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城南舊事】屘 姑
1 屘姑是偉明叔公的女兒,偉明叔公是爺爺的親弟弟,除了兩兄弟外,還有一位玉蓮姑婆,不過玉蓮姑婆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記憶,這和年歲的差異,加上玉蓮姑婆結婚後,早已舉家遷台有關。 從小生長在海島上偏僻臨海的村落;偉明叔公的家,就在我家左邊轉角十步左右的距離,聽說曾祖父臨終前把老宅留給爺爺,偉明叔公的家是分家後建構的,兄弟挨著住,照應也方便些,爺爺這麼說著;也的確,很小的時候,我常常在偉明叔公家溜轉,偉明嬸婆或屘姑也都很疼我,尤其是屘姑,長我九歲的她,總拿糖果餅乾或小玩具逗弄著我,在物質缺乏的當時,即便只是一般或廉價的物品,對我來說,還是能足夠開心一整天的;另外,帶上我在沙丘用水灌出蟋蟀,去鄰家偷摘幾顆芭樂,也一起去退潮的海邊,撿些小魚蝦或貝殼,有一次,在海灘上抓到一隻小小的鱟,兩個人開心的把它養在臉盆裡;這些互動,在當時,感覺自己就像屘姑的弟弟一樣。 2 屘姑排三,上面分別是采玉姑跟坤和叔,我記憶的年紀,采玉姑已嫁到十幾里外的村子,偶而會見到他帶年幼女兒回村裡的娘家,但印象已不深刻;坤和叔初中畢業那年,當了兵,侍衛隊的,聽說早期就在榕園旁的士校入的伍,結訓後也轉去台灣當值了。在我年幼的當時,小小年紀入伍的情況並不罕見,大半的原因是家境困窘,營生不易,當了兵,小孩子除了能自給自足外,對父母來說,少了培養的的經濟壓力,每個月能獲取一些油米的補助,生活自然寬裕一些,當然,也多少留個日後,小孩子在軍中發展的念想。 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村裡臨海傍山,得地利之便,除了種些田,農閒的季節,偉明叔公也會到船上,幫鄰村船家打著零工,賺取些生活上的開支,偉明嬸婆身子弱,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床臥著,就是閒散的客廳坐著,偶而走出門外,曬曬太陽或寒暄問候也不多見,日常小家務還能勉強操持,至於莊稼的活,總體上都使不上力,看到她上田勞動,更是極小的概率。 我上小學前一年,夏秋之交,偉明叔公隨船出海,趕在颱風來臨前返的航,聽聞一個急浪打來,翻了船,打撈上岸時已斷了氣息;依當時的習俗,在外橫死的偉明叔公,遺體只能暫時安放在村外臨時搭建的棚裡,待到出殯時,我見到了許久未見的采玉姑跟坤和叔,而十五歲的屘姑則哭得撕心裂肺。 有一段時間,我沒再上屘姑家,或許偉明叔公去世,在我心裡造成的陰影吧?但屘姑還是偶而會來找我,順便捎上一些小碎的零嘴。偉明叔公去世後,小學畢業就沒再升學的屘姑,便成了家裡主要的勞動力,時常可以看到她略顯黃臘的臉龐、加上幾分營養不良的瘦弱身板,在田裡工作。 小學二年級中秋節前後的一個週日,村裡罕見的來了一輛汽車,我隨著一伙擠進屘姑家,三四張陌生的臉孔;原來是提親來的,親事是村裡另一位嬸婆說的媒,後來那位陌生臉孔中穿著西裝、梳著油亮髮型的男子,成了屘姑的丈夫,我的志宏姑丈;聽母親說,志宏姑丈整整長了屘姑一輪,十二歲。 婚禮就在三個多月後的農曆年前舉行著,此時,離偉明叔公去世已過三年;我依屘姑的指示,在志宏姑丈迎娶時,小心的奉著杯裡加個雞蛋的甜茶,同時也偷眼看著屘姑,看她喜氣的樣子,精神氣色,都感覺好了許多,是因為結婚的原因呢,還是因為裝扮?奉完甜茶,我收到幾個紅包,待迎親對伍離開,我跟在新娘子屘姑的車後,她把車窗一開,丟出一把扇子,我彎腰撿起,揣在懷裡,這把扇子我一直保留到高中畢業,赴台時擱在家裡,後來已不知所終。 