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寒流
寒流來襲,許是暖冬多年,已久未經寒凍徹骨的感受,不適應者居多,加上流感盛行,一時間竟難以接收到叨絮式的問候。大夥見面不是縮著頭,便是點首後匆匆忙忙的閃過。猶記得一位來自黑龍江的朋友說過,「南方的冬天真不好受!」乍聞時只覺得他在「冷嘲熱諷」、自取其辱,不想北方有完善、發達的供暖系統,冬日裡,縱是出行不便,卻是比南方宜居許多。想來經年冰封的朋友都感受如此了,自也不敢再有怨言,呼一口暖氣,在這乍寒的冬日裡,不免別有滋味重上心頭。 印象中,對冷最有感覺的時候,是在當兵那會兒。淡海山頭上的冬天,每每都是全台最低溫。凌晨三點至五點的衛哨,可以看到旭日從雲霧裡隱隱探頭,就在那會兒,才真正能感受到凍徹心扉的悸動。毛衣、毛帽、手套自然不在話下,就連內搭的衛生褲都得雙層侍候。時不時就能看到簷上垂下的閃亮的冰珠,或是車輛引擎蓋上淡淡的薄冰;戰友們哀號著:「不是沒到零度?」天曉得溫度計準否?不論站著、走著、坐著,雙腳始終跳動著,也只有在跳動的時候才能稍緩寒凍。口中呼出一團團的霧氣,搭配灰濛濛的天色,還真有幾分詩意;那時可沒人想到寫詩,一張口最常見的都是三字經、五字經對長官及天公的問候。興許是口業造得多了,不管再如何保暖,手腳趾節、耳垂經常會有凍瘡來「問候」;那款肥大、油亮,泛著血水的情景,至今想到都會乍然抖擻、悲情莫名。當時,比天氣更冷的,卻是心情,特別是在某某人被「兵變」的時候。 鄭某是營部的補給士,年輕、多金、好玩,偏又長得英俊。照他自己的說法,只有他甩人,沒有人甩他,但凡事必定都有意外,而且經常來得又猛又急。還是在一個冬夜裡,鄭某收假回營,心情明顯不爽,大夥問不出個所以然,只好有多遠閃多遠,避免冤枉「中槍」。不想當晚換他值三五衛哨時,寢室找不到人、營部也不見蹤影。當值士官、軍官頭大了,陸續敲了連長、營長的門,整個營區鬧了個底朝天。最終在補給倉房的被褥堆裡發現了吞安眠藥兼割腕的他;所幸的是因為缺乏經驗,腕割得不深,也搶救得及時,挽回了一條小命。對於這位被兵變的仁兄,多數人只能在心裡寄予同情;唯獨營長大人想得深遠,認為應該記取教訓、強化同袍感情,責罰單位長官連同幾個小嘍囉,包了兩個月的寒冬三五衛勤,也因此讓我比別人有機會就近觀察「凍」夜的景致及溫度變化,並順便問候長官們的幾代娘親。 不論如何,這些都是年輕時候的彎彎繞繞了,如今想想,有捨自然有得,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今時今日,又該到哪裡尋找與複製當年那外冷心熱、熱情無比的心境與情景?倒是退伍數年後,曾在台北東區看到駕著名車,挽著美女、談笑風生的鄭某。遠遠的,未敢趨前問候,萬一人家說不認識你,豈不爆窘!只是不知道他還是否記得,曾經有一群長官嘴裡的所謂的袍澤兄弟,曾在那爆冷的山頭,為他的衝動行為付出慘「凍」的代價,並且讓我認真的學會了,原來天冷的時候,心會特別熱!特別是在悲壯莫名的時刻。
-
回憶嘉義軍二三事
日前,在一場婚宴上,與久未謀面的老長官張人俊將軍同桌。得此機緣,蒙賜寄「戎馬回顧錄─張人俊八五自述」一書,先睹為快,得以瞭解將軍歷經顛沛困頓,坎坷險阻的歲月;分享了他從士兵到中將,凡事盡其在我、「戎馬奔騰」的奮鬥歷程,深感與有榮焉! 全書計分「忠勇傳家風」等十八章。拜讀到第十三章「榮調五十八軍」時,把我的思緒拉回到書中說的那個年代,想起嘉義軍二三事。 民國七十二年,筆者任台南官田師某砲兵營少校輔導長,承師部政戰主任李旦初上校〈其後曾任金門縣政府主任秘書,積勞成疾,逝於任內〉推荐,至五十八軍〈習稱嘉義軍〉參加參謀考試,準備佔中校職缺,二個缺由九位符合條件者競試;這類參謀考試,是以撰寫一篇論文和一份簽稿併呈的公文寫作為主,試題通常由承辦單位簽奉長官核定後密封,到考場當眾拆封公布於黑板上;應試當日,軍部政戰主任張人俊將軍出了奇招,親自來考場臨機宣布論文題目,要求每人撰寫自傳一篇,讓事前猜題模擬寫作者大呼意外,有創意,是我對這位長官的第一印象。 越二月,接獲人事命令,六月一日調嘉義軍政戰部第二科,佔中校政參官職缺。主任張將軍於八月中旬奉調金門縣長,於其麾下雖僅短短二個半月,但有幾件事卻讓我點滴在心,至今難忘。