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敬人愛人
人,生而平等;不平等的,是我們的心。 西方是一個講人道、講人權、講平等的國家。日前,德國就發生一起政治人物作弄、鄙視流浪漢而辭職下台的糗事。 有一位曾擔任市長和經濟部長的德參議員,在一場開幕典禮上,他老大哥一時的興起,突然把香檳酒倒到講台邊的流浪漢頭上,並且還邊倒邊說:「賞你幾口!」其鄙視人權,自視高人一等的惡形惡狀,全都被攝影機拍下。 事發後,這位德參議員為表示歉意,要送給流浪漢錢、名筆,以及招待他去渡假,並且負擔清洗衣服的費用。但,都遭到流浪漢以「我不要你的錢,我不會接受賄賂,你冒犯我,害我像小丑一樣」的拒絕。自認高人一等的德參議員辯稱是開玩笑的,但還是自食辭職下台的惡果。 而遭德參議員侮辱的流浪漢,不因自己是流浪漢而低聲下氣,抬不起頭來,勇敢的拒絕事後虛偽的道歉和賠償,展現自己做人的人格和骨氣。 人,生而有高有矮、有美有醜、有胖有瘦;學歷也因天資聰慧不同,而有高有低,但一個人的才能,是不能以學歷來論斷的;職業也因各人的興趣和際遇不同,所從事的職業也不同,有人勞心,有人勞力,都是盡自己的心力為社會人群服務;財富呢?有人含金湯匙來出生,注定天生好命,有人一生辛辛苦苦的工作,才能求得一家的溫飽。命運也大不同,有人有做官的命,榮華富貴;有人是乞丐的命,流落街頭乞討。 人生的美或醜,學歷高與低,職業的好與壞,命運的富與貧,與之家世、學習環境:::以及與自己的努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不可因之而有自視高人一等,或是鄙視他人的心態。 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從人性來講,人生而平等;從法律觀點來講,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所以,我們應以敬人、愛人的觀點出發。人人敬人愛人,如此我們的社會會更充滿愛和祥和的溫馨之情。
-
愛惜自然景觀
拜小三通之賜,近年來地區鄉親赴大陸旅遊者眾,故國河山美不勝收,每令遊者大呼值回票價,不虛此行,四川省九寨溝便是一例。身邊的朋友、同事不乏親身體驗者,遊罷歸來無不讚嘆它的奇美,無怪乎這全球知名景點素有「人間天堂」美譽,個人至今雖仍未有機會一窺究竟,但從旁人的旅遊經驗分享不難感受這風景區受歡迎的程度。 只是,熱門的旅遊景點往往也伴隨無可避免的人為破壞,一則報導便指出九寨溝每年吸引逾一百萬人次旅客造訪,如此的旅遊承載量令自然保育專家憂心,甚至認為若再不正視遊客過多對生態環境的衝擊,此等「人間天堂」美景可能在二十年後消失。雖然有持不同意見者稱此種說法有些危言聳聽,但遊客量大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與負面影響勢難避免,即使九寨溝美景不至於像專家們所言一般悲觀地成為歷史,卻也免不了留下一些程度不一的傷害,必須再投以金錢、人力與時間使其恢復舊貌。 一處自然美景一旦被開發成旅遊點,除了為提供遊客服務所需而進行的各項硬體建設可能破壞原有的「自然美」外,遊客足跡的踐踏,廢水、廢氣、噪音以及因缺乏公德心而隨意棄置的垃圾,在在都是扼殺自然生態的殺手。其中最普遍的垃圾問題,往往令景點管理單位頭痛不已,大批遊客湧入風景區,留下了不屬於這裡的各式垃圾,不僅將美景破壞殆盡,為了還原其清淨面貌,清潔維護成本的增加成了無可奈何的必須。 曾在介紹大陸旅遊的節目上看到馳名中外的黃山奇景,由於登山賞景的遊客隨意將垃圾丟下山壁,清潔人員為了執行維護景觀清淨的任務,居然得冒險將繩索繫在登山步道欄杆上,再垂降至山壁石縫與樹木間將垃圾一一撿拾乾淨,遊客貪一時的方便,卻帶給清潔人員大大的不便,實在不應該。 在注重休閒與生活品質的今日,旅遊活動成為多數人調劑身心的絕佳選擇,適時的放鬆與享受固然不錯,但不論在島內或赴外地旅遊,盡興之餘,也別忘善待自然生態,遊客夠水準,生態觀光資源才能永續經營。
-
