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大箍呆
雖然雙方都選擇低調來辦理這樁喜事,但面對哥哥的喜事,秀香總得稟告婆婆一聲,因為那天她必須回娘家張羅一頓豐盛的午餐,來迎接新嫂子,孩子得請婆婆代為照顧。想不到婆婆竟包了一個六百塊的大紅包,要她代向昆山哥恭賀,而且還囑咐她要多準備幾道菜,買菜的錢回家後找她拿。婆婆如此的作法讓她相當感動,終究,她沒有把娘當年收取他們家那麼多聘金和豬肉的事放在心上。 秀香一早就夥同夫婿西安回娘家,中午這頓迎接新嫂嫂和宴請媒人的飯必須由她來張羅,但也毋忘提醒昆山哥說:「哥,你應該去理理頭髮,回來後把你過年穿的那套衣服拿出來穿,新郎要像個新郎樣,好讓新嫂嫂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大箍呆率性地說:「我們是農家、是種田人,俗話說『殺狗也這身,拜佛也這身』,無所謂啦!」 秀香提醒他說:「不能太隨便,那會讓人家看笑話。」 西安自告奮勇說:「走,我陪你去理髮,而且還要請理髮師幫你抹油,然後四六分邊。」 大箍呆笑著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一走出理髮廳,馬上被狗咬。」 西安不解地問:「什麼意思?」 「農夫要像個農夫樣。」 「可是你今天的身分不一樣,是新郎啊。」 「如果娘不癱瘓在床,如果時光能倒退十年,如果娘之前能跟村人和睦相處,如果娘收養秀香時能加以疼惜,不留下一個苦毒新婦仔的惡名,如果秀香出嫁時娘不向美卿姨提出那麼多苛刻的條件,西安啊!我今天不會淪落成這副模樣,為了找一個幫手來分擔我肩頭的重擔,全聽媒妁之言。不僅不想去打聽人家的身世背景,而且連見面也未曾有過,用六千塊的聘金換取一個未曾謀面的女子,用八百八的媒人錢來決定我一生的幸福。至於往後是好是壞,我不但接受也認命,因為我的名字叫大箍呆!」 西安一時無言以對。(一八八)
-
拙著《英詩五家品析》導言
史耐德詩作主題以東方元素和生態關懷為主,他認為詩必須從真正的經驗中產生,詩人必須接近原始人所生存的環境和其基本要素,也就是生育、愛、死等活著的事實。詩人就是能輕易的向外探求各樣方式、其他各種生命,並讓夢想歌唱起來的人。文明時期歷代詩人都背負這樣的使命:他們不為社會、但為自然歌唱。他認為詩是一種社會和傳統的藝術,詩歌和語言連結在一起,是跟我們自己無意識深處接觸的交通工具。史耐德的詩歌也受到中國山水畫和禪宗的影響,他曾經說過中國禪宗的山水畫類似印度與西藏佛教傳統製作的曼陀羅,由於受到禪宗的影響,史耐德的詩歌經常打斷邏輯思維,不管文法結構,思路跳躍而活潑,結尾的時候往往出人意表。 葛綠珂的詩歌以冷靜、深沉的語調著稱,尤其擅長探討人類的情感、家庭關係、創傷、自我的掙扎等主題。她的語言風格簡潔卻直擊人心,詩作經常借用神話、聖經故事的意象來解剖現代生活中的生死、愛與孤獨等議題,讓古典故事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這些經典意象的運用,不僅賦予她的詩歌永恆的美感,也深化了讀者對人生哲理的理解。她的詩作語調通常冷靜、內省,仿佛一種深度的心理對話,以第一人稱敘述,給人一種直接、私密的閱讀體驗,又常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生活的殘酷與脆弱。葛綠珂的詩讀來有些許悲傷與冷峻的氣氛,儘管她的作品中有不少個人經歷的影子,但讀者能從中看到普遍的人類經歷與心理。 這本書的寫作,有一些個人的因緣,1985年我到美國唸書,在修學分和寫論文之餘,我花了許多時間學習法文、德文和日文,這些語言在我1992年回國教書以後大部分被荒廢了,2022年退休之後,我重拾日文的課本,斷斷續續又讀了一陣子,只是當作興趣與消遣。這些外語,我在大學教書30年的時間裡,真正用上的應該只有英文,我為博士班的學生開了一門漢學英文的課程,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對英文的熟悉語感,譯詩解詩的工作,算是把我多年苦讀英文的成果應用上了。 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碰到一些書籍或論文找不到的資料,這時候只能依靠網站了。