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帶孩子看戲前的準備
如果家長已經選好要看的戲,決定帶他去看戲,就可以為他上一堂藝術課。這堂藝術課從你準備好了要帶她去看戲這個時候就開始了。怎麼開始呢?家長可以跟孩子先做一些導入,知道他要看的什麼戲,這個戲的劇名叫什麼,大概內容是什麼等。接著是等到那天要去看戲的時候,從你們出家門開始就開始計畫,怎麼到達劇場,一路上你們還可以有哪不同的安排。到了劇場之後呢,從進劇場的大廳開始,它基本上就是一個藝術之旅的開始啦,不是只有看戲才是藝術之旅哦! 進了劇場的大廳,你可以看看大廳裡面有些什麼不同的陳設,可能有些劇場會有很多演過的各種劇碼的劇照,或是會擺很多有關戲劇的東西,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先在大廳幫孩子解說,或者引導他去看些東西。其實兒童劇的演出,主辦方常常在大廳會安排很多的活動,比如小遊戲、小手工、畫圖案、填問卷等等。接下來,帶著孩子進到劇場裡的時候會需要驗票,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環節,可以把票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拿著自己的票,通過這個形式讓孩子知道要開始看戲了。 最初帶孩子看戲的時候,我會建議不要買太前面的位子,而是盡可能買靠走道的位置。因為你還不清楚孩子看戲的反應,孩子也需要先感受一下。進到場子後,可能燈光比較暗,可能會有音樂,有時候突如其來的聲音、影像或者燈光可能會嚇到孩子,這個是家長需要考量的。如果孩子怕黑,就需要幫他們先進行心理建設,告訴他們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大鐘響、之後燈光會變暗,那就表示演出要開始了等等。如果孩子對燈光變黑感覺不安的話,也可以抱起孩子,稍稍安撫一下,告訴孩子很快燈光就會亮起來的,幫助他們渡過這個稍稍緊張的時刻。 等到戲開演後,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家長就開始覺得沒事幹了、開始滑手機了。可能很多家長認為看兒童劇是孩子的事情、不是他的事情。其實這樣想不太好的,既然已花錢買票,那為什麼不去審核下這個劇到底好不好呢?家長不要以為帶孩子進了劇場就沒事了,可以跟孩子一起看,劇情裡發生了什麼事,故事編得好不好、舞好不好、音樂好不好等。家長這時候應該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評審官,可以督促兒童劇變得更好。兒童劇就是為孩子而作,如果整個兒童劇的市場更好,我們就應當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來服務孩子,每個家長帶孩子進到劇場後,都對此有責任啊!可以給我們提供意見,給我們鼓勵或建議,讓兒童劇的創作者知道有人在關注、知道家長們也很關心。 家長的意見或者家長跟孩子共同討論的意見,對創作者來說都是非常寶貴、非常重要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兒童劇創作者都是有家庭、或者有自己的小寶貝的,很多的意見和經驗還是要來自于家長的回饋以及與孩子的互動。孩子看兒童劇是他們童年裡面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當你帶他出去玩耍的時候,也別忘了偶爾帶他去看看兒童劇。家長面對市面上這麼多的作品,要下點功夫、花點時間、做點功課,為孩子選出你覺得最好、最適合的。這中間一定有看了覺得不如你預期的劇,那也請你不要吝嗇把你的寶貴意見提供給創作者,大家來一同維護和經營一個好的兒童劇市場環境。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某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標題吸引了我報名參加活動-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活動,不做「柯南」做「蚵男」,來到和平公園找到研習場地,雖然天氣真的酷熱,所幸主辦單位先上室內課,暫時躲開外頭的烈日,即使吹著風扇也好,當我們了解石蚵的環境、成長的過程、養蚵人家的勞苦之後,更能體會「粒粒皆辛苦」啊! 