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力承時艱仗書院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姑暫不論其歷史定位,僅看外媒續有專文探討,乃至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也發文表示,五四運動所代表之新文化運動、社會覺醒、愛國精神,對新加坡之效應等,可知其深遠之影響。反倒是台灣,甚連有心參選大位者,全皆靜悄無聲。唯獨張善政、賴清德二位前行政院長,稍有言及,卻意有所指。看在風雨書聲之士者眼裡,心情豈是「幾度滄桑逐逝波,風雲奇氣半消磨」可言! 不可諱言,五四當年啟蒙者,雖說深烙科學與民主之烙印;但不無情緒性地反傳統,對西方之學術源流,也僅止於常識層面之認知。然而,正如史學泰斗余英時老師之切論:近三十年來,台灣傲人之民主發展,應是緣於五四運動之脈!但曾幾何時,對應於台大校長任命案、江宜樺到台大演講被橫擾案等,事後各方之處理態度,種種學術服膺政治,遺忘五四精神之舉措,又豈是長嘆三聲而已! 而對岸?際此五四百年時刻,中共在肯定之餘,卻順勢藉五四之「愛國精神」,鼓吹愛國、愛黨,要求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正如同漠視系唐統,接漢緒,國脈依存之中華民國一樣,專橫無知,誠不知看在當年以「德先先」、「賽先生」為傲之五四啟蒙者眼裡,何止是啼笑皆非可慨!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時艱!不正是任重道遠之良機?當年胡適先生所倡不畏權勢;不昧流俗之靈烏精神,不但是五四之核心價值,更是發揚五四精神之所在!然,傳道待何人?意以為,當是本於傳統,面向世界,所謂新儒家者;而平台?或可藉不受官方制約之書院也! 「新儒家」者何?是指新文化運動以來,一些學者鑑於全盤西化之思潮,已大肆曲解傳統,他們堅信傳統之儒家文化、人文思想等,仍有其永恆價值。因而如何會通中西哲學,兼及現代化,應是志者力承時艱之重任,此即世所稱之新儒家也! 1958年,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諸君子,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是堂奧中國文化之基礎。他們與方東美、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諸先生,遂有新儒學八大家之美稱,彼等均有其力承時艱之使命感。尤者,早在1949年前後,唐君毅、錢穆等新儒家,因時勢動盪而寄寓香港,並創「新亞書院」,被視為宋代書院文化之延續。 「書院」?是一種跨越官方框架之教育體系,為志者私人講學、化育、傳道之學堂。一般認為,唐玄宗置麗正書院,為我國書院之濫觴,此後盛行於宋、明。傳統有所謂嶽麓、白鹿洞、應天、嵩陽四大書院,皆有其傳世之儒學佳話! 環顧世道,「不聞烈士歌,但見諂佞人!」掩卷之餘,豈僅有何處招士魂之嘆!意以為,或能寄志於力承時艱之新儒家;傳道於跨越制約之書院!也只有賴此淨土,或能重振不溺富貴,不畏權勢之風骨,進而化育出琴心劍膽,以天下為己任之士。正如歷史學家霍夫施塔特(Richarc Hofstadter)所言的,在所學、所思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對國家、社會、文化之關切感;一種近乎宗教之使命感。也只有如此,方足以誌五四百年紀念!