譬如史耐德學生時代的女朋友Robin Collins,史耐德寫了許多很動人的情書給她,兩人後來並沒有結婚,本來可以不管她生平,但基於對知識的好奇和求知心理,我還是積極尋找她生平的相關資料,最後終於發現,她里德學院畢業後,她進入奧勒岡大學就讀語言學碩士,又以獎學金進入麻州Radcliffe College讀法國與西班牙文學,畢業後任教於麻州惠頓學院,1962年和矽谷一位電機工程師結婚,夫妻共同經營印刷生意。這些資料,在網海中打撈,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又如史耐德的第一任妻子Alison Gass,也沒有任何書面資料可以找到她的生平,網路上同名同姓的又極多,這時候只能發揮抽絲剝繭的學術研究功夫,因為她是里德學院(Reed College)的校友,因此我就想到在里德學院的校園刊物裡面找資料,最後果然在《里德雜誌》上找到她的訃聞,訃聞裡有她的生平小傳,這就有了一種偵探破案的喜悅。 在我翻譯史耐德詩歌的時候,除了英文,我學習的日文也被應用上了,首先是史耐德詩中的日文詞彙非常多,因為他前後在日本住了將近10年的時間,許多詩都寫於日本或者和日本有關係,而這些日文詞彙在詩中都是發音的羅馬化,要明白其意義,必須還原成漢字或者平假名,在翻譯的過程中,大部份的詞彙都能順利還原,但也有碰到地雷的時候。其次是史耐德在日本的朋友和禪學老師,例如七夫和小窗老師,中英文的資料幾乎都找不到,只能依靠日本資料。 舉個例子來說,史耐德〈五月〉這首詩中的Yokkawa,還原成漢字是橫川,但是找遍了日本的地圖,就是沒有一條河叫做橫川,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才找出來橫川不是河流而是建築物的名稱,是比叡山延曆寺的橫川中堂,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寺廟。又如世阿彌、觀阿彌這對日本能劇作家父子,他們和〈伐木〉之四這首詩的主題松樹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史耐德要把他們寫在詩中?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有粗淺的了解,很難去解開這個謎團。原來松樹在能劇舞臺上被繪成背景,觀眾在松樹的背景下觀看表演,畫著松樹的背景叫做鏡板,這個名字與奈良春日大社的影向之松有關,影向之松是指神靈下降到塵世的松樹,因此松樹被認為是春日神明的化身,暗示舞臺上的演員不是為觀眾表演,而是為神靈表演。 不了解日本文化,也就不了解這首詩,我學習日文的經驗,因緣巧合,在這個時候都用上了。這本書的寫作,也是我過去讀書經驗的一種因緣合和吧。【本書《英詩五家品析:從葉慈到葛綠珂》2025年7月由墨言文化出版,感謝社長張姿慧的協助】(下)
-
【小說連載】大箍呆
來福嬸誇讚他說:「果然是一個孝子,我這個媒人的腿沒有白跑。記住,初八那天臨近中午,我會把林美女帶來,到時我這個媒人的任務便已完成。但俗語說,做媒人無包生囝的,往後是好是壞全是你們兩人的事,跟我這個媒人毫不相干,這點你可要記住。」 大箍呆坦然地說:「這點我明白,好壞是我的命,我絕不會怪東怪西或怨天尤人,更不會怪妳這個做善行、做功德的大媒人。」 來福嬸聽到大箍呆如此說,總算放心了。雖然她說做媒人是在做善事、做功德,但媒人喙糊纍纍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了賺取媒人錢,她不擇手段,穿梭在男女雙方的家,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隱瞞許多事實,就是想盡辦法要撮合這段姻緣,以賺取男女雙方都得付的雙份媒人錢。 來福嬸放心地走後,大箍呆立即去告訴秀香說,女方日子已看好了,就訂在初八那天。秀香難掩內心的興奮,昆山哥終於找到一個好幫手,往後就可以分擔他照顧娘的重擔,讓他專心上山耕種。但對於未曾謀面的新嫂嫂,她仍有期待,除了照顧癱瘓在床的娘外,也冀望她能為他們這個人丁單薄的家族繁衍後代,讓祖龕裡的列祖列宗有人來祭祀。(一八七)
