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燕燕
燕燕頡頏,燕燕于飛。尾翼交梭,剪去了春寒;喈語喃呢,織就了春暖。 浯洲四月天,巷弄裡,又見「烏衣客」差池其羽。貼地逡巡,滑似磁浮;騰空激,射快過鏢飛。閃人閃車,大展輕功。倏忽而來,倏忽又去。緝緝翩翩,高低莫測;捷轉疾拐,神速鬼切。以各種刁鑽角度變換航道,恣意縱橫,馳騁人間的種種瞬間。 欣賞著牠們的絕頂輕功,不禁聯想到那些影劇情節及小說故事中精彩的角色,比如燕小乙、燕赤霞、燕南天……等等。 《水滸傳》的英雄之中,燕青以「鵓鴿旋」,撲倒擺擂爭跤的「擎天柱」任原;用「守命撲」,把那個自誇相撲功夫是「天下無對」的高俅攧翻。他促成皇帝對梁山泊招安,自己追隨宋江、盧俊義,參加南征北封,卻又看透古往今來「鳥盡弓藏」的爛梗,事了拂衣去,功遂身退,不知所蹤;是一百零八條好漢裡,少數沒有遭到「兔死狗烹」的豪傑。 《倩女幽魂》系列電影中,燕赤霞踏劍飛行;口誦:「天地無極」、「乾坤借法」;醺醺然以壺酒澆喉;踢蹬起伏,翻躍迴旋,劈刺斬抹,劍舞著「道道道」;如酣如醉,似癲似狂,逌然引人共鳴。在蒲松齡《聊齋》原著中,他貌若青年書生,看起來比甯采臣年輕,是擅長捉妖除魔的劍客;聶小倩稱他為「奇人」。 古龍武俠小說裡的燕南天,出劍快如閃電,縱橫開闔,剛柔隨心,善以無招勝有招,超逸絕倫。他在《絕代雙驕》中的「人設」是善良剛直、重情重義。 回神再瞧瞧這些玄衣使者,逐游飜舞,輕靈迅捷;或超然於榮觀廟堂,或於飄然於尋常巷陌;彷彿有「知其榮、守其辱」「道隱無名」的修為。 來欲赴「清明」,去未逾「中元」;且看牠們在南國春秋中,完美演繹牠們的武林。
-
哲學之為用
自從預備取得哲學學位以來,總有親友詢問我一些哲學的相關問題,其中被詢問最多的是:「讀哲學沒有用,而且會變成精神病」。如果我引用《莊子.山木篇》說:「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然後論證許多人事物因為「有用」,反而先遭遇危險,正如山中越有用的樹木,越容易先被砍伐,因而說出「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話,恐怕能理解者寥寥無幾。莊子在〈人間世〉原文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點出許多人忽略「無用之用」的真理。 或許讀過哲學史的人,可立即舉證先蘇哲學家米利都的泰利斯之例子,他利用天文學知識預測來年橄欖大豐收,以少許成本做租賃榨油坊生意賺取不少利潤,來說明哲學家並非不能掙錢,只不過其興趣更多在高雅的學術探究罷了。 哲學的範疇太廣,說哲學無用者多半是不懂哲學,當然不知如何用。殊不知現今學院每一門課程之學術研究型博士學位,最高學位英文都會加上Ph.D的稱呼。有一位教邏輯學的教授喜歡用雜貨店來比喻哲學,他認為哲學就像雜貨店,人們去雜貨店買各種物品,單是飲料就有很多種選擇,當人們選取某一種哲學遵循之,該理論就成為該人的力行哲學。究竟哲學之意趣何在,每個人似乎都可以自圓其說,若描述得嚴謹,有理有據達到能夠啟發人類思考,則會被更多討論或承認其具學術價值,因此我在考哲學研究所時曾被考官問及「妳的哲學為何?」 我選擇系統地讀哲學,乃希望鍛鍊自己更敏銳,足以更準確直面各種事物的本質,不受其表象所蒙蔽,讓思考越來越清晰、處世越來越通透,減少受騙上當的機率。至於若有人得了「精神病」,必然非哲學之罪也;往往恰好相反,正因為不識哲學才會得此病,或已經得病了才去讀的。得「精神病」有許多原因,通常是腦部結構異化或老化造成認知障礙。 當我花了六年取得哲學相關學位,只有更精進並無浪費時間或瘋狂化。反之,學術的底蘊像一顆定心丸,使我在紛擾的俗世中,遇事內心更加篤定,應對進退更加得宜。可嘆許多人知曉人生必須花時間去掙錢或運動;同理,任何人也都值得花時間去鑽研哲學,卻較少人知曉。對於不知曉或無興趣哲學者,只要他能生活得自在,哲學對其無用又何妨?哲學之用在識趣,學之方能識其趣進而用之,若非預備教學,人人均可自學、自用哲學啊!
