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改善觀光現況是當務之急
站在街頭,隨機探問金門縣民,對於觀光現況滿意度如何?十之八九回答不滿意。原因何在?一批批來了又去的觀光客,暢遊金門後,不僅沒有為全體縣民帶來實質利益,反而擾亂了開放觀光前,原本清靜的生活,舉個簡單的交通例子,一部部呼嘯而過的超大型遊覽車,帶給同行車輛及路人多大壓力,所排放廢氣、喇叭噪音,大大污染原本單純的生活環境,金門人面對觀光客,只有一個感覺,「生雞蛋嘸,放雞屎有!」 旅遊業者大聲喊冤:「我們的團費超便宜,包吃包住包機票,沒撈到多少好處。」有不識相者問:「為何不提高團費?」答曰:「同業傾價競爭,光只我們提高團費就乏人問津了,目前只能『薄利多銷』。」 如此看來,觀光客是贏家囉?未必,同樣怨聲載道:「團費是不合常理的便宜啦!但是,一個下午,參觀麵線、貢糖、菜刀店比參觀景點還多,上車冷氣、下車熱氣,忽冷忽熱,身體受不了,根本沒有達到休閒目的。」 一個新興處女地的觀光事業,居然落得三敗俱傷,無一滿意,卻不見大有為的政府拿出魄力。 金門有三大特色─戰地、僑鄉、閩南建築,特色的背後其實是先人以血、以淚換來的。軍管五十年,我們的先人得忍受教育落後、民生物質不方便、醫療缺乏、遷徙行動不自由、生活用品受管制、對外交通不便利:::換來的唯一好處是目前揭櫫世人眼前、驚嘆的湖光山色,這座海上公園是所有走過金門歷史的先人在無知與無奈中締造的,他們付出的代價極大,但相信願意子孫因他們的付出而過好一點的生活,從此走出貧窮。 為了不讓先人血淚白流,主政者在規劃觀光大業時,是應以告慰祖先、造福後人為最高目標,肩上擔負的是前人走過的腳步,而更要注意到,旅遊業者沾沾自喜的繩頭小利,其實是忽略了「公共成本」正由全體縣民買單,再不及時妥善規劃執行,恐怕金門人既沒攔住錢潮,封存五十年的金門美景,不出八年、十年,也難保山河不變色!
-
少見多怪嗎?
總兵署,以前總給我神祕的感覺,因為在它開放以前,一直是大門深鎖,直到有一次,為了訪問某朋友而行了個方便跨進去,門馬上又緊閉,裡頭正在整修,不少人正小心翼翼的在那些兵器上、戰船上維修,還有地下室的牢房,一股陰深深的可怕感覺令人不寒而慄,一切就是為了日後開放,讓大家一賭它的面貌。 總兵署開放了,記得開放當天,我特地去走了一趟,其實,以前也有接近它,只是沒進去,那就是「許獬授官四百周年」時,大隊人馬來到這兒,因為這裡曾是許獬讀書的場所│叢青軒,這裡也應該給不少人歷史上的見證吧!因為它做過許多大用呢! 開放後的它,好長一陣子是文藝團體在這兒表演,不只配合文化藝術節的展演,而且每逢星期假日就有好戲可看,今年的花燈展不就是在這裡,這兒給不少人一個文化的新去處,這真是不錯,裡頭的百年老樹訴說著這裡曾有的過往,多少人把這兒當成了散心之處、解說之所、懷舊之地! 然而,一天研習過後,已是傍晚,我陪著一位自台來金執教的朋友、她兒子,來到了總兵署,當我們正要跨門檻時,一位客氣的先生來了,他說「這裡要收門票五十元,進去後可以點同值的飲料」之類的,我們聽了,自動退縮,心中一股納悶,因為,這與我們的認知相去太遠,我們還在想「委外經營」的利弊得失。 她說的是「那我們以後要帶小朋友來寫生,怎麼辦,不就不用來了」,我想的是「我們以後若想校外參觀教學,怎麼進去?」她是幼稚班老師,距離近,當然得好好善用,可是:::,我們比較遠一點,不過這一點倒也是不可錯過的,但如今,不知這樣的經營方式是全方位考慮周全了嗎?觀光客、做研究者、我們在地的老百姓、學生全都考慮了嗎? 我也許是少見多怪,民俗文化村不也是收門票,但是對當地的人有所優待,不是嗎?只要憑身份證就可以,而的確我們去過對岸的之後私底下也在討論著,金門不少對外開放的景點是該收門票的,酌收清潔費之類的,如此一來,進去的人會更珍惜,但,應該怎麼做才能兩全其美是該好好規畫的,否則怎麼做為觀點景點又可做為學生教育解說之用,兩難啊!
