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吹奏相思林
荒野中的木麻黃,人跡少、回憶淺,少在相思之列,幾株佇立老家附近的木麻黃,卻是常常想起。 一株木麻黃在宅後,因為屋子換樑工程,不幸被剷平,它旁邊本來還有瘦小的幾棵,也因為工程被株連,一起消失。屋前的緩坡是個迎來送往的地方,我在此搭上黃包車到料羅,再到臺灣。緩坡旁原也有幾棵樹,大堂哥吳金贊屋旁是相思樹,緩坡左邊則是一株孤瘦的木麻黃。 站在老家緩坡看,最有氣勢的樹,則是現任昔果山總幹事巨貴枝夫家的榕樹。榕樹的根緊緊抓黏著防空洞,讓人納悶是先建了防空洞再種樹,還是刻意在樹下鑿防空洞,以求更安全的掩護? 榕樹葉經口舌靈巧的含弄,可吹奏美妙的哨音,農事後,我們常坐在樹下的板凳,看爺爺跟鄰居,相繼摘葉比奏。成腔或不成調者,都在秋日的傍晚,成為炊煙的伴奏。榕樹旁是玩伴家。我少進他家,多在樹下,跟其他人圍著一座水泥砌成的蓄水池;玩伴阿龍把製作精美的木船置入池中,船馳水,水生浪,我們嘩嘩驚嘆。也許,歡樂的口氣太過驚駭,榕樹葉落池中,漂啊漂地,使勁要走在船的前頭。 從我家上矮坡,眺望村外時,總會看見這棵大榕樹,它遮掩了我眺望方向,卻也成為我眺望中最深、最綠的風景。 榕樹沒有蟬可以抓,相思樹上的蟬則較一般黑色的蟬小,顏色偏咖啡,且飛翔敏捷,極難撲捉。我常在緩坡邊的相思樹,以及樹林裡抓蟬,如今思之,我抓蟬的身形猶如少俠。黃昏,晚霞流金與相思樹輝映,猶如一個夢。 相思樹的蟬不好抓,相思樹上的金龜蟲卻易捉。未必住鄉下,就能知道相思樹多金龜。我在金贊堂哥家的相思樹、也在廟口不遠的相思樹,抓金龜子。爬上樹,腳底摩梭枝幹,踩穩、蹬實,再高舉雙臂,握住枝椏找支撐。準備就緒,一聲令下,手腳狂舞,遠遠看去,相思樹笑瘋了、玩狂了,不停亂顫;接著,劈哩啪啦響,金龜子落地。撿起金龜子,綁上棉線,就讓逸趣蹓上天空。相思樹不僅金龜子好玩,它小小的黃色花蕊就像帶著夢的一頂頂營帳,又像含蓄的少女,忍住不停的笑意。 及長,才知道樹在金門的原委。相傳鄭成功伐樹造船,東征臺灣,驅趕荷蘭人。自此,金門樹木砍伐殆盡,風多沙大,造樹不易,幸得國軍植樹如執軍令,賞罰分明,草木終得繁茂。村人不致濫砍濫伐,卻擔心假現代化之名,誤以為建設就是水泥化,再次傷害金門。 金門無樹時,風災成害,盜強賊多,金門有樹時,滿眼蒼翠,綠意無邊。我獨留下木麻黃、榕樹跟相思樹;三棵樹,如今思之,卻像三個親人。
-
電子書
每當我畫滿一百幅水墨畫,就要開一個個人畫展,再印一大本畫冊,至今我已經出版十四大冊,雖不算是著作等身,一箱一箱還未送出的書,把樓梯間堆成一座「書箱門第」。這三年來,沒事又畫了一百多幅水墨畫,而且越畫越大,質量可觀,可是躊躇不定,意興闌珊,蟄伏不動。百幅畫裝裱、攝製、印刷出版,又要花大把銀子,再說也找不到夠大的展場展出。多年來,不管是畫的、印的,製造一大堆的垃圾,扼殺一片樹林,所費不貲。書是送人較多,畫賣出的不多,盡是虧本生涯,只得敝帚自珍,束諸高閣蒙塵! 數位化的E世代,電腦網路上書籍千百萬本,任你點選閱覽,不必買書、跑書店,圖書館也改稱圖資館,將來全面E化後,大批傳統圖書便作成骨董典藏。2005年金門文化局為我出版《金門古書畫藝術》一書,一版二刷,不久E化成為金門典藏電子叢書的第一書。金門電子叢書目次有:《金門古書畫藝術》-吳鼎仁。《金門史話》-李增德。《金門匾額人物》-楊天厚、林麗寬。《金門縣志》〈一、二、三〉-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勘誤表》-金門縣政府。把印刷的傳統書籍複製成電子書,只要在家上網,就可以瀏覽以上書籍內容,文化局應該繼續努力,讓電子典藏數量更豐富。打開《金門古書畫藝術》,從小視窗中表列的各家姓名點按下去,他精彩的書畫作品就展現在你眼前。古典的古字畫,有幸遇上新科技,更能傳揚久遠,更能普羅於世。 今年一月,我的電子信箱接到「全球華人藝術網」,藝術電子雜誌《藝周刊》35期電子書,也接收到台灣書畫名家李穀摩的電子畫冊。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看到這種電子書,螢幕上出現一本書的封面,點觸一下,像動畫一樣翻動一頁,隨著翻頁的音響,像蝴蝶頁一樣翩翩翻動起來。電子雜誌每頁版面有彩色附圖,一疊三四張自動跳換,甚至從圖檔點進又可接另外一檔,也可以接到活動影片畫面,還附有背景音樂。所以電子書是有深度、寬度、廣度的書,展現出時間藝術,又能從平面藝術進入虛擬的空間藝術,有聲有色,又是極視聽之娛,未來是否會取代傳統書籍呢?我現在上網的時間較多,看書的時間很少,報紙選小篇的看,一本《藝術家》月刊放在洗手間,分幾次才翻完,而且翻有圖的看。