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金色時光
回不去了! 比賽時間只有十分鐘,分秒必爭,眼、腦、手必須明確分工同時並用。眼睛首先觸及題目,傳遞訊息給大腦,右手拿著專業應試的MITSUBISHI0.38簽字筆,沙沙沙迅速作答。 捲舌還是沒捲舌?語音還是讀音?輕聲還是第一聲?牛「仔」褲?「骰」子?友「誼」?「法」國?那個豎太短那個點太小,那個勾發生意外,居然呈現金雞獨立姿態。那顆「米」過於黏滯,那個「貽」笑大方不小心填成含「飴」弄孫,一個失神,怏、恙瞬間為仇,在腦海中打成一片……。時間滴答流逝,沒有須臾機會回頭將答案再做檢查、加工修改。 往前,還有詰屈聱牙的考題尚待逐一應付、果斷殲滅……。容不得片刻遲疑。 「時間到。選手起立。」趕在最後半秒鐘,只來得及寫了三橫一撇一捺的「奏」字氣急敗壞嘆息,並且訕笑著:此員資質太劣。 收拾好個人物品離開試場。室外風和日麗秋光明媚,忍不住自問:為什麼,我(甘於)被桎梏在這裡? 恍惚之間,梆笛音聲響起,「陽明春曉」曲子悠然悅耳、清亮動人,只見穿著旗袍的年輕主持人微笑頷首,簡單開場,介紹當天教授的國字之後,書法家張炳煌隨即不露臉只露了一手,氣定神閒揮毫寫出漂亮的標楷體。 那是1984年秋天,新的學年,新的導師。外型短小精幹皮膚黝黑的陳老師據說是全校出了名的嚴厲。在他要求下,全班同學在例行的國語數學作業之外,得開始每天寫日記,連帶還添加了一項:逐日抄寫「每日一字」播出內容。於是,每天晚餐過後,一家老小就守在電視機前繃緊神經,等待18:00一到,熟悉的「陽明春曉」梆笛聲響起。屏氣凝神、全心貫注著電視螢幕,深怕一個不注意,漏記一個詞,短抄了一句解釋,筆記空白缺漏處,只好在節目結束後,翻閱家裡64開大小,深桃紅色封面的小學生常用字典,勉勉強強湊合填補上。 過了一段時日,生詞量貧瘠、詞條釋義窘迫的小學生常用字典,已經無法滿足我的「求字慾」了。每日一字節目當中所介紹的詞,家裡的小桃紅常常搜索未果。日記簿裡,每日一字抄寫欄位,落字落詞,缺漏處處,像極了身上的瘡疤,令人愧恧不堪。家裡課外讀物甚少,更遑論額外撥款購置參考書或評量練習,辭海、一般成人用字典?更是痴心妄想。 忽然有一天,天外飛來一本驚喜! 16開,紅色封皮,陸師成主編,文化圖書公司印行的《辭彙》,真真切切遞到我手中。小學生涯最後一年,《每日一字》實體書,厚重的《辭彙》,成為我國語文學習路上的好伴侶。 辭彙到手的那年11月,我在地區國語文競賽注音比賽項目僥倖得了第一名。湖中小頒獎典禮上,西裝油頭、黑色粗框眼鏡、改良中山裝的伍桂林縣長親切詢問:就讀哪個學校?幾年級呀? 回不去了! 保存三十多年的獎狀已經褪色,就要吞噬得獎人的姓名。每日一字節目成為歷史,主持人幾已銷聲匿跡。在書架上站立三十多年的《辭彙》也老了,倒是內頁「第七屆警察節/購於金門縣警察局/74、6、15」、父親的印章字樣仍然清晰。 在我孜孜矻矻專注字音比賽的練習路上,父親曾經給了無聲而有力的支持。
-
輸贏滋味
幾次參加島上的桌球比賽,又與昔日一般,勝少輸多,且每遇高手必敗,屢戰屢敗,幾難有勝算。其實,我日常與業餘人士對戰,勝敗不等,遇強則敗,逢弱則贏,雖不時振臂握拳,高聲吶喊以提振士氣,但心中明白,真遇行家,每多敗績。 我喜歡大汗淋漓的痛快,我甲意別人奮力競賽的精神,無論如何,我會日益求精,非更上一層樓不可,「老夫聊發少年狂」,不打個輸贏不罷休! 高中前幾乎沒打過桌球,在賽場每每見到小朋友們動作紮實,基本動作標準,打來有模有樣,我到了三十幾歲方才真正學桌球,而且是隨機應變,自以為是的臨場反射動作,靠的是身體機能與反應,而非長久訓練,小時不了了,而今也普普。 有刺激才有進步,有勝負方有樂趣,總有人說「志在參加,不計輸贏」,但運動競技只要我真心參與,認真投入的比賽,我會在乎輸贏,也會介意別人的態度。 打球時,縱然面對小朋友,我也認真,對方實力強,技巧高,輸了也甘願,程度若差異大,我也會戮力以赴,絕不敷衍,至於伯仲之間,更是測試自己壓力耐受度好時機,竭盡技巧之能事,略勝一、二也歡喜,縱輸二、三也甘願。 