淡的麵粉香味了……。
-
不疼
我的心 很疼 很痛 眾人看不懂 我的笑 很小 很微 你卻回我一個笑顏 那痛 是害羞的小孩 總躲在陰暗角落 拿笑 做反射的表情 給冷酷的世界 還一道 彩色的 光
-
瓊林的欽旌節孝牌坊相關問題考釋
東北面──中聯:人欽亮節羨鞠子養姑辛苦蓮心開蔗境,天慰艱貞喜一堂四代恩榮鳳詔遂烏私。辛未科賜進士愚姪顏高飛拜贈 上聯,鞠子,也就是養育子女。姑指翁姑之姑,今天口語的婆婆。蔗境,指苦盡甘來,顏氏兒子蔡尚異行船經商有成,捐官得誥封五品武德騎尉,二子尚涯(名江水,又名行中,字學氾,號澄練,1787-1847,神主牌謂生於乾隆丁亥年,1767年,明顯有誤,如此一來比其兄尚異大了十四歲,丁亥應是丁未(1787年)之誤,如此他比尚異小六歲,較為合理),捐官得四品朝議大夫。四代恩榮,據《清會典》,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為其曾祖父、祖父、父親、妻子四代申請誥封,如蔡仲德就是因為兩位兒子皆為五品以上高官,所以誥贈為武略騎尉,雖然是虛銜的散官職,但是對家族來說也是一種恩榮。鳳詔,指天子詔書。烏私,相傳幼烏鴉長成後,會反哺年老無法覓食的老烏鴉,故以烏鳥私情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 落款,顏高飛,同安人,為嘉慶十五年武舉人,十六年武進士,道光三年曾署理廈門的前營守備。其餘無考。 邊聯:青年鏡破釵分一縷貞心耐霜雪,晚節甘來苦盡九旬遐福種兒孫。姻姪薛允中率姪鴻圖梅脩仝頓首拜 上聯,鏡破,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儻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於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訪於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仍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這裡是用樂昌公主破鏡的典故比喻蔡仲德夫妻的死別。釵分,釵是舊時婦女頭上所戴的首飾,有兩腳,兩腳於釵首和合。釵分則斷其一腳,若夫婦死別,失其一人。 下聯,九旬,顏氏卒年八十一,舉其成數,美其高壽,故言九旬。遐福,長遠的福祉,故能庇蔭兒孫。 落款,薛允中,薛師儀之父,諱懋昭,號炯垣,生平樂行善事,《金門志》卷九列入「義行」人物列傳,載云:「薛炯垣,字允中,山仔兜人,家僅中貲,而性好施與,樂行善事,以是家計稍匱,而素性淡泊,把卷高吟,晏如也。喜為詩,著有《圭峰吟稿》。以子師儀官參將,贈武功將軍」。薛允中曾在瓊林怡穀堂私塾教書,並娶蔡仲德之姪女為妻,故自稱姻姪。 薛允中之姪薛鴻圖、薛梅脩皆曾就學周凱,周凱《內自訟齋文集》卷八有〈答薛生梅脩書〉。道光十五年,周凱(1779-1837)任職興泉永兵備道,重修廈門玉屏書院,延請高澍然主講。高澍然(1774-1841),字時埜,號甘谷,晚號雨農,福建光澤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官內閣中書,旋告歸。好治古文辭,又深於《春秋》。著有《抑快軒文集》等十餘種。周凱修好玉屏書院,一時群賢畢至,薛梅脩與呂世宜、林焜熿、葉化成(字東谷,海澄舉人)、林樹梅、薛鴻圖皆稱周凱門人。 據《珠山薛氏族譜》,薛允中之長男師弼娶瓊林蔡尚紀之女,二男師言娶瓊林蔡尚異家族女為妻。薛、蔡兩家二代聯姻,可謂親上加親,道光28年,蔡仲德長子蔡尚異七十大壽,薛師儀與浯江書院主講黃維嶽曾贈「古稀冬茂」匾額相賀,情誼融篤,異代不易,也是佳話。 以上是筆者不揣疏陋,考察了相關文獻史籍,將瓊林節孝坊相關的人物和石刻對聯,做了一番闡釋,以就教於方家。(本文之寫作蒙閻亞寧教授提供著作、金門文化局前副局長陳國興告知蔡廷蘭墨寶挖款事,一併誌謝)。(下)
