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宿務華僑義山之考察
宿務位於菲律賓群島中部,是菲律賓宿霧省的首府,商業興盛,華人移民甚多。近百年來,宿務也聚集了不少金門人的落腳,在這裡行船、經商、教書。 身後事,一直是華僑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公共事務。1909年,由宿務天主教仁慈會(Associacion Benevola de Cebu)本篤陳允全(Tan Unchuan,1875-1922,祖籍廈門)創建了「宿務華僑義山」(Cebu Chinese Cemetery)。陳允全、葉安頓等人,同時也是宿務兼善公所的創建人。一開始,坐落於崇華醫院的後面,用以安葬異鄉往生的華人。 歷經30餘年,舊華僑義山逐漸不敷使用。1936年,富商呂文余(Don Cayetano Ludo)獻地,擇宿務Barangay Carreta區的兩條大道M. J. Cuenco Ave.及A. Soriano Ave.之間,一塊約4.4英畝的土地上,闢建了新義山,名稱仍為宿務華僑義山。義山靠近A. Soriano Ave.一側之入口處,豎有約15公尺高的方形紀念碑,上書「呂文余義山」,可以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呂文余為閩南人,1896年遷居菲律賓宿務經商。菲律賓盛產椰子,宿務是菲律賓國最大的椰子市場集散地。他在1889年與他兒子成立了行裕行(Ludo and Luym Corporation),一方面以精準管理與先進技術提煉椰油,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椰油加工廠。1970年代,一天已可產出600噸椰乾,另從事玉米加工、種植業、房地產經營,事業規模相當大。在宿務市中心,有一幢稱為呂文余大廈的建築物,高60公尺、15層樓高,是其公司所在,在1970年代宿務最高的建築物。 宿務華僑義山,主要入口在M. J. Cuenco大道上。大門立有一中西合璧的牌坊,牌匾寫上「宿務華僑義山」,牌樓牆面有鏤空,內立慈祥天父的塑像,天主教的氛圍相當濃厚。其配置宛如一個社區,有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除少數富商或大戶的墓園外,兩側分立規模一致的墓厝,多數為現代建築,形式各異,部分點綴傳統華人的裝飾圖案,如龍鳳。墓厝的文化形式多少反映了墓主的宗教信仰及文化認同。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為家族墓園,亦即一座墓厝內安葬了家族兩代或三代的成員。棺木的擺設不像傳統華人墓園入土為安的做法,採用了立棺的西式紀念墓園做法,亦即將棺墎置於墓厝中央位置,再以大理石為主的石材包覆,石棺的外側以中文、西文或英文刻上墓主的姓名、祖籍地、生卒年、孝男孝女等資料;墓厝的正牆則掛以先人的照片,前置香燭及花瓶,風格相當西化。 此外,在墓園的四周外側,築有幾道寬厚的墓牆,高約5、6公尺,牆厚約2公尺,上面隔了五層或六層的格匣,每個格匣約為1.2公尺、1.0公尺、1.8公尺立方大小。不同於墓厝,那是收納窮苦華僑的墓牆,帶棺木放入之後,再以水泥板加以密封,外書墓主姓名等資料。可能是年久失修或後人重新遷葬,部分墓牆的封板已佚失。 我在宿務華僑義山找了一些金門僑民的墓園,包括:後浦劉維真(1896-1975)、古寧頭李慶山(1920-1979)、後浦洪漢根(1916-1952)、古寧頭李增■(1901-1958)等。他們葬身異地,但賴華僑互助團結,組織兼善公所,闢建義山,因此得以安息。 義山的調查研究,是海外華僑華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值得重視。近10年來,我陸續調查了馬六甲三寶山、長崎福濟寺墓園、新加坡咖啡山、菲律賓各地的義山,希望逐步拼湊出近代出洋先民之歷史足跡。而這些過去被我們所忽略的、多數沒沒無聞的歷史缺席者,其實啟動了一個大時代的巨大變遷。
-
新跨年老味道