-
地雷永遠是金門發展觀光的痛
地區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踞駐守之後,基於防衛安全需要之目的,在地區環島四周海岸(含離島)佈下天羅地網一顆顆的地雷,埋設在海岸沙灘中,五十年來成為看不見的敵手,甚為恐怖,危險,記得在小時候常聽到隔壁村的阿伯在驅趕牲口時,不幸成為地區海岸潛藏危機的被害者,在不幸中踩到地雷炸斷右腿,脊椎也受傷,從此人生便過著沒有彩色的一生生活。而在當時駐軍部隊也常有耳聞,官兵弟兄為了清掃射界,整修工事,而誤踩地雷被炸成粉身碎骨的,近期地區為開發下湖水庫也引爆地雷爆炸事件,令人擔憂。同時多少要開發的觀光地點也因此而卻步,不幸的地雷事件不勝枚舉。讓地區五十年來,地雷的威脅依然存在,縣長李炷烽先生曾說:軍隊要撤走,也一起將地區的廢彈,廢雷一起撤走,話說得沒錯,但是要如何執行,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這幾年來已經有積極的,認真的在排雷作業,但要金門發展觀光,地雷永遠是金門的痛,百姓心理的恐懼一樣存在。 根據個人研究得知:地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才被廣泛的使用,在全球有數十次規模較大的戰爭衝突中出現,如柬埔寨在1970年以來造成連串的衝突戰爭,至2000年後因地雷而引起傷亡計有802起。而阿富汗也歷經23年戰火的漫延,地雷成為該國茶毒最嚴重的威脅,每個月至少有150至300阿富汗人在地雷爆炸中喪生或殘廢,這些地雷包括反坦克及反人員的地雷,也有手榴彈式及砲彈式的地雷等等。同樣在埃及,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埋設的地雷,到現在為止,仍是會造成游牧貝都因人的傷害,去年就有1萬至2萬人喪生或殘廢,大多數是農村居民,其他國家同樣狀況也有很多。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存在有地雷的國家計亞洲12個地區,中東10個地區,非洲21個地區,南美洲11個地區,歐洲21個地區,總計75個地區,地雷數量高達1億枚以上,隱藏在這些國家中,而大陸地區就有一千萬枚以上之多,而金門地區至少也有幾千枚以上,造成威脅依舊一樣存在,是一隻看不見的敵手,誠如「日內瓦國際人道主義地雷排除中心」表示,威脅不僅來自於地雷的數量,也來自於地雷分佈地點的未知,只是要如何審慎加快的處理,值得思考和重視;才能為地區帶來發展的契機,提供一些見解及看法如下: (一)、尋找當初國軍駐守佈雷的位置圖及地點,佈雷的方式及種類,千萬不要有遺漏的地方或地點,共同指證。 (二)、敦聘國內外排雷專家及學者舉辦研討會,針對地區佈雷性質及地雷種類,佈雷的方式,地雷的危害性等等提出研討,尋找解決之道。 (三)、繼續要求中央及國防部增編列足夠之經費補償以利支付本案執行。 (四)、爭取有關單位購置最先進及精密的科技排雷器材及裝備並敦聘排雷專家徹底清除,不留痕跡。 (五)、比照聯合國創設『排雷行動計畫』,訂定地區清除地雷目標,目的在使百姓有信心,能讓百姓提高警覺。 (六)、透過『國際反地雷組織』協助地區清除地雷,包括專業人員,嗅雷犬,精密的金屬探測器,護身裝備等等。 總之;正當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全面清除危險人類威脅最大的地雷時,我們不得不更加重視,更加積極,尋求更多的協助與執行,阿富汗人就是一個案例,其在總面積224平方公里的道路,城鄉和321平方公里土地的戰場上,已開始清除了地雷及爆裂物,但是要該國徹徹底底清除所有地雷及爆裂物,至少還要再花十年時間及五億美金,反觀我們要發展觀光,如果地雷沒有徹徹底底的清除,將是地區永遠永遠的痛。
-
人無「志」不立
「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國父孫中山當年以這句話勉勵全國民眾,筆者不才,如今也以這句話來鼓勵金門時下的年輕人要有志氣、並勇於創業。 金門由於地處偏遠、人口稀少,整體競爭力相較於台灣明顯不足,再加上工作機會少,年輕人口外流相當嚴重。較有能力的,由於在家鄉沒有發展機會,只能被迫離鄉背井打拚;留在家鄉的,許多人無所是事(軍公教人員除外),再不然就是為了進入公家機關「擠破頭」。 身為年輕一輩的我,看到這種情形除了覺得可悲,更有許多的不捨,心中更不禁要問:「難道除了每個月一萬多元的永續就業、二萬多元的金酒公司之外,金門的年輕人無路可走嗎?」。 對於青年就業問題,政府絕對責無旁貸。還記得去年,建設局所轄畜試所、農試所、水試所等單位曾推出輔導青年創業計劃,鼓勵地區的年輕人勇於投入畜牧、農、漁業並創業,立意雖好,但輔導期過了,仍未見具體成效,不免讓人感到相當可惜。 年輕人也要為自己負責並對家裡有所交待,除了要不斷充實學識、增廣見聞,更要多些志氣,千萬不能「只圖溫飽」,或透過關係「走後門」進入公家機關,每天打混過日子,甚至妄想有朝一日成為正式人員。 在筆者身邊有許多年輕一輩勇於創業的例子,網咖業就有兩位,一位白手起家,從規劃人員到現在已經是二、三家的股東、老闆;另一位則放棄台北捷運公司的工作,將網咖與家裡的餐飲業結合,讓傳統產業得以延續,自己也藉此開創一番事業。 還有一位朋友雖然從軍中退伍又「回鍋」擔任軍職,卻時刻留意社會脈動,先前也投資一家網咖賺了一筆,最近又投資一家冷飲小舖,每個月為自己帶來超過十萬元的收入。 舉了上述的三個例子,筆者只想說明機會無處不在的道理,因為他們有心、有志氣,就不會讓目前看來相當惡劣的環境所打敗,而成功要素就看大家懂不懂得好好把握。 像筆者自己就曾陸續在報社、旅行社遭受挫折,但我始終抱持著「愈挫愈勇」的精神,從不會因此就懷憂喪志,畢竟人生只有一次,相信沒有人願意白走這一遭。 也許你跟我一樣無法順順利利,但千萬不要怕失敗,而應該勇於嚐試,因為成功的大門將永遠為有志氣的人而開,與大家共勉之。
-
宜提早為颱風做準備
金門及台灣每年平均有三到四次颱風來襲,每次或多或少都產生災情,特別是農作物,影響特別大,以這次珍珠颱風來說,金門各地傳來的災情,有即將收成的小麥還沒有收,因為泡水而發芽的;有剛種下的一條根幼苗,泡水而腐爛的;蔬菜泡水爛掉、果樹傾倒、果實掉落,皆造成損失。而其他諸如影響民生日用的飲水污濁問題,以及路上積水影響交通,也造成不便。 颱風災害,主要是因為它的狂風和暴雨,對於一般民眾,於颱風來襲前應預先準備及注意的事項如下: 1、收看電視臺的氣象預報,或者收聽廣播,隨時掌握颱風動向,並預知其強度,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提早準備,將災害減至最低。 2、檢修屋頂、門窗及牆壁,關閉非必要之門窗。屋頂、陽台、庭院的排水系統要檢查並且疏濬,應清掉一些落葉或細小雜物,以免流水隨帶堵塞排水孔道,造成積水。 3、修剪花果樹木或加支架固定,招牌看板等大型懸掛物應先行取下,以免風雨將其吹落,若是不願意取下,也要加強固定,減少脫落風險。 4、興建中的工程工地,應加強固定吊車、鷹架、圍籬、擋土牆等,並檢查防救災設備。 