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憶往》懵懂「熱狂」話少年
人言:呷老有三歹,即「淺眠」、「厚尿」、擱「放嘸屎」。而青春少年兄,亦有三歹,就是「熱狂」、「飫勞」、兼「敖力放屎」,人分老少,好壞不同,若向老人不好的毛病,因筆者尚未領「老人年金」,所知有限,僅知鄉野對老人家戲稱:「老灰仔,放屎一ㄉㄉ」。印證「放嘸屎」應所言不假。至於少年的毛病輕重,就體會深刻,不敢或忘,其中居三歹之首「熱狂」,更是不吐不快,鄉人稱「熱狂」,指年少輕狂,做事欠考慮,橫衝直撞,猶如「老猴爭墓孔」、「橫柴舉入灶」,這就是年少的德性,加上時局艱苦,各家戶普遍食不足裹腹,成長發育階段,囝仔兄不「飫勞」才怪哩,袛是飢餓的面相,配合「熱狂」的特質,不論捍衛「八肚」,或日常行事「變猴弄」,除了匪夷所思,看倌們可能也想像不到,以下就舉幾則當年的鄉野實例,供讀友們「鼻香」分享: 例(一):公嬤疼孫仍自然天性,尤其若世代單傳,人丁單薄之家,對男丁降生,不視為「金孫」來疼,沒人會相信,昔日村內就有一位具「金孫」背景者,名喚「嬰仔」,雖降生在不甚富裕的家庭,惟仗著「二雙腳,多一塊卵葩」的優勢,舉凡吃食先上桌,分餅作雙份,享盡一切公嬤的膩寵,自不在話下,然「嬰仔」猶不知足,有一日竟將算盤打在他家,那隻每早司晨的公雞身上,而雞臨禍事將至,渾然不知,天剛微亮還很敬業的喔喔啼,啼聲是很宏亮,袛是作最後的哀鳴,明天將提前退休了。中午時分,「嬰仔」見公嬤在「木舉頭」各據一張躺椅午睡,自忖時機成熟,躡手躡腳地接近「深井」水缸邊的雞籠,左手盛半瓢水作引誘,當公雞的雞脖子伸出籠外喝水,右手火速抓住雞脖子,袛聽「卡嚓」一聲,脖子已遭擰斷,真係「夭壽骨」喔!待公嬤一覺醒來,「嬰仔」還很鎮定,向二老眶稱:「咱ㄟ雞去乎兵仔狗咬死囉」!並道出本意:「安嬤,阮欲呷雞腿,甲掠來 」!而二老見「木已成舟」的這一幕,當然不會懷疑自己的「金孫」,竟是殺雞的凶手,在燒滾水拔雞毛的同時,反而輪番咒罵兵仔及他的狗,想想兵仔有時確是鴨霸,但斯時無端受冤屈,嘛係「足衰 ㄟ」! 例(二):「戶神」貪甜,眾人皆知,囝仔「飫勞」,更勝一籌,當村外打銅板,發出「鏘」、「鏘」、「鏘」或是搖起「師公鈴」,發出:「鈴」、「鈴」、「鈴」的聲音,無須告知,囝仔兄便能分辨賣「好呷糖」,及賣「酸枝」的來了,老闆是做開生意,然各家戶的器皿,可要遭殃了,當家裡「歹銅舊錫」,或撿來的廢棄彈殼,能換的皆換,換完了有些「青面」兼「白目」者,竟打家裡完好如新鍋具的主意,村內「坎面仔」,向來哮呆擱「飫勞」,因受不了村童人手一支「酸枝」的誘惑,竟趁家人不在,將唯一煮食的那只「釣仔」,取出來換,且怕老闆因新「釣仔」不肯換,竟自作聰明,掄起一塊石頭,將鍋底砸破混充舊物,結果冰涼甜美的「酸枝」,嘴巴是吃到了,惟下場是屁股,被伊老爸「扁擔刀」,打到開花,三天無法坐椅子,唉!飫鬼「熱狂」的下場,當遭逢此劫。 例(三):「李小龍」旋風,席捲台灣,金門自無法倖免,惟看電影要錢,故大人可獨享,而囝仔沒錢卻愛看,當然唯有看「白戲」一途,舉凡偷爬牆入內,或趁收票員不備,直衝硬闖,皆是想得到的「步數」,惟同伴中有一位身材瘦小者,名喚「干踢」,每回皆能大搖大擺入內看戲,他除了有過人的機智外,就是臉皮厚不要臉,使出來的點子是,半路認老爸,當大人持票入內時,他就居後緊緊拉住大人的衣角,並對收票員眶稱:「伊係阮爸」。隨即快速跟入。試問:有那位大人被不識的囝仔,喊老爸不暗爽在心內,更不會出來拆穿西洋鏡。而武術電影看多了,總有後遺症,看銀幕上「李小龍」痛扁小日本鬼子,拳拳到肉,發出「啊喳」、「啊喳」的鬼叫聲,忍不住總會偷學二步,經常在不經意中,遇有老人家經過,會發出「啊喳」的鬼叫聲,老人家年邁膀胱無力,經常會被驚嚇到「滲尿」,當然被罵:「夭壽死囝仔,失教示」。是常有的事,而模仿「李小龍」最甚者,是徒手劈磚頭,舉凡鄉內「破厝間」有多餘的「顏只」,或是瓦片,均拿來試試手硬,還是瓦片硬,當手起劈砍的瞬間,非「顏只」應聲斷裂,而是自己發出悽厲的哀叫聲,小手「腫歪歪」的下場,並不會阻止「仿效」的風潮,原由是囝仔「熱狂」加「慢皮」,原由在「李小龍」作這些危險動作時,未發警語:「叔叔是有練過地,小朋友危險動作,不要學喔」! (上)
-
好把音書憑過雁
