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莫待無花空折枝
看二零零八年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赤壁」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小喬在赤壁之戰曹操出兵之際,藉泡茶絆住曹操,當風向變為東南風,曹操延誤了進攻的機會,三十萬大軍就被火燒連環船,燒得片甲不留,失了片刻時機,由勝算轉為敗戰,這是多麼關鍵的轉折。時機,對於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是勝敗的要素,對於普羅眾生,時機,也是影響個人命運的十字路口。 每個人都知道,時光一去不回頭,清初金至雲做了一首詩「悼亡姬」,趙艷雪和詩「悼金夫人」「逝水韶華去莫留,漫傷林下失風流。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從此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美人與名將,都在青春浪尖上,稍縱即逝。青春是人最大的本錢,而青春易逝,一去不回頭,沒有把握住最美好的當下,人老氣衰,縱有滿腔熱血,機會一喪失,一江春水向東流,無回頭的機會。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快,快,遲了來不及了!」那時年輕的心,熱切得如朝陽初昇,而如今多少人能把握青春的當下,努力去追求屬於自身的未來。李煜的「相見歡」歎匆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日本櫻花一但盛開,賞花的人即進入瘋狂的狀態,那是人類理解美麗不可久留,「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白居易在千年前已知美好事物無法長久,珍惜此刻花開時,莫教一夜風雨綠肥紅瘦。紅樓夢黛玉葬花詞「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紅顏一旦老去,恩愛全消,怎樣的現實啊? 紅顏易老,因此在年輕貌美的當下,要及時婚嫁,方不浪費美好的青春。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適婚女子待嫁之心熱烈無比,深怕自己錯過了婚嫁機會,希望條件相當的男士不要錯過了追求時機,可見幾千年前,民風也算是開放,能自由的表達自己熱切的情感。 前人認為「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惜春惜花詩不計其數,把握當下,人生幾何?對酒當歌,如今讀起李白的「月下獨酌」特別有感:「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唐·杜甫「曲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當風起花落時,如杜秋娘的「金縷衣」所言「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猶如摽有梅,其實七兮,其實三兮,頃筐塈之,把握時機啊!要不然青春老去,成了曠男怨女。
-
水情吃緊 政府民眾宜未雨綢繆
報載最近日月潭蛙蹤再現,代表水情吃緊,雖然水量供應仍無虞,但仍要預防缺水。這段期間天氣炎熱,水又是民生必需品,各種產業都需要用到水,而預估還要一段時間才能解除危機,但這樣的預估也只是大概,倘若現在不未雨綢繆,屆時天氣異常,梅雨季又變短或是不來,就會造成國家民生極大衝擊,急需注意。 因此,從現在起無論是政府或是民眾都要注意這個問題,政府要宣導節約用水的觀念,以及思考如何因應未來蓄水量短缺的危機,雖然就預估量而言還可勉強苦撐,事實上,還是不要拖到真正缺水,才在調水,或是用其他方式來省水,這樣拖了一段時間,都已經影響整體國家民生運作,所以,可以事先規畫因應之道。 而民眾也非沒事,如果可以,就盡量共體時艱,徹底的節約用水,該用的水要用,不該浪費的水就不要浪費,家裡面可以重複使用的水就重複使用,同時也改善自家的供水設備,還有適時的儲水,讓大家都有水用,也讓民生運作不會出現狀況,就算真正出現危機,也不至於沒水可以使用,這不是政府的事,而是全民的事情。 在過去,有許多次出現供水危機,得運用南水北調,或是階段性停水的方式,這些都能因應短暫的危機,但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回歸到如何保持水庫的水不會流失,而下雨時能保有一定的蓄水量,同時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全民有正確的用水觀念,這才是永續之道,要不然每次到了夏天都看天吃飯、用水,相當辛苦。
