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開漳聖王‧雲霄‧天地會
端午才過,應邀到雲霄參加兩岸書畫攝影展,這是第七屆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的活動項目之一,雲霄將軍山公園(歸德將軍陳政墓葬的將軍山),還正熱烈地比賽划龍舟!標舉「兩岸同根,親情永恆」,傳承開漳聖王一脈薪火!1300多年前,陳元光(657-711),13歲隨其父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從中原南下出征到福建雲霄,此地近廣東潮汕,現在都說閩南話混有潮州音,戲曲只有潮州戲。雲霄(古綏安縣境)是古漳州的發源地,位處漳江,陳氏初從河南光州固始南來,駐綏安溪旁,見此水如上黨之清漳,而名「漳江」;現在的新漳州市,遠在九龍江之濱。 「欲善其終,必固其始」,固始,閩南人千年的故鄉!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詔領87姓將士,率3600府兵、123將校,抵雲霄平蠻靖亂。進軍九龍山(華安縣境)時遭南蠻18洞聯軍反撲,當朝詔陳政兄陳敏、陳敷南下救援。陳政母魏敬72歲掛帥,攜陳家子孫,集戰船,率府兵8000揮師增援,沿途多瘴癘,將士水土不服多病亡。魏太夫人二子戰死,至閩浦城又失二孫。唐高宗儀鳳二年,陳政病故,魏太夫人扶佐其孫21歲的陳元光襲父職。平息廣東蠻僚寇亂,安定閩南。時陳元光所處的漳州「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之區,閩越畬族藍、盤、鍾、雷四姓是福建原住民。陳元光長久之計,呈請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唐垂拱二年,武后准在原綏安地建漳州,命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轄漳浦、懷恩二縣。 秋瑾出生在雲霄,光緒四年,乃祖紹興舉人秋嘉禾,補得雲霄廳同知,十五年再任。秋瑾之父秋壽南,三次春闈落第,只得攜眷隨父來南閩,故秋瑾出生於雲霄列嶼鎮的紫陽書院。光緒十年,法人犯台,秋壽南隨幕孫開華提督,駐守台灣滬尾抗法,又獲薦任台灣巡撫文案。秋瑾獻身革命,與魏太夫人開漳女帥,古今輝映並稱巾幗英雄,雲霄故郡真乃鍾靈毓秀! 鄭成功二度率軍入雲霄,在東廈鎮高溪廟,拜聖王陳元光及將佐神像,祈求庇佑復台。高溪廟與觀音亭比鄰而立,是致公黨和海外洪門的祖地,兩廟面漳江海口,出海接東山島,與金廈是南明的根據地。梁山腳下高溪廟在乾隆26年,洪二和尚萬提喜創立天地會,歃血拜盟聚義,設密籍(會簿),祕密結社民間。梁山蒲葵關,稱舊漢關即今盤陀嶺,山區蜿蜒,洞寨形式險要,高溪廟偏殿祀有天地會前五祖蔡德宗、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畫像,及萬提喜的雕像,左側室是「天地會史料陳列室」。 另一說,天地會創始人是道宗禪師(建安伯萬禮之弟),住在東山島長林寺,近來發現天地會會簿(香花僧密典),和散佈在東山、詔安等地天地會遺存文物。鄭部將萬禮、萬提喜兄弟是天地會核心,洪旭、周全斌、盧若騰都是金門人,在天地會舉足輕重。魯王和盧若騰退居金門時「相過有會稽舊臣;來遊多銅山名客」。金門燕南山太文巖駐有達宗和尚,曾對盧若騰說,你是牧馬侯後身,改號牧洲,加馬旁騰字為名,始登進士。又東指說,不週一甲,海中當生一大郡,即台灣,后坐化。盧曾贈達宗上人詩,有云「君家兩俊傑,異道卻相謀」,是否指萬家兄弟建安伯萬禮、道宗禪師萬提喜?不知達宗、道宗同天地會創會萬提喜一人否?雲霄高溪廟、東山長林寺、金門燕南山太文巖兩岸三地,是否由洪二和尚萬提喜一人,成立天地會的原創地?金門達宗和尚早認識盧若騰,後經順治18年鄭成功收台,康熙二年遷界金門空無一人,康熙22年施朗平台後,浯民才返鄉,到乾隆26年雲霄創天地會,這期間已過90年,達宗和尚這時已百歲多,才坐化?才創天地會?達宗應不是道宗,所以燕南書院有無天地會就難說! 陳氏一門固始府兵,定居漳州,衍播台港澳東南亞,至全球各地。河洛支系分派蠻地,締造閩南文化,大唐入閩建漳至今已整1330年了!
