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靈感迷航了
從事寫作的時候,最怕的莫過於沒了靈感。或許是過年的氣氛所致,怎麼也無法從腦袋瓜裡搜刮出些啥?腦子裡轉來轉去,總覺得怎麼想來想去就是些相同的念頭。厭倦了說道理、講風景、談時事,那只好往自己的內心挖,可是卻怎麼也舀不出一丁點的想法。我猜想我正陷入了「靈感的迷航」吧! 喝杯咖啡或許能喚起一丁點的想法,那深焙的香醇味直通腦海,說不定因此茅塞頓開。但喝咖啡找靈感卻有一個大缺點,就是惹得自己咳嗽起來。去年年底時勉強讓自己減少了喝咖啡的量,發現到長年以來的「咳嗽症頭」獲得了緩解,所以下定決心「戒了」咖啡。不過自己也心知肚明,想要完全斷根是不可能的,能夠「省」著喝,兩天喝一杯大約是初期戒咖啡所能接受的狀態吧!心裡頭想著,是不是因為戒咖啡所產生的後遺症呢?還是春節假期讓人的螺絲給鬆了下來?又或者僅僅只是本來胸中就沒半點墨水呢? 人只要閒下來,要嘛就胡思亂想,再不然就是真的變懶了!看來只能好好的檢視自己,就像車子的年度保養一樣,看看自己這一年折損下來的「車況」變得如何?回想一年過去了,自己在過去的一年是如何走過的,正確的決定遠不及製造的錯誤。在一天一天的往前推進當中,自己在哪一天作了哪些事,才造成現在的狀況?無論好壞,就是到達了現在的人生。 回想小時候,每一年的開春總是會對未來的一年充滿憧憬,一些勵志的話、滿懷希望的訂了許多目標,然後在未來的一年中把它們拋諸腦後。所以這幾年來改了個想法,就想想過去一年所犯的錯,再看看和前一年的差異有多少?想來慚愧,每年犯了相同的錯誤還真不少,還真是「老毛病」不少。這些壞習慣就像生命裡的「慣竊」,偷走了自己人生裡許多珍貴的機會以及幸福的可能性。 又或許,許多煩擾無由升起,千絆萬掛纏得無法脫身,於是「無心」所以靈感停擺了。我相信人生當中大抵上煩惱是少不了的,可是要怎樣看待這些煩惱卻是因人而異,不受困擾肯定是非凡人所能及的。是以,怎麼從這些困頓、紊亂的思緒中,整理出一條路子或許才是跳脫之道。 思想,繼續航行在迷霧當中,雖然找不到出口,卻也沒有碰壁。有時候所謂的「迷航」,竟是創作的泉源,只是一路尋來既無目標、也無方向,充滿了未知卻也無意間遇上了驚喜。因為看不著邊際所以心驚、因為沒有限制所以無所拘束,靈感飛翔得如此的虛無,有時候卻突然失速、嘎然而止!這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讀過的一些動心的詩詞,其標題卻為「無題」。書空咄咄對著天空投個虛圈也是人的一個面貌,心想有時就任由靈感迷航吧!
