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祭拜個什麼﹖
小時候喜歡看「封神榜」漫畫,大意是以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商紂的故事,裡面能呼風喚雨的托塔天王李靖、三太子哪吒等等神話人物,均由姜子牙封為神,演成道教所祭拜的神祇。長大後慢慢瞭解很多歷史上的「人」因某種「不朽」的功績,被後人追封為「神」,如三國人物劉備、關公、張飛、孔明等,再如文學上「不朽」的屈原、李白、韓愈等,政治及軍事上「不朽」的文天祥、范仲淹、岳飛等。我們之所以祭拜這些神祇,無非是認同並被他們的忠義、愛國或衛道精神所感召。 現在民間信仰十分蓬勃發展,在耶教(基督天主等)、儒教(儒家引申到儒教)、釋(佛教)、道教,各教派均有其教主、教義、儀式與信眾(除儒家無教主外,但有教義、儀式與信眾)。此不論耶教隨西方強勢國家向全球發展,只論國內儒教,如官方的祭孔儀式及每個家庭中的祭天祭地祭祖先等,儒教在各宗教領域中,最低調但卻是最無孔不入的,因為它深藏在每個家庭及學校教育中。釋(佛教)無神論者卻是擁有各組織龐大的山頭,如花蓮的慈濟證嚴法師、北部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中台禪寺的維覺大和尚、南部佛光山的星雲大師等均以其大法師的慈悲號召無數的信眾,建構佛教聖殿與佛教事業。在道教上,更是無所不在的大小寺、廟、觀、宮,各擁不同的神祇,在現代企業管理的架構下進階為地方上集信仰、社服與政治的中心。如祭拜關聖帝君的恩主宮,信眾祭拜關公的忠義、三月瘋媽祖已演成台灣每年上百萬信仰活動,信眾祭拜媽祖的慈悲愛心。 金門每年農曆4月12日在金城的「迎城隍」已成為金門民俗文化季。 隨著縣政府發展觀光,演成系列慶典活動。但是在一些活動中似乎看不到「迎城隍」的真正價值所在。我們在慶城隍生日的熱鬧活動中,不要忘記城隍爺的終極審判。弔詭的是,人間世似乎無真正的公平正義,社會新聞常出現恐龍法官的判例,自陷於法學的專有名詞中,卻違背人間常理常情的常識判斷,做出讓人咋舌的判例。更遑論有些以法律為手段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人物,只為個人利益忘記法律背後的公平正義的精神。身為一般民眾只能在戲劇中的包大人得到一點安慰,只為一點人間世的公平正義的審判。包大人的故事已遠,處在現代的新聞事件中,往往只能訴求更深層普遍的城隍,企求在人間世的不公不義能夠在彼岸中求得公平正義。 4月12日「迎城隍」請所有參與的人,要記住掛在城隍廟中的那個算盤,很多事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
閒談古文
一般人通常將文言文視同古文;古文就是文言文,這種看法是有待商榷的。應該說,並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樣的,在某種條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話文對立。由於六朝以來,追求美感,多尚駢文,過於講求詞藻、對偶、典故,以致文多匠氣。基此,唐初陳子昂等就有感而發,倡導古文。及至韓愈更是力以促之,蔚為古文運動,柳宗元和之,迨至宋歐陽脩任科舉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運動終告成功。 其實,當初韓、柳等人提倡的「古文」,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其後,此一概念擴大為凡以上述「古文」為典範的散文作品,也都稱為「古文」。所以,簡單地說,「古文」的基本概念就是「散文」。 何以散文卻冠以「古文」?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與「時文」區隔。韓、柳所面對的「時文」是六朝以來的駢文;而明、清所面對的是八股文。