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影響力
時代雜誌選出世界百大影響人物,阿扁總統首度上榜,姑且不論這算不算是一項殊榮,至少從某個角度看來,陳總統的作為確實受到世人矚目。關於所謂的「影響力」究竟是正面的抑或是負面,身為一個看熱鬧的局外人實在無權置喙,不過該雜誌在專文中描述陳總統時倒是用了「將台灣帶向邊緣」的字眼,似乎暗示了扁政府執政下兩岸關係與台灣處境有日趨艱難的態勢。 扁的兩岸政策走向,與他對自己的身分和台灣的定位一樣,總是予人搖擺不定的感覺,措詞總是模稜兩可的他,雖然擴大了每一句話的解釋空間與彈性,卻也不免令在特定議題上立場堅定者難以苟同;身負中華民國憲法所賦予的領導權力,讓他必須一再強調自己是中華民國的總統,並且要特別大聲地在國慶等特殊場合呼喊中華民國萬歲,卻又為了兼顧力挺台獨的黨內同志、友軍與選民的期盼與感受,三不五時也會「硬起來」向對岸嗆聲,比起愈老愈沒包袱的阿輝伯,扁的總統之路面臨更複雜難解的考驗。 儘管扁宋會了面,讓陳總統所謂的「政黨和解」暫時不致成為自言自語的獨角戲,但藍綠雙方在國家認同上的明顯落差,阻礙了政黨互信合作與族群融合,也加深了兩岸緊張局面,時代雜誌形容台海是世界最危險區域之一,如何發揮正面「影響力」凝聚內部團結力量、化解兩岸對立創造雙贏,或許才是扁追求崇高歷史定位必須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一項民調指出若兩岸開戰,逾六成大學生表示不願上戰場,這樣的比例頗令人洩氣,如果這代表了某種程度的現實,或許國家認同分歧,缺乏堅定中心思想才是「不想當砲灰」的主要因素。同舟一命的我們,需要的是一位有擔當、不搖擺的掌舵者,只要他的任何決定不為自己而是全體利益,便值得船上的人擁護追隨甚至捨命涉險,一位稱職的國家領導人只要具備這樣的影響力與特質,何愁他的子民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
地瓜的新風味
日昨,專程開車要去龍門大鎮前路邊買烤地瓜,沒想到烤蕃薯的老伯當天沒擺攤,感覺有點若有所失。 由於最近,每當前往金城聯、金聯社購買東西,總會順道向路旁烤蕃薯的老伯,買幾條烤得香噴噴的地瓜帶回家,不僅自己愛吃,一向挑食的女兒也喜歡品嚐,雖然有時一條地瓜吃沒完就飽了,但那種香噴噴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記得小時候,常會利用灶內的餘火灰燼,放入幾條地瓜,讓它慢慢烤熟,雖然烤出的地瓜外表黑黑焦焦的,但剝開之後,香味撲鼻,裡面的地瓜呈現金黃色,吃起來雖有點焦味,但感覺甜美。還有,也用過陶甕,把小地瓜洗淨放入灶內柴火上煨烤,烤熟的地瓜不會焦,香味四溢,吃起來香甜。 烤地瓜有很多烤法,也可在沙地上挖個洞,把樹枝落葉放入,等燒成灰燼再將餘火打散放入地瓜蓋上沙土,燜個二、三小時,地瓜就可以燜得透心熟,當然不吃地瓜用芋頭來烤也很好吃,因為是用燜熟的,外表不會焦黑,只要將外面的表皮撕開,就是一條美味香甜又滾燙的地瓜或芋頭,當你飢腸轆轆時,吃這種地瓜絕對不輸大魚大肉。 以前,地瓜是地區民眾的主食,窮困人家甚至連地瓜簽都沒得吃,後來,地區民眾生活水準提升,地瓜變成了拿來餵豬的飼料,當時不少人對地瓜這種賤價、粗俗的食物可能已不屑一顧,然而地瓜這種先民主食,據營養學家指出,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醣類、維他命A、B、C及礦物質鈣、磷、鐵、鉀、鈉等成份,能幫助消化,增強疾病抵抗力,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因此,風水輪流轉,地瓜又受到重視,現在市場上的生地瓜,一斤叫價十五元以上,至於烤好的地瓜,三個就要近百元,這和以前民眾拿來餵豬已不可同日而語。
-
勿圖虛名
