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衝出彩虹天際線
忙著寫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專稿,我的檔案資料和照片分類越做越細,尚未整理的錄音檔更是龐大的工程。單一座「厄勒海峽大橋」(Oresund Bridge),就已讓我忙翻天,我調閱出許多空拍照片、衛星圖,欣賞這座橋獨特的建造,它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橋。一座橋,涵蓋隧道、人工島、橋樑,在海面上連接成氣勢非凡的畫面。一座橋,如此優美壯闊,把歐洲大陸的中部和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連成一體,整個歐洲遂也連接起來了。它的造價根據2000年的物價指數,是301億丹麥克朗(即約合40.3億歐元)。 如果想體會自然與藝術結合最完美的博物館,一定要走向厄勒海峽海岸,這裡有一座讓人醉心的「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即使不談它美絕、驚人的室內設計、夢幻色彩組合,單從展廳就能直接看見大海,推門出去又是綠草、藍天、碧海相連,一個閃神,室內室外早已分不清是被藝術品還是絕美風景勾了魂。 出生在丹麥,在備受呵護、充滿愛的環境,讀著安徒生的童話長大,這樣的小孩最幸福。在這國度成長、生活的人,有更多機會順著個人特質發揮所長,選擇自己的路,不用靠承受苦難來激發內在成長,告訴自己要用另一種角度看世界,這樣的人生最幸福。 初到哥本哈根,我瞪大眼睛看週遭一切,每天都驚呼連連。為了寫好專稿,我把哥本哈根的照片重新歸類整理,不足的海港照片,有長居法國的家人提供與我,那次我們從德國(Germany)搭大巴到丹麥(Denmark),中途過海,大巴直接開上大郵輪,我在船上吃完早餐,郵輪已抵達丹麥港口,又得回大巴繼續未完的行程,只有熟門熟路的家人登上甲板,拍到好照片。 為了圖文緊密相扣,我增建許多新檔案,除了著名景點,我又另外加建丹麥群島篇、獨特建築篇、湖與運河篇、博物館篇等,接著又添加城市分區地圖、歐洲海洋分佈圖、空拍照片、衛星圖等,我彷彿中魔一般,一條小魚兒突然變成一條大飛魚,咬住一個大大的驚嘆號,想要瞭解為何「丹麥是全世界最幸福、最接近天堂的國家,首都哥本哈根是全世界最適合居住、最佳設計城市!」 我一頭栽進厄勒海峽大橋的資料庫,發現一座橋的美麗,可以讓一座城市發光,讓一個國家更加熠熠生輝!我對丹麥的情感突然沸騰起來,我一邊寫專稿,一邊想等文章定稿後,我要挑選一些精彩照片,捎寄給美國的哥哥和弟弟,一起分享、交流,比較歐、美的異同。 哥說在異國,無論在那裏,都要絕對坦誠面對自己,好好規劃,不論在哪,才能有好的生活。弟弟也提出他的一些意見,知道我外語的說、聽、讀、寫能力,聽的項目最弱,他特別指導我如何自學,加強實力。 我的歐洲專稿最後將結集成一本書,人生需要奮飛衝出自己的路,書寫的規劃,讓我想到藝術家的命運,望向島嶼外面的海洋,積極揚帆向前行,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好奇、關注、進而深深迷戀厄勒海峽大橋,便是這樣的心思。掙脫島嶼束限,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可以在海上連接一座橋,形成最美的一幅畫。 我把照片仔細分類整理,它們是引導文字的水流,也是真情的源頭,而衝出彩虹天際線的自我期許,十分樂觀、堅強又美麗。我聽見哥本哈根的湖水、運河、海浪沖激聲,流過魅力城市,陽光輝映最幸福的光彩,走在最接近天堂的國家,我天天都在笑,寫專稿時也是如此,為了衝出彩虹天際線,我要保持沸騰狀態,向厄勒海峽大橋上空的一朵雲飛去。
-
黑狗上屋記
夜漆黑,風陰涼,鐵皮屋頂聲不斷,由二樓探頭往窗外看,一樓廚房屋頂來了不速之客,一隻黑狗兄,驚慌未定,吠聲淒厲、踏聲竄頂。怎麼樣也想不出,牠如何來到我家,這麼高的地方? 曾經有人說:「狗兒上屋頂,必有冤情!」難道牠受了什麼委屈?是被虐待?抑是迷路?還是有人蓄意?這種種問號,除黑狗知道,也只有老天知曉。 與黑狗太有緣,曾經在小夏興被一隻黑色家犬咬傷了臀部,爾後見狗心慌。那天清晨五點多返瓊林,在里公所前、即有一隻黑狗尾隨,當我啟開門進入家裡,牠竟然跟進了庭院,而後搖搖尾巴就走了出去,那對溫和的雙眼,沒有殺戾之氣,倒讓人有種溫馨護送的感覺。而從此,我再也沒見過牠,只是天候轉涼,牠去了哪裡? 