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開幕﹄莫再﹃開鑼﹄
掐指算來,大約快要滿四十年了。有一次到台北,參加報社召開的通訊會議,當時擔任副總編輯的林家琦先生,在會中發言提示說:「前些日子,本市某大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報導中央某機關召開為期三天的大型會議新聞時,下錯了標題,把『開幕式』寫成為『開鑼』,被各界視為天大的笑話。」他接著進一步地說明:「大家都應該知道『開鑼』一詞,典出於沐猴而冠,粉墨登場,是含有譏諷、嘲罵之意。緣因以前北方有耍猴戲業者,牽著猴子到處表演謀生。表演時,在場中豎立一高桿,上繫一板凳座位,耍猴者替猴子穿上人衣、戴上人帽、掛上眼鏡,打扮成人模人樣,然後敲打銅鑼,催促著猴兒爬桿登上座位,模仿做出人類敬禮、抽煙、吃水果及鼓掌等有趣動作,博得觀眾一笑。最後耍猴者再以敲鑼,指揮猴兒下桿,拿起圓盤向觀眾收取賞錢,即告收場。在開場時,耍猴者鳴鑼一遍,吸引觀眾聚精會神等著表演。通常大都穿插進一段橋劇,那就是首先由猴兒故意撒嬌,裝做有所不滿,不願聽從主人的指揮,出場表演,接著耍猴人不斷一遍遍地打鑼,催促猴兒上桿,但猴兒卻予以不理不睬,急得主人不停地擦汗,甚至向猴兒鞠躬作揖,才使猴兒在鑼聲爬桿表演,當場這些表演動作,都是人和猴預先套好的招式,按照劇本演出,無非是使表演時間延長,提高了場內的熱鬧氣氛。不過卻因此為北方幾省增添了用「猴兒不上桿,多打幾遍鑼」來比喻『鍥而不捨,可促事成』的俗語。猴戲的進出場,完全以鑼聲操縱指揮,因而文學界在譏諷傀儡政權大型會議的開幕儀式,多用『開鑼』一詞,以嘲罵之。如今號稱為大報者,竟然出此重大錯誤,自然引起各界人士的批評議論。希望在座同仁撰稿及審稿時,特別加以注意。」 所幸,自從這家大報發生這次大笑話後,除每年中共召開人大或政協大會開幕時,各報皆用『開鑼』做標題,延續長達廿多年,再也未見有錯用此詞的情形出現。 直至自詡為新潮人物的青年才俊,紛紛接棒後,各機關團體舉行會議或舉辦活動,舉辦人員皆以能夠賣弄新點子、想出新花樣,表示自己富有創意為能事,這些對於中國文學不太有興趣,卻偏多喜歡耍弄文字遊戲的新貴。果然,在一次中央經濟部門召開的大型會議開幕時,搞出一個大紕漏。當時會場中,竟然特別佈置有用高大木架,懸掛著一面超大型的銅鑼,並邀請行政院長親自主持,用紅布包裹的大鑼鎚,敲鑼三聲,宣佈開幕。想不到,自從這一次的負面示範,接著許多機關團體舉辦活動時,競相東施效顰。一時東也開鑼,西也開鑼,全島一片鑼聲四起。各種媒體也是盲目跟隨著,把這項錯誤延續到今天,而變成積非成是的一個實例。 很可能,有些人誤認為古代大官出巡,或者小登科結婚迎親,都有鳴鑼開道,顯威風、表喜樂,為什麼開大會鳴鑼動作反而成了笑話?說起來,這也就是中國的事物和文學的用句遣詞,都有其講究與深奧處。同樣的東西、同樣的文字,必須放置在恰當的地方,否則即產生相反的效果。經常熟讀坊間說部『三國志』的人們,都知道古時候兩軍作戰,軍中皆攜帶著鑼和鼓,拿來備作指揮軍隊進退之用。當兩軍對陣主將交鋒,若干回合後分出勝負,敗的一方,就要馬上『鳴金收兵』,指揮軍隊趕快回頭逃走;勝的一方,則會擂鼓指揮軍隊乘勝追擊,企圖殺它個片甲不回。在這裡,敲鑼的動作就是代表著失敗和悲傷了。 在當時,台灣政治人物熱衷於選舉的競選,競選活動之前,也都有成立競選總部舉行掛牌儀式,大搞獻菜頭、獻鳳梨、獻包粽,高喊「凍蒜」預祝勝利,此時即不宜出現「鳴鑼」的動作,以免陷於未戰先敗的徵兆。筆者撰寫本文,提醒所有政壇選將的助理們,特別注意避免為求別出心裁、標新立異,而出現弄巧反拙的糗事。
-
對金門農業產銷制度之建言
對金門農業的發展現況越了解,越是覺得令人擔憂,自解除戰地任務,軍隊陸續撤軍以來,從十萬餘軍人到今日不到一萬駐軍,人數銳減造成市場規模萎縮,因為沒有市場,多生產農作物的結果是生產過剩,然後是價格大跌,農民被迫以不合成本的價格販賣,血本無歸,所以寧可廢耕也不願意種植。台灣的農產品以較高的品質和較低廉的價格,由本地的菜販訂購進口,由於同屬一國,並無法律依據限制數量;大陸的農產品可以用法令限制進口,然而價格低廉,不時有走私進口情形,也壓縮了金門本地農產品的市場。 這個時候,是政府規劃辦法,適時輔導農民的時刻,過去,農業主要透過政府部門的集團栽培、設施補助、種苗供應等的生產成本公有化,以及保價收購,以維持農產品供應金門本地消費的生產。如今政府試圖引進自由市場機制,減少政府財政負擔,然而在市場規模縮小的條件下,這種企圖是雪上加霜。因為顯然市場機制已經失靈,任其自然淘汰的話,金門縣的農業將會因為市場競爭失敗而蕭條,農村會因為經濟破產而衰敗。以金門縣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級的農業和第三級的服務業居多,而第二級的工業反而少,深究所謂服務業,其實是金門開放觀光後,所產生的觀光服務業,包括旅館、旅行車、觀光商店…等,而觀光客的人數並不穩定,而且對大陸的政策變數很多,若是開放大三通,將失去中轉的利益。加工業如金門酒廠、貢糖,皆是農業加工。從這樣的產業結構看,金門不能讓農業繼續惡化下去,農業的失敗會是根基的消失,那將導致經濟的整體惡化,政府當擬定政策與作為,將農業振興起來,必須依靠積極的行政指導,改善生產與銷售環境,關鍵的工作,就是農產品產銷制度的建立, (一)生產調整措施 一:調整種植面積 珣推動種植面積制度:縣政府依照各鄉鎮情形,規劃各地農作物種類的生產面積,以及生產數量,分配給各鄉鎮、地區農會,輔導產銷班農民登記申請及依照核配面積種植。如此可以在生產農作物之先,即避免了過度種植造成生產過剩,或者生產太少而供不應求,因為有縣政府的專業評估,使得農會的輔導能依據市場需求適當控制生產量。 珩輔導品質較差的地區休耕或轉作:部分農地產品品質較差,生產出來只是擾亂市場價格,農會應該提出建言,或許輔導休耕改善土壤肥力,也可以轉作別的適合作物,如此,我們希望能控制各地農作物生產種類,在適合的地方種植最適合的農產品,使生產出來的農作物皆是品質高的農作物。 二:建立產銷預警制度 縣政府可以召集主要產區鄉鎮農民團體召開會議,依據農作物產量、進口量、生產成本、產地價格、市價等資訊建立預警系統,因應市場狀況,協助農民採取適當因應措施,預防產銷失衡。農民過去經常因為資訊不足,見到上季市場價格好,這一季就大量種植,導致生產過多而滯銷;也有不知道市場需求已經擴大,種植太少導致不夠市場消費,平白讓進口的農作物佔得商機,有了產銷預警制度,就可以免除這些遺憾。 三:生產優質種苗與機械化作業以降低成本 面對進口農產品,金門本地農產品要有競爭力,首先是提高品質,再來是降低成本。在農作物優質種苗的推廣方面,金門縣農業試驗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根據民國九十年的︽金門農業彙報︾,選育品種有金門早生球莖甘籃、中生種花椰菜、青梗蘿蔔、金門稜角絲瓜、檳榔芋等供應軍民所需新鮮蔬果,高經濟瓜類作物栽培推廣的有洋香瓜、哈密瓜、香瓜、西瓜等,其他如高粱品種的選育、保健植物如一條根、山藥、海芙蓉、爵床等,都研究出優良品種並繁殖推廣,深獲農民好評。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農業機械的使用是需要的,農試所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型農機具,並辦理示範觀摩,引導農民採用,有效提高了地區農業機械化和生產效率。 (二)運銷調整措施 一:實施進口監視 對於金門縣以外進口的農產品加以監視,確實了解進口時期、進口量、農產品種類、價格等資訊,並評估對金門縣本地農產品市場的衝擊,可以採取SWOT分析法,即從優勢、弱點、機會、威脅等方面評估,正確了解競爭者的條件,想辦法在自己的具有優勢的項目上發展,以符合比較利益法則的方式生產農作物。 二:調整市場定位 過去農產品及相關的農業加工產品,以內銷供本島軍民消費為主,隨著解除戰地任務,與外地交往更頻繁,部分農產品應該要思考外銷的可能性,特別是內銷市場縮小之際,打開外銷市場成為應該發展的路線。如今金門高粱酒可以外銷台灣及大陸,即是個好例子。其他尚有具優良品質的農產品,例如金沙鎮生產蒜頭、白菜等,都有很好的品質,可惜僅止於傳統之產銷方式,未能加以推廣,如果進而予以加工製成如蒜精、蒜片、酸白菜等具更高價值之產品,加以宣傳推廣,可以為金沙農業發展注入新的農業發展契機,做得成效良好,或者亦有外銷的可能。 甚至,我們可以選擇具有外銷能力的農作物,仿效台灣的作法,建立「外銷供應區」,以保持產量和控制品質,專門供應外銷。 三:建立優良品牌形象及建立市場區隔 我們應加強品質檢驗及建立農作物的分級包裝制度。在品質檢驗方面,縣政府既然已經通過推廣吉園圃安全蔬菜的政策,應即時建立農藥及化學殘餘物的檢測機構,針對銷售的農產品進行檢測,若有殘留超過標準,對人身體有害,必須禁止販賣並處罰。 另外,分級包裝使得農產品依照性質分裝訂價,可以賣出較好的價格。依照重量、品質,分成不同等級的包裝看似複雜,其實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以外銷釋迦為例,新加坡、加拿大要的是特級小果,中國上海的消費者,喜歡果實大的鳳梨釋迦,指定的是特大規格。 有了優良農產品,要能建立品牌,才能為消費者認識,對之產生信賴,有助於穩定市場規模。可以在鄉鎮生產出地方名產,建立地方品牌形象,以與進口產品區隔市場。若是採取有機栽培法,亦可標榜無毒與高營養價值,取得有機商標認證,與採取其他耕作法的農產品區隔開來。這種市場區隔,能使特定的消費者了解自己想要的農產品要到哪裡去買,也使出售的市場較為穩定,有一定的消費群。 