名,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地位。所謂:「人的臉,樹的皮」,的確,三代以後未有不好名者,人總歡喜要有名,衣服、皮包、化妝品,喜歡用名牌,現在的電腦、電玩,甚至電視、冰箱也都是要名牌。因為「名」對於人生的重要,所以追名逐利就成為時尚所趨,並形成一股社會風氣了。 當然,有的人留了一世惡名、罵名,有的人留的是清名、正名,還有人留的是虛名,徒然讓後世的人留作笑談而已。其實,「虛名如浮雲,死了都是臭皮囊」,如果連這樣的道理都不懂,整天只在爭名奪利上打轉,那不是很可悲嗎? 看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人非常喜歡龍,舉凡家中的桌椅、器具都有龍的影子,有一天,天上的真龍聽說人間有這樣一位知己,於是興沖沖的下凡來拜訪他,沒想到當真龍把頭伸到窗戶中向主人打招呼時,巨大的身影卻嚇壞了這位好龍的知己,才一照面,主人便嚇得面無人色的落荒而逃。徒有好龍的虛名,結果卻不值一哂,這有何益! 古人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可見,人要不虛此生,就得留名,但正因為要留名,爭名、甚至爭虛名的現象仍不能免,因為虛名也是一種名,它能給人帶來一時心理的滿足感,為此虛名,很多人便有了爭鬥,人與人之間也免不了矛盾和衝突,這其實正是生活中煩惱和愁苦的根源所在。 總之,虛名本身毫無價值,不取虛名,就是要放棄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也不會受它誘惑。放棄虛名,絕不是笨人所為,而是智者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虛名有百害而無一利,不取虛名可以減少虛名之累,就像「人怕出名豬怕肥」的道理一樣,如果是機關算盡自以為聰明,一味的去圖那勞什子的虛名,到頭來終究不會有好下場。
-
「重塑軍人形象」
有人說:「社會是個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富有了,但是,人心也浮動了! 人心為何浮動?放眼多元社會,五光十色誘人,不少人只艷羨,看到別人光鮮的一面,卻不見別人背後努力、付出代價的另一面,大家競相追逐急功近利,禁不起物質的誘惑,影響所及,社會風氣江河日下,愈變愈濁,怎不令人憂心忡忡。 近來,軍中屢出狀況,實乃整個社會風氣壞到極點的一個「反射」。想想,當一個一向予人威武雄壯、英姿煥發的軍人,一下子由執干戈以衛社稷的「衛國者」角色,轉變成為魚肉鄉民、同袍的犯罪集團、討債者,瞧在老百姓眼裡,真是情何以堪! 柳營軍紀不振,內部管理出了問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是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畢竟,台灣太小了,太平日子過久了,軍人也是人,也會感染到社會的浮華氣息。尤其上位者逐名求官,須靠「跟對人」,成為一般「通識」,於是,套交情、打交道、走後門,儼然就成一門「顯學」,逢迎拍馬文化一興起,上樑不正下樑歪,上下交征利的結果,軍紀自然鬆弛,爆出連串醜聞,自是不在話下。 電影名導吳念真近年接連遭逢失親之痛,媒體追逐欲探心路歷程,吳導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事情來了,就要面對!」看似淡然,實則沉痛。 是的,事情來了,就要面對!當下軍中違法亂紀現象,是該痛定思痛,知恥知病,祭出鐵腕,強力整頓;因為,唯有紀律嚴明的軍隊,才是國家安全的最佳保障。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支竿子打翻一船人,對絕大部分軍人而言,他們以身許國,夙夜匪懈守土護民,誠值我們予以高度肯定;但是對於少部分不肖分子,我們也絕不能姑息養奸,除惡務盡,以重塑軍人形象,維護軍人清譽,讓國家更安全、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心。
-
不恥下問