若依「古文即指散文」的概念,從文學史的面向來追溯其脈絡,大致可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乃至到明清等階段。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先秦及兩漢;是學習古文不可輕忽之的階段。 先秦是我國散文繁榮期,最著名的散文集就是《尚書》。它的文字古奧精簡,是我國現存最古的散文。也因此,自漢以來,《尚書》就被歸入經部。且因尚書大都是紀言性質,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可歸為「歷史散文」。 之後的《春秋》、《左傳》、《戰國策》等,或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重大事件;或記錄各國策士、說客的言論,歸其類,應是歷史散文。 此外,面對春秋、戰國時代急遽的社會變動,百家各有所思、各有所見,或抒發理想;或闡述道理,於是又有哲理散文一脈。諸子百家之論,其思想更是影響至今。其影響如《文史通義》中所說的︰「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之文體備。」成為我國散文取之不盡的活水源頭。 之後的兩漢,散文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先秦哲理散文在當代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具體條件之下而勃興,其所呈現的思想,也都以現實為觸發。而兩漢「政論散文」就是以此為基礎,綜合儒、道、法三家的思想,更進一步與時代脈動緊密聯繫,發揮其經世濟民的功能。 歷史散文,當以《左傳》成就最高!其文字簡練而生動;敘述曲折而有致,司馬遷的《史記》,就是承此基礎恢而宏之的。尤其是其人文精神,及壯闊的氣勢,不但是文學和史學的名山佳作,唐、宋以來的散文作家,都深受其影響而不自覺。 大抵先秦、兩漢的散文,或記載詮釋歷史;或針砭議論當代;或為解決問題而發;或為陳述理想而著,其動機、其目的本不在於文,而在於思想垂世的宏願。這或許正是唐、宋以來散文作家,孜孜以「古文」為典範而大力提倡的基本原因,允為今人效之。
-
島嶼舊朋友臉書新粉絲
退伍前夕,投入籌劃金門讀書會等活動,成為我參與社會事務學分的入門首選,十多年來,雖然歷經一段漫長的文化苦旅,但在許多師長與長官指導下,收穫匪淺,常叫人銘記在心。近期幾篇夜話雖然發現牢騷篇幅,不過是在向WHY先生們說明,那些正是我誤接叢刊編務後的實際經驗,我並沒有享受到昔日編輯檯的那份神氣。 我的文化苦旅是由誤會開啟序幕,一開始,我即期以辭意縮減誤會至無形,由於許多因素,又不好向長官說明,始終未能如願。這段日子,無形中也成為自我鍛鍊的機會,既讓心智成長,也讓心靈沈澱。就在文化苦旅結束前夕,尷尬又為難的是再度與幾位大師相遇,同時整個事件終在某種粉絲效應中落幕,並不讓人意外,卻是無限感恩。 二年前,我開始規劃新跑道時,兩件事又提醒著我,一是退伍前夕,我常考慮的一個問題「能不能避開他人已在進行的課題?」一是七年前,有位蜜斯特W看到我在整理同鄉會館資料時,竟興師問罪「這事情我們已在做,您怎麼可以學我們」。我則回覆早在九○年代初我即已擬訂綱要,並投入作業,並非學他們。 有時候煩惱常是多餘的玩意。藉由「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建縣宏旨,加上十餘年來偶有機會濡染金門人文氛圍,於是,在擬定幾個努力方向草案後,我選擇了從「觀光課題」學習起,就先從參加「導遊、領隊、解說員」的課程開始,接觸近一年時光,除了參加縣府觀光解說員等相關研習,並通過甄試,同時也參加各項考前衝刺課程,並準備報名華語導遊、華語領隊等兩項考試。 而通過華語導遊、華語領隊等兩項考試後,我剛好前往金沙溪畔親近金門東半島之美,流連在軍旅期間常常督導測驗的金龜山麓,總讓人有往事如煙之感。而隨著金沙溪的流水,昔日那份執著早已遞減,卻漸漸懂得調適自己的心情。