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寧中45──有品質﹑有品德﹐有品味
民國95年8月接任寧中小,我肩負的責任就是賡續寧中優良的傳統,期望透過課程,讓學生有效的學習,我們依據地域的差異性,學生的成長背景,希望建立「品牌化」的教育,讓學校有好口碑,有知名度、美譽度和信賴度,五年來我和寧中小的同仁都朝此目標努力。 我們都了解辦教育不是直線式工廠量化的生產,因此如何在中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有基本知識、愛運動會運動、擁有良好生活常規,就是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目標。 因此推動適性教學,開發具有創意性、特色性的教學活動,便一直是我和同仁努力的目標,我們希望寧中小能夠提供給學生最優質的教學環境,能夠聘任到最優質有愛心耐心、有學識會教導的老師群,我們都懷抱一個目標,希望能教導出好體格、好品德、有條理、守規矩的學生,因此在我校,我們透過管樂訓練、運動體能訓練、環境認知教育、鄉土文化探勘、閱讀活動、品德教育、藝術教學、社區服務等課程,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演出漂亮的主角,鼓勵學生能夠動腦筋、想點子,不斷的超越自己,培養堅強的鬥志,不屈不撓的精神。 五年來,我發現寧中小的學生,都很純樸可愛,行為規矩,沒有赤野野的搗亂者,我們老師同仁也堅信「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能夠全方位學習,平衡發展,能以不同的視野角度看待人生價值,有實質的收穫才重要。」,因此我們教育的方向是「全人教育」,我們寬慰的是在老師同仁辛苦的教導下,我們的學生獲得許多全國性、地區性的獎項,我們讓寧中小受到矚目,不被邊緣化,這是讓身為校長的我,衷心感佩感念感激的。 五年來,我們讓寧中小的校園環境整個脫胎換骨,美化綠化生態化的環境再造,讓訪客走進校園都有置身公園的讚嘆;教學設備一再更新,讓教師學生都能應用實際有效的教學輔具進行教學,這是我要感謝教育局的長官,以及社會各界賢達、家長會的支持與幫助,寧中小才有如此精良先進的教學設施。 在慶祝我校45歲生日之際,我想鼓勵學生:「腳踏實地、胸懷大志、眼光放遠」,要求自己「追求知識、鍛鍊鬥志、培養創意」的學習態度,不斷的要求自我超越,堅信贏自己比贏別人更有意義;我想勉勵同仁:「專業階級,並不是先天的產物,而是靠後天實力取勝的新社會階級。這些人極力排除舊世紀的不合理和無效率,目的無非是在二十一世紀,增加一群能夠讓國家再突破的新人才。」(引用大前研一的話),讓我們一起來為國家為社會為家鄉培育新興人才而努力;我想拜託敬愛的家長,支持我校的「全人教育」,我們不偏重智育,希望能夠讓我們的子弟多元的學習,奠定「有品質、有品德,有品味」的人生基礎,我相信他們將來長大後絕對不會輸給只會考試、分數唯一的人,他們的人生一定會更精采豐富。 最後,祝福寧中小的「品牌」,永遠耀眼輝煌,昌隆萬代。
-
杜絕關說用人唯才
針對網友在網路上發起連署,訴求金酒公司擴大徵才,創造地區就業機會一事,前次我們談到,金酒公司做為金門本地最重要的公營企業,確實動見觀瞻,任何徵才、採購、發包,唯有公開透明,方能贏得鄉親信任。 其實,豈止金酒公司,地區各政府機關、各級學校,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同樣可觀,公部門除了提供編制內正式職缺外,尚有不少定期、不定期的約聘僱工作機會,儘管公家機關釋放此類職缺時大多會公告周知,徵才時也大多採用公開招考的方式,然而,無可諱言,不少人還是有公家飯碗應該可以藉由關說取得的聯想,實務上,也確實有不少名為公開招考的考試反引起諸多爭議甚至出現弊端。