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閑話金門賢聚顏氏入閩
「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這頗有些意涵又透著些許無奈之言,雖是託假出自七百多年前《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筆下的網路之語,但其對生活在中國傳統氏族及宗親框架下芸芸眾生存在境況的概括,卻又不得不令人心有戚戚。 這四句箴言,雖非放諸四海的絕對至理,其出於文句對稱講究,而有母、父、族、家之分,內裏實指源於父母家族(及宗族)力量的庇蔭與托舉。它深刻揭示了血緣關係與社會資源對個人命運的決定性影響,也體現了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階層流動的密碼。 在「母弱出商賈」、「家貧走他鄉」的邏輯中,背景多是經濟大環境毀壞、家族無力的情況下,子弟們被迫流落異鄉謀生。如大陸古代那些「闖關東」、「走西口」而發家致富的魯晉商幫,還有金門早期下南洋落番打拚、經商有成的鄉親,肇因多是戰亂或家鄉土地貧瘠、生存壓力所迫。至於「父強」、「族望」的邏輯,更是不難理解,如唐代崔盧鄭王四大世家子弟冠蓋滿京華即是。 我們顏氏位列最早來金門的六姓之一,在明末之前賢聚本名為顏厝亦可見一斑。但先來的優勢,卻未讓顏氏在金門變成枝繁葉茂的大族望族,反倒是在疫病及戰亂催逼下,族人不斷地外遷大陸同安、台灣、澎湖或落番南洋。餘留金門之顏氏男女老少,總計至多僅二三百人;而當初由金門外遷同安五顯鎮的宗親卻已經繁衍至近萬之數,遷往澎湖的亦繁衍至數千。故有金門家廟坐落「老鷹穴、旺外不旺內」的風水之說。早年家廟整修,傳有同安宗親特意前來查看,擔心金門本地宗親增加家廟牆體高度,進而影響族人鷹揚於外之繁衍與發展。 對於滯內與外遷發展貧富、繁衍寡眾有別的風水傳說,雖似無稽卻又斑斑可考。如明末本村舉人顏應奎(較同村盧若騰晚三年中舉),為了赴科考盤纏而典當大宗祠(今家廟)旁土地,最後還靠宗親集資方才贖回;還有供奉在家廟神龕前的木雕坐像、有「一盂先生」稱號的孝子顏弘,雖有才學,但卻命運乖舛,後由同安名士林希元照拂、聘為家庭塾師方得度日,晚又喪子並客逝同安。 反觀那些外遷、如今主要分佈在同安後塘、軍村、垵爐、後壩、五頭、大尖、下寮等純粹的顏氏村落,不僅族眾且事業有大成者頗為可觀。僅同安的顏氏家廟及宗祠就有數處,而後塘家廟前有石鼓及罕見多達十六副的旗杆石,足可見外遷顏氏之盛,而金門與同安之弱強對照,似也呼應了前述所謂施耐庵箴言。另外,在賢聚顏氏家廟內,懸有「提督軍門」牌匾的水師提督顏青雲,也是由金門外遷同安而騰飛的典型。 對於由山東魯國附庸侯國、小邾國國君顏友之後的顏氏家族,千載萬世,唯此一脈。期間有孔門八賢人、有居陋巷不二過的復聖顏回、有六朝三秀士、有比肩書聖的顏真卿……。百轉千折,至顏洎入閩永春之後迄今,蟄居在金門島的?氏子孫,可說是最為單薄勢弱者。 三通之後,兩岸宗親多有往來。方知入閩祖居地德化、永春之宗親族眾勢大,一世祖洎公在永春的大墓規模宏大,至魁星閣的沿路山坡也都是歷代顏氏祖墓。永春族眾近萬,盛產白瓷的德化顏氏宗親亦不遑多讓,經營白瓷工廠者就有近百家之多,不可不謂光華燦爛。 餘如海滄青礁顏氏,更是璀璨盡顯。海滄青礁最著名的有「開台王」顏思齊,奉祀保生大帝的青礁慈濟東宮由唐顏師魯、顏唐臣創建。青礁顏氏「滿門朱紫,父子卿相,祖孫冢宰,忠孝傳家」。青礁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顏姓,超過五千多人。顏家任海滄市長二十多年,實力不小。目前青礁慈濟宮二十多名宮廟管理者皆為顏姓宗親。 另青礁顏氏大宗廟對在顏子文化傳承備極用心;對於顏師魯創立的「植蘭書院」舊址遺跡碑石文物保存考據,也頗值稱許。由海滄、乃至福建顏氏,可見宗族網路對宗親個體仕途及發展之影響,隱蔽而深遠。也可佐證前述「父強、族旺而留原籍、做侍郎」的內在邏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關係網路,創造出超越個體能力的晉升通道,使得某些資源(及位子)往往成為特定家族的「世襲領地」。 數次至大陸祭祖交流,見識了外遷宗親的濃情厚誼。也曾到當年買地贈予金門家廟的水師提督顏青雲故居,故居仍在在同安軍村。其建築雖已頹圮破舊,屋簷椽木上醒目的「一定要把毛澤東思想學到手」標語及廳堂牆上的 「學一輩子毛澤東思想,幹一輩子革命工作」對聯,見證了時代激越的變遷,而唯一不變的,是子孫對祖輩榮光的緬懷。
-
徬徨或者淡定