婚宴設在家裡,找來一位廚房師傅,就這麼操持起來,偉明嬸婆跟坤和叔,也熱切的招呼著五桌不滿的客人,說是客人,倒覺得說鄰里鄉親可能更恰當些,一堆熟面孔之外,我喊不出稱呼的,大約不超過五位;是的,原本就單薄的家庭,在偉明叔公去世後,又更單薄了。 屘姑出嫁了,偉明嬸婆在過完年後,也隨坤和叔去了台灣,原本隔家說話都能聽見、煮飯都能聞到菜香的此時,都顯得靜默了起來。 志宏姑丈是一家小雜貨店的老闆,六七十平方的店里,擺著一些日常用品,因為離兵營約莫百來米的優越位置,自然也賣點菸酒,擺著兩台撞球台,架著烤香腸的爐台,夏天也賣起冰品,這一些場面,在阿兵哥人數眾多的當時,應該都是基本的擺設吧,當然,也足以撐起他們一個平穩的生活。 3 兩年多過後,屘姑有了小孩,尋常的某一天,她帶著出生幾個月的安安,來村裡探望父母;放學後,看到家裡一籃水果,母親才說,屘姑來過,臨走前,還留了兩百塊錢的紅包給我。 再往後一些時間,偶而聽母親提起,屘姑跟她說著志宏姑丈好酒的事,原來志宏姑丈婚前就有喝酒的習慣,現在又積習難改了起來,過量的時候,丟著生意不管不顧都還小事,更會引發夫妻間的口角爭執,和不是太嚴重的肢體衝突;這時屘姑除了要照顧孩子之外,還得忙著店裡的生意,常常都筋疲力盡、左支右絀的忙不過來。 志宏姑丈的酒癮,並沒有因為老二樂樂的到來有所改善,反而變本加厲了,屘姑的處境也更困難,兩隻手除了得照顧三歲多的安安,剛出生的樂樂,幾幾乎,簡單的月子過後,還得料裡小店的事務;寒暑假裡,屘姑也會要我去店裡幫忙,雖然很多時候,我只能照顧一下安安跟樂樂,但多少也能幫屘姑忙著的手,騰點空間出來。 志宏姑丈除了嗜酒,菸癮也極大,菸是店裡賣的,隨手一拿就有,除了菸酒,聽屘姑說,志宏姑丈也迷上了賭博,常常整夜不回家的在賭場消磨。回到家看臉色就知道他贏了,或者輸了,屘姑說:『賭贏吃肉、賭輸吃打』,估計志宏姑丈輸多贏少,因為夫妻間為了錢,吵得不可開交,已是常有的事了。 想著多掙點收入,屘姑趁我幫忙的時候,也會到附近兵營,攬些額外的活,像洗洗衣服或幫忙修修補補之類的,用來支應各種開銷,包含志宏姑丈向她伸手要的賭資。 日子總是跌跌撞撞,生活也乏善可陳,但捱著總得捱著、繼續還得繼續,扭曲的夾縫裡看不到盡頭,只能想著:或許把孩子拉拔大就好了。 高中畢業離開金門之前,屘姑生了三胎,是個可愛的小女娃,如如的到來,似乎也給了屘姑一些生活的光彩,或許前兩胎都是的男娃,調皮、搗蛋,一點都沒讓屘姑少操心,有個女兒,以後可能會貼心些吧,她這樣的期待。 赴台後,空間上的隔閡,加上忙著自己的事情,聯絡漸漸的少了;那通訊不便的年代,藉著書信往返,才能了解家鄉的一點事物,及屘姑一家的點滴。 4 在台北購置了房子,入火時,父母親跟屘姑一起過來慶賀,此時屘姑年近五十,衣著樸素,跟任何一位家鄉的中年婦女一般,略顯花白的頭髮,黝黑的臉上有著深刻的皺紋,是歲月雕刻的痕跡;晚些時候,如如也來了,才知道此時的她,已是大二的學生了,在北部一所大學,念著財會科系,母女倆親膩的互動,神似的外貌、神采,仿佛婚前的屘姑。 聊著天,我問屘姑,這次過來台灣,店裡的生意志宏姑丈看著,還是安安和樂樂呢?她笑著說:早收了,小店旁的部隊解編了,阿兵哥也撤光了。現在就擺個攤位賣些早餐,包子饅頭之類的,有時也打著零工的生活著。我猛然想起,之前家鄉解除戰地政務的事,原來一晃眼,也已經這麼多年了。 (上)
-
沒有一朵雲會撤退 ──致敬最前線戰士們
