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海洋之歌
「我能走出一個時代投下的陰影,但很難走出一個時代留下的憂傷。」這是俄國流亡作家蒲寧,獲得諾貝爾獎時的感言;這份陰影和憂傷,似乎也隱藏在許多金門人的血液之中。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故事,談起生活的艱苦、戰爭的恐怖、流離的滄桑以及生死線上的掙扎,果真不存在任何快樂的記憶。隻身走過曾經屍橫遍野的戰場、地雷警示標誌上觸目驚心的骷髏頭,是多少人童年的夢魘。這些極深層的情感,在金門藝術工作者的作品裡,總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有人說我的繪畫很blue,但它忠實反映現在的我,我彷彿被許多看不見的枷鎖綑綁著,正努力想要掙脫。」一位旅台畫家的告白,時時縈繞在我的心頭。 翻開世界史,20世紀的三大災難-猶太大屠殺、廣島長崎原子彈、南京大屠殺,死傷無以計數;一部中國近代史,自抗戰到國共內戰,到1949大遷徙,流離失所者超過1億人。當人們遭遇巨大悲痛之後,面對這般無情的歷史,難免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謂傷痕文學、傷痕藝術,泰半在那樣的時空下產生。然而,歷史的最大生命力,在於大浪淘沙,如何揮別過去,迎向新生,才是真正豁達的歷史觀。 年輕時住在陽明山下,內心澎湃的,卻是對大海的嚮往。海景變化無常,無論日出或日落,艷陽或陰雨,漲潮或退潮,巨浪或無波,海,總展現其最大的包容,把所有看似的衝突與對立,全部溫柔地收納其中,坦然而健康的流動不歇。 坦然是一種胸懷,把自己放在天地之間,我們將發現世間的許多缺憾和不幸,絕不是單一事件或人所造成,而是源於許多細微複雜的關係,以及無法抗拒的諸多因素,坦然接受逆境,才能獲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真正自由。 今年五月加拿大亞伯達省森林大火,失火面積超過1萬公頃,上千棟房屋毀之一炬,小鎮瞬間成為廢墟。政府大聲疾呼「趕快逃命!」民眾被迫收拾細軟,展開十萬人大逃亡行動。在逃亡的過程中,人員車輛依序排隊,不爭先、不搶道,一切井然有序,沿途並有人供應石油、食物、貓砂、狗糧。面對一夜之間失去所有,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乘機發國難財,當地媒體報導「在災難面前,加拿大人沒有過度驚慌,他們沒有把自己的需求置於其他人之上。」 最令我感動的,是近幾年國際石油業表現不佳,以生產石油為主的亞伯達省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屢創新高。遭此劫難,居民卻能謹守秩序,互相幫助、互相安慰,沒有發生任何偷竊或搶奪的行為;這些善良美好的人性展現,鼓舞我們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大陸流亡作家劉再復說:「我的眼睛的成長,就是越來越看清這個世界,並被這個世界所激動。」他最終獲得的信念是:歷史厚愛著漂流的生命,放逐的流亡者,卻因此走進了世界的深處! 世界的深處是愛,這份愛,也蘊藏在人性的最深處,它能帶領我們走向廣闊無邊、溫暖無比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與海一同歡唱:「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我不禁又想起我的畫家朋友,不知他是否已把自己身上那些看不見的枷鎖,留在浯島家鄉,還給無所不包的海洋。
-
流轉智慧
端午過畢業季接著到,蟬聲歌聲恭喜聲齊鳴。小學到學碩士,大小校園隨火紅花顏燦爛一路展開。證書獎狀,胸前是花束,背包滿滿祝福,家長學子都說,終於畢業了,熬了許多年。學習中的書一箱箱一袋袋整理出來,考卷作業筆記本全部回收,彷彿影片中畢業生丟擲黑色畢業帽一樣,讀書暫停。 名校名人的畢業演講稿不斷貼上網轉分享,畢業後人生規劃、管理自己的健康、閱讀……,另方面浯島縣府推行的行動圖書館也正式開始。梅雨季畢業季如火如荼,一波波交替,點閱臉書和金門日報讓我有了些思惟。聖者,淨心為性是為信,聽聞思惟,啟發智慧。我們尋常人聽聞懶思惟,易入自我視框,道聽塗說,多數人聞風起舞,嘩眾取寵。從小我們入學校,受教育學習,為了增長智慧,這一切開始於讀書寫字,我們讀了大量學校課內書,卻漸漸遺落了課外書,我們每天翻閱臉書卻懶得翻讀課外書。智慧在知識學識上不斷增長,有了成績有了成就,偶爾回過頭來總感覺心有些空洞,我們可以解讀為心靈智慧的不足。