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跳脫「圈」框
說真的,每個人都有朋友,不過,知己難尋,所以有所謂的「相識滿天下,知心無一人」之感歎。 儘管如此,人畢竟是人,在這群體的社會中,每個人自有他自己「公私」領域的人際關係,或稱「圈子」,不然,離群索居,就會成為社會的「邊緣人」。 有人說: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中,常是大圈圈中有小圈圈,小圈圈中有圈圈。 很多人也很喜歡把常在一起的伙伴,稱作「死黨」。顧名思義─死忠兼換帖。大家相濡以沫,利害與共,講義氣,論交情,相互扶持,形成一股精神契合與力量,自是人之常情。 但是,不論身為那一個「圈子」的人,私底下也許可以談交情講私誼,但是,一涉到眾人之事,更必須有個大是大非原則,講個公理與正義,方能以德服人,領導群倫,這就涉及個人的人品問題了。 中國人傳統的人品觀,大略可分為兩種人,一是君子,一是小子。 什麼是君子?且看「君」為「群」之首,可見,所謂「君」子,一定要能合「群」。這個「群」字,也極盡中華文化精華。孔子講仁,孟子談義,說來說去,就是談個人如何處「群」體這個核心價值。假如心中處處有群,那就是君子;反之,時時只想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要如何討好、諂媚別人,一心想從「群」那邊摟到什麼資源,而從不想自己貢獻給社會或群體一些什麼,那就是小人。 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人屬於那個「圈子」中人,並不打緊,重要的是要有原則、有是非,至少也得把握住「先公後私」,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也得想想別人,這就得靠自己的人格修養與器識。 總之,唯有不私心自用,能跳脫出小圈子打轉的人,方能不受困於「圈子」之內,破除門戶之見,有容乃大。
-
歹路毋通行
認真說,我是一個標準的棒球迷,緣起於民國五十七年,金龍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贏得世界冠軍之後,全體隊員來金勞軍訪問,當時,我還唸國二,全校師生到沙美車站向小英雄揮手致敬,自此開始熱衷追尋棒球消息,時常觀看電視轉播比賽,因而諸多球員之打序和守備位置,皆瞭若指掌,如數家珍。 當然,除了觀賞國內或中華隊的比賽,偶而也看日本或美國職棒轉播,尤其日本西武隊的比賽更是不輕易錯過,因為,隊中有來自台灣號稱「東方特快車」的投手郭泰源,自然多擁有一分親切的歸屬感! 然而,日前媒體爭相報導:曾連續四年被「富比世」雜誌評為世界首富的日本西武集團負責人堤義明,涉嫌作假帳和非法內線交易遭檢方拘捕,經偵訊認罪入獄,未來若判決罪名成立,將分別被判五年和三年的有期徒刑。面對這項突如其來的消息,不但震驚全世界,相信對所有西武球迷來說,亦是晴天霹靂! 根據新聞報導,現年七十歲的「西武集團」總裁堤義明,繼承父業後發揚光大,在二十年內買下全日本六分之一的土地,商業王國涵蓋國內、外八十一家飯店、五十座高爾夫球場及三十六個滑雪場、與許多百貨公司、和鐵道,總計僱用三萬五千餘名員工,人脈極廣、政商關係良好,身價高達六千三百餘億台幣,曾連續四年排名全球首富。 按理說,世界首富擁有的鈔票,幾輩子也花不完,竟違法身繫囹圄,委實令人驚訝。原來,堤義明為人處事專斷獨裁,聽不進「逆耳忠言」,屬下雖唯命是從,無人敢提異議,但支撐其父親創業的幹部紛紛求去,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玩伴,所謂「人牽毋行,鬼牽蹓蹓去」,終致誤蹈法網,一失足成千古恨! 誠然,金銀財寶、權位、美色,人人喜愛追逐,然知足才能常樂,倘若跳脫不了七情六慾的誘惑,惡向膽邊生,自認神不知、鬼不覺,其實,「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天地間還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主宰,歹路毋通行,世界首富一夕之間淪為「獄中囚」,就是最好的明證!