洗手間的大書架也堆一堆線裝古籍,偶而隨興翻翻,書架上放五玻璃缸中斑鬥魚,把魚的肚子養得肥圓有孕味,也把自己搞得一肚子不合時宜。 國立台中圖書館委託「全球華人藝術網」,製作全台百名藝術家電子畫冊,邀我提供作品。我精選出五十來幅水墨畫作品的電子檔,製作成了《吳鼎仁彩墨畫》電子畫冊,《吳鼎仁http://artnews.artlib.net.tw/ebook_files/Woedlam/》歡迎大家上網鑑賞,在六月《藝周刊》65期也刊有廣告週知。我的電子畫冊,你從封面點開,有翻書聲的翅膀,帶你進入我水墨的意境裏。其中有一頁透明頁翻得很神奇,當然,還有再求新的空間,將來我的序文希望製成有影像的口述序,也可以在我山水畫裏有群鳥飛過的動畫,畫境更能營造「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的詩意。人物畫可以翩然起舞,開口說唱;還希望能把自己演奏過的古樂,或唱過的南管音樂做成電子書的背景音樂,不想當被告,就不要隨便上網抓貼別人的音樂。這些新意,網頁設計都能做得出來,那可要破費很大的,想一想也就算了。 我趕赴台中市簽約,授權國立台中圖書館無償永久典藏我的電子畫冊,URL連接端與「全球華人藝術網」互掛連接,並已傳給30萬會員閱覽使用。我也寄了百通電子郵件給親朋好友,讓大家可以欣賞我的電子畫冊,以往我寄送畫冊給朋友,寄一本郵費55元,精印一集千本畫冊得花二、三十萬,電子書對我們這些窮畫家來說是一大福音。乞求金門圖書館也再錯愛一下,能永久典藏我這本電子畫冊,搞不好這又是金門第一本館藏的電子畫冊,方便大家在電腦上翻一翻。我到底還要不要再印刷出版第十五集畫冊?猶豫不決,等明年民國100年,我60壽,只要老賊不死,再說再研究!到時新作恐怕超過150幅之多,我微薄的存款簿又要大失血!畫早該要俗俗的賣,俗俗的畫,當個俗俗的畫家,早知不入俗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
文武立天地書劍論江山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國人很早就發明考試這玩意,並成為整個民族發展代表特色之一,文官必考試,軍官也要考,考到二十一世紀,想要進入各種軍士官學校就讀,依然一試定江山。現代軍人也要藉由文官考試模式來進行,儼然成為「文武雙全」最佳詮釋,若有人敢再說「不喜歡讀書,那就從軍去」那真的是落伍了。 我從小既不聰明又愛玩,讀書成績普普通通,對考試也不在行。國三時,當畢業班同學全力準備高中聯考時,學校同時公告保送陸軍官校預備班事宜,參與報名者全部免試前往黃埔湖畔讀書去,那一段初嚐離家滋味的年代,每年一樣有數學抽測,繼國中後幾次拿到滿分,這大概是我從金門到台灣唯一較有趣的連結吧。 預備班為官校生培育搖籃,畢業後直升官校,我再度又與「聯考」擦身而過,輕輕鬆鬆讀大學。官校課業其實也不輕鬆,時而軍事訓練,時而文理課程,通才教育之一,似懂非懂,我幾乎都以平常心看待。每次考試僅求得中上成績,而當期末考來臨時,思鄉情緒作祟下,心情浮躁導致成績大為低落,常常跌破許多教授的眼鏡。 官校畢了業,考試仍然跟定每位學長,先有兵科學校正規班課程,再來是國防大學各學院的深造,以及部隊裡各種大大小小的測驗。而像黃學長等好學者,利用晚上時間苦讀準備考研究所,則是官校生下部隊後另一項寫照。我因選砲科,仍與台南結緣,由於教官幾乎都是學長學弟,有些測驗太過「人情化」,有時候,人際關係好的成績相對提高,久了也見怪不怪。 陸院考試需要用心準備,若能抓到訣竅,破題仍有門道可循,許多非戰鬥兵科學長學姊們,決心考陸院後,即參考先進方法努力準備,都能金榜題名。陸院之後,還有層級更高的戰爭學院、兵研所。由於陸院畢業後會重新分發,為了能夠回到金門老單位,我僅報考研究班,二度前往大直受訓。碰到似曾相識張將軍正在兵研所深造,並有位博士預官當書童,還真是用心良苦。 下部隊後,即使不到國防大學深造,部隊還得經常面對各式各樣的考試,每年必測的體能戰技與政治抽測同學校一樣,可謂全軍總動員,是官兵都不能免的年度大事。而各兵種每年度旅營測驗則夠官兵累翻天,除了初期準則等筆試測驗外,還有各項戰技測驗,演習視同作戰,官兵常因各種測驗而士氣大振,連隊洋溢著光榮感,績效佳者不僅為阿兵哥博得獎金或榮譽假,也為主官贏得升遷機會。 少林寺習得一身武藝後,必須經過十八銅人陣的考驗後才能下山獨當一面。官校畢業後下部隊才是人生考驗真正的開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都有任務,長官交代使命必達,誰也不能交白卷。對於每位主官而言,每個任務都是看不見試題的大考驗,除了力求圓滿達成目標,任內更須確保官兵皆能安全退伍,這個無法迴避的特考,即是在用生命書寫答案,祇能贏不能輸,沒有重考的機會。
