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人生結緣師生會
我的恩師很多,因為自己幼小荒嬉,之後,幸有良師導入正途。我的母校有積穗國小、板橋國小、省立板中、金城國中、強恕高中、光仁高中、東海大學、臺灣師大。至於校園外的人生導師,那就更多了。 民國四十九年九月,進中和積穗國小啟蒙,當時年幼不知誰任導師,只記得有一位林姓女老師特有愛心,學生有疏失,被罰留校寫作業,林師買麵包請學生,吃了再寫。隔年,我轉學板橋國小,二年級到六年級,先後有呂鑾娥、廖令子、賴玉惠、張振藩、李紹松等導師,廖老師曾來家訪,是我在台受教的唯一經驗。六年級名師張嚴厲,被學生家長檢舉使用內容不當之模擬試卷,中途換導師李紹松,板橋國小重視升學,督課甚嚴,老師受日式教育,痛打怠惰及犯錯學生,毫不手軟,學生在驚嚇中,循規成長。 民國五十五年,板小畢業,我考上省立板中初中部,博物老師伊尹任導師,藹然長者,但我著迷課外書,荒廢課業。隔年暑假,返金重讀金城初中一年愛班,陳榮華、陳岳揚先後任上下學期導師,陳榮華老師教國文,循循善誘,對我開導甚多。下學期,校長重用,請他轉任教學組長。陳岳揚老師接任導師教數學,陳師軍人子弟,管教學生,不怒而威。初二我轉學北市雙園國中,導師陳盛雄,是我讀城中時的童訓老師,陳老師師大童軍科畢業,來金服預官役,支援城中教學。 陳老師熱心露營活動,曾帶班上同學翻越七星山,計畫到萬里宿營,一路上,大伙說說唱唱,興奮異常,埋鍋造飯,吃飽再前進攀登。可惜,夜色昏暗,伙伴在層層梯田迷失方向,受困山中,幸賴山農出來搭救引路脫困。是夜,借往山間小學,將桌子拼排,睡了一宿。陳老師不得閒,掛慮學子饑腸轆轆,又忙著煮稀飯,供大家裹腹。難忘的七星山之夜,難忘的陳團長。 國三我編入前段班,導師柴根生教理化,柴師待人親切,諄諄教誨,寒假畢業旅遊,柴老師事先準備甚多升學參考書及模擬試卷,在遊覽車上有獎徵答大方送。慚愧的是,雙中畢業時,我校成績輝煌,同學進入北市公立名校甚多,在下名落孫山。 高一讀強恕,導師張斗樞,任教國文,上課補充課外知識,分析國內外形勢,開啟我視野。高二我轉入光仁高中,導師陳宗樑,是師大國文系高材生,光仁創校元老兼教務主任。陳老師實行愛的教育,對待學生,寬厚仁慈。國文老師周浩治政大中文系教授來校兼課,經常鼓勵我,周師無架子,幽默詼諧,同學都喜歡他,我受他影響甚深。 大學考上東海大學,大一國文老師兼導師薛順雄教授,古典文學修養深厚,他的家門樂意為學生敞開。大二導師,應是講授文字學的江舉謙教授,口才、文才極佳,講課及教訓學生都很精彩,同學常私下模仿。大三導師,可能是教聲韻學的方師鐸教授,方教授是北大名師羅常培高足,也是師大名師陳新雄教授博士學位審查委員之一,學界輩份很高,方師高度近視,但課餘言詞犀利有趣,大家喜歡親近他。大四導師,殆是教授各體文、詩詞曲選的柳作梅老師,柳叔古文造詣精湛,單身在台,節儉待己,但大方幫助學生,可惜鄉音太重,部份學子,聽課吃力。 不才大學畢業,返金任教,教然後知不足,努力再自修、師大進修。自己的脾氣性情,隨著教學時日,也在變化。教了幾年,深深感悟到,學生,其實也是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在透露訊息。教師可從學生的反應,了解教學缺失,冷靜反省,知恥知弊,求新求行,才可減少師生之間的不快。
-
人生海海