2025年2月23日星期日,「X主人」生平第一次給豆包AI智能助手下個指令:「山水花海圖」。三秒鐘,生成三個圖像給「X主人」:其一,崢嶸山體為背景,中景是壯闊海洋,前景奼紫嫣紅一片,春意盎然。其二,山壁上,半壁花海往山麓延伸,與萬頃碧波相依偎,呈現山水相連花為伴景象。其三,遠處山脈連綿,湛藍晴空雲朵逸飛,一彎清泉以淺淺的坡度落差悠悠緩流,左右花海簇擁著優雅水流,灑開一片繽紛;恍惚之間,似聽聞水流聲輕吟早春之頌。「X主人」怔住!……,緩過神來,輕輕梳理著內心悸動,仰起頭,微聲叩問:「天父,祢怎樣看待這被AI佔領的世界?」「是否AI即將統治人類?」「或者,AI已經是今日世界的主宰了?!」 這樣的世界,對人類而言是否終究是一場騙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孰真孰偽,如何分得清?辨得明?文學獎,繪畫、攝影競賽……還辦得下去嗎?得失成敗的真正意義是甚麼?AI面前,人類究竟是主人?還是奴僕?人們被推擠著進入這樣的世代,是否只能往前?沒有回頭路?你我身處此境是樂見其成呢?抑或是憂心忡忡?無限的問號捲滾而來,「X主人」內心,徬徨?或者淡定? 「X主人」忽然想起兩個「史前文明」例證:一、2013年俄羅斯漁夫在大拉巴河畔撈到一枚古代化石,石面上有一小片像現代智慧手機、電腦裡的晶片,經科學家鑑定竟是2.5億年前二疊紀時代的奈米科技產物晶片無誤。二、1936年英國科學家在倫敦附近,一處奧陶紀--距今四億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層,發現一把木柄鐵鎚緊密鑲嵌其中,專家判定這把鐵鎚是四億年前的古老物件,比照人類冶鐵技術,相當於公元6~7世紀的產物。據此,「X主人」有了想當然耳的推論:現在的AI,是否也極有可能是史前文明的輪迴來著?那麼,就情感上來講,現代人似乎毋須徬徨;AI已經來了,咱們就順理成章跟著AI潮流,淡定地與之共存共榮吧! 然而,理智翻個身醒覺過來又追問:前頭提及種種令現代人憂心掛慮的情況,難道都不用去思考了嗎?AI寫作參加文學獎,人類如何評審?AI生成的設計圖報名設計創意競賽,人類的評比標準該如何設定?醫院裡的AI診療、AI開處方、甚至手術檯上的AI刀,能否讓病患安心?法院公堂之上,原告、被告與證人,面對AI加入釐清疑點、匯整線索、斷案、判決……等等,這樣的AI人生人們有平安嗎?我們在極速進步中過日子真能泰然自若? 「X主人」認真思考人類科學進步觀,從法國哲學家喬治.索雷爾《進步的幻象》獲得共鳴,書中所載法國政治學家拉康貝講述進步的形式:「他看到有些人把進步的形式視為簡單的財富和知識的累積」──「X主人」聯想:某博士生用AI寫論文,快速取得學位揚名立萬。某作家用AI進行文字創作、排版、成書,命令AI秒生成該書封面,最短時間就能上市販售獲利。 「拉康貝提到另一些人,則把進步的目的看做是各種情感間的完美平衡,或者更高層次的調和」--「X主人」聯想:某女詩人希望成為詞曲創作家,她擅撰歌詞,但無譜曲能力,於是摘取幾段她鍾愛的抒情名曲,請AI整合後與她的歌詞配搭,立即生成一首浪漫情歌,獻給愛人;滿足女詩人詞曲創作的成就感,並完成她對愛人的情感表達。「拉康貝的看法,可以闡述兩種非常不同的進步觀,關鍵是每個人採取何種態度看待自己在進步中的處境。」 正是這「處境」二字,讓「X主人」必須再多說幾句:從發令與受令這個層面切入剖析,AI是生產者,收到指令快速提供答案、生成物件,這是產品。產品的接受者是人,接受者對AI產品的「價值認定」則因人而異。如:張三寫一首詩讓DeepSeek評點,張三認為評得十分精到。而該評論文章在名詩人前輩李四老師看來,則認為DeepSeek評得不夠深入又太過吹捧。又如:前述「山水花海圖」,豆包AI三秒鐘生成的三個圖像,某文友大大驚艷!「X主人」評語卻是:三幅圖像各具風流,美則美矣,卻不免流俗又帶三分匠氣;人文情感出不來。終究,只換得「X主人」淡定的一聲輕嘆。
-
父愛如山
父親過世將近一個半月了,這段日子我們遵循佛教的禮儀,每天傍晚都上香,逢初一、十五則拜飯並焚燒紙錢,希望父親能走得安心,走得無牽無掛。 這段期間我一直想著人家常說的一句話:「父愛如山」,什麼是「父愛如山」?一說「父愛如山」是指父親的愛,是沉沉甸甸的,不會直接表達,有時倒覺得是在懲罰。可父愛在我們心中印象最深,時效最長,感受最澀,受益最大。另一說因山是無言的,父愛也是無言的,它體現在父親的沉默寡言中,它體現在父親的辛勤勞作中,它體現在父親慈愛的眼睛中。 從我有記憶以來,父親都是無言的,小時候家中小孩眾多,食指浩繁,務農之家小孩子都要下田幫忙農事,上學之餘都要上山挖地瓜、種花生、高粱或除草,家裡還有一頭老牛要放牧,假日或農忙時節經常都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因此大家都苦不堪言,只要聽父親要說「上山」,小孩都迭有怨言。 父親不善營生,家中都靠母親養的一窩小豬,每年養大了賣出去年終才有一點收入,就連收成地瓜最營養的地瓜粉也是賣出去補貼家用,地瓜糜都吃到怕,後來父親和村莊裡一群鄰居組成土水師到處幫人蓋房子的,才慢慢有正常收入,收工回家也會買一些魚貨加菜。 