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讓幸福「停格」
那日在浯副讀到一篇文章,描寫身為金門人的幸福,其中有一段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作者提及自己經常漫步於巷弄街道、公園或校園操場上,遇見老阿公、老阿媽牽著稚嫩幼兒悠閒地散步,或在風景區看見闔家出遊的天倫景象,總是被這些美好而幸福的畫面深深吸引而看得出神,一旁的丈夫靈光乍現地提議下回出門不妨隨身攜帶相機將這一幕幕幸福而感人的影像「停格」,不就可以留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感動? 這位作者的先生提到用相機留住周遭人們互動溫馨片刻的點子,讓我想到與友人迷上數位攝影樂趣後,有一陣子嘗試隨機捕捉人物神態的街頭攝影,舉凡前述那些平日隨處可見的平凡而幸福的畫面,一一成為我們「挑戰」的目標。礙於器材不夠專業,鏡頭望遠能力不足迫使我們總是得極不自然地守候想要的畫面,抓準「安全距離」後倉皇構圖按下快門,在心臟狂跳的緊張氛圍下結束手忙腳亂的拍攝過程。 這樣的形容看來像在打仗,卻也是我們的實際體驗。過程之所以會如此「刺激」,或許與民情有關,幾次的嘗試發現多數人都不太願意成為鏡頭的焦點,只要察覺不對勁,有的選擇閃躲,有的則是投以不悅的目光,令純粹只想紀錄動人畫面的我們頓生冒犯他人的罪惡感,即便曾在知名攝影網站上看到同好分享在國外進行街頭攝影感受到入鏡者的大方與自然,但不同的時空背景有不同的觀感,我們雖自忖拍照的動機單純,卻忽略了民風的差異以致徒生困擾。 不論如何,那段嘗試街頭攝影的日子雖屢屢因被攝者的抗拒而挫敗連連,卻也有不少美妙的互動經驗。或許哪天風氣開了,而我們這種傻子的熱情仍在,想要用鏡頭更自然地捕捉居住在這塊幸福土地上人們的感動瞬間可能會容易許多。
-
凡事貴在和諧
最近收到網友寄來一篇文章,內容描寫一位駕駛人,發現一段枯死有刺的九重葛藤蔓,掉落在車子引擎蓋上,由於不當一回事,沒有下車拿開,便讓它隨著車子開動而自行抖落,結果沒想到那些小小的亳不起眼的刺,卻能刺破輪胎,看著洩了氣不能行走的車子,駕駛人相當懊惱,後悔當初只要舉手之勞,就不會發生破胎的命運。 網友因為有了這個教訓,時時就把那根小刺,放在心頭,提醒自己,小刺看似無關緊要,實則不可輕忽。 看了這篇文章,真令人深思,的確,它既能刺破輪胎,相信更能刺傷人體,怎能不順手清除,而任它四處危害呢?由於,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也有很多惱人的刺存在,譬如玫瑰雖美,可惜刺太多,又如,有人不說好話、存好心也就罷了,還老喜歡話中帶刺,如此,怎能和他人和諧共處。 做人,貴在和諧,千萬別被人看成是一種「刺」,否則絕對交不到好朋友,有的最多也僅是利益或泛泛之交,一個沒有朋友的人,相信生活一定枯燥,個性一定也會孤僻,如此這般,活得會快樂嗎? 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以及人與人間,最可貴的是大家和諧相處,不應該有刺的存在,否則運轉就會出問題,畢竟,人的眼睛絕對容不下一粒沙子,何況是一根隨時都會刺傷人的刺,因此,有再多深厚的情誼,只要有刺的存在,到頭來絕對也會有不堪一刺的時候。 網友認為破胎可以修補或重新換一個,朋友似乎也可以盡棄前嫌再交往,但總有什麼是無法追回的,好像車輪可以再換一個,只是現有的車輪已非先前的車輪,朋友也可以再交往,只是新人已非故友。
-
無常是苦
