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影子的故事有腳
時間從不停止移動的腳,我的心臟一直在跳動,在不曾出現暫停瞬間的流光裡,我常自問,我在時間裡失去什麼又擁有什麼?那些是我不可或缺的,那些又是重複在循環的取與捨?每週往返兩岸時,我選擇在船上閱讀的書冊,總是無言的安撫我,包括影子也默默的陪伴我。 因為搭船的時數漸增,船上的故事開始長腳,拉著我奔赴更遠的地方。其中一個故事即將拉拔到黑龍江。雖然距離有點遠,東北的氣溫也偏低,但我心頭是火熱的,因為我相信奇蹟,相信只要人生有夢,影子也會長腳,帶領我走向一條新路。 這一日,在下船前我與友人匆匆留下互聯的數支手機號碼,因為一直在移動中,我已有三支手機四個號碼了,再與友人連結時,嶄新的企畫與夢想已經拉到雪花飄飛的黑龍江了。 決定接下新企劃案、也決定去體驗零下三十度的冷空氣時,我正坐在友人觀音山的高樓辦公室中,捧著一本厚重的開發案資料,遠眺落地窗外的大海,面對著燦亮的陽光,我忍不住讚美高樓的視野景觀,友人指著一艘海上的工程船說:那艘船背後你看得見的陸地就是金門。曾在金門當過兵的友人接著說起戰地經驗,那經驗觸動我許多個人感懷。所以我也很理解台商們對東北的想望,以及勇於挑戰一片新天地的信心與決心。 因為這份投緣,我一邊構思企劃與行銷影片的拍攝腳本,一邊大量蒐網、觀摩各類影片,我對友人說,每一個生長在亞熱帶土地,卻勇於奔赴寒地去挑戰新事業的台商,性格上都具備鬥士風格。我說,東北之所以吸引我,就因為它的冷冽與未知,還有一個關鍵是這案子的起源我們是在搖晃的船上談的,那應該算是一個異數,因為不會有人把夢想架構在搖晃的空間裡,而且深信它是穩定的,這是少見的一種相知,就像友人的核心搭檔在第一次見面時也相信我們可以彼此激盪出好點子一樣。 談起黑龍江的風景,友人問我去過東北嗎?我說多年前有一場會議在大連舉行,那時零下七度,我才抵達一天就凍得生病了。友人說那還算溫暖的呢,後來我查了當天的當地氣溫,已經發佈的寒潮預警說未來48小時內氣溫將降8度,最低氣溫都將在零下19度左右。可能有4至5級的大風,而氣象發佈時也已經飄下小雪了。而隨著季節的腳往深冬踩去,氣溫只會越來越冷。等我們抵達時大概已經符合我想挑戰的零下三十度的冷冽寒天了。 雖然充滿挑戰力,但我心裡其實是緊張的。因為在觀音山開完會議的夜裡,經營服飾店的友人請我吃火鍋,我們約在近台灣街的一家火鍋店,在熱鬧滾滾座無虛席的餐廳,我們倆都熱得連脫兩件衣服,餐後我陪友人去成衣批發市場「批貨」,她則陪我去「看貨」。我看的盡是棉襖、棉褲、凍鞋的裝備,心裡想著我該怎樣調適零下三十度的低溫,一邊讓靈思更快速的迴旋,為一部影片構思出更靈巧的畫面。 當我熬夜趕寫新企劃時,我想起友人說的:如果東北的案子做成功了,對台灣也是一種貢獻。記得我當時回應說,東北的寒冽天氣,很適合推廣金門高粱呢!也許每一個往外拓展的人心裡都會帶著原鄉情懷,因為那是一股暖流,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所以我也愈加明白友人想在東北推動台灣溫泉文化的苦心,更何況我們想去探觸的黑龍江基地,早已被定位為是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呢。
-
金門應角逐臺灣燈會的主辦權
「臺灣燈會」是交通部觀光局於每年元宵節所主辦的大型燈會活動,原本皆在臺北市的中正紀念堂舉辦,故稱為「臺北燈會」,2001年開始開放給各縣市角逐主辦權,並改為今名,目前已成為我國國家級的元宵慶典活動,2007年美國Discovery頻道更將「臺灣燈會」評選為「全球最佳慶典活動」之一,而擁有了全球的知名度。 「臺灣燈會」的燈有特別美嗎?其實也不盡然,以目前各縣市現有的財力,要自辦一個接近「臺灣燈會」等級的燈會,並不困難,但問題在於品牌形象的建立不易,加上媒體聚焦困難,對於旅遊經濟的貢獻有限,因此儘管各地不乏地區性的小型燈會,卻仍極力角逐「臺灣燈會」的主辦權,而不願擴大辦理,其目的自然是希望借用「臺灣燈會」品牌形象及其媒體的聚光度,來達成城市行銷與提振觀光之目的。 