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金門經濟發展路徑有感
「少小離家老大回」。從2001年起,我先後幾次還鄉,每次都看到家鄉的變化和進步,次次感觸良多。就社會經濟方面來看,家鄉業已告別了千百年來貧窮落後的農業經濟社會,正在闊步邁向現代化的以產業為基礎的工商經濟社會。 半個多世紀前,金門地隘瘠薄,風多雨寡,民眾雖終歲勤勞耕稼漁鹽,然產不足食,加上盜寇兵災,民不聊生,故眾多前輩在青少年時就穿著木屐飄洋過海遠赴南洋等地謀生。而後金門進入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地經濟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駐軍超過居民,一切社會活動通通納入軍事化管理;民眾不能任意進出本島,外出須打「路條」;實施宵禁,入夜全島漆黑一片;各類生活物資由軍管當局計劃分配。從1992年11月起,「戰地政務」結束,金門從此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現在,家鄉正抓住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尋找騰飛路徑,加快建設步伐,並出現可喜的發展勢頭。 一、食品工業基礎已經形成。食品工業最主要的是生產金門三寶之首的高粱酒釀造業。釀造業是金門當今最具規模效益,技術裝備水平最高,發展最現代化的工業。除了釀造業外,還有膾炙人口的以貢糖為主的糕餅業。貢糖也是金門三寶之一。打著皇帝零嘴名號的貢糖,在多家廠商相繼投入後,已從初期單一的酥脆口味變為多口味的系列化品牌,成為銷路廣進的一主力觀光名品。而麵線和一條根也在業者用心經營下迅速崛起。另外,牛肉乾、食用醋、海苔醬、酒酵素等等新產品也不斷嶄露頭角。 二、觀光業蓄勢待發。金門與東山、平潭等島嶼一樣,原本都是默默無聞的邊陲小島,但由於它在半個世紀中兩岸對峙中的焦聚位置和在今天兩岸關係中的臍帶角色,使它一躍而起,成為舉世矚目的聞名海島。它的戰地神秘面紗和豐富的閩南僑鄉文化,成為遊人嚮往的勝地。自1993年開放觀光後,到金門遊覽的遊客有增無減。2001年兩門直航,2004年大陸宣佈開放福建民眾赴金門觀光後,金門觀光業蓄勢待發,前程無量。 三、商貿業方興未艾。金門屬於島縣,過去只有花生一種產品少有輸出,其餘全部日用消費品皆從廈漳等地輸入。故商業蕭條,由來已久。但進入戰地經濟,特別是開放後,市場消費需求急劇擴大,加以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各鄉鎮廣開街道,增闢市場,因而商號林立,百貨充盈,商業隨之興起。而高粱酒等產品已經大量銷往臺灣及東南亞、閩南等地。 四、文教業日臻完善。金門自宋代朱熹兩度主簿教化之後,文風興起,人才輩出,素有「海濱鄒魯」之譽。據統計,史上共有四十多位進士,出現過「一榜五進」、「八鯉渡江」、「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可喜現象。民國以後,海外鄉僑熱心捐資興學,以至「三裏一學,五裏一校」,竟美一時。抗戰勝利後,進一步興辦中學,培養了很多人才。據統計,現已有200多位博士。1997年國立高雄科技學院金門分院成立,2003年八月該院獨立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終於圓了金門人辦大學的夢想,金門的教育體系因而日臻完善。 由上可見,以食品為主的工業、觀光業、以進出口為主的商貿業和文教業已形成鑽石型的家鄉經濟發展新架構。其中,食品工業和文教業是基礎,觀光業和商貿業是支柱,它們互生互動,成為拉動經濟起飛的引擎。工業除了食品業外,尚有生產菜刀(金門三寶之一)的鐵工廠,也是蒞臨金門觀光客喜愛的產品。此外,還有一些塑膠廠、化工廠、碎石廠、保麗龍廠等等,它們的規模都不大,主要為民生需要服務。至於農業,發展成果當然十分顯著,它使金門從只能滿足四個月需要的落後農業變為「用有餘裕,產品間作外銷」的先進農業。但從金門的資源稟賦和利益最大化原則來看,諸業中食品工業和觀光業的比較優勢最大,所以我們認為,食品工業、觀光業、商貿業和文教業是金門現階段必須集中力量,大力發展的重要產業食品工業、觀光業、商貿業和文教。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金門發展高粱酒是十分成功的,它不但擴大了勞動就業,上繳利潤占縣財政一半以上,而且拉動了陶瓷、包裝、運輸、文教等行業的發展。高粱酒的發展經驗說明:金門既不能全面發展各種各樣的工業,也不能全面發展各種各樣的食品工業,只能有選擇地有重點地突出發展一些若干有規模效益的名牌產品。這不但是金門的經驗,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像瑞士這個國家,幅員不大、人口不多,但食品工業非常發達,它的雀巢奶粉、巧克力、和路雪冰淇淋、力士肥皂、巧克力和雀巢奶粉行銷世界各國,聯合利華公司則是世界500強的大跨國公司。另外,小商品「軍刀」、手錶也是鼎鼎有名,觀光業和精密機械業更是強項。所以,我們要像發展高粱酒,像瑞士那樣,精益求精地發展一個個的小商品,培養培育大市場和大企業,得到大效益。 「精益求精,科技創新」。金門人口稀少,市場需求量有限,能夠做大做強的企業產品均需外銷,但國內外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食品,消費者的口味經常在變,環保健康要求嚴格,因而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升品質,優化結構。現在,金門還有很多適宜產業尚待開發。金門的產業,有些產業尚待開發,而在已經開發的產業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急需在品質、成本、包裝、行銷等方面科技創新做大做強。如釀酒業可向國際名酒努力,繾綣的貢糖可發展為內容豐富的中式糕餅業,麵線可像義大利通心麵那樣多樣化,食用醋是否可發展成為酒桌上的飲料等等,都大有文章可做。 「合則兩利」。加強兩門合作,聯手發展觀光業和商貿業,使金門成為連接廈門和臺灣的後花園。兩門相隔咫尺,相依相親。如今,廈門已發展成為大陸一個旅遊勝地、國際中轉港、閩西南國際貿易和物流中心。去年,廈門進出口總額達241億美元,空港客運量已經超過500萬人次,海港貨物吞吐量突破4000萬噸。廈門已經成為臺胞往來大陸的主要口岸。金門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利用「廈-金-台」海空聯運優勢,迎接觀光業高潮的到來。
-
籌建金門大佛對話錄
一、緣起: 據報導,故鄉預以於去年「兩岸和平消災祈福法會超薦水陸法會」結餘款,一千七百七十八萬八千餘元,作為籌建金門大佛經費,並已成立「金門大佛籌建委員會」。消息傳來,在素以囁嚅其詞,眾議僉同之金門,相信是無人會神思妙想,另開蹊徑的,更遑論斗敢輕攖其鋒,以拂神恩,並逆眾意的。但,基於知識份子是社會良知之責任,及傳統讀書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之春秋大義,振金仍敢冒大不諱提出些大異其趣之意,供眾人深思之: 即為什麼要建佛像?其教育意義及邊際效用如何?若真要建,該如何建?而不是付之一些江湖術士、或胸無點墨之民代、或別具用心之人士手中,屆時恐憑增一處匠氣、迷信、俗氣建築,及伴隨而來准禮佛地及髒亂敗象之攤販群,步前塵憾事之後塵,則不但大違初意,更違清淨自然之如來本心。 金門小島、資源短缺,欲重振金門,睽之世界小國(地)成功之道,無不歸功於能不分畛域,集世界頂尖、獨一、無可取代之各種科技、文化、藝術、建築及自然景觀所造成,進而展現出一種優雅、品味的生命價值觀及生活態度,如北歐諸邦,金門何嘗不應如此?往者已逝,來者可追,振金何能,正因自許是正信佛教徒,般若心經是不離之蓮花;對藝術文化之學亦稍有涉獵,幾曾授業於大學院校;亦曾流連國外向負盛名之建築物,訪幽之餘不忘知性;更因機緣隨師學藝五術,領有高雄市政府所頒之易經卜卦證書,是以願效希臘哲人柏拉圖︽對話錄︾之方式,針對此項議題,提出芻見,以就教於方家賢人,敢為父母地進言一二。 二、建佛像與尊佛之對話 在不同文章中,振金一直提出:正信之佛教首重謙沖自抑、泯除貢高我慢的習氣,而歷史上,正信佛教是不會塑金身或造像供信眾膜拜的,造佛像是緣於釋迦牟尼住世時,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時,弟子思念而塑像供養,有寓請佛住世之意。佛教之偉大處就在於眾生皆有佛性,因此眾生,含釋迦牟尼皆是平等的,更無所謂上下人神之分,以此觀之,正信的佛法是一種教育,而非宗教團體,這也是何以慈濟只做世間事、不做法事之原因。且就正信言,尊佛即應行佛法,而如何行佛法?莫如布法施。 ︽金剛經︾說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寶用以布施,其福報還不如為他人說四句偈,所以佛家談無相布施,若眾人世俗地以貪求來世福報、或今生消災求償的心去布施,是不會有功德?甚至以供養金多寡定福報等級之做法,不但違反經義,也犯了分別心之戒,其實佛法如親心,最普遍道理是「心存善念即是佛」,有此心念者即有福報。 明師難求,所謂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法滅盡經︾中佛告阿難說:「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脈:::,」幸好在︽大智度論︾中有所謂四依法可以作為正邪分辨參考:「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謂堂上雙親活觀音,不拜雙親拜何人。正信佛法是向內修心之法,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以此觀之,日前某位高士以阿隬陀經中有:「極樂國土,:::池底純以金沙布地。」之經句,倡言佛像應立在金沙地區,愚以為:就色不異空之經義言,咸感錯愕,不無商榷推敲處。 三、建佛像與祈求兩岸和平之對話 緣起緣滅,皆有因果。就佛教意義言,世間各種因緣際會,皆因業力而來。兩岸之戰雲密佈,何嘗不是今生之人的共業,且此共業非同小可,才導致國共兩黨近百年之爭戰,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以致禍至民進黨接大位猶不稍懈。因此,若希冀建佛像來消除此共業,不但有違因緣之報,亦非我佛本意。是以高僧傳中曾載高僧因一念之慈,想以神通來化劫救難,但卻必須付出圓寂代價。 也因此,唯一消退世間共業之方法,唯在如來本心,此心在己不在佛,若能人人口吐蓮花,說好話;若能人人心存佛心,存善念;若能人人行佛行,做善事,則共業自然日消,所以佛法之精微處在此,佛法之偉大處也在此,人人皆有佛性正在此,消除共業在己不在佛。 四、建佛像與金門地標之對話 成為地標,必有其特殊性、唯一性,如巴黎之鐵塔、敦煌之石窟、紐約之勝利女神像、中國之萬里長城、德國之萊茵河等,或有其歷史意義,或有其文化至寶,或有其建國精神,或有其地理景觀,最重要者在於其不可取代性,其完成也非一地、一人所能成,因為:無價之至言在於無可取代,無可取代之理在於集合了眾人真、善、美之美學。所以她不是出於藩籬之手,更非出自於本土之手,亦非出自於非專業之手。 誠如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一流大學,因為它的校長、師資之遴選全無藩籬之限;微軟是世界頂尖企業,也因為它徵募人才全無地域之限,而是從世界最頂尖好手中去找。諸如彰化亦有大佛、佛光山亦有大佛,但較之於敦煌石窟的恢宏絢爛,較之於蒼山雪、平遙古城,能有幾多名?更別說放之於世界! 五、建佛像與準宗教景觀之對話 就父老之特性,立佛像(應是觀音像),必會帶來準寺廟禮佛之動機。再證之至今日所看到討論之重點,竟是大違心經空不異色,及亦如蓮花不著水之金剛本意,取代於風水五術之說,以致帶來籌建地點之爭議,不但落入中世紀神學沉淪之故事,更看不到後現代主義之人文精神,不無遺憾。 不談理論,且想像實際之發展:因為寺廟必然會有祭拜、燒紙錢等儀式,涉及到人文與迷信、環保與反環保、節約與浪費等問題。或有以中樞春秋二祭忠烈祠為由,而肯定祭拜之動機。但此祭拜與中樞春秋二祭忠烈祠不同,忠烈祠的祭祀是一種集體的、精神的,是一種教忠教烈的緬懷,及以啟後人追效精忠報國的教育意義;而故鄉祭拜之動機,是涉及到個體的、信眾的,是一種求願及還願等近乎私利買賣等賄賂企圖。尤其以國人之流習,凡涉及到神靈之事,必定帶來怪力亂神之說,進而使理性主義退後,甚至正邪不分,淹沒了謙沖自抑、泯除貢高我慢的宗教本性;進而利用人性世俗的價值、對未知事物恐懼的弱點,以膜拜及供奉等功利物質,取代善念樸素的宗教本心,來達到除罪化的不當觀念。 證之於近年來多少高官顯要,帶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怪異亂象,及大思想家蘭格(Susanne K. Langer)所說的「人特有的功能和最可貴的本領,是用各式各樣的觀念來解釋事物;相反的,人最可怕是無法解釋、無法了解的事物」可見並非振金杞人憂天,父老們能不三思立廟之事,對子孫人文教育所帶來的後果?且紙錢是砍伐珍貴林木所製造的,燃燒時更會污染空氣,所以正信的佛教是不燒紙錢的,環保人士更是為此撻伐不已,像日本甚至中共等早已禁燒紙錢。 六、建佛像與藝術文化景觀之對話 所謂藝術文化景觀之意象,則是以人文之角度切入,集合一流之文化、藝術等意象而立。因此其最大之特色易言之如下: 其一,就地點而言,摒除所謂風水說(對正信佛教言,所謂風水說是莫大諷刺)。而是以金門為基點;以金廈為基點;以兩岸為基點,甚以全球為基點來考量,基於景點特殊性而決定地點。如美國勝利女神像,正位於紐約港,進入美國大門即可見到此一象徵當年法國對獨立戰爭精神之地標,令人油然而生起一種美國獨立精神。當年振金搭遊艇進入此港時,在白浪細捲,海鳥飛繞身旁之際,仰視勝利女神像緩緩映近眼影時,坦白說,心中竟似乎響起新大陸之樂曲,眼眶隨有珠光之水,是一種喜悅、自由、無限的感動之淚水,此印象至今猶在,可見美學之感動無國界。 是以除基於觀音菩薩立山傍水之考量外,如何以地理特色之美學觀點考量之,才是後現代風水美學之術,諸如,基於金門在地之面向、或基於台灣之面向,或基於大陸之面向,或基於空中鳥瞰之面向,就有各種大異其趣之地點,這才是地點之至案。 