日前見一則網路讚文,刑法大師呂秋遠給畢業生十個建議中之一:要看書,不只是臉書。每個月至少要看一本書,即使是小說也好。想想,我們一路學習成長中讀了多少課外書,我們閱讀課外書是不是隨著年齡學級越大越少,沒時間,課業重,考試比較重要,是自己思維還是家長給予的思維。我們的智慧是不是跟著流轉,是家庭教育、是學校師長、是社會價值觀。 雖說閱讀不分男女老幼,從小培養習慣卻是很重要,小時候閱讀習慣養成有賴家庭促成,學校教育,終究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閱讀負責。我很幸運,小時候家貧母親觀念「脫離貧窮方法就是讀書」,而我們為了逃避做家事也以讀書為由,雖不是正當觀念卻讓兄弟姊妹皆會閱讀,無論古今中外文史武俠小說漫畫,來者不拒,更慶幸二個住家附近就有圖書館。閱讀可以是孩子剛學走路當母親累到昏昏欲睡,就丟一些小人書給他翻撕,幼時是過動兒就往圖書館窩調整心性,暑假外婆家屋後金沙圖書館正好吹冷氣寫作業,作業可以懶寫看課外書卻欲罷不能。我們佔盡地利之便,但是有很多家庭很多學童,不能也無法隨心所欲,如今浯島縣府用行動圖書館來鼓勵島民閱讀,盼人人能共襄盛舉。 閱讀書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足可滋養心靈,啟發性靈,轉動思維模式,流轉既有智慧。國際風行推廣慢城慢活,人類年齡延長要學習如何老得優雅的智慧,家族社會轉型該如何活出自我不依賴子孫養老,大範圍的出走世界角落,小至家庭主婦在客廳廚房營造簡單富足的日常...這種種心念,不只是用教科書的知識,也需要大量自我閱讀。 趁著漫長暑假,人人窩著電玩,激發家長學童二廂煩躁心思,何不一起翻翻美麗的繪本或新世代的漫畫,也許讀幾行簡單不懂的新詩,閱讀一則小故事,那一天或許就會有點不一樣。閱讀不必優雅的角落,只要一書在手,就會開始轉動智慧。
-
再看「鯨騎士」
至少是第二次看「鯨騎士」這部影片了,第一次是在學校裡,輔導室向學生「性別平等宣導」的時候,為什麼會一看還想再看呢?因為看了之後心裡面會有一些省思與感動,也因為劇情有特殊的含義,因而我自己也找到它買了下來。 走進社福館,開始找尋看影片的地點,繞了一大圈後,走進視聽室,有點小間,布幕也不大,因而此刻的我自動的往前坐,但因為接下來有「長照」的長輩們要一起觀賞影片,所以我們等了一會兒才開始。 毛利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派凱亞」是騎著鯨魚帶領族人來到紐西蘭的濱海小村莊,代代相傳,酋長都是家中的長子來繼承。如今長子生下了一對龍鳳胎,但不幸的是男嬰夭折,妻子也因為難產而死亡,只留下女嬰「小派」,父親在雙重打擊之下離開家,小女嬰跟著祖父母生活。酋長覺得小派的誕生為部落帶來不幸,拒絕接受小派繼承衣缽,而奶奶不以為然,只知道她迫切需要愛。 改變需要時間,改變也需要勇氣,雖然祖父不願意接受事實,但小派的不放棄,一試再試,終究是有智慧,有實力的領導者,一個十一歲小女孩,憑藉著愛與勇氣,創造了傳奇,改變了老酋長的「性別刻板印象」,小派與鯨魚心靈相通,一聲聲呼喚,她知道鯨魚的「擱淺」是真的累了,她爺爺也累了,鯨魚需要安靜,爺爺也需要安靜,當大夥兒在海邊忙個不停時,只有小派出現才化解了危機,「危機就是轉機」,騎上鯨魚回到大海,其他的一隻隻跟著回歸,誰說小派不是繼承人?小派可是家中的「長女」,同樣能引領大家過生活啊! 小派經歷許多的不平、委屈、難過,慢慢的證明了「自己可以」,可以獨當一面,可以改變現狀,最後她總算能夠融化祖父的獨斷以及固執的「自以為是」,當然也重拾家庭的溫暖,過程是艱辛的,結果是甜美的,所有族人在小派的領導下「男女各有貢獻」。 回到現實,猶記得是民國九十二年左右吧!「性別平等法草案」三讀通過,在「性別平等」的驅使下,現代人的想法與做法有沒有比以前更進步呢?還是「重男輕女」依舊?看得到的,好像是有前進,在工作場合中,男、女都有機會成為領導者,但比例好像還有進步空間;回到家庭裡,多少人還為生個男孩子在努力?有,真的還有人保有這樣的老舊觀念,牢不可破,一個、二個、三個,就是要生一個男孩子來「傳宗接代」,可憐的人被這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所以有些人的名字被賦予「任務」,但男孩子不也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嗎? 看多了,聽多了社會的實際面,或許會體會到男生、女生都可以被期待,但他們不必然會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成長路上多少變化在那裡等待著,如果能有自己的一片天,那麼平安、健康就好。