-
有耕耘就會有收穫
自入春以來,春寒一波又是一波,雨水也來了。放晴之後,農家趁著天氣回暖,田地濕軟,開始犁田整地,準備春耕的工作,散播新春新希望的景象。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描寫著農家一年的辛勤和收穫的情形。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有一次,佛陀行化在摩羯陀國的一個婆羅門村莊。當時,婆羅門婆豆婆遮準備好五百張犁耕田,佛陀束衣托缽,來到耕種田間,順路走到婆羅門跟前。當時婆羅門下在分發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羅門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養,便開口說道:「我有得吃,因為我耕種了田地,你也應耕種,只有勞動後,才有飯吃。」 佛陀回答道:「我也耕田種地,只有勞動後,我才享受飯食。」 「你說你是一個耕種者,但是,我們並沒有看見尊者你的犁具、牛軛、耕牛及牛鞭。」婆羅門迷惑不解地說:「請告訴我們,你到底怎樣耕田種地?」 這時,佛陀回答說:「信為種子,戒為雨水,慧為牛軛,中道為鏟犁,意志為韁繩,靜念為牛鞭。言行謹慎、飯食適量,以真誠去除雜草,以禪定達到圓滿的解脫。精進為載物大白牛車,載至苦盡樂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種好了的田地,定會結出不死之果,獲得徹底的自在。」 諺云:「一樣米,飼百樣人。」有勞心者,有勞力者,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兢兢業業。每一行業都無貴賤,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盡一份心力。同時,本著佛陀的教言:「信、戒(紀律)、智慧、中道、意志,以及謹言慎行、精進,堅定不移的心」。相信,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學業都能把自己的心田耕種好,也一定能結出好的成果,懷著喜悅的心去收穫。
-
「英」該加油了!
教育部擬限制十二歲以下兒童不得參加全民英檢,這讓許多家長很有意見,說是扼殺小孩子與同儕競爭奮發向上的企圖心,也讓他們國際化的腳步受到阻滯::::。教育部這番考量或有避免家長們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為由而揠苗助長的良苦用心,畢竟這是個英語強勢化的時代,不幫家長們催油門反而踩煞車,其中應有其道理,而非草率的決策。 姑且不論界定參加全民英檢年齡下限真正的考量因素為何,個人倒是肯定政府鼓勵全民參加這項英語能力檢定的做法。英語能力與電腦操作同為現代人確保競爭優勢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個人如此,對國家整體競爭力與國際化又何嘗不是?。通過「聽、說、讀、寫」的層層考驗而得到認證,不僅是對自己英語運用能力的肯定,在生活與工作職場上也有加分的效果。 前一陣子大學學測,據統計全國考生在英文科目的作文部分與英翻中部分,分別有二萬多人與五萬多人拿到「大鴨蛋」,比例分別高達一成三與三成六,令許多教學者憂心。高中生的表現如此,那麼老師呢?據調查目前國中小英語教師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檢定僅一成左右,這樣的比例引起各界關注,許多感受到壓力的老師甚至得求助於補習班。其實,學生英語能力出現這樣的問題,與長期以來英語教學與考試的方向偏失不無關聯,文法理解不夠加上艱澀考題的疲勞轟炸,導致學生可能連一句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用句都會錯誤百出;至於老師英語能力是否足堪教學,或許有無通過全民英檢只是一種指標性意義,並不能完全據以評斷師資的優劣,但透過這種認證的壓力讓為人師表者在個人專業上更嚴格地自我要求,對於整體英語教學品質的提昇應是一種助力。 國小以下的孩子避免太早接受這項檢定或許是為了減低無謂的困擾,但對於像我這般學英語超過十年卻擺脫不了「菜英文」名號的人,或許這是重拾學習信心,讓自己在英文領域扳回一城的起點。看到有愈來愈多的人參加這項檢定,足見全民拚英語風氣之盛,為了自己與為了國家的競爭力,怎麼能不加油呢?A
