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無奈的心聲
近來氣候多變,一位親戚不慎染上感冒,休息數日仍未見改善,前往醫院觀察治療,醫生檢查發現其白血球數目僅一千多,低於正常值甚多,關於這種血液異常的問題,台省大型醫院分科精細,有專門的門診可進一步追蹤檢查,地區的醫院難以因應,醫生為謹慎起見,建議安排轉赴台省就診,原本就行動不便的他,這下子得拖著感冒虛弱的身子,再忍受一趟舟車勞頓之苦,飄洋過海只為看個病,加上前不久霧鎖金門後衍生的滯留旅客輸運潮,這一次轉診之旅肯定很不好受! 是啊!這就是離島居民的無奈,與台灣本島民眾繳交同樣的健保費,甚至從未有拖欠情形堪稱乖寶寶一個,但是看看我們所得到的醫療照顧品質,竟夠不上最起碼的「物有所值」,雖迭有台省醫療人力支援,但總非根本之道,處理小毛病或許行得通,遇有攸關生死的重大傷病,就唯有後送一途,而十萬火急的緊要關頭,處理的流程與時效的掌握往往影響重大,醫療人員與病患本身都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 看到這位親戚無奈地踏上「醫療之旅」,我感同身受。飽受病痛之苦的我,不幸又是生長在離島,身上罹患的某些病痛,例如風濕免疫方面的問題,與前述案例一樣,在地區無專門門診可看,於是年復一年地赴台看診,忍受諸多不便與負擔額外費用以外,還要承受病痛帶來不適,一趟看診行程結束,往往身心俱疲,雖然這麼多年來一再為此兩地奔波早已有些「認命」,但想到有許多鄉親也長年承受這樣的不安與不便,只求能與台省民眾在繳交同樣健保費用的同時也能享有同樣的醫療服務品質,竟是一種奢侈的想法,讓人不禁大嘆:金門人的生命尊嚴何在? 地區整體醫療服務品質,不論軟、硬體方面,與鄉親的基本期待仍有相當落差,這是不爭的事實,縣府一再呼籲中央正視並拿出誠意改善以符民需,只求大有為的政府能真正用心傾聽並有具體作為,別讓離島民眾有淪為二等國民之憾。
-
抗議有理
縣立醫院最近人滿為患,病床一位難求,有些病人甚至睡在走道旁加設的病床上,由於病人客滿,人聲吵雜,院內空氣混濁,再加上急診室外面旁正興建病房工程,施工的機械聲音震耳欲聾,連住在三樓病房的病人,都感覺到病床會跳動,睡不安穩,這陣子,住院的病人真的可說有夠活受罪。 金門的醫療問題,有史以來就倍受詬病,儘管金門的醫療水準已不斷提升,但比起台灣還差了一大截,這是一項不爭的事實,除了人力資源短缺不足,硬體設備更有待加強,如今這些缺失尚未得到中央奧援,也都還沒有改善,卻傳出國軍金門醫院即將裁撤,這對地區的醫療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難怪地方上有很多反對聲音,更有不少人倡議以拒繳健保費或走上街頭來抗議。的確,他們的反彈有理,畢竟,我們繳交的健保費沒有比別人少,但是卻享受不到和台灣一樣的醫療水準,少繳健保費絕對說得過去,但金門民眾不是真的想拒繳,想要好的醫療環境,才是金門民眾心底真正想要的。 據了解,地區去年補助轉診赴臺的病患及家屬,總計達到五千九百多人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必需赴台灣看病呢?這也凸顯地區的醫療設施的確不足,使得罹患重病民眾,不得不台金兩地奔波,否則留在金門無法可醫,這對於重病民眾不僅是肉體與精神的折磨,在金錢上也是一筆很大負擔,光靠補助一些交通費,老實說只是杯水車薪,誰又願意碰到這種倒楣事呢?然而我們的中央政府未思改進,不加強補助地區醫療設備已說不過去,如今還要把國軍金門醫院裁撤,難怪會被各界痛罵。 再說,以現在國軍金門醫院還未裁撤,但縣立醫院已人滿為患的窘境,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後果鐵定不堪設想,有民眾認為,無論如何,國軍金門醫院不該裁撤,也無論如何,金門的醫療設施還要加強,這也是中央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
「站著做人、跪著做事」