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或因公家機關徵人作業仍無法完全做到完全公開透明,以致引人物議與不當聯想;一方面,當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真有關說、走後門的陋習,久而久之,一般人對於公部門所謂公開招考之類的徵才活動,當然也就心存偏見,其結果不僅使得人民懷疑考試的公平性,認為唯有關說請託方為錄取正道,更連帶斷送人民對政府機關的公信力。 我們以為,用人唯才不僅是公、私部門選才唯一標準,如何建立一套公正、公開、可以讓人信任的選才機制,在人際關係、社會關係高度重疊緊密的金門,更是杜絕關說的根本之道。 有個朋友在台灣某縣市政府服務,日前跟筆者分享了一個有效杜絕關說的經驗,頗值得分享。 為了杜絕關說,朋友的主管一開始只是告誡僚屬不收受訪客任何禮品,儘管如此,仍有不死心者,千方百計致意送禮,或託相關有力人士協助,或在首長一早上班時直接到住處堵人,或乾脆在首長下班後直接送至辦公室,目的不外就是希望首長能多關照,該名首長實不勝其擾,在多次拒絕無效之後,最後只好使出絕招:凡送禮者,即刻原封不動送交政風單位進行後續處理,不消多時,果然再無送禮關說者,此舉看似不近人情,實則此一非常手段,不僅維護了首長自身之令譽,向來被視為無法杜絕的關說,更從此與其絕緣,足見杜絕不法關說,不為也,非不能也。 公務員接受關說、收受賄賂,一旦東窗事發,不但必須面臨司法審判,更是傷害人民對政府信賴的元兇,相信在杜絕走後門的陋習,建立讓人民可以信任的徵才機制後,除能阻斷關說請託,更有助於提高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
孟府郎君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阿聯首都阿布扎比的會議,宣佈泉州南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南音是泉州故鄉之音,維繫了閩南、台灣、港澳及東南亞僑鄉鄉親之情。泉州文化界八年漫長期待所取得的,顯示了南音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價值。歷經千年歷史,文化積澱形成的南音,成為全人類共同珍視的文化遺產,這是歷代先民薪火相傳的結晶,是集體智慧心血創造的民族瑰寶。 泉州南音是中國音樂史上千年的「活化石」,流傳至今,供奉樂神「郎君大仙」-孟昶,五代後蜀國君,居錦城(四川成都)。孟昶其人「美豐儀、喜獵、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其妻徐慧妃才色俱佳,尤長於宮詞,稱花蕊夫人。宋兵入川,蜀亡,孟昶攜花蕊夫人赴汴京見宋太祖趙匡胤,被封秦國公,七日而卒,宋太祖收納花蕊夫人。夫人亡國之嘆:「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心念前夫孟昶,繪執弓射彈畫像私奉之,宋太祖問此何神耶?妙答此神張仙,奉者得子。太祖忙焚香拜祝,後果生子,大喜,敕封「郎君大仙」,賜春秋二祭。 「郎君大仙」傳到福建泉州,南音界尊為祖師。孟昶工聲曲,花蕊夫人長於宮詞,兩人合創音樂自成一體並流傳江南,可能是南音的初始雛形。夫人傳世宮詞41首,有句如:「太常奏備三千曲,樂府新調十二鍾」、「逢著五弦琴繡袋,宜春院裏按歌回」、「玉簫改調箏移柱,催換紅羅繡舞筵」。孟昶在位時,命趙崇祚出版《花間集》,是中國唯一傳世的燕樂歌詞集。這些詞作都是文人貴族為歌台舞榭,享樂生活而寫的,綺旎公子、繡幌佳人眉眼傳情,當筵歌唱,辭藻極盡軟媚香豔之能事。南音的前期基礎是燕樂,孟昶自然被推崇為南音始祖。 「郎君大仙」賜春秋二祭傳入泉州,泉南都是前朝舊臣遺民,假借聖意而奉拜舊主,大唱故國燕樂花間調與孟昶遺曲,悲悲淒淒漸成了泉州南音。靖康之變,宋室南渡,趙氏嫡系經過輾轉遷入泉州,其中那些被宋太祖選入教坊的後蜀樂工的後裔,自然會把原先的音樂文化,及樂神尊崇的傳統,一併帶入泉州。後蜀君孟昶從四川成都入宋成仙,然後仙風遠駕福建,成為泉州南音的始祖樂神。春祭二月十二日;秋祭八月十二日。祭拜之儀:三弦、南琶、執板歌者、洞簫、二弦五人面向「孟府郎君」神像,唱奏《金爐寶篆》祭曲。眾弦友手執一支香靜心祝拜祖師,剔挑弦管世代相傳,「郎君祭」文化與南音是一個歷史的傳承。 