軍事管制期,下海要有「蚵民證」,倒石、車石、豎石、擎蚵,一步一步來,當打雷時,牡蠣的精子、卵子排掉,所以會比較瘦,刺激,為了繁衍下一代。很多時候,其實農民、漁民、蚵民是混在一起的;石蚵附著在固體上面,是「體外受精」,長得最好的季節是春天、秋天,「蚵田」同時是「鱟」的保育區。 那些海田路的盡頭,金門石蚵四百年之路,故鄉的海之味,蛋白質豐富的石蚵,「蚵乾飯」應是不少人的最愛吧!「蚵殼」可以做建築材料,鋪石路,也可以用來淨化水質,金寧鄉每年有舉辦「石蚵小麥文化季」,大批人潮前來共襄盛舉。 走向大太陽,先來一杯冰涼的「洛神花」茶,這也是本地的天然飲品,一行人走向「石蚵之家」先嘗鮮再說,換一句話說,我們現在是「先甘後苦」,吃蚵嗲、海蚵麵線,再下海走一走、做一做。牽著機車來到樹蔭下等候,咦!有人的車頭方向錯了,我沒跟在後,自動轉向古寧頭這邊,接著有人跟我同方向了,主辦單位說明後大家都轉過來了,大車、小車跟著前導車,從和平公園出發,經過北山,來到南山「仙姑廟」旁,再繼續沿著麥田邊的小路來到南山蚵田,這裡我來過,但只是遠觀。 換上鞋子(應是止滑作用吧!但未想太多的我穿著襪子套上去,回來後才知麻煩了,整雙襪子盡是沙子),戴上手套,一個一個跟著前面的「三嬸婆」走,這時我深刻的知道什麼是「巡水路」,因為走「水路」安全沒問題,但稍一走偏,可能雙腳就會越陷越深,或者還需旁人「拉一把」才行呢!到了「蚵田」,看過示範「擎蚵」後,大家開始輪流動手,真不簡單,不是每次「擎」下來的都是有用的,所以還得經過篩選,然後帶著沉重的它們回去。這時的「藍天白雲」是真的,四周的蚵田也是真的,而每個人辛苦留下來的汗水更是無可替換的,好美的景象!帶著成果回來,開始「剖蚵」,有人嘗一口,「嗯!海味」,親身體驗後才知,有時市面上的「蚵」貴是有其道理的。 我總覺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像是后湖、昔果山、泗湖那一條海岸線就完全不同,我們會打著赤腳走在沙灘上,會徒手去挖貝類,用「蚶刀」刮蚶,遠遠望去,可能這裡一群人,那裡一群人,像是要把土整個翻過一樣。日復一日,潮來潮往,自有各種不同的生命在其間繁衍著,生生不息。
-
前途與錢途
目前最夯的言論,莫過於保送醫學院的公費生違約是否該賠錢?這個議題也引起諸多的討論。幾乎都認為政府不是提款機,培養一位醫事生,所費不貲,倘若學成之後以各種理由推諉而未履行合約,該罰就罰,這沒什麼好說情的。 甚而他們也必須徹底檢討,其行徑是否有當?想當年為了爭取保送名額而擠破頭,依規定要他們學成後返鄉服務幾年,眉頭不皺地一口答應,但少數受到現實社會的影響或是另有其他約束,往往學成後利益熏天,便以各種理由或想盡各種辦法來毀約。誠然他們在校成績名列前茅,合乎保送規定,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但卻也有名額的限制,並非人人能保送進入醫學系就讀。而政府保送的目的,無非是想讓他們學成後,返鄉服務,為長年生活在這座島嶼的鄉親健康把關。 尤其在醫療缺乏的偏鄉,更該注重這個問題,雖然從醫風險大,醫病關係更是首要課題,在職場也必須承受許多的壓力,但在選填志願之前,就必須慎重考慮,既然決定走這條路線,就沒有所謂的後悔。相對地,其報酬率絕對比一般上班族來得令人稱羨。綜觀一路以來,即使抱著懸壺濟世的人有之,但以賺錢為目的者不乏其人。 就以地區而言,違約的醫保生,並非沒有,曾經轟動一時,如今還是膾炙人口的某位醫生,儘管他在台灣開業賺錢,生活優渥,但總成為島民茶餘飯後論談的焦點。至於坊間所謂的賠錢,究竟賠了多少?是否依約行事?還是掩人耳目就可了事?不妨把事實公告,因為縣民有知的權利。終究,醫生不是人人當得起,拿了納稅人的錢就讀,吃果子也該拜樹頭。 不可諱言,服務期限未到即離開崗位,為自己的前途打算,難免讓人有落跑的不良印象,縱然賺進金山銀礦,總不是好現象。為人最基本的原則即是誠信,有始有終才是根本之道。