—讀許冰娜〈導遊心情二帖〉有感/ 景點的資訊,宜成立個案,摘成簡明的腳本,供導遊運用及傳承之需。運用時,可以相客燒菜,看人下米,並發揮各人的唱做功夫,讓景點成為名劇,導遊成為明星,何愁無觀眾? 景點的描述,常有隔行如隔山的困難。因此,寫腳本時就不能不借重專家或其著述了。 譬如,「古寧頭戰史館」裡面,有一張「戰鬥經過要圖」,圖上註記了不少「軍隊符號」和數字,一般遊客看不懂,旅遊業就要借重專業軍事人員來搞通。如果導遊能手執指揮棒,站在圖前向遊客介紹:「古寧頭戰役,主要的參戰部隊,有十八軍、十九軍、廿五軍、二○一師。這面畫有三個『×』號,寫了個『18』的旗子,代表十八軍,旗桿所插的位置,就是當時十八軍的指揮所。這邊的湖下村,是十九軍和廿五軍的軍部所在地。右邊這條畫有兩個『×』號的藍線,是師的戰鬥地境線,二○一師在左,四十五師在右,責任分明::::。」(參考︽廿年︾一書的附圖)遊客必報以欽敬的眼光,夢裡都會告訴別人:金門的女孩真行! 戰史館裡,還有當年參戰的軍、師長簡介,像高魁元、尹俊、李樹蘭等多位,都有補充的餘地。而廿五軍軍長沈向奎將軍,若能指出他是當年股市四大天王之一的「威京小沈」(沈慶京)的叔叔,相信能拉近許多遊客和歷史人物的感情距離。(烈嶼湖井頭戰史館,更有歷屆「小金門王」的玉(遺)照(可惜不全),也可介紹幾位,藉以消除那種嚴肅冰冷的「史」味。) 他如「燕尾馬背」,可發揮的地方也很多。像「馬到成功」、「燕戀舊巢」等吉祥、溫馨的題材,都可做為談助。曾見一副祝賀新居落成的對聯:「鶯遷喬木迎新運,燕入華堂戀舊情。」適當引用,可展現氣質,使金門文化在有意無意間傳播出去,便功在桑梓了。至於充實解說內容深廣度的工作,有待文史、觀光、旅遊,以及其他有心人士的通力合作,不難做出真、善、美境界。 浯江人才濟濟,想要打造一個熠熠生輝的「文化金門」推向世界,引來很多觀光、投資的鳳凰,應非難事。怕就怕新舊、軟硬不能兼顧,某些關鍵建設如水源,交通不能有突破性進展。這在地方的輿論上已有不少反應。而在可操之在我的努力面,戰地特色和一些與歷史有關的景觀,不僅不宜輕易毀棄,最好能做適當的還原,並使之活化。例如,很多世界級的人物訪問過金門。不少團體訪問過金門,記得報導中還有個相當特殊的行程,一群婦聯會的女作家曾參觀庵前特約茶室,那是一種人性的關懷呀,又如,當年部隊借住民房時的生活起居,湖南高地上胡高點兵的場景(可參閱胡將軍︿泛述古寧頭之戰,五章一節),翟山坑道的裝卸操演,虛江嘯臥的壯懷激烈,丘葵的不事元朝,朱熹的燕南山講學,陳淵的牧馬,乃至許多鄉賢的故事,都可以通過小說、戲劇、電影的處理手法,使之風華重現,活化在遊客的心中。 另一方面,木麻黃是金門半世紀來的「恩」樹,應予保留在中央公路及海邊。粵華合作總社舊址如能重加利用,何妨招牌重掛,老店新開,做為軍公教福利站,或由民間投資,專做兩岸土產。彩繪碉堡,構想新穎,但卻「不復當年」戰士在碉堡裡枕戈待旦的生活風貌,和一燈如豆,幹部教戰士識字的夜課景象,遊客想看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風物,不是時尚。 景點的開發,宜以現有的資源為基礎。騎鴛鴦馬、漁村補(織)網、井邊洗衣(結合轆轤、古井、石盆石板、民宿)、踏錐(自打花生或黃豆粉,享用米麻糬或剎包)、烤地瓜、烤芋仔:::等,復古的玩意兒,有賣點。 觀光景點,有時可利用小說故事來創製。如長江下游的采石磯,就利用明朝馮夢龍的一篇︿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小說(見︽警世通言︾),或北宋梅堯臣的一首詩,造了一個「捉月台」和「衣冠塚」等景。李白那裡是因「水中捉月」而死?因有此典故,而在讀了陳長慶的︽失去的春天︾後,曾異想天開,擬在大膽島立一塊「多情湘女藍琪海葬處」的碑,以供癡情讀者憑弔,而且擬好了一首七絕:「英雄島上美人來,遍地鮮花為妳開。白骨何須金作塚?芳魂自有石成臺。」雖然「假作真時真亦假」,但為一部本土小說造個浪漫的假景,在很多莊嚴的戰鬥景觀中,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留作大膽島開放後的參考吧。 拉雜寫來,班門弄斧者多。但總覺得,當年的金門,眾星拱月;今天的金門,則有幾分像胡璉將軍嘆息聲中的金門「唐馬」││「但以之為耕種及交通工具」(繳稅及做小三通的幌子),世人多忘記了她是一匹「伏櫪老驥」。老驥要返老還童,則求人不如求己。即使要求人(取經)指引迷津,也要求個像朱熹、俞大猷、王陽明等那樣的「大丈夫」,要不然,就發揮群策群力的克難精神,不愁「文化金門」建不起來,走不出去。不知識者以為然否?