-
如何為孩子選兒童劇
需不需要帶孩子去看兒童劇,還有怎樣選擇兒童劇,其實回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一次我在跟朋友討論說:「我們在對待我們孩子的生活上選擇最好的食物、最有機的食物,我們會害怕他們(她們)吃到一些轉基因或者是不好的食物。」「我們總是希望給我們孩子最好的東西,如果在精神層面上,我們又怎樣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選擇精神食糧?」 我之前寫過一句話:「當我們想說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總是希望我們教導他(她)的方式是適當的。」我們用盡了很多方法將這個真實社會、真實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情世故還有所謂的科技等等,我們想要一一地教給我們的孩子。可是我們又常常說什麼樣才是最好的方式呢?可能我們會透過敘述、透過圖片、透過語言、透過一些不同的形式,後來發現其實最好的方式是:講一百遍不如演一遍給小朋友看。 這其實不只是單指到兒童劇裡面所謂的寓教於樂,而是因為孩子在透過接觸兒童劇的時候,他(她)們看到劇中人物的過程。幾乎所有兒童劇,孩子都會透過劇中的主要角色,然後跟著他(她)去遊歷這個故事。所以我們常說如果你在開演的前五分鐘不能夠吸引孩子,把孩子帶進去的話,其實就是一個失敗的兒童劇。 我們的孩子都是非常厲害的,他(她)會跟著這個劇中的角色去體驗他(她)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故事。透過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換位思考,他(她)可以有同理心。它可以培養孩子透過戲的觀察力,然後甚至他(她)的模仿,還有就是看完戲以後他(她)的思考,或者是說他(她)跟家長會做的一些提問。我想這些其實是透過兒童劇的接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全面的學習和吸收。所以,不應該是狹義的界定所謂好或不好,或者是要看還是不要看。因為我覺得好的兒童劇一定會讓孩子有所觸動,它不只帶來娛樂,還會讓孩子在想法上或者在思考上面會有所觸動。然後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可能,他(她)會去思考,或者他(她)會提出來跟家長討論。 我認為所謂的好的兒童劇,第一,是它能受到孩子們的喜歡;第二,它不誤導孩子,就是裡面的內容是真的很嚴格檢查過,或者說對孩子是很有想像力的啟發,或者其他方面的啟發,不會誤導孩子;第三,它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是個給予孩子傳遞好的價值觀和好的信念的。 我覺得家長要多花點心思,在你要帶孩子去看兒童劇之前,好好地先看一下你是買的這個票是什麼內容,然後好好地去研究一下,關注一下出品的這個公司,看看他們之前的一些作品口碑如何。家長在把關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段,還有他(她)的認知水準,還有個別發展的差異。比如說我們設定三歲以上可以看,可是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兩歲半或者兩歲,他(她)適合進來看嗎?這個時候我就告訴家長,孩子的個別差異只有家長是最清楚的。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的專注力、穩定性OK,或者說他(她)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看戲,他(她)經常在看戲,那可能就不受這個所謂的三歲或三歲以上的限制。因為孩子的個別差異是真的很不同。我的戲裡面常常有四五歲來的還坐不住,可是有的兩歲多或者兩歲,他(她)可以從頭看到尾,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性。
-
論目前學校兼行政教師問題
