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對重修金門縣志春秋看法
月前金門縣府廣邀各界賢達鴻儒,研商續(重)修金門縣志第一次籌備會議,振金辱承受邀與會。因一則當日正參與禪七靜修活動,不克返金躬逢盛會;再則念振金多年來曾就有關史學拙見,陸續披露於故鄉父老,且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亦曾開授「歷史通論」一課,相信有關史觀拙見,父老自有定見,即若與會,陳義亦不至於楚河漢界。故雖不免幾許遺憾愧疚,亦還坦然。 感承辦單位盛情,不以為意,且於日前即將當日會議情形及結論賜寄,禮尚往來,應以為報;再又念及縣長日前與振金巧遇,希望振金秉持初衷,再續建言於金報,以享鄉親及縣政。一念及此,筆意又興,不揣淺陋,敢就此議題,秉春秋大義責備君子之道,就重修(續)修縣志,及如何修縣志等兩大面向建言如下: 首先是重修或續修金門縣志?意以為,在議論這項問題時,應先探討史學之本質。眾所周知:史學,乃一門對歷史意義、功能、價值、宗旨以及史觀之系統理論。自孔子修春秋、迄劉知幾,至章學誠可說已體用大備。可見史學之孕育,其來有自,首在於有博大渾厚之史書以為典範(如史記),累積歷代史家所垂之風格,浸淫其鐵肩之風骨,不凡之識力,嚴縝之制法,行雲之文筆,錘鍊而成春秋史學。 就此史觀重審現有之金門縣志,大都完成於軍管時期,不談當是時史家之闕無、史料之殘缺、思想之封閉、意識之操控,根本不足形成史學之環境,且看今日其遺風流毒於金門者:夜郎自大者、隱疾沈痾者,趨炎附勢者,囁嚅其詞者,迂空疏遠者,言人言殊者,或歌功頌德者俯拾皆是,以今觀古,其風可知,如此縣志,若能成為史學、史書,恐太史公將死而憤起曰:「吾心不甘也!」是以振金淺見:審時應機,應效歐陽修故事,重修金門縣志,以完成百年春秋史事。 其次是如何重修縣志?意以為:事在人為,首在慎選總編審也;即慎聘史家也!有太史公乃有史記;有歐陽修乃有新五代史。但什麼是史家?是鴻儒大彥?是穿梭各界之活躍份子?是名流風雲人物?是歌功頒德之學問掮客?當然不是! 所謂史家,誠如沙耳非米尼(Gaetano Salvemini)所論:「只以確定過去支離破碎的事實為限之工作,我們名之為博學或考據(Erudition);依照因果原則,將這些過去的事實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有系統的學者,我們才稱之為史學家。」余英時更認為:「史學家本身就是史學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史學家寫史本身就是一個史實。」英國歷史學家柯靈烏(R.G.Collingwood)曾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All history is ihe history of thought) 」他把歷史事件分為內在與外在兩面;外在的是史事的物資狀態,內在的是史事的思想狀態。史家只有深入史事的內在,方能把握到歷史的真象。 一九七○年戈斯坦(Leon J.Goldstenin)發表了一篇柯靈烏的史學致知論(Gollingwoods Theory of HistoricalKnowing),闡釋柯氏之義:由於史學致知的對象早成陳跡,因此史家所能確實把握致知的對象便是古人的思想了。歷史每一事件(event)或遺跡,其背後都表現著人的目的(humanpurpose)。因此史家的主要任務便是找出史事後面的思想,並以春秋之批判精神建立史觀。 柯氏更進一步認為史家除了具有批判精神外,更須具有建設性的能力(constructive power),也就是柯氏所謂的「歷史的想像」。因為歷史材料不管是器物或文字都有其限,不能彰顯歷史的全貌,而史家之所以能在有限的遺跡中講出全貌,端在其想像力。而柯氏為求慎重,特就史家之想像提出三項限制:其一必須有特定的時空;其二必須前後貫通;最後是必須有証據的支持。 證之於今日,如西洋史家可以根據Crete島上所發現的Palace of Cnossus以及其他器物,說明希臘文化之起源及與古代近東文化之因緣;又如史記中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這就是太史公自覺地運用其歷史的想像。 此種想像力類似於章學誠︽文史通義︾中所言:「史之大原者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又說:「整輯排比,謂之史篡(今日所謂的編輯);參互搜討,謂之史考(今天所謂的考證),皆非史學。」所以他認為史家必須具有史學、史識、史才、史德,尤其是「史德」。四者兼具,方能成為一位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家。 故振金願以此四具,提供縣府禮聘重修金門縣志總編輯之門限。劉趙俊在︽史通理論體系研究︾曾解釋:「所謂才,是指史家應有的才具,即在考核史料、敘述史事編纂技巧方法的能力。所謂學,是指史家志有的學問,即要掌握廣博的史學知識,及其它有關知識,掌握充分的史料。所謂識,是指史學應有的見識,即辨明是非,有正確的見識、觀點,還包括疾惡揚善、秉筆直書的品德和膽識。」 但最要者是史德:大抵而言,史家所建立之史學,是要建立解釋與理論之史觀,供後人了悟接受,採納此史觀,以為人類生存活動之北辰。因此,他必須要有抗人所不能抗;忍人所不能忍;見人所不能見;識人所不能識之史德。也就是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之風骨。所以劉知幾再三強調:「彰善貶惡,不避強禦,若晉之董孤,齊之南史,此其上也。」 當然,史家難覓,自古已然,今日尤烈,這也是何以民國已近百年,而中華民國史今日猶不敢以史稱之,況於地方志?但振金以為,典型在昔,雖不能至,亦不能違也!意以為:就今日之現況,建議禮聘史學專長者(史學系科班畢業)、有史學論著且披露於國際學術論壇或期刊者、最重要者,具有風骨凜然、無畏強權、不忌人情且有事蹟顯述者。如此,則風行草偃,金門縣志大功可成也,且不至重覆宋史、遼史及金史之笑話!行文至此,仰天而慨: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願以此與有志者共勉! (旅台學人 倪振金 民國九十五年四月九日寫於古風草堂)
