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讀老芋仔
我想,多數金門人對「老芋仔」是有好感。 金門戰時,老兵不少。我們無以分辨各省腔調,一律稱「老芋仔」。那年代,閩南語被壓得扁扁,老芋仔無論東西南北腔,各個散發光彩。他們位階不高,但多身經百戰,執掌軍中要務,與他們熟,猶如沾染權利。我喜歡老芋仔的髮油味、他們掩在身後的糖果,當我遷離金門到台灣,他們也成為鄉愁,幸好,台灣不愁見不到老芋仔,但的確越來越難見到了。 漸長漸明白,我跟村人,都讓老芋仔的腔調給唬住了,以為他們高高在上、日子快活,以為他們沒有心事,當然也沒有故事。事實上,他們也被嚇著了,不解一口渾濁鄉音,何以換來莫名欽敬;不知一身草綠,為何左右逢源?漸,老芋仔剝解了,他們窮、苦、困,他們哀、痛、疲,他們無路可前、也無路可退。 我在二○○九年秋,曾與桑品載賢伉儷同行,參加夏潮基金會交流活動。桑品載未必在金門服務過,但的確是「老芋仔」。當時,不知桑品載已完成《岸與岸》,並構思撰寫《小孩老人一張面孔》,自不能多談兩岸生離死別,故也少喝了幾杯高粱。 當時代動盪,歷史的舵就不掌握在一人一手,而由集體的、看不見的冥冥主宰,切劃生死、分裁南北。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而關於此,我們已經讀了許多,尤其在齊邦媛、龍應台等作家述說下,兩岸的流徙變遷為生死無奈,當我們傾聽歷史,個人與群體猶如一聲兩調,悲鳴齊奏。 然而,大江之下,個人流域自為故事,險、急、哀,桑品載《小孩老人一張面孔》可分「自傳」與「他傳」兩個主題,桑品載自述怎麼陰錯陽差,成為娃娃兵。這部份,細節從容,透過散文與小說的交錯,細膩如臨現場,讀著桑母哭,我們跟著悲慟。提到「辣味是精神上的集合,甚至是一種尊嚴的象徵」,不禁撫掌稱快,深感這是「辣」的深刻注解。 我跟「他」是必需的連結,尤其在動盪的歷史江湖,於是蕭連長、張老師、趙老先生、黃排長等,一一成為主角的河流,小小桑品載在人的善浪、惡波上,浮浮沉沉。 有人挺不過江湖惡水。舒阿根逃兵被逮,被打得皮開肉綻,臨死前,屁股已經長蛆。上海人錢貴,服役馬祖時,犯鄉愁,藉球漂浮不果,槍斃論處。王民艇長擬娶台灣女子,遭到刁難,後挾持人質不成,被憲兵捉了。不僅桑品載身不由己,而是我們、他們,都處在歷史的潮水中。 《小孩老人一張面孔》穿插桑品載各階段照片,尤其是娃娃兵時期,天真爛漫,其實卻飽受凌虐。讀此書,讓我想起常到家裡,吃菜脯、喝地瓜粥的老芋仔。他們跟桑品載一樣,都是少年兵嗎?當我想找解答,他們已退伍,再找不到人。 縣籍作家黃克全曾寫《兩百個玩笑》,為老兵寫詩、寫小傳,一本詩冊,承載兩岸風暴。他們都指出,大時代中,人,孤伶飄零,如水逐流,彷彿這年頭,正是一個身不由己的江湖。戰爭是時間的大浪,浪來了,我們去了、也遠了。我們理該怕浪,卻又專注聆聽潮聲。只因為逝去的時代,有著磨滅不了的愛。
-
電影再臨
告別了六年多沒有電影院的日子,金門一下子有了兩家現代化的影城。4D、華麗震撼的影音效果,對老一輩來說是新鮮的不可思議。而對我們這輩泡在電影院長大的孩子而言,對電影的記憶和感覺是一輩子的,並不會隨著光陰的流逝而消退。 全盛時期,金門有17家電影院,那時看電影不但是休閒,也是生活。小時候,父親的雜貨店就在師部電影院的邊上,什麼光怪陸離、限制不限制的電影,在我的軟泡硬磨下,總能拖著大人的手或在撕票員的默許下,看個通透。那時節電影流行剪片,該看不該看的,總要放映員說了算,有時跳接得太厲害,常令人搞不清楚劇情的發展。 小時候,男孩們最迷武俠片。《獨臂刀》、《龍門客棧》、《邊城三俠》、《斷腸劍》、《虎俠殲城》、《十三太保》等等,如數家珍。尤其是王羽主演的《獨臂刀》更是百看不厭。幾個毛孩子更常削了樹枝當刀劍、暗器,玩得不亦樂乎。一回,鄰居的小毛頭拿夾竹桃枝當飛刀朝同伴招呼,同伴神氣的咬在嘴裡扮大俠,沒想當晚便口吐白沫、中毒昏眩。連累村長連夜張羅來了通行證,陪著家人把人送入了軍醫院,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小命。那時我才知道,當大俠一點也不好玩。 女孩們則對《養鴨人家》、《小城故事》,瓊瑤的三廳式電影比較感興趣。唐寶雲的堅毅多情、林鳳嬌的溫柔婉約,配上阿B、秦漢等迷死人不償命的笑容,總能攏絡少女們的心。 有電影院的村子還是幸運的,在一些窮鄉僻壤的駐地,想看場電影就只能指望露天電影了。露天電影大抵在曬穀場、宗祠前廣場上映,找面白牆,或拉張白色塑料布,權充銀幕了事。