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離島構工苦仙谷爬山樂
金門曾因戰地特殊背景,而累積無數寶貴的資產,而隨著政府大力發展觀光,這些戰地遺跡也都相繼成為賣點,深深吸引著訪客青睞。擎天廳與翟山坑道,都是經典的代表作。 戰時的金門,居於需要,構築許多軍事設施與地下坑道,打坑道幾乎是「構工作業」危險性最高的工作,並一度與「站海防哨」成為阿兵哥壓力最大的任務,卻也成為「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退伍後最為津津樂道的回憶。 每當陪著親友走過翟山坑道,讓人再三想起那段在太武山谷修煉的日子,住在那「冬暖夏涼」的天地中,若非拜現代科技之賜,可藉由電器照明來工作,伸手不見五指的洞中歲月真不知有多長?而「涼夏」的日子,坑道裡經常會「滴水」,更須經常把棉被枕頭拿到洞外曝晒,以免太潮濕而發霉發臭。 六零年代,大家開始瘋金庸小說,故事男主角常在坑道洞中閉關修煉,而成就一身武功絕學,不過故事的地點大都在乾燥的北方,而金門的坑道,除了擁有宏偉的美譽,還有潮濕的霉味,任何人連續閉關一個月不出門,恐怕骨頭不是生銹,就是得了風濕。 劉學長曾三度金門,兩度在山谷中同甘共苦成為同事,首次住進坑道時,恰逢金門雨季,操場上唏哩嘩啦,坑道裡叮叮咚咚,床上棉被常會濕了一大片,似乎是金門老天爺送給他的見面禮。廖學長曾因功受腿傷,住了三個月坑道,關節有些受不了,也就趕緊就醫保養。 林學長身懷絕技,在官校時曾拜老師傅學中醫,專攻針灸。太武山谷中的日子,公務之餘,也常發揮專長,為長官同事們分憂解愁,並分享一些養生保命的心得,最大的秘訣正是歷任指揮官所要求,「每天固定的運動」,而住在山谷中,「爬山」正是最為理想的運動,每當晨昏運動時間,老參總怕大家悶壞,全部趕到坑道外去爬山,老同事因而都未見有風濕之苦。 坑道生活除了有「潮濕」之苦外,最怕的是「霉味」之害,許多坑道庫房常年封閉,因潮濕而產生霉味,常會引人作嘔,即使是辦公室與寢室裡不常動到的死角,也常易生霉味,呼吸系統較脆弱的夥伴,健康常受影響。而對於每位學長而言,在坑道中「挑燈夜戰」數日後,走出坑道「吸一口新鮮空氣」,常認為是人生最大享受。 金門山脈構造都以花崗石為主,當挖掘成地下化工事時,堅固的岩脈構成如銅牆鐵壁般保護網,的確能安定人心。而媒體曾報導岩石坑道中藏著一種無形殺手「氡氣」,對於人體健康有害。所幸金門的坑道這種輻射性氣體較弱,太武山谷看來是個洞天福地,因為幾十年來,學長們來來往往,也都平安無事,而蒞金貴賓參訪翟山,面對這鬼斧神工,也都能欣喜的讚嘆。
-
金門應爭取世大運的單項比賽
日前臺北市勇奪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消息傳來,舉國振奮,咸認是臺灣國際行銷的絕佳良機,據了解,主辦單位將在北北基、桃園縣和新竹縣建置70個比賽場館和練習場地,所以單項比賽場地不會只拘限於臺北市內,甚至有些未列入上述規劃的縣市,如宜蘭縣,也展開了強力的遊說工作,希望成為帆船和體操項目的比賽場地,而遠在海峽彼岸的金門,則完全置身事外,渾然不知世大運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項目。 主辦世大運要花多少錢?根據台北市所提企劃案,約需新台幣375億,不過,體委會表示,由於許多場館整建的預算,台北市都已匡列,而選手村,也將以BOT方式興建,因此,實際上需要的經費僅需120億左右。然而不論是企劃案的375億,或是實際支出的120億,對於當前國家赤字居高不下的財政狀況,都是一種龐大的負擔,也因而導致社會訾議,甚至有進一步引發為政治效應之可能,因此如何開闢財源,以減少政府的負擔,避免世大運的負面觀感,是目前主辦單位思考的方向之一。 