我還記得最盼望就是父親回來買的「黃夾」魚,那種魚扁扁的不大,刺很多但很鮮美,煮鹹的很下飯,有時買太多父親會用醋去醃,然後去油炸,魚骨都穌掉整尾可以當零嘴吃,是我最懷念小時候的滋味,可惜長大後好像就沒有再看到那種魚了。 父親從事土水很長一段時間,那時他好不容易買了一輛二手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我也想學騎腳踏車,就利用晚上偷騎,但因為年紀小腳踏車中間有一根橫槓無法跨騎,就從橫槓下方伸腳進去騎,有一晚不幸跌倒把腳踏車摔壞,第二天父親無法上工,還被狠狠揍了一頓。 我唸高中時寒暑假也跟著父親去打工,父親主要工作是釘板模,我去打小工則是幫忙從木板上把釘子拔出來,以便板模可以重複使用,當然建築工地上一些打雜的工作也要做。小工一直到我高中畢業去台灣唸大學才沒有繼續。不過父親也多災多難,在我上大學期間有一天被通知父親被醫院後送,原來是他在釘板模時有一天不小心踩空,從二樓跌落到一樓、脊椎有兩節粉碎,送到三總開刀,醫師用鋼釘把粉碎的兩節撐開,好在恢復很好,但也不能再從事原來的工作。 從泥水工職場退下來,我也大學畢業當完兵結婚生子,父親和母親就幫忙帶孩子,但好景不長父親又被病魔纏上,眼睛突出一檢查才知道得了甲狀腺亢進症(俗稱突眼症),去台大醫院由眼科和內科醫師會診治療動手術,但父親也因此疾易流汗體重一直下降,甲狀腺由亢進變成低下,終身都要服藥補充。 幸好父親年輕時底子打得不錯,到他八十歲我從台灣退休回來時,他還可以挑兩擔水澆菜,我擔心他脊椎再度受傷,就禁止他再挑水,由兒子幫忙拉水管澆菜,但沒有日常工作父親就開始看武俠小說,整天都不出一聲,身體狀況反而不如之前。 父親從年輕時代就沉默寡言,村裡好事者給他取個綽號「鴨母興」,他沒有唸過書,可能當兵期間有學,可以看懂書本,所以無事他就看小說自娛,但家裡小孩都怕他,無人跟他親近,在家中他十分孤獨,一直到我兒子出生他才學會幫忙帶孫子。 大約七年前有一天父親去金城理髮,回來突然步履蹣跚,失去平衡感,去醫院檢查數次都查不出原因,就這樣他必須坐輪椅,只好申請外勞來協助照看,這六年多雖然也曾緊急送醫,但多有驚無險,只是重聽嚴重,幫他配過三次助聽器,他都以不習慣拒戴,所以最後二年他都活在無聲的世界裡,除非貼在耳朵邊大聲講話,否則他都沒有回應,客廳裡他永遠靜靜坐在那裡。 父親辭世後家人幫他找一張遺照,弟媳兩年前逗他笑時拍了一張家常照十分和藹可親,右手握拳好像在喊加油,大家都無異議,每天望著牆上父親的遺容,我都會想著「父愛如山」,真是父親一生的寫照。
-
愛鄉愛土 有情有義 ──略說張永祥的電影劇作
名劇作家張永祥曾說:「我沒有讀者,但有觀眾。」 我就是看著張先生電影劇作長大的觀眾。童年家住金城後浦,城區先後有4間電影院:金中中正堂、金城戲院、金聲戲院、育樂中心。我自小是戲迷,兒時跟著母親到中正堂,年少就懂得自己買票入場,只是當年看電影,焦點總是繞著銀幕上的俊男美女打轉,從未注意到幕後的創作者。 張永祥 (1929──2021) 山東人,政工幹校影劇科畢業。1960──80年代,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作品質精量多,橫跨話劇、電影、電視三界,劇作號稱120部,多次獲獎亞太影展、金馬獎最佳編劇,2016年,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張永祥的電影劇作題材寬廣,鄉土劇如《養鴨人家》、《家在台北》、《小城故事》;民族劇如《源》、《吾土浯民》;古裝劇如《秋決》;文藝劇如改編自瓊瑤小說的《六個夢》、《海鷗飛處》、《一簾幽夢》……等等。 其中,1964年的《養鴨人家》、1970年的《家在台北》、1980年與張毅合寫的《源》,分獲第12屆、第16屆、第26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1975年的《吾土吾民》、1978年的《汪洋中的一條各船》、1979年的《小城故事》,分獲第12屆、15屆、16屆、金馬獎最佳編劇,1977年的愛情文藝劇《煙水寒》還獲得巴拿馬最佳外語片,……。 除了題材寬廣豐富,風格健康寫實是張永祥電影劇作的最大特色,基本上,他的銀幕主角是愛鄉愛土、有情有義的,他的故事情節是映現人性、人情,激勵人心的。 有趣的是,看著劇作泰斗張永祥作品長大的我,當年受其影響最深的好像不是那些得獎的經典作品,反而是一系列改編自瓊瑤文藝小說的愛情片,看著銀幕上飄飄若仙的俊男美女,幻想著人間的愛情理當是花前月下、不食煙火。 2016年,張永祥獲頒金馬終身成就獎時,曾表示:「我非常幸運!非常幸運!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年代。」 的確,1950年代正是台灣電影的啟蒙階段,也是台灣社會農村進步、經濟起飛的階段。張永祥的劇作掌握了當時的時代脈動,把台灣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欣欣向榮的景像拍了出來,故能感動人心,且頻頻獲獎。