年近尾聲,到處熱熱鬧鬧的準備籌備跨年前,先有一波的歡樂慶聖誕。剛好前陣子我去慈濟醫院等門診時,逛了慈濟的精品買了一些卡片,趕在聖誕節前寄出,手寫的幾句祝福語,希望收到的朋友會喜歡。網路盛行的年代,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用手寫寄卡片吧,大家都在社群網站、聊天室隨手按個貼圖輕而易舉的送出祝福,網路上隨時下載各式各樣的年節的精美的貼圖、溫馨的祝福語,我被孩子們嘲笑落伍了。 幾天前為了找張老相片,翻箱倒櫃的翻出了一大疊近三十年前的文稿,600格稿紙用手寫的心情記錄。一疊疊的稿紙有的發黃,有的仍潔白,字跡有的凌亂,有些整齊的重謄過,聞聞稿紙字跡,紙墨香早不在,看在眼裡不禁有些感慨,時不我與。曾經網際網路盛行,家用桌上型電腦必備,我卻是個電腦白癡,只會用文字檔打字、列印、傳送而已,曾經我還堅持用手寫,然後請兒子幫忙電腦文書處理。一直喜歡用最原始的方式過日子,日子卻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的更替汰舊換新,新的年歲、新的事物、新的一波波人事,而我仍一直想念老味道。聖誕節一過,緊接著就跨年,新年一切都是新氣象,金門也是,聖誕日也是新縣長就職大典,這一天我回家鄉,只是想念。 每一年的開始與結束,不免俗的做一些反省與期望,當做對自己的交代。今年一直在寫故鄉的食物,尋找童年味道,大部分是幾近遺忘的想念。 天冷,清早胃口也緊縮,我為自己沖杯咖啡,喝完打開電腦,腦子仍空空的提不起勁。再次沖了一杯慈濟的養生五穀粉,手握熱杯,心開始有了溫度,忽然懷念起金門的古早味麵茶,類似手中的這一杯。不,麵茶比較香、甜甜的、濃稠的上面浮著一些紅蔥油酥,熱呼呼的滿足,正適合這種寒流天氣。 早年母親會拿五元,讓我去街上小巷內的茶坊買麵茶,小小的茶坊真像電影院的畫面裡古代驛站茶樓,招酒旗在寒風中飄揚,不同是開在窄巷內,店主人是鄰居伯伯叫成崑,我記憶深刻原來與倚天屠龍記裡的人物一樣呢。終年不見陽光的窄店面,一切都老舊,二只老舊大茶壺終日在火紅的炭火上熱著,一些老人都在茶坊閒坐喝茶,或吃碗麵茶,店主人提著茶壺,長長的壺嘴注入熱水,麵茶香氣四溢。一旁擺幾個大茶罐裝的是鹽炒花生仁、花生酥片、麵茶、茶葉。 五元可以買一袋麵茶,伯伯打開大茶罐,拿大湯匙舀出麵茶,打包前總會多放一些在袋裡,我沿路走回家,沿路用拇指和食指捏一點出來嚐,香香甜甜的、還有脆脆的熱蔥油酥裹著麵茶,滋味真棒。五元的麵茶可以沖泡成幾小碗,讓我們兄弟姐妹在冬天分著熱熱的喝,溫暖又飽足。比起沖成濃稠的碗麵茶,小小的我更喜歡嚐麵茶粉末的滋味。 很久沒吃金門麵茶了,金門仍有在賣或鄰居也曾送過,味道總不像兒時那間老茶坊的。同學在聊天室問起如何炒麵茶,我重新翻出當年曾經看過成崑伯伯炒麵茶的畫面,敘述給同學,麵粉篩過、豬油熱鍋、紅蔥油酥、糖途中才下,不能用平底鍋,小火翻炒慢慢熟成。小時候家裡的大鐵鍋也炒過麵茶,我和姐姐在午後,媽媽農忙時,我們與大鏟子大鐵鍋、麵粉糖粉奮戰,當年的味道早忘了,不知道同學網路炒出來的麵茶味道,是不是一樣的老呢。
-
「口腔」癌與「語言」癌
病理上的「口腔癌」要找醫生,然而話語中的「口腔」癌,或「語言」癌,端賴品格教育與語文教育,換言之,需要借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整合為之方能竟其功。 近來最驚爆社會的反差現象,就是被視為偶像或正義的公眾人物,一夕之間因為緋聞、性騷擾與語病而形象崩壞。當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在立法院公然指責教育部長蔣偉寧,「…你是一個偽善…滿口謊言…不知悔改的…。我認為你沒有資格做我們的部長。請你向我們道歉!」時,卻對自己爆出曾對女性非禮,自承是「一個人孤獨時,找了錯誤的出口」為自己說項;平日愛家廚藝代言人阿基師,被爆與女粉絲「摩鐵」密會時表示,「有擁抱、嘴對嘴,親一下國際禮儀啊!」「巧遇不是外遇」。這些案例,都有共通性,就是話語權的「禍從口出」,「口德」欠佳,或是「口是心非」。 聯合報發現國人常在不知不覺間,講話中滲入過多的「無意義的冗詞贅字」,而製作一系列「語言癌」的報導。例如:阿基師說,「有做一個擁抱『的動作』;媒體主播說「進行一個下架的動作」,動詞前面累贅地加上了量詞「一個」及動詞「做」,後面再加上「的部分」、「的動作」。這些報導指出,現代人說話暴露不少「語病」。 現代人們口德敗壞如同感染了「口腔」癌。不管是外表、身材還是其他方面,隨意批評、貶低別人就是沒有口德。須知「口德」即「人德」,「言為心聲」,一個慈悲的人,就會說出同情、憐憫、安慰別人的話;若是自私自利者,張口每一句話都是自私之語,言不由衷。與人相處不能口沒遮攔,損人害己,口才雖讓人口服,唯有口德方能使人心服,口德是反映性格的一面鏡子,所謂「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卻常聽到「律己從寬,損人從嚴」欠口德的話語。 