我接辦的業務中,有一項是民事工作,助民收割是其中之一;這時正是水稻收割季節,嘉南地區三軍部隊的助割任務由我部統籌,是時,陸軍總部派政戰部副主任周孝友少將率員督導,來之前,筆者寫就助割任務簡報,奉核定後印製書面資料及製作圖表,由主管科長向主任預報,科長報告後,主任命我也報一次,並當場裁示,屆時由我作簡報,幾經練習,自認可以做一個稱職的簡報官,惟於任務日前一晚,主任喚我至其辦公室,說他要親自簡報,以示對周先生的敬重;這次的簡報讓我開了眼界,主任口齒清晰,語調生動自然,抑揚頓挫拿捏得宜,尤其是,我所準備書面報告之外的補充參考資料,其中的數據如數家珍般地靈活運用在簡報當中,令人折服。久聞「張簡報」的雅號,果然名不虛傳。 筆者是二年制專修班畢業的軍官,自認在軍中發展有其侷限,亟思轉任文學校軍訓教官。當年一般兵科少校〈含〉以上即可報考,對政戰官科卻有條單行規定,必須是現階中校或佔了中校職缺者才准報考,且要經過主官〈管〉同意;我既然符合資格,當然報名,報考名單上呈時,主任召見面談,沒有疾言厲色的說「不准」,反而言詞懇切地說「你來軍部雖然僅一個多月,聽你們科長說,你的本職學能不錯,業務很快地進入狀況,主任對你非常肯定,校級軍官已經沒有專修或正期班之分,不要『妄自菲薄』,希望繼續留在部隊,為國家服務……」等云,話語極具親和力,聽了深受感動,如此這般,隨著不同的機遇,又歷練了些職務,於八十九年十月才解甲歸田。 嘉義軍因為國軍精簡案部隊指揮層級調整而裁撤,但是,當年山仔頂「光華營區」的點點滴滴卻不時地迴盪在自己的腦海中。
-
金門書院 走入歷史
成立金門書院道藝學會(以下簡稱為金門書院),機緣完全是偶然的;金城鎮石頭鎮長為了活化朱子祠,一開始就找上我們,傻傻的也就答應了,但是接下去怎麼走?才是問題的關鍵。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金門書院剛誕生,沒沒無聞,怎麼請得動台灣知名人士來演講呢?內人邱英美跨出正確的第一步,第一個想到辛意雲老師,因為我們在溫哥華與他姊姊熟識,在人情上比較不會被拒絕。 辛老師來演講之後,反應很好;內人馬上又想到她的高中同學,以藝術評論馳名的倪再沁,倪老師看在老同學的份上,沒理由拒絕。有了兩位老師的加持,我們馬上想邀請林谷芳,他是台北書院的院長,辛意雲是台北書院的講師,我們找到了聯結。 我就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書信邀請,並在信後註明曾邀請辛意雲與倪再沁兩位老師演講,證明我們書院是有素質的,是得到台北大咖的青睞的,來我們書院演講是有名號的人物,不會辱沒了身分。這樣的操作手法,一個加乘一個,以後邀人就很順利了,這是書院打響知名度的關鍵。 因此,除了上述幾位,先後還邀了陳若曦、姜一涵、陳芳明、張亨、惠敏法師、杜忠誥、薛仁明、許榮哲、張楚、陳維滄、黃春明與鄭善禧諸位老師。每次演講我們安排老師兩天一夜的行程,演講三小時,一小時一千六百元,當然還有食宿與機票,另外招待金門旅遊。我們跟老師互動最好的就是在導覽,把金門的人文風景介紹給他們,彼此受益良多。 好不容易請這些老師前來,我們又安排星空下的對話,在老師下榻的民宿聊天,或者揮毫;有時在寫生、導覽的行程,也刻意安排地方書畫藝文人士作陪,希望能彼此切磋,擦出一點火花。 書院經過幾年的努力,得到會員、理監事、義工朋友與鄉親的參與和支持,以及王金鍊老師的全力襄贊,才能有一點點成果。同時我們開辦了十一期的親子兒童讀經班,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同與捐助。另外書法學會、美術學會、寫作協會、聯合文學都是書院的好夥伴,得到他們許多的支持與協助。而金門大學、金中,地區國小以及幼稚園的老師,也都熱心配合我們,鼓勵學生參與,讓書院活動能夠往下扎根,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金門辦演講不容易,最怕沒有人願意來聽,每次動員都非常辛苦,生怕對不起遠道而來的老師,只要看到朱子祠座無虛席,我們的心才安了下來。 戰地政務時代,政委會曾邀請錢賓四先生來朱子祠演講,金門書院邀請的第一位老師辛意雲,他是錢賓四的關門弟子,師徒兩人無意中在金門薪火相傳,可能也是朱子祠幾十年來難得的佳話。 今年書院最後一次向老師們拜年,並告知已經熄燈,緬懷以往的歲月,只有長在我心,賀卡是這樣寫的: 曾經 我們在金門結緣 曾經 老師在浯江傳道論藝 曾經 老師點燃金門文化的爝火 曾經 這一切走過的凝結成金門文化血脈 金門書院於2017年底熄燈 老師的曾經已成為金門傳奇 書院的曾經也將成為歷史傳說 感謝所有老師留給我們的 美好曾經 值此交歲之際 謹獻上我們的感恩與祝福 吳秀嬌女士說書院的結束雖然令人感傷,但是身影卻是永恆的;然而請大家不要忘記石頭鎮長之功,沒有他就沒有金門書院。