金門可以角逐「臺灣燈會」的主辦權嗎?對許多金門鄉親而言,這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其實從歷屆主辦「臺灣燈會」的對象來分析,交通部評選主辦權的標準很大部分是出於政治的考量,而非依據某一固定的輪流表公平輪辦,例如扁政府時代的「臺灣燈會」,就由臺南市主辦了三次,高雄市主辦了兩次;馬總統就職後的「臺灣燈會」,則是清一色由藍營執政的縣市主辦。所以未來四年「臺灣燈會」會由何縣市主辦?恐怕與明年總統大選的結果息息相關,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沒有展現積極爭取的企圖心,是永遠沒有機會的。 那麼金門角逐「臺灣燈會」的優勢何在?筆者認為主要的利基還是在彰顯兩岸的「和平紅利」。無疑的,若「臺灣燈會」在金門舉辦,肯定會有一大部分的觀眾是來自循小三通入境的大陸民眾,因而在媒體行銷上就會呈現出「兩岸同胞共賞燈」和諧氛圍,如果明年選舉的結果是馬總統連任成功,就能在此和諧氛圍中,進一步推進「兩岸和平協議」的進程;如果是蔡、宋當選,也可望因此和諧氛圍的建構,大大紓緩了兩岸的緊張情勢與不確定因素,成為兩岸和平最佳的潤滑劑。總之,在當前兩岸情勢下,「臺灣燈會在金門」有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價值,所以金門主辦「臺灣燈會」的時機已經成熟,金門要把握機會,展現雄心,切不可妄自菲薄。
-
二零一二之明天會更好
二零一一年尾,這一年彷彿才開始,怎麼就要過去了,建國百年,一窩蜂的結婚潮,一窩蜂的大拜拜似的活動,像是放了一場煙火,火花飛射群光亂舞中只看見熱鬧過後與繁華落盡的餘溫,在餘燼中尋尋覓覓,不知可有留下可回憶可紀念的什麼? 是有些難捨,難捨被消耗的資源,被蹉跎的光陰,與漸增漸增的華髮,這複雜的情緒一直在歲末之時迴盪,二零一一跟任何一個選舉年一樣,總是充滿了猜忌狐疑與口沫橫飛你來我往的混仗,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為國為民設想,一切回歸以民為本、以大眾利益為利益的考量呢?種族不重要,顏色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國為民之福祉設想了什麼,實現了什麼,那才是大眾所真正希望的。 二零一一歲末,陰雨綿綿下了整個月,都快要發霉了,冷鋒寒流還是一波一波來報到,厚被棉衣全搬了出來,以應付這不知何時才會過去的寒冬,四季輪替,舊符換新,這季節性的寒冬終將過去,而世界性的景氣寒流呢?也像這無情的冷鋒一樣波波相連的襲來,什麼歐債什麼降評我們可以不懂,無薪假、失業對我們可是切膚之痛啊!爭著要在上位者是否知道,升斗小民為了蠅頭小利出生入死的悲哀、為了柴米油鹽錙銖必較的無奈,養家活口的困難究竟有多少上位者感同身受呢?頻道轉來轉去,一會兒高峰會,一會兒四巨頭協商,檯面上高層人物的談話總是含沙帶礫模擬兩可,世界性的政治語言讓人越聽越糊塗,終究是沒個答案,還真是政治人物世界皆同啊!可惜不是國父期望的「世界大同」,這境界恐怕不是難而已,根本就是不可能,一個國家就如一個世界的翻版,大家你爭我奪互相對抗,這樣的惡性競爭互扯後腿只會大家一起沉淪罷了,如何互信互利去向大同之路? 二零一一即將過去,面對未來之路,不確定的明天與不確定的二零一二,誰將帶領我們,也是否敢捫心自問,居上位真正是要為國為民謀福祉,而不是為了他的黨和他的私利呢?希望良性競爭篩選出最好的人選來領導我們吧! 期待二零一二的明天會更好,世界沒有大災難也沒有大蕭條,國家社會更和諧,人人有飯吃,家家都平安,這應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期望吧!希望共享而不是共業啊!