阿兵哥們總會拎著小摺凳唱歌、答數的準時出現;整齊隊列的後面便是萬頭攢動、人聲鼎沸的老少男女。那時放映的通常是一些正經八百的愛國電影,有時候,慷慨激昂的民族英雄正要賺人熱淚時,偏就來陣風讓其形象扭曲變形,叫人忍俊不禁。 後來,大軍如潮水般的退去,錄影帶也開始流行了起來,電影院一家家的關門大吉,豬哥亮的「歌廳秀」甚至成了許多人共同的回憶。那時,還有一、兩家戲院勉力的支撐著,但任誰都知道電影院的大勢已去。有時候,看電影的就寥寥幾人,臨開映時,老闆還會抱歉的說:「歹勢啦!不夠成本,要不再找些朋友來看?」通常也不乏一次買下不足票數的影迷,在偌大的空間裡享受包場的待遇,或許聲光效果不再,心靈的滿足卻難以言喻……。 燈光緩緩的熄滅,銀幕下盡是一雙雙期待的眼晴。睽違多年的電影又再度降臨金門,遺憾的是,我們再難找回斯時贈免費電影、看露天電影的樂趣。
-
我的電子媒體經驗(下)
最不能讓我接受的是,後來我才知道,當時整個新聞雜誌,只有陳月卿小姐是新聞部編制內的,其餘所有人員都是用約僱方式,以致當第一年碰到發年終獎金,華視新聞部編制內的人員都是發四到六個月獎金,約僱人員都最多只有一個月,實在讓人不平。 華視當時隸屬國防部,所以幾乎是軍人當道,隨便一個小妹,她的爸爸不是上校就是少將,星光閃閃,當時立委盧秀燕在負責播氣象,另外,新聞雜誌有兩位助理孫自強和王瑞玲,也先後播氣象,孫自強還曾是早期有名的軍中情人,至於王瑞玲之後也曾是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記得曾製作過一個交辦的專題,我約了一位國立大學教授專訪,我說我過去訪問他,但他說不用,自己搭計程車來電視台接受專訪,這位學者後來還當上國立大學校長,學問很好,但是會口吃,所以並沒有辦法剪太多畫面,電視畫面會說話,比較現實,對他的誠意事後讓我頗為過意不去。 有些學者為出名很喜歡上電子媒體,巴不得記者找他,但有些學者則是接受一次專訪後,就謝絕來訪,原因是,電視台做專題經常是先畫靶再射箭,也就是找學者來背書,很多學界人士講述他的意見,都有條件式的,但是電視台都只剪他們要的,把他的保留意見「但是」刪去了。 例如,他是有條件支持核四,但記者把他的前提不剪進去,變成他是無條件支持核四,很多學者揹黑鍋後,對電視新聞開始「敬謝不敏」,或接受前會要求不能剪接,否則就不受訪。 我還曾做過一個「窮算命,富燒香」的社會時事專題,當時訪問一位錢姓的算命仙,他的配合度更好,訪問後一直追問何時播出,原本也不疑有他據實以告,結果對方在播出的前一天,在報紙上大打廣告,上頭一看到馬上下令撤播,那個單元被延後到我離開好幾個月才播出,印證了一句閩南語俗諺「吃緊弄破碗」。 我做過的專題印象最深的是配合專訪當時中風正在做復健的孫運璿院長,那時有一個多月,我們每週至少去他重慶南路的住家一次,看他做復健,採訪他中風後的一些人生觀,孫院長有時講一講就會流淚痛哭,我常想,如果他看到目前的社會,不知會不會痛不欲生?我結婚時他還送了一幅中堂給我留念。 因為不習慣電視台這種teamwork的工作方式,加上不是正式員工,所以我在新聞雜誌工作十個月後,正好七十六年報禁準備要開放,當時各大報大幅徵召平面記者,我就轉行到中國時報當記者,告別了近一年的電子媒體。
-
我的電子媒體經驗(上)
民國七十年代,還只是老三台的時候,電子媒體獨大,三台沒到,記者會會為他們延後召開,那像現在百家爭鳴,電子媒體有線、無線一團亂,名嘴治國狗咬狗,有的被貼標籤,現場連線還被嘲諷、被罵還被打,電子媒體昔為天之驕子,今日倒成了社會亂源。 我退伍之初,也曾懷抱電視夢,但去應徵一次,在鏡頭前唸一段旁白,對金門籍的閩式腔調,及ㄘㄗㄤㄥ不分,夢馬上醒了,自忖不是吃這口飯的料。 不過,服預官役時,那一屆新聞碩士只有我一位,所以當大伙在抽籤要分發陸、海、空或陸戰軍種時,都沒有輪到我,最後才被告知我被逕分發到大直的三軍大學,還是上下班的。我以少尉佔少校器材官身分在三大的教務處教材科負責一個電視製作中心,專門幫三大教官錄製教學節目,另外,也兼三大校長的照相官。 就是因為這層關係,即將退伍時,當時三大校長言百謙上將接見預官群,我請言校長幫忙寫推薦信,他也爽快答應了,把我推薦到華視去,但我接獲通知,才知並不是華視新聞部,而是華視新聞雜誌節目。 華視新聞雜誌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我研一升研二時,就曾到該節目去實習兩個月,也製作了一個「墓地公園化」的專題播出,當時只是抱實習心態,卻沒有想到退伍真的來上班。 