-
垃圾分類一起來
近些日子的垃圾做分類,家戶垃圾減量,但路旁亂丟垃圾的人則越來越多,尤其是荒郊野外,那些雜草叢生的地方,野狗四處亂竄的所在,咬破一袋袋,臭味薰天,紙屑紛飛,空氣中飄著一股難聞的異味。 萬事起頭難,分類也一樣,從宣導起,再到施行時,人力多負擔,一袋一袋來檢驗,費時又費力。從一般垃圾、廚餘、瓶瓶罐罐,再到紙類,累了清潔人員,亦讓家戶感覺刁難。起初實行,根據他們告知,忙到半夜一、兩點才收工,回家幾乎要累癱。倘若日後家戶有概念,他們就不必如之前的累翻天,但終究還是有少數害群之馬,只圖自己的方便,不知他人多累多辛酸! 眾所皆知,有建設就有破壞,當看到道路施工,車輛顛簸,通行有困難,如龜速一般的模樣,人們破口大罵一天到晚挖挖挖,沒有妥善作規劃。但當道路拓寬啟用時,莫不拍手叫好,人車通暢安全許多。而任何改革都一樣,總有陣痛期,但久而久之習慣已成自然,就不會覺得很麻煩。不過,女人最羞答的是當生理期來臨時,破袋檢查的困窘,旁邊一大串等候的左鄰右舍盯著看,那真是難為情。所幸是個配合分類的好國民,清潔人員都知情,做個規矩的鄉親,垃圾送到他們的眼前,不必檢查不用翻,每次都過關,從此再也不必久候,彼此都方便,這就是守法安分的犒賞。 一段時間的檢查,居民每天都在進步中,從很多戶的不符合要求到沒半戶不及格,表示大家都有極高的配合度,如此,既縮短了時間,也省卻了不少尷尬的場面。但人就是容易健忘,停頓了一些時日,某天又來個破袋檢查,原因無他,因有鄉親將空罐藏在垃圾的中央,包裹起來後,被抓了個包,這令吃人頭路的清潔人員很無奈。說實在的,好腦筋該用在正途呀!如此投機取巧,實在不足取,亦做了不良的示範。 每天藏身在臭氣熏天的工作環境中,這不是一般人做得來的,說穿了,不過就是為了一碗飯,為養家糊口而做。當然,有些分類不是每個人都瞭解,認知難免有落差,但是善意的接納各方意見,並且戮力以赴才有進步,況且大家奉公守法,金門才有美好的明天。 風吹、雨淋、太陽曬,倘若能待在冷氣房,誰不愛?但任何工作,一定要有人做,而職業不分貴賤,願意為鄉親服務,其精神難能可貴,無論哪一方,都該相互尊重,期望未來的日子,鄉親們的自由心證,不必再勞煩清潔隊員破袋來檢查,垃圾車到每個村莊的時間,就不會因此而延遲,如此,對大家都方便,豈不美事一樁。 「整潔金門」是島民共同的認知,如此,垃圾分類更該一起來,大家共同來落實,讓整潔的金門美名揚!
-
我於時光深處書寫一座島
這麼多年來,家鄉、故土、親友一直支持我接受各種各樣的打擊與磨難,一想起這些,我就充滿感激與謙遜,浯島的人事物讓我愉悅和堅強,沒有這一切,我就不能成為現在的我。 站在這片土地,感受到空曠、恬靜、艱韌,我臉上蕩漾開微笑,站著站著,有一些滋味飄散出來,如花瓣隨風,氣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處。金門家鄉這片土地是寬厚的、是沉默的,我想用文字撥開塵土,讓沉睡的事物重見天日,文字讓記憶復活,借由文字讓那些不可再現的事物再次出現。 105年我寫了〈這井既有如此寒涼又有如此暖意〉獲得第十三屆金門浯島文學獎散文優等獎,為養育我的地方找到了文學的定位。我通過文字實現對金門的再認識,外來的影響不斷刺激著我的思維,激起一些我沉睡的記憶,書寫日常的小歷史、獨特的人性體驗與歷史記錄的多元,藉由普通人的小命運,窺探金門的大風貌。 我有好多記憶的底色,憑著這些底色,我試圖用一顆寬柔的心靈與溫潤的筆觸,去呈現浯島的故事。這些記憶都是大地無聲的語言和無形的文字,我們的語言和文字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在大地上生長,葳蕤、繁衍、延續……,除非通過口耳相傳和文筆記錄,不然最終都會回到大地的深處,變回大地的一部分,悄然靜默,永遠不為人知。 浯島記得每一個在這片土地上存在的人事物,衰朽有時,繁榮有時,但從未停止向前,確實地過著日子,積累著情感,我也希望記述腳下每吋土地所潛藏的一切。 日復一日迎來流逝的時間,在世界流轉,重歸故鄉,回望過往,我真實感受到金門在我生命中充滿了意義。我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對自己的視野保持足夠的警覺,意識到故鄉與異鄉的生活出現斷裂,於是,開始回望它、縫合它。在接受一種新文化的同時,我還要努力保留原鄉文化的臍帶,在兩種相互融合的資源,打通地域界限,獲取生命的滋養,然後用文字糅合完整的自我。 