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健康和幸福
健康與人很重要,也很寶貴。健康,是幸福和一切的基礎;有了健康,人生才能活得快樂、有意義。 或問:為何突然言起健康來了?是的,因為有所感同身受之故! 上月初,與鄰居的吳曾一起到醫院看病,他說最近老是覺得體虛、心跳撲動急促,精神厭煩,吃了藥後,症候會有改善,人也比較神清氣爽。之後,他又去醫院做了澈底的檢查,來電說是他的大腸長瘤,經切片檢驗結果,瘤是良性的,並住進醫院接受手術治療,一切恢復、健康情形良好。 前天,舅舅也突然在夜裡身體不適,趕緊送到醫院就診。經檢查,是腸胃的毛病,目前住院接受禁食禁水治療,精神倒是很好,心情相當開朗。無獨有偶的,表哥住進了醫院接受糖尿病的治療及檢查。探望他的時候,血糖指數已經下降,未來仍要在飲食上及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兩年前,自個的手足突然長出小小一粒粒的水泡,十分的惱人。經過上醫院檢查,說是因壓力過大所引發的「漢泡疹」。雖然,吃過一陣子的藥治療,外敷的藥,怕引起抗藥性,也換了不同種類。至今,仍偶會再長出小小一粒粒的水泡,不像起初那樣的多就是了,擦藥後,也很快的不見了。 在短短的日子裡,身邊的親友、鄰居,都因健康出了狀況,先後住進醫院檢查和接受必要的手術和藥物治療。而自個的健康,也隨著年紀的增長,加上來自生活的壓力,以往一個感冒,吃藥後幾天就痊癒了。最近的一次感冒,卻未能像以前一樣,很快的揮別生病,身體抵抗力差的關係吧! 生過病的人,或是失去健康的人,才會體悟到健康真的很重要,也很寶貴。所以,維持正常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對保持健康是有益的。當然,除了適切的預防,有病還是要及早就醫檢查,才能及早治療,也才能擁有健康和幸福。
-
再現「金門之牆」
偶然間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有關「人行道藝術節」的活動紀錄,介紹的是國外一所藝術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的極具特色的藝術賽事,活動當天舉辦人行道彩繪比賽,報名的學生以大會分配的粉蠟筆為主要創作工具,以人行道舖面為「畫布」即興彩繪,一幅又一幅創意與技巧兼具的佳作令人嘆為觀止,也將原本一片灰色調毫無生氣的人行道妝點成充滿濃濃藝術味的戶外畫展,由於作品創作素材非持久性,且受到戶外天候影響隨時可能「面目全非」,吸引遊客爭相拍照紀錄這些充滿藝術熱情的創作過程,成了活動的一大特色。 這些年輕創作者隨興卻不失水準的創作能力,令人聯想到所謂的「街頭塗鴉藝術」,這種在國外極盛行的創作方式,近年來也成為台灣少數年輕藝術工作者或美術系學生嚐試與挑戰的風格。他們揮灑創意,展現畫功的空間也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的任一角落,雖然有些人對於這種創作形式不太領情,認為有礙觀瞻,但若創作內涵夠,作品水準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倒也不失為增添街景色彩與活力的重要元素。 地區雖然還不見即興而大膽的街頭塗鴉創作,但有計畫地以彩繪豐富牆面的實例卻有之,每當經過中正國小與金湖國小,總會被佈滿圖畫的外牆吸引,這些色彩繽紛、饒富趣味的作品不僅使學校建築活潑化,更給予路過的人一種在戶外欣賞畫展的奇妙體驗。 記得學生時代,在現今的福建省政府入口處旁原係一條排水溝,溝旁的一面矮牆曾彩繪了金門的風光,一眼望去,浯洲的自然與人文美景盡收眼底,當時是透過許多愛畫也能畫的學生們分工合作才完成這幅海上仙洲縮影,而當年的創作者有的如今成為地區美術教育的紮根者,那面「金門之牆」卻化為塵土,只能在記憶中追尋。有時在想,這樣的「壯舉」若能再來一次,不僅能打造一處新的特色景觀,說不定還有機會發掘幾顆地區藝術界的明日之星。
-
富貴與貧窮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灑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的計畫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隻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 窮人於是又把羊賣了,買了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忍不住又殺了雞,終於殺到只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終於徹底崩潰了。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裡依然一貧如洗,富人轉身走了,窮人依然一直窮著。 其實,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往往,窮與富總在一念之間,所謂: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成功。窮人與富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反觀一些富人,他們骨子裡本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們有強烈的賺錢意識,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致富。結果,自然是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當然,天下事物都是變動無常的,所謂:「人無千年富,花無百日紅」。無論什麼事物,都不要只看眼前,目光固定,而是要看事物的背景和潛力,貧窮不會窮一世,富貴也不會富萬代,一時的不如意,不代表永遠的不如意,只要我們勤奮努力,隨機應變,腳踏實地,貧窮的人也會富裕起來。反之,如果吃喝嫖賭,揮金如土,那麼再多的家產,也會敗光耗盡,這絕對是千古顛撲不破的道理,殊值我們深思猛省!