無常,顧名思義是指沒有固定不變的意思,這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或一個物體,是不會永遠保持同樣的狀態而不起變化的。 沒有經歷過這種經驗可能就無從比較,不過無常的現象絕對恆常存在於這整個世間,它也是你我都擁有過的生活經驗,只是我們常常都活得渾渾沌沌的,盲無所覺的,無視於無常的存在。想想看:曾幾何時,你只是媽媽懷裡抱著的小娃娃,現在卻已長大成人了;以前你只懂得牙牙學語,現在卻能讀書識字了─這當中不是已經起了種種的變化嗎?現在的你不是早已和以前的你有著很多的「不一樣」了嗎?這不正在說明了一個事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常的,不能保持永久不變的。 更何況,每個人都會死,儘管有些人能夠從容的老化,對生死輪迴不縈於懷,但無常終究是個殘忍的事實,更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使稚童變成大人,教含辛茹苦的父母展顏歡笑,卻又常常在轉瞬之間變換畫面,教白髮人送黑髮人,教肝腸寸斷的父母欲哭無淚! 看過一個故事:古時有個居士,平日親近供養承事一個德行兼備的禪師。有一回居士八十大壽,親自到寺廟歡喜供養禪師,供養事畢,居士向禪師索字畫,方便懸掛家中早晚諷誦。禪師提筆書曰:「父死 子死 孫死」。書畢,交給居士,居士頓時面露慍怒之色,禪師對老居士的表情了然於胸,面露慈悲微笑的說:「這是一首世間最吉祥的頌詞,如果世間的人都按照這個順序死,那麼就不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了!」居士於是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是的,在自然界的法則下,無論是動物或植物,都得面對有生必有死的無常現象,只要參透了這個法則,認清了死生有命這樣的事實,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儘管,一般人總是喜生惡死,總是說無常是苦,但正因為無常,所以痛苦是不會永久的,只要我們不向痛苦低頭,當我們覺得痛苦時,冷靜地觀察它、分析它、看透它,一切終究會成為過去,不是嗎?
-
「壓力」
近來社會治安不好,人心浮動,大家好似籠罩在一頂大的「壓力鍋」下,競逐自我解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壓力是經常性的問題,一般而言,近親傷故,或家人生病,或離婚,或事業上不順,或工作上受創,或負債:::等等,都會引起身心上的壓力。 無可諱言的,生活中充滿各種不同的挫折,很多小困擾累積起來就會使人們感受到壓力重重。尤其是生活在現代,隨著社會的變遷,知識經濟的崛起,科技一日千里,各行各業競爭之激烈自不在話下。生活的步調加快,競爭加劇,追求加多,工作負荷加重等等,都是現代人的壓力來源,因此,有人將壓力稱為現代文明的疾病,實不為過。 其實,生活中難免會有壓力,但是,如何化壓力使之成為助力,這可得靠個人的自我調適功力。譬如:學生要把書念好,就得比別人承受更多苦讀(壓力),方能在金榜題名時享受收割喜悅(助力);一個人要有責任心(壓力),才能把工作做好(助力),道理都是相通的。 還有,人生海海,有時總得退一步想,切莫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小事,而去自尋煩惱,反而把自己的生活步調給弄砸了,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才叫得不償失! 總之,人生也有風雨也有晴。生活難免有壓力,而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干擾我們的生活,甚至會令人致命。因此,人要生存及奮鬥下去,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如何自我調適心情、紓解壓力。 一般而言,遇見壓力來源,若能針對問題、剖析問題,進而付諸行動去解決問題,往往能使阻力變為助力,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進展。若真遇到不如意事,也得要靠自我調適,凡事看開點,所謂「有容乃大」,讓別人多些自在,也讓自己快樂點,不是很好嗎? 股市有句術語:「看壓不是壓」,只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更能衝破烏雲,自有藍天!