船帆更行更遠,望不盡 是你們雄赳赳的馬蹄聲 踏破,夜黑的洶湧浪濤 絕不低頭的號角聲,朝陽已升起 如海風,自由而強大 沒有一朵雲會撤退 如潮汐,堅定且溫柔 沒有一朵雲會撤退 號角聲,聲聲不低頭 歸來,是一輪明月 銀色照九州 歸來的也或是一陣風,家鄉窗角邊的風鈴 叮叮噹噹,說著思念與掛念
-
請 坐
青草,請來林後四林坐 滿田鳳梨香,遠飄大武山 紅蔗糖,甜遍了林邊溪岸 鶺鴒牽引北回歸線的熱情 燕鴴用歌聲播灑夢想的種子 一天天,在我的眼裡種滿青翠 馬卡道鳳山八社頭目,請來坐 通過時光隧道回到十七世紀 任你遊獵、燒墾、游耕 肥沃的屏東平原 也請客家人來坐 請河洛人來坐 養殖、種稻、捕魚、培果 雄渾的歌聲在我心裡開鑿 一道感念千丈長的泉源 鳥居信平請二峰圳坐 圳水奉守作客的禮節 順著廊道集合來到 不搶灌溉與防洪的功勞 伏流九公尺深度的謙卑 一心只願百姓安居太平 無患子列隊邀你來森呼吸 臺灣櫸、桃花心木、羅望子 夏至播下小小願種 歷經冬至寒霜 豁然開展出一千零五公頃的樹海 當風徐徐奔馳在自行車道 你可聽到?樹正在狂歡 一季季斜坡藝術節
-
潮水曾經
在沙發上是沉默的 靜靜地躺著 規劃貓的慵懶和閒置 大概是不知不覺閉上眼睛 眼皮重如鉛球 靈魂遊蕩夢中 只要睡著像海岸線 眾多來去的沫影和貝類 一度出現在沙灘上 潮水不斷地拍打 我的世界是微鹹的風 曾經你是一塊礁石
-
【小說連載】 秋月西沉
然而,讓人不可思議又相當離譜的事還是發生了,出殯的隊伍必須經過秋月小舖的門口,想不到秋月竟故意在路旁燃起一堆雜草,因此四處濃瀰漫著濃煙。據說古時候是為了驅瘟疫,但現在瘟疫已隔絕,幾乎沒人再燃燒廢棄的雜草,秋月這種行為,的確對喪家相當不尊重。當她發現兩個兒子竟為羊犅抬棺時,驟然間,內心燃起一股無名的怒火,於是她快步回房拿了掃把,復又快速地走到外面,朝路過的隊伍不停地作揮掃狀。她到底是想驅魔還是趕鬼?她的舉動引起諸多送殯的村人側目觀看,甚而暗笑著,難道秋月中邪了,或是發瘋了,抑或是被羊犅的鬼魂附身,要不,怎麼會有這種怪異的行為? 把羊犅叔的靈柩放入墓穴覆土後,兄弟倆和其他人一樣,一起接受喪家的便餐招待,然後帶著喪家送的膨粿和紅圓回家。秋月一見到他們回來,就怒氣沖沖地把他們手中的膨粿和紅圓朝門口一丟,隨即引來雞鴨的爭食。(一九三)
-
從「娘惹與峇峇」舞曲談多元文化
高一時,編入男女合班,女生只有十個人,學校班級表演競賽,大家討論了一下,當時有一部當紅影片,片名叫做「娘惹與峇峇」,影片中有一段男女主角的對口唱,班上有同學可以編舞,於是我們兩男兩女組成一個表演的小小團隊,每天利用放學後自動排練,那時我們對舞蹈充滿熱情,不怕累,一遍一遍的練習,從生疏到熟練,從肢體動作到眼神的交會,我們好像把自己融入劇情之中,因為年輕,身體柔軟,詮釋著青春、夢想,我們都太入戲了,雖然我們還不明白「娘惹與峇峇」,但透過影片,觀摩男女主角的演出,我們輕盈的舞步,走進了那個熱情如火的南國椰風、陽光之島,輕快的旋律,加上我們多日的練習,彼此的默契,正式演出時,台下同學的掌聲,肯定了我們的舞姿。 「娘惹與峇峇」的歌詞是這樣唱,忍不住哼幾句: (男唱) 你看椰子樹綠啊綠油油。 (女唱) 它生長在那海灘頭,生長在那海灘頭。 (男唱) 你看潮來潮落啊它不怕。 (女唱) 那風吹雨打更不憂,風吹雨打更不憂。 當年只是從表演中,以一曲舞出「娘惹與峇峇」的青春生命,印象中是陽光、是椰風和沙灘,把我們帶進南洋的風情之中,可是對於「娘惹與峇峇」的生活,我們並不了解,直到有一年因為參加「世界遺產種子教師培訓」,我們來到馬來西亞的檳城,有機會走進「娘惹文化博物館」,深深為這個族群豐富的文化所折服。 