「金門樂府傳統樂團」傳承南音已歷十有二年,在南音的歷史長河算是年輕的。近來樂府整修內裝,闢成一間精緻室內南樂的演秀場。中堂高懸木刻匾、長案桌、繡裙八仙桌、螭虎窗雕、浮雕門神、御賜涼傘。裝潢天篷、漆髹白牆,張燈結綵,美輪美奐,古色古香。我一時興起,親手粧佛安金一尊樂神「孟府郎君」。郎君的造型,立姿美髯,右手高舉金彈丸,左手靠腰執彎弓。郎君擅射彈,如古人「斷竹,續竹,飛土,逐 (肉)」,斷伐野竹,連接竹條製弓弩(與射箭的弓弦同式),用泥陶彈丸來射獵。淺色武袖墨綠文袍,腰繫紅紮靠行當,袍滾金邊,金繡印紋,頭戴金冠垂一雙軟翅,玉樹臨風,錦繡曜日。當擇吉日選良辰,醮作開光安座,享千秋香煙,使南音繞梁不絕於耳,薪火不斷於金門,「金門樂府」粧點了「孟府」的神氣,並非爭艷於前代不堪回首的故國。警於今者,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放鄭聲,遠佞人。玩物喪志,聲色犬馬誤國,誤盡蒼生!
-
一件毛背心
北國的冬日來得又快又急,原本還是處處繽紛燦爛的楓紅,經數日連綿細雨後,緊接著颳起強風,樹上葉子幾乎被掃落得精光;還一度造成數萬戶住家的停電,氣溫也急遽下降。 天氣冷了,從衣櫃取出了毛背心,這是件咖啡色毛背心,是母親為我編織的。那年,離開家鄉,臨行時母親為我們全家每人織了件毛衣。母親知道我喜歡穿寬鬆的衣服,特別將這背心織大一些。每到冬天,天氣轉冷我便將這背心拿出來加添。 說到母親編織的毛背心,我不由得想起昔日幾件母親做女紅手藝的往事來。打從我童年上小學背的書包,便是母親縫製的。每次背起那卡其布縫製的小書包上學,心裡就充滿喜悅與驕傲。記得母親也幫我們縫製帽子,說來好笑,現在回想,那帽子的樣式與對岸共軍的帽子幾乎是一個樣,或許,那時兩岸正同時流行這款帽子。只是對岸土黃色的軍帽有一顆紅色星星;而我們藍色帽子,別著一個可愛小徽章。 除了書包、帽子,母親也縫製衣服。童年是個艱困的年代,每到過年母親除了忙著清洗內外、蒸糕、拜拜,便是張羅孩子的新衣服。為了讓孩子過年能像其他人家的孩子有新衣服可穿,母親常常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記得有一年,母親跟大街上賣布匹的親戚賒欠一大匹卡其布,在過年前,趁著忙完家務的夜裡趕工,一件件的車、一件件的縫。我仍忘不了那寒冬,午夜醒來見母親仍在一燈如豆下,聚精會神手搖著縫紉機縫製衣服的畫面。 母親也枕頭套、布門簾。通常母親先縫好白色枕頭套,然後找來花草圖案,以複寫紙將圖案複製在枕頭套上,接著上各種色彩的線。臥房的門簾是一塊遮門的白色布匹,外頭上方又多了一小截白色的「門簾頭」,圖案就在這一截布上。上花草、鳥兒,有時也上「吉祥」、「如意」等字句。 想到一根毛線可以織成一件毛衣的神奇,就讓人讚嘆!而母親編織的毛背心還有菱形正反兩面的簡單圖案變化,對於編織毛衣沒有一點概念的我,看著圖案經常看得出神。雖我甚為喜歡這件咖啡色毛背心,也為母親仍有充沛的精神、一雙靈巧的手感到高興,但我還是不忍讓母親費這麼多心神與眼力。
-
情緒
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有喜怒哀樂,但什麼時候該表現出何種情緒,不但攸關人際關係,更代表了個人的涵養與素質。 人偶爾都有放縱的時候。大學時期,有位同學頗似隱士;不喜歡交際、不喜歡外出,也不喜歡洗澡。於是乎他的身上、所處的房間,總是散發著一股濃郁的體味,許多人敬而遠之,喜歡找他磨蹭的,總不免酸他一句「ㄊㄞ ㄍㄜ 人」,他老兄倒也不以為意。這樣的人,高興做自己,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妨礙,沒太多人會指責他的不是。 而有些人,情緒起伏頗大,平素與人無爭,但偶爾不知怎地,一點小小的觸引,就會令其大發雷霆。某日,某師在下課時分路過空地,見一票學生在練習歌唱,便嘀咕了幾句;某生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便「哼」了一聲,不料便招來該師劈頭一打,外加訓斥若干。眾生有勸阻的,有回嘴的,一時間該師便口不擇言,連「某某班王八蛋」都出嘴了。