有些霧氣的夜晚,伴隨著涼意些許,今夜屋頂上的竄聲不斷,自己既怕高、也怕狗,如何救援?真是傷透腦筋。而從監視器畫面裡,看到一名女子手持棍棒,遊走在屋前屋後,循線找到了她,從她口中得知,黑狗到她家,與貓追逐,她想趕狗,也不知什麼情形,竟然就上了我家屋頂,隨後她竟跟我追問起她家的貓! 以前的人養貓,為驅趕老鼠。現代人養貓,姑且稱為養寵物或做愛心,這是個人行為,當然予以尊重。不過數種顏色的貓群,喜歡攀爬到屋外鄰居的車輛上,這難看的爪痕,總讓人心裡不舒服。而無論飼養何種動物,最重要的是能自重,倘若因此傷了鄰居的情感,終究不是好現象。 百思不得其解,卻又必須救援狗兒,這屬於捕狗大隊的事,三更半夜到哪裡去找?最後撥去電話金湖消防隊,經其告知直接撥打一一九,他們很有誠意地說明盡量協助,但不敢保證可以救援成功。火速來了兩位消防隊員,但是黑狗不賣帳,兩位消防隊員不斷地說抱歉,看他們盡忠職守的滿頭大汗,除感恩也不捨。他們盡力了,而這配有頸圈的主人,你在哪裡呀? 將這段狗兒上我家屋頂與好友閒聊,好友見我徹夜未眠,要我當下發揮創意,將這段過程寫成「打狗記」,並打趣著說,不妨就叫藍綠相爭、禍及畜牲,好友連內文都幫我提點好了,笑著說,只聽見貓上屋頂,還很少見狗兒上屋頂,這種情形實在特別,因此建議我著手記錄,既可成寓言,又能賺小錢。不過好友也喃喃自語「狗來富狗來富」,玩笑地說:「狗來富,妳要發了!」 我笑說別鬧了,這平凡人只要安康,別被狗咬就不錯!而折騰整晚,補眠最重要。黑狗身體捲縮成一團,面露哀戚,似乎有許多的委屈待訴,望著牠無辜的面容,不免讓人心生同情,但願黑狗快快下屋,重回到愛惜牠的主人身邊。
-
閩南語歌‧親師生同歡唱
這是我第一次在這個位子上參與的特別活動,去年第一次送出的本土教育計畫後來需要修正,上級要我們辦一個全縣性的活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因緣際會向同樣是離島的「澎湖縣」承辦人求助,他給了我大力的協助,於徵求本土召集人的同意後,也在本土會議向委員報告,在經過承辦學校團隊的辛苦及各校隊員的練唱與巧思下,於是有了這次的活動。 11月9日,各國小都組一隊來到金鼎國小參加,這其中有父子檔、母女檔、母子檔、師生檔,當然也有祖孫檔,有的組別架勢十足、歌聲迷人,有的組別還有特別的安排,頭飾、服裝、舞群,讓場面更加的熱鬧、有趣,好像這是一場「嘉年華會」,當我們看到親子或師生間真情的流露,彷彿是營造了另一個「善的循環」,好感人的場面,突然一位家長向我走來,他說「辦這個比賽真的很好!」 曾經我在反思,因為現在的台語歌可能無法聽出「金門腔的美」,在金門它適不適合做為大型比賽?要不要找一些金門自己本土的歌來比賽,金門的歌不少,但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就有限了,然後又想到我們的前提是要親子、師生快樂的唱歌,自然的接觸語言,同時增進彼此的互動,比賽、成績都是其次了吧!整個過程的良好氣氛才是活動的重點,尤其看到各組的認真表現不得不給與他們熱烈的掌聲。 打開比賽節目表,很難不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心肝寶貝、心肝仔、媽媽是親子間合唱的歌,丟丟銅、天黑黑是常常會聽到的,有些是對唱的,有些我想是小孩子自然而然跟著家長學來的,追追追、心花開可以適時的炒熱現場氣氛,尤其是「落雨聲」裡的「你若欲有孝序大毋免等好額,世間有阿母惜的囡仔上好命,毋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阿母啊已經無佇遐」更提醒著世人,各組真的各有特色。 這是場與眾不同的比賽,雖然電視媒體上早已是司空見慣,但至少在我看來它的壓力不會太大,而且「唱歌」是可以抒發情緒的,歌曲選得好的話,整個人可以跟著歌詞、跟著節奏融入,猶記得有一天晚上,作詞作曲的陳明章在文化局演藝廳唱歌,當他說到「追追追」時,台下的大家已經作好準備,當他開始唱時幾乎全場的人都能跟著哼唱,而且自動的拍手打節奏,真的見識到音樂的感染力。 台上的人賣力唱,台下的人享受著,左邊的人用心唱,右邊的人認真跳,最後一首「望春風」,阿媽唱的時候,孫女以優美的舞姿襯托著,後來連阿媽也動感了起來,這時整個會場的人都跟著動了,真是意想不到啊! 有老師跟我說「可以繼續辦這個」,主持人也順口而出「明年第二屆閩南語親師生歌唱比賽『再見』」,看來大家都過了一個別開生面的下午,「金門縣105年閩南語親師生歌唱比賽」圓滿的結束。
-
感恩與回饋─慶祝金寧國中創校50週年