「峇峇與娘惹」,原來是揩中國華人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後裔,因此「峇峇、娘惹」某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非華人族群的影響。一般其後裔男性稱為「峇峇」,女性則稱為「娘惹」。峇峇、娘惹就是福建話裏的爸爸媽媽延伸而來,後來用於專指土生華人。 馬來西亞檳城的「娘惹文化博物館」,也被大家稱為「檳城僑生博物館」,是典型的土生華人大宅院,這是一座二層樓的建築,於1893年由鄭景貴先生建造。鄭景貴先生是一位相當富有的華人實業家,被稱為「馬來亞錫礦業鉅子」。 這座大宅是檳城「峇峇娘惹」建築的一個絕佳典範,結合了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建築風格。當時我們有機會走進這棟博物館,看見大宅裡陳列了各種「峇峇娘惹」文物,包括家具、紡織品、珠寶和陶瓷。所展示的文物讓遊客們可以一窺峇峇、娘惹的生活。 現場的解說人員本身就是一位「娘惹」,她娓娓道來,尤其是分享各種生活上的美食與藝術文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如豐富的、色彩繽紛的美食,看著各種飲食用器,瓷器的輕薄,造型充滿創意,食物的滋味,驚艷的是甜點「摩摩喳喳」,後來有機會品嚐,至今口齒餘香猶存。 「檳城僑生博物館」還有視覺上的饗宴,尤其「峇峇與娘惹」服裝色彩與質地,如針織品,可以感覺到針針是柔情的傳遞,再把自己高中跳過的「娘惹與峇峇」舞曲帶到檳城,驚覺自己穿越了時光隧道,陽光、椰風與沙灘,實境非夢境,多美的實現! 幸運的是我的工作,讓我可以打造一座「峇峇與娘惹」生活館,就在金門的水頭村,那裡有一座金門知名地標「得月樓」;當時屬於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園區,在取得房子的地上權設定之後,經過規劃設計,成為一座大家的展示館,因為這個村莊僑胞是往印尼發展,所以我們就朝印尼文化的方向來設計。 「得月樓」據說建於西元1931年,是水頭聚落黃輝煌先生經商致富後,委請福建內地的匠師陳南安設計建造的一座高聳建物,其中也包含了防禦設施,有一個銃樓,因此成為當時水頭聚落最高的建築,並以「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涵,取名為「得月樓」。 展示以「峇峇與娘惹」的生活文化為主,內部的家俱特別挑選了那個時代的鑲嵌貝殼木製桌、椅,碗盤是精製的瓷器,上有彩繪,服裝色彩、樣式都具代表性,還特別陳展一桌娘惹菜肴,許多遊客都為了一睹,專程登樓,讓味蕾一嚐美食滋味,用眼代口,如叻沙、摩摩喳喳、千層糕等,大家圍著那一桌美食品頭論足,有一次我帶著新加坡回來省親的堂哥、堂姐和表哥、表嫂,他們有的出生印尼、生長在印尼,大家都睜大了眼,彷彿看見老朋友般的雀躍,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報導文學家楊樹清在96年1月24日《金門日報》「浯江夜話」以〈伊人在水一方--公孫嬿的(得月樓)〉,摘錄了公孫嬿對得月樓的敘述: 「人影閃入樓內,我的情感也像斷了線的風爭,輕輕跌進門檻。這種窮鄉僻壤的島上,很少有這種高樓;而高樓建築的宏偉,放在任何大都市中都不遜色。」……──公孫嬿<得月樓>(1960) 在那個兩岸煙硝迷漫的緊張時期,將軍作家與「得月樓」結緣,為其留下珍貴的印記, 楊樹清寫信給公孫嬿,文中: 一九七九年,自美歸來的公孫嬿,回了我一封信,信中寫道「……說起來也是緣份,我的最寶貴的一段青春歲月就是在金門渡過的。 