縱使讓人失望的醫保生有之,但大部分醫生,不但戮力以赴、每天穿梭在醫院的各科室,以服務病患為己任,甚而有好幾位醫生,合約期滿後,他們非僅沒有離開醫院,數十年來還以醫院為家,為鄉親的健康把關,雖然與先前離職者相互比較,他們顯然賺得太少了,但並沒因此而澆息他們服務病患的熱忱,鄉親理應為這些願意留在島鄉懸壺濟世的醫生按一個讚。 醫保生與政府簽約,能遵守規定,這是好的示範與態度,而一個沒有誠信的人,立下再多的合約,亦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當有人為了自身的前途,而做了不良示範,他們可曾想過,失去的「誠」與「信」則非能用金錢換取來的,所謂「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不無它的道理。
-
宋怡明和他的金門研究
《冷戰下的金門》(臺大出版中心,預計2016年下半年出版)這本專書的英文原版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現任費正清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主任的宋怡明(Michael Szonyi)在2008年所出版的學術著作。事隔多年,中文譯本問世,終於可以讓中文讀者通過他的細膩觀察及精闢分析來了解關於金門的冷戰歷史。 2001年9月,在清華大學名譽教授王秋桂的召集下,於金門召開了「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金門有史以來第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王秋桂教授邀集了不少具有學術聲望的國外學者與會。這是宋怡明第一次到訪金門,並發表了他當時關心的福州宗族之論文。我當時任教於金門技術學院(金門大學前身),也參加了這次的會議。正值活動結束時,紐約發生了「911事件」,接下來一個禮拜,各地飛機停擺。這群學者「被迫」留在島上,進退維谷,宋怡明就是其中一位。在瀰漫著不安的氛圍下,作為東道主的我,為大家安排了田野考察,細細地走訪戰火已經遠離的金門的歷史文化遺產,從宗族村落、華僑洋樓到戰地景觀。透過這個意外的假期,大家對金門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到情勢明朗、大家重新安排機位返回之後,過不了多久,我就收到宋怡明的電郵,他告訴我他對金門的冷戰歷史非常感興趣,希望來年暑假能夠再來,請我協助一些田野調查的工作。我表示歡迎,並期待合作研究的開展。於是,接下來的幾年間,宋怡明經常利用假期或研究休假,長時間在金門島上進行文獻收集、口述訪談、田野觀察。他善於思考發問,待人真誠親切,華語說得極好,加上高粱酒量絕佳,具備了所有田野調查的優越能力,不多久島上居民也就似乎不把他當成「老外」,而是一位常常穿著T恤、短褲及涼鞋,走訪鄉間的「自己人」。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就在他成書之後,大約二、三年才能到訪金門的情況下,有一次,事隔多年他來到後浦武廟對面的冰果室,坐下來吃刨冰,店中的阿嬤像是對著久未歸鄉的遊子說:「你回來了喔。」而對那位阿嬤來說,宋怡明在島上活躍的那幾年,也彷彿昨日般的清晰。 在那段共同研究的時光中,我們經常討論一些理論觀點,分享一些田野資料。宋怡明的研究視角與執著精神,令我十分佩服。我記得很清楚,2005年夏天我意外找到一大批以塑膠袋裝著、堆放於烈嶼鄉公所的民防檔案,本來一如其他鄉鎮公所準備要棄置了,時任公所課長、我的學生邊金靜告訴我能否協助整理,使之成為文化館與鄉史館的展示資料,我和翁沂杰助理一方面分類整理、掃描建檔,一方面通知太平洋彼岸的宋怡明。他得知後立刻安排行程,飛過來金門一起整理、閱讀檔案。這些資料被充分地運用在這本書的主題討論之中。 事實上,19世紀後半到20世紀的金門,歷經了極為戲劇性的歷史轉折,也使金門這個地域社會與區域發展、國族歷史、國際地緣政治有著高度的關聯。冷戰史的研究,宋怡明教授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型,但也揭示了更多研究的可能性。我認為金門學的重點仍應聚焦於戰地社會的研究,方能與閩南文化圈的其他區域有所區隔,也才能形塑金門的特色。