-
說電視與手機
家裡兩台大尺寸高畫質的電視靜靜躺在客廳及另一處角落,已有相當時日了。換句話說,已經有一段長時間沒在看電視了。史蒂芬.金在談寫作中說:「閱讀是作家生命裡創作的源頭。」還奉勸寫作愛好者,最好將電視這個方盒子扔掉。他認為看電視僅在殺時間,相對於閱讀,看電視沒有那樣貼近寫作。我沒看電視並不是受其影響,資訊的取得有不同方式,只是選擇較為方便的型態,同時,也免去電視過多的擾人廣告。 我書桌有台筆記型電腦,這是取得資訊的主要來源,除了電腦,還有一台附有CD的收音機。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是取其輕巧方便,攜帶容易。除了有理想的文書處理,還可透過網路觀賞影音,對外溝通。收音機則是收聽新聞,並播放一些不影響工作的背景音樂。昔日買給孩子的「兒童古典」、「賣座電影音樂」等幾套CD,成了我現在百聽不厭的樂曲。每當夜深人靜聽到這些優美舒緩的曲子,總叫人陶醉不已。 第一次接觸電視,知道有電視這檔事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是在家鄉的社教館,昔時的社教館坐落在現今金城鎮公所的所在地。一個下午一台小小的電視放置在大門入口,像是一場小型的電視測試會,也可能是轉播某重大事件與民眾分享,已不復記憶。這可能是家鄉第一台電視,銀幕比筆記型電腦還小,孩子及民眾興高采烈圍坐在電視機前。但銀幕人物影像並不清晰,畫面上黑白點閃爍不停。雖然如此,已宣告一個新媒體來臨,電視成了資訊的重要載具,形塑人們往後數十年的生活。科技產品的浪頭,來時一個比一個威猛,消失時卻無聲無息。或許大家已忘了,不久前「隨身聽」才在流行,醫學界憂心忡忡地呼籲「不要過度使用耳機,否則造成失聰。」言猶在耳,但此刻卻像一陣風去得無影無蹤。 手機,原只是可攜式的通訊工具。但近幾年,智慧型手機除了基本的通訊外,且將電視、電腦,甚至相機等具有的功能,全部包羅其中,使得手機具有娛樂、通訊、攝影等多項功能。其中,我最為讚賞附加的攝影功能,除了幫別人拍照還可自拍,自戀一番,增加生活趣味。更讓人拍案叫絕的,後來又創造了所謂的「自拍神器」,將手機架在一伸縮桿子端,拍照時桿子往外一推,再多人聚攏過來都能拍。還能突破人牆拍攝所要的景物。無疑的,智慧型手機將引領下一階段的風潮,成為未來之星。 弔詭的是根據英國一項手機功能調查,人們使用手機的頻率依序為:簡訊、讀電子郵件、瀏覽網頁、設定鬧鐘、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查看時間、日曆功能、瀏覽臉書。當初專為打電話而設計的工具,卻只排第六位,連鬧鐘的功能都不如,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
-
學做笨人
法國有句俗話:「聰明人不是事事都聰明」;中國人則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聰不聰明看似很容易分辨及判斷,事實上許多人事物到最後都很難搞得清楚到底是愚笨還是聰明。於是素為「後知者」的朋友斷言:「做好自己最重要!聰明人也有笨的時候,不要笨在關鍵點就行。」因其啟發,我再度評鑑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倏忽發現,實在笨得可憐。 因為體認到自己的笨,所以反覆學習、再三核校變成一件絕對、應該要做的事;他人看一遍便能體會精髓,我要讀個三遍才略知梗概。或許也是因為苦功下得足,真到檢驗成果時,聰明人或許忘了,其笨如我,卻還能運用幾分。因此,結論是:「聰明與笨的界限是狹隘的,不在關鍵時耍笨就行。」聽其諍言或當奉為人生圭臬,身體力行才是。 但似乎人生也不是一套公式便能套盡的。許多人就算是兢兢業業一生,也難和聰明取巧者相提併論。世界多的是「看走眼」的人,立基於基石的成功,視為必然;經常挫敗的人生,更鮮少人願意去關心。於是乎「錦上添花」者有之,踩著別人肩膀上位的,就更不稀奇了。笨人多數時候只是成功者的資產,沒有比較就看不出差別,就算基礎是笨人壘的,但花是聰明人栽的,任其收割似也無可厚非。