-
日落馬山文
往往,人在忙碌時會遺忘一切,在空閒時又會一一浮現,而恰好我是屬於前者,繁瑣的業務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我那有心思做白日夢。 月初更是我最忙碌的時刻,幕僚單位來領取四大免費票,我必須核對名冊在領據上批示。伙食團來領取副食補助,我必須審核人數開具支付通知單。整天坐在辦公位子上,緊繃的神經好幾天都得不到紓解。 然而,當心戰大隊的行政官來領取第四季福利點券時,我突然想起黃鶯,但我卻沒有勇氣打聽她的消息,只粗略地和他閒聊一番。 「王上尉,播音站的點券是他們到隊上領,還是你幫他們送去?」 「都是我幫他們送去的,那些女播音員比誰都急,點券還沒到就打電話來問了。」 「可能急著買一些日用品吧。」 「說來也是蠻可憐的,像馬山播音站那麼遠,買點福利品要到陽宅,人多時,要等很久才能買到。」 「這些問題,司令官在晚餐會報時曾經指示過,我們正在研究小據點巡迴服務的可行性,雖然還沒有定案,但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此一來,偏遠地區的官兵就方便多了。」 「我在馬山播音站當了一年多的站長,能深刻體會他們的苦楚,將來如果真能實施小據點巡迴服務,受惠的必是第一線的官兵。」 「馬山有山有海,林木蒼翠扶疏,環境整潔幽雅,浪聲濤聲在耳際,漁舟帆影在眼簾,的確是工作的好地方。」 「你到過馬山?」 「大部分都到觀測所,播音站則是第一次進去,那是今年秋節前夕,陪主任去慰問,主任還加發了二百元慰問金,給一位名叫黃鶯的女播音員。」 「黃鶯的聲音帶磁性有感情,敬業的態度更不在話下,我們大隊長蠻賞識她的。」 「你什麼時候到馬山,幫我帶一本書給她。」 「那有什麼問題,我下午就幫她們送點券過去,別說是一本,十本我也幫你帶。」 他沒有問我原委,就一口答應下來,而我卻有一點兒不知所措,不知該帶給她一本什麼書,對自己唐突的行為感到有些兒納悶。尤其這段時間,我正沈浸於克羅齊的︽美學︾以及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身邊有的也是這幾本較生硬的理論書籍,如果對文學與藝術沒有興趣,勢必會讀不下去。 我突然想起,日前發行站分發給文康中心的一批圖書尚在我的櫃子裡,雖然是連隊書箱裡的書,但都是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印行的名家作品集,無論水準和印刷,都是一時之選。 我打開鐵櫃,沒有特別的挑選,也沒有看書名,順手拿了三本,裝在一個特大的公文封裡,用釘書機釘上封口,寫上:請交黃鶯小姐,左下方並沒有署名,相信行政官會告訴她是誰託他帶來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王上尉早已告訴我說,書已送到,而且還把我的名字和郵政信箱一起告訴她,甚至要她寫信或打電話告訴我。但我並沒有收到她的隻字片語,也沒接過她的電話。雖然經常和行政官碰面,我並沒有刻意地打聽有關於馬山和黃鶯的消息,黃鶯的影像,似乎也暫時從我的腦海裡失去了蹤影。 然而有一天,傳令從文卷室為我帶回來一件郵包,寄件人竟然是馬山播音站黃鶯。我訝異地拆開一看,除了寄回三本書外,另附了一張小紙條,以及一片在葉上簽了名的楓葉。 在紙上,她寫著: 陳大哥: 你曾經說過,機會是人創造的,今天我必須謝謝你為我創造一個讀書的機會。 送你楓葉一片,它是深秋時分,我在馬山山頭撿拾的,但願你珍惜! 黃鶯 (五)
-
《仙洲鳥語》賞什麼鳥?