就在即將數完九十個饅頭時,軍中老同事剛好推介臉書的種種,面對這個架構在「朋友」與「粉絲」兩元素的新科技,讓人有些好笑,也感到好玩。 這世界常充滿矛盾,每個人偶有吃虧的時候,但萬萬不能虧待自己,善待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放下,不該您擁有的再刻意追求也無濟於事。離開金龜山麓將屆滿一年,我學習參與社會事務的另一個必修學分「放下」,牛頓說「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放下執著,一切歸零,懂得善待自己,才能擁有自在的天地。 島鄉的文化與觀光,不正是一體兩面,先參與文化行程,再親近觀光課題,讓人對於自己的故鄉更加珍惜,而善待自己故鄉的最佳方式,就屬尊重與感恩兩項,朋友也好,粉絲也好,不也正需要這兩項元素?人間四月天,幸福的定義是為懂得疼惜故鄉的人而寫的,快樂的解讀是為懂得珍惜故鄉人而寫的。 早安,金門,親愛的故鄉,感謝您。
-
童年的閱讀與木麻黃
有句激勵人心的話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用在文學上,特別適合用來鼓勵「沒有」中文基礎,卻立志寫作的人。我正是這樣的人。 我愛寫作,雖跟喜歡閱讀有關,但細思,則充滿意外。小時候住金門,面臨無書可讀的窘境。姊姊、哥哥的「自修」放在三合院的閣樓。那兒低矮,時見野貓出入,跳蚤繁多。為了滿足讀書、看故事的欲望,我登閣樓,猶如上野山、殺火龍,冒著生命危險。閣樓有窗,映著兩道光,我翻閱書籍,常常一翻就忘了走,直到窗光改變方位,越來越暗,察覺一絲恐怖,一陣沁涼上身,趕緊溜下樓。閣樓門矮,我為找書,不知撞腫過幾回前額。 我還有一個閱讀線索是看電視、讀字幕,因此,我國小一年級,就較同學認識更多字,在作文成績上,也優越許多。讓我感受到閱讀樂趣的,不可不談漫畫。村頭入口處的理髮店充當租書店,羅列《原子小金鋼》、《怪醫秦博士》等,集本未必足,但已是閱讀大補丸,我每每趁爺爺午休,溜進他靜暗的廂房,不管他淺眠、沉睡,一遍遍喊著,「爺爺、爺爺,給我兩塊錢。」 爺爺躺在蚊帳內,窸窣回應,半醒著摸索錢袋,給我錢。我得了錢,趕緊到租書店報到,揀選漫畫,回到三合院後,以下巴或腋下夾著書,踩穩樹瘤,握緊樹幹,爬上繫在木麻黃上的吊床。 躺在吊床,未如想像中浪漫,躺沒幾分鐘,粗硬的童軍繩在胳臂、大腿上,壓印深深的瘀痕,我得休息,換邊換面,才能繼續閱讀。眼睛從書本移開後,樹吟、海濤來得更清晰。我自在地坐在樹上,並不知道這時光的快樂,是未來歲月中,難以逢遇了。正因為如此,我老是想起這木麻黃。 幾年前,我為文化局寫《三位樹朋友》把木麻黃寫了進來,近來,寫著新的小說時,木麻黃也歷歷在目。「吳建軍赴外婆喪事後,與父母、兄弟,探視舊宅。吳建軍剛入村,遠遠看到工人攀爬屋頂構工,以為眼花了,屋後光禿禿,什麼都沒有了?工人為方便換瓦抽樑,剷平整棵樹。詢問何以這麼做,工人說金門樹多,留著無用……吳建軍蹲下,觸摸樹根。他來不及送樹一程,樹身與根,吸收陽光,觸之微溫,樹體高過三十七度,樹發著高燒,給它再多的濕毛巾,都沒有用了」。 「吳建軍坐著,如同木麻黃面臨怪手的掘除,也只能坐著。那一剎那,木麻黃可曾發過聲,不依賴風、不是樹折,而是從很深的樹體,為所有注視過的夜空、所有凝聽過的低語,像一個老人,為他的最後留幾句話,或一個字」。 我每想到這棵樹,常感到難過,工人的「無用說」常被拿來衡量價值,於是硬體一定勝過軟體,能吃、能喝的雞鴨魚肉高粱酒,價值一定高過一本書。所以無用之物如木麻黃,就被剷平了。 事實上,這是一棵有著三代人記憶的樹。它帶來聲音,在不同的季節與不同的時間。它帶來落葉,為貧苦的過去帶來柴火。它帶來陪伴,它就在屋宅的後頭,它看著房子裡的人出生、老去以及死亡。它其實就是生命。在它的面前,我的鄉愁與不捨,顯得多麼渺小。
-
韓國參訪記