5、因為颱風往往影響供電,造成停電,所以要準備燈燭、手電筒、電池等,電燈突然停了,還有可以應變的照明設備,各公司行號及公共場所,宜準備緊急照明燈。 6、風雨中出門購物多有不便,預先準備食物和飲用水,以備所需。颱風真正到來時,家中比較安全,非必要時不外出。 各種環境和行業,對於颱風各有該注意的因應之道,鑑於地區過往的災情,有幾點應該特別注意: 1、水源利用方面:地區缺水,颱風帶來豐沛的雨水,可以解決水量不足問題,然而大雨使自來水的水源的濁度升高,所以往往在颱風中和颱風後幾天,水有黃濁的現象,所以知道颱風要來,還是先積蓄幾桶乾淨的水備用比較好。 2、農田排水方面:七到九月是颱風季節,種植作物要經過這段時期的,就應該考慮到水過多的問題,應該要做高畦,可以排掉多餘的水分,而且排水的渠道也要預先做好,將水引到低處。 3、陸上搭建物的因應措施:農舍、網室、雞寮、豬舍、牛舍等,在颱風前應預先加強牢固,網室可以先拆除收起來的就先收起來;雞寮或者可以加蓋架子,若是進水,雞可到架子上暫時躲避;豬、牛舍平時就不該設在低處,飼料也要避免潮濕腐敗,注意衛生,避免疫病產生。 4、改善道路防水:每逢下雨過多,一些路段常有積水情形,應紀錄積水路段,做下水道排水,並注意水土保持,防止土石流或橋樑、道路有塌陷的情形發生。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氣旋,在海水面溫度高於攝氏二十六度、高低對流層風速差距小、低對流層輻合,高對流層輻散,緯度在五到二十度間時,最容易發生,七到九月是颱風盛期,遇到的機會很大,不可存著僥倖心理,而不預先做準備。氣候產生的災難,還可以用人為的力量去處理,將災害減少;但是對於可以預先知道的災害,卻由於懶惰以及輕率,眼看著災害發生,而不做任何措施,到時候造成損失,再怨天尤人,就是不明道理的人了,因為可準備而不準備,實在是自己任由禍患的肆虐,才導致結果難以收拾啊!
-
從公廁管理看金門觀光之發展
為了抒發自己面對這種非自願性的責任所帶來的壓力,常常在朋友們面前戲稱自己為「金門位階最高的替代役男」,就算是各單位役男的管理幹部,看到我也得敬畏三分!是的,筆者就是目前負責管理金門縣內列管公廁業務的「所長」是也。 算算當所長的日子也有八個月了,不知道大家這八個月來,對縣內所列管的公廁使用情況,滿意度為何?不過,先不管滿不滿意,至少我能向大家保證的是,在我親眼所及的,絕大部份的公廁清潔人員真的都很努力地在清潔維護這大家經常使用的「方便」場所。在此,筆者得向各公廁的清潔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謝謝你們,謝謝你們長期以來對金門公廁的整潔所作的貢獻。 不過話說回來,讓我們來冷靜想想,理性地分析一下,「公廁管理」這個議題,在金門這彈丸之地,到底有沒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呢?應該是有,但也可能沒有。沒有的原因,可能就是說,金門是屬於金門人的地方,家裡又不是沒廁所,公廁這種地方,又不是每天都要用的,不用太乾淨啦,隨便掃掃就可以了;但也有另一派說法是說,金門是以觀光立縣,公廁的清潔維護代表著金門的門面,一旦門面不好看,觀光客的第一印象就差,第一印象差,那還有誰會想要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要長住下來的呢? 如果是第一種想法的人居多,那金門的公廁就不需要管理了,我想這點大家應該都可以同意的;但是,我們也要了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是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那就是對的,「積非成是」的行為在今天這個文明的社會裡是不被允許的。換句話說,在金門實施公廁管理的確是有它的必要性,而且必須徹底執行,沒得商量的,尤其是觀光客最常出沒的地方,更應加強管理。 因此,筆者將在本文裡,分享在這八個月來,擔任所長一職所發現的公廁管理問題,及個人的小小看法,可能有些極端,還請諸位讀者海涵。 金門的公廁之所以會難以維護的原因,不外乎是先天因素及後來的人為不彰的緣故。所謂的先天因素,指的就是當初公廁的規劃及設置不良,加上施工品質的拙劣,造成後天人力維護上的困難。如空間規劃失當,導致如廁空間狹小、通風不良、燈光昏暗、排水不良…等。而何謂後來的人為不彰呢?簡單的說,就是各單位的公廁管理人員對公廁整潔重要性的認知,及一線清潔人員其清潔技能的不足,及打掃心態偏頗所致。當然,沒有公德心的金門鄉親及觀光客們,也是導致公廁維護困難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這牽涉到的範圍太廣,本文不再多做討論。 筆者認為,錢可以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也就是說,筆者不認為公廁的先天不足,是沒救的;只要有經費預算編列,重新規劃舒適的如廁環境,應該不是個大問題。但是,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如果連付錢也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那就真的問題了。而目前現階段金門公廁管理上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人為不彰的因素了。怎麼說呢?根據筆者的經驗顯示,目前很多單位的公廁管理者,仍將公廁管理視為一種「燙手山芋」,心想最好各單位都沒有公廁,那就不需要管理了。而這種「能免則免」的心態就是最要不得的,認為管理廁所是一件很倒楣的事情,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來負責的?試問,把公廁視為麻煩的人,他對公廁的清潔管理能付出多少心力呢?就連換個燈管的要求、綠美化及如廁文化的佈置都愛理不理的,管理人員表現如此,就算清潔人員再有心,也是巧婦難為啊。 再來,就是各公廁管理單位對清潔人員的挑選。關於這點,我也想是目前縣內公廁管理的關鍵所在。不過,聰明的讀者應該也會發現,這點與公廁管理人員對公廁重要性的認知是有因果關係的;如果管理人員肯把公廁當作五星級飯店來管理的話,那麼在清潔人員的挑選上,就不會認為公廁維護是「隨便人」來做都可以的工作,也就不會找有「得過且過」心態的這種人來負責清理打掃,更不會把如此「專業」的工作來當作是一種社會福利,來回饋鄉親;甚至有的單位把公廁維護當成其他工作的附屬,而非專一工作,如此輕視。 公廁管理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管理人員重視,同時又能找到敬業然後又有清潔專業背景的人員,這樣最好。不過遺憾的是,目前筆者所看到的,都不是。雖然說大家真的都很敬業認真,除了少數幾個公廁之外,在清潔專業上,我們真的有所不足。不過,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正所謂「有法有破」,關於清潔專業的課程開設及認證,政府相關單位可以師法新加坡政府或是台北市政府,委託清潔顧問公司開班授課,來強化縣內公廁清潔人員之專業能力。 