四:建立金門農產品的物流中心 其實有許多鄉親喜歡買金門本地生產的農產品,因為金門農作物生長在少污染的環境下,許多小規模耕作的菜農,使用天然肥料,不噴農藥,已經是接近有機耕作的產品,加上沒有從外地飄洋過海的旅程,較為新鮮,所以更能得到消費者青睞。然而,因為大陸和台灣的農作物價格低,菜販為得到較多利潤,摒棄本地產品而選擇進口貨,因此外地農產品可以傾銷到金門,令人感嘆的是,菜販有將進口貨偽稱為金門產品的,如此非但是欺騙消費者,而且有損金門農產品的優良形象。 如果農會可以在各鄉鎮建立屬於金門農產品的物流中心,直接從金門各鄉鎮的農作物產地運來,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販賣,加強促銷活動,就可以有效紓減盛產期產地庫存壓力,並與進口農產品加以區隔,重新獲得金門縣的內銷市場。而且物流中心向農民採購批發,農民可以專心種植,不必分心自己到市場做零售生意,產品品質也能提高。 五:組織產業策略聯盟 各種農產品可以依其性質,由農會輔導組織策略聯盟。農業生產者可以聯合運輸、銷售等異業,成立產業策略聯盟,計畫產銷、加工產品之開發、消費者宣導教育、行銷網之拓展、建立品牌等工作,連結分工來進行整合,擴大產業服務的層面,以降低產銷成本並提升競爭力。這可以說是以合作的方式取代單打獨鬥,在周詳的計畫下,這種聯盟能使成本降低,獲取更多的利益。舉例而言,雲南縣斗南鎮農會以契作方式,種植胡蘿蔔和馬鈴薯,結合同業,突破台灣農地破碎的限制,建立經濟規模,為農民賺取利潤,即是一個成功的事例。金門縣的農地由於本來就較為狹小,加上傳統繼承方法的緣故,土地分割破碎的情形也十分嚴重,影響大面積耕作方式的推行,可以採取聯盟方式,結合田地共同耕作,按土地比例收成,分配利潤,可以解決土地耕作面積狹小的成本問題。 (三)及早改善農業產銷制度 為因應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產生的對農業的衝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曾擬定各種對策,並印成系列手冊發行,我這篇文章的建言,主要內容即參考這些對策而提出,重要的是這些好的政策,應該真正實施才好,如果光是紙上談兵,仍舊於事無補。 在金門縣的情形,不待受到加入WTO的衝擊,早就因為撤軍導致市場規模縮小、台灣和大陸農產品進口的競爭,使得本地的農業面臨生存危機,我們應該把視界升高,看見金門縣農業產銷制度的全貌,那應該是一個整體,必須生產、運輸、宣傳、銷售等環節皆完備,才能改善農產品沒有地方銷售的困境,個別機關的良好表現,沒有相關機關的配合,有時候就是無法獲得良好的成果。例如農業試驗所推廣的稜角絲瓜,口感細緻,是絲瓜中的上品,而且推廣給農民栽種,也能生產出具有良好品質的稜角絲瓜,然而,產量大市場小的結果,使價格偏低,終究不符合經濟效益。這不是個別機關的問題,而是生產銷售沒有整體規劃造成的。
-
我是遠來的醫師請容我賴在金門
金湖鎮民北方朔先生所撰寫的︿留住良醫,改善醫療﹀一文,以斗大的標題在六月十六日的︽金門日報︾發表;同一日,「洪允典(金門縣議員)要求徹底解決地區醫療問題」的新聞也在︽金門日報︾刊載。這讓我感慨萬千,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我是劉兆輝,是一個由美國輾轉來到金門縣金沙鎮行醫的開業醫師。 有人問我:「為什麼會來金門做醫師?」「以前有來過金門嗎?」我回答說:「從前不曾來過金門,但希望以後可以長住金門。」 為什麼大老遠跑到金門做醫師?只因長年陪伴雙親的福份已經沒有了;家庭則生活美滿,孩子們生活安適;脫卻為人子、為人父的重責之後,這下子該輪到我去雲遊四海了。因此,那裡缺醫師?我就去那裡!那裡喜歡我,我就留下來。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劇情描述一位醫生在痲瘋島上行醫。小島醫師的義行深深感動了我;島上的風景則讓我嚮往不已。金門,不就是那個夢中的仙境嗎?風光明媚,鳥語花香,尤其是金門的居民真的是好友善、好友善;老人家更是親切和譪。這裡真是福地!於是,我留下來了。 前年(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幾日,我從臺灣醫界雜誌看到金門縣立醫院要徵婦產科醫師的廣告。「金門」兩個字第一次在腦海中鮮活了起來;那些拍攝自金門的風景圖片,促使我拿起電話與院方聯絡。同月的月底,我由臺北直飛金門。走出尚義機場,覺得好輕鬆。搭上計程車,前往山外,季節雖然是寒冬,但夾道的芳樹、如茵的大地與清新的空氣,讓人感到舒暢,同時也激起了內心的那一股熱忱。到了醫院,受到林院長親切的接待,更讓我想要把可用的年歲,留在金門。 我沒有詢問工作的內容,也沒有探聽居住環境,更沒有過問待遇如何,甚至也沒有認真的把合約的內容看過,當下就與林院長簽了一年約。當時原本希望多簽個三、五年,但林院長說:一年、一年簽比較方便。 林院長請我與院方幾位醫師吃了一頓西餐,然後就到烈嶼走了一趟;我心裡覺得有些怪:「不是徵婦產科嗎?為什麼我不能留在醫院?」但因烈嶼的風景強烈地吸引了我;我曾在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擔任過婦產科主任和副教授(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在婦產科領域動過的手術不下數千台,接生的嬰兒數則是上萬,自忖可以在第一線勝任一般科的醫療工作,因此還是歡喜、愉悅地留在烈嶼,整整一年。 我的工作伙伴是曾經留學英國的郭醫師,醫術、學問都很高超,條件更甚於我。我們都剛屆六十歲,一起愉快地留在烈嶼,守護烈嶼的醫療。從去年元旦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間沒有發生疏失,也贏得了烈嶼居民的友誼。 然而,去年十二月中旬,我被通知合約到期,不再被續聘;更遺憾的是郭醫師遲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才被告知不再續聘,連打包都措手不及。我們都必須離開金門!我曾在烈嶼友人的陪伴下到縣府及醫院要求說明,也曾在臺北往金門的班機上與縣長當面談過,希望繼續留下來服務,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十二月三十一日,榮總的醫師進駐烈嶼,離職案是確定不移了。郭醫師在元旦(通知離職的第四天)匆促回臺灣;我已經愛上金門,烈嶼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便選擇在沒有開業醫師的金沙鎮行醫,繼續「賴」在金門。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我在沙美為自己的診所掛上紅綵球正式開業;每天嘻嘻哈哈地為前來求診的病患治療,並笑談風月。半年過去了,我不知道曾經與我同樣熱心於金門醫療的郭醫師身在何處,也不知道烈嶼人是否對目前的醫療更加滿意! 郭醫師和我在臺灣,可也算是「名醫」呢!一位是留英的,一個是留美的,而且一個還是公衛醫學博士。北方朔先生說要引進臺灣名醫來金門是不可能的;如今,我們也會懷疑想請金門人讓我們留在金門是不可能的。北方朔先生,您回答得出這是為什麼嗎?其實,我自己是決定賴在金門不走了;我也希望成為北方朔先生筆下的在地良醫。希望金門人可以容我留下;留下,而不是賴下! 洪允典議員說:「現在很多榮總派過來的醫生都很年輕,恐怕經驗不足……,要求除了醫療品質提升,要盡快加辦生育服務,方便小金門鄉親……」然而,烈嶼去年一整年有留英、留美的二位「名醫」,且經驗十足,況且還有一位是婦產科的專科醫師,但烈嶼人卻不願留下我們,卻又要另求「名醫」!到底什麼樣醫師才是烈嶼人所認可的「名醫」,洪議員可以回應一下嗎? 地區的醫療生態與醫學中心是不一樣的,這與醫術無關,希望金門人不要太苛求。在金門從事醫療後,我了解在地醫師若稍有不順金門人的要求,就要被上網批判,但這對遠來短期的醫師是無關痛癢的。不管大、小病,只要有門路就要求轉診;「萬一出了差錯,有那個在地醫師承擔得起?」這是民眾普遍持有的理由。臺北的醫師又怎麼看呢?他們會覺得:「金門的醫師怎麼了?連這種小病也要老遠轉診?」於是乎,金門人看不起在地醫師;臺灣的醫師也覺得金門的醫師水準不佳。於是乎,在地的醫師只好「認」了! 喜新厭舊、捨近求遠是人的通病。臺灣人生病了,就想轉診到日本、美國,或延請外國的醫師來臺診治,卻忽略了臺大、榮總的醫師也都是世界級的,甚至很多美國的醫師會到長庚來進修學習。同樣的,金門人生病了,就想轉診到臺灣,或期望臺灣來幾個短期的醫師,卻忽略了金門在地的醫師,都曾經是臺灣各大醫院的主治醫師甚至是主任級的醫師。他們的醫術並不差,但硬是被貴遠賤近的心態給作賤了。 病情的變化,變幻莫測;一個感冒,早上發燒,看一個醫師;下午又發燒,決定換一個醫師,順便把前一個醫師批評一番;半夜又繼續發燒,隔天只好再換第三個醫師,然後一路舊戲重演。等到二、三天感冒的「病程」過去了,剛好找到一位醫師,不用開藥,手一摸,燒就退了,他就成了神醫。這種例子真多! 醫病關係日漸惡化,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無法相互信任、無法彼此諒解。長此以往,就算金門縣立醫院改為署立,轉診真的會減少嗎?期望金門人要好好珍惜及尊重在地醫師;為每天陪在你身邊的在地醫師及衛生所的醫師拍手加油。 至於我,則會設法自己留住自己。我是美國公民,遠道來此行醫,能不能算是「會唸經的和尚?」半年來,我覺得金沙的民眾還挺喜歡我的!我希望成為北方朔筆下的在地良醫。然而一旦我長長久久成為「在地」的醫師,你們還會理睬我嗎?還是會往更遠的地方去找「名醫」來取代我?
-
唉,戰爭賭和平!哈,戰場變賭場?