-
當我們同在一起
最近,你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很是困擾,我想說的是:人和人相處,心態往往要比方法來得重要。想和你分享一個小故事。 牧場主人養了一群羊,有一天,他發現狼跑到羊圈裡吃了他的羊。 牧場主人便把柵欄加到二米高,沒想到隔天狼還是吃了他的羊。 牧場主人又把柵欄加到三米高,不料羊還是被狼吃了。 牧場主人氣壞了,這回他決定把柵欄一口氣加到五米高,看狼還怎麼吃他的羊。 兩匹狼遠遠的看著牧場主人汗如雨下的築著雄偉的柵欄。 這時,一匹狼問另一匹狼說: 「這樣你還吃得到羊嗎?」 狼回道: 「那可不一定,如果他還是忘了關門的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往往我們只知道為自己構築堅固的堡壘,卻沒顧慮到心靈脆弱的部分;就好像我們通常關注自己的績效及表現,卻漠視了最根本的人際相處與互動。許多人在人際的相處上,都有著先天性的障礙。就好像我就是懶得說話,你就非得一次把話說完,個別人等的心理質素都不可能如你所願,該怎麼辦?真的只能看開點。 我一直笨蛋的以為,和難搞的人相處並不困難,相對的,益發的簡單。因為他們相對的容易理解;當然,討人厭的人總會有一些偏執的行為,常常會惹得別人厭煩,但這未必是無解的,只要用對了方法、技巧,溝通起來,反正更容易而有效。就像孩子喜歡玩電腦遊戲,喜歡某種玩具,拿這些做為交換條件,他會表現得比正常孩子還要乖巧;反之,如果只是一昧的想改變他偏執的個性及行為,通常會適得其反。處理這類事,同生理、心智年齡無關,卻跟自我的情緒智商大有關連。 人與人相處最大的困難不是作法,而是旁人的期待及眼光。你是否認真的思考過,日子是為自己過,還是替他人活?如果你只是一昧的負面思考他人的糟,別人又怎會記得你的好?任何人身上的缺憾,都明示著人性的弱點;我們何時曾清亮透明的活著?無私、單純又距離我們多遠? 我還能同人爭嗎?叫誰我的際遇不如人呢? 當你不迭的往自己身上貼標籤的同時,就真的是次等人了。 我相信,未來只屬於未來,未來不應活在現在陳舊晦暗的思想裡。不論何時,性情及智慧都有覺醒的機會;你給它怎樣的對待,它就會有怎樣的人格期待及發展。 人與人相處總需要向周遭釋出善與愛。就如德瑞莎修女說的:「如果你批評他人。你就沒有時間付出愛。」我承認自己是理論派,淨說些自己都做不到的話,卻指望你去身體力行。但,「快樂,是享受過程的結果」,不是用來找氣受的。 關上了門,你只是笨蛋牧場主人或待宰的羊,想想如何善用那扇看不到的門,試著做一隻快樂的狼吧,當然,最好是一隻吃素的狼!
-
提早因應ECFA對金門的衝擊
上週五晚上頂著濛濛細雨到金城鎮公所參加了一場「ECFA說明會」,是由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一等祕書劉志宏主講,劉志宏是金門少數旅台且任職於中央第一線決策單位的精英,其任職單位是專門對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任務型組織。對我們這個強調社會福利重於經濟發展的金門小島,ECFA這個議題似乎顯得有點無關緊要,因此當天晚上似乎也看不到地區有什麼重要官員和民意代表參與,倒是有一些青商會和民間社團的代表參與,秉持著「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的理念,對這場公共論壇,我也參了一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主要精神在於針對我方有重大利益的產品和服務項目,要求中國大陸優先降稅及開放,如此有助於我們產品價格在大陸的競爭力,在目前愈來愈多國家與大陸簽署免關稅的協定時,我們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品必負擔9%的關稅,這會影響到台灣產品在大陸的競爭力。當然基於對等原則,大陸也會要求我國對大陸進口的某些產品和服務項目優先降稅和開放,這當然會引起台灣很多百姓,尤其是本土色彩濃厚的民進黨很大的疑慮,對大陸開放貿易產品和服務項目,會不會造成大陸的產品低價傾銷,影響到國內的產業,尤其是弱勢產業?但是就台灣的條件而言,資源有限,但交通方便,又居於西太平洋的交通樞紐地帶,開放對外自由貿易是台灣不得不走的途徑,否則閉關自守、閉門造車,不走向國際化、自由化,對目前已相當低迷的台灣經濟處境而言,恐怕只有雪上加霜,更加悲觀。 