套句影星周星馳在電影「食神」裡所說的經典名言│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同樣的,只要有心,大家也都可以成為廁所專家,不是嗎?因此,要徹底解決公廁管理的人為因素,如何改變公廁管理人員及清潔人員的態度,才是本縣落實公廁管理維護上的治標治本之道。 現在文明的發展,已邁向「精品經濟」之路,在以服務業為產業主體的今天,面對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如何提供予消費者有「品質」及「感動」的產品及服務,才是在「精品經濟」勝出獲利的關鍵。今天金門要發展觀光,要求「質感」、堅持「質感」的觀念就得先建立起來;金門不是已開發國家,人文素養也有待加強,現階段的我們,如果連最基本的「高旅遊品質」都不能提供了,更遑論去試圖提供觀光客「刻苦銘心的感動」呢? 公廁管理我想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的指標,另外,各大景點的攤販擺置,我想也是個觀察重點。在此,大家先試著想像一個畫面:在風景如畫的景點裡,依山傍水,有著翠綠的樹群及紅花綠地相映,而綠地之上又矗立著別具特色的建築及整潔明亮的公廁,但是在綠地旁卻有著雜亂無章的攤販擺置在前。面對如此「突兀」的景象,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別人我是不知道,但是個人覺得這樣的畫面,就有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整鍋粥」,咱們縣內的榕園、馬山觀測站…等處,不正是這樣嗎?筆者並不反對在觀光景點設置攤販,販售商品,但是至少要有妥善的規劃才是吧!各景點可以建置販賣部門,讓原本的攤販有優先進駐的權利,然後在輔導其經營手法,提升其經營服務品質。如此一來,我想不管是對原來的攤販們,還是對觀光客,更重要的是對咱們金門的形象會有大大的助益啊,不是嗎? 「萬法存乎一心」,公廁管理如此,發展觀光更應如此。面對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老實說,要是我是縣長,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不可諱言的,金門今天剩下的幾乎是老弱殘兵,中堅菁英份子有限,很多事情想做,卻也心有餘而力不逮;現階段發展觀光最重要的兩樣競爭力│「創新能力」及「人文素養」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在此,我只能衷心地期望金門的諸位先進,大夥一起努力,筆者也會盡力的貢獻我剩下來的一百八十天。最後,我想用句話來作為本篇文章的總結,同時也與諸位先進共勉勵。 「理想固然遙遠又不切實際,但是我們不正是為了追求理想而進步嗎?」
-
別再被騙了
近年來地區民眾常常接到各式各樣的詐騙電話,有的是假冒某電信公司的催繳電話,有的是假冒國稅局辦理退稅的名義,有的是接到某公司的週年慶中大獎::等等不一而足,雖然政府近幾年都有大力宣導,地區金融機構職員更是為此常常苦口婆心勸說,但是依然有民眾受騙上當,事實上,這件事情的背後暴露出以下幾種情形。 首先在於詐騙集團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而且更高明,詐騙集團通常會運用各種方式諸如放長線釣大魚手段來爭取被害人的信任,不論是精美的文宣或者是誇大的言詞,這些都足以讓民眾看得眼花撩亂、心花怒放,於是乎戒心沒有了,查證的手續也省了,而就是這種態度與想法才讓詐騙集團容易得逞而更願意一試再試。 其次在於民眾往往對於天上掉下來的錢存有幻想,以為有不勞而獲好康的事情會發生在身上,殊不知這種幻想是不健康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周邊親友,對過去所賺的心血付諸東流仔細想想也是一件不值得的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現象在於台灣社會一直籠罩在詐騙氛圍中,人際關係因詐騙猖獗而互相猜忌、撕裂。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金門的社會應該對於現今台灣的詐騙現象多加注意,但也不應隨著台灣這股現象走,而是建立具有在地情感、人文關懷、有道義的地方。
-
金門經濟發展擴大開放策略的若干思考
一、前言 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愈來愈受學術界的重視,其中區域經濟發展策略則是其焦點和核心問題。有甚麼樣的區域經濟發展策略,就有什麼樣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就影響或決定著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金門在戰地政務廢除後,面對日益競爭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金門人也感覺到真正的茫然和困惑,在各種範圍和層次的發展思路和理論研討會的基礎上,論證了探索新發展道路以指導金門未來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和研究金門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問題,具有學術上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政策上重大的實踐意義。 在新形勢下,金門經濟的突圍,應順應市場經濟潮流,從深化市場化改革的角度,我們在觀念上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創新的思考,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策略。本文擬對此一重要課題作初步探討。 二、金門經濟發展實施開放策略的必要性 (一)、就理論而言‥ 開放不僅會帶來資金和技術,並且會引進先進的管理觀念和現代市場經濟觀念,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在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相互依賴關係不斷深化的今天,每個地區都不能閉關自守,實施區域市場封鎖的區域在限制其他地區的市場的同時,也限制了自身的市場空間範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各區域彼此開放,只有開放才能增強與改善區際經濟關係,才能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找到源源不斷的動力。