-
給選民一個投你一票的理由
距離這次總統和立委選舉投票日只剩二十幾天,誰能勝出?乃是未定之天。至於要怎樣選對人?選民要如何投下這一票?則在於候選人們要給選民一個投你一票的理由。 從總統選舉的戰局來說,看完三次正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三組候選人在選民的既有印象變化不大,藍綠的基本盤沒多大變動。目前,藍營續打「宇昌案」,綠營拋出「富邦案」,大打泥巴戰,主要在訴求清廉議題。而強調「跨越藍綠」的宋楚瑜,則隔岸觀火或左右開弓,冀望攻城掠地、逆轉頹勢。但就整體觀察,仍是兩強一弱、藍綠對決的態勢,宋的參選對此次選舉頻添變數,至於是否演變為「拉馬保蔡」的結局,則是泛藍陣營選民的憂慮。 所謂「選賢與能」,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國家領導人,關乎國家社稷之禍福。從國家層次的格局思考,誰能使國家的民主深化、政治清明、族群融合、經濟發展、兩岸和平共榮,應該是國家領航者的基本條件;再從候選人學識、品德、操守、能力等人格特質來檢驗篩選,不難找出心目中適當的人選。但是,台灣每到選舉,激情掩蓋了是非對錯,感性超過理性,希望選民能夠理性思考、審慎抉擇,恐怕只是一種理想。 再就立法委員選舉而論,不分區立委係以政黨票決算名額,選民必須從對政黨長期的觀察及其所推出名單的優劣,決定自己那一票的歸屬。至於區域立委部分,金門只有一個席次,出現「五搶一」的賽局。由於參選爆炸,競爭激烈,選戰熱鬧非凡,戰火還延燒到台灣和大陸(廈門)。尤其近幾年來,金門每逢選舉,選風敗壞,賄聲賄影遠近馳名,已到「台灣有臭名,大陸歹名聲」的地步,因此,職司選風的司法單位,應該拿出鐵腕手段,嚴查賄選,以端正選風、洗刷「賄選島」的污名。 民主政治的選舉,必須選民具備理性重於感性、理智重於感情的民主素養。就金門的角度來說,誰的勝出可以為兩岸和平加分,可以為金門的繁榮發展帶來希望,選民可以用智慧去判斷,那一位候選人的政見符合這個期待;再用智慧去鑑別候選人的人品優劣,做出正確的抉擇。 此外,不論總統或立委參選人,要思考的是:怎麼提出前瞻務實的政見來爭取支持,怎樣展現自己的人格特質以獲得信賴,給選民一個投你一票的理由。
-
金門人在廈門的台灣街上
一個金門人,走在廈門的台灣街上,對兩岸的感受是特別深刻的。最近我一週總有三天時間人在廈門,每天都會走到台灣街上,它緊臨一個菜市場,附近有一個成衣批發市場,黃昏時開始有攤販陸續進來擺攤,把台灣街頭延伸成一個熱鬧的夜市。這條街周圍有許多餐廳、數家旅館、各式各樣的商店,在我的散步腳程內還可以輕鬆的走到兩座不同方向的公園,至於選擇那一座公園,我常隨心境而轉,但台灣街是一定會去逛一逛的。 可惜臺灣街名不副實,走在這條街上很難感受到它和臺灣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因為它一點台灣味也沒有,這條街主要是以賣建材為主。據說最早的臺灣街定位是要融合臺灣商品、購物、旅遊、民俗風情、商務等經營方向的,這條街被夢想架構為兩岸經貿文化旅遊交流合作的平臺,只是事與願違,沒有完成預定計畫,徒留一條街名而已。 我有時陪經營女裝店的友人來批貨,有時一個人去市場買東西,夜裡也會閒逛到夜市,在熱鬧滾滾的人潮裡,一個金門人走在廈門的台灣街上,可以細細觀察廈門這座城市的特色。每次打的(計程車)一報這條街名,司機都會敏感的談起台灣話題,問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常常話題一轉,談起台灣街的興起,那過程自然少不了一些故事,雖然不到傳奇的玄奇層次,但總也有一些傳說,這兩岸的吸引力讓我認識了一些新朋友。 其中一個是新疆女人,她在台灣街頭賣核桃,她的一輛板車上擺堆滿了核桃,一邊賣一邊用一個特製的鉗子夾剝核桃,技術很好,不會把核桃弄破。我買了一些剝好的,新鮮的感覺中有一股淡淡的澀味,十分耐咀嚼回味。我們站在台灣街頭聊起如何配套行銷金門特產的計畫,這是繼廈門商展之後我嘗試運轉的一個新方向,包括友人想把經營才一個月的女裝店轉型來賣金門特產。