其二、就雕像言,摒除土法、庸俗之佛像造型,而是基於藝術之意境而切入,因此,除基於觀音大士慈潔形象,以白玉石為雕像元素外,應由具正信宗教信念、具有國際眼光、且有實際經驗之藝術家,以文化藝術之意象來雕塑。 是以,此雕像之形意,必須集宗教大師、文化大師、藝術大師、雕工大師,就專業之角度而決定,而非付之於一群民萃、迷信教徒、江湖術士之手。取法敦煌之雕塑、美國林肯塑像、越戰紀念碑之過程,當知本文之意。 其三、景觀之設計,當摒除僅禮佛風景區之格局,而是基於一種紀念、開放、自然生態與永續經營之紀念公園:一種以竹林為主之生態公園。紀念林之方式,不但是人文的(聯合國文教基金會評各國人文指標,其中森林公園即是一項重要指標)、環保的、更是現代化的美學。所以基於觀音大士之意象,考量效溪頭以竹林之方案,廣成一座森林公園,一座有管理,文化觀光的專業管理,而非三不管,或寺廟營利式的看管之公園。 七、自我對話 故鄉毓秀,夢心常隨。唯諸多建築每有失之匠氣及破壞生態等遺憾,令人三嘆!其實,不僅故鄉,以經濟自傲的台灣本島,事實上從民間到官方建築也率多匠氣的水泥叢林、或庸俗裝潢的拼湊品,不僅無法追緒先人建築之美,更難登國際建築藝術之殿堂。 是以若諸方賢人君子對話已結,堅決、立意建佛像,則振金以為:當以藝術文化為著眼:一座以白玉雕像,竹林(意是竹林而非竹子)為核心,化育成一座立山傍海之森林公園(是群木鬱蒼的喬木森林公園,而非工匠培植的觀賞灌木園藝),不但可免再添一座俗氣建築,及伴隨而來髒亂敗象之攤販群;更可帶來一座群木薈蔚的盎然園地,及水活石潤、迥絕世塵的悠然景致。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假以時日,心目所及,遙望則見遠樹凝煙,群鳥亂飛;近觀則手撫落葉繽紛,鶯鳴動耳的蒼曠境地歷在眼前。盤桓於尋聲救苦慈航石像前,從意適便,悠遊逸興於大自然中,不僅臻化育之目的,亦可自怡於天人合一中。於「亭下不逢人,夕陽澹秋影。」姿韻中,神交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之蓮花意境!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寫於古風草堂
-
從承重孫談舞動金門未來
日前著文披露故鄉父老或因疏忽、或因訛傳、或因誤植之故,以致在喪禮中常見錯用「承重孫」之本意:從宗室中取一男孫作為往生者之長孫,以滿足兒孫滿堂之虛榮心。振金雖已指出其誤,眾多親友仍有不解或不接受:難道多年來,眾多深諳禮儀之「老大」是作假?此情此景,不禁想起十九世紀德國哲人康德的一段話:「教育諸人,豈是一生所能成功!」 因聲求氣,且先談何謂「承重」(重為四聲):本意即「承」擔喪祭及宗廟之「重」任;在傳統封建制度下(請注意,此封建一詞仍制度之名,莫膚淺以貶詞看之),承擔宗廟重任者,只有嫡長子才有此資格。因此若本身及父親皆為嫡長子,不幸父親先亡,於祖父母去世時,由本身取代已亡父親之職,擔任主持喪禮及宗廟祭祀之重任,即稱為「承重孫。」 故︽幼學瓊林︾卷三.疾病死喪類:「長子已死,嫡孫承重。」︽左傳︾襄公二十年亦有:「嫡長已亡,嫡孫承重,秦伯哀之!」之語。觀此,不知父老們,尤其是曾經自豪將己子充作承重孫者作何感想!是否更深切體認到︽權力遊戲︾作者豪瑞克所言:「知識就是力量!」及孔子所言:「鄉愿,德之賊也!」正因外似忠厚依禮而行,卻不求真相,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之鄉愿,正是孔子所深惡者。 故鄉向來號稱文化之都,尚有此謬,遑論其他該讜論卻不敢言之事?振金不懼隕越之虞,直言高論故鄉之未來,以就教父老賢人君子。 處此兩岸風雨如晦之時,在地緣與資源皆處於尷尬之金門,如何打條血路,立於不敗之地,充分發揮以小事大之智,相信是每一位心念父母地者所心掛的。而在此知識經濟時代,環保當令世紀,如何立足於傳統,運用知識經濟之契機舞動今之未來,豈勢若燃眉而已!振金淺見,應即舞動下列各項運運: 一、舞動多讀好書運動: 實在諷刺,不談故鄉每自豪所謂閩南文化重鎮,所謂科甲鼎盛,但從未有一人、一文可以列入教科書,或入選︽古文觀止︾等聊以自慰之陳年傳事,僅以好讀書,重視知識之風氣來論,卻反諷地是目前中華民國地區最差者。正因鄉愿之故,多年來無人敢講,也不願說。因此,不管基於知識就是力量之理論,或基於聯合國科文教組織對已開發國家國力評估之指標:教育之質與量理論。要重振金門,厚植金門力量,首在教育之素質。事實上,以猶太人成功之例子,及國內客家同胞興家族首重子弟入學理念,其實教育與家邦興衰之因緣,已不辯自明。 因此,振金以為,除目前讀經運動應持續外,應從學校、社區、團體及家庭發起舞動讀好書運動,風起雲湧,不分老少,吸取知識,運用知識,創造力量。而如何以有限之時間讀有用之書?意以為,每年度中時、聯合等大媒體都有廣邀專家學者票選好書運動,從童書、小說、散文、論述、生活等皆有,就目前言,其可讀性、通俗性、理論性、深入性、世界性皆具權威性。就金門目前之現況,頗值借為好書之參考書目。 二、舞動正信宗教運動: 故鄉廟宇之多,祭典之頻,不待多言,但深究之下,正信者少,迷信者多;教育者少,怪力者多。從教育哲學觀點言,宗教寓有人格、文化及休閒等涵意。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即認為人格教育應結合學校與宗教,在歐美更視人格教育為宗教教育的世俗化,嘗試將教育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 但由於世俗化及功利化的劣質文化,上述的宗教性質早已為金錢及名位所取代,君不見湄洲媽祖來台,台灣大批信徒堆金砌銀等「買賣賄賂」之醜態?今日宗教之亂象歸結有兩點:其一是功利金錢化,其二是借宣傳力量搞個人崇拜,他們利用古典宗教的經典作為弘法的依據,但就正信宗教來說,卻是末法之最。且以故鄉最多信徒之佛、道來論: 佛言眾生平等,只要覺悟即是佛。因此修行首重謙沖自抑、泯除貢高我慢的習氣,因此一代高僧如虛雲、廣欽從不敢以本尊、大師等名號傳法,而歷史上,正信佛教是不會塑金身或造像供信眾膜拜的,造佛像是因緣於釋迦牟尼住世時,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時,弟子思念而塑像供養,有寓請佛住世之意,佛教之偉大處在於眾生皆有佛性,因此眾生皆是平等的,更無所謂上下人神之分,因為正信的佛法是一種教育,而非宗教團體,足令今人思之! 金剛經說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寶用以布施,其福報還不如為他人說四句偈,佛家談無相布施,若以貪求來世福報,或今生消災求償的心去布施,怎還會有功德?今日一些法會以財富供養求福報,甚至以供養金多寡定福報等級之做法,不但違反經義,也犯了分別心之戒,其實佛法如親心,最普遍道理是心存善念即是佛,有此心念者即有福報,而非世俗之財富眾寡,否則豈不淪為買賣收賄之行為? 明師難求,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正信佛法是向內修心之法,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其道在此。 至於道教,不談海難守護神之媽祖,或放下屠刀立地成神之玄天上帝,他們或一心慈悲、或一心向善以致成神之教育理論。其實自古以來,子不語怪力亂神及道教之教育本義早已意含其中,就以何種凡人才夠資格成為「神」,配享人間祭祀來說,依︽禮記、注疏卷四十六、祭法︾的說法是必須具備下列之條件:「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可見傳統文化中之宗教是何其教育意義的,絕非是目前社會上之俗見,更不是今日世俗之怪力亂神。所以如何以教育之方式,重振正信之宗教心,恐是父老們最迫切之事。 三、舞動省府改造運動: 多年來,振金一直疾呼儘速廢除大而不當的福建省政府,將故鄉改制為「金門特別行政區」,直屬行政院,一則直隸中央資源豐沛,二者避免對岸的省府垂涎。目前家鄉政治結構在理論上實一笑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有朝一日,對岸的「福建省政府」若跨海來接收時,請問故鄉該如何自處?更何況,就由於上有這個無任何資源之省府,以致無法得到中央法源上之眷顧。而縣政府又僅是地方政府,票源又少,欲獲中央青睞其難事知,若改制為「特別行政區」,直屬行政院,在法源上可理直氣壯爭取資源,自在不話下,也較符合現實面。 四、舞動基礎建設運動: 欲重振金門,唯經濟是賴!在全球經濟體內,經濟的考慮永遠超過政治!同樣咱金門欲進入權力核心,避免成為政治孤臣,也唯經濟是賴!而高科技、低污染的產業正式環保下的最佳選擇。但任何先進國家之開發,一定是先做好水、電、交通、醫療、資訊、金融、垃圾處理等基礎工程,咱金門更應如此。因為若此項工程不全或缺乏,則所有一切炫麗的建設都是水上月、鏡中花,就如同一個人先天體質不佳,就算衣香鬢影亦是曇花一現。不然請問若有朝一日,突然發現水、電不足或參數不符,或無法與全球之分公司迅速便捷通聯,或發現港口、機場設備不足或無法使用時,請問再多的商機又有何用?是有遠見的政治家們,寧可忍受一時之寂,也要默默投注於基礎建設絕不汲汲面建設。 是以可由中央集各方面專家組一委員會從事土地規劃,在嚴格環保要求下,維護及規劃綠(濕)地,將雜亂無章之山坡(空)地,規劃成碧草綠樹,花木扶疏之海上公園,朝經貿及觀光之方向規劃,最後是以宏偉魄力,大規模建設水電、交通、下水道、資訊等基礎工程,目標以五十萬人口,符合本世紀生活品質所需為準,並切實注意環保之重視,在可預見的未來,環保工作成敗將是基礎工程成敗之所繫!此項工程浩大,且列舉重者迫切者論述如下: 其一、以醫療為例 長久以來,故鄉最令人訾議者在於醫療資源之不足,對老年人口居多、海島、風大、溫寒之金門來說,不啻雪上加霜。父老們自始求訴於軍方,卻不明在精兵政策下,此種訴求豈是無知而已;求之於財團,卻忘了財團是以功利為取向,故此種訴求也是盲世而已;求於所謂的署立醫院,卻忘了公家機構久為人詬病之習氣,尤其是誰願請調在離島地區?若不真正深人人心之現實面,怎能對症下藥? 振金以為:從眾多案例得知,此種偏遠地區、回收有限之醫療,成功者唯有求之於以奉獻為主之宗教團體,如馬偕、門諾、慈濟醫院等。是以故鄉與其每年花大錢於神明事,可不轉其心於人間事?可別忘,風調雨順,目的是國泰民安! 其二、垃圾為例 故鄉向稱整潔之鄉,其實是早期軍管時期的表面形象,以致不分軍民,僅重視表象之清潔,至於垃圾如何處理,向以「眼不見為淨」之方式「自行隱藏」。隨著開放的腳步,故鄉垃圾問題實已不亞於台灣本島了。目前國內對垃圾之處理,幾乎已到束手無策之地步,因此有關垃圾之處理,可說人皆有責,但由於目前有關垃圾大都一律使用掩埋法,以致幾乎所有預置地,都會引起鄰近居民之群起反對,主要在於堆放垃圾勢必造成當地衛生問題,且土地也勢成廢地。在土地有限情勢下,理應廣採焚化方式較為適當,但先決條件就是應做好資源回收及分類等工作,然而國內資源回收工作行之有年卻效果不彰。 為加深鄉親觀念,舉德國為例,多年來德國全力研究發展垃圾處理技術,已由隨便掩埋焚化轉入全面再用、再製與再生。從垃圾減量、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回收以配合再製、再生廠之減低成本,與減少二次污染之經濟效益等,政府均立法嚴格執行成為環保績效最佳國家,且其研發成果外銷,成為德國賺取外匯主要項目,其作法如下: (一)焚化爐 基本功能與效能:焚燒溫度攝氏一二○○度,全部現代化與機械化,減少人力之操作與成本,進口處以儀器檢測進場垃圾車不得混入含汞及氯物質,以免產生戴奧辛,增加處理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因為化解戴奧辛之成本為全部焚燒成本之一半;由政府立法規定嚴格禁用最為簡便。焚化爐具依垃圾量之多寡混合開爐隨時焚燒,不得因量少或量多而影響開爐焚燒之功能。 再生功能:生產再生金屬做金屬鋼材或電子工業基材、馬路基材、高速公路吸音牆材、水泥再生材、電力及瓦斯供應民生用電及能源再生材市場之推廣;由政府規定所有政府行政機關、學校優先採用再生材,包括各種交通標誌、路標、門牌等等無所不包,市場需求量成為民間廣設再生廠之誘因。 (二)掩埋場 植物廢棄物:農產物就地處理,以絞碎機將樹葉、樹枝、稻草、蔬果皮等植物性廢棄物就地絞碎,裝袋倒入垃圾車直接送往掩埋場倒入挖好之空地,上面倒入已分類過之垃圾(不得以塑膠袋包紮,以利自然生菌發揮發酵淨化分解之功能),再倒入一層土,相互層層疊疊倒入,最後以廢土覆蓋,每一層垃圾噴灑去臭粉,如此處理方法掩埋場不發臭,一年後即為肥沃之再生土,可供種植,三至五年可作社區公園與遊樂場、游泳池、人工湖等社區休閒區。 動物死屍掩埋:以口蹄疫死豬為例,先挖長方型以五隻死豬之寬度及十隻死豬長度,中間夾著五條一公尺寬之作業小道之小坑,旁側設置同樣大小之鐵板,將豬趕入板內,噴水通電一次短時間安樂死,逐隻切腹抽出血水放於桶內,再逐隻二人輕易抬入坑內,整齊排好,坑內底層放稻草,第二層放廢土,第三層排放死豬,上灑除臭粉,同樣層層共排放二○○隻豬,最後覆蓋廢土,一年後即成肥沃再生土供種植,而不污染地下水。未去血將產生氣爆,為目前本省口蹄疫豬隻掩埋場發生水泥舖面爆裂之主因,且未經處理其毒性將污染水資源。 (三)、資源回收 由政府率先或交由回收公司負責,設置市民隨時可投入之分類回收桶,包括鐵鋁罐、紙類、塑膠類、玻璃、電池、燈管燈泡之資源回收桶,在所有公共場所進出口處、販賣場、學校、郵局、超市、百貨公司、餐館、高速公路休閒區、大小馬路口及路邊、公共電話亭附近、火車站候車處、進出口處、公車候車亭等等隨處可回收,由於回收垃圾桶造型標識一目了然,以圖代字,外國人亦方便回收,其回收率高且保持環境乾淨,有目共睹。以優質環境設計與設備提供市民方便投入,自然引導市民配合資源回收工作,比不設回收桶卻抱怨市民無公德心來得有效。 其三、以排水為例: 排水系統含自家庭污水的排放處理,至豪雨之排放入海等工程,有關此方面之方法,我們習見的景象是高大聳立的堤防,以及高架快速道路將河水阻絕於市區外,咫尺之隔就是人煙輻輳的住宅、街道以及商業區,堤防外的沙灘地不是規畫為公園、球場、停車場就是被違建佔據,過去甚至淪為垃圾場。大水一到,則關閉水門,仰賴抽水機排水。這樣的防洪工程乍看並沒有什麼缺失,正常無誤地運作下也能有效防洪,但是這樣完全依賴人工設施,以人力企圖改變自然環境的作法,根本違反了生態保育的原則,無法承受大自然的反撲。 