我不喜歡敷衍了事,不爽輕蔑從事,對於那種恃才傲能,打從鼻子出氣的驕寵人物,我既不耐煩,也不服輸,他越顯張狂乖違,我越認真以對,越奮力抗敵,縱然最後輸了,也會撂下幾句,「若非我……,不然那可能……」之類的阿Q自慰話語。 「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棋盤上常見的兩句話,人生也是如此,賽事之後,要檢討的都應是自己,當場輸贏已定,都是駟馬難追,當然接受結果,絕不冷言輕侮對手,也不戲語嘲諷戰友,總得要求自己幾分,每天進步一些些,每次比賽提昇自己戰技。 輸贏總是遊戲,但心情最為重要,要贏得漂亮,輸得甘心,遊戲其間,輸贏自得,都沒關係,認真過程裡的起伏、跌宕,享受在身體的流汗淋漓,歡喜在奔騰跳躍的活力飛揚,那輸贏只是遊戲一環,有勝、有負,非常自然,隨緣造化。 人若全心投入,即時瘋狂,瞬間爆發,情緒熱烈,所有他務都無關,一意在眼前,那縱然結果有勝負,判斷有對錯,都沒關係!人生就是過程,況且過程精采,那就值得了! 運動競技,雖是遊戲一場,但不論輸贏、不計成敗,也就有點不認真,打來沒勁,說來無趣。無論打球或其他運動項目,我喜歡真正投入去比賽,每晚打桌球,終歸一戰,非得拚出個勝負不可,結果不很重要,總有贏有輸,但就是在乎這樣競爭拚搏的感覺,認真的、努力的、全心全意在乎的,一場遊戲藉著小球連結人際,緊束精神,驅策肉體,運用智慧,然後,各得其所。
-
西線無戰事
人生的因緣際會,曾經聽過一些老兵講述1949年參與古寧頭戰役的故事。 1982年在馬祖服役,分發至陸軍249師龍虎部隊,前身是抗日時由青年軍組成的陸軍201師,所屬單位素來以治軍嚴謹、戰術戰技超前聞名,這一切應歸功於連上有二位士官長督導訓練,他們都曾經參加古寧頭戰役。 嫻熟60砲武器操作的顧明士官長,務實作風,嘴吧總不饒人。我的兵籍資料袋被貼上「訓練與吸收」的備註紙條,看了人事資料,士官長建議連長先送我到幹訓班,結訓後再與他共守第一線海防,一個監控及阻止對面梅花島水鬼摸上岸的班據點。他講述剛從大陸上海撤退要往基隆港上岸前,上級突然通知,規定所有部隊人員都要先繳槍械,通過安全檢查後,才可以上岸。他們忿忿不平,若無忠誠之心,何以跟著國民政府一路拚死不降轉進台灣,這項措施,讓一些人私下直接將武器丟棄基隆港外海;登陸後受不了長途奔波挨餓,馬上脫下防寒大衣,與碼頭的攤販換取香蕉止飢。 湖北松滋籍的龔儀銘士官長,做事較沉穩圓融,我剛受完無線電譯電通信訓練,正式接的即是他的參四行政業務,起初還猶豫不想承當此重任,士官長從小房間拿出個人因古寧頭戰役頒發的勳章、獎狀。他說部隊到台灣整編訓練之後,立即被派往金門,分發到古寧頭一帶駐守。10月爆發古寧頭戰役,共軍登島即向內地流竄,身處第一線的青年軍死傷最慘,後來國軍大舉反攻,由外至內通通殲滅,共軍與青年軍的服裝顏色相似,戰火波及敵我不分,一些無辜者亦慘遭犧牲。 他跟著部隊無數次輾轉台灣及金馬外島,從熱血青年的抗日新兵到久經戰事的老士官長,只有政府頒發的「戰士返鄉授田證」一張紙的盼頭。想想離開家鄉已經超過30年了,預計返鄉遙遙無期,下定決心在異鄉成家傳後,由同袍介紹娶了不識字的小姑娘,不久之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字中有一個「華」字,以示不忘中華兒女之意。又聽說國軍有配置房屋方案,提出申請會很快分發下來,而不是僅按月請領眷屬補助金及房屋補助費津貼,可以擺脫租屋過日子的生活。只是隨部隊移防馬祖,交通比較不方便,加上行政職務繁瑣,常常分不開身,回家探望妻兒,希望有人負責接他的業務。因為我的交接,他借調到山海一家招待所,每月去財勤隊結報餉冊時,都會順道探望他,說說連上的狀況。 1984年,部隊由花蓮移往台中車籠埔光隆營區集訓,準備6月16日參加高雄鳳山陸軍官校,慶祝黃埔建軍60周年的全國國軍體能戰技測驗。龔士官長特意撥空帶我到十軍團中興嶺附近,探望他在金門參與古寧頭戰役的一群老戰友,當士官長介紹我是金門人時,他們南北參雜的各省口音,熱切地詢問金門的現況;只是那天聽到最多的是部隊生活敘舊,以及某某人又過世的消息。 古寧頭戰役經過70年後的感想,祈禱家鄉永遠都能遠離戰事。