-
如果天氣好的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講手機,講到手機沒電、斷訊了,換了電池又繼續講,一個下午把整個月的通話額度都講完了,說的話也超過一個月與人說話的總數。談話中,旅程景點穿梭好幾座島,最後歸結到一齣戲中。而它激發我許多新動力,海岸線越走越長,長到我都有點擔心,不知道該去向誰借時間和體力,好陪著戲中的男女主角,將馬祖的四鄉五島走得更透徹。 莒光的行程,友人建議我們搭台馬輪前往,說這樣可以掌握更多時間留在當地。燈塔行走累了,可以停下來吹風、看海,回首陡峭的階梯,望向天涯路,不用汲汲追趕行程。而我遲疑著,搭機或坐船,都有我心中喜歡的風景,但一齣戲要考量的外在因素更多,取捨真的讓人為難。接著友人關心提醒說,你們勘景時年關已近,小島的天氣又濕又冷,要特別注意保暖禦寒。我說,拍戲時演員得在夏天穿厚重棉襖、冷颼颼的寒冬也得演出跳海的戲,因為時間與四季風景都不會停下來等人,只能搶時間、抓感覺,其餘只能放空,省掉煩憂。 談到微電影的唯美氣氛,一位馬祖人對我說,之前一部影片把馬祖拍得黑嚕嚕的,讓人都不想到馬祖旅遊。我說,不同的劇情會篩選出不同的場景,恰好我們的劇情走向是一段充滿愛與希望的青春歲月,所以鏡頭裡的天空一片蔚藍、大海閃閃發亮,充滿陽光、樂觀的人生追求。 關心微電影的馬祖人和我們一樣注意每個細節,也看見微電影的強勢魅力,他們希望我們的戲,能讓人深刻感受到馬祖獨一無二的美。我說,韓和我正是為追求美感而來的,因為它可以勾動善與真,讓人身心靈獲得洗滌、得到啟發。我說,有一場戲,男主角心事重重的站在迂迴的陡坡高處,對著美麗的灣澳,眺望熟悉的封火山牆,風裊裊的吹,漸漸吹走他內心的一切憂傷。馬祖人說:這就對了。他提起橋仔村有一個角落,可以同時看到三座封火山牆,從不同的角度相互輝映,聚攏在一個鏡頭裡。之所以被馬祖的美感召,想要走進它的心臟,去感受更多的跳動,何嘗不也是感受到離島的失衡?我想,如果馬祖擁有一部唯美的微電影,多少可以表達一點委屈與控訴,在人、神共處的世界裡,離島的「離」字,絕不是大自然自己寫出來的。 整個下午,我的手機撥號穿梭四鄉五島,本來重點是確認勘景路線及民宿落腳處,但馬祖人是懂戲的,話題自然繞著一齣戲旋轉。聊著聊著,我忍不住對那素未謀面的馬祖人說:你好像跳進我們男主角的戲裡了,我編不出來的戲份,似乎正是發生在你身上的遭遇呢,我們要不要另約時間談一談呢?他說:如果天氣好的話…… 如果天氣好的話,東引的深度之旅會走得更深嗎?安東坑道的黑尾鷗會提前飛來築巢嗎?在勘景之前,我在馬資網上閱讀「東引鄉志」,讀那大事記、地理氣候、人民、軍事、經濟、文教、政事、風俗信仰、名勝古蹟、人物、藝文等篇章,這些紀錄也許不會走進鏡頭,直接呈現什麼。但可以讓我安心追憶昨日,關於一座島的未來,昨日是最好的今日的奠基,它會一直延伸到明日以及未來。不管天氣是好是壞。
-
書癲懺悔錄
憶我童年,家中有不少連環圖、漫畫書,我愛不釋手,看了又看。日後,兄姊租看武俠及文藝愛情小說,我也看得津津有味。板橋國小的同學,人人都迷東方少年文庫,為了向同學借閱東方,我費了不少脣舌。 讀省立板中初一時,我每週進入租書店至少三次,看的都是當時的文藝綺情小說和社會鬥智及武俠名著。學校老師講授的課本,興趣缺缺,一學年下來,成績低落。 留級返金重讀城中初一,與父兄同住模範街縣府宿舍,接受嚴父督導,父親不苟言笑,我們兄弟都很畏懼他!他一向反對我們看閒書,若被他查到,必遭重罰,他認為閒書是我們課業不佳的罪魁禍首。 