壹、前言─賭場是否金門發展的選項 縣議會第三屆第七次定期大會五月卅日召開,議員質詢的焦點─金門是否設賭場?賭場當設在何處?是否以公投來進行表決::::等等議題紛被提出,議員並要求縣長明確表態。李縣表表示:博弈條款非金門發展唯一的出路,強調將廣納民意,以民意為依歸做決定;至於公投作法則要有法源依據,才有其效應。 贊成的聲音有,反對的聲浪也不少。贊成設賭場者認為:現經濟蕭條,要市場經濟,人口回流,賭場可增加就業機會,繁榮並帶動地區景氣。設立採用國際標賭城BOT,地址則設於大、二膽,或小金門::::等離島中的離島。至於在地人,則要嚴格法令規定出入賭場資格::::等等看法,其論述想皆出於善意。 反對的聲浪也有:民眾擔憂治安因此敗壞(據統計設立賭場地區犯罪率皆提高數倍)造成道德淪喪,生產投機、色情等行業污染了金門。 本人深知自己才疏學淺,但設置賭場是項攸關金門未來走向的大事,雖然有些思考只憑個人觀感和想法,加上筆力不逮,但不揣疏陋提筆,目的無他,只為提供愛護這塊土地並負決策的金門議員們和官員們某些參酌的意見,我想;這是身為金門人每個人都有的義務。 貳、蕞爾小島─金門成為賭場的條件限制 一、金門水資源和火力發電不足 所有出國旅遊者皆知,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擁有三千間以上套房,五星級豪華享受─應有盡有,歌舞、情色行業全套服務。從機場到賭場,一路可賭,而賭場週邊相關行業林立。這些享受所負荷電力超過金門塔山電廠數倍。而水資源是無限制提供,以金門小小一島靠抽取地下水是絕對不夠的,加上垃圾污染的處理又將如何解決? 僅火力電廠就無法解決,原因簡單,塔山電廠的興建費近百億是在國民黨主政下,送給金門的大禮物。試問目前民進黨政府預算拮据,會為了金門建賭場再蓋電廠?再以小三通之後,台商中轉,造成尚義機場航運已不敷需求,賭場成立,政府有拓建金門機場疏運旅客的計畫嗎?再想想:每逢選舉─金門浮橋就再次出現的笑話::::等政治人物的花招,尤其是有限的水資源和垃圾的污染對金門的傷害,理想化的結果,賭場一設,金門人恐未蒙其利,先會受其害吧! 二、金門先天地理環境的限制 自歷史發展和地理背景而言,金門本就隸屬中央政府的邊陲,這是金門人的悲哀。想想賭客為什麼不直接在台灣本島或澎湖,一定要遠從台灣飛近一小時的飛機到金門,再顛簸四十分鐘水路坐船到大二膽賭博,憑什麼金門有這等致命吸引力?那個賭客願意累成如此?至於說可吸引大陸賭客上門來賭,請問大陸客何以不去澳門而非來金門不可?再說大、二膽鼻屎大的島是絕對不夠設國際賭場的規模,想想,大不像大賭城,小則若家庭賭場,此是賭場嗎?我們是不是有些小島人物小鼻子小眼睛呢?以實例說,自民國八十一年解嚴開放觀光以來,金門擁有一間五星級飯店嗎?可一切不是不言自明了嗎?更何況全世界只有一個地方是有霧飛機就不能起落的機場─金門。金門能設賭場嗎?不要譁眾取寵,急病亂投醫。 三、金門設賭場,人文和社會價值將敗壞 外國人講「法、理、情」,中國人則是講「情、理、法」,外國人重守法,中國人重情。賭場真正設立,不管政府法令多嚴謹,都會有人鑽漏洞,絕對無法限制金門人出入賭場,而賭場為留住賭客,則少不了周邊的各種行業,於是色情來了,有色情豈能無大麻:::毒品。當你欠債累累,傾家盪產,金卡刷爆,黑道逼債,豈有不偷、不搶、不販毒的道理?千面人王進展不就是最好例子嗎?而賭場要保護贏錢者安全,必然造成黑道勢力角逐,各佔地盤。賭場要防詐賭和相關產業,必組成各種事務、協調、仲裁組織,複雜性難以想像。金門將成何景象?往後的人文社會價值敗壞又豈是賭場可以交換的? 四、金門賭場開國際標B0T的條件限制 開賭場國際標,有人認為只要合約規定人力全用金門人,可增加金門人就業機會,但想想生意人在商言商,賺錢的永遠是老闆,老闆賺十元,員工分一元,以賭為主的賭場內的商圈、飯店平價化,則將造成金門人百業更蕭條,而金門人背後則要承受所有水電不足和環境污染,道德淪喪的危險。商人一向是將本求利,有人空想水電只要開國際標,商人就有錢來建電廠,也可向大陸買水,乃至機場設施設備改善,都能因國際標而迎刃而解,但當公權力和金錢和政治妥協掛鉤,金門全民買單的後遺症,後人將三十─五十年承受種種惡果?我們何忍為之? 參、結語─給愛護這塊土地的子民 常常在金門日報副刊閱讀到關心金門的投書,如學海無涯、北方朔:::等人的文學,提出很有願景的方向和展望。金門要著力尋找自己的特色,歷史的推移和戰爭把金門由邊陲推上國際舞台。更因高粱酒香、烽火遺跡、閩南古厝和人文及自然生態景觀,使金門得以受人矚目,這些才是金門的賣點,是可以永續經營的寶藏,金門人何捨此而圖他呢?認清金門的定位和角色,認清金門地理環境的限制,「博弈是選項之一」─是政治人物口語操弄、是急功近利的結果,而後人承受的惡果,恐怕是我們更該深思的。 金門是僑鄉,在海外的金門人有一百多萬人,設若全數回蕞爾金門,人人會有發展嗎?因為小池是養不了大鯨魚的。看看金門人不管在南洋或台灣,不管在教育或企業,不管在中央或地方,而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這些人都是金門這個小島所孕育的子民,金門的歷史不偉大嗎?不驕傲嗎?看看天下雜誌的調查報告全國快樂指數最高、福利最佳最幸福是那裡?是金門。我們只要就客處的環境配合明確的建設,那金門雖小但有自信,金門孤小但也可貴,也可富,也可好。
-
無毒農業是唯一出路
放眼金門農業發展史,農藥使用、化學肥便利性佳,使早期『收水肥』用於農業。這種天然有機方式即將在金門消失,鄉親的水肥文化才從金門農業消失才四十年或者才沒多久,就急著跳入『台灣農藥的濫用期』,今台灣也步入世界趨勢『有機』在進階『無毒有機生態產品』,約在十年前人們大規模使用化學肥,視它為靈丹妙藥,成長效果好,農藥也視為萬用仙丹,用不完旁邊雜草噴一噴,以為在作功德般濫用,大家知道菜有噴農藥,又強調吃野菜更健康,但通常吃到高劑量農業殘餘,原因就是如此,吃野菜是對的,但也要注意吃到那裡摘的。化學肥使用,對於土壤而言,在沒有適當休耕(野草生長,可當綠肥,補充生長基數)或客土改良土質,一味使用化學合成肥,造成土地微生物無法分解土壤養分,保水性不佳,年年貧瘠,收成不佳,土質一年不復一年,土中蚯蚓、昆蟲毒害,已減少大自然賦予農田自然活化鬆土器,當土地已枯萎,你能要求有多大的收成。 現今請您鬆鬆你腳下的泥土,赤腳踏著,如母親般的大地,滋養著草,也滋養了你,捉著『草螟公』『蚯蚓』,牠們是生態均衡的指標性昆蟲,存在嗎?大地以快速反撲過度加工,化學劑的使用,人類免疫能力下降,癌症病患增多,在古代有位僧宗林寫下觀魚:『魚在水中生,人在水中死,貪餌魚上鉤,失腳人下水,人死魚腹肥,魚死入口美,吁嗟魚與人,惡乎不知此。』這道出人和生態是一體,當人使用農藥除草劑,少了病蟲害,少了雜草,收成變好,損失減少看起來是對的,但看不到的反噬發生在無形,它會由天下雨,雨落地,先濯作物,也把你付諸在植物體上的附加劑,溶入土地,溶入地下水源,人再由深水井、抽水機,把水源灌溉在作物上,這不是生態循環嗎?大地是給她什麼,就會提供你不需要的。你能跳躍現在的窘境,大聲說:『我吃的是天然無毒的作物嗎?』 前幾年瓊林修古厝時,和里長請託,請託保存一個『糞坑』,因為在國家公園補助之下,古厝要成民宿,村周圍景觀美化,在村民善心提供無償土地下,『糞坑』成了有礙觀瞻下,要拆除,因為對農業,肥料便利性,『糞坑』代表是落後,故其它村落已少見,但就是因少見,別人沒有的傳統文化就是賣點,誰說外國人玩的方式和中國人的旅遊方式一樣,這在不妨礙下,里長特意保存,有空去看看也不錯,古人也有用『糞坑』漬菜脯,風味獨特。 無毒農業發展,就如金門成立國家公園一般,台灣比金門早開發過度,閩南古厝和環境空間大量成了水泥叢森,在經濟發展以開發國家後才發現所失去。金門國家公園的成立就是避免因破壞後才來搶救的遺憾,要直接跳脫,使環境還未惡化前,先搶救(如水獺)。就如農業發展,能跳脫到『無毒生態產業』,『吃得安心』成金門代名詞。 對於和大陸便宜農產品競爭,金門是有優勢的,但不能停格在搖頭『便宜沒大陸便宜,乾脆拿大陸菜買來賣,省工又有錢賺』,使農業沒落,現今台灣優質水果,成功進入福州市場造成搶購,展現人在所得提高後都想用高品質的東西,包括農產品,一分錢一分貨,吃得健康。金門農地先天不良(為花岡石風化岩,土質偏酸,砂質,保水保養不易,種植以旱作物為主,年雨量一千七百五十公厘,三至五月為霧季,七至八月為颱風季節,秋冬不下雨,水庫蓄水是屬當年使用,無剩水,夏天水份蒸發量大,東北季風長達九個月)。後天失調(農作物多樣性稀少,作物過度使用農藥),先天不能改變,後天總要找出路,『無毒農業』的建立是挽救拮据的金農唯一的出入,政府更要挺起在金門所需的毒物檢測機構與人才,包含水資源檢測,土地毒物殘存,更重要軍用廢電池污染的重視比農藥更毒,重金屬油品污染,水源土地積沈農藥問題,後備動作要一起進行,這個產業結構需大量財力與物力、人力專業培訓,不是一般農民可以負擔,故政府帶頭輔導,積極轉型,才有曙光,但後續審查作業,『認證控管公信力』是重要的,不要到時落入『掛羊頭賣狗肉』晚節不保。農業發展是必要,但控管品質才能和世界接軌,『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是我的發展重點,『讓金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金門』是我的遠景,讓金門不只是高粱的本鄉,更是無毒農業的帶動者。
-
再談「無毒農業」