-
離岸記憶
對於金門這樣的一座島嶼,該會惦念著什麼?貢糖、菜刀、高粱酒,還是碉堡、坑道、防空洞,或者古厝、家廟、風獅爺,甚至也是高粱、番薯、木麻黃,總是可以細細梳理回想,列出滿滿的記憶清單,但或許如此的慢慢記憶,現實卻正在無情疾馳流逝,像極了這島的海岸線,失守的邊界。 那一年,島鄉金門驟然躍上歷史舞台,成為反攻大業的前線,於是,軍隊走進了聚落,宗祠成了軍營,枕戈待旦的意志,堅定如刻劃於牆上的口號絕不動搖,即使家廟大門上的祖德宗功也相形黯淡。如今,再次站在宗祠大門前向外看去,對面牆上斑駁的標語,道盡冷戰時代的荒謬與可笑,而戰爭氛圍的肅殺早已遠去,留下的是難以言喻的傷痕與無奈。 經常,記憶中不免想起那一年,踏過長長的沙灘後,便是從一座島到另一座島的輾轉漂流。 那天,試著追憶當年的舊路。車子轉進大馬路邊不起眼的小道,如果不是記憶殘存的印象,這路並不好找。沿著顛簸的路面起伏,思緒不斷翻騰,一幕幕閃過的畫面,極其謹慎的比對像與不像的過去與現在,還來不及確認,車身在忽低忽高後快速向長長的斜坡滑下,斜坡的盡處,橫亙的是一整片黃金般閃爍耀眼的沙灘,沙灘的上方是湛藍的那片海,海的遠處天空還是那樣晴朗遼闊,像極了那年第一次渡過海峽的航旅,從甲板上仰望的天青色。 在沙灘前轉彎,整修後的營區建築顯得唐突,但位置似乎是對的,就是這裡了,那一年在這裡集合,離家是在那本號稱金門護照的中華民國台灣金馬地區往返許可證蓋下戳章後啟程,沒有離情依依的親友,因為全在管制區外被擋了下來,沒有碼頭風景,因為過了沙灘就要登船。 沙灘下已經開口笑的登陸艦在暮色中顯得神秘,哨音響起後,踉蹌踩過沙灘,終於踏上潮水浸溼了的棧板,迎面而來的是濃重得幾乎無法呼吸的機油味,偌大的底艙除了幾台坦克車,空無一物,據說那是很多人藉以眠宿之處,但艙門關上後,悶熱的空氣,再加上海上顛簸因而使人腸胃翻騰作嘔,如此五味雜陳的空間,忍得了那氣味的才能待得住,於是,開航後就往上爬,在甲板上沿途享受日月星辰的海上風光,還有一覺醒來的漫身露水,就這樣度過二十六小時的航行,那一年,新頭碼頭的LST226中治艦帶我過台灣海峽,還來不及梳理離愁與恐慌,高雄十三號碼頭已到,靠岸後,另一段未知的旅程才要展開,流浪就此開始。 幾年前,趁著黃色小鴨游進港都,追憶著那年隨登陸艇停泊十三號碼頭的情景,小鴨的位置正是靠港所在,當年從甲板上望向岸邊,雖然不似熟悉的那座小島樣貌,卻也不是如今的高樓林立,那是對另一座島嶼的第一印象,試著翻出斑駁的記憶,但總有殘缺,那已是很久以前初見高雄的一九八五年六月。 從新頭碼頭到十三號碼頭,是一段特別的旅程、記憶不易抹去的旅程。
-
記同學「黑是光的輪迴」發表會
老同學許水富舉辦詩、畫、書法展「黑是光的輪迴」。在桃園市文化局發表,因為是深秋的關係,氣溫把炙熱的夏的煩躁帶走,眾人顯得特別氣爽,有幸幫老同學發表會當主持人,同學愛搞笑,我跟著發瘋,滿堂笑聲應是最佳回餽也是收穫。 同學多才,甚富幽默感,他一慣用灰黑顯日常,一碰面就告訴我:「今天辦告別式」,回以:「喔,我會鞠躬」「等那天到了這些人不用來?」今天辦了儀式,等他活到一百二十歲,吾等當然不用來,因為我們都不在了。百無禁忌的同學先在Fb發佈訊息:今天是拜拜,供品有詩、畫、書法。金門文藝編輯群表決自認為應該可以隨手取走供品(書法、畫),我告訴在場眾人,我們就先拜土地公吧讓供品大賣,果然他的畫作多人收藏,張姿慧看中一幅,開完笑想跟主人分期付款,剎那就被他人訂走,扼腕。 一開始即定調要非正式聚會,以歡樂為主,非正式也是正式,來賓滿堂,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千高歌一曲,歌聲嘹亮,前立委邱垂貞的口琴吹奏貝多芬的「歡樂頌」,我是音癡,卻也聽出多重吹奏,真的很棒,林文義大作家唱夫人作詞作曲的情歌,一場文學饗宴全場歡舞。 許水富是金寧國中第一屆同班同學,一班只有五十人,男女生感情甚好,情同手足,經過分秒累積的歲月,增添了霜白的兩鬢,皺紋不客氣爬了滿臉,但是,如果歷經五十年仍能見面時互相虧損幾句的老同學,也是令人羨慕。 