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海 島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地球環境日(我們去看了寒舍花),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好像現在身為「地球村」公民的我們要有一些「概念」與作為。6月9日上午,在城中「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有場講座,主講人是海生館的陳勇輝博士,從小住在海邊與海為伍的我當然要去聽課,而聽了之後獲益良多。 金門海洋教育的整合與推動、金門海漂垃圾之因應與討論,的確是在金門才有的講題,陳博士34年前來金門當兵,事隔多年,如今再來看到的金門-綠色消失,藍色在變(海洋在變),非關政治的藍與綠,只要我們「正確的去看海」,所有活動都是安全的,知識救了你,什麼時候只能遠遠的看它?什麼時候可以走近?「知識」可以形成最好的保護,教導學生,學生更安全。 學生的視野就是老師的視野,而我們如何看世界?它已經變平、變熱、變擠、變髒了嗎?金門的潮差大台灣之冠(5-6米),潮汐大,動量大,六月到暑假,學生「防溺」更要注意。「人生三個撲滿:錢、實力、功德」,能力強的時候盡量拉人一把,金門受大陸與沿岸、海洋影響,有距離就有時間差,所有預測、防患未然都要有科學的根據,澎湖、金門、馬祖會有「寒害」的問題,要事先預防、保暖,「泡溫泉」是加速血液循環最安全的方法。金門,太冷的時候,有流行感冒(病毒)的問題,這時候就要多去曬太陽,記得「身體有訊號的時候要仔細聽」,最好抵抗病毒的方法是自己的免疫系統,它需要你所有的能量,讓自己的免疫系統做它該做的事,不要感染。 金門的垃圾是「國際化」的,夏天從東南海來,冬天則來自中國大陸,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真的,每回在淨灘的時候都會發現「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老師的習慣會變成學生的模範,我們在淨山,也在淨海。「生活簡單,生命就會豐富」,「里山里海」的概念很重要-山顧好,海就沒問題,每個人都要與大自然好好的相處,有兩句話說得好:「當你想做一件好事的時候,全宇宙的人都會來幫你」,學生需要視野,視野需要典範。 暑假到了,到海邊的人自然多了起來,今年的「國際海島音樂季」已於7月1日至8月30日的每週三、六陸續在金門后湖海濱公園熱鬧登場,還有剛辦完的海上長泳-搶灘料羅灣,當人潮群聚在海邊,當大夥兒盡情徜徉、與海共歌共舞洪游的時候,可千萬要記得好好的善待它喔!如果我們對環境越來越好,人自己也會越來越好,那一個小女孩「海漂的故事」-看到朝天的海星幫牠翻過來,雖然她無法去救活每一隻,但這樣的精神應該要傳給更多的人才是,打開自己找夥伴,「每天做一點」,畢竟這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海洋」。
-
愛與尊重
多元成家議題在社會引起相當大的討論,支持的和反對的聲音都有,造成社會相當大的拉扯,其實,同性戀或異性緣,那是個人對性向的選擇,並不影響他人的生活或作息,我們理應予以尊重。 自有老祖開始,一男一女結成雙,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開放,每個人的思考不一樣,從以前的男尊女卑,到今天的女人當家,掌管天下,縱然有人持反對的聲音,但既定的事實,任何人也無法改變。 在傳宗接代的思維裡,一個家庭就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然後在精子與卵子的結合下,孕育出下一代,這亦是所謂愛的結晶,也是不變的道理,沒人說不是。但是亦有少數人,處在進退兩難的境況,要說男生不愛女生,女生不愛男生,這似乎太單刀直入,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在開放的社會裡,卻也有男男相愛、女女相愛的情事,一旦修成正果,那便是所謂的「同性婚姻」或「同志婚姻」。他們或她們都會過著相敬如賓的幸福生活。