名嘴在螢幕上口出惡言,將政治評論節目變成綜藝節目,把自己當成娛樂演員。鄭弘儀指控馬政府補助陸生三萬元,還飆髒話。「一張嘴胡累累」,或是「你豬啊,笨啦,蠢啦,你去死啦...」,從家庭到社區,幾乎把髒話當成「順口溜」了。 上網的人最能感受到「語言癌」與「口腔癌」。網路上充滿許多令人驚奇的「怪咖」,發表「外星文」,流傳所及,幾乎擊跨了我們的國語文教育與品格教育。官員、社會各階層、教師、一般民眾口中經常出現這可怕的「癌細胞」。 人們可以振振有詞的自辯被激怒,「是他惹我生氣」、「我也是為他好」,「為了公平正義」,所以,我有權生氣、有權發洩。可是,這樣會刺痛別人,使人承受不了而烙下傷痕,「隱隱作痛」啊! 「下架」本身就是個動詞,當我們不能意識到「做一個下架」,或「給窩留言,給他按下」哪裡不對時,我們就已經被「語言癌」感染了!我們號稱「多元化」,結果在生活中,受到外來語、西洋語及母語的渾濁變得不清不楚,更糟糕的是社會上普遍積非成是,誤將「張飛打岳飛」,習以為常。 口德猶如宴會最後一道「甜點」,希望留給客「甜甜」的印象!沒有口德,就是留給別人「苦辣想吐」的痛恨感!「惡語傷人心,良言利於行」正是最好的寫照。與人談吐,卻說不出簡明扼要的話語而讓人摸不著,或下筆為文,誤寫連連,是導致國人語文水準下降的元兇,讀者諸君,不可不察啊! 社會上是非黑白,說三道四,煽風點火的言語霸凌,多半出自「色厲內荏」的人格偏差,卻兀自辯解說教,一副「道貌岸然」的教訓別人。孟子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習以「口腔癌」者,都不自覺的強作「人師」而欺凌眾人。「語言癌」突顯「思考力弱化」的危機,套句網路用語,有點「腦殘」。學生懶得翻查正確用字,隨手誤用錯別字與修辭而得了「語言癌」;成長後在社會上,就流傳著怪咖文句;等到老化後那還有國際競爭力? 金門文教力在硬體之外,還需軟實力,提振品格教育與語文教育正是時候。當「口腔癌」與「語言癌」在金門社會上絕跡,方能彰顯軟實力!
-
文學進京
李錫奇老師特地在呂坤和即將赴任文化局長之際,設宴款待縣籍作家,並提供建言,連平常寡言的胡思書店老闆蔡能寶,也提出許多藝文觀察,而準局長,則筆記抄寫,希望不負鄉親所託。我前一天則繕寫幾點意見,帶資料與會,提出跳脫台灣本位、發展金門定位,結合新世代微電影傳媒、推廣金門文學,以故事演繹、推廣金門藝術等三點芻議。 對於第一點意見,我感慨特深,金門文學的走向都在爭取台灣認同,這樣的傾倒是必須的嗎?我以為爭取華文世界的認同,也許可以稍稍減緩他的傾斜。主要是身在這個場域,感嘆台灣社會很政治,文學也一樣。很多人以為,文學純粹,正應該融合藍、綠與南北,怎麼會「政治」了? 人站上歷史舞台,多記得自己是主角,遺忘了他們的後頭,正是一大片的景深。社會、經濟與政治等作用力,重重疊疊,長期而緩慢完成,不比韓劇、日劇等潮流稜角盡現,作家以為正在完成他自己,其實政治,也在完成它本身。 綜觀二十年來小說創作,約莫可見兩個特色,一是長篇小說成為王道,另是台灣本土蔚為主流。以歐美各國而觀,長篇小說向來是重點,除了各自社會的傳統,長篇小說挾龐大的人物與情節,足以成為社會的反映,作家的敘述、語言、運作等,都必須透過長篇,才能盡現美學。 我本不信這一套。我高中、大學初探文學時,就立志以「短」打「長」,誰說短就不好,就該挨打?當年搞不懂,能三百字說完的,何必寫成三千、三萬?直到自己完成幾部長篇,才知道寫長篇的難。除了長,還在於主題與敘述結構。 我以為台灣是透過了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作家方式,並且廣設台灣文學系所,默默推移台灣創作風氣。二十一世紀以來,我至少投過三次國藝會創作案,每次的主題都是寫金門,也每一次都敗了,要不是○九年秋天,我與方梓、林黛嫚到河北交流,兩位前輩多次鼓勵,我再也無心投件。台灣創作的「本土」,通常不包含離島。 我有時候戲稱,當下台灣作家幾乎人人都有一本已完成的家族小說,並寫著下一本家族小說,何以如此?這當然是台灣政治力的影響,它們成為了一大片的景深,作家站上台,誤會這舞台,就該長成這樣,作家就該寫家族。 台灣推行本土,金門的本土何在呢?文化局主導,委我擔任計畫主持的「開門」系列,即在豐厚金門本土,出版吳鈞堯、楊樹清、黃克全、翁翁等四本長篇,今年方群、顏艾琳編選金門詩選戰爭篇與風景篇,並有新血周志強、林靈增加散文著作。我記得茶餘飯後,曾與林靈說,執著於本土的風風火火已經過了,新的一代,可以放開胸懷,拆掉高牆。 只是,當牆不見了以後,文學該流向何方?陳福海縣長就職演出提到,將以「立足金門、連結兩岸」施政核心,何以不能兵分兩路,一進台北,二闖北京?