目前國中小學每逢期末暑假前之際,常有兼職工作之異動或找不到適任人選的困擾。若以人事單位調查教師兼職工作之志願序觀之,教師往往先以導師,其次是專任教師,留下行政職務乏人問津,需要校長或主任逐一邀請、拜託,終或默許後,卻有會在一兩年後即以個人生規劃、工作太過勞累和身體健康為由,要求卸下兼職的行政工作。尤其國中小教師薪資納入課徵綜所稅實施後更為嚴重,甚至有「重導師、輕行政」的口吻;或說兼職行政加給不足,對日愈校園民主的社會氛圍下,兼任行政組長、主管面臨的挑戰和工作負荷,不僅在量的增加,更帶來繁重的質性要求,這現象的背後,在在凸顯現有薪資結構、職務加給面臨挑戰、工作勞逸不均、非關教學的額外業務太多。平常例行的繁重行政工作外,寒暑假還要上班,導致留下給予家庭的時間和個人休閒和進修學習的時間有限、甚至闕如,造成教師無意兼任行政的因素之一,也締造校長年年培育行政尖兵,卻年年苦於欠缺戰場的雄兵,以展現辦學企圖、營造優質辦學品質的窘境。 人性總是好逸惡勞的,錢多事少離家近這是大部人在職場上追求的工作價值之一,那些所謂「犧牲奉獻,無悔付出」已不再是這世代教師工作的圭臬,但當個人主義當道時,教師們想到的不再是學校學體的發展,而是個人的需求和家庭因素,才會造成兼職行政教師難覓的困境,這是一個現實面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困境?個人以為應拉開兼行政教師和導師的職務加給,當然薪支不是誘導教師願意兼行政的絕對因素,但從課稅之後導師加給由二千元提高到三千元,而兼行政人員的職務加給卻一毛錢也沒增加,這就會讓我們感受到政府當局「重導師,輕行政」的氛圍。導師負責一個班的班級經營和事務,當然很辛苦!但是兼行政教師呢?除了要處理全校班級的學生事務、上級機關和長官的交辦事項、各種專案的計畫、執行和結案的時效壓力;還要與上司和基層教師的上下溝通、和別處組的橫向溝通、肩負教學的責任,無論工時和工作壓力絕對高於導師,因此提高職務加給也是應該的。 當然提高職務加給這涉及國家的財政問題,可能緩不濟急,對那些有能力卻無意走教育行政路線的老師可能也產生不了誘因,而在目前校園已逐走向民主和教師自主性高的情況下,依據各校的組織文化和氛圍訂定教師兼行政與導師遴聘辦法,也不失為解決兼行政教師難覓的方法。而且為了學校辦學的永續經營,兼職主任和組長都應該建立任期制,例如:主任一任二或三年,組長一任兩年,任滿之後可轉任其他職務或休息當專任教師,人事穩定,才能讓辦學永續。累的工作輪流作,也才能使學校工作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當然這絕非萬靈丹,兼行政教師的安排仍須適才適所,人才擺對位置很重要,因為「人對事就對」。 總之,學校兼行政人員的問題,不僅教育當局須正視並配套解決,也有賴學校端訂定可長可久的遊戲規則並加以落實,學校人事公平穩定和諧,才有利於辦學目標和願景的達成。
-
金門族群融合的預防針
近日新聞:一位洪姓女子辱罵一位榮民老伯伯,語涉族群對立,掀起社會紛紛議論。細心的觀眾,應知此事件起因於一段漸被掩蓋的雙方激烈吵架。洪女當時在氣頭上,本無意羞辱老榮民或挑起族群對立。希望此新聞能早些落幕,讓社會回歸平靜。 此新聞提供我們反省的機會。國內藍綠統獨的對立,背後很大的因素源自族群對立,即本省籍與外省籍的心結。如何化解省籍情結,是我們這一代的功課。立法應只是治標的消極作為。讓時間去淡化或解決爭議和糾結,是另個辦法。天底下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來換取空間和實質的生活條件的。不過,在時間的洪流裡,也要有正確與有效的做法,例如從教育入手。 從洪姓女子的新聞事件,我們正好藉機檢視一下金門未來可能面臨的族群融合問題,將此條新聞由負面轉向正面。 回顧往昔農業時代的金門,島上的居民幾由大陸來金定居,說共同的話,生活與文化也相當契合。族群的一致性與單純性,讓金門長治久安好一陣子。近年,金門的族群起了量與質的變化。金門的「原住民」雖仍佔大多數,但「新住民」卻綿綿不斷湧進,久而久之,就可能浮現族群融合的問題。 金門需要也歡迎「新金門人」,經由婚姻、遷居、工作、求學、旅遊等途徑,注入金門人口的新血。居於「能容乃大」的原理,我們不斷吸納新人口,是正確的指向。然要讓島上的居民安居樂業,我們有責任讓不同族群與文化的人民,享受和平與安定。 教育是開啟族群融合大門的一把鑰匙。教育最主要是語言的學習,尤指聯姻加入的外籍新娘。語言是族群融合的一塊基石,能使用共通的中文,作為溝通的工具,任何摩擦自易溝通化解。語言的習得,需長時期培育與應用,我們應明訂外籍配偶語言學習的規定,這是文化「同化」(assimilation)最有效的預防針。此外,平時社區與鄰里舉辦的各種聯誼與社交活動,也是促進族群融合的潤滑劑。 我們最樂見的畫面是:不同族群與文化的新舊居民,能和平共處於金門島上,共謀未來的出路。這憑藉的是,彼此相互尊重與包容。我們一面要尊重個別文化差異,另一面要共同促升文化與生活的品味。族群融合最耐人尋味的一環是:大家雖擁有不同的過去,卻可以懷抱共同的未來。 時下的金門,應不致出現如洪女子族群大吵大鬧的場面,當然在未來我們也不願見到類似的火爆場面。防微杜漸的辦法,要在長遠的視野裡,拿出族群融合的有效對策,教育功能應有立法撐腰,做長遠的紮根,才能期望綿延不絕的新居民注入金門族群的熔爐時,島上的所有居民均能維持高度融洽的關係,共享得來不易的和氣與和諧。