-
熱忱與冷水
以前,美國有一位媽媽在廚房燒飯,聽到孩子在客廳裡不停地跳躍,地板發出咚咚聲響,於是,關心地問:「貝比,你在幹什麼?」小孩聞訊回答 :「媽咪,我在練習跳躍,希望能跳到月球上去!」 上述情節,假如發生在華人家庭,也許,媽媽將立即放下手中的鍋碗瓢盆,喝斥孩子不得再跳躍,更可能告誡孩子不能胡說八道,因為,傳說只有「嫦娥奔月」,她偷吃了長生不老藥,頓時身體輕飄飄昇上天際,直接奔往月亮,但獨自一人在「廣寒宮」裡,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作詩感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的確,幾千年來,古老的中國還存在著諸多月亮神秘的傳說,諸如小孩子晚上用手指彎月,睡覺時會被月亮婆婆割傷耳朵,得趕緊雙手合十默唸著:「月亮嬤,你是兄,阮是弟,毋通拿金刀,割阮金狗耳!」耳朵傷痕才會慢慢痊癒。 然而,當年那位美國媽媽只說:「貝比,跳上月球之後,要記得回家噢!」果然,孩子長大後真的跳上月球,他就是一九六九年從「阿波羅十一號」太空船踏上月球的阿姆斯壯,成功地向全世界的人說:「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當然,阿姆斯壯成功登陸月球的因素很多,但當初他在客廳裡跳躍,萌生跳上月球的夢想,沒有被媽媽「潑冷水」澆熄,產生追尋的「熱忱」,才能逐夢踏實! 事實上,「熱忱」就是一種力量,舉凡對人的熱情、對事的熱情、對工作的熱情、對學習的熱情,還有對生命的熱情,皆能激發潛能形成動力;而「熱忱」,最怕被「潑冷水」和「扯後腿」,因為,當一個人有傻勁不計個人得失,但若「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即使不頹志喪氣,也可能心灰意冷;公營單位績效不彰,欠缺的正是工作「熱忱」! 所謂「氣可鼓,而不可洩」,中西文化差異大,洋人重獎賞,能激勵奮發向上;而華夏子民受封建帝制束縛,幾千年來在威權浸淫下,陶鑄阿諛乖順、逢迎拍馬的陋習,錯失挑戰極限、超越顛峰的機會,阿姆斯壯幼年立志跳上月球的故事,值得中華兒女借鑑!
-
慈澤廣被
每年,到了這個春光明媚的時節,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總是熱熱鬧鬧的展開;十萬人的護駕大陣仗,吸引新聞媒體鏡頭的焦點,爭相報導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回鑾的盛況,也正式揭開了全國各地一年一度媽祖誕辰的慶祝系列活動序幕。 值此媽祖文化節!上週末,柏村國小也舉辦了年度教育優先區「推展社區親職教育活動」,主題就是參觀天后宮媽祖廟的校外教學活動,有一百多位家長和學生熱絡的參與。於參觀教學及溫馨地親職互動裡,大家沐浴在媽祖慈悲的光輝中,完成愉快的社區親職教育之旅。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娘,生於距今一千年前的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洲嶼人。媽祖自幼聰穎純孝,扶危濟困,救助海難,有著許許多多的神蹟傳說,以法降伏千里眼、順風耳,成為媽祖的左右侍,僕隨媽祖助化人間,護國佑民,不啻為觀世音大士再生,立廟祀奉,成為民間普遍崇信之「海上守護女神」。 金門信仰奉祀媽祖的有官澳、料羅、峰上:::計有十餘座廟宇。尤以壬午年,湄洲媽祖金身跨海抵金巡安,所到之處,善男信女,虔誠拈香禮拜、祈禱,堪稱是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繼之,由金門各界所組成的三百多人宗教交流進香團,本週二啟程抵媽祖的故鄉恭謁「天上聖母」,並接受媽祖祖廟所贈之石雕媽祖聖像,高九點九公尺,取媽祖九九重陽日羽化升天之意;其基座三點二三公尺,喻媽祖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之意,再度為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寫下新頁。 另,金門的第一座媽祖公園將設於料羅灣。其工程業於去年底完成發包,預定一百八十個工作天完竣。屆時,除了帶動地方的觀光發展,也將成為東半島的新地標。 綜觀近年兩岸的交流,無論在宗教的、觀光的、經濟的、文化的:::都有令人欣喜的進展成果。我們虔誠祈禱:在媽祖的「慈澤廣被」之下,兩岸人民生活安樂、幸福,攜手營造互存共榮的美好願景。