-
養蛇可以成為金門畜牧的另一個選擇
夏季到了,金門常有蛇類出沒,日前金沙消防分隊在陽明湖附近的軍營,捕獲一條二公尺多的蟒蛇,長度比五個消防人員並立還要長。經金門縣政府建設局農林課鑑定後,屬於緬甸蟒。這種蟒類是外來種,若野放的話,可能會沒有天敵,金沙消防隊只好把牠交由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暫時收容。 據已經養了兩條緬甸蟒的金門畜產試驗所表示,養緬甸蟒需要餵食老鼠。牠對兩隻腳的小動物(例如小雞)好像不感興趣,比較喜歡老鼠。只要有足夠的老鼠當飼料,飼養成本並不高。 金門的畜牧業近年來受到政府及民眾注意,曾有多次畜產養殖的計劃,例如先前的鴕鳥、山羊、以及持續進行的鹿和黃牛。誠然,這些動物有其經濟價值,我也欣然讚賞畜產試驗所的努力,只是看到蛇類在金門可以適應生存,讓我想到以蛇的高經濟價值,可以作為金門畜牧業的另一個選擇。 因為,蛇能適應地區氣候,飼養的空間不需要太大,所吃的食物也不難取得,至於疫病,尚未聽過有類似禽流感或口蹄疫的惡疾,能在蛇與人間傳染,所擔憂的只是飼養時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因為蛇毒和蛇本身的攻擊性強,稍不小心,是會帶給飼主危險的。 只是防範措施得當,技術熟練,是可以成功養殖的。其經濟價值,遠較一般畜牧種類高得多。蛇皮質料好、花紋美,可以做成皮包、皮鞋等加工品,在一九八二年的三個月期間,各地輸入美國的蛇類產製品,總值將近五百萬美元,可見一般;另外,蛇已經成為新興寵物,各水族館、寵物店,常有販賣蛇作為寵物的,而且價格都不低,美國就有許多蛇的繁殖場,專門繁殖寵物蛇;中國人喜好泡藥酒,也以特定幾種蛇為材料,金門高粱與蛇做成藥酒,應該是值得研究的項目。 金門發展觀光,若是有一座蛇類展示館,相信可以吸引到許多觀光客,人們通常怕蛇,但是在安全措施完善的展示館,人們可以隔著安全距離,揭開其神秘面紗,好奇心之下,蛇館經常門庭若市,如果再配合熟練的殺蛇表演,即席做成蛇肉佳餚,將可吸引眾多人潮。況且,金門也有關於蛇的故事可以與觀光客說,增添旅遊的趣味性,例如傳說李光顯和邱良功兩位都任提督的表兄弟,都是紅蛇轉世,所以因為修屋而殺了二條紅蛇,兩位提督大人也相繼死亡。雖說不必盡信,卻是能讓人感到趣味的。 而地區產中草藥,如果也飼養蛇,或者可以研發出能醫治病患的藥物,因為蛇在傳統中醫裏,本來就是很有用的藥材,包括蛇皮、蛇肉、甚至蛇毒,應用得當,皆具療效。近年來,蛇毒的提煉物,在醫學界逐漸的受到重視,例如醫學界用來治療抗血栓的arvin,便是取自蛇毒的一種抗凝血酵素。蛇毒除了可以應用在抗血栓相關的心臟循環疾病外,也可抑制癌細胞轉移和治療腦血管破裂,而在止痛的療效上,更遠勝於嗎啡且不會上癮。 在胡璉的︽金門憶舊︾中,有提及廣東兵來金門駐守,不習慣吃麵食,但是島內多蛇,只要有蛇吃,也就滿足了,後來雖然述及大量捕蛇的結果,造成老鼠繁衍,農作物受其害,但是從其記述,我們可以肯定,金門曾是多蛇的地方,而對照今日,似乎仍然為數不少,證明金門有發展蛇類養殖的先天條件,人工繁殖技術加以配合,養蛇成為地區新的產業,應該是可行的。
-
畢業旅行「三通」熱
又到了六月鳳凰花開、學子畢業的時節,不少學生紛紛提出畢業旅行的構想,好像不「出門」走走跟不上流行,近的地點可能到廈門、鼓浪嶼,有的到蘇杭、北京,有的還到香港某樂園玩,當然也有到台灣的吧!彷彿我們的校外教學已到了「跨省」教學,見識多了,視野也廣了。 三通,小三通,如果正常的話應該是互通的,但是現在看來是不是我們通出去的多,通進來的少?不知道為什麼?是我們不夠吸引人嗎?還是別的地方太吸引我們了?一個台灣來的記者好奇的問我:「請問我在商家門口看到他們貼的紅紙條『赴台』是什麼意思?我想了半天不知道如何解釋」,我回說「他們是離開『金門』到台灣去」,她笑笑的說「真有意思,用『赴』這個字」,這是我們和台灣間的用語。 對於第一次出門的人自然是充滿了好奇,但是可不要花太多的冤枉錢才是。口耳相傳,不錯的地方會吸引下一波的人潮,而服務到家的旅行社也必然會得到好評,但是,不怎麼樣的,恐怕下一回不會再有人考慮,因為我們可以去的地方如此的多,而行前還是仔細點好,免得事後心情受影響。 當然各校考慮的層面不同,而旅費、團費更是考量的要素,不是所有家庭的畢業生都有這個能力負擔這個費用,而說實在的,「小三通」通到今天,好像到對岸觀光的機會多了,到水頭碼頭比到尚義機場的頻率似乎多了起來。瞧!水頭碼頭的船,小三通的是不是易見?而來去匆匆的是不是小三通的人們呢? 其實,從有這個意念到開始計畫、找旅行社乃至成行,這其中要經過多少的轉折、溝通,吃的、住的、行的尤其不能馬虎,幾菜幾湯,住幾星級的,車子要幾年內的,還有現在看到的和到時呈現的恐怕也不盡一樣,「快樂出門,平安回家」是大家一致的希望。 不少人出了一趟門,才知道在家的方便,不少人出門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人和自己不全然過著類似的生活,雖然我們其實同文又同種。如果細心去打聽,我們大致可以發現去台灣的團明顯的少於去對岸的,不只是機票錢比船票貴,可能也是長久以來到台灣的機會多,而對岸的開放讓不少人心生好奇,因為我們中國的歷史如此長,只在書上看到的當然要由實際一遊來做驗正,理論與實際常常是存在有差距的。 到底要多少團費才是合理的?好像沒人可以細說分明,但是如果可以雙方滿意也許就不虛此行了吧!有時想想到遠一點的地方是好的,但是不是大部份的我們其實對自己所住的地方就一知半解呢?如果是的話,何妨先從自己的家鄉熟悉起,不要捨近求遠,慢慢的,再把視野放大到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一種說法是:「當我們走遍了世界各地,最想念的還是自己的家鄉」,因為這才是我們開始的地方啊!