-
築夢的城市
最近呂學樟立委「人獸交」說引起一陣騷動,他說看過同運團體畫面,感覺十分可怕,因此反對同性婚姻修法。我不知道他看到了什麼畫面,不過肯定與我所看到的不同。 溫哥華「同志自豪大遊行」(Vancouver Pride Parade)年年舉辦,今年已邁入第36屆。上百支遊行隊伍爭奇鬥勝,有睡美人、白雪公主;有壞女巫瑪列菲森、魔獸世界的德萊尼人;變裝皇后、植物大戰殭屍、巴西森巴熱舞、踩高蹺、雜技表演…接二連三登場,令人目不暇給;而穿著性感的猛男美女清涼秀,勁歌熱舞、火力十足,尤其high翻全場。 各政黨都組隊參加,以行動支持本活動;警察、皇家騎警、消防局、醫療部門亦不缺席;市長圍著彩虹羽毛,在花車上盡情狂舞,尤其搶足鏡頭。咦!那不是「英國女王」嗎?氣質高貴的「她」,乘坐紅色敞篷車,優雅地向兩旁民眾揮手致意,為遊行活動帶至最高潮。一行隊伍高喊「自豪、快樂」(Pride and Joy)口號,不斷丟糖果、彩虹旗、彩虹珠鏈等小禮物與民眾近身互動,周遭遍佈七彩裝飾,近60萬觀眾就在這片彩虹海中狂呼吶喊,宛若一場歡樂嘉年華。 這就是「We are the world」(四海一家)的真諦,一種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愛與包容;也因為愛,允許每一個人得以在此築夢。 西雅圖,在許多人眼中,也是一個築夢的城市。 EMP是西雅圖一座著名音樂館,為了紀念出生西雅圖的吉他之神Jimi Hendrix而創建。EMP(Experience Music Project)源自「建築靈感──敲碎的吉他」,是歌手的一張專輯名稱,當時嬉皮風方興,Jimi在演唱會現場奮力丟出吉他,一摔成名。像這樣背景的吉他手,在中國社會鐵定被打下十八層地獄,因為他不僅吸毒,29歲還因嗑藥而死。但這個城市竟為他蓋了紀念音樂館,肯定他在反戰時期流行音樂史上的卓越貢獻。 比爾蓋茲住在西雅圖湖畔豪宅,當地人說不必羨慕,因為政府早將沿湖最好的景觀,全部保留給公共空間使用,蓋社區活動中心、老人中心、公園等,讓全體市民都可以坐擁絕佳美景。 尊重大地、兼容並蓄,西雅圖以無私的心,平等對待人類與大自然,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而舊金山的人文風采、自由空氣,較之溫哥華、西雅圖有過之而無不及。你可以在警察面前高調示威,只要不影響別人權益,警察總是面帶微笑地說:「這是你的自由。」這個城市存在許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呼喊、不同的訴求,但都不影響她的日常運作,自由的精神為這個城市帶來豐富的情感以及更多的創意。 近年來不論企業發展或藝術創作都提倡跨界多元,跨界是指跨越年代、跨越國界、跨越族群;多元則是與不同文化進行交流與對話,給予尊重與包容。金門地處一隅,視野受限,加上長期軍事統治,身心難免受到禁錮,如何讓島嶼真正解嚴,島民重獲自由,的確值得深思。 幸福城市必定是個可以築夢的城市,而孕育夢想的花園必定以源頭活水來灌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春伊始,祝福我的家鄉金門,勇於發展多元視野,取消邊界、超越設定,回到人類最初始的一顆純粹的心;這純粹,可令活水源源不絕。
-
探求金門發展的核心價值
金門縣政府在新的掌舵者入主後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陳福海縣長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擔下提升金門、服務鄉親的重任!」並勾勒出「立足金門、連結兩岸」施政藍圖,表示要為金門成長奠定新基礎。「新人新政」,金門發展進入新階段,觀察這一個星期以來,新的縣政團隊組建,政務官員陸續就位,金門未來四至八年的發展如何呈現,金門人充滿期待,希望執政團隊勿負縣民所託,為實現「建構幸福的金門,守護浯島美麗的家園。」做出積極貢獻。 陳福海縣長的人事布局,展露旺盛企圖心,社會大眾寄予高度的期待。而如何讓金門堅韌的生命力加大釋放能量,讓社會呈現蓄勢待發的活力,允宜為主政者應該重視的首要課題;也就是必須關注金門何去何從的問題,在短時間內,聽取各界意見,從而探索真正的民意取向,思考金門發展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為金門找到一個定位和願景,以兩任八年的施政構想為著眼,規劃短、中、長期政策目標,主導金門永續發展。 金門現在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與多元選擇的歷史時刻。駐軍大量裁撤,民生經濟受到衝擊,面臨經濟環境必須轉型的考驗;在兩岸關係中扮演角色的轉換,提供了兩岸和平發展交流平台,為褪去戰地色彩的島鄉,注入了活絡經濟的一股細流;全球化浪潮,讓金門具備邁向國際化的機會,啟動與世界接軌的潛力和動能。但是,由於內外因素的限制,金門要永續發展,莫如握機乘勢,更有賴兩岸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 金門未來發展議題,一向處在多重因素的激盪之中,在傳統守舊或務實創新之間,究竟何去何從?難有定論。在這個議題上,近年來,拜媒體及網路發達之賜,無論官方與民間社團或個人,以公共論壇、座談會之集思廣益;或官方與私人網站和line的群組言論;或投書報端之讜論;以及每逢選舉時各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凡此,都在為金門尋找方向,為金門未來發展勾勒願景與論述,其中具有許多利於金門未來發展之可行方案,可供參考。 陳福海縣長在金門鄉親望治求變的歷史機遇中勝出,面對民眾的高度期待,必能勇於承擔,義無反顧地扮演推動金門未來發展的火車頭角色,以開放、包容、多元價值的思維,勤訪民意,探求金門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為金門找到一個定位和願景,創新求變,謀求共識,詳予規畫,制定政策,劍及履及, 以贏得民眾的信賴。 改變,需要主政者的高瞻遠矚,更需要決策者的政治智慧與道德勇氣。在新年伊始,殷望陳縣長展佈新局,為金門開創光明燦爛的未來!