張永祥掌握這樣的主題寫了「我女若蘭」、「家在台北」、「寂寞的十七歲」、「還我河山」、「今天不回家」、「路」、「秋決」、「揚子江風雲」等作品,符合當時社會脈動,而且「主題正確」,在各項影展獲肯定。 2023年,我讀大陸瀋陽出版社發行的《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誌─電影卷》,從中選出6部台片、5部港片的篇章,且配合網路影片,再次觀賞之。 6部台灣電影,張永祥的劇作佔了3部:「家在台北」、「秋決」、「小城故事」。哀樂中年,淡定初老,再次觀賞、再次重溫年少的記憶影像,我對這3部充滿台灣味、中華味影片的感動似乎比年少時來得深刻! 略說劇情如下: 1.1970《家在台北》中影出品,白景瑞導演。 1970年代,台灣社會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且一窩蜂「留美不歸」。 本片以五位同機返台省親的留美學生開場,用三組不相關聯的故事,表達「回歸台北」的同一主題。 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剪輯獎、最佳女主角─歸亞蕾。第十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歸亞蕾、最佳編劇獎─張永祥。 2.1971《秋決》台灣大眾影業出品。 一個富家單傳的男孩在奶奶的溺愛下成了不馴的暴民,因殺人被判死囚,為傳香火,奶奶送丫環蓮兒入監圓房。情節簡單,文化意蘊深厚。批判奶奶的「親情溺愛」,也批判社會的「傳宗接代」。 第十屆金馬獎大贏家:最佳劇情片─張永祥;最佳導演─李行;最佳男主角─歐威;最佳女配角─傅碧輝;最佳攝影─賴成英。 3.1979《小城故事》台灣大眾影業出品,李行導演。 溫韾鄉土愛情劇,鹿港三義小城,賴雕刻師與啞女阿秀相依為命,歷經試探,徒弟與阿秀終成眷屬。 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張永祥:最佳女主角─林鳳嬌。
-
金門環教催化記
環境教育,簡而言之,就是以生態學為知識基礎,探討歷史文化的起源,以及如何透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在金門這片土地上擁有豐富的生態系統,無論是海洋、濕地還是山林,都蘊藏著無數的自然寶藏。透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我們的學習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驗證。筆者經過四、五十年對金門自然生態環境的探索,研究人類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與變遷,並探討金門居民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以及如何在環境教育的框架內,設計出適合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教育計畫。這些計畫不僅針對學校內的學生,更涵蓋社區的居民,甚至是來自國內外的遊客。透過這些活動,我們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並且啟發他們去採取行動,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筆者對金門地質地貌的研究,源於閱讀前臺師大教授陳培源(1984年前為臺大教授)的相關研究資料。1978年,我從師大畢業之後,在教學之餘,也積極投入科學研究,作品都與金門環境有關,這些研究成果屢獲全國科學作品展覽的優異成績,如「金寧地區地下水之調查研究」、「安美地區農地調查與土質探討」、「金門地區紅土礫層之分佈調查與研究」、「金門黑金─泥炭土之調查研究」、「金門縣地方永續發展策略執行研究」……等。後又經當時之臺大地質教授王執明、王鑫的指導,於1987年邀請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所長黃敦友及所內夥伴蒞金辦理講座研習,揭開金門地質研究序幕,隨後台師大地科系教授李春生、台師大環教所張子超、陳順美、蔡慧敏教授、台北市立大學王佩蓮、許民揚、王懋雯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莊文星以及現任工研院研究員林蔚……等陸續蒞金專研金門地質環境。1998年,筆者受金門學總編楊樹清邀約,與林英生校長共同撰寫《金門地質地貌》一書,使得金門地質環境漸漸受到大家重視,也成為後來研究金門地質的重要資料與參考。 筆者深知環境教育並非一蹴可及的事情。