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為自己負責
小說中的愛情總是挑戰禮教,對於世俗的道德拋下震撼彈,鼓勵青年男女追求自我,追求自我是人生邁向自由的方式,但是,社會的禮教基本上也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良善,只是,如果過於執著,或者過於勢利,才會造成禮教吃人的狀況。《紅樓夢》第九十一回寶玉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寶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堅持追求自己的真情,並非惡事,專情從一而終,是有情人所盼望的。 聰明的人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象,在合乎社會禮儀中追求自己的婚姻也是比較有保障的。唐朝元稹所寫的《鶯鶯傳》,是《唐人傳奇》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主角崔鶯鶯與張生的一段情感是如此濃烈,後來卻被張生始亂終棄,還以妖孽形容鶯鶯,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吾不知其所變化矣。……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人性並非全是專情的,甚至是多情種子,因此如果有禮教為軌,在正式媒聘的禮俗下,婚姻也能受到祝福。 《三國演義.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擇偶亦然,少年情竇初開,必須學習面對情感的真摯和節制,教育現場對於情感教育是不足的,整個社會對於婚姻的認知更是淺薄,輕率結婚,輕率離婚的比率越來越高。婚姻不能實驗,更不能兒戲,婚姻如果不慎重,受苦受害的除了自己,最可憐的還是孩子。 詩經《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須我友。」眼光獨到的適婚男女,要選擇適當的對象,如果沒有好的對象不可貿然婚配,沒有合於禮節的程序不隨便成婚。也許這樣的說法很古板,但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看看現代人對於情感的不忠,對於家庭沒有責任感,莫不是因為對開始的隨便。人的價值是可貴的,從生命的開始,父母教養到獨立,要珍視自己,也要尊重別人。方玉潤認為《匏有苦葉》「借涉水以喻涉世,提出深淺二字作主,以見涉世須當有識量度時務,知其淺深而後行,是全詩總冒。」情感方濃之際,如何理性識實務?這就是教養的重要,如何教出獨立判斷,面對抉擇懂得深思熟慮,不隨波逐流的孩子?父母的正確價值觀,從小給孩子各種情境,深思熟慮做判斷,為自己所做負責。
-
金門沙美的活化及復甦之芻議
2019年4月11日相繼於金門日報地方新聞及大成報等新聞媒體讀到,有關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主動向行政院文化部提案補助辦理「型塑金門縣金沙鎮在地文化觀光生活圈論壇」,相關新聞報導略以:「……日前通過書面初審,由計畫主持人理事長楊再平於日前偕團隊成員親赴部內簡報通過複審後核定該計畫。歡迎對型塑金沙鎮文化及觀光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即日起至4月30日,限100人,第一場論壇時間預計暑假8月舉行……論壇主要以認同「公民參與」公共議題論壇具有影響力的觀點,提出對於公共文化議題,尤其是對金門特有的文化面的議題提出公共審議,並以多面向探討議題的產生與勾繪細部議題之產生與深化為目標,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表示,論壇議題提出模式包括兩個主軸方向,一為具有探討所在地文化的屬性與特質,二為公眾所長期關注亟需凝聚共識的議題。執行項目則包括三個議題:生態環境與文化發展之關聯性為探討依據;沙美生活圈與當地文化之串接,包括文化園區管理所具有深厚之文化底蘊與附近宗教文化之串接;串起沙美老街文化資產之活化。