因此,職場也盛行起了《厚黑學》;臉皮要厚如城牆,心要黑如煤炭,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至今,已有許多古人如: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項羽、劉邦等驗證其功效,在此不再贅述,今人據之效尤,效果自然不差,但是否便足以體現其人生的成功與圓滿,留待後人說去。 凡人如我,自然沒有如是遠大的抱負與志向,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足矣。成功者自然必須付出許多代價;時間、專業,甚至是尊嚴、健康,因為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選擇也因人而異。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也一定有原因,成功只是在失敗的次數上加一而已,最重要的是在成敗之間,能否成長、學習。談到這,「後知者」又給了我新的建議:「在確定後果能承受的前提下,與其笨死,不如輝煌一次!」這個道理,許多人也驗證過;《商業周刊》第1308期便報導了許多台灣「闖王」的故事,「不怕踫壁,只怕不敢走出去!」,關鍵,就是「敢」。敢跨出舒適圈,敢去別人不願去的地方。台灣人,其實你很優秀! 談了這麼多,似乎又轉回了「笨人理論」。太聰明、想太多的人恐怕勇氣會不及笨人;笨拙者或許可以為了一個目標不問付出、孜孜不倦,自然也就不會有計較到底是每周是「一例一休」或是「兩休」的問題,更不會聰明到要向老闆索要加班費,於是乎便足以造就出一批批開疆闢土的「闖王」,只為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已! 至此,我方能向「後知者」坦言:「真慶幸自己還有學笨的空間與智慧!」
-
捾花籃
堂嫂即將娶媳婦,無論生肖與交情,她都希望我能為她兒子「捾花籃」。現成的媒人沒問題,可惜我會暈機,台灣的路好長好遠,暈車暈船暈飛機,是出門最大的致命傷,這回沒能幫上忙,除了遺憾,亦對堂嫂的盛情感到很抱歉。 雖然我們都是現代的媳婦,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是傳統的思想,許多想法雷同,作風都一樣,每回見面,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包括她要娶媳婦,也在第一時間告訴了我,即將成為婆婆的喜悅之情,洋溢在她光澤的臉上。 這女子嫁來瓊林三十餘年,侍奉公婆、照顧後輩、任勞任怨,做了長媳最好的示範。數年前,他們夫妻更在郊外蓋了一間豪宅,這棟美輪美奐的樓房,為家人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也成為他人羨慕的焦點,真應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俗諺。所謂「男人田、女人畦」,她的理財的確有一套,但卻也不是不勞而獲,或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儘管其夫婿每月有固定的薪俸,生活無虞,大可集榮華富貴於一身,在家享清福,可是她仍然早出晚歸,在市場擺攤,賺取蠅頭小利為家庭,如此夜以繼日,為她累積了一筆不小的財富,才能平地起高樓。 年薪百萬的堂兄,娶了這賢德的妻子,放心將經濟大權交給她掌理,但她並沒有胡亂揮霍或自己享福,也沒因此而將自己打扮成貴婦,倒是將青春歲月奉獻給這個家庭。當兒子得到博士學位,她備感欣慰,雖然這份榮耀是孩子努力的成果,但她還是歸功於祖上有德。兒子學成後將另組一個小家庭,最高興的莫過於她,只見她神采奕奕的臉頰一陣暈紅,笑逐顏開地露出了潔白的牙齒,眼角細細的魚尾紋顯現在笑容之後,呈現出典型的賢妻良母以及傳統女性之美。 