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體驗多元文化,因此向金湖鎮公所爭取經費補助,藉由海外參訪學習之機會,突破地域限制,讓學生了解地球村的觀念和知能,並將本土文化及鄉土情懷,與國際社會交流接軌,讓金門邁向世界,使學生未來成為優質的國際公民。 本次活動定名為「金湖國中102年青少年未來領袖海外政經參訪之旅實施計畫」,期望讓參與的學生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榮譽感。感謝金湖鎮蔡西湖鎮長、代表會主席呂瑞泰先生及代表林長鴻先生(也是現任本校家長會會長)之大力支持,才能順利成行。學校經由各種篩選過程,綜合學生在校成績、特殊才藝及服務表現積點,並經家長同意,選出15位菁英,由金湖鎮公所社會課長張森柏先生、校長吳啟騰及訓育組長謝維倫之帶領與引導下,進行五天四夜之韓國政經參訪活動,由於行程安排緊湊、內容充實,所以成果豐碩顯著。詳將本次活動具體成效列舉如下: 文化體驗學習方面:針對韓國的政經文化,安排了景福宮、青瓦台及中央博物館,使學生透過參訪,能深入了解韓國古今政治歷史之演變及人民生活演化的過程,從中比較我國與韓國文化的異同。並以實作體驗韓國文化民俗之特色,參與泡菜製作及韓服穿著,對學生之文化體驗給予很好的學習機會。我們也參訪三星電子宣傳館,讓學生了解當前電子科技競爭之情況,進而了解HTC、蘋果、三星手機、IPHONE、IPAD之真實面及帶動社會進步與時代演變的動力。 學習動機的激發與未來學習生涯規劃的啟示方面:我們參訪韓國首爾的蠶室中學、首爾大學及我國駐韓代表處文化組,讓學生了解韓國高中生的升學方式及學習情況,除了參與蠶室中學學生交流活動外,並與該校師生共用午餐,雖然時間有限,還是能讓學生體會韓國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比較兩國中學生活的異同,開拓學習視野。參訪首爾大學時,由正在首爾大學修習社會學博士的吳俊芳小姐負責介紹,讓參訪學生了解韓國學生嚮往一流大學之真相,與我們嚮往台灣一流大學的情況相同,以作為未來努力學習的目標。我們也拜訪我國駐韓代表處文化組,在組長之歡迎簡介中,讓學生知道未來出國留學或交流學習的申請與協助管道。 人際關係建立方面:鼓勵學生以英語進行學習經驗上的交流,並要求學生整理這期間所學習的心得。同時也邀請蠶室中學師生蒞臨本校交流,期望能締結為姐妹校。在交流時,我們也教導學生處事待人之能力、豐富人脈及建立人力網絡,以增加個人活動之彈性與靈活。 生涯規劃探索方面:利用此次活動,指導學生提早規劃自己的人生,開發自我學習探索之潛能,學會與別人分享快樂學習經驗。 自我價值之認定方面:利用此次訪視內容,指導學生能了解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提早立定志向,實現夢想,追求創新卓越。 由以上之活動內容規劃及成果效益敘述,我們可以體會到此次活動之真義,雖然只有部分學生參與,但希望能擴大分享,並影響未來學生學習的導向,也期盼能激發以後活動之延續性,我們將爭取更多經費,增加學生參與人數,由近而遠、由點而面,擴大參與國際活動之空間,培養真正優秀的領袖人才。
-
金門文化三寶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長洪 蘭撰文期望:「馬總統要拚歷史定位,就要作文化的總統,一個把中華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發揚的總統」!她認為要國家命脈長久,民族文化教育最優先。所以金門文化教育也值得我們發揚,我認為金門文化的三寶--朱熹、陳淵、胡璉,其精神值得我們發揚。 金門自南宋理學家朱熹,於紹興二十三年,擔任福建同安主簿(相當於今之縣政府執行長)後,相傳於五年任內,曾二度蒞金巡視,在古區太文巖寺內,設燕南書院講學,教化金門子民,從此民眾受朱子教化,家弦戶誦,采風島上,因而科甲聯登,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出了四十四位進士(宋代六位、明代三十一位、清代七位),遂有「海濱鄒魯」之譽。 金門文武進士中傳為美談者,有「父子進士」、「一榜五進士」、「九里三提督」,瓊林武進士蔡攀龍表現最出色。