-
編輯檯上,一段始終不可能完美的任務
近期與老同學聚會,乃公向著首度見面的貴客介紹說我曾是某某雜誌的總編輯,對於這個職謂許多人也許搞不清是在做什麼,而現在的我也早早忘記昔日如夢之秋;但就在近期同時接到姿慧簡訊邀稿,說是她現在擔任《金門文藝》雜誌總編輯,向我邀約撰寫專稿,此時再度勾起一些往事。 原來是走向第三階段的《金門文藝》,今年欣逢復刊五週年,特設一個專題邀請相關人員撰寫,關於昔日編輯檯上打工諸事,階段性任務早已結束,不才如我,似乎應把版面讓給更多人才是,這邀稿讓我再度想起昔日雜誌結報時,經常代墊付稿費的傻事,而姿慧簡訊中告知這次撰稿有稿費,看在這小小誠意的份上,我還是答應下來。 其實在接手《金門文學》叢刊時,先是掛著主編頭銜,其後也相繼編輯《浯島文學》叢刊、《僑鄉文學》叢刊、金門作家作品集等專刊,直到著手籌劃《金門文藝》雜誌時,就掛名總編輯職稱,但所有編務都得自己包下來做,所以有時候難免會掛一漏萬,為了防範錯別字,校對就成為編務中特別重要的事。 在告別編輯檯的日子,昔日有幾件始終讓我愧疚的事記在心中,一是投入雜誌編務初期,即勤向七八零年代寫作好手邀稿,可惜諸位前輩惠賜大作比率極低,而向較年輕的浯潮作者邀稿時,年輕一輩的家鄉文青經常惠賜大作,讓人感恩,就在某一期出刊時,我隨手瀏覽全本雜誌,赫然發現作者李宜蘭的大名,「宜」竟然誤寫成「且」,雖然昔日曾親自向作者道歉,至今依然深感愧疚,也謝謝宜蘭學妹宅心寬厚。 另外,我在編輯《金門作家作品集-散文卷》時,發生了兩項不可原諒的失誤,一是樹清的得獎作品〈番薯王〉,文章一開始的引言部份幾乎都漏掉,這對作者與作品是極大的不敬;同卷書中誤登克全學長的一篇大作,而在我邀稿初期即收到作品時,作者再三強調僅是讓我參考,不能刊登,他會再準備另一篇大作傳給我,只是糊塗如我,竟然把這篇大作存在電腦《散文卷》文件夾,在久久未收到寄來新作品時,竟誤用了這篇大作。 《散文卷》出版時,在台北已由翁翁處看到新書的兩位前輩,心中必然很難過,兩人剛好同時返金參加地區藝文盛會,在宴席場合與長官發生不必要的誤會,事後我在看到《散文卷》後才發現這些錯誤,我相繼打電話向兩位前輩道歉,並據實說明原由,針對失誤再三真心道歉,雖然兩位前輩不再追究,但這些不該出現的錯誤,至今仍讓我愧疚不已。 主編也好,總編輯也好,其實當時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臨時人員,任何頭銜都如同夜裡短暫亮眼的曇花而已;坐在編輯檯上,能夠盡量減少錯別字,讓每一本書籍刊物都能接近完美才是最為重要。在收到《金門文藝》五週年特刊,看到專題沉重名稱後,回顧我的雜誌編輯任務,一個單打獨鬥的歷程,實在是一段不可能完美的任務,感謝昔日諸位前輩惠賜大作,並為我的無心之過道歉,謝謝您們的寬宏大量。
-
一代儒商吳德芳的金門之行
5月17日的國立金門大學「通識領袖講堂-僑領講座」,難得地邀請到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吳德芳先生前來主講。他二十幾年前曾與金門籍好友楊忠禮的弟弟楊忠智來金三天,這是他的第二次金門之行。 吳德芳,祖籍廣東梅縣,1937年出生於馬六甲州,1962年負笈臺灣就讀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返國,艱苦奮鬥有成。1997年,榮膺馬六甲州元首封賜拿督勳銜,2008年榮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丹斯里勳銜,2010年被馬來西亞《資本》雜誌評為「一代儒商」,2017年榮獲母校成功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歷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會長、客聯會會長、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5月16日下午,霧鎖金門尚義機場,幸好高齡83歲的吳德芳博士當天是從吉隆坡直飛廈門,在小三通船班停駛前及時由劉國棋先生專程接來金門。5月17日上午拜訪金門大學陳建民校長,隨後於金大順利開講,講題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吳德芳說,馬來西亞的官方教科書幾乎都是以馬來史與伊斯蘭文化為主,華人的歷史與文化經常被邊緣化,他有生以來最大的心願就是辦好他所籌建的「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以便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激勵後世、發揚華人社團。