-
謙讓
如果要選一個中文字,代表國人現階段的生活現象,我會選「爭」字。這是觀察,也是近幾年來的親身經歷。 趕時間,十字路口搶紅燈,爭著過馬路。搭火車,我們在車上的乘客還沒下完,月臺上要搭車的人就爭著擠上車。駕駛人爭停車位,影視明星爭排名,巨商富賈爭致詞順位,職場爭表現,官場爭升遷,情場爭風吃醋,商場爭名奪利。爭、爭、爭,爭先恐後、爭奇鬥妍、爭強好勝、爭個你死我活……。爭破了頭,不就這麼一生嘛? 見多了「爭」引發的亂象,教人感到疲倦而生厭;便殷殷渴望「謙讓」。許慎《說文解字》「謙,敬也。從言,兼聲。」言為心聲,言語不自滿,有而不居,恭敬推讓,人以謙退自處,故相遇而互敬重。「讓,以言相詰責。從言,襄聲。」人若懂得謙遜禮讓,必然處處受人歡迎,事事得天助而更加蒙福。 謙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有德行的人,應該自甘卑下,克己養謙,以「謙」來約束自己。此卦闡述天道,說凡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凡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善知識如此教導,一個人若得福,必定有福的根苗;這根苗正是謙讓。真正的謙讓是發於心而行於外,不是靠表面上做做樣子;也不僅僅是基於禮貌,而應該出於內心的真情至性。知道自己不足,所以甘為人下,從別人長處中學習請益,提升自己,更臻美善;這才是謙讓的真實本質。 談到這兒,忽憶起中國安徽省桐城市一處歷史名勝「六尺巷」的故事。相傳清代康熙年間宰相暨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他的府邸與吳宅為鄰,兩戶人家中間,有一長條形隙地,屬張家所有,這是張家進出往來的通道。有一天,吳氏修建房屋,欲佔用兩家之間的公共隙地,完全不考慮這麼做,會影響張家人的正常出入。就因院牆問題與鄰居吳氏發生爭執,張英家僕不服,告上縣衙,但是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無法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寄書京城奉告此事。張英展閱家書,隨即在家書上題詩一首後回擲。詩句如下: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僕收到張英回信,豁然開朗,於是決定自行退讓三尺,吳家見張英雖當朝權臣,位高權重,卻不恃權欺人、反能謙和禮讓,深受感動,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於是張、吳兩家之間,就空出一條寬六尺、長百米有餘的巷道,這就是「六尺巷」的由來。 後來,康熙皇帝聽聞此事,遂敕立牌坊以彰謙讓之德。據《桐城縣誌》記載,張英次子張廷玉為康熙朝進士,居官五十多年,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乾隆朝晉三等伯、加太保。張廷玉長子和次子,亦官至內閣學士,四子官拜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張家一門數代高官厚祿,應說是得益於清廉的家風,得益於以謙讓留名的「六尺巷」。 美善遺風不遠,吾等當以此為志,謙讓為懷,則自身之福,家國之福。
-
見證詹皇的傳奇
人稱「小皇帝」的美國職籃巨星LeBrown James,是世界籃壇呼風喚雨的傳奇人物。我以近四十年美國職籃球迷,來聊聊當下這號話題不斷的人物,為茶餘飯後帶來些娛樂,也為人生調點味。 之所成為傳奇人物,原因之一,往往要不斷製造話題和掀起議論的波濤,更要創造奇蹟,或打破紀錄。總冠軍系列戰,歷史上三十二次裡,從沒有一隊能從一比三落後的頹勢逆轉。但是今年詹姆士做到了,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甚至連自己都無法再創的紀錄。 我相信當勝利來臨的那一剎那,他倒地狂泣,原因是喜悅,是夢想實現,是連自己都不敢置信等情緒的錯綜。