該三方面所帶動以文化底蘊為主的生活圈,具有探究沙美地區文化深厚之底蘊與價值,更期待激盪出漣漪,以提供公部門知悉公民對文化議題之共識與需求,期能促進沙美生活圈觀光產業的效益……。」,公民直接參與公共議題討論,並提供公部門施政參考,這對金沙未來的發展,深具正面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有故鄉,沒人願意自己的故鄉,日益荒蕪頹廢! 金門自東晉以降,為中原百姓偏安與避禍之境,歷經唐牧馬侯(陳淵)率諸姓牧馬與五代閩主(王審知)墾植為漁鹽之鄉,元朝統治(1296-1368)時,因金沙灣周圍設有官鎮埕、永安埕、田墩埕、浦頭埕、沙美埕等多處之鹽埕,元朝為鞏固政權之實質統治、管理與興辦教育,遂於浯洲島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置浯洲鹽場司(元代舊址:金沙國中游泳池至東埔一帶,官職從七品官)及創建浯洲書院(今沙美菜市場),自此浯洲便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管理版圖內。 明朝創建,沿海諸省屢遭倭寇侵擾,為海防之需要,洪武20年(1368年)令江夏侯周德興派人,開始於浯洲島之舊金城、陳坑、官澳、田浦等處設置巡檢司與築城,並且延續元朝政府對於金門鹽業之開發,造就金沙灣周圍鹽埕林立,鹽業達到最高峰,沙美村(沙尾)亦興築有金山書院(明代進士人稱品德完人的黃偉,曾經一度返鄉講學),以興辦金門東半島之教育。 金門昔日因產鹽,歷經五代閩主(王審知)與宋元明清等開發,促使金沙地區之漁、鹽業達到最高鋒,區域內人口及鎮沙避邪風獅爺「根據陳炳容老師於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資料顯示,金門島共有64尊,金沙鎮便高達39尊(沙美則有3尊)、金湖鎮12尊、金寧鄉8尊、金城鎮5尊、列嶼鄉0尊」,更是金門島內最為稠密的地方,沙美昔日因位處金沙灣、沙美埕、浦頭埕及浯洲鹽場司(清代為浯州場)和浯洲書院之舊址邊緣,除了書生及鹽工眾多、船運便利外,亦是政商雲集,為金門東半島的政、經與文化中心,迨自民國肇建時依然還是金門地區的經濟中心,民初時期的金沙灣更是金門地區與中國大陸蓮河通航(金星輪)的港埠,一度躍升為金門地區的經濟中心,1949年國軍轉進金門之後,國軍為軍事安全考量,金沙灣被截斷,自此不再有船運,嗣於1970-1990年代中央政府為民生用水與輔導青年養殖,則開始派兵興築榮湖與金沙水庫及田墩養殖區與文化園區,金沙灣的地形(貌),遂變成現今的金沙港生態區的範圍,自此金沙鎮與沙美的經濟、建設與定位,亦從元代至民國一度是金東的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遂開始走下坡及日漸的被型塑為農業地區。 金門沙美新(舊)市區及國民住宅與傳統聚落,倘若想要進一步的進化為高品質之城市或聚落,使用都市更新是方法之一,因現今在沙美舊市區及傳統聚落,仍然存有許多古老閩南建築物與1949年後所構築之建物,已日漸的老舊與頹廢,急需地方政府前瞻性的使用都市更新,並全額或八折之補助建築物所有權人或使用人的方式,以進行都市更新(含拆除重建或整修維護)及傳統聚落的整建或維護之保存;金門地方政府應積極責成金門之專責的都市更新與協審及簽證制度和協調整合之機構,並應積極主動的調查並協助沙美新(舊)市區及國民住宅與傳統聚落之興建40年以上之老舊或頹廢建築物之都市更新或整建、維護之保存,並廣設置立體停車場或地下停車場,方不致踏上臺灣或其他國家之喪失自我的都市容顏或傳統聚落風貌。 至於金門沙美新,要如何活化及復甦,筆者建請政府積極規劃沙美菜市場使用都市更新之拆除重建方式,將沙美菜市場拆除重建為地下4樓(地下1樓為美食街及日常用品店、地下2至地下4樓為停車場)及地上16層之市場零售、金融業、3C家電(電器、電腦)用品展售及圖書城與合宜住宅(8樓-16樓),並設置空中溫水游泳池之住商大樓,在沙美菜市場尚未拆除重建完成時,每逢星期假日,在金門文化歷史博物館前廣場開辦3C家電(電器、電腦)用品展售及圖書城假日市集,以吸引人潮前來沙美,有人潮,即有錢潮,最後,金沙應以何種歷史與區域產業做為發展主軸?