-
新湖里「海墘路」補記
后園/夏興(下坑)陳的東界,基本為湖前一系(塔後、赤西)的西界;地界之說,僅僅是個模糊的概念線,彼此互有飛地、線條曲折,皆屬常態。漁村良金牛肉乾總店的前面有「海墘路」經過(道路本身連通海邊的「海墘街」舊址直至塔后的「石頭皮」),該店的正後方應即「雨來溝」。 《97金湖鎮志》僅有簡單的條列:「雨來溝」為湖前村傳統地界之西界,「涓小溪流,只有在雨季才會有水源故名」(該書頁787)。 族叔宗倫熱心協助徵詢資訊,其所屬房祧為敦然、鼎允父子一系,其父為金木公,其母為后園蕭氏;其曾請教其母,以及在后園的舅舅,得到一些附近先民的生活紀錄(筆者文責自負)。 其母指出,年幼時還與后園的同伴在溝旁洗衣服,當時「海墘街」的居民也利用該溪溪水洗滌、灌溉,較少人當成飲用水。 其舅舅指出,「雨來溝」上游位於現今后園瓦斯行前方水潭,流經知州陳顯墓旁入海,常年流水不斷,溪內有魚蝦,水質清澈見底,還有毛蟹;如果有大潮或颱風天,會沿著該溝海水倒灌。 「雨來溝」的溝流水量豐富與否,難免隨歲月、季節有所變化,就像今日已經罕見水流;除非所指溪流本就不同,否則《鎮志》再行增補些許訊息會更好。 此外,筆者在「雨來溝」靠近后園村的方向進行野外探勘,尋找到兩座比鄰的墓園。一為「后園/顯妣陳門蕭氏」,二為「后園/顯考傅允仁」,皆「民癸巳年重修」,考量墓碑質感較新,癸巳年概指民國102年。 后園加油站靠后園村一側,尚存「后園 顯考陳公」的墓園,亦於同年重修;本縣的墓園、墳塋經常會「被植物吃掉」,平日極仰賴孝子賢孫的整理。 「海墘街」曾又名「雙打街」、「赤後街」,據筆者觀察該村先民的墓園墓碑,宜以「海墘街」為準,有一墓園在信義新村往南的資源回收場附近,位於靠海的岩石高地上面,沒有明確的通往道路,「海乾街 民國九九年重建 顯妣王門陳氏 孝男添賜、添和、火炎」。 環島南路為分斷線,新湖里「海墘路」大致可分成漁村、塔后;道路兩端大致為連通海邊的「海墘街」舊址,直至塔后村的地景「石頭皮」。 「海墘路」的塔后段差不多在經過碾米廠附近之後的聚落空間中,一般稱為「下頭」。著名的軍事標語一一出現在眼前,尤其「為爭生存爭自由」的大字(門牌實際為36號,《97金湖鎮志》已收錄該標語)。 筆者記得該古厝的鄰居,曾經有一間地下室擺滿了撞球檯,小時候看過一次(伯母李氏在一旁理髮廳工作,筆者就被堂兄弟帶著跑),把燈打開,撞球檯成群結隊、非常壯觀,記憶猶新。 目前該古厝(36號)無人居住,故事蒐集不易,目前筆者正在徵集資料。 塔后村史(2024年)尚未及仔細記載相關資訊(該書原有整理權稱為鼎造宅第、鼎允宅第、鼎達宅第的三項資訊),在增加此棟古厝的歷史記憶之後,該村沒人常居的古厝所附屬的故事,大致備齊。 期許從「海墘街」一路經過環島南路、碾米廠至「石頭皮」的「海墘路」,其周遭的歷史記憶都能夠被有效地保存下來。 未來這一條道路能夠進行某種社區文化重生的工程,沿途的每一個小歷史都適宜嵌入「海墘路」這一條較大的歷史脈絡中。 臨海的村莊通常都有一條約定俗成的「海墘路」,至於本文的「海墘路」之起訖恰好都有明代鄉賢蔡復一的傳說。 包含蔡復一沿著料羅灣往東,在「海墘街」(雙打街)與表弟許獬相會(本則又有其他版本),以及童年至塔後村陳姓母舅家(塔后村石頭皮下)時「戳王船」的故事。 不過當蔡復一返回蔡厝故居的時候,不知道走的路徑是否為登山路徑?或者往東繞道而行?適巧能夠進一步解析明代先民的行走路徑。
-
拙著《英詩五家品析》導言
推動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的永遠是政治、經濟、軍事這三大面向,而這三大面向背後的力量,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欲望本能,人類對名利的虛榮心理,對證明自己存在意義與價值的需求。這些欲望與需求,導致了人類歷史上衝突不斷,司馬光曾經說過,歷史不過是一本相斫書。翻開人類歷史,歷代的王朝、部族、國家,彼此之間莫不是為了權位與財富,爭奪不休。然而,在這些實質的物質欲望之外,人類還是有一種對形上的、超越的、精神的追求,對這方面的追求,也就讓詩歌有了存在的空間,詩人大多是和平主義者,希望在現實的殘酷中,帶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事物。