孔老夫子在論語公冶長篇裡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大意是一個人聰明好學,能謙虛為懷,即使向地位、或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也不會感到羞恥。 過去,教育不普及,大部份的人沒有機會讀書識字,只有少數能上私塾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朱子治家格言等啟蒙經典;更只有極少數能進一步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書籍,以赴殿試科考求取功名。因為,大家讀的都是同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所以,長輩向晚輩請教學習的機會不多,何況,長幼有序,誰甘於放下身段? 然而,當前教育普及,網路資訊發達,知識的領域非常廣泛,確實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境地。以電腦來說,目前的三、四年級生,當年就學時電腦尚未發明,而今老眼昏花,記憶力衰退,想學電腦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使有興趣學,若不能持之以恆,或身邊隨時有人指導,很可能早上學會了一招半式,下午就忘光了。 回想當年,報社因應趨勢推行電腦化,起初只有少部份員工能到電腦公司上課,而我被排在名單之外,曾慨嘆這輩子恐要當電腦文盲了。豈料,家中的二個犬兒,對電腦特別感興趣,自小四和小六起即迷上電腦,經常買回許多磚頭似的電腦專書研讀摸索,除了學會架設網頁,也懂得語言程式,甚至,還代表學校赴台參加全國高中生資訊競賽,因此,孩子是我的電腦啟蒙老師,教我開機、上網,幫我架設網頁,並隨時提供軟、硬體問題諮詢。由於不時的向孩子學習,在公務界雖屬「LKK一族」,如今除能用電腦打字寫稿,也能用電腦做很多工作,否則,這年頭如果連電腦也不會開機,那是「夏蟲語冰」,會鬧笑話的! 誠然,所謂「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也不可能樣樣比別人行,就算是專家、博士,也只在某個領域「術業有專攻」,其餘可能只略懂皮毛,因此,「君子之學必好問,學與問相輔而行」,敢於「不恥下問」虛心學習,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才是聰明的人。
-
珍惜擁有的
平素,偶喜閱讀勵志與心靈方面的書籍。一方面是藉以自己給自己鼓勵、打氣;一方面為自己的心靈注入活水,抒發情緒,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平穩安寧,在生活上獲得激勵及活的踏實、快樂而有意義。 上個月的書展期間,趁著週末假日帶著孩子一起去參觀,讓孩子挑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自己則是挑選一、兩冊心靈類的書。書中有一則神秘家的故事:有一天的傍晚,神秘家在自家門前的路上來回走著,低著頭像是在找尋東西。這時,太陽正在下山,黑夜緩緩地降臨,人群開始聚集起來,問他說:你在做什麼?有什麼東西掉了?你在找什麼? 神秘家說:我的縫衣針掉了。人們說:現在太陽下山了,要找一根針是很困難的。不過,我們會幫你找的。你是在那裡丟掉的?路這麼大,針這麼小,如果我們知道正確的位置的話,那會比較好找。 神秘家說:最好別問我那樣的問題,因為事實上,它並不掉在路上,而是掉在我的家裡。人們笑了起來,他們說:我們向來認為你有點瘋狂!如果針是掉在家裡,那你為何在路上找? 神秘家說:理由很簡單,我家裡沒有光,而且外頭稍微亮一點。人們聽了不以為然的離去。神秘家立刻叫他們回來說:聽著,你們就是這個樣子,我只是模仿你們而已。你們不斷在外在世界尋找喜樂,也不先問問你們是在哪兒遺失喜樂的?只因你們的感官就向外開展,你們就是在外頭找它。其實喜樂一直在內心裡頭,根本沒有遺失,又何必找尋和探索。 想一想,我們是否如神秘家說的一樣,迷失了自己,看輕自己身邊曾經擁有的,而又到外在世界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東西。縱然尋它千百回,有天驀然回首,發現自己身邊的一切,才是最珍貴的、最幸福的,值得好好地去珍惜它,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惋惜!