我們並肩而坐,對她許下一個承諾:即使沒替她的長公子捾到花籃,如果次公子將來在金門結婚,車程短,不會暈車,媒婆我來當、花籃我來捾,不收媒人錢。 說起媒人,必須回溯到爾時,想促成一對姻緣,談何容易。往往得往返男女雙方家數次,才能有點眉目。甚而必須發揮「媒人嘴糊累累」的本能,甚至昧著良心替男女雙方美言,一旦訂婚或結婚,男女雙方都得送她一份紅包以及幾斤豬肉,也是俗稱的「媒人錢」與「媒人肉」。彼時的媒人,並非是年輕的一輩,而是上了年紀且在村莊有點知名度的老婆婆,她們雖為業餘,但經常得四處打聽,東家有女初長成,或是西家有男想結婚,然後先探探風聲,看看男女雙方家長有什麼條件,再發揮她媒人的專長,加油添醋地替雙方說盡好話。 固然促成的有之,讓她賺取媒人錢與媒人肉,可是一旦小倆口個性不合,或男方的家境並非如媒婆說的那麼富裕,當他們從冷戰到熱戰,第一要責怪的即是媒婆,如果不是她這個「夭壽媒人」,也不會走到這種境地,早就跟老北哥到台灣吃大米飯了。而今,大部分均是男女雙方先談好戀愛,到了準備結婚時,再找一個長輩做「便媒人」,她們擔負的只是幫男方「捾花籃」去訂婚,或是結婚時「牽新娘」。 堂嫂的大兒子學有專精,欣喜他即將成家,即使因暈車暈機而錯過「捾花籃」的機會,但如果次子在金門結婚,屆時倘若需要我來「捾花籃」,倒樂意體會一下做媒人的滋味。而前陣子,另一位堂嫂嫁女兒,亦是由我擔負「牽新娘」之責,畢竟,促成美好的姻緣是好事一樁,至於「媒人錢」與「媒人肉」就免了………。
-
共同推動兩岸重修抗戰史
適逢七七盧溝橋事變79周年紀念日,面對這段對日抗戰史,因為政治意識形態作祟,如今已經到了依各自立場表述的情況,分歧與爭議在台灣內部、兩岸及中台日之間愈演愈烈。例如,我們指責日本於二戰時對中國的侵略,但日本卻以「進出」的詞彙來掩飾「侵略」。 再就對日抗戰到底是誰領導的問題。從海內外的歷史文獻,參與抗日戰爭者的口述歷史和著作中瞭解,認為是當時中國戰區最高指揮官蔣介石所領導的。 但是,同一段歷史卻有不同解讀,中共「人民日報」過去一再宣稱抗日戰爭是中共所領導,說「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為中心的抗日民族統一陣線的旗幟下進行的。」直到2005年,胡錦濤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這個說法肯定了「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但僅僅是「曇花一現」。去年的七七抗戰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習近平說:「在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 英國牛津大學的史學和近代中國政治教授芮特(Rana Ritter),近年出版了《被遺忘了的盟邦》(Forgotten Ally)。書寫抗戰時期的中華民國對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貢獻及犧牲,是西方學者對中國抗戰極為公允而難得的客觀論述。他指出:八年抗戰,中國至少兩千萬軍民喪失生命,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人不計其數,這些犧牲都是中華民國政府和國軍首當其衝,又說,抗戰期間中共和日軍打的唯一一場大仗是彭德懷領導的百團大戰。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已是精疲力盡,千瘡百孔,共產黨不到四年光景就打垮了國民黨,奪取了政權。而中共建政後,改寫歷史,簡略了中華民國抗日的功勞,把自己說成是抗日的英雄,這是中華民國變成「被遺忘了的盟邦」原因之一。 抗戰勝利結束了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臺灣回歸祖國。遺憾的是,李登輝、陳水扁等推動「去中國化」,向日本殖民主義卑躬屈膝,刻意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以偏頗史觀改訂課綱,從教育層面不斷的灌輸在年輕一代的腦中。