自從五月三十一日於金門日報言論廣場刊登︽呼籲推行無毒農業︾一文,朋友及關心此事的鄉親彼此交換意見,多是對於無毒農業的性質、推行的方法、及在金門的可行性提出質疑,並將目前縣政府正在執行的,把傳統農村配合觀光轉型為休閒農場的政策,討論本末緩急。個人以為,這些討論對於無毒農業的推行,皆十分重要,特別是鄉親們尚未形成共識,有機無毒農業是否有機會在金門推行,還是個未知數;而金門的農業發展在近期,又必然要有大幅度的轉型,朝向哪個方向,現在正是關鍵時刻。金門農業一向深受政府領導影響,這次也不例外,可是政策仍來自於民意,金門的未來,需要更多的鄉親參與構想。所以有此︽再論「無毒農業」︾,期盼引起更多的討論,並補述一些想法。 一、無毒農業的性質 無毒農業是花蓮縣近來推行的重要農業政策,其做法其實是有機農業的因地制宜。在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堅持在無污染的環境,使用有機栽培法,以及嚴格的檢驗,確實保證無農藥殘留等方面,與有機農業同樣嚴格,最大的差異在有機農業的認證,必須在申請後休耕三年,才能耕作並接受檢驗,而無毒農業則認為,原本就無污染的土地,經過科學鑑定無污染,可以不必休耕,直接進行有機栽培,並發給證照。 這樣的不同,在實施上有其必要性。有機農業的標準,對那些長期使用無機耕作的土地是正確的,因為長久以來,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土地,不僅是昆蟲和小動物死亡,微生物也死亡了,土地是死的,對植物來說,只是植株固定的介質,無法分解養分供植物吸收,因此只能不斷添加化學肥料,來促使植物成長,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要轉型為有機農業,必須休耕,重新培養與改善土壤,讓野草幫忙恢復土地的生機,微生物讓已受污染的土地排除毒素,如此自然恢復時間,至少要三年,才有轉型為有機農業的條件,也才有資格取得認證;然而,如果是在花蓮縣和金門縣,有尚未受污染的土地,這樣的標準無疑太苛,且不符實際。有三種情形應該免除休耕的要求,其一是這土地本來就尚未開發,有待開墾,裡面只有自然的樹木雜草,沒有任何人為的污染,如此的土地經過整地耕種,直接使用有機栽培技術,就該能取得認證;其二是雖然曾經耕種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廢耕超過三年以上的土地,如此雖然沒有事先登記要從事有機農業,卻事實上形同休耕三年以上,原來土地的污染已經改好,通過檢驗確實無污染,也該獲准認證;其三是早就使用有機栽培技術,只是遲遲沒有向該管單位申請認證,這種情形,經過檢測後,只要符合要求,亦不必再休耕。 以上三種情形,在金門縣應該會有,特別是廢耕的情形,由於長期以來農民所得偏低,不易維生,耕作意願低落,轉向其他行業,以及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荒廢情形十分嚴重,目前超過一半的農地是廢耕狀態。無毒農業以生產健康安全的有機農產,保障良好的品質,增加市場競爭力,提供商機,吸引農民重新投入耕作,首先應該利用的就是這大量的廢耕土地,就我所知,豈止是三年,廢耕十幾年的土地都所見多有,這些土地由政府輔導實施有機栽培,發給無毒農業認證,正是好時機。反而是目前仍從事農耕的土地,由於長期施用化學肥料,使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劣化,不當的施用農藥更造成農藥殘留、危害人體或動物,並打破整個生態系的平衡。土地受到污染,化學成分殘留,需要一段時間轉型,用有機栽培技術,至少三年以上,檢驗確實符合無毒無污染的嚴格標準,才能給與認證。為維持高品質標準,檢驗有無農藥殘留要非常嚴格,一定要零污染才行,如此才能使品質有保障,使創製的標章有公信力,大家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另外,無毒農業和一般有機農業不同之處,尚有它包括了漁業和畜牧業的產品,也就是漁業養殖時要有清潔的水、乾淨的飼料、無污染的捕獲及處理方法,從生產到銷售,堅持衛生與安全;畜牧業也是一樣,在無污染的環境下飼養,牧草都是有機培植生產,飼料和飲水都不加生長激素,生產自然健康的牲畜。該管機關以嚴謹的驗證規範檢驗,負責任的態度,保證優良的品質,期許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肯定。 二、關於無毒農業標章 我一再提及認證和標章品牌的建立,事實上這是有機農業或無毒農業推行所必要的,因為有機栽培技術排除了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方法,以成本較高的方法耕作。具體說來,可以用一九八零年美國農部提出的有機農業的三個架構來說明:(一)為維持土壤的生產力及易耕性,施用作物殘渣、家畜糞尿、綠肥、有機性廢棄物及無機礦物於土壤中,以求充分供給作物生長所需之養分並保持良好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二)以輪作、間作等耕作方式來生產多樣的作物並維持地力。(三)以機耕法、生物防治法來防治雜草及病蟲害,期望農業永續經營。 這種耕作方法,既衛生安全,也有利於生態環境的維護,農業的永續經營,然而相較於無機農業耕作法,是較為複雜且費成本的,為了有利潤,銷貨價格較為昂貴,也是合理的。因此消費對象也以重視健康,要求高生活品質的族群為主,與大量生產的較廉價無機農產訴求的對象有所區隔,在一般民眾消費行為改變之前,有機栽培生產的農產品通常並不在一般菜市場販售。 有機蔬菜銷售方式分為三類,第一類以「超級市場」之有機專櫃;第二類以「宅配」方式,即每週送貨到府的服務,大多採用會員制。每個月有固定金額的費用繳給供應有機蔬菜的農友,農友依據生產種類及會員喜好配給送到會員手上。第三類僅在農場內販賣,通常兼營餐飲及住宿,此種農場多以「休閒」活動為導向,多分佈於旅遊勝地。 因為有機農產的無污染、營養價值高、品質良好,生產成本也較高,因此即使種的是普通的農作物,賣出的價格都要比傳統無機農產高個四倍左右(看農產的種類和種植成本有差異),有機農業事實上即是一種精緻農業。一些人認為有機栽培技術下生產的作物一定是又小、又有蟲蛀,這完全是錯誤的認知,事實上,有機農業在保證不施化學肥料和農藥外,也一樣要給人沒有蟲蛀,且又大又健康的作物。 台灣的有機農業,因為管理認證的單位太多,標章又多達十五個,民眾容易混淆,給與不肖商人有機可趁,偽造標章。加上有的農民沒有政府輔助,本來以為有機農業有利可圖,所以才投入,結果技術上能力不足,或者不當使用有機肥料,遇到植株生長不佳;或者蟲害難以克服,遭到蟲蛀危害,便違禁使用化學肥料或化學農藥,如此進一步退兩步,農產檢驗結果,仍然有藥物殘留,等於是欺騙消費者,被發現了,也壞了有機農產給人的信賴感。 無毒農業可以說部分是因應有機農業推行時產生的弊端而產生。有機標章,農委會目前將認證權力下放給五個單位,分別是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FOA)、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及中華有機農業協會(COAA)等民間團體,而無毒農業將檢驗的任務收為縣政府負責,政府的公信力更能讓消費者信賴,而且無毒農業的推行,包括無毒農業生產標準作業設計、生產技術與設施輔導、產品認證、形象包裝與產品品牌建立、物流中心之設立與產品行銷、無毒農產品區隔,採取合理的方法與步驟,面面俱到地協助農民,這才能保證推行能夠成功。 在滕淑芬寫的︽為外銷掛保證-生產履歷制度︾中,講述台灣在實施生產履歷制度和安全農業時農會的角色,有一段說:「有些老農不下田耕作會很難過,但為了維持作物品質,我們會先幫農友栽種後,再交給他們管理,但只讓他們負責除草、灌溉,粗重而攸關安全及品質的施肥、用藥仍然由農會一肩扛起……」農會要幫助農民學習新的耕作技術,是要如此的實際示範,甚至代勞,讓農民看到整個過程,從中學習,以後再照著做,如此才有成效。無毒農業的有機栽培技術,與傳統無機農業技術相差甚大,要推行也必須投入人力輔導,可以先聘用專門技術人才,來金門培訓輔導員,在執行無毒農業政策時,全程輔助農民實施農業技術轉型,政府嚴格檢驗,合標準才發給認證,先保證了農產品質,建立品牌的信譽,才能在市場具有商機。 三、無毒農業在金門的發展策略 無毒農業是花蓮縣政府推行的農業政策,自九二年推行,已有相當成效,自然健康的農業為花蓮縣帶來新的活力,廢耕的土地重新再耕作,外流的人才返回家鄉耕作,自豪地宣稱要成為「農業大縣」,不但農產可以銷售到台北等大城市,而且擁有自然健康的農村,經營休閒農場,吸引大量的觀光客。 但是是否花蓮縣全縣都同時實施無毒農業耕作呢?並非如此,剛開始時,必然先從少數已經在摸索有機耕作的農戶開始,並對有興趣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加以訓練,才能推廣。花蓮縣無毒農業行銷物流網在民國九十四年一月十五日一篇︽推動有機無毒農業政策︾中有言:「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徐永滿表示,無毒農業是花蓮縣政府提出的重大政策,農民很多沒有觀念,要如何建立農民觀念,首重教育,所以吉安鄉農會主動向縣政府提出舉辦此次有機無毒農民教育訓練。吉安鄉蔬菜產量居全縣之冠,目前有機栽培的農戶只有5~6戶,且都在自行摸索階段,尚有許多農友對有機栽培興趣濃厚,但對病蟲害之防治、雜草之控制均無概念,為推動這項政策,急需加強農民教育訓練,灌輸正確經營方式。」我們看到實施無毒農業,需要再教育農民,特別是觀念的宣導,及技術的訓練。先讓農民從示範農場看到收成,並有好的銷售,建立信心,自然願意投入,而且主管單位是層層負責的,吉安鄉農會配合花蓮縣無毒農業政策的推行即是例子。金門縣若是推行無毒農業,也要由縣政府倡導,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各鄉鎮也要配合,並調查與結合地方有志之士,共同努力才行。 無毒農業在金門的推行策略,應該先對無毒農業的優點做廣泛的宣傳,然後引進無毒農業採取的有機農法,輔導農民採用,建立示範農場,進而可以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穩定農村。成立檢測農作化學殘留的單位,務使通過檢驗的產品真正是無污染,才發給認證,提供標章。這些應由政府策劃執行,另外,也要善用地方資源,運用鄉村的內生發展策略來輔助無毒農業的推行。 鄉村的內生發展策略包括三項內容:地方參與、地方資源利用,以及建構地方認同。即使是縣政府大力推行無毒農業,其性質仍是行政指導,並不具有強制力,所以地方人士的配合參與,具有其重要性。各鄉鎮公所可成立推行無毒農業的專案小組,宣導對無毒農業的正確觀念,特別重要的是教育民眾無毒農業採用的有機農法,所生產的農作物,包括蔬菜水果、五榖雜糧等,都是在自然有機的環境下生長,依著適合當季生產的種類種植,使用有機肥料,並以健康的土壤,自然分解養分供植物吸收,所以作物長得好,並飽含豐富的礦物質和有益人體的元素。一個有機農產品的營養價值,比起重量較重,卻僅是多水分的農產品,營養要高得多,所以吃有機食品可以改善體質,甚至醫治疾病。有了正確觀念後,才能動員地方資源,特別是號召成立有機無毒農業的示範農場,這些農場了解無毒農業產品的優良品質,並且有政府建立的流通銷售管道,以金門來說,除了本地銷售外,必須打開銷往台灣和廈門的外銷管道,使得種出來的作物出售有利潤,如此會吸引觀望的農民跟進,認同政府推行無毒農業的政策,給予行動上的支持,再擴大推行就容易了。 