揆諸歐美先進國家,則率已朝自然排水系統的方向努力,他們明文規定保護野生的溼地、沼澤、植被區及水源區,所有都市發展都必需遠離。低窪地區更是全部禁建,連貫各地的溼地作為排水系統的一部分,以取代昂貴骯髒的下水道,甚至將原已加蓋為道路的溝渠復原,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堤防被拆除,將防洪重任還給原生溼地。以填海造陸工程聞名於世的荷蘭近年來也陸續拆除海堤,還「地」於海,因為他們覺悟到,政府一再誇言保證品質的龐大工程建設,只會不斷誘使民眾將自家生命財產倚仗於河、海堤防、水壩……有恃無恐而失去警覺,終於當大自然反撲時,將毫無防備因而釀成大禍。 五、舞動植草種樹運動: 多年來瑞士企業資源集團對全球都會區生活品質評估,皆以加拿大之溫哥華,多倫多名列前茅。這項以政經、文化、保健、教育、運輸、犯罪率、及環保等因素為內容的評估,其展現於外者即所謂人性化的生活空間。欲重振金門,則在做縣土規劃時,首應有此種觀念。 所謂人性化的空間,其實就是一個基於與大自然共有的環保觀念,徹底打破「人定勝天」的不當行徑,營造出一片人與天地共存共榮的生存空間,及所謂生態城市也,也就是綠帶都市者也,但國人對綠帶的觀念僅僅停留在「綠化」的層次上而已,其實不然。 理想的綠帶要如海洋般地浸淫城市,城市則如同島嶼般地散佈在綠色汪洋中,國外甚至在水泥叢林中規劃出綠色走廊,俾便將季風、海風引進市中心區,也就是說在做縣土規劃時,應以四分之三綠地,四分之一建地之比例來為之,是以在國外住宅區,不但保留原有之天然林石,其餘之地皆花無數的人力物力種植草皮並維護之,形成有名的「草皮文化」,不少人就是以維護草皮為業的,甚至成立公司企業者,所以在國外若不修剪草皮,是會招來鄰居抗議甚至召警的,當然更別提以水泥取代草皮之蠢事了。 當然此生態城市與荒蕪是有別的,其指標有三:一是永續性的經濟發展:及此城市是業經有計畫的開發,且其經濟活動與自然界是相平衡的。二是永續性的實質環境:有優質的空氣與水、維護生態的完整、採用新的能源等。三是永續性的社會實踐:也就是有自由、公平而安定的社會。 何處招詩魂,楓青江正闊。民國七十年十一月葉公超寫「病中瑣憶」:「生病開刀以來,許多老朋友來探望,我竟忍不住落淚。回想這一生,竟覺自己是悲劇的主角,一輩子脾氣大,吃的也是這個虧,」多年來,無視於世俗之浮見;功利之淺識,以春秋大義責君子之心,或獻議廟堂,或讜論大人,或清議時事,甚而披甲執銳,無非心念父母地,不敢緘默而已,正所謂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後學,本是因緣於此。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十五日 倪振金 寫於古風草堂 (本文作者為旅台學人)
-
淺談教育改革的理念認知
一、前言 行政院在八十三年九月成立了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由李遠哲院長擔任召集人,經過兩年多的研議,於八十五年十一月卅日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明確地指出改革政策方向,同時行政院成立一跨部會的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具體推動相關的教育改革工作,一時間政府、學校、民間皆投入教改的洪流;因此,教育的改革,實已成為政府與人民、上一代與下一代共同關注的焦點,且教育改革勢必成為一種全民的社會運動,就此觀點言之,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改革。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改革是教育史的轉捩點,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歷史的轉捩點,在此轉捩點上全民正拭目以待。十年來推動的教改,執行成效如何?社會大眾反應出多面向的評價褒貶不一,姑且不論其功過是非,今謹就百姓對政府推動是項重要政策,應有的認知做進一步的闡述與澄清,才不會觀念上誤解教改僅是考試制度與入學方式的改革而已。 二、教育改革五大方向的基本理念 如果教育改革是一種全面的和全民的社會工程,那麼,改革的建議就不應該像畢卡索的抽象畫,而應是可以執行且繼續修正的工作藍圖,它是社會的產物,具有時代的意義;但是,任何教育改革的建議,都不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精典之道。基於此觀點,我們必須客觀了解到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提教育改革的建議是一個工作藍圖,而非主觀的抽象畫。因為,我們看到若干學者、若干從事教育改革運動者,若干的教育工作同仁以及若干家長們總認為自己的建議才可行,這是不對的。今就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加以說明釐清: (一)教育鬆綁:原意是指解除對教育的各種不必要的管制,釋放教育的活力,然後要培養教育的自主與自律能力。為何會有這一改革方向的建議呢?因為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我們都在強調教育對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當時教育完全是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在盡心盡力,其教育特色是特別強調教育的社會目標,視教育為提升人力水準、發展經濟及政治結構平衡、維持社會安定的不二法寶。但是,當社會結構整個改變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權應受到保障。多年來,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一直在倡導要保障每一個人的學習權。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教育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而努力,不是為了政治而貢獻,而是為我自己的尊嚴而打拚,為肯定自己而接受教育,最後當我個人的價值受到重視的時候,是不是也就是我們社會進步的時候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從社會目標改變到對個人價值的尊重,每一個人都有其尊嚴與價值,因此,教育在這種背景的發展之下,結果個人學習權的保障及父母教育權的維護,同時受到了重視,更重要的是教育市場的觀念受到了重視。何謂市場的需要?就是到底我們社會的民眾、家長以及下一代需要什麼的教育,我們就辦什麼樣的教育,不是事事要求政府來盡責任,事事要求政府來管理的一種教育制度。這種市場需要與機制,往往能改變政府無所不包的責任,以及政府過度管制的措施。在這一社會背景與理念之下,方產生了所謂的「教育鬆綁」,其目的即在解除不合於現代社會的各種管制,激發更多的教育活力,並希望形成另一種教育自主自律的力量。 (二)帶好每一位學生:即藉著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學校與班級規模的縮小,學校自主經營的落實,學校內在自主、自身力量的激發,學生基本學力的培養,補教教學系統的建立,生涯輔導的加強,學生輔導體制的革新,身心障礙教育的加強,原住民、台商子弟教育的重視,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及幼兒教育品質的保障等等的措施,來讓所有學生的潛能都能夠充分的發展。過去升學主義左右了教育方向,教育好像是為了上較好高中的20%學生而存在,整個學校與社會只把掌聲給予通過聯考、進入明星學校的少數學生,而相對忽略了大多數其他的學生。學校裡所有學生都要通過為少數菁英而設計的課程與測驗,如此怪異的現象卻長且深地存在我們的學校與教育制度裡。所謂帶好每一位學生,目的就在改變這種現象,讓所有學生能在更具彈性制度中,充分發展。 (三)暢通升學管道:藉後期中等教育的各類型高中職與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學府的發展,配合多元入學制度的推動,以暢通各種升學的管道。升學問題是當前教育問題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希望從學校精緻、學校型態更張、學校特色發揮、學校入學方式多元化以及普設高等教育學府滿足社會需要等方面解決此問題。 (四)提升教育品質:教育品質的提升包括教師專業素質提升、強化教育研究與評鑑、有效運用教育資源、高等教育及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等等重要因素,必須務實的分析研究及執行改進。另外,經費的籌措運用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眾多教育改革的項目內容,若沒有經費支援,必將如空中樓閣,無法達成目標。 (五)建立終身學習的社會:藉終身學習理念的推廣,終身教育體系的統整,學校改革的配合,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行政措施的配合等等,協助建立終身學習社會。人類的壽命愈來愈長,相對能用的知識壽命卻愈來愈短。而資訊的、開放的社會又已形成,造成每一個人都要接受第二度的教育,我們的社會已走到非單純的學校教育改革就可達到教改的境界,而是要從學校教育的改革轉移到學習型社會的建立。事實上,學校教育的改革必須要配合終身學習社會的需要來進行,學習管道的擴增、教育工作與環境的配合,回流教育的普及與終身教育體系的統整,將為未來的教育重新定義。 三、教育改革之因應 教育改革是時勢所趨,因現今的政治及社會變遷快速,而教育必須配合其變動,因此教改的動向,可以從社會的需求、政治的型態、國民的需要等方面來預估,並以教育理論及教育本質為基礎作專業思考,營造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有此觀念,我們才可判斷紛至沓來的教改意見之是非善惡,避免被聲音較大者所導引。以專業的觀點來看教育改革,其關鍵有若干要素,諸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教師會組織、家長會組織、教育內容、教育行政(含學校行政)、教育經費(即教育財政)及學校經營等等。茲扼要將各層級對教改之因應分述如下: (一)教師方面: 師資培育法、教師法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範教師之養成及任用。舉凡對教師資格、任用、待遇及保障教師之權利義務,教師專業自主權及學校經營參與權等均有明訂,此為教育改革聲中對教師方面最大的改變。 然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兩面的,譬如「權利」,要如何運用才對學校及教師有利,不能不慎,另如教師專業自主權的訂定,雖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權力,惟若使用不當,則對學生及教師本身亦將造成傷害,因此教師應不斷要求自我與充實自己,才能真正專業自主,提升教師專業地位。 (二)組織方面: 教師及家長等組織方面亦皆面臨改變。以教師組織而言,教師法中明文規定有教師會的組織,現今教師會的組成卻面臨諸多困難,許多教師不熱衷參加教師會,而少數參加教師會的教師卻致力於為教師或為個人爭權利。另以家長會組織而言,家長會組織辦法係由省市訂定,重點在於家長為子女的福祉,必要提升對學校經營的參與權,家長代表不但將參與教師遴聘,亦將參與學校之校務、教務、學務等重要會議,均可清楚看出家長對學校經營參與權之增加,而校長、教師及行政人員皆應歡迎其參與。然家長的參與應為組織的參與而非個人的參與,意即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應由家長會選舉或推出代表來參與,且此家長代表應具一定的教育知能,如此方能有助益於學校教育與較多的良性互動。 (三)學生方面: 教師法中明訂教師有保障學生受教權之義務,而教師之專業自主權乃在保障學生的教育受益權,因此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受教,亦應使學生因教育而受益。大法官會議曾經解釋:學生對其就學機會有傷害之行政裁決,可依法提出申訴及訴訟,亦屬對學生受教權之保障。學生入學方式的改變,此將是教育改革的重點項目,而教育部所提出之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方案,高中職社區化等措施,勢將全面帶動學生入學方式的改革。以台灣地區國中教育觀之,升學主義充斥,學生學科成績欠佳可能被放棄或歧視,而學校教育常以升學考試科目為重而忽視其他,因而損及大部分學生之受教權及受益權,常逼使他們「走投無路」,而淪入社會灰色洪流,不論以前之自學方案或當前之多元入學方案,主旨均在於以學生之基本能力作升學依據,避免聯考一試定終身的弊病,希冀以此調整國中教育,並導入正常教學。因此在學生方面,將升學方式予以多元化,將是教改的主要方向。 (四)教育內容方面: 目前喧騰一時的國中九年一貫課程、教材一綱多本的改革,為現今所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繼之將以「教學法」的改革為配套策略,此一問題涉及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教師有了專業自主權,應如何避免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呢?重點在於教師有了專業自主權之後,應不斷地進修,充實專業知能,參與研究活動,拓展學術新知,吸取相關領域之知識,秉持至誠從事教學,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果,並重視教學評鑑之結果,適時改進教材及革新教學方法,如此教師的專業地位才能提升。 (五)學校經營方面: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育學家魏斯(Janet A. weiss)提出學校的組織控制有下列五項要素:專業控制、行政控制、政治控制、市場控制及觀念、價值控制。茲分述如下: 珣專業控制:即由老師來控制,老師以教育專業知能來治校。因此行政院教改會倡議大學「教授治校」即此道理。 珩行政控制:由校長、主任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如教育局、教育部等來控制學校的營運。 珜政治控制:指由民意代表、家長、教改團體、政黨及社區人士等來參與學校營運的方式。 珒市場控制:學校經營端視社會資源及教育資源取得之多寡而定,諸如社區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是否能支援學校,學生是否選擇來就讀而定。 珛觀念、價值控制:以共同的教育理念、價值觀念來經營學校,採用此一方式時,必須不斷地進行觀念溝通,以期建立共識,並以所獲共識來治校。 學校經營應拿捏五項控制比例原則,以求在變因紛雜的教育環境中取得穩定的動態平衡,因此學校經營動向調整改革勢在必行,例如:疻?擴大專業控制:即提升教師地位、擴大學校經營權及專業自主權。痄?降低行政控制:如教師的任免由教評會來審議,而非由校長一人決定,此即擴充專業控制並降低行政控制之一例,教改團體所倡議之「教育鬆綁」,即為降低行政控制之意,然在此專業控制擴張,行政控制降低之情形下,教師若欲保有專業地位與聲望,其專業行為應受到監督,而非任其為所欲為,如此才能確保教育的品質。 四、教育改革的重要共識 隨著政治民主化以後,教育行政當局雖改變對學校與教師的態度,但居多仍以「單邊主義」的心態進行教育的興革大業,用「政府說了算,學校照著辦」的教育政策取向,不但學生、家長無所適從,也使學校和教師疲於奔命。 在過去十年教改的過程中,經歷了七任教育部長更迭與各種政策試驗的混亂過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不但要忙著了解適應新舊任教育部長不同的教改步調與理念,更要接受不同課程、教材、入學考試的轉折與衝擊。許多教育政策的制定,總是由一群所謂的「教改專家」和政府教育當局負責進行,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未充分參與協商,在權力關係極度失衡的情形,還要在政策形成之後,在背後苦苦追趕,緊急調整與適應,不但氣力耗盡,還要面臨被批評為教育改革絆腳石的污名。 教育改革的活動應該要能培養出可以促成自我決定的思考方式,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應該是教育改革工作的共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教改所塑造而已。教育當局應該讓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有機會與自信表達自己的意見,放棄遵循規則的習慣,不再做沉默的旁觀者。 再者,教育改革的推動讓學校呈現出多元活潑的特色,但也產生了許多改革的副作用。而這種副作用即所謂的「目標錯置」,係指學校過分強調創新與變革,變成一切以改革創新為導向,而忽略了改革創新是達成教育目標的手段,不是目的。這種「目標錯置」的現象,主要是學校為凸顯本身的特色,展示自身的與眾不同,藉由許多標新立異的活動,以吸引媒體的目光。 舉例而言,學校為倡導減重對健康的重要性,由學生組成減肥糾察隊,對體重過重的同學進行糾正;在畢業舞會請來鋼管女郎載歌載舞,製造話題與噱頭::。這些活動雖都獲得媒體大肆報導,可是卻在活動中缺乏對人的尊重,因而也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這種種反將手段變為目的,以爭取在媒體曝光,大打學校知名度的活動,也使教育陷入「表演化」的危機當中。以往學校辦理活動,必須著重內外教育意義的一致性,但隨著教育的表演化,教育活動變成如演藝活動一般,活動本身是否一貫,似乎已不再重要。 觀照「教育表演化」表象背後的危機,筆者期待大眾能思考:臺灣的教育是否能透過公眾的議論與歷史的檢視中,發展出更具反省能力的學校文化?因為教改創新活動不但要使學校向上提升,更要賦予改革活動真正的教育意涵。 伍、結語 教育改革是全面的工作,也是長期的工作;教育改革的參與,是成熟的參與;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是深思熟慮的改革建議,精緻細膩的投入參與。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個改革就容易成功,教育改革經營者應該開擴心胸,接納別人的意見凝聚共識,設身處地與他人共同營建改革的遠景,同時運用系統思考的模式,激發各種創意與活力,並掌握各種有利的條件,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同心協力完成各項革新建議。 產生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力量,最後又回到了「人」的問題來,當每位經營者做了心靈的改造,大家的理念態度及行動革新的配合得當,改革效力絕對是驚人的,可見教育改革成功的責任在於每位社會成員身上,要靠全民共同的社會努力,形成一個社會運動,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
金酒前進大陸的行銷剖析
─從如何進行有效的銷售談起 前言 肇於金酒大舉前進大市場之始,就筆者觀察大陸酒市之經驗,深覺要在大陸這種不規範的市場開發高優質酒品的市場規模,委實有一定的難度。或許失敗的經驗是成功的基石,但營銷方向對,並不代表做法對;做法對,還要放對人、做對事,才能日漸有功,事半功倍! 看金酒對大陸佈局的熱忱,又委實有些不知為何而戰,如何應戰的迷惑,令人直覺是否大陸的三處直銷門市,又將重蹈台省三處分公司「只重表象,不計盈虧」的後塵,是以野人獻曝,提供一些市場經驗及作法,或能激起些許漣漪,讓執事者多些思索的面向,於願足矣! 金酒的神秘賣點 金酒之於大陸市場是陌生、神秘的,兩岸五十年的阻絕,讓「台灣製」(包括金門)的商品都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因為神秘,所以富饒話題、興致高昂。在大陸人的眼裡,「金門高粱酒」代表粗獷、外來與神秘,與其說金門高粱酒酒質好,勿寧說是因為大陸本地的酒品習於殺雞取卵、偷工減料。因為市場的廣大及普遍消費意識的低落,投射在十三億消費人口上的事實,便是減得一分成本,就代表無窮的獲利。所以大陸本地的酒品習慣在品質上打折,以換取更寬廣的市場空間及佔有率。君不見同是清香型白酒的「北京二鍋頭」二百毫升零售價不過五元(台幣二十元),就連市占率第一,售價兩佰多元的「五糧液」也有三元錢一瓶的「尖莊酒」(OEM的品牌),看在台灣人的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但因為分層、分級、分檔次,市場客群明確,涇渭分明,所以各酒品、各品牌,大抵各有所屬,各擁所好,相安無事。 但金酒的加入便是件詭譎的事了。金酒以舶來品的身份,面對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進口關稅,一般的「零點六特級酒」零售價格也近人民幣兩佰元,就以全中國人均收入排十一的廈門市而言,一瓶酒象徵了五分之一的月收入,金酒「勢必」訴求金字塔頂端客群的企圖不言可喻。 但如何去直接面對這些頂級客戶,如何去開發消費需求,便是進行「有效」銷售的重點。立個山頭,開家門面,表彰了正品渠道,卻不意謂著消費的集中與假偽酒品的根絕。曾聽一位大陸友人的笑言:「昨日酒宴,拿來金門高粱一嚐,就知是假的。(且聽後話)但我們還是喝了兩瓶!」有時酒的真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酒」在當時、當地彰顯的地位及價值。因為「金門」兩個字在大陸消費者的心裡存在這麼多的奇特與矛盾,所以我們不能以一般的行銷教案來看金酒的大陸行銷,反倒應該思索更務實的營銷組合,來解決金酒大陸的銷售困局。 權變的入鄉隨俗 白酒在大陸是一個同質性極高的消費型產業。大陸幅員遼闊,酒品種類多如牛毛(你絕對數不清),加上進入門檻低(經銷商只要能保有一定的銷售量,就能擁有一個自有品牌)、消費者品牌意識薄弱(如:只識五糧「液」,不解五糧「醇」),南北口味迥異(北方重辛辣,南方講柔順),要做一款通行大江南北的暢銷名酒,可說是難上加難。所以很多大型酒業,均會因時、因地制宜的設計開發出符合當地消費習慣的酒品,以「金六福」(為五糧液的副名牌)為例,便常常會特別推出「為○○(省或市)鄉親加油、問好」之類的訂製酒品,用意也在投其所好,更近一步的接近區域的消費需求。 當然,改變不代表帶來成功,啤酒業的「百威」以清爽口感迎合中國人的口味,反觀「貝克」、「嘉士伯」等的經典歐洲啤酒,卻因口味不討喜而衰敗。但反觀「喜力」就不興走入鄉隨俗路線,卻也賣得紅火。所以說酒品之營銷,實無一定的必勝法則,卻多的是因地制宜的權變及周全。 消費需求,可分為心理與生理層面。生理上,為回應產品表徵意象而激發的購買衝動;心理上,則是訴求消費價值的認知與延伸。訴求入鄉隨俗,不獨是口味的跟進,更多時候是同理心的附和與發揚。如:洋酒「人頭馬」便訴求「加冰飲用」及「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飲用習慣及中國人求吉事、講好運的同理心。這些行銷策略,對大陸消費者而言,就是親切得夠「俗」,「俗」不代表卑下,卻代表生活層次的貼近與親密。消費者在面子、裡子俱皆顧全的狀況下,只要經濟能力許可,自然願意去成為享受高級酒品的頂尖雅痞,至少那代表對自我的肯定及延伸社會地位與追求高尚的企圖! 金酒之於頂端的消費群亦復如是。不同的是白酒與洋酒先天存在了高雅層次的認知差距,但高檔白酒復有豪邁、直爽與盡顯中國本色的特質,便成了可與洋酒一較短長的利器。在大陸人豪飲萬元(人民幣)「路易十三」的同時,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頂級消費力是無窮,重點是,你的酒品怎麼應他的俗、隨他的興,盡顯他的豪情壯志、時尚風采! 務實的營銷策略 在大陸賣酒,營銷觀念不見得要先進,有時反而要隨俗的落伍一下。作酒的,就是作資金、作實力。在大陸作生意,「放帳」是極度危險的事,但不放帳通常又註定要坐困愁城。業界流行一句話說,「在大陸做生意,放帳是找死;不放帳是等死!」面對帳務上的風險,金酒如今採「現金交易,一萬元以上打九折」的作法,可說是「終極」安全,卻又毫無人性。面對詭譎的市場,應對方式絕不能僅有一套,重要的是如何去找出目標客群、鞏固客群進而做大客群。從前述的金酒的品牌形象以觀,擺在檯面上的經常、可能消費客群,大抵不脫政府機關(求人求事)、台商(交誼贈友)及軍方(彰顯特質)體系。因為「酒價」高檔,所以「玩」得起、「喝」得起金酒的,都必需要有相當的資金實力。如何收攏擁有雄厚資金的經銷商,便成了銷售上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大陸所謂的經銷體系,卻未必如台灣般的規範、有紀律。舉例來說,除跨國的連鎖通路外,有幾間店面的連鎖小超商,它也會自成體系,跟你「論斤秤兩」,加上數不清的排檔、酒店、餐廳,如果要徹底的做好市場佔有率及鋪貨,勿寧是項浩大又艱鉅的工程。據統計,一般白酒要在市級市場,擁有年營收三百萬的銷售額,通常得投入三十萬元以上的通路費用,這些還只是表面的上架或入場費,實際入場後,還要加上服務人員的集蓋費、促銷費及商家的餐巾、桌牌及諸多小宣傳品(如打火機、牙籤筒、煙灰缸等等)的費用支出,所以在大陸做通盤的直銷布建,實在是件極其辛苦,又很難看到成效的工作。 所幸,金酒以外來酒品的身份,再怎麼說也有一定的檔次、價值和知名度,以此為利基,實不宜以和稀泥的開發方式,去探求未可知的市場。反倒是一些高檔的酒店、聯營餐廳、特殊渠道,才是金酒應訴求的營銷據點。特定的客層需求,代表溝通對象的侷限,卻不意味銷售的難以突破。單就年節的機關往來、台商應酬、軍系餐宴的送禮市場需求,就能替擁有「高質、高價、體面」的金門高粱酒創造意想不到的營收。金酒目前要做的,只是因地制宜的包裝禮盒開發及潛在目標客戶的溝通與了解,相信只要做好事先的市場調查、情資分析及事後的需求改善、銷售服務,要開發目標市場,反會比洋酒及在地高檔白酒更具優勢。 其實建立經銷體系,相當大的部分還是要依仗忠實的經銷商及業務代表。金酒必需有充分授權及掌得住駐點業務代表的本事及心理準備。以金酒高價的特質,如不嚴選駐點業務代表,絕對可能會出現一些收了帳款,卻一去不復返的壯士。一般台企通常會先跟經銷商約定好「匯款到戶,款到出貨」,對經銷商信用額度的核定,也極其謹慎。大陸一些知名企業,如「哇哈哈」、「康師傅」針對經銷商的資金調度需求,會乾脆對經銷商補貼一定時間的銀行貨款利息,以保障「款到出貨」的制度遂行,或要求以銀行開立的「承兌匯票」支付(類同我們的支票,不過保證方為銀行)。但就經銷商而言,最缺的就是巨額的資金托盤,所以有資本的經銷商自然會挑三揀四的選擇付款條件優惠,商品周轉率快,信用、售後服務較好的商家及商品。就白酒而言,旺季大抵集中在節慶及冬季,偏又此期恰是經銷商資金最緊的時候,如何培養長期的合作夥伴,養成自己的銷售班底,做好客情應對,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廠家要「能放、能收」,這部分的工作,自然民營機構的彈性較公營機構高,但公營機構又佔了信用度及規範性的利基,如何取長補短,就要看當地區域經理的拿捏與掌握了! 彈性的員工管理 企業的最大資本在人才,人才之於企業便是一切的對外表徵、形象及執行力的展現。以金酒的情形來看,「鞭長莫及」恐是不爭的現實,加以金酒有實質終端營銷經驗的業務人員如鳳毛麟角,要吸收當地的優秀人才加入,又必須承擔較高的道德風險,在後無大將,前缺先鋒的情形下,守著一方小店,回到原始的「坐銷」型態,可能是當下不得不的選擇。但金酒既指望在別人的地盤上攻城掠地,自成一方諸侯,如何「選、訓、用、留」人才應是早晚必需面對的事。以往台企習慣將二軍派往大陸,現在則是精銳盡出,尚難占得半分便宜!主要的原因在於,大陸人才肯學、擅模仿,重點是夠便宜!