為此,他曾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親自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收集史料,編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史料匯編》,獲得馬來西亞國家書籍發展基金會頒發「2016年最高榮譽書籍獎」。 這座位於雪蘭莪州華總大廈內第一層的「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已於2018年3月落成啟用,開放參觀。透過吳德芳在金大「僑領講座」的精彩介紹,讓在場300位師生了解到它現設有16個展區,收藏品近1000件(套),除了充分運用圖文結合、場景復原、藝術品創作之外,又大量採用現代科技,透過擴增實境(AR)的技術,很能吸引年輕族群到博物館體驗和感受大馬華人從移民南遷、落地生根到參與獨立建國的歷史過程以及馬來西亞華人獨有的文化遺產。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深受各界好評,目前已著手準備擴建第二期工程,因此吳德芳在難得訪問金門期間,仍然念茲在茲,特別想觀摩一下金門的博物館。所以,在他5月18日下午坐船返回廈門之前,只有兩個考察行程:5月17日下午參觀「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5月18日上午參觀「金門縣烈嶼鄉文化館」。在金門文化園區盧根陣所長、烈嶼鄉文化館林水綠館長與林馬騰老師的熱情導覽下,他老人家始終興致勃勃。 記得當吳德芳抵達烈嶼鄉文化館時,解說員洪秀蘭將她剛與吳先生合拍的一張照片傳給馬來西亞的親戚,對方當下就回傳說:「這位先生啊,是馬來西亞商界翹楚人士,多美金店上市公司的老板,叫吳德芳先生。」可見他在馬國的高知名度,不過他倒是謙沖地回應:「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社會工作者。」 在由烈嶼返回水頭碼頭的船上,這位集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於一身的「社會工作者」吳德芳,與我和同行的陳炳容老師分享了他的一些想法,包括將來「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第二期擴建時,如何運用《金門出洋客》和《落番》劇情紀錄片的內容以突顯馬來西亞金門籍華人的貢獻?如何仿效烈嶼鄉文化館文物典藏管理辦法以回饋文物捐贈人?以及如何協助他擔任副董事長的坤成獨立中學與擔任董事顧問的馬六甲培風中學、芙蓉中華中學的畢業生取得獎學金到金門大學留學? 我想,這次一代儒商吳德芳的金門之行,對他、對金門而言,都是有不凡的意義的。
-
陵水湖的秋天
午后,大腹便便的婦人──林昭,梳得油亮的髮髻,陰暗古宅裡閃著微光,一襲深藍布釦斜襟上衣,黑色寬鬆褲子,和足下三寸金蓮,是她過不完的清代,雖然民國建立已過了二十個年頭。 已臨她懷孕「順月」,隨時都有生產的可能,裹著小腳的她,一步一步,危巔巔走向大門外的菜園,咿咿呀呀推開籬笆的柴扉。她掛念著即將來臨的月子期間,少了個勞動人口,卻多了張嘴吃飯,如何讓土甕存足地瓜簽、麥糊等糧食,是她心頭之重。 中秋過後,氣溫日益下降,寒氣起,尤其風一吹,門口埕一團剛燒完的金紙餘燼,飄舞空中,化為細末塵埃,四處飄盪,墜落,湖邊的土地,默默的承接。 陵水湖畔的村落,名叫「上庫」。位於小島南半部,斜坡而上至上林村,南接青岐村。村落,全是吳姓人家,依山傍海維生。海,一望無際,變幻莫測,人要「抓海」,意指赤手空拳,去海中撈取海食。耕種,村外即有田地,傳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陵水湖,一灘水窪,因乾旱滴水不剩,湖底土地暴露如老人滿臉風霜皺紋。這是一個吃不飽飯,凡事需費力的年代,孩子來得不是時候。陰沉的天空,如林昭一襲深色的衣裳,掛在無法歡顏的臉上。 田地荒涼貧瘠,丈夫地瓜、高粱、小麥耐旱作物輪流耕種。家家戶戶普遍貧窮,生活稍微好過要靠家裡有人下南洋謀生,僑匯回家,這是當時島上風行的「落番」。另一種是精明通達的村人,來往金廈海域,以貨易貨,把島上上好的農產品往廈門搬,再帶回廈門生活用品。 這是林昭的第二胎,自從嫁來上庫吳家,生活雖拮据,丈夫農暇兼做手工藝,編織竹籐農漁器具,半買半送給鄰里村人,因為全村幾乎都是宗親。丈夫老實溫厚,村人喊他「天送叔」,順理成章喊她「天送嬸」,這一聲含有尊敬之意味。因此,生活窮歸窮,她仍挺直腰桿面對生活日常。 天送叔田裡歸來,她趕緊把三歲的兒子放置「椅轎」內,趁天色未晚,到田裡拔點青菜,晚餐下鍋用。 挺著大肚子,蹲在田畝的溝畦中,小心移動。不一會兒肚子陣陣隱痛傳來,有前胎經驗知道臨盆在即,回到家中,喊來客串的產婆,燒了開水,借來剪刀。