公孫嬿<得月樓>的小說,吸引了十七歲的楊樹清與好朋友王鴻湖初探「得月樓」,我的「娘惹與峇峇」舞曲,留下青春的美好時光,無論是馬來西亞的檳城、新加坡或印尼,其「峇峇與娘惹」的生活文化,都與金門有一段深深的緣份,有一年金門國家公園在水頭聚落辦活動,那時處長曾偉宏先生,走進活動現場(得月樓前),水頭鄉親熱情與會,我因承辦業務,有機會參與其中,品嚐來自印尼的水頭媳婦,端出一鍋道地的娘惹美食,掀開鍋蓋,在煙霧中,鮮黃的「薑黃飯」,色彩與香味擄獲了我們的味蕾。 我和同學共舞的「娘惹與峇峇」,依然在青春中翩翩飛舞,金門走過僑鄉,走過煙硝,但我們在文化融合中,開創出更璀璨的島嶼多元而包容的文化,金門歡迎大家。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當然,如果他們的母親秋月在場的話,或許會橫加阻撓,再怎麼也不允許兒子去抬棺,而且也會怪罪主事的長老故意整他們。可是她卻見利忘義,無臉來送羊犅叔一程,因此安排她兒子去抬棺她並不知情,而來送殯的村人看到長老做如此的安排,心中莫不偷偷地笑著。說是整他們兄弟也好,要他們代母親向羊犅叔贖罪也罷,這是多麼妥適的安排啊!長老雖然是一個大老粗,但憑著他的經驗,對出殯儀式工作人員的調度,畢竟有他的一套。看在大頭眼裡,似乎也感到欣慰。 棺木上方橫著一枝粗大的杉木,然後用粗繩索綑緊,只見抬棺者腰間繫著一雙草鞋,並由俗稱的「頭白布」綁緊,八個人分別進入他們分配的位置。而實際上棺木裡面裝的不僅僅只是死人,還有塞得滿滿的所謂「金銀庫錢」,加上棺木上方的「棺罩」,所以相當的笨重,如果沒有力氣及沒有抬棺經驗者是難於勝任的。幸好長老事先傳授給他們經驗,加上他們的力氣,才能順利地夥同其他人,合力把羊犅叔的靈柩抬上山頭,放進事先挖好的墓穴,然後覆土。過後喪家基於習俗,又送給每位抬棺者一塊「膨粿」,兩個「紅圓」,以示對他們的謝意,也要他們吃一個平安。(一九二)
-
走訪旗津浪花及砲台
那大小浪花一波波撞擊著山壁和岩石,像在玩追逐遊戲,卻很有規律。也像浪花在仰喉接力吟唱。澎湃洶湧,節奏感很明朗動聽!大浪在山壁上碰撞出亮麗雪白的水花,大大小小的浪花激揚著奔放,又迅速謝落。 這是我很喜歡,百看、百聽不厭的浪濤旋律!縱使聽來也有點像在激情控訴,但每到旗津,這是我必訪的一隅。位於往旗後砲台方向,走過星光隧道即可見到這片美麗海域,再轉個彎往山上走就可到達旗後砲台區域。 旗津,眾所周知的是來這裡,在沙灘上推推海浪,玩玩追逐浪花的快感!有些男人喜歡轉著眼球追尋比基尼的玲瓏曲線。傍晚時分觀賞那雀躍於海面,美麗夕陽璀璨景色;吃吃海鮮,商店街購買海鮮特產;吃吃夜市裡的各項美味小吃。香酥的蚵嗲和香噴噴的烤小卷是不會放過的。若不想到海鮮店吃,夜市的小吃攤有許多不錯的選擇。或三五好友(家人)坐上自駕的電動遊園車到處遊竄,好不快哉! 但,星光隧道至旗後砲台這一段,應是旗津另一段具有悠遠歷史價值,很值得一遊的景點。旗後砲台位於旗津最北端的旗後山上,扼守著高雄港出海口,地理位置險要,自古以來就屬於軍事要地。 旗後砲台是清領初期建立的,並設有駐軍。砲台是中西式合璧設計,以紅磚砌築,並鑲入許多傳統紋飾;全區分有操練場、大砲區、指揮區。入口處有「威震天南」的題字,與哨船頭的「雄鎮北門」相呼應著。乙未戰爭時曾遭日艦轟擊,至今仍可見到戰爭所損的歷史痕跡。 1874年牧丹社事件過後,在加強海防的政策推動下,清政府在旗後(中位)、哨船頭(低位)、柴山(高位)等三處建立新式砲臺,以三個高低層次不同的砲位全面守護高雄港的安全。