金門近年來受惠於金酒的暢銷,每年都有超過50億的稅後盈餘,有別於台灣其他縣市的高額赤字,金門的縣庫充盈,財務狀況良好,原具有極佳的投資條件,所以此時金門若向世大運爭取部份單項比賽在金門舉行,必要時甚至可認捐部分經費,應具一定的可行性。可惜長期以來,金門自限為離島,對於臺北重大活動的爭取參與,似乎都興趣缺缺,不僅世大運如此,國慶煙火及台灣燈會的輪序,金門似乎不在其中,而鄉親們居然也毫無怨言。其實金門雖身處離島,但臺金間的交通,十分順暢,松山飛金門不過一小時即可到達,並不比臺北到新竹的車程費時,何況大陸及外國選手還可選擇由廈門循小三通入境參賽,方便性尤佳,在兩岸關係大幅和緩後,金門的交通條件已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不能再以普通的離島視之,自限為離島的心態,尤不可取。 以現勢觀察,臺北市爭取舉辦的國際賽事的雄心,不會僅限於世大運一項,亞運、奧運將是下階段所要積極爭取的目標。金門在追求城市行銷的同時,若有機會搭個順風車,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次世大運金門若能爭取到部份單項運動來金比賽,就會與臺北市形成某種合作默契,甚至可能與臺北市建構爭取亞、奧運的城市同盟關係,有朝一日,亞、奧運在臺北舉行時,金門便能順理成章成為亞、奧運部分單項比賽的場址,那將是金門城市行銷的大好機會,值得金門慎重考慮。
-
金門澳門夢﹖
澳門是聞名於世界的東南亞賭城,2006年其博彩業收入一舉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搶下世界賭壇「一哥」的寶座。2008年立法院通過附屬在離島建設條例的「博奕條款」,再加上澎湖博奕公投的闖關失敗,金門地區開始有人正視金門變成澳門第二的可能性,筆者特別藉此針對此一議題提出看法。 澳門在1961年葡萄牙統治階段,葡澳政府將其規劃為一海外旅遊區,同時開放設賭。自此,澳門就與「賭」結下不解之緣。1999年,葡萄牙將澳門的主權回歸中國大陸,在當時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馬照跑、舞照跳」、「澳人治澳」的特區政策之下,澳門的賭業持續發展,政府並主導從一張牌照變成三張牌照,進而分拆為六張(牌照分為主、副兩張,三張變成六張),引進港資、美資等外資,讓永利、威尼斯等集團以全新的渡假村方式包裝博彩業並呈現在世人眼前。 澳門能在2006年搶下博彩業世界龍頭寶座主要拜CEPA(Mainland and Macau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所賜,一年動輒二、三千萬中國內地居民以「自由行」、「個人遊」方式來到澳門地區小試手氣或豪賭一番,馬上就為澳門帶來每年五、六十億美元的收入,也難怪一向反賭的新加坡、台灣等地立即修法開放博奕產業,就連泰國、日本等國家也有意跟進開放,搶食博奕產業這個大餅。 金門屬於中華民國離島之一,自然係可開發博奕產業的地區,但先天條件與歷史背景與澳門有天差地別,特別是島內居民看法相當兩極,政治人物基於選票考量,很少人可以堅決表態,積極推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從日前金門博奕公投撤案就可知道,在金門此一民風保守的小地方,要推動公投都要面臨無比的壓力,更何況是鼓吹爭取博奕產業的設置。 金門如果要發展博奕產業,勢必要以陸客為主要消費市場,特別是「自由行」的開通,博奕很有可能是吸引陸客上「門」的致命吸引力。但中國大陸禁賭卻是眾所皆知的,金門要搶食澳門博彩業這塊大餅,中國政府也不得不多加考量!再加上台灣政府提倡係以「觀光為主、博奕為輔」的新加坡渡假村模式,不可能允許賭牌濫發、賭場林立,所以金門要成為澳門第二,可能性頗低!