雖是第二胎,仍力竭嘶聲痛了數時,直到午夜時分,產下了一名五官秀麗的女嬰。 孩子生下,遲遲未報戶口,因為不識字,不知如何取名字。天送叔傷腦筋多天,臨十五「拜門口」,看著風中飛舞的金紙灰燼,靈機一動:「就叫炭治吧。」小村民俗信仰重視拜拜,金紙燒成灰燼,如木炭燒成灰,或像地瓜葉藤,蔓延無盡,生生不息,如同閩南音「炭」字。 這女嬰,出生在饑餓的年代,不受歡迎的來到了人間。但是,她如何以一生的拚鬥,從出生時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開枝散葉。 去年初冬,我一人佇立陵水湖畔,默默注視著遠山近水。湖面風起波紋,如夢似幻,候鳥群集,或棲息於樹枝上,或滑水展翅凌飛空中。岸邊,雜草繁枝,野花繽紛,迎風招展,冷颼中露出一線生機。其中,引人注目的有輕飄飄如棉絮的蒲公英,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之後隨風飄,隨處落地後,冒出新生命。 我遙想距離至今將近世紀之久的秋天,湖畔邊的三合院裡,女嬰哇哇聲啼,來到了人間。 這女嬰,她不凡,她是我媽媽。
-
創立睿友文學館,金門更受人尊敬
金沙碧山睿友小學是與金水小學、珠山小學,譽為金門古三大僑校之一,當年睿友小學是由華僑陳睿友捐資興建的名校,西式二層建築樓房,很有時代特色與壯觀外貌的學校。 民國105年〈西元2006年〉金門縣文化局公告睿友小學為縣定古蹟。107年12月23日睿友小學,成立為金門睿友文學館,縣府聘文學大師陳長慶為首任館長。108年4月4日下午二時,旅台中華金門筆會會長黃克全、王學敏賢伉儷返金舉辦「金門現代文學作家手稿暨著作聯展」,活化了睿友文學館的內涵,其意義重大。 「金門現代文學作家手稿暨著作聯展」,黃會長展示他主編出版的現代文學小說、散文、詩集三套書籍,以及他經年辛勤撰寫這二十位現代文學作家的書籍評論,在金門日報副刊登載的金門日報樣本,張貼在睿友文學館大廳牆上展示,這些文物收集整理確是件大工程,而收集聯展各位作家的手稿陳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還有設計作家著作照片布置都很費心力,整座文學館經他倆精心布置完成,顯得美觀充實。 後經過一再檢視,認為文學館還有三處空間要加強,黃會長建議用書法來補牆,機靈的才女學敏,就在正面撰寫出一副對聯;「文學至美至善,文友相敬相親」;入門處標示展館主題書;「金門現代文學作家聯展」,三日下午學敏來電要我揮毫寫字補壁,我當然樂意承擔。他倆這樣繁忙工作了兩天,當晚學敏終於勞累過度昏倒了,趕緊送往金門醫院急救,幸好復原快,翌日下午她還能照常主持聯展開幕典禮儀式,與金門文學作家交流座談會,大家都很感慶幸。 黃會長是文學作家,對文學評論知識豐富,所以對二十本著作與作家,都有詳盡的評論,令我敬佩!只是不知作家本人是否完全認同?黃會長多來年積極提倡現代文學,強調純文學、經常批評文化局補助文史的著作多,而對純文學補助出版的著作,相對少很多。根據他的統計文化局出版書籍一百本是文史書籍,純文學書籍只有三五本,不成比例,失衡很大,他有不滿的談論。 「金門現代文學作家手稿暨著作聯展」,四日下午二時,在金門睿友文學館前廣場舉辦,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益源、文化局長許正芳、前局長呂坤和、副局長黃雅芬、金門睿友文學館館長陳長慶等,現場貴賓雲集,近百人應邀參加開幕典禮,活動由美麗的主持人王學敏,搭配識人無數、交友廣闊的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幫助介紹,場面熱鬧又溫馨。蘇館長、呂前局長、許局長、陳館長都應邀致詞,大家都肯定中華金門筆會返金在睿友文學館,舉辦現代文學作家手稿與著作聯展,深具重大意義與成就,尤其是陳館長更是欣喜,他感謝克全、學敏夫婦來辦展覽,感謝文化局經費補助,感謝大家前來共襄盛舉,活化了睿友文學館,他表示,歡迎大家今後常來辦活動,他要做大家的義工。 開幕典禮完畢,馬上把文學館五腳基的舞台,排成橢圓形的椅子,變成座談會場。學敏主持人紛紛請藝文夥伴發言,交換心得與建言。金大陳益源院長說,文學是弱勢區塊,金門文化局能夠創立睿友文學館,非常有遠見,將贏得外人的尊敬。青年專業作家張姿慧建議,請中華筆會應多培養優秀青年作家來繼承純文學,否則根本不可能增加文學新書出版補助。我發言表示,寫純文學書要有天分,他要會無中生有、虛構情節,要有生花妙筆,才能寫得動人,不像文史作家他是記事,是報導文章,不一定有文學性,也不要有華美的文詞,寫的人當然會比較多。
-
導 航