世上許多觀眾,跟我一樣,至今仍沉醉在不可思議中,從心底仍會傳來陣陣的疑惑:「這怎麼可能?真的沒看錯嗎?」 「小皇帝」的淚水,道出他跟你我一樣是平凡人,有血有肉,也有感性。球場上的流血流汗,尚易忍;球場下遭各界批評(如:開除教練;交易球員;球員間的不合等),忍辱負重,最是煎熬、折騰。 他說到做到:為克里夫蘭市奪取一座NBA總冠軍的獎盃,但這是忍受千辛萬苦,冷言冷語,許多質疑與挫敗,甚至羞辱之後所得到的結果。「小皇帝」的奮戰精神,身心的煎熬,都給世人上了最勵志、最振奮的一課。 數年前,他以自由球員加入邁阿密熱火隊,與Wade和Bosh組成三巨頭,贏過兩座總冠軍。當年克里夫蘭騎士隊的粉絲恨他入骨,當街焚燒他的球衣。而兩年前他再以自由球員重返騎士隊。拿得起放得下,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然決然的魄力啊!這只有傳奇人物的個性才做得到吧! 「小皇帝」是戀舊的,與高中同學結婚,生了三個小孩,看他一手捧冠軍杯,一手抱著小女兒,就知道他多愛家和家人了。他是母親單親家庭撫養長大,母子的情感好到令人感動。他對生長的克里夫蘭市,也懷有深厚的情感。當年選秀回到故鄉,而今為故鄉贏得最高榮耀,他還支付故鄉一千多名年輕人上大學,證明他不忘本與濟弱的美德。 我們且看「小皇帝」下一個欲求的目標是什麼,為克里夫蘭騎士衛冕?或再贏得更多的冠軍獎盃?他的價值,除了自己優異,還能連動其他球員超越自己,共同提升籃球水準。 有人常將「小皇帝」和喬丹相較。用多項客觀的尺度衡量,「小皇帝」應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他還有機會創造更多令人傻眼的奇蹟,只要他繼續為自己尋找激勵自己的目標,外界也給他壓力和刺激,才可能擦出更轟烈的火花。「英雄造時勢」,固然有理,但「時勢造英雄」,更能創造奇蹟。能從這位巨星,親眼見證籃壇的奇蹟,欣賞人類身心所能發揮的極致,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
感動力
一首有著美麗旋律和有意義歌詞的歌曲,會令人蕩氣迴腸,餘音繞樑;一場發人深省,啟迪思維的演講令人記憶猶新,深植腦海;一部浪漫曲折,感人肺腑的愛情影片令人熱淚盈眶,不能自己;一場高潮迭起,你來我往,難分勝負的球賽,令人津津樂道,難以忘懷。是什麼造成生命最深最底層的悸動和衝擊,讓現代人在文明的面具和商業化重重的包裝下,展露那最原始的情感和本相,這莫過於現代人強調的競爭力之外的,另一種優勢力量-感動力。 現代觀光業流行故事行銷,一項產品背後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就驅動消費者掏出荷包裡的錢,面無吝色地大方購買,這是感動力的價值提昇了價格。記得孩子小時候,常在暑假帶他們到台灣自助旅遊,有一年透過師大學長的介紹,遠赴中部的東勢林場住進小木屋,也在林場裡品嚐一些罕見的山產,當廚房端出了當地風味菜-炸蜂蛹,說實在的望那盤油炸的蟲屍,雖然個人還有勇氣一試,但要說服還在國小階段的孩子動筷去夾那有點焦黑的死蟲蟲,還真有點難度,於是我只有發揮創意,運用當時著名動畫片中的劇情來感動孩子,特別運用獅子王辛巴的爸爸木沙法,在說服小獅子王辛巴去吃那難下嚥的蟲蟲的對話:「脆脆的!口感十足!」,孩子們在我靈活使用動畫電影劇情的感動力,嚥下那不中看但中吃的炸蜂蛹,後來竟覺得美味可口而以後津津樂道,成為我家孩子童年難忘的「故事」。 另外一次也是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帶他們去拜訪桃園一個教會的朋友,他很耐心地開了四、五小時的遠路,跋涉了蜿蜒陟峭的山路,終於去到拉拉山著名的方舟教會,但後來發現太過荒郊野外,有些不便,於是就決定原車下山去住朋友家,但因時已天黑,眾人都饑腸轆轆,於是就找了家山上的小吃店吃晚餐,山上也沒有什麼佳餚美食,倒是點了幾道家常小菜,特別是高山高麗菜,因地處高海拔,種植的青菜特別清脆香甜,當天晚上點了兩盤才滿足了眾人的口腹之慾,連平常一根青菜都不吃的老三,都大快朵頤。後來下山之後,大家一提起這段往事都記憶猶新,以後老三只要炒高麗菜,說道:「來吃拉拉山的高麗菜。」,就不用擔心他不吃,感動力竟能改變人的飲食習慣。 今天我們的社會需要感動力,沒有感動力,公部門的公務員只會開官腔、擺官架子,沒有公僕的服務精神;沒有感動力,百貨公司的櫃台小姐只有目無表情冷漠而行禮如儀的招呼,無法吸引客人的購買欲;沒有感動力,政府部門只有被動地應付民眾需求,施政無法讓民有感,也就難以有高滿意度;回到教育和教學;沒有感動力難以讓學生產生學習熱情和自發學習,沒有熱血熱情的教師,也就沒有翻轉教育和達成教育願景的可能,感動力真是最強的武器和競爭力。