新聞雜誌當時的主持人是陳月卿小姐和高信譚先生,陳小姐兼節目製作人,她也是我新研所的學姐,當時還有林玉清、胡毋意兩位學姐也在那,節目每週三播出四個專題,週四放假,每週五開會溝通專題題目,跟一般雜誌社作息有點類似。 剛去先跟著學姐邊學習邊摸索,後來就開始獨當一面,自己報題目做想要的專題,只是在平面媒體,也許你可以自己自拍自寫,但在電視台,出去就是一組人馬,有攝影記者和助理,必須互相配合,有時攝影記者不夠分配,還必須跟外面的傳播公司租用,要遷就攝影記者的習性,這一點讓人較不習慣。 另外,就是電子媒體分工較細,過音時也需要找主播或外面的過音員協助,我就曾找當時華視台內的李艷秋幫忙,也找過聲音十分有磁性的廣播人劉鍚華,他們的口白,可以幫專題增色不少。 過完音後,必須自己剪接,當時新聞雜誌和新聞部共用剪接間,必須等他們忙完晚間新聞後,我們才能使用;所以每週二我們幾乎都要通宵熬夜剪帶子,大約從晚上十點或十一點接手,一邊剪聲音,一邊找畫面配合,通常一個十幾分鐘的專題,幾乎要剪到天亮才能完成,通宵熬夜,偶一為之還可忍受,若是經常得如此,對身體可不好受。
-
閩南文化研究所在金門
2006年8月,金門技術學院(金門大學前身)成立以碩士班為主的閩南文化研究所(簡稱閩南所)。這是臺灣各大專院校唯一以閩南文化做為教學、研究主題的研究單位。經過幾年師生的努力,閩南所已經成為金大的特色系所,在國內外學術界初步具有知名度。 對我來說,閩南所發展的首要工作是強化學科建設。一個新興的人文社會學術領域,不但需要整合性與開放性,避免畫地自限的學科定義,也要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及短期內建立學術優勢的迫切性。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和同仁們在多次的討論中,擬訂了「多學科、跨地域、全球視野、在地關懷」的發展目標。 多學科對話,是人文社會學科的趨勢。惟有如此,才能提供學術發展的養分。在極為有限的師資員額中,我們擇定了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建築史與遺產保護等專業,進而聘用學有專精的老師進入本所。另配合金大的華語文學系之漢語方言、民間文學等師資,初步建構了閩南所的陣容(在我與劉華嶽教授擔任建築系系主任的那段時間,建築系與閩南所的合作十分密切,前者是物質文化,後者是非物質文化為主,很可惜因為人的因素導致無法在同一學院,課程師資也無法整合)。未來,若有進一步擴充的機會,仍需聘用戲曲、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專業教師。 跨地域是嘗試以金門為核心,進行與閩南其他地方社會、臺灣、東南亞及東北亞華人社會的比較研究。事實上,金門做為歷史上的僑鄉,海外移民遍及各地。在過去數年,我們探討海外金門社群的文化變遷,以及他們與僑鄉之間的關係,累積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將閩南視為一個文化詞彙(cultural term)而非僅僅是地理詞彙,有助於我們擴展教學研究視野,並讓閩南文化研究成為國際關注的重要學科。 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亦是我們思考課程架構的核心精神。歷史上,閩南文化的跨境傳播,以及在不同國家與社會下的當代變遷,是我們理解華人文化強韌生命力的例證。因此,通過世界史的視野重新理解閩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助與其他文化相互對話,更有助於深入了解閩南文化的特性。在地關懷的部分,則是我們對於金門島文化遺產保護與經營的社會實踐。過去一段時間,閩南所的師生參與了金門的歷史保存工作,也舉辦了多屆「閩南文化國際研討會」與「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累積了古蹟修復技術、遺產空間活化利用、文化創意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知識與技術,不但壯大學科發展,也對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能力大有幫助。 必須坦言,閩南文化學仍在一個建構的階段,它的定義、內涵都需要進一步被釐清;同時,閩南文化的當代詮釋及演繹也必須重視,使之成為創新文化的一環。做為創所所長,即使不在崗位上,我仍然對閩南所有一份愛護的責任心,時時惦念著那群樸實、可愛的師生們。金大閩南所的發展經驗尚淺,有待各界給予督促與鼓勵,期能未來躋身國內外一流學術單位之林。