要比磨功耐力、刻苦耐勞,台幹顯不及其一,但要論對事的全盤思索及創新、應對,台幹則較具優勢。如何擅用兩者之長,互補其短,管理者的思維及作法便相當重要。 一個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選擇」。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關鍵是在當下如何去發揮資源,盡顯所長。拿破崙曾說:「一個法國騎兵抵不過一個哥薩克騎兵,十個法國騎兵剛好和十個哥薩克騎兵打平,但是三十個哥薩克騎兵就遠不是三十個法國騎兵的對手。」所以要拿破崙選擇,參加團體賽當然選法國騎兵,如果是比個人單項,當然是哥薩克騎兵較優。 就金酒而言,後方需要的是法國騎兵,前鋒則要用哥薩克騎兵。就高檔酒品的市場而言,單兵突破,往往會比大堆頭的掃街來得見效,後勤的內稽、內控則是我方強項,如何執行便需「以夷制夷」,而且重點還在業務代表的從業背景及自我認知的確認。畢竟,「金字塔頂端」代表少數,代表消費要求「龜毛」,卻不等同消費額低,精兵政策是所有高檔酒行銷的必然選擇。高檔酒市場是一個更重體面、隱私及少量人爭奪特定市場的工作,從業人員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攀連(特別是大陸人最講這套),一般的管理規範是無法留住這些精兵的!如何設定「風箏線」的張力,使操控者可以掌握與估算「風箏線」的長短,使其不致失聯,同樣的重要! 對精兵的管理方式是較鬆懈的。如:讓業務代表擁有一定額度的業務費決定權,每日的工作安排和周、月計畫也由其自行擬訂上報,除上、下班及會議時間需受約束外,其他的時間可以自由運用;廠方則擁有對各主要終端的包裝、陳列和價格的管控權,與代理商建立直接的情資管道,從同業、經銷商處回饋員工的表現評價等等。「放」適足以拓展新機,「收」在於掌握成果。廠方對業務代表的要求,應是全天候的即時服務與無阻礙的溝通及訊息交流,對廠方而言,投入代表著更大的產出效應,對員工而言,投入除了薪資的回報,更重要的是「走路有風,言而有信」。在保證具體操作質量的同時,規避遠程管理的難度,減輕廠方的管理負擔和成本,應是至為重要的前置規劃與執行課題。 通路的在地深耕 完善、先進、國際級的管理制度,當然是令大陸員工欣羨及吸引他們加入的重點。然而,也是最容易被複製及挑戰的部分。中國人的頭腦通常能從蛋殼中找出毛孔,遑論其他。像金酒之類的中小型產業發展,落實在地的特色化是必走的途徑。在地不代表通俗,卻代表導入最「務實」的觀念及思想,大陸員工最受企業主詬病的就是比較缺乏主動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時間的管理上也比較沒效率。 但在通路的經營與經銷體系的開拓上,這些員工卻又兼具明悉當地通路特性及潛在客群的優點。台幹在進行通路管理時,不論懂或不懂,權威遭受挑戰是時有的事。所以,通常成功的企業主會要求台幹放下身段,親身實地的去體會、驗證自己的思考及作法是否合時宜。大型的跨國企業,諸如可口可樂之流者,自然無需這樣做,因為它的強勢資本與規範,可以落實到最邊陲的零售點,但一般的企業則必需更深刻的去了解當地的通路文化,進而創造出自我的管理特質與方法,才能保證管理到位,不致被員工牽著鼻子走。兩岸存在的文化差異、價值認知,甚至工作方法,不會因為一本管理規則就消失無蹤,身為一個外來企業,只有更加突顯自我的管理特色及融入當地的環境互動,調適出適合的工作方式,才能真正的具有穩固的基礎,才有擘劃成功的條件。 二八的行銷法則 現在的市場是買方市場,而且是置入性、整合性行銷的時代。推銷商品常見的模式是地毯式的舖貨、舖天蓋地的廣告及宣傳。但對金酒而言,恰不需如此的大費周章。金酒的品牌營銷模式應該走終端的銷售推廣,因為我們要先設定「這不是一般人喝得到的酒!」 以二八法則剖析,百分之二十的消費者會購買百分之八十的商品,百分之二十的通路實現百分之八十的銷售。這種運作模式的缺點在於需要更多、更深、更高素質的通路經營投入,但卻是非常適合培養特定高額消費客群的管道及方式。以有限的資金做集中的銷售突破,是很多銷售公司都想做的事,但通常那又取決於商品是否能實現通路的較高周轉率及它的通路價值。現在的銷售人員做市場有很大的程度是在交朋友,交朋友意謂著更深層的榮辱共需,卻又代表著沆瀣一氣。 高檔酒的消費群體較少,所以經營市場的人員必需要有融入通路,自然介入關鍵性人員的工作及生活的心理準備,台灣通路上的照章行事,在大陸的通路行為上,有時代表的卻是關鍵人物的彈性運用及生活、工作間的混淆。「在工作中愉快的生活,在生活中自然的工作」,是每個想有效介入大陸通路運作者,都應有的認知。當然站在公司的立場,以績效為圓心的管理模式應是最後堅持的底限,凡事說清楚、講明白,用白紙黑字做規範,只做公開的承諾、嘉勉及責難,更是管理「超人性」人才的必需準備。 謹慎的前進腳步 勝者未必先得天下!沒有巨額資金的托盤及死忠經銷商、優秀銷售人員的追隨,想保持成功的果實將極為困難。金酒面對巨大、誘人的大陸市場,踏出的第一步理應極其謹慎,以免泥淖身陷難以脫身。依個人的建議,至少有些方向是可以先規劃、布建的: 一、在重點市級市場的關鍵位置樹立戶外看板,做登陸宣示。 二、調查該市場目標通路的關鍵人士及優秀銷售人員,先進行理念的溝通,了解進入市場後可能遭遇的困難。 三、培植自己的行銷班底,寧可要白紙,也不要尾大不掉的油條。 四、利用公共活動、促銷會曝光高雅的商品形象,建立高檔與高階需求的印象。 五、因地制宜改變產品包裝,應注意雅比俗來得重要! 六、適當的規劃年節公關送禮,設定台商、機關、軍方為目標,探求產品改善意見,建立客戶資料及改進意見的資料庫。 七、反饋意見與銷售班底成共識,設定主、次要目標,全力爭取認同。 八、重點目標市場的大型超商、商展、高檔酒店,落實持續的曝光率,保證真品購得管道的通暢與到位。 結語 「成功經驗大多來自失敗的苦果。」或許個人的淺薄認知,有些「孔夫子面前賣文章」的態樣,但停滯就代表退步,在更多的人對金酒的前進大陸充滿更高期待的同時,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成了最基本的手段。 希望金酒在放眼福建,謀圖中國市場大餅的同時,真的能具體的開疆闢土,實現立足中國的夢想,而不僅止於是說說而已!
-
金門農業與高粱產業變遷回顧與發展
依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舊稱浯洲,從西晉末年以來均扮演避難之邊陲角色,變為兵家必爭之地。農業為金門經濟中心,全島居民十居其八,然不宜稻作,所產皆為旱地作物。又因水利欠修,產量甚微,終年辛苦,所獲僅四月之需,不足為數,仰賴外地供給。」由此可知,金門因農業經營環境困難,導致農業產值不高。此困境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退守台、澎、金、馬才有改善,政府在一切以軍事為優先的架構下,完善的規劃並給予適時的協助,積極造林,經數十年努力,昔日長年不飽之現象已不存在。早期金門地區以農業產業為生活中心,經營環境惡劣導致收穫不佳,無法自給自足。在政府與民眾積極的造林、農地的重劃、農地的改良、水利的開發等措施的導入,使金門克服先天劣勢的經營環境,而成為現今的海上公園。金門農業整體發展與變化,筆者將依據歷史的演進過程分為農業停滯期、農業復育期、農業發展期與農業競爭期四個時期依序討論。 (一)農業停滯期(清末至民國三十八年) 金門縣志記載:「金門原為林木蒼翠之地,後經元、明、清歷代煮鹽、伐木造船及濫砍以致風砂加相危害,終至飛沙走石,民不聊生。耕種又不重墾荒至舉目多為荒廢之地,此由於南洋謀生得資較厚,故棄離難而趨易」。因此,過去的金門原本為天然蒼天古木甚多之地,經歷長期的砍伐,復育的工作又停滯,林木砍伐殆盡以致風沙四起,使土壤無法受到完善的保護,經長期的風化作用影響,土壤表土與養分不斷的流失,農業生產因此而受阻。故農業產量無法自給自足,農業經營陷入困境,使人們生活困苦,造成農業的浩劫。故在此期金門地區的農業人口不斷的外移致南洋謀生,將所賺之錢僑匯至金門或返鄉建設。當年僑會之興盛,適時的解決部分農家生活,當年的現象可由現今金門建築中保存完善的洋樓可以看出端倪,形成金門地區在閩南社會獨特的南洋文化。 總言之,在此期整個外在環境處於動盪不安,政局也較不穩定,加上地理位置因素物資均由大陸進口而非台灣,故金門地區與大陸的經貿依存關係相當密切。然而金門地區深受內在與外在經營因素影響,農業生產僅停留在粗放的旱作經營型態,以蕃薯、蔬菜為主要栽培。此階段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而高粱生產剛剛起步,因此,高粱的生產為零星的栽培,面積相當不高,經營技術不夠成熟,產量相對較不豐。加上農業基礎建設較不完善,收成後之高粱顆粒僅作飼料之用,並未朝向製酒之發展的利用,故無大規模生產,使高粱產業正處於尚在萌芽階段。而農業經營環境不佳,使農業的生產較少,再加上政府投入的資源較少,使金門的農業產值無法自給自足,農業發展有停滯現象,故本人將此期稱為農業停滯期。 (二)農業復育期(民國三十九年至民國六十八年) 「民國三十八年國共戰爭,政府播遷來台,金門成為海上屏障台澎之軍事要津,古寧頭大捷後,在軍事第一原則下,廢縣治,設立軍事管制區,以軍主政」。由於金門農業建設落後,民國三十九年起,成立多處苗圃園,全縣積極造林,以綠化金門,並降低風沙危害。民國四十年起,政府為加強農業建設,提高生產,相繼成立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與農會。農業試驗所進行各項作物的研究與改良,藉由農業經營環境的改善,並提供適宜栽培管理技術,以提高生產增加農家所得。農會在政府的協助下,進行農業的服務、教育、輔導示範、防治的組織、做為農業重新發展的動力,並完成土地的測量與規劃。 在私有土地方面,可分為自耕、出租與軍耕三類。內政部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金門依據耕者有其田制度,民國四十三年擬定「福建省金門縣實施耕者有其田法草案」,後奉行政院修正實行。為鼓勵農民種植,增加農民收入,進行土地的重劃與實行大小麥、高粱保價收購政策。高粱、大、小麥保價收購政策,高粱收購方式以一對一之高粱換取白米,所生產之高粱為金門酒廠製酒之資材,開啟了高粱生產的大門,也使農業逐漸朝向以高粱、小麥為主的經營型態。後因實行高粱保價收購政策,從民國六十五年起,高粱栽培的面積與產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且快速的成長。由原本栽培面積不到1000公頃,成長至2000公頃,可看出農民受到收購政策的誘因影響,逐漸減少甘藷的經營面積,而改為栽培高粱作物以獲取較高之利潤,增加農家收入,且能穩定農業初步發展之功效。保價收購政策的價格在大小麥方面,政府保價收購大麥每公斤兌換糙米十二兩,小麥方面每公斤可換取糙米一點二五公斤,使農民願意投入種植高粱與小麥,故此政策奠定了金門農業日後發展的基礎。 此期為兩岸激烈對峙時期,政府一切以軍事為考量,反攻大陸為目標為最高指導原則。為徹底執行此一政策,民國四十五年起金門地區實施戰地政務,成立「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統籌金門地區之經濟、政治之發展,在漢賊不兩立的觀念下,斷絕與大陸往來的關係,形成獨立台灣海峽中的孤島。戰地政務時期影響到金門民主政治發展與起步,更操控金門經濟型態,農業的發展亦受其制度影響甚遠。羅德水先生在研究中認為,金門在戰地政務管制下,不只政治要服從於軍事,就連經濟也要支援軍事。成立物資供應處控制進出口產品的價格與種類,其功能如同過去的「洋行」或現今的「海關」一樣,透過控管的方式,控制整個金門經濟命脈。在一貫化的管理機制下,農業經營政策與價格的制定完全由物資供應處決定,而非市場機能來調整。 戰地政務的實行對金門農業的發展有絕對的影響,加上農業經營條件不健全相互影響下,使整體的發展未受自由市場的監督,一切經濟與政治的發展,是以支援軍事為優先,導致政治經濟發展受阻,產生許多人謀不臧、政策錯誤等弊端,以致於經營環境惡化。後因反攻大陸的日子遙遙無期,使國民政府願意投入大量的經濟建設,使整體經營環境有明顯改善。在農業發展上雖深受實行戰地政務制度的影響,然經長時間的農業改善措施如水利開發、土壤改良、土地重劃、造林綠化、保價收購制度等工作,以及完善的農業基礎建設,穩定了日後農業發展的基礎,更造就了金門成為「海上公園」,而有三民主義模範縣之美譽。 此階段高粱產業的發展是隨金門酒廠的成立,並在高粱換榖政策的誘使下,使得農民生產高粱意願大幅度的提高。加上政府農業建設的配合,包含農業機械化栽培、農地的重劃工作、農業推廣工作、經營技術的提升,使高粱栽培的面積有明顯的增加。而整體農業的發展,也隨金酒事業的版圖的擴充,而漸漸以高粱生產為核心。不僅在政策的制定上、農業經營管理、農地的開發與建設、農村的發展與農家的收入,均以高粱生產為主軸,更建立以高粱產業為雛型的農業生產型態,也促使農業再一次的站起來重新出發。故本人將此期稱為農業復育期。 (三)農業穩定成長期(民國六十八年至八十一年) 金門經歷了古寧頭、九三、八二三戰役,到單打雙不打及不間斷的宣傳彈。這二十年當中金門處於一個極不穩定的環境,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深受影響。長期的對峙終於在民國六十八年劃下句點,緊接的是兩岸進入冷戰對立時期。此期整體的發展依然是以軍事為考量,農業建設方面著重在加強土地重劃與土地利用、水利工程、革新農業經營提高農民所得、推廣畜牧事業繁榮農村建設等工作事項。其中農地重劃為促使農地合理的應用,提高單位生產面積,對經濟有效之改良措施。質言之,係將一區域畸零狹小或農戶耕地零散,排水不良,灌溉不便,農路不整之農地給予規劃,築農路、下水道,再以交換分合方式重新分配,以發揮潛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為促進農業經營與農業發展,邁向新里程有效的方法。金門農地因先天不良,俗稱「看天田」,並不利於農業耕作,故實行土壤客土改良、開挖農塘水利,有消除農地過小,重劃後農地能發揮效益。而農村建設發展方面,民國七十二年起由金門縣農會辦理農村綜合發展,其旨在聯繫並促進各項有關計劃之進行,加強農民組織,普及農民教育,全面發展農業生產與運銷事業,輔導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以提高農家收益,推動農村環境建設,注重農村青年工作,以培育未來優秀農民,達成農村綜合發展目的。 