-
臨海農場參觀心得
縣府將發展無毒產品、有機農業作為農業轉型的根本方向,舉辦各種農業技術講習,並由農業試驗所的農業專家們,輔導年輕人學習有機栽培法,規劃輔導建立示範農場,並於有機栽培之農產品、加工之農特產等的展示販賣場合,大力宣傳其對健康的好處,對有機農業在地區紮根、成長與發展,均有所助益。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較快,經營模式亦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去年十月,有考察團前往花蓮取經,參觀有機稻米種植、有機肥工廠、農產品包裝及加工、乃至於有機村的營造::::等,給我們這些農戶不少觀念上的啟發,這些農場多是大規模種植,與肥料工廠、包裝、加工、運輸等行業,形成產業聯盟,同樣的方式,移到金門來,一些小農戶就覺得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一種較小規模的有機農場經營方式,便成為我們想要再了解、學習,以為將來經營農場的借鏡。 三月三十日,一行人前往劉力學老師創設的臨海農場參觀,臨海農場位居台北縣三芝鄉麟山鼻海岸附近,由於我們這幾個人都想要在金門從事有機農業,到台灣看看有機農場,實地了解有機栽培的方法,對我們日後的農場經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特別是臨海農場耕作面積只有三分地,又是臨海,有一般農戶較不喜歡的海風吹拂,以及土壤的鹽分問題,卻能經營得當,有好的收成,其經驗更值得金門的農戶學習。 到了臨海農場,寒暄之後,劉老師得知我們即將要在金門從事有機農業,就很熱忱地把他的耕作方式介紹給我們,先在白板上,畫了一個長方形表示長的鐵槽,旁邊幾個桶槽,他表示要介紹如何將廚餘做成堆肥,現在市面賣的有機肥太貴,農民負擔得起的有機肥料每公斤要在五元以下,往往買不到,用他的方法每公斤成本只要二點五元。 製作堆肥要注意碳氮比例,約三十比一,才能培養細菌,正確發酵,並且不會有惡臭。海鮮的氮很高,所以要加多一點碳,也就是木屑要加多一點。先將收集到的廚餘與稻榖、木屑攪拌,堆在鐵槽,讓它發酵,可以用溫度計測量,有發酵時溫度會逐漸提高,室溫約攝氏二十度,一週後發酵溫度約攝氏四十度,然後每週上昇約十度,可達八十餘度,每一千公斤的廚餘堆肥,約可產生四百公斤的固體肥料,五百公斤的液肥,一百公斤的水分會蒸發掉。堆肥約高四十公分,蛆會長在表層七公分內,每週刮一次,用發酵攝氏七十度的堆肥去覆蓋,蟲就被殺死了,四到八週可以加一些水,給細菌水分生存,且降溫到四十五度,九到十五週持續發酵,已經接近完成,過程中會產生皖氣,所以用T管連接水管,豎起煙囪排放,皖氣比較輕,會自動上昇,隨直流風飄去,所以煙囪要夠高,避開亂流,到直流層即可。通常在下午八點到四點鐘排氣,濕度較低,早晨溼度高不適合排氣,因為臭味會下沉。使用有機肥時,在土上覆蓋十公分,然後打下去混合,土壤維持有機質百分之八時最好。另外,發酵時流出的菜水,可以當液肥,一千公斤的菜水,加兩次卅公斤的黑糖,十公斤的糖蜜,打氣三週左右,即可使用。使用液肥時要加一百倍的水稀釋,否則過多液肥,反而會有肥害問題。 隨後,我們又參觀了堆肥製作的實際流程,以及網室及露天栽培情形,並且看了育苗的狀況,覺得土壤經過堆肥及液肥的施用,看起來有機質豐富,已經成為適合植物生長的良好土壤,劉老師說,這裡開始時是紅土,加了海沙改良,在用有機肥,才慢慢改善,現在已經很好了。有好的土壤,種出的蔬菜,真的顏色鮮綠均勻,而且植株健康,病蟲害也少。劉老師鼓勵我們用有機栽培法,種出有豐盛營養價值的菜,他說一個有機的青江菜,是傳統農法的青江菜的十倍營養價值,現在人的身體不健康,就是吸收不到營養,又吃了許多殘餘農藥,所以吃素的人,營養反而不足,因此順著自然規律,種有機蔬菜來吃,比什麼農法都好。這一趟臨海農場參觀之旅,更堅定了要從事有機農業的決心,而且,這一套完整的製作有機肥料的模式,很值得參照學習,育苗、網室栽培的井然有序,亦是良好典範,我們都獲益良多。
-
放寬公務人員金馬證效期
儘管因天候因素上任三日首次巡視金門不成,行政院長蘇貞昌還是在松山機場宣布了擴大小三通適用對象,放寬金馬旅台鄉親得經金馬入出大陸地區,開放金門泉州航線,進行海難救助聯合演練二大利多,但小三通的「試辦」也只是方便和節省時間減少金錢、讓金馬居民和台商出入大陸地區而已,對金馬並沒有帶來實質的利多,反而加深節慶假日讓金馬居民往返台灣機位一票難求的不便,和票價的居高不下,試問放寬了一百萬人的進出,機場港口、機位船位能足夠應付嗎!我們看是交通工具的雪上加霜,不為金馬帶來經濟效益,畢竟,中央的限制,小三通不能「自由」中轉,不能自由也就不能流暢,更侷限了他的發展,遑論該有的配套,你知道光是一本「金馬入出境許可證」就有三種版本嗎?金馬籍的可多次用三年,台商一年,金馬公務人員卻是一次一個月效期,尤其公務員經單位許可再境管局申請最快一週,效期又只是一月,要出去再請假,這樣的文書作業必要嗎?不能一樣給三年,也比照台商一年,甚至半年,我們不知道這一月的用意何在;小小公務員他能去多久,許可證的使用效期不表示他一去三年或一年,而是效期內他能進出,還得向服務單位請假,光是許可證就一綱多本,又得希望「建議」下次的宣示。
-
唱國歌太沉重如何能大聲
陳總統鼓勵國人要大聲唱國歌,尤其行政團隊持保留態度,難怪人民忘了國歌怎麼唱,可是我們的副總統就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國歌有點「拗」不適合年輕人的口味,正副總統對國歌的「異議」,又如何讓國人「認真」的唱國歌,國歌真能因為他的時代久遠而要改換隨時代的腳步不同?吾人以為要改變這個國家、國旗、國歌才有這種想法,在民進黨口口聲中的台灣,當然中華民國的國歌「代表」性就有問題,是「恨」不得把他正名改掉,小聲唱,行禮如儀已是很難能可貴,還渴望大聲唱,除非從陳總統口中說出,不是,陳總統應該問是從什麼時候國歌小聲唱;或副總統為什麼「拗」,國歌是應該大聲唱凝聚共識,總統出訪回來才想到,是否太晚了,還是想出了兩全其美的辦法,要把「歌詞」改一改,讓大家都能大聲唱出來才是真的,因為就像「廢統」「終統」一樣,大聲唱國歌,中華民國的國歌,總統又如何能向「獨」派人士交代,至少副總統就跟他不同調,唱國歌太沉重,又如何能大聲! 吾人以為只要總統帶頭唱,要求行政團隊也得唱,上行下效,我們的國歌一定回復六年前的盛境,如果陳總統真的有所感慨,不妨恢復電影、電視播出前唱國歌,讓國歌凝聚國人的共識,何嘗不是民進黨執政應該正視的課題!