這是我三度參觀今年書展帶回來的一本書,書名很響亮,內容則有別於那些倚紅偎翠、珠圍翠繞的情愛小說,雖然不是那麼的讓人愛不釋手,但我還是把它擺在案頭,用最敬謹的態度當它是座右銘般的拜讀再三,同時希望在待人接物上能有所感悟。 「站著做人、跪著做事」,照書上所言,這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能不簡單,因為成功的人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能理解別人,承認對方的優點,同時尊敬別人,他們的每一步都是發自內心,出於善意,所以很能得到別人的共鳴和回饋。問題是,你的身段夠柔軟嗎?在待人處事上你夠圓滑嗎?如果只是嘴上說得好聽,那麼成功還是不容易來敲門的。 很多人都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確,在這個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的時代,很多事一旦說破了就不值錢了,凡事語多保留,雖不免惹來滑頭之譏,但只要心存厚道,能夠問心無愧,又何嘗不可! 捫心自問,在待人接物上,你有「上半夜想想別人,後半夜想想自己」這樣的段數嗎?當你一手指著別人,不要忘了有更多手指向著自己。再印證一下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說法:「世上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比凡人更懂得在什麼時候,向別人低頭。」可見,在成功的路上,如果不能自我反省,不懂得要放下身段,想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出人頭地,那無異「三斤貓,咬四斤老鼠」,想都不要想啊! 總之,「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再怎麼說,靠山都是假的,本事和朋友才是真的,千萬別把旗號扯得太足,否則來日一旦收不了篷,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那不是要弄得什麼都不是嗎? 記住一句話:「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羡人。」隨時用「站著做人、跪著做事」這樣的精神來惕厲自己,相信成功絕不會與你殊途。
-
生命品質擺中間
時下有很多健康、美麗的訴求,健康食品、美容聖品大行其道,尤其是透過美容改造│打針、開刀,豐胸、削臉、美眉、隆鼻、割眼,打造成為「人工美女」,儼然蔚為現今的一股時尚。 健康、美麗人人愛,不過,一旦違反自然,反而會帶來副作用。君不見,多少人為了追求外表的美麗,手術失敗,傷身敗財,痛不欲生,成為「美麗與哀愁」翻版,得不償失,莫此為甚;再說,一個人外表的美麗,代表的其實是健康指數。不從事運動,不勇於追求新知,精於算計、抱怨,不重視營養均衡,飲食毫無節度,外表也不可能看起來美麗。 其實,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微妙的平衡器,透過體內的自然調節,就可達到健康的目的;事實上,健康的生活,應該提昇到心理層次,健康不再是一種狀態,而是生活的態度與面對人生的正面想法。 有人說得好:「生命的深度比生命的長度更重要。」試看,社會多少殘障朋友,他們一直活得樂觀而積極,反之,如果不能好好利用人生,活到百歲也是痛苦的。 總之,追求健康,追求美麗,人之天性,無可厚非。但是,健康美麗,還是要取之自然的好,規律的生活運動,均衡的飲食攝取,天然植物的美顏,而非「打針開刀」,讓自己的容顏,好似一張笑不開的「美人圖」,徒留表象的外觀美麗,一旦時日拉久,可得小心後遺症無窮! 人說現代人,很多人五十歲以前,是用健康追求財富,五十歲以後,是用財富追求健康。但是,有了財富,如果失去健康,一切豈不空談,因此,關心健康是現代人所應學習的新課題。不過,健康,不僅止於身體的健康,更要提昇為追求心靈的健康,我們應樂於親近自然、走入人群、貢獻心力,讓生活過得更優雅、快樂而有光采,這才是我們生命品質所應追求的目標。