我也協助她先行試銷,第一批貨源是之前廈門商展後未撤走的一批特產品。 賣核桃的新疆女人在廈門之所以能立足、有其生存空間,乃因有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在支持,我從那新疆女人賣核桃的神態感受到一股特別的氣息,她不用戒備的躲員警,也不會以壓迫人的熱絡急促來銷售她的商品,她流露的是一種自在淡定的氣息,行人在她眼裡就像是一粒一粒的沙塵,隨緣而聚。所以我未經她同意便自在的吃著她剝好的核桃,因為我心裡存在著一片大漠風光。如果我走在大漠裡,不過也就是一粒沙塵或者一粒核桃而已。 所以儘管不諳市場商機規則,也不知那少數民族優惠政策法則的通融性如何,但可以把家鄉特產擺放到新疆女人的板車上和核桃一起銷售,也是一件有創意的事,更何況那新疆女人的眉宇流露一種豪爽的大漠風情,所以深刻的輪廓更顯得美麗。 一個金門人走在廈門的台灣街上,我不時會巧遇一些驚奇,也許當外地人品嚐金門的美食特品時,也會讚美那唇舌間締造的驚奇美味吧。但真正吸引我與他們配套的主因,乃是一種島嶼的對接心態,因為廈門一條虛有其名的台灣街,在某種意義上很像金門的小三通位置,我們真的不知自己「通」了什麼,未來又將會產生更多什麼「不通」的難題。只能一步一步嘗試著超越,走在廈門的台灣街上。
-
光華園
金門光華園(光華基地)原是國防部心戰總隊所屬的營區,民國五十八年啟用,八十八年結束任務,產權移交金門縣政府管理。在執行任務的三十年間,光華園以優越的地理條件,用各式低、中、高空氣球,向大陸空飄了數百萬磅心戰傳單與物資。 光華園執行空飄任務的高峰期是在民國七○年代。民國六○年代起,台灣經濟快速起飛,創造舉世讚譽的發展奇蹟。同一時期,大陸尚未脫離文革陰霾,人心惶惶,在那十幾廿年間,光華基地施放的氣球,攜帶大量精美傳單,呈現的是台灣進步與繁榮景象,同時夾帶以鄧麗君照片為封面的錄音帶,或是打開摺頁會播放歌曲的IC賀卡及食品、衣物、電子錶等。在大陸仍處於社會封閉,民生困頓的那個年代,台澎金馬代表自由中國,光華園、光華電台與馬山等播音站就像黑夜燈塔一樣,在復興基地的最前方,散發出自由民主的光芒訊息,為苦悶的大陸同胞帶來精神慰藉。 光華園佔地數公頃,除營舍、製氫廠、空飄作業場外,另有一座頗為現代化的心戰資料館,內設當時最先進的多媒體放映機,曾經是金門地區重要的參觀景點,每年吸引無數的中外訪賓。 李登輝執政後期及民進黨執政後,政府的大陸政策有了重大的轉變。追求台獨的主政者,把大陸與中國劃上等號,把「大陸同胞」變成「中國人」(外國人),不再對大陸投注政治號召資源;同時隨著大陸逐步對外開放,經濟改革漸有成果,台灣的優勢地位不再,使心戰工作失去了焦點,隨後國防部心戰總隊被裁撤了,光華園也成了廢墟。前(98)年底金門縣政府將昔日的光華製氫廠改成金酒公司酒窖,一路之隔陷在荒煙蔓草中的光華園,對映之下顯得更加荒涼。 光華園執行空飄任務的三十年間,兩岸從對峙交鋒到接觸交流,大陸社會從禁錮封閉到逐步開放,台灣則是一段政經快速發展的黃金歲月。歷史的因緣際會,讓光華園藉金門的地利之便,以彈丸之地向大陸傳送台灣的「軟實力」,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以小搏大,古今中外並不多見。 位於太湖東側三谿橋旁的光華園,交通便捷,地勢寬闊,水色山光,風景秀麗,如今正在沈睡,有待甦醒重生。昔日,這裡施放的空飄氣球在夏日清晨耀眼生輝,在天際串成美麗的珍珠奔向西方,曾深深吸引戰地軍民的目光,也受到許多大陸同胞的期待;而柔情婉約,曾經撫慰大陸同胞苦悶心靈的鄧麗君美妙歌聲,一直是光華園運用的主題,這些珍貴的文史記錄,不應與光華園一同被荒廢埋沒。十一月底,本專欄主筆之一許競任兄倡議金門應籌建鄧麗君紀念館以有助發展觀光,此議若能實現,最理想的所在莫如選在光華園了。此外,金門正積極推動登錄世界遺產工作,兩岸冷戰期間光華園扮演的角色題材也值得記上一筆。
-
為什麼要加入教師工會﹖