民國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是金寧國中創校50週年的校慶,首先要敬祝金寧中小學校運昌隆,五十歲生日快樂! 金寧鄉是我感念的家鄉,金寧鄉的鄉親父老,是我沒齒難忘的恩人,它是我最想回饋報恩的所在。五十九年,我以「初生之犢不怕虎」年輕人的勇敢,參加金門縣第一屆民選鄉鎮長選舉,在鄉親的疼惜支持愛護下,我榮幸當選金寧鄉長,鄉親的栽培,我永遠感激不盡,在我人生的事業中,這是成功的開始。 金寧鄉湖埔村湖下一九七號,是我生活成長的老家,我的戶籍現在仍設於此,故居因久無人居住而倒塌。金城國中校長任內退休後,我積極回老家申請整修,完成後又把我的書法作品、收藏文物、圖書等部份東西,從金城新莊四知堂,搬回金寧老家湖峰四知堂布置陳列。也在湖埔國小後的祖地,開闢成一處「佛心田園」,中央以不同顏色的花木,設計栽植成一尊五公尺寬、五十公尺長地佛圖像,四周種了36棵櫻花樹、10棵金門原生種豆梨花樹,以及在斜坡種了近千枝的杜鵑花,很可惜十七級強颱莫蘭蒂肆虐金門,破壞它不少。也放置象徵九品蓮花清淨地的九大盆不同品種的荷花與睡蓮清淨心身,經常都可欣賞不同顏色的大荷花、另佈置有石雕兩面:佛心、昆仲雙榕,紀念我兩位胞弟手植的兩棵大榕樹,做這些建設就是想多少回饋報恩故里於萬一。 我喜歡在學校種花植樹,綠化美化環境,作境教教育。金寧國中小校園優美,廣闊寧靜,鳥語花香,周圍又沒有不良外在因素干擾與誘惑,是最適合學生進德修學的好學校,誠如教育處長李文良博士,在今年寧中小畢業典禮頒獎致詞說:「如有家長要我推薦讀那所學校最好,我會毫不遲疑告訢他們,讀金寧中小學最好」。誠然,金寧鄉可謂地靈人傑,以往盡出才俊,諸如曾任財政部保險司副司長、現任中央再保公司董事長:楊誠對,縣長:李清正、陳水在、李炷烽、李沃士、副縣長:楊忠全;國中以上校長:楊永斌、李金振、李光明、王添富、蔡錦杉、陳水芳、李養盛、李再杭、翁志勵、李增德、吳啟騰、楊瑞松等地區知名人物,都是金寧鄉人士。 回憶82年我調任金寧中小學,我們在寧中校園後面空地廣植竹子,我就喜歡徜徉在竹林裡,聽清風吹著綠竹,響起清脆格格聲,它好像在告訴我為人處世,要有竹子的風格和骨氣,也要有竹子的謙卑和柔軟。想起唐、香嚴禪師擊竹悟道的故事,指點參學人要參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假外求,我們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這就是我在學校辦學最強調的教育理念:「自我覺悟」、「自我教育」、「自我尊重」、「自我效能」,學生要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學習,自我發展,不能全依靠師長來教來管,世上傑出的成功者,都不是完全由老師教出來的,而是他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持恆努力,才創造了令人欽羡的卓越。 唐、李涉詩句:「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徜徉在竹林裡,就有一種悠閑輕鬆幸福的感覺。我逢得的僧話「隨所做主」,成為我的座右銘,勉勵自己無論在什麼環境下,絕不能灰心喪志,必須隨時健全自己,以自主自立的精神,勤奮發揮自我人性的光輝。 我在湖埔國小所教的學生楊永斌博士,國際知名學者,台大土木工程教授、曾任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澳洲、中國院士,聽說他升讀寧中時,每天很早到校,就在竹林大道,來回朗誦英文,因有興趣他在家裡也把朗誦英文當歌唱,他的成功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偶然的,完全靠一點一滴自己努力的累積。寧中人要能效法這些鄉賢、效法傑出的各位校友,努力學習,力求上進,做自己的英雄,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深信只要你們發願發奮,每人都會擁有頭上的一片天,都有成功的一天。所以今天同學們以寧中小為榮,明天學校將以你們的傑出奉獻為榮,同學們,努力!加油! 陳雅蘭校長很有福報,在任內能遇上創校50週年大典,可以藉此擴大校慶多為學校做點事,譬如她策劃出版創校50週年紀念專輯,就是一件很有貢獻的做為。她廣邀學校歷任校長、退休師長、校友撰寫往年對學校的記憶,將來就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口述校史。 