倘若是較開放的伴侶,乾脆就坦承地昭告天下,也是所謂的出櫃;較保守者則不希望讓人知道,只要自己快樂就好。無論男男相愛或女女相愛,我們都必須給予虔誠的祝福和尊重,不能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 或許,沒有人生下來願意這樣,尤其在傳統的社會,民風保守的地方,傳宗接代的重大責任需要每個呱呱墜地的男女來承擔,成長是一個過程,男歡女愛亦屬正常,小時候的羞羞臉,男生愛女生或是女生愛男生,小小的年紀在一知半解下,就把男女關係混搭在一起?這莫非就是男女有別、異性相吸。 在我們周遭,亦有不愛男生或不愛女生的男女,瞧他們抑鬱寡歡,經常受到外人的指指點點,活得沒尊嚴、過得很心寒。 當男女有如此的傾向時,與其勉強完婚,讓女人守活寡,或讓男人沒尊嚴,不如活在當下,去過自己的生活。終究,活得有尊嚴、過得有意義,這才是人生。而無論男男或女女,既已選擇對方,就必須相互扶持與珍惜。畢竟,情到深處轉為濃,愛到深處無怨尤,能盡心盡力地為所愛付出,這才是真愛! 就以目前的社會趨勢而言,反對「同志婚姻」的團體,認為同性婚姻無法與文化相容,但卻也有人主張「多元價值」,支持同性婚姻立法,如此才能保障不分性向或性別,都能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他們如此的訴求,固然都是站在自我的觀點,但經過多年的社會運動,全球約有二十餘個國家順應世界潮流,立下「同性得以締結婚約」的法律。甚至我們的大法官也作出「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已屬違憲」的解釋。總而言之,我們縱然不能接受男男與女女的相愛,但亦要尊重同志人權,落實性別平等,共創一個和諧的社會。
-
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 ──第九屆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主題
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我曾以退休校長身分參加過三次,它每屆都有主題,每次我都榮獲上台發表論文要點,只是這屆沒有。已事隔六年了,今2017年6月17日第九屆海峽兩岸論壇,承蒙唐麗輝議員推薦我,以金門縣青少年暨兒童關懷協會理事長的身分參加會議,我才知本協會竟然是論壇組織機構成員之一,何等榮耀。 這次論壇主題為:「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妝點著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新時代兩岸家庭文化攜手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孟子》曰:「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以家,家之本在以身」。願我們一道,用家國情懷激勵下一代,肩負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我行前曾在金門日報言論廣場發表一篇論文:「培養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從教孝開始」,我認為行孝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培養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 孝是中國論理思想核心內容,是傳統道德規範和家風的基礎,好家風才能呈現家庭的文化價值。誠如:楊 震、曾國藩注重培養好家風,有好家訓、好家教,故能世世代代子孫昌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說,青少年是民族希望的未來,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很重要。他把家庭建設,當做治國的要政,以文化道德價值建設為基點。