-
從浪漫微醺出發
遠行,應該帶著浪漫微醺的心情出發,讓旅痕累積生命的豐華,讓春天的腳印旖旎成花。因為要住在家人位在巴黎的居所,我自然特別關注這座被美譽為「浪漫之都」的城市。巴黎的浪漫,有各種解讀,巴黎是否浪漫,也因人而異。對我而言,能夠走向它、靠近它、貼近它,與家人在異國的一座城市共同生活,巴黎不僅是浪漫而已,它還讓我醺醺然,內心充滿狂喜。 有人來巴黎,是為了追求時尚生活,但這離我非常遙遠,有人說巴黎「浪漫到殘酷」,這我不太理解。有的旅人來到巴黎,竟然得了一種罕見疾病,稱作Stendhal syndrome(司湯達綜合症),這也超出我的想像範圍。巴黎在我眼中的「浪漫」定義,是它有無數傲人的美術館、博物館,不管任何膚色、種族的人,都可以走向它,一窺藝術殿堂之美。 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來巴黎尋找靈感,看著城市環境的聲、光、影結合得十分優雅和諧,得到重要的啟發,是一種浪漫;走過塞納河,從左岸到右岸,體會大都會生活得不斷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擺盪、掙扎,摸索的過程也是一種浪漫;被香頌牽引,或被一首「老靈魂」的歌帶進迷離情境,沉浸其中而忘記身處何處,是一種浪漫;被不同年代的物件召喚,被吸入另一個時空,陷落而不自覺,也是一種浪漫。來到巴黎,能夠熱愛生活,感受時尚、美麗、與歷史結合的魅力,穿梭在不同風格的建築群裡,傾聽古蹟說故事,也是一種浪漫。 浪漫,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生活的背後,存在各種可能,為了走向更多歐洲國家,法國家人努力規畫出最精省的配套,在安排諸多旅程動線外,又新增了Brittany (布列塔尼)的行程。我調閱各種地圖,搜尋資訊時,被一張從空中俯瞰的照片深深吸引。Mont Saint Michel(聖米歇爾山)這座花崗岩體的島嶼,漲潮時才成為島。它的潮差超過15米,萬馬奔騰的壯闊畫面,讓我對Mont Saint Michel迷情不已,做完它的主題功課,接著我又延伸去看「法國世界遺產」,其世界遺產總數高達41處,包含自然遺產3處、文化遺產37處、雙重遺產1處,我一一看完。接著又調閱Saint Malo的地圖與資料,一邊想像一座隔著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對,西元1532年才成為法國領土的半島,我走向它時,必然會嗅聞到英格蘭的氣息。那從英吉利海峽吹來的風,早先一步撩動我的心,而一座經歷、承載各種冒險故事的古城,歷史早已為它鑄下驚艷的色澤。當我讀到「玫瑰海岸」的迷人景緻時,不禁微笑,興起為它寫詩的念頭。 從巴黎出發,走向不同的國家,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歐洲。前行的路,也許會改變我往後的生活,但我相信靈活的心,會與所經之地產生良性互動。走向Bordeaux(波爾多)時,可以感受不管來自老藤或新藤的葡萄,其汁液經過橡木桶發酵帶出深邃的色與香。一座充滿酒香的城市,如何迎接不同年代的機遇和挑戰,Bordeaux會用一杯一杯的佳釀,告訴世人最芬芳的故事。我讀著一座一座的酒莊,感覺飄飄然,在詩意催迷下,我走向冰箱,把一瓶紅酒的軟木塞拉出,給自己倒了一杯葡萄酒,一邊品酩一邊去看酒瓶上的貼條,它來自法國一座古堡。因為多讀了一些酒莊的故事,我感覺葡萄酒越喝越美,很快酒瓶便空了。 繼續延伸閱讀,我走向蔚藍海岸,想起喜歡的法國電影,那讓人難忘的經典鏡頭,就像迷人的詩。在陽光燦爛的地中海,生命能量顯得特別旺盛,那深深搖盪、隱隱流動的光與影,每一片都充滿靈思,催促我把它們網羅入詩。每次寫詩時,抓不到精準的字根,我會留下一處空白,喝一點酒,讓一陣風帶我搖擺舞動,讓身體變成音符,然後靜靜的等那神祕的字根靠近我,飄進空白的位置,一首詩遂有了歌。 沿著即將展開的歐洲行路線做功課,我常旋轉地球儀,陸地與海洋的功課,有時粗曠有時細膩,家人安排的旅程動線,每一條路都在鋪排延展未來。遠行,需要在腦海映現旖旎畫面,自己拼貼蒙太奇,打造浪漫詩意空間。他方,需要親自體驗,才會明白一個地方與自己的情緣。不管環境把人印出什麼模型,保持創作力,所經之地便都充滿驚奇,人生的際遇情緣,也會催發人的潛能,讓冬天快轉入春天。遠行,我將帶著浪漫微醺的心情出發,讓腳印長保春天的輕盈,旅痕過處,盛開一朵又一朵豐美的花!