反觀我們金門這小島,幅員小,資源貧乏,目前僅靠金酒這最大宗的產業來維持縣庫的收入,以98年度而言,金酒公司盈餘捐贈和稅後盈餘繳庫的經費約有43億元,約佔決算104億的四成,而地方稅收入不過只有一億,因此說金門的產業只有金酒,其實一點也不為過。而金酒目前的配銷方式,是真正為金門賺錢?還是讓金門吃老本?實在有待探討,因為金門高粱酒雖可因收藏而升值,但一旦量產太多,再加上未來大陸白酒進口,勢必面臨供需問題和價格競爭,屆時金門高粱能否維持住目前的優勢和價值,實在是未定之數。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彼此開放自由市場,已是時勢所趨,非關政治。但對金門這一以金酒產業為主的島嶼,在兩岸關係的夾縫求生存,我們既有台灣的中央預算經費的幫助和民主政治體制的優勢,又有靠近廈門經濟特區的地利之便,什麼是金門可以走的路?金門縣民朝野都應有共識;還有如何振興民間產業,包括農特產品加工、行銷;觀光賣點的開拓,像最近有人提議的規畫烈嶼為遊艇觀光渡假園區,以及海域休憩活動的推展;地方特色小吃、土產的推廣和行銷,尤其須善用金門充滿人文氣息和豐富閩南建築、軍事遺跡等文化和生態資產,配合創意和決心去打造一個「國際級觀光休閒島嶼」,金門雖然「微小」,但不「弱小」,ECFA的簽訂也許可以帶來更便宜多樣的大陸產品,但陸貨品質如何把關,以及會為金酒和金門的各種產業帶來何種衝擊,政府和民間產業都應審慎評估,及早因應,可能是轉機?也可能是危機?但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
足球熱﹗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開打了!每日回到住處,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轉到世足賽的轉播。看完一場還不過癮,休息個半小時緊接著第二場開打,眼睛也跟著上工。並且這「世足賽症候群」恐怕只會隨著淘汰賽的開打而日愈嚴重!說起來還真奇怪,足球運動在我國不但沒有風氣,恐怕也已經接近絕跡了。但是為什麼觀看世足賽的熱潮仍然席捲而來,而且是所向披靡、擋無可擋。我相信這不只是媒體的炒作,更有其耐人尋味的原因。 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觀看世足賽?而且莫名其妙的是,我竟可以輕易的說出各國的球星、過往輝煌的戰史?仔細分析足球這項運動,每分每秒都扣人心弦。因為只要你一個閃神,或是眼睛稍微離開一下,你就會因此而漏掉了進球的鏡頭,換來的只是扼腕和嘆息聲。可是,你目不轉睛的緊盯著螢幕,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過,而就這麼看著兩方人馬,跑龍套般的來來去去,九十分鐘下來沒有哪一隊破網得分,雙方零比零握手言和,這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活像個傻瓜。這種總是折騰人又讓人嘆息的運動有甚麼吸引力呢?若是自個真的去踢一場足球,不用說十一人制,只要七人制的規模(場地只有一半大),半場球賽下來就足以讓人跑翻天、豎白旗投降了! 記憶之中,第一次觀看世足賽是在1986年時。還記得那一年馬拉度納代表阿根廷隊打敗了英格蘭隊,當時阿根廷全國上下正因為福克蘭戰爭慘敗於英國,而舉國陷入低潮的時候,那場球賽讓阿根廷人從萬念俱灰中獲得救贖。年輕的小馬哥以神乎其技的腳上功夫和頂上神功,當下讓我深深為之所懾服。並且當時足球風氣在我國還相當的盛行,在金門有金城國中和金湖國中的女足隊,在台灣則有木蘭隊等,都是赫赫有名的球隊。因為仰慕球星的情愫使得後來進入大學之後,我也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隊,雖然未曾留下任何值得紀念的戰績,不過也滿足了那一個小小的球員夢。 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之中都曾經存在過想成為運動員、科學家、音樂家等的夢想;在某個特別的機緣下,因為當下社會的流行或是某個救世主(例如:時下的王建民、郭泓志等)的出現,而讓少不更事的自己埋藏著一股熱忱。雖然隨著生命的前進與現實生活的拖磨,這個小小的夢想終將淡去。但是每當世足賽四年一度的號角聲響起的時候,那股埋藏的熱忱就被起了騷動,在每日下班後就守在電視機前,隨著賽況的起伏那股青春夢想也隨著點燃。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世足賽症候群」吧!