-
自殺事件的省思
彷彿傳染病一般蔓延,層出不窮的自殺事件佔據著社會新聞版面,台省不斷傳出燒炭自殺事件之際,地區前一陣子也發生一起疑似罹患躁鬱症的廿八歲男子循相同手法結束寶貴生命的不幸案例,在自殺問題逐漸惡化的今日,實在值得社會各界正視與省思。 台省的燒炭自殺案透露著一種以往在國內較少見的集體約定從事自殺行為,透過網路的便捷特性逐漸發揮感染力。幾個連續的案例顯示,因為各種想不開的理由而上網找尋「同病相憐」者互訴苦悶的自殺高危險群,從低落情緒的分享進而觸發一起尋求解脫的念頭,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不僅毫無正面、積極思考的空間,甚至更加深了以死亡結束痛苦的意志,最後演變成一場死亡約會,也許是分居北、中、南不同地點的「同好」,選擇在其中一人提議的地點共赴黃泉,生前並不熟識,只因藉由網路交換心情便決定一起離開這個世界,徒留各自親友的遺憾與錯愕。 細觀這一連串的燒炭自殺案例,不論是集體求死或是單獨趕赴死神約會,自殺者的動機往往都被社會輿論認為是不應該、不必要的。誠然,自殺是不尊重生命的偏差行為,撇開世俗或宗教對自殺的負面評價,選擇自我了結或許某種程度上擺脫了痛苦,卻留給有著緊密情感聯繫的生者更多的痛苦,自然是不值得鼓勵;只是自殺行為或許不被諒解,但飽受身心折磨亟欲尋求解脫的無奈心情是否又被理解了呢? 每每發生自殺事件,周遭不乏好發高論者,直指自殺者愚不可及,用死亡解決問題太不應該云云,頗有衛道者之氣壯,只是平心而論,有幾人真是用同理心去揣摩那些身心遭受有形與無形磨難、想尋求支持與協助卻害怕自己成為別人負擔的複雜心情? 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種生有何歡死何懼的絕望心情只有當事人自己能體會,自殺行為雖屬不該,但觸發自殺念頭的潛藏因素應被更嚴肅的看待,如果那些活在陽光下的所謂「正常人」不能真心體會遭逢困厄者遊走生命邊緣的徬徨與無奈,只是用譴責的角度將他們標籤化,又如何讓這些脆弱而無助的心靈感受到溫暖與關懷,進而獲得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
吃要小心
以前在台時,晚上閒來無聊,最喜歡逛夜市,一來愛看人來人往的那股熱鬧景象,二來口渴時吃一碗冰、喝一杯涼水,很容易打發時間,肚子餓了也有很多小吃任你挑,當時的藥膳土虱就已經很流行,一大碗公五十元讓你吃得口齒留香,但是雖然吃過無數次土虱,也知道是人工養殖的,然而老以為它是吃飼料長大的,如今媒體爆料,才知道養殖土虱可以餵老鼠、餵病死雞鴨和病死豬內臟,聽來讓人噁心又毛骨悚然。 土虱可以這樣養殖,那其他的呢?據說,養殖業者濫用抗生素的情形嚴重,譬如,前陣子,衛生署曾公布過一項檢驗報告,指出地區市售大陸蜜餞七成不合格,鮮魚含抗生素;還有也曾公布過地區自來水源檢驗出含有致癌物,這些種種,都讓地區民眾看得心驚,不少人為此感嘆,現在到底有那些東西是可以吃的呢? 老實說,我們的社會,這幾年來「黑心食品」層出不窮,諸如海豚肉充當黑豬肉、粉圓含防腐劑、茶葉含農藥殘留、素食羼了葷料、假鮑魚、假烏魚子、要燒毀的病死豬拿來做成水餃、肉鬆、香腸、肉羹,現在連龜甲萬醬油也有假冒的,且含有致癌物,還有黑心電視、黑心床墊,甚至有黑心建築沒建化糞池任污水在地面橫流,至於過期食品重新包裝當新品賣更處處可見,連社會上也出現恐嚇勒贖、假綁架真詐財等等騙人的黑心勾當,讓人感覺我們的社會當真是「黑心」充斥。 由於地區食品市場,很多已經被大陸貨攻佔,幾凡農漁牧等各種食品,很多都是來自大陸,這些絕對多數都是未經過檢驗、檢疫,民眾在吃的時候更千萬要睜亮眼睛,特別小心,試想,台灣的黑心食品已經夠多了,加上彼岸走私上岸的,地區民眾在「吃的方面」非得千萬小心不可,以免花錢事小,吃出問題,賠了健康才是事大。
-
財去人安