在遙遠的異鄉,有關金門的記憶回來了,浯島就是我朝思慕想的歸依,包容我的一切,於是創作出〈在我和世界之間有一座島〉,獲得106年金門浯島文學獎散文首獎,對我而言,一個前水頭村,就是一個世界;一個金門離島,就是一個宇宙。 頒獎致詞時,我說:「我對浯島一往情深,故事從這裡開始,我會一直寫下去,我要將所有記得的故事說出來。」我一直告訴自己,散文寫作過程就是對家鄉事物的真實和本質,從各個角落的煙火氣裡,挖掘打撈世態人情,描摹觀察著生活的底蘊,一再磨礪,就像一隻大鵬鳥活在歲月的石頭當中,經由筆觸的雕刻,才能把這隻大鵬鳥釋放出來,自由遨翔。 浯島在我生命中刻下深淺的印記,我之所以為我,流動或不動皆不成限制,大部分將被流光的潮汐消磨,但總有些能歷久彌新,帶著這些印記與世界交流,我在各式各樣的氣流中旋轉,將一連串的遭遇與境況聯結,在生命中延伸,創造屬於自我的質感與光澤。 從今往後,我願緩慢地、感性地敘述,與時俱進地表達浯島生活的新舊交替,以及歷史感地書寫當下的矛盾和困境,讓文學顯現出被拉長的紋理感,讓文字體現浯島的一切。
-
旅程
人生,有些旅程是按著計畫走,有些在旅程中帶著點驚喜,而有的旅程則是充滿意外,甚至深深影響著未來。 那天,我坐飛機到台北,為的是看二位躺在「加護病房」卻又無法見面的一對夫妻,他們,不過是出門去做平常會做的戶外活動,沒想到回家途中,一場重大的交通意外,造就了現在一連串的不安、醫療與期待,誰能想像一對夫妻因此而無法相見二十來天,無法動彈的日子心中會有多少的煎熬啊!這期間靠的是自己與家人的堅持,堅持總會好轉的,堅持「愛」會帶來力量與希望。 那天,我也只不過是要回家,上午九點多坐在台北往金門的班機上,想說即使飛機延誤,也差不了多少分鐘,於是安心的睡著,過上午11時,機長廣播,我以為是飛機即將降落,沒想到聽到的是「金門上空能見度太低,無法降落」,心中納悶著,不是才說是「薄霧」的嗎?怎麼會變這樣?更意外的是「要飛往馬公機場『加油』,再看看狀況繼續飛行或是返回台北」,坐在班機裡,「安全」最重要,幾十分鐘後飛機真的降落在馬公機場,心裡有種奇妙的感覺,機門打開,我們的安全帶也打開,瞬間大家的手機都忙了起來,忙著報平安,也忙著改變行程,我想所有的家人肯定都嚇到了,而同機中有一位本來是今天來回台北金門的,對這「不確定」做了個決定,下機坐其它航班直接返回台北。 飛機降落時無風無雨,但幾分鐘後下起大雨,然後雨水開始滲入機艙內,幾近一個小時我們都坐在位子上,大家輪流上洗手間,空姐的任務在排先後順序,無可奈何,飛機停在跑道上。飛機再度起飛,空姐廣播說「我們要繼續未完的旅程」,希望平安到家,但不久後,機長再度廣播「前幾架班機都已取消返回台北」,因而我們也真的又回到台北。下機後,先去辦「聯合候補」,一班沒補上,靜待下一班,我不覺得是大霧來襲,我也不打算打退堂鼓,繼續候補,只想早點回家,怎麼知道要回家卻要經過這麼多的波折,那天回到家已經是昏暗的下午五點半。同機有來自對岸的十幾個人,早上聽到他們說著:到了金門還早,有人說要去買點東西,有人說下雨天乾脆早點回去,誰也沒想到此時,他們可能連搭原先預定的船班都已來不及,而我也聽到另一位女士說「四十年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 人生很多時候要有計畫,有了計畫才能平穩的完成一些事、一趟趟的旅程,但人生有時卻又是無法預料的,古人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有時是「小心駛得萬年船」,但有時是「時也,運也,命也」,怎麼說呢?更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抱著小小的心願-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
愛與和平
「這些水泥塊來自柏林圍牆,是留德的晚輩帶回,當時圍牆被眾人推倒、敲碎,甚至當成紀念品販售給觀光客,在短短的時間內便販售一空。渺小而不起眼的石塊,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因為無形的藩籬終被打破……。」 諦聽長者緩緩陳述,「青田」的窗外有雨。社會紛紛擾擾,歷史的創痛依舊,然而只要對安身的這塊土地有愛,即便是最冷的冬夜,終將有過去的一日。 我輕撫著左臂,感受內在猶存著微微的抽痛,那是從高處墬下,經歷劇烈撞擊而留下的骨裂與筋損,遙想起孕育我肉身的島嶼,承受由高處撞擊而下的爆裂與轟擊。 待重新起身,面對殘破變形的存在,又該如何收拾殘局?