-
高齡社會與老化知識
在探討「樂齡教育」這個議題時,首先我們要了解何謂「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和「超高齡社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定義,一國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7%時,即進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14%時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如果超過20%則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society)(范光中、許永河)。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在1993年,老年人口比率已超過7%門檻,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3月則達總人口比率的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推估我國將超過總人口比率的20%,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國老年人口在亞洲排名第三,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社會及醫療等各方面的影響很大,實為我政府應關注的重要課題。 我國從「高齡社會」進入到「超高齡社會」,推估只需7年的時間,速度之快,已超越世界最老國─日本。加以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壽命逐漸延長之際,實際退休年齡卻較法定退休年齡提早;國人平均壽命105年為80歲,公務人員平均退休年齡由1997年的60.8歲降至2013年的55.4歲,教育人員同期間平均退休年齡也由58歲降至54歲。2017年,勞動部「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分析,4成9的勞工規劃61歲以上退休,預計平均退休年齡61歲,男性為61.8歲,女性為60.3歲,顯示退休後,至少有20年以上的退休生活(勞動部)。 雖然國人平均餘命延長,並不等同健康餘命延長,高齡者生理機能退化及慢性疾病增加實難避免,未來不健康及失能人口以及所需的健保醫療照護費用,預期亦將快速增加。因此,協助退休者做好退休準備教育,促進高齡者健康,並提升高齡者技能水準,使其能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甚至達到有生產力之老化(Productive Ageing),營造友善高齡環境,實應為政策推動重點。 2013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發佈之「人口政策白皮書」中,有探討到高齡化的主題;2015年,衛生署發佈「高齡社會白皮書」針對高齡社會提出「健康生活、幸福家庭、活力社會、友善環境」等四大願景,高齡議題在中央部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政策主軸。2006年,教育部也於「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白皮書」中提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等四大願景。2017年1月,教育部又提出「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針對高齡化社會提出四大目標為:一、完善高齡教育體系,普及高齡學習機會;二、創新高齡學習內容,提升活躍老化素養;三、培育專業教育人力,強化高齡教育品質;四、強化跨域資源整合,營造友善高齡環境。 「樂齡」讀音似英文之「Learning」,意指「快樂學習而忘記年齡」;從性質言,「樂齡教育」是為55歲以上的中高齡者提供活躍老化需要課程,學習後期人生重要的事,透過學習使高齡者學到如何減輕負擔或增加能量。樂齡學習使個人在邁入65歲之前,至少能有10年以上的老化(退休)準備時間。2008年是我國的「樂齡學習元年」,教育部結合地方政府機關、民間組織、學校體系通力合作,首先於各鄉鎮(市區)成立「樂齡學習中心」,並結合大學校院推動「樂齡大學」,試辦推動高齡自主學習團體。 