知足常樂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各有各的遺憾,然而在去除不如意後,至少還有一、二項值得欣慰的事,因此,人生無論怎樣不如意,只要知足常樂,一定也能快樂的過一生,壞是壞在有些人老想不開,只會鑽牛角尖,諸如台灣社會為何老是有人自殺,連著名的國內喜劇泰斗倪敏然,也會逃不過情字一關,實在令人唏噓。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社會上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慾望過高,有錢還想更有錢,有錢人還想到要有權力,而有些人是有了妻子,還想要有些情婦,凡此種種,慾望過大,盲目追求,到頭來終會變成一場空,甚至造成終身遺憾。 有則故事,描寫一位勤奮工作的農夫,擁有一塊貧瘠土地,自耕自種養活家人,生活清苦,神仙見他可憐,要賞他土地,便對他說,不管你跑多遠,只要你踏過的土地就是你的,農夫高興萬分,馬上拚命往前奔跑,跑了一天一夜,儘管累得要死且又饑又渴,但總想到機會千載難逢,捨不得停下腳步,等到真的跑不動了,才發現身處人煙罕至的沙漠中,身上也沒帶半滴水,結果葬身異地,可憐他的家人也根本享受不到農夫為家人留下一片望之無際的土地,還是守著原本貧瘠的土地過日子。 這則故事也反映出現今社會上許多人的寫照,有些人一生忙忙碌碌,汲汲營營,有了還要更多,慾望一直不能滿足,甚至不擇手段只為圖自身利益,等到年事已高,回首來時路時,才猛然發現年華已逝,失去了很多朋友,錯過了許多旖旎風光,此時再來後悔為時已晚。 現在,每天翻開報紙,或打開電視新聞,社會上偷拐搶騙、燒殺搶劫案件層出不窮,這透露出我們的社會病了,如果大家都能知足常樂,社會上也就不會勾心鬥角,更不會有燒殺搶劫的事發生,當然自殺的人口也就會減少,奈何,我們的社會上知足常樂的人實在是越來越少了。
-
適可而止
什麼叫「適可而止」?︽星雲法語︾有一段話說得好。「福德不可以享盡」,這就叫適可而止,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所謂榮華富貴、禍福窮通,都有一定的福德因緣。順利如意,必定是得自過去的好因好緣,要延續好因好果,福德因緣就不可以享盡。有云:「福德享盡,則緣必孤。」等於銀行的存款,統統提出來,就沒有了;也等於行路的糧草,全部吃完了,如何遠征呢? 適可而止,就是凡事不將它們發揮到極點,而是在恰到好處時便充分地享受這種「恰好」的趣味。這個道理其實就跟天道變化和人事更替一樣,都按照一定的規律時進時退,如果只知進而不知退,災難與禍害可能就接踵而至了。因此,做官的人,如果想要保全功名,最好是在事業登峰造極之時,及時的放慢腳步並知所進退,這樣子做官才能細水長流、生生不息!比較可惜的是,因為人性使然,總有那麼一些人,既貪心又不知足,當了將軍想當元帥,當了帝王想長生不老,於是,一幕幕悲劇就在這些人的貪欲中不斷的上演。 其實,這些人性上的追求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很多人也都認為,人生存於世,沒有欲望是行不通的,因為,少了它,就像是少了奮發向上的動力,幾無衝勁可言。當然,對很多人來說,欲望愈多,失望也就愈多,這其實也跟財富多了並非好事的道理一樣,有謂,為富而不仁,財富就是禍殃啊! 總之,強開的花逆美,早熟的果難甜,古人不也說,好酒飲到半醉時,好花看到半開時嗎?凡事只要不過分,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招來那些不必要的麻煩。更何況,船揚帆五分,是最為安全的;水器只注五分,是最為穩當的,歷史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到極限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只有適可而止,隨時為自己留點餘地,才是最佳的處世之道。
-
「相罵嘸好話」