-
福田自己種
有一則故事,指有兩個人一起去尋仙訪道,其中一個心術不正,在沙漠中就想盡辦法要把另一個除去,而把另一個人的水袋暗中刺破,導致該位心地善良的人不得不一邊行走一邊尋找水源,而練就找出水源地的本事,反觀心術不正者,拋棄朋友先行,看到水源先喝飽再裝滿水袋,還把水源的路標遷移,騙後面的人要他走錯路徑,不讓後面的人超越自己,結果落後的人誤打誤撞碰到了神仙,而心術不正的人卻和神仙擦身而過,最後不僅訪道未成,還死在沙漠之中,他向閻王申訴自己是如何歷盡千辛萬苦,為何不能得道還下地獄,閻王告訴他,「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的福田要自己修」。 的確,自己的福田,別人無法替你種,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又謂「惡有惡報」,畢竟多種福田,才能累積福緣,同樣道理,夜路走多了遲早會碰到鬼。一般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斷地在尋求福氣、福田與福緣,譬如在時辰方面,人們重視生辰八字,選擇黃道吉日,在地理方面,注重風水堪輿,在信仰上拜神拜佛,會安太歲、點光明燈等等,凡此種種,不難發現人們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採信或採行了某些方式來增益或保障他們的福氣,可是無論你拜拜得多虔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善良無欺的心,否則左手唸經、右手摸奶,佛祖不氣歪才怪。 現今世上有些人,老是喜歡勾心鬥角,甚至喜歡無中生有說人長短,有句俗語:「心歹無人知,嘴歹上厲害」,又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同樣是說話,可以是造惡業,也可以是結善緣,這就要看你的修身養性了,當一個人他說的話常被親朋好友認為是無事生非,甚至讓人已不再相信時,愛說是非的人是否該反省了呢?畢竟惡業造多了,過去有的福緣福份,總有一天也會消耗殆盡的。
-
試著彎一下腰
「彎腰,有時候比站直更高!」像這樣的邏輯,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不過,在待人接物上,如果你懂得彎腰,懂得放下身段,絕對會讓你受用無盡! 網路上流傳著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更讓我對這樣的「智慧」深信不疑。話說有一個剛留學歸國的博士去郵局辦事,結果承辦員的態度非常不好,他氣得半死,回去告訴他一個也在郵政單位做事的主管老友:「替我去告訴他我的身份!並告誡他態度給我好一些。」朋友苦笑著點點頭。 幾天後,那位年輕博士又到了郵局辦事,不巧又遇上了那位承辦員,豈料態度不但沒變好,反而更加地百般刁難,這回他更氣了!又去把他那個郵政單位的主管朋友給叫來抱怨了一頓:「去告訴那個故意吹毛求疵的員工,再給我提醒他一次我的身份,叫他給我客氣一點。」 兩天之後,他又在郵局碰到了那個員工,果然,這次那個員工不但不再刁難,反而還堆滿了一臉笑容,態度親切,那個年輕的博士好不得意,回去打電話給他的那個郵政單位主管朋友,說謝謝你替我出了口鳥氣,訓了那龜毛的員工一頓。沒想到朋友卻說:「不,我沒有替你訓他,不但如此,我還告訴他,你不斷稱讚他做事謹慎、態度良好。」這時,那位年輕的博士反而一頭霧水,驚訝、納悶得說不出話來,朋友接著笑笑的說:「很多時候,低姿態比高姿態更有用。」 的確,低姿態往往比高姿態更能達到目的;偶爾,彎一下腰,試著用更謙恭的態度對待朋友更能贏得尊重,甚至更能從對方身上學到新東西。很多人常會有一種誤判,覺得自己在氣勢上一定得強壓過別人,才能顯出自己的了不起,但這樣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讓人在背後嗤之以鼻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這不是很可笑嗎?