研究證明對外開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個善於利用區外資源的區域,即使其區內資源相對貧乏,也能藉區外資源擴大自身的生產能力,從而尋求到便捷、快速的發展道路,這類區域能將潛在的區外市場轉化為區域發展的動力。而有些區域資源十分豐富,但由於封閉或未處理好區際經濟關係,常導致貧窮落後。因前者充分認識並正確利用了區際經濟關係的發展效應,而後者正好相反,在區域相互封鎖或對立的環境裡,不可能優化市場網絡布局,讓有限的資源作最有效率的配置。 全球化的今日,封閉的經濟政策永遠不可能成功,圍堵也絕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好方法,擴大開放、消除封閉與加強合作、克服衝突是區際關係合理化的要求與標誌。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裔經濟學家沈恩(Amartya Sen)在1999年出版的︽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書中即將自由開放與發展的目標和手段聯繫起來。他引用大量的證據說明,自由開放如何促進發展,而缺乏自由開放、壓制自由又是如何阻礙發展。因此,自由開放是促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並且有效的對外開放是必要的前提。所謂有效的對外開放,首先是要有足夠的開放度。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確的時代裡,對外開放存在著一個國際比較問題。如果其他方面的條件相同,一個地方相對於其他地區而言其開放程度較低,那麼這個地區在吸引外部資源流入等方面效率較低,因而不利於本身的經濟發展。 (二)、就金門實際情況而言: 金門自1949年政府駐軍以後,實行軍政一元化,金門的發展定位處處必須兼顧軍事國防與安全防護的考量。中央長期將金門視為反攻大陸的前線,一切圍繞備戰,經濟社會建設均以配合國防軍事戰備力量的增強為主,相對地對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建設投資較少,致使金門經濟發展緩慢。軍事化管理在生活上帶來的是重重管制,也造成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 在戰地政務時期,將金門概括成「孤島」,是金門的社會系統生存於兩岸對峙環境中的真實反映。這種「孤島」效應,以物質的︿經濟、地域、體制﹀和非物質的︿觀念、心理、文化﹀形式存在,經濟孤島是指金門經濟結構的單一性、脆弱性以及融入國內經濟系統的非對稱性。這種現象出現和發展的結果,往往不能強化或持續其開始的合理性,而是剛好相反地走向矛盾。本文認為走出「孤島」,而非留戀「孤島」,是現階段深入研究金門的發展問題所不能迴避的。 雖晚近時期,為改善金門經濟,政府試圖推動所謂區域均衡的發展政策,而採取若干開放措施,但對減少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以及拉近金門與台灣本島平均國民所得(provincial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l)間的差異,效果卻相當有限。正本清源,應歸因於政府對金門的經濟發展政策並不是一套仔細研擬規劃的經世濟民的基本策略(fundamental strategy),而是一連串以台北中央政府的價值判斷為主的實驗過程(experimental process)。 以「小三通」政策為例,自2001年正式實施以來雖已取得部份成果,但由調查資料顯示:金門民眾滿意度偏低,顯示金門對外開放的過程還沒有完成,一系列不利於金門對外開放與自由的制度阻礙以及妨礙提高經濟效率的制約因素都還有待打破。金門由於歷史因素,長期受到威權體制桎梏凍結,過去戰地政務經濟體制所遺留的影響及其後果顯得特別沉重,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因此緩慢得多。再加上「小三通」政策開放相對不足阻礙外部資源的流入,對加快金門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明顯。這麼多年下來,「特殊的兩岸關係」使得金門的經濟策略綁手綁腳,僵固的大陸政策也使金門吃到苦果。若金門無長期有效的開放政策,非但將使得本地的民間投資計畫無所適從,亦將使得外資的投資計畫因政策不明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太高,而躊躇不前。 此外開放相對不足亦妨礙內部效率的改善,對優化金門生產資源的制約性相當強;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中很不利於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成長,因此也就不利於產業的升級,不利於推動經濟成長。因為自由開放的環境是市場經濟茁壯成長的土壤,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人們才能夠自由的進行選擇,這樣才能使得人們的福利趨向最大化。 三、開放策略的具體構想:從金廈經濟合作擴大到金廈經濟整合 從世界區域經濟發展形勢看,區域經濟整合已蔚成一股世界潮流。「整合」所凸顯的是在互動的過程(process)與可能發展(possible developments)中,以協商或協議為工具來達到某些共識,並且在此一共識下承認並接受個體成員的個別性存在,此一趨勢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重大的影響。區域整合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和走向,也是開放系統下資源作有效率配置的基本要求。整合經濟是各個區域經濟的有機融合,這種趨勢為金廈經濟合作擴大到金廈經濟整合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經濟文獻中,隨著經濟整合理論之發展,經濟整合之動態效果也逐漸被開發,其影響對會員經濟極為深遠。這些動態效益包括:(1)規模經濟效果:經濟整合後,區域內市場單一化,產業得以擴大生產規模,而可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2)外部性效果:由於生產規模擴大,加速生產技術與經營技巧的累積與熟練性,並有助於創新技術之開發。這種外部性效果對開發中地區而言,具有很大的誘導作用。(3)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競爭性:經濟結盟後,資源會由生產效率較低之處,移往效率較高產業,而使整體之生產效率提高,並透過市場機能運作,增進企業間的彼此競爭性,從而提升經濟效率。