四、當前縣府政策與無毒農業 九十二年度金門農業建設計畫期末檢討暨九十三年度農建計畫籌編會議,在農試所舉行,縣府建設局長李增財要求農、林、畜三所的休閒設施與週邊生態環境整合串連成一線後,全力朝農業轉型推動休閒農漁牧業發展,以帶動觀光經濟,並開發成為金門農業的一大特色。針對金門未來整體農業轉型發展,李增財強調,金門是以發展觀光為主軸,所以農業發展政策必須要改弦易轍。 與會各單位主管同時研商九十三年度農建計畫籌編事宜,以及研討通過兩項臨時建議案: 第一案:本縣農藥殘留監測管制、吉園圃標章推行、清潔蔬菜推廣等業務委由相關業務單位辦理案。 第二案:有關本縣大型農機具申請核發農業機械使用證與農機號牌案。 從以上資料來看,縣政府希望「農業轉型推動休閒農漁牧業發展,以帶動觀光經濟,並開發成為金門農業的一大特色。」這樣的目標,誠然是正確的,只是要使這政策實現,農業本身的振興,仍然是實現目標的基礎,休閒農場和觀光事業只能在農村發展成功後,才可能實現。 我呼籲金門縣推行無毒農業,實際上是藉鑑於花蓮縣實施的經驗,許多兩縣共有的弱點,藉由無毒農業的推行,可以得到部分的改善。這些弱點包括:農民所得偏低、農村人口因為失業而被迫離鄉、田地大量廢耕、農產品市場小、銷路差,以及耕地因為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濫用的結果,土地污染而鹽化、硬化,逐漸貧瘠,以及生態破壞、原生物種消失……。 如果推行無毒農業,生產健康且高品質的農作,產品就能外銷,獲取利潤改善農民生活。花蓮縣可以銷售到台北和台灣西部都市,金門縣的農產,如果品質優良的話,除了內銷之外,至少可以銷售到廈門。廈門離我們金門那麼近,而且工商業發達,實際上已經是個大都市,購買高價位的農作並不是不可能。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十一日,中央社一篇報導︽台灣水果進入廈門賣場︾:「新華社報導,有廈門民眾買了台灣來的鳳梨,雖然每公斤售為二十六元人民幣,但還是有人買。另外,小小一個台灣來的蓮霧也要十元人民幣,還是有人為了嚐鮮而花錢買。據說,廈門民眾認為台灣水果雖然貴,但是其味道與大陸水果不同。報導引述廈門新華都購物廣場總經理劉國川說,這次共展銷鳳梨、芒果、香蕉、蓮霧、番石榴、木瓜等七種台灣水果,都是在六日經由漳州港運來的。這些水果於八日在漳州新華都購物廣場和橋南水果大市場上市。劉國川指出,台灣水果的技術水準比較高,味道獨特,推出來之後很受歡迎。這次從漳州港進來的十多噸台灣水果,到目前為止已經銷售得差不多。」可見得廈門的購買能力,早就足以消費高品質的農產,只是看自己有沒有好的農作物生產而已,不能再說金門的農產品擔憂沒有市場銷售了,台灣距離廈門比金門遠得的多,運費成本較高都可以銷售水果,如果金門有好的產品,成本應該較低,銷售應該更容易,獲利也更大才對。 耕種田地有收益,農民所得增加,生活獲得改善,自然有人願意回鄉耕種,農村能恢復生機,廢耕的土地重新恢復耕作,這些在花蓮縣都有成效,若在金門縣實施無毒農業,也會有相似的效果。否則持續舊的農業政策,以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廢耕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多的事實看,情形會越來越不堪,難道我們要到處處是空屋棄土,農村子弟多因失業被迫離鄉,才打算進行大規模的農業轉型嗎? 然而休閒農場可行嗎?首先,我們沒有足夠的都市人口到休閒農場消費,通常休閒農場都設在鄉間,都市人平常在高樓大廈,假日想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趣味,才到休閒農場採果摘菜,休憩娛樂,金門縣處處是田園,本地人對在農場休閒的興趣恐怕還不及去都市看看來得大。那麼,就是想吸引外來觀光客了,如果農村蕭條,沒有具有特殊風味的農村景觀,要拿什麼給別人看?而無毒農業採有機耕作技術,不但產品好,銷售佳,可以使農村恢復,而且有機耕作改良土壤,使農業能永續經營,維護生態,使鳥飛魚躍,自然生趣引人欣賞,有了這樣的基礎,再經營休閒農場才能成功。 所以,花蓮縣同樣想發展觀光,卻把推行無毒農業當做農業發展的主軸,至於農業對觀光的幫助,除了鼓勵與宣傳正在經營的幾個較具規模的休閒農場外,更注重農村社區的營造。民國九十四年一月十五日一篇︽營造綠建築,花蓮將推特色農宅︾,說到:『花蓮縣政府為落實「洄瀾夢土」施政理念,下月起將委託建築業者針對花蓮農業及風景特色,設計出具花蓮特色的農宅式樣,明年起補助獎勵農民興建特色農宅,營造屬於花蓮的建築風格。縣府農業局長杜麗華表示,有鑒於健康及知性旅遊已成為廿一世紀新趨勢,在縣長謝深山指示下,今年農業政策以「無毒農業」為發展主軸,同時結合觀光旅遊,積極推廣「休閒農漁園區計畫」,讓到花蓮的遊客不僅吃得健康、安心,還能玩得知性、開心。她說,縣府雙管齊下推動「無毒農業」政策及「休閒農漁園計畫」,目前已有不錯成效……杜麗華強調,推出花蓮特色農宅方案,除了是打造田園景觀關鍵的一環,同時也可提高農民的居住環境,讓花蓮成為名副其實最健康、知性、適宜居住的家園,一併提升花蓮整體的休閒遊憩品質。』我們可以見到花蓮縣政府推行無毒農業,並且輔助提高農民的居住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認為能提升整體的休閒遊憩品質。同樣的,只有在把金門的農業振興,農村建設好,使金門成為居住的樂土的時候,觀光客才願意來,看看這美麗的小島,上面有安居樂業的農民,微笑著介紹自己的家鄉。 至於「本縣農藥殘留監測管制、吉園圃標章推行、清潔蔬菜推廣等業務委由相關業務單位辦理案。」我認為吉園圃的耕作法雖然宣稱是「使用最合乎自然的耕作條件來種植農作物,減少因為農業而帶來對自然環境的傷害,適時適地適種就能合理的使用農業資材,如肥料及農藥來達到保護農作物,提高農產品品質之目的。」但是既然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對生態仍有傷害,作物多少也吸收了化學物質,留有殘留物,即使在不傷害人體的範圍內,長期食用累積下來,對人體仍不是最健康的。 近三十到四十年來,許多先進國家的人士,察覺到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濫用之可怕,紛紛提倡有機農法。化學肥料方面,他們最擔心的是氮素化肥的大量使用,所造成人畜飲用水和蔬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之大量累積,對飲用該水或食用該蔬果對人畜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為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超過45mg/l時,可使飲用該水婦人所生之嬰兒,產生藍嬰症或發生呼吸困難等問題,而亞硝酸鹽則為一般公認的致癌物質。 目前農藥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已經達到了濫用之程度。一般蔬果中農藥殘留問題也引起許多有識之士非常關心。許多疾病,特別是肝病和癌症顯然與吸取過多農藥和一些化學物質有密切關係,這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們近年來都開始對有機農業之研究發展特別熱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如此,我們要提倡種植健康無污染的作物,就應該採用有機農法,而非吉園圃的耕作法,吉園圃只能保證化學殘留在人體可以承受的範圍,並不是無毒,無毒農業採用有機農法,卻是生產過程與產品皆完全無毒,這才是注重健康生活的人的第一選擇。 五、農業有機化,大家一起來 當人反省到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危害後,有機農業成為未來的趨勢,目前歐美等先進國家的有機農業佔其農業比例皆超過百分之二十,惟台灣僅佔百分之一,可以說還待努力。至於金門縣的有機農業,我曾請教過農試所農創班的張美枝小姐,她對有機農業和健康飲食素有研究,並致力於有機農場的經營,目前金門縣尚在觀念與技術引進的階段,零星的試種或許有,但是並沒有申請和通過認證,以致於並沒有示範農場足以參照。不過有心從事有機農業的人是有的,她自己就經營了一個有機的草莓園,並認為一些農戶不灑農藥、使用天然肥料,雖然是早先的耕作技術,規模也不大,產品主要是供自己使用或市場零售,也算有機耕作的一種。 只要政府推行無毒農業,就可以輔導對有機農法有興趣的農民,建立示範農場,及早推行,可以使金門農業走在時代之先,生產健康安全的農產,這不必改變作物的種類,經由改變耕作方式,有機農作使產品成為高品質,與高經濟價值的作物。 舉個例子:常景國際健康事業取得立石和博士授權配方及製作,養生蔬菜湯和發芽糙米茶,取材自日本有「山谷中的山谷」之稱的長野縣有機蔬菜,為經過日本政府農林廳嚴格檢測,評定為優良的有機園地,絕無農藥,絕對純有機。蘿蔔、蘿蔔葉、胡蘿蔔、牛蒡、香菇等原料生長於乾淨大地,吸取肥沃大地中蘊藏的礦物質,轉化成各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營養,補充現代人因飲食污染與失調帶來的不健康。這就是有機農產品的健康功效,營養成分充足,是最佳日常保健品。普通的農作物,用有機農法栽培,營養成分會更完全,對人的健康有良好的幫助。 花蓮縣壽豐鄉的志學農場,是花蓮縣無毒農業的示範戶,用有機農法,生產各種草藥和蔬菜,並開發加工產品,如目前發展的「刺五加」茶,就具有不錯的保健養生效果。金門的一條根和山藥,都有生產並製作加工品,算是本地較著名的養生農產,如果種植時採用無毒農業的有機栽培技術,相信效果會更好,也更能取得消費者的信賴。高粱的種植也是一樣,有機栽培可以使高粱更乾淨,製作金門高粱酒也讓人喝得更安心。 無毒農業雖然需要縣政府在經費、設施、技術輔助、建立銷售管道……等多方推行,但是也要地方上的農家,對有機栽培的熱心參與,才能使政策成功,所以需要社區凝聚共識,共謀推動施行的方法,努力去做。期望有機無毒的農業早日在金門成立與發展,那將會使農業得以永續發展,並為後代留下一片健康自然的好環境。
-
金門人要爭取怎樣的未來?