身處現代社會,許多人都以自我為中心,通常一群人聚集,有人「一支嘴密甲若米篩,沉穩內斂也就算了,但皮笑肉不笑的模樣卻讓人起雞皮疙瘩;而有些人則是「一條腸仔通尻川」,無論對與錯,有什麼說什麼,沒有心機沒煩憂,說話通常不用腦筋,但絕不是害人精。 「十嘴九尻川」,乃人多嘴雜必有的結果,無論大小聚落,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更有唇槍舌戰的發生,儘管有些人說話有道理,但必須等到眾多人的認同和支持,才有勝算的機率,否則再多的本事,亦會被眾多口水淹沒,最終也只是「替人拍尻川」而已,又能為自己爭取到什麼。 「作姑作姨」興風作浪不足取,許多為求自保的人、為了生存,除「嘴唇皮相款待」,甚而不惜睜眼說瞎話,在在顯示人心的叵測。至於明理之人,你不必跟他多說什麼,凡事他都看在眼裡,嘴巴一張開,他就看到你的喉嚨鐘仔,領悟力之高,善解人意之強,可謂一點就通;否則儘管如何論真理、講實事,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多說無益,只會「氣死驗無傷」,浪費唇舌自己還要找水喝!終究對方活在自我的一片天,聽不進任何人的諍言,那種惟我獨尊的蠢樣,就猶如青蛙活在一口水井間,成了不折不扣的井底之蛙。 打牌輸點錢,這不過是消遣,要心甘情願別翻臉,談區區小錢很傷感,掀桌掀椅太麻煩,不如斷去指頭從此別再沾,否則以後牌桌再相見,你一言、我一語,誰也沒佔到便宜。 自掃門前雪,垃圾往外推,飛去誰家誰倒楣,管它貓狗追,只要自家乾淨,管他家不清潔,追究起來,終究有地界。回想軍管時期,每天一早阿兵哥就出外先行打掃,無論馬路或營房週遭,無不打掃得乾乾淨淨,甚至更早之前,政府還實施衛生檢查,各家戶無不全體總動員,希望能被貼上一張「最清潔」的標籤。雖然現在的環境衛生已有明顯的改善,但還是有人自掃門前雪,管它垃圾滿天飛。 獲獎是殊榮,一樣米飼百種人,厚著臉皮向人討取太丟臉,而實至名歸需要更多的時間,表現優異不一定被發現。有些人為了得獎接受表揚,無所不用其極,巴結承辦人者有之,拍長官馬屁者亦有之,當他在台上領獎,台下則罵聲連連,即使能夠領到高額獎金與精美獎牌,如此又有何意義。倘若不是憑真本事,得獎非僅不是殊榮,反而成為笑柄。 出門去上班,大家都說忙,這是為自己口袋在賺錢。可憐的家庭主婦總讓人說妳沒上班,好像吃飽非常閒,命好在家作少奶奶!需知她們每天吸油煙,全年無休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洗衣、煮飯、掃地、擦地板,侍奉公婆、服侍夫婿、教養小孩樣樣來,公婆喊、丈夫喚、孩子叫,還有祖先要祭拜,哪個媳婦不心煩,但是又何奈?歹命,妳的名字叫女人!
-
碧山村落
數日前明燦Line了碧山村睿友學校展出學童的書法及水墨畫來,觀賞了孩童的畫作,我滿心喜悅,有感而發地回他「幼苗總有長成大樹的一天」。 才想起最近這次返鄉,前後就到過碧山村莊兩趟。一趟是與明標各自提著畫袋,繞著村落四處走動,一面找尋可以入畫的景物,一面觀賞村落房舍。碧山早年有不少鄉親前往南洋發展,致富發達後寄錢回鄉蓋了樓房大厝。因此,村內矗立著不少樓房及閩南式的大厝,電影「軍中樂園」的樓房場景便是坐落在村子裡。 冬天季風格外強勁,這日冷風似流彈般穿梭在古老的巷弄裡,偶而還發出嘶嘶聲響。我們來到村莊最高處的木造雅致涼亭,視野極佳,可俯視整個村莊的錯落房舍,但寒風逼人無法久留。轉到一處民宿及有一風獅爺的角落,眼前景觀頗可入畫,但寒風仍然肆無忌憚穿越樹叢翻過圍牆而來,讓人難於抵擋。最後,只好收拾畫具走入剛整修過的睿友學校。 睿友學校是一所已有歲月的昔日小學,是村人陳睿友先生到南洋發展,從事木材生意致富,為嘉惠村莊學子就學,於一九三四年間捐錢興建的。