教育部推動「樂齡學習」10年有成,已帶動我國樂齡學習之風潮,於360個鄉鎮(市區)成立368所樂齡學習中心,並與國內106所大學校院合作推動「樂齡大學」,培訓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樂齡學習核心課程規劃師、樂齡講師等各類型師資及出版多樣化的樂齡學習教材,整體提升國內高齡教育專業素質,高齡學習者的學習和培力成為高齡化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發展策略。 國內近8成長者以教育預防的觀點,經過學習,使其可以上臺表演、擔任講師、幫助別人,實現年輕時的夢想,並以「老人服務老人」、「老人帶領老人」的方式,展現高齡者的服務學習能量,成為高齡社會重要的人力資源,同時也翻轉大眾對於老人負面的刻板印象,讓社會看見整個樂齡世代正活出生命的新價值;讓自己活得長久,更要活得好,此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之主軸「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理念相符。 回顧自已結婚迄今25年的生活,和婆婆相處了24年,從陪伴她初老(65至74歲)之後期,經歷中老(75至84歲)至老老(85歲以上)九十八年的生命歷程,除了婆婆人生最後兩個月的住院治療,這次培訓中所習得的有關樂齡的健康老化、成功老化和活躍老化的目標,就在我們的相處中真實的呈現出來。 我的婆婆生於民國9年,82年我結婚時,婆婆已高齡73歲,年輕時曾發生車禍,因早年金門醫療資源匱乏,在不專業醫師執行手術後,婆婆右手肘關節缺損,終其一身必須要靠左手扶持,才能將右手舉起來梳頭或做其他的事,但從未聽過她對此缺憾有何抱怨。雖然年紀大了,伴隨著視力不好、聽力不佳,但除此外,她的身子還算硬朗,走起路來雙手擺動仍非常有風,是個健康快樂的老人家。 婆婆每天早上約7點鐘起床,仍自已梳頭,再喝一杯溫水,吃一顆銀寶善存,接下來,她會用左手輔助,將右手抬到頭頂上,在原地做做甩手的運動,記得婆婆說她每天至少做二百下,來鍛鍊身體。稍事休息後,約8點鐘左右,婆婆就會吃近三碗的燕麥片(有時會加地瓜或地瓜籤)當做早餐。10點鐘會再喝杯溫水,到了11點30分,再簡單吃個中飯,小睡一下,生活非常的規律。 婆婆幼年曾陪父親到廈門,讀過私塾認得字,所以婆婆每日到市場採買完,洗完自己的衣服,早上閒暇無事時,經常讀佛經,而且是用閩南語來唸誦;下午睡個小覺後,吃個小點心後,就和三五鄰居玩玩四色牌,即使偶爾為了輸贏,較年輕的鄰居會彼此動怒、耍賴,但婆婆總能笑臉迎人,休兵個一、兩日,大家又能重新聚回牌桌,消磨時光。其實婆婆視力、聽力已退化到看不清也聽不到了,她手上拿什麼牌,別人看得比她還清楚,所以底細被牌友摸得一清二楚,經常輸錢,大家還是很樂意陪她玩牌,因為婆婆是最佳的送財仙子!打牌時,大家都會閒話家常「金門山」某某人、某某家,所以我們反倒是經由婆婆知悉很多鄉里間的事。 記得結婚之初,先生的外甥女曾說過,「舅媽,我算過家裡的拜拜,一年超過52次,平均一個星期要一次」。乍聞時,還未有何感覺,時日久了,才慢慢體會其中真昧。早年為了多賺些錢養活一家十口,公公在市場賣魚,婆婆就出資讓大伯到目前居住的夏興開漫畫書店。後來公公退休,我們就從榜林老家,舉家遷至夏興。因為金門重祭祀,祖先牌位都置於老家,所以婆婆常常要提著至少五、六項祭品,搭公車回老家拜拜。老家是閩南式傳統建築,天井之地磚縫隙常會冒出雜草,所以不只是拜拜,婆婆每次回去,還要順便整理一下庭院,才能安心、滿足的回家。除了家裡的拜拜,先生的大姐,也會常常帶著婆婆到金門各地之廟宇燒香,對她而言,一大把年紀了,能為子孫做就只有這件事了,祈求神明保佑子孫平安。 婆婆的飲食非常清淡,再加上牙口不好,怕膽固醇過高,她很少吃肉、也不吃蛋,豆腐、魚肉、地瓜、麥片是她的主食,金門的紅(土仁)粿、發(膨)粿是她的下午茶點心,即便準備些知名餐廳的美食,也總是淺嚐即止。她有自己的一套飲食觀,記得我家孩子小的時候說:「阿嬤喜歡吃魚頭」,要夾魚頭給阿嬤,我趕忙提醒孩子,阿嬤是把較多的魚肉留給我們;也因為婆婆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所以婆婆幾乎沒有病痛。 婆婆一直到了93、94歲,體力不似從前了,那時我也剛好退休離開職場,婆婆每天的作息仍然不變,除了偶爾回老家祭祖,但已很少出門拜拜了,也不玩四色牌了。婆婆16歲即出嫁離家,但我真是佩服其記性之好;四年前,娘家遠房之晚輩親戚何先生來探望婆婆,她老人家仍可以細數他的爺爺及父親的事蹟,無半分差錯,老人癡呆和或失智在她身上幾乎毫無威脅。天氣暖和、涼爽時,婆婆、先生和我三個人就搬出椅子,坐在家門口閒適的看看路人,和路過的鄰居聊聊天,日子過得平順。 婆婆95歲和96歲各跌倒一次,第一次髖關節骨折,手術非常成功,再加上婆婆超強之意志力,為了不拖累她心愛的兒孫,再加上孫女、孫子每天給她拍拍手,她老人家很認真的做復建,婆婆做到了可以不需別人攙扶自己行走,我們都非常慶幸婆婆堅強的站起來,是我們的福氣。