原本整個人給人感覺就是灰黑憂鬱悲傷的人,跟他講話很難清朗,或許年紀大了,反而豁達,開起玩笑天寬地闊,最近看他似乎變了。讓我幫他主持,我自備觀眾,帶了金門文藝編輯群,起個大早浩浩盪盪前往桃園文化局,文化局一樓展場偌大看板「黑是光的輪迴」,光是那張海報就氣勢凌人,磅礡萬千,同學有此成就真是與有榮焉。聽眾擠滿講堂,大作家、名詩人不勝枚舉,幾位老同學亦到場,我差點哭了,寧中笫一屆同學何等珍貴,最純潔無瑕的社群,沒有猜忌沒有比較,只有祝福,真是令人懷念的同窗。 是晚吾等及主人眾親友被招待日本料理,酒酣耳熱之際前立委邱垂貞背著吉他彈奏「阿母請妳愛保重」,全場附和著唱,喪母不久的張姿慧淚流滿面,文壇諸多前輩林文義等趨前安慰,關於母親,所有人的心都是軟弱的,我不禁想前二日母親祭日,母親撒手多年不勝唏噓。 末了,我親愛的同學楊添城開車送我們回台北,一路上這位大「話」家惹得大夥狂笑,要下車了都說故事尚未聽完,很是著急,我告訴她們:「再繞台北三圈也講不完」,曲終人未散,且待下回分解。 接續同學情誼,台北文壇諸姝洪玉芬、張姿慧等喜歡回娘家,水富同學家是大夥的娘家,每回進他家門,他必定張開雙臂:歡迎回娘家。然後,親自下廚,有模有樣的上一桌鮮美好菜,同學一鍋一鏟,炒的蒸的樣樣來,不厭其煩一一介紹如何一大早到市場搶新鮮有機菜色,買回鮮蝦魚肉為我們烹煮,待這些回娘家的蝗蟲飽食一頓後,碗盤淨空,好茶好咖啡上桌,大夥朗誦詩歌兼聊是非,偶爾妙玲會展現歌喉。 我斷定他會活一百歲,因為他講究養生,一身仙風道骨,他說人哪不能吃太好,有損健康,也不能一直吃垃圾食物,癌細胞最愛跟甜食走,嚇我一身冷汗;要戒甜食?我是反其道而行,君不見遇見金門貢糖裡的豬腳糖,我不客氣先吃兩塊,再藏二塊到皮包裡。 同學的詩、畫、書法極有特色,當然色彩灰黑藍居多,看著看著總覺得悲傷又帶涼意,詩也是。近期豁達些,見到陽光,心境與時光同步,這是知天命應有的體悟。
-
談陳長慶的寫作與書店
睿友文學館陳長慶館長知我喜歡收集金門文學作品,邀我策畫「浯鄉傳承與印記-金門縣寫作協會會員作品展」於十月推出,我原本想推辭,因我理事長任期六月屆滿。但陳館長撰寫及推動文學的熱情令人感動,只好應命,追隨他為金門做一點事,但我再三聲明,所展只是我所收藏的會員成書一部份,因我收集有限,且展場不大,展出不能周全,請會員海涵。 陳館長是我欽敬的寫作前輩,四十多年前,我就知其大名,曾在台北書攤買了他在林白出版的散文集《寄給異鄉的女孩》、長篇小說《螢》。但當時跟他並不熟,之後因幫學生訂閱他代理之《國語日報》,跟他有些來往。到他書店看書購書,他總是好意接待,大作經常半買半送。早年,他與與友人創辦《金門文藝》季刊,任發行人兼社長,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但之後,似乎吃了些悶虧、遭到誤解,停筆停刊多年。這本刊物的故事,很曲折,他曾寫了一些文章。 民國六十三年,到八十四年,是陳長慶的創作空白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他復出文壇,<走過天安門外廣場>刊登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自此佳作連連。開始寫作至今,創作半世紀,長期致力於邊陲文學的書寫,筆端流露真情,展現對原鄉的關懷與深入觀察。他目前仍辛苦經營長春書店,長春書店是臺灣地區有名的偏鄉書店,我的東海學弟楊富閔(著有《花甲男孩》、《我的媽媽欠栽培》等書)曾特別來金門訪問他,撰文錄於《書店本事》。2017年台北世貿國際書展,《台灣書店歷史漫步》,曾以多張看板介紹「長春書店」和《金門文藝》。在網路,您只要打上「金門長春書店」關鍵字搜尋,就會出現不少資料及相片、影片。白髮陳長慶勤奮筆耕於長春書店是金門感人的畫面,蒞金的文人雅士,常來拜訪陳長慶,香港鄉籍作家東瑞夫婦每次返鄉,都邀我偕去看望長慶兄,向他問好。陳長慶曾擔任過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他的作品就是他的采風成果。 