「扁宋會」有人罵,「連宋會胡」照樣有人罵,就連情同父子的扁李關係,也走到互批互罵地步。 很多人都在抱怨,這個社會太亂了,治安太壞了,還有什麼黑金,什麼掏空,不公不義的,搞得人心不安,許多人要出走,更多的人只顧罵,社會一時好似多了一項「罵的文化」。尤其是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充斥著你批我我鬥你的攻防本色,看得小老百姓心驚膽跳的,很多人不禁要問:「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 好吧!「大人物」批批批、鬥鬥鬥,升斗小民,耳濡目染,有樣學樣,就來個罵罵罵吧!君不見許多「叩應」節目,劈頭就是一陣痛罵,管他是不是情緒的話,罵了再說!其理可推,在電視機旁的觀眾,看不爽也在罵,可說裡裡外外,對立各方,罵來罵去,就是要罵到爽爽爽,罵給你倒倒倒! 如果多元的聲音,象徵「百花齊放」,倒也是美事一樁,可惜的是,在一片怒罵聲中,我們發現,許多的批評,情緒往往掩蓋過了理智,意識形態決定了個人好惡。好事嘛!都會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壞事嘛!則很會自圓其說,推托了事。就在這種你攻我短,我擊你弱,只有立場,不問是非的一來一往攻守間,把人性、社會價值給扭曲了,這又何嘗不是社會亂象的來源。 說真的,近些年來,政治的「鬥風」,已由上延燒而下,形成一股所謂的「藍綠對決」之風,這樣的「移情」作用,也在民間大為發酵,人們談起政治,怕怕的,不是來自上面有什麼壓力,而是怕彼此觸犯了「禁忌」,傷了感情。 俗話說:「相罵嘸好話」,中華文化的「人格與品格」教育,最可貴的,就在於教人如何懂得處世,如何做人,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口德,存有善心,多說好話,做些好事,尤其位居上位者,如能樹立好人品、好榜樣,上行下效,風行草偃,我們的社會必能日見美善,走向富而好禮,這不是大家的一個嚮往嗎!
-
命裡無時莫強求
舞台上喜劇泰斗「七先生」走了,他把歡笑帶給別人,卻臨老入花叢遇到「桃花煞」,選擇把憂傷留給自己,而以悲劇落幕!連日來媒體追逐報導,為搶獨家營造賣點,不惜捕風捉影,各種觀落陰、托夢、附身的靈異穿鑿附會,令人看得霧煞煞,不但引起閱聽者反彈,也遭新聞局開罰。 其實,自古以來,炎黃子孫深信凡事之吉凶皆有先兆,因而講究「命、卜、相、醫、山」等五術;舉凡風水、住居、生辰八字、紫微斗數、姓名、面相等影響一生禍福。相沿至今,雖教育普及、民智大開,但世事難料,變化莫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尤其徘徊在感情、財運的十字路口,內心感到茫然之時,常會求神問卜,以預知吉凶方向,提早作防範、或尋求心靈慰藉,期能改運解厄、趨吉避凶。 事實上,人們相信命運,自古已然,於今不改!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面對流寇竄擾,終日寢食難安,獲悉紫禁城外有一測字高人,乃微服出訪,希望測得國勢安危,以稍解心頭懸憂之苦。當崇禎皇來到測字攤前,提筆寫了「友」字,但見測字先生面現憂色:「友,是『反』出頭也!」反賊出頭,大大的不利。崇禎皇聽後心頭一楞,立即改寫一個「有」字,連聲說:「是有;非友也!」沒想到測字先生驚惶失措,大嘆事情不妙:「有,是『大明』去一半!」斯時,崇禎皇嚇得面無血色,但猶不死心,又急急改口:「是酉,非友和有也!」豈料,測字先生臉色頓然大變:「酉,乃至『尊』捏首去尾!」果然,沒多久李自成攻進紫禁城,崇禎皇倉皇出南宮門,在媒山自縊身亡。 金門民間普遍信神拜佛,相信「財、子、壽,不可求!」認為每個人一生之中擁有的財富、兒女和壽命都有一定的數額,「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須苦用心機。」亦即一個人的造化,端看平日的種因緣、修福報,才能逢凶化吉;絕非單憑「五術」即能改造因果,所謂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畢竟,「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過份強求,是福!是禍?確是未定之天!