「開台進士」鄭用錫,是金門內洋人;「開澎進士」蔡廷蘭,是金門瓊林人,他們對台、澎地區的貢獻影響甚大,他們都是台、澎、金門人士所推崇敬佩的先聖先賢。明隆慶年間「滄海紀遺」一書之作者洪受,其故鄉西洪村,更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盛譽,也引為佳話。 金門從唐朝牧馬侯---陳淵,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率領一班人馬,以犧牲奉獻、啟發山林的精神,大刀開拓了浯島,先民們遺留給子民的,是勤勞純樸、刻苦奮勵、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多少考驗與衝擊,都一直薪火相傳,保留了這些傳家之寶,被譽為「金門恩主公」。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政府實施強迫教育,勤政愛民的金防部胡 璉司令官,鼓勵他的愛將,為地方興建學校,於是柏村國校、安瀾國校、述美國校、開瑄國校、多年國校……等等的「將軍學校」紛紛建立,駐軍廣泛深入各村落,建學校辦教育,使金門人開始接受教化。「將軍學校」辦教育,這是金門獨特教育愛之美。 四十七年金門發生「八二三」砲戰,政府為避免影響學生課業,遂將福建省立金門中學,九百多位初一到高三的學生,全部從金遷台,公費寄讀在台灣省各縣市的三十一所省立中學,使學生學業持續不斷。 時值今日,海峽兩岸雖已承平,惟憶及當年戰禍,仍不免傷痛不已,希望金門遠離戰爭,世代和平,則金門幸甚! 金門學子在臺灣繼續深造,獲得博士學位者,經金門縣政府統計,迄今(102年3月)已有三五○位,而碩士、學士更是不勝計數,這是金門教育的具體成就。 當年鼓勵優秀青年,保送軍校,獲得將軍者,計有顏忠誠、黃奕炳、王世塗、孫覺新、吳有明、劉溪烈等六位中將,黃廷川、李清正、許乃權等四十位少將,共計有四十六位將軍(據張火木教授調查統計),足見金門人在文、武教育方面都很有成就。 回憶昔日金門人無機會受教育,文盲人多,土頭土腦,與土產地瓜有著相似的質樸,來自大陸、台灣之人士,乃戲稱金門姑娘為地瓜小姐。是故胡璉將軍,於六十一年重遊金門時,看見地區教育普及,人才輩出,金門人男女氣質優美,非常高興。在旅行車上,有感賦詩云:「碧疇萬頃不飛沙,把酒臨風論桑麻;吳鉤越溪小兒女,誰說金門是地瓜。」而同車的王昇上將,也作詩相和曰:「正氣擎天誅赤燄,古寧頭畔溉鮮花;黃沙帳變青沙帳,從此金門不地瓜。」
-
超現實的教育想法
據報載金門縣102年總預算,歲入總額編列新台幣122億元強,而「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就達新台幣25億元強《據金門縣統計月報資料》,幾佔全年度總預算的/15,雖說尚未達憲法規定的35%比例,但已足見政府對教育投資的不吝惜。 近年來本縣中小學的硬體設備,充實翻新改善不少,莫不叫台灣教育同業稱羨,我們的硬體建設真的進步了,但教育要好,軟體建設更形重要。 據民國102年1月份的《金門縣統計月報》:本縣戶籍登記人口有113755人,高中職(含)以下的教職員工共有1125人,而學生數從幼稚園到高中總計有9850人,老師與學生加起來總共有10975人,可說是金門人口結構的大宗,投資教育變成最大的花費,因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所以政府花這些錢是應該的。 教育非工廠的量化生產,其成本效益難以投資報酬率來計算,但也不能據以為藉口,說「教育是良心事業」,盡心就好。我以為該計較的還是要計較,從社會到學校到家庭到學生,一些「教育議題」是可以做開放性的討論。 比如:從戰地政務時代存在至今的「小班小校」,是否還非存在不可,到底對學生的學習利多弊少或利少弊多,社會賢達之士是否可以持平看待學校消失或轉型,不一定就是一件愧對家鄉失責之事?如果空出的校舍租借私人辦學,讓家長與學生有另類選擇,是否值得鼓勵推進呢?