-
今之俠者──聽讀周雲蓬
「蛇只能看見運動著的東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裡有一千個太陽。很多深海的魚,眼睛退化成了兩個白點。能看見什麼,不能看見什麼,那是我們的宿命……」 ──周雲蓬寫在《中國孩子》前面的話 顏艾琳傳來了幾首電子音樂檔案,粗獷低啞的嗓子,唱的是一些彷如古調裡的簡單音符,唱著詩經樂府、唐詩古詞。靜夜聆聽還真的有一種回到古代的心境。艾琳說她深為這些歌聲而感動涕零;我比較遲鈍,沒有太大的情緒影響,不過隨後又聽了周雲蓬自創的幾首歌,終於也深受打動。是那種浪蕩不拘、雲遊四方的候鳥歌者,大江南北邊走邊唱、流浪過活。 後來,出版社送來簡體版的周雲蓬詩稿、散文以及歌詞、CD,委託我替繁體版的《責備春天》包裝設計。我得以更多面向的閱讀、仔細聆聽周雲蓬沙啞、瀟灑但是真情誠懇的歌聲。 然後,知道他是才華洋溢的走唱歌者,有自己的想法與主張,並不隨波逐流。他寫詩寫散文、他四處遊蕩、他是一個盲人,已經出版過多張音樂作品與詩集。在內地擁有廣大的讀者及歌友,他的獨行俠風格,迷惑了不少內地的文藝青年。這樣看來,對於周雲蓬的陌生以及一無所知,肯定是我們的損失。 聽周雲蓬唱《中國孩子》,想起三十年前的鹿港小鎮的黑色的羅大佑,那個衝撞傳統與揮霍狂妄的搖滾時代。他用簡單的吉他低沈地彈唱:「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火燒痛皮膚讓親娘心焦/不要做沙蘭鎮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著/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媽媽七天七夜不回家……」 讀周雲蓬的詩與散文,他極力地批判社會主義的窘態,對於蛻變中的人性貪婪與冷漠盡是不滿,藉著文字與歌聲表達他的抗議;卻不時流露出詩人關懷與多情。雲遊浪人風霜的外表之下,其實隱藏著纖纖細膩的人文情感,是多情而溫柔的落落漢子。 他的瞎,讓他更敏感地吸收了來自周遭的知識與訊息,讀他的文字。你幾乎要懷疑身為是盲人的真實性?或者正常視覺如我輩,對於外界的感受反而近乎全盲…… 「我到處走,寫詩唱歌,並非想證明什麼,只是我喜歡這種生活,喜歡像水一樣奔流激盪。我也不是那種愛向命運挑戰的人,並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運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形影相弔又若即若離,命運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幹它的,我幹我的,不過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罷了……」。
-
黑夜後的明天不說愁
最近忙著寫詩,把金門的霧、風、雨、艷陽都入詩入畫。詩的情境藏著時間的喟嘆,但不會折損奮飛的翅膀。詩中歲月長,那些隨滾輪滑走的日子,就讓它遺留在草堆裡,和月光一起升上中天,然後我再用松針一針一針編織,回到記憶的巢穴,再搭著天空裡的雁行翅膀,不讓美夢有任何一個愁字。 因為體質偏過敏,我在金門的生活一點也不輕鬆,得一直調整生活型態,才不會被畫畫顏料傷到眼,長時間面對筆電書寫,也得努力眨眼催發淚腺,不讓眼睛過度乾澀,才不會風一吹就淚流不止。 然而風風雨雨還是避不了,因為金門是一座海中島,常常都得經歷濃霧、狂風、豪雨、艷陽的急速轉變,所以我最近帶領學生創作的主題也充滿驚奇,寫完「霧來了」,再加「起風的時候」,緊接著走進「雨中的風景」。 一個下雨天,我撐著一把小陽傘去郵局寄書給友人,才走到半路全身就淋濕了四分之三,鞋子就像兩艘船,完全浸漫在排水不良的路面上,我心裡一直嘀咕,質疑何以一場雨就讓人行不得也。全身濕答答的我本想折返,但擅長挑戰的我不想中途放棄,便轉去上課處借了一把紅藍、綠、黃顏色的五百萬大傘。回程時買了一把淡紫色的傘,送還五百萬大傘後,便撐著新雨傘走回家。