-
青春鬥少年龍虎會浯鄉
古云「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從六七零年代青年高唱從軍樂起,就漸漸打破這古早的迷障,形塑成「在營為良兵,在鄉為良民」盛況。緊接著,各軍士官學校開放女生報考,女娃兒同樣能穿上迷彩服,更有一番巾幗不讓鬚眉的氣勢。新世紀後,全球失業率高居不下,從軍成為所得較高的時尚工作,而深受青年男女喜愛。當下,若與退除役官兵談起從前如何穿上草綠服,還真的足以找出一百個理由。 金門劃歸戰地時,村里幹部、學校師長都會鼓勵學生到軍校「升造」,無意間為戰地青年開拓一個出口,既能免費讀書,學畢又有份穩定工作等誘因下,金門子弟展開波波從軍熱潮。初到官校時,學長偶而會對著頑皮的同學開玩笑的說「是不是外面混不下才來讀軍校?」,後來才知道,同學們穿上草綠服,理由並不非全都一樣,酸甜苦辣盡不相同。 年輕人讀軍校,許多人是少年立大志,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來報考軍校的;來自金馬前線的戰地青年,多數是受到師長鼓勵而來從軍報國的;而住眷村的同學,有的是決心效法父兄保國衛民的,有的是奉軍人爸爸之命走進軍校大門;當然,有少部份帥哥,真的在外面混不下,就來軍校接受管教,解決了父母晚上睡不穩的困擾。 各軍種因任務特性不同需求人才也不同,各軍校招生事宜係依據設立宗旨而定,除了辦理筆試外,尚須接受體檢與面試考驗,除五官端正,視力正常為基本要求外,有的軍種官科對健康條件要求較嚴,限制宿疾或傳染病等不能報考,有的兵科對身高或視力度數限制較多。幾年前小學同學茶敘時,張學長談起當年考軍校即因近視而未錄取。洪學長國中畢業即報考軍校,因個子太矮未過關,回家後每餐加重飯量,一年後重考,也就與我們展開近四十年的革命情誼。 讀軍校雖然都是穿上草綠服,因名額有限,宛若大學窄門,錄取率也滿低的。不同班別進修時間與所學科目都有所差別,我們在學校時,號稱通科教育,文武全才,慢慢才試辦文組,現在科系則如同大學一般熱鬧。喜歡讀書者,畢業後仍可在國防大學各學院進修相關更高級課程,同時也有出國深造機會,以及報考國內外大學博碩士班。許多學長早早轉任軍訓教官,或是取得博士學位,兩者在退伍後都可轉向大專院校任職,開取事業第二春。 軍校生活培養吃苦,軍旅生涯體驗甘苦,學長們畢業後由基層開始磨練,學經歷俱全時,機會一來,終能登上軍旅生涯最高榮耀,常是許多人穿上草綠服的終極目標。進入軍校需要決心,退學也需要決心,有些人或因病痛、或因心志而早早退學。官校一年級時,杜學長因故退學後,馬上抽兵,竟是陸戰隊三年兵,嚇得他老兄重新報考專修班。猶記得王學長當年抵達官校門口時,沒幾分鐘就轉回碼頭搭船返金,薛學長則是讀了二個禮拜就向學校說拜拜。戰地青年曾一度不用當兵,若談起為何不穿草綠服,除了這個理由外,似乎也可找出九十九個理由。
-
得獎感言
我一向喜歡看短短幾百字的「得獎感言」,覺得每一個文字,都像是血、是肉的「極短篇」。 然而,讀多了這些「得獎感言」,幾乎也理解了其中暗藏著某些規則與內容,如有自剖的真誠。如有更上層樓的期許。如有感謝與鼓勵的溫馨。通體上看來,這些感言雖然感人,卻終究是在一個少人注意的小小舞台,默默的上演。只是從未想過,自己也有登上這樣舞台的一天。 記得那是一天的午後,一家報社的小姐帶著略微緊張的聲音,用手機告訴我:「恭喜!你得了首獎,由於時間緊湊,請準備紙與筆…。」我安靜的聽著她不成句的言語,一時間竟讓我覺得,意外中獎的好像是她似的。 總之,我聽的不清楚。一再的詢問與確認,讓那女孩與我都有些著急了。我說,這樣吧!請妳email過來。過了一會,我在電腦中點開她的來信;大意是說:請在三天內完成一份200字以內的感言,再加一張600×800畫束的JPG的圖像檔而已。 當天晚上,我就像小學生一般,乖乖的寫完了像是老師交代的功課,就即時的回傳了回去;心想如此是不是可以讓那個女孩高興些?只是在我心底,一直有種罪惡感。覺得自己的得獎感言,不是我想的,更不是我要的;其中少了誠懇與用心。事後,我私自檢討著:是事實與理想間命定的落差?是這次的獲獎,純屬意外的讓我尚未準備接受?總之,我未再看一眼我倉促中完成的「作業」。 我的作業如期的刊登了出來,我匆匆的瞄了一眼,仿佛是遇到一個不熟悉的人。事後,我冷靜了下來,常常想著這個如功課的作業,也想著自己不正常的反應。就覺得這一切,好像僅是一場儀式中的一個曲目,像「評審記錄」、像「評審的話」一樣,都是一個橋段;好像不如此,就不是一齣完整的戲一樣。 事實上,我真正的感言只有兩個字:運氣,像是老天垂憐,給了一張有著高額獎金的彩券罷了。在過往多次的徵文比賽的經驗中,我知道:不同的評審,往往有不同的結果。喜歡的給了高分,不喜歡的就相反了,有時兩者平均後剛剛就入圍了;也有的時候,連入圍都沒有的如石沉大海了一樣。 曾有一位朋友拿著一次比賽的初審、複審的經過,仔細的推敲,別有意味的告訴我:「你看看!你不是最好,就是最壞。」這讓我訝異極了。最好與最壞,兩個極端。若是年輕,我或許可以自豪的說:「只要我喜歡,管別人怎樣!」只是年歲大了,讓我知道,如此的評鑑像面鏡子,反映出了應是自己的個性;而寫作,更是鏡中的鏡子,更看出了自己的面目。 可是,終究還是獲獎了,而且還是拿到了首獎,在肯定後的一絲喜悅後,十分想寄語那些喜好文字的人們,徵文比賽也如同其他的比賽一樣,沒有獲獎,不代表沒有實力,不代表寫的不好。或是你的機運不佳,或是訴求的風格不被認同。重要的是,要繼續,不要放棄,終會有遇到伯樂的一天,知道你就是匹馳騁千里的良駒。最可惜的是,自己先被自己打敗了,停止了,不再前進了。