多年來,我和許多夥伴不斷地探索創新教育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設計了許多實用的教案和課程,如生態系統模擬設置、環境監測技術養成、永續校園推廣、節能減碳宣教……等,以及環境永續發展專題研究等,以利推展環境教育。在社區層面,我們舉辦社區大學環境講座和社區營造及創生活動,使居民們能夠親身體驗自然的魅力,並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另外也提供給來自國內外遊客深入的生態遊覽和解說,讓他們能夠真正感受到金門的自然之美。 此外,我們還引進國外先進的環境保護理念,積極參與國際環保的交流與活動,曾獲教育部核派赴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多國考察,讓我吸收更多的環境教育素材,致力於推動政府環教政策,提供建言,促進金門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推動金門環境教育過程中,我編撰多種著作及教材,如「金門地質地貌」、「金門鄉土自然」、「金門地區地球科學鄉土教材」、「金門太武山探索」、「中山林巡覽」、「慈湖賞鳥」、 「榕園之美」、「烈嶼自然與人文史蹟攬勝」、「金門太湖e學習」、「金門環保公園」等戶外教學手冊、「金門鄉土故事圖畫書」乙套五冊、「金門科教資訊」兩冊、「學校環保」四冊、與林英生校長合編「金門海岸地景資源」乙書、「金門縣地方永續發展策略規劃書」乙書、「生態遊學 走讀金門」乙書、「金門日報環境教育社論及浯江夜話專輯」……等,種種努力皆是催化金門環境教育提早生根茁壯。 退休後,創立了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和夥伴們致力於環境教育紮根,為環境教育發展提供服務。並將金門人文史料與閩南文化相結合,進一步豐富環境教育的內容。未來將繼續努力推廣環境教育,希望大家加入環境教育的行列,共同為後代創造更美好的金門。
-
小水溝
「你的夢想是什麼?」,賣豆腐。「有沒有大一點的夢想?」,考清華、上北大,出國留學。「然後呢?」,回國創業,賣豆腐。 * 小時候,咱家後院旁有條小水溝。狹長秀氣,繞著房子走,直到路的盡頭,拐了個彎,經過一段暗管,遁入更大的排水溝。這條溝在村裡算是「現化化」的工程,雖然沒有蓋,但比那些土砌的、卵石壘的,總掉渣的水溝還是要靠譜許多。 那時候鄉下人不講衛生,或者說也沒條件講衛生,連家用廁所都算是稀缺物件的年歲,著實沒法要求太多。所以,小水溝便成了小毛孩們方便且公然便溺的場所,為此還招惹了一些貓啊狗的有樣學樣,自是熱鬧許多。當然,因為異味逼人,臨近的住家就不樂意了,大人每會出聲驅趕,但到底也無法二十四小時值守,況乎此舉更引發了毛孩們的噁趣味;你愈趕我就愈興奮,但為免失風被逮,終是小號者居多。 金門少雨且村辦人力有限,要靠雨水或出工定時清理溝渠是沒指望的,為此咱娘特別將每日洗濯截流下來的餘水,收集在一個大盆裡,定時地沖洗水溝,再時不時的用水管沖洗汙泥,不想一段小小的水溝竟也成為一片生態淨土;不多時,在淺淺的積水處,小蝌蚪、小青蛙都冒出來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當然,噁趣味的毛小孩依舊不時地的往裡頭加料,所幸咱家主動擔起環境平衡的責任,倒也成了小村裡一窪別緻的風景。 沒多久,村幹事、副村長,還有幾位軍中長官都來了。說是小溝不利通行、有礙觀瞻,必須加蓋。沒多久,留有圓圓小孔的水泥溝蓋就安排上了,美觀是美觀了,便利是便利了,但,溝沒人清啊?何況孩子們也不會因為加蓋就不在這裡撒尿,反而還多了比準頭的樂趣,就這樣,小水溝一天臭過一天,甚至因為長期淤積,大雨時漫溢到了路面,大夥這才理解,「還是以前的水溝好用」。 經由民意反饋,一票官員又來了,結論是小溝太窄太淺,要擴建才行。再之後水溝變寬變深了,問題也似乎有效改善了,但不知那個大聰明決定:「反正水量尚稀,足有餘裕,配合管線下地,一舉多得」。於是水溝蓋被掀了起來,入住了許多新物件,一直到水溝再次又臭又滿的一天,大家才發現,「歷史再次重演!」。 水溝的功能就該是排水,任何華麗的包裝及需求,必須先滿足這項基本功能,縱然它可以被擴充為「共同管溝」,但前提是滿足條件與規制,如果任由長官拍腦袋決定,註定不會有好結果。但為何時至今日,地面地下仍多得是樂此不疲的糟心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然咱以認,如果不能服膺專業,就該回過頭想想:「初心是什麼?如果不清楚或沒把握,就不要幹那捨本逐末的事」,畢竟絢麗只是死亡的別名,好心幹成壞事的,所在多有。 遙想那流水潺潺、蛙叫蟲鳴,如今求而不得的生態秘境,早被我們堂而皇之的埋在水溝蓋裡。那款躍動的鮮活與怡然,巳然扼殺在現代化的旗幟之下,然後再莫名其妙的搞一些「生態工法」,回到那土砌、石壘的掉渣水溝;之後,依舊是水不流、溝不通,長官再來拍腦袋決定:「還是天然ㄟ尚好!」。