金門一年四季皆可賞鳥,不是有人說金門冬季鳥種比較多嗎?但是實際上,只要你多接觸多注意多看幾次鳥後,到夏季你注意觀察鳥類的繁殖,那才是最菁華的,冬季看鳥是有如平常走馬看花、隨意張望,就可看到一大堆各式各樣的鳥種,而夏季賞鳥時,有如走到鳥家裡觀察牠在做什麼?找到巢穴去,甚至不用到巢穴,你就可知牠們在幹什麼,許老師他們早期研究時,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金門的戴勝鳥,牠冬天是跑去哪裏躲藏休息了?是否夏天才跑出來的?為何夏天看到牠出現的頻率較多? 賞鳥人士先假定戴勝鳥有遷徙的可能性,可是後來發現觀察出牠們是在夏季繁殖,出現頻率高是因為牠要餵食,而冬天時戴勝食完即走,夏天為了繁殖,牠們必須找食物跑回巢穴餵食,一天當中跑幾十趟,讓我們看到的頻率就多了幾十倍,如此,從夏季牠們的一些行為中,多了些認識,所以賞鳥不論於冬季或夏季各有其可看度,而最菁華的並非在夏季或冬季,而是在賞些過境鳥,每年在3、4月份,8、9、10月份鳥類大量遷徙,金門是牠們的過境地,有時因天氣關係停下來,在壞天氣停留一下,我們可看到其精采部分,有更高的可看度,在好天氣時,鳥兒一飛過境就走,看不到什麼,故真正會賞鳥的人,喜歡選擇天氣要變壞之前,趕快來金門賞鳥,也要有心理準備,因飛機因素可能要待上好幾天,此時,可看到鳥類圖鑑上不易看到的鳥種,所以說金門一年四季都是賞鳥的好日子。 一般將鳥類分成下列各種: (一)留鳥:長期留住在金門的,常見的如戴勝、環頸雉、花嘴鴨、鵲鴝:::: 其中鵲鴝是從大陸遷徙過來的,如前一陣子過年前,地區賞鳥人士李慶豐老師,在太武山附近看到了三隻栗背短腳鵯,而許老師隔日去找尋芳蹤,卻抱著懊惱心情下見不著牠們,但皇天不負苦心人,過年初三在廈門的植物園後山路上,許老師見到了7、8隻的栗背短腳鵯,由此推知,此鳥種在金門、廈門間飛徙,發現那兒環境較適合生存,就會留下來,所以鳥種會受到地緣關係,適合者就留下來,慢慢增加就成了留鳥。 (二)夏候鳥:來金門繁殖的鳥:如燕子、黃小鷺、粟喉蜂虎、烏啾:::等鳥種,這裡曾有這麼一個疑問,夏候鳥為何要從南洋跑來金門覓食繁殖? 原因是什麼。南洋的熱帶雨林,昆蟲食物種類一定比金門來的多,何以牠們還要飛來金門繁殖?學員中,有人回應(1)因南洋天氣太熱之故?(2)夏季南洋雨量太大了,把鳥巢打垮了?這兩點答案的回應,許老師分析認為天氣熱,這點並未造成鳥蛋未孵就熟之慮,因發現挖洞築巢的氣溫不高,約在攝氏25到28度之間,而夏季雨量太大,築巢的受力,並不因此會使巢穴弄垮,倒是最可靠的成因,是夏季金門天空中的蟲,如燕子吃的是我們騎機車會砸到眼睛的蟲兒,燕子嘴巴有如大勺一樣,一張開,低層的幾千隻蟲兒一掃即光,而栗喉蜂虎吃的是一隻隻的咬,如蜻蜓、蝴蝶等,這兩種鳥類牠們的食物沒有重疊性,彼此間沒有競爭對象,要吃什麼就有什麼,在空中兩者之間相安無事,但是若在南洋,競爭對手增加太多了,故而牠們選擇在金門這無對手的環境繁殖。 (三)冬候鳥:冬季才來的,不是為了繁殖,而是來金門避冬的,今年估算有七千隻的鸕鶿來渡冬,他們吃的是小魚,對漁塭養殖迫害不大,感覺不出來,和漁民間的衝突不是很大,紅嘴鷗只有一次曾大量出現在太湖,成為特殊景觀,之後就未曾再現。而冬季候鳥中,最受許老師觀看的為母鳥的黃尾鴝,牠是從西伯利亞飛來渡冬,在馬路旁即可看到牠的行蹤。 (四)迷鳥:沒有意想牠會來的,但他突然來了,這包含過境鳥,只來休息一下的鳥類。過境鳥中,以3、4月間出現的紅尾伯勞數量最多。 金門的環境,樹木還沒遭受大量砍伐與破壞,有這兩百多種的鳥種可供大家來欣賞,實在是賞鳥者的福地,天未亮的拂曉時分,即可聽到鳥兒的清脆叫聲,不用走出戶外,鳥兒就在你身旁,這份美好的享受可不是人人都有的經驗,何其幸的我們,大家一起來享受大自然給我們的饗宴吧!