結果傘外下大雨,傘內細雨飄飄,雨絲順著傘骨與傘布接縫處不斷滲漏進來,我一直仰頭探看漏雨的地方,心裡一邊嘀咕,怎會有品質如此差的傘啊,不知能不能換貨,不然就只能留著晴天用了。 這時一陣惱人的狂風吹來,傘骨折斷了,連晴天可用的傘也泡湯了。後來我聽到路上行人說,這風簡直比颱風還大啊,站都站不住腳啊,還好我最近胖了一點,才沒被風給吹倒,但心裡的懊惱更甚,因為每次努力創作的下場就是會越來越有「分量」,哎,誰叫靈魂的重量只有三十五克呢。也許寫詩的靈魂還會更輕呢。 狂風吹的這一日,我下課後去麵包店買了一顆「炸彈」,那種內附奶酥的老式麵包是我童年就吃過的,我一直懷舊的常常購買它,出了麵包店遇上一位學生家長,閒聊了幾句,學生嚷著肚子餓,家長遞給他一百元,就在「接手」的一瞬間一百元被狂風吹走了,吹上三層樓後降落下來,接著又被捲吹上五層樓,再降落後像一條龍四處舞動,我們師生三個人一直奔跑著追那一百元,連路人都來幫忙追錢,但最後還是敗給狂風,一百元一溜煙吹不見了,但這結局一點也沒「破財」的傷感,大家都在街頭大笑,因為那過程實在太好玩、太好笑了。 至於濃霧,那飄渺、虛無卻又真實存在的美感,我寫信對友人說,我要好好醞釀來寫詩,當作教學相長的優良示範。因為黑夜後的明天不許說愁,即使風狂、雨大、濃霧化不開、烈日灼身,在每一首詩與每一幅畫的間隙,仍存在著大自然美妙的變化,值得你細細品嚐。
-
夢鄉穿砲彈雲雀在唱歌◎
八二三烽火遊子李錫奇偕朱為白、廖修平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揭開《藝林鼎足》聯展後的晚宴,高粱與紅酒的對決,李子恆被催促登台獻唱他詞曲的兩首歌,《秋蟬》與《番薯情》,從「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音韻轉折到「感情埋土腳,孤單青春無人問,夢鄉穿砲彈,滿山的番薯藤切勿會斷」,無論台灣客、金門臉,霎時間,喧鬧到靜默,只聽見了「夢鄉穿砲彈」的歌,也看到了一座佈滿「滿山的番薯藤」的島。 人潮散去後,與李子恆喝咖啡,他惋嘆著砲擊歲月的番薯田童年,是一種形影、聲音忽高忽低、忽遠忽近,島民暱稱「圃丟仔」的小小雲雀,輕靈地在空中為我們警戒,也為我們唱歌;而今,「圃丟仔」顯然在砲聲不再的田野上消逝了。前不久,李子恆要為〈金沙溪〉譜曲時,才又從一張英國百年搖滾樂團的專輯中錄到一小段「圃丟仔」的聲音。砲火與雲雀交織,混聲的晝夜,如今都化作了鄉愁。 現在,我捧讀著張友漁《砲來了,金門快跑!》的五萬字書稿,「福爾摩沙冒險小說」系列書之一。從第一章〈鐵盒裡的秘密〉到第十二章〈真相〉,少年小浯和阿志,為了一篇記錄調查作業,兩人探入一座長滿雜草,斑駁陳舊的防空洞,發現一個鏽蝕的鐵盒,打開之後,裡頭躺著日記本,以及土地所有權、房屋修繕補償證明書,還有兩個信封,分別寫著「遺書」、「給撿到這個鐵盒的人」。「我是李天助,當你們看到這份遺囑的時候,就表示我已經死了。因為,只要活著,這個鐵盒不曾離身。」穿梭時空近半世紀,洞中的臉在這裡浮現,鐵盒子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宛若懸疑電影情節的小說佈局,《砲來了,金門快跑!》的靈魂是「鐵盒裡」的主角李天助,從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到一九六○年六月十九日,寫給兒子李大洲的一頁頁日記:「十月六日,解放軍又廣播說停止砲擊七天,那天我就決定送你們到台灣」;「大洲,希望你能明白爸爸的用心,等你再長大一點,就會明白我什麼非留下來不可,我必須看顧祖先留下來的房子和土地」;「我坐在坑洞裡的凳子上,看著牆上的日曆,上頭的數字是7,忽然覺得好笑起來,這也是一種世界奇觀吧!沒有哪一個地方像金門人這樣,時時刻刻都得記住今天是幾號?明天又是幾號?」;「每次砲來了,從住家繞過彎彎曲曲的巷子跑到防空洞真的很麻煩。有時候三更半夜還沒睡醒就得爬起來躲砲彈,撞上誰家的水缸、柱子是常有的事。很多人開始在家裡或屋旁挖坑道,先挖個洞,將就躲著,上頭蓋個門板或其他遮蔽物,防止砲彈碎片或房子倒塌時磚瓦砸下來;躲砲彈的時候就動手挖,躲著躲著,坑道就挖好了」;「金門啊!為什麼這麼多災多難?當我們以為和平就要來了,砲彈好像會讀人心思似的,馬上飛過來告訴你,別妄想了,要和平嗎?