如果「併班併校」之後,空出的校舍規劃設立音樂專班、體育專班,技藝專班,讓體育班有超大的戶外空間,有嚴格的重量訓練,有紅艷的田徑跑道,有營養的伙食;讓音樂班有寧靜的校園,有飄揚的樂音,有俊逸的男女,能以小團體合作學習,互相競賽;讓技藝班同學依群組科別學習手底功夫,不再被視為沒學習成就者,能夠跳脫現行教育制度的枷鎖,讓學生得以適性發展,讓人生的春天及早到來,是否就值得推展! 比如教師權益與學生受教權的平衡,在這人權高張的時代,權利與義務往往被有意或無意的傾斜,經常聽到教師同業在感慨當年如何如何,而現在的教育生態怎樣怎樣,據我的觀察,如今,年輕一輩的老師負責盡職,不斤斤計較自己的權益,以學生成就為依歸的,也不乏其人,只是好的都很謙虛客氣,不喜出頭,變成好壞糾纏在一起難以區分,因此我以為在教師分級制無法實施之前,老師們在道德與權益,應該自我秤量,而我們或可制定「典範教師巡迴教學」制度,邀聘好風評的典範老師,輪迴各校作示範教學,鼓勵他們分享春風化雨的風範,讓好老師出頭,另一方面,也可激勵老師調整心境,不會只顧自己的權益,而妨礙校務之正常運作,或是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 教育要成功,必須學校與家庭協力合作,今天我們常聞少子化,家長從疼愛子弟變成溺愛子弟,教育法規偏重保護學生,教師從不敢教學生變成放任學生,因此讓我們質疑原應敦厚樸實的金門子弟,怎會變成這樣變成那樣(當然這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淳樸可愛好教好學的),然後慨談從前年代,學生在校被老師責罰,回家還要被父母再罰一次;如今的老師,不乏有誨人不倦、孜孜不倦的,但也不諱言有明哲保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來閃掉管教之責的,嚴格說來這是老師的失職,老師會如此,確實需要檢討,但老師也需要支援,如果家長一開始就能關注學生的行為,不是等到最後利害攸關,才來告急難過,這或許是家長與老師要未雨綢繆的,畢竟培育出好子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是金門永恆的資產。 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這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要求,理論上校長應該像木匠,能把木桶的每一片木片箍起來,但一所學校,同事之間原本有情感好的,情感壞的,一個新校長到任,要把原本有隔閡的同事箍起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絕對不是時間一久,就可以投緣做到,因此考評一個校長,在「做人」與「做事」之間,孰輕孰重,應該不是獨偏人際關係,基本上「績效責任」是評斷的基準,否則即使是四面佛,卻乏善可陳,那裡只是一句「人和萬事興」的解釋,校長如此,老師亦然。 教育成就非線性思考,想要怎樣就能怎樣,於今教育議題的更迭,經常叫人眼花撩亂,疲於應付,有些是要腳踏實地,有些是要權宜達變,有些是要改弦更張,只有對了時對了地對了人,或許才可從荒蔓山路,尋出曲折的羊腸小道,走向柳暗花明,教育確實是需要很多的創意與遐想的。
-
公民力量是金門重要資產
因水頭港聯外道路工程引起的浯江溪口環保事件,近來引起輿論關注,不僅金門在地居民串連成立「搶救浯江溪濕地行動聯盟」,訴求「守護浯江溪、搶救母親河」,台灣媒體也有大幅報導,加上網路平台的複式連結,浯江溪口環保事件儼然成為近年來金門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民抗爭事件。 平心而論,本案正是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典型爭議事件,其間隱隱成形的公民力量更是觀察金門公民社會後續發展的重要指標,職是,筆者對本案提出以下觀察與建議。 