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曾經說過:「每個人或許都有詩的命運」。美國女詩人瑞奇(Adrienne Rich, 1929-2012)則說,詩歌的寫作:「是要在生命底層找東西,潛入沉船去看殘骸」。英國詩人的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的名言是:「詩人是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美國詩人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有「詩是美的韻律的創造」之說。而文學史上,為詩歌存在的辯護或者討論詩歌藝術的文章太多了,儘管和人類的經濟活動比較起來,詩歌仍然是小眾的,但是它一脈相承,燈火不斷,證明了它存在的理由。詩存在的真正的意義就在於,所有的個相必然指向通相,所有的通相必然有個相支撐,也就是我們在詩人的特殊性中,尋找人類的普遍性,又在人類的普遍性中,尋找是詩人的特殊性。 蘇聯形式主義批評家史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 1893-1984)在〈以藝術作為技巧〉(Art as Technique)一文,提出了詩歌語言陌生化的理論,主要是打破人們慣性的認知。他說:「客體在我們前面,我們知道他們的存在,但我們沒有真正看到他們」。要能真正體驗到客體的存在,就要讓客體陌生呈現,讓觀者有初次看見的新奇感與躍動感。這就是詩歌的使命,因為詩歌作為一種藝術,目的在於:「讓人恢復生命的躍動感,藝術能讓人感受到東西……藝術的目的是,當事物被觀照時,能注入事物的躍動感……客體因此能展現新鮮感而更吸引人。」因此詩人要提供一種不同於常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讓平凡的世界多一些光彩和雲影。 讀者在閱讀詩歌的時候,應該對詩歌的本質有這樣的認知,它有時候不在於發現事件的意義,而在於看見文字的力量。美國學界後現代文學批評家費希(Stanley E. Fish, 1938-)認為:「閱讀不是追問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而是追問這個句子做了什麼?。」文本的意義的追求,不是詩歌主要的任務,詩歌的使命是引發讀者心靈的動態之旅。詩人寫詩的意義,就在把最適當的字放在最適當的地方,因此詩是經驗與語言之間的彼此發現、彼此糾正的緊張關係的解決。 偉大的詩歌有一種普遍和本質的難度,它擴展我們了真正的意識,靠的是我們借鑒自別人而稱之為殊異或陌生(strangeness)的東西。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森(Wallace Stevens, 1879-1955)說:「殊異/陌生在我們不理解的時候會激起驚異,在我們理解的時候能激起美學想像」。美國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 1907-1973)在〈牛津輕體詩選導言〉中說:「一個社會的同質性越強,藝術家與他的時代的日常生活的關係就越密切,他就越容易傳達自己的感受,但他也就越難做出誠實公正的觀察,難以擺脫自己時代的傳統反應所造成的偏見。一個社會越不穩定,藝術家與社會脫離得越厲害,他觀察的就越清楚,但他向別人傳達所見的難度就越大。」因此,詩歌所傳達的,永遠是一般人所看不見的特異的觀點,它有時候離我們現實的生活很遠,但卻提供我們在現實生活呼吸新鮮空氣的可能。詩人不說謊言,因為他無法肯定任何事情,他只是把他看到的如實的呈現。 奧登提到過大詩人的五條件;一、他必須多產。二、他的詩在題材和處理手法上必須範圍廣闊。三、他在洞察人生提煉風格上必須顯示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四、在詩體的技巧上,他必須是一個行家。