女兒同我轉述情況,頗為同學的際遇不平。 就此事看來,老師、學生俱皆有情緒管理不當的問題;那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樣的師生關係適不適合存在於第一線的教育,又是否為負面的身教與學習?再舉個有關情緒的例子。 有個犯人,在法庭被判死刑之際,法官問他:「你還有沒有什麼要說的?」他回了一句:「幹!」 法官一聽大怒,足足訓斥了犯人半個鐘頭。犯人聽完之後對法官說:「法官大人,你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聽了我一句髒話便會如此動怒;我只有國中畢業,當我看到老婆跟別的男人在床上,一時衝動把他殺了,和你恐怕也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相同的情緒反應,在不同的情境裡,可能產生天差地別的際遇。多數老師會教導孩子要尊師重道、用功讀書,卻鮮有教導他們要做好情緒管理的,而易暴怒的師長,在身教、言教上,更難獲得孩子們的認同。 有道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在世間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溝通、交往,免不了產生大小不一的磨擦與齟齬。不論是隱士、法官、罪犯、老師或學生,都應該在適當的情境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為沒有人能替代你,更沒有人應該無端的去承受他人驟如暴雨的情緒。 請試著在各樣的情境裡,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吧,讓自己的熱情用在對的地方,留下正確的人生軌跡!
-
勾起鄉愁味蕾的一本書
姊妹倆都愛吃家鄉菜,經常是憑著記憶中殘留的味蕾印象,去拼湊出一道道家鄉口味的菜餚,譬如「七餅」、「宴菜」、「點心麵」、「封肉」等等,幸好兩人的丈夫又都是同鄉,經過大家的品頭論足,通常也能找回七八成的道地口味,只是在揣摩中試驗的火候,經常是添來減去的不穩定狀態,如今,有了這一本「島嶼食事」來當參考書,可就便當多了,久遠的模糊印象,一個個鮮明了起來,滾雪球似的記憶,隨著這些菜名在翻騰絞動,沉重的鄉愁,隨著這本書,一起挑起遙遠的鄉思。 小時候,勾起味蕾的除了拜拜時才吃得到的「蚵仔炸」之外,就是家有「人客」才吃得到的「點心麵」了,人客一般都是遠道而來,不管早晚,待客之道都是先奉上一杯茶,母親就會下廚煮一大碗公的蚵仔麵,最上一層是肉片,下一層是白花花的肥蚵,再下一層才是條條分明的麵條,端上桌之前再撒上一點蔥頭油,香噴四溢的端出來,直叫在一旁的我等流口水,在那物質嚴重缺乏的年代,一碗公的點心麵可是難得一吃的珍饈,懂禮數的人客一般都會留下一半以饗眾小孩分食,這麼鮮美的記憶,想必年齡相仿者都有印象才是。 「麵茶」也是寒冬颯颯時一道極為美味的甜點,上山耕作或是下海捕魚前,母親都會泡一碗公的「麵茶」給父親暖暖胃,用豬油與紅蔥頭拌炒過的麵茶淋上熱開水,散發出來的熱氣和香氣,真是無法形容的美味,母親去世後,再也不曾嚐過乾吃濕吃都很香的麵茶真味,如同紅龜粿、發粿一般,在市場上買到的商品永遠不及當年印象,不知是味蕾的執著或是鄉愁作崇啊? 「七餅」是姊妹倆自認為最得母親真傳的一道菜,只要買得到潤餅皮,順手拈來的豆腐干、肉絲及各色蔬菜、精刀細切之後,怎麼配炒都能炒出濃濃家鄉味,若能得以家鄉石蚵,那更是道地的家鄉味「七餅」,每做一次,總會盡可能菜色俱全的吃個三兩天,因為這是唯一的一道全家人都喜愛的金門菜,而只有家鄉石蚵、地瓜粉才能呈現道地口味的蚵仔煎,蚵仔湯更是可遇不可求的餐桌珍饈,若非天時地利亦不可得的肥蚵,往往失之交臂在不是時節的悵惘裡黯然喟嘆著。 至於「宴菜」這一道宴席菜,還真是百試不得其「味」,幸得「島嶼食事」以文圖並茂的方式再現「館棧」辦桌私房手藝,細列食材詳敘刀工火候與做法,一道一道地臨其席如聞其香如啖其味,一篇讀完,竟能稍解鄉愁聊勝於無的自嘲一番,下回以書照表操課,看姊妹們誰能再現家鄉菜的真味,有了此書做為依據,吾等必能事半功倍爾!