一、金門發展必須兼顧建設與環保:在1992年解嚴以前,受限於戰地的特殊定位,金門長期處於低度發展的狀態,也因為缺少大規模公共建設帶來的相對破壞,金門的地貌與環境大抵能維持原生景觀,相當程度來說,軍管時代一方面限制了金門人的生活,卻也同時保護了金門的地景地貌。 誠如所見,自金門解嚴以來,無論民間與官方,主流輿論均認為金門應積極進行經濟建設,歷任地方政府無不全力推動觀光產業,然而,必須再次指出,發展觀光不能以犧牲環保為代價,甚至可以這樣說,環保正是金門觀光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命脈,金門的發展必須兼顧建設與環保,此根本不待討論,此次浯江溪口環保抗爭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兼顧建設與環保不僅是政府施政必須堅持的原則,所有公共工程得標廠商尤有義務確保金門環境。 二、重大公共政策應落實審議民主:斥資4億的水頭港聯外道路工程,是地區典型的重大公共工程,本案的開發或有擴大小三通營運能量、紓解水頭商港周邊交通的用意,金門縣政府工務處也對碼頭聯外道路的路線規劃與施工方式做出回應,然而,似乎未能平息爭議,究其實,類似本案這樣影響層面深遠的重大工程,必須於事前進行更為細緻的審議民主,方能將爭議降至最低。 應該看到,多元社會下人民對公共政策本來就多元看法,就以金門的發展為例,顯然就有以下兩種極為不同的觀點與想像:高度開發以求經濟發展、低度發展以期確保既有生活模式,人民的價值觀取捨與生活方式的選擇,實難謂高下對錯,有權決定資源分配的主事者只能以更為謙卑的態度面對人民,以期建構多元對話平台,凝聚重大決策的社會共識。 三、公民力量是金門永續發展關鍵:長期以來,金門既乏政黨政治的運作空間,也少見結構化的公民力量,在這樣的脈絡下,公民並非影響公共政策走向的因素,說到底,金門雖有民主樣貌,但民主的實質內涵猶待深化。 或有論者質疑此次環保事件是否有政治因素涉入?惟就筆者觀察,金門的建設與環保必須超越政黨利益,本案實為公民關心土地、關心重大政策的體現,自主公民是金門重要資產,我們樂見金門公民力量的成形與茁壯,期許本案成為金門公民社會的起點。
-
詩歌的效用
詩歌究竟是為了教化還是娛樂,從古以來爭論不休。荷馬(Homer)認為詩讓人著迷,黑修德(Hesiod)以為詩功在教化,柏拉圖(Plato)認為詩引發激情而弱化道德,不利於國家社會,所以要把詩人趕出他的共和國,他理想中的領袖人物是唯理性是尚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詩的看法就比較親切了:詩有淨化感情心靈的功能,所以詩比歷史更富於哲思,詩有時以意象讓人娛悅,有時又有哲理的教訓,所謂寓教於樂是也,悉尼(Philip Sidney)看法類似,認為詩人在娛悅中教化人心。 不管是教化還是娛樂,詩總是和天才、靈感聯想在一起,蘇格拉底(Socrates)以為詩是非理性的,所以連詩人也無法解釋自己的詩,尼采把詩歸諸於酒神管轄,浪漫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以詩為個人感情瞬間的噴發,艾略特(T.S. Eliot)卻認為只有詩人才足以評詩,詩是感情的的節制而不是感情的抒發,所以他要人以組合的客觀意象(objective correlative)來暗示詩中的情感。 我自己是個比較浪漫的人,詩觀當然比較接近尼采一路,因此也就很能認同佩卓尼爾斯(Petronius)說的,詩人的工作是解放詩中自由的精靈(free spirit of poesy),總以為詩可以使心靈提升,詩是天啟般的語言,預言心靈的告白,詩歌創造夢想,而夢想是不由自主的詩,詩有自己絕對的現實和真理,詩雖是想像的,但表現了想像中的真實。詩人不過在夢想中借天啟式的語言作了一回夢罷了,我常有這樣的經驗,詩寫完了,隔一段時間再看,好像那不是自己的語言,是在夢境中向天借來的。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總以為評詩或讀別人的詩完全是一種心靈的冒險,有些詩,你很快就進入詩人的內心,達到解釋學上所說的視域融合(horizon fusion),讓你心感神悟,有些詩,你卻怎麼也無法讀進去。我比較不能進入的詩往往是較貼著現實寫的,大概是因為少了距離,就缺少了一層想像的美感。 另外,古今中外的詩歌中還往往有一種巧智,西方詩評家所謂的wit,這種詩一直是西方詩歌傳統中所看重的,可以給人一重人生哲理的頓悟,勉強可以算是詩歌的教化功能。