-
數字背後的省思
近有兩項數字,引發國人、輿情與政府的關注。 一是韓國去年國民所得首度超越台灣。 一是國人的儲蓄率攀達至近幾年新高。 「韓流」近在國內颳起旋風,表象上是韓劇風行,掀起一股「崇韓」追星夢,深入檢視,韓國在一九九七年經過金融風暴洗禮後,大幅改革金融,調整產業品質,尤其這幾年來,電子、半導體產業轉型十分成功,帶動國民所得快速成長,甚至擴展至文化創意產業,形成韓劇在全球有很大的磁吸效應。歸根究柢,最重要在於經濟的脫胎換骨,民族自信心一強,國魂起兮,那能不引領風騷! 另一項數字很有意思,國人的儲蓄率創近幾年來新高,但並不是藏富於民,而是民眾減縮消費的結果。因為,深怕兩岸又風風雨雨,朝野對立,產業外移,工作又不好找,不存點「糧草」度日,怎麼辦?顯示民眾對未來前景一片茫然,心中存有不確定性,又如何踏實過日子呢?歸結言之,還是出在經濟問題。 其實,人民最想要的,莫不希望過著安定生活。而生活最大的支柱,要有經濟撐腰,經濟與每個老百姓息息相關。肚子餓了,孩子學費無著,或是生病沒錢醫,在在都會讓任何一位負責任的國人抓狂。 不過,真正令人抓狂的,是在政治,進而影響經濟,影響人民生活。試看,兩岸五十多年來,依舊還在叫囂不休;政黨輪替五年來,朝野依然對立內耗不停。好不容易,柳暗花明,營造出一點「和解共生」氣氛,節骨眼上,偏偏又殺出一個什麼反分裂、反反分裂的鬼玩意出來,真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如此以往,人民怎會受得了。 政治人物愛說:「政治是一時的」,但在他們眼裡,選票與權力才是永遠的。但是,我們還是期待出現一些一流政治人物,做出一些一流、對的事,為兩岸和平、政黨和解做出貢獻,為人民帶來美滿幸福生活。 這是南柯一夢吧!但願,美夢也能成真。
-
人咬狗不是新聞
從前,站在新聞的觀點,「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狗,是牲畜,自遠古時代起即是人類忠實的伙伴,雖同時歷經幾千年的演化,人類科技文明都上了太空,而狗依舊四腳著地、臉長毛,仍停留在幫人看門防盜,所以,狗咬人是與生俱來的天職,不值得大驚小怪。 相反地,人是萬物之靈,明禮義、知廉恥,倘若一個人用嘴去咬狗,絕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要是記者適時拍到畫面,有圖為證,這樣的消息見諸報端,必能滿足人們偷窺、好奇的慾望,極具新聞賣點。 然而,時轉勢移,隨著大環境的變遷,這年頭「狗咬人」,可能成為大新聞,而「人咬狗」,卻不一定能上媒體。因為,如果咬人的狗,是第一夫人阿珍心愛的「哈尼」,或是前游揆帶著在電視上一起向人拜年的「乖乖」,不但是一條很大的新聞,且鐵定上頭版頭條,甚至,電子媒體要出動轉播車,新聞熱勢必連燒幾天。相對的,這年頭如果發生「人咬狗」事件,那個人十之八九精神有問題,記者膽敢拍照登報,將觸犯「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必定挨告吃官司。 其實,這是講人權的時代,每個人的肖像權都應受到尊重,無分達官顯要,或販夫走卒,抑是十惡不赦的罪犯,皆不可隨便拍照,既使是新聞記者,也不能例外。換句話說,時代不一樣了,新聞記者亦不能享有特權隨便錄音、拍照,尤其是未成年的孩童,或身體長相奇特的人,雖有新聞賣點,卻特別受到法律的保護,神聖而不可侵犯。 所謂「時代在變,環境跟著不同!」以前,記者手中之筆操弄輿論生殺大權,褒貶繫於一念之間,然時至今日,資訊普及、社會多元化,且民意高張,記者跑新聞營造賣點,處理過程都要格外謹慎,「狗咬人、或人咬狗」是不是新聞?能不能報導?因人、事、地的不同有所差別,端看自己的拿捏判斷;說得更明白一點,今天從事新聞採訪工作,除了文筆要好,手腳要快,更要具備有法律的基本概念,真的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工作!