近年,台灣社會對抗戰的認識和對中國的情感趨於淡泊,逐漸喪失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話語權,馬英九執政八年未予撥亂反正,如今蔡英文主政,「親美、拉日、拒中」更甚以往,看來只好讓中共繼續掌控抗日戰爭的話語權。 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蔣介石所領導的八年抗戰始終是二次大戰亞洲戰場的主體,最後勝利也決定了近代的歷史,影響極為深遠。於今,不同的筆寫歷史,所呈現的面向與內容就不同,但是,事實勝於雄辯,任何人都不能用扭曲史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如何誠懇面對歷史,真正從抗戰歷史中緬懷並記取教訓,有賴政治人物捐棄成見,共同推動兩岸重修抗戰史,還原歷史真相。
-
僑批
小時候有集郵嗜好,知道能怡情、益智、儲財等三益,稍年長入學識字,開始幫老人家寫信或讀家書,了解一封封貼著外國郵票的信件,那叫僑批,因為常 常帶有匯款,所以也稱銀信。 這些保存在糖果餅乾盒或枕頭箱內的僑批,原本純白色的信封放久了多少會發黃變舊,簡單的印紅書寫收件人姓名,渲染的是一種鄉愁的擴散,觸摸的是一種心情悸動,行行字跡清晰秀麗,處處流露著牽掛帶叮囑。老人家思念的時候,幾番小心翼翼地取出,請人家唸唸,我想內容已經反覆讀過幾十遍,只是翹首等待著遠方家人的關愛與溫馨感覺。 每當唸起提到:「在厝日日好,出外朝朝難」的信中隻字片語情境,年幼的我總不能理解整個家族,為何百年來都要冒著喪生、失散的風險,一一離開家鄉,淪為異邦異鄉人,僅靠著海外僑批與親人聯繫,客死他鄉時,再以一張遺照入龕魂歸故里。一直等到半個世紀後,找尋金廈兩岸和海外親人的書信及口述梳理,才找到那一把開啟生命的鑰匙,帶領我走回秘密的時光隧道,探尋百年前的歷史場景。 我的祖母許味(1907年-1996年),其父許天乞是后浦南門網寮人,少年遠赴南洋謀生,與印尼當地女子結婚,落地生根後生下二子一女,祖母為長女,九歲的一次隨同父親返鄉探親中,半個月的航程,曾經路過停留香港、廈門,讓她開眼界看過繁榮進步中的車水馬龍夜景,但是也因這一次的返鄉之旅,金門局勢遭遇動亂不安因素,釀成未能回去出生地的終生遺憾。 祖母過世後兩年,我首次到南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通過當地朋友的協助交流,完成自訂的行程及功課,在南風國度中,彷彿有熟悉親人的陪伴指引,呼應著以往閱讀過海外僑批的情感。其中最感興趣的是獨特的峇峇文化,按照當地的傳統習俗,南洋華僑的下一代子女,混合血統的土生華人男的叫峇峇(Baba),女孩則稱娘惹(Nyonya),閩南語舊稱娘兄,指的是華馬混血女。因為陪伴老祖母走完最後的人生歷程,觀察過她的生活習慣,愛好頭上簪著茉莉、玉蘭等鮮花,自製的糕點、百花床被中,洋溢著高彩度的南洋色系,那一色的洋紅,金門人稱之番仔紅,是老人家生命中恆有的一抹光彩,也是娘惹特有的文化胎記。 之後馬來西亞朋友轉送給我電視劇《小娘惹》(英語:The Little Nyonya)光碟,是由新加坡新傳媒電視為慶祝45年週年慶,花了兩年時間計劃和拍攝的大型華語電視劇集,描述30年代麻六甲當地一名具有名望的峇峇娘惹商人家族故事,劇情細節裡的生活習俗文物相當考究,尤其在娘惹瓷器方面,這些多數由江西景德鎮訂製的精細瓷器,在廣東廣州加彩專銷南洋,延續二、三百年,形成獨特的中國外銷瓷系列,也專稱為娘惹瓷。 集郵屬於求學階段性的收藏,而不同年代蓋上印戳的僑批,卻一直停留在內心持續發酵,變成永恆的記憶收藏。
-
歡唱感恩與深情