另一方面對外交通便利性的改善,在本階段大有突破,交通建設的便利性的發展,並改善原有的經營結構。依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四面環海,港灣頗多,以地當南北海運為要衝,故航業夙極發達,商船漁舟出海貿易及作業者,早已有之。」由此可知,金門長久以來的對外交通多以海運為主,由於軍經建設突飛猛進,近年來,因來金人數繁多,政府為解決此困境,於民國七十六年經行政院同意開放空中交通,並改善現有的海運。空中交通的開放,使金門進入新的里程,更帶動地區整體繁榮。空中交通與海運往來頻繁,物資與資訊的流通更為快速。台灣的物資運抵金門的時間縮短,讓消費者能獲得新鮮產品,亦包括農產品,故也開取了金門農產品外銷輸出事業。物資快速的流通隨交通環境改善而更便利,相對的消費者的選擇更為多樣性,使產品的競爭程度也提高,對本地農產品也帶來衝擊,影響脆弱的金門農業產業。 在高粱發展方面,高粱生產在此階段深受土地重劃工作、土壤改良工作、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生產組織的成立以及農業經營技術的提升等方面影響而成長,除上述原因外,還深受保價收購政策影響,故農家大幅度的縮減甘藷栽培面積而轉種高粱,使高粱栽培面積大幅度的增加。從民國七十年起的主要作物生產面積可以看出端倪。甘藷栽培面積由民國七十年的2146公頃,大幅度的減少至八十年426公頃,期間甘藷栽培面積下降幅度高達81%左右。而高粱栽培面積均維持在2000公頃以上,以八十年為經營面積最多達到逼近3000公頃,生產量也維持在每年達到6000公噸以上。因此,金門地區主要作物栽培面積的變化,除經營環境的轉變外,主要還是深受高粱保價收購政策的影響,使農家願意轉種高粱。 質言之,金門地區因兩岸和平相處進入冷戰階段,使經濟、政治能穩定的發展。農業在此階段快速穩定的發展整體影響原因有二,一為農地的規劃與農業經營體系的改善,農地重劃在農業發展上是相當重要的,農地重劃工作讓單位面積產量提升,增加農民收入。藉由農業試驗機構不斷的研究與改善農業環境,農會持續進行教育農民並培育優秀農民,使農業能穩定的發展,故農業基礎建設大興土木,農業推廣工作的進行,使高粱栽培的面積,隨農業建設推動不斷的增加。在產量上也隨著土地重劃工作執行、土壤的改良、農業灌溉設施的改善、以及機械化的栽培,經營面積不斷的擴大,使產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栽種農產品有蕃薯、蔬菜、高粱、小麥。其中小麥與高粱栽培面積,受經營環境影響有明顯的增加。蕃薯與蔬菜則是呈現明顯衰退的現象。高粱生產在本階段穩定發展,且在整體農業建設與規劃完全投入高粱產業,使高粱栽培成為金門地區農業發展的作物,也逐漸成為金門地區觀光農業發展的重點資源。二為交通環境的改善,金門空中交通的開放與海運往來的便利性,使物資的流通更為快速,資訊的取得日趨簡便,讓金門進入一個嶄新的國度,而競爭的壓力也隨之產生。故金門處在一個穩定的環境,農業建設能持續進行,使農業的環境改善。農業技術的研究,使農業的經營技術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增加,使農業所得提高。因此,本人將此階段稱之為農業穩定發展期。 (四)農業競爭期(民國八十二年至今) 金門地區因島內資源有限與資金流動緩慢,島內需總量不大,故經濟型態為淺盤型經濟。長期的經濟來源大多來自於駐軍,經濟投資大多以小型店家販賣事業,除金酒公司外無大型投資事業,以致於工商業發展規模不大,導致一般住民所得較不豐。近年來隨「國軍精實案」的實行,加上防區官兵減少,影響到當地消費需求,使工商發展不易。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工商普查資料顯示,民國七十五年至八十年金門地區工商廠所數減幅為13.55﹪,民國八十年至八十五年間更減少了20.45﹪,顯示金門地區工商發展有停滯落後的現象。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金門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實驗,還政於民,回歸憲政,為金門民主政治與經濟自由之開端。戰地政務解除後,事業機構均由金門縣政府接收如金門酒廠、物資供應處。民國八十二年開放觀光,金門地區發展觀光的資源有產業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軍事資源等。開放觀光,有刺激觀光客前來消費,勢必增加人民的收入與工作機會。然觀光發展後,整體的經營方向與目標,並未做詳細規劃。再加上觀光活動均停留在靜態的參觀活動,遊憩活動的設計無法滿足遊客的需求,觀光發展因多方因素而受阻,且有停滯現象。觀光活動的發展對本地農產品消費有刺激的效果,然因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處於較不成熟的萌芽階段,對農業產業的效益未見明顯產生。反而在政府著重觀光事業的發展,而使農業的發展深受影響,尤其是在耕作面積上的影響甚遠。農業耕作面積有隨觀光事業的發展,有逐年下降之趨勢,休耕與廢耕面積有增加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解除戒嚴與開放觀光後,使土地飆漲,擁有土地者即擁有財富,使農業經營者熱衷於農地買賣,故農地交易頻繁。在農業經營環境不佳,農業所得偏低的情況下,也導致農地休耕與廢耕面積增加。農村環境方面,因開放後不當的開發與建設,破壞原有的建築群落風味,再加上農村人口的外流,使傳統的農村建築乏人問津,使其日益凋零倒塌。金門縣政府為解決因開放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農業的衝擊而提出「觀光農業」之構想。產、官、學界一致認為觀光事業是金門地區發展方向。因此,以高粱產業為基礎去建構金門地區的農業政策,加上高粱生產是現階段金門地區現存的具有特色的傳統農業產業,故觀光農業的發展以高粱產業為核心,更成為觀光農業發展之藍圖,試圖以觀光農業來發展並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如休閒農業、休閒農場、農產品之加工。 然而受地緣關係影響,加上因農業經營條件惡化,及近海漁業的枯竭,生計發生困難。使農、漁業經營者向對岸大陸直接購買農、漁產品,在予以轉售獲利,也因此造成走私、直航大陸等非法問題日益嚴重。自大陸走私產品大多以農、漁產品為主,漁民海上交易活動日益頻繁,已演變為岸邊的非法交易,俗稱「小額貿易」。在小額貿易日趨嚴重時,加上兩岸私下交流頻繁,為表達善意政府於民國九十年實施「小三通」政策。行政院陸委會針對小三通決議,實行小三通之目的是要達成「除罪化」與「可操之在我」等項目優先試辦,在評估與規劃的同時,政府應盡力推動兩岸協商之恢復及實行小三通政策。目前金門岸邊非法的小額貿易與海上交易日益嚴重,因此,政府希望藉由小三通的實行以促成「除罪化」之目的,解決現今小額貿易所引發之問題。質言之,開放觀光與交通的便利性,間接衝擊著金門農業,而小三通的實行直接衝擊現有的農業與相關產業。蔡宏明研究中指出,未來小額貿易除罪化後,由於福建省生產的原料類、半成品類、勞動密集類、特產品及一些家用電器品等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大量的流入金門後,甚至銷往台灣,將對相關產業帶來衝擊。而台灣與金門的農業產業具有勞力密集、價格不具競爭力之特性,故開放後必首當其衝,相關部門應提早因應,並提出完善之配套措施來彌補因政策開放帶來的損失。 金門農業的發展近十年來,經歷了戰地政務解除、開放觀光、加入WTO、小三通等政策的執行影響,期間高粱栽培面積發生激烈的變化。栽培面積由八十一年維持在2258公頃,九十年下降至1361公頃,下降幅度達到四成左右。且受兩岸往來互動頻繁及法令鬆綁影響,走私活動日益猖獗,使高粱生產深受其害,進而影響到保價收購政策。以往高粱保價收購政策在規定上較為鬆散,且採無量收購政策,使農家收入能維持穩定。然也使不肖農家有可乘之機。以走私大陸或進口高粱來混入金門高粱,矇騙收購承辦人員轉賣給酒廠賺取暴利,使轉作經費逐年增加。因此,為杜絕走私行徑改為以較嚴謹的契作方式來持續推動收購政策,以降低政府預算的損失。另一方面,開放觀光、實行小三通等政策,使農地地價飆漲,農民受投機心態影響,紛紛盼望農地轉為建地以獲取暴利,因而使農業耕作休耕、廢耕的面積增加。在農作物生產方面包含高粱、甘藷、蔬菜的栽培面積與產量均呈現下降,至九十年止高粱栽培面積為1361公頃、甘藷栽培面積為76公頃、蔬菜維持在57公頃,與以往栽培面積相比,兩者栽培面積與產量差距甚遠。綜言之,金門經歷四十多年戰地政務時期實行軍管,如同被獨立在台灣海峽中的孤島。短短的十年來經歷了解除戒嚴、開放觀光、小三通等開放政策,使金門由原先封閉的獨立經濟個體,而進入一個自由化經濟體系。然經濟自由化帶來便利與競爭,卻直接衝擊農業相關產業。故經營環境已進入市場的開放、資訊流動快速,必須與世界接軌。基於以上外在變化之因素,本人將此階段稱之為農業競爭期。 (五)結論 金門地區農業發展由歷史的歷程經歷了農業停滯、復育、發展至現今的競爭期。農業的生產至今仍以旱作栽培為主,藉由時間的變動歷程,可以觀察出農業經營型態變化之脈絡,以及農業生產整體的變化。農業作物的生產早期主要是以蕃薯與蔬菜栽培為主,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以及經濟活動停留在淺盤式經濟形式,使蕃薯與蔬菜栽培面積逐年下降之原因有二,一為消費人口受駐軍逐年撤軍影響不斷的呈現衰退現象。農業的生產銷售因消費人數減少,以致生產過剩,農產價格低迷,農民經營意願低落,面積因而減少。二為政府在農業經營上之政策實行高粱保價收購制度,農民受保價收購政策的誘因影響一一轉作高粱,使高粱的生產面積逐年上升,而使蕃薯與蔬菜之栽培面積逐年下降。 得天獨厚的高粱栽培經營方式,有別於台灣地區稻作經營型態,雖高粱生產與稻作經營同為土地利用型農業,然空間與時間的背景因素之差異,使整體農業發展的型態與目標並不一致,擬定經營規劃與對策完全不相同。金門縣政府為促使農業積極的發展,以政府預算長年的支持實行保價收購制度是有其必要性,使金門農業經營型態漸漸發展成以高粱產業為主軸的經營方式,高粱生產成為農業經營的核心作物。而農業經營政策規劃與農業基礎建設的發展,是以高粱產業為依歸,故高粱產業在金門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農作物栽培方面,主要是以高粱及小麥為主,其餘作物產量甚微。推論其原因主要是受契作保價收購政策影響,使農家對契作作物有栽培的意願,勉強維持住農業生產活動,故契作對金門農業活動的維持與發展是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其他農作物生產,因深受金門地區駐軍人數減少及住民人口大量外流,加上交通環境的改善及走私活動的猖獗,使民生物資較不缺乏,故在主要作物栽培面積有明顯的減少。 現已邁入二十一世紀,農業永續經營的發展與農業產業文化的建構,成為現階段政府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共同發展之目標。在產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下,導入新思維去創造出新的地方資產與經濟價值,並運用行銷手段包裝農業產業,進而使農業產業能蓬勃的發展。觀光農業的發展是過去政府與現今為政者所提出的農業政策,然並未落實於金門地區相關農業產業上,似乎僅停留於口號化,且過於空洞化,未見具體發展的面向與藍圖。然而高粱產業的發展深受金門地區地理位置、經營環境、歷史淵源及農業發展使命感等相互的影響,成為現階段金門地區特有的農業產業,具有不可模仿性。故現今高粱產業可成為金門地區觀光農業發展面向,更是高粱產業文化發展的核心基礎。發展的基礎可由地區農業機構來主導,結合地方文史工作者與農業專家共同合作,以草根性創新的觀點來匯集高粱農業栽培文化、高粱酒釀酒文化、高粱酒酒情文化、閩南社會文化等,形成高粱文化結叢,以利建構獨一無二金門高粱產業文化。藉由現今行銷創新手法,使金門農業能永續的發展,賦予農業產業文化新生命。如此,農業產業才能重生,觀光農業發展雛型才能建構。
-
我要身分證
我是中華民國人了! 戶口名簿內老公身分證配偶欄內早有我的名字! 我要身分證! 結婚兩三年孩子兩三歲再有身分證─尚可! 結婚八、九、十幾年孩子八、九、十幾歲再有身分證─離譜!過份! 我要身分證! 我要找工作! 我要身分證! 我要過生活! 如今我們早已是中華民國某些家庭裡有公婆、丈夫、孩子的女主人了! 要不開始兩岸就不可通婚! 我要身分證! 我要身分證───! (大陸台灣媳婦們,你們也都要有身分證!)
-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政府以服務到家為目標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當今政府亦宜以服務到家為目標,俗語云:「身在衙門好修行」,在位者能盡心盡力為人民謀求福祉,為人民解除疾苦,人民才會永久擁戴他,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不慎哉! 現在我有二點意見,提供當局參考: 其一、每當年節退休人員聚餐時,都會發現幾位退休同仁因事或因身體欠安,未克出席參加,甚感懷念,他們既不能同享山珍海味,亦未能領到紀念品,實屬欠妥,因此建請當局理應將紀念品轉遞致送,至於轉遞方式:1、將印製提領紀念品憑證,提前由各單位頒發,未克出席者,可持憑證託同仁代領,或於期限內至指定地點領取。2、派員赴府致送,並表慰問。(可請退休協會辦理) 其二、地區年輕鄉親,為謀生計,不得已遠離家鄉,家中只有年邁雙親留守,每當發放家戶配酒,可憐老人家,肩不能挑,手又提不動,總是左呼右喚,找不到人幫忙搬運,因此建請當局,若遇到有意要求配送到家者,每箱可酌收搬運費十元,以減輕老人家負擔。 總之,您今天能誠心誠意為別人服務,明天別人也會誠心誠意為你服務,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何樂而不為?