-
翰墨兩岸情──記金門縣書法學會與北京中山書畫社書畫聯展
書畫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藝術,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積澱,在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形成它的重要地位,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文明。 今2016年(民國105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北京民革朝陽第七支部,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特邀請金門縣書法學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翰墨兩岸情」書畫聯展,以促進兩岸藝術家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也是大陸民主黨派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體現。回想2005年(民國94年)我率領金門縣寫作協會,曾與同安民革逸仙藝苑,舉行讀書會交流活動,開啟了兩岸相隔56年,首次舉辦兩岸文化交流的新頁。 5月22日金門縣書法學會成員,在理事長吳宗陵的領導下,由金門水頭碼頭搭「五緣輪」,到廈門五通,翌日再由廈門機場搭山東航空飛北京,投宿在北京市櫻花賓館。參與活動完備,27日才從北京機場搭廈門航空,飛回廈門,立即由五通碼頭搭「新金龍」返金。經過六天五夜愉快的行程,完成了一次成功圓滿的兩岸書畫交流活動,令我們懷念不已,意猶未盡,還想多留此日子與昔日同學們相聚歡樂。 感謝民革主委楊曉娟、民革承辦幹部曲萍,她是我們北京師大書法專業研究所的同學,所以額外對我們熱絡、<對外經貿大學>圖書館丁江紅老師、以及劉總、李書河、楊廣秀、楊萍等重要人士的關心接待與協助,讓我們有賓至如歸之感,處處備受禮遇,這次除書畫交流,也安排我們參觀經貿大學美麗的校園、中國美術館、北京市靖學齋--書法教學教室、流漓廠、潘家園,滿足我們欣賞及採購藝術文物、書畫書籍的購買慾,潘家園的書攤,既多又便宜,我買了榮獲國家圖書獎的《中國書法史》一套十本,原價人民幣350元的書,如今100元就可買到、《中國書法大字典》原價人民幣288元,也是100元可買到、其他像《董其昌、孫過庭、王鐸、米芾》等十餘本書法字帖,每本都賣10元,較一般書店便宜很多,所以大家大包小包地帶回家,我左腳在台北榮總開刀後,第一次出遠門,行動有點不便,我沉重的書都是隊友吳宗陵、徐心富、唐敏達幫提,就連從台灣來的知名方草大畫家,也老幫我提背包,真是感激不盡。 這次「翰墨兩岸情」書畫聯展,參加展出單位有:北京中山書畫社、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北京民革朝陽第七支部、金門縣書法學會共同舉辦展出,每單位提供作品30--50件,共展出作品約2百幅,主辦單位審查作品非常嚴格,好在我們的作品都入展,我們參展者:有吳宗陵、徐心富、唐敏達、楊清國、陳國祚、李明輝、陳彩雪、李修仙、蔡顯吉等人,吳宗陵有一幅草書,還榮獲經貿大學圖書館收藏,備感榮耀。据領導現場參觀讚揚:「展品件件力作精品」。我對北京民革承辦這次書法聯展,印象深刻,他們舉辦活動的認真準備,充分考量,態度慎重,和各級領導特別的重視,是我們地區所莫及,處處讓我深受感動。 「翰墨兩岸情」書畫聯展,假<對外經貿大學>圖書館展出,把書畫帶入校園,和學生對話,讓2萬多的大學生,上圖書館時就能順便欣賞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書畫藝術文明,這是很好的構想。 24日上午10時,隆重舉行揭幕式,媒體攝影記者佈滿全場,民革中央領導修福金副主席、北京民革朝陽區主委張興凱、經貿大學圖書館長邱小紅等各級領導,熱烈參與,可謂冠蓋雲集,盛大非凡。 典禮首先由劉丹老師演奏古琴曲:陽關三疊,拉開序幕,古琴也是中華傳統藝術,古琴和書畫結為一體展現。