-
寫給一株開花的植物
因為創作和獨處的時間很長,我很習慣一個人做一切事情,對我而言生命是一首流動的歌,我像山野裡一株開花的植物,總是自在開自在落,不管是否有人欣賞、禮讚,我都要順著自然的節奏開花。 我常對女性朋友說,千萬別因為遭遇挫折而變成一株不開花的植物。這提醒與黽勉乃因我常聽到一些故事。一些優質而善良的人在遭遇不幸的挫折時,內心的傷痕總是特別深特別痛,但這深與痛可以激發自己的潛能,開出一朵更美艷的花朵。 生日這一天,我的一篇專欄刊登了。因為新出了一本散文集,這一日電台安排有一個專訪,主持人特別提了「金門高粱」的芳烈,因為書名是「再多亮一顆星也不會醉」。而我在闡述花崗岩文化底蘊,解說「最醇美的酒是在心中醞釀的,故鄉的酒香安慰了敏感的旅人靈魂,只會讓人陶醉,不會讓故鄉人心碎!」之後,也談了自己的多元創作、家鄉土地滋養我的脈絡因緣。 這一日午後,我去海邊漫步,發現沙灘上一處水流沖激的地方,柔軟的沙地被切割成斷崖峭壁的風景,那包含細砂、碎石、蚵殼及各種土質匯集成的層次沙灘風景,真是一處絕美的斷崖峭壁景色,但我用手輕輕一劃一撥,它就完全瓦解了,我玩了一會兒改造場景的遊戲,便繼續沿著沙灘漫步。 我沿著一條明顯的車痕往前走,一邊想那應該是性能很好的一輛沙灘車,當它馳騁在海天一色的風景中時,海風一定也會想和它競速,所以倒不如下車來和海風、海浪握握手,讓一頭年輕的頭髮狂飆在藍天白雲下,那景色一定更加抒情唯美。因為心裡這樣想著,所以我沿著車痕走了一段路就停了,停下來玩沙、撥沙、踩浪、哼歌,給自己一個美麗的生日,一邊又想,如果沿著沙灘一直走下去,走到地老天荒,走到世界的盡頭,我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呢? 後來我還是踩著自己的腳印、疊著自己的過去走進未來,未來在我的前方招展,包括我來到海邊時經過的一處斜坡,一大片芒花也舒舒服服攤在太陽下招展,它們的顏色姿態有的稀薄、有的濃密、有的雪白、有的已轉成褐灰,時間與風聲一直陪伴著它們,由青春轉化到成熟、再接受老化凋萎,但每一個過程都有其美麗之處。藍天、海浪、芒花與風之歌都不需要特別在意誕生的日子,但他們都願意陪我過生日,所以我拔了幾根芒花,聞了聞,果然歲月的氣味沒有變。 隔日同窗好友在機場送我一份精美的禮物,我們會合了我尚在書寫中的傳記主角,從機場轉赴碼頭,一起奔赴對岸,雖然每一朵浪花捲起的姿勢不同,風聲也難測,但船總是要向前航行的,一個波峰啣接一個波峰,總有美麗的瞬間狂喜。 人在廈門,我利用空檔在夜裡搬了家,一邊思量著該怎樣把繪畫原料周全的移動兩岸之間,讓色彩安撫我漂泊的無奈。我又想起生日那天接受電台專訪時,主持人很感性的念了一段我的新書封底的一段引言:「島嶼的外面就是海洋,打開心靈之門、靈魂之眼,我們隨時都可以航向外面的世界。但總是要再回到島上的,不斷的出發與歸來,雙腳一樣要踩在熟悉的土地上。」 我熟悉的土地包括一片沙灘,難怪那天我會一個人到海邊漫步。那一天,天蠍長尾巴,陽光十分溫煦,海風強度剛好吹亂頭髮,我拔了幾根芒花拿在手裡,看它迎風飛舞,果然童年的美好記憶還在,一轉頭,發現蘆葦叢後方的土紅色碉堡一樣屹立著,時間在它身上沒有烙印滄桑,我發現自己一點也不擔心又老了一歲,因為我每次照鏡子的時候,都只會關注自己的靈魂,它牽繫著我的未來路,我相信我一直是一株開花的植物。