-
美學中國
哲學包含三大部分:邏輯學、倫理學、美學。 2012九月,隨李錫奇大師二度「晉閩台兩岸三地書畫交流」,會八閩,遊三晉,上五臺。大概是在這次交流,認識了李祥德大師,2013十二月他從太原寄來《美學中國》一書。此書是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八月出版,由李祥德(山西美學大師)、鄭欽鏞(福建美學大師)晉閩合著。《美學中國》原名《中國倫理美學史稿》,上下兩大冊50餘萬言。 從中國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興衰,到清末民初、新中國的倫理美學思想,進行有系統、立論新穎的論述。論及老、莊、孔、墨等的倫理美思想,大學、中庸、孝經等的倫理美思想,韓愈、白居易、王安石、周敦頤等的倫理美思想,洪秀全、康、梁等的倫理美思想,孫中山、李大釗等的倫理美思想。中國古典美學的特色,是以「意象」或「意境」為基本審美範疇,而對「美」範疇討論甚少。中國古典美學,雖無美學之稱呼,但中國審美文化,從有了儀式和配飾的山頂洞人算起,上下二萬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發展到2010八月,在北京已經召開了18屆的「世界美學大會」。 《美學中國》是一部中國倫理美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書中一個畫家都沒有提到,也不論及繪畫,只有附錄一篇〈霍州媧皇廟壁畫的理念世界與美學意蘊〉;書前也只附幾圖泥塑、水墨畫,所以藝術、繪畫美術是浩瀚「美學」中很微小很微小的一部分。第十一章「西學東漸,中西倫理美學思想的邂逅與交融」,第七節「西洋藝術-大西洋琴與繪畫法的傳入」,約略提了一下西洋的藝術,音樂與繪畫傳入中國。最早傳播西方美學的是王國維,他崇尚康德哲學,並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先後發表了《紅樓夢評論》、《古雅之在美學上的地位》和《人間詞話》等美學論著,把近代西方美學的理論觀點,運用於中國文學欣賞和批評。 我在師大美研所,修了留美哲學家劉文潭的「美學」,他著的《現代美學》是大學叢書,講的是德國哲學家鮑姆伽登的美學(Aesthetics)、康德「美學」等。劉文潭教授亦著《藝術品味》、《中西美學與藝術評論》、《西洋古代美學》及《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等多種,是國內知名的美學及藝術評論家。他看我們寫的文章,批道:「寫這個什麼東西,給小朋友讀的?」;他看我們畫的畫,批道:「畫這個什麼東西,給小朋友看的?」。他嚴苛批判我們研究班,要求創作要有一定的高度! 通儒學者辛意雲來金門,在浯江書院做了幾場精彩的講學,講述與他一系列有聲書相關的《論語辛說》、《莊子辛說》。辛意雲教授師承錢穆大師,深入經、史、子、集,長期在台灣傳承儒學。辛老師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講授老、莊、中國哲學史、美學史。所以他從哲學到豐厚國學根底,把「論語倫理美思想」、「老莊倫理美思想」等,闡述得更是鞭辟入裡,與《美學中國》是一路的。他也愛好中國傳統戲曲,長期推動京劇、崑曲與歌仔戲藝術。他對書畫的評論,語多獎掖,是謙謙儒者風範。 美感的經驗是一種社會責任,繪畫美學雖是雕蟲小技,要能從純藝術的美學性靈中去追求美感。
-
邱吉爾與小布希總統
一回在圖書館找書,無意中發現一本邱吉爾的畫冊,讓人頗為驚訝,原來邱吉爾也畫畫的。不僅如此,更令人驚訝的,邱吉爾還是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這位二戰時期領導英國力抗德國納粹的首相,不但運籌帷幄成就斐然,本身的文藝涵養同樣讓人刮目相看。邱氏四十歲開始作畫,剛開始他也認為畫畫是高深莫測的事,直到實際投入才發覺繪畫的趣味無窮。這個嗜好讓他找到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裡他可以暫時遠離繁忙及煩雜的政治事務。 自從邱氏開始畫畫後,他更留意周遭的美景及其變化,並從中獲取樂趣。他說「驚訝地發現在自然景色中還有那麼許多以前未注意到的東西。