五、就一切世人而言,我們分得出他們的早期作品和成熟之作,可是就大詩人而言,成熟的過程一直持續到老死,所以讀者面對大詩人的兩首詩,價值雖相等,寫作的時序卻不同,應能立刻指出,哪一首寫作年代較早。這本書中所選的五位詩人,應該都符合奧登大詩人的條件,葉慈(W. B. Yeats, 1865-1939)和葛綠珂(Louise Gluck, 1943- 2023)有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勞倫斯(D.H. Lawrence, 1885-1930)則被認為是現代詩的先鋒,如果不是他的文學成就被小說所掩蓋,他現代詩的光芒就應該被更多人看見,史耐德(Gary Snyder, 1930-)和默溫(W.S.Merwin, 1927-2019)除了是重要的詩人,也都是環保生態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這就使我對他們的詩有更很大的認同感。以上五位詩人,詩作都相當可觀,可以被稱為經典詩人。他們作品極多,這本書只能深入淺出,無法全面而宏觀。 葉慈早年的詩作通常從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取材,其語言風格則受到拉斐爾前派的影響。拉斐爾前派最根本的藝術主張就是忠於自然,即嚴謹精確的細節。由於拉斐爾前派的影響,葉慈早期的詩便有唯美浪漫的傾向。晚年的葉慈則非常多產,出版了許多詩集,許多著名的詩作都是在晚年寫成的,包括一生的顛峰之作〈航向拜占庭〉,這首詩體現了葉慈對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文明的嚮往。 勞倫斯的早期詩歌主題大部份是愛情,詩的聯想大膽而新鮮,比喻深刻而真切。這些詩中,愛情與憎恨、興奮與恐懼、美與冷酷等充滿了矛盾和神秘。再則,勞倫斯在詩中擅長運用象徵和比喻等手法來表現,這些象徵和比喻都深化了詩的形象。勞倫斯創作中期則通過動植物世界,表現了現代人的感受,詩集《鳥獸花》完成於1923年,多半寫於義大利的西西里島,詩中的水果、樹木、花朵、野獸、家禽、鳥雀等動植物是隱喻和象徵。晚年出版的《三色紫羅蘭》和《續編》有著獨有的清新與直率,採用自由的韻律來表達他的人生觀、宗教觀、愛情觀等,既有樂觀的一面,也有悲觀的一面。 默溫是美國詩人,出版超出五十冊的詩集、散文、翻譯。20世紀60年代的反戰運動時期,他的詩以含蓄、不加標點的敘事技巧而著稱,80和90年代,他的詩深受佛教哲學和深度生態學的影響,70年代移居夏威夷的毛伊島後,他致力於島上雨林的恢復。他在1971年和2008兩度獲得普立茲獎詩歌獎,2005年獲得國家書卷獎以及美國詩人學院最高榮譽Tanning獎,201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任命他為第十七屆桂冠詩人,2013年他因翻譯日本詩人與謝蕪村獲得美日友誼委員會翻譯獎。默溫發展出一種嚴格的形式主義以及語言簡單的自由詩,就語言簡單這方面來說,他和諾貝爾獎詩人葛綠珂有一點像。不使用標點使得他的詩歌意義漂浮,但卻不妨礙字詞的表達,他的詩在簡單中有困難,描寫生命中的失落,關心大自然和人類的暴力。 (上)
-
太甜了……
「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這是對楊貴妃「情有獨鍾」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裡有關荔枝新鮮度變化的描述。因為「一騎紅塵妃子笑」,所以熱衷寫詩的白居易也一頭栽進荔枝堆裡,考究在夏日炎炎的長安城如何為荔枝保鮮。 六月流火,市場裡翻騰起陣陣如火山噴發般的豔麗和果香,夏天必食的水果──荔枝粉嫩登場了。 妃子笑、玉荷包、蜂糖罌……既然連古人都無法抗拒的香豔,吾等市井小民流連水果攤的聲色旖旎自是常情。 甜美多汁,連小蜜蜂也抗拒不了,只見這些「採花使者」一頭鑽進水果攤的荔枝堆裡,與人爭搶那熟透流汁的甜蜜。 荔枝表面火山紅又類似蜂巢的紋理,讓天生複眼的蜜蜂能精準發現而不錯過。蜜蜂忙碌的一生都只為採集花蜜和花粉,偶爾享用一頓「甜點」也無可厚非吧。 Honey bee,與蜂共舞!