-
初見迎城隍的感動
我跟太太在今年3月初第一次來金門旅遊,夫妻倆不約而同的愛上金門的環境,討論後決定搬來金門長住一段時間,於是我們又多次回到金門實地探勘環境,並在5月2日正式將戶籍遷入,成為新金門人。 從3月初第一次來到金門至今天為止的二個月間,我倆一共來往台金五次,在金門停留的總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並且意外的獲悉金門國家公園本次推出的古厝民宿委外經營的招標機會,基於想將金門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介紹給台灣的上班族,以及我倆對於民宿的一些想法,所以就一頭栽入本次投標的準備工作,卯足了全力去爭取經營機會,其用心程度絕不亞於參加大學聯考的考生,只是敗戰之兵不言勇,既然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一切的結果都感謝上帝。 當評審暗示我應該不會是第一名(也就是明年請早的意思)時,還特別期許我們可別因為沒得標就與金門「失聯」!當時我心中只能感嘆,如果不是因為投標古厝民宿(不知道會不會得標?不知道會標到那裏?)我們應該早就找好房子在金門落戶安定,開始我們的「孵蛋」計劃了。 原本夫妻倆只是單純想到金門享受這裏自然環境兼孵蛋,但因為意外的參與古宿民宿的投標,足足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去踏勘、去讀書、去思考金門民宿及自助旅遊的相關議題,用心之深、用力之猛遠超乎我倆當初的預期,差點用情太深無法自拔,不過還真是要感謝各位評審適時的澆我們一盆冷水,讓我們可以清醒過來,單純的享受金門的美與它的自然。 喜歡旅行夫妻倆,即已成為新金門人,即或未蒙評審青睞,但對金門的熱情尚不致因此而熄滅,所以本於野人獻曝與不知藏拙的勇氣,是否容我們這二個剛從台北來的新金門人,以台北人觀點提出一些觀察心得與感觸。如果坦誠的說出我們這二個台北人看金門的觀點,可以提供金門人另一種看待金門、欣賞金門的角度;如果因此可以讓金門人更理解多數的台灣人是如何看金門;如果因此可以激勵出一些推展金門旅遊的創意,那我們真是太高興了。如果我們講的什麼也不是,也請容我們夫妻倆吐吐鳥氣吧! 今天古厝民宿放榜,摃龜的我們心情難免有些失落(用情太深啊!),但是我們仍然留在金門找房子,至少也得等看完金城迎城隍再回台灣搬家。晚上和朋友在源記吃完晚餐,走路回鎮公所停車場牽車途中,在莒光路及北帝廟二次看到迎城隍的眾陣頭(應該是在預演),我們夫妻第一次看到金門迎城隍的陣仗,那種震撼實在難以言喻。 金門人的志節高尚是無庸置疑的,但以金門的城鎮規模與人口數來看,卻只能算是小城鎮的水準。只是當我們二個台灣人看到這樣的陣頭內容與動員能力,卻不得不為金門人展現出的凝聚力所感動,那種節慶的熱鬧氣氛是如此深刻,真慶幸我倆沒有因為心裏不舒坦就逕自回台灣準備搬家,不然沒看到迎城隍那可就虧大了。 還有這次城隍廟前的戲班子是從廈門來的,我發現他們的戲服好新、好亮麗(台灣歌仔戲團的行頭相對顯得陳舊),而且男演員所佔的比例很高(台灣的歌仔戲演員以女性居多),而最令我驚訝的是,在戲台下兩側都立有LED的走馬燈字幕,同步顯示台上演員的口白,真是太神奇了,這又讓我們這兩個台灣鄉巴佬開了眼界,多麼有趣的場景與慶典。 忽然想起今年三月初我們夫妻跟團來金門玩,三天兩夜的行程(中午班機來、下午二、三點班機回台灣),除了8個購物行程外,對於走馬看花的景點實在沒多大印象,也不覺得好玩,特別是晚上從浯江飯店走到莒光路口一路所見的冷清印象,實在不知道要幹嘛?於是又匆匆坐車回飯店。而在準備投標期間,我們夫妻常常騎車或步行在莒光路、中興路、民族路等金城市區道路逛來又逛去,坦白講,實在沒啥趣味,就連台灣來的夜市也是單調的可憐。 在金門待了一個多月,就屬今晚所見到的最精彩、最吸引人,於是我努力尋找圍觀人群,想看看其中有無觀光客的身影,但卻遍尋不著。心中有個疑問,到底是導遊偷懶,沒把迎城隍訊息告訴旅客;還是旅客自己放棄這麼精彩的節慶活動;又或者是導遊介紹的不夠用力,總之覺得好可惜。 忽然我有個想法,這麼熱鬧有趣的場面與節慶氣氛,如果邀請觀光客來參觀,相信來到現場的人應該都不會有不過癮的感覺吧?!我甚至相信迎城隍的活動魅力與震撼力,甚至有可能會強過碉堡藝術節、金門文化藝術節。如果臺中縣可以將大甲媽祖每年的繞境活動包裝成國際觀光文化節;如果鹽水蜂炮、台東炸寒單爺、平溪放天燈等節慶活動可以建立全國的知名度,是否金門最熱鬧的農曆十二迎城隍活動,也可以試著打響全國性的知名度。 有沒有可能由縣政府文化與觀光局處主導,以台灣居民為推廣及宣傳對象,甚至結合易遊網等旅遊網站、航空公司、旅行社及飯店與民宿業者推出套裝行程,推廣邀請台灣人來見識、來分享金門的節慶熱度與金門人的凝聚力,不知道相關單位的長官們,明年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
當小三通截彎取直的時候金門何去何從
國民黨榮譽主席兩岸經貿論壇之旅似乎已在兩岸之間投下一顆不小的震撼彈,連堅持保守兩岸政策的民進黨政府也感受到不少的壓力,尤其在兩岸三通的議題上,黨員大老與執政決策者開始有些許修正,重新檢討三通與登陸的必要性,之後數日陳總統親自宣布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時程和行政院長釋放擴大經由金馬的小三通政策利多的消息。站在金馬民眾的立場來看中央釋放這些善意的動作,卻反映十分冷淡,也許是如四月二十五日金門的霧天。讓蘇院長無法成行的原因吧! 金門的小島經濟型態本是依賴軍人消費的商業行為,雖然規模不大,利得不多,但也造就了不少工作機會,養活了不少島上居民,可也維持了一定的生活水準。精實軍隊政策下匆促的裁軍,使島民的經濟活動頓失平衡,大部分的店家成了名符其實的不動產,往日繁榮景象已不復存在,更別談在假日時有小西門町之稱的山外街和小金門東林街綠色人潮,繁榮景象已成追憶,房價落了,收入少了,當大家都說「昔日每天做不完的生意都比現在每月的收入好,何況每日摃龜的商家還不少」時,大家的希望於中央公布在金門馬祖兩離島地區實施的小三通政策重新點燃。 陸委會係依據離島建設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制定了「小三通政策」,在其所提出之「金馬試辦小三通說明書」裡很明顯指出小三通的主要目的:1、促進金馬地區的建設與發展;2、增進兩岸良性互動。可見小三通政策也是中央為了減少離島的經濟活動因裁軍帶來窘困的狀態,用意是正確的。可是五年來小三通實施的結果,冷清的街道依舊冷清,摃龜的商家依舊摃龜,縣民並未因為撤軍而蕭條的經濟獲得實質的助益而改善。難怪小縣民們不僅要問:「小三通」到底在「通三小」?徒讓政客們選舉時成為話題的炒作而已。 