在那段時空中,數十萬顆砲彈飛過水域,狠狠襲擊金門這片土地,留下滿目瘡痍。血肉橫飛,曾留下多少創傷便流過多少眼淚,悲痛的歷史或散落在時光洪流中,或抄寫在文史工作者的筆錄,或默默銘刻於家屬的記憶,但願過去的傷痕不會成為永遠的仇恨。 重新凝望著,眼前被裱裝入框的水泥塊雖然外觀平凡無奇,訴說的卻是一段珍貴的人類歷史。西元1989年,圍牆被民眾推倒,有形隔離不復存在;2014年,柏林圍牆倒蹋25周年,當時因緣際會之下,我曾遠赴德國自助旅行。下榻柏林的隔日,我沿著東邊畫廊的圍牆遺址獨行,仰望著曾是冷酷的界線,被藝術家塗鴉與創作重新彩妝,成為了觀光客的聖地。 受傷的筋骨,破損的經絡,用能量調理,用藥物修補,減輕了肉體的疼痛,療癒了不慎失足造成的傷痕。長者博通古今,隱居深巷之中,為了當年懸壺的誓言,對病患盡心醫治。每回目睹他勞累一天後平臥於褥,用所習醫術醫治己身,對其醫者之愛滿懷感恩。自去年開始,長者漸漸婉辭新病患,因為他正爬梳50餘年來搶救的道家、丹家珍貴文物,以企「回歸中原」,實踐他對中華民族之愛。 「金門人相當有創意,用這些砲彈的殼打造金門鋼刀,銷售給對岸觀光客,彷彿幽了歷史一默。然而砲彈鋼刀依然是兵器,若能將砲彈加以熔煉,轉化暴虐的氣息,進而打造為象徵愛的鑰匙紀念品,開啟和平的黃金之門,那麼和平之島的歷史定位更加殊勝。」長者娓娓道來,年少時服役於金門昔果山,對金門黃魚、高粱酒、純樸居民迄今仍念茲在茲。長者對於現在社會的仇恨與對立憂心忡忡,相較之下,純樸的金門不啻是世外桃源。 無獨有偶,2017年舉辦的世界神明聯誼會,金門天震堂醒獅團遠赴與金門締結友好博物館的佛陀紀念館菩提廣場,以精湛的神輦及舞獅表演贏得滿堂彩,傳達來自金門的友好交流。愛與和平的理念不分疆界與國度,當日不同的宗教齊聚一堂,相互尊重,神明為「愛與和平」展現身教於世,為歷史寫下新頁。 仇恨無法解決問題,有如留在身體的疤痕,猙獰醒目,張牙舞爪,只有用心去醫治,用愛彌平傷痕,歷史才能開出新局。當我們選擇打造屬於愛的鑰匙,金門雖僅是蕞爾小島,卻因開啟了專屬於和平的黃金之門,從而聚焦為世界的中心。
-
書法神、氣、韻的藝術美
金門書法學會理事長吳宗陵,要撰研書法論文,特來訪問我有關學習書法的情形。吳理事長首先問我學習書法的經過,我說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寫字課,老師說我寫字還寫得不錯,小學曾榮獲寫字比賽全縣第一名,初中、高中也得過獎。民國50年高中畢業後,就不曾再寫字了。 直到68年我從金門縣政府調任金沙國中,學校要成立學生書法社團,鼓勵與培養學生學書法,才讓我興起再練字的念頭,於是向學校圖書館借本字帖,在舊報紙上練寫,當成消遣與休閒。到了金湖中小學,學校常辦師生書法聯展,承辦單位教務處常要我提供書法作品,我總感到很為難,有一次我的初中同學陳素民書法家,蒞臨校長室,為我示範書法寫作,她說,寫字和寫書法不同,寫書法要展現它的書法藝術美。 吳理事長說,書法是白紙寫黑字,除點畫線條和空間結構形質的體現美外,如要展現書法藝術美,就要有心靈層次神、氣、韻意味的內在透露。他問我相信不相信書法有神、氣、韻意味的展現?我肯定答相信。他說現在他正在研究撰寫書法的神、氣、韻書法藝術美論文。 我愈學書法愈感到書法深奧,是一門可以研究學習一輩子的功課,所以校長退休,就遠赴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專業研究所碩士班進修書法,希能人與字俱老,能展現書法的藝術美。我倆開始探討書法的神、氣、韻? 古人稱:「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諸如神采、氣力、韻味,都是個自的感覺、通會,不可實指、實量,它反映著每一個人不同的學識、涵養、經驗以及接納的容量、捕捉的敏感程度,是書法家的智力、學力、領悟力、綜合力、心靈力等內力合併的呈現,構成了一件書法作品的神、氣、韻的藝術美。知名作家魯迅曾說:「我國書法藝術是東方明珠,它不是詩,確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確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可見書法要寫得好,要展現書法神、氣、韻之藝術美:要有詩的韻味,有畫的神采,有舞的力度,歌的旋律輕重緩急等等。 吳理事長問:「你如何寫出有神、氣、韻之藝術美的書法作品?」我回說「心嚮往之而不能」。