我到校長室看見室內掛了我的一幅書法:「雅心水現月,蘭意天無雲」,這是內人周鳳珠撰文,我書寫所贈送的作品,因為內人與陳校長情同姊妹。陳校長曾擔任過金門縣元極舞主委,周老師是金門縣元功會理事長,他們常在一起辦活動,兩人都是英文教師,寧中承辦設置全縣英語情景教室,也找她幫忙,她倆感情很麻吉。那天陳校長告訢我:「當年校長你在二樓屋頂大看板所書的:『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老舊脫漆,我刷新了」。聽了很感窩心!這次學校要我題詞,我就以這兩句話書勉。我在學校除喜歡栽花種竹,還喜歡留字,寧中校門內側拱門上,還留有我書寫「注意安全,平安回家」的標語,如今每次抑望,仍會誠心地祝禱:「全校師生平安順遂,家庭和樂,消災免難」。
-
金門環境變遷與綠化
金門歷代由於開墾或外來侵入活動之關係,導致地表植被產生重大改變,亦即對環境綠美化各有不同之景象。自一千六百多年前晉室南遷,始有中原人士避亂於此,因當時古木參天,林木蒼盛,將金門視為世外桃源。據唐史柳冕傳載:「唐德宗年間,柳冕為福建觀察使,奏請於同安、南安等處設萬安牧馬監」,於是將金門闢為牧場,當時牧馬侯陳淵即奉派來金牧馬,為金門全面開發之始。清方輿紀要及同安縣志、金門縣志也記載唐時置牧馬監於此,當時有「浯洲八景」及「洗馬湖光」勝景,可想見綠草如茵的浯洲牧場,也曾是金門之特殊景觀。 至宋代,大批中原人士避難於此,築堤闢園,整地墾殖,農漁昌盛,金門也由牧馬時期進入農業開發階段,因此整體環境綠化情況,尚稱良好。至元代大德年間,於金門建鹽場徵鹽,編民丁為灶戶,每丁日辦鹽三升,顯見當時金門山野林木尚多,燃料不虞匱乏。然而卻造成島上林木漸減,林相破壞甚鉅,造成水失土散、風沙四起。明《滄海紀遺》記載:「太武之東為十八都,其山自石門關下,盡於鳳山。…自鵲山而下者為李洋(現之內洋)、田浦、後顏,大地諸社附焉。…洲上皆有風沙,而以上諸鄉為甚。」由此可見,當時金門林相尚未復原。又因當時倭寇海盜侵擾,金門又於漳廈海口門戶,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於是動輒殺伐縱火,燒林驅賊,且百姓又以林木為柴薪,故林木有減無增。又明末鄭成功據守金廈,起兵抗清,建造船艦,原已不甚多之林木,可說砍伐殆盡。至清朝討伐鄭成功,毀城焚屋,使島上村民更是雪上加霜,直至鄭軍潰敗,清兵入島,居民為防風沙,在村中大量種植榕樹,並視為神樹,不可砍伐。並於每村風沙大之角落建置風獅爺,以鎮風去邪,這期間,也並未大規模造林,僅零星植樹,因此可以說是環境綠化之黑暗時期。 民國初年,地方有識之士開始倡議植樹,於1921年間,有后浦人傅錫琪先生曾招股成立因利公司植樹場,在太武山下試種樹苗及培養林木。1936年,全縣擴大植樹運動,由當時第四行政公署核撥經費,自集美購置一萬株相思樹樹苗,這才使金門環境綠化展露出一線生機,也可說是金門林區遭受摧毀以來,首次大規模植樹的創舉。1937年,日軍佔據金門,強迫居民廣植鴉片,為保護鴉片園田免受風沙之害,同時推廣植樹,數年之間,卓然有成。但由於島上居民均以林木雜草為主要燃料,因此所剩林木僅少數之相思、苦楝、朴樹、潺槁樹及村落之榕樹而已。 至1949年國軍播遷來金,為力守金門,一度將民房拆除取材及伐木作為防禦工事,也使金門林木受損,直至局勢稍穩,當時總統蔣中正先生看到金門風沙蔽天,因此提出:「金門一切建設,必由造林始」。乃指示當時司令官胡璉將軍積極造林,綠化金門,因此正式展開金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之造林運動,這段時期軍民合作,全民一心,奠定金門植樹造林之基礎,爾後持續推動綠美化,也才有今日「海上公園」之美譽,期間雖遭受幾次風災的摧損,尤其今年的莫蘭蒂颱風,是使金門造林及綠美化的一大創傷,但再大的傷害仍然無法阻擋我金門人植樹造林及改變環境的決心。
-
跨境華人與東亞文明