-
金門應落實兒童保護責任通報制度
邱小妹走了,一個年僅四歲的小孩卻被酒醉的父親復仇似的毒打,終至喪失其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件事情的背後存在者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檢討。 首先是該女童的背景是經濟不好的單親家庭,在這環境之下,身陷困頓的大人不知向誰求助,或者根本就不肯求助,而不懂人間世事的小孩,就只能跟著受苦受難,甚至成為大人宣洩不滿的對象,而往往發生時,左鄰右舍不是採取迴避之態度,就是視若無睹,而就是這種態度使得國內家暴事件頻傳。 其次是兒童保護責任通報之機制未能落實,民眾往往因避免麻煩,以致於發生兒虐情形時不敢向社會局或「莧蚱規」婦幼保護專線通報,而此種心態不僅造成該項機制功能不彰,也會助長家暴事件的發生,筆者建議除了一般民眾有義務去關心周遭事務之外,基層鄰里長也應該多加注意,畢竟鄰里長重要功能就是要服務與關懷所轄的里民,需要眾人之參與才會使得該項機制更落實。 除了兒童保護責任通報的機制之外,筆者認為也應該建立社區性的家庭關懷網絡,利用社區的概念,營造和結合社區的資源關懷社區內的弱勢家庭,因為往往家暴之發生,有蠻大比率是出自於單親或經濟困窘的家庭,有多一份關懷之機制,相對之下也對小孩多一分保障。 最後金門地處偏遠,基礎醫療設施不足,實在沒有條件可以容忍家暴案件之發生,邱童的事件暴露出醫療體系的黑暗,也暴露出台灣社會的冷漠,但金門不應隨著台灣的社會走,而是要用情愛去關懷周遭的鄰居,建立具有情感和在地文化特色的金門。
-
金酒寬心賣,讓十八歲人不再寂寞
過年前,又買了金酒公司年節配售酒,準備送給知「酒」的同學及好友。小弟家雖然食指浩繁,日常花費不貲,依然力足以迎購金酒公司年節配售的酒品,遺憾的是,總是僅能採購二箱,遠不如家人數較小弟少,得購數卻多一倍的他人家。追憶去歲某年終夜,人生夥伴提出,對於金酒公司年節特別售酒案,由「家戶」改為「公民」之標準,法律人,你認為公平嗎?為什麼十八歲及十九歲之人不能分享一杯羹?依舊與十七歲人一樣過著寂寞的歲月?當時,由於無暇思索,故意避而不答,如今,正逢寒冬,再逢配售節酒,益覺得似有必要就法律之觀點為十八、九歲青年請命。 金酒公司配酒的理論基礎在於體現憲法社會福利國思想 金酒公司現為公營事業,也是私法組織體(具有權義及行為能力),其組織章程中若無明定肩負「平抑物價」、「防制壟斷」、「推行經濟政策」等內容,則其以營利為主要或唯一目標,努力挹注公庫,應該正確無誤,因此,如果不曾以優惠價格配售金酒並不可非難!配售金酒於本縣民之歷史至少六年!但問為何要配售?或許眾說紛紜,莫名其「妙」,但是依小弟淺見,執事者應是基於我國憲法上「社會福利國家原則」,並以具體落實行政法學上之「給付行政」為理論基礎。理由一在於金酒以較市價為低販賣予縣民,購買之縣民有價差利益,當然符合「給付行政」之實質內涵;理由二金酒公司完全為金門縣政府出資,屬公營事業,其出售金酒不無欲以私法形式達成行政任務(藏富於民);理由三金酒配售雖曾中斷,但是又恢復定節而普遍性配售,並非僅偶一為之,其意在普遍照顧縣民;最重要的是如定宗旨為「落實憲法社會福利國家原則,實施給付行政」,將會讓「行政長官放心決定」、「民意機關莫之能擋」、「縣民可取得請求權基礎」三贏局面,名正而言順! 縣府決定配酒標準之法律性質宜採行政行為說 如何定性縣府決定年節配售金酒予家戶或公民行為?這工作顯非易事,然而若不去索解則現存之問題將依舊在,無法獲得正解。學理上或可將其解為只是民法上之法律行為(買賣契約及物權契約);或可解為既是公法上之行政行為又是民法上法律行為(二階段理論;至於「替代理論」小弟也贊成)。只將之解釋為民法上之行為,通常將適用「私法自治(尤其契約自由)原則」。契約自由通常包括:金酒公司欲配售金酒與否有其自由;將與何人訂定售酒契約自由;訂定什麼內容之契約自由;訂約方式自由;訂約後變更及廢除契約自由,自由之情形如此恐易造成不公平現象,未必符合全體縣民均霑利益!如採先是公法上之行政行為(縣政府決定配售對象之行為)後是民法上法律行為(金酒公司實施交易行為)之二階段理論,則縣政府決定金酒公司之配售酒品必須受憲法基本權利,尤其「平等原則」所生之間接效力之拘束,換言之,金酒配售案對於全體縣民必須公平對待,無分老與少! 取得受配售金酒之法律上資格? 何人可取得購買特別的年節金酒資格?事涉政策,執政者在公平原則下本有權決定,在此僅就年齡問題而論。按民法第六條規定:「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具體說,只要是出生(含視為出生之胎兒)而未死亡前之縣民,都有享受法律上權利之資格,當然包括買賣及移轉所有權等權利。至於酒品方面,因受限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禁止未滿十八歲之少年兒童參與(第二十六條一款及第五十五條二項),兒童少年縱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而參與,該行為亦無效(違反民法第七十一條前段)!反面解釋,滿十八歲(未滿二十歲)人在法定代理人同意後即具有享受優購金酒之資格! 請命 縣政府年節配售金酒之措施為基於「憲法社會福利國家原則」,具有落實「給付行政」之公法任務。因此,不論行政機關、立法機關今後都不宜阻礙。最理想之作法莫過於將之形成金門縣自治條例,成為永久性法源,好讓決策者「有法可依」,免驚觸法!更重要的是縣民可直接取得請求權基礎(地方制度法第十六條四款)。 縣政府決定受配售人資格之行為宜解釋為「公法行為」,並受憲法「平等原則」之拘束,以普遍嘉惠老少(照法律只要本縣民一出生即取得權利資格),但是礙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未滿十八歲人不得碰手酒品之規定,對於這些少年只能另設補償之道(例如為其舉辦青春舞會類)!除此之外,年滿十八歲人,在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此僅指滿十八歲之未成年人,成年人則免),依法就宜讓其取得受配售之資格,現今必須至少具備公民資格之標準,允宜放寬,讓十八歲、十九歲人,也有生財之道,開創彩色之人生,不再過著白先勇小說中所描述之寂寞的十七歲生活!
-
由基測看金門孩子的競爭力
*國中基測,看數字背後的「城鄉差距」 近日,很高興有機會在地區名城電視台聆聽烈嶼國中吳啟騰校長及城中許維民老師對於國中教育的理念及經驗分享。吳校長引領烈中的治校成績有口皆碑,個人亦早有耳聞;而維民老師多年來除了認真從事教學工作外,對於金門地區文史資料的著力及鄉土文化教育的推動也是斐然有成。 記得不只一次聽過兆 兄憂心的轉述李家同教授關於國中基測成績低於八十八分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代表這個小孩在學校根本沒有學到什麼,或許連ABC二十六個字母都寫不全!」。當然,個人未曾在中學教過書,在這之前,也沒有系統性去了解金門子弟的「國中基測」表現在全國的相對水平,只知道有關「教改」、「一綱多本」、「九年一貫」、「多元入學」等議題不斷困擾著全國的教師與家長。受到兆 兄對於金門子弟教育憂心忡忡的感染,於是花了點時間查了些零星資料,對此議題方有了點粗淺的理解。 以前,很少認為國中階段的金門子弟在學習上或是生活教育上有任何根本性或結構性的大問題!比較常聽人提及的大抵是地區的技職教育可能在「教」與「學」、「學校」與「家庭」的互動方面存在若干問題。近年來,透過對國中基測成績的解讀,相關教育工作者才逐漸發覺到「數字」背後所隱含的「城鄉差距」及「貧富落差」等重大問題。 *金門的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目前,國中基測共有五科,每科六十分,總分三百分。學生按個人五科學力測驗成績,排定在全國的百分比等級(Percentage Grade,PR),例如,PR值80表示自己的學測成績高於全國百分之八十的考生。從PR值來看,顯然是愈高愈好,以台灣最著名的高中建中及北一女,錄取學生的PR值表現約莫在98、99之上,而PR值99的五科對應總分約在270~280分之間。至於,PR值50(意即表現中等)的成績如何,在過去四年來基本上維持在146分上下。而PR值10以下的學生總數約佔三萬人,這一部份學生也就是教育專家學者特意強調所謂可能有學習障礙而需要加強關懷輔導的。 根據維民老師提供的資料,以金城國中參加基測的學生為例,其中三分之一的學生,其學測PR值落點在51左右,其餘PR值表現分佈在23上下,整體PR平均值在36.4,對應學測成績平均分數線大約在118.22附近。從整體比例而言,金城國中有三分之一學生超過全國平均值,而金湖、金沙、金寧、烈嶼等國中之平均表現相對還得差一些。因此,從金門學生的學測表現來看,雖然不至於落在需要被搶救的最後百分之十,但在全國範圍內而言,也實屬於中間偏下。 *「雙峰」現象,金門免疫? 從歷年成績資料來看,國中基測呈現所謂「雙峰」現象(也就是好壞日益兩極化)。從學者所研究的原因歸納,不外乎城鄉差距所引發的教育失衡,其中有學生因素、家庭因素(例如:單親、隔代教養)、原住民、山地部落、外籍新娘:::等。當然,整個社會大環境變動,或是教育政策改變所造成的影響也不能忽視。而「雙峰」現象在金門並不存在,因為金門學子在國中階段的表現大致落在中下區段。這主要是因為金門人少島小,很多家長都是公教人員,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及分化程度不明顯,反映在對孩子的教育關注上,不存在類似台灣都會與鄉下間的明顯落差。但是,金門離島的不利條件,卻也是讓金門成為「國民教育的暗角」之主要原因。根據2004年青年國是會議報告,「如何縮小城鄉差距」成了最主要的討論重點。像金門這樣的「離島」以及山地部落等交通不方便的地區,與都會區的資訊及生活條件落差,影響教師進修與留任意願,同時新任教師流動率偏高、教師比例結構有老化現象,因此,為了平衡城鄉的教育差距,離島與山地同被列為「教育優先區」。 *英語學習,比不上馬祖兄弟? 學習環境和資源不均現象,直接反映在基測成績表現上,使得都會區的學生在「高分區」的人數比率,較鄉村學生多出六成以上。這當中以英語科或資訊相關科系最為明顯。以「英語」為例,台北市學生的平均分數較全國平均高出六分以上,亦即,在滿分六十分中,台北市的平均成績為三十六分,表現一支獨秀,接近全國平均值三十分左右的縣市則有(北縣、桃園、基隆、台中、南投、台南縣市、高雄), 而平均分數在二十五分左右的地區有(宜蘭、嘉義、雲林、屏東、花蓮、台東、澎湖、金門、馬祖)。而在低分區組的表現,金門(平均成績26.24)也只比屏東、花蓮、台東、澎湖等四地略好,連兄弟島「馬祖」我們都比不上!因此,今後在這一方面,金門必須要急起直追。 *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人才」來經營 當然,學測不代表「全部」。關於這點,吳啟騰校長有很深的感想,他認為學生的『品德』與生活教育也很重要,只要學生能夠擁有正確的觀念,良好的學習態度,學測表現自然相對會比較好。但是,對於因為客觀城鄉資訊及教育條件落差所引起的失衡現象,則需要地區教師與家長更多的用心。因此,吳校長很重視金門地區教師與台灣地區學校之間觀摩交流機會,透過交流可以刺激及提昇本地老師的教學觀念,對於老師的教學心態及看待學生的態度,他也十分看重。他強調「自己一貫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人才來經營」,這是一句聽來令人十分感動的話。記得以往自己在唸國中的那個年代,老師經常以打罵而非鼓勵來對待學生,教師的肯定或否定可能完全改變一個孩子對某個科目的學習熱情。國中生的「同儕認同」情結尚不如高中階段明顯,師長對學子還有十足的影響力,所以良好及有建設性的師生互動遠勝於對某些單科成績的追求。 *最高學府,不是金門學子的「禁地」 對於金門子弟國中階段的整體表現,吳校長和維民老師都不悲觀,甚至認為金門子弟的後續學習動能,都不會輸給台灣的學生,這一點我們確實有理由相信。從台灣大學的學生來源區域分佈,或許可以解讀金門國中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後的整體表現。根據台大駱明慶教授的研究論文︽城鄉差異對就讀台大之影響︾一文剖析,從1997年到2000年期間,82%的台大學生來自都會區所屬的20所明星高中。其中光是台北縣、市就佔了總數的57.7%,如果加上高雄市及台中市,則幾乎達到生源總數的七成。這種現象反映出城鄉差距對學子的影響既深且遠。「城鄉」背後實則代表了牢不可破的「現代階級區分」。都市階級最高的「台北市」,其學生進入台大的機會是「澎湖」的25倍,是「台東」的16倍,是咱們「金門」的8倍。 從佔台大生源總數的比例來看,金門是倒數第三名,只比馬祖及澎湖強;但是如果從18歲的總人口中,成為台大學生所佔的比例來看,金門在25個縣市中可以上升到第15名,一舉超越高雄縣、雲林縣、屏東縣、苗栗縣、嘉義縣、花蓮縣、新竹縣、台東縣、澎湖縣及連江縣,而與彰化縣及南投縣幾乎並駕齊驅,大概是每一千名18歲的人口中有3.7名會成為台大學生。這樣的數字,說明金門確實與主要都會區有明顯的差距,但是整體學習表現卻又比其他「離島」或是擁有山地部落的縣市來得好。從台大學生來源的排行,金門在25個縣市中位居第15名(若換算成目前基測所採用的PR值,大約是40),整體表現「中間偏下」,情況比目前國中基測PR平均值36.4稍好,兩者一致性程度很高。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家庭年所得平均大約五萬三千美金(約170萬台幣),年所得超過十萬美金(約320萬台幣)的家庭大概佔二成,即五分之一。但是美國著名的前42所大學,其中40%的新生來自這五分之一的家庭。這種階級差異來自家長社會地位、收入、學歷等的差距,所造成的下一代競爭力的持續分化,進而形成高低兩個階級的「循環」障礙,也就是低階層的家庭子弟越來越難經由「學習表現」往上層階級流動。講得「封建」些,就好比古代的學子,透過寒窗苦讀,博得科舉功名後,即可擺脫庶民階級而晉升士大夫階級,從此布衣致卿相,命運大大不同於往昔。 *以行政資源驅動全民學習熱情 今日,這樣的階級障礙經由「城鄉」差距而橫亙在我們金門子弟眼前。所以,我們的師長、家長甚至教育局長、縣長應該有一種體會,咱們孩子的學習表現,也許相當程度代表了金門未來的整體「競爭力」。