金門縣教師職業工會在十二月十二日已經成立了,並隨即申請加入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以下簡稱全教總),成為第二十二個成立的縣市會員工會。目前全國各縣市包括離島,只剩下花蓮縣和苗栗縣尚未成立,不知是否是偏鄉離島資訊不足所致?但在重視教育的金門,要辦好教育,教師的專業權益和工作品質不容忽視,時代變了,新時代的教師思維也改變了,以前所謂的「犧牲奉獻、顧全大局、犧牲小我」,不能被用來當作壓制教師勞動人權的藉口,教師合理的工作條件和待遇應被尊重和保障,不能因為教育或學校行政的漫無邊際業務擴充,而增加教師許多與教學無關的事務,尤其在明年課稅之後,教師從恩給的免稅到為求齊頭平等的課稅,軍人有「課多少補多少」的配套,而辛勤的中小學基層教師卻必須面對為追求稅負平等背後帶來的「變相減薪」,我們的政府大雇主既然不重視國民教育基層的教師,也無法挹注更多經費和資源在教育場域,教師們自當自求多福,俗云:「權益絕不從天上掉下來;權益是爭取出來的。」教師工會正是維護教師權益的團體,在目前的教育氛圍中,教師是相對的弱勢,因此惟有教師們有自覺,團結起來爭取政府挹注更多的資源在國民教育的區塊,並也讓教師們有更合理的工作條件和專業自主空間,才不會使教師淪為次等的勞動者。 金門縣教師職業工會成立後,地區的老師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或是大學上課的老師或教授,無論是正式、代理、代課,只要持有合格教師證都可以申請加入。 為什麼要加入教師工會呢?教師工會和之前的教師會有什麼不同呢?教師會是依據教師法成立的教師專業性組織,雖然教師權益的維護有一定功效,但無協商權與團體結約權;對學校行政以及教育行政措施和決策,雖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權和發言權,,但事實上對校務行政與教育決策的參與,只有形式上的參與建議權,對一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校務措施與行政決策,並無決定權,也無協商空間。此外一些規模較小的學校教師,人數少於30人就不能組學校層級的教師會,後來雖改為以分會或個別會員的身分參加縣教師會,但難免有形單影孤、單兵作戰之感。相較之下,教師工會就比較有法定的權力,而現行二級制的中央和縣市教師工會,更打破了小校的限制,教師均得以個別身分加入縣教師工會,而只要參加工會的成員過半,未來縣教師工會就有法定的協商權和團體結約權與對等的縣市主管教育行政單位或會員之學校協商,以爭取教師合理權益。教師們起來吧!萬事起頭難,草創的金門縣教師職業工會,需要你的支持和參與,而成立初期的收費也將採取「服務少,少收費」的優惠措施以鼓勵老師們的參與。
-
城市記憶地景﹕新加坡的金門線索
在高度現代化的新加坡城市,除了殖民時期公共建築、克拉碼頭與牛車水(唐人街)店屋、直落亞逸街一帶的廟宇及會館等少數地方外,已不容易見到開埠之初至二次大戰之前的歷史風貌。新加坡河沿岸、昔日金門人舢舨駁船業的估俚間(苦力間)的消失,就是其中一例。近幾年,我和金門會館的一些朋友,致力於尋找新加坡城市中的金門線索。 首先是「金門路」(Quemoy Rd.)的發現。在新加坡中部、Upper Paya Lebar Rd.的Tai Keng 購物中心附近,有一條約300公尺左右的路,名為金門路。兩側俱是二至三層樓別墅的高級住宅區,臨大馬路旁尚有1960年代初所建的集合住宅「金門園」。這一區的地產發展是由祖籍碧山、在星經營「和通」九八行(貿易行)的僑商陳清吉(1887-1966)所促成。陳清吉在1920-30年代參與金門會館的諸多會務,也曾認購金星輪的股票,並於1931年返鄉興建一幢二樓半、佔地宏大的大洋樓。金門園的地產是他晚年經商生涯的另一高峰,也為新加坡留下了以金門為名的路名。 在惹蘭勿剎(Jalan Besar)附近還有一條「三龍路」(Sam Leong Rd.),用以紀念金門裔商人王三龍(1857-1917)。