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中華文明為一種既古典又創新的文明體系,一脈相承,卻又與時俱進;系出同源,卻又在各地形成豐富多元的內容。其核心價值,不僅在歷史上廣泛地成為東亞社會主要的思想脈絡與文化秩序,今日,在全球化的機會與挑戰下,仍然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可以跨越國族的邊界,幫助我們建立文化主體性,並提供特色發展的機會。 以漢人為例,自中原南下的移墾歷史,使得文明的厚度愈加鮮明。西元第四世紀、第八世紀等數次中原世家大族南遷,在地化的結果,特別是當地原住民族的融合之後,發展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及方言群,從福州、興化、泉漳、潮州、廣府到客家,百花齊放,各具特色。11至13世紀,泉州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大港,曾被馬可波羅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空前繁榮。城內除留下昔日穆斯林的清淨寺(伊斯蘭教堂)遺跡外,也有不少阿拉伯人定居下來,與當地人通婚,日後並以漢人為本,建立宗族,泉州陳埭丁氏即為一例。 14世紀以來,隨著對航路的進一步熟悉,官方的船隊與民間的海外貿易隨即開展。隨著閩南、客家、潮汕、廣府、海南、山東等地華人的跨境流動,在海外建立了不少的華人聚落,中華文明有了再一次的擴散,包括西班牙殖民時代馬尼拉的八連(Parian,墨西哥語市場)、日本幕府鎖國時期的長崎唐人屋敷、荷印時期巴達維亞(雅加達)的唐人街、英屬海峽殖民地、韓國仁川中國城等地,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華文明在當地落地生根、調適發展,進而演變多元的文化面貌。這些華人並不同於歐西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經營,他們與當地民族和平共處、交往通婚,不論是貿易商人或苦力階層,對近代東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貢獻極大。 1990年代杜維明所提出的「文化中國」理念,以「邊緣即中心」來描述這種「禮失求諸野」的現象,以及頌揚中華文明的多元發展。東亞社會也正因為華人僑居或移民的歷史過程,成為不同文明對話的場域:長崎有著荷蘭船隊與唐船貿易的交集;檳城與馬六甲因華人、馬來人的通婚,形成峇峇(Baba)及娘惹(Nyonya)的土生華人(Peranakan)文化;菲律賓的華人及當地人的混血兒---米斯蒂佐(Mestizos),也發展出精緻的生活方式與物質文明。當然,臺灣的漢人也因為和原住民族的互動交融,發展出璀璨精彩的臺灣文明。 海外華人在各地所建立的會館、祠廟、義山(公共墳山)、學校等機構,一方面作為世俗社會組織及其互助的一種凝聚機制,一方面也是中華文明傳播的載體;同時,它不僅是包括儒學思想、漢語文字等層面的海外移植,也有民間文化的層面,包括佛道信仰、地域文化及其認同。這些豐沛的文化生命力,在各地華僑華人社會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為僑鄉的金門,實應找回歷史上多元文化發展的開放性,確立自身文化的 主體性,並以接納、轉化、創新的心態,面對全球化的情境,形成當代具有普世價值的新金門文化。而新金門文化的確立,對於社會型態、文化素質、教育事業或觀光旅遊的層面的總體發展,將有極大的助益。
-
癖與疵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先生說:「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原以為癖是不好的,沒有瑕疵是好的,不想張岱竟說一個人若沒有癖好,就不可以跟他交朋友,因為,沒有癖好的人,往往也不會有深情,與沒有深情的人交遊,興許是淡而無味、無法與他用情交心的吧?又說,對於看起來完美無瑕疵的人,也不可與之交往,畢竟,人非聖賢,即使是聖賢,也不可能完全沒有瑕疵啊!所以張岱認為,外表給人百分之百完美印象的人,通常容易有自高自義的心態,事實上,這樣的人極可能是假冒偽善的偽君子,當然更不能和他交朋友了。 張岱這樣的交友原則,乍聽之下,似乎不易理解,譬如筆者有潔癖,我家那口子就覺得很有壓力,時常勸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垃圾吃、垃圾肥」、「這是家,不是六星級飯店,床單不必一直換,更不需要勞心費神,非得熨燙得平平整整不可」……云云,跟他講張岱,他立馬狡辯:妳懂甚麼?張岱說的是比較風雅的癖,像是敝人在下我的愛書癖,妳的集郵癖、收藏癖,雖然妳嗜愛收藏字畫藝術品也蠻煩人的,但比起妳的潔癖,這些癖還是可愛多了;也才扯得上張岱說的有癖有深情嘛!無論如何,我就是搞不懂,潔癖跟深情有甚麼關聯?我看妳還是趁早把潔癖給戒了唄!我保證,絕不會因為妳沒有潔癖就不與之交。