看了最近名城的頭家開講心中有幾許感觸,在訪問金城和山外這金門兩大城鎮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大家對觀光賭場歧異的看法外,也看到大家對金門前景與縣府施政的觀感。總歸來看大家對於金門經濟的走向多是茫然的,而大家在縣政對於經濟方面的看法多是寬大為懷,普遍聽到的是「還好啦!差不多啦!」,很客氣的回答。 民主社會的理想與現實 金門地區民風純樸,被動且主見不高是眾所週知的,但並不表示私底下沒有看法,前些日子看到有人提出『建島方略』的看法,個人認為理想很好,但是,需要針對地區人民的民主素養與政治生態做進一步的了解,全民參與與住民自決的構想很好,但這需要的是龐大的社會成本,住民自決背後包含的意義很廣,第一個大前提是要在『民智已開』的狀況下來進行,但深知地方政治勢力運作與議題操作手法的人必然知道,理想終將束之高閣,地方上的政治勢力多為宗親與聚落的重要人士所把持,有其先天上的運作結構,姑且先不談買票這些劣風,大多數人其實對政治是漠然的,你看頭家開講中很多受訪的民眾多是說:『政治(賭博)我不懂啦!哇昧曉A!哇謀勒睬這啦!』,每次投票時是投給宗親或聚落運作出來的參選人士,候選人主張的政見,即便是「自己人」,願意深入了解的人恐怕不多,也就是純樸善良中隱含著盲從跟隨的民主假象。 金門是個深受儒化思想浸淫的地方,也許民風還算純樸,中國儒釋道思想像刀的兩面,它穩定著許多時代社會的安定,但也成為封建社會下奴化人民的工具,讓許多善良純樸的人甘受委屈,在重大的決策下對主政者讓步,我想期待聖君明主固然是每個有良知良能的知識份子由衷的企盼,在經過多少朝代歷史的考驗下,告訴了我們慘痛的經驗,在爭取政權的過程中,人心是脆弱的,權力帶來伴隨著腐化,在許多的朝代中,儒釋道成為穩固政權的工具,而非其文化實質的內涵,但是否意味著從此就要像共產黨走向鬥爭的路線,我想對現實的批判是必須的,無論是基於功利主義或道德上的批判,各有其基本訴求,沒有批評建議社會就沒有進步的動力,就一個完整的社會,會有文化工作者、生態保育者、經濟推展者、政治參與者…等等,各依其本,各有其需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與機制讓思想交流,江河匯納百川而成其大,這就是現今民主社會必備的氣度與胸襟,我想即便就是一個不識字的老頭子或風度不好滿嘴髒話的民眾,也都是這個地方上的人民,不因他們知識水準和民主素養不足就應該否定他們的看法與意見,民主的價值就是基於這樣平等普遍的精神下,才顯得可貴,其實我認為民主的終極和佛陀的眾生平等是殊途同歸的,要成就民主的最高境界是要破人我相而後識得大平等的,民主的貫徹也是做人做事的極致,和儒家思想並無二致,所以,在我心裡民主政治是要永無止境的進步的,就像佛家思想的揭諦,精進再精進的精神一樣,雖然和佛家修行一樣民主發展中有著無數的「魔考」,但我們依然堅持信仰。企圖透過專家政治與代議制度的機制來為民謀福利一直都是民主政治的理想,雖然很多金門人仍停留在封建時期的思想無法大膽為自己發聲,此刻不因我們的人民不夠了解而放棄民主政治的理想,其實在現今的民主風氣中,每個議題在方案規劃和執行程度上都有很大的人為操作空間,選擇性詮釋往往在議題化為政策的過程中便已留下伏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往往很大,但唯有在現實的環境中追求理想,才顯得人生的可貴,人類的存在與奮鬥才有價值。 資源集中強勢領導的島國經濟 不過談到這裡顛覆一下前述的講法,個人想就台灣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經驗中,提一個不太符合民主思想的想法,造就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大功臣首推蔣經國先生,他在戒嚴時期能集中資源,以前瞻性的眼光大手筆的投入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而新加坡一樣因為有李光耀的強人領導,帶領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共同特質是由強人來領導這些島嶼建立經濟基礎,而非等待所有人民的同意才進行建設的。試問在物質不豐、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在基本物質需求尚未滿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向外追求自我實現而積極參與政治,實現更高的政治理想嗎?按照中國人的民主發展過程來看,在民智未開的情況下,只有以民粹來煽動盲從的民意,才能引爆政治參與的狂熱,但通常是非理性且盲目的,恐將耗用龐大的社會成本先從事社會改革,而非如大家所預期的先投入經濟發展與建設。所以,在人民不具有足夠的知識下,仍需要專家政治透過優秀的政務官來建立社會的各種基礎。台灣過去因為有蔣經國,一個才德兼具且具有前瞻視野的強人領導,建立了經濟發展的基礎,我想金門和台灣的條件不同,但如果一個這樣的島嶼要發展經濟,需要的極有可能是強人領導,而這個強人還需要才德兼備,具有前瞻性與卓越的資源整合能力,在這樣的條件、機緣下才能創造金門奇蹟,至於金門能不能有奇蹟出現那就見仁見智了,因為那在大多數人的心中絕對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機緣,如果不能著眼於建立長期經濟戰略地位,一切也是枉然,其實金酒的發展也多少是在類似的時空背景下,有胡璉將軍這種角色的因緣際會才發展出來的在地性事業。 資源有限,創意卻能無限 其實金門的經濟發展政策實在有太多悲情宿命的理由:沒有足夠深廣的腹地、港口,更沒有足夠的交通建設與水電供應,人才外流…等等理由。簡而言之,金門的資源有限是大家的共識,面對資源有限,人性絕對會悲觀,這是合乎常理的,但是『資源有限,創意卻能無限』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機會與特性,而商業的法則有時也往往背離人性的弱點。我想金門除了能做好歷史文化的保存外,還可以是以一個寫歷史的心態來做事,緬懷過去比較容易,開創卻是篳路藍縷無比艱辛的,尊古固然是良好的文化傳統,那無可厚非,但是,那畢竟是過去的祖先所寫下的歷史,我想未來的歷史是要現在的後世子孫們一起去寫、一起去開創的,現代知識經濟的產物可以是過去傳統歷史的原貌呈現與包裝再現,也可以是現代化的商業知識與經驗整合,亦或兩者參雜,運用之巧妙在乎一心,端看這一代的子孫想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寫自己的歷史,我們能期待的是最終能建立一個開放的平台和完善的配套機制,來提供給全體縣民更多的機會與發展空間,寫歷史的權利是屬於每位金門縣民的,這並非是專給少數人的機會。 觀光賭場的實質意義 近來筆者看到觀光賭場的議題炒得火熱,我想我們政府的心態是很清楚的,連『政府做莊,全民下注』的大樂透都能做了,還有什麼賭博不能開放?筆者寧願拿五十元去買碗廣東粥,也不願拿去買張樂透。年底的縣市選舉快到了,經濟議題的操作當然是主軸,用觀光賭場當籌碼來為選情抬轎有何不可?現在將把議題丟出來先讓民間去討論,先試一下水溫,再決定年底選情如何操盤,否則最少可以多一項籌碼,可以在離島的選情上大作文章,在整個政治操盤上,澎湖和金門都只是棋子,俗話說『一洞捉雙尾』,用一個觀光賭場就可以在兩個離島間炒熱選情了,筆者是不願隨這些政治操盤手起舞的。 小三通貨物中轉的過渡性經濟定位 小三通階段也許可以爭取到貨物中轉或免稅優惠,但是大三通後地區貨物中轉地位是否能持續擁有競爭優勢則有待商榷,對於一個本身沒有利基的小島,單純只想成為物流轉運的中心,而本身又沒有港口、腹地與交通建設,能爭取到幾年的好光景?金門能扮演的恐怕只是兩岸三通的過渡型角色而已,如何建立本身的經濟基礎和核心競爭力才是根本之道。其實過渡性角色也沒有什麼不好,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也有經過好幾個階段,只是在每一個發展的進程中都要為下一階段做準備,現在金門因為有金酒的金雞母,所以,有較為充足的自治財源,且光靠單一事業支撐民間經濟也非長久之計,需有長線的發展眼光進行更多有利人民的長期投資, 以進一步創造更多的投資和就業機會。 海洋子民的未來出途 海島的居民具有積極向外開拓的個性,過去的先民遠渡南洋、東進台灣,現在或未來的子孫可能還要西進大陸,這一切都是趨勢的使然,似乎難以避免,只因為在島內民間經濟的價值鏈並未建立的情況下,沒有自身競爭力,能積極尋求的是小三通過渡性的經濟定位,前瞻性的長期投資眼光是金門在地居民所一直無法看到的,政務官身上背著人民的選票與期待,當然要比一般人民更有能力且看得更遠,如果選出來的政務官和平民一樣平庸,那大家選你做什麼呢?一張票一世情,在每一張選票的背後都有著人民殷切的期盼與等待。 金酒也是過去在戰地政務的集權體制下,由軍民共同努力所成功產生的一個典型外銷事業,也許現在機緣不再,當初的因緣際會或許是上天巧合的安排,但從某個角度來看,也許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成功典範,只是你我不曾深思過而妄自菲薄,所以,寧願相信那是上天安排的宿命,而不願相信你我手中都握有改寫歷史的權利,過去先民們的堅毅開創了他們的光榮歷史,為何傳到現在的子孫要妄自菲薄,我們每一個人也會成為將來子孫的祖先。追求進步的渴望,究竟會是自尊自大、好大喜功,還是積極進取來實現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留待每個人去省思,相信大家心中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每個人更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目標要去追求,但我深信唯有開闊的胸襟與氣度,那海洋子民才能不斷薈萃各方的文化,擺脫宿命再開新運。 金門子民在那看似認命認份的純樸背後,也曾經產生多少怨天尤人的宿命悲觀,不能體察時代潮流故步自封的背後,是多少過去現在與未來子孫的無奈與嘆息聲,不得已的遠走他鄉和骨肉分離,但這一切在許多政務官的嘴裡卻說來輕鬆,只因你我不願勇敢去面對那不斷上演的真實故事,儒釋道的思想與宗教的原罪除了帶給我們反省的能力外,是否還能帶給每個生命更積極開創的人生意義?我相信每個人會因先天習性、環境模塑、歲月增長與經驗歷練的不同,而各自展現出不同的生命特質與風貌,那是每個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奮鬥之美,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不一樣,那是生命的禮讚,將無人可以取代,而我也堅信命運仍操之在每個人的手中。
-
班級人數知多少