-
只是看著
只是看著 靜靜地看著; 天空的雲彩 變幻一朵心事 只是看著 靜靜地看著; 庭前的花兒 盛開一片春天 我打來的地方 經過一棵樹,尾梢楝花開 清芬散逸 那欲去還留的春雨 始終纏綿 在乏人踏臨的田陌 揉合淡紫幽情 只是看著── 看著雲捲雲散 看著花開花落
-
堅毅地行進
團結的凝聚力整齊劃一 髣髴登頂花崗岩相互輝映 人們確信向前震撼了浯島 倏忽來去擋襲擊,槍把緊握 高歌的歷史扉頁更值得爭睹 在列陣的艱苦歲月中勞作 軍靴戎裝隨地就寢而沾滿 沉重的泥濘,為謀求和平 雄壯動作高舉旗幟,炮火下 搜尋的眼睛喚醒了情操 撲向未完戰神的肆虐地方 碉堡也浮現那激昂精神 以奪取一顆顆明淨的星辰 村村聯防,支援長又遠的 運輸補給,成自衛隊形集合 草綠鋼盔腰帶有鐵的紀律 勇敢發響,骨頭都快散掉 田野上的正步或小碎步,猶如 鬢角汗滴深刻去播種 衝鋒、原地駐守戰壕犁溝內 註:金門民防隊施行期間:1949~1992年。
-
玩沙丟沙和雕沙
天氣逐漸轉熱,就又到了適合親子出遊的時候了。在市政府的外圍,就規劃出一處提供給小孩玩樂沙堆嬉戲的小場所,這兩位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盡情地帶上自己的玩具挖土機,玩具沙灘球,玩具杯子,和玩具湯匙……等等玩起堆沙挖沙雕沙的遊戲,雖然再撒上一些水就可以好好雕起沙的造型模式,但顯然他們年紀來小,還不足以體會出雕沙的那種趣味和藝術的樂趣,不過,能有機會安安靜靜,自得其樂在一個空間內玩起沙推,這似乎也是許多城市裡的孩子難得的機會了,對大人來說,這儼然也是一個分享童年與天倫之樂的玩沙季節啊。 不過,這也讓我想起童年在老家甘蔗園裡玩起的丟沙遊戲。那時的學校後面,是一大片無邊際似的甘蔗田,當甘蔗收成時,那裏的麻雀黑烏烏的到處飛飛落落,因為一有甘蔗收成時,會有人按照規定去砍除甘蔗,然後將他們成綑成綑的送到三輪貨車上,運走,這時就會驚起甘蔗田裡無數的昆蟲,這些也是黑壓壓的昆蟲就吸引來無數的麻雀和其他野鳥,一頓又一頓的昆蟲營養大餐就開始了,而且日以繼夜,連續好一陣子都是如此的流水席。如果等到一部分的一望無際甘蔗田透出土層了,那就輪到一些體型較大的如烏鶖或白頭翁和伯勞等等鳥類進場了,牠們可以自由自在在甘蔗田中上上下下隨處就能獲得免費的美食,不須太多的付出勞力,就能大吃特吃,填飽好幾天的肚子。 要讓這些貪吃的鳥類安定下來,這可要好幾天的時間,從甘蔗田開始收成後到完全收割完的一大段日子,我記憶中至少要幾個月的時間,那時候,整個甘蔗田都露出了一壟壟的高啟土層,經拉出收割甘蔗後,土層就拉出了昆蟲和土塊,我們這些放學總是找理由晚回家,小孩子不是推起土塊去焢番薯,就是將土塊砸碎,拿這些以碎成沙的沙土多澆上水,就到處玩起初步雕沙的遊戲了,那可以是一張鼓起嘴的嚴厲老師的臉,也可以是同學那在甘蔗田邊放羊孩子阿順的臭臉,也當然可以是雕出一個不成樣的羊頭,或一坨細細圓圓的羊屎,想如何雕就雕,反正在戲樣只要在跌入甘蔗田遠方的土層裡前,拍拍屁股的泥沙,撿回書包回到家就好。 