-
《夏日戀曲》清涼一夏
之八 睡五腳氣 「五腳氣」是金門地區對建物簷下未受陽光的廊道空間的稱呼,其實就是所謂的(騎樓:亭仔腳)。因其蔽日陰涼:通風涼爽常是人們歇息之所。據說「五腳氣」是由南洋華人所稱的「五腳基」傳回金門而轉意譯為「五腳氣」的,此說尚待考證。 睡「五腳氣」是昔時地區四五年級生以前的人們共同有過的經驗,無論鄉下或城鎮儼然已是一種風氣與習慣。 聽長輩說往昔金門林木缺少,夏天一到艷陽直射地面,火傘高漲:異常炎熱,地面發燙,直如蒸籠一般,不利於行人,人們紛紛躲到「五腳氣」乘涼小憩去了。有的人家將餐桌移到「五腳氣」好好吃一頓清涼的中飯;有的扛出一把長板凳,幾張椅子,圍著一小方桌,泡一壺大紅炮茶,手上扇子不時來回搖晃著,這樣就可聊三國話唐皇,道三姑說六婆,順便來個東家長西家短,我家阿寶你家阿花,無不是聊天說笑的好材料;有的在一紙方陣中展開攻城掠地,經過一番廝殺楚河漢界,壁壘分明,真是箇「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輸贏乃是兵家常事;而有的早已鼾聲大作與周公泡茶去了;勤快的農人將拔好的土豆藤一綑一綑往「五腳氣」堆放,因為捻土豆的婦女和小孩正在此地忙著捻著今年豐收的土豆呢。 午後的「五腳氣」特別有一股生氣與恬靜的氣息,人們在此享受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這裡不啻是居民生活的寫照與縮影。 紅日西斜夜晚來臨建物受散熱影響,加上空氣悶熱屋子內是待不住人的,人們紛紛往外納涼:有的在「五腳氣」;有的在自家天井;有的在瓜棚下;有的在龍眼樹下;有的在門口曬穀場天寬地闊吃著晚飯和談天說地,話南道北好不熱鬧。兒童們在「五腳氣」玩起「救全國」「救兵」的遊戲,穿梭屋裡屋外歡樂處處好不歡喜。 此時星月爭輝如同白晝,夜涼如水,睡蟲蠢蠢欲動有的早已爬到小孩子們的身上,婦女們忙著安頓幼兒,帶回房裡睡了。而「五腳氣」涼爽通風,要比屋內舒服多了遇半夜下雨又不會被淋濕,所以夏夜人們最喜歡睡「五腳氣」了。將「五腳氣」地板清掃乾淨後,有的拿出草蓆或竹蓆,有的拿枕頭,有的準備被單,舖放在五腳氣的地板上,排好適當的床位空間,然後大小男生找到自己適合的睡窩,頭一律靠牆壁腳往外伸的睡姿,在蟲聲唧唧陪伴下矇矓中一一進入夢鄉。 睡夢中被海水淹沒了,醒來後原來是弟弟又偷尿床了。只好再找一塊乾淨土繼續我的美夢。不久一塊大石朝我壓來,頓覺呼吸困難,身體痙攣,手腳抽搐,千鈞一髮之際使出渾身力量雙手雙腳齊出,一看原來是大弟將一條大腿壓著我的胸口,我把大腿狠狠一擱,又繼續作我未完成的綺夢:::。 酷熱的夏夜,在沒有冷氣的歲月,睡「五腳氣」是一種難得的經驗。除此以外,有的人睡廳頭、睡天井、睡厝頂。早年整條民族路的「五腳氣」晚上九點以後就陸陸續續有自家的人或親戚朋友來睡覺。還有東門菜市場、漁市場的肉販菜販和鄰近的居民,晚上還睡在用水泥砌成的攤位上,一人睡一個攤位,一眼望去排列整齊頗覺壯觀呢!只是蚊蟲較多沒有比睡「五腳氣」來得舒服。 睡「五腳氣」,曾是六十年代以前人們在暑熱夏夜生活的記憶,記憶中存有著一份甜甜的情感,於今思想起來依然令人回味與懷念,內心深處也盈滿著幾許的幸福。而今生活水準提昇了,家家戶戶冷氣林立,誰還有雅興睡在「五腳氣」?且讓這份生活經驗長存在記憶的文件夾中,直至永遠。
-
回憶
對每個人來說回憶可以說是快樂的,也可以說是痛苦的。當我們看到照片裡的人、事、物的時候,都會讓我們也回憶起童年的往事。為什麼回憶也有痛苦呢?那是因為曾經經歷過相當痛苦或悲慘的事情才會引起的。舉例來說:像是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在金門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爭,造成許多房屋全毀或半毀、人員傷亡也很慘重、農人們辛辛苦苦種的東西竟然就這樣泡湯了,我相信這種回憶是金門人永遠也忘不了的。 另外還有兩種回憶,一種是情人們分手過後的回憶,另外一種是對好久不見的朋友或同學的回憶。通常情人們在分手一段時間不管是男方或女方都會回想到以前快樂或痛苦的情景,讓自己覺得很捨不得那段感情。那對於好久沒有聯絡的朋友或同學們因為大家很難再聚會一次,尤其是畢業以後大家各走各的,所以這也會引起一種回憶。 我也是時常回憶的人,筆記本或照相機是隨時紀錄我之前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有一天我在偶然的情況下找到了一本筆記本,裡面有很多我寫的日記,我就拿出來翻翻看我寫些什麼,結果是以前到慈湖海邊撿貝殼的情景還有假日的時候六點就去爬太武山了,像這些都是我覺得很不錯的回憶。因此我更可以證明金門是個可以讓人回憶的地方,金門的名產高粱酒、貢糖、一條根、菜刀這些都是觀光客到金門來一定會選購的。金門的歷史古蹟和戰爭遺跡也很豐富,可以說是一個文化資產寶庫。