-
好漢不提當年勇
從印尼峇里島回來尋親的堂弟,對家鄉充滿新鮮感與好奇,手裡拿著超薄袖珍型數位相機,到處拍照留影,想要把原鄉金門的景象,帶回僑居地與親友分享! 臨上飛機離鄉之前,堂弟還告訴我,他的母親姓張,是來自浯島的第二代華僑,但不知是那個村落,於是,我特帶他走訪青嶼、沙美和營山等聚落,拍張氏家廟的照片,以便給還在印尼的伯母聊慰鄉愁! 說來可笑,我是一個「玩」了二十餘年相機的人,但當堂弟站在背景前,要我幫他取景按快門時,面對新穎的掌中型數位相機,卻一時無從下手。畢竟,今天的照相機,都已打破傳統的窠臼,任憑過去多麼精通照相技術,如今已是十足的門外漢! 說實在話,不是我愛吹牛皮,自民國六十四年起踏入照相之門,先從事醫院X光照相年餘,隨後奉派赴台接受長時間的專業彩色分色照相與沖片訓練,返金後專職擔任該項工作十餘年,而且,家裡在市街經營照相生意逾二十載春秋。換言之,我使用過的照相機,從專業臥式像小貨車般的大照相機、中型的室內人像照影機,以至單眼、雙眼小型手攜式照相機,種類繁多,不及備載!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軍管體制下,照相機需有使用執照,一般人想擁有難上加難,然而,島上駐守十萬大軍,台金電話不通,民航機未開航,阿兵哥來到戰地服役,只靠寄照片回家報平安,雖然,每家照相館只核准十張相機使用執照,但大家普遍暗藏百台以上的相機,才能開門應付租借生意;而且,相館照片幾乎都是自行沖洗,所以,個人除了玩過大大小小的相機,也精通暗房底片和相片沖洗工夫,若被稱為「照相玩家」,應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然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傳統照相機和暗房沖片技術,皆被淘汰丟進歷史垃圾桶,已完全被電腦數位化影像處理所取代,雖然,家裡曾先後買過多部數位相機,使用技術日益成熟精進,但面對堂弟帶回來新穎機型,卻仍一時無從下手,我真的不敢讓他知道自己曾是照相高手,因為,好漢不提當年勇,過去所學的那一套工夫,早已隨風而逝!
-
心懷安樂
事事留意,事事小心,總也有個不留神的時候。俗話說:「馬有失蹄,人有失手,仙人打鼓也有出差錯的時候。」一個不留意的疏失,可能讓你功虧一簣,灰頭土臉,要費很大的功夫,才能把殘局收拾乾淨;而且,懊惱不已,想說怎麼會這樣子呢?事情總是發生在不留意的時候。 打破東西,弄翻東西,或是搞亂了事,都是在不留意的情況下發生的。幾乎是大家都有過的,而且是共同有的經驗,似乎沒有什麼稀奇的!但,事有分大與小之別。如是芝麻小事,可以很快的釋懷,覺得沒什麼,也就算了。如雖是小事一樁,卻是不易處理,可就不易釋懷,也要唸上一唸了,幫你的腦筋上緊發條。若是個不留意將事弄得灰頭土臉,可就難以:::。 事情的發生,總有它發生的原因。一個不留意的疏失,或一個無心的動作,雖不是故意的、有心的,抑是可以理解和說得過去。但不留意,還是事情發生的原因,若是一味的埋怨、責怪,追究不小心,都於事無補無益。不若能夠身處當下境中,而隨順因緣,不抗拒、不抱怨、不被境轉,明白並以開放的態度去處理,才是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智慧。 有一次在家中,才剛泡好一杯熱咖啡,一個不留意,弄翻了杯子,整杯咖啡潑灑出去,書本、報紙、桌巾,以及地上都沾染著咖啡漬,可要費功夫去清理,才能將咖啡污漬處理乾淨。對此情此景,能不有情緒性的反應:「怎麼會這樣子不小心,是怎麼搞的呢?弄得是一團糟,叫人怎麼清理:::。」 一個人心中,若始終保持安樂的心境,對自己的生活、工作、與人相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心懷安樂的人,也能以豁達、寬廣的胸襟,去對待一切,放下種種不必要的憂慮、痛苦;同時,心懷安樂的人,當他遇到違緣、障礙的時候,他的心裡很輕鬆,能妥善地處理,也就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