重讀的這一年,上課專心學習,課後溫習教本,我的成績已有起色,父親的臉色變得和藹。假日時,允許我偶而到街上走走,莒光路上有耀光書店和新興書店,我常流連忘返。耀光書店的書,新舊都有,小老板許丕忠和我城中同班。新興書店多新書,當時名作家柏陽(本名郭衣洞)的書正暢銷風行,所寫雜文如《道貌岸然集》、《高山滾鼓集》、《鬼話連篇集》等,整疊堆在書店,觀賞者眾,柏陽行文風趣詼諧、挖苦諷刺兼而有之,在苦悶的年代,深受歡迎。有一天,父親赴台出差,下午放學飯後,我去書店看得不亦樂乎,當夜殆因時間已晚,加上店中多人只看不買,店家忍不住出言:明日請早!他要關門歇息。 初中二年級,轉學台北市雙園國中,脫離嚴父管教,我又開始租閱各式小說,熱衷參加露營及校際籃球賽。初三,父親調台服務,我進入前段班,但我私下仍會偷看閒書,公立高中聯考榜上無名,只上松山工農製圖科,然未就讀。 我以高分進私立強恕中學,強恕位在汀州路,不遠處有牯嶺街,牯嶺街以販售舊書聞名全台。強恕的圖書室不大,但借閱方便,我借了不少世界文學名作來看,做扎記、寫心得。下學期,為了提昇自我,晚上到羅斯福路附近的志成補習班加強英、數,從汀州路經牯嶺街到補習班。晚餐簡單裹腹,一路走去,各家書攤,停停看看,從此養成在舊書堆裡淘寶的嗜好,彼時搜集甚多雜誌,如《文星》、《中華》、《傳記文學》、《中外雜誌》、《現代文學》、《純文學》、《幼獅文藝》、《青溪》等。 高二,我僥倖轉入私立光仁高中,光仁是新辦名校,學生素質不輸公立高中,課餘我仍喜看課外書,學業有點落後。為了讓自己專心一志,高三,我選擇住校,每天專注上課,課後整理筆記,並以抄寫課文重點,來馴服自己的心猿意馬。 大學考上東海,負岌台中,學校圖書館,中外文藏書豐富,全都開架式,方便師生取閱,我常進入隨意亂翻,心想入寶山豈可空返。假日,有時到台中各書局逛逛,中央書局、汗牛書店、台中公園附近的書攤,都曾留下我的身影。 大學畢業,返金教書,彼時金門的書店甚多,金城除了耀光仍在營業,又新開了欣欣、翰林、鴻儒,及其他幾家;山外除了源成、儒林、金門文藝季刊社,也有幾間,頂堡翁文燦先生的書店當時也不小。各家書店,供應了我不少精神食糧。 婚後,妻子發現我的嗜好常笑我:別人淘汰的舊書你也要,形同撿破爛,說我發狂亂買,買了也不仔細看,看了也沒有心得發表,書齋已泛濫成災。我辯稱:有那麼糟糕嗎?看書不是好事嗎?但冷靜想想,赫然發現:的確,我喜歡買書,買了很多二手書,且因貪多嚼不爛、不求甚解,又沒下工夫寫筆記、整理重點,看過會忘,讀過渾似未識。 徒然羨慕那些過目不忘、理解力強的學者,他們會讀書,又會寫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至於我,只能算是讀書自娛(愚)。
-
在土地上種一棵文學樹──書寫與走讀間「顯影」出來的故鄉感
「金門從一九二○年代開始在各鄉村即有許多自辦的僑刊,但至今只有《顯影》被保整的保存。僑刊或鄉訊,是近代僑鄉社會因與海外僑居地聯絡不易,信息閉塞而產生的一種出版品。」──謝佳玲《『顯影』中金門番客故鄉感形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歲末到新春,在異鄉與原鄉間繞轉,土地與文學走讀出的,仍是一種文化的鄉愁。 十二月,與羅門、陳銘磻、蔡素芬等作家赴約新竹尖石鄉「黑色的部落」,在那羅的「把文學種在土地上」活動,種下一棵山櫻樹,曾經造訪過我出生地古區村10號的原民會主委孫大川遠遠望見我,走向我甫培土、種植的樹苗合影,這才發現主辦單位的立牌把我的名字誤植「楊樹青手植」,兩人相視而笑,少了三點水灌溉的「青」,如何種活一棵樹? 