金門由軍管開放十多年以來一直處在政策不明定位不清尷尬階段,縣府洋洋灑灑的施政方針扣掉了形容詞所剩不多,若要太過期待後來的「小三通」政策不盡是公平的,原本「小三通」的政策在金馬為政治考量優於縣民生計的架構下實施,一因它是兩岸政策試風向球,二因是金馬島民曾在長期威權統治下以及被沒完沒了的政治實驗,已失去了為自己爭取權益和角色扮演的能力,「小三通」政策雖在中央政府五年來多次修訂,看在縣民眼裡總是讓人又愛又恨。但「小三通」每年為金門帶來數十萬過境的旅客不容忽視的;它把台灣原本活絡航空航運業延伸到金門,也間接提供金門就業市場和零售市場,更無意間將金門的品牌行銷於內陸各地,對金門的經濟活動是有一定的貢獻的。且不論現行「小三通」對金門的經濟活動有多少助益,滿足多少人的希望,既然「小三通」政策是為活絡離島經濟活動和兩岸政策的風向球,以下兩個議題就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一、金門向來標榜要以觀光立縣,發展旅遊事業嗎?何以我們的縣政團隊一直無法有效振興我們的觀光事業,反逆向而被無知的破壞減損了金門原有的特色,如象徵金門的木麻黃行道樹被大肆砍伐,代表戰地風采的碉堡被變了裝、閩式建物的風格逐漸消失,國家公園的介入把鄉村攪得不中不西不閩不台的四不像,今日除了眼睜睜望著每年五十萬人的商旅過門而不入(估計五一擴大小三通後每年約增加二十百分比)還能作甚麼。 了解旅遊市場們都知道;長期擁旅遊興盛期必須是一個面的觀光資源,這個面的資源應包含政策、交通、飯店、軟硬體休閒設施、地方特色與風格:::等。初期的旅遊建設還要由政府推動帶領政府推動帶領不是辦些活動吃吃喝喝的激情一時。僅亞洲觀光市場來說,澳門的賭場、香港的購物、夏威夷的浪漫、巴峇島的風情、新加坡的整潔與治安、中國大陸於發展旅遊事業初期由政府大肆興建飯店與具中國色彩公共設施等等不乏以特色與風格來招引旅客的實例。由政府推動初期的旅遊建設和建立特色以改善旅遊環境是為金門長期發展旅遊事業不二法門與指南。 假如我們能把利用小三通過境的旅客於港口機場與途中擴大商圈,讓客人能在最短的候機船時間一次滿足購物的慾望,不但能為金門經濟活動作點貢獻,也能賓主盡歡,香港對過客的商業行為不就是如此嗎? 二、當有一天兩岸領導者的政治智慧和貿易趨勢讓現行小三通截彎取直,至少目前我們可以看得到不久將來中央有意讓澎湖在大三通取代金馬的可能性,以金門地理位置和有限的海空交通條件,漸次擴大由金馬的小三通的政策也是否意味著讓金馬現在僅存的經濟活動漸次接近停滯或消失。大三通或直航屆時的金門又將何去何從?金門未來的定位又在那裡? 在民間的力量無法突破行業瓶頸時,政府應勇敢的站出來,帶領民間的力量突破瓶頸。當民間對政府推動的政策存有疑慮時政府不妨開誠布公告訴大家要把縣民要把他們帶往那個方向。顯然我們縣府在這方面也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我們總覺得做為一個為縣民請命和打前鋒的縣府團隊必須努力揣摩中央的決策方向時,如果沒有太多的溝通與折衝方式絕對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面對未來金門人的前途和縣府的處境,縣府團隊們必須勇敢為金門將來找尋方向,趕快定位才能使金門的生存可長可久,必要時我們不妨跳脫政治的束縛走出自己的路,發展一套屬於我們的機制地方法令,考慮允許學校擴大向對岸招收學生,大陸人士來金給予落地簽證與中短期居住,實施金門為免稅專區,金門外島設博奕,優惠獎勵包含大陸外資投資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縣府團隊的智慧與努力,勇敢站起來才是縣民們長期的企盼。(作者為金門縣議會縣議員)
-
珍惜原有的資源
最近我到杭州參加「海峽兩岸鳥類攝影聯展暨交流研討會」,會後大會安排到江西省婺源縣觀鳥和攝鳥。先前我對江西省婺源縣一點概念都沒有,心裡想浙江省可觀鳥的地方很多,如近在咫尺的西湖和植物園就有很多鳥類可觀賞,何必要跑到三百多公里外,車行要五個多鐘頭的婺源呢? 在前往婺源的途中,主辦單位的人員告訴我,婺源是江西省東北邊與安徽和浙江交界的貧窮農業縣,由於各村施行保護小區政策,不允許砍伐古老大樹或任意破壞環境,村民如欲興建新屋,必須依照傳統格式,以保持固有的景觀特色。因此它維持千年來傳統的農村風景,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因而引來各省無數想看傳統古老農村的觀光客。 婺源縣的許多村莊都具有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特色,房屋一致為白牆黑瓦馬背的徽派建築。我們小住四天,只參觀了曉起村、李坑村和鴛鴦湖。我們到曉起村,主要是觀看白腿小隼,一種個體與白頭翁一般大小的猛禽。這種鳥的體色僅黑白二色,色澤的分配與熊貓類似,有人戲稱其為熊貓鳥。牠原本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然而許多村莊的古樹被砍伐,白腿小隼亦隨大樹的湮沒而消失。婺源的白腿小隼是因村裡保有古木參天的紅豆杉和大葉楠木而倖存下來。白腿小隼目前在中國的種群數量甚為稀少,反而成為觀鳥者最想看的珍稀鳥種。李杭村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稱,一條小溪的潺潺流水自村中奔騰而過,幾座小橋橫跨溪上,連接兩旁的住宅,村民仍遵循古老的方式,在溪邊洗米、洗菜和洗衣服,過著平靜安祥的日子。這種景致也許落後,但其所呈現的古樸、典雅和野碧風清的面貌,則為住慣都會的人所欣羨的。鴛鴦湖以數百隻,甚至上千隻鴛鴦來越冬而聞名,我們前去觀賞時,越冬群大部分已離去,只剩下二十幾隻供我們觀賞。婺源的觀光客很多,尤其是每年的三─五月是旺季,飯店和民宿天天客滿,老板勸我們如果下次再來,務必避開春天的旺季。我到婺源觀察的心得,悟出環境不必開發,僅維持原始風貌,就能吸引大量的觀光客。原來古樸、靜謐、安逸就是資源,為都會人所缺乏而嚮往的心靈資源。 金門這彈丸小島,不幸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摧殘,傷痕累累。但就整體環境而言,幸好尚保留有傳統的閩南式和西式洋樓的建築和純樸的民風,這些便是最珍貴的觀光資源。然而自解除戰地政務,開放民眾可自由往來之後,縣政府馬上確定以觀光立縣,這個政策是正確的。可是發展觀光是維護既有的觀光資源,如幽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深具特色的傳統建築,以及優良的民俗風情,而不是不斷的建設。新的建設,無論是房屋或道路,都不能為金門創造新的觀光資源。