又到了每年五六月份的畢業季,國三生需要面臨未來的高中、高職、五專升學進路的選擇;高三生同樣面臨大學選校、選科以及採取那種入學管道的決定,人生的未來方向需要導航,現在的孩子有太多引起分心的事物,以致當要作選擇時太多目標,無法作決定,或者對自我認識不夠,不曉得自己的目標在那裡? 現代的Googoe地圖,需要先決定欲到達目的地,然後再選擇路線進行導航,如果目的地的登錄正確,使用地圖的人按步就班跟著導航前行,就能順利地抵達目標。當然如果手機沒電了,就要使用行動電源,就好像學生在進行生涯探索缺少動力和熱情時,需要家長和師長鼓勵和引導一樣。 導航的首要目的,在於選擇目標的優先順序,如果你無法決定什麼目標比較重要,那就會有人替你決定,目標的決定需要聚焦,就像光一樣,當你把光線聚焦時,就很容昜把東西點燃起來。光線分散時不會有什麼威力,但只要你將放大鏡對準光線,就能把草燃起來。甚至當你高度聚焦時,它還能變成切割鋼材的雷射光呢! 在世上有所作為的人,都是最專注目標的人。而他們的生活都只是集中在幾個目標上,而不是20個。如果你不按優先順序生活,你就會被壓力控制。你不是自己決定優先順序,就是讓別人來替你決定。 一九四八年牛津大學舉辦一個「成功講座」,邀請偉人邱吉爾作演講,演講開始之前會場已擠滿各界人士,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英國的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學家的成功祕訣,邱吉爾在隨從的陪同下進入會場,會場立刻響起滿堂掌聲,邱吉爾走上講台,脫下大衣交給隨從,然後又摘下帽子,用手勢示意大家安靜下來,說:「我的成功祕訣有三個:第一個是絕不放棄;第二是絕不、絕不放棄;第三個是絕不、絕不、絕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說完後,邱吉爾便穿上大衣,戴上帽子走出會場。會場陷入一片沉寂,之後便響起如雷掌聲。沒有失敗,只有放棄,不放棄便不會失敗。導航成功獲勝的密訣只有一個,就是自己不斷努力和永不放棄。 最近學校邀請一位職場表現傑出的家長,來分享他在職場奮鬥的點滴心得,他特別提到失敗的重要性,因此要「感謝失敗、了解失敗、嘗試失敗、咀嚼失敗、反省失敗」,我深有同感,要感謝失敗,因為失敗是邁向成功的過程,有失敗的經驗,才能帶來成功的機會,如果在失敗面前倒下退縮,怨天尤人,便會喪失成功的機會。了解失敗,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不同是:成功者會客觀虛心地去分析失敗的原因,並且失敗後有不同的作為和採取改變的策略,不輕言放棄繼續努力下去。嘗試失敗,成功者能展現出勇於嘗試大無畏的膽量,在困難面前泰然處之,堅定不移。咀嚼失敗,在失敗的氛圍下,去咀嚼體會失敗者的心情和感受,更能同理失敗者的境遇,且能勇敢面對。反省失敗,很多人會將失敗歸因於運氣或是旁人和環境的阻撓,但成功者會「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勇於反省,坦誠錯誤,勇於改過,反而帶來下次成功的契機。導航成功的密訣是~擇定正確目標,永不放棄。
-
斟一份光明的心緒
書寫個人的鄉土記憶,總能喚起一些人的鄉情,我在從事寫作與文史地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問自己,什麼人想要回望那些遙遠的時光?哪些人需要這份鄉情或經驗,以抵擋生活的苦難? 前水頭有著七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樣的場域裡面,有著各種悲歡離合,積澱下來的文化也化作前水頭人的秉性,孕育著和別處不同的精神特質。如今,在廣袤的聚落,經歷日月更迭,許多人事物的蹤跡,已覆於歲月車輪的碾壓之下,但是還有一些殘剩的蛛絲馬跡,存在於無法涉足的冷僻地隅,或咫尺之距卻無心看見的地方。重新發現並彰顯這些文物的意義,作為歷史的標記與故事的開始,薪火相傳,一直是我念茲在茲的事。 我現在能夠做的是,以傳統為根,創意為本。 家鄉閩南聚落古厝正逐漸消失,修護完成的皆是文化傳承代表,被修護的不是腐朽的陳舊,而是一種意象,前水頭63號「前水頭蔡厝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古厝」,為閩南建築雙落大厝加右護龍後落疊番仔樓,是祖父蔡開國下南洋,僑匯予伯祖父蔡開盛於民國14年建造。因為能表現地域風貌與民間藝術特色,以及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富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民國92年3月31日文化部文資局登錄為金門歷史建築。目前成為「鳳毛麟趾」民宿活化再利用,欲把歷史文化與建築藝術美感,融入於社會與生活,漸次展開,透過細節觀察與感性述說,讓旅客在此凝結新的生命體驗,變成值得反覆回味的記憶,讓古厝的故事在下一趟旅程繼續流傳。 