-
代表字
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邱吉爾 歲末寒冬,春寒料峭。想在這個尋求溫暖的季節裡,更能感受到人情冷暖;送來迎往,新上舊下,更多的聚散離合正在上演,氛圍也隨著時序的更替,而有了明顯的改變。通常人們都是安於現狀的,變化意謂著迎接新的挑戰。許多人是不畏挑戰的,因為有挑戰才有機會,有機會才有進步的空間,但那也僅限於可控的範圍,如果挑戰是不可控的,就只能是災難了。 台灣每年歲末都會仿日本選出年度代表漢字,希望藉此來解讀台灣的社會變遷和探測台灣人的心靈力量,從2008年起的「亂、盼、淡、讚」,反映倒吃甘蔗般的台灣社會氛圍,而近三年的「憂、假、黑」,更直面社會問題的積重難返。在我們號稱的祥和民主社會裡,卻有著負面的情緒與認知,由此可以預判社會氛圍是不安、躁動的,更多未爆彈將被點燃,人與人間的不信任、對立感會更強化,誰能帶給我們安定的力量?很多人都想問。 肇因應該從馬對王的擇善固執、「眼底裡容不下一顆砂子」說起。王某人的關說案,在任何政治人物眼裡都是小事一樁,誰會放著權勢不傍?就算是搞搞小動作,似也無傷大雅。問題是,老馬與核心幕僚的誤判,打蛇不成反被蛇噬,恐怕也是老馬團隊研究了無數案例後,所始料未及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埋下了日後服貿關闖不成,以及太陽花學運的隱憂。自此而後,社會上不信任的氛圍瀰漫,烏雲密布、狂風驟雨,或都在意料之中。 高雄氣爆、張顯耀洩密、餿水油事件,再由餿水油事件所引發的一波波食安事件,公部門天天補破網,政務官換將如走馬,看不到停損點,更看不到希望。屏東縣長曹啟鴻的一句「我們要向老農學習」,行政院頒發了240萬獎金給老農,老農反而心慌了,因為害怕被報復,連夜搬家。我們可愛的老農也只能懷著「憂、假、黑」的心情,悲憤的問蒼天:「這世界到底怎麼了?竟然淪落到讓我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來指點春秋?」 《論語》「子路」篇有載: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樊遲出來。孔子說:「樊遲真是個小人!領導重視禮法,則群眾不會不敬業;領導重視道義,則群眾不會不服從;領導重視信譽,則群眾不會不誠實。如果這樣的話,則天下百姓都會攜兒帶女來投奔你,哪用得著你自己種莊稼?」 於今社會的紛擾,恐怕不僅止於是否公務員應向老農學習而已;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說到底,還是要看領導者的態度。現在的政治結構是讓少數的羊管理一大群狼;狼反噬是天性,除非牠能認知到牠面對的是獅子、老虎,而不是與人為善、平和無害的羊。 隨著九合一選舉的落幕,新上舊下,許多地方迎來了政治的新氣象;期待眾父母官、代議士們都能有調和鼎鼐、力挽狂瀾的魄力與能力,興許一個「力」字更能代表當下的心情。
-
談文化生態史觀
長期專注推動環境與科學教育研究,總覺得文化的形成來自生態的演化與科學的進步,因此在推動科學教育、環境教育、生態保育、校外教學與學校教育等之同時,都常將人文史蹟資料融入所編的教材中。個人認為一切教育的根本來自於人類文化與環境倫理的建立和傳承,所以學校的課程若能將文化融入各領域中,必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益。常看到有些人將文化與生態、環境、科學分開論述,有時覺得自己的看法是否有所偏頗?但經長期的探究思索、接觸與體驗,且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參考許多專家學者的教育理論,證明我的看法是正確的。近年來,因個人興趣,常到書店巡覽相關書藉,偶然發現一本由大陸史論專家莊鴻雁及張碧波所著的《中國文化生態學史論》,其中所述中華文化及當前全球化的文明過程均來自於生態文化的演變。他們認為現代的生態文明是融入古老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經過理論創新,從自然科學範疇跨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及生態學,而成為具有新型價值觀的文化型態,並能與國際接軌的全球化思潮與行動,也造成當前東西文化的大融合與全球文化的大整合,這就是現階段世界文明與生態文化演變的最大創舉。 近一兩百年,可說是西風東漸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造成,是歐美文化挾近代科學而來,我們在這樣一個文化衝擊的氛圍中奮發圖強,然而不可避免的,卻在心靈意識中留下傷痕,造成對於自我文化的自卑輕藐,以及對歐美文化的崇仰,這是挫折與痛苦的歷程,而從歷史上來看,一代一代的學人知識分子,學習歐美文化知識,並造成對自己社會的啟蒙,此歷程自「五四運動」以來,從「科學民主與文化」的口號,到今日的「普世價值」與歐美文化的傳承,均證實文化的形成與環境生態的演化是息息相關的。