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兩岸共同的智慧精神財產,值得我們共同發揚光大。 翌日我們參觀開台王、顏思齊的故鄉---海滄青礁村。顏思齊(1589-1625年)曾從大陸福建等地召來大批墾荒者,開始了對台灣的大規模開發,傳播和傳承著中華文化。我們參觀海滄青礁村,剛整修過的盧塘書院,只有一間講堂,據介紹者說當時為村民與孩童,教授《父母規》、《弟子規》,書院認為孩童要教育做人處事的生活規範;也應教育父母怎樣從事家庭教育,修身齊家。教育學童要遵守三規律:一、早睡早起吃早餐(生活習慣),二、會打招呼有禮貌(應對態度),三、不給別人添麻煩(體貼尊重)。在參觀中有廈門晚報記者專誠訪問我:「你是金門縣青少年暨兒童關懷協會理事長」,請問:盧塘書院的學童,碰到村民繁忙時,就不上課,老師、家長一起帶學童,去幫村民種菜(村民都是菜農)或是去做鳳梨酥 (村民兼經營小型手工業),這樣好嗎?有沒有損害兒童權益?我回答:「好呀!讓學童學做義工,幫助他人,是好事,可彌補學校品德教育之不足」。記者驚訝問為甚麼?我說推展人工智慧(AI)的企業家李開復董事長表示:未來十年機器人,將會取代許多行業,淘汰不少人,唯有愛服務,熱心助人的人,不會被淘汰,教育是生活、愛與學習做人的工作,他很滿意我的看法。 這次赴廈門參加教育論壇,大陸南安市詩詞學會會長吳鴻、郵局局長洪燈坡到廈門賓館來訪,要我幫他們一行二十餘人,安排24日在金活動,是日上午10-12時,我將在古區燕南書院主持文化講座,就請他們一起來聽高瑋謙教授談:「啟開生命的無盡寶藏」。晚上7時30分假金城浯江書院,舉行南安、金門兩岸藝文詩友交流聯誼晚會。除了他們唱頌詩詞外,我們也有精彩節目表演,感謝永勤師父支持,贈每人:《獻給旅人者365日》一書;與呂坤和局長借用場地並送每人一本《金門文藝》;感謝前書法學會理事長陳添財,帶領兩岸書法家揮毫;感謝余平禧會長、廖孝瑜老師與佛光山合唱團成員;感謝王雅治老師與手語團成員;感謝周鳳珠老師與土風舞團成員,大家協助幫忙表演,共襄盛舉,才能把這次交流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圓滿成功,令南安市詩詞學會會員們讚賞。
-
龜咯港腳的金門人
位於馬來半島柔佛西南端、新加坡北端的龜咯島(Pulau Kukup),面積有6.472平方公里,並有8平方公里的潮間帶,是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島。由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1997年劃入馬來西亞的國家公園,並在2003年成為國際重要濕地。 正因龜咯島豐富的海洋資源,一百多年前就吸引了南渡的華人到此謀生,並發展出兩個漁業為主的村落,一為同安人為主的龜咯咸水港(Ayer Masin),一為金門人為主的龜咯港腳(Kukup Laut)。這些村落的建築物以高腳屋(浮腳屋)的方式興建於沼澤地之上,除了住家之外,也興建數座大小不一的華人廟宇,在海外重建家園。 過去,在新馬尚未分家的年代,龜咯的漁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亦可藉由舢舨直接運往鄰近的新加坡。不過,現在有一條公路,能夠往來於笨珍(Pontian,距離約20公里)、新山(Johor Bahru,距離約70公里),當然也可以跨過柔佛海峽的大橋進入新加坡,車程約莫一個多小時,用囉哩(卡車)把海鮮運出去。現在,龜咯吸引了不少觀光客的到來,碼頭亦有航班連通印尼。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產業正積極轉型中,漁業方面從近海捕撈到海上養殖,十分成功;高腳屋的民宿也如火如荼地開張,吸引了大馬各地及新加坡的遊客。 2017年的2月,在葉鉛麗、葉世平姊弟及新加坡金門會館楊素美的陪伴下,我來到龜咯港腳。葉家五姊弟(鉛麗、世豐、世平、世品、世民)是金門後裔,出生於龜咯港腳,長大之後到新加坡發展,均有很好的成就。他們經常利用假日開車返回龜咯港腳。他們把老家的高腳屋整理得非常好,供奉祖先牌位的案桌一塵不染,祖先畫像也掛於廳堂,看得出他們對於童年生活的場景有著濃厚的情感。