他在新加坡出生(目前我們仍然不清楚王三龍父親來自金門何處,但有證據顯示他應該是土生華人峇峇),21歲開始經營小型的九八行,後從事地產生意,今天三龍路上還有一棟「三龍宅邸」(Sam Leong Mansion)為名的大廈。累積財富後,在馬來亞彭亨州、丁加奴州取得木材開採專利權。1898年,以王三龍公司之名,與聖誕島磷礦有限公司簽訂合同,負責供應雜貨給該公司。另在峇淡島開設磚瓦廠,且擁有當時新加坡許多鋸木廠的股份,也有不少的樹膠園。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對海峽華人的效忠運動極為熱心,捐輸甚多。他的兩位兒子---王文達(1888-1941)與王平福(1889-1968)亦為赫赫有名的人物。1923年兩兄弟創辦「新世界」遊藝場,與「繁華世界」(又稱快樂世界)、「大世界」合稱新加坡三大世界,是1970年代以前市民娛樂休閒的主要去處。新世界後來轉手給香港邵氏公司,畫下句點。今天仍保存有一座新世界當時的大門,憑弔著當年的繁華。 王文達、王平福兄弟兩位皆畢業於萊佛士學院,跟隨父親學習經商。其中,王文達曾受封太平局紳,亦為英國皇家藝術、營造與商業促進學會會員;1914年任中華商務總會第九屆董事,地位崇高。日軍南侵之際,王文達因協助英政府建築防務工事,在附近島嶼,遭遇意外喪生。其長子長輝(1909-1999),在保衛新加坡之戰,任陸軍上尉,功績卓著。1945年光復後,英政府追念王文達的犧牲,在老巴剎(Lau Pa Sat)附近,以「文達街」(Boon Tat St.)命名紀念之。 此外,王三龍、文達、平福父子夫婦位於俗稱「咖啡山」(Bukit Brown)山頂的墓園,是目前已知新加坡規模最大的華人墓園。這座大墓群始建於1917年王三龍辭世,正中間最高處為王三龍、楊賢娘夫婦墓,虎邊則為王文達、魏順娘夫婦墓,龍邊則是王平福、林育環夫婦墓。除王平福夫婦墓為西式墓碑外,俱為華人典型的墓坵、墓手及墓碑形式,各式石雕、聯對極為精緻,地磚鋪著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s)---一種金門近代民居壁堵上也常見的彩釉磁磚,前面還立有俗稱「孟加里」(Bangkali)的錫克族持槍衛兵守護著,氣勢宏偉,足以反映王家當年的財富與品味。 此外,金門會館(前身為浯江孚濟廟)肇建之初的八大董事之一、木材及船務老闆、早期義順區黃梨園主陳泰(1839-1898),亦是當年舉足輕重的富商與華界領袖。位於克拉碼頭一帶的街廓命名以「陳泰坊」(Tan Tye Place),即是彰顯他的貢獻。 在新加坡城市的蛛絲馬跡中,我們讀到了一種關於金門人歷史的記憶地景。
-
「新」選舉不能純以「老」經驗應對
民國101年1月14日,是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暨第八屆立法委員舉行選舉的投票日。這次兩項選舉,登記總統副總統有三組候選人:國民黨馬英九、吳敦義,民進黨蔡英文、蘇嘉全,親民黨宋楚瑜、林瑞雄;金門立法委員有五組人選登記:國民黨楊應雄、新黨吳成典、親民黨陳福海,無黨籍許乃權,健保免費聯線推薦的高絃騰,共計五人搶一席立委。 總統、副總統,如今還正熱烈地進行電視辯論會;而地區立法委員選舉,在廈門也傳出一票一萬的買票傳聞。無論在何處,買票、賣票都是違法行為,希立委候選人、選舉人切勿以身試法。這次立委選舉,好像候選人除在金門拉票外,還要到台灣、廈門拉票的樣子,而且似乎有決勝境外的選舉情勢。 100年12月5日,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檢察署,為因應「第13任總統副總統暨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一個月來積極規劃辦理轄區金門、連江地區各級學校之「校園反賄選宣導」,在地區名城電視台「金門頭家來開講」節目,廣為宣導反賄選,舉辦「鄉鎮巡迴反賄選宣導活動」等。檢察長邢泰釗指出,選舉之目的在於「選賢與能」,提醒民眾不要因一時金錢誘惑而錯失優秀人才,希望民眾能拒絕賄選,踴躍檢舉賄選,選出好人才,為民眾監督政府,為金門創造更好的福祉。 