《金門日報.浯江副刊》常可看到翁維璐老師的大作,她勤於寫作,已出版《一曲鄉音情未了》、《我的開心農場》兩書。近日,她擬出第三本《就是愛唱歌》,囑我寫序,我自慚寫作熱情不如她,想要婉辭,又想到平日讀她款款深情寫父兄師長家人,情殷意誠,令人欽敬,理應推介。 她的第一本書有陳長慶、翁翁序文。第二本書乃楊樹清、翁翁推薦作序。第三本書除了序文外,可分「浯島浯民」、「禮讚人生」、「憶往情深」、「就是愛唱歌」四輯。 其書拜讀後,覺得分類都很適當。作者撰文流暢,如行雲流水,幾無窒礙,內容充實生動感人,很佩服作者的好記性、用心、深情,在此,我將新書第一輯「浯島浯民」所寫各篇約略介紹,並述心得。讀了〈酒鄉高粱情〉一文,讓我了解過去金門人種植、收割高粱的辛勞。文末寫出金門人的心聲:「高粱不僅豐富了金門,成就了金門,更讓這片曾經飽受戰火摧殘的戰地,開創出繁榮富足的安居生活,使金門躍居為全國第一名的幸福城市,這滿溢著芬芳的高粱真是功不可沒啊!」 〈翁三哥追思音樂會〉、〈金鼎國小建校百年─憶往追思 感恩祝福〉兩文報導詳細,前文敘寫紀念其三哥的音樂會盛況,後文是感恩的話,作者從小就讀金寧國小(後改名金鼎國小),同學們在陳素民、楊肅元、呂誠惠等良師的指導下成長,「同學都是萬能高手,合唱團要參加,笛鼓隊也免不了,田徑場上還得軋上一腳呢。」文中憶述她曾參加全縣獨唱比賽失利,雖有懊惱,但在老師的勸慰下,不悅也就雲消霧散。〈古井風情畫〉除了寫自家也寫鄉人的水井故事,鄉人井邊打水辛勞,日後轆轤、吊烏的應用,使人輕鬆多了,吊烏曾被誤為防空高射砲,讓金門逃過一劫。 〈浯島浯民〉回想童年,軍人借住民房,軍民一家親,也寫鄰里間大家庭的往事。以前男女交往,男子可多方嘗試,女生就得嚴守紀律。〈金鼎百年喜洋洋〉寫自家兄妹三人與金鼎國小的故事、老校長林金龍與她、金鼎校歌的由來,並描述百年校慶當天盛況,老校友的愛情故事雖未明言,但知情人士必定不少。〈教師節泛起的陣陣漣漪〉寫自己對教師節的聯想,說她自小受到老師多方關愛,也想成為一位好老師,文中舉出王金鍊、翁文獅好老師為例。對翁老師的述說特別詳細,因為翁老師是她的大哥,說翁老師在校努力教導學生,嚴師出高徒。翁老師當年在金城小學創下了有教無類的典範,讓班上每位同學皆考取金門中學的初中部,達到百分之百的錄取率。翁老師到寧小任教,常說往日高足洪春柳種種,日後也間接牽成一段好姻緣。翁老師在家極受姊妹們的敬畏,作者說她從小受到大哥的教誨與督促,在大哥引導下,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也因此受益。 〈感恩情懷總是詩〉一文,寫她受人支援協助,如:家中排水管阻塞或二樓汙水管散發臭味,都是以前的學生翁文敏來修理解決;在校電腦應用遇到困難,均賴同仁洪老師隨傳隨到的支援。〈金門最美的路〉寫伯玉路的美景與由來及換裝,文中不少句子優美流暢,如「清晨即起,扛起鋤頭,迎著輕風,與枝頭小鳥快樂的唱和著田園交響曲,直到日薄西山,燈火交互輝映,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走在路上,我靜靜享受山風送爽,月奶奶也溫馨的為我放送月光奏鳴曲,一路伴我到家門。中央公路旖旎的風光就這樣被我偷嘗了不少。」〈以球會友快樂多〉寫她多年打桌球的故事與戰果。 第二輯「禮讚人生」,作者以多篇文章分享其千金訂婚、結婚、育女的樂事,寫得鉅細靡遺,彷彿現場轉播。又寫她自己出書、慶賀友人劫後重生的溫馨故事。長文敘寫師生音樂結緣,多年後又藉著音樂會,再譜美麗樂章。 第三輯「憶往情深」、第四輯「就是愛唱歌」還有很多深情故事,與作者的心得感想及活動分享,其書文句暢達,內容精彩,恕我在此賣個關子,不再一一介紹,歡迎讀者購閱,或到圖書館借來一睹為快。
-
戀戀山丘
四季異動,時序不太明顯,半山上,綠意姿態闌珊,海島二岸差不多。回金門也喜歡散步上山徑緩坡,傍晚偶有遇見一、二隻螢火蟲,驚閃飛走,我卻驚喜不已。走走就微微熱起身,山涼意伴著身氣息,溫熱散出,引來小昆蟲,莫非有了馨香。香甜膩易引人口欲,有點像食物戀,野果在山二旁,引誘蚊蟲靠近。 每次在故鄉見到,妳就塞給我一個長方形米黃色小盒,是微熱山丘。每次我都只說謝謝。我想我們都懂山的遐想,對山的念想,讓我們有共同的思維,也許曾經聽我提起過,喜歡「微熱山丘」這字,感覺是一幅異國風情畫,適合出走,而我總是走不出去,只能用文字描繪地圖,用照片帶我遊走山丘,站在冬陽下,可以微笑,山頂上下雪寒流天,也有一臉陽光。 