-
金門應籌建「鄧麗君紀念館」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意思是說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策略,應從自己本身所擁有的基礎條件中去設計,這句話用在觀光旅遊業,是最恰當不過了。當然,這些所謂的基礎條件並不限於山、海這些自然條件,有時某些特殊的人文風俗,如:名人故居,也經常能吸引眾多的觀光客造訪,甚至有時只是名人偶然的路經之地,也可能因當地的有意宣傳,而成為觀光的賣點,例如雷州半島在古代乃往返海南島的必經之地,宋代有多位名臣,如:蘇東坡、李綱等人在被貶海南之時,都曾路過雷州,因此留下詩文,當然也有暫居的遺址,這些詩文和遺址經過整理後,在當地政府有意的宣傳下,也產生了一定的觀光效益。 而隨著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這股名人風正方興未艾,有時只要能沾上一點邊,「一表三千里」,攀親帶故的就是要找個名人加持,雖然好笑,卻也是提振觀光產業的常見作法。例如大陸河北省大名縣,便自稱是鄧麗君的老家(鄧麗君父親為河北大名人),當地就興建很多鄧麗君紀念設施招攬遊客,據媒體報導說,最近大名縣正在興建鄧麗君文化廣場、鄧麗君音樂院和鄧麗君劇院,大名縣政府還準備推動「小城故事」系列文化活動,也準備推出鄧麗君文化創意產品,大名縣還建有「鄧麗君紀念館」,自今年6月29日開放以來,已經吸引了幾十萬的參觀人潮。 看到這樣的報導,實在令人啼笑皆非,眾所周知,鄧麗君出生於台灣省雲林縣的褒忠鄉,是位立場堅定的反共歌手,終其一生並未踏上大陸的土地一步,和河北省大名縣有淵源的是鄧麗君的父親,而非鄧麗君本人,對鄧麗君而言,河北大名只不過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完全起不了任何的鄉愁情愫,然而即便是如此,仍然改變不了河北大名行銷鄧麗君的觀光策略,而且獲致了一定的效益。 若論起和鄧麗君的淵源,金門可比起河北大名更為深厚。根據國防部的統計,光是鄧麗君到金門公開勞軍的行程,就高達5次之多,其行跡可謂遍及全島,「君在前哨」的歌聲,至今彷彿縈繞在耳,成為歌迷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實在是金門難得的機緣。金門給了鄧麗君機會,而鄧麗君則回報金門予故事,這些故事只要善加整理,便是金門珍貴的觀光資產。 當一位偶然路過的寂寞詩人都能成為地方觀光的推手時,鄧麗君在金門歌唱、勞軍、跑步、訪友,甚至對大陸同胞廣播,金門人有什麼理由不讓鄧麗君成為行銷金門觀光的大使呢?而為了彰顯鄧麗君在金門的觀光效益,我們認為籌建「鄧麗君紀念館」的作法十分必要,尤其金門的觀光產業,未來對大陸市場仍有極大的開發潛力,「鄧麗君紀念館」的營建絕對有助於提振大陸觀光客來金的觀光意願,同時紀念館建成後也可望成為金門「流行文化」的根據地,從而大大豐富了金門觀光的內涵,金門何樂而不為呢?