每當走路乘車時,附加了一個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鮮有趣之極。…… 我一邊散步,一邊留心著葉子的色澤和特徵,山巒那迷夢一樣的紫色,冬天的枝幹絕妙的邊線……。」他驚嘆地發現著手繪畫,讓他的眼睛好像多開了一扇窗,發現一些本已存在,而以前他卻視而不見。 邱吉爾的畫作以自然風景為主,也有部分室內景物、人物畫及靜物,由於他對繪畫的熱情專注,身後共留下五百多幅畫。其中一幅較為人知的是邱氏送給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摩洛哥古城《馬拉喀什》。杜氏於1972年辭世,這畫為杜氏女兒所有。後來女兒想賣掉畫,當時的估價就超過了一百萬美元。 有趣的是美國前總統小布希退休後,專心畫畫,最近在德州達拉斯「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舉辦展覽。他說讀過邱吉爾的文章,受到不少畫畫的啟發。小布希也畫風景及身邊的貓狗等寵物,但這回展出的畫作以政治人物為主,有普丁、梅克爾、布萊爾、達賴喇嘛等世界各地領袖。小布希將這些人物的面部五官比例掌握得十分精確,神韻生動。據小布希說只學畫兩年,這是一項豐碩的成果。 小布希說「我很認真的看待繪畫,它改變了我的人生。」又稱自己體內住著一個林布蘭特,讓他的繪畫慾望一發不可收拾。令人發噱的,他的畫作簽名都是43,因為小布希自己是美國第四十三任總統。 俗話說,富者因讀書而貴。同樣的,政治人物除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外,若又具深厚的文化涵養,將更受到人們的尊崇與稱道的。
-
參賽教卓的一絲感想
本月19日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訪視委員,將要蒞校訪評本校的教學實況,這是我的教育生涯中第二次接觸這個獎項,2003年我擔任城中教務主任時,曾組織學校同仁參加教育部第一屆教學卓越獎的競賽,後來獲得金質獎,得到獎金60萬元,分享給40位同仁。 十年後在我寧中校長屆滿前夕,我又請陳雅蘭主任的英語教師學習社群提出「讀讚龍頭」的專案參加評比,經過縣府教育處長官核送,進入全國複賽,這是我校英語教學的一次檢驗。 民國101年5月14日我校建構完成「戰地生活英語情境教室」,這個教室結合我校多位教育奉獻者(諸如王建立主任、陳雅蘭主任、陳文壽組長…等)的創意與心血,以及我國中時代的師生周鳳珠、朱禹潔博士等,應用了先進的資訊科技與教育理念,我們成功建構了這座「金門第一、台灣唯一」的英語情境教室。 這座教室,我們一直把它定位在「教學基地」、「觀光景點」、「小型文物館」,在軟體課程方面,經過陳雅蘭主任、周鳳珠老師、朱禹潔博士的腦力激盪,我們已經設計編撰了一系列的戰地生活課程,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互動牆、互動地板,文物館展示的器物、模型、圖照等,我們讓學生應用3D互動軟體學習,或是以角色扮演、遊戲、文物導覽、會議討論進行教學活動。 今年我校又以陳雅蘭主任為首,開發出My Country, my love與Spectacular Kinmen等系列課程,結合外師Jarita以及金大英語系周晏安主任的支持,應用「策略聯盟原則」,結合學區四所中小學,共同參與;應用「活化應用原則」,引導學生應用生活上的語言,以閩南語、國語、英語來認識介紹家鄉;應用「共同參與原則」,結合學區的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期望學生能從智能、態度與行動,一起關心家鄉的人事物。 這是英語教學課程,也是環境教育課程,我們把兩者結合為一,提報競逐教育部的教學卓越獎,也是要檢視我們英語環境的建置、數位E化的教學、自編環教的課程、教師教學的模組,是否可以讓孩子認識到鄉土環境,訓練學生能夠進行環境探索,達到培養學生探索力、溝通力與服務力的教學實踐。 本校學區位於金門島的西北位置,有如龍頭的位置,取名「讀讚龍頭」,是期望我校學生在求學中能夠「獨占鰲頭」,能夠透過環境教育,了解這塊土地所孕育的鄉土文化,除了關心自然議題,也能深入了解人文歷史議題。 參賽教卓非執著在得獎與否?我們在乎教育理念的實踐,教學成效的達成,「雖然我們個人力量很渺小,但我們懷抱改變世界的心與能量是巨大的。」,這是我們討論出來的一個信念,在與學生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相信我們多了一份責任與成就,畢竟教育的路途,雖然有時沉寂沒有掌聲,但相信給予孩子多一點能耐,夢裡睡覺也會笑出聲來,因為我們不枉費教育人生。