下輩子吧!」 兩個男生的防空洞作業,意外掘出烽火當年,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戰地日記,以及一段埋藏了四十年的秘密;再又透過搭乘一輛「到任何地方」的公車送交日記的過程,在霧季中舖陳出金門人與台灣觀光客、廈門旅客、老兵的對話,及至發生一件登上頭條新聞的「瘋狂司機撞出意外的巧合,小浯送給大洲意外的禮物」。 兩名少年,一座防空洞,一個鐵盒,一本日記、一輛公車,卻能時空交錯,穿越海峽,從冷戰砲擊到和平交會,整個金門的故事與命運就藏在一座封存的坑洞以及一個「鐵盒子」內,作者簡直是比金門人還會說金門故事的高手。 「為了寫這本書,我再一次來到金門,租了一輛摩托車,繞了金門三圈,坐公車閒晃了一整天,讀了一大落關於金門的書籍,終於,當我重新站在防空洞洞口時,我可以聽見悲傷、絕望與哭泣的聲音;我嗅聞到曾經存在的死亡的氣息,感覺死神的逼近,近到幾乎可以感受到惡魔貼著我的脖子呼出來的熱氣。」故事終了,我才在花蓮女子張友漁的〈乾一杯吧!為了戰神終於褪下戰衣〉的後記中,尋著了《砲來了,金門快跑!》的書寫情感。但那不應是悲傷、絕望與哭泣的聲音。夢鄉穿砲彈後,我彷彿再一次看見雲雀「圃丟仔」飛回來了,在番薯田的上空,自在地唱著歌。
-
金門香港夢﹖
兩岸情勢逐漸步上軌道,金門的角色扮演再度成為話題,有學者認為「小兩岸」金、廈應學習香港與深圳模式,有民眾則認為金門應以澳門為師、發展觀光博奕。筆者日前有幸前往港、澳進行學術訪問,特別提供一些想法給讀者參考。 香港島原本是一個只有幾千人口的小漁村,滿清王朝將其割讓給大英帝國之後,一路幸運地躲過太平天國、國共內戰及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大量青壯人口湧入、再加上英國政府所打下的政經建設良好基礎,逐步發展成一座現代化、亞太地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也與韓國、台灣及新加坡併稱「亞洲四小龍」。 現今的香港主要包含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等三部分,土地約1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儘管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後,仍係一實行資本主義的行政特區。全區約有85%以上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批發業、零售業,因其生產重心皆已移至中國內地。目前的香港係國際重要的金融、航運中心,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富裕、繁榮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素有「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的美名。 客觀而言,要與香港相比,需要台灣島才能匹配。因為金門的人口太少,連基本的島內經濟都不易維持。更何況,近幾年大量入籍的人口,如果不是拜「小三通」所賜,便是受「福利模範縣」所吸引,這些「幽靈人口」對金門的消費市場貢獻十分有限,更甭論能有「同島一命」的決心,共同為金門的未來打拚! 再者,金門雖有地利之便,但缺乏足夠吞吐量的機場、港埠設施,水、電等基礎設施都有待大筆預算投資建設,最重要的,金門也非中國大陸轄下的「特別行政區」,政治高度無法與香港、廈門相提並論,相對的政策與法規自然也大大的阻絕了金門的發展出路。 廈門這幾年的快速成長,相信是所有金門鄉親有目共睹的!相較於廈門,金門的成長相當有限,因此與廈門的差距只有愈來愈大!我們不能忽視,與金門對接的層級已從廈門「市」轉變成翔安「區」的事實,特別是平潭島的快速開發,大有取代金門成為兩岸交通、航運樞紐角色的可能性,金門如果還不能急起直追,馬上就淪落到被邊緣化的命運,比下香港、追上廈門都將成為遙不可及的夢!