-
嘜做歹厝邊
常言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於素有「人類最忠實朋友」美稱的動物─狗,我也始終是用這樣的標準看待。憑良心說,我不是愛狗成痴的人,很難體會有些人用超乎養寵物的情感去養狗的心理因素,但我尊重任何人對動物付出愛心的自由,只要他們心甘情願、樂在其中,且不干擾到旁人,誰也沒有理由干涉。 記得不久前台省有一則民眾不堪鄰居養的狗鎮日吠叫妨害安寧、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憤而狀告狗主人的案例,寵物不安份累及主人,狗主人卻認為抗議者反應過度,雙方各執一詞鬧得很不愉快,連警方也不知該如何調解處理。這樣的案例或許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何必為此撕破臉?但在我看來,不堪犬吠騷擾又屢勸不聽,最後出此下策也是迫於無奈,比鄰而居總該相互尊重、將心比心,或許犬吠聲聽在養狗人耳裡宛若天籟,再不然至少也習以為常不覺吵雜,但對其他人而言卻可能是難以忍受的噪音,在住宅區養狗者是否也該顧及他人感受? 長期從事腦力激盪式的夜班工作,每每在午夜時分返回住處,只求能一夜好眠稍解身心壓力與疲勞,不幸的是一巷之隔的武德新莊某戶人家在頂樓陽台養了隻狗,深夜也叫,早晨也叫,讓人既不能酣然入夢也無法睡到自然醒,幾度被吵得快抓狂的我不禁納悶:其他鄰近住戶怎麼忍受得了?還是早就翻臉自認倒楣? 養狗是個人自由,但應建立在尊重他人權益的前提上。當寵物的行為舉止影響他人的生活品質甚至人身安全,飼主應基於社區和諧考量作出改善,否則只會讓自由變成自私。金門民風淳厚,對於類此權益受損的情況,總抱持「以和為貴」想法儘量容忍,只希望養狗者別錯把包容當默許,有愛護動物的心固然甚好,但也應有為他人設想的同理心,才是負責任的「好厝邊」。
-
快樂學習
台灣有十分之一國一學生不認識國字,也有很多小學生每天要學十八般學藝,這是台灣學校教育的亂象,好的好過頭,壞的壞澈底,這樣的學校教育,怎不令人憂心。 國小教育,原本應該是寓教育於遊戲,學童每天應該是開開心心的上學去,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國小的學生已愈來愈沒有童年時光,很多家長甚至在小孩還在讀幼稚園,就送他去學美語、練心算、彈鋼琴,把孩子逼得要天天去學一些才藝,孩子的童年時光,就在補習又補習中渡過,這樣的孩子就真正會變好,會真正變得高人一籌嗎? 也有一些家長,每天為了生活忙碌,小孩子讀書讀到那裡,甚至讀那年級、那班、座號幾號、老師是誰也懞懂不知,至於學校功課做了沒、考試考得怎樣,也都不聞不問,否則那會有國小都畢業了,還會不認識國字的道理。 過猶不及,這是現代教育的通病,也是教育的亂象,有陣子,有人發現國小學生書包太重,倡議別把書包帶回家,認為應少給小孩子功課,以讓他們過個真正快快樂樂的童年,然而,話雖如此說,多少為人父母者卻不這樣認為,反而耽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早早就要孩子去補習,以免將來跟不上別人,尤其現在,升國中、讀高中、唸大學,都要基本學力測驗,這也難怪補習風氣會一再盛行,甚而比早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讀到國一不識國字,絕對不是單純是孩子的問題,學校、家庭都該負起責任,由於孩子貪玩是天性,他也許不愛讀書、不愛做功課,但絕對不是壞學生,如何導正才是課題,至於天天去補習,數學、國語一級棒,但他的社會適應能力不一定好,畢竟,現在的社會,填鴨式的教育已經不行,如何讓學生能快樂學習,如何讓學生真正能夠長進,這才是教育重點。
-
錢財有何用?