英國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曾說:「科學是一切文化的根本」,而科學是來自自然生態的演化與進步。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對自然生態環境與文化的發展的關係就有詳細的記載,如《尚書》早就將宇宙自然與人類社會主客觀的歸納在同一角度與認知上,掌握自然世界的生命規律,形成特有文化特色。由此可知,自然科學與生態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基礎。由《中國文化生態學史論》中撰述:「文化生態學是中華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中華先民在探索自然宇宙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時,從自然生態到人文生態,建立了天人合一、天人同構的哲學觀念,也決定性的影響中華古史文化生態的形成與發展。」書中也提到:「在21世紀的國際大家庭中,由自然生態文明到當前的環境生態文明,確實存在多重的生態危機,包括全球暖化問題、政治性冷戰問題、全球經濟問題等,都將影響未來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 由以上論述,可以發現我們現在所推動的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的發展方向是一樣的,亦即因應世界潮流與趨勢,發展本位課程、環境教育課程、綜合課程等,以探索教學及合作學習作為師生互動教與學的機制,讓學生能從環境中探索自然、融入文化史蹟,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提昇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國未來教育走向及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也是國家社會由自然生態環境邁向人類文明社會的目標。
-
浣熊與八哥
近日澳洲有則新聞,動物園為了招攬遊客,餵獅子禁藥去其兇性,遊客因此得與萬獸之王合照,甚至自由在「獅子王頭上動土」,只是獅王眼神呆滯、雄風不再,徒虛有其表罷了。澳洲政府震驚,決心撤查,一旦屬實將勒令園區歇業。 加拿大班芙國家公園也發生過不尊重動物生存與生態的例子。一群來自中國的觀光團,以三明治引誘灰熊靠近拍照,執法部門大怒,一路追查至旅行社及巴士司機,強調餵食野生動物屬非法行為,最高可罰款75萬元,嚇得司機求饒:「以後不敢了。」 我有一位菲律賓朋友在加國開車,不慎撞死一頭熊,車子全毀,人也進了醫院,她心有不甘,欲申請國賠。「我損失慘重,就算國家不賠,至少那隻熊可以賠我換幾個錢吧!」她兀自打著如意算盤,殊不知在動物保護法面前,最後誰賠誰還不知道呢。我半開玩笑地提醒她:「還是別告吧,搞不好妳要賠熊呢!」 這絕不誇張,如果你聽過在加國關於浣熊的故事。浣熊喜歡住在木造屋頂夾層,房舍遭破壞不說,夜晚牠們還會在屋頂開趴,跑來跑去讓你睡不著覺。有經驗的屋主會經常檢查家中是否來了不速之客,第一時間設法驅離,千萬不能等到浣熊結婚生子,屆時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加國法律規定,基於「熊道」,浣熊媽媽懷孕期間不准逼牠搬家。 春天來臨,結束冬眠的熊隻紛紛外出覓食,最常看到的新聞,就是熊跑到住宅區垃圾桶翻找食物而遭射殺。如果你認為警方會站在住戶這邊可就大錯特錯了。卑詩省每年約有1000隻熊因闖入人類的領地慘遭槍殺,警方因此常提醒居民,人熊的爭鬥中往往熊是吃虧的一方。市長說:「如果這隻熊因為你家的垃圾而被射殺,我們將對你處以15萬到30萬元的罰金。」他要求市民應該盡好自己的本分,隨時保持庭院清潔,垃圾不要放在室外,放室外則要上鎖,因為「如果你不誘惑牠們,牠們不會來。」 加國警方的確很忙,管轄及於人畜。譬如寒流來襲需提醒飼主,不可把狗放在室外,狗狗會凍傷、失溫,甚至死亡,屆時將以虐待動物罪名被起訴。夏日酷熱,警方也會提醒民眾將心比心,儘量不要帶狗狗外出;外出要能找到蔭涼處以及供水站,才能幫助牠們降溫。 加國民眾也不得閒。看見有人餵熊餵狼立即拍照舉發,鄰居養狗不溜狗亦出面檢舉。有一回雁媽媽帶著雁寶寶過馬路,小雁不慎被車輛輾斃,居民趕緊在路旁放警示牌,逼得市府人員也配合製作「注意野生動物」的警告標誌,同時知會皇家騎警加強監控肇事地段的車流車速,嚴格取締超速,保護鳥群生態安全。 或許我們覺得老外的某些行徑過於天真,但他們打從心底對自然萬物的尊重及平等思維,確實令人感動;這是文明社會的基礎,代表人類與大自然的相處模式,已從掠奪進化到和平共存。 那天與先生路過金中旁邊的菜園,聽到微細的呻吟聲,原來是一隻八哥被以魚網編成的網牆纏住,奮力掙扎、無法脫身。菜園位在小坡旁的低窪地,網牆即設在坡邊隱密處。網牆的範圍極大,織得又十分緊密,像一堵隱形高牆,飛行的鳥兒一不小心即可能自投羅網。先生衝向前去,一手扶著八哥,一手試圖拆解牠身上纏繞多圈的魚線,八哥不斷呻吟,因痛苦而發出尖銳的叫聲。先生估計網牆為菜農所佈,不想一刀剪斷,費了好大勁兒才救出了牠。 就在我們捧著驚魂甫定的八哥,放手讓牠高飛之際,一位菜農突然從後面竄出,追著我們大喊:「是誰把鳥放了?有沒有弄壞我的網?你們給我小心點,弄破我的網我可跟你沒完……….」