金門春日天氣,雲淡風輕,萬物靜好。清明節日,天氣陰雨而後晴,遠處微霧。母親說,清明又下雨,掃墓麻煩,泥泥濘濘的,等明天雨停吧。我想母親這些天應過節累了,早上她二點多就睡不著,聽了會兒雨聲就下床。母親因雨有些兒煩悶。我說,清明雨,好啊!她問,怎好?我回,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有下雨的清明節,才是順應節氣,天不照甲子,人不按天理,妳看前些日子,都要清明了,還在下雪。有雨的清明節,今年一定整年順利,平安!母親聽了,就笑了!母親笑了,我們心就寬了!我說,有母親在,有父親在的清明節,很幸福。你說,自己做了長輩,清明節當然必返鄉。 秋天我們故鄉遇見滿月光華,山就在我們的眼前,一條古道從草叢蜿蜒而上。傍晚的氣旋有節氣的自然祥和,帶著微微的汗水,山頂上我們只用一白開水為自己洗塵,來到古人奕棋山風處歇歇腳,遙望山下故園風光。 清晨,有點想念,有點渴望,沖了咖啡,用一根油條的鄉愁,一塊鳳梨酥佐餐,尋常日的早餐,就有浪漫的心。抬頭遠處微霧,微微南風,我尋找著太武山,太武山上一層薄紗,你此刻是不是也一顆心擔著等,霧散。今天你將離去,說,行囊已經整齊,只待揮揮雲彩。我想你如詩人般的頑皮,詼諧的吟唱,而我只能遠遠的,祝你一路順風,盼望北風輕輕吹拂。 嚐過許多知名鳳梨酥,微熱山丘的我喜歡名字更盛於吃鳳梨酥。也許是對山的依戀,回鄉者約是必爬上一回太武山,來金門旅遊者也都排上這行程,彷彿是對金門一訪的禮敬,古道行走攀爬或車子行至太武公墓下,春夏秋冬,心境不同,走的意念一樣,無論用何種方式,散心、運動、想念、憑弔。 一種憐惜傳達共同訊息,他鄉成故鄉,故鄉變異鄉。你說,北迴歸線穿過台灣中部的八卦山,連綿的紅土丘陵經終日艷陽普照,未經馴服的土產鳳梨自然熟成,獨特濃郁的風味經過熬煮,封存成天然美味的內餡。你炙熱的眼神彷彿這盒子裡的甜酥仍是現烘焙微熱的。我懂你的鄉愁,在這清明時節。 每次我沿著古道口攀爬上太武山,在古人奕棋處山風口,喝茶與山丘留影,尋著足跡,繪成地圖。想你提著一盒小小的,微熱微酸微甜的情誼,帶給故鄉的偶遇,然後你輕描淡寫的,只是微熱的,有山丘上的陽光。
-
邊城
正如陳若漪說的,沈從文的作品,總會令人對於他筆下如山水畫般,充滿婉轉歌謠之情的湘西世界,產生一種嚮往;純樸而又蘊含無限創意的庶民文化,每一個既普通又動人心弦的故事,透過作家的描繪,被人聽見。他的小說「邊城」,正是這樣一個簡單卻委婉真摯的故事,留韻至今。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鄉土情懷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此間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凸顯人性的善良與美好,及心靈的澄澈純淨。文中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小說中茶峒的山水及人情之美,在作者如詩如畫的筆意下,洋溢著優美的田園悠情,不禁令人感興起「桃花源記」;二者間隱隱然有著某種呼應與聯繫。事實上,1930年代的中國正是動盪不安、戰亂頻仍的時代,然而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小城,卻是遠離戰火的侵擾:「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也因此,儘管茶峒的居民雖非戰亂而避居此地,然其遠離戰亂的桃花源意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從此意象探究,不難發現,沈從文對邊城茶峒及其人情的描繪,其實有不少地方正與「桃花源記」遙相呼應。譬如:陶淵明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化外之境,此間隱民本是為了逃避戰亂而避居至此,過著山中無歲月的簡單純樸生活,甚而脫離了時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沈從文的湘西茶峒,也僅僅靠著一條官路和水路,和外界往來聯繫。