-
人類環境倫理的真諦
人類數千年來都停滯在人類道德行為及倫理關係中,因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所有價值的來源和萬物的規範,都是以人類為中心,因此也開始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之產生。他們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大自然對人類來說只具工具性價值,人類具有優越特性,所以超越自然萬物,人類與其他生物無倫理關係,因而形成人類中心信念與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 環境倫理學真正興起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將倫理關係從人類延伸至其他生物,這乃是因為工業革命後,地球環境遭到劇烈迫害。為要恢復原有環境,因此倡導防治環境污染及生態保護,讓人們了解及改變環境態度的因果關係,因而產生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道德關係。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於1962年發表她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她指出:「人類大量使用殺蟲劑DDT,可能使得這個世界不再有蟲鳴鳥叫,已傷害無數的生命,不但破壞自然生態,而且將毒害人類。」從而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當環境倫理演進到生命中心倫理時,開始主張尊重生命個體,並給予道德考慮,專家們認為只有生命本身具有價值,物種和生態系則無。主張動物個體生命利益平等,動物與人類一樣有中樞神經系統,能感受外來刺激,我們不該認為動物無語言能力而不給予道德考慮。且人類的平等是基於利益平等的原理,同時也應該作為人與其他物種間的道德基礎。因生命主體都具有傳承的或天賦的價值,值得人類尊重,因此所有動物都應給予道德考慮。史懷哲也認為每個生物都具有生存意志,人類正確的行為就是對每個有生存意志的生物給予道德尊重。泰勒是尊重自然倫理學說(1981;1986)最完整的理論,他認為尊重自然,以生命為中心的自然觀是人類之天賦價值。 最後演進到生態中心倫理,他們是以生態系整體的觀點討論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並認為自然生態的動物、植物和生態系均具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應接受我們人類的尊重與道德考量。不能以對人類是否有價值作為衡量,強調生態系整體的倫理關係,生態系中,生物藉互利的方式與生物及非生物進行互動關係,因此生態中心倫理重視生態系的整體性,重視價值觀的改變。今日環境的危機起源於現代人的觀念偏差,要解決環境危機必須改變人類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 由以上論述,我們知道因為人類的優越感,造成今日嚴重的生態浩劫與環境的危機。為了要讓地球環境生生不息,造福後代的子子孫孫,永續發展,提升文明生活的品質,維護「同世代」和「跨世代」的公平正義,我們要發揮鄉土之愛,自求多福。但要達到維護文明生活的品質,是很困難的,必須要有極高的「智慧」與「科技」,才有可能開創健康、安全、舒適,且能永續的文明國家。地區生態環境條件優美,面對未來發展需求問題,雖然有持續開發的必要,但必須以「生態保育策略」,保留現有未開發的資源,以提昇目前已開發資源的生產和耗用效率。如此,不僅同樣可解決需求的問題,而且保有較多的發展潛力,以期更能永續。金門未來的發展,除了要尊重環境倫理外,還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整合,特別是與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整合。應著重於「整體固本之道」,放棄「個體治標之法」。尤其以生態與生活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提昇地區的生存發展,才是地區永續文明生活的根本,建立環境倫理,人類永保安康,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才是我們人類的「基本共識」。
-
一場思辨之旅
接觸到《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確是機緣。想不起是那一天在電視上偶然一瞥,直覺認為是類似《舌戰羊皮卷》(Francis L.Wellman著,哈佛法學院列為辯論學必讀參考書) 的電視影集。及待數日後又看到這個節目,駐目後才發現大有學問,何止值得一看。 這個緣於2009年,哈佛首開紀錄,將上課實況剪輯成12個鐘頭,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的節目:「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原本是知名哲學家邁可.桑德爾 (Michael Sandel)的上課內容。但可知在1980年桑德爾首次開授這課時,學生只有15人,隨著口耳相傳,學生年年激增,每每破千,累計學生人數已超過一萬五千人,桃李遍及各界菁英,哈佛大學於是決定將上課實況於公視播出,更把教學內容寫成書。