-
家鄉的花果奔放
每次排妥返鄉行程,心裡除了喜悅之外,還有一種貼近又遙遠的複雜感受,因為返鄉總是為某一個案子在忙碌,一執行完又得離開,來去匆匆,為了安撫飄忽、惆悵的心情,我會努力創作金門家鄉主題的詩、畫,讓它們銜接從前的我,並激勵未來的我。 我的返鄉紀行隨筆,像日記一樣充滿內在的探索、不斷調整當下、積極衝刺向前。在詩、圖、文履痕中,我發現童年的記憶特別清澈、深長、多情,一粒一粒細沙堆積成充滿韻律感的沙灘,那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風景路,我的回顧與瞻望,隨著執行案子的特色,也有不同的看見。一棵植物永遠不會忘記地底的根,因為每一片翠綠的葉子、每一朵花的芳香、每一枚果子的甜脆都來自土地的力量,我也是一株離不開土地的植物,我詩、畫的花果都依附土地而生,特別是家鄉神奇而強烈的呼喚,總讓我產生新能量,連結善緣,有機會發現另一座花園。安排妥返鄉行程,雖然知道此行是為了圓文創美夢,但回憶先一步蹦跳而出,伸向天空的枝椏,佔據了整片天空,我只好望著它,透過枝椏縫隙看一片湛藍,再從中萃取色彩,架構一座美麗的彩虹橋。 順著感覺回應家鄉的召喚,每次面對正在興建的一棟建築,我總關心僻遠村莊一棟正在傾圮的老屋,一些觸動衝激著我的腳印。記得之前返鄉進行碉堡裝置藝術,退潮時我走進海邊的蚵田,與七十多歲身子仍十分硬朗的阿婆閒話家常,我發現不斷與大海搏鬥的人,面對爭戰過的土地,不是悲苦的逃避,而是與它一起成長並衰老。蚵田人家,不會多說戰地往事,一切欣喜與悲切都化成生活的力量,看見採蚵的辛苦讓我修正佈展方向,我想寫的詩,只能滲入百姓的生活,碉堡的生命也是,它與人們一起經歷災難,而後的屹立不搖並未特別陳述什麼,只是與當地居民相互扶持,走過變動,迎接未來。 一次返鄉行,我在友人家中聽一群人討論編族譜,尋根的背後藏著散佚資料的煩惱,那必須挽住的一條宗族脈絡,一絲一縷交織編串起來,才會有完整的島嶼群像留給後代。儘管地球上存在許多島嶼,飄洋過海尋根,也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但唯有一座島嶼發動「世界金門日」,讓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有所依歸,並世世代代承傳不絕。那次聽一群人討論編族譜,帶給我另一種衝激,就像走進蚵田、拉遠鏡頭去看一座島嶼,發現不同的看見一樣。後來我走進一座又一座村莊,去探索環境的變遷。返鄉,對我而言是回歸也是旅程的開始,一顆敏感的心,常常興發寫詩的衝動,我總是被情感牽繫著去感受許多人、事、物,我不斷探訪古厝,拍下一系列紀錄照片,它們背後的文化底蘊,正開啟我現今的文創構思。 安排妥返鄉行程,另一段生命旅程於焉展開,我要去搜尋更多散佚的故事,奔向文創花園,那既復古又創新的圖騰,是詩也是畫,我嗅聞著家鄉的花果,細細梳理一種貼近又遙遠的複雜感受,發現一路誘發我無悔前行的,正是那充滿美感的刺激與衝擊,沒有返鄉矛盾心情的相觸與相疊,就沒有文創的造形魔幻效果。因為有這番體悟,我安心踏上返鄉之旅。
-
計程車上
那天因事到台北,一到松山機場,時間上的壓力使我必須選擇搭「計程車」。 上了車,我告知司機先生目的地後,他隨即和我聊了起來,首先他問我來自哪裡,我說是「金門」,他說剛下車的那位「阿伯」也是要去金門的,然後他開始暢談曾在金門的種種,那是民國六十四年間經歷的,如今經過近四十年了怎麼記憶還那麼深刻? 我問他在金門的哪裡,他說他是工兵,走過金門好多地方,水頭、金城、尚義、成功、山外、小徑、陽宅、沙美…,我好奇的問他,這麼久了都沒有再到金門走走嗎?他說「還沒有」,言下之意是家中孩子還小,加上有長輩在之類的原因,我建議可以「全家出遊」,他點點頭。他問我住在金門哪裡,我說「飛機航道經過的地方」,我以為這樣比較好連結,他還是再問,我說「金寧鄉」,這下可考倒他了,他對於哪一鄉、哪一鎮好像沒什麼概念,我只好說接近金城,靠海,他說「瓊林」不是也靠海?我說我們那頭的海可以一直連到料羅灣,然後他說「料羅灣」是金門很重要的港口。 他沒有去過小金門,當年哪來的「小三通」,事隔如此多年,他打開金門地圖都有些陌生,當年他們稱「中央公路」,如今改了名,我說還是有人如此叫它,想必他是怕當年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消失,我想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吧!