觀光客到金門玩賞,嚮往能騎腳踏車在鄉間小徑漫遊,而不是乘坐遊覽車在公路上疾駛;觀賞閩南建築的精雕細琢和西式洋樓的特殊風格,而不是如金城公車站的現代大樓;品嚐地區風味的蚵仔煎、廣東粥、豬腳麵線,而不是川菜、粵菜、湘菜、江浙菜或北京烤鴨。 金門的觀光發展,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夢想家擬將目標提高至『國際觀光休閒島嶼』的願景,這是很棒的理想,也值得追求。但是我們拿什麼東西給國際人士觀光?什麼設施供國際人士休閒?我們有否做過市場調查,瞭解國際觀光客的需求,以及國際觀光發展的趨勢?我們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別的地方所沒有的,才有誘因能引起國際觀光客的興趣。什麼是金門的特色呢?閩南聚落、僑鄉文化、戰爭遺址、鄉村生態及純樸民情等,才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色,而且都是經過千百年的粹練累積得來,深具歷史價值。所以未來的建設重點在於保存和維護既有的、傳統的、具有價值的文化與景觀資源,儘量使這些特色展現出來,而不是去開發新的、具有破壞性的觀光項目。事實上,開發就是破壞:台灣的經濟開發,賠上優良環境的破壞和社會道德的淪喪,還不值得我們警惕與深思嗎?近年來,金門的一些措施如舊厝的整修再利用,都有助於地方特色的保存與維護,但新建的房舍也盼能配合傳統的風格,使不至於太突兀而不搭調,才不會破壞景觀的美感。 閩南聚落、僑鄉文化、戰爭遺址、鄉村生態及純樸民情等是金門的觀光資產,唯有珍惜、保存和維護這些資產,才能實現『國際觀光休閒島嶼』的願景。
-
觀光策略與發展
一個政策的白皮書,足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施政方針,更能影響到國家在未來的走向趨勢、及邁進以國際化觀點為主軸。自從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那一刻起。多年來的努力,終於獲得國際上的肯定。但是,也隱藏了無形當中潛在的危機。因為,參加WTO組織的會員國從此之後,使各國在國際上貿易之間享有國際間同等的待遇。不過也讓我們國內一些農、漁、畜牧產業更面臨到國際上國與國之間的一些競爭,更讓我們的基本產業在競爭上受到衝突性蠻嚴重的。 然而,在政府的號召之下,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的實施,隨之而起的舉辦一些活動都會添加上『國際化』的專有名詞。但是,可以讓所有的活動真的動起來了嗎?然後,在政府積極的大力推動觀光之下,不論在台灣各個地方都會處處可見到所謂的「季」和「祭」的名義。例如;墾丁風鈴季、國際童玩藝術節等等::。更讓人家耳熟能詳的認知,不論活動所舉辦的規模大小,最重要還是要吸引到國外旅客及本國旅客的親身體驗與參與這項活動的特色。 「觀光產業」是我們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之一。然而、觀光產業是世界各國普遍重視一個無煙囪工業,並與科技產業共同被視為21世紀的明星產業。其實,我們台灣地理環境特殊,擁有豐富而多樣化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發展觀光具有雄厚的潛力。一個政策的好壞,是攸關到整個國家在財政收入的來源。而今,如何把觀光產業這項資產推動出去,是須要政府與民間業者互相的配合及因應之道。但是,在觀光資源的分配設備之間,軟、硬體都互相並重。最重要是吸引國外旅客的來台觀光、及讓國人樂於留在國內旅遊渡假為主軸。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更要有完善的規劃與執行力,並且更要有致力追求國際觀光客倍增之目標為動力,更要集中各部門單位的力量,然而,必須要先後緩急改善我國觀光旅遊環境臻於國際水準。更吸引外國來台觀光的目的。但是,我們講究屬於台灣獨特的特色應該就屬於古色古香的味道,更應該呈現出來。倘若我們把這項特色推廣出去,更讓大家了解我們台灣的特色。因此,認為應該要從基層面做起,把一些屬於台灣民族性質的活動,帶動給國內外的旅客知道台灣有多麼美的環境與文化,應該更要在國際上,多多介紹台灣的觀光面貌,更能讓國際上的旅客認知台灣這塊寶島的獨特面紗及特色性質。 而今在台灣的文化當中,以原住民族是具有獨特文化與氣息,也是我們台灣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一項資產。然而,不管在那一種活動的表演之中是屬於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但是,也許不管在任何的活動當中,都有它們的表演項目太過於普遍化的趨勢。反而,更讓旅客深深刻刻覺得都是一樣的表演,感到很玩味。我們應該對於應有的文化更要加以珍惜,更要懂得如何包裝旅客此趟的目的地的好奇心。抓住方向才讓旅客們覺得很新鮮感,才會去參與整個活動或是參觀部落的景色。 然而,在台灣的目前旅遊業的競爭力相當的激烈,為了吸引大量的旅客。的確也產生旅遊業者互相競爭的形成。而今,各旅行業者都打出『以最短暫的時間、可以玩到很多地方的構想。』更讓我覺得旅遊的意義是為何而去?不都是去享受旅遊的樂趣,何必有須要去觀光旅遊時,有必要過得那麼匆促嗎?然而,在無形中更讓旅客失去自己對觀光旅遊的應有的權利啦!更覺不容許旅行社業者之間互相的削價競爭,破壞整體旅遊形象及品質。 觀光產業是我們台灣最具有發展的潛力,更要我們大家去如何提升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就是要靠大家共同打造台灣觀光的品質。在台灣更有很多的自然生態值得去發展生態觀光叢林之旅。但是,原則上,以不破壞原本的生態景觀為主體。而今,再過不久,政府有意願開放龜山島發展觀光生態之旅。但是,以每天參覽生態觀光的人數是應該要有限制。要不然,之前開放綠島及小琉球發展觀光的時候,旅客人數更是驚人。然而,一些業者看好這塊商機,迅速的在那兒興建觀光旅館,是為了觀光而需要蓋的嗎!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呢?發展觀光逐漸也帶動當地的潛水風潮。然而,也嚴重破壞當地應有的景觀及特色。例如:珊瑚礁的污染及破壞、垃圾量的增加等等::。也導致當地人民不滿,而獲利最多的還是那些的旅遊業者。嚴重的破壞當地原本的生態景觀,倘若,要恢復當時的景觀面貌是需要很多年,或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才會有成果。然而,要在開放生態觀光之時,更要規定應有不具破壞主體為性質。更要讓大家心裡有愛護台灣生態保育的心態,才能給我們的自然資源永續的生存下去,才是發展生態觀光的目的地為主軸。 