邢泰釗檢察長與金門大學生分享名人格言,以為選舉教育,像是「國家之興衰,不取決於國庫之殷實、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公共設施之華麗;而繫於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教育、遠見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厲害,真正的力量所在。」(馬丁路德)、「政治永遠需要批評,權力永遠需要制衡」(陶百川),廉能政府的建立,與其期望包青天或司法英雄,毋寧冀望社會每一位優質國民熱誠而不世故參與始有可能,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並期待學生們發揮「浩然正氣」,挺身檢舉賄選。 離島地區選舉有其特殊性,金門宗親情誼濃厚,導致民眾檢舉賄選意願降低,但為了國家永續經營及長遠發展,希大家應選賢與能,勿因一時貪小便宜讓國家喪失競爭力,請鄉親發揮道德勇氣,共同監督選舉,端正賄選歪風。檢舉賄選撥打免費檢舉電話0800-024-099,一旦查有實據,最高可賺取新臺幣1,500萬元及1,000萬元之檢舉獎金,而且「檢舉有保障、身份不曝光」對於檢舉人身分嚴格保密,絕不外洩。
-
金門全球化的浪花
英國布尼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教授克里斯、羅傑克(Chris Rojek)如是定義「全球化」(globalization):「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障礙之瓦解」。他指出,全球化是由於重大金融流動、大量遷移與旅遊、大眾傳播與虛擬實境科技將國際資訊空間擴張,以及隨之而生的文化,挑戰原本似無法異動的物質障礙之既有觀念(《文化研究》,2007,頁55)。 全球化?全球化的影響力究竟有多震撼?似乎愈來愈超乎我們的想像!譬如:國界幾乎蕩然無存了,廣告與行銷文化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符號、形象、特色等後現代行銷術語,一一浮現,打翻傳統的慣有做法。 全球化浪襲下,金門不能故步自封,絕不可能鎖島,更不能緊抱地方化。在一波波全球化的衝擊下,金門要如何因應呢?金門在地化又該何去何從呢?在一方面,金門要敞開心胸,去接納包容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創造屬於自己的特色,將金門推銷給世人。 基本上,金門要兼顧地方化與全球化,兩者緊扣。金門在茫茫的全球化大海中,千萬不可亂了陣腳,失去了航向。一面要掌握全球化的特質,一面將這些特質納入發展金門特色的規劃中。如此,金門才能趕得上全球化的腳步,不致被全球化的巨浪所淹沒。 拿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金門高粱酒來說,未來要因應全球化的趨勢,除了持續在品質上精進外,還得賦予「標新立異」的形象與符號,讓金酒在全球化的勢力下,仍然受寵。未來,開發任何金門產品,也要將金門的文化與歷史的特色,融入形象與符號的創意中,製造產品的區隔性、特有性、稀有性、甚至吸引性。 全球化銷售的不單是硬體的商品,而是品牌的軟體理念、概念與精神。換句話說,我們該給商品注入個性與生命。金門的特色,可從既有的與未來的軟硬體去思考和探尋。既有的硬體,指的是金門過去到現在已有的建設和存在的物質條件,往往需要注入一些創意,給予生命,重新包裝,使得軟體的特色與符號得以突顯。未來的硬體,指的是金門今後要積極從事各項建設、不斷研發新的產品,並不忘注入金門的精神或軟體的特質。 全球化並非要併吞或捨棄地方化,相反地,更要營造與創建更有特色的金門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