-
開創兩岸新契機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試圖為國共兩黨的歷史糾葛劃下句點,為兩岸關係的「破冰」,邁出相當重要的一大步,其政治效應正在逐漸擴散。 首先,值得觀察的是,此一西進風潮,能否成為民意主流,帶領兩岸關係走向良性發展;或者,在反作用力下,造成國內更大的統獨對立。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變數」。 不過,任何兩岸關係發展變數,最終還是取決於「民意」,也得回歸歷史現實,民意一旦形成趨勢,浩浩蕩蕩,莫之能禦,不是政客三言兩語所能擋得住的! 話說民國卅八年,政府播遷台澎金馬,以反攻大陸自期,其後戮力建設,號召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至此,可謂反攻大陸這個意識形態,業已瓦解。伴隨瓦解的,是威權時代種種的價值觀、人生態度、領導統御方法等等。 隨後,政黨輪替,「本土」當道,於是在「有心人士」的蓄意炒作下,台灣獨立的意識形態遂取代舊有的意識形態興起。但當台獨喊到極致,不少人蜂擁跟從,卻發現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路。因為兩岸的歷史現實擺在眼前,再者,中國的崛起,已成為「世界工廠」,充滿商機,所謂商人無祖國,所謂跨國企業,所謂全球化布局,既然連國界都可沒了,又怎能自囿於台獨意識?自外於大陸商機?自外於兩岸人民的和平交流往來? 總之,時代是開展的,在此全球化震天價響之際,我們不能因為某個僵化的意識形態而停滯不前,否則就有被邊緣化之慮?又如何奢言:布局全球,與世爭鋒?台獨固是一個意識形態,統一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意識形態,兩岸若能雙雙摒棄意識形態,開始在經濟、文化,甚至政治上合作,則不僅是雙贏的具體表現,也為中華民族的分合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此次連戰大陸和平之旅,真正意義在此。扁政府能否順勢收割「連宋」投石問路成果,開創兩岸關係新契機,套句流行語:「全世界都在看!」,意義更顯非凡。
-
我也是「騙子」
小時候,常常聽媽媽說:「查甫講話石斬字,查某講話沙寫字」,因此,自懂事以來,我最瞧不起「白賊七仔」;生活週遭的人,只要讓我發覺他說過一次謊話,即會對他的人格大打折扣;假如發覺他一再說謊,且言行不一還能「臉不紅、氣不喘」,那麼,既使官高權重,但在我的心目中,還是會被看得扁扁的! 然而,不幸的是,最近,我發覺自己也成了「騙子」││是一個專門欺騙父母的兒子。因為,每次回鄉下老家探望雙親,面對老人家的關懷垂詢,常常要編造一套美麗的謊言,以騙取他們展露歡顏! 說實在話,從前金門地瘠人貧,加諸戰禍連連,居民謀生不易,一般家庭普遍貧與窮,我們家自是不能例外。所幸,也因兩岸爭戰島上戍守十萬大軍,部隊的主副食,以及官兵日用品,都在軍營附近消費,各項生意應運而生;換言之,阿兵哥的薪餉和親友匯寄的新台幣,泰半花在金門,因此,除了每星期四上午「莒光日」部隊停止放假之外,其餘每週六天半,商店生意做不完,各行各業大發利市,自然不在話下。 我們家世代務農,欠缺資本和做買賣的經驗,但躬逢國內完成十大建設經濟起飛,軍公教年年大幅加薪,金門駐軍多,部隊發餉時鈔票滿天飛,我們家兄弟們在市街租屋從事照相與辦公器材等相關生意,躬逢其盛小分一杯羹。 