主建築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精確說,屋頂為傳統的紅色屋瓦覆蓋,高大山牆有著濃濃傳自南洋的巴洛克風味。立面裝飾別具一格,放眼目前台金地區,大概是僅有的以交叉的國旗與國民黨旗浮雕作為顯著的門面裝飾。還有長相似印度人的樂器吹奏者及花草雕飾。 另一次后沙海灘畫了碉堡後,才聽明標說要到碧山與明燦會合。原來地區有個藝文深耕的課程計劃,這日,明燦在碧山附近的安瀾國小教孩童書法與水墨。孩子學習成果展不久將在睿友學校大廳展出,準備先去了解場地。明燦自教職退休後,這些年來風塵僕僕於學校、社區大學,教授學童及成人書法,推廣地區書藝不遺餘力。甚至,每星期有一、兩天冒著風浪顛簸,搭渡輪往小金門國小授課。看他好像樂此不疲一點也不覺得累,或許,回饋鄉土及推廣書法所獲致的成果是他最大的回報。這天風仍呼呼價響,但大地露著金黃色陽光,心裡跟著明亮起來。我沿著窄窄木梯上到睿友學校的二樓。這裡,屋瓦上的光影格外迷人,欄杆屋脊錯落有致,我隱蔽在山牆後面快速畫了張素描。走下樓來,明標也沒閒著,正躲在車內畫眼前的幾棟大厝。 看著這些傳來的學童書法水墨作品,敷色大膽,下筆天真無邪充滿自信。只要用心灌溉,誰說,有一天這些幼苗不會長成大樹。
-
新春﹐背一座燈塔回家
農曆年前,「背一座燈塔回家」新書出爐了。正埋首寫「驚嘆!島外島的故事」的我,暫時離開綠島、蘭嶼、東碇島、北碇島燈塔,與夥伴討論燈塔的多元配套。經過來來回回討論,「漢閣˙文創設計」決定推出「木質立體書籤明信片」,我看著產品參考圖,研究著「椴木+鐳射」的明信片,如何由平面變成一座立體燈塔。那細緻的雷射雕刻畫面十分優美、吸引人,夥伴和我討論著明信片上該雕刻什麼字句,讓燈塔之光傳播得更遠。當我簽下一紙「訂單確認書」後,美麗的夢想便快樂的翩翩飛翔。 我望著在藍天裡變魔術的一朵雲,心裡想,如果再拍攝一部紀錄片,那燈塔之光就會散播得更遠。一朵雲瞬間變成一架攝影機,把我心裡的話傳播出去,這新構想很快獲得夥伴支持。新書發表會這一天,將也是紀錄片的開拍日。因為這一天書中的燈塔主任、工程師、股長、燈塔家族都會現身,分享他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十分精彩。尤其航港局局長祁文中的「燈塔之子」身份,更讓綿長的燈塔歷史增添佳話,成為美談。祁局長的父親祁達於民國33年考進上海海關,成為第一批華籍管理員。34年被派至臺灣,是第一批從上海前往臺灣的專業燈塔人員。在高雄燈塔駐守二年後,奉令得再調往青島燈塔。經歷幾年的燈塔生活,父親決定往後的人生要在臺灣深耕、立足,工作也因此轉向航務。父親也把對海洋與燈塔的信望愛轉化到祁局長身上,在各種因緣際會下,祁局長從路政轉進航政司,進而接任航港局局長。在這具有制高點的位置上,祁局長再度湧動沉澱在他身上已久的家族血液,除了重新挖掘燈塔歷史並記錄燈塔人文故事,讓燈塔文化散發光芒外,祁局長也渴望以最宏觀的格局,讓燈塔文化與臺灣未來的航務、觀光發展結合在一起。他相信引領人們航向寬闊世界的燈塔,必然也能引領臺灣走向更光輝的未來。身為航港局的領航者,祁局長帶領全體同仁,讓燈塔觀光起航,航向美麗新境界。在燈塔的引領下,一艘艘乘風破浪、勇敢向前航行的船隻,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父與子的燈塔情緣,將航運界的過去與未來串連成一條不斷向外拓展的路,把這可貴的情緣紀錄下來,就是一部精彩的紀錄片。 鏡頭之心,銜接人的靈魂,燈塔人一路走來的歷程,都是無私無我,以最真摯感情面對天地人。新出爐的書,帶著獨特的香氣,並且閃閃發光。