那時的童年是快樂的,在夕陽下,在土堆和雕沙中,在到處是昆蟲與鳥聲裡,在番薯與甘蔗的甜味中,在你丟我也丟的土塊遊戲裡沒人會去告狀,在有時也會忘了撿回書包的時光中,在我喜歡騎著阿順家裡的羊在甘蔗田裡晃來晃去,卻一屁股痛也要騎羊的瘋狂裡,童年就是如此的鮮活,如夕陽一遍遍落下又出現,在記憶裡永不磨滅,還時常如那些被野鳥追逐,跳來跳去的昆蟲一樣,也經常跳出童年孩提的回憶土層,迎著風到處飛跳。 所謂的雕沙,也只是沙堆裡多澆一些水,讓沙呈現可雕塑性的狀態,以便隨意捏出或用甘蔗的殘枝在沙堆中雕畫出一些自認很可愛或有趣的構圖,但這是誰最早想出來的,也忘了,反正我們放學後除了經常偷偷去偷甘蔗來嘗嘗甜味之外,就是玩各種圖形造像的雕沙,或者將土塊在分成敵我兩方的情況下在甘蔗田裡丟來丟去,誰被丟了滿頭包或全身泥印甚至哭了也不准去告狀。那片無止盡的甘蔗田就是我們童年的天下,那些取之不盡的泥沙沙土地,就是我們孩提最出氣最好玩的雕沙遊戲王國,我們在夕陽中在放學後將所有的光陰,都玩在那裡,都耗費在那裡,至今卻一點也不後悔。 但據說,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已經用沙來輔助建設金字塔了,但沙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卻起源於100多年前的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成為一門現代藝術。沙雕是一項融合雕塑、文化、繪畫、建築、體育、娛樂於一體的當代國際前沿邊緣藝術,具有獨特的震撼性、真實性、參與性、時限性等特點,現已成為一種全新的、極具吸引力的特色海灘旅遊景點形式,受到全世界遊客的喜愛。但以前我們小時候就稱為,雕沙。就跟雕塑,只是我們小孩子剪了甘蔗田到處遺留下來的甘蔗殘枝,就開始在泥塊或焢番薯後的沙或泥塊再澆了些水,在上面作畫或畫出一些立體的圖像或文字罷了。那是不是如今所謂沙雕的雛型和玩法,那自然不是童年的我們能想像的。 因此,在那童年的年代裡,玩沙丟沙和雕沙都是我們南部老家孩子的擅長與日常,因為有了那一大片麻雀飛也飛不到的那麼廣袤的甘蔗田,有了那一壟壟的土塊和泥沙,再加上所有的童年故事與人物,那都交織成有點甘蔗田甜味或番薯甜味似的美好歲月,玩沙丟沙和雕沙都僅僅是一種遊戲的方式,然則我們今日城市中的孩子對自己土地上的泥沙又親自撫摸過,玩樂過,甚至是弄髒一身的衣服卻感到無比的莫名興奮嗎? 是啊,那一天偶然路過市政府騰出一點空間的沙地,見到有小孩玩那樣幸福的興致,我也只能回憶起童年的同時,在一旁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誤會而迅速舉起相機,匆忙只留下一張不造成他人困擾照片的影像,卻已經很滿足了。 而那影像,又一次讓我聞到空氣中似乎也飄散著一絲絲甘蔗田與焢番薯的甜味,還有一絲絲的泥土味了。
-
葡葉情
秋波粼粼,晴色未飲先醉 裊裊葡蔓生姿,一翦露華秋氛濃 紅箋綠雲葉脈的小宇宙 掌心纖維汩汩流動著 天地大愛與濃情蜜汁的養分 孕育生命之甜的千年佳釀 瑪瑙翡翠葡串飽實垂首,殷殷謙卑說著: 土地滋養我,我當反哺回饋 雨露日月精華,秘密著紫玉翠錦 都盛接在我水靈晶透的琉璃珍珠裡 惠賜人間盈瑩豐美的禮物 風月無邊行到了,彼岸盡頭 珠瑩凝漿圓舞著葡萄雨 今季,我燃燒了自己 用純醇靈魂押韻最後的瓊漿玉液 醲釀縱深的醉香世界 一.賞.新.醅 註:醅,清酒;醲,濃厚。 (稿費轉贈金門家扶中心)