畢竟今年已是民國一百零三年了,金門從戒嚴到解嚴,其中歷經多少不同的時期,早已不同以往,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今天的金門,不就是由過往各種樣貌的金門累積而成的嗎? 說到「小三通」,我說很多人來到金門,也坐船到對岸去,他像做民調似的問了我一個深奧的問題,「統一」好還是「維持現狀」好?這問題當然每個人看法不同,立場也不同,他說他問過很多「香港」來的朋友,沒有一個贊成「統一」的,是啊!這議題太大了,想當年「九七大限」前我們一群人也跟著過去觀光,因為不知接下來的那裡會變得如何?或者平凡老百姓的我們只是想要「安身立命」就好。 他談到目前在金門高中一位「董老師」曾是他在「台大補習班」的同事,當時董老師是導師,而他是總務主任,董老師住「古崗」(頗得意的口氣說:你看如果我沒到過金門,怎麼會知道這些),那間補習班如今已關了,但人與人間的感情、緣分卻連了起來,我問他的大名,吳先生,我禮貌性的說改天遇到董老師再跟他說,末了再次邀請他「回金門」走走、看看,因為他是個「惜情」的人,當年不過是人生中的短暫一年,卻在他的未來歲月中烙下了印記。 平凡的日子常有一些偶然的緣分出現,誰知道下一秒鐘會不會又有什麼驚奇發生?人生,某方面來說,還真是「有趣」!
-
胡璉將軍家人及其他
臉友知我嗜讀名將傳記,近日以網路傳來中共書之影印文供我參考,說日前報紙副刊曾寫胡璉將軍侄子胡之駒來金,以其所言印証大陸所出版之書,研判內容可信。 我回說:「兄台所傳來文字,與弟前此閱《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二集(解放軍出版社),書中〈胡璉〉篇所述類似。」事後,覺得意有未竟,不妨再說。 胡璉將軍一生,用兵練兵,足智多謀,善結軍心,屢建戰功,兩任金門司令官,文武兼資,致力各項建設,為戰地金門奠定了厚實基礎,功在國家,待民如親,金門人至今感念他,稱他為現代恩主公。筆者前此曾撰數文,稱述其人與李光前、高魁元的小故事,但今日要探索的是其家人種種。 台大李守孔教授寫有〈胡璉〉《中華民國名人傳》(近代中國出版社),在文末寫出:「璉妻曾廣瑜、廣仙為姊妹,係贛南興國望族。男之光、之輝、之耀,女之冰、之玉、之潔、之玲、之清,皆在國內外完成高等學業,分獲博士、碩士學位,在公私機關擔任重要職位。」 閱《陸軍一級上將胡公伯玉紀念集》,由書中所錄輓聯及追悼文字,知胡將軍長子胡之光娶楊心儀,次子胡之輝娶包殿齡,三子胡之耀娶宗才焮,長女胡之冰嫁相重新,次女胡之玉嫁鳳錦章,三女胡之潔嫁成重昆,四女胡之玲。五女胡之清嫁雷鳴。 民國八十幾年,金門文史工作學會理事長張火木教授邀胡之光教授等人來金門縣議會參加「胡璉將軍與金門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張教授邀我評論其論文,會中得識胡之光教授,日後,與胡教授曾多次交換書刊、共餐談話。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看金門日報知胡璉將軍舊屬當日上午九時許在太武山公墓公祭,我即趕往靈堂,見室外士兵儀隊淋雨肅立,室內與祭者敬穆行禮,心中欽敬感動。之後,與眾退役將士進入太武山的胡璉紀念館參觀,在二樓展示櫃見胡璉自撰陸軍官校簡歷影本,文初寫道:「余世居陝西華縣,赤水鎮南二里之北會同坊。介以華渭水間,沃野且清幽,業農,差堪自給。曾畢業縣立中學,投考北京大學不果。遂南入黃埔軍校,始受三民主義薰陶,前此蓋只有個人英雄思想,一如普通學生,讀書為作官,作官為揚名聲、顯父母也。」 日後見報章寫說胡璉曾考上北京大學,我甚感不解,曾向胡之光教授說,胡將軍親筆簡歷已明白寫出,人人得見。「投考北大不果」的解讀,並非考上而不就讀。正想建議他請人赴北大查閱當年錄取名單,不意他於一百年底辭世。 此次胡之駒來金所言有些是我前所未聞:說其叔胡璉本姓張,胡璉的爸爸叫張彥娃,被胡之駒的祖父胡英德收養,才改名胡景彥。他聽爺爺說過,胡璉在十六歲時,在老家有娶一房媳婦,但因為他跑去廣州唸軍校,就把這房元配休了。但《民國高級將領列傳》則說,胡璉到開封黃埔軍校秘密招生處報了名,并將胡俊儒改為胡璉,字伯玉,為了解決旅費,妻子吳秀娃賣掉新婚的首飾和娘家即將成熟的青苗,湊足盤纏,讓其上路。 民國九十九年縣文化局出版《胡璉將軍紀念專輯》,書中有許多珍貴史料,由中冊所刊〈1952年國民黨幹部訓練人員調查表〉(223頁)、〈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五組人事調查表〉(253頁),胡將軍親筆寫出他還有一子胡之軍(比胡之耀小四歲)。據悉,他曾就讀金門中學,為人豪爽大方,面貌酷似胡璉,高中未畢業就投考軍校,同學錄無他姓名相片,民國五十四年畢業的老校友,很多人見過他,也喜歡他,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以致《陸軍一級上將胡公伯玉紀念集》的子女署名祭文、輓聯,都不見其姓名。