-
愛在當下
細雨如簾,密密織出一島新綠;薄霧輕漫,濃濃攬了一身的離緒。 五、六月間莘莘學子為了下一站的幸福努力著,奔忙著,直到畢業驪歌颺起,劃下句點,人生另起一段。能有機會奔往下一站的人是幸福的,能有機會另起一段燦爛是值得感恩的。總是帶著一點點傷感看待著畢業的季節,憶起來不及參加畢業典禮卻意外喪生的灑脫身影,也憶起畢了業離夢想只有一步之遙卻辭世嬌巧笑顏,人生的無常不需檢驗,當下之所以值得珍惜是因為未來無人能掌握,最想告訴滿懷雀躍邁向未來的孩子,不是鵬程萬里之類的祝福,而是珍惜當下,珍惜所愛的叮囑。 年紀尚輕的我也曾肆意拋擲青春,對於身邊疼愛自己的人所付出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總覺得以後有的是機會可以回報,於是在自己拚命追求未來的時候,雙親鬢角的花斑與自己的薪水增長成正比,親愛的長輩們在我團團轉的生活中偏離,或離去或凋零,生命總有走到盡頭的時候,對於無法避免的死亡,我難過,但是尚可接受,唯一無法接受的是中途意外離去的生命,除了難過、遺憾也有很多很多的後悔,最後一次離開自己親愛的乾爹時與他錯身而過,總覺得下次見面機會很多,沒有稍做停留,匆匆離去,聽說他感冒了,聽說他去台北看醫生,聽說他過世,短短不到兩星期,我看著猶如安睡的面容,激動不能自抑,天,我還有好多話沒說,我多想再撒撒嬌耍耍賴,但只能在回憶裡重新烹煮過往的幸福。多希望每一個長者都能長壽安康,但天有定數,人無法逆天,只能把握當下,對於自己所愛的人與愛惜自己的人能夠珍惜。 對於長者如是,對於自己如是,愛惜當下,讓每一天都能快樂,也當愛惜自己的生命,年少輕狂,青春最令人羨慕的是高濃度的自信與無限的可能性,但做任何事情之前請三思,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一大憾事,白髮人送黑髮人卻是長者心裡無法抹滅的傷痕,痛生了根、長了葉、發了芽在心裡面缺了一個口,是無藥可醫的,不管如何,孩子終究是父母心中的血肉是無可替代的。畢業前夕,總想起十多年前車禍死亡的同學,留級一年的他終於收拾愛玩的心情決定好好經營未來的時候,莫名撞上路邊停放的車,同車的學妹腳僅骨折,他卻因為等不及隔天的後送而離去,同學們錯愕、難過與不可置信,那一年的夏天,大一的我們約好要回來看他,卻只能靜靜的陪他說話,再也聽不到他爽朗的笑,他的臉漸漸糊在大夥各自奔忙的歲月,偶爾想起,不勝唏噓,但對於他的家人,卻是無時無刻的折磨,不會因為生活的磨練而稍減,前一陣子孩子請假去替同學「慶生」,我第一次沒有因為這樣的理由遲到而不悅,因為孩子們在一天忙碌的學校生活後,匆匆在放學與補習間短短的時間,去探望過世的同學,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如果沒有意外,今年,那孩子應該要一起畢業,一起邁向未來,但是無常的人生,一個轉念與一個動作判定了生死相隔的命運,孩子們,享受青春的狂放,也當有理智的判斷,父母最大的期待並非孩子成龍成鳳或坐擁斗金,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才是他們最大的希望。意外難測,但因情而自縊斷送大好未來或因為壓力難解而輕生的人,著實忘了自己的生命是身邊多少人的愛所呵護下來的,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三思而後行,活著才能擁有下一站的幸福,希望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有美好的未來,也希望每個愛護自己的長者都能安泰,展翅高飛的同時,偶爾也要駐足停留,裝滿愛,再出發,生命得以發光。 (稿費捐家扶中心)
-
神仙老虎狗﹐浯島喜相逢