陳長慶的創作以小說為主,他的小說是一部部對金門家鄉的寫實紀錄,每篇作品都是金門兒女身處戰地烽火,悲歡離合的時代故事。他寫百姓也寫軍人,寫在地農民也寫番客,他默默寫了數十本小說,有數百萬字的文學成品,刻劃出金門島鄉獨特的戰地文學,他的文學結晶是金門珍貴的文化資產,如今受到國際矚目,小說在陳益源、唐蕙韻教授等人的推介,被翻譯成越南文。 陳長慶堅持金門本土書寫,接受陳榮昌訪問時曾說:「有時候,我們會想,我們以金門為書寫主題,這樣或許無法打入台灣的主流文學圈子裏面,但我們書寫金門的獨有特色,這是其他人沒有辦法取代的,所以我們應該感到自豪才是」! 他又說:「不論是我的小說也好,新詩也好,都是以我們所生長、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作為書寫的歷史背景,很多人想要了解金門,就會去看我們的書。如果我們不寫,它就會消失了,導致後人無從知曉。所以,我就是要把這塊土地的面貌真實呈現,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做為書寫依據,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有意義」。不管能不能進入台灣主流文學,陳長慶依然堅持要寫出呈現金門真實面貌的作品,其實,就整個華文世界、歷史長河,文學可俟諸久遠,沒有絕對的主流,只要寫得好,被知音、隔代知音發現肯定,就是一股潮流,我們不必擔心,也不必盲從,更不必隨波逐流。 民國九十八年,陳長慶檢查出罹患血癌,但,他是生命的勇士,他不懷憂喪志,他更珍惜寫作的機會,他說:「必須趁著夕陽未被黑暗吞沒前,加快腳步,把準備種植的田地犁好」。又說「會寫到不能再寫為止」。不管未來如何,他只想抓住生命的餘光,為這塊歷經苦難的土地,持續創作屬於金門人的作品。
-
何謂「中堂」?
在喜帖或各式邀請函中,上面常寫著惠賜中堂,什麼是惠賜中堂?「中堂」是什麼?另外我們常能從一些熱門清宮戲影視劇、歷史小說當中聽到關於中堂大人這個稱呼,那麼到底「中堂」又是個什麼樣的官職呢? 結婚、囍慶、壽慶等,要某官題寫一個祝賀的文字,大多以卷軸裝裱起來,叫做「中堂」。所以「惠賜中堂」的意思是,恩惠賜予我一幅慶賀的文字。 為什麼一幅字裝裱成軸要稱為「中堂」呢?那是因為題贈這幅字的人,身份尊貴,懸之於中堂,主人藉以壯盛事,以顯榮寵。換而言之,是因為掛的地方在堂之正中,用所懸掛的地方來命名這件物品。但後世把所有這些題贈慶賀祝嘏裝裱成軸的文字,全部稱為「中堂」,但卻不一定全懸掛在中堂喔!那都得按爵位、官位大小排列。 在高陽著名的歷史小說胡雪巖三部曲中的《紅頂商人》中有一段為了懸掛壽幛而懊惱的文字,寫道:「……接著便又要為胡老太太的生日,大忙特忙了」。 生日在三月初八,「潔治桃觴,恭請光臨」的請帖,卻在年前就發出去了。到得二月中旬,京中及各省送禮的專差,絡繹來到杭州,胡府上派有專人接待。送的禮都是物輕意重,因為胡雪巖既有「財神」之號,送任何貴重之物,都等於「白搭」,唯有具官銜的聯幛壽序,才是可使壽堂生色的。 匾額之下,應該掛誰送的聯幛,卻費斟酌了。原來京中除了王公親貴,定制向不與品官士庶應酬往來以外,自大學士、軍機大臣以下,六部九卿,都送了壽禮。李鴻章與左宗棠一樣,也是一聯一幛,論官位,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久居首輔,百僚之長,應該居中。但胡雪巖卻執意要推尊左宗棠,便有愛人以德的一個名叫張愛暉的清客,提出規勸。 大先生,朝廷名器至重,李合肥是首輔,左湘陰是東閣大學士,入閣的資格很淺,不能不委屈。這樣的大場面,次序弄錯了,要受批評,如果再有好事的言官吹毛求疵,說大先生以私情亂綱紀,搞出啥不痛快的事來,也太無謂了。 你的話不錯。不過花花轎兒人抬人,湘陰這樣看得起我,遇到這種場面,我不捧他一捧,拿他貶成第二,我自己都覺得良心上說不過去。 話不是這麼說。大先生,你按規矩辦事,湘陰一定也原諒的。 就算他原諒,我自己沒法子原諒。張先生,你倒想個理由出來,怎麼能拿湘陰居中。 沒有理由。