(4)吸引外人直接投資:在簽署區域性貿易協定之後,會員間投資障礙減少,市場規模擴大、投資機會自然增加。對外資而言,政策的穩定與透明化,是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而區域性貿易協定提供會員未來政策的穩定與保證,有利於吸引外人直接投資進入。(5)區域貿易條件可能得到改善:由於會員彼此間關稅降至零,專業化分工與貿易的機會將增加,使規模經濟之效益得以發揮,也可能導致福利水準提高。整體上,經濟整合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整合除了可擴大生產規模,享有規模經濟利益,發揮外部性效果,以及提高經濟與生產效率外,透過產業關聯效果,也可帶動關聯產業部門的發展,增加會員的就業,並提高所得。 金門惟有透過相互開放的區域經濟整合,一方面才可以解決經濟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諸如市場容量狹小、資源稟賦有限、要素自給不足等瓶頸性問題,另一方面也才有可能成為國際化的區域性人流、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的彙集區,促進金門經濟進一步的發展。 四、地方政府應有的作為 區域經濟的發展所依賴的基礎就是區位,有較好的區位優勢是該區域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金門介於兩岸之間,現階段所具有的區位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本文認為金門縣政府依據自身求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要有勇於「開創新局」的精神,堅持創新理念,提出新思維、新措施,儘管這種創新可能觸及敏感的台北中央與地方關係問題。但風險雖有卻機遇相隨,金門縣政府仍需凝聚在地聲音,化為未來實際施政動力,堅持不懈地提出新的政策建議和要求,積極向中央爭取支持。因作為台灣地區兩岸交流的最前線,如果金門不能適時主動向中央提出新的政策開放要求,台北對大陸決策核心就很難察覺一些具體政策的適用性,難以發現對大陸政策中出現的新的利益要求,中央對大陸政策方針也就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和完善。因此,金門應強化這種觀點與價值的論述能力,政府的角色應提供一個穩定且可預測的政經環境是最基本任務,然後要為金門社會創造一個充滿特質及挑戰性的遠景。 五、結論 金門經濟目前的處境,正如狄更生(Charles Dickens , 1812~1870)於︽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一書的開端,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世紀,這是愚蠢的世紀;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遲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這是遍佈絕望的冬天;在我們面前無所不有,在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眾將步上天國之路,我們大眾將墜向地獄之路。」這段話正是金門經濟目前處境的寫照。 肇致這些困境的因子雖然很多,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一個根源,就是金門缺乏開放而有效率的經濟政策。就現階段金門的經濟發展而言,沒有對外的開放性與自由化的環境,就很難找到其生存的位置;失去總體目標的導向,就會走向無序、無度,陷於盲目、封閉、僵化、停滯之中。因此,金門經濟發展策略需要進一步放到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中來思考,在不斷擴大與深化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努力形成能持續推動金門經濟發展的機制,使金門經濟發展的水平能早日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作者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觀光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
言之有理
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起碼我們都是愛這塊土地的人吧!倘若我們無法為金門的未來有全盤的計畫,最少我們的所作所為應該都是為金門好,所以讓我們做出一些實質、有益的舉止,為我們自己,也為我們生長、生活的地方。 我找到了有志一同的人們,我找到了理念一致的人們,我們願努力的充實自己,然後把我們的這份執著發揮出來,我們把握機會多去了解金門的人文、史蹟、歷史、民情、植物、地質,我們希望可以在需要我們的時候用到它們,即使只是偶然在路邊遇到的一個陌生人的一句問話,只要我們知道,我們就可以知無不言,相信我們是在無形中為金門的觀光注入一股活力。金門,到處充滿了故事,到處充滿了驚奇,如果你肯用心去看、認真去留意的話。 可是,另方面我卻也聽到,有人在消極的迎接前來觀光的人們,他們有的且已形成了惡性循環,不但不是互有成長,反而是漸漸的失去了動力,是少數的導遊嗎?也許吧!有人這麼說,我們的導遊可是身負重任│推銷金門,其實只要他們願意,那影響力是極大的,一傳十,十傳百,良善的循環從他們對的理念出發。 時至今日,大家都有機會走遍大江南北,到大陸山河的自然也多,相信我們都有同感,那就是他們對導遊的要求很高,一關一關的考核,我們到了雲南,在昆明、在大理、在麗江,導遊都不能有所踰越,他們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有自己的專長,他們要不斷的進修,因為他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們前來,這就是觀光的優勢。 如果,我們同是愛護這塊土地的人,如果,我們都希望這塊土也有更好的發展,那麼請容許我們這群小小無名的志工為金門盡一份心力,如果您在一些地方看到不是導遊的人們在為金門的觀光默默的奉獻時,請不要立即給與噓聲,可以的話不妨給一點掌聲,如果,我們看到了不願盡心的導遊時,也許也可以試著點醒他們,好、壞都靠我們的這份心意。 人,都該隨時保有一顆進取心,不管是在哪一種職場上,時時求進步,相信我們真能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每個角落都有這麼一些人在努力著,金門的明天肯定會更好的!您信嗎?