-
紅「燒」魚
晚餐餐桌上多了一條不尋常的魚,我們兄妹對看了一眼,覺得這魚大有來頭,不知道是哪家餐廳打包回來的「紅燒魚」?我不能讓魚死的不明不白,畢竟引發了家庭糾紛。 紅燒魚的賣相十分不好,用不鏽鋼盆蒸熱(佛跳牆的不銹鋼鍋),直接端出來吃;裝的器皿高過於魚,要夾要吃也不方便,就沒人要動筷子。事後想起來……這條魚是裝盤問題,裝盤後或許還有個七十分。 吃魚我壓根沒興趣,我不喜歡吃魚是因為魚腥味──我不吃但我不排斥。吃完飯後,我繼續忙碌我的例行工作──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日常。接著我就聽到我家那位太太叫還在吃飯的人幫忙吃魚。(我估計那條魚根本沒人夾,連最不挑食的那位先生也沒夾。) 那位太太就開始說:有家教的人是好壞都吃(不挑食的意思)。因為那條魚沒人吃,那位太太就不開心,開始說那種莫明奇妙的話。 金門人就是這樣,人家給什麼就拿什麼,到底有沒有這麼多肚子可以吃?到底那個東西有沒有人要吃?要送東西沒關係,不要送那種已經「瓜掉」的菜,不要送那種不知道放在冷凍庫多久沒吃的海鮮。沒人要吃不要拿,吃不了也不要拿。不要拿了,然後強迫人家吃,那條魚根本不值得引起家庭糾紛。 我相信……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都在金門家庭上演。我們家的「紅燒魚」糾紛,最後是靠我的好朋友送了幾條海釣的魚來化解。
-
島嶼之外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已步入而立之年。生活在金門這座寧靜的小島,我總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從國小到大學,我一路在金門就讀,享受著熟悉、安逸的環境。然而,在這樣的舒適圈中,我漸漸感受到一絲空虛、難道我就要一輩子安於現狀嗎? 大學畢業後,我毅然決定赴台求職。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從零開始,談何容易?初來乍到,我寄居在親友家中,雖有親情的溫暖,卻總感拘束,心中期盼早日能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的空間。真正搬出來後才發現,生活中的每一筆開支都得精打細算,稍有不慎便會入不敷出。台北的生活節奏快、花費高,處處都充滿挑戰。 也正是在這樣的歷練中,我的人生成長才真正開始。金門雖然單純、存錢容易,但我從不後悔離鄉背井的決定。因為這段異地求生的日子,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是任何金錢都無法衡量的。那些酸甜苦辣的時刻,成為我人生的養分,豐富了我的眼界,也鍛鍊了我的抗壓性。我深信,這一切,都是生命中最珍貴的收穫。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大箍呆低聲地說:「我知道我家裡的情況,也知道我娘的為人,所以我很認份。當然能成就這樁婚事,我必須感謝你,如果沒有妳的幫忙,我實在也找不到一個能照顧我娘的好幫手。」 來福嬸笑著說:「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人的名字不管是學名還是綽號,有時候也蠻好笑、蠻諷刺的。就譬如說你叫大箍呆,但一點也不呆,她叫林美女,可是一點也不美。」 大箍呆無所謂地說:「名字只是人的名稱而已啦,叫什麼都沒關係,大箍呆就大箍呆,而且這個綽號已被叫了幾十年,雖然不好聽,但卻比叫我昆山還親切。」 來福嬸表情怪異地說:「如果林美女不是美女,你會不會感到失望?」 大箍呆灑脫地說:「我已經說過很多次,只要能把我娘照顧好,其他我都無所謂。而且妳也曾經告訴我說,林美女絕對不是跛跤或破相,我也說過,漂亮不能當飯吃。」 (一八六)
-
開瑄國民小學54年班畢業一甲子憶往