-
健忘
「電話末三碼?」超商店員不帶任何語調吐出的詢問。這不怪他,誰知道他今天就重複這句子幾百回。 「789」——雖然知道他不需要整串號碼,但還是在心中默念才有辦法回憶起並且放心答覆。恰好的數字連號讓僅有的三個字聽起來都像順口溜。 不消片刻,出現在收銀台的是印有「博客來」的紙盒。「名字正確嗎?」我點頭。「證件。」摸索身上的口袋,慌張亮出在錢包夾層的學生證。「麻煩在這邊簽名。」即使知道領貨的流程,卻沒有一次能幹練地在指令之前就準備好下一步動作。通常,越是害怕耽誤排隊等待結帳的人潮,就越容易犯錯。所以我沒有多餘的動作,慌忙帶走屬於自己的包裹,就大步離開流動過於快速的門市。 對,是我本人沒錯。 回到熟稔的書桌前,此時此刻,才有興致好好檢視貼紙上頭的姓名與其他文字。要不是早上收到簡訊的領取通知,根本不曉得是哪個無眠的夜晚,又衝動消費,排解了片刻繾綣卻換來千百個無用小物。 幸好出門前剛好想起這件事,才拐進巷口的超商不然又要請它在超商借住幾宿。說來也好笑,通常的順序跟流程都被打亂了,變得像是在開驚喜包一樣。有時候連我自己都難以參透自己的行為準則。 快速打開好幾個抽屜又關上,還是找不到美工刀。於是拿起早上才用來拆開吐司包裝,隨手棄置在桌上的剪刀。劃開橫貼的長長膠帶,還差點忽略兩旁也有尚未撕起的殘膠。 費了一番功夫終於掀開紙——是我忘在她家床上的黑色高領毛衣。仔細端詳紙盒,才發現寄件人地址位於那座我去年冬天造訪一個月的島嶼。
-
柴犬外公
四年前,一隻全身毛絨、雙眼未睜的絨毛寶貝,來到我們家裡。牠憨呆的反應、乳臭未乾地嚎叫,歡騰了家裡的氛圍,這是對初始生命由衷的喜悅。世間之物實在過於繁雜,靜靜地望著牠,只有在這個片刻,心裡不是倉促茫然的,不是為了某件事情而奔勞耗竭的,享受著這純淨靈魂的光輝,照耀我們這些時日來身心的陰暗,治癒著我的家人。 年幼時,牠像隻玩具泰迪熊,毛色黝黑,面型寬扁,舉步踉蹌,難以想像牠之後能成為一隻英姿挺拔、雄赳氣昂的柴犬,牠的杏眼是如此沉著穩重,情緒有些難捉摸,有時靜靜地趴臥在那的儀態,像極了外公不怒而威的樣貌。 牠質地順滑、蓬鬆茂盛的皮毛,觸感實在令人也想變成一隻狗仔,在牠身邊不受拘束地蹭摩,嗅著牠身上清香的氣息,令人由衷感嘆這天地造物的奇蹟。牠是如此的新生!卻又好似承載上古世代以來生命的秘密及一切的美好。 我跟外公的相處,總是靜靜地沒有太多交談,就是一起看著日本摔角、動物生態紀錄片,共同喜歡著原始生命的燦麗,感嘆生命的激情頑強,不需要太多言語,甚至一小時沒講上話,我們仍感覺自在舒適,或許在那不知何處、似有似無的地方,我們的靈魂正愉悅地歡歌載舞著。 因為洗腎的關係,外公精神及情緒上時好時壞,有時熱情多笑容,有時板著臉,嚴肅而冷漠。這樣忽遠忽近的距離,呈現出特有的人格魅力。相同的互動距離在牠身上也是相同,有時親近得與你耳鬢廝磨,有時又疏遠的如荒野的郊狼,散發著野獸孤傲的氣息,一點的親近,都可能換來警告的低鳴。對我們而言,是如此熟悉且懷念,好似外公換了件衣裳,與我們一起在古厝中繼續的生活著。 