-
清淨自心
今年,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三千零三十二年聖誕。在這個殊勝、歡喜、吉祥的日子,金門佛教界也舉辦了浴佛慶典,眾多善信檀越參加,以恭敬心、歡喜心灌沐如來,迴向願一切有情離塵垢,同證究竟安樂佛果。金門素有「佛地」之稱,家家戶戶拜菩薩,即觀世音大士也。佛陀一生弘法利生,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謂諸佛教。 佛教,發祥於古天竺(即今印度),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最初為皇家和貴族專利,再逐漸成為民間普遍信仰的宗教。依據古來傳統習俗,大多數佛教寺院和團體,是以後天(十五日)農曆四月初八作為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誕辰日。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降生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噴水浴佛。也因此,歷代佛門僧伽普遍在這一歡喜、吉祥的日子,以香湯作為浴佛水,在莊嚴的浴佛偈、梵唄和鐘鼓引磬聲中浴佛,故稱「浴佛節」。 佛陀,貴為王子,出生剎帝利釋迦族,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十九歲時,乘車出遊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田野目睹蟲遭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震驚和頓悟之餘,深切體會人世間生老病死等無量痛苦,於是堅毅捨俗出家,追求究竟安樂解脫之道。 經過多年不斷的苦思和反覆修證,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大悟,得一切種智,成就正覺,成為人天大導師,展開長達四十五載弘法利生教化事業,啟迪一切有情世間的如來藏性。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佛法重在顯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的心。易言之,其基本教義是要人自度;人既可自度,則人人可以成佛,而成佛只是「見到自己的本性」。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殷望眾生離妄歸真,破除執迷,獲得解脫。總而言之,浴佛莊嚴自他內外,除了追思緬懷偉大的佛陀降生,還有潔淨一切有情世間和法界眾生心靈,得到健康、喜悅及一切吉祥如意。
-
向母親致敬
上個禮拜天,一年一度的母親節,除了一如往年,幾個兄弟姐妹或包紅包、或買實用的禮物送給媽媽之外,原本計畫帶媽媽上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母親節大餐,但被媽媽婉拒了,全年無休的她堅持在這樣一個屬於她的特別日子裡親自下廚炒了幾道家常菜餚,也許是考慮「母親節還讓母親忙碌」,怕我們這些兒女們心裡過意不去,她一邊準備晚餐,一邊說在外頭用餐還不如在家裡吃飯來得安全衛生,媽媽無私的付出與體貼的心意令我們益發感到慚愧,雖然明知媽媽不要我們一句肉麻的感謝話語,只求全家平安順遂,但舉起盛著汽水的杯,我們還是萬分感性地向她說了一聲:「媽,您辛苦了,謝謝您:::」。 為了配合溫馨五月天,刻劃母親的偉大與貢獻,本報推出︽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專題系列,透過記者的專訪將社會各階層成功扮演母親角色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與讀者分享。這些篇章或許各有它的故事背景與情節,但相同的是母親對子女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愛。我常常在想,自己是多麼地幸運,能像這些故事中的子女們一樣,擁有一位一百分的好母親;卻又深深地自責沒能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失去了健康,也讓日漸蒼老的母親,臉上增添了更多煩惱的線條。面對我滿懷罪惡感的真情告白,母親總是微笑著要我寬心,我深知每當自己苦於病痛愁眉不展時,母親所承受的煎熬更甚,一份禮物、一句感謝也許無法抹去她的擔憂,卻是目前我唯一能做的。 母愛是天性,我相信除了見諸報端的這些動人篇章與公開接受表揚的模範母親之外,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無數默默為子女犧牲付出的偉大母親所散發的光輝與情操,都是值得被歌頌的,也正因為她們不求掌聲,才更值得我們喝采。 想想母親為家庭、為兒女的勞心勞力,不僅溫馨的五月是屬於她的日子,對為人子女者而言,每一天都該心存感激,亟思回報,方不負浩瀚慈恩。