「子孫不如我,錢財有何用?子孫勝過我,錢財有何用?」這是我在聽電視演講時摘錄下的一副對聯,文句淺顯易懂,乍看之下似了無新意,但如果你能用心的探究個中蘊涵的哲理,你會發現,短短的兩句話,還真是餘韻不盡! 的確,子孫不如我,再多的錢財也只會讓他們花光、敗光;子孫如果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任你留下再多的錢財,對他們來說似乎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有人便戲謔的幫這副對聯加了個橫批:我花我花我花花花!反正不管子孫肖或不肖,錢財都無大用,不把它花個「一窮二白」,怎麼對得起自己。 當然,以勤儉為本,愛惜一布一飯,這是人生道德啟蒙教育的一部份。中國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勞儉樸,認為「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同樣的︽顏氏家訓︾中也有樣一段話:「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己。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可見,儉節固然可嘉,但太過則為吝嗇。世界上許多壞事都是因為捨不得錢財才發生,也有許多好事都因為不吝惜金錢而成功。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臨死之前,伸著兩根手指頭,怎麼也無法瞑目,沒有人明白他的意圖,只有他的填房老婆知道他吝嗇成性,深知他是為了燈盞裡頭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怕浪費了油,趕忙過去挑掉一莖燈草芯,嚴監生這才放心的咽下最後一口氣。做人慳吝至此,還真是乏味。 其實,積累財富,不是要做財富的奴隸,而是要把有限的財富,最大程度的利用起來,這些道理既不深奧,更不新鮮,可如今許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很多人都認為,賺這麼多錢,不留給孩子花要給誰花? 唉!想想古人的智慧吧:「子孫若如我,留錢做甚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甚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與其孜孜矻矻的為子孫的長遠利益著想,一味的遺之以利,還不如遣之以義,把錢財用於正途才是道理!
-
從錯中學習
現在教育很熱門從「做中學習」,個人今天要談的議題,則是從「錯中學習」。 雖都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失敗為成功之母。然而,知易行難,認錯不等於向神父告解,認錯需有十足勇氣,尚得準備付出代價。 一般而言,例如公務員認錯,可能遭到行政處分;尤其在法庭,你一認錯,罪就定下來了!當然,也有些許好處,就是坦白從寬,誠實更能獲得諒解,心境更會自顯踏實,心安理得,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自有它的道理。 不過,一般人通常是不會輕易認錯的。小錯時,會儘量圓一圓謊,錯誤大一點時,便會推卸,有的甚至大言不慚,臉不紅氣不喘的擺明:「把證據拿來」,一副看你能奈我何模樣,有恃無恐,讓人氣煞! 其實,自古誰無錯。人是犯錯的動物,在不斷嘗試錯誤中,如能自我反省,改變錯的方向,進而必能找到對的方法、做對的事,那就「不錯」了。 看來,能自動認錯的人,可真不錯。因為,認錯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認錯是對自己的良知負責,也須有好漢做事好漢當的「大勇氣」,更須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方能通曉大義,在錯誤中學習,面向「至善」。 然而,回歸現實生活,我們都怕犯錯,因為沒有錯,是最好、最完美的,所以有的人乾脆把「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奉為護身「座右銘」,美其名叫做「不做不錯」的智慧,雖常為人所詬病,但又徒呼奈何! 個人以為,人生如戲,我們戰戰兢兢演好自己角色,偶爾也可插科打諢,輕鬆一下,小錯犯一犯、改一改,或許能對大錯倖免,怕只怕,不做不錯,或者不能從錯誤中學習,沒有行動,沒有嘗試改變的錯誤勇氣,又如何讓事情變得更完美?讓夢想起飛呢?