張愛暉又說,大先生,你也犯不著無緣無故得罪李合肥。 胡雪巖不做聲,局面看著要僵了,那常來走動的烏先生忽然說道:有辦法,只要把下款改一改好了。 怎麼改法?胡雪巖很高興地問。 加上爵位就可以了。 原來左宗棠送的壽幛,上款是「胡老伯母六秩晉九榮慶」,下款是「禿頭」的「左宗棠拜祝」,平輩論交,本來是極有面子的事,烏先生主張加上左宗棠的爵位,變成「恪靖侯左宗棠拜祝」,這一來就可居李之上了,因為李鴻章的下款上加全銜「武英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部堂肅毅伯」,伯爵次侯爵一等,只好屈居左宗棠之次。 「禿頭」不是說左宗堂「禿頭」,是說他以平輩和胡雪巖論交情,所以在他致贈的壽幛上未加任何爵位官銜,以示交誼,所以小說中道盡「本來是極有面子的事」。而李鴻章則官腔打的十足,本來嘛這些壽幛中堂就是要用來以壯盛事,以顯榮寵的。 從高陽這一段文字看來,在懸掛中堂時的諸多講究,是如此的有學問,有講究,有趣味。
-
老婦與海
每一片海都包容。 天地很寬,人心卻窄仄。老婦心裡存著這樣的認知已經很久了。 某個黃昏,老婦來到熟悉的海邊,在沙灘與浪花不斷親吻的邊緣來回走著。這天的夕陽,看起來很疲倦,似乎卯上最後的一點氣力,才嘔出一小片淡淡的金黃,很快地溜進海裡。天際沒有霞光,海,更肅靜了。 肅靜?嘩嘩潮聲從來不曾停止過,怎說是肅靜?然而,此時此刻,這海,給人的感覺,確實是肅靜。何其弔詭? 坐在一處微微突起的沙丘上,小歇。海,慢慢漲潮,先前雜亂的腳印,悄悄沒入水中。充滿疑問的眼睛,盯著沙灘,等了許久,始終不見腳印再浮上來,老婦於是確定,腳印的比重大於一。 這一夜,星輝黯淡,老婦淡定地一步一步走進海裡,涼沁的海水包住腳丫子,抱住兩條腿,她心裡篤定,比重大於一的腳印,很快便會牽引著殘餘在海面上的半個身子,沉入海裡……。 海明威寫老人與海,老人與大魚纏鬥的情節,早已如史詩般,牢牢鐫刻在人們心版上,成為某種偉大。而老婦與海,沒有動人的故事性,也無引人入勝的情節,了不起在隔日的早晨,被小漁村裡的漁夫、漁婦說上幾句,他們便回頭各自忙活兒去了。老婦從此逝,滄海寄餘生?她,還有餘生可寄?也許,這真的不是甚麼新鮮事兒,甚至,比漁夫在海邊發現一頭擱淺的海龜,還不值得談論。 可悲,老婦與海這事件的比重,也大於一,也和所有的腳印一樣,很快便安安靜靜沉入海裡,永遠沉在海底。老婦的認知是對的,每一片海都包容。 是否有人會問起:老婦為甚麼走進海裡?我猜,不會。理由有二:其一,因為是老婦,老婦是個中性,甚至無性的代名詞。人們對於這種屬性,既冷感,又提不起興趣。老婦走進海裡,似乎沒那麼嚴重吧!就算她今天不走進海裡,過不了多久,她也要走進墳墓。其二,老婦這個代名詞,比重也大於一,這種物體走進海裡,絕對沉得乾淨俐落。隔日浮上來,也掙不了報紙上兩、三行社會新聞版面。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人們愛貓、愛狗的熱情,遠遠蓋過對老婦的關注。我們現今生活中,有許多人關心流浪貓、流浪狗問題,也常聽聞都有人在為貓兒、狗兒的生存權益奔走、大聲疾呼,大家出錢出力頻送溫暖。但大都會街市裡,竟有老婦帶著包袱,蹲踞在外商銀行廊下,卻無人聞問。這世道,這人心,究竟出了甚麼問題?社福人員在哪裡?我可以做甚麼?該怎麼做? 那個黃昏,在海邊,見一老婦神色黯然,站在海水及膝的淺灘裡,褲腳管也沒捲起,雙手抱胸。她時而仰頭望天,時而低頭沉思,潮起潮落,她微微佝僂的身影,鑲嵌在整片肅靜的海景之中,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荒涼。我,是不遠處沙岸上的另一個老婦,默默陪她一段吧!心中為她默禱。但,禱詞該是甚麼呢?願妳平安喜樂?我忽然有點兒心虛,這樣的禱詞,未免也太沒力道了。一時思緒混亂起來,鬧市街心,外商銀行廊下的老婦身影浮現眼前,她的臉容,忽然貼上這老婦的,她的後腦杓兒,也挽著一個傾圮頹靡的髮髻……。 天漸漸暗下來,老婦仍然佇立淺灘;半空殘月疏星,夜色蒼茫,她單薄的剪影微微晃動著。始終沒有大魚出現的老婦與海,結局會是甚麼?