-
少做錦上添花
地區不少社團名存實亡,縣府去年撤消了十多個,節省不少補助經費,還有一些社團,一年開不到一次會議,照樣向縣府爭取經費補助,也有些社團經費隨便亂花,不懂得用在刀口上,這是地區部份社團亂象,有待相關單位予以輔導導正。 據悉,金門地區登記有案的社團高達二百九十個,但有許多是名存實亡,據縣府社會局指出,去年共註銷了十二個社團,這些社團,有些從不辦理改選,有些沒有依法每三個月舉辦一次理監事會議,有些沒有每年辦一次會員大會,有些則早已經失去功能,對於縣府這項鐵腕,贏得不少人贊同,畢竟經費有限,補助過於浮濫,在眾人皆分的情況下,反而會排擠到弱勢團體社福工作。 誠如社會局所言, 有些社團成立後,並沒有積極經營,爭取到的經費,也沒有用到全體會員,甚至可能只有理監事幾個人在使用。一語道破地區部份社團亂象,因此,怎樣健全社團組織,地區福利如何分配,依什麼作為發放補助依據,有沒有標準,有沒有輕重緩急,這些種種都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的確,地區有些社團,錦上添花的事做太多,雪中送炭的事則做太少,譬如,有些社團常辦聯誼活動,結果把大部份的錢都花在吃吃喝喝上,或者摸彩活動人人大包小包,甚至連一個會埸佈置也要花萬把塊,如果能把這些經費節省下來,用來救助急難,豈不是美事一樁。 地區還有很多窮苦無依的人,也有不少弱勢團體,當各社團在爭取各項經費補助時,是否也該想想,錢是要花在那裡,到底有沒有實質意義,如果只為吃喝玩樂,實在說不過去,畢竟政府經費有限,個個都想爭取經費補助,勢必瓜分掉社福經費大餅,也因為如此,會讓大家分得到的經費更少,因此,怎樣做好經費分配工作,不做錦上添花的事,不要淪為會吵的孩子才有糖吃,以及如何真正照顧弱勢團體與急難,實值相關單位重視。
-
富貴險中求
看過一則報導,說中國大陸的中小學生普遍有「想像力差、好奇心和冒險精神不足」的現象。特別是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後,在在顯示一般中小學生的想像力水平相當低,對探索新奇事物的興趣也不大,而且對打破常規、與眾不同的想法和行為始終心存疑慮,不但闖勁不足,更缺乏進一步實踐的勇氣。 以「獵人朝樹上五隻鳥開槍,打死一隻後,剩下幾隻?」這道大家耳熟能詳的問答為例,有九成九的學童回答「一隻不剩,都嚇跑了」,只有一人稍有創意,答說「還剩三隻。打死的是鳥爸爸,鳥媽媽嚇走了,留下還不會飛的三隻幼鳥。」 這無疑是傳統制式教育的悲哀,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教育一直鼓勵順從、聽話、中庸、追隨主流,而不鼓勵獨特見解、競爭、冒險、異想天開;鼓勵把成人的興趣當作兒童的興趣,而不鼓勵兒童保有天性中潛在的興趣和求知慾,常常成為兒童發展創造力、想像力,追求突破的羈絆。長此以往,當然會使得兒童心理發展趨於沈悶。 一般說來,想要探索新的事物,就不能墨守成規,只有勇於冒險,才能攀摘到那原本以為攀摘不到的星星。有一個寓言故事就很傳神的凸顯了這樣的精神:有四隻猴子被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裡,每天只能吃很少的食物,有一天房間上面的小洞忽然出現了一串香蕉,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向前,可是當牠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所潑的熱水燙得全身是傷。後面三隻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結果如出一轍。幾天後,一隻新進的猴子在忍飢不住的當兒,也試著爬上去拿蕉,幾隻老猴馬上制止並告知那切膚之痛,儘管,後來機關取消了,但再也沒有誰敢上去碰香蕉。 因為缺乏一股冒險犯難的精神,眾猴只能望「蕉」興歎,這個道理其實正如同台灣的股市名言一樣,富貴不從險中求何以成富貴,不在險峻下勇敢的接受挑戰又何來成功?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越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做投資,越能理出你預期不到的成果,不是嗎?