書中三百張照片,每一張背後都有故事、都有話要說。我心裡想,紀錄片進行剪輯時,可從諸多照片中萃取部分剪輯成燈塔人一路走來的甘苦談。我接續在寫的燈塔二部曲、三部曲、四部曲,那些詩畫、散文、小說,未來也可同步與「漢閣˙文創設計」連結,並與影像紀錄相互搭配,一步一步往前走。 燈塔雖然是一個小家庭、小世界、遺世而獨立,但真正走進燈塔的精髓,就會發現在孤獨中人們反而能真正體驗生活的豐饒。進入這一境界,人們也就能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結,建立更美好的人生方向。燈塔的生活可以磨練情操,走向山岬、海角、僻遠的燈塔,運補路迢迢,滿眼的芒花輕搖款擺,無邊無際的風聲連結孤立一隅的屋舍,讓人明白需要體驗許多人、事、物,才能進入燈塔的光芒。跟著燈塔的眼睛一路走到國際港,一定會看見航運促進城市的繁榮,而養護良好的燈塔,會引導船隻航向更遼闊的遠方。 燈塔歲月長,它薰陶人們的氣質品性,增強對生命的體悟。多走向燈塔、貼近燈塔,感受它博大的能量,創作也會更澎湃。生命缺乏燃燒,作品就會冰冷,沒有浪花起舞,大海會覺得寂寞。所以要熱情擁抱燈塔,把它背回家,以詩點亮、滋潤它,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更大的出口。新春,背一座燈塔回家,讓島嶼的眼睛連結燈塔的光放射向外,我也變成一艘船,我要撒下一張大網,網羅許多浪花的笑臉,為燈塔寫美麗的詩。
-
新年新氣象
在國人的心理,總是希望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將會有新的氣象,並期盼帶來新的希望。由於今年是猴年,因此大家都以「金猴、祥猴」為圖騰來為諸事祈福,希望帶來「真好、上好」(閩語音)的吉事。新年是我國自古以來先人以太陽的升落及月亮的盈虧,經過長期觀察自然現象變化,整合日、月及莊稼成熟週期訂定出來的歲時節俗,這也是古時候農業社會沿襲下來的一種習俗。雖然因時代變遷,很多習俗都會因為不同地點而有不同的民情風俗,但基本上仍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家人藉著年節團聚慶祝,親友互道恭喜,家戶張貼春聯、放鞭炮、拜祖先神明、吃年夜飯、圍爐、守歲及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為每個人及各地帶來喜氣洋洋的氣氛,這也形成國人過年的風俗習慣。而今,我們慶祝年節重要的不只是遵循舊習,而是要去了解其緣由及所包含的意義,並融入現實生活,使大家能過得快樂融洽,期盼帶來好運的新年。 傳說中的新年是說古人為了慶幸沒被猛獸-「年」吃掉,所以互相道賀,意味著嶄新一年的開始,久而久之,代代相傳,至今仍是國人重要的一種年節習俗。過年是一年中的大日子,除了慶祝歡樂外,還延伸祭祖拜神感恩之儀式,也趁此機會教育子弟善盡孝道,慎終追遠及飲水思源。 金門由於所處環境與時代變遷的關係,過年也慢慢趨向多元化,尤其在這五、六十年來,許多家庭都有成員因為戰爭或生活關係,移居台灣或其他地區,因此過年的方式也就不同,有的長輩赴台與子女過年,有的是子女回家鄉與父母長輩過年,但是仍舊保留一些傳統禮俗,如拜祖、發紅包、貼春聯、與家人團聚。縣政府更督導本縣農業試驗所、林務所、水產試驗所、畜產試驗所、動植物防疫所等,都推出各項迎新春活動,提供縣民過年的好去處。傳統上,過年是從年夜飯開始,當晚一家人團圓、圍爐聚餐,飯後發壓歲錢傳送祝福,子女們為長輩守歲,祈求全家人身體健康、幸福圓滿。縣長及各相關單位都將旅台鄉親回鄉過年當頭等大事辦理,啟動春節疏運計畫,讓想返家過年的鄉親們都可以回家團圓,使年節氣氛更加熱絡,期盼猴年有一個新的氣象。