在異地種了一棵「文學樹」,兩天後,飛回浯鄉古區,「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歡喜入厝」,楊詩傅來採訪拍照,清楚我為復活燕南書院用一枝筆寫了三十春秋,對我哈哈調侃一句「無中生有」!看到宏偉的書院、巖寺硬體建築生出了,我竟無歡喜之情,也許停留在想腦海想像朱熹、紙筆釀造書院階段的夢想最美吧。 浯鄉歸來,揮別二○一二,新的一年伊始,偕牧羊女、洪玉芬、翁翁等文友,自台北搭高鐵一路南下,赴會府城國立台灣文學館的《仙洲‧戰地‧曙光:金門馬祖文學特展》,或因我提供了包括《顯影月刊》、洛夫《石室之死亡》書墨及《阿背》手稿等十二件文物,館方要我代表金門作家致詞、剪綵。說著,說著,我從八百年前朱熹的〈次牧馬王祠〉詩引介到今世集合本地、台灣、大陸、南洋的金門籍作家作品及文人刊物,並點出了軍中過客,特別是一群現代詩健將商禽、洛夫、鄭愁予、楊牧、管管、菩提駐足時留下的詩篇,藉以說明金門文學史的久遠與多元、豐富性,我說我們並不在意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遺漏金門,「一千六百年前,中原六姓為避秦移居海上仙洲,金門就已是遺世而獨立的區塊了,土地如此,文學也是!」話脫口而出,怕傷了兩地文化情感,我又補了一句,「但通過金門,也能為台灣的歷史、族群、文化與文學發展提供新的探索方向的可能!」 致詞的最後,再自手中秀出了兩件未及參展的文物,一份一九四九年復刊兩周年的《塔峰》、一幀三○年代作家郁達夫遺囑執行人蔡清竹在印尼的全家福照片,告訴大家,不止珍貴被完整保存的《顯影月刊》,也有像《塔峰》這樣以原鄉連結異域、充滿文藝氣息的刊物;不止海外賺慢錢經商有成,也有像蔡清竹這樣有文學故事的金門人,他的水頭故居猶在,詩人鄭愁予題名「古代緣」。 話講太多了。我漫遊在金馬文學展場,凝視著玻璃樹窗內的一件件文物、一張張手稿、一冊冊著作與刊物,目光投視最久的,是創刊於一九二八年的《顯影》,從手抄到鉛印,日據時停刊八年,復刊後又驟然消逝於一九四九的黑色年代;「作為一個傳播媒介,《顯影》已不只是單純的對番客流通故鄉訊息的刊物,而是對番客有著《家書般》情感歸屬的重要意義。因此,當刊物一失了出刊的準期,在南洋的番客許多人紛紛寫信詢問原因; 而當收到刊物時,又個個像吃了蜜糖般,心裡甜甜的暖暖的」,二○一二年,東華大學文學系研究生謝佳玲完成的碩土論文《『顯影』中金門番客故鄉感形構之研究》,為我們再次「顯影」了一段《顯影》走過的路,「故鄉感」的形構,一份刊物,很小,但很重要。 「顯影」出來的故鄉感,在紙筆書寫與走讀傳遞間,就在土地上、在心田處,種一棵文學樹吧。
-
現代人過年的三點反省
剛過完新年,許多美好傳統習俗要延傳,但也有時代的新意,要反思與翻新。 譬如健康,現代人面對新的挑戰,趁過完新年,做點反省,並拿出對策。這些挑戰,許多源自科技,電腦尤最。電腦造福人群,卻也帶來文明病。滑鼠的輻射傷身而不自察,長時接觸與曝露,眼力、手臂和身體,均慢性傷害。於此,建議剛過完年,要立下決心:遠離電腦!至少不受電腦的奴隸,每天節制上網時間。不要被電腦黏住了!每次使用以一到兩小時為限! 遠離電腦這隻現代的人造「魔獸」,還不夠,要接近與擁抱大自然!新的一年,決心每週與大自然有約三次,與綠林紅花對話。從大自然,找回健康。 現代人面臨的另一困境,是愛的日漸消聲歛跡。