-
掠龜走鱉
公路局的巴士從高速公路下交流道,靠站之後已是華燈初上,和孩子提著行李步出車站;守在車站外的計程車司機笑臉迎人,因為,要轉車到大姐家過夜還有三公里的路程,搭計程車是最便捷的選擇,於是,毫不考慮的順著招呼,迅速鑽進車箱後座。 這是北台灣的客家市鎮,車資雖未按里程跳錶計費,但多年來經常路過搭乘,略知價碼行情,說明目的地後,司機即啟動引擎,當左轉迴車到對向車道時,司機突然按下右側前座車窗,發出一陣狂笑,令我怦然心驚,父子面面相覷莫名所以,然而,我暗忖出身農家,孩子比我更魁梧,兩個壯漢就算遇到一個痟仔、或是誤上賊車,量他也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我先開口:「請問運將大哥,剛剛什麼事那麼好笑?」 經我這麼一問,司機忍不住又呵呵笑個不停,久久才說:剛剛路旁那部計程車,本來排班在我前面,哥們倆足足在那兒聊天打屁二個多鐘頭,等不到半個旅客出車,他老兄一氣之下左轉到對街找散客,想不到他剛走,你就來搭車,我是在嘲笑他「掠龜走鱉」! 是的,「掠龜走鱉」一詞非常的通俗,且望文生義,淺顯易懂,主要的意思是人要知足,珍惜手中所擁有的,專精一致,千萬不要三心二意,否則,可能導致兩頭落空,錯失良機;與時尚流行的「不要為了天邊的彩霞,而踩壞眼前的玫瑰」,有異曲同工之妙! 或許,生活即是教育,與孩子搭一趟計程車,目睹司機的小際遇,體會人生的旅途,機運確實很重要,所謂的「運去黃金失色,運來鐵也增光」,而且,人的一生,有時堅守理想與目標,可能更有收穫;因為,投機取巧鑽營,並不一定就能左右逢源,反而可能會「扁擔雙頭脫」,導致兩頭落空! 古有明訓:「人虧天不虧,世道在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一個人有沒有福報,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主宰,只要心存善念、走正路,既使遭人欺凌虧待,老天也會補償;反之,頭上的光明燈熄滅,立即惡運連連,將後悔而莫及!
-
寄望予觀光的
金門對外打開觀光旅遊的大門,已有十二年餘的觀光旅遊發展歷程,以及金廈小三通的開航,促進兩岸的交流,帶動地方經濟的進步。迄今,金門的觀光旅遊發展,需要厚植資源和大力的推動,才能使金門的觀光旅遊事業,更向前邁進一大步,增進金門整體經濟產業的繁榮。 對於拓展金門觀光旅遊經濟產業,上個月在接見來訪日本參眾議員時,縣長李炷烽曾提出:透過以鄭成功在金門的遺址,串連日、台、金、廈四地方的觀光旅遊動線,成為文化尋根之旅;並透過國際包機方式,便利日本人來金觀光旅遊。此一開拓金門觀光旅遊的構想建議,亦獲得來訪日本參眾議員善意回應,允諾全力促成。屆時,若能串成四地旅遊動線這樁美事,必能增進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 於戰地政務時期,欲來金門參訪,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都是十分的不容易成行,更遑論來金門觀光,以及發展觀光旅遊,增進地方的無煙囪的經濟產業了。自八十一年底,戰地政務終止,金門對外打開觀光旅遊的大門,讓國內外的旅客來到金門島,一窺她的神秘面紗;同時,為金門注入新的活力,讓金門向全新的未來美好願景邁進。 講到厚植金門觀光旅遊資源,日前看到一則中央社報導:香港文匯報引述交通旅遊局長林振查在廈門表示,金門有意聯合廈門、泉州、福州整合旅遊資源,共同打造兩岸旅遊互動橋樑,成立「兩岸觀光走廊」,並在整合後將市場延伸至港、澳,以及東北亞地區。此一整合觀光資源,將能把金門觀光旅遊事業推向國際的發展道路。 由此看來,未來的金門觀光旅遊發展是大有可為的。但在拓展觀光旅遊版圖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強觀光旅遊資源的厚植與建設,讓來到金門的觀光客喜歡金門,而且有深度的觀光旅遊和收穫。當然,我們亦樂見成功地打造新「金門遊」黃金線,吸引更多遊客來金觀光旅遊,帶動地方經濟產業及整體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