-
塑造生活化的雙語教學環境
此次參加本縣100年度台商子女參訪台灣英語村與國際化教育課程概況觀摩交流活動,行程包括台北市士林國小及桃園縣之中壢國小、幸福國中。其中各校都有特色,尤其在英語教學方面,各有不同的方式呈現。不管那種方式,個人覺得重點在於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言,就是英語教學成功之最大關鍵。桃園縣為了因應世界地球村之發展趨勢,全力推動英語教育課程,特設置三個國際英語村,提供學生一個英語生活化的學習環境,而中壢國小是全國第一座國際英語村,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不必花太多錢的情況下,身歷其境的學習及體驗全英語之學習環境,並自然而然地開口說英語。他們全縣三個英語村是以分區分校方式讓國小同學,分批體驗不需花大錢即可身歷其境地感受出國遊學的樂趣,並讓小朋友們在刻意營造、有條件的情境下,大膽開口說英語。未來,除了可以做為其他縣市開辦英語村的參考,更可接受外縣市小朋友報名共同參與、交流英語村內的生活體驗。對桃園縣之用心,我們感到非常佩服,這也是我們未來學習之模式。雖然在設置當初花了不少經費,但是後來採用使用者付費的方式,形成一種自付盈虧的經營模式。這可減輕政府之長期負擔,即使無法賺錢,但也可在政府補助經費漸少情況下,順利經營下去。主要的關鍵在於:家長認為學生可以快樂學習英語,且比實際出國還省錢。在這雙方互蒙其利之情況下,可以說是成功的例子。 在韓國較早即有英語村之設置,他們是採公辦民營方式,絕大部份聘用專業外籍老師,因此,互動更加活潑。課程安排方面,除了一日、週末課程,也有兩週課程,提供給寒暑假的孩童遊學。所以小朋友只要支付少許的費用,就能享受如同出國的學習環境,不足的由政府出錢。他們認為以往父母把孩童送出國唸書,造成親子相隔兩地,產生一些家庭問題,這就是設置英語村的主要原因。雖然台灣起步較晚,而金門更晚,但若及時行動,走對方向,還不至於太遲,最近我們極力設置學校英語情境教室,若能將全縣營造成一個大的英語村,也是非常具有特色且可行之模式,但是如果不能結合足夠之人力和經費之模式經營或全部由政府出錢之情況下實施,其成效將是有限的。 新北市政府為實施雙語教學計畫,預估四年內須增聘1200位英語師資。如何讓英語師資充足、落實生活化學習,將是新北市政府執行新政策的重要課題。我們金門早就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作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推動國小英語教學,國中則配合教育部支援之外籍老師實施英語教學,成效也不錯,今後若能再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配合軟硬體改建,將各校英語情境教室結合成一個大型的英語村,畢竟金門地方小,交通方便,並編列足夠的經費及完整的人力資源系統,學習桃園縣中壢國小或韓國英語村的經營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學習語言,透過活潑快樂的學習,實現學生該學習的英語能力與目標。未來金門的學生,可以不用遠渡重洋,就能有效的提昇其英語能力,這也是我們金門邁向國際島嶼之一大步。
-
食浯戀──《島嶼‧食事》裡的金門飲食文學風景
「最早對於金門的文學想像,來自楊牧《葉珊散文集》對於料羅灣漁舟的描繪,在料羅灣的漁火和海浪裡,是年少時代的自省、憂鬱的痕跡。再來,是現代詩世界裡那些碰杯與大笑的聲響,鄭愁予、商禽、弦,甬道中的大醉,微風中的微醺,那些在高粱煮沸的血液中一行行吐露出來的,高溫,搖擺的詩句」;「而真正踏上金門,身體的閱讀早於文學經驗的比對與重現。島嶼的風,像一種島嶼特屬的語言,忽然就充滿了衣服與頭髮。」─楊佳嫻〈我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聯合文學‧2011年11月) 二○一一年春分,一連六天,我坐在台北的長春戲院,等著觀看《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電影系列,描述鄭愁予、楊牧等六家的故事,有幾場首映會是由女詩人楊佳嫻主持開場。