中央領導修主席講話,此次書畫聯展,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我們要發揚孫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斷革命進取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團結海內外各界人士,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吳宗陵理事長致詞,此次書畫聯展交流活動,把兩岸情感牽連起來了,我們成員有三位書法家,曾在北京師大研究所書法專業碩士班進修研習,因而在京師受到同學熱烈的歡迎,讓我們感到很快樂開心。這活動能在全國排名第四的<對外經貿大學>圖書館舉辦,其意義甚為重大,影響必定深遠,可以方便青年同學,多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書畫藝術。接著吳理事長與承辦單位楊曉娟主委互贈紀念品,然後全體參與人員大合影,最後舉行盛大聯誼餐會,而圓滿結束揭幕式。
-
菲律賓的華僑義山
喪葬的處理,是海外華人社會的大事,也經常是宗鄉會館或祠廟等華人組織所承擔的公共事務之一。田野調查發現,除了大馬、新加坡、印尼之外,菲律賓有著極為特殊的華僑義山,包括北部的馬尼拉、中部的宿務、南部的駕牙鄢與依里岸等華人聚集、謀生之城市,各自出現了一定規模的義山(公共墳山,Chinese Cemetery)。這些義山具體再現了華人社會的歷史角色及文化形貌,也有不少金門先民安葬於當地,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由於菲律賓華人主要來自閩南,又是商人階層,婚喪喜慶等民俗生活多數遵照閩南習俗,但同時又採納當地土著與西方文化的若干要素,繁文縟節。喪葬方面,尤其如此,特別是表現在墓葬形式和掃墓的禮俗。進一步說,菲律賓華人可能受到西班牙人帶來的歐洲貴族陵墓(mausoleum)形式的啟發,在華人義山採取園林式的布局,有寬闊的街道,兩旁遍建造樓房式的墓厝(mausoleum),規模甚大;例如有些墓厝帶有一點中國風,如採琉璃屋瓦或飾有龍形泥塑,甚或在楣樑上書有姓氏堂號(如穎川衍派);有些則採亭閣方式,將石造棺槨立於其中;但大部分則是類似西洋小教堂的現代建築,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主,形式多元豐富。十字架是常見的象徵符號,顯見菲律賓華人信仰上的轉變。這些規模如同一座社區配置、有著墓厝建築的墓園環境在東南亞其他華人社會並不常見,可謂菲華社會的特色。 在以福建人為主的華人社會,並沒有如同星馬地區有著不同方言群的義山。馬尼拉、宿務、駕牙鄢、依里岸等城市中,分別有幾處集中的華僑義山。以宿務為例,1909年,由宿務天主教仁慈會(Associacion Benevola de Cebu)本篤陳允全(Tan Unchuan,1875-1922,祖籍廈門)創建了「宿務華僑義山」(Cebu Chinese Cemetery)。陳允全、葉安頓等人,同時也是宿務兼善公所的創建人。一開始,坐落於崇華醫院的後面,用以安葬異鄉往生的華人。歷經30餘年,舊華僑義山逐漸不敷使用。1936年,富商呂文余(Don Cayetano Ludo)獻地,擇宿務Barangay Carreta區的兩條大道M. J. Cuenco Ave.及A. Soriano Ave.之間,一塊約4.4英畝的土地上,闢建了新義山,名稱仍為宿務華僑義山。義山靠近A. Soriano Ave.一側之入口處,豎有約15公尺高的方形紀念碑,上書「呂文余義山」,可以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然而目前這座義山的多數墓厝幾乎被菲律賓人所占住,狀況並不理想。 除了墓園空間形式的差異外,祭拜的節慶則已無華人傳統,也就是不在清明節祭拜。菲律賓華人受到西班牙天主教的影響,每年的11月1日、2日為諸聖節(All Sant'Day )、萬靈節(All Souls'Day)。