然而隔年4月婆婆又是為了不麻煩外傭,清晨自己要起來上廁所,再次跌倒。 這次的意外,婆婆仍堅強的做復健,也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但在意志上,婆婆深怕再跌倒,在家裡也都儘量坐著。這段時間,婆婆還是如常的作息,寧可坐在便盆椅如廁,也不願多走動了。一直到她往生前二個月,婆婆身體無任何疾病,連醫生都說,「阿嬤除了老,什麼病也沒有」。 106年7月4日,婆婆因為喉嚨痛,無法吞嚥,掛急診時,醫生診斷安排住院,經過兩個星期的治療,未有明顯成效,就返家以鼻胃管餵食。但回家不到兩天,卻因血便再次送醫,連續兩次進出醫院,8月初再次住院,婆婆神志已大不如前,僅靠點滴維持體力,偶爾清醒,呼叫兒孫名字,幾乎都在昏睡,8月的最後一晚,她終於解脫了身體的病痛,跟隨佛祖昇天。 婆婆離開我們,但家中的擺設幾無改變,看著婆婆以前常坐的那個位子,彷彿她仍在讀著佛經、喝著溫水、和我們閒話家長,她的老年生活或許不像其他人到處遊山玩水,但在平淡中而能致遠,這是一般人無法達到的。 回想在陪著婆婆人生最後的25年,我看到一個個體的生理老化的進程,而婆婆生活態度更是最佳的樂活典範。由於我和我先生均在學校擔任軍教官,常常為了處理學生的狀況無法兼顧到家庭,三個小孩接連出生,家裡拜拜事務繁忙,裡外都是高齡的婆婆一手打理。25年來,我們婆媳相處融洽,由於婆婆年事較高,我視她如奶奶,她疼惜我也如孫女般,我喜歡她豁達的人生觀,不道人長短。記得前年冬至拜拜前,她以閩南語告訴我,準備「兩碗呀」來拜拜,我這個外省媳婦誤以為只要「2碗」祭品即可;前一日得意的告訴婆婆,準備好一碗豬肉、一碗雞肉了,婆婆說:其他的菜呢?我還確切的跟婆婆說:您不是說「兩碗呀」就可以了!婆婆聽我這麼說,就回應說:那應該是我說錯了。事隔多日,和鄰居聊起閩南語的話題,請教了老人家,才知道原來是我不懂「兩碗呀」代表是「多碗」的意思。婆婆的寬宏大度由此可見,她是值得敬重的老人家。 金門是個長壽島,我常想以婆婆的豁達及睿智--謙沖隨和、無慾儉樸和規律勤於誦經的生活習性,正如張鐸嚴老師所云之「靈性健康」,婆婆應能享壽百年;如果晚個20年出生,相信她也願意參加樂齡學習,學些新玩意兒,讓自己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自從婆婆走後,原本陪伴她的時間也空下來了,我和退休的同事協助金門縣生命線協會及烈嶼鄉樂齡教育資源中心,到烈嶼幫忙辦理關懷據點及樂齡相關活動。雖然我已年過半百,因為個性使然,再加上和婆婆相處的經驗非常美好,所以也開始到蘭湖日照中心擔任志工,每週一次去陪伴關懷長者。我很喜歡和長者在一起,喜歡聽長者講古老的故事,更願意在自己身心仍健壯時,貢獻一己之心力,陪伴他們。 人口老化是全球性的問題,由於醫學技術進步所帶來之死亡率減緩以及預期餘命(life expectancy)延長與生育率下降的結果,而致人口結構高齡化,這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經過三階段的系統學習,我亦反思在自己生命的歷程中是否有那些是沒有圓滿完成,或可再努力學習修鍊,讓自己身、心、靈能更平衡之處;同時也檢視自己在這半年來,協助社區關懷據點工作及擔任長照中心志工時,有那些不足;並期許能將課堂上習得之學理及技能,應用於未來的服務工作上,幫助自己成為一位樂齡的專業人員。除了幫助長者,更能藉由服務、學習,讓自己「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成為樂齡學習的實踐者,正如同我的婆婆一樣,達到活躍老化之目標。
-
金門沙美菜市場復甦及翻轉之芻議
在全台一片經濟不景氣及韓流之席捲下,執政黨此次選舉慘敗,如今新聞媒再次報導新科高雄市長韓國瑜先前曾說,若能當選高雄市長,就職第1天晚間就會睡在高雄果菜市場,因他是賣菜出身的,君子不忘本,他說大選後會謙虛面對選舉結果,著實令人感佩,更讓我憶起金門沙美菜市場頹廢多年,一直未深受重視,在在令人憂心! 筆者建請金門縣府引用內政部1998年頒布的都市更新條例中之重建方法,積極規劃使用都市更新之拆除重建方式,將沙美菜市場拆除重建為地下4樓(地下1樓為美食街及日常用品店、地下2至地下4樓為停車場)及地上16層之市場零售、金融業、3C家電(電器、電腦)用品展售及圖書城與合宜住宅(8樓-16樓)之住商大樓,成立專則單位及擬訂與編列重建計畫及預算,使用2-3倍容積獎勵及公私合夥方式,並主動積極引領人民及主動協助與整合民意,以利沙美菜市場拆除重建為住商大樓,並搭配金門鹽業、宗教信仰與工商業貿易及建築文化資產,加以包裝與行銷,於觀光季或平時敦請交通主管機關配合加開接駁公車或商請計程車公會協助旅客載運,並於村(聚)落外空地設置足夠停車場,如此,前來探訪沙美遊客,方能放慢腳步,好好欣賞這歷史悠久古鎮之人文氣息及自然風景與古厝和老街建築之美,並品嘗其獨特的風味小吃,方能為那荒蕪許久的沙美商圈注入新生命,進而促進沙美周邊產業與經濟之復甦及翻轉!