同時,我在番仔樓成立了「蔡就是蔡文史地工作室」,保留珍藏起造時的地契、厝契、驗稅契證、祖父的帳簿、祖父的皮箱、南洋相關文件……等文物,不定時舉行解說,分享起造人蔡開盛、蔡開國身世、本宅第興建及修護始末等歷史,並且出版書籍《在我和世界之間有一座島》,把前水頭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摻入我的生活歷練,潑上感情之漿,有機結合,以撥動人心的細節闡述跌宕起伏的敘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一起體會這份追憶與緬懷。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堅持探尋祖父出洋客的歷往?為什麼堅守百年古厝的一磚一瓦?為何如此惦記且關懷家鄉的一切? 在我眼中,前水頭的自然風物、人文地理、社會民俗都是眷戀;高粱和小麥、宗祠和廟宇、海浪和井水、厭勝物和風水池、月色和朝霞……都是惦念;這些就像一道光明,可以治癒心中不成熟的憂傷,還能藉由不斷地傳承、篩選、揉合,激發出新鮮的靈感,源源不絕,讓創作與前水頭的地方性能持續向前,成為積極的存在,讓金門歷史、洋樓建築、閩南文化、戰地史蹟、家族源流、聚落興起、島嶼風情扎根於此,這些故事一旦成為記憶或文物保留下來,才能發現背後所蘊含的時代價值。 我融入在生活裡頭,明白人們感情和期待、情義和牽掛、語言和默契,隨著視野漸趨開闊和閱歷的逐步豐富,貫通在自己的感覺中,思路打開了,新的構想為我斟一份光明的心緒,從容恬靜,一股舒暢的快感湧上。我扎根到鄉土之中,在寬廣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上行走,每一步都充滿黝暗和古老的往事,這條必經之路,一直指引著我走到現在。
-
晴時多霧偶雷雨
最近的天氣多變化,不僅讓人無法預料,也直接的影響了不少人的行程及心情,但能如何呢?畢竟「安全」才是最為重要的! 常有人會說「晴時多雲偶陣雨」,但我覺得這幾個字還不足以形容,就從5月16日說起吧!這天是農曆的四月十二,正是金門的一大盛事-後浦迎城隍的重要時刻,但一早起來看到無法置信的「濃霧」,應該有不少人原先的規畫受到了波及吧!因為不少班機取消、而小三通的船也必然大受影響。 後來天氣放晴了,但依舊是悶熱,每次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參與活動的,從以前帶學生打鑼鼓、踩街、演歌仔戲,到後來加入「隨香」的行列,我漸漸的體會此類活動給與我們的不只是心靈上的平安,走動後的汗流浹背也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而今年我選擇的是請假顧「古文物展」,這樣我依然是參與了「迎城隍」的相關活動,而就在長長的遶境結束後,雨開始下。 隨著機場一天的關場、開場,多少人開始滯留金門、留守機場,而5月17日午後突然雷雨交加,更是讓人忐忑,因為我星期六、日辦研習,講師坐的班機早該到金門了卻一直沒收到消息,Line問她終於有了回音-飛機還在跑道上,我以為再過些時候打去問應該會到民宿了,偏偏再問卻沒回應,而電話關機,問民宿那邊得到的回應是「班機好像一直在空中盤旋」,接著是「飛機好像要折返了」,我的心開始不安,如果講師無法安全抵達,那研習要怎麼辦?參與的人員要怎麼通知他們?後續又該如何做? 然後,令人意外的是「飛機要飛去澎湖加油」,終於在原該起飛的三個多小時後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她已經在澎湖了,要看狀況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飛往金門?一股不安又湧上心頭,這極像是某次我坐飛機的翻版,那一趟飛行我也是到澎湖加油,但後來又飛回臺北,我祈禱著這次的航行順利,一個多小時後我又問她,沒回,終於晚上六點四十幾分收到「飛機降落」的好消息,這時才放心,雖然老師笑笑的說「這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正面思考」這時候是必要的吧! 俗話說「春天後母面」,這陣子的天氣真的是無法「按算」的,今天下午送老師到機場搭機,先是看到為數頗多的候補人潮,聽說有加班機,還有要開船,但何時可以完全載完,因為天氣好像還沒有穩定,請老師先報到完後,我的第二個動作就是走去看「能見度」,只要沒有看到「霧」我就安心了不少,我開心的向老師說這好消息,或許會晚飛,但天氣沒問題,快九點了,收到訊息-到松山機場了,總算是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聽說尚義機場出現了「抗議」的場面,遇到了突如其來的亂象,正是考驗的開始,沒有人希望這樣,但究竟是無可避免的面對了,真的除了耐心與堅持,還需要一些體恤,一些包容,期望天氣好轉,心境也能好轉!