雖然,雙親習慣住在鄉下,但兒媳們忙於生意的情景,老人家知之甚詳。可是,他們知道孩子自幼貧寒能吃苦,所以,只關心忙不忙,並不耽心累不累,因此,每次告訴他們工作不忙,老人家即愁眉苦臉,反之,若說忙得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老人家立即展露歡顏,連聲說「忙才好,有工作做,才有飯吃!」 近年來,島上駐軍大量裁撤,靠阿兵哥消費的生意一落千丈,雙親更加的關心,每次回鄉下探望他們,老人家總是殷殷垂詢,為了不讓他們憂心,都要編造一套美麗的謊言,以騙取他們的歡愉和安心,也因此,每一次都成為「騙子」,幸好,騙取雙親的歡顏,大概還不屬犯法的行為!
-
治標又治本
金門的醫療環境與品質,吾人和大家是一樣的情,都十分關心,也希望在金門本島,就能得到和台灣一樣的醫療品質,無論是大病或是小病,都能得到適切的、妥善的照護及治療,保障每一位民眾的健康。 報導:自本(五)月起,台北榮總將擴大支援金門縣立醫院,而且前來支援的醫師皆為榮總資深主治醫師,醫術精湛。他們的臨床實務經驗均在水準以上,可說整個醫療陣容堅強。同時,台北榮總擴大支援金門縣立醫院,也將大幅補強長期以來所缺乏的專科醫療。無疑的,對金門民眾來說,是一項健康醫療的好喜訊! 由新聞的報導得知:這次台北榮總擴大支援金門縣立醫院,總計有十大科之專科門診及專科檢查,除原有的皮膚科、復健科外,另導入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體檢及家醫科、腎臟科等、神經內科之專科檢查,包括肺功能、腦波、神經傳導速度檢查。讓金門的民眾的健康,因此而能得到良好的健康診療,並且獲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日前,縣府舉辦一場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針對金門醫療問題,認為醫療資源應該隨著人口密度配置,建議未來的署立醫院遷建,並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醫療園區」。此一未來金門「醫療園區」的夢想和願景,誠如官員所言的:以目前有限醫療資源,分散東西島,勢必造成醫療資源和品質的稀釋;應該是加強醫療品質的提升,減少後送、轉診人次,讓民眾能在金門當地就醫及獲得妥善的照護治療,少去舟車的辛苦,才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金門在整個醫療環境和品質,平心而論,是有著長足的進步。而,民眾對於自身的健康觀念,也愈來愈重視;以及對醫療保健常識的認識,亦越來越普遍地認知到其重要。在整個醫療環境品質的進步,和民眾對於健康醫療品質的要求,是要再不斷地充實與進步,無論在醫療硬體建設、措施,或是醫師師資培育養成、醫療軟體的設備:::都要不斷、不斷地投入。若是有一天金門「醫療園區」真能實現,一切都是為了全體金門民眾的健康著想。ALOGY
-
「刺青」