常聽人說,吃虧是福,財去人安。說得更明白點,錢財乃身外之物,善於忍耐、吃虧的人,通常比較認份,所以也不會吃大虧;相反的,總愛貪人便宜的,終究貪不到真正的便宜。這種閃耀著哲理和經驗之光的智慧,對很多現代人來說,確實足堪借鏡! 漢朝有個鄧通,皇帝給他一座銅山,要他自己造錢花用,結果他卻餓死了,可見,錢並不能代表一切,錢雖是人生所必需的,但卻永遠難以饜足人性的欲壑。如果你為了求財而去綁架、勒索,那不叫求財而是找死!因為任何人都逃不過大宇宙的因果法則啊! 同樣的,台灣某企業集團首腦吳三連也曾經歷了這樣一件事:吳三連年輕時因工作需要賃屋而居,後來他覺得租房子十分不方便,於是下定決心要自己買房子,第一次他存夠了錢,正準備買房,豈料禍從天降,太太不巧生病了,只好把錢挪去當醫藥費,錢財花光,太太病也就好了。第二次,情況一樣,買房子的錢備妥了,這回卻輪到小孩子生病,只好再把錢拿去消災。第三次則是為了朋友,他把存夠的錢借給朋友應急,雖然免去了朋友的牢獄之災,但也買不到自己的第一棟房子。因為有了三次經驗,從此,他不再刻意去追求財富了。 記得中國有首古詩:「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沈為誰功;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的確,人算不如天算,該你的,逃也逃不掉,不該你的,求也求不來,想想古人的忠告,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做人,其實要難得糊塗,要不,過份的精打細算,終究還是抵不過天算! 更何況,錢四腳,人兩腳,錢來找人還無可厚非,人去找錢,可能就難了。再怎麼說,這個世界雖然貧富兩極,但相對而言還是貧者眾,無論如何,善於忍貧,懂得財去人安的道理,才是上策。
-
閒話「商機」
報載,面對經濟衰退,市面蕭條,小三通又未見成效,縣商會為拓展地區整體產業發展與商機,擬組團前進大陸考察投資環境,讓績優廠商能走出去拓展商機,也鼓勵台商來金投資,帶動經濟繁榮。 人說:有人潮的地方,就有商機。看一個地方的繁榮與否,一個最簡單指標,就是看看這個地方的人口數,是否增加或外移,就可判定是興起或是衰落。 準此而言,金門人號稱在海內外擁有逾百萬人,現在居住在本島的卻只有六萬多人口,可見,地區長久以來,外移人口嚴重,這當然與就業大不易息息相關,這是一個現實,也是全世界身為「離島」通見的一個「經濟困境」。 為了打破「離島不再是個離島」經濟困境,這些年來,我們也和全球一些擁有觀光資源的離島一樣,大走觀光路線,期以觀光人潮帶動地區的生存與發展,說真的,在縣府大力行銷金門之下,還能維持目前一定的「小康」局面,也是一件誠屬不易之事。 不過,面對「俗擱大碗」的旅遊行銷方式,只能做到安於現狀,還不能滿足鄉親對於開創未來的需求。畢竟,環境、時代、潮流都在改變,現代人想要白手起家,出外謀生,較之過往還要艱辛,墨守成規,活在過去,沈緬現在,不知創新,如果沒有突破勇氣,最後被時代淘汰了還不知覺,那才叫做悲哀。 近有二件觸動心頭國際新聞:一是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有個地方叫「愛知」,原來是世博會在日本愛知縣開幕了,成為全球旅遊人「最愛」,帶進大把商機與人潮;一是我們一向引為標竿,不准嚼口香糖、吐檳榔汁,很「機車」國家,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新加坡,典型的乖乖寶貝,破天荒的准許開設觀光賭場,著眼點,無疑的也是欲藉此創造商機,吸引人潮。 金門人不要永遠成為「異鄉人」代名詞,如何創造出自己有利「利基」,引進商機,增加就業,留住人才,為斯土斯民找出一條最佳出路,這是每個鄉親所應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
-
仙人打鼓有時錯