-
引以為戒
踏入社會工作迄今邁入第十個年頭,無論任職於私人企業或公家機關,向來恪遵公私分明的遊戲規則,尤其擔任公職更強調守法守紀,不允許瀆職的情事發生。每每見聞公務人員違法瀆職的案例,總會引以為戒,確保公資源不致被不當利用或轉成私人所有,畢竟「大公無私」不僅是一種對公職負責的態度,也符合一般民眾的期許。 前不久在電視上看到海巡署中巡局第三總隊爆發艦艇遭濫用事件,該單位中校參謀王太堅涉嫌利用職權招待七名親友暢遊台中港,事後遭下屬檢舉,竟將責任推給艇長,由於看不慣長官違法還讓部屬背黑鍋,一名於當天偷拍下遊港證據的士兵將照片公布給媒體,踢爆整個內幕,撼動整海巡系統,迫使中巡局展開追查並強調絕不護短。 執行公務用的巡邏艇豈容在一己之私心下被當成遊艇使用,況且據媒體指出一趟巡邏任務油料費用動輒超過萬元,如此濫用公帑,其中的一分一毫可都是民脂民膏,這等公器私用的行為,怎麼對得起納稅人? 公務人員比一般民眾擁有更多權限得以運用各項行政資源,一旦把持不住便可能假公濟私,曾聽一位服務於台省公務單位的朋友私下抱怨長官老是詢問某些預算項目的執行情形,不是擔心行政效率,而是抱著「錢沒花完,繳庫可惜」的謬誤心態,盤算著巧立名目「採買」一些設備,名為公需,實為私用,明知長官行為不當甚至違法,迫於命令簽案採購形同「共犯」,讓他無奈之餘,也不免憂心。公務界中,類似的遭遇所在多有,我除了同情朋友的處境,也佩服那名士兵能不畏權勢,發揮道德勇氣揭發長官的不法情事。 「身在公門好修行」,只是究竟是修成正果抑或是淪為魔道,端看個人的操守與智慧了。國家賦予公務員運用公資源的權力,是為了讓他們提供人民更好的服務,而不是幫自己創造福利,只要能有這一點基本的體認與良知,就不容易逾越「公僕」的分際了。
-
尊重生命‧保護動物
電影「再見吧!可魯」,讓拉布拉多導盲犬一夕成名,日本電視寵物狗「雅夫」來台造成一陣轟動,貓、狗等動物,早成為人們家庭寵物,然而,當人們玩膩了,這些貓狗又被人惡意遺棄,這種不尊重生命,虐待動物的行為,在我們的社會正不斷的上演。 前陣子,有則新聞,報導一隻狼狗可能是遭毒殺,還未斷氣就被裝入塑膠袋當垃圾處理,此種殘忍行為,讓人看了於心何忍,畢竟,狗兒是有生命的,不該只是養著好玩,不玩又任意遺棄,此種不仁的狗主人,依動物保護法規定,確實可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 在現今的社會裡,的確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養隻貓咪或狗兒作伴,雖然有句老話「養牠就該愛牠」,但現實上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很多的寵物主人,老實說,他們根本不配養貓、養狗,譬如:未定期幫牠洗澡,貓屋、狗屋未經常清理,更有隨便在屋外、巷道圈養,甚至任其隨地大小便,難怪有些真正愛護動物的人士常說,養寵物要像養孩子一樣,如果做不到就別養,否則會留下罵名。 的確,養寵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養貓養狗,要會養也要會教,有些人不僅養狗不盡責,任意放牠四處遊盪,追趕路人、狂吠機車駕駛,夜深人靜時更任其「吠聲吠影」,吵得整個社區「夜不安寧」,像這種狗主人,把自己的快樂建在別人的痛苦上,相信在地方上一定會「顧人怨」,此種狗主人最好應該要有自知之明才對,以免臭名在外。 寵物貓狗沒有妥善圈養,隨地便溺,深夜亂吠擾及鄰居安寧,甚至追著路人跑,這些種種,依動物保護法、社會秩序維護法等規定,都可依法處罰,為此,我們呼籲喜歡飼養寵物貓狗的主人,不僅應盡到養育的責任,相關單位也應加強執法,如此地區的野犬相信才會減少。
-
不打不罵不成材