在老屋的後方,葉家姊弟也擴建了一進鋼筋混凝土的二層高腳屋,寬闊舒適,可眺望海景,可做為接待朋友的空間,更是維繫大家族情感的地方。 這裡的金門人有著信任互助的傳統。舊時,每人的漁獲所得需要繳納2﹪的互助會基金。甚至葉耀彬先賢(葉家五姊弟的阿公)生意做得大,他的魚蝦買賣金額幾乎捐出一半。這個被當地金門人稱為「大公司公益金」則被用來資助公共路橋、神廟及華文學校等。更令人敬佩的是,這種傳統迄今仍在,非常難得。 1926年在葉耀彬的倡議下,耕文學校(Ken Boon School)開辦,首屆學生18名。他以一元對一元的方式,挹注了公益金,並讓華文教育在遙遠的南洋漁村得以生根。葉耀彬的孫子葉世平繼承了祖父的職志,現在擔任耕文學校的校董主席,付出甚多。現任校長邱玉珍率領著一群熱情的老師,積極投入小學及幼兒園的教育。校舍雖不像金門本地的國民小學宏偉,但環境乾淨優美,孩子們活潑有禮。世平兄引領著我參觀校史室,讓我對當地的風土歷史及華文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 龜咯港腳的金門人雖多,但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以後的後裔。絕大多數的他們只知道祖籍地在金門(甚至出身哪一村根本不清楚),而鮮有機會返回。龜咯港腳也因為沒有組織金門會館等鄉團,縣府的海外宣慰團不曾到來;他們也不懂如何申請青年返鄉團的補助,讓他們的子弟有機會回來認識父祖之鄉。開展深入的研究也有其必要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了解龜咯港腳的移民歷史、社會發展、產業文化及其變遷。
-
第幾次的心靈交會
與其說,你自遙遠的過去式凌空而來,為要與故人見上一面,我毋寧將你想成是一抹雲,隨著風,就這麼瀟灑飄到我面前一會,毫不刻意,續了前生未竟的情。那一日,在海之濱,小島上的某個巷弄轉角處,你遇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那是另一個我,等待風中的一次邂逅,好深情的凝視喲!夕陽並不施捨更多絢麗的霞光,教夜慢一些些來到。岸邊誰家的窗,透出鵝黃色的抒情?闇啞琴音掙扎著,在這一世繁華的邊緣,等待與誰相認?或者,只在三生石上揮灑詩句--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每當我腦海中浮現此詩,思緒便遁入時光隧道,迅速倒退至唐代,地點是杭州慧林寺,昔時住持園澤與隱士李源互為知音,某日,他二人相約去四川峨嵋山遊玩,園澤想取道長安,循北部陸路入川,但李源堅持走長江水路,後來園澤同意了。路途中,在河邊巧遇一懷孕三年的孕婦。園澤見之則泣曰:他之所以不願意走水路,正因他知道命中注定要做這個婦人的兒子,現在既遇上了就躲不開啦!於是,他和李源相約,十三年後,在杭州西湖的三生石前相見。當晚園澤圓寂,孕婦也順利產下一子。十三年後,李源如約來到三生石前,見一位牧童吟唱:「三生石上舊精魂,……,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與之相認,牧童說他就是園澤,但因塵緣未了,不能久留,再唱:「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唱完飄然離去。 誰?低頭走在鼓浪嶼可愛的小街道上,試著找尋神秘之約的方向。你,是否會隱身在小島上某座樓中,彈琴長嘆?啊!奇幻因緣該在哪裡生發?古老記憶會定格在何處?悠悠蟬聲之中,老祠堂臥成一幅山水畫,好讓你我在畫中重逢?此刻的心情紛然雜沓,身外的世界開始旋轉起來,雲似天馬在半空中恣意奔騰,哪一世的深情與誓言擦肩而過?忘了遺憾,沒有怨;就當是我一次無心的失約吧! 抬頭,見飛鳥成群,依傍著銀霞爛漫的長空,岸邊上,誰與誰正掏心挖肺,給對方許一個生死不渝的盟約。誰不忍心地嘆了一聲,這又將是一場無邊的等待喲!癡心人恆久的等待,地不老,天亦不荒……。 人的一生有多長?人的記憶有多久?拋忘一段世間情緣要多少年日?是否真是天上一日,地上十年?……好多的疑問,在心裡推擠著,像星星自深遂的天幕中一顆顆冒出來。我越問,越糊塗了。 仲夏夜,畫舫在迷離月色中緩行,彼岸燈火欣然躍動著,誰的心忐忑?回望碼頭上,送行的誰,淚眼婆娑;上岸是來生?