-
「何止於米,相期以茶」的聯想
最近有人跟我討論一個問題,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大家都說您博聞強記、博學多聞,那請問『何止於米,相期以茶』是甚麼意思?」 其實這是一個存在四十年的典故了。在說明典故之前,請容許我先解說「米」和「茶」兩字所代表的意思:「米字拆開來看,就是『八十八』。而茶字拆開來看,就是『廿加上八十八,一百零八』。」據我閱讀所知,日本人是最重視「米字壽」的國家,他們把米字壽當作整壽(如七十、八十、九十大壽)慶祝,甚至把它視為比整壽更重要的壽慶! 話說1983(民國72)年,北京大學哲學大師馮友蘭與好友邏輯學大師金岳霖,同做八十八大壽,馮友蘭寫了一副「何止於米,相期以茶;論高白馬,道超青牛」的對聯贈與好友,一則推崇金的學術造詣,再則表達了二十年後一百零八歲時,期待兩金老再聚首。 這兩位大學者的相互期許是,老年人不止要豐衣足食,還要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說老年人要學識再精進,為人更善良憨厚。 回顧國內近年大力推動的終身教育理念,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此理念已開始萌芽,就我所知,國內以前興辦的老年學苑,叫做「松年大學」(以毛松年先生命名),也稱「成人教育學苑」,我們現在習稱的樂齡學苑,其實是源自新加坡的,我始終覺得老年人願意重作馮婦,重新進入學習的聖殿,再次接受疲勞轟炸,接受望之生畏的冷板凳,其勇氣與毅力,內心抗拒與遵從的掙扎與拔河、最後在天人交戰下,終能選擇面對課堂的挑戰,其中況味,非「樂」不足以成事,非「樂」不足以支撐,故取名為「樂齡」,實在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有趣的是,這個名稱卻是源自目前以英語為國家語言的海外華人國度,原來所謂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這個意思啦。 回想民國六十二年,我初次步上講台。那時的成人識字班,已在全縣各國小如火如荼展開了!老師在白天授課之餘,夜間還要拖著疲勞的身軀,走進成人識字班,繼續誤人子弟,其中甘苦,不難想知。 民國七十五年,我應楊清國校長之聘,來到嚮往已久的金湖國中小,五年後,校長即交付我一艱難任務,那就是利用夜間為成年人上課,為了壯大授課陣容,我還力邀當時甫步出學校的年輕生力軍加入,如洪慧靜,陳蓓蓉、黃芸芸等老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後來我因「教而優則聘」,剛好金湖民眾服務分社開辦成人識字班,他們聘我為授課老師,記得剛開學時,班上還有七八十個人,日子久了,學習的熱度降低了,最後只剩二三十名學生,人數雖大量銳減,但我教學的熱誠和毅力,卻越來越堅強,終能博得老學生與社會人士交相讚譽,這是始料所未及的! 現在,我退休六年多了,這六年多來,我依然清閒不下來,兩岸四地(台灣、大陸、澳門、香港)若有藝術、文化、教育團體抵金交流,時常沒有把我忘記,而這些團體,幾乎清一色是成人團體;看樣子,我現在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在從事樂齡學習;差別在於之前是靜態的課室授課,而目前我所帶領的卻是可動可靜,以天地為教育課堂的授課環境,對象雖不同,但我的教育初心,卻依然澎湃熾熱,只是我的觸鬚更廣了!視野更遼闊了!認識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
卍吉祥萬德之所集卐
我收藏了一枚希特勒時期的「鐵十字」勳章,就像電影上看到的,授勳配戴軍服胸前的那樣。我忘記這枚是怎麼在金門收來的,放了四十多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把兩面黑色的填漆摳乾淨,整體成銀亮一色。既稱「鐵十字」勳章,應該是鐵質,再鍍上銀、鋅或鋁,不會生鏽。 鐵十字勳章始創於於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1813首次頒發的德國軍事勳章,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等,頒發給有戰功的將士。鐵十字源自條頓騎士的一個手持十字飾物,1870以後成為德國三軍的通用標誌,在德國軍事文化中是一個有力的象徵。到納粹德國,中間加鑄「卐」字形鐵十字勳章,1945年5月之後就沒有再頒發過。1955戰後德國聯邦國防軍再次採用,去掉納粹的符號。 我這枚鐵十字勳章,十字架形,末端比前端寬大的寬足十字形式。