時下,人們的法律素養可以說是愈來愈見提昇,但很多家長們卻依然固守著「不打不罵不成材」這樣的傳統,總以為自己打孩子誰也管不著,更何況很多人也認為,「打罵」與「成材」間其實存在著必然的關聯。 為了讓兒女成龍成鳳,過去,我們所信守的,也是打罵體罰這類「斯巴達」式的教育,譬如所謂的「棍頭出孝子,嬌養是逆兒」、「不打不罵不成材」等等,在在反映了小孩子出錯,非挨一頓打不可這樣的傳統,如果再加上「慣兒不孝,慣狗上灶」、「國敗出妖,家敗出嬌」這些說法的推波助瀾,以「打」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家庭教育方式,確實在多數家長的觀念中根深柢固。 然而,時代不同了,從前那種「君父」思想,早已讓人不屑一顧,過多的威權統治,還有那些不甚入流的打打殺殺,徒然助長家庭暴力的氣焰而已。事實上,很多人早已注意到,一些有暴力傾向的家長們總是將自己的孩子當作可以任意「處置」的私有財產,完全忽略了孩子個人的尊嚴和社會心理反映,結果,你愈對我施行打罵教育,我就愈逃避抗拒,最後在兩相對抗下,勢不免落入「爛泥土下窯││燒不成個東西」這樣的情境,正是何苦來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大人們總是說愛小孩,不打不罵不成材,但很奇怪的是,很多做家長的,對自己孩子的責罵往往多過讚美,其實,孩子的感受力很強,能分別誰是愛他的;相反的,責罵帶來的感覺,孩子通常不易感受,勉強說,可能只會帶來刺激!正如同,當你好言好語的和孩子分享生活的喜悅時,孩子會很輕鬆、很放心的信任你,但如果是命令式的語氣,恐怕只會讓孩子唯唯諾諾,如是而已! 總之,一個和樂的家庭,最需要的就是愛的互動,當你覺得愛孩子,但孩子無法感受時,請想想,自己的方法是否錯誤,千萬別口口聲聲的說愛孩子,但卻一點也讓人感受不到這樣的溫暖,這會讓人笑掉大牙的!
-
正面積極思想
人類最偉大的特質,就是「思想」,故有人說:「我思故我在」,這個「在」,就是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人因為有了思想,故能創新發明,互助助人,造福人群;人也因為有了思想,產生七情六慾,愛恨情仇,此乃人生情緒自然流露現象。 而思想存乎一心,有什麼思想,就會反射出什麼行為,而這個作為,也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是否快樂或煩憂。 通常來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刻板印象」,遇到不喜歡類型的人,看不順眼,就易萌生憎惡心,伴隨煩心,這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所產生的偏頗看法。 其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古人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大自然之美,就在於四季的遞嬗變幻,氣象萬千;人生之美,何嘗不是建構於人的形形色色,各司其所,各有角色,方能塑造出一個多元、多彩、多姿的繽紛世界。 或許人生不能盡如人意,但是退後也許為向前。證嚴法師說得好:「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裡、耳朵裡;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心頭上。」退一步講,如果我們遇到一位真小人怎麼辦?別慌!咱老編輯部的老主任玻璃墊上有句發人深省哲語:「不與小人鬥,小人自有他的敵手!」忍他!讓他!看他又能如何?自能遠離風暴,過著自己快意的人生。 總之,思想主導人的行為,正面積極的思想,其內心是豐富的,精神是快樂的,會為人帶來健康;反之,過多的負向思想,常會讓人處於不安狀況,產生憂鬱。所以,永遠對自己說些積極正面的話語,不斷重複「我可以做得到,我可以做得更好」,相信您的人生也會因此而更加豐富與多彩。
-
本立而道生