-
曾經,我以為我生錯了時代
生在一個軍管的小島,外有大陸「單打、雙不打」的砲火威脅,內有軍事戒嚴下的管制與封閉,加上家中餐廳營生所需的操勞,日子常顯得單調又忙碌,小小年紀就覺得那樣的時代有些無聊,有點苦悶,老覺得我是不是生錯了時代。 上課書本國文、歷史、地理、社會、公民,那一本不是教我們中國文化的精美博大,傳授我們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與偉大,只是近在咫尺的錦繡河山,去也去不成,聽說那是個「人間煉獄」?可海岸邊對岸的心戰喊話儘說他們「豐衣足食、安康樂利」,撿到宣傳單也是糧食大豐收,科技進步神速等等。 可是我們連海邊也去不得,太武山也無法爬,望海不能游,觀山不能進,能去的地方只有學校與朋友家。直到長大到國中畢業才能到台灣,卻也得嘔心吐膽汁地搭乘登陸艇過黑水溝才能抵達復興基地。 當年歌頌總統蔣公是「世界的偉人,民族的救星」,我就覺得有點疑問,一位不世出的偉人怎麼才短短二、三年就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萬惡的共匪」,但也不敢講,他生日我每年要到禮堂鞠躬敬禮,卻連個壽桃也分不到;他去世時,我不覺得很悲傷,卻還得跟著人家別上黑紗。 那時的我感覺好似生錯了時代,雖自稱中國人,但實際上的中國人卻是「共匪」,雖然高唱著「身為中國人(OS:我的驕傲、我的驕傲!),但對岸的中國雖是「祖國」卻是「偏地腥羶,滿街狼犬」。「中華民國非中國、中華民國在台灣、我家在金門,金門是福建而非台灣……」你想得通邏輯為何?國家或身分的認同本來可以自然而然,不必辯證、不必疑惑就簡答、直說,但那樣的時代,那樣複雜、交纏、扭曲的兩岸歷史,使得我們的情感與認同在政治中變得模糊難明了。 讀書時資質駑鈍,讀不通物理、化學、數學與英文,我就想如果我是古人就好了,讀通四書、五經,學學八股文、做做對聯、吟吟詩、詞、歌、賦,這樣讀書該稱心如意些吧?! 想歸想,現實逼人,離鄉背井到台灣,經歷考試頓挫,工作不順,感情鬱悶的歲月,又想過,為什麼我一定得到這裡討生活? 個性帶點逃避現實,常有幻想將來的傾向,若非過河卒子難回頭,我可能躲在島上聊度一生。 而今想想,該面對的時代就得面對,砲彈來了就得躲進防空洞,考試失敗就得重考,長大了就得工作,日子雖然不如想像,但也不至於過不下去,自己雖然無法創造時代,但畢竟也適應得還可以。 我不相信前世今生,世世輪迴,人生一世,人身難得,錯綜複雜的政治情勢、詭譎多變的世局動盪都得面對,我不管他人意向為何?我只對身旁的人好,他們也對我好,老老實實照規定辦事,平平順順過好日子,其他諸事,就只是吐吐牢騷,發發議論,依然故我。 你若問我,這時代究竟怎麼了?我會說,時代再如何變,你依然得過,如果頭腦的想法與眼前的現實不符,那就按照現實而行,不實際的東西想想就好,不然難過的終究還是自己。
-
歌唱金門的美好
一九八零年代,在美國唸博士班,某堂課教授安排一首歌曲,聽畢,要我們每個人說出心中聯想的畫面。此後,我對音樂有了新的觀法與詮釋,不只是抽象的聽覺內在感受,也有具象的外在視覺呈現。 音樂是座橋樑,溝通宇宙間的萬事萬物與人類的心靈與感覺。大千世界事物的美好,若僅賴視覺模式傳給人類,印象與感動程度,可能未盡完美。若有聽覺助興,將深化印象,餘音迴旋。音樂的力量,可以超越時空的束縛,做無限的伸展與傳送。基此,我謹建議:金門的美好事物,都可譜成曲寫成歌,來歌頌與流傳。深信我們這代能、也應該要,為金門歷史留下最美的聲音。 讓我們就從「縣歌」出發吧。歌詞要捕捉金門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特質;歌曲要漾出契合金門命脈與願望的音符。