然而,政府在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之前,更要謹慎評估大陸民眾對台灣所喜愛旅遊幾個景點,應該詳細的策略與規劃,讓大家都耳目一新的感受到台灣之美。個人認為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是一個良好的策劃,不論是國外旅客、或者是大陸民眾來台觀光旅客,對於台灣觀光產業的帶動相當有益處。因此,也助於台灣的觀光業及GDP︿國內生產總值﹀。之前,台北旅行業協會邀請大陸國家旅遊局人員來台參訪及考察觀光,也根據學者及旅行社業者都說明此現象,都能助益於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亦是一片看好的景象。而今,大陸民眾消費能力是很可觀的。它們最喜歡台灣的旅遊地點。例如:北部的故宮博物院、南投日月潭、涵碧樓、南部墾丁::等等。以按陸委會的規劃之下,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每天的限制在於一千人上下,所帶動的商機更廣泛讓國內的旅行業及其他行業業績都有不錯的幫助。 我覺得在觀光產業、在觀光客大幅增加之時,應該必須有效改善我們國內旅遊市場離峰需求不足的課業之下,更要有健全發展。必要有長遠的規劃,更讓國際旅客來成長目標應該為: 壹、基本目標:以『觀光』為來台旅客人數、以觀光局給我們的資料來看,自目前100萬人次,應提升至200萬人次為目標。 貳、努力目標:倘若,在有效能突破瓶頸,開拓潛在客源市場之作為下,達到來台旅客自目前約260萬人次能成長至500萬人次。 我認為倘若要達到這個目標,對於觀光建設應該著重於『顧客導向』之思維、『套裝旅遊』之架構下、『目標管理』之手段,並且選舉重點、集中力量,有效地整合與推動。因此,必須採取的推動策略為; 一、首先,提供全方位觀光旅遊服務,包括旅遊資訊服務網。並且,推廣輔導平價旅館、建構觀光旅遊巴士系統及環島觀光列車,讓民間業者來與政府各部門建立共識。以『人人心中有觀光』的態度,全力配合共同打造台灣優質旅遊環境,及同時規劃優惠旅遊票價,更讓旅客們享受優質、安全、貼心的旅遊服務。 二、以既有國際觀光旅遊路線來看,為優先進行觀光資源開發全面改善軟、硬體設施。並且,改善環境景觀及旅遊服務才能具有國際水準之規則。 三、以『目標管理』手法,進行國際觀光的宣傳與推廣。並結合駐外單位之資源及人力。以觀光為主軸共同宣傳台灣之美,而今訂定2005年為『台灣觀光年』、2008年舉辦『台灣博覽會』,以提升台灣之國際知名度。 觀光產業是一項財政收入的資產,如何運用現有的觀光資源,有待我們共同來整合。才能為我們的產業投入一劑強心針,有效開創經濟價值為主軸。
-
不貪心安─人性大考驗
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其實原本很簡單,但是整件事到現在一團亂,結束了沒有,我也不知道,這猶如人性大考驗,不過,反正我不貪,所以心較安。 是家裡人比較多的時候,因為爸的緣故,我們聚在一塊兒,那正是家人晚餐時刻,一通電話來了,因為聲音聽不清楚,所以轉給了我,我一聽,不知理她還是不理她,單純的想「反正只是一個問卷」,隨便應付了事,但是也因為留了一個名字,一個不太清楚的住址而日後被接連的電話嚇得躲這「來路不明」的電話,可怕!還好她向我要「手機號碼」時,我堅稱我沒有申請。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成了別人或某一集團鎖定的目標,但是,我始終不想當一回事。 數天後,一通電話來到,是接續問卷之後的,換了一個男生,告知我他們所辦活動的訊息,我隨意的應著,他要我記下一個電話,我沒拿筆只答說好了,然後他要我提供另一個電話,說是要做「配對」拿大獎,我推掉了,開始覺得有問題,也許是我「心太軟」沒有馬上掛掉電話,所以被他們覺得我容易「上當」吧! 根本不當回事,大概是他口中說的活動當天,我不以為意,結果下班後回到家,又接到電話,他說活動已經開始,問我人有沒有來到現場,然後一直問我為什麼沒去?真是怪!晚上九點多,又來一通,說是我已經得到大獎,黃金多少兩的,希望我在晚上十點之前前去領獎,如果沒有去明天工作人員會再跟我聯絡,我該高興嗎?不,我是更疑惑了,那麼容易就有「大獎」可拿,那麼那家台中的「精品公司」可真要做賠本生意了,我還是不理他。 又隔二天,正是清明節,電話又來,我一接電話,他馬上問「你為什麼沒來領大獎」,「你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獎嗎?」我消極的應對,這回他倒是有點急了,說是我不去打聽就認定他們是「非法」的,這對他們很不公平,可是對我這從頭到尾都說「我不需要這個獎」、「我把這個獎項讓給別人」的人,他反倒要我寫「切結書」,當然目的還是在要我的「個人詳細資料」,我故意要了他們公司的網址、電話及他的大名等資料,事實上,要這些只想知道「他們到底要做什麼?」接電話接到煩了,我竟開始怕接到他們打來的電話了。 我說讓我想想再說,他不假思索的說「下午幾點再打來」,好可怕,緊迫逼人,我跟家人說我要出去了,等一下打來說我不在,我想家人會幫我擋掉那煩人的電話,我上網,是查到了他們的公司,照他們所設計的我也找到了我的名字,看資料是在台中中港路的某精品公司,大概算是香港那裡的連鎖公司,一些獎項都是大公司所提供的,真真假假,誰知道呢?早知道就給個「假名」,我問在台的姐,她叫我「不要理他就好了」,她說得更清楚的是:很多集團弄得更真,你上網去查,都可以查得到,讓受害者找不到漏洞,但是只要你收了他的東西,麻煩就來了,他們會要你匯錢到哪裡,會要你付多少錢,實在可怕,所以啊,最好是不輕易留下任何蛛絲馬跡,最好是不拿任何的贈品,更不要有「好運當頭」的想法,否則沒完沒了。 天真的自己以為不理他就好了,可是電話又來了,哥接到過,他看到沒有顯示號碼就掛斷,媽接到過,某天還謊稱說是我「男朋友」,過我媽媽那一關,我接到電話,情緒開始不好,二、三句話我掛斷電話,第一次我大聲說「我不要了」,然後跟媽媽說那個煩人的電話,媽倒有點意外的自責,都怪那莫名其妙的電話。 因為電話的方便,所以許多人、許多事開始有「非法使用」的念頭,天下無不勞而獲的事,一分耕耘才有一分的收穫,不是嗎?現在的人「跟會」不褪流行,但是還是保守點的好,除了要找對人,要可靠的,還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錢會不翼而飛」,前陣子不是才有不少人的辛苦錢、血汗錢不知找誰要?到底我們的社會怎麼了?我們的人心、心性怎麼了?每天電視上上演的一大堆亂象是不是真會傳染呢?還是需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呢?