-
創造觀光價值
地區現以「觀光立縣」為發展願景,而觀光「價值」是什麼?觀光價值如何創造?毋寧是我們當前最為迫切、最需深入思索、擘劃的重要課題。 就以當前最熱門的「連宋」大陸行為例,參觀名列世界第八奇蹟「兵馬俑」,很能吸引全球媒體目光。 但是,從兵馬俑的出土到發現,則有一段曲折故事:一九七四年春天,陝西臨潼縣驪山腳下的一個生產大隊,決定在大片黃土下打一眼井來抗旱,農民輪流下井挖掘過程,挖出了大量瓦人殘體碎片,縣裡幹部來巡視檢查時,發現這些碎片和縣裡文化館的收藏很類似,於是找來館長趙康民來探訪,趙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像繡花般的修復了這些陶俑,因為距離秦始皇陵很近,就取名為「秦代武士俑」,後經媒體大加報導,得到全世界關注,這就是「兵馬俑」的由來。 至今,當年九位打井農民成了活廣告,出了名,不用「做事」,只要與旅客合影,就能坐領豐厚「月薪」。這些舉動,看在原文化館長趙康民眼裡,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些農民藉著兵馬俑發現人在謀利,根本談不上資格,他們只是「看到」兵馬俑,而不是「發現」兵馬俑。 引用這則熱門實例,並非要評斷誰的「身分」正確,大家風雲際會,各有功勞,但在其中,我們真的發現了「知識創造價值」的重要性,一個專家,用他的專業與研究熱情,卻能讓整片的兵馬俑重見天日,讓人依稀看到秦軍的壯闊,以及置身於歷史中之渺小,這就是歷史價值,也就是知識創造價值之所在。 回歸前題,金門觀光價值是什麼?縣府日前公布觀光客調查結果,旅客認為金門的自然景觀、閩南建築、文物古蹟、戰地色彩都相當有吸引力,反而是「俗又大碗」大陸貨,被評為沒吸引力,可見歷史資產與地方特色,才是我們觀光的價值與本錢。 然而,牛頓不只看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並且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地區未來觀光價值,不僅止於現有的,最重要的,要能發現未來之潛力所在,才能達成觀光永續經營的願景與目標。
-
發福非福
最近,與朋友見面寒暄,聽到的第一句常常是:「恭喜喔,發福了!」 一般而言,「查埔長到廿五、查某長到大肚」,而我早已步入中年,身體不再長高,開始向橫的方向發展;近年來,腰圍偷偷地變粗,褲帶被迫多放長一格,不知不覺中已成「中廣」一族,也就是「發福」了;幸好,還沒有胖到挺著啤酒肚、穿著吊帶褲的境地。 當然,每次面對朋友「發福」的調侃,內心真的卻之不恭,也只能苦笑搖頭以對!因為,任誰都知道身體肥胖是一種病徵,除了影響個人行動靈敏度,更直接影響健康,容易引起心臟病、糖尿病和腦中風等疾病,對一個人的壽命來說,不但不是「福」,而是一種「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百歲人瑞進行訪查,發現所有長壽者,竟沒有一個是胖子,足以證明身體發胖與短命成正比;而且,愛美是人的天性,放眼全世界,審美的觀點都一樣,胖子似乎都無緣站上選美的伸展台,難怪人人「聞胖色變」,也因此,「減肥」已成最時尚的新興行業,擁有苗條的身材,才是人人欣羡的對象。 事實上,自我懂事起,家裡祖孫三代都是骨瘦嶙峋,沒有一個是胖子,同時,舅舅家族也一樣;換句話說,我們家沒有「肥胖」的種籽,五個兄弟之中,除了我之外,也都骨瘦如柴,並沒有「發福」的跡象。雖然,個人深信「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但也僅偶而啖一塊香嫩的「東坡肉」,平時既不抽煙、也不喝啤酒、飯也只吃八分飽,竟無端「發福」,實是百思不解! 不久前,從一篇報導獲知:「肥胖是營養不良的表徵,而非營養過剩。」仔細詳讀全文,才驚覺幹新聞編輯成為「夜貓族」,長期日夜顛倒,生活不正常,每天傍晚出門上班,坐上編輯台後忙到凌晨一、二點才下班,其間連續五、六個鐘頭沒進食,回家後趕緊找食物充飢,所謂「吃飽睏、圓滾滾」,想不胖也難! 所謂「男怕選錯行!」長期上夜班不利健康,這是「夜貓族」共同的隱憂,想不到「中年發福」,卻成眼前的新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