尤者,「邊城」之「邊」,無疑暗映著茶峒之偏遠,而其所衍生的那股醇厚的人情、簡樸的生活型態,不正是桃花源的再現? 但作為桃花源的意象,卻蘊含著幻滅的危機,如漁人一旦踏出桃源,便再也不可尋得。且所謂的「桃花源」,它在時間特徵上,通常指涉的是人們對「往昔不可得」的緬懷心裡。而沈從文的邊城茶峒,其所呈現的傳統鄉土文化,對照著現代城市文化的衝擊,或許正是一種行將逝去的感傷之美。正如小說中,大老和爺爺死了、二老走了,翠翠從此面對未知的等待,讓故事留下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感傷。 由於作者善於營造優美詩意的畫面;似霧中的峰巒,半隱半現,朦朦朧朧,沒有人能完全確切指出來,正因如此,更能張顯桃花源的化外之美。這應是沈從文小說中之美。在不同的年代,讀者都會被小說中所勾勒出來的詩畫山水,及那種純樸、超乎世俗的愛情所動?此不正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意境?難怪夫子也要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單車野騎
周末清晨,窗外陽光亮麗,窗前翠綠葉子隨著微風輕顫,明朗宜人的天候催促著走向戶外。心想,再出去踩單車吧! 西人習慣將沿著河邊道路逕稱為「River Road」,單車沿著River Road旁的河堤小徑走,一路上遇到不少慢跑、健行或同樣騎單車的人。河堤靠海的一邊,是一大片綠油油草坪零落躺著一棵棵粗大的漂流木;或是一大片密密麻麻比人還高的蘆葦之類植物延伸至視線盡頭的海邊;或是寬闊的河道水面波光粼粼,涼風陣陣空氣清新,行走其間心曠神怡。 來到一處運動場已是艷陽高照,現場有四、五個場地正進行青少年草地曲棍球比賽,有男有女。叫喊聲、加油聲此起彼落。加油的家長們帶著沙灘椅坐在斜坡草坪上、或樹蔭下草坪鋪著毯子坐著加油。這樣的場景是西人假日常見的生活情景,孩子參加運動比賽,父母在一旁加油。同樣是周末,但這時,我們的孩子可能又拖著疲憊身子在補習班上課。每回看到這樣的景象,心裡總有些感觸。 單車進入一處草木蔥蘢的公園,遠遠就傳來一陣樂音,趨前一看,原來一亞裔男子正在吹奏雙簧管。那優美的旋律,吸引我駐足聆聽。其旁有一白人婦女隨著歌曲做韻律。聽完曲子正想離開,沒想到接著奏起「不了情」。原來是位老中,讓人訝異。「忘不了 忘不了………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風裏的擁抱………. 忘不了離別的滋味也忘不了那相思的苦惱。」隨著樂音老歌歌詞在腦海裡一一迴旋湧現。 單車奔馳在人車稀少的馬路上,周遭是平坦開闊的耕地。田間數輛耕耘機正發出轟隆馬達聲忙著播種,所經之處揚起陣陣沙塵。這樣的耕作畫面還是第一次見到,不知這回準備種何種作物?記得有一次接近感恩節經過這裡,一大片田地躺著一顆顆碩大無朋等著收成的金黃色大南瓜。 又來到另一處水涯,這是菲沙河口一處小支流,有數戶人家房舍零落建於河旁或河道木樁上,有些類似高腳屋。這裡是昔日為認識環境四處走動不期而遇的「景點」,更確切說,像是一處被遺忘的社區。若開車來,須經一段迂迴道路,使得與外面有些隔絕的村落更顯濃濃遺世獨立色彩。村裡的住戶個個像是生活美學家,屋舍雖然簡陋,甚至破敗不堪。但門口、屋頂、窗前,隨意取自回收物的擺設,皆能化腐朽為神奇,充滿驚豔美感。如:柴門前一個大電纜軸上置放花朵盛開的盆栽、一個屋頂上的人偶,乍看還以為我們古厝屋脊上的辟邪物、牆邊的一排空酒瓶、門口作為裝飾的廢棄腳踏車等,在在別具匠心。數年前,因喜歡此村落的氣氛,畫了素描一幅。這回再訪,又被眼前景致所吸引,心想,可將素描另畫成壓克力,或再畫一兩幅新作。因此,村前村後又拍了些照片。 出了這小村落,又見碧波萬頃的菲沙河寬闊河面,一艘帆船正緩緩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