我安安靜靜聽他大發議論,並不搶白,他以為自己舌尖嘴利,佔了上風,越發得意起來 當發言權回到筆者,問他:我的潔癖讓您壓力大,我的潔癖造成你生活次序大亂是不是?那麼,這就算我人格上的瑕疵吧!我話未說完,他馬上搶話:還有妳脾氣壞、性子急、愛罵人,加起來四個大瑕疵。妳要是可以改掉這四大瑕疵,那就超級完美,如果還能加上一些些日本女人的溫柔,那我這輩子就無憾啦!哈哈哈……。 哦!感謝主,我至少有四個大瑕疵。既說是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您聽清楚了,壞脾氣、急性子、愛罵人,我絕對有誠意要改,也正在改。唯潔癖,誓願繼續保留,因為有癖有深情嘛!有這麼個大瑕疵,讓我不至於太完美,往後還得仰賴這瑕疵,才有人願意跟我交朋友咧!因為有疵有真氣也。你算是幸福耶!可以成天跟一個有深情、有真氣的女子生活在一起,雖沒能享受你最渴望的「日本女人的溫柔」,但回頭一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最起碼,身邊這個不夠溫柔的女子,她不會逼您去搶銀行,給她買鑽戒啊!呵呵呵……。 不一會兒,浴室裡又傳來一曲不太悅耳的女高音:你怎麼這麼難教啊?上完又忘了要沖…………。 陰霾苦悶的初冬日,博君一粲。
-
修繕
要人命的天災,住家四樓鐵皮屋的屋頂,在歷經強颱肆虐後,近日終於修復完成。 自從莫蘭蒂颱風帶來災情,造成不少房屋傾倒,就連頂上加蓋的鐵皮屋也遭殃,因此鐵工難尋。拜鄰居之賜,她修屋,我修頂,同時進行修繕。然而與鐵工簽修繕合約時,我以不擾鄰為原則,寧可多付費,也不踩他人的地界,以免造成鄰人的困擾。 與我相隔多間的鄰居同日動工,師傅為求施作方便,第一天在鄰居家動工後,順勢由其他家水泥屋頂進入我家,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幾棟相連的鄰居無人有意見,倒是紛紛關心受災的狀況,甚至有人關心地說,如果手頭不便,可先周轉調度。當然做任何事,自己本身有多少能力才敢做多少事情,對於好心的鄰居,還是感恩在心田,因為這個現實的社會,往往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鄰人之間互動的心意豈能忘記! 以一般的規範,簽合約時即先告知,按先來後到,鄰居先完工、再施作我家,但師傅有其考量,決定兩家同時動工。首日,由鄰居家進入我家,對方難免有微詞,而次日,鄰居不得其門而入,我同意師傅從我家已覆蓋好的鐵皮屋頂鑽進鑽出、方便施作對方的處所,如此相互方便、兩不相欠,也求一個圓滿。 完成一事,尚有一樁,這屬於難剃頭的老家,強颱下、殘破不堪的斜屋頂早有村民PO上網,儘管政府有補助,但最高額度一萬元,如今尚在審核中。地區某些建商遇此情況,加減補貼與修復,讓受災戶損失減到最低,而我們村中的幾戶人家則要自己買單,如今瓦片必須全拆,他人找人估價雙併價碼二十幾萬,以前建商有待商榷的施工,其前車之鑑,豈能再重蹈覆轍,所謂貨比三家不吃虧,我另覓其他營造公司估價,只要十幾萬,相當於一戶分攤七萬五千元,這天壤之別的價差,當機立斷由第二家建商承包。 興建六年的屋子,逐層查看,均有裂痕。而量斜屋頂的尺寸,順道巡視佛廳,整間神明廳龜裂得離譜,沒有其他法門,只有花錢處理。再看佛廳須留的尺寸,不宜的「桶盤廳」,竟然出現在眼前,除不可思議,亦只得花錢消災,作一個妥善的修改。 與叔嬸共議,經其同意、同時更換屋瓦,雖屬雙併住宅,但從我家進出,拆下的碎瓦片亦統一堆積我處,如此施工方便,亦不影響叔嬸環境,可謂功德圓滿。 島嶼之小,非親即友,不是每一代都蓋得起房子,建商的能力和信用,是首要考量的基準,往往基於同鄉的關係,有話不好意思說,只能任其施工,但吃虧的則是自己。這棟好窄的豪宅,六年前已花了三百多萬,如今瑕疵一一浮現,已剝了好幾層皮,也花掉好多積蓄,未來不知還有什麼問題?
-
情愁永遠綿長
所有的人、所有的人,當他立志向樹跟天看齊,而不是做大官、賺大錢,那麼我會說,好、好、好。其實,不是我說。說的人經常已經不在了。像是阿公、阿嬤,而且年紀經常大呀大。大到把陽光帶進了陰間,繼續在那個世界燒給我,他們的熱。 熱。熱在每一秒的風裡。在每一吋的大地上。盡是有不怕熱的人,從很熱的台北、花蓮、屏東等,來到更熱的金門。一名背包客,不只揹背包,連自行車都扛過海,讓他的車記住蜿蜒起伏的金門路;以及林蔭,以及幾條牛。來客問我,來金門只三天,太少了。像他,安排五天。到後來,我必須承認我是金門人,少小離家,以往騎自行車,不過昔果山與榜林、昔果山與頂堡,猶如快遞,分送親友,父親出海捕獲的魚蝦。不像今日,旅客八方來、八方去,他騎自行車走過的路徑,肯定比我來得多。 我總是聽到長嘆。