軍旅期間,阿兵哥常與各種動物建立微妙關係,特別是狗狗,那種濃密的夥伴關係實在麻吉,為枯燥難耐的軍旅生涯增添滋潤的友誼,彌補青春歲月的情感空隙。俗諺形容人生不同階段彷若「神仙老虎狗」,離島阿兵哥,因為狗狗之故,留金歲月也有彷若神仙般的趣聞。 阿兵哥與動物因緣有三,分別是守衛任務、友好夥伴與口腹對象。下部隊後,官兵生活在一起,發現狗狗不僅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軍營中更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守衛重任的軍犬,也是慰藉友情的夥伴,人狗之間建立濃郁感人的情誼,但人類實在太貪吃了,當香肉飄香時,總會引起一陣感傷騷動。 入伍訓期間,學長交代身為軍人當無所不能,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也都無所不吃;許多人軍旅瀟灑走一回,吃了不少虧,卻學得能屈能伸的本領。 軍校時首次休假外出,鳳山王生明路的香肉店即成為許多人的初體驗,這道香味常隨著阿兵哥到處飄,營區林立的金門亦如是。 初抵金門時,始知劉學長是香肉料理高手,每個月總要奉命露兩手招待訪金貴賓。偶而,弟兄們路過建華村時,常會停車叫一碗香肉解饞。不過,對於大部份的官兵來說,牛肉的吸引力還是較強,地區牛肉麵店如喜相逢刀削麵與高坑牛肉麵等經營初期,阿兵哥常是最忠實顧客,真的不是吹牛。 七零年代,部隊流行養豬種菜,一般連隊都會養幾頭豬幾窩雞,飼養工作多由伙房兵兼顧,當小豬小雞長大後,變成桌上佳餚,大打牙祭之餘,負責飼養的阿兵哥顯得有些不捨。張砲長在獨立碉堡旁養小羊,退伍時已是五羊家族,同時,宰了一頭請全連加菜,成為最難忘的回憶。 在軍營裡,狗狗可以談心,陪站衛兵或查哨,此外,也有養八哥、喜鵲與松鼠等當寵物。獅山陣地有位阿兵哥撿到芻鳥,從小豢養,小八哥天天粘著人跟著學說話。後壟營區有一小池塘,鴨子成天在池中戲水,每到春天母鴨都會在池畔築巢生蛋,進而孵出小鴨,母鴨帶小鴨的鏡頭也讓嚴肅的營區帶來一些趣味。 東堡溝陣地壕溝雨後積水宛若護城河,阿兵哥在壕溝裡養魚,長大後也讓全連打牙祭。我在斗門時,有位原民弟兄精於釀米酒,還常料理蛇肉與大夥分享,老鼠常是糧粖庫房惡客,常令阿兵哥恨之入骨,周學長則就地取材,常抓陣地旁瓜田裡的老鼠煮麵線打牙祭。吳學長更嗜吃貓肉,任職幹訓班時,常料理貓肉請夥伴品嚐,不到半年,太湖周邊野貓幾近絕跡。 早期沒吃過香肉,與沒抽到金馬獎一樣,常是阿兵哥的遺憾。細數阿兵哥動物情誼,實在琳瑯滿目,但最終都會與「吃」有關,也算是一大特色。軍用罐頭如紅燒牛肉、紅燒豬肉等,用來炒菜炒麵或是米粉特別好吃,許多民眾也喜愛用豬肉罐頭炒麵,當餐桌上出現這道香噴噴的佳餚時,那份滿足感令人動容。 二三十年過去,香肉店幾乎匿跡,牛肉店卻處處可見,忠實與忠心,一樣情兩樣果。阿兵哥在軍旅生涯中始終以生命和動物對話,然而,靜默獨處和與人相處一樣,都需要智慧,在大家的內心,仍豢養著兩匹狼,一匹叫愛,一匹叫恨,那一匹贏了,全視個人所飼餵的是誰而定。
-
恭送白聖長老舍利奉回興福寺
今(99)年5月2日,金門縣佛教會在理事長性海法師率領下,一行47人,從水頭搭船到五通。翌日在廈門搭機直飛上海,與台北信眾會合,11時在上海靜安寺,舉行恭送白聖長老舍利(遺骨)暫奉儀式。4日赴江蘇常熟興福寺,舉辦「兩岸和平祈福法會暨奉安白聖長老舍利儀式」。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在法會開幕儀式致詞說,臺灣地區這次護送團員有268位的法師與信徒,恭送白公上人舍利奉安興福寺,象徵兩岸和平一路發,今後應不會再發生戰爭了。這次能在興福寺舉行一場兩岸和平法會,意義深重,功效特著,此乃歷史之盛會,法緣殊勝難可思議,必為未來兩岸教徒所讚仰。心茂大和尚代表上人的第一法子淨心長老致謝詞,他首先感謝金門大佛基金會董事長明乘長老,也是白公上人的法子,在民國79年(西元1990年),他就在興福寺後山塔林中,建造白公上人舍利塔。可想在廾年前明乘長老,就有計劃奉回其師父的舍利回祖庭,可惜因緣不俱足,拖延至今才實現。明乘長老---一位歷經滄桑八十高齡的高僧,在安奉師父白公上人舍利儀式中,真情流露,禁不住放聲痛哭不己,想必是有很多的不捨、期待複雜的感觸與感慨,才有此動人的表現。明乘長老的報恩心,讓信眾感動萬分;明乘長老的遠見,讓大眾敬佩讚嘆。心茂大和尚也代表感謝興福寺方丈慧雲大和尚,熱烈招待臺灣、金門等二百多位佛教四眾弟子。他強調:「白公上人在上海時期,對大陸佛教貢獻良多,這一次上人的舍利迎回江蘇常熟興福寺奉安,具有載譽回歸祖國的重要意義。…期望藉此因緣,加強海峽兩岸佛教交流,手牽手,心連心,共同為弘揚中華大乘佛教,促進世界和平而努力」。 中國佛教會前任理事長白聖長老,湖北應成人,生於1904年8月30日,俗姓胡,名必康,圓寂於民國78年(1989年)農曆2月27日。2009年3月21日,由白公上人所發起組織的世界佛教華僧會,曾在空中大學金門學習中心演藝廳舉辦「白聖長老圓寂20周年思想行誼學術論壇」來紀念他,22日在金城國中體育館舉辦「海峽兩岸佛教祈求世界和平大法會」,有十多個國家,二百多位諸山長老和高僧參加,共同為金門、臺灣、世界和平祈福祝禱!在金門曾轟動一時。 據本護送團團長淨良長老說:「這次活動,原由常熟興福寺主辦,因對岸有關部門的重視,始改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導,而提升為全國性的活動,以至國家宗教局各有關領導,都集於常熟市來接待與歡迎我們」。