他說神,應表現出它的感情變化、精神氣質、神采意味是嗎?我想起我在監獄指導學員寫書法,作境教布置時,我選用星雲大師所撰的佛光菜根譚作書寫內容,我認為他們功力不一定能表現在書法上,但書寫時讀書寫內容,內心會有感情變化,進而改變氣質,這也是書法教學。所以我很注重書法的書寫內容,它可培養書法神的展現。像這次本會舉辦「一筆化三千」書法聯展,我就是讀了梁啟超的詩句:「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銷磨。」與我心有戚戚焉,就把它寫成書法作品,就有書法神、氣、韻之感覺,但書寫功夫不夠,不能表現出神、氣、韻書法技巧之藝術美。 吳理事長說:「有人寫書法會有一股氣運到筆尖,你有此感覺嗎?我說沒有。「你相信有氣嗎?」我相信,氣就是力度,力氣、力量,令筆在點畫中行,就要有力氣地表現。魯迅說書法要:「舞的節奏;歌的旋律。」那也就是書法力氣地表現,書法運筆用力大小以及快慢不同,產生輕重,粗細等不同形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呈現了氣地藝術美。韻要渾厚圓潤,溫而有力,要如何表現?我認為韻就是墨韻,要研究用墨的方法來表現,墨有六彩之說,即濃、淡、枯、濕、燥、潤,用墨韻配合運筆的抑、揚、頓、挫來表現書法的韻味。劉熙載所言:「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的目的是;「舒情--暢寄幽情」。書法作品,神、氣、韻藝術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書寫者的精神,人的氣質的一種抽象體現與表露,理事長以為然否?
-
心底開出一艘船
我快樂又興奮的面對巴黎專稿,書寫時感覺自己像一個氣球,一直飄啊飄,天空一座彎彎的七彩虹橋,一直召喚我,再增添一抹繽紛。我的身體也像一條船,流連塞納河(Seine)的絕美風景之後,又被綿遠流長的聖馬丁運河(Canal Saint-Martin)拉著走。 這日,我們看完一場動畫電影,來到聖馬丁運河,沿著水岸悠哉漫步,璀燦的燈火映照在運河上,夜越深,燈火越晶亮,水中景致越多彩,我的眼裡浮現一幅又一幅流動畫,它們飛得比文字還快,我貪婪的網羅吸收,一邊構思繪本畫面。我的神思飛向一對我激賞的夫妻,這對夫妻不想被束縛,因此不買房,買了一艘船,他們從英國航向巴黎,沿著聖馬丁運河悠哉旅行,心裡想著哪天要安排另一個旅程,駕著自己的船,從英國出發,航向法國,再沿著一條運河航行,穿過法國領土,直達地中海。我坐在運河畔,身邊三三兩兩相伴或是成群相聚的人,都把雙腳泡在水裡,他們身後鋪著彩色布巾,上面擺著佳餚、美酒,談笑風聲中伴著陣陣歌聲。我們買來幾罐啤酒,跟著脫了鞋襪,把雙腳泡在聖馬丁運河裡。我連續拍了許多張燈火倒映水中的美麗照片,心底開出一艘船。 順著眼前的河道,往大西洋(Atlantic Ocean)方向航行,來到聖馬丁運河的出海口佩內斯坦(P?晹nestin),成片的海洋彼此相連,它們是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北大西洋(North Atlantic)等。從英國出發,順著英吉利海峽往南走,一艘船可以沿著聖馬丁運河航行,穿過法國,直達地中海。我的心底開出一艘船,深深感受到被打開的心靈和思想,正悠悠追著長夢短夢往前行。 當書寫佈局的線,越拉越長,巴黎的別名也變幻各種色彩,藝術之都、時尚之都、文化之都、浪漫之都、花都不斷閃耀光彩。紀錄過塞納河遊蹤,追索過聖馬丁運河的流向,再挑一個晴朗的日子,走向凡爾賽宮(Ch?晻teau de Versailles),把宮殿、園林、花園景致都拍攝下來,許多的美已經滿溢畫布,於是我新裁了兩片畫布,它們是從我新購的一卷900×144 cm畫布裁切出來的,跳脫我之前常畫的規格。因為不斷累積的畫畫經驗,讓我聽得見、聽得懂一幅畫的心聲,不同主題的畫作會告訴我,它需要多大尺寸的畫布。一個靈敏的畫家面對畫布尺寸的選擇,就像裁縫師面對高矮胖瘦的人,自然會知道該用多少布。當我裁好一幅畫布,我便已經和畫的主題、靈魂相通,隨著一筆一畫,我們融合得越來越緊密,一起感受身心靈的轉變,體會內在小宇宙的變化,那些需要再增添潤色的形體、外貌以及色彩層次,也將隨著一筆一畫更形成熟、窈窕。至於我心底更深的盼望,我希望有一天可以隨著一艘船,航向遠方去找尋。
-
緬懷丹斯里楊忠禮博士