-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公民教育?
如果我們從民進黨的興衰與台灣前途的關係來看,為什麼很多泛綠的人民逐漸地對陳水扁總統的作為感到厭倦與不信任?是因為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不能也不應該玩政治騙術,騙取選民選票卻未實現選舉承諾。政治學諺語:絕對的權力會造成絕對的腐敗。他必須被檢驗,而非高高在上,善用權謀來專做些短視近利只求勝選的事。泛綠民眾已經看透陳水扁總統的選舉策略,才會有一連串的反制動作,讓民進黨在去年三合一選舉、近來嘉義市立委補選中嘗到敗績。今天考慮的並不是陳水扁總統個人的政治生命或民進黨的興衰,而是台灣全體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存亡問題。由於他現在是總統身分,有絕對的影響力與實質的決策權,如果他在執政上無法有所建樹,給人民安定與發展,那至少未來這一年少說點話,甚至不做決策,應該會更好。還有一個重點,他的幕僚不要再發生弊案了,那只會更讓更多人對這個政黨與政府失望。如果他堅持一意孤行,台灣遲早會被他拖垮。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不要再用政治力來決定台灣的大小事,否則時間會讓台灣愈來愈失去希望。 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尚無法成為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卻失去了原有產業發展的經濟優勢,還增加了族群對立與永無止境的政黨內鬥,那麼人民真的會繼續給民進黨機會嗎?眼看著九七金融風暴中被擊倒的韓國就要趕上台灣,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贏回來! 當然一定會有人問為何不說說在野政黨在立法院的表現,難道立委諸公沒有逾越權限,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嗎?不可否認地不少在野黨立委在質詢法案與預算時,屢因個人意識形態或政黨利益而杯葛議案,但身為國家領袖的陳總統不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並用最大的誠意化解政黨間的衝突嗎?如果因為國會執行正當性的制衡權力,而無法施政,那麼其他民主國家難道不會有類似的困境發生,制衡原本就是民主國家的常態,而立委如果屢在民生議題上杯葛法案或預算,選民不會有雪亮的眼睛去做判斷嗎?下一次的立委選舉自然會反映出來。尤其我們即將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選舉,相信愈來愈少立委敢恣意行事。最重要的是他在憲法模糊地帶中始終不願意建立憲政慣例,不願當個虛位元首,而把權力下放給行政院院長。民選總統也可以統而不治,畢竟依據憲法規定:『行政院為我國最高行政機關』,因此我國的最高行政首長是行政院院長而不是總統。今年大學學測社會科第一題就出這個題目,有不少學生判斷錯誤,實乃就政治實務面觀之,陳總統目前的確是最高行政首長。然而,依據現行憲法規定,我國目前並不是總統制國家,政府(最主要是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若能依分權制衡的制度運作,台灣才能算是一個真正民主化的國家,否則目前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自由化的國家罷了!陳水扁總統是學法律的人,如果連他都不願意守法,謹守憲法對總統的權力限制,我們怎麼教育下一代去守法,公民教育的落實根本是空話。因為風行草偃、上行下效,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學生每天從新聞媒體得到太多負面影響,我們如何教育學生明辨是非,如何要求學生成為品格與學識兼具的現代公民。況且,人民的生活層面很廣泛,不只有台灣主體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什麼樣的未來。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人民與社會都需要有能力的政府帶領大家,在政治、經濟、社會上往良善的道路邁進。希望有權者能深切自我反省。讓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最後,關於『公民與社會』科是否應列入大學指定考試科目,成為近來熱門的焦點新聞。在此釐清一個重點,『列入指定考科並不等於學生必考』,它只是和目前現存的其他九科成為指考選項,給大學校系中的社會科學相關科系(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新聞、傳播、文化、教育、心理、輔導等科系)一個機會,用來篩選與決定錄取學生是否具備相關社會科學知識。因此學生是否必須加考『公民與社會』科,取決於他希望選擇什麼樣的科系就讀,而該科系是否需要採計『公民與社會』這一科。不少家長與學生反對將『公民與社會』科列入指定考科的疑慮,其實是多慮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公民與社會』科列入指定考試科目後,到底能否提升其教學成效?或者反而減損其教學的豐富性與實質意涵。其實平心而論,這個問題如果要用來檢驗『公民與社會』這門學科,是否也應該以相同標準去檢測目前大學指定考試中的其他九科?只不過因為九五暫綱決議將『公民』科這門『德育』科目與『三民主義』、『現代社會』兩學科,轉型為『公民與社會』這門『智育』學科後,社會大眾尚未理解其實質內涵,便開始『為反對而反對』,這是我們號稱民主化十多年來所涵養出來的『政治文化』,難道不是因為社會大眾長期忽視公民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所致?殊不知『公民與社會』這門學科在世界先進各國扮演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從小學就開始授課。因此,身為公民老師的我們,願意比其他學科老師多盡一份社會責任,不只把學生的學識充實好,讓他們對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理解,能在出社會後,不管在各行各業,都可以輕鬆面對生活,而不至於作出錯誤的判斷、不知法而犯法、選出不好的政府官員、投資理財失誤等;並透過各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例如價值澄清法),來啟迪學生的心靈,讓本應從兒童時代的家庭教育就應重視的『品格』養成,延伸至高中公民教育仍能有效地補救,以喚醒每個學生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