說到「刺青」,每個人也許會有不同的聯想;有人想到黑道分子渾身刺龍刺鳳,打著赤膊也彷彿穿著衣服的模樣;有人想到年輕人的裝飾文化與愛現敢秀的自我風格,在身上的任何部位刺上與眾不同的圖案展現個體的獨特性;更有人想到純粹的身體藝術,對美的表現形式有著獨到見解的藝術工作者以自己或其他志願者的全身皮膚為畫布,恣意地進行創作。 不論刺青的目的為何,重點是對於這種過程帶著痛楚且結果難以回復的行為,必須是歡喜甘願地接受才足以凸顯它的正面價值,倘若被強迫「烙印」,那麼留在身上的圖案也好、文字也罷,非但沒有美感可言,反而成了痛苦的傷痕。不久前有一則妻子受虐的新聞,丈夫長期對妻子施暴,不僅拳腳相向,以香煙燒燙,甚至在妻子的前胸、後背及私處刺上一連串不堪的字眼,連臉頰也不放過。新聞照片中受虐的妻子展示胸前爬滿凌亂醜陋的文字,讓人聯想到被小孩子胡亂塗鴉的牆面,要不是為了證明丈夫的變態行徑,這些不堪的刻痕應是極力遮掩尚唯恐不及的。 這位變態丈夫對自己的刺青行為也有一番變態的解釋,說是基於愛妻子而想永遠佔有她,於是在她身上留下這些標記昭告天下「這女人是屬於我一個人的」,簡單的說就是「宣示主權」。其實藉刺青證明彼此存在特殊關係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時下作風前衛的年輕情侶或夫妻為了表現對彼此的愛與真誠,往往會將另一半的名字刻在自己身上,代表永誌不忘。這行為看來瘋狂,但只要兩方皆出於自願,愛怎樣表達純屬個人自由,但若單單為了滿足一方的佔有慾而強制在對方身上留下粗鄙不堪的印記,如此表現愛意的手段不僅扭曲,而且極不人道,教承受者情何以堪? 現今人們的觀念開放了,對刺青不再存有刻板印象,只要心態健康且歡喜甘願,尋求合格的專業刺青工作者,刺下美麗圖騰展現自我沒啥不可,但若強加於他人身上且手法粗糙,只能算是暴力行為,實在不配稱為刺青,不是嗎?
-
對得起自己
前幾天,在報刊上讀到一篇題為「對得起自己」的文章,那是一位剛通過高普考的「菜鳥」公務員,感嘆滿懷學生時代的理想與熱情,卻在進入公家機關一年之後,親身目睹辦公室裡每天發生各種光怪陸離的劇碼,意志慢慢消沉、頹喪,有感而發所寫的心情告白。 仔細品讀全文,原來辦公室裡光怪陸離的劇碼,即是「大官忙私事,小官忙吹捧」,能力強想做事者,「不遭人忌是庸才」,處處受掣肘和扯後腿,有志難伸紛紛離職;而辦事能力差者,「歹棺材佔塚」,不但佔著職缺不做事,還在一旁說風涼話,因為,在「公務員保護法」的大纛下,只要不涉及貪贓枉法,「佔坑不拉屎」誰也拿他沒輒,因而上班啃書準備考試、或抄寫作業進修換學位者比比皆是,此外,還有更高明的奇招,那就是懂得察言觀色,看老闆是喜歡燒酒或豆腐,儘量投其所好,憑恃逢迎拍馬、曲意承歡的一招半術伏虎降龍,快意逍遙! 尤其,作者特別強調公家機關的辦公室像個醬缸,踏進門之後鮮少不沾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氣息,而且,單位裡有大圈圈,圈圈裡又有小圈圈,也鮮少不被捲入漩渦,於是,得寵者上班時「櫻櫻美代子」,升遷考評吃香喝辣;反之,則是「吃冇扑罵有」,所謂的「大混小混,一帆風順;苦幹實幹,撤職查辦!」正是公務界普遍的現象,大家見怪不怪!所以,作者一直害怕忘了當初服公職的初衷,常常叮嚀自己良心還沒有完全泯滅,份內的工作力求「對得起自己」就好,試著學習裝 假憨,才能「從容自在過日子,輕鬆愉快領薪水」! 誠然,公務員待遇優渥、薪水按時入帳,還有年終獎金、考績獎金、以及子女教育和公保、健保補助,甚至,不休假,也有獎金可領;每年更有一萬六千元強制旅遊補助;工作享有週休二日,並有年假可休,更重要的是,退休時有退休金或終身俸。換言之,公務員享用民脂民膏,待遇令民營企業望塵莫及,但試問能真正戮力從公者幾希?「菜鳥」公務員的心情告白,值得全體公務員捫心自問,是否「對得起自己」?