-
見證兩岸關係的永恆溫度-第九次江陳會談
2018年12月10日,海峽兩岸同胞同時收到了一個不捨與驚訝的悲痛消息││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因病辭世,享壽86歲。在其86年的生命當中,有長達50年擔任臺灣地區的公職職務,過去半個世紀的臺灣,對內或對外,都有他努力的身影。 江丙坤先生2008年5月26日就任海基會董事長至2012年卸任,共促成了八次「江陳會談」,先後訪問大陸70多次。這八次「江陳會談」對兩岸政治與經濟交流貢獻相當大,2008年臺灣大選後,海基會與海協會恢復中斷多年的制度性協商。2008-2012年時逢馬英九先生擔任臺灣總統,兩岸關係融洽,交流往來熱絡。兩岸在八次「江陳會談」共簽署了18項協定,其中包括「大陸居民來台旅遊的協議」、「空運、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的協議」、「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定」、「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定」、「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定」、「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定」等等,而這些美好成果,如今也還持續嘉惠在兩岸同胞身上。 八次的「江陳會談」,是兩岸關係最棒的一系列政治學公開課,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先生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攜手演繹了兩岸政治學最生動的八堂課。從艱巨歷史任務的開展與突破,到開創兩岸制度化合作的永固模式,18項協定解答了兩岸自分治以來的各種差異以及合作路徑。一直以來,大陸擁有比較豐沛的資源,單純穩定的政治生態;臺灣的土地帶來資源的受限,且開放民選後造成較複雜的政治生態;加上雙方社會文化發展的差異,我們曾經彼此有過疏離與不信任感,但是八次的「江陳會談」暫定了兩岸「先經濟,後政治」的互動框架,不僅促進了當時兩岸區域經濟的繁榮,也讓兩岸的政治互信基礎在無形間逐漸累積,為今日的兩岸融合打下扎實的基礎。 八次的「江陳會談」,是海峽兩岸這一代人最彌足珍貴的記憶。兩岸互信的關鍵在於兩岸人民的「互動」,互動必須要有社會基礎,每一次會談的舉辦、每一項協定的簽署,都承載著兩岸同胞無數人的盼望。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讓兩岸交通變得更方便了、投資經商更有保障了、合作的專案變多了、旅遊的條件放寬了,兩岸通婚的人數變多了,我們在彼岸都多了更多的家人與朋友。江丙坤先生留給兩岸最多的,就是那段致力於打造兩岸理性對話的時光,濃厚了我們現在剪不斷的情感。 12月14日,筆者在國台辦發佈的新聞稿中看到「海協會原會長陳雲林先生與江丙坤先生交往多年,結下深厚友誼。為表達對江先生的敬意和追憶之情,陳雲林將以個人名義、生前好友身分赴台弔唁」一新聞時,身受震撼與感動。在這兩位令人尊敬的領導卸任之後,「江陳會談」一直停留在2012年的第八次,但兩岸的交流持續至今也不曾中斷過,他們為兩岸同胞搭建的情感橋樑,一直都有著永恆的溫度。而今,他們又有了第九次的公開談話:「2018年12月20日,大陸前海協會長陳雲林先生赴海基會弔唁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先生。」陳雲林先生發布的書面聲明,令人動容,他說「斯人已去,事業長昭」,歷史終將銘記他,盼「未竟之事業能得以賡續,未了之夙願能得以完成」。 「第九次江陳會談」,2018年冬天,以這種形式在臺北舉辦,他們不再能相互握手,但真摯的情感將永存在兩岸的每寸山河間。
-
正義被伸張了嗎?