(一)為人師表: 在民國50-60那個年代,當上老師、光宗耀祖,是個受人推崇、讓人嚮往的職銜,它不僅工作穩定、收入優渥,還代表著一種崇高的社會地位,還有一份足夠安養晚年的終身俸,當時的諺語「女當教師是塊寶,男當老師被追著跑」。 班上同學從國中、高中到考大學或進階讀研究所,莫不以能擠進教育界當上老師為終身努力目標。班上同學以實際行動,印證了這個說法,計有9位同學踏上了「為人師表」的人生首選職業。以座位序號依序為王金鍊、蔡志明、楊國和、蔡麗娟、蔡國烈、蔡天福、蔡篤林、蔡清芽及蔡顯彬。9位當中台灣師大2位、高雄師大2位、文化大學1位,另幾位於高中畢業後轉讀特師班,取得教師資格,擔任小學教師(如有遺漏或誤植請見諒)。 (二)另類生涯: 班上同學除了大部分進入教育界,擔任教師及另一部份選擇從軍外,仍有少數同學另闢其他適合自己的職場,走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 蔡鈺麟大學畢業後,醉心於美術的彩色世界,並在該項領域中發光發熱,完成自己的夢想;另外也轉戰工商界,成功的開創了事業的高峰,成就了人生的目標(民國90幾年間返金時巧遇得知)。 另一位同學於國中畢業後,選讀護理專校,畢業後擔任白衣天使的神聖工作,她是蔡真妹同學。高■的身影、亮麗的外表,讓她當年在金門騎著腳踏車,穿梭在玉章路時,每每吸引著走在路上的阿兵哥的目光。護理工作是一項以愛心為本的辛苦工作,在長時間的值班空間裡,燃燒自己的青春,隔離了家人的距離,全心照護她的病患,讓他們舒適、安全而減少傷痛,這就是做為一位護理師的工作使命與核心價值。這不就是另類的成功人生?(民國60幾年間,真妹同學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時,本人的部隊也在中部,故有見面機會)。 (三)殊途同歸: 同學因緣際會,有幸在一個班,2,160多個日子,轉眼間走到盡頭,揮一揮手,互道珍重並各奔前程,往後人生結果的圖騰必須由自己去描繪,是否能締造美麗幸福的結局,也必須憑藉自己去開創;惟期待一個「幼得照護、少能暢學、青有方向、壯已有成、老享善終」這樣一個人生完美的場景,就是大家所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換句話說,同學們當年所選擇的路,無論教職、軍職、護理或其他行業,大家各個不同的方向,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回首來時路,慶幸努力沒有白費,成就了今天的成果,從不同領域的退休,得到相同等級的待遇足於安享晚年,經濟不愁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保障,這樣的結局不就是回到「殊途同歸」這句話的意涵嗎? 一、同學之光: 班上同學因人生際遇不同,並以堅定不移的毅力,突破當年困難的環境,克服資源缺乏多重困難,攀登人生的高峰,他們不僅在職涯的工作上,創造傲人的成績而得獎無數,更在退休後的人生餘暉中,繼續貢獻專業所能,服務族群、福澤鄉里。因此,不僅榮耀了自己,也名氣了開瑄54年這一班,共有2位: 第一位,蔡麗娟同學: 當年班上那位文靜、秀氣、愛笑的小女孩,隨著歲月的增長,展現了堅毅、進取、勇敢追夢的另一層次的人格特質,踏實的由金湖國中、金門高中到高雄師大教育學系,完成了求學的人生目標。民國67年,大學畢業返鄉於金沙國中任教,之後轉任金門高中擔任輔導老師,再升任主任迄屆齡退休。41年的教職生涯中,得獎無數,如民國83年榮獲金門優良教師等;並於退休前,榮獲教育部「師鐸獎」最高榮譽的肯定,更於「開瑄國小建校百年校慶獎項中」教育文化傑出校友中被提名,並接受表揚。然而65歲屆齡退休時,並沒停止工作與服務的熱忱,因為「傳承奉獻,綿延教育的延伸」才是她根深蒂固的核心價值,因而投入志工行列,擔任輔導工作,繼續奉獻所學,無怨無悔;因而再次獲得教育部112年教育奉獻獎。