七個月後,讀到楊佳嫻寫的〈我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一開始出現的兩段文字裡,浮現了楊牧料羅灣的漁舟、鄭愁予大醉的甬道,遍尋不著浯島的霧,但撞見了金門的風,「那感覺不只是張愛玲《金鎖記〉寫季澤離去時衣衫飄飄彷彿有一群白鴿飛出來一般,而是更有力的一種,金門的風力完全是要替我直接打造翅膀」。心想,她如果將這樣詩意的句子用在拍攝鄭愁予的《如霧起時》,或者楊牧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放映會上,那就能補白影片中詩人欠缺的金門畫面了。 金門的風,吹動了楊佳嫻酒與文學的島,「還沒到甬道,還沒飲高粱,已經出現了大醉般的情態。又或者金門的風,就是金門的酒的前哨」,「清晨醒來,旅舍主人已準備好著名的金門油條和鹹粥。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吹的風,呼呼地掠過門口不遠的池水和橋,拍著門,搖晃著門,像一個滿懷心事,徹夜未睡的人,來此尋找一個能夠擁抱與沈默的對象」。 楊牧散文裡的漁舟,鄭愁予詩裡的高粱,甚至洛夫的太武山石室,構成了無數讀者登臨金門前的土地與文學想像,也深化了他們踏上斯土後的情感閱讀。 高粱田、高粱酒,以龐大圖像連綴出的金門風景外,這座島地,還隱藏著一大片味蕾記憶,或輕重,或苦澀、酸甜。 小說家伊格言初識金門,吃到「鬆軟」與「彈性」兩樣特質竟能夠共存,驚為「神物」的芋頭,在小金女子洪玉芬的筆下,有了答案,「滿山盈眼的翠綠,大片大片的芋葉,上下疊翠。或是土質,或是氣候,或是莊稼人的用心,烈嶼一直種植了最好吃的芋頭」。 女詩人楊佳嫻下榻古厝民宿所享用的油條和鹹粥,在美食作家朱振藩的〈戰地佳食饒滋味〉文裡,也可找到特色,「即使是廣東粥、麵線糊等小品,無不用心烹調,料多工細,火候精準」,再是搭配的燒餅、油條及饅頭、包子等,「也能引人食慾,吃得津津有味,只盼日後可再」。 炒麵茶、豆渣圓、紅龜粿、桶餅,這些台灣食客很難觸覺到內在的金門點心,在本地作家的描寫下,紛跑出了好口味:北珊「當麵粉由白色、淡褐色炒到茶色,母親會用指尖捏起一小撮放在舌間,然後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加入『赤砂』糖,再繼續地翻炒,此時香氣和甜味和在一起,麵茶更誘人了!」(母親的炒麵茶);李台山「我用筷子把豆渣圓夾開成四塊,一口一塊沾著醬油直吞入喉,其中豆渣味,芹菜香,海蚵甘甜,無可比喻的美味,感覺非常幸福!」(除夕‧砲聲‧豆渣圓:傳統金門風味飲食);牧羊女「紅龜粿的製作流程:準備好材料、模子、蒸籠、粿葉列隊就緒,母親隨即指揮著嫂子、姐姐們圍著圓桌,一起來做粿,有說有笑,一團和樂,做粿代表幸福、圓滿。」(紅龜粿的滋味);林靈「白嫩細緻的餅皮點綴著白芝麻,一口咬下,軟潤Q彈的外皮帶有微微的鹹味,內餡卻是綿密甘甜,還有著豌豆粉獨特的香味在口中溢散開來,這,就是烈嶼獨有的烈嶼鹹餅!」(桶餅:烈嶼獨有的傳統美食)。 用各種材質烹調出的美食,用各家文字梳理出的味蕾,盡在《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這冊頁裡芳香流轉,它還盛載著翁翁〈盤山菜脯命》、陳妙玲〈永來,香永在〉、張姿慧〈人間美味〉、許水富〈家鄉味:詠物七篇〉、吳鈞堯〈說四種飢餓:番薯、貢糖、鍋貼、蟬〉、王學敏〈聽見大海的潮音〉、林媽肴〈貢糖石〉。曾經貧困、飢餓的島嶼,如今化作了富足、豐美的文學風景,過去「念食物」的島鄉孩子,如今生出了一篇篇的「食浯戀」。島嶼食事,是金門獨特的風,吹出了金門獨厚的人情好滋味。 (《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新書發表會,今星期六下午二時起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61號B1聯經文化天地登場,歡迎同鄉共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