-
能忍自安
有一首︿忍耐歌﹀,歌詞是: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禍害!忍辱原是福之本,瞋怒則是慧之礙。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的確,忍一句,禍根從此無處生。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古人的智慧不僅字字珠璣,還蘊涵著耐人尋味的哲理,我們以為,只要心存厚道,能依著一個忍字,任他嗔、任他怒,有福慧的人,絕對一生平順,無憂無慮活到老。 記得元代有一位學者名叫許名奎,他著有一部「忍經」,說是自己切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的反思。許名奎因為出身貧賤,從壯年到老年屢屢受侮於人,雖然心懷不憤,但每每想到先哲所說的「德量自隱忍中大」,許名奎便釋懷了,因為懂得忍讓,他也因此學會了逆來順受,不與物競的處世哲學,後來他著「忍經」便依照這種態度發抒為文,除了身體力行,也希望對世人有所啟發和助益。 無可否認的,忍是一種德性,更是一個人的涵養。以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對社會和他人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角度看,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少不了用忍來維持人際關係與和諧發展,用忍來維護團隊的安定和秩序。忍對他人來說是尊重,對自我則是一種約束和控制。所謂「一忍敵百勇」,正說明了關鍵時刻忍的力量是無敵的;更何況,「忍辱柔和是妙方」,想要創造一番事業,想要圓滿地將人際關係處理好,除了凡事忍讓,不與人斤斤計較,沒有他方。 當然,依中國的文字結構來看,忍,從刃從心,這也就是說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其實,世間的事,有許多是我們忍不下去的,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我們相信,只要不太貪,又能知足忍耐,就能快樂平安,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就是這個道理!
-
努力就有機會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毛病,那就是把事情做得不順利,或者遇到失敗時,就會歸咎於自己命運不好,或是缺少機會。 事實上,是不是如此呢?答案應是否定的。這只不過是「失意」之後的一種推託之詞。 例如,一個學生考試成績不佳,他不檢討自己在學習上的錯誤,瞭解到這是平日不努力的結果,反而安慰自己說:「這是運氣不好。」通嗎?又如,一個職業青年,他在工作上始終不如人意,卻不知加以反省,反而常怪別人不能和他合作,不幫助他,對人辯解,他的工作常遭失敗,是由於「機會不佳」所致,合理嗎?這些都是藉口,無非是為自己的無能,找些牽強理由,阿Q的安慰一下自己罷了! 我們試看古往今來,許多偉大人物,他們之所以成功,多的是英雄創造時勢,而非時勢創造英雄。憑藉的是,他們不斷的努力,而把機會給創造出來。 眾所周知,發明電燈的愛迪生,小時在學校讀書,成績並不好,老師說他「不成器」,然而,他天性喜歡研究,又十分努力,生活的窮困,並不能阻礙他的研究和學習。少年時代,他一方面賣報紙維生,一方面在家裡做實驗,生活的困頓在折磨他,環境並不利於他做研究工作,處處碰釘子,但是,他自己有堅定的自信心,百折不撓的精神,適性發展的結果,自己創造了機會,得到了成功。 其他如大家耳熟能詳,白手起家的經營之神王永慶,黑手出身的全國首富郭台銘等等,皆有一部克服環境困難的奮鬥史,值得我們效法。 總之,面對著現今多元化社會,雖說處處競爭激烈,然也處處充滿著「機會」,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充實自己,與其相信命運,不如相信自己,只要自己積極努力再努力,機會永遠屬於最有準備的人,成功也是指日可待的!