-
文化是好生意─金酒公司應更有創意
觀光的金門、花園的金酒公司是地區的願景與目標。金酒公司除了堅持本業的努力之外、也積極為地方作出許許多多的貢獻、帶動觀光、為地區帶來生機與發展、樂見金酒公司未來遠見的規劃構想、並且在未來將建設有旗座光池、銘酒步道、曲水流觴、寶泉新月、花台座椅等等之景觀、值得肯定、讓酒廠的公共空間多增添了一些雅意與文化。是一件美事、期望產業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產業、讓金酒與文化開創好的生意。但如何再擴大運用酒廠的公共空間、有以下一些看法與見解: 曲水流觴實境的落實建立、可以每年舉辦一些詩酒文化藝術活動、提供文人雅士作詩飲酒藝術創作、寓活動並擴大推銷金酒、如宜蘭棲蘭山曲水流觴實境每年舉辦活動促銷觀光的作法、可做為借鏡、使文化結合產業、產業中有文化、創造商機。 其次酒廠園區範圍廣大、也可以將四周圍牆牆壁加以運用美化或成為公共藝術牆或成為酒廠開闢經營的時光隧道、規劃動線供遊客及民眾觀光參觀遊憩、成為酒廠藝術景點之一。歐美先進國家著名的酒廠亦有先例 再者可開創一些新的附屬事業譬如:金酒九九餐廳(金酒食譜食材製作)、金酒酒吧(金酒特製調味酒品)、金酒咖啡廳(咖啡加高粱及高粱小點心)、金酒品酒屋等等皆以當地的食材產品研製、創造有特色、有風味、有品牌的金酒產品另一方種附屬事業。讓遊客及民眾有更多的選擇及觀光消費休閒活動的去處。 最後如果能籌建大型金酒博物館及藝文展示館、精品酒店給遊客及民眾或藝文人士有更多 休閒活動及藝文、書、畫 、雕 、攝、等等之展示空間、活化藝術、深耕文化、提升品質讓金酒公司能更有歷史、更有文化、更有品味的產業園區。 總而言之、結合藝文可以活化新生機、運用文化可以開創好生意、提升品質可以更有品味、而「創意」主要是滿足顧客對美的渴望、有了這些、事實上顧客及消費者必定會在裡頭找到屬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想看的美景、想買的物品、在現今的市場上、什麼是商品的競爭、其實只要抓緊顧客及消費者的心、相信大把的鈔票、各色各樣的商機及利潤將不請自來、這就是新時代的趨勢吧!
-
閩南文藝復興的期待
閩南文化(或稱河洛文化、福佬文化)作為漢民族文化的一支,自西元第四世紀中原世家大族南遷以來,融合了本地的百越文化、海商文化、近代外洋文化,一千六百餘年來不斷地滋長繁衍,並隨著移民傳播至海外各地,進而落地生根,發展出各自的特色。「來自中原,面向海洋」的多元開放,可說是閩南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時,閩南文化並非僅為區域文化或地域文化,而應從語系及文化圈的概念視之。因此,閩南文化的分布除了泉漳廈等城鄉地區外,更包含閩西龍岩、粵東潮汕、浙南、贛南、海南文昌一帶,以及台灣、南洋諸邦(新加坡、檳城、馬六甲、馬尼拉、雅加達、汶萊、西貢等)、日本(長崎、神戶、橫濱等),足跡相當之廣。 在這廣褒的閩南文化圈內,金門可說是一個核心交集區。一方面,它在歷史上是泉州府同安縣下轄的地方,繼承了自東晉、唐、宋元、明清以降的宗族與民俗文化;一方面,它在十七世紀中葉與澎湖島、台灣安平、鹿港、艋舺的關係,以及1840年代以來與南洋僑居地的關係均十分密切,是這些地方的主要原鄉之一;甚至於1949年以後成為台灣的前線基地,亦受到台灣現代文化的深刻影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意義是:由於傳統宗族力量的強大及家族共有制的興盛,加上二十世紀以後持續低度發展的歷史進程,相較中國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及台灣高度的現代化、都市化,使得金門成為古典閩南文化最後一個基因庫(genetic library),並具世界遺產(worldheritage)的普世價值。 重視歷史保存與文化發展的金門縣,在2004年7月1日成立了文化局。在李炷烽縣長的支持下,李錫隆局長發揮文化行政的長才,投入金門閩南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卻累積了豐碩的成果,如金門文學叢書的發行、文化活動的舉辦、族譜的編纂、文化園區的籌備、文化義工的培訓、歷史建築的登錄、古蹟的活化利用等,每件文化工程都刻劃了「後戰地時代」金門發展的遠景藍圖。 在獻策於金門文化發展之前,我想先問一個古典的問題,文化(culture)究竟是什麼?英國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曾描述文化是「英文裡最複雜的二、三個單字」。英文「文化」一詞最原始的意義是指「土地的耕作」,到了十六世紀,轉變為「心智的培育」,像這樣的比喻用法至今仍廣泛使用,並稱精於文藝的人為「有教養」(cultured orcultivated)的人。十九世紀初以降,文化一詞有更廣的意涵,用以描述人類文明整體心智能力與精神的發展。換言之,文化以不僅意指人類心智方面的努力,甚至包括了人類社會全部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概念下,專研文化經濟學的學者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對於文化下了兩個主要的定義,第一個是在人類學及社會學架構下用以描述任何政治、地理、宗教、種族等群體(group)所共有的態度、信仰、習慣、風俗、價值、規範等,並可建立成員對所屬群體的獨特認同(distinctiveidentity);第二個定義比較實用導向的,係指人類心智經啟發、培育後所從事的活動,在這種用法上,「文化」一詞像是形容詞,而非名詞,如「文化商品」、「文化機構」、「文化產業」、「文化部門」。 而文化對於當代社會的意義又為何,特別是對經濟發展而言?在幾個經濟思想學派裡,檢視文化如何影響經濟史的過程,最著名的貢獻應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關於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興起影響之分析,在其論述中,文化環境對於經濟結果有非常直接的關聯。「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亞當.史密斯(AdamSmith)在探討分工(the division oflabour)時,亦提出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個人主義精神是英國及美國工業革命擴張的條件。