這兩天是菲律賓人(包括華人)祭祖之日,他們會以莊嚴的心情為先人獻花、點蠟燭、祈禱與掃墓,有些家庭還為亡者獻上啤酒、烤乳豬、魚肉、雞肉等祭品,閩南人傳統祭祖所用薄餅也不可少。可以這麼說,天主教或基督教化的華人,其墓祭的儀式幾乎已無中國原鄉的傳統,祭品方面則仍可見閩南的影響。 家族成員盡可能到齊,並在此見面、連絡感情。部份家庭早在前一晚就在墓園搭帳棚過夜,平時難以碰面的親戚們談天、打牌、唱歌,促進家族感情。民眾返家後,通常也在門口點蠟燭,據老一輩民眾說,這是為了讓先人看清回家的路。蠟燭的顏色也有學問,白色代表這戶人家過去1年間有人往生,如果是黃色代表逝者已往生2年,辭世3年以上點紅色蠟蠋。唯一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可能是點香燭及燒金紙,這兩天佳城內清煙裊裊,象徵慎終追遠的精神。這些文化現象,反映了菲律賓華人在地化的歷史過程。
-
「燕南」一詞的聯想
「燕南」這個詞彙,在我的學習及認知中,有些特別的印象。 民國五十六年,我返鄉讀城中初一,當時提倡節約運動,鼓勵學生使用舊課本,可扣抵,少繳些學費。浦邊何表姊是城中第一屆高材生,她的課本不知怎地,先是送給晚她一屆的家兄,二哥用過後,再由我接收。她的國文課本有清秀字寫著補充註解,可見她的用功好學;但也有不同筆跡所寫小詩,有一首寫著:「北風吹,燕南飛,失去的良辰幾時歸。思往昔,憶故我,痛改前非幾多愁。」二哥說並非其作,表姊又遠在台中讀護校,不便以小事驚動她。作者是誰無法深究,但此詩唸來順口,所寫可供自惕,小詩從此常駐心頭。 民國六十六年,大學畢業返金執教,才知金門有座燕南山,就在古區村後。民國六十九年,金防部政戰部主任兼政委會秘書長曹興華將軍,寫了首<金門之歌>,民歌手葉佳修譜曲,這首歌旋律動聽,歌詞雄壯雅雋,傳唱風行了一陣子,有些句子蘊涵了金門典故,有學生詢我,我就所知答後,又撰文數篇投稿《金門日報.正氣副刊》,拙作有篇題為<設帳燕南院>。作品刊登後,愛烏及屋,連帶也養成觀閱《金門日報.正氣副刊》的習慣,發現有位作者常以「燕南山」為筆名,寫作甚勤。日後,在副刊主編古靈家中,結識了這位少年寫手--楊樹清,欣賞之餘,曾經為他寫過幾篇作品,如<驚識燕南山>(此文樹清說放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燕南情長》為序,未在報紙刊登),之後我又寫了《楊樹清青柳色新--介紹「小記者獨白」及其他》、《勤奮的筆耕者--從「少年組曲」談起》等書介心得。 民國七十八年,我調到金門高中教書,與洪春柳老師共同指導學生編輯校刊《金中青年》,我們合作整理了篇<金門藝文書目>,輯錄歷代鄉賢的大作,看到民國聞人、行憲國大代表王觀漁先生有幾本詩文集,如《燕南行卷》、《金臺笠影集》、《岷江題襟集》,對王國代的著作感到興趣,收藏家友人聞知,借我一閱,恐久借傷書,我將全書翻印後先奉還友人。再閱讀影本,發現書中詩文有不少是寫給當時金防部將領,如:九頁<贈劉玉章將軍四首>、四十九頁<寄劉玉章將軍>、五十頁<登金門太武山呈劉玉章將軍>、<劉玉章將軍款飲賦謝>、五十四頁<與李副司令官對弈賦贈>、七十頁<春日懷劉玉章將軍>、七十七頁<金門次韻鄒副司令官>、八十一頁<春日書懷贈沈向奎副司令官>、<送劉玉章將軍入覲>、八十三頁<贈鄒東濱副司令官>、<贈沈向奎副司令官>、八十五頁<和東濱副司令官四八初度遣懷原玉>、<贈鄒東濱副司令官>、八十八頁<李運成副司令官過訪賦贈>、一○二頁<劉麟生將軍倡導造林>、<次韻康瀚鄉老植樹節有作賦呈麟生將軍>、一○三頁<次韻張良弼處長贈別李副司令官>。 《燕南行卷》此書出版於民國四十六年八月,王國代四十歲了。「行卷」此詞,若查辭書可知:「行卷」在古代是指應試者於考前將自己的詩文寫於卷軸內,呈給達官貴人,冀求延譽介紹。例如:唐朝李商隱〈與陶進士書〉:「文尚不復作,況復能學人行卷耶?」宋朝尤袤《全唐詩話.卷三.李播》:「有李生攜詩謁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時行卷也。』」 劉玉章(字麟生)將軍於民國四十三年五月到四十六年六月在金任司令官,備戰從事防務,很受蔣中正總統賞識,日後劉又升任陸軍副總司令、警備總司令,有人說王國代很會交朋友,但也有人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