那未必在金門,而可能台北、花蓮或屏東,甚至義大利。我們的一個習慣是看天與聽樹。天,放到那兒不都一樣,只有那些媚外的人,才會說「外國月亮比較圓」。其實這沒錯,外國月,更顯身在異國的缺。熱呀。奇妙的是熱能的飄散,不需要辦理護照,不用過關檢驗,幾乎是任意門,只要我們在哪兒,那裡就是基地台。 我在台北接收了金門的熱,更把爺爺、父親與伯父的身影,一起接了來,而異國的你,到了哪裡,哪裡就是花蓮。你不得不偏愛崎嶇。父母離家,老大不回,任你是賀知章,鬢毛催了,誰又理會?仍有一對老人,挺著人的身、樹的體,帶你仰望天的道理。天的道理,人的道理,你牽著爺爺與奶奶,看著樹慢慢長到天。但還不是天。天沒有聲音,樹有。任它是龍眼、芭樂或釋迦,每一陣風走過,都是季節。 我常跟你回童年。回到那份崎嶇,一座宅、半邊院,人與樹都完整。幸好,這裡沒有半邊的東西,連雞蛋、西瓜與童年,都是一整顆的圓。日後你說,男人與愛情啊,怎麼能夠彌補完整的圓,它們都有缺,不是不夠美,而是在美的姿態中,必須看見不完美。如此才能醒覺。無論醒在八方或睡倒荒原,你一起身,在天還濛濛亮的時候,你一睜眼,眼底便栽了兩株樹。 我們的故鄉都隔著海,但是,還是你厲害。義大利、巴黎或亞美利加,你在異國栽種花蓮的時冬。我問你,隔這老遠,你或老人家,可曾迷路? 你很酷,不想回答,喝幾杯酒後罵我傻瓜。你知道嗎?只有一種瓜,越圓越悲哀。 這一年、前幾年,以及之後好多年,你回家了,但我不能歸納你的省親是一種愁。那更是一款凝視。我看著你深深明白,你的爺爺、奶奶,怎麼牽你的手,話說這個半邊,除了看,還有聽。而今,你握住一雙樹與孩子,就在舊庭院,喃喃地述說,你被賦予的,永遠綿長的情愁。
-
金門飲酒歌
朋友到家裡來,播了一段今年翟山坑道音樂會的網路影片,只見坑道中船筏輕搖、水波蕩漾,歌劇《茶花女》裡的飲酒歌唱腔嘹亮,在坑道這個天然音箱中迴盪不已,尤其動人心弦。翟山坑道的音樂會已名揚海外,是金門文創最知名的成功案例之一。 以前我也曾親聆過好些回,感受坑道音樂會的特殊氣氛與音效,的確是人生難得的體驗,至今還深深銘記在腦海中。這次從網路看到了別出心裁,聲樂型態的演出,演唱者舉起酒杯,飲著金門高粱,結合音樂和金酒,雙雙都達到了最佳的宣傳效果,讚嘆之餘,也有一些感觸。 翟山坑道音樂會是一種文化行銷,換句話說就是時下所流行的文創;文創是無中生有,等到成功的時候,它又成為一種在地文化。像翟山坑道音樂會,從發軔到流行,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因此,文化行銷就是要善加利用在地的資源,化無為有,化腐朽為神奇。欣賞了這場音樂會的歌劇飲酒歌,總覺得有一點美中不足,如果翟山坑道的歌者,演唱的不是歌劇《茶花女》的片段,而是專屬金門高粱酒的飲酒歌,是否更加親切與貼切?以現在網路無遠弗屆,喝金門高粱,唱金門在地飲酒歌,是否可以達到更深更遠更久的宣傳效果? 然而,金門似乎缺乏一首可以琅琅上口的金門飲酒歌。金酒每年花了幾千萬元作廣告行銷,煞費苦心、求變求新,的確產生了一些特定的效果。如果能夠再創作一首金門飲酒歌,把它唱響唱遍,讓它不只是一首飲酒歌,也呈現一種飲酒文化;那麼高唱飲酒歌的同時,便不僅可以行銷金門高粱酒,更可以行銷金門文化了。 譬如現在金門流行的喝高粱酒五部曲:蓮花指、輕舉杯、深入喉、舒展眉、重擲杯,經過不斷的口耳相傳,如今已成為飲金門高粱酒的文化底蘊了。所以,一種文化的創意行銷,才是最高明的行銷,因為它不著痕跡,深入你的思想觀念之中,化而成為一種消費行為,比諸商業性的強制行銷要聰明得多了。 金酒是否可以考慮製作一首金門飲酒歌曲,以徵稿的方式向海內外廣發英雄帖,並祭出高額獎金,譬如首獎500萬,一經入選,詞曲著作權與使用權都歸金門酒廠所有。 這樣的作法有甚麼好處呢?全球的華人作詞與作曲家,大家眼睛都會為之一亮,不論老幹新枝,大家都會注意到這則新聞,無形中把金酒的形象傳播了出去。其次,徵稿一經揭曉,頒獎又是一次大新聞,相信各傳播媒體都會免費宣傳。宣傳的最高學問,不是每年編預算買廣告,而是善用媒體重視新聞性的特性不得不播,心甘情願為我所用。所謂借力使力,這種廣告行銷方式最符合經濟效益。 看了翟山坑道的音樂會,讓我心有戚戚焉,覺得金門有很多條件,很多資源,只要能好好利用,厚植文化根基,日深月久,自然而然便成為一種文化資產了。試想,當客人來到金門,酒酣耳熱之際,敞開喉嚨唱起飲酒歌;當電視廣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金門飲酒歌,金門的飲酒文化就進入了另一種境界,金酒的行銷就進入了另一種文化意涵。 宏揚金酒文化,就用金門飲酒歌把它唱響吧!