工作忙碌與營生的壓力,讓人變得一臉冷漠,心情也染上一抹抹的黯淡與憂愁。這點是過年要做的一大功課。再累再忙,都要找到各人身心壓力的出口。更要找到與家人互動的時間。愛,需要時間耕耘。愛己愛家人,也要愛他人。愛他人?從原諒別人做起,尤其是與自己利害攸關的人;用原諒與愛去化解鉤心鬥角;用原諒去回應任何敵意。包容他人(尤其是與我敵對者)是愛的開始。讓愛萌芽。 這些都是消極的愛,我們還要開發積極的愛。譬如:濟弱扶傾的小恩,慈善公益的小惠,積少成多都足以點亮人間的愛。 現代人的飲食,也是剛過完新年要搬出來探究的課題。吃得好,不如吃得清淡與均衡。現代人最有口福了,卻要提醒一句,好吃常與健康背道而馳。養生知識,在醫學發達的催生下,是現代人必修的一門課。多鉀少鈉,少糖少鹽少油炸,似乎是現代人的基本常識。問題在實際的力行了。連早餐吃什麼,也要反省!吃麵包?看包含什麼成分,也要檢討!最好是天然的,無農藥的蔬果,應該是最接近大自然了,也最接近飲食的真理了! 吃,越自然越健康。吃,要吃食物,不要吃食品!加過工的,有太多不自然的成分,是致命傷。飲料也是,喝乾淨與清潔的水,比喝添加糖分與人工製品的飲料,更能確保我們的健康。 現代文明帶來了便利,也帶來新的問題,趁剛過完年,好好計算其中的得失!趁過完年,除去舊有的、不正確的觀念與做法,代之以明智的、更進步的理念與行為。以上所拋三點,跟我們都有切身關係:找回健康與自然!找回愛與溫暖!找回飲食的真諦!
-
返鄉偶得
偶得一:大姨的啟示 今年過年前專程返鄉送我住在安岐107歲的大姨,我對大姨的印象是「神醫」。記得小時候生病時我媽便帶我去找大姨,經過她一番的祈禱,喝過一碗經她念念有詞之後的水,很神奇地病情會逐漸好轉;在那醫療不發達與貧困的年代,大姨對我及被她看過的人有一份恩情。 大姨會神醫,可能是年輕時與大姨丈「落番」時,在東南亞跟當地人習得的一種巫醫,不管如何,大姨看小孩特別有效,看過之後也隨意收些謝禮(大多是自家產的農產品),但從不勉強別人,只因她知道大家都是辛苦人,再加上終年勞動(常見她在小店前挖蚵),這或許是她一生積德又過著有規律的簡樸生活,才能享高壽的原因? 在緬懷大姨時,總感覺人生是一場是非題與選擇題,可以如大鵬一般地立德立功立言,也可以像小麻雀般地安於鄉野之間的快活,其中只要心能安就是了;只要快活於當下也就是了,至於是大鵬或小麻雀也就無分別了。 偶得二:數大就是美 記得小時後念過一篇徐志摩的文章,描寫歐陸公園的花草提到「數大就是美」,過年前路經夏墅與往慈湖,看到一大片黃澄澄的波斯菊,在軟軟的冬陽中搖曳生姿,令人賞心悅目,經請教工人得知是林務所近年的傑作,一來為了營造過年的氣氛,二來也是配合縣府觀光發展需要造景。 以往金門林相就是單調的木麻黃,除了防風之外就是提供百姓的燃料,無其它經濟效益。近年因應觀光需求,縣府與林務所也盡其所能改變較具欣賞價值的林相與花卉,特別是能出面協調地主將其農地出租給縣府移種花卉,營造多面相皆贏的局面:一是縣府贏得觀光素才、二是林務所贏得績效、三是農地主贏得農地出租、四是觀光客多一個養眼景點、五是金門人多一休閒賞景之處。 金門花卉種值面績僅約五公頃,自然不能與台灣彰化花卉專業區相比,以金門的天候與土質條件可能無法種出出口的花卉;但可再擴大現有規模,縣府可大量徵租農地種植四季花卉,比照清潔工擴大招攬花卉種植工人,全面營造觀光的金門、美麗的金門。
-
軍保望勞保天荒復地老