2017年10月18日吉隆坡的學生傳來微信,告知丹斯里楊忠禮博士已於上午10點55分不幸辭世的消息。即使他以88歲高壽安詳離開,但我仍感到萬分震驚及悲傷。昔日和丹斯里相處的一些畫面,浮現心底。 2004年12月底,「第一屆世界金門日」在金門舉辦。這是我第一次認識丹斯里楊忠禮博士及潘斯里陳開蓉女士。在幾天互動之間,我很快感受到他們對待親友與下屬十分和藹親切;同時,作為出生於馬來西亞瓜拉雪蘭莪的金門後裔,丹斯里保有濃厚的故鄉之情,不時垂詢金門發展的情形。依然記得,那幾天金門氣溫驟降,僅有4、5度,他們來自溫暖的熱帶,一下子不太能夠適應。但是丹斯里仍全程參加活動,包括在總兵署的戶外活動及後浦的繞境遊街。期間,12月26日發生震驚世界的南亞大海嘯,丹斯里指示了隨行的王偉雄經理慈善捐款以救濟災民。言行風範,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返回馬來西亞前夕,丹斯里要時任副縣長的楊忠全及我陪他去湖美東堡。在一幢頹圮的建築物前,他告訴我這裡是父親楊清廉成長的地方,東堡鄉親願意捐獻這塊土地,興建成一幢紀念館。當時我是學院的建築系主任,一口應允此事。之後,我到吉隆坡深入了解丹斯里的想法及楊忠禮機構的事業成就,以便確定建築計畫與展示內容;另外也與楊忠全副縣長一起與村子其他族老溝通,並多次陪同他們到泉州惠安崇武挑選石材;一方面在助手陳書毅、翁沂杰等人進行建築設計;而室內展示設計及施工,則委由臺灣多間博物館設計經驗的黃士朋團隊操刀。經過二年多的設計及工期,一幢中西合璧的「楊清廉紀念館」於2007年落成。 旋即,一向重視教育、樂善好施的丹斯里主動捐輸,提供金門技術學院興學之用。我建議李金振校長以馬來西亞華文學校常用的冠名方式,獲得李校長的採用,將甫落成之學人宿舍命為「楊忠禮園」,以表彰他的貢獻。這可謂金門高等教育第一次獲得的最大捐款,全校師生無不士氣大振,校園氣氛欣欣向榮。之後,他的家族持續奉獻,陳開蓉會議室、楊肅斌演講廳成為師生們會議、講座的最佳場所。2010年,金門技術學院獲准改制為金門大學,丹斯里不但親自返回祝賀,也再次捐獻讓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並邀請他的生意夥伴郭台銘董事長共襄盛舉。金門大學得此助力,更顯風發。校方以「楊忠禮理工學院」冠名之,沾沾丹斯里的國際知名度。 隨著我對馬來西亞吉隆坡、雪蘭莪州巴生華人社會研究的深化,我才發現丹斯里、潘斯里對當地的華文教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巴生金門會館的永久名譽會長、實質的精神領袖。不論是潘斯里曾經服務過的州立小學,或者是巴生名校興華中學,都有丹斯里、潘斯里的慷慨捐獻,從設備新穎的大樓興建到學生合唱團出國表演的贊助,都可以見到他們兩位無私的付出。2006年,「第二屆世界金門日」假吉隆坡楊忠禮機構轄下的萬豪酒店舉辦,丹斯里一肩獨任,指揮巴生金門會館成員,且全面動員旗下集團的能量,將一個世界性的金門地緣網絡聯繫起來,不但規模盛大,論壇更是擲地有聲,活動非常成功,贏得各界的尊敬。 丹斯里的一生歷經波折,憑藉著毅力、誠信與睿智,建立了成就非凡的商業王國;重視教育、樂善好施、關懷故鄉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尊崇。他所遺留的典範,令人永遠懷念與感恩。
-
山的姿態
那日,從東邊搭捷運往西邊的溫哥華,前一日的小雪,讓北邊山頭蓋著一層稀疏薄雪。車子隆隆地往前奔馳,一個個山頭往後倒退。看著這些披覆著白雪的山頭突然顯現了一個久遠影像。是一部電影的畫面,忘了是哪部電影。一個昏暗黝黑的夜晚,男主角搭著一路飛奔的火車,車窗外大雪紛飛,遠方一座座積著厚厚白雪的山頭,快速向後移動。這突如其來,自記憶深處,迸出的蒼茫景象,著實讓自己驚訝,雖說影像已模糊、飄渺、遙遠。 當記憶影像與眼前連綿群峰交錯重疊,便聯想交織起與山親近的往事。家鄉為一蕞爾小島---金門,四面環海。從老家到海邊僅有數分鐘的腳程。童年,海邊就像似自己的遊樂場,終日與玩伴在此戲耍。除了海水環繞,故鄉還得天獨厚,擁有一座海拔高度兩百多公尺,由花崗岩構成的山脈---太武山。在兩岸對峙的年代,花崗岩下構築了不少工事,挖出了防禦砲陣地及四通八達的坑道。甚至,鑿出可供演講演奏及放映電影的擎天廳及花崗石醫院。山上設有觀測所、雷達站。儼然,是守護家鄉的大碉堡,整座山給人一種剛毅與堅強。由於是軍事重地,平日是管制的,特定日期才開放,雖然如此,是我最早親近的一座山。 多年前,訪加州優勝美地(Yosemite),見聳立的高山就像被斧鉞劈過,頗感驚訝。