旗後砲台是三個砲台中最大規模,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砲台。 砲台的高度位置優勢,也是景色最佳之處,居高臨下一覽無遺!來到旗後砲台除了能探訪清末軍事建築的布局外,視野更能遠眺第一港口向外海延伸的防波堤,消暑勝地旗津海水浴場,並欣賞大船緩緩入港的港都特有景觀。 旗津今晚月色很美,很明亮!高高掛在天上對著我們親切微笑!也叫我們無論走到那個角落,似乎都被緊釘著,一舉一動都被窺視。買了一包又一包的夜市美味,提到岸上享用,不遠處傳來假日舉辦的舞台歌唱。旗津夜色綺麗綿延,真是視覺、聽覺、味覺都被餵飽了。 搭上回程的渡輪上,抬頭望見那清朗的明月依然對著我們微笑,光芒直射海面,一路護送我們下船。其實從鼓山渡輪到旗津沒有幾分鐘就到了,兩邊的渡船口清晰可望見,對於會游泳者應是不難越過到對岸,但對於旱鴨子,那可是「咫尺天涯囉!」 以前不習慣搭船,自己開車去需經由「過港隧道」繞一大圈,幾十分鐘車程才能抵達旗津,有時還會在路上大塞車,現在改變習慣不但更輕鬆,能經常走訪旗津浪花,還可以在船上欣賞海面上美麗夜景。
-
七十回首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而我,明年就滿七十了,即將步入所謂古稀之年。聽起來有點……那個。想當年,外公外婆七十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已經很老了。誰曾想,如今輪到自己。雖說,精神尚可,但是仍有一些毛病在身,高血壓、糖尿病之類。將來,生命的路還有多長,我無法預測,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珍惜當下。前些天夜裡,朦朧之中突發奇想:選擇幾個包含「7」的數字,對應當時的年齡寫點什麼。至於為什麼是「7」而不是別的,說不清楚,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於是,我寫了下面這些有點類似大事記的東西。 7歲,我上小學了,實際上是接近8歲才上。因為我的生日小,11月。前一年母親帶我去報名時,人家說是未滿7歲,不符合規定,只能轉年再來。 直到今天,我還記得我的班主任老師,當時的她已經滿頭白髮,得有50多歲了。人嘛,說話和氣,特別慈祥;在一次期末考試之後,還送我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送給語文、算數雙百分的王小革(後來「小」改為「曉」)。拿著它,我高興了好幾天,可惜最後沒能保存下來。 也是在這裡我加入了少先隊。入隊那天,為我繫紅領巾的是個高年級女生,小姐姐長得挺好看的。 隊日活動時,我們總會唱起隊歌,那首由郭沫若作詞、馬思聰作曲的老隊歌,鏗鏘有力的旋律至今仍在耳邊迴響。「團結起來繼承著我們的父兄,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 17歲,初中畢業來到工廠,先是挖了一段時間防空洞,接著分到軍工車間。儘管是學徒工,但是畢竟由此跨入工人階級行列,心裡喜滋滋的。沒想到,過不多久,居然捲入一場所謂「反革命小集團」的風波之中,在廠裡的集體宿舍關了一個星期接受審查。家人急壞了,不知出了什麼問題,母親給我送來換洗衣物,也都沒讓見面。好在最終沒事。現在想想,虧得當時不是團員,否則大會小會挨批還得組織處理,那可糟透了。 27歲,稱得上師傅的我開始找對象了。這種事當然不會一談就成,自然花費不少時間。