納粹時期的勳章,正面正中植「卐」字形,旋轉45度,下鑄「1939」,1939納粹德國停止「第三帝國」,改以「大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為德國名稱。勳章背面是素面,僅鑄「1813」,1813開始頒發「鐵十字」勳章。1815成立德意志邦聯,又稱日耳曼邦聯。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簡稱國社黨,通稱納粹黨,納粹黨在1932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出任德國總理,次年兼任元首,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納粹來自術語Nazi,為「國家社會主義」的縮寫,奉行國家至上的極權主義和種族主義理念,反猶太主義、反同性戀、提倡優生主義,強調「領袖」原則,國家權力應由一人掌握,意識形態就是民族霸權主義。納粹德國期間曾使用大量圖像符號卐字徽,1933卐字旗成為納粹德國的第二國旗,1935被定為唯一國旗。卐字旋轉45度成卐,好像是納粹Nazi的N、Z兩字母組成的結構,但是旋轉方向不對;「社會主義」開頭的字母是S,比較像是由兩個大S字母交叉組成的圖案,卐呈右旋狀,我這樣記,比較好辨別於佛教的卍。 卍(左旋)或卐(右旋)佛教都用過,但用卍(左旋)居多,唐三藏解譯「卍」字為德,武則天始讀「卍」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五千年前中國最早的「卍」字就出現,在馬家窯的彩陶上,漢代的五銖錢幣上也有。中國傳統紋樣中「萬字不到頭」,是卍連續不盡的花邊圖案。康熙字典收錄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六。1865金陵兵工廠廠徽為一個左旋的「卍」字,1938漢陽兵工廠的漢陽造步槍生產,交與金陵兵工廠後,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中正式步槍,槍匣上便刻有左旋的金陵兵工廠「卍」字廠徽及「漢式」字樣,後來這跟中國抗日的德械裝備有一定的關係。 「卍」字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認為,是一個神聖和吉祥好運的標誌。《華嚴經》: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現「吉祥海雲相」,也是釋迦牟尼的三十二相之一。卍卐在近現代,不同的文化都賦予這個符號,各種不同的意義,各自具有其象徵意義的圖騰,很多國家、團體都以不同色彩設計應用。「卐」曾是西方世界的災難、猶太人的惡夢;「卍」是東方佛慈悲的垂憐、祥和的普施。合十願佛心法輪,永遠喜旋吉祥;而不是人魔鐮刀交叉合十,掄轉禍害!
-
兩種榮耀現場-李子恆與聯合盃
二○二五年二月十六日晚上,台灣舉辦「民歌50」演唱會,不同40、30的一場性演出,這回盛大舉辦三場,民眾魚貫湧入小巨蛋,聆聽李宗盛、李建復、殷正洋等歌手的聯合演出。我對熱鬧活動向來少聞少問,正巧舊友於高中群組吆喝,我不禁貼圖報名。 高中於我,仍是熱愛唱歌的年紀,無事愁、有事的怨,經由詞曲印照,深深鑿痕,比文學更文學,人潮走進演唱會,依稀拐進時空迴廊。匆匆歲月過往,歌詞、音符跟著遺落,中年後再回神,已是五音不全,幸好還能哼幾句「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 這首華人名曲〈秋蟬〉,一九八○年發行,作者李子恆獲得金鼎獎作曲獎,我問同行夥伴,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大名,一位金門同鄉經我一說,才驚訝地發現,她沒事就愛哼唱的〈秋蟬〉,作詞、作曲者竟是鄉親。李子恆詞曲創作不斷,知名歌手姜育恆、周華健、小虎隊等,競相邀約,然他行事低調,如同他慣常以鴨舌帽遮蓋眼臉。偶爾夥同朋友唱歌,螢幕出現作詞、作曲「李子恆」,沒有例外的,我都會興奮嚷嚷,所謂「沾光」就是這樣吧。 李子恆在台灣、在金門都難得逢面,有一年豆梨季,李子恆也返鄉,聽完演奏曲〈番薯情〉大家意猶未盡,起鬨請李子恆現場高唱。他沒有婉拒,再唱了一次。華人世界的詞曲創作巨星,平常過的也是庶民生活,一次王水衷大哥兒子大喜,李子恆應邀赴宴,正巧文化局委託的金門文學讀本即將付梓,我跟子恆大哥陳述原委,需要簽訂授權,他和善地說,「沒問題呀……。」 民歌50落幕前,介紹與會來賓,驚喜發現李子恆也在現場,依然頭戴帽子,唯恐離場時被誰認出那樣,而人們的通病,則是有點成就,便巴不得被路人一一指認哪。 民歌演唱一周後,一月二十三日,聯合報系舉辦多年的聯合盃作文大賽,於新北市政府隆重頒獎,教育處科長周祥敏領隊,會後與得獎學生合影,並錄製「飛去,金門話」短視頻。