-
輔導工作是良心的事業
輔導是一種良心的事業,輔導也是道德良知的工作,從事輔導的工作者,必須要具備輔導諮商的專業知能外,更必須要具有孤寂的心理準備且能忍受一再挫折的堅忍意志力。因為輔導工作它不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輔導工作它只是默默在耕耘,卻不一定能收穫豐碩的行業,也不見得能使人飛黃騰達,志得意滿,而神采飛揚。 儘管如此,從事輔導工作的『輔導人』卻樂此不疲,因為他們知道,在春風化雨的工作中,輔導工作有它特殊的意義存在,默默教化一些冥頑者導正一些行為偏差,塑造一些正確認知,因而使其向上提昇,變化其氣質,去除其劣根返璞歸真,誠勤樸實。一顆種子埋種土地裡,必須配合施肥、除草、澆水、灌溉方能發芽茁壯,輔導工作如欲有成也必須藉著純熟的輔導知能,運用專精的輔導技巧,施以愛心、耐心、關心與恆心,方能有所彰顯。 懷抱著對社會的一份關愛心,關心情,期能以自己過去年少輕狂、放蕩不羈的經歷加上本身所學在法學上的修為,以及在社會與軍中的閱歷及議會議員服務處的見聞,輔以心理諮商與輔導知能,對時下一些迷途少年,在尚未完全喪失本性,良知尚未泯滅的情況下,盡力去關心他們,開導他們,使之導入正途,步入正軌,期能減少社會一些亂源與亂象,同時也本著春風化雨人不倦的心境,對於一些尚在犯罪邊緣,浮浮沈沈的青少年給予當頭棒喝,振聾啟瞶,發人深省,使之懸崖勒馬、迷途知返,達到淨化社會清源的作用,基於此等理念自民國八十九年元月踏入高雄少年輔導志工行列,擔任高雄少年法院保護管束少年的輔導老師,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十四年來我接手過二十一個個案,成功結束保護管束的個案有十三個,其中有八個案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未能達到預期輔導效果,而採適合的輔介或中止輔導,其實這也是算是失敗的輔導個案。雖然在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挫折感(21件有8件失敗,成功有13件,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但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穫,試想一個少年從小養成的壞習慣,偏頗的認知,扭曲的價值觀以及諸多惡劣的行徑,有的行為偏差,有的甚至帶有反社會的性格,又豈能在短短數個月的教育輔導就能輕易改過或改變,更何況其間還滲雜著許多複雜的家庭結構因素,與難以脫離的同儕群體因素與環境,非行少年院外的輔導,有時三更半夜,接到非行少年被留置網咖或管區派出所警員的電話,還得儘速出門去處理,有時甚至還得去少年圍毆場合營救脫離現場(居於危險性高時,高雄少年法院為輔導志工老師投保一百萬元傷害險),雖然辛苦,但看著非行少年的誠心悔改,以及對我們敬重的態度,再多辛苦也幡然釋懷,心慰足矣! 職是之故,作為一個輔導人秉持著道德的認知,專業的知能,屹立不搖的決心與意志,勇往直前,無怨無悔,只為著那一點執著與理想抱負,期使輔導制度能落實,輔導工作能順利,春風能化雨,頑石能點頭,則不枉多年來從事輔導工作的孤寂與沒落,以及日以繼夜全心全力的奉獻及付出。
-
未來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馬雲 國際原油價格連番降,連帶的國內物價也被拿出檢討;似乎原本那些拿「油電雙漲」當藉口的,現在也有些底氣不足,而職司物價查察及協調的經濟部官員卻忙不迭地跳出來說明,「其實油價只占一般民生物資約百分之五的成本而已,降價誘因有限」云云。面對這樣的結果,立委諸公們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的,好說歹說,總算還是看得到一些「有感經濟」的曙光。 實話說,物價高低對我們重要嗎?對此,有些人是以小確幸的心態對待,因為聊勝於無;有人則認為這已經根本的危及到了人民的基本競爭力,除了物價高外,薪水普遍太低,恐怕才是關鍵所在。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這麼一篇文章。旅居新加坡工作的部落客,安排新加坡老闆來台開會,以老闆的觀點,提及對台灣所得低、物價高的擔憂。 新加坡老闆人生第一次來台灣出差:「你們台灣物價好貴喔!」新加坡老闆到台灣後一路抱怨「吃的很貴」、「計程車很貴」、「高鐵很貴」,還拿台灣跟馬來西亞、泰國相比,導致作者一度幾乎快要跟老闆翻臉,還心想「到底以為台灣是有多落後?」