-
男人與小三
俗語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然而,儘管夫妻相對看,看了半輩子,當棺材淹一半,往往都會自私地去思考未來人生的方向,包二奶、養小三,屢見不鮮。 男人走了,女人呼天搶地、怎麼會這樣?阮心肝、真毋甘,沒心沒肺見祖公,留阮在孤單,爾後子孫怎麼辦,遇到事情去燒香。這或許是女人最悲傷無助的時光。 當女人走了,男人一樣拭淚喊孤單,老柴耙,去陰間,陰曹地府不相見,回憶面容心悽涼,何日何時再入夢?固然也有傷心時,但似乎沒有女人的悲嗆。 往往,人死入土才心安,言猶在耳人去樓空捶心肝,淚濕衣裳不得眠;而時日一久,有些人早已淡忘曾經承諾來生再相見,相繫前世的好姻緣。無論男或女,當老伴屍骨未寒,見了異性心頭就癢癢,難免遭人來批判。 自從小三通開航後,某些喜歡尋花問柳的豬哥族,莫不利用機會呼朋引伴到對岸,當他們嚐到甜頭回來後,竟把對岸搔首弄姿的應召女郎大大地宣揚一番,要人不想入非非也難!然而人總是不甘寂寞的,如果剛結束前段情緣,再尋覓下一段時,尚情有可原,終究愛情的發生,是非對錯難判斷,只要不影響他人,沒人有權干涉其私生活,更不會去批判他的道德觀。 已婚而失去另一半的男女,一旦想再尋找伴侶,亦即所謂的第二春,男人的首要條件是體力與經濟,政府雖有老人年金,要養一個女人談何容易,除非是不為財富而來的堅貞愛情。 在時下這個不完美的社會,拜兩岸開放之賜,這邊有一家、那頭有一戶的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些自認為財大氣粗的男人,經常以黃金、田產、存款………來炫耀,說得口沫橫飛,講得全世界彷彿都是他的產業,有哪個愛慕虛榮的女人聽了不心動?但是,兩地奔波的結果,雖然能享受短暫而幸福甜蜜的人生歲月,但誰敢保證不會遭受對方的背叛。當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干卿底事? 不可否認地,男人想尋找第二春,除了要有經濟能力、亦要有體力,如果靠未經檢驗合格的壯陽藥物來助興,通常後遺症一整串。有命玩、玩到最後一命嗚呼者亦時有所聞。當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蠢蠢欲動,想到對岸走一遭時,是否該提醒此路不可行,還是任他去玩命?讓人擔憂的是否會走著出去、躺著回來,除丟人現眼外,後續的照護更是大難題! 現今,別說小三橫行,男人有知己者亦有之,身為女人得捫心自問是否守規矩?多少男人,有錢養小三、沒錢養父母,當他們厭倦枕邊的黃臉婆,口中嚷嚷要的是家的溫馨與感受,然而打扮再美的時髦女子,倘若家中一團亂,卸妝之後如鬼一般,那真的是人嚇人、嚇死人! 人生知己難逢,尤其在這座島嶼,無論是男是女,大部分都能互敬互信,只要不逾越倫理道德,則是一大福份。可是卻也有少數年輕女性,為了錢景與前景,寧願用自己青春的肉體去換取虛榮。亦有一些老夫老妻,為小三的事而爭吵,一旦失去理性想不開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從此勢必天人永隔,造成不能彌補的憾事,果真如此,破碎的家庭又增一樁,亦成為鄰里茶餘飯後的笑柄。 人生無常,壽命到了、福分沒了,終老乃自然的定律,男人何苦為了女人、抑或女人何苦為了男人,戰爭到永遠,和平沒希望!倘若有緣結成連理,人生歲月勢必不孤單,相互扶持,共度白首,豈不快哉?