─淺析國民小學「小班化教育」 一、前言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歸根結柢,國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對於人才的培育,「分數」已不是唯一的指標;「綜合能力」才是決勝負的關鍵。 學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而國民基礎教育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利於綜合能力培養的「小班化教育」,在先進國家應運而生。如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日本等國家,就投入了龐大的教育經費,從事「小學教育的革命性變革」的小班化教育;甚至連我國亦將「小校小班」列入教育改革的項目中。 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厚植國家人才的競爭力,美國從1998到2000年之間,有十三州通過縮小班級規模的立法,並得到80%家長的認同。 小班化教育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嗎?怎樣的班級規模最能獲得教學效益?小班化教育與學習成就存在著什麼關係?小班制教育有何優勢與困境?小班制教育要付出多少代價?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二、班級規模之探討 班級規模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外早已作了大量的實驗與調查。以目前來說,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被引用最廣、能被不斷重新分析的、能廣被政府作為教育決策參考的,要算美國田納西州的一項「小班制」實驗研究。 上世紀末期,美國田納西州,投入巨大的財力和人力,由州政府撥款進行了一項「學生教師成就比」的小班制教學實驗。這項實驗被傑出的哈佛統計學者莫斯代勒譽為「美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實驗」。 參加實驗的學校,分成三種不同的班級:第一種為小班制,學生數從13人到17人;第二種為普通班,學生數從22人到26人;第三種為普通班之學生數,再多了一位教師助理。然後將學生和老師,利用隨機編班的方式,分別編入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班級。實驗時間從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 實驗計畫於1989年結束。根據實驗結果發現:有沒有教師助理,不會影響學生表現;小班學生的表現勝過普通班學生五分之一個標準差,而且在小學一年級之前,就開始顯現差異。這種優勢可以一直維持到他們升上較高的年級,尤其在少數族群學生的身上更為顯著。 這項實驗有幾項值得借鑒之處:其一、政府投入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使實驗得以順利進行;其二、加強師資專業培訓,為小班教學改革的關鍵;其三、注重教育的公平正義,對於最需要小班教學的貧困學區給予特殊投入;其四、政府採用靈活政策,使專案經費能充分發揮效益。 世界教育先進國家,班級規模逐年大幅下降,這種現象,說明小班教學已經成為教育的趨勢。但是,班級規模要多少才算小呢?有沒有最適合教學的班級規模?班級人數多少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最有意義? 分析班級大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通常採用現況資料分析法。1979年,Glass和Smith曾對以往所有研究小班制與學業成就兩者關係的調查,作了總結回顧,他們發現:小班制班級最佳的人數應當在15人以下,且在12歲以內的學童,效果最為明顯。 美國北卡羅萊納有兩個長期為小班制的實驗場所,該區從1991年將班級數調到15人,應用三種觀察法於此試驗中:第一種是學校觀察測量法;第二種是師生互動分類法;第三種觀察方法著重觀察教師教學實踐、學生分組、補充教材、班級氣氛等。實驗調查結果顯示:小班制的班級氣氛良好、師生關係融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提高學業成就。 關於班級規模與學業成就關係,根據Illig(1996)和Hanusck(1999)對相關文獻之探討,其結論顯示:如果要保證能夠成功地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班級學生人數必須低於15人,尤其對於學業低成就的學生最能受益;如果班級人數在15-20人之間,沒有相關資料可以顯示小班制可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朱希花,2004;教育研究月刊別冊)。 事實上,百年樹人的教育工程,其教育成效難於即時顯現。人類的學習與教學本來就是一項複雜的過程,教育深層的價值、學生潛藏的情操,很難利用標準化的考試,來評估這個複雜的過程與成效。 單獨以班級大小來論斷教學效益,有其難度與盲點。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關係之實驗,變因複雜且不易控制,實驗中常存在著太多不穩定的變項,影響分析結果;譬如,師資素質、學生資質、教學設備、教學策略、班級氣氛、師生關係、同儕互動、家庭背景、親子關係、社區文化、教育資源、學校營造等變因,皆難控制其不變。因為,教學成效實驗之變因極難控制,正說明從事此項研究之困難所在,也是此類實驗結果常受到質疑的原因。所以,既使大部分調查研究都證明小班制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就,但持反對意見者也大有人在。 三、推展小班制的優勢 關於班級規模與學習成就之間的關係,在國外早已作了大量的試驗和研究,大部分研究結論都顯示,小班制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尤其對於文化不利地區,或成績不佳的學生更為顯著。綜合文獻研究報告,小班制班級的優越性大致可歸納如次: (一)有利人格發展 班級規模縮小,教室活動空間自然增加;教學空間增加,師生互動頻率與交流密度亦隨之增加,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與空間,對學生人格發展較佳。湯志民教授說:「研究教室規模對學習及其相關變項的影響,期間許多研究較認同小班級,小班級有利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習和成就。」 (二)有利適性教育 大班教學模式,不容易進行全面性、有效性的個別輔導與教學反饋;實施小班教學,學生受關注的質與量增加,師生的互動頻率增多、心理距離縮小、教學氛圍融洽、教學效率提升。實施小班教學,老師更能有效配合學習者的能力、性向、興趣與需求,實施適性、適量、適時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多元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有利教學活動 大班教學容易形成班級集體秩序的緊張與焦慮,教師為排除教學干擾、管理班級秩序、維持教學順暢,往往要施展集體管理的強控策略,破壞教室氣氛,浪費教學時間,以致影響教學效能,降低學習成效。小班化教學,教師在班級經營、秩序管理、授課形式、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多元評量、學習輔導、作業批改等方面皆有極大的優越性。 四、推展小班制的困境 儘管大部分調查研究顯示,小班制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但對於結論的看法,常常見仁見智,意見分歧,很難獲得共識;其關鍵因素,在於實施小班化教育,政府要付出極大代價,尤其教育為百年工程的投資事業,不如硬體建設、造橋鋪路、舉辦秀場等成效顯而易見。小班化之教育政策,難被主政者青睞,其根本原因就是經費問題,僅就經常門與資本門兩面向,簡述如下: (一)經常門問題 班級規模縮小,班級數、教師數與職員數必然相對增加,致使既長期又龐大的人事費用支出,無法避免。對於如此龐大的人事費用開銷,大部分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實為無法承受的重。地區國民小學,15人以下的班級數,大約有四十幾班,約占全縣班級總數25%;16人以上的班級數,則有一百四十班左右,約占全縣班級總數75%,若要全面實施班級數小於15人的小班制教學,雖然地方財政尚稱寬裕,仍會有相當的財政壓力。 (二)資本門問題 推展小班制教學,首先要面臨校舍的增建與校地的擴增,龐大的建設經費,亦非財政緊縮的中央政府可以承受。雖然,地區六個班級的學校15所,已占全縣總校數78.9%,沒有校地校舍擴增問題;但占全縣學生數約37%的中正國小,就現實面觀之,並不容易推展小班制教學。以三百八十多萬人口的紐西蘭而言,奧克蘭東岸有一所號稱全紐最大的小學(Owairoa Pirmary School),學生數也只不過八百人左右,而區區六萬餘人的金門縣,卻擁有一所一千五百多人的小學。而在極限的空間裡,學生數還逐年成長。這種現象,值得大家關注。 五、後語 「小班」是相對於「大班」而言的一種教育模式。根據國外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證明,人數控制在15人以下是最佳的班級規模;超過15人的班級,並不能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最佳的班級規模,不是以強制性的方式統一設置,學校或班級規模的形成,往往受到社會變遷、人口結構、經濟發展、文化背景、或主政者價值判斷制約的一種動態演變過程。
-
留住良醫‧改善醫療
──為金門建設進言系列之八 本縣地方父老,幾乎都認為醫療問題,是金門人長期的痛。也許大家並不知道醫療困難問題,是所有居住在偏僻小島上的居民,所共同必須忍受的苦痛。可是,金門卻得天獨厚、因緣際會,一場驚天動地的炮戰,使得將星雲集於此島,因而造就了一座深藏岩洞、環境幽靜,規模頗具、設備優良的花崗石醫院。如今戰事結束,大軍撤走,這座軍醫院已將由地方接管。顯然為今後金門醫療問題的改善,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這項由於戰爭留下裨益於民間的建設,堪足與朱熹講學所留下的深厚文化根基,以及胡璉教民,種植高粱、設置酒廠,為地方開闢長期的財政源頭,並提媲美。由此也可以令人領會到一項具有歷史價值的建設,必須經由大時代的推進,或大環境的變遷,激盪出特殊機遇,始能促成,絕非單純人類努力所能獲致。 如果,花崗石醫院誠如軍醫署所稱,醫院設備全部留交地方,那必將是一個相當好的地區醫療中心,再加以衛生署改為署立醫院,支援醫護人力,以及健保局應允補助巨款等,都是為金門醫療改善推進了一大步。在這個基礎上,今後似應向強化醫師陣容,提昇服務品質,改進急病及傷患搶救等三方面努力,以謀求更臻完善。茲特提出有關建議拙見如下: 一、關於強化醫師陣容方面:依照當今台灣醫界現況來看,想要引進名醫來金,當然是不可能。其實名醫乃係為名人而生,對於一般病患未必能夠重視,而肯拿出真本領,倒不如找一位良好的醫師,細心診斷,可能還會有預期效果。據筆者廿年前親身經驗,當時我和本報高雄特派員鄧根實君同患『一過性腦缺血』病症,鄧君訪遍全台名醫,結果仍未治好。反而我在澎湖一位團管區退役上尉醫官試治之下,竟而痊癒,迄今未犯,可見名醫未必勝過良醫。所謂良醫,筆者認為也必須符合三個基本條件:(一)能用心傾聽病患述說病情。(二)細心分析病理脈理。(三)小心下藥施針。相信目前榮總及署醫兩方面支援醫師,與縣立醫院醫務人員之中,當不乏此才,只要留心觀察不難發掘。但若不能設法留住他們,願意在本地區服務,聽任其像目前這般流動性過高,最後可能完全流入台灣本島,而使本地區良醫難以為繼。留才之法,當以協助妥善安置其生活以及家小,使其無後顧之憂,始為上策。 二、關於提昇服務品質方面:在醫師部分,應以保持親切和藹態度為上。在護理人員部分,以目前縣立醫院的現狀,各方反應尚稱不錯,希望能夠繼續保持下去,不要退步。但人力尚有不足現象,應予設法加以充實。 另外,對於居家醫療服務,也應該研究試辦。因為本縣境內老人居多,其中尤多身殘體弱、行動不便者,偶感稍有不適,還必須勞師動眾、攙扶抬運,往返醫院,倍感費時費力。特別是在風雨之夜,若能有醫療人員前往病家服務,則更能增加政府便民利民的政績。 三、關於改進急病及傷患搶救方面:目前有關緊急需要施行手術病患,多係採取「後送」辦法。此乃由於施行手術之設備及麻醉工作群的配合,現在金門尚稍不夠完備,這也是不得已之舉。但「後送」病患,必須擔架運到機場,再由飛機載送到台灣本島,又需要從機場運至醫院,這三番兩次的反覆顛簸,對於病患病況不能說沒有影響,而且所費的時間,也頗冗長。最理想的辦法,還是努力設法在金門醫院裡增設施行手術週全設備,以及聘備麻醉技術有關人員,俾使需要急救及重大病患,可以就地施行手術,以爭取時效。即使當地缺乏施行手術醫師,亦可以用及時通知特約醫院,調派醫師前來方式,予以解決。醫師來金,比較病患運台,在時間上也能節省不少,對搶救效果定有裨益。當然這是一個遠程的理想目標,有賴於各有關單位,鍥而不捨的不斷努力,逐漸求其達成。既使需要再多的經費,也是值得。