-
以人為鏡
打開中華民族史頁,自黃帝鑄鼎戰勝蚩尤之後,歷經五千年的朝代興替,直迄國父 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雖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但只做了三個月即辭職,由舊勢力的袁世凱當上首任大總統,可是,袁氏權令智昏,又廢總統當「皇帝」,引起革命黨人發動「護國戰爭」聲討,因而做了八十一天「皇帝夢」即憂憤而死! 史冊明載:從堯、舜帝算起,包括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以及後來稱王的李自成、張獻忠、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和袁世凱等等,五千年來共有八百二十九位帝王。而這些皇帝之中,只有堯、舜帝是由「傳賢不傳子」禪讓即位,其餘皆在世襲制度下黃袍加身,因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二十九位,甚至,多位皇帝登基時還在吃奶,更有出生不滿一百天的太子,也坐上金鑾殿;幸好,如清康熙帝七歲登基,好學敏求,勤於政事,展現雄才大略,且文治武功,安內攘外,鞏固疆域,直至六十八歲駕崩,共在位六十一年,開創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代。 雖然,皇帝都自命是「天子」,臣民皆要下跪齊呼「萬歲!」尤其,許多皇帝都很怕死,為了長生不老求仙問道、服食煉丹,但真正能長壽的帝王不多,反而是短命者比比皆是,如秦始皇為了延年益壽,永續千秋霸業,先後四次東巡,其中三次主要目的即為尋覓仙丹,隨後特派方士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遠渡重洋到日本求長生不老藥,可惜,卻在五十歲那年第五次東巡途中猝逝。因此,歷代皇帝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七歲,能活超過八十歲的僅有五位,而在五十歲以下魂歸西天的超過半數,甚而有人登基半天即崩殂,可見,「萬歲」只是喊給皇帝聽爽的而已,並未能產生實質效應!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讓人看到帝王雖權高位尊,最後仍終歸塵土;而能為後人懷念崇敬的不多,落得千古罵名者卻不少,值得迷戀權勢的人們引以為鑑!
-
土豆
落花生,略名花生,俗又名長生果,金門話叫作:「土豆」。聞名遐邇的金門貢糖,即是以土豆為主要材料所製成的地方特產食品,廣受觀光客的青睞,也是能夠代表地方名產的餽贈好禮物。 「土豆」,望文生義,生長在泥土裡的豆子。如此的直接稱呼,與之「土豆」的名實相符,且有鄉土語言的親切感。而,落花生,與之花落化泥更護花的浪漫淒美大不同,而是花落入土長成豆,除去了虛幻浪漫淒美哀傷,展現了堅拔的、真實的生命意義。 今年,是不是、要不要再種土豆? ︽辭海︾載:金門話叫作土豆的落花生,豆科,栽培於沙地。係一年生草本,莖蔓延於地上或直立,葉為羽狀複葉,小葉四片,夏秋間開花,花小,蝶形花冠,黃色。花落時,子房入於地中,生長結實。其子可食用,又可榨油。另據志傳:落花生,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之曰「地豆」,亦名番豆。 去年也是這時節,看著鄰居在自家厝前的園地裡種土豆。於是乎,學起了鄰居,也跟著種起來。但土豆種子那裡來呢?鄰居聞說送來土豆種子,又託人買了三斤左右。有了土豆種子的著落,就開始整地,一鋤一鋤地種將起來,採收煮熟的土豆,分予左鄰右舍,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果實。 春來了!又是到了種土豆的時節!鄰居詢問今年是否要再種土豆,同時送來幾斤的種子!於是,今年親友處借來牛和犁下田,不用一鋤一鋤地辛苦整畦。犁好田畦,播好土豆種子,又架起了圍網,不讓野狗竄入踩踏辛勤的成果。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小在鄉間長大,一直嚮往田園般的悠閒生活方式。學種土豆,有收穫自然歡喜,可與人分享,也增添公餘閑暇運動休閒的趣味,讓生活有著動的活力和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