憶起兒時,一次如往常的午後,記不起那時聊了些甚麼,只記得他坐在藤椅上,夕陽映著窗灑在外公身上,視線被光暈弄得模糊,唯一清楚的,只有外公的燦笑,連同夕陽化作金黃的柔波,溫暖祥和的感覺至今仍如臨其境。那時心中默默許下誠摯又幼稚的願望,「希望心愛的人永遠不死、希望今天永遠繼續」。 隨著年紀衰老,腎臟功能逐漸退化。最後的階段裡,外公開始住在安養機構,由舅舅悉心照料。在外地念書的兒孫們,會一同回去探視,由長輩帶著我們一個個跟外公請安,那時的氛圍,隱晦而壓抑。大家心中都傷感些甚麼,但眾人都擠著笑靨,佯裝專注於團聚的時刻,複雜的情感在我們之間流淌著。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心酸的感覺。 最後,在一個眾人齊聚的早晨。外公俊俏的臉龐被妝容彩得紅潤,他依舊挺拔帥氣,我本能的站得遠遠望著。隨著釘棺的重槌,陣陣的落下,家人們的眼淚也重重地滴落。而我卻沒有哭出來,可能我在思索,有沒有比「哭」更貼切、更真誠的情感表現,有沒有比「難過」更貼近於我心裡深處的詞彙,我好想窮盡所有的能量來表達這個當下,所以腦袋頓時空轉了。至今,我仍認為,在那個早晨,我對外公缺乏一個好好的道別。 阿姨及舅舅們至今仍堅信牠是外公的轉生。現在,外公過去常坐的藤椅,仍在那個夕陽照得到的位置,像家人們對他的思念,穩穩地在那個溫暖堅定地方,承著過去、接著現在,繼發於未來,綿延流長。而藤椅旁邊多了一個小軟墊,由牠代著外公繼續陪伴家人。望著牠,感覺是那樣熟悉又懷念,種種思念,在牠頸圈鈴鐺響起時,叮叮噹噹地在我們家裡迴盪悠揚,那些充滿愛的故事,在我們家裡續寫著。
-
鳳山鐘秀,為金門人立的牌坊
站在牌坊前,總是讓人發千古之書抒懷。 站在泉州東嶽山的那座「急公尚義」坊之前,我總不免有所感慨。這裡原有一排古牌坊,蔚為壯觀,但因為修路,道路拓寬,而被拆除,只剩下這一座「急公尚義」坊了。 我第一次在南少林寺腳下看到這座牌坊時,一條石板路穿過,周邊還有大量民居,都是低矮的,一兩層的閩式紅磚牆厝,隨著拆遷改造,村莊被拆除,「急公尚義」坊屬文物保護單位,故保留著,但它處在建起的新樓之間,更顯得那樣的滄桑、孤單。在夕照下,在風雨中,像極了孤獨的老人。 我因常常去南少林寺採訪,所以,經過時,我會順道拐去看看那古牌坊,它照樣立在荒草中,周邊的環境沒有人打理,大有荒草連天的樣子。 以前附近有一口四眼井,也被掩埋在土下。我記得幾年前曾跟著泉州海交館老考古工作者劉先到現場察看,當時剛拆遷,到處塵土飛揚,儼然一片廢墟的狀態。 因古牌坊越來越少,所以,考古者站在牌坊下不免憂愁傷懷。 泉州城南以前也有座貞節牌坊。這是泉州民間畫師和平師跟我說的。和平師喜歡畫街巷,尤其喜歡畫古建築,對於古牌坊,他更是偏愛。 「早在20多年前,泉州古城城南還殘存著一座牌坊,是城南一帶最後一座牌坊。」和平師一邊翻著他的鉛筆畫畫作,一邊對我說。 和平師從一本粗略整合的畫冊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張泛黃的作品,是他在20多年前畫下的。 那是1996年12月的一天。「當時,我正好出門寫生,途經城南青龍巷時,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戶人家正準備翻修古厝,動工不久意外發現一堵奇怪的牆壁。」