-
正知之劍
孩子就讀五年級,今年夏季升六年級。學校相當重視學童的閱讀與寫作表達能力的培養,每週都有作文的語文作業。孩子在作文寫到我的煩惱是:「怕課業追不上、成績不佳;長的不夠高,以及媽媽不讓我打電動遊戲。」小孩子應該是最快樂的,怎麼會有煩惱呢?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煩惱,或輕或是重,因人而異罷了。 放眼天下,無不沒有煩惱的人。若有沒有煩惱的人,那就是天底下最無憂無慮的、最快樂的、最富足的、最幸福的人了。但,天底下真的有如是人乎!恐怕是個問號「?」。煩惱,它可能來自課業、感情、工作、生活、家庭、經濟的壓力,以及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都是煩惱的起因。 無止盡的貪愛、無底洞的欲壑,才是煩惱無法止息的主因吧!凡人,總是有無窮的欲望,不斷的追求欲樂。多貪的結果是難以滿足,有著許許多多地煩惱和痛苦。智者以此知道欲樂是無窮的過患之害性。經云:「流入的水再多,大海也不會滿溢。」追逐欲樂永遠無法得到滿足,只會帶來失望、沮喪和煩惱。 美國六十年代的搖滾樂巨星貓王普萊斯利,至今全球的貓王樂迷們仍懷念不已。在他的最後一場演唱會上,貓王曾絕望地哭喊:「儘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是得不到滿意!」人的貪求欲望的煩惱和痛苦,不可能因外在的環境改變而減弱或消失,如果不停下來,自己的煩惱是無法止息的,自己的心是無法獲得清閑與安寧。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又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與煩惱大不相同的。行少欲者,心則坦然。如果不以正知之劍斷永無止盡的貪愛欲壑,將導致無邊的煩惱與痛苦。唯有以正知正念看清充滿習氣的煩惱,則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生活過得歡喜、知足、幸福。
-
不平之鳴
金門的行情看漲?看漲的既不是經濟景氣也不是觀光前景,而是攸關民眾行的權益的航空票價!前不久,連續兩天的地方報紙頭版都在關切這樣的消息,前一日才報導可能調漲,隔天民航局與航空業者便極有「效率」地達成共識,國內航空票價確定四月「漲定了」::。 做生意主要就是賺錢,至少也要不虧損才有繼續營運的意義,航空票價若確實反映成本與盈虧而作適度調整自無可厚非,只要調整得合理,消費者自然可以體諒,只是台金屬黃金航線,究竟是虧本還是賺錢,業者應心裡有數,若真如議員諸公所言,將其他航線的虧損轉嫁到地區民眾身上,實在有欠公允,況且以這波漲幅看來,離島與東部航線最高,可能超過百分之十,相較於西部航線最低可能僅百分之二,此等「不平等待遇」無疑是把離島及偏遠地區的民眾當作「盼仔」! 飛機一直是地區民眾賴以對外聯繫的主要交通工具,對於非必要性的台金往返,或許在票價調漲的壓力下,大不了減少搭乘次數或甚至取消行程,但面對現今台金生活圈已逐漸緊密結合的大環境,除了逢年過節兩地親人會利用飛機跨越台灣海峽團聚外,平日地區民眾也會因為探親、訪友、購物、看病等等生活需求而必需仰賴航空運輸,尤其考量時效與舒適度,更是非它不可,長久以來離島票價相較於台灣本島票價一直都處於偏高狀態,業者若提不出合理的調漲原因,類此未考量地域性特殊狀況與民眾權益的漲價行為,不只地區府會應該嚴重關切,未能享有折扣團體票價的個別消費者也該認清自己才是最大受害者,為捍衛自己的荷包發出不平之鳴,促政府與業者提配套措施,莫讓票價漲在離島民眾眼裡心裡,不僅不像「反映成本」,反倒有「落井下石」的味道! 一直以來都感覺金門人像是二等國民,生活在這偏遠離島並非我們能夠選擇的,經濟發展條件與生活便利性遠不及台灣本島,我們認了;長期以來就醫環境與醫療品質低落,我們也只能無奈面對,政府就算無法面面俱到的照顧離島民眾,至少也該盡力確保離島對外的行的權益與尊嚴吧?