-
天問
多年來,拙文雖自許立道之餘,兼及歌吟,以臻習道問藝之風采;但總有不少熱心親友,不只一次規諫我是否要通俗些,尤其疑惑「為何動輒引經據典,甚連本土題材也引用一些費解的西方理論?」 「可以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以言,而與之言,失言。」我不敢自許智者,當然也不是智者。但不知何以,就是無法苟同(很抱歉用此語)彼等之良意,唯恐有負「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的自許。 先談引經據典說。知識人貴在有獨立而正確之思維,才不致淪為人云亦云的錄音機,因此需要有獨立的思維及發現。但獨立的思維及發現,必須立基於「正確」的智識,而古今中外,那些不因時空而更易其義理的「經典」,正是獨立思維的依據。如此才不致淪為膚淺、詭辯的浮言,因此當然要引經據典。不過引經據典後,必須要會通成獨立的新思想,才不致陷入「吊書袋」的弔詭。 那何以連本土題材,也引用一些費解的西方理論?不可否認,一些終身長於斯、論於斯的本土學者,在此方面自有其優勢:鉅細靡遺,無處不知;但若深層一究,卻發現,彼等論點,較之於世界各地之本土文史工作者,論及其自身題材時之觀點,似乎如出一轍:欠缺反思,更舉不出此地較之於世界各地,有何特點,當然更談不上反思與發現。 月之初,多年未見之研究所同學,藉訪問學者之便來草堂。我一時心血來潮,將兩篇論文請其評鑑,特地抹去名字,托說是學校同仁請我校對的。他一番客謙後,漫不經心收下;不想隔日即傳來電話,切問作者何人,興奮言道:「立論嚴謹、文采風流…」能受到這位譽滿美國常春藤、教學嚴謹之同學肯定,欣慰之餘,突想起日前聽商周執行長王文靜、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兩場演講的二則故事:前者是挫折之時,其夫舉「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來寬慰之。後者是談到愛因斯坦於居禮夫人被評議時,為其不平的慰勉信:「不要理那些愚蠢動物的抨擊…」不禁會心一笑。 正因有此使命感,「古風小學堂免費教學」至今已快一年,幸諸君子明義,家長澈悟,目前不僅進度順利,學子也歡悅其中。依此進度,明春「孝字輩」招生似應著手布局,特於日前揀寄相關資料,寄予城中及中正國小諸師,期盼廣宣以應。並請本期「忠字輩」學子,親持相關資料於烈中、古城、賢庵諸校師長。不僅著墨於現身說法,更有化育學子應對、膽略之用心,此何嘗不也是教育之一環? 「乘願而來,廓清宇宙內;發心立論,指點江山!」日前聞風來訪的高雄市中小學輔教老師訪問團,在了解教材及解說後,不僅解惑於學子從小四到大三如何混處諸問題,更坦言印證了「因才施教」的事例。而當彼等問及小學堂在「忠、孝、節、義、書、劍、江、山」輩分後之行止時,想起昔日之願:勁旅指揮官、執教國立大學、開山授徒傳道!而今仗天地父母之恩,多少了願。敢借豐子愷先生對弘一大師「世壽所許,定當遵囑」之諾以應,並精益求精,悲願以繼。唯有如此,方足聊報天地父母之恩於一二!
-
城中建校往事
民國六十三年莒光國小畢業進入初中,那時候金城國中併納莒光國小為金城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實驗學校,簡稱金城實校。 民國五十二年五月,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指示金門地區可以試辦九年國民教育,然後推廣到全國。於是次年就在后浦南門興建一所初級中學,開始實施延長國民義務教育為九年,初名是「金門縣立金城初級中學」。選定校址后,動員國軍兵工部隊,即將媽祖廟、昭忠祠及周遭塚墓夷平,作為金城國中校地,是全國首創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所中學。 清初后浦港邊,曾修建過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舊址位於現在福建省政府前公共藝術雕像旁邊,正門朝海。嘉慶年間金門鎮總兵官許松年上任,為祭祀征剿海盜蔡牽團伙而陣亡的浙江提督壯烈伯李長庚、定海鎮羅江太、溫州鎮胡振聲、廣東平海參將王國泰、海門參將陳名魁、烽火守備黃志輝、台協中營把總許攀桂、外委武國樑、李合成等官兵,以及看到無數死於外地的班兵棺木疊層交加,海邊墳墓因長期遭受潮水侵蝕,到處暴露著屍骸白骨,激起這位總兵官的憐憫之心,遂於嘉慶十四年(一八○九年)在媽祖廟旁建昭忠祠來安葬及祭祀這些亡魂。 后浦靠海的地方,往往是有墳場的地方,尤其是在外死亡或客死的異鄉人,里人都會募款集體建義塚以慰往生者。民國二十六年,林姓宗親會成立,曾經設法購得大媽祖宮舊址(原祀天上聖母,後來奉國民政府令准改稱林孝女),來籌建林姓宗祠,後來因抗戰發生,宗祠始終未克建成。抗日勝利後,媽祖廟年久失修,開始向海內外鄉親籌募重建款項,民國三十八年新加坡華僑林爾份出資購地作義塚,也在媽祖廟南邊。同年林氏宗親正準備好資金買材料建媽祖廟時,未料到趕上國軍轉進金門,廟宇沒蓋成,連同附近地區都由軍方全面控管,海邊成為設有政戰點、機槍堡、彈藥室的軍事碉堡雄獅堡。 森羅殿原名萬聖爺宮,原址在金城國中體育館側門,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配合金城鎮新社區的發展,在現址動土開工遷建,當時遷建的經費共計十一萬七千五百元,縣政府曾經補助三萬元,其餘由各地居民捐款,隨後並擴建後殿等工程,同時重新完成清康熙年間黃氏招娘的貞節牌坊。民國八十年縣政府撥水試所對面土地,興建前殿為媽祖廟,後面為林氏宗親會的林氏宗祠,民國八十二年竣工正式啟用。 民國六十六年初中畢業,九年一貫教育實驗結束,金城實校更名為「金門縣立金城國民中小學」,民國七十五年裁撤小學部,才又稱為金城國民中學。 金城國中創校半個世紀過去,連接人文歷史的歲月更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