-
換眼鏡
日前赴台休假,太太特地帶我去配一新眼鏡,舊眼鏡已經戴五年多了,現在看書、看電腦都越來越吃力,就連看手機也要摘下眼鏡看才舒服,太座認為該換付新的,不必省這個錢。 也許是年紀太了,老花加遽,所以看東西會吃力,這是眼鏡族的悲哀,我一位高中同學,到目前還是保持一點零視力,不知眼鏡是何物,令人羨慕不已,問他如何做到,他說小時候不喜歡唸書,所以視力一直保持很好,是這樣子?我覺得因人而異。 回想自己的戴眼鏡史,開始於國中,小六時一位住家附近的老士官長借我一本《水滸傳》的章回小說,一看入迷,所以國中階段雜書尤其是古典的章回小說看太多了,後來又迷上武俠小說,大姐的一位同事在金沙戲院前開一家武俠小說出租店,允許我喜歡就去借回家看,那時都躲在棉被裡偷看,經常到大半夜眼酸受不了才去睡,太過沉迷而不自知,眼力因此受損。 上高中第一次去配眼鏡,一測就將近四百度,那時也不習慣戴,所以能不戴就不戴,高三為了拚聯考,經常披星戴月唸書到半夜,累了到屋外運動醒腦又繼續唸,聯考下來雖然考得不錯,也如願上了國立大學,但是眼睛付出的代價也高了,上大一重配眼鏡,一測兩眼都已經是六百度了,從此就只能天天戴著,永遠脫離不了眼鏡,正式進入「四眼田雞」一族。 那時因不喜歡黑框塑膠鏡框,配了一付金邊眼鏡,但是金邊眼鏡因框細,最大的困擾是臉油四週易長銅綠,要常擦拭,另外當時沒有塑膠鏡片,都是玻璃鏡片,常因打球或運動,被人撞一下掉地上就破裂,因為這樣換了好多次鏡片。入社會後才知道還有多層膜的塑膠鏡片,可以不怕摔,但是雖說摔不破,卻會留下「扣傷」,摔幾次整付眼鏡還是會受損,只是可以延長使用的壽命。 進入職場後,因為公司的福委會常會有眼鏡行來擺攤,所以曾經因廠商促銷一次配了兩付眼鏡,但是後來發現貪小便宜大不智,那兩付眼鏡因廠商為了美觀把鏡片的邊磨薄,戴上去轉動時視野會糢糊,讓人很不舒服,我曾退了一付請對方做改善,但是戴了還是令人不滿意,所以又戴回原來的眼鏡,算是最失策的一次。 最後這眼鏡是五年前在台北市八德路配的,花了一萬多元,但是它的膜並不理想,竟然不到一年就開始掉漆,鏡片的膜有破損,拿回去眼鏡公司卻回說國產的鏡片比較差,要好一點請配日本進口的,只能埋怨自己。這次重配就要求好一點的,鏡片有遮光效果,鏡框也是合金,輕薄符合人性,果然一分錢一分貨。 年齡增加眼力退化,開始有感受看書無法持久,看報也累,看電腦是如此,只好加強視力保健,開始也吃保健食品攝取含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鋅的食物,另外,像喝目前最紅的蝶豆花和枸杞。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教育部最近委託台大做了一次全國性視力調查,發現九成大學生是近視族,高中生、國中生與小學生的近視率分別是84%、74%及56%不過連小一的學生也有12%是近視,這種現象挺令人憂心!尤其是近年來平板和手機發展快速,現在年輕的父母沒有帶小孩的耐心,經常看到就丟一台手機或平板讓小孩去玩,也難怪近視族下探到小學生身上。 眼睛是靈魂之窗,戴上眼鏡才知道它有多麼不便,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懂得愛惜自己寶貴的眼睛,看到很多小朋友才上小學就戴眼鏡,內心真的無比感慨。
-
孫立人將軍與金門