-
提升金門醫療品質
一位親戚曾被診斷出罹患重症,轉診赴台看診,結果吃吃藥病就好了;還有一位被形容(看日子)的朋友,轉診赴台後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他們都感謝醫生的慎謀能斷;但也有一位朋友平時健健康康,但轉診後沒幾天突然就走了,這些都是最近幾年來發生的事。 以前,我們常說「先生緣、主人福」,甚至常說「命該如此」,但是在醫療水準發達的今天,金門醫療品質難道真的比人差嗎?答案絕對不是這樣的。我有一位朋友,曾任台大、台安等多所醫院小兒科醫師,也是全國心臟科權威級教授,五、六年前曾率團來金舉辦過一次研討會,當時他就曾指出,金門的小兒科醫師,水準絕對不比台灣差,甚至比一些醫院有過之而無不及,所差的是,金門醫療硬體還差很多。譬如他在台大看心臟科,彩色超音波有專門專人操作解讀,還錄影存證,方便他細看,且還可邊看邊向病人解說,這些都是金門當時還付之闕如的事。 據悉,地區去年補助轉診赴臺的病患及家屬,共計五千九百多人次,這絕對是一件好事,畢竟誤人生命事大,在金門無法做進一步檢查,怎能不轉介赴臺進一步看診呢? 報載,多位議員要求縣府修改研訂地區轉診赴台就醫補助辦法,我們舉雙手稱讚,但我們還有話說,我們繳交的健保費有比人少嗎?為何不能全額補助呢?何況誰願意赴台看病,除要擔心是否病入膏肓,還要考慮吃那裡、住那裡?這些種種怎叫病人情何以堪呢?還來談什麼幾歲以上幾歲以下,一年限可以補助幾次呢?畢竟,金門醫療的軟硬體,再再比不上台灣,否則不會一年有那麼多人需要轉診赴台治療,光補助一半交通費絕對說不過去,誰願意在金門被說最好到台灣看病呢?這也證明金門醫療有限,否則醫師也不會自廢招牌,為此,我們也希望相關單位,在向中央爭取醫療補助時要據理力爭,不要自我設限,畢竟金門的醫療問題是很多金門人心中的痛。
-
截長補短眾妙之門
看過這麼一則小故事:有個年輕人做了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兩層樓的房子。進到第一層樓時,他看到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上佈滿佳餚,但圍坐在桌旁的人只能看著乾瞪眼,原來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的詛咒,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挾不到口中,所以大家都愁苦滿面。但同一時間,他卻聽到樓上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彩烈,原來每個人的手肘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挾菜餵食,結果大家都吃得很盡興。 同樣的,在日本也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日本的北海道出產一種味道珍奇的鰻魚,海邊漁村的許多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岸邊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幾家捕撈鰻魚的漁戶,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港後都全是死的。由於鮮活的鰻魚價格要比死亡的鰻魚幾乎貴出一倍以上,所以沒幾年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富翁。周圍的漁民做著同樣的營生,卻一直只能維持簡單的溫飽。老漁民在臨終之時,把秘訣傳授給了兒子。原來,老漁民使鰻魚不死的秘訣,就是在整艙的鰻魚中,放進幾條叫狗魚的雜魚。 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出名的「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艙的對手,便驚慌地在鰻魚堆裡四處亂竄,這樣一來,反而倒把滿滿一船艙死氣沉沉的鰻魚全給帶活了。 日常生活中,像這些饒富逸趣的小故事,真的發人深省。不過,很多人卻只會反其道而行,非但不把朋友當朋友,還喜歡把朋友當對手般的視為心腹大患,亟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只要反過來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無論是朋友或對手,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我們才學會了「放下」,放下了自己預設的條件,也放下了自己的褊狹;當然,也正因為有朋友和對手的存在,我們才更懂得前述故事中截長補短、互為依存的道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