其實,我並不是那時才開始的,比這要早。當時,我已經晉級二級工有些日子了,工資每月39.8元,似乎多少有點資本。好了,就此打住。借用一下當年賈平凹的《廢都》出版時的做法,此處刪去200字。 37歲,我在政府機關已經幹了若干年。當初,通過在工廠選調幹部的途徑來到機關,由一個普通工人成為國家幹部,而後幾次升官,科員-副處長-處長,按說幹得不錯。用朋友的話來說,這裡成就了我的所謂「高光時刻」,也曾兩進中南海聽報告和匯報工作。鄧小平南巡之後,有個時期黨政機關辦公司,我所在的機關也辦了一個,自己曾經管過一段時間它的業務。在那些日子裡,除了工作就是忙乎它了,鋼材了,汽油了,化肥了,等等。短短幾個月掙了不少,心想原來賺錢並不難。殊不知那是企業給你面子,短缺經濟時期有了東西就有了錢。於是,心裡漸漸萌生一個念頭,什麼時候能光明正大地為自己掙點錢呢? 47歲,在一家國企任職,負責銷售。後因公司資產重組帶來的問題,導致心情壓抑,在新與舊的夾縫中極為苦惱。為此,還曾跑去海南呆了一些時間,其實是逃避。現在回想起來,當年特別遺憾的有兩件事,一是沒能促成公司與某知名經銷商合作,由其出任產品的全國總代理。此舉不敢說必定打開局面,起碼也會重整旗鼓;二是在公司分家之前,未能與老總及時溝通。否則,在人員安排上,情況不會變得那樣被動,包括我自己。時至今日,我依然十分懷念當時的銷售部,懷念我的那些同事。我們一起去哈爾濱,去長春,和當地經銷商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在太陽島上拚酒,在仁風閣裡聽朝鮮姑娘唱《金日成將軍之歌》。 57歲,可以說是我的多事之秋。不是別的,是身體。算起來,前後幾年竟然幾次咳血,住院1次,我都準備寫遺囑了。全是因為寫書一事鬧的。五十過後,一直就想寫點東西,記下當初,記下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人生在世幾十年,總得留下點什麼不是。那時的我,還在公司上班,平時頗為忙碌。但是,寫作的衝動已經容不得你不動筆,常年的辦公室加班就是這樣開始的。只為寫書,寫一部小說,而且是長篇。誰知,一寫寫了五年。白天工作,晚上寫書,周末無休,完全用來碼字,我都挺佩服自己的。不過,再強的身體也撐不住了,也算是衝動的懲罰吧。 67歲,退休以後,賦閒在家多年,讀書,寫點隨筆,偶爾出去旅行。 以後還會續寫幾個「7」呢?77或者87?97不敢想,就我的狀況而言,沒那個底氣。不過,我想長輩如有長壽基因,兒女應該不會太差。
-
香
一炷 深厚 靜靜地等待著 氣息幻化 召喚 瞬息 置几發櫝 鼓吹 城隍公保庇四方 而 我又思念起 那年 霧季 叩首 祈請 一心祈願 飛特立順利 一遍又一遍 一圈又一圈 分不清是淚還是累 金光磅礡 流入大地 澆灌原本一片荒蕪心靈海 救贖渴望回故鄉 安寧療護家族心 雨來 再扣首 一桌又一桌 十日 百日 對年 一回又一回 誠以 食以 傳承以 風來 三叩首 褪去了黑暗 迎來了新生 燕尾馬背接續 博士壁刻劃三 家訓 心假傳之 鑼響 起身 答恩 感念 火焰成龍 隨意念化彩虹 而那虔誠如能量定律 永雋不滅
-
屬於青春的暑假