同學之光,實至名歸。 第二位,王金鍊同學: 本班班長,以第二名畢業,「聰明、開朗而且好學」,是當年他的寫照,也契合了他往後發展的軌跡。進入國中是必然、考上金門高中是當然,升學文化大學是心中使然,最後進入台師大再深造,是為奠定他往後在金門藝文界發光發熱,而撐起一片天所必須累積的能量,形成用時水到渠成的自然。學有所成後,於民國64年返鄉於金城國中任教,並於每星期三下午舉辦「聯課活動」,開設藝文課並成立「城中文藝社」擔任指導老師,開啟了個人的藝文生涯,活絡了金門藝文的脈路,並擔任城中校刊「城風主編」,引導藝文的發展。教職生涯中,因為卓越的表現,於民國89年榮獲金門優良教師及城中建校40年校慶,獲頒資深優良教師獎。並獲推薦入選「金門臉譜系列-作家篇」。民國94年8月1日退休,仍然熱衷參與藝文書法各項活動,悠遊於兩岸三地之間。班之榮耀,捨你其誰!? PS.以上2位同學之資料來源,為金門日報版面所刊載。 二、感恩與期待: (一) 感謝母校當年提供那良好的教學環境、優良的師資、完善的教學制度、有系統的引領我們去完成六年的課業,特別是允許我再讀1次六年級,因為後來印證,這1年為我打通任督二脈血路,引領我在往後的軍旅生涯中,從進士官學校到陸官專修班以及後期的陸軍指參學院,皆能過關斬將,每試必中,順利完成晉升上校所必須具備的學資,因而可以服役28年,得到安享晚年的終身俸,劃下完美的句點。 (二) 感謝恩師楊長齡老師,在我讀第2次小六時,來擔任我們的班導師,在我「與惡的距離」最近時,用寬容的態度與熱忱的雙手,把我拉回,引領我重回那原本善良的真正的我,並進而走向今天健康而幸福的人生。猶記得當年在往第三士校報到前一日,前往學校辭行時,您懇切的鼓勵說「行行出狀元,升學不是惟一的出路,努力學習,踏實做人,安心去從軍」,這個場景及老師的鼓勵,我永銘心中,也終身奉行。 (三) 期待在這54年班畢業一甲子的時間點讓我來點燃這把60年前我們兒時讀書、嬉戲的回憶火把,重新燃燒對往事追憶的熱忱,在這有生的餘年,構築一個可以經常或定期聚會的平台,回憶兒時追夢的純真與敢夢的勇氣。互訴60年來生活、工作、家庭的辛酸與快意;暢談今日已是兒孫滿堂的幸福與得意。期待母校今年112校慶9月9日或其他日期再確認,回到母校,請班長再主持一次班會,如能邀請班導楊老師或其他當年的老師蒞臨指導,更是功德圓滿。慶典完畢以餐會方式讓我們開一次60年來的同學會,由我做東「此事因我而起」大家把酒言歡,互相認識彼此的家人,為這消失而少有聯系的一甲子,劃下完美句點,並預約往後的聚會模式,延續60年前能同班同學的情緣。 三、結語: (一) 開瑄國小54年這一班人數共26人,畢業後各自在不同領域中發展,其中擔任教職9人最多,分別在國小、國中、高中任教;軍職發展5人次之,其中3人晉升上校,做滿該階年限退休;另外也有幾位同學,依個人所學與專業,在不同領域各展風華;另類同學更因本身興趣與喜好,而醉心於美術與文藝創作中;但是一甲子的時光在今年劃下句點,回首檢視無論在那一行業的同學,個個稱職、人人努力,貢獻所學、創造奇蹟,掙得自己的一片天空,榮耀了自己,也打響了開瑄54年班的名號。 (二) 個人自母校畢業,投身軍旅28年,除士校畢業在金防部砲指部觀測連,位於雙乳山的氣象組擔任計算士,服務1年考上陸官專修班58年班,畢業後任軍官職達26年,皆未能在金門服役,乃至於民國82年時年43歲上校退伍後仍長居台灣,因而少與同學聯繫互動。對於同學們之動態資訊僅為偶遇或同學告知,特別是宗親蔡清其老師所贈「璀璨瓊林」一書中有關母校之詳細描述,另向蔡麗娟同學請教而解開不少迷惑與盲點,特此致謝。故而對同學動態資訊如有誤植或遺漏,敬請見諒。 (三) 最後感謝讀完本文者的耐性,因個人中文素養不足,無法精準的表達其主題之原意,如有詞不達意或錯別字及引喻失當之處,敬請不吝指教。 最後敬祝:「母校校運昌隆、老師榮光屆退、同學兒孫滿堂、福壽期頤而終」!謝謝各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