這是金門歷史上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我們應欣然從事。這首縣歌,要唱出金門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光榮與希望。這首縣歌,金門鄉親都能唱,唱出內心對故鄉的真愛與感激;這首縣歌,世人也可以唱,唱出對金門的尊敬與羨慕。 用歌曲複製金門的美好,可普及到一鄉鎮一首歌。用歌詞描繪各鄉鎮的自然與人文風采,配上動人的旋律,傳播各鄉鎮的美好。對鄉鎮居民,唱鄉鎮自己的歌,唱出幸福與榮耀,重溫家鄉的美好。讓觀光客或外人,更深層感受金門各鄉鎮的特色。各村里也一樣,將特色化為一首首的歌,唱的比說的要更生動,記憶更久遠。 金門的特產,如高粱酒、貢糖、麵線、菜刀、一條根等,也要用歌曲,將產品的美好與特處,一件一件唱給世人聽。音樂是廣告與行銷最動人、最有效的一個媒介,不善加利用著實可惜。 記得曾經有一張或更多張唱專輯唱片,在歌唱金門,當年是用來激勵前線官兵與百姓戰鬥士氣的。幾年前,好友延宗兄曾以電子郵件寄來這些歌曲的電子檔,讓我回味再三,多少金門往日軍事戒嚴的情景,一一浮現,感動與感慨之情緒,隨歌曲一起飄盪、飄盪。 張其昀說得好:「音樂乃是愛的語言,各種藝術都與音樂殊途而同歸」。金門的美,最常見的是訴諸視覺,如文字、圖像、詩詞、攝影等。我認為,若加上聽覺,金門的美,將相得益彰,美上加美,更能深入人心,深入歷史。這又實踐幾千年前荀子說過「聲音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金門的人、事、時、地、物,都將透過歌唱,來捕捉、記錄與詮釋美好的元素。讓縣民鄉親、遊客、世人,傳唱金門的美好。用音樂寫歷史,是我們這一代,可以為金門做出的一點微薄貢獻。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也是全球通用的語言,讓我們用一首首美好的音樂,將金門的美好,傳播給世人。讓大家陶醉在悠美的音符裡,感受金門最深邃的美。
-
不速之客
台北回來後,有件事持續發生了幾天,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一天早晨,開門發現門口有一灘水,猜想是狗狗的尿尿。大概是誰家小狗,趁主人沒留意跑來尿尿。便拿來水管及掃把將地板清洗乾淨。沒想到隔天清晨,一開門,同樣的地方又是一灘尿。心想,如此宣示領域,未免太過分了;這回倒是有些責怪狗主人,沒將自己的狗兒看好。只得再拿來水管掃把及清潔液將地板清洗乾淨。確實將不速之客的尿騷味清除掉,又撒了些胡椒粉告知不速之客,這裡可是屬於很「嗆」的動物地盤不要輕易惹事。隔日一早,小心翼翼地開門,沒想到眼前還是一灘尿,這回真的被打敗了,這可要怎麼辦才好?總不能夜裡在門後守候看個究竟,那是多累人的事啊!沒辦法,還是先將門口清洗乾淨。實在想不出其他好方法,只得將冰箱的「辣翻天」辣椒醬拿來試試看。倒了半罐用水調和,夜裡,將這辣椒水倒在門口,看這一味夠不夠嗆有沒有作用。隔天一大早懷著忐忑的心情開門,沒想到這辣椒水竟然立下奇功,門口沒看到尿尿了,總算擊退頑強的不速之客,從此不速之客就沒再來過。 幾個月過去了,漸漸忘了這件事。後來,妻吩咐交代催了好幾回,說,已結果子的蘋果樹,快被旁邊杉樹叢淹沒了。蘋果沒有日照是長不好的,要我將那處角落整理一下。這時,正好朋友也送了幾株草莓、桔梗花、小燈籠花要種,便抽空到院子忙,才發現木板圍籬處有一長條木板被擠出了一個大空隙來。心想,這可是要有很大力量的動物才能辦到的。讓我聯想到先前頻頻來灑尿宣示主權的不速之客,牠到底是甚麼動物? 去年冬天,有一次連續下了幾天雪,放在室外的垃圾桶、回收桶都被推倒了,雪地上還留有一些動物走過的足印。心裡就在猜疑,這會是甚麼動物出來找尋食物? 一天我從外頭回來,妻興高采烈拿著平板電腦說,在院子裡拍到浣熊了。還說浣熊一點也不怕生,跟她對看好一會後,才大搖大擺地往鄰居院子走去。我看了照片,哇!還蠻大一隻的。以前住家附近,幾乎沒見過浣熊出沒的蹤影,這回的出現,證實沒見過並不代表浣熊沒來過。 至此,我已知道先前的不速之客是誰了。可信的推斷,能推開圍籬厚實的木板大概非浣熊莫屬了。