那年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暑假,我、真、靜三人,過了一個至今還難以忘懷暑假。 七月份我們當起推銷員,挨家挨戶介紹優良兒童刊物,週六、週日我們還到各地發傳單賺零用錢,不管我們遭遇到多少拒絕與白眼,我們都咬緊牙根,只為了我們的夢想旅行。 就這樣我們籌措了一萬元左右,開啟我們八月份的武陵農場、福壽山之行,我們坐車到武陵農場,此農場一向以花海、蔬果、秋楓、瑞雪著稱。此刻正是蔬果旺盛的時期,高麗菜的香甜,蜜蘋果的香脆可口,滿足我們的口慾,三個人快快樂樂吃、喝、玩、樂,並讓繡球花成為我們相片中的主角。福壽山四季氣候,非常分明。水梨、水蜜桃、品質更佳,我們睡最簡單的房間,買最平價的蔬果,還從中學會討價還價本事。 欣賞山嵐風光,盡情抓住最後一個暑假的歡樂,再盡興的返回,當起社會新鮮人。 畢業後我們雖有足夠的錢,但卻沒有辦法湊齊朋友一起休假的時刻,至今仍然遺憾,好友也少再連絡,而那個暑假相信是我們最美的共同回憶。
-
領悟
母親外出散步時,不小心扭傷了腳踝!匆忙趕回家,看到孤零零坐在床沿邊,不良於行的媽媽。一陣心酸,淚水濕潤了眼眶,好不容易把老人家送到醫院。一路上母女倆緊緊地依偎著,我小心翼翼,唯恐稍不留神,舉步維艱的媽媽會失去重心!這一刻,我深深體會母親的寂寞,發現守寡撫孤不讓鬚眉的「不倒翁」老了,感受母親對我的依賴。 母親一生坎坷,中年喪夫--母兼父職的辛酸,晚年喪子--白髮送青衫的椎心之痛!生命中一次次的遭逢她勇敢承擔,為了拉拔五個孩子長大,她每天一大早就蹲在溪邊幫人家洗衣服,接著肩扛鋤頭、手提農具,迎著朝陽下田作幫工,插秧、割稻、曬穀、除草,樣樣來;農閒時期就跟著蓋房子的「土水師」做小工。厚繭長滿了雙手,烈日曬黑了皮膚,汗水浸溼了衣褲,她咬緊牙關不怨天尤人。 血型O性格獨立自主的母親,天生好強,無論任何時候總是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沒有進過學堂讀書的她「能粗能細」,從農耕到女紅、烹調料理到流傳民間的歌謠、小調、猜謎、諺語,及民間的風俗禮儀,知之甚詳出口成章。村子裡哪家有紅白喜喪,都會請她去幫忙,她的吉祥話「四句聯」經常逗得大家笑呵呵。 記憶中的母親,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即使到了晚年也沒閒著,帶孫子、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沒有休閒、沒有娛樂。只有每天午餐過後,扭開五斗櫃上那架陳舊古老的收音機,聽一個小時的歌仔戲。老人家坐在那間廚房、餐廳兼起居室的門邊,一只小板凳一個圓竹籃,裡面是針包、棉線、剪刀、碎布和大小鈕釦,她一邊聽戲一邊挑挑撿撿、補補縫縫、穿針引線。屋外是金色燦爛的陽光,屋內是聲嘶力竭對對答答的歌仔戲,山伯英台、王寶釧薛平貴、陳三五娘、雪梅教子……唱者如泣如訴,聽者如醉如痴。母親沉醉在幽幽泣泣的劇情和歌聲裡,感情豐富的她,情緒會隨著劇情起伏,眼熱鼻酸或喜形於色。 母親雖然識字不多,但口才便給,很有聽眾緣。也許是歌仔戲聽多了,也或許是「天賦異稟」,她能夠把目睹、耳聞、傳說的馬路消息,經過剪接修飾,變成一篇一篇茶餘飯後經典、正面的話題。只是故事說多了,人、事、地、物難免重複,經常是「伊講頭我知尾」或故事內容差不多,人物背景不相同。是真的也好,戲劇與現實合成的也罷,我不再如以往般追根究底,不再和她明辯是非爭論真偽。 走出醫院大門,望著不再年輕的母親,我扶著她的胳臂,老人家鬆垮的肌肉隨著身體的走動而晃漾。我心有戚戚焉,那肌肉曾經年輕、緊實;有朝一日,我胳臂的肌肉也會垂首向地心引力叩問。終於我領悟不能再拿自己的標準要求母親,不可以把自己的觀念硬塞給老人家;知道要求年過八十的長輩,作個廿一世紀的現代人,是件多麼困難且苛刻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