在富有人情味的台灣社會,「正義感」亦是全體國民特有的民族感情,邇來,一位孩童因吃肉圓未幫父親加辣椒遭父親掌摑毒打,鮮明的影像引發網民群起撻伐,甚至集結至渠家裡附近動私刑,惟私刑正義不是正義,只是發洩自己想要的情緒,民眾為逞一時之快,聚眾滋事,叫囂喧嘩,事後還沾沾自喜,但正義真的被伸張了嗎? 長期以來,我國少數司法判決著實讓人詫異,民眾謾罵員警「公僕奴才」,卻遭認未涉侮辱公務員,逕遭不起訴,罔顧值勤員警的人格尊嚴;孫姓嫌犯為逃避性侵徒刑,異想天開盜取身分,殘忍殺害張姓博士生,更三審時被認定「有教化可能」改判無期徒刑,逃過一死,上揭案例層出不窮,長此以往使人對司法制度不信任,讓人不禁思考量刑方面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擅用暴力無法被接受,法治國家中犯罪行為有其法律規定予以制裁,惟以往曠時費日的訴訟期程,加上不斷上訴的過程讓裁判刑期越減越輕,甚至無罪開釋定讞,倘若司法僅嘉惠少數犯罪者、開法治之倒車是無法被全民所信服的。 犯罪學古典學派中認為人有能力選擇其行為,行為人須對行為結果負責任,認為刑罰必須要大於犯罪所得之利益始可遏止犯罪,懲罰需以「嚴厲、迅速、確實」才能達到效力。 藉以私刑為被害人出氣縱然大快人心,但缺乏法制為基礎的情況下,可能會被認為是「民智未開」,在司法改革的漫長道路上,建議打擊犯罪以「懲罰嚴厲、定罪迅速、罪刑確實」為目標,並輔以保障被害者的賠償措施,才能讓犯罪無所遁形。
-
多元選修課程 開啟教育新篇章
教育應該與日俱進,也該參考成功的經驗,更應該嘗試著朝著正向的發展前進,最重要的是回歸到「學生」身上,讓他們可以學到知識,並進一步探索未來職涯的性向。報載因應高中新課綱八月上路,包括建中、北一女、南一中等校都已陸續開設多元選修課程,這些課程從文學、心理學等相關五花八門,受到學生歡迎。 而這類的課程,未來將有兩個學分以上的選修課,讓學生可以去嘗試自己有興趣的多元課程,然後在繁重的課業之中可以喘息,也有助於探索未來興趣。面對教育,我們應該擺脫填鴨式的教育,要在五育均衡,同時也要兼顧學習與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產生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可以自主學習,而且對知識主要學習。 所以,多元選修課程是相當有助益的,學校首開先例的提供各式各樣的課程,也開啟教育的新篇章,對於未來新課綱的執行,以及學生的接受度,都有一定的保障。而學習是一條漫長的路,也不該只是在課本上的東西,如果可以相輔相成,也可將課本內的知識活用,同時串聯個人生活與其他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然,不可諱言的,是開設相關課程的專業師資以及規劃,畢竟選修課程也是一門課程,都要認真對待,而學生抱持著要學習的態度,當然也希望授課的教師可以專業,可以真正讓他們學習到知識。所以,除了篩選優秀師資,也要對於教材有所評估,當然也能校際選修,還有彼此分享經驗與交流,進一步提升整體品質。
-
興建金門與廈門的大橋
我一直很希望能興建金門通往廈門的大橋,這樣不但可以提供更方便的交通也可以縮短金門往廈門的交通時間。之前政府是有討論過可是到現在進度還是零。 興建金門通往廈門的大橋不但可以帶動金門的觀光,也可以創造一些就業機會,金門本身就業機會就很少,可以藉由興建金門與廈門的大橋創造一些就業機會,更可促進兩岸和平交流。 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之前金門完成與對岸通水,既然金門都可以和對岸通水那也應該可以通橋或通電。這其實無關政治只是為下一代著想,金門可以成為兩岸和平的地方。 金門真的很需要這座大橋帶動金門觀光和就業,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看法,大家還是要為金門下一代著想,兩岸都是中國人本來就應該攜手合作創造雙贏,金門已經落後廈門太多了。
-
我對金門財政現況的洞察