-
世界環境日與新金門
「如果我們自認只是一個城市,不須理會外面世界,則我們勢必失去一切!」這是十五世紀時翡冷翠君主羅倫佐(Lorenzo de)的名言。對照於李光耀當初對新加坡人民宣示:「若劃地自限於星島,就沒有星加坡的未來!」 本此之精神,振金深覺在此世界環境日剛過不久,對這個本世紀最當令之話題,理應法喜於故鄉父老,允為新金門之精神,不然,則再多的建設、重振金門之浮議,不但無助於此議題,更有潢池弄兵之戲謔,在世界村來臨之關鍵時刻,金門註定會步入湮沒或消失或邊陲化之宿命,此豈是危言聳聽而已。不談政府首長騎鐵馬,不開車之秀事,且以一直提倡所謂世界金門日之鄉親言,對這個在本世紀勢必當令、普世價值之日子裡,金門應如何因應? 睽睹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係以綠色城市為主,具有五十多個城市參加,在舉辦地舊金山簽署舊金山城市環境協定,從能源、廢棄物減量、都市計畫、自然景觀、運輸、環境健康、用水等六個面向,訂定二十一項行動綱領。至二○一二年驗收成果時,將從四顆星到一顆星,為各城市評等,勢必深化影響各城市發展,及各國企業投資之重要指標,故各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莫不兢業迎之,一再自認可臻世界舞台之金門,又當何去何從? 振金以為,體察時代脈動,省思本身條件,前瞻未來作法,才是落實所謂世界金門日之有效作為。因此,在此世界環保日剛過之際,願就金門現況,提出三項看法。 其一、保護濕地。有關溼地之環保問題,依照一九七一年,由二十三國在伊朗起草並達成協議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有關「溼地」的定義是:係指沼澤、沼泥地、沼煤或水域等地區;不管其為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死水或活水、淡水或海水、或兩者混合,以及海水淹沒地區,其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者。 而有關溼地的功能,經過國際專家學者研究證實,溼地是培育自然資源的原動力,具有防洪、保護海岸、調節氣候和淨水等功能,是陸地與海洋間的緩衝區,是蘊育人類生存資源的發祥地。據估計,全球溼地雖僅佔陸地面積百分之三到六,但經過有機質存留轉換,卻孕育全球海洋三分之二的漁業資源,生產力之高,遠超過科學家所知。而且就生態鏈來說,溼地正好扮演著媒介的角色,藉此角色正好提供一現成的大自然教室。 但因外觀及現實之利益,溼地之功用在國人用途中,泰半用之於造地、與垃圾場及公共設施等途徑。所幸近年來,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首先發難,開始結合學界人士,召開多次溼地保育研討會,呼籲國人重視保育之。 金門海水淹沒地區之溼地,如金門公園、太湖中正公園、慈湖候鳥區,不說上述學術理論之價值,僅談野鳥棲地之提供及觀光,就足以令人珍惜之,而極富江南詩境的風光,何嘗不是拜溼地所賜。 咱們金門鳥多,在地人不覺得怎麼樣,但在今日這個環保生態當令的時期,卻是珍貴的資源。由於金門位於大陸邊緣,又是候鳥南來北往的中繼站,全島到處可見彩羽飛翔,鳴聲上下,群鳥悠然棲息的景致,光在候鳥過境的季節,就有將近兩百種的鳥,頗為壯觀,羨煞多少愛鳥人士。想想處處可見的鵲鴝、戴勝、喜鵲、栗喉蜂虎、斑翡翠等鳥兒,很多是外地人士多年難得一見的珍鳥!像鵲鴝、斑翡翠、栗喉蜂虎、黑領椋鳥、黑翅鳶、小嘴鴉、髮冠卷尾等在台灣根本還不曾發現,而在咱金門普遍可見的留鳥如玉頸鴉、喜鵲、戴勝、蒼翡翠;冬候鳥如豆雁、羅文鴨、赤膀鴨、黑喉鴝、鶴鷸、黑脊鷗等;過境鳥如灰沙燕、沼鷺、鷗嘴燕鷗等在台灣也是難得一見的稀有鳥類,真是上天給咱金門帶來的天寶。但各位鄉親可曾想過,若沒有了溼地,則何來這些鳥? 其二、推廣綠地。在不少絀文中,就一再指出綠化之重要性,更指出所謂綠化之正確觀念,是綠帶(森林與草皮)要如海洋般地浸淫建築物,建築物則如同島嶼般地散佈在綠色汪洋中,國外甚至在水泥叢林中規劃出綠色走廊,俾便將季風、海風引進市中心區,也就是說在做縣土規劃時,應以四分之三綠地,四分之一建地之比例來為之,形成有名的「草皮文化」,不少人就是以維護草皮為業的,甚至成立公司企業者,當然更別提以水泥取代草皮之蠢事了。 振金以為,為倡導這種先進國家人文之文化,吾先由公有地及鄉村著手。各公有地應澈底整地、施肥、植草、種林;而各地之所謂鄉村整建著手,更應以草皮、林木代替水泥草叢林。 由於這涉及到維護、經費及文化問題,一時間可能極難,但別忘了,要有未來,必先要有遠見,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以:今日不植草,明日必後悔。堅持此項綠化工程;而大陸近十年來在大西北啟動所謂新的萬里長城(寬五十公里,長千里之森林),為的就是迎接這個先進、人文、舒適的居住環境,鄉親豈可輕忽? 其三是垃圾問題:故鄉向稱整潔之鄉,其實是早期軍管時期的表面形象,以致不分軍民,僅重視表象之清潔,致於垃圾如何處理,向以「眼不見為淨」之方式「自行隱藏」。隨著開放的腳步,故鄉垃圾問題實已不亞於台灣本島了,若不早日規劃,則今日台灣本島與垃圾為伍之大戰,將迅被全島。但由於目前有關垃圾大都一律使用掩埋法,以致幾乎所有預置地,都會引起鄰近居民之群起反對,主要在於堆放垃圾勢必造成當地衛生問題,且土地也勢成廢地。在土地有限情勢下,理應廣採焚化方式較為適當,但先決條件就是應做好資源回收及分類等工作。就金門現況,首要之任務應可從二方面著手: 其一、焚化爐:設立焚燒溫度攝氏一二○○度之焚化爐,全部現代化與機械化,減少人力之操作與成本,進口處以儀器檢測進場垃圾車不得混入含汞及氯物質,以免產生戴奧辛,增加處理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因為化解戴奧辛之成本為全部焚燒成本之一半;由政府立法規定嚴格禁用最為簡便。焚化爐具依垃圾量之多寡混合開爐隨時焚燒,不得因量少或量多而影響開爐焚燒之功能。 其二、資源回收:落實資源回收,設置隨時可投入之分類回收桶,包括鐵鋁罐、紙類、塑膠類、玻璃、電池、燈管燈泡之資源回收桶,在所有公共場所進出口處、販賣場、學校、郵局、超市、餐館、大小馬路口及路邊、公共電話亭附近、候車處、隨處可回收,由於回收垃圾桶造型標識一目了然,以圖代字。以優質環境設計與設備提方便投入,自然帶來垃圾減量之目的。 今日不做,明日必然後悔。而要做什麼?很簡單,看看今日先進國家之作法、普世價值在那裡,就是我們重振新金門之大作為,而不是舞弄一些夜郎自大、閉門稱王等不知今夕是何夕諸可笑、或自我安慰諸行為。如此,金門才有未來,這也才是重振新金門之大道。有良知知識份子,號角已然吹起!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十三日寫於古風草堂
-
均衡建設‧準確捉焦─為金門建設進言系列之七
金門縣議會莊良時議長,日前在該會第三屆第七次大會揭幕式中致詞,要求縣府「要把縣政建設焦點找回來。」言下之意,縣政建設已經失焦了。此話出自縣級民意機構首長口中,並且是在集會場合鄭重地講出來,就顯得非同小可。 據筆者來金七、八個月,未滿一年期間,側面觀察,縣府確實做了不少的事,並沒有施政建設失去焦點的感覺。無論在民政、財政、文化教育、觀光、衛生保健、民生等建設,都有所推展。茲列舉其犖犖大者,譬如:民政方面:曾舉辦「世界金門日」,李縣長並親自遠征東南亞,走訪各國旅外鄉親聯繫鄉誼,更爭取回饋桑梓,多所捐助;社會福利部分,並對老人及產婦補助,皆有提昇。財政方面:金酒公司在福建、廈門等地,建立三個行銷據點,為進軍大陸舖路。文化教育方面:舉辦碉堡藝術展,試行藝術與觀光結合;加強宗族族譜文化推動,及舉辦兩岸藝文交流活動等,以開拓海內外文化建設之推展。建設及觀光方面:舉行「世界島嶼會議」,提昇地區國際能見度;爭取大陸觀光團體來金旅遊,擴大觀光客源。衛生保健方面:爭取署立醫院、接管即將撤銷的國軍金門醫院,並與榮總簽訂合約,引進優質的醫療人才,提高地區醫療水準。民生建設方面:積極謀求改善金湖、金沙兩鎮的飲用水,雖然因為客觀因素進度緩慢,但主辦單位已竭盡最大的努力。這種種建設成果,是否比較以前戰地政務時期效率較差,不得而知。但據筆者所知,與台灣本島許多縣市比較要強的太多了!我想,這可能是金門縣全體基層人員,尚保有以前戰時所謂的『金門戰鬥精神』使然。 當然,莊議長所言,也並非無的放矢,應是有感而發。而且,這種感覺,極可能存在於不少的縣民心中。雖然,大家都知道,縣政建設廣泛包括著:民、財、建、教、衛,並且應均衡推動發展。但卻強烈的感覺,縣府所標舉的『觀光立縣』,在小三通實施多年後,觀光遊客雖有劇增,有關業者並未有顯著的收益。特別是那些遭受大量撤軍而生意萎縮,急欲尋覓新商機的人們,更是心感著急。老實說,儘管許多人著急萬分,但觀光發展不應是縣政建設的焦點,理由是觀光事業發展僅僅是經濟建設的一環,但卻是涉及層面既高且廣,從來就不是地方所能為力。尤其是,牽涉到兩岸關係,自然更是問題越加複雜。金門地方上,把一個不能操之在我,而又變數很多的建設項目,東炒西炒,硬炒成為「焦點」,顯然並沒有準確地「捉焦」。 真要想替地方建設尋找「焦點」,似乎應該把握著全體民眾在日常生活必需品短缺的謀求、體軀生存上病痛的解除,以及生命安全上的保障。依據如此基本要求,則金門目前亟需解決的建設問題,應該是只有飲用水資源的充裕與水質的改善、醫療品質的提昇和設施的完備、未知地雷的掃除及廢彈的處理等三大重點。茲分別簡述建議意見如下: 一、關於飲水,乃是每個人每天所不能或缺的,水量的充足和水質的潔淨,都與人體健康、日常生活及觀光發展息息相關。有關充裕水源,如果希望能從廈門直接引水,可能遠水救不了近渴,似應仍以利用原有庫水再以高級處理,較為可靠。近據有關單位公佈資料顯示,金門因癌症死亡者每年均在百餘人之多,是否與水質中含有『總三鹵甲烷』有關,衛生單位應進行研究。 二、提昇醫療品質及充實醫療設備,固然都在積極地進行,但不可諱言的,優秀醫師流動性太大,以及緊急需要施行手術或重大病患後送等問題,仍然尚待設法圓滿解決。 三、掃雷及處理廢彈的工作,據聞新任金門防衛司令部長官已經開始在積極推動,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因為,散佈在小小的金門島各地,存在著數字不少的廢炮彈,以及尚有許多不知確實放佈地點的散雷,不但時時刻地威脅著居民的生命安全,並且已經成為阻礙地方建設發展的「大石頭」,自然應該列為當前軍民合作推進的要務。
-
從基測來看金門的教育
最近國中基本學歷測驗成績放榜,筆者從一些官方文獻和個人分析發現一些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這次的學測成績表現出現顯著教育領域的「城鄉差距」,都會的學生和非都會的學生整體成績落差非常大,尤其在近幾年來差距更是逐漸拉開,讓人不禁為所謂的教改捏把冷汗,這些數據的背後所代表的就是整個社會不同的階層與階層之間的流動越來越困難,簡單來說,對於經濟生活比較充裕的考生,因為資源較豐富,所獲取的資訊和學習環境會比經濟生活較貧乏的考生還佔到優勢,即便是經濟生活較貧乏的考生在各方面都比經濟生活比較充裕的考生能力、資質還要強,但受限於資源的差異,到最後依然要輸給那些經濟生活比較充裕的考生,每個人都認同教育是能改變較低階層的人往較高階層的人移動的方式,但現在那些經濟生活較貧乏的考生在面對種種受限的因素之下,放棄了往上前進的機會,常此以往,「貧者恆貧,富者恆富」現象將成為常態,其嚴重性不可等閒視之。 金門雖然地處偏僻,不是處在都市的核心區,但金門擁有良好的學習空間和舒適的環境,在台灣社會慢慢浮現這種現象的同時,也許也要思考如何善用本地區的客觀環境和資源教育未來的主人,讓這些富有資質的人能有跟別人一樣不會因為鄉下或城市而喪失競爭和資源取得的機會,以避免產生所謂數位落差的現象,金門的教育或許其中有些問題的癥結點,但大家一起合心共同努力改正,相信金門可以跟大台北都市一樣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