-
橘子紅了
金橙的季節 總該有一個伴兒 或者 濃郁香氛的水果茶 在你我熱情中來回穿梭 也或者 熊熊的一盆火焰 擋住門外的寒冬 吹涼心尖上的相思調 橘子紅了
-
何處惹塵埃與雞毛撢
民國四十幾年,村里間有收破爛的小販,家中的破銅爛鐵都可以換一竹籤的麥芽糖;其間也偶有一種專收雞毛的販子,那時雖小,也覺得雞毛不似銅鐵,不知要來何用?可是媽媽卻興奮異常,抓起濕淋淋的堆堆雞毛,換來幾個銅板,讓媽媽高興兩天;遺憾的是那段艱困的年代家裡不常殺雞,販子也少來收購。 讀小學時,早忘了攤販收雞毛的往事;但對雞毛撢子,卻印象深刻,那撢子不是清潔工具,倒像是老師打學童的刑具,因此雞毛撢子,常常不翼而飛;如今想來,必是有早慧的同學,動了手腳,故意讓它消失不見。 雞毛撢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像一個個刻痕,有驚喜、有傷痛的記憶;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的腳步,雞毛撢子越來越少,漸漸的被拋在記憶的灰塵裡。但回首才發現它是一項傳統技藝、是一項民俗文物,曾風光深刻的留在人間無數的歲月。 自古以來製作雞毛撢子的雞毛,大多選用雄雞的毛;民間深信雄雞是天上玉衡星在人間的凡體,是南方陽氣的象徵,故用雄雞雞毛做的撢子,就具有辟邪去陰的功能;況且雞與吉、瓶與平同音,因此,雞毛撢子放在瓶中,口中念著平安吉祥,是人民生活的想望,更是家戶中堂裡的標準配備。 雞毛撢子的起源,據說是在夏朝有一位名叫少康的人,發現「野雞所過之處少塵埃」,而做成成了第一把撢子,這遙遠的恍似在說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不知真假;《燕京雜記》紀載:「月逢這三日,聚於南城土地廟,凡人傢俱用等物,靡不畢具,而最多者,雞毛帚子,短者尺餘,高者丈餘,望之如長林茂竹。」說的是「農曆二十四掃房」的習俗,各種尺寸的雞毛撢子需要量龐大,並且深入民間。 但真正光大、從實用走入收藏、禮物,卻是因慈禧太后的讚賞。貢撢仍是一般的雞毛撢子,卻經過十八道程序,就是現今所謂文創後的產品。其始為清末,家住北京黃村的蔡錫九,紮製的撢子美觀堅固;受到當時王公大臣的青睞,後專門為宮中製作,還成立了一家「皇姑庵撢子作坊」,專門出貨給宮廷;1884年10月慈禧太后50歲生日,蔡家專門紮制99把上等貢撢以為慶賀,得到慈禧太后親賜「何處惹塵埃」的牌匾,致昔時習見的雞毛轉身成了鳳凰,意涵豐富又價值倍增;甚至成了高貴禮物,如黑-鎮宅辟邪;丹-大展鴻圖,招財納福;藍-福滾平安,招財納福;白-健康長壽,祛病消災;紅-財源滾滾,紅紅火火;按毛色不同,表達送禮的寓意也相異。 在民間更延伸了許多習俗,是嫁妝裡必不可缺的東西,除了平安吉祥的擺設與寓意外,撢子與膽子諧音,女子出嫁,附上撢子就像多了一個膽子;又撢子,經常拿來打人,就與家法相同,當然其中亦含相夫教子之意;在台灣,也有「起家」(閩南語雞與家同音)的祝福;甚至有的地區,還以撢柄的方向,預測生男生女。 現今,時代進步,除塵的產品推陳出新,致舊有的雞毛撢子,漸漸消失;天津市特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為保護。反觀原是同文同種的台灣,雞毛撢子的歷史最遠只追溯至兩代,就貧瘠的無以為力;讓人憂慮在去中化的台獨思維下,台灣剩下的或許僅是沒有雞毛的藤條!