-
寶島回想曲
──談「綠島小夜曲」與電影「梁祝」作曲者周藍萍 「綠島小夜曲」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在民國五○年代曾風靡一時,傳唱大街小巷。一直到今天,只要有華人聚會的地方,大家都能哼唱幾句,但這些歌曲究竟是何人所作,恐怕多數人未必知道。今年三月,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看了由該校文學院與音樂研究所共同策辦的「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贈藏展,才曉得原來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出自音樂奇才周藍萍之手。 周藍萍祖籍湖南湘鄉,民國十五年生,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民國三十八年來台後,進入中廣公司服務,擔任作曲與配音工作,起先他的作品偏向民謠歌曲,後來風格逐漸多元,格局也不斷突破,著名的「回想曲」、「高山青」、「美麗的寶島」就是那一段服務於中廣時期所寫的。 有一次,當他與同事喝茶聊天時,該公司新竹分台台長潘英傑拿出一首剛寫好的歌詞給大家看,眾人就慫恿周藍萍當場譜曲,他也果真拿起紙筆立刻譜寫完成,這首歌就是後來紫薇一唱成名,海內外華人都熟悉的「綠島小夜曲」。這首「綠島小夜曲」因為太有名了,後來便冒出一種傳說,指這首優美纏綿的歌是某位被關押在綠島的人因思慕情人而寫的,但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據原作者指稱,歌曲中的「綠島」是台灣寶島,而非關押政治犯、黑道大哥的綠島。 「綠島小夜曲」一曲成名之後,周藍萍聲名大噪,不久就被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網羅,參與李翰祥導演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作曲、配樂工作。黃梅調是大陸江南的傳統民間歌謠,原本曲調較原始、簡單、樸拙,但經過周藍萍改編後,變得華麗、豐富、浪漫,作詞者李雋青的國學深厚,優美的旋律配上典雅的歌詞,相得益彰。動人的故事,傑出的導演,優秀的演員,讓「梁祝」在1963年獲得金馬獎和亞洲影展多項大獎,當然也包括最佳音樂獎在內。 今年四月,剛好是「梁祝」問世五十週年,無論從社會、文化、美學等各個角度檢視,「梁祝」已成為華語片的經典之作,稱其為國寶級電影,當之無愧。 隨後邵氏公司所拍的許多電影都由周藍萍配樂,像「紅樓夢」、「山歌姻緣」、「十四女英豪」、「路客與刀客」等,同時他也為李翰祥自組的國聯影業公司所拍的「七仙女」、「西施」、「菟絲花」等電影配樂,在我讀國小、國中之時,這些片子大多看過。在香港十年,周藍萍的作品源源不斷,曲曲成功,是影壇也是樂壇的頂尖人物,他的才華和努力讓他名利雙收,但也因工作不眠不休,不幸於民國六十年病逝,得年四十六歲。 周藍萍先後創作了數百首國語歌曲,也為上百部電影配樂。有一首由邱楠作詞的「金門頌」也是他所譜曲,從歌詞內容推斷,應該是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戰」爆發後不久的作品。周藍萍可以說是民國四○年代國語歌壇的拓荒者與偉大的作曲家,也是五○年代電影黃梅調的開創者,他譜寫的歌曲與電影插曲旋律優美,動人心弦,傳唱至今一直沒有被人遺忘,許多歌曲已成為經典,也成了許多人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