本護送團268人,分乘14輛遊覽車,浩浩蕩蕩,行駛在江蘇與上海之間,前有省市轄區警車開道,十字路口有公安人員保獲,優先通行,就是參觀上海世界博覽會,也以貴賓身分進入,免除搜身檢查,每到的佛寺---靜安寺、興福寺、寒山寺、西園古剎、留雲寺、玉佛寺、法藏講寺,都受到法師、信眾列隊歡迎與宴請,掛單都是五星級飯館,都有健身房、游泳池設備,讓我每天還能抽空健身、游泳,享受了高規格的招待。 5月8日一整天,參觀了中國籌備十年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它是人類社會在新世紀、新技術、新文化、新理念相融合的一次經典盛會。我們進入世博會園區,有點像劉姥姥遊大觀園的感覺,因為有時間壓力,眼見館館大排長龍。不知要先去參觀那一館?先看主辦國的中國館,再看既科技又東方的臺灣館吧!這兩館靠近,建築物最醒目、壯觀,可是這兩館排隊人實在太多(據中國官方估計將吸收七千萬人參觀,為過去日本、德國展覽會人數增三倍多),我們沒辦法長時間排隊等候,大家只好各看各的,相約午餐見面。我和室友李金土居士,一起參觀主題館的主題秀:「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將人類現代城市生活風貌競相展現;它並用音樂和舞蹈抽象敘事方式,演出一個愛與和諧的城市故事。有些會員乘公車,在5.28平方公里大園區,遊覽世界各國的100多館風釆,坐車看各國建館的特色,體現了「我到世博一遊」的心願,傍晚全團集中在上海灘,欣賞夜景。
-
大地圖書
近日來,我走過金門一些山崖海角,還真發覺有些驚豔,有些趣味。 海角的一次是農曆四月十二,我隨寧小學童到歐厝海邊戶外教學,走下沙灘,眼看海邊的浪頭一波波前進後退,拍打礁嶼水面,激起白色浪花,人的心情一下子開懷起來;我們一行人,大腳小腳一隻接著一隻,魚貫走過沙灘上排列整齊的軌條砦,到達灣角地方,老師帶領學童,大家靜下來,欣賞一大群綠色精靈在天空飛舞。 雖然不該一下子來了這麼多客人,干擾了栗喉蜂虎的清夢,但我們盡量小心翼翼,要求學童不要破壞砂丘的自然,遠觀,知道那叫栗喉蜂虎,知道只有在金門,才能看得到這種鳥,就好。 那天,是我今年第一次造訪歐厝海灘,後來又忍不住與兩位朋友來觀鳥兩次,每次,我都像小偷一樣,靜聲斂息,透過鏡頭獵取鳥影,看到停在沙坡上的鳥,許多都啣著一隻隻蝴蝶蜻蜓,面向旁邊另一隻新歡舊愛,示愛,好有情的畫面,叫人感動,我的朋友說,來到金門看到這鏡頭,就夠本了。這兩次,我都盡情按快門,回家後再剪輯成自動播放檔,自己欣賞,自己快樂。 山崖的一次是在這週週日,我應啟騰校長環境教育活動之邀,到田浦村講解古城與廟宇,好久沒來看這舊八景的「浦城日出」,真有些變化有些陌生。 田浦是明代的一個巡檢司城。明初倭寇為禍,朝廷先是「禁民不得私出海」,不許百姓私自出海販貿或從事其他活動;再來是「墟地移民」,堅壁清野,淨空海岸線,斷絕倭寇訊息奧援藏匿補給的機會;三來是廣建城寨防禦盜劫,因此在洪武二十年 (西元1387年),派老將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築了16座千戶所城、45座巡檢司城,彼時,小小的金門島,就有1座守禦千戶所城(金門城)及4座巡檢司城(官澳、田浦、峰上、陳坑),駐紮了重兵,防守海岸線。 因此田浦古城竟然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感覺很老,很有故事。 古老的田浦城,我們來不及看過,根據書上寫,當時它駐紮有100個「弓兵」(射手),平時負責「哨探盤詰、治安捕盜」的任務;但這個巡檢司城,壽命似乎不長,到明熹宗天啟6年(1626),就已經廢除,而古代的城牆,據說到清代,就已經頹圮不知所蹤。 但田浦城的形勢顯要,到了國軍時代,又再度翻身,成為戰略據點,解嚴以前,百姓出入這裡,都要盤查登記,這裡是軍事重地,閒雜人等不得進入,和明代一樣。 田浦城有一座城隍廟,稱為東嶽泰山城隍廟,金門百姓認為金門城隍爺屬他最大,它還供奉有城隍夫人,感覺是最有人性,最有人情味的城隍爺;在過去,田浦的城隍廟,因為偏居「後面勢」,從後浦開車到田浦,感覺像是出遠門,有些新鮮,有些換新,來這裡拜拜,感覺很不一樣。 此外,來到田浦城海邊,觀賞豐富多樣的地質景觀,知道不同色澤的岩脈在一億年前或更早更晚的侵入穿透,叫人領略到鬼斧神工的偉大力量,那天,經過英生校長的講解,感覺就像在讀一本大地圖書,充滿知識的趣味。 我們知道,讀書如果是為競賽而讀書,決不會長久,因為競賽會有輸贏,贏了會因贏得累而不想再讀書,沒氣了;輸了會誤以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而放棄讀書,更沒氣。 我們知道,環境教育要有趣、要長久,一定要從大地讀起,除了注意自然生態,也要注意人文故事;除了要能走入大地環境,也要能夠走入歷史迴廊,這樣讀起來,才會踏實,才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