-
金字招牌、代代相傳:新加坡「金德隆」的成功故事
百餘年前,一位來自金門陽翟的青年陳仲命(1877-1962)離別了父母與新婚妻子楊梅(1891-1973,官澳出生),南渡新加坡謀生。他在丹戎禺(TanjongRhu)的水厝(浮腳厝),開了一間「金德隆」雜貨店,除販賣民生用品、布匹外,也提供食物給載貨來新加坡的印尼舯舡,有時也賣著這些舯舡所需要的索絡(繩索),過著一半海底、一半靠岸的生活。1938年,因新加坡商業公司註冊法令需要,金德隆以索絡業向政府註冊。 陳仲命夫婦育有寶玉、普地(1919-1978)、寶猜、區生二子二女。1942年2月15日起,農曆新年的當日,日本佔領新加坡,金德隆的貨物幾乎被日軍洗劫一空,生意也無以為繼,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根據陳仲命之孫陳篤漢的訪談:「新加坡光復後,我祖父東山再起,但他已把生意從雜貨轉移到索絡,專營市場所需要的油棕索、麻索等索絡(繩索)。」 1945年,金德隆搬到美芝路。在陳仲命、普地父子同心經營下,擦亮了金德隆的招牌。作為第二代掌舵人的陳普地,為船舶的索絡生意打下基礎;同時,陳普地在1970年代成為金門會館的董事,曾擔任財政一職。他熱心公益事業,對星馬各地的金門鄉團多有付出,如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港外的吉膽島(Palau Ketam)也是金門鄉親聚居之地,島上吉膽村的金浯江公會建有一幢二層的會所建築,其大廳就懸掛著「陳普地樓」的匾額,說明了他的貢獻。 1946年,陳普地的兒子陳篤漢出生。1963年,時年17歲的篤漢也加入了金德隆,並在20多歲便接手生意。在他年輕又充滿衝勁的想法下,生意走出新加坡之外,擴及東馬等地,包括供應船廠和船務公司的一切船舶用具,以及進出口各地的建材等貨物。 1973年,「金德隆」重新註冊為「金德隆私人有限公司」,1980年代初,配合新加坡海運的發展,公司業務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索絡業,也發展成為油槽船供應商,並提供鑽油台配件,如鋼纜、尼龍繩等及其他支援服務的海事船具供應商。1998年,陳篤漢的大公子陳慶耀學成歸來,加入公司服務。在新血輪的運籌帷幄和陳篤漢的督導下,其營業方針有了劃時代的調整,傾全力發展鑽油台事業,以專業和技術性的配套為探油公司提供服務。該公司不僅為顧客安裝機械、鋼纜,也提供維修服務。2003年,陳篤漢的兒女們璇璇、慶權相繼加入公司,業務更加蓬勃。比起陳仲命創業時期的3名家族成員幫忙,陳普地時代已有30名員工。1980年代,陳篤漢接掌之初已達50餘名,目前已經超過200名員工,成為立足新加坡、放眼全世界的企業。 1990年代,金德隆私人有限公司從加冷路遷移到樟宜路,廠房占地10萬平方英呎。為了應付未來發展的迫切需求,2007年,公司將部份業務轉移到裕廊工業區占地30萬平方英呎的新廠房。同年10月,公司上市,並易名為KTL Global Limited。目前,KTL Global Limited在東南亞、阿拉伯地區及中國各地設有分公司,客戶遍佈全世界。2014年以後石油價格不穩,影響了鋼索、鑽油平台產業,公司經營面臨新挑戰,當然他們也正準備抓住下一個機會。 1980年,陳篤漢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金門會館後,旋被推選為財政;1986年被委任為信託人,一路參與會館事務,受到大家的肯定,現為第一副主席。1980年代,他首次返回金門陽翟,設立「陳普地獎助學金」,近年來也多次率團返鄉親善訪問,對金門情有獨鍾。 精通高爾夫球與烹飪的陳篤漢,是一位生活的品味家。 