-
好把音書憑過雁—讀許冰娜〈導遊心情二帖〉有感
金門是個有文化的地方。日前,在股市認識的一位曾於「八二三炮戰」時,參加「金門戰鬥營」,因提前結束而遺恨年年,到開放後才重遊舊地的小姐說:「金門人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一看就知道是個有文化的人。」她還舉例說;「金門人家的小院子裡,兩側多有長條的花臺,放著各種盆栽,古人說:『惜花雖早起,愛月不梳頭。』盆栽是文采風流的表徵。沒有文化根柢,不會有這種風氣。」 知音在眼前,不禁雀躍。我告訴她:「金門的文化來自晉朝,施肥於唐宋,開花結實於明清。後來雖受了戰火的蹂躪,但經過半世紀來的復育,今天的金門,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我眼睛一瞟,見她正捧著一本介紹歐洲建築藝術的書,於是又見機而捉地告訴她:「金門有許多古建築和用具,頗有藝術欣賞價值,如燕尾馬背的畫棟雕樑,各式造型的風獅爺,花崗石雕的洗衣盆和洗衣板的連體嬰::等。」我甚至毛遂自薦,可介紹一位當地的女文友給她,一同騎著自養的唐馬去訪古探勝,包管不虛一行,第二天,我將新收到的三份︽金門日報︾轉贈給她,並向她介紹「老照片‧說故事」的專欄,鼓勵她若有當年的照片,也可以來「秀」一下。目的是希望她「心到金門」。 推銷金門,或說讓金門走出去,自有其主客觀因素。當年,金門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球戰略要地,民主世界各大媒體爭先恐後鑽到金門來,免費替金門發聲。而在穩定、繁榮成海上公園期間,不知又有多少人想一睹金門風光而不可得。如今,以往的誘因盡失,「小三通」不通,只剩下天工和前人留下的一些「寶貝」。而在乏人主動采風的情形下,惟有靠自己的推銷。但推銷金門,一要有優質貨源,二要有推銷高手。前者不僅要繼續開發,而且要設法彰顯出貨品的優良質感,亦即要充實景點的內涵。後者可經由儲訓、磨練而得之。惟一般的觀念,只是讓他們陪著遊客去「走一趟」,玩得盡興就了事。而忽略了他們的「花媒」地位。認真的說,他們是景點和地區文化的載體,直接關係遊客對金門第一印象的建構與持久。他們不只要把金門的景點和文化內涵在遊客身上硬著陸,更要能使遊客成為第二載體,載著金門向他們的親友去軟著陸。所謂硬著陸,是含有先天性的廣告性質的介紹,而軟著陸則純是知性與感性的「走告」。此猶如一隻雁鴨發現金門好過冬,次年帶了群群雁鴨來金門過冬一樣。所謂「好把音書憑過雁」,頗能描述軟著陸的神態與妙處。 俗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巧婦之為巧婦,就在熟知手邊各種食材的存量和特性。煎兩個荷包蛋配幾截嫩蔥,可美其名曰:「兩個黃鸝鳴翠柳」;從荷包蛋的材料中剋出點蛋白和空心菜葉打湯,可美其名曰:「一行白鷺上青天」。都是錦心繡口之作,能不令人「齒頰留香」而傳聞遐邇,而時興再來作客之思?所以,導遊對景點和金門文化的內涵,就要能熟到生巧的程度。 可是,金門的景點,多而集中,如洪小姐所舉:「古蹟、戰史、人文、地理、植物、建築、特產:::等」,沒有超過「十項全能」的準備,如何能成為一部「金門活辭典」?因為,一切解說,都要八九不離十。而對近乎神話的傳說,還必須「夾註」以正視聽,否則,像蘇州導遊說張繼詩中的「江楓」是指「江橋、楓橋」般亂吹,就會被識者譏為胡扯,降低自己在遊客心目中的「知的權威」地位,進而使其他的精湛解說,崩解成遊客的耳邊風。至此,只落得「此中無人」的慨嘆,還談什麼文化觀感。真是,一包滅鼠藥,污毀了整個金門的水源。似此,一個真材實料的導遊,該投入多少時間、精力與金錢?才能成此「博學之士」!然而,他們的待遇是否能成正比?除非他們有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的精神,否則,那種導遊「博士」就可望而不可求了。 「博士」難得,可採水平分工方式,走「專才」的路,即各人專對某些景點去「攻頂」。每人每天跑一、兩條線,或上午在甲團,下午在乙團。如此,管領的景點不多,日久便「又專又紅」了。往後,只需吸收所管景點的新材料,充實解說內容的深廣度,可謂事半功倍。 雖然,導遊具有該景點的深廣知識,只是以備「不時之需」。如瓊林蔡氏家祠有塊「外翰」匾,一般遊客並不注意。但若有人問到,而能立即替他「解惑」,必使該遊客有「勝讀十年書」的快感,而終生不忘,且有機會就口耳相傳。又如,參觀海印寺古石室,若有書生型遊客在列,可趁機介紹丘葵的︿題石室詩﹀,並發揮一下詩意,便可展示自己和金門的文化水平,贏得「強將手下無弱兵」的衷心讚美。參觀「莒光樓」時,可把賴生明寫的「莒光樓」秀一下(可請教吳秀嬌小姐),必使遊客印象深刻。因為,他們見到了別人沒見過的東西。又如,金門到處有春聯,有些是上下聯貼反了(面對春聯,右為上聯,末字是仄聲,是正確貼法),有些則愛用古字,如秋作 和作 等,都可見機指出,褒揚嗜古,曲諒農家不識平仄。凡此種種,都有助於本地文化向外建立橋頭堡。總之,「專才」能使人產生「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的信任感。遊客在知性和感性兼得的愉悅心情下,對金門文化的走出去,必有加分的效果。