-
訪雪樓
雪樓是詩人洛夫、陳瓊芳夫婦溫哥華的居所,是詩人為自己住所取的名字。瓊芳老師是我唸國小低年級時的導師。一回,我們談到機緣的奇妙,在彈丸之地金門的師生緣,沒想到數十年後又遠在數千公里外,地球另一端相遇。 不久前,老師打電話來說,年紀越來越大,買菜購物皆須開車越來越感不便。又前一陣子受了一點風寒,身體有些不適,後來做了健康檢查,一切都好。接著說,打算於年底回流,讓我頗感驚訝!先前沒聽老師提起這事。更讓人驚訝的,返台後,可能會定居金門! 隔兩天,我開車過去探望洛老及老師,與他們閒話家常。進入屋內,人還沒坐定,老師又是泡茶,又是忙著她的烹飪絕活─煎蔥油餅。老師的蔥油餅酥脆好吃,在洛老往來酬酢的文友間享有盛名,此地的華文報紙還曾為文報導。 我順便帶去一本散文集,我的新書「海水藍藍」請洛老及老師指教,沒想到洛老回贈了一本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的精裝書「天涯美學」,內容包含洛老的書法及詩文,這真是一樁名符其實的「拋磚引玉」。隔著面向後院的大片玻璃窗,我們坐著喝茶聊天。後院綠油油的草地,矗立著數棵大樹,圍籬邊一大叢繡球花正恣意地開著紫紅色花朵。我們悠閒談著話,突然,發現兩隻浣熊在院子掘土、漫步、尋找食物。老師催促洛老及我趕快拍照。洛老拿了一台平板電腦,我則取出手機,我們放輕腳步走入院子邊。兩隻小浣熊,跟以往我在路上見到胖嘟嘟的大浣熊體態小很多。我們保持距離拍照,牠們繼續四處漫步一點也不受影響。院子有一棵果樹,此刻,長滿纍纍黃色果子,老師說,是一棵黃色李子樹。 幾次訪雪樓,每回,洛老都是過來寒暄,講一會話,便回二樓書房去了,老師與我則繼續天南地北閒聊說笑。據我的觀察,洛老是把握時光專注創作的。聽我這麼一說,老師說:「是啊!每天早上我們出去走半小時的路,回來我打了胡蘿蔔、芹菜等果菜汁喝,洛老又吃些麵包便回書房去了,一直到我忙好中餐叫他下樓吃飯。有時,他正在忙,被我頻頻催叫得有些煩;有時,我就將他的中餐安排擺放餐桌上,逕至睡我的午覺去。」洛老已是九十歲左右的長者,還如此勤奮,其創作不懈的精神,令人欽佩。 離開時,還讓老師餽贈了黃色李子。路上,想到洛老將回流定居金門,對故鄉詩文提升將有啟迪作用。
-
巴黎地鐵的魔髮師
抵達巴黎第一天,我對自己說,從此就在歐洲定居下來吧。為這目標夢想,我得努力抽長嫩芽,像一棵樹站在春風裡,伸長手臂,擁抱陽光,讓自己日日茁壯,每一根枝枒都有志繁衍一片綠蔭,心香裊裊釋出。 長居巴黎的家人,在千羽和我抵達的第一天,便帶我們走向巴黎一區又一區,看建築、說歷史、走向龐畢度、穿梭各景點、品嚐美酒、咖啡、美食,接續的生活安排,隨著行腳越走越遠,將越形豐富多彩。我發現「浪漫之都」很快撩動我多元創作的雄心,美景一路拍攝下來,詩意不斷彈跳飛躍,抵達巴黎,展開全新的生活,每天搭地鐵進出,是我極歡喜興奮的時刻,因為車廂裡有各種族、膚色的人群,讓我看得驚艷連連,他們的穿著打扮各具民族風,尤其黑皮膚族群的頂上「魔髮」更讓人讚嘆,他們別緻的髮型,是地鐵車廂裡極美麗的風景,那編織成各種圖案、各具風采的髮辮,不管是挽在頭頂或披在肩上,都充滿多彩燦爛的設計風。欣賞這些別緻的「魔髮」,讓我每日搭地鐵都心花怒放。 家人居所的斜對面,有一棵四層樓高的大樹,我每天看見它都滿心歡喜,一條微緩的斜坡,走著走著,回首一望,總有清幽雅致進駐心頭。進出家門,走向地鐵站沿途的各式餐廳、日日飄香的咖啡館、各具特色的店家,都充滿迷人風情。為了讓千羽和我認識「真正的巴黎」,家人特別帶我們走向「美好時代」留下的歷史建築群,因為生活重心擺在創作上,環繞生活的香氣與色彩特別濃郁,詩情畫意在巴黎這座城市隨處可見,我採用自然融入的方式,細細感受週遭的一切,將驚奇萃取成為生命的養分。 