整個2010年下半年,日本、中國、韓國都在討論「桑德爾熱潮」,何止是洛陽紙貴而已。 這位曾獲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Harvard- Radcliffe Phi Beta Kappa Teaching Prize)、美國政治學會特別成就獎,有教學天才的桑德爾。《中國新聞週刊》在2010年底,即將他選為年度「最有影響力人物」。余英時先生更推荐其書說:這是一部道德推理的示範之作。Justice是西方道德哲學中,一個最複雜難解的中心觀念,自古迄今,論者無數。作者以有限篇幅處理這一難題,對每一重要學派的理論,都進行了透闢的分析和闡釋。深入淺出,筆下如行雲流水,又「能近取譬」,運用眼前事例說理。他的思辨方式也引人入勝:時而「周道如矢」,直貫而下;時而峰迴路轉,蜿蜒以出。這本書可以大大提升讀者思維和判斷的能力。 其實深入其堂奧,當會發現,本課(書)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在於思考力的訓練,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更可以說,其真正的宗旨,應該是希望學子(讀者)能做個自我澈底檢視:清楚自己的信念價值;而非人云亦云,甚而盲目崇拜!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更讓我們親沐教學者的一流修煉:尊重人人的思考力,不灌輸,只引導。他帶領讀者,在直覺反應與正義原則之間,來回思考。怪不得《經濟學人》稱讚道:讀這本書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哈佛學生擠破頭要進桑德爾的「正義」課。 看完了影集後,不但有一探一流學府上課實境的喜悅,以便取長補短,內心更有一種清風明月的感觸。想起多年來,每每在試卷上註明:「大學教育,首在培育獨立、正確的思考能力;因此沒有標準答案!寫出內心的真意,且言之有物、推之有理的思想,才是最正確的答案。放心吧,同學們加油!」但我何嘗敢居功,因為這思想全來自先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訓!
-
自由意志
電影《侏儸紀公園》中有一句名言:「生命會找到它自己的出口。」西班牙哲學家薩巴特(Fernando Savater)在《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中說:「每個人的生活,至少在部份程度上是他自己想要的那種樣子。」兩段格言告訴我們的是:做為生物之一的人類,除了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限制之外,其實都有一種本能,也就是了解自己,並為自己找尋最好的生活方式。當然這種尋覓的前提是自由意志,因為奴隸是不可能決定自我命運的。 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人除了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還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薩巴特在前書中以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和希臘聯軍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決戰為例,說明赫克托之所以為國捐軀,成為特洛伊英雄,完全出於自由意志。赫克托明白,挑戰阿基里斯,他一無勝算,雖然他從小的教育訓練他成為一個勇者,不可背叛臣民,但在生死交關之際,赫克托仍可選擇與妻小自秘道逃生。最後,赫克托仍決定面對挑戰,面對降臨自己身上的命運,顯然是基於自由意志。 同樣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決定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我們絕對可以決定我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換言之,我們可以對事情做出自由的回應。赫克托的決定如果是基於命令或傳統、教養的習慣,甚至迫於他人的壓力,那他的決定就不是自由的,但從荷馬的描寫中,我們知道赫克托知道他自己有許多選擇,譬如把美豔的海倫交還給阿加曼儂,求取兩國和平,但赫克托選擇了保護弟弟與海倫,顯示他的決定是出於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也讓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沉重到使許多人寧願放棄自由。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1991-1980)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對此有很精到的闡述。他提到社會越自由越民主,人的選擇越多元,但自由的另一面相其實是責任,於是有些人為了逃避責任,寧願放棄自由。最明顯的例子是人對流行的盲從,躲在流行的面紗之後,我們就可省卻同儕的壓力及活出不同於人、活出自我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