和平師說,他當時兩眼放光,直覺告訴他這堵牆不一般。 在徵得屋主同意後,和平師便取出筆和紙開始繪畫,哪怕是拆遷隊趕來之後,他還一直堅持將這一畫作完成。 如今,這座位於青龍巷的貞節坊早已蕩然無存,部分構件已由屋主捐贈給泉州一博物館。不過,透過和平師珍藏的這張畫作,依舊可見當時牌坊的容貌。 和平師說,當時他看到這座牌坊時,右邊部分已被破壞,左邊剩下兩根立柱及殘缺的對聯,用泥土覆蓋著,因地制宜砌成牆壁,最終在翻修時露出真容。 根據牌坊上殘留的「兩派雙傳」、「對守苦節」對聯字句,和平師推測,這是一座貞節坊,應該是兩位妯娌不幸喪夫,後來撫養孩子成才,因此獲立此牌坊。遺憾的是,他此後多處查證、打聽,都沒有獲得更多史料。 據文獻記載,100多年前,泉州古城內外先後共有牌坊399座。在和平師童年印象中,泉州各大舊古道上牌坊林立,僅在東街、東嶽一帶就有不少牌坊。受到拆除、自然災害等影響,如今泉州市區僅剩「急功尚義坊」、「小山叢竹坊」等為數不多的舊牌坊。 畫完泉州的牌坊,上世紀90年代開始,和平師又前往廈門同安、莆田仙遊等地探尋古牌坊,並將其一一繪下。在同安,他還發現了為金門人立的牌坊,和平師因此格外興奮,立即展開畫紙把那牌坊畫下來。 和平師向我展示了他畫下的同安為金門人立的牌坊,讓我開了眼界。金門人的牌坊不單單在金門有,在海對岸的同安也有金門人立的牌坊。這當然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實金門也有不少牌坊,最出名的當然是邱良功母節孝坊。 已有將近200年歷史的邱良功母節孝坊,位於金門金城東門街上。邱良功母節孝坊是金門旅行的黃金打卡點。即使沒有民俗活動,去金門旅行的人,必須在這裡拍照留念。我每次去到金門,當然也會在這裡請人幫我拍照留念一下。特別是在農曆四月十二的城隍巡安時,喜歡在那個牌坊下拍小朋友的蜈蚣座穿過。因街道有點窄,店鋪的雨棚又有點遮住視線,加上人多,要拍出好照片必須占到有利地勢。也正因為不好拍,在這裡拍到照片的興奮度更高。 據金門當地史料記載,邱良功,金門金城人,出生才35日,其父親便與世長辭,母親許氏,年未三十,矢志守節,茹苦含辛,撫育良功兄弟長大,計守節28年。良功長大後投效軍旅,勇猛善戰,屢建奇功。嘉慶十四年升任浙江水陸提督後,獲仁宗皇帝嘉許,誥贈邱母一品太夫人,並建坊表彰其守節撫孤教子之功。 對這一牌坊來歷的文字記載,我當然感興趣,在2004年第一次去金門時,就刻進了腦海中。 當然,去到邱良功母節孝坊旁,不單單站在那牌坊下拍照留念,或舉著相機抓拍來往旅客的表情,在這裡是金城的集市中心,牌坊有小廟,有商店,如賣刀具的、賣果蔬的、賣食品炸果的,因此,可以坐下來在店裡吃金門當地的特色美食的,也可以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話仙。 金門人對這處牌坊保護得非常好,常常有看到當地人給牌坊下的石獅子繫著新的紅彩帶,讓獅子煥發精神,顯得生機勃勃。可以說,牌坊依然在,而各位遊客的容顏則悄然在改變。 同安是泉州府的舊轄地,同安縣城的城鄉訖今尚留存有幾座石牌坊,分別有明至清代的,所立的位置均在泉州至廈門昔日的通衢。 