-
人年輪
我擁有兩片原木杯墊,我總把他們看待成兩位真誠的老朋友,他倆約莫五十歲上下,人情冷暖都了然於心。我試著從他們身上那些個同心圓去理解他們,發現,他倆的生命歷程與成長環境是很不一樣的。 根據植物學家的說法:日照方向會影響年輪紋路的疏密,朝著日照方向那一面的年輪,紋路比較疏,而紋路較密的那一面,則是樹木朝著背日陰暗方向的成長面;樹木長年受同一個風向的風吹,或其他外力因素造成樹幹的傾斜,也會導致年輪層形成不同的厚薄,倒向邊的新年輪會長得較厚,以便自我調整回直。這真是太教人驚歎了,以往,我總覺得造物主不太公平,祂創造動物能跑、能跳,可以隨自由意識,趨吉避凶。而創造植物是定點生長,它們不能自行移動,對於自身的生長環境也無從選擇,只能一輩子站在原地,聽任風吹、雷打、日曬、雨淋、蟲蛀……等等災難襲擊,一切逆來順受。然而,造物主竟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大智慧,祂創造樹木,讓它們能承受所有外在環境的威脅,自我成就千年萬年的不朽生命,當我們仰望森林中的參天神木,能不教人肅然起敬? 我常在思想,樹木尚且有一套奇妙的生存法則,讓我們得以從年輪看出樹木的生命軌跡。人呢?人類是否也有所謂的「人年輪」?每年畫下一道生命的紋理,幾十年下來,幾十道人年輪,是否也正象徵我們一幕幕起伏跌宕的人生風景?人年輪有時疏些,有時密些,得意、失意,順境、逆境,我們是否也能如樹木,懂得調整年輪變薄、變厚,勇敢挺立於詭譎多變的生存境遇之中? 如果有「人年輪」,那麼,人年輪畫該在哪裡呢?也許,有人將人年輪畫在心裡,外表雖看不出來,但日子久了,心版上密密麻麻的刻紋,可能化成千絲萬縷的勞苦愁煩,長年在陰暗之中積累,於是導致人心憂鬱、沮喪,有人可能呈現出焦慮、甚至產生被迫害妄想……。當然,這是屬於現代人心理文明疾病的命題,非筆者在此能夠三言兩語說清楚,暫且按下不表。我們現在來看看大多數把人年輪畫在臉上的朋友,又是甚麼光景?把喜怒哀樂寫在臉上,會變成明顯的表情紋喔!樂觀愛笑的人,眼尾容易長出魚尾紋,笑起來,雙眼瞇成兩尾歡喜的魚,教人看了,也隨之心生歡喜吧?多愁善感的人,時常蹙眉揪心,與習慣長時間思考的人一樣,他們經常皺眉思考,久而久之,雙眉之間,便會出現懸針紋,也就是俗稱的皺眉紋。根據許多已有皺眉紋的朋友透露,這一兩根深深鏤刻在眉頭的皺紋十分頑固呢!連時下最盛行的醫美都不太容易將皺眉紋彌平,著實讓人困擾。 時間飛快,轉眼又是農曆春節,所謂年關難過,年年過;世道難闖、日日闖。 今年的「人年輪」準備要怎麼畫?畫在哪兒呢?賀喜我親愛的朋友們,新春如意,闔府平安喜樂。
-
油條的鄉愁
元旦返鄉到選舉結束,比往常返鄉時日拉長了,幾乎每天都用一根油條配咖啡,返台時還提了一袋,結果就將一箱伴手禮忘了上車,同鄉笑傳我24根油條的鄉戀,我則戲謔他帶100個沙美肉包上飛機。油條與肉包都是我們的鄉愁。 明知咖啡易讓骨質疏鬆,油條內有調和物,會不會加速老人痴呆也不管了,因為想念解饞。有陣子住院,藥物注射一週期暫停,突然想吃油條,渴望想念成鄉愁。終於愛心早餐出現了,熱豆漿飯糰油條。我偷偷沖了咖啡配油條,反正醫生不在,我只想聞香。油條不知是冷了還是太老,沒有熟悉滋味,我配咖啡慢慢啃完。那半晌時間,彷彿對鄉愁有了出口,想念是我內心深處的孤獨,他不是同鄉人是不會懂的。 人人慕名永和豆漿油條,我卻想著,返鄉時母親總給我二根油條叫我配咖啡,像延續小時候,對我的呵護。有幾次返台母親每提及帶油條,我拒絕了,這次我爽口答應。母親就在我返台前一日去街上訂油條。沙美街上只有一家炸油條,而且上午8點半就收攤了,因為沒有人潮、沒有觀光客、沒有軍人出入。跟拯救沙美老街一樣,話題幾次翻炒,都沒著落,但是在我們五年級生內心,沙美鎮是未來看好發展的處女地,許多可為之處,目前只是擱著,我們這些離鄉人總是這樣期待著,比起金城的蓬勃發展飽和中,比起新市里週遭環境的變遷,我們更喜歡沙美的純樸與發展動向。 偌大的沙美街上不乏燒餅、廣東粥、高粱蛋捲、手工包子、綠豆糕仔…傳統美食,怎麼就只有一間油條店,年節假日返鄉,為了早餐幾根油條必須排上個把鐘頭呢。早年沙美街上到處都是炸油條店,店內必賣花生甜湯、甜豆漿,家裡準備早餐或吃膩準備的地瓜清粥,到市場吃油條當早餐是最平價的滿足,冬天油條配花生湯或豆漿,雖不像現在配廣東粥、蚵仔麵線的奢華,卻是寒天的溫暖滋味。 