相傳八仙之一的李鐵拐,本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悟道成仙之後,有一天神魂出遊,弟子錯將魂不附體的身軀燒了,神魂被迫附在一個瘸腿的乞丐屍體上,才變成衣衫襤褸、鐵拐隨身的瘸子神仙。 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想不到!」一般的凡人,無法跳出三界外,對未來的事情,不能預先知道,常常等到事過境遷發覺錯了,才感到後悔與惋惜! 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話說清朝康熙皇帝,有一天微服出巡,摘掉金龍冠,脫去黃龍袍,只穿一般長袍馬褂,扮作地方仕紳漫步街坊,在一家小鋪前看見圍聚著人群,正在懸掛「開張大吉」的布幔;康熙皇趨步向前,見那四個字柳體為骨,顏墨為肌,氣勢不凡,不由得打從心底喜歡,但繼之一看,下方落款竟為「字王」,暗罵王羲之也不敢如此狂妄,於是,逕行走進餐館,叫了酒菜,試著探詢「開張大吉」是誰寫的,掌櫃的喜孜孜地說:「兒子謙虛好學,才練就一手好字!」 康熙皇心中存疑,乃索取筆、墨、和布幔,當眾揮毫「生意興隆」四字,落款為「地王」。掌櫃的立即叫伙計懸掛出去,和「開張大吉」對稱並排店前,圍觀的眾人齊聲喝彩:「好字!好字!真是神筆。」 掌櫃的兒子見狀,羞赧地走到康熙皇跟前:「客倌!俺家姓『王』,幾代人不曾讀書,爹娘要俺識字,所以把俺取名為『字』,祈望不嫌棄,教俺寫字!」斯時,康熙皇才發覺,是自己看錯了,誤把「王字」看成「字王」!因此,立即為自己一時的疏忽聊表歉意,也收他為徒,除指導書法要領,並囑咐好好讀書,準備進京考試。果然,兩年後「王字」在殿試金榜題名,接受康熙皇封官賜爵, 袍笏加身躋進士林,最後更晉為翰林院學士。 誠然,「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啥人無?」李鐵拐將錯就錯,借屍還魂,才落得成為鐵拐隨身的瘸子神仙。而康熙皇貴為一國之君,卻有認錯的勇氣,進而在街坊中發掘人才,蔚為國用,流芳千古!
-
真情以待
人都會寄情!有的人寄情予山水,有的人寄情予書畫,有的人寄情予宗教,有的人寄情予寵物,讓生活在現代忙碌的社會人們,有一處私密的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和歸宿。 在人與寵物之間的情感,是一份很私密的情愫。將自己所飼養的寵物,視若自己的子女一般的對待、愛謢,這似乎也反映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冷漠? 前些天,看到一篇與寵物「真情不渝」的報導,西方人對待自己所飼養的貓當作是寵物,是視之如自己的親人般的照謢,也從與貓之間的相處中,獲得生命情感的慰藉,讓自己的生活更增添樂趣。 通常,金門人養的貓,並不是當作寵物來飼養,而是養來捉老鼠的。若是偷吃了主人的腥魚,可要被痛打一頓,或是狠狠地被拎起摔出去。貓,一旦歸西之後,也不能入土為安。貓主人,大都會依地方的傳說與習俗,所謂的「死貓掉樹頭」,用一根草繩和「紅錢」綁在脖頸上後,拿去掉在樹上,說如此才可以脫離惡趣。不知道是誰說的? 法國的巴黎人對待自己家中所飼養的貓,與之和金門人所養的貓,命運是大不同。早在一百多年前,巴黎人就專為貓設置一處貓的墓園,一旦心愛的貓往生了,就將牠們入土為安,並立碑紀念心愛的貓。東西方不同的國情,對待家中所飼養的寵物,有著不同的待遇,也反映出地方民情習俗的差別之處。 「養牠,就不要丟棄牠!」不論是養貓也好,養狗也好,既然要養牠們,就應該好好地真情對待牠們,將之視為寵物飼養,不要讓牠們成為流浪動物。前不久,新聞報導防疫單位待安樂死的流浪犬多達逾百隻。牠們若知被主人遺棄,以及即將面對的殘酷命運,將是情何以堪!所以,天地萬物皆有情,以愛心善待自己飼養的家中寵物,讓牠們有個溫暖的家。彼此之間的友誼和信任感,就是最大的回報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