「鳳山鐘秀」坊立于同安埔前村古道中,此地是蘇頌故里離此遠處有一座鳳山,山上有鳳山塔,半山一座鳳山亭等勝跡。「鳳山鐘秀」坊背面刻有「太學橫經」,為大型石牌坊,結構樣式較為罕見,柱子是圓形的。 那是一座科舉坊,修建於嘉靖三年(1524年)的牌坊僅為重簷仿木結構,面闊三間。專家說,越早期的牌坊越是樸素。 這座牌坊是為成化舉人洪敏而立。洪敏是金門鳳山人,成化十九年(1483年)舉人,任南京國子監助教。 這是廈門現存年代最早的石牌坊,為紀念洪敏而立。從命名上說,頗含金廈兩門的地理趣味,洪敏為金門鳳山人,建坊在同安鳳山,起名「鳳山鐘秀」確實頗耐尋味。 因洪敏曾任南京國子監助教,故稱「太學橫經」。 為什麼金門舉人將牌坊建在同安古驛道旁?「無金不成同,金廈一家親」和平師向專家諮詢,專家解釋道:古代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同安是縣治所在地,將牌坊修建在人們來往必經的驛道上,能更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更好地顯耀和標榜金門人的榮耀。 而位於鋪前街與溪邊路交匯處附近的節孝石牌坊,則是明萬曆三十八(西元1610年)為紀念明代金門人蔡宗德之妾楊氏而立,楊氏更是成為中國歷史上小妾立貞節牌坊的第一人。該牌坊坐東朝西,橫跨鋪前街,為雙柱單間三層樓式,規模比其他節孝坊小。 牌坊橫坊上刻著「明鄉進士梧州府通判誥贈貴州布政司左參政蔡宗德妾楊氏」。 據史料記載,蔡宗德是金門人,為人寬大仁厚,不炫聲譽,任廣州通判時,曾救下漳泉一帶番船的船員100多人,後調任廣西梧州府通判。 蔡宗德去世時,他的小妾楊氏剛滿23歲。蔡宗德去世後,楊氏曾幾次欲自殺,但均被蔡宗德妻子洪氏所救。楊氏自己沒有子女,於是就與洪氏一起持家,終年61歲。 按照明代定例,小妾守節是不立坊予以旌表的,但官至光祿寺少卿的洪氏孫子蔡獻臣向朝廷建議說:「妻之事夫,猶臣之事君,臣之盡忠,既無分于大小,妻之立節,又何間於嫡庶?」 蔡獻臣關於立節不應該分妻妾的這一建議獲得了朝廷的採納,於是,朝廷更改定例為其庶祖母立坊旌表。 古同安的石牌坊將近120座,而現在同安內還立于地面的古牌坊只剩18座。在這18座古牌坊中,為金門人立的古牌依然列在其中,實在難得。「無金(門)不成同(安),金(門)廈(門)一家親」真是一點不假!和平師如此感慨。(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恇怯
字字並不珠璣 遺憾的是我們仍在逃避 盼在幽暗的夜裡 劃過慰藉的流星 但你知道嗎 你是 恆星爍礫的夜裡 我唯一不敢握住的流星 像無止盡的停損點 像不到位的譬喻 於是 你離開的那天 陽光比以往耀眼 在恍惚間 忽然轉變到了氾濫的季節 我才發現 原來我從沒擁有過那傘 只能夠 任憑淚水肆意傾談不堪 從一座城市流浪到另一座城市 頃刻的想念是傾盆的 沒有休止符的篇章 可否曾想過找一方天涯落腳 你知道嗎 在虛偽的構築裡 你是唯一能握住的那一抹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