2005年,時任會館總務的陳篤漢,有鑒於餐會受到歡迎,且具有凝聚情感的意義,倡議設立飲食組。這是海外華人會館少見的特色。不僅如此,他還出版了《大老闆.小排檔》(2011)、《港澳台,美食哪裡找?》(2015),介紹新加坡、港澳台各地的美食,可謂專家中的專家。 陳篤漢曾說:「創業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道路崎嶇不平坦的。但我們一路走來,靠的就是刻苦耐勞,與時並進,鍥而不捨,勇往向前的拚搏精神。」金德隆做為白手起家的金門家族創辦企業,金字招牌、代代相傳。
-
四月十二的記憶庫
從我有記憶開始,四月十二迎城隍就是炎熱夏天的標記,而給我印象深刻的,除了熱鬧的廟會,還有幾乎就是從這天,開始吃冰棒了,開始換穿短衣短褲了。此外,四月十二最讓我懷念的就是「請客」。 在從前物質艱難的年代,每年四月十二,鄉下的親友照例會來我家看熱鬧作客,祖母與母親早在兩三天前就開始穿梭市場買蝦子剝殼,留下一小截蝦尾,裹著麵粉,炸成一條圓滾滾狹長的蝦炸;或是買小隻的鯊魚,剝皮切片,炸成又腥又鮮的沙魚炸;或是買些海蚵,拌和切碎的高麗菜、紅蘿蔔絲,炸成有紅有綠顏色斑斕的蚵炸,這些引人朵頤的炸物,一直備到四月十二當天,再回鍋加熱上桌。 除此之外,四月十二當日還會有一些難忘的熱炒、熱湯。 比如說一定會有一道豬肺菜頭湯,那是一道俗物但費工的料理,那是綁小腳的祖母最擅長的傑作,她處理豬肺煞費功夫,先是用一個大鍋,煮沸了水,把整個豬肺浸下去煮,一隻手抓著豬肺的喉頭頸,讓熱氣把豬肺的泡沫順著氣管逼出喉頭,讓穢物順著承接的湯調滴下來,然後再用清水洗淨,洗完又再煮一次,一直煮一直洗,直到滴不出穢物為止,然後把豬肺切成片片,再和切丁的菜頭一起煮,煮起來,湯汁一片雪白,清甜鮮脆,十分好吃,祖母這道菜,給人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讚嘆。 為充實四月十二宴席的食物,當天家裡必定還會煮一道咖哩馬鈴薯焢肉,馬鈴薯打角切丁,拌和一些許三層肉,一起燉煮,讓黃色咖哩徹底浸入馬鈴薯和肉片甜香與油潤交織,十分好吃;另一道是絲瓜煮鮮炸,此時絲瓜開始上市,抓幾隻之前炸好的蝦炸,和著絲瓜,熱炒一下,一道有黃有綠,含有香甜湯汁的角瓜蝦炸,擄獲不少客人的歡心;此外,母親也會炒一大盤海蚵黃麵,那時海蚵很便宜,一斤才幾個銅板,南門的蚵民會趁此時把新剝的海蚵,挽著上街叫賣,一長聲賣蚵也,把家庭主婦都叫出來,到了晚上,不只我家,許多鄰居都會飄香摻著蔥頭香的海蚵麵,讓客人吸綴出聲,這些四月十二滿滿的一桌菜,以今天來講,都是俗擱有局,但在從前卻是親友間感情交融的橋樑,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我們小孩子也樂得幾天能續吃剩菜,快樂不已。 這些從前四月十二待客的土菜,也成為我個人飲食的基因庫,成為我今天在家炊煮,一次又一次滿足口腹之慾的傳統菜。 四月十二除了吃,還外兩項讓我羨慕又一直難圓夢的事。 一項是妝人遊街,在從前想要妝人坐上蜈蚣座或藝閣,是要家裡有父兄可以參與抬與扛,才能如願,而我每一年都只有旁觀的份,時到今天,我看到三個外孫女年年在女婿隨車推送下,招搖過市,頓覺他們真好命;我還羨慕那些頂著七爺八爺神明裝的表演,在街道中八爺跳躍不停七爺擺晃袖子,眾信徒頂禮膜拜,覺得人神之間的交融竟是如此其異,也讓我一直想參與,卻一直未能如願。 四月十二就像是一個時間鐘,每一年敲響了後浦城夏天的熱鬧,說起來,四月十二不只是一個廟會活動,它是人情世故的聯絡網,它是街衢鄉里大人小孩的記憶庫,它是鄉土文化傳遞的橋樑,今天的教育中,它其實也是一個很接地氣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