-
【老街拾憶】汽水的故事
那是一瓶蘋果口味的汽水。 許多年前被我從新冰箱裡拿出來、牢牢地抱在懷裡。 許多年前被我寶貝地藏在櫃子的最深處。 依然是在那條花崗石街道上,雖然說是街,但其實也就是林立的住宅和路邊兩家雜貨店,一間比較大的叫大店,另一間小一點的就叫小店。小店就在廟的對面,爺爺習慣去那裡,老闆是爺爺的朋友,每次見面,兩人總要暢談一番。店面雖然小,但柴米油鹽、糖果餅乾,五臟俱全。有別於便利商店新穎精美的商品,小店的糖果都是沒看過的樣子,五顏六色的,裝在微微泛黃的塑膠桶裡。那對當時的我來說,可說是非常新奇的。 我去小店的機會不多,因為平常跑腿的大部分是哥哥姊姊,只有少數幾次和爺爺去廟裡拜拜後,順便去挑幾顆喜歡的糖果。 但有那麼印象深刻的一次,我珍藏的奶茶被哥哥喝了個底朝天,當時的我又氣又急,不禁放聲大哭。在門口擺弄花草的爺爺聽見了我的哭聲,趕緊拉起我的手,坐上他那台老舊機車,急急忙忙地往小店騎去。夏日裡薰風拂面,陽光一點都不溫柔地,以要融化大地的氣勢灑下來。機車騎在凹凸不平的花崗石路上,高低起伏,就像遊樂園裡的雲霄飛車。 還沒到店門口,小店老闆就興高采烈地跑出來,一邊向爺爺招著手,炫耀他新買的冰箱,在那個時候,一間擁有冰箱的雜貨店,競爭力可比只賣常溫飲料的雜貨店高多了。爺爺牽著我下了車,在兩個老人家的寒暄中,我被帶到了裝滿各種飲料的冰櫃前,琳瑯滿目的飲品就陳列在我眼前,一時之間,我竟做不出選擇。爺爺不吃甜食、不喝冰飲,所以他也無話可說。最後是在老闆推薦下,我抱著一瓶冰涼的汽水離開小店。 那天的那一條街,是我走過最滿足的一次,我緊緊抱住爺爺的肚子,探頭望向籃子裡的汽水,在澄藍的天空下,瓶子裡的氣泡緩緩上升,最後在接近瓶口處「啵」的破掉了。蘋果的滋味是酸澀、假假的?我想,蘋果的滋味是酸甜、爽脆的。那麼,蘋果口味的汽水,喝起來又會是甚麼樣的味道? 很久以後,我在櫃子裡找到那瓶當時一直捨不得喝的汽水,汽水的有效日期早已過了許久。當時被我珍藏的「寶物」,只花了三秒鐘就隨著沖水聲一起進入下水道。 爺爺已經過世多年,小店也因為老闆漸漸年邁而關閉了。後來我喝過好多次蘋果汽水,確實是香甜的,但曾經被我抱在懷裡的那瓶汽水的味道,卻永遠無法得知了。
-
國境之北──淡水
國境之北--淡水,它猶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總是與世無爭卻又讓人魂牽夢繫,素有臺灣八景之一美譽。這個不折不扣的城鄉綜合體,裝載了我的青春回憶,也埋藏了自己對淡水的另類情懷。 淡水老街總有我的「記憶節點」,一路尋找沿途散落的過去。踏在這充滿回憶的土地,藉由各式各樣的景物巡禮,找回當年的閃亮青春。我從臺北搭乘捷運出發,沿途景致變換也僅在剎那之間,伴隨著內心的忽明忽暗,畢竟從未隻身一人踏足淡水。「終點站淡水站到了。」耳邊傳來的廣播,催促著我的身軀,站前映入眼簾的是人車鼎沸,彷彿進入時光隧道。 這趟旅行是我在二十歲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淡水之旅」,看著鎮上整齊畫一的招牌,記憶顯得零碎不堪,老街旁長一點五公里的淡水河海岸,林蔭步道上有我與青春並肩的「足跡」,親水河岸旁的怦然心動,在水上舞台中演出,散場後才恍然發現,這一切竟一點不剩。生平第一次拜訪忠烈祠,此處綠草如茵,古木參天,這時心中頓時豁然開朗,受到沿途松柏蒼翠感召,讓我明白人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紅樓總是三五成群,這歲月伴隨著皺紋,一條……二條……一天……二天……三十年了……就像這蜿蜒的階梯,總難一眼望盡。 國境之北--淡水此刻夜幕低垂,暗示這趟旅行也即將畫下句點,原本空洞的背包此時卻是滿滿回憶,二十歲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就是重溫那年18歲的青春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