七月的巴黎,晚上九點天色還是亮的,我們看完一場電影走到河邊,學當地人把雙腳泡河水裡納涼,個把鐘頭後天色才暗下來,我拍下彩色的河水倒影,讓美麗的巴黎夜景在我心頭盪漾。 位在巴黎市中心繁華商場樓上的圖書館,靜謐優雅,我們帶著ipad和筆電到圖書館寫稿,寫累了,就近在商場用餐、喝咖啡,再回頭到圖書館繼續寫稿,完稿之後還可走進商場裡的電影院,犒賞自己一場好電影。這樣的生活飄散著獨特的香氣,十分適合轉化成詩,用來提煉生活,一路紀實完成我的多元創作計畫。 抵達巴黎,展開全新的生活,創作者潛藏的特質與自我抉擇之路,一切順勢繁衍成漫漫行旅,我相信「浪漫之都」每一個日子都帶有花朵的芬芳,但香精需要靠自己提煉,包括巴黎地鐵的魔髮師,那頂上的髮辮,每一條髮絲莫不也是歲月的凝練,擁抱著青春,不斷延續生命的根鬚,綻放一抹異香。
-
閒談世說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所撰,記東漢至東晉間的軼事瑣語。主要反映了當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當政者的情況,呈現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後人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及政治社會環境,更清楚地見識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之所以特出,應自其背景與目的切入。自東漢光武帝高標「表彰氣節」以來,透過鄉里舉才。流風所及,到了東漢末年,許劭的「汝南月旦評」,為世所津津樂道。可見品評人物,已成為一股時代風氣。而士族、門閥也因此而逐漸形成。此對其後約四百年間的魏晉南北朝,雖然在政治上,以軍閥當政為主之朝代更迭迅速,但各代國君,無不想拉攏這些士族為其所用。 然而由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司馬氏與竹林七賢間的緊張與矛盾關係,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身處此間的士族們,往往在恪守儒家名教、追求釋、道所的心靈自由間,面臨逃避與掙扎。劉義慶雖然身為皇親國戚,而非士族出身,然而一來生性謹慎;二來目睹劉宋政爭之慘烈,身在此講究言談容止,好尚清談、品評標榜的時代之中,以自身「雅好文學」,召集門下學士,編撰以品評人物為主的《世說新語》,自是逃避現實政爭的解脫之道。 《世說新語》全書立意在反映一個凡事可「品」的時代風氣,士人以能「品」分高下。即由於這種「品評」意識高度崛起,由好的一面看,將中國文化推向更為雅緻的講究與追求。例如「言語」類中載謝安「白雪紛紛何所似」之問,謝朗「灑鹽空中差可擬」,與謝道蘊「未若柳絮因風起」之答,顯現出當代士族生活美學與審美品味。顛覆了我們對魏晉士族嚴守禮法、重視位階的刻板印象,使我們看到了長官、部屬間的人情之美。 魏晉尚美,男子美姿儀,尚服食丹藥與敷粉。「容止」篇中載:何晏美姿儀而至白,魏文帝疑其敷粉。趁著盛夏,故意請他吃熱湯麵,使他滿頭大汗,不得不以身上的紅衣服拭汗,沒想到卻反而因此使得皮膚更為光亮潔白!「捷悟」篇中記載楊修與曹操因曹娥碑上的「絕妙好辭」之較,有「乃覺三十里」之憾,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正由於《世說新語》記事簡潔而精采,記人則生動而集中,往往在簡短的記敘中,即能將東漢迄魏晉文士之神情氣度、精神樣貌勾勒出來,令後世讀來如見其人、如見其事,因此唐代史官修《晉史》,采其事入史達三百多則,可見唐代史家已將它視為「實錄」。讀者應由書中所記載的小故事,去發掘作者所隱含其中所欲傳達的精神樣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采。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更成為一部廣受推薦之課外讀物,其來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