財政乃「庶政之母」,有健全之財政制度,才能確保財源無虞,維持政務之推動,發揮政府權能,落實地方自治;俾利於各項經濟建設、社會福利及教育文化推動;否則,財政惡化、財源窘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長期以來,金門財政零負債、社會福利冠全國,並多次榮登全國最幸福縣市,令國人稱羡,設籍者絡繹於途。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揆諸全球社會福利最好的北歐國家,如瑞典、丹麥或芬蘭,其租稅負擔率(總稅收占GDP比例)幾近50%,可說是高得驚人。2017年,台灣租稅負擔率僅12.9%,遠低於OECD國家20%的平均值;又金門享有部分地方稅的減免優惠,應低於12.9%水準。 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長期以來,金門財政過度依賴金酒捐贈(也是主要的自有財源)以維持「歲入」穩定,但也隨著金酒盈收及盈餘下降,繁華落盡而出現隱憂。據統計,金門縣2015年及2017年歲出及歲入決算年分別短絀3.07億(台幣,以下同)及6.99億,短絀部分係移用先前的歲計賸餘調節(簡單來說,就是開始啃蝕老本);2018年原預算赤字約10億,但追加預算後赤字增為20億、2019年預算赤字約20億。其實,財政赤字或舉債在中央或各地方縣市稀鬆平常,不足為奇。況且,主計處預估2018年決算縣庫累計賸餘尚有145億,尚有部分特別基金收入;短期內(5至7年)應無需舉債因應,破產可能性更微乎其微;只是金門年度財政預(決)算出現的赤字愈趨頻繁(主計處概估爾後每年短絀約20億),就如同健康檢查很多項出現紅字一般;若不加以正視,力求改善,未來繼續揮霍度日,財政每下愈況,總有捉襟見肘、病入膏肓的一天。 筆者曾任民國96年續修金門縣「財賦誌」編撰委員,長期關心金門經濟及財政金融發展。以下幾點個人淺見,僅在此借箸獻籌,供政府施政及鄉親參酌。 1. 財政歲入來源過度仰賴金酒捐贈 以金門財政「歲入」科目來看,「捐獻與贈與收入」、「補助及協助收入」、「稅課收入」三項貢獻八成以上。其中,「捐獻與贈與收入」主要來自於金酒捐贈,近10年(2008至2017)占歲入總決算的三至五成,可謂舉足輕重。2012年隨金酒盈收創新高,此比例連二年高達48%;但2015年隨金酒盈收銳減,驟降至35%,2017年僅至29%;若比較金酒的捐贈金額,金酒公司在黃金期捐贈金門縣政府達60多億元,但近幾年榮景不再,捐贈金額直趨而下。再者,金酒每年上繳中央菸酒稅30、40餘億元,竟與中央分配給金門之統籌及補助款相當;而過去每年金酒的稅後盈餘(淨利)繳庫約有5、6億,但近年來也呈現遞減;加上其他公營事業泰半營運績效不佳或虧損,對地方財政無疑是一項警訊。又「補助及協助收入」項每年變動頗大,近10年約占歲入的24%至35%之間,極不穩定;「稅課收入(含菸酒稅及統籌分配稅)」項則介於17%至25%間,而這二大項加總則大致維持五成比例。依目前「財政收支劃分法」規定,統籌分配稅「先依比例、再依公式」分配,地方政府普通統籌稅款占94%(直轄市61.76%、縣市24%、鄉鎮市8.24%),中央特別統籌稅款占6%;上述分配比例之下,各縣市再依公式分配,直轄市依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土地面積及財政能力,分別占50%、20%、20%及10%;對於六都分配中央統籌分配稅款61.76%,而16個縣市卻僅能獲配24%;金門人口及土地面積相較台省其他縣市為小,加上財政能力相較優越下,自然所獲得的分配更少,近幾年僅止於14至16億左右,菸酒稅則每年維持在8億上下,二者增加幅度有限。 2.金酒面臨的挑戰愈趨艱鉅成隱憂 金酒一直是金門的金雞母,也是金門鄉親共同的資產;其每年營收超過金門財政歲入、歲出預(決)算。金門酒廠自1998年2月改制為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戮力經營迄今已20年。其營收由40多億逐年成長,在2006年首度破百億,2012年更創下161億歷史高峰,隔年亦有152億佳績,但近幾年營收成長已顯露疲態,去(2018)年僅118.67億。當然,影響金酒銷售營收的原因不一而足;然就市場而論,金酒主要市場在台灣及中國大陸,但隨著年輕人喝酒習慣改變,高粱酒已非主選;再者,中國大陸自2012年發出禁奢令、禁止公費飲宴、辦活動及送禮等,自然影響銷售。另產銷失衡、產能過剩、庫存量大亦是難辭其咎。金酒在台灣白酒市場市占率雖已逾八成,但在大陸市場卻不及1%,遑論國際市場。金酒公司去(2018)年參加「2018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2018紐約終極烈酒挑戰賽」再度大放異彩,拿下近50個獎項,成績著實耀眼。但金酒在台灣白酒市場面臨飽和及大陸市場躊躇不前,又如何在激烈的國際市場開疆闢土,爭一席之地,確實是一項艱鉅挑戰。 3.經建、教育、政務及社會福利支出分配或有調整空間 金門財政的「歲出」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支出」、「教育支出」、「一般政務支出」及「社會福利支出」等要項。