戰後亞洲經濟奇蹟,首先是日本的工業成果,繼而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驚人經濟成長率,普遍被學者認為與儒家思想及其所引申的文化原則有關,亦即對群體福祉的關注、人與人相互尊重、追求成就的工作倫理、重視家庭、注重教育、對統治階級的尊敬等。南洋華僑「九八行」(固定賺取2%的利潤)的貿易模式,不哄抬價格、不因人(洋人、馬來人或華人)而異,即為閩南文化中重視誠信的商場原則。是故,蕭新煌教授指出文化因素不應被看成是個人的社會行為,而應在社會層次下,視其為一套井然有序、約定俗成的文化安排(cultural arrangement),唯有在這種層次下,我們才能將文化行為連結到經濟活動。 若從上述對文化的討論中擷取精義,為金門閩南文化的永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提出建言,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the UN World Commission onCulture and Development)於1995年提出人類發展的目標可為參考。也就是經濟發展、人類發展與文化發展可以結合成更廣泛的國家發展及轉型理論。學者格里芬(KeithGriffin)進一步歸納,認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政策或發展政策的目標在於「提升人們的各種能力,包括活得長壽,享受健康生活,擁有管道獲取世上的知識與資訊,參與社區的文化生活,有足夠的收入購買食物、衣著及居所,參與直接影響其生活的決策:::等等。這些才是重要的事情」。這些宣言表明,文化不是精英或文人雅士的專屬事業,文化發展應該是生活的提升、知識的吸收、政治的參與的優質總和。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重要策略,包括創意藝術(或稱創意產業,如音樂、舞蹈、表演藝術、文學作品、視覺藝術、手工藝品、多媒體藝術等)、文化商品與服務(書刊雜誌出版業、廣播電視業、報業和電影業等)、文化觀光(文化體驗、文化消費、教育學習等)、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提供激發美感的空間環境,以及塑造城市的文化特徵與文化活動)等,擴大培育具創造性思想與表達能力的人才,善用新資訊經濟和通訊技術發展等。對當前的情勢來看,文化產業對就業率有重要的影響,可以吸納從衰退經濟部門釋放出的失業者,值得大家重視。當然,文化產業需要多一些想像力與判斷力,各地地方政府更需要針對自身的條件與特色,重點支持特定文化產業,擴大文化產業的生產與消費人口,使其得以符合市場競爭之法則。 最後,我們必須正視全球化所傳播的強勢文化、標準化形式對於地域文化差異的潛在威脅,而這些地域文化正是千百年來傳統社會秩序的穩定力量,一旦失去,會導致社會的疏離與混亂。因此,提升地域文化價值與文化意識,制定適合本地傳統的制度,運用在地的技術與知識,厚實民間社會的力量,並重視社區與社區之間的文化互動,凝聚文化認同。唯有如此,方可為促成經濟發展的新想像與機會。 文化是金門的機會,也是金門在閩南文化、地理、經濟、生活圈內,以及台灣海峽兩岸之間最具優勢的發展重點。我們期許金門的文化發展能成為金門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火車頭,引導金門新一波成長動力。而找回閩南文化優良特質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邁出文化永續發展的第一步。 在文化局現有的良好基礎上,我們如此樂觀地認為。(作者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 閩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金酒公司廠區公共空間的運用應更有創意
觀光的金門、花園的金酒公司是地區的願景與目標。金酒公司除了堅持研製釀造好酒專業本能的努力之外,也積極為地方做出許許多多的貢獻,帶動觀光,為地區帶來生機與發展,樂見金酒公司未來遠見的規劃構想及全方位的行銷策略,並且要在未來酒廠將建設有旗座光池、銘酒步道、曲水流觴、寶泉新月、花台座椅等等之景觀,值得肯定、讓酒廠的公共空間能夠充分利用及多增添了一些雅意與文化。的確是一件美事,期望產業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產業,讓金酒與文化能開創更好的生意。但如何就酒廠現有的園區再建設擴大運用酒廠的公共空間,使得更有休閒與觀光的價值,倒有一些看法與見解: 曲水流觴實境的落實建立的確是創意,可以將場地出租給一些團體,每年舉辦一些詩酒文化藝術活動,提供文人雅士作詩飲酒藝術創作,寓活動並擴大推銷金酒,像宜蘭棲蘭山曲水流觴實境舉辦活動並促銷觀光的作法,可以做為參考借鏡,使文化結合好酒,好酒中有文化,讓曲水流觴實境也能創造商機。 其次酒廠園區範圍相當遼闊廣大,但是看起來空洞,應該加以植栽美化成為一座有特色酒的公園,也可以將四周圍牆牆壁加以運用成為公共藝術牆或成為酒廠開闢經營的時光隧道,規劃動線供遊客及民眾觀光參觀遊憩,成為地區另一特色景點。歐美許多先進國家著名的酒廠亦有先例,美輪美奐、令人懷念。 當然也可開創一些新的與酒有關的附屬產品事業譬如:金酒九九餐廳(金酒食譜食材製作的佳餚美食)、金酒酒吧(金酒特製調味酒品)、金酒咖啡廳(咖啡加高粱及高粱小點心)、金酒品酒屋等等皆以當地的食材產品研製,創造有特色、有風味、有品牌的金酒產品另一方種附屬事業。讓遊客及民眾有更多的選擇及觀光消費休閒活動的去處。 最後如果能籌建大型金酒博物館及藝文展示館、精品酒店展示金酒幾十年來的產品及給遊客與民眾或藝文人士有更多休閒活動及藝文、書、畫、雕、攝::等等之展示空間及欣賞不同的精品酒、活化藝術、深耕文化、提升金酒品質,讓金酒公司「真酒」能歷史更久、更有藝術、更有品味的產業文化。 總而言之,公共空間能夠充分利用,並結合藝文才能活化新生機,運用文化可以開創好生意,提升品質可以更有品味,而「創意」主要是滿足顧客對美的渴望,有了這些,事實上顧客及消費者必定會在裡頭找到屬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想看的美景、想買的物品,在現今的市場上,除了歷久不衰的金酒品牌之外,什麼是商品的競爭,其實只要抓緊顧客及消費者的心,相信大把的鈔票、各色各樣的商機及利潤將不請自來,也讓全世界的顧客知道金酒公司除了好酒更有一座美不勝收藝術與文化結合的公園,這就是新時代的趨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