孩提時,曾聽祖父提及年輕時與伯公一起到南洋討生活,有一次兄弟倆被工頭帶開到不同的島嶼工作;由於印尼是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因通訊不發達,從此失聯音訊全無,生死未卜;祖父年老返鄉,已在三十年前歸隱道山,關於伯公的下落,依然杳無音訊! 去年夏天,台中有一位經營木材進口的貿易商,承在印尼峇里島的生意伙伴之託,專程來金代為尋根,幾經打探,很幸運的在村子的廟裡巧遇宗老,替伯公的孫兒找到祖居地;很快地,出生在南洋,年逾不惑的堂弟,終於順利飛回原鄉金門,一償萬里尋根的宿願! 話說民國初年,金門地瘠人貧,居民三餐都成問題,孩童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未及弱冠即爭相搭舢舨到廈門,再轉搭「火船」到南洋當苦力,賺取微薄的血汗錢寄回家鄉奉養親人,正是所謂的「南洋錢,唐山福!」換言之,當年伯公「落番」時,也是目不識丁,但鄉關萬里,仍牢記著家中的輩份排行,有幸在異邦繁衍下一代,兒孫皆依輩份取名,希望永遠記得來自浯島,有朝一日能榮歸故里。 認真說,伯公「落番」逾八十餘載春秋,其間曾爆發印尼大規模排華運動,華人遭殺害無數,並禁止讀華文、說華語。然在印尼出生的堂弟,算是第三代華僑,雖沒有機會上華文學校,國語是講得不太「輪轉」,但母語金門話卻說得十分流利,我們家的輩份排行,「公卿侯世德、丕成遠垂芳;厚道聲顯耀、賢富應揚輝」,八十餘年來在異邦僅靠口耳代代相傳,卻能字字保存延用,彌足而珍貴! 誠然,當年「孤蓬萬里征」到南洋討生活的鄉親,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邦做苦力,勞動環境差、傷亡率高,因而十之八九窮途潦倒、老死他鄉,所謂「六亡、三在、一回頭!」伯公去國八十餘載,音訊全無,雖然未能落葉歸根,但其孫兒傳承衣缽,能再回到原鄉尋根,帶回伯公已失聯八十載後的訊息,也帶回來他的兒孫雖沒有機會讀華文,不識孔孟是何人,卻懂得「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令家族欣喜與感動!
-
樂見其成
欣聞本報新聞報導:縣府有意來研議為金門的全體縣民辦理全民團體意外傷害險,讓縣民少一層後顧之憂,多一層的保障。無疑的,縣府為縣民辦理意外傷害險,那縣民就有福了!如果是劍及履及的著手去研擬,並且付諸實施,將再為金門的縣民社會福利,寫下新的一頁。 諺云:「人有朝夕禍福!」真的是一點兒也不假。於搦筆為文之時,就聽聞料羅圓環發生一起車禍,是機車與小客車碰撞,希望無人受傷、一切平安無事才好!人,何時要發生意外的事,是很難於逆料得到的。同時,沒有人願意有不幸的意外來發生,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都是一種損失和傷痛、難過的事,不是嗎? 金門地區最先為鎮民辦理意外保險的,可要屬金沙鎮了。八十幾年,金沙鎮長黃清壈第一任任內,由當時的鎮代表楊忠立提案,經與會代表連署審議表決通過實施。當時的金沙鎮民意外險投保的理賠金額不是很高。但,在其為民謀福利的立場來說,是有其相當大的意義。之後,金湖鎮代會也提案,建請縣府補助經費辦理金湖鎮民意外保險,被以「視經費許可後,檢討辦理」,給打了回票,讓金湖鎮民不能與金沙鎮民同樣享有多一層的保障福利。 日前,李縣長在縣府主管會報提到板橋市公所開辦全民團體意外傷害險,每年只需為每一位市民負擔台幣一百元的保費,但每一位市民卻享有台幣七十萬元的保障,一旦市民發生意外,即可獲得及時雨的功效。此一惠而不費的全民社會福利,李縣長亦要社會局深入的瞭解與分析,做為爾後相關福利政策及措施研擬參考。 李縣長也舉了有「末代金蓮」之稱的小金門老太太發生意外事故為例,說明了為縣民辨理意外傷害險,是可為全體縣民謀取多一層的保障,少一層的後顧之憂及負擔。對於如此立意良佳的全民福利舉措,吾人是樂觀其成的。同時,祈請縣府站在全體縣民的福祉著想,能儘早的擬定出辨理全民團體意外傷害險的辦法付諸實施,才是縣民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