兩岸關係未明朗化前,法人團體是協助公部門突破諸多窒礙難行規定,及進行兩岸政經文化交流的最佳平台;八零年代,在文建會與教育部等共同輔導下,各縣市相繼成立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2003年,我便是因緣際會進入金門這樣一個單位,成為一個社團裡的小員工。 社團並非公務單位,也無法享有公部門各項福利,但因董監事與執行長都是現階長官,而基金會辦公室又借用文藝之家執行業務,會計事務也由文化工廠支援兼任,加上長官所交代我的事情都以文化或藝文事務居多,一個《金門文學》叢刊主編頭銜加上《金門文藝》總編輯頭銜,也讓許多人都誤以為我是文化工廠一員。 就某個角度來說,我是文化工廠一份子,至少兼任會計如此認為,特別是審理個人權益時更如此,由於基金會經費由兼任會計負責,認真工作的他總是嚴謹的審理基金會各項支出,讓我敬重之心油然而生。我在執行事務時,周邊有眾多認真打拚的夥伴為伴,讓我以能夠和大家相處為榮,但基本上,我仍然僅是社團裡的小員工而已。 實際上,各縣市文教基金會運作程序與方式不盡相同,有些縣市委聘民間士紳擔任董事長,有些縣市則由議長擔任董事長,而由縣長擔任董事長者也不少。相同的是,早期各縣市基金會對文化工廠都頗有助益,所以,幾乎常見文化單位員工全力協助基金會事務,以利任務遂行。 退伍後,沒有軍保,更不可能有公保,進入基金會工作,更與勞保遙遙相望。不久,文化工廠正式管理總兵署,重新整修後,招考兩位「臨時人員」負責管理,編列預算時,包括勞保在內,各項福利面面俱到。一年後,總兵署轉而發包給民間廠商經營,這兩位美女也頓告失業,但他們曾有的福利實在令人羡慕,同樣的臨時人員,我這個法人社團的員工與他們相比,祇能自嘆弗如。 十年前,我初任職不久,為《金門季刊》撰稿時,便被告知不能領取稿費,未能和前兩位管理員一樣享有勞保也習以為常。但當我與其他縣市基金會成員連繫時,才發現我可能是各縣市同質社團唯一沒有勞保的員工。公部門或許未像軍中一樣設置政戰主管部門來關懷員工福利,在反映個人權益受損卻又無解時,對於自己過於灑脫的個性,現在回想起來,祇能用一個呆字來形容。 實際上,在基金會十個年頭裡,長官們都對我很好,但由於諸多微妙因素,我一直感受到再多的福利也難換取快樂,這是我未積極爭取勞保權益的主要原因。工作八年餘,突然被告知可以申辦勞保,公部門臨時人員紛紛找回失落的權益,我這法人團體的員工同時沾光,加入勞保陣營誠屬遲來的正義,雖是短暫的甘甜,卻讓人回味無窮。
-
結構秀文采
司空見慣的作文評語:「結構嚴謹」;「結構鬆散」到底是什麼?如何具體表述?或許是不少學子及家長急於得知的答案。 其實結構就是「謀篇」;具體而言,就是指舖排文字,使文章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前後呼應,不致自說自話的布局。坊間多以所謂的線索、脈絡、層次、段落、過渡、照應、破題、結論、詳寫、略寫等項目分述之,令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宗。對學子言,豈是治絲益棼而已!多年來,我通常是以「段落」、「層次」、「呼應」、「結論」引導學子一窺謀篇。 什麼是段落?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因轉折、間歇或強調等情況,必須分隔、停頓的基本單位;代表作者思路的一個步驟,使文字易讀,有序不紊。特別強調的是:是「代表作者思路的一個步驟」;而不是眾所易犯,誤認為是為了「分開」冗長的文字。 而層次?與段落到底有何分別?