離鄉後常跑去吃永和豆漿油條,那時還沒嗜喝咖啡,咖啡喝著喝著就上癮了,油條再怎麼吃都不是故鄉的味道,只是將就。每次都買二條,現炸的熱熱吃,一條老了重炸,包飯糰、捏碎配鹹粥,想來油條就是鄉愁。喜歡逛中式傳統早餐大店面,各式各樣的中餐點,就找油條吃。搬住小鎮就少吃油條了,所有早餐都在家準備,一手的廚藝,豆漿也可以自做,就缺打理油條,生活中少了油條滋味,想念時就有回鄉的藉口。 台灣的油條是夾燒餅成套賣的、老油條包飯糰、是捏碎撒在皮蛋瘦肉粥上吃的,很少人單獨吃。家鄉的居民吃油條卻是單獨吃,一年四季都吃,一手油條一杯茶,慢慢品嚐,熱熱吃酥脆的油香滋味,冷了吃軟嫩QQ的口感,寒冬清晨配廣東粥,暖胃上心,豐富一整日,夏天一杯茶水一根油條,也是滿足。無論廣東粥、餛飩湯、海蚵麵線,總要來一根油條配,買多了就當閒時饞嘴時吃,重烤吃風味不同。 清貧時代,也有花生湯、豆漿油條配,無論故鄉他鄉,日子有了油條彷彿多了滋潤,容顏可以不太緊繃。就像待在醫院病床上,清晨就想念油條,不說想念家鄉父母,油條就是我鄉愁的代名詞。
-
高粱啤酒
金大食品科學系研發小麥啤酒,日前發表「金門小麥啤酒」,農試所為鼓勵農友開發農作副產品,衍生相關經濟價值,不排除與金酒公司合作生產,並辦理研習活動教授民宿,或是小吃業者製酒技巧,讓金門啤酒更為多元化,在高粱酒之外打出另一片酒品市場!我沒試喝過,風味如何?不予置評,我長期飲用台啤,覺得台啤夠好喝,而且世界知名多年,新試驗的金啤,如果沒有任何特色,何必跟台啤爭市場。我同學名殺狗,工研院退休的,知道我喜歡喝酒,要弄一台小機器給我,並要教我私釀啤酒,他說很簡單。我說金門很方便買到世界多種廠牌的啤酒,而且不貴,何必麻煩自己動手? 幾年前,我到貴州貴陽去美術交流,招待暢飲高貴的貴州茅台(原料與金酒同樣是高粱、小麥),同時也上了幾瓶「茅台啤酒」,驚艷之餘,大乾了幾杯,並不覺得「茅台啤酒」有什麼特別的風味,與一般的啤酒沒啥兩樣,只不過是茅台酒集團的另一項麥仔酒產品。走過大江南北,我總喜歡試一試當地出產的啤酒,我喝過的啤酒品牌繁多,最喜歡喝的還是青島與台啤。 那年的「茅台啤酒」卻讓我帶回一個構想,曾在「浯江夜話」提過,看金門能不能也開發一品有特色的「高粱啤酒」?風味的研發,當然不要與青島、台啤同流。啤酒,又稱麥仔酒,原料主要是小麥、啤酒花。適不適加進高粱米與小麥、啤酒花媒合一下?看看能不能醞釀成啤,或是孕出怪胎,就交給金大食品系去文創六甲!酒桌上我長期玩「潛水艇、深水炸彈」,一口杯高粱丟進一大杯台啤中,昂頭而乾,搖一搖酒杯,並唱一段「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Jingle All The Way.」,「高粱啤酒」的鈴聲,已在聖誕老公公肚內醞釀多年! 金門酒廠與青森蘋果剛宣布跨業研發「金高蘋果酒」,明年此時可發表上市。日本來的「蘋果小姐」就已經讓我流口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金酒可以開發多元配方的水果酒、花酒、藥酒等,首要之急,是不是要考慮先配合金門地方產業,或做出扶植地方產業的功能,才是王道。水果一直是金門的「慘業」,近年雖也種出幾種不錯的水果,無法與金酒匹配,也不致於要伸手到東瀛,台灣才是世界的「水果王國」,為什麼只選一種蘋果?台啤現有開發各種水果味的啤酒,我也只喝一次,就不想再喝,雖然水果酒、淡薄酒、調和酒有廣大年輕層的市場,我也不贊成含有酒精成分的飲料,在年輕層太暢銷,太多樣的引誘! 酒杯中的調和藝術,單一純麥威士忌與調和威士忌,彷彿如藝術作品的鑑賞,各有美好之處,調和威士忌是為一項高難度、極需技術性的工藝。金酒的風味,在白酒世界是獨樹一幟的工藝,寄望金酒,要保持既有的良好品牌,精益求精,求質不求量,不要再大量出產浮濫的配酒,嚴重影響金酒的品味。美酒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無法急功近利的!專心窖養一種好酒就夠了,不但適合單純飲用,也適合各家自行調製,就是因為有美味的金酒! 高粱田已是金門固有的產業風光,「高粱啤酒」似乎更可增彩金門酒的品位,專家們不妨研發看看咱家獨特的「高粱啤酒」!小麥啤酒全世界到處都有,李錫奇說不稀奇!