一時,聯想到西畫中的油畫、水彩,對山頭表現的明快俐落。有趣的是數年前,訪黃山。所見景觀又如國畫般呈現。自己曾有一段文字這樣描述「纜車緩緩而上,俄頃間,遠近諸峰一一出現腳下,奇石、虯蟠的古松佇立於一座座類似筍尖的山頭;有些山頂、谷窪的松林仍還覆著一層白雪,讓人很自然聯想到國畫裡的山水。其實,黃山隨處所見盡是一幅幅國畫山水,眼前的層巒疊嶂高低山頭,可找到斧劈皴、披麻皴、荷葉皴、米點皴 ……。」看來,地表面貌的不同,塑造了不一樣的繪畫表現風格。 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是另一種風貌,綠草如茵的山坡有時散落數個聚落,有時木頭圍欄圈著一群低頭怡然吃草的牛羊,有時只有零落一兩間農舍……。那畫面如童話般讓人充滿想像,好像童話故事中的小女孩海蒂(Heidi)隨時會從某一扇柴門走出來……。 而加拿大的班芙群山又是另一種美。由於人跡稀少,沒遭到破壞,自然景觀保留完整,景色清雅絕塵。山、水、森林、溪流、空氣,樣樣清新迷人。 陽明山七星山、大屯山等山系,是近些年我最常親近的山脈。山上步道規劃完善,有公車可達,成了每次返台迫不及待造訪的去處。每回,帶一個保溫熱水、一點吃的及水果,便在山上溜搭四、五小時,甚至更長。說起來,台北唸書及工作,大概也有二十載,直到近年才有機會盡情倘佯於此秀麗山水間,或者,人與山水相遇相知也要緣分的。山上,連綿不絕的山峰疊翠,林相多樣,處處賞心悅目。而微風吹拂的芒草、落日映照的彩霞、變化多端的白雲,最是使人流連。 也許,山跟人一樣,每座山有不一樣的姿態、容顏、氣質與涵養。
-
文學心靈的距離
英國作家珍‧奧斯汀《理性與感性》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些人花費七年時間還無法了解彼此,有些人則是七天就綽綽有餘。」與這位文友交往,約莫就屬於後者。 他天真,我直率。兩人都喜歡文字、熱愛文學創作,卻也都喜歡大眾傳播事業。不同的是,他在文學創作之餘,愛看電視,但沒走上廣告之路;我不愛電視,卻從事廣告創意多年,聽起來有些弔詭。後來,他拿到新聞博士學位,而我成了文學類文字工作者。其中的曲折與奧窔,頗堪玩味。 近日,他高升,暫別在即,我心裡飄起薄愁幾許。憶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好情真,離愁濡濕送別之心,憂思縷縷,悠悠不盡,這兩位文友情誼深厚,著實教人艷羨。當時,李白才剛出川,初居湖北安陸,結識比自己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想必也是珍‧奧斯汀筆下,七天就彼此熟稔了解的那一類朋友。我最鍾情李白以繁花盛景「煙花三月」,反襯他內心別離難遣的愁緒。又,友人登船揮別之後,他獨自佇立江邊,久久不忍離去,其情思細膩幽轉,讓人讀之亦心生一抹淡淡的哀愁。 李、孟的離別,是實際拉開了兩地的距離,古時交通不便,往後二人相見不易,敘舊何期?於今,文友榮升,雖未遠行,然因公職屬性迥異,我們之間拉開的是文學心靈的距離,傷感之情應不亞於李孟。我且東施效顰,賦詩一首〈送成默之金城〉,奉贈這位文藝同好: 「故人東辭白玉樓 京官臘月在浯洲 單騎清影碧空下 不見浯江天際流」 希望他能看到這首打油詩,並且笑納。此刻,我耳邊又響起剛嫁作金門媳婦時,另一半常說的:「小時候,我住在島的東半部,一想到西半部,好像是遙遠的天涯。直到考高中,才第一次踏上西半部,到了金城。」我一時迷惘起來,這究竟是實際距離,還是心靈距離?對一個十幾歲的金門少年而言。那麼,金城到陳坑,陳坑再到金城,對知天命的他,該有著怎樣的距離?我這兒說的是仕途。 回頭看看文學之路,心裡也清楚,這條路原本需要千山獨行,才能闖出點名堂。忘了這是哪位文學前輩說的。婚後,另一半常哀號著:「唉--跟妳結婚,我的名山事業眼看是沒有著落囉!」呵!這敢情是嫌棄人來著。這一對冤家顯然是珍‧奧斯汀說的,花費七年時間還無法了解彼此的那一類,何苦非要湊在一塊兒?此時剛升官的友人卻說:「你們倆啊!夫唱婦隨,文學心靈零距離,做文壇的神鵰俠侶,多讓人羨慕。」自此,另一半把友人笑話當真,時不時嫌我老氣,稱我姑媽。我發出警告:惹惱了我,打斷你一條手臂,你就是名副其實的老楊過。去!還不快快苦練你的黯然銷魂掌……。而今文壇少年英雄輩出,你這老楊過不使出拿手絕活兒,如何混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