-
從烈嶼到汶萊
19世紀中葉以後,烈嶼人出洋謀生。除了新加坡之外,烈嶼人的僑居地尚有汶萊(Brunei)。這個位於婆羅洲西北、面積有5,765平方公里的蘇丹邦國,1888年之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84年獨立。在全國40餘萬人口中(2010),華人約佔15%,超過6萬餘人,其中七、八成的移民祖籍來自烈嶼,是當地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社群。 烈嶼人何時來到汶萊已不可考,據信19世紀末起已有不少在此落戶,初期多以海底工估俚(船運苦力)、碼頭工、漁撈、小販為主,後逐漸有人累積資本後轉作生意。 1910-30年代,烈嶼人絡繹不絕南渡汶萊。社群規模漸大,華社領袖幾乎是烈嶼人。蘇丹透過冊封少數對於國家發展、社群服務、教育開拓、經濟提升有傑出貢獻的華人,表彰他們的成就。1950年代後期,由於金門受到戰爭威脅,有不少華僑家庭申辦手續將親人接至汶萊,有部分移民在汶萊取得永久居留權或公民權,進而落地生根;有一部分無法取得身分,於1980年代陸續返回金門。 致富的汶萊僑商,對當地華人社會與烈嶼僑鄉社會均有貢獻。茲引介數位重要僑界領袖: 1.丕顯拿督林清注(1905-1993年),最早受封丕顯天猛公宮廷官銜的華族之一,他出生於烈嶼東林,10歲到汶萊,生意成功之際,樂善好施,曾擔任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及斯市中華總商會首任會長。 2.丕顯拿督甲政林德甫(1910-1999年),烈嶼雙口人,17歲下南洋,之後創立美成號,累積了不少的財富,除關心汶萊公共事務,烈嶼家鄉的各祠廟多有林德甫的捐輸,如烈女廟等,另外他也設立林德甫獎學金鼓勵家鄉子弟求學上進,其子拿督林明泰等人克紹其裘,將其事業發揚光大。 3.丕顯甲必丹王文邦(1882-1940年),烈嶼西宅人,1900年時年18歲南渡新加坡,翌年抵汶萊發展,創辦德源號,經商有成,亦於中華中學擔任董事要職。文邦之子、拿督王金紀(1931-)則是出生於汶萊的第二代,繼承父親事業,熱心公益,目前仍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僑領。 4.丕顯甲必丹方文汀(1927-2001年),烈嶼后頭人。8歲隨父親到汶萊,受教於中華學校。創立建源號起家,並與人合資建立友聯百貨、萊萊百貨,後跨足房地產業、旅館業、船運業及磚窯業。對教育與社團服務方面,貢獻卓多。 5.丕顯甲必丹拿督劉錦國(1920-),烈嶼上林人。18歲南渡汶萊,孑然一身。1947年以160元購地建屋,勤奮努力、胼手胝足,創辦華和商場,終成現在9家百貨商場(華和百貨)、12家現代化農場的大企業家,跨足農、商業,並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都有產業。他崇尚儒家思想,繼承傳統文化,又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汶萊烈嶼人的一頁傳奇。 6.丕顯甲必丹拿督吳錦進(1944-),父親吳福記,出身烈嶼上庫,錦進為第二代。他曾是汶萊蘇丹陛下的同學,1964年進關稅局工作。1970年,毅然從商,創立吳福記汽車公司,專門代理日、韓、歐洲汽車,後又從事汽車零件、保險等事業。其弟吳景添在汶萊經營地產公司,頗有成績,景添之子吳尊,在華人娛樂圈頗負盛名。 此外,尚有烈嶼西宅出生、汶萊福建會館主席、拿督林成國(1926-2011年),以及在汶萊被譽為「百貨王」的林國民(汶萊騰雲殿前任董事長、第一百貨創辦人),均為傑出的烈嶼鄉僑。 在南中國海的婆羅洲西北隅的王國,百餘年來烈嶼海外移民在那裡胼手胝足,開創了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