但和老闆聊開之後才發現,新加坡籍老闆的意思是,以台灣的平均薪資比新加坡還要低,但物價和消費水準竟和新加坡差不多,老闆感嘆,「當平均半數的年輕人在基本生活費都無法Cover時,你怎麼去做那些真正充實到自己的事?」 的確,現在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一般只能掙到兩萬多到三萬元的薪水,再扣除必要支出的餐費、交通費、房租等等,就算不是「月光族」,工作個三、五年應該也不可能存到什麼錢,因此,年輕人根本沒有額外投資自己的本錢。作者言,「在新加坡,物價的確高,擁有一臺車、一棟房子對年輕人來說,或許同樣是天方夜譚,但是他們的薪水有漲幅,年輕人的生活有受到保護的狀態下,能進修自己,去中文補習班、去才藝補習班、去澳洲英國念個書。而台灣附近的香港、新加坡的年輕人至少都懂兩種語言以上,而台灣的年輕人卻連去學習英文的時間及金錢都沒有,你們的未來不是早已經先輸了嗎?你難道不覺得很可怕嗎?」對此,我們的政府似乎依舊是一籌莫展,單是請業界大老們「喝咖啡」喬物價、論薪情,有用嗎? 台灣近年來熱衷於政黨惡鬥,政府對提升民生經濟更是愈來愈乏力。經濟是愈拚愈悶,物價是愈拚愈高,薪資水平死氣沈沈,倒是政客們個個鬥志高昂。我們拿什麼對以後的年輕人交代? 韓國自今年六月起,開放輸入台灣勞工,從事非技術性的勞力工作,資格要求大學以上畢業,月薪台幣18,000元,不含僱主保證金及仲介費,且規定滿三個月後無不良紀錄,才能受到韓國「勞工法」的保障。網友們稱這是韓國存心給台灣難堪,可謂「國恥」。但,被人噁心真的不可恥,可恥的是,我們贏了口水,卻輸了未來!
-
琴棋書畫談美學
創意的靈感來自身心的平衡;身心的平衡來自閒情的調適。自古中國知識份子就已了然此理,是以琴、棋、書、畫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間情之所寄,更是心靈之所依,「但處在大眾及流俗文化中,如何重新轉化這種雅致?」在於琴棋書畫也! 琴;傳說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帶他到蓬萊山下去留宿,讓他一個人單獨默聽海水洞汩崩析的聲音。這時山林窈冥,滄海無涯,群鳥悲號,天地愴然。他忽然心開情移,邁向琴藝的顛峰,這說明了琴藝的深處是通於天地之道,一種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使人回到自然源頭的喜悅。 棋;坐隱二字,不但表達了圍棋繁複的意象,更稱得上一首濃縮而簡潔的現代詩,也吐露出手談的超然玄遠。試想在花壇人靜,棋聲丁丁時,有什麼比內心靈靜更重要的利器?有什麼比寧靜更具養性的閒情? 書;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在馳騖奔競的年代,靜坐在明窗淨几前,臨帖寫碑,不必有張旭濡墨的顛狂,也不須有智永磨平硯台的苦心,更多是一種優遊自得,調息靜氣的瀟灑與捨得。 畫;書畫是古今共通的語言,更是彩色譜成的樂章。儘有不諳良晨美景的人,但若一旦面對精妙入神的書畫,無不感到快目適意,賞心悅目的。且選一個風日清美的時辰,閒立於茗香修竹的精舍中,輕展緩收,與知交共賞良畫,間而論評賞心幾聲,此中神惰散朗何止於天上人間?當然,意到即成,尤其是詩、書、畫的神思妙想,信手拈來,又是幅簡約玄澹的良畫!但何人故解風情?只因琴、棋、書、畫皆老矣?好在有知識之意境。 儒家六藝中,孔子是以「樂」去判斷學生的性情。這也是何以「琴」,會成為中國謮書人隨身的東西,因它已不完全是樂器,而是生命的內心情懷;知識份子的美學。正如《史記》中的美,在於生命吶喊的美,不受俗世的生命之美:屈原的自沉;楚霸王的垓下歌,當他在唱「虞兮虞兮奈若何」時,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早已超脫世俗的價值觀,這或許是太史公給了我們真性情的飄逸與堅持。 「短歌行」中的曹操,不僅是軍事政治人才,更顯示他的真性情;尤其是曹植的「洛神賦」,它使中國知識份子有一個愛情幻想的對象,是以在政治上他似乎失敗,可是他完成了生命的真情懷。猶如南北朝士人的生命情懷,後人可以從《世說新語》的閒適去體會。王羲之的「袒腹東床」;竹林七賢的忘世、嵇康的「廣陵散」一直是中國的美學典範,真可說是縱浪大化中,應盡便須盡。 歷史的長河來到唐宋,知識份子的美學是感性與理性的從心。白居易的「相逢何必曾相識」;司馬光的為政敵王安石寫祭文,肯定王安石等,使我們看到清雅溫婉的性情,終究超越了冷漠的人世,成就了姿韻的美學。 「還君明珠淚雙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緣起緣滅,人有人間的緣份,也有遺憾的緣份,可是仍然值得珍惜,方有光迴彩轉之日,這情懷需要美學來推衍,因為美學不僅是追求知識的起點,更是生命的終極關懷,這才是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