兩者極易混淆,對初學者我通常不說;但對有經驗的學子就可深入淺出道出兩者之分別:段落側重於文字表達的需要;而層次則著眼於思想內容的劃分。因此,一個意思就是一個層次,有時一個段落就是一個層次;但也可以幾個段落一個層次。 最後是呼應;又稱應筆。具體而言,前面交代的,後面要有回應;後面談的,前面要有交代或伏筆,使文章一氣成章,脈絡連貫,且能喚起讀者聯想和回味,以彰顯主旨。諸如最為人知的首尾照應:開頭寫動機、背景、主旨,結尾時回應之,照應主旨,前後呼應,結構完整。如「陋室銘」一文,主旨在抒發安貧樂道的情操。作者前六句以感興手法破題,點出主旨「惟吾德馨」,結尾引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末句相應。 再如前伏後應:前後照應,環環相扣,整合一體。如陸游暮春詩:「數間茅屋鏡湖濱,萬卷藏書不救貧。燕去燕來還過日,花開花落即經春。開編喜見平生友,照水驚非曩歲人。自笑滅胡心尚在,憑高慷慨欲忘身。」其中照水呼應鏡湖濱;開編呼應萬卷藏書。前伏後應,渾然一體。 最後最重要的是「結論」:作者思路的終點,文章總理之結束,除照顧全文結構完整外,須有感染力,發人深省、啟人思考。故用意須高大深遠,切忌淺近浮俗。如前引「陋室銘」一文,結語引孔子隱語「君子」之德,呼應首段「惟吾德馨」,全文一層層深入探討,到結尾時揭示主旨,完成佳著,這就是結構之美;文章之布局!
-
走閱金馬文學展︰關心與出發
很多人不認識金門。但是,也有很多人認識金門。 很多人透過特產認識金門,如名聞遐邇的高粱酒、貢糖、菜刀,甚是新興的麵線、一條根等特產。很多人則比較縣市福利、幸福指數,警覺到這個戰時的遠方之島,受益於金門酒廠的盈餘,高中生以降不用繳學雜費、居民免費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還有讓人羨慕的優惠價格購買三節高粱酒。 多年來,金門縣政府舉辦迎城隍、馬拉松、泳渡金廈海峽、爭取十大觀光小鎮等,都希望在物產之外,讓更多人認識金門,這樣,才能發掘金門各層面的美。 文學亦然。文學更需要挖掘。 一月二十五日到六月十六日,台灣文學館舉辦「金馬文學展」,展期近四個月。去年秋,我與楊樹清、翁翁,多次參加文學館的諮詢會議,李瑞騰館長多次提到,他擔任館長以來,最大的心願之一就是籌辦「金馬文學展」。李瑞騰為中央大學教授,曾任文學院院長、圖書館主任等職務,多年來指導碩博士生從事各種研究,對台灣與現代文學非常了解。或正因為此,得知金馬文學的「處境」,故而辦展,希望增進島民間的彼此了解。 嚴格來說,金門現代文學在台灣文壇「缺席」非常久了。戰爭的緣故,金門被塑造為戰地密碼,舉凡碉堡、大砲等,都是窺奇的對象。八○年代,台灣進入解嚴後的開放社會,文學上百花齊放,地方文學,以及邊緣如原住民、海洋、眷村、女性、同志,乃至於馬華文學等,都在多元社會中佔據要角,而金門的、以及離島的現代文學就沒這麼幸運。 葉石濤解釋台灣對金門缺乏了解的原因:「台灣與中國大陸隔絕分裂了有一段時間……但是,金門卻不同,因為金門大部分時間是與大陸相連。只有在戰後國民政府佔領金門這段期間,它才與台灣的關係較為密切……所以,就歷史的角度來講,金門的歷史經驗和台灣人民的歷史經驗完全不同……」 彭瑞金也表示,「長期被當作軍事用途的金門生活,當然不是把金門當作『反攻大陸跳板』的台灣人所能想像跟體會的」。金門跟大陸近、跟台灣遠的地理關係,也在文學產生了距離。目前,透過官方以及民間的努力,希望漸漸消弭距離,使得臺灣文學容納更多、包涵更廣。 