-
病態的國家認同
眾所周知,台灣是個國家認同分歧的社會,但所謂的台灣意識正逐漸抬頭、蔚為主流,卻是不爭的事實。本文無意探討台灣該往哪裡走,只想讓大家明白,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熱血激昂者,千萬不要走火入魔。 首先,大夥現在對「中國」這個詞存在很大的歧見。我們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雖然此刻中華民國在台灣,但中華民國卻不能率爾的簡稱「台灣」。近日,藝人羅志祥一句「大家都是中國人」,引來不少抨擊,難道大家真的了解所謂的「中國人」代表的又是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拒絕中國,卻拒絕不了中國文化,或者大家覺得順眼點,也可以說是拒絕不了中華文化;因為文化根源於祖輩、深植於血脈,斷不是想拔就能拔、去之而後快的。 世界上的國家有許多類型,民族國家算是一種。沒人規定華人只能共同組成一個國家,所以也沒人能決定中國只有一個,如果中華民國只能等於台灣,或是台灣只能等於台灣,或侈言「中華民國不懂台灣的故事」,那才真的是把台灣當成「鼻屎之地」,甚至可以視之為進行自我文化閹割的失根浮萍。 事實上,在文化上認同中國,何罪之有?有罪的,是把一切的中國符號都二分法、意識型態化,讓對中國文化的歸屬感變成一種無可救贖的罪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扁總統的成名作──「一邊一國」;在政治利益操作和統獨意識的對立下,台灣為了不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有所牽連,為了劃清界線,開始抵制一切跟「中國」有關的事物;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開啟了去「中國化」行動。因為要「中國化」,所以有病態到認為台灣的組成只有「台灣文化」一種,不想想祖厝的源流、墓碣的祖籍、故宮的文物、宗教的儀典、節慶的禮俗,又是因何而來、因何而留。台灣不是石猴子,不可能憑空出世,更不可能喊一喊、自我閹割一番就能變出一個「台灣國」。 因為國族認同的混淆,致使讓台灣社會始終迷漫著不安的動盪。認同中國者,一邊;認同台灣者,一邊;認同中國文化,又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者,則叫做中間選民。於是乎不是「一邊一國」,而是國中有國,中華民國的體內有意識型態者的「台灣國」,也有擁抱中國文化、華人文化的台灣民眾,更有根深柢固的中國迷,在這樣雜亂的關係及國族認同之中,還牽扯了國際勢力的制衡、各強權國的利益與虎視眈眈;台灣如不圖謀自強、自救,又如何指望善於見風轉舵的強權者,屆時會伸出援手? 台灣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放在世界的棋盤上,台灣不是工具,就是棄子;中國沒了台灣依然是強權,台灣沒了中國,還剩下什麼?台灣繞過中國擁抱世界的機會微乎其微;中國繞過台灣背後「下黑手」的機會卻所在多有。除非台灣已經有足夠和強權國叫板的實力,否則,「去中國化」無異是「盲人瞎馬」,亂搞一通! 因為中國夠強大、夠源遠流長,所以華人文化也被聯意為中國文化,「中國人」本就存在各自解讀的空間;但小英會被美談為「華人首位民選女總統」,卻沒人會說她是「中國人」的女總統。文化認同絕不等於國家認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