-
日出月落追著酒香與大橋
還沒走進「波爾多葡萄酒博物館」(The City of Wine),我已經醉了。這棟建築外觀帶著美酒流動的迴旋意象,彷彿蜿蜒的葡萄藤蔓,層層迴繞往上爬,爬到55米高,超過10層樓的流線形體在陽光下閃耀迷人光彩,當你凝望它時,不由得要禮讚它,還沒投入它的懷抱,我已感覺葡萄酒的文化與歷史,深深勾動我的心,把我拉向醺醺然的新境界。波爾多(Boreaux)被稱為世界葡萄酒中心,其生產的葡萄酒有「葡萄酒皇后」的美譽。我欣然接受美的召喚,一棟充分呈現豐厚葡萄酒文化的博物館,它帶領我感受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文明和葡萄酒文化的演變。 在博物館陶醉一整天,我流連在二十多個大小展廳,我透過大螢幕欣賞各地葡萄園盛景;在光暈優美的展廳,看一齣又一齣的動畫演繹、詮釋古老的酒國歷史;我走進一個擺放許多先進科學儀器,十分寬闊的展廳,接受引導用五覺體驗葡萄酒之美;我轉進另一個展廳,看見許多精美的酒容器,它們穿越時空而來,古典的魅力,瞬間把我吸進酩酊空間;我走進一個酒的盛宴展廳,聆聽酒的故事,欣賞繽紛的酒瓶裝飾,佇立在一幅又一幅充滿酒香的拼貼畫前,沈迷久久,無法離開。如果可以,我願意一直待在博物館裡,聞酒香、品美酒,接受酒文化薰陶,我在博物館裡四處移動,把特別喜歡的酒瓶、酒標都拍下來;接著我又走進一個展廳,側拍紀錄了15部紀錄短片,我戴著耳機一邊聽介紹,一邊翻拍畫面,這些影片各具不同主題,每一部都很專業,畫面精緻唯美,許多觀眾都被迷住了,一邊看一邊翻拍,想把葡萄酒的各類資訊都網羅收集。 看過整體模型,我對總面積13350平方米,超過10個樓層的「波爾多葡萄酒博物館」有更清晰的認識,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博物館穿梭移動,我看完建築博物館的影片,又去看展出的施工圖照片,館內的餐廳、工作坊、圖書館等,一樣散發魅力,吸引我流連,我聽到身邊很多人在討論葡萄酒,話題帶著深情,酒香幽幽瀰漫,我微笑聽著、聞著、看著,感覺空中迴旋、繚繞滿滿的幸福。 博物館提供給參觀者8種語言的語音導覽機,我一樣也沒選,我選擇「酒香」,讓它帶領我穿流,從底層到頂樓,我毫無障礙的進出詩意空間,詩酒不分家,酒香是最美的觸媒,它連結最深刻的相知默契,來到頂樓品酒時,我旋轉著晶瑩剔透的高腳杯,寶石紅的葡萄酒跟著我搖晃一首詩,在360度的透明視野空間,我順時鐘走了一圈,又逆時鐘走了一圈,酒香、韻腳和我心跳的節拍一樣鮮明、熱情,透明的視野穿過玻璃帷幕,藍天烘托白雲,陶醉的我跟著雲天一起飛。 從「波爾多葡萄酒博物館」頂樓望出去的景色十分遼闊、優美,我望著橫跨加龍河(Garonne River)的戴爾馬大橋(Jacques Chaban-Delmas Bridge),心想我要特別撥出時間來紀錄它,我聞著酒香,詩意滿懷,望向更遠處的「阿基坦大橋」(Aquitaine Bridge),心裡盤旋另一份想望,這座橋我也要特別撥出時間去拜訪它。波爾多的酒迷人,橋也很迷人,在浪漫的國度,日出月落,追著酒香與大橋,等待被澆醉再被澆醒,讓身上黏著的火與酒,被誘發升騰得更熾烈,是我心中最美麗的盼望,為了它,我要再斟一杯酒,啜飲滿滿的幸福。