金門縣政府對推廣金門文學不遺餘力,分別於一九九六、一九九八、二○○一年,出版了三十冊《金門學叢書》,就島地采風、人文、聚落、傳說、教育、族譜、戰史等,分冊述說。楊樹清在出版總序裡提到出版「金門學」的用意:透過「金門學」叢刊的永續出版問世,我們期待全方位呈現金門與台灣、大陸、南洋的親密關係,又有著不相同的社會體制與文化條件,讓世人建立對金門文化上的尊重、關懷、吸引跟了解,也讓金門可以在自己特殊的歷史、地理、地位與思考中,真正深入本身的文化體質中探索新的可能。 楊樹清的序言,提出了金門跟台灣的差異,並秉持開放對話的態度,期許金門跟外界多元對話。「金門學」舉辦多年後,我們終於有了「金馬文學展」,在台南,在延平郡王祠附近。彷彿國姓爺也在聆聽著,他來不及懂的金門。
-
新年三願
農曆春節,正是遊子歸鄉、闔家團圓的日子。 過去一年,金門發生不少重大新聞事件,其中尤以金門大橋停工、金門飲水問題持續惡化、台金機票醞釀調漲等議題,影響金門人權益最鉅,也最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分析此三大議題,約有以下幾個特徵:皆為金門重大基礎建設與重大民生議題,皆為延宕多年或長年困擾金門人之切身議題,皆為橫跨多個政府部門甚至需要兩岸合作的重大議題。然而,也正因為僅憑金門縣政府難以獨力完成,更值得各界群策群力、俾將金門集體力量發揮至最大,期使三案能在2013年獲得具體突破。茲提出以下看法與策略: 一、金門大橋必須儘速復工:延宕十多年的金門大橋興建案,好不容易開工後又宣告停工,政府部門與原得標廠商、未得標商之間甚至相互指控,引起社會側目,其中是否有人謀不臧之弊案,有司必須儘速查明並追究責任。 然而,金門大橋停工一案,卻不能僅止於究責,而應儘速重新招標並力求及早復工,須知,「金門大橋」興建案已然成為海內外金門人檢驗中華民國政府誠信,以及台北當局縮短金廈落差的重大指標,不容因循苟且、便宜行事。 二、大陸引水問題必須列入兩岸談判:政府正積極規劃金門產業發展,例如引進免稅商店等,目的不外想藉此繁榮金門經濟,吾人歡迎政府以各種積極措施振興離島,然而,亦應嚴正指出,飲水問題顯然已成為限制金門發展的重大變數,政府必須嚴肅面對大陸引水問題,並列為兩岸談判議程。 不消提及遠者,以現階段金門經濟之主要命脈,觀光與金門酒廠可謂均以質量穩定的優質飲水為基礎,言必稱發展離島經濟的政府,若連金門飲水問題都無力解決,如何讓人民相信其拚離島經濟的決心與能力? 三、台金機票必須反向調降:去年各家航空公司不時放出離島航線機票必須調漲,以反映營運成本的訊息,然而,無論基於離島航空之獨佔性與特殊性,基於交通因素對離島經濟之關鍵影響,甚至基於合理營運成本,離島航線均無再行調漲的理由與正當性。 再次要求,交通部航空票價審議機制必須納入離島代表,離島航線必須增加定期航班,航空公司更應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接受公共監督,建議金馬澎三名離島立委持續將本案列為重大工作,以保障離島居民權益。 毫無疑問,前揭三項重大議題,顯非金門縣政府一己之力能竟其全功,惟吾人也不能將縣民福利片面寄望於中央政府之善意,為發揮最大綜效,縣府居間協調、整合各界力量的角色仍無可取代,願見主事者加大施壓力道,並以更靈活的策略運用維護金門總體利益,不負縣民殷殷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