-
日落馬山
「你們在大單位服務,見多了大官,認識我這個小播音員與認識一個小兵並沒有兩樣,又有什麼特別意義可言呢?」 「人的價值觀有時是不盡然相同的,友情的建立與官階的大小也沒有關聯,妳說是不是?黃鶯長官。」 「既然你不聽勸告還要叫我長官,說話時總得看著我才對啊,為什麼你的雙眼總是凝視著遠方的海嶼?」 「如果今天站在我身旁的是一隻討厭的麻雀,我會睜大雙眼盯著她,偏偏她是一隻美麗的黃鶯,報告長官,我是不敢而非不為啊。」 「在炮火下長大的金門青年,怎麼會那麼膽小呢?」 「我怕黃鶯會啄人。」我開玩笑地說。 「錯,」她笑著,「據我所知,黃鶯只會唱歌,不會啄人。」 「想不到我們會談得那麼愉快,」我看了一下腕錶,順手把帶來的電影畫報遞給她說:「不好意思,耽誤妳休息的時間,這二本電影畫報送給妳看,讓它陪妳過中秋。」 「謝謝你。」她由衷地說。 「婦聯會帶來的勞軍品,書報雜誌都以離島為優先,本島的官兵永遠看不到。」我說著,緩緩地移動腳步,「歡迎妳來武揚玩?」 「找機會吧。」 「別忘了機會是人創造的。」 「那就由你來創造吧!」我們同時笑出聲來。 然而,說來容易做來難,想創造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機會並非易事。尤其在這個戒嚴軍管時期,必須體認自己的處境和身分,在政戰體系裡,政一管的是政戰人事和黨務,政二管的是政治教育和文宣,政三管的是軍紀和監察,政四管的是保防和安全,政五管的是福利、康樂、民運和戰地政務。以業務的職掌而言,政三、政四經辦的是監察和保防,雖然同是參謀,但監察官和保防官彷彿要高人一等似的。 尤其是政四,它還督導「101工作站」,「反情報隊」:::等情報單位,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那些保防人員的手掌心。一旦有一天,我真的把一位播音員帶到武揚坑道,或到明德圖書館看書,讓那些人知道,不向長官反映我才怪。 但這似乎也是我的多慮,我與政三、政四的業務來往頻繁,彼此已建立起公務之外的友誼,他們找我幫忙的次數不勝枚舉。尤其是一些無眷的老參謀,為了展現自己的「有辦法」,經常受茶室侍應生的請託,不得不找上我。儘管請託的事有五花八門,我始終會衡量自己的權責,盡量來滿足他們的「有辦法」,好讓他們能在侍應生懷裡多點溫存,以慰孤單寂寞的心。 倘若有一天,客自馬山來,只要不招搖、不炫耀,相信不會有人會橫加阻擋的。況且,黃鶯是國防部有案的聘員,穿著軍服、佩掛軍階,與藝工隊員表演時的奇裝異服是有所不同的。 或許,我想多了,竟然會對一位只見過二次面,談過幾句話的女孩子,傷腦和費神。天下最悲哀的動物,莫過於是自作多情的人,我是否犯了這個禁忌而不自知?還是異想天開,想在一個美麗的空中閣樓裡,為自已的無知和幼稚創造機會?虛幻雖美,但並不實際,倘若我春心正在蠕動,為什麼不去追求能唱能跳的女藝工隊員,或是屬下福利站勤勞樸實的女員工。 人生的際遇有時是很難預料的,男女間的感情何嘗不是也如此。機會是否就是緣分的幻化,還是人真能創造機會?就讓時光來證明一切吧! 第三章 時間過得很快,中秋過後就是霜降,只見一陣秋風,幾番秋雨,坡上的楓葉已染紅了太武山頭,整個巨巖堆疊的山巔,彷彿是一個穿著紅衣的新娘,展露出艷麗迷人的身影。
-
就是不忍一個人
我的個性是像爸爸的! 在我不甚清晰的記憶裡,總記得小時候爸爸最喜歡帶我們這些小蘿蔔頭去爬山;我走得慢,總是一個人遠遠的走在後頭,心細的爸爸都會再繞回來,逗趣的學憲兵踢正步的模樣,儘管上坡的山路讓爸爸略顯吃力:::只是不忍讓我自己一個人! 上了高職後,放學時繞進學校的公車,只有一班直達車到家,所以若是時間上耽擱了,不是再轉兩班車才能到家,就是搭只到隔壁村的3號公車::: 為了不想在不斷的轉車中延誤了到家的時間,我總是選擇搭乘3號公車,然後再走上約莫五│十分鐘的上坡路;在這段半短不長的路程,若是在冬天這個晝短夜長的季節裡,摸黑走回家就變成了一件苦差事;而只要爸爸可以,都會陪我走上一程,這份甜蜜的負荷,是心疼,更是不忍!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已漸漸長大,爸爸的身子也沒有從前硬朗,許多生活型態也跟著改變,爬山換成了散步;每每爸爸下班後都會自個兒到附近的風景區走走,就像是我倆習慣的模式般,怕爸爸一個人無聊,我總會尾隨在後,牽著可能不會騎的腳踏車,就只是牽著,依循爸爸的腳步,就這樣慢慢的走著:::聊著::: 那時的竟天真的以為,只要我挺直的腰桿,就理直氣壯的變成了大人,就能像爸爸保護我那樣保護爸爸::: 一直到今天,爸爸離開我們已經兩年,常常會讓突如其來的感傷情緒填滿了思緒,因為我不忍:::我不忍讓爸爸自己一個人:::