筆者發覺,金沙自五代十國便開始產鹽(有陽翟陳達儒公祖譜可稽),期間雖歷經宋元明清等朝統治,但各朝仍延續此項產業,這可發展金沙自我的獨特宗教及建築與文化等觀光,建議如下: 一、鹽業、宗教信仰與工商業貿易及建築資產和傳統市集小吃之巡禮 A.傳統美食品嚐:清晨,前往沙美街及菜市場參訪傳統市集及品味閩式燒餅、閩式廣東粥、閩式肉包、炸彈蛋糕與閩式糕點。 B.工商業貿易及建築參訪:前往沙美老街(八卦街)認識形成脈絡與建築風格及體驗傳統技藝體驗(佛像雕刻、紙紮、油坊、產鹽器具、農具)之製作、並思撫浯州鹽場司、浯州書院(明代金山書院)遺址及元代築寨石碑和尋找鎮沙避邪的石獅爺。 C.廟宇及自然景觀巡禮:榮湖畔的川德宮(主祀品德完人黃偉)及沙美萬安堂(大宋三忠王)和沙美基督教堂等,最後前往沙美車站8樓頂或舊金沙鎮公所遠望太武山仙人倒臥醉不起和汶浦水岸美景,與觀賞榮湖、金沙水庫、金沙溪、斗門溪或斗門高地,欣賞沙美之晨曦。 二、文化園區及農漁業體驗 A.午後,參觀金沙文化園區及聆聽品德教育宣導,首先介紹品德完人黃偉與三忠王之事蹟,次為說明人品貴重與品德修養之重要,最後,舉辦增進品德教育之作文寫作與沙美老街寫生比賽(分為社會組與中學生及小學生組)。 B.前往金沙港灣體驗挖海蚯蚓(土縮)與抓紅蟳或田野烤地瓜之樂。 三、文化饗宴 A.夜間,返回傳統建築物(含洋樓)古式旅店(民宿)品嚐閩式宴客餐(雞捲、封肉、燕菜湯、白菜封干貝、油捲餅及八寶飯與甜湯), B.前往金沙戲院或榮湖水域,觀賞表演金門鹽業開發史及國共內戰話劇與品德完人黃偉和三忠王事蹟或水舞劇。 金門沙美開發甚早,因肇於漁鹽業,我們應將鹽業、宗教信仰與工商業貿易及建築資產和傳統美食,加以包裝與網路行銷,有人潮,即有錢潮,並於觀光季或平時,配合加開接駁公車或商請計程車公會協助旅客載運,這對於金沙整體的活化及復甦與翻轉和風華再現,將深具貢獻!
-
促進觀光發展應有特色及永續性
觀光產業的發展一直是官方力推的重點發展政策,但這些年來,卻出現同質化的現象,破壞在地原有的美好,更吸引不到觀光客到訪第二次,根本毫無永續性可言。例如報載,據統計全台在三年竟蓋了八十座彩虹村、十三座天空步道、四座玻璃教堂,過度注重在硬體設施的發展,讓觀光發展已經嚴重失衡,而且這些類似的硬體,讓原本有地方特色的原鄉,喪失了原先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同化。 哪邊有觀光夜市,哪邊就能帶動商機;哪邊有天空步道等設施,哪邊就能帶動人潮,感覺的到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的發展策略,大致是依這種形式進行。但就觀光發展的長遠性而言,沒有做出品牌化與區隔化,從北到南通通都是一樣的東西,那恐怕很難吸引觀光客到訪,也難怪不少台灣旅遊選擇出國旅遊,因為逛來逛去都是一樣的,了無新意,雖然也算用心想發展,但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 也有一些人針對夜市做思考,夜市大抵是根據人們的工作與起居生活所生成的市集聚落群,而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特色,所販賣的美食也就不同。當初全國各地出現觀光夜市,將攤商集中在一個區域及時間點,雖然美化了街道,也帶動了在地觀光,但夜市販賣的東西愈來愈同質化,而且價格愈來愈高,似乎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平民美食失真,成為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攤商,失去了夜市初衷。 夜市與觀光硬體建設為我國觀光的兩大重點,如果能夠好好規劃,也能促進當地觀光發展。而規劃時,不妨參考在地特色,結合民眾需求,考量這些硬體建設的永續性,而不是曇花一現,只是一個噱頭而已。倘若真心想推動城市觀光,就要先「接地氣」,打造屬於自己城市的觀光路線與特色,然後做足行銷宣傳,可以讓觀光客一來再來,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相信只要有心,一定能好好發展觀光。
-
痛心疾首的環保問題
邇來一尾柯氏喙鯨海灘擱淺死亡,經中華鯨豚協會對其胃內容物清洗檢查,共發現6個塑膠袋、4個麻布袋、硬質塑膠片1塊