主辦單位表示,歷屆聯合盃評審絕少重複,得獎,意謂獲得不同評審團的認同。我今年應邀,與作家陳柏青、淡江大學教授黃文倩擔任決審。在評審會現場、每當首獎與優勝揭曉,主辦單位驚呼,今年度如同往年,金門籍學子得獎者眾。頒獎典禮上,我坐在第一排,每逢金門學子上台領獎,便就近拍照留影。 一月二十三日格外疲憊,因為一月二十二參加金門教育處青少年文學獎頒獎,來回匆匆,漸漸感到心有餘力不足,事前準備的致詞演出也打了折扣。我提到小時候昔果山老家大廳中,掛有我的獎狀牆,親友拜訪時,總對著牆上「功勳」指點讚美,小小年紀不知道如何應對,著實想撞牆,而每一張的獎狀,無論數學抽考或者作文比賽,都是與自己的拚搏,尤其作文類型,已經從文字命題,轉變成為圖像方式,雖然方式丕變,不改的都是要練就好「鐵頭功」,攻破自己的牆,才能贏得榮耀。 金門籍學子落落大方上台,與我當時的忸怩有極大不同,離島、本島的資源落差,極易造成性格上的傾斜,欣喜看見新時代學子們,昂然挺胸,不畏懼且自在,我不禁深深感佩哪。
-
神祝福的故鄉‧金門
二○○一年秋,我應邀陪同李炷烽縣長與吳成典立委到南投埔里拜訪中台禪寺住持惟覺老和尚,隨行的鄉親還有王振利、王水衷兩位大德,是日天氣晴朗,從臺北出發,上高速公路、往南奔馳。途經臺中泰安休息站,振利叔說明了此行拜訪中台禪寺的用意;振利叔是長年茹素的虔誠佛弟子,他建議李縣長來向老和尚請益指點,期能在縣政上為金門鄉親,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惟覺老和尚顏容慈祥,在會客室接待我們用茶,縣長誠懇說明來意,請老和尚開示,如何才能改善金門離島的困境,讓民眾生活可以提升。老和尚點點頭,緩慢拿起茶杯,說了一句:「金門,是一座應該被祝福的島嶼,是個有文明貴氣的好地方。」接著又道:「在臺灣的人,都應該要感謝金門。」這番話讓我們感受到老和尚對金門的了解,以及真誠的關懷,令我對這位慈悲蒼生的老人家更加肅然起敬。 他告訴李縣長:「金門島雖然地理絕佳,歷史有名,但是目前怨氣很重,你要用心調處,這是很重要的一樁事。」來訪之前,我曾聽聞惟覺老和尚有預知未來與通靈的修為,他交代縣長的事,對金門一定非常重要。 縣長點點頭:「稟報老和尚,我們從臺北來的路上曾討論,太武山烈士公墓方修整完成,準備辦一場超渡法會。」老和尚說:「對,就是要辦法會,這場法會要盛大,不能輕忽。」老和尚微微閉上眼睛,然後慢慢說了一句:「他們等很久了,現在因緣具足,你們要辦一場水陸空大法會,才會圓滿。」水陸法會,就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以供齋施食為主,主要為超度水、陸、空一切孤魂而設,類似中元普渡,但水陸法會的規模最為宏大,佛事中法師唱誦的經懺真言最多,至少為期七天至四十九天,耗用時間最長,以佛法超度亡魂,救贖眾生,超薦祖先幽靈,並延壽增福,被稱為功德最高的法事。 在民國以前,這樣耗費大量人力鉅資的水陸法會,只有皇家或貴族才有能力舉辦,一般平民百姓想要超薦祖先做功德是很難參與的。超度孤魂安定家園,是金門的大事,李縣長當下即下決心籌辦。 金門有史以來第一場水陸法會,先訂於二○○四年五月,地點則由老和尚親自到金門勘定;二○○二年歲末是金門少有的寒冬,老和尚頂著攝氏五度低溫來到金門,寒風撲面而來,考驗著我們舉辦法會的決心。我們不敢讓八十歲的老和尚下車受寒;最後,選定縣立體育館為第一次法會地點。 在惟覺老和尚的指引下,籌備前的諸多事務一一完成,神奇的是,我們意想中的主法和尚及商請中台禪寺協辦,卻意外被他婉拒了。他給縣長的信告以:「他與金門水陸法會的因緣即此,之後會有與金門因緣甚深的高人(高僧)來竟此功德」籌備會一時不知所措,且法會日期已近,不免心慌。次年三月我與洪國正局長、李金土主任、張奇才委員,到中壢圓光佛學院,拜見如晤長老,以及金門子弟性海法師,獲得全力協助的允諾,喜不自勝。經由性海法師的引薦,恭請人稱八指頭陀的明乘長老,來為金門水陸道場主法,連續三次,功德圓滿。 明乘長老一生,以金門為他的第二故鄉。長老於民國38年隨軍駐金門古寧頭,因為吃素,每逢部隊加菜有肉他反而沒東西吃,民房的阿婆就煮地瓜麵線給他充飢,讓他感念在心。沒料到三年後再度移防金門榜林村,部隊駐紮的民房有位阿婆,竟是古寧頭阿婆的親戚。這位阿婆同樣煮地瓜麵線幫他度過飢餓,兩位金門阿婆是他終生銘記的貴人。 數年後,明乘長老在台北創立一所高職,凡金門子弟就讀,皆免學雜費。而金門水陸法會有求於他,恍如長老的夙願以償,此時不禁想起,惟覺老和尚的預言:「六十年來金門水陸大法會的主事、主法者都是與金門有甚深的因緣」圓光佛學院適時出現的金門子弟性海法師,以及以金門做為第二故鄉的明乘長老,用心回饋金門。我心已明瞭,金門應該被祝福,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故鄉。(稿費捐贈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