因此,在某些施政作為上,或許可以適度強化師資及增進各項學習資源,大家一起把眼光拉遠,讓我們的學校、學生放大競爭格局,以台灣都會區、大陸沿海發達城市的學校、學生當成交流學習與觀摩競爭的對象。記得有某議員曾提議強化金門的英語教學,很好。如果我們可以將強化金門的英語學習納入三年或五年施政計劃,由政府統籌規劃,逐日改進地區英語師資,配合舉辦金門地區英語教師口語競賽,刺激教師的進修成長,再向下延伸到各級學生或全縣英語口語演講競賽,甚至舉行全國大專盃或兩岸三地的英語演講或辯論比賽,或是把這類競賽結合地區觀光議題,將目前一切以「考試/檢定」為主的紙上學習方式引導到全民「聽說」的生活應用層面;有意識的以行政資源驅動全體縣民學習英語的熱情,進而厚植金門的競爭力,強化金門國際化的資本。 *教育,不只是「良心」事業 英語學習只是一例,其他有關的教育議題,或是教育之外的施政,都應該儘可能提昇全民的關注及參與熱情;而藉由競賽刺激教師的進修和成長則是一種確保「師資品質」的手段。幾乎所有人都會毫不遲疑的接受「教育是一種良心事業」的這種說法!誠然,從事教育者,應該秉持良心,善盡為人師表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但是,實際上,「教育也不應該只是一種良心的事業」!因為,如果整個教育的品質,必須建構在不可觸摸的「教師的良心」之上,也就等於默認了如果有老師不顧「良心」,大家也只能徒呼負負、莫可奈何!打個比喻,「醫師的醫德」和「教師的良心」一樣,如果都是無從稽核、無可置喙,那麼整個醫療體系或是教育體系都將成為不可掌握的、全憑碰運氣的『賭場』││攸關一個個病人生命存續或學子學習成長的賭場。倘若有幸遇到具醫德的醫師或是有良心的老師則要趕緊謝天謝地;反之,也只能自認倒楣! *用企業精神治校,落實「教師分級制」 但情況真的得如此消極嗎?當然不!從學生的受教權來看,如何維持或提昇整體教學環境及師資水平,是整個教育系統(包含行政系統)都應該時時刻刻念茲在茲的。無論教師的適任與否,或是校長的辦學績效良窳,都應該有一套評量與制衡機制。傳統觀念裡,學校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體」,但是,現代的學校體制必須符合企業管理和創新精神,學生就好比是學校製造的特殊產品,產品好壞自有客觀的看待標準及社會口碑。一旦將企業精神帶入學校,就可以讓有良心的、好的老師應該得到更好的報酬,打混的、欠缺教學熱情及不思成長的也會在適當的考核機制下受到應有的懲戒,這也是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或民間提出呼籲而未能落實「教師分級制」。 *「讓好人出頭」,教育才有未來 以金門而言,小小島嶼,人情網路千絲萬縷,得罪人的事沒人肯幹!所以,反映在教師的績效考核上,可能也和公部門相去無多,「乙等」板凳輪流坐!新進老師原本鬥志昂揚,但是,積極的表現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回饋鼓勵,有時反而遭來排擠或是招來「憨人」之譏!久而久之,也就「人不老心先老」,得過且過起來。所以,如何「讓好人出頭」,跳脫常規升遷,打破「數饅頭、混日子、等退休」的惡性循環,也許整個教育系統就可以煥發新的生機!在目前這樣的生態下,「賞善」似乎比「罰惡」容易些! 當然,教育的問題複雜萬端,斷不是這紙上輕描淡寫所能道出個所以!金門的未來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但是,有一點卻可以斷定,金門的未來和咱們孩子們的教育息息相關。事實也已擺在眼前,我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我們的學生還可以更用心、家長和學校的互動還可以更密切、教師可以再認真點、尊師重道的觀念可以再加強些、教師分級制度應該及早落實、獎勵制度應該更有彈性!學測雖然只能有限度的彰顯各階段的學習指標,不必然跟競爭力扯上絕對關係,然而造成這學測結果背後諸多糾結的因素裡,必然有值得大家關心的東西。
-
一段離家的路──思索變遷中的金門
前言 金門由戰地政務走來,真正的實施地方自治,尚不足十二載,要說金門的歷史,必不能忽視軍管前的那一段,要說本文對當道有所有責難,不妨視之為從軍管急遽轉型下心靈釋放的紓解。 金門的魅力,在於讓人不由自主的愛上他,拼命想留住什麼,卻又十足彰顯自身的渺小與無能! 金門的美好 金門的過往脫不了軍方,要說金門的未來又離不開戰地史蹟。撤軍,在金門是必然,也是正在做的事。以往一些仰賴軍人消費的鄉親,如今多數靠著一天七、八百塊工資的永續就業束緊腰帶,撙節度日。我寧願相信這只是金門發展過程中的短暫疼痛,屬於金門明天的美好,必定會因為眾多有心人士的參與更加的成長、茁壯。 看看今天金門的建設,不難想見執政者開拓恢宏視野的企圖,一排排倒下的木麻黃,不斷更迭的林相,逐漸消逝的綠蔭,屬於金門的原貌特色正一分分的縮減,發展金門等不等同自然資源的耗損?金門是不是已經逐漸失去自己的味道?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替金門做,卻又無能為力的?諸多的疑問縈繞著我的腦袋,面對金門,為什麼我們總是感慨得多,卻做得如此的少? 在一個閒嗑牙的場合,我提出了我的疑問,一位返金省親的朋友說:「因為你感受到金門的不好,所以刻意去忽略金門的好。持平點,要對未來有信心,對前途有希望!」 真是這樣嗎?在送朋友返台的那天,我「刻意」的去體會「早已」忽視的美好,做了以下紀錄。 顛簸的馬路 在鳥聲啾啾裡,一天的清晨接續的是我輾轉反側的失眠,索興起身一探久違的晨曦。金門的清晨是美好的,道路出脫了一層清新,薄霧朦朧著少女的綽約,清新的空氣激揚的是無比的驚嘆,一種當屬於斯、幸福於當下的心情,愉悅的激蕩著!「真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我心中吶喊著。 會合了友人,車行在養護已久的環島北路,不解為什麼一條筆直的道路,卻坑洞著狗皮膏藥的難堪,行車人的心裡應該會充滿在馬路上「騎馬」顛簸的不快吧!據報載是廠商的資格出現了疑義,在靜待公程會函釋前─無解!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是政府行政效率的良窳與民眾痛苦指數成反比,只要「依法有據」,再怎麼顛、怎麼破,都不關我的事! 狹隘的思維 拐個彎從縣府門前過,一派新興景象。適逢上班時間,車行有些緩慢,但不妨礙我「刻意」愉悅的心情。城幼前送孩子上學的自用車逆向停放,警察先生遲疑了一下,提醒滿臉驚慌的母親,「快一點,下次不可以了!」執法、適法、了解法,事實路就是那麼窄,停車位就是那幾個,孩子又必需接送,違規不會超過三分鐘,我們的人民褓姆是可愛的! 再往前,成排的計程車已經民生路旁排班了,金門的計程車「賺食」委實不易,不僅撤軍導致僧多粥少,收入驟降,更因私家車多,旅遊團團進團,甚至是「小三通」台商的「一條龍」服務,客群可能僅剩下零散的阿兵哥了!朋友問,「金門的計程車怎麼都不跳錶,機場到城區就要二百五,真的好貴!」所以從今以後,他不是甘願的等公車,就是勞煩朋友接送,計程車再也賺不到他的錢了!想必抱這種心態的客人應該不少。計程車的生意,是不是會因此每下愈況?我不了解,但顯然缺乏自律,不會體恤顧客感受,單有同情是喚不回人心的。就如民生路這一長條盤踞的車陣,不但使得車道更加狹隘,更讓帶著孩子驚險橫越馬路看診的父母帶來不便。從商家的角度看,這些橫阻店面的停車格是公權力過度;從候客司機的眼裡瞧,「統一超商」前電話叫車或隨手招徠的計程車,才叫「違規」載客。公權力混淆至此,難道只是討好特定族群,就能安適愜意的嗎?重點是司機大哥們真的會因此獨壟商機,大發利市嗎?似乎也沒有!那兩造又何苦做這種無謂的堅持呢? 計程車生意不好,在於市場不熱絡,客源減少;顧客感受被剝削,客層無法深化,與那一長排的「專用候客停車格」無關。計程車業者與業管機關是否該想想怎樣去做「差異化」的服務,如何去加溫大環境的冷清,而不是將馬路當成停車場,讓更多的計程車「滯留」在路面上。用公權力劃定的「停車格」造成更多民眾的不便,卻又實質嘉惠不了業者,何苦來哉? 旋轉的酒瓶 東門圓環碉堡上豎了個會旋轉的「八二三紀念酒」酒瓶,想是因應「世界金門日」的僑胞返鄉及大陸客登金觀光宣傳而來,商品的形象是傳神了,可是那個廢棄的圓環碉堡底座,卻怎麼也和商品的形象搭連不來。照說「八二三」與「碉堡」的組合應是一個絕佳商品與軍地史蹟發揮的題材,「圓環」之於金門,更是軍事扼守與交通調節的表徵,如此饒富戰地氣息與象徵的產物,卻只成了活動布板、宣傳物的「水泥」基座,不太可惜了嗎? 後退的樹木 車行中央公路,兩旁的特產店象徵著金門片段的旅遊榮景,錯落的鐵皮屋像狗皮膏藥似的,沾粘著原應蓬勃綠意的大地,樹木一步步的退到人們無法戕害的界限,人們卻還是一派得意的進行著自己的「圈地運動」。 向右走,稀疏的林木錯落著斑駁的光點,成列路燈下的綠意被一連串的枯黃取代,「金門的路燈太多了吧!」朋友說著,我默然。這是圖發展下的必要之惡,還是光害過度下的浮華虛榮?「時間」,自然會告訴我們! 華麗的酒廠 往左瞧,見識了酒廠如火如荼的景觀美化工程。好華麗的外表!樸實的內在準備好提昇了嗎?加入WTO後,可見的白酒叩關會對我們的「金雞母」造成戕害嗎?立委選舉期間,候選人一夫當關,力挽狂瀾的橫阻白酒開放進口,與「誰殺的金母雞?」的反民營化文宣,實在令人置疑民營化之於金酒,真是洪水猛獸嗎?「民營化」如果不是世界的潮流,企業的必需,政府又何必苦苦推動?金門的金酒又何由可以自於門外?只因它是酬庸的籌碼或是政策買票的利器!? 不斷翻湧的紅土,訴說著土地的無奈,好像在抗議,「我又沒惹你,何苦把我鏟了又填,填了又刨!」在圍牆的拆建間,在酒瓶的多寡上,訴說著政策不連續,「公帑」倒楣,百姓荷包失血的悲哀。鄉親的口袋是否會因酒廠的大翻修更厚實?觀光客是否因為不翻修就略過了酒廠的參觀行程?這似乎和如何擺平既得利益更有干係,而不在乎多兩支龐然的觀景酒瓶! 拓寬的門面 進了桃園路,兩側正翻湧著大量的紅土,樹木又認命的往後退,鮮紅取代了翠綠,雙向四線的光采門面或真能彰顯金門的泱泱大度,但預見的客群何來?軟體的提昇何在?這些似乎就沒有人去關注!建一條寬廣的大路,就完成了一個時代的戳記,因為它不臭、不爛、搬不走,戳記著階段的光彩;它容更多人快速的往來,卻不保證這些人在這個小島上可以停留得更久,品味得更多。 金門的美是寧謐的,是不惹浮華的,在風姿綽約間,我常常需要靜靜長久的去品味它的美,搜書查籍後才能略窺它平凡裡蘊藏的歷史記憶!觀光團趕鴨子、喀喳一聲的到此一遊模式,往往只落得「跟南部鄉下差不多」的最終評價!我們用什麼信心拿傲冠全國的文化史蹟去爭取遊客們的認同?又有什麼作為以獨一無二的戰地史蹟留住他們的目光?金門的底蘊是豐富的,表象卻貧乏得可憐!殺雞取卵的旅遊競爭,三九九九元的觀光套餐,為旅客們留記了怎樣的文化深度?不特殊,為什麼要來金門?不豐富,為什麼不快快離去?問號縈繞在眼前樹屍遍野的塵揚裡,它們彷彿問我,「我們的犧牲值得嗎?」 盤踞的車陣 轉入機場,筆直的開闊,右側是設想周到的計程車候車遮雨篷,惹得旁側的朋友說,「看來金門對計程車司機真有獨厚的優遇。」獨厚嗎?一架次班機抵達,出不了幾輛車。大部分的司機老大不是聚在一塊玩紙牌、丟銅板,就是癱在座上假寐,為了「賺食」他們得繼續的等下去。一天運氣好排到了,收幾個兩佰伍,如何養家活口?可就有人只會表現公權力對計程車的獨厚與有序管理,卻解決不了他們實質的營生困境!給他遮風避雨,卻不問他如何吃飽?表象的思維邏輯令人難解! 重返的理由 趁朋友在櫃台劃位的空檔,我和一位歐吉桑搭訕。 「歐吉桑,金門好玩嗎?」阿伯看起來體格粗壯、豪邁,答起話來更是中氣十足。 「是抹賣啦!想嘜去看當時做兵連隊,攏荒廢了了啊!時間過得真快哦!」 忽然靈機一閃,我問道,「有去看你當初種耶樹嘸?」 「早多變車路啊!當初時種樹仔好像在跟天公伯在拚命,這陣沒那種光景啦!」 望著阿伯佝僂的背影,我思索著他可能再回金門遊覽的理由,遺憾的是我想不到! 金門的原味 近看紅火的「碉堡藝術館」,當局思索著廢棄軍事設施的再生、利用,欣喜總算走對了路,遺憾的是仍然欠缺深耕在地文化的主體特色。拋開本土、外來藝術孰重的爭議不論,「碉堡藝術館」終讓金門的藝文活動有了露出的機會,有露出自然就有機會,但露出卻更表徵著事件的深度與廣度,亟思更綿密、細緻的探索。誠然,以往的軍事建設之於在金門,絕大多意謂著對傳統史蹟文化的戕害,很多人家的青石板成了實用的洗衣板,柳杉門成了取暖的柴火,舂米的石臼成了墊腳石,富饒歷史風味的石牆鐫上了「復興中華」、「殺朱拔毛」的反共教條,這對金門傳承的遺風,當然是場無奈的浩劫,斯時的百姓又何嘗有說「不」的權利。但畢竟金門蛻卸烽火,走到了今日的民主法治,因為戰地政務遺留下來的構工、軍設,卻也成了金門富饒風味的另一種歷史戳記。 對曾經參與過金門烽火歲月的朋友們而言,今日的金門要「賣」的是回憶,是那段濃郁得化不開的袍澤情愫,軍民一命;對未曾參與過金門過往的旅客而言,今日的金門要「賣」的是那股傳承的閩南遺風,來自生命淬煉的體驗與歷史軌跡。遺憾的是現在的金門,還無法精準的表現自有的資源特色。縱若軍方不斷的釋出廢棄營區、軍事設施,換來的也只是另一種型態的「荒涼」。因為尋不回那款氛圍,所以回首的老兵,只能憑著模糊的記憶,在荒煙蔓草間、在變了樣的實境裡,向子孫們訴說昔日的風華;因為覓不著「特殊的感覺」,成群的旅客只能在歷史的迴廊中穿梭,用看熱鬧的感觀替代深刻的回憶。「碉堡藝術館」或許是個機會,一個以藝術裝置面貌,展現金門過往與現在的機會,歷史感觸源於人心的悸動,再生的碉堡創意要能找回金門的原味,營造細細品嚐與令人感動的氛圍,才能和長遠的觀光利益掛上邊。當局用上了這麼多的戰地遺蹟,卻跟不上感受者的腳步,亦否是另一種型式的棄置?「棄置」與「變妝」成了金門的特色,飛散的,是片片關連的記憶! 過境的台商 因為「小三通」一條龍的台商來臨,機場大廳突然吵雜了起來,這批幾乎足不著金門土地的驕客,當金門是他們旅途的中轉站,抱怨著水頭碼頭的壅塞、計程車的坑人、接駁航班的不連貫,對照過往的港澳中轉,他們顯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抱怨不定帶來進步,卻帶來了中央「操之在我」政策的荒謬,單向的經濟失血,嚴重傾斜的單邊貿易,替金門造就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一座「形式啟用」的出境大樓?顯然本末倒置的、不符時需的浮動碼頭?不定現在水頭港的碼頭建設又在重蹈之前航站「看小」金門的前鑑! 結語 空氣因為人群顯得混濁,朋友盯著出境門上晃動的黃澄光點,重重的吐了口氣說:「金門愈來愈不像金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