一代戰神孫立人將軍,大陸清華大學留美預科,公費赴美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維吉尼亞軍校教育學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遠征軍揮師南征緬甸,孫立人將軍率師保衛遠征軍與盟軍大撤退。兵駐印度,訓練新一軍,反攻緬甸,建造中印公路。國共內戰,孫將軍鎮守東北,共軍喪膽。1947年中華民國國防部任命其為陸軍訓練司令,他選定臺灣鳳山為新軍訓練基地,迎蔣中正來台灣,建立台灣兵役制度,奠定反共堡壘。 戰場上的孫將軍屢戰屢勝,故有「常勝將軍」之名,但政治場上的孫將軍卻困於功高震主,於1955年,蒙受莫須有的兵變案之難,被蔣氏父子軟禁於臺中。自孫立人將軍被拘禁後,其親信部屬被調離軍職查辦,甚至被捕入獄者,前後有300多人。 傳言:1950年,孫將軍在東北長春,見神算相命師,曾為之預言:「國之棟樑,建大業於偏遠地。55歲有大劫難,人平安,但事業則止。」晚年虔信學佛的孫夫人張清揚居士,在孫氏兵變案的前兩天,曾夢見:孫公館倒塌,孫先生從屋裡走出來,沒戴軍帽。 孫立人將軍在臺中被拘禁長達33年,直到1988年,李登輝總統才下令解禁。1990年,孫將軍病逝家中,享壽91歲,故有「悲劇將軍」之歎。2001年元月,監察院乃為其兵變案翻案,還其清白。維吉尼亞軍校校史舘將孫立人、馬歇爾、巴頓三將軍並列為二次大戰的傑出校友。臺灣觀音山凌雲禪寺,留有孫立人將軍墨寶:「清風明月無今古 野鶴閒雲自去來」。 近代中國戰史,孫立人將軍一度被除名,故一般金門人不知孫將軍與「金門古寧頭大捷」的這段因緣。 1949年8月,中共華東野戰軍陳毅司令率領葉飛第十兵團攻克福州,10月又克廈門,且準備進攻金門。金門守軍李良榮司令的二十二兵團駐守大金門、小金門、大嶝。李良榮急電台灣,請孫司令派新軍增援。孫將軍派八十軍鄭果師長所率領的青年軍二○一師,下轄六○一團、六○二兵團約7千人,船運金門。儘管行動保密,送行場面仍盛大,女政工大隊白銀小姐的一曲〈朱大嫂送雞蛋〉更逗樂了年輕的小夥子,大喊:「打勝仗,送雞蛋!」孫將軍代替白銀小姐回應:「一定!一定!」到金門,青年軍二○一師配屬二十五軍。李良榮在金門校閱二○一師後,寫信給孫立人司令:「二○一師的精神紀律及戰鬥技術,均為今日部隊中最優越者,金門有此一師,乃敢誇言穩固,此皆吾兄忠誠及智慧所得之結果。」金門島防區劃分為四區,以最強的二○一師防守最適宜共軍登陸的西區北半部。 10月24日午夜,新軍鄭果師長電告金門李良榮司令、台灣孫立人總司令:「共軍將登陸攻擊。」孫總司令電令鄭師長:「以『甕中捉鱉之計』,先命守軍退守碉堡戰壕,待敵軍全數登陸後,再封鎖灘頭,全力掃射。」金門古寧頭戰役,歷時56小時,孫總司令日以繼夜守在台灣的辦公室,以電話指揮作戰,27日上午戰鬥結束,共軍1萬2千多人,全軍覆沒,我軍也傷亡3千多人,其中以防守第一線的青年軍二○一師傷亡最重。 金門古寧頭大捷,消息傳播世界,鄭果師長向各國戰地記者表示:「我軍的最大優點就是訓練精良,所以能以寡擊眾,敵軍的人海到底敵不過我軍的火海。我軍官兵槍打得準,彈不虛發,這都是孫司令平時嚴格訓練的成果。」古寧頭戰後一個多月,二○一師調回台灣,孫總司令親赴高雄碼頭迎接青年軍戰鬥英雄的歸來,依前約送給每人一粒雞蛋。二○一師榮獲總統頒贈老虎旗,鄭果師長榮升八十軍軍長。事後,孫總司令又親自主持在臺中干城營房舉行的陣亡戰士追悼大會,致哀悼詞時,因痛惜親手訓練的新軍弟兄,數度聲音哽咽,淚流兩頰。 由資料,可知一代戰神孫立人將軍未曾親臨戰地金門,但1949年10月,他在台灣遙電指點其所訓練的青年軍,為金門的古寧頭大捷立下了汗馬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