其中,近10年(2008至2017)經濟發展支出決算占總歲出比重約33%至40%間、教育支出則介於17%至25%間。有道是,教育是百年樹人事業,窮也不能窮教育;但檢視2017年教育支出高達29.7億,占年度歲出的24%,占歲出比例甚大;觀乎近10年(2008至2017),金門地區的國、高中學生人數及教職員變化不大;而國小校數雖不變(19所),但學生人數由2008年的4,006名減少至2017年的3,619名,減幅為9.6%;然而,教師人數由323人增至419人,增幅達29.7%;有鑑於此,教育資源合配是否合理,是否有重新調整必要,亦值得探討。而一般政務支出則在9%至20%,其間落差相當大,箇中原因,值得正視與檢討。前已提及,金門社會福利冠全國,福利項目琳瑯滿目;舉犖犖大項者如「金門縣歷經戰地政務時期55歲至64歲三節慰助金」及「金門縣歷經戰地軍管時期老人慰助金」兩項,經年累月,也要耗費數十億金額。金門設籍人口在2008年為84,570人,2017年已躍增至137,456人;換言之,10年內增加52,886人,成長率為62.5%,應是全國第一。而同期間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由10,759人增加至16,831人,成長率為56.4%;由於常住人口僅6至7萬;因而,設籍人數增加並沒有為金門帶來更多的消費。立法院預算中心於去(2018)年的報告指出,各縣市政府近五年度編列非法定社會福利支出,五年間增加新台幣133億元,且有12縣市部分項目未排富(包含金門在內),造成財政負擔,中央宜督促檢討並訂定排富條款。平情而論,隨著所得提高及土地資產價格驚人漲幅,金門中等收入以上及擁千萬財富的高資產者應為數不貲,縣民總存款年年增長。因此,那些社會福利符合「公平」原則的齊頭式平等;又何者應設排富條款,以達成「效率」原則,或有思考調整空間。否則,食之者眾,生之者寡;隨著分食社福的人口數逐年增加,一旦金酒營收驟降而無法支應,可能成為壓垮金門財政的稻草。 綜合言之,財政的健全端賴嚴格的財政紀律,開源節流與控管債務,以及資源的最佳配置。本文僅羅列金門財政的現況與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至於但如何開源節流,維繫地方財政穩健於不墜,有待另立篇幅討論。
-
論金門展館之未來方向
金門擁有豐富的開發歷史與戰地遺跡,從明代設置巡檢、清初明鄭的駐紮,再到國共內戰的漫天砲火,這些歷史的記憶必須加以保存,因為這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金門要發展觀光,必須從此方向著手。 金門現在已有文化園區管理所,能夠針對文化園區的發展做統合,甚至未來有機會朝著大型博物館的方向著手。筆者提出幾項淺見,以供參考。 一、文物館藏集中而非分散 金門有許多的展所,但是規模過小,有時進去拍照,可能五、十分鐘就出來。因此集中館藏,擴大展所規模是個可行方向。當文物增多,可在一地觀賞,自然能吸引旅客停留,尤其金門有許多小三通的中轉旅客,若能夠吸引他們多停留一晚,對本地的經濟是有極大助益。 二、使用者付費,提高服務品質 當展館有一定規模,可考慮收費,進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例如中央空調設備、嬰兒推車出借、影音導覽機台租借、定期策展或是與他館交流展出等。對於當地居民可考慮推出家庭卡,採年費制,不限制出入次數,讓展所成為闔家的最愛。 三、增加互動體驗內容 要讓參觀者願意停留,除了友善舒適的環境之外,更需要新鮮、豐富的內容。可以開發立體互動導覽遊戲,以金門島或舊的金門城為場景,藉由觸控或操縱開啟選項,來一場槍戰射擊或是攻城體驗。 四、定期提供課程,讓遊客實作 以金門的水獺、栗喉蜂鳥、鱟、風獅爺作為圖騰,印製於馬克杯、杯墊、提袋、衣服等,或是傳統的竹編、捏陶、織網等課程,旅客負擔材料費卻可以體驗製作金門紀念品,對於自由行的家庭客極富吸引力。 五、成為會說故事的展館 金門有許多民間故事或是鄉野傳說,若是能夠在展館中另立一區,採說故事或是簡單動畫、廣播劇的方式呈現,內容不用長,一方面富有教育意義,也能夠建立金門特色。 結論:隨著旅客的增加,金門的展館也應隨著改變升級,成為發展觀光的利器。當旅客越來越多,展館也才能不斷的求新求變,有更多的資源去擴充內容。觀光是金門發展的命脈,唯有從硬體到軟體的蛻變,才能夠讓遊客有更美好的記憶,促成旅客的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