-
《金門囝仔懷想曲》七夕雨和淚
─查某囡仔的阿母 又到了七夕時節,近些年在商人的炒作下,這個日子成了所謂的中國的情人節。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每年在此日才能會上一面,所以七夕這天總會下點雨;那種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悽苦,任誰也都會掬一把同情之淚的。 但是在我小時候,阿嬤告訴我「故事的真相」其實是::: 話說天帝有七個女兒,最小最美麗伶巧的叫織女。織女和姐姐們好奇人間的風情景緻,不顧天庭律令溜到凡間的河邊洗澡戲水,卻引來了臭頭(癩痢頭)牛郎,不但偷看仙女們洗澡(偷窺狂!),且偷藏了織女的羽毛仙衣(偷衣賊!),還威脅要她委身下嫁(無賴!),織女無奈只好答應被迫留在凡間。 牛郎家徒四壁無以養家,失去仙衣的織女沒了仙法,本也想和臭頭牛郎本本分分的過著郎耕女織的平凡日子,無奈臭頭牛郎好吃懶做,全靠織女一人辛苦養家,幸而她織得一手好布,勉強得以賣錢渡日。織女日夜織布,白天還好,晚上沒燈,因為買不起燈油啊!織女的姐姐們心疼她,只得在黑夜時分化身為火金姑(螢火蟲)前來照亮她們的妹妹。織女的苦姐姐們無能為力,因為沒了仙衣無論如何是回不了天庭的。 織女墮入凡間這件事還是讓王母娘娘知曉了,王母娘娘派了天兵天將帶回了織女,留下了才剛滿月的女兒。 臭頭牛郎發現老婆跑了,又不懂得照顧孩子,日子不知該怎麼過下去,七夕那日便抱著女兒穿上織女的羽毛仙衣飛上天,一狀告到天帝面前。 天帝知道了事情的始末,雖心疼織女但無論誰犯了天條都要嚴懲不可饒,何況如今牛郎又「找上門來」想徇私也不成。「將織女永世禁足銀河,把女兒送下凡間直到她生養兒女以後才可以回來相聚;牛郎織女終是夫妻,看在一世夫妻百世恩的情分上,讓牛郎待在銀河的另一端,每年七夕準許他們見上一面!另補償牛郎每年三百六十五天份的米糧;這樣牛郎不用耕作就有飯吃了。」天帝下了御令。 七夕,織女和牛郎見了面,晚上天空下起了陣陣細雨,凡間的人們都認為是這對久別重逢的夫妻流下的喜悅眼淚,殊不知真正的「內幕」是:那牛郎不改好吃懶做的劣性,竟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三百六十五塊碗全堆放在古井裡,就等著七夕這天和織女相會時,要織女幫她洗碗。 織女一定要在天亮以前把三百六十五塊碗全洗完,否則牛郎回去會沒碗吃飯,那他可就會告到天帝那裡。織女望著滿古井的碗,一邊洗碗一邊想起自己苦命的際遇,想起自己在凡間不能相聚的女兒;井深不見底、苦楚無盡頭,想著想著不禁悲從中來就哭了││七夕下的雨不是有情人多情的眼淚,而是怨偶無法擺脫哀怨命運的淚水啊!所以每當七夕夜開始下雨時,阿嬤總是說:可憐的織女又擱開始在洗碗、想囡仔、流目屎。 那麼,後來呢?那個孩子怎麼樣了? 「每個查某人攏是織女那個落入凡間的囡仔,織女只能在銀河上遠遠看著囡仔,織女的姐姐化身床母到凡間幫忙守護到她十六歲嫁尪後才離去,離去時留下了一件仙衣,交代若是受不了艱苦可拋夫棄子回銀河找伊阿母。」後來呢? 「查某囡仔若嫁尪是好?是好歹?攏是自己的命中注定,若嫁不對尪,就一世人歹命目屎流煞!每個作了阿母的查某人擱卡甘苦攏不咁放捨囝兒返去銀河找自己的阿母,所以織女千年來攏等不到自己的查某囡來相會」阿嬤說的時候嘆著氣,彷彿感嘆縱有仙衣也改變不了女人的宿命。 故事千年流轉演變至今:七夕這天黃昏時分,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備香案拜「七娘媽」,敬告的正是千年前的母親不要掛念;未嫁尪的敬祈「七娘媽」保佑嫁好尪,已嫁尪的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若是家裡有幼兒的也會拜「床母」,感謝她幫忙守護子女平安、敖大、好呦飼,一直拜到孩子十六歲為止。 千年前的情和怨在千年後有不同的「版本」,不變的是千年來踞守銀河兩方的兩顆星和雨滴是情?是怨?都是凡間的人們「自做多情」而有不同的解讀。 千年來所有的母親都有件壓在箱底被收藏不用的仙衣,縱有再大的困難都不捨棄離而去,即使是死後也仍化身為銀河的另一顆星子繼續守護著孩子,這份愛和堅持;等不到女兒的織女想必當然懂,因為她自己也是母親啊! 只是千年來,織女的女兒已經不再屈服於宿命的擺佈,有了可以自己創造人生的能力和勇氣,所以:銀河裡那千年前的母親啊!請您不要再掛念和流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