-
從鼓浪嶼申遺成功說起
鼓浪嶼7月8日申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大陸第52項世界遺產專案;得知這項消息後,讓我自然而然的想到故鄉金門,因為以前我們有一段時間,推動金門申遺也不遺餘力。 母親年輕時長住鼓浪嶼,小時在夏天夜裡,躺在天井的涼蓆上,常聽她說鼓浪嶼的故事。母親說:「鼓浪嶼是萬國地。」為何是萬國地呢?那時年紀小,根本不懂事,只是對於鼓浪嶼的美好,有一份心生嚮往之的憧憬。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翌年簽訂馬關條約,那時國弱民貧,人為刀俎,我為魚肉。1902年清廷為了防止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就引進了列強「兼護廈門」,之後在日本駐鼓浪嶼領事館簽約,鼓浪嶼從此成為公共租借,也就是萬國地的由來。 鼓浪嶼的身份改變了,文化與地景隨著改變,它在中國近現代百幾十年的擾攘動蕩之中,變成一個化外之地,也成為有錢華僑的世外桃源。今天鼓浪嶼的許多建築物,結合了西洋的風格,就是在東西方與新舊兩種文化撞擊下所產生的結果,體現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現代人居理念,也成為通過申遺的有利條件。 鼓浪嶼申遺要素:「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與島上現存的900多幢歷史風貌建築,共同構成鼓浪嶼獨特的城市歷史景觀。」 鼓浪嶼的面積不到二平方公里,是烈嶼的七分之一,然而因為它的特殊身世,文化獨樹一格,如今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反觀金門的歷史命運,它在砲火與戰亂的顛躓中,一路匍匐前行,它有比鼓浪嶼更多樣而豐富的文化特質屹立於世。 首先是1949年之後兩岸的對峙、東西兩大集團的對抗,金門成為反攻的跳板與冷戰島,這一個身分的烙印,成為金門獨一無二的風格,也成為它無上的價值。金門是以戰爭聞名的,因此戰役的史跡與故事,就成為島嶼的重要資產。 其次閩南建築與祭祀文化,這是金門所獨有的。今天不論大陸或台灣,保留完整的閩南村落建築已不多見,這些建築風格與文化,表現出先民對於宗廟的信仰、祖先的崇拜與生活的方式,如果沒有好好保留,就會產生歷史的割裂。 在這種閩南建築的體系下,所表現的就是氏族的祭祀文化。大陸淪陷之後,兩岸對抗,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就把金門的文化凝固在清末民初,因此今天金門人宗廟祭祀還穿長袍馬褂、戴碗帽,有一點半封建的文化形態。這是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所謂破四舊立四新,傳統的文化幾已蕩然無存。金門今天為中國文化留一點香火,重要性不言可喻。 鼓浪嶼的建築風格,跟金門的僑鄉文化有共通之處,金門也不遑多讓;只是鼓浪嶼島嶼小,群聚效應比較強,金門島比較大,散布比較廣,但是它的文化也是非常豐沛的,只看我們怎麼詮釋而已。 金門申請世遺經以往的努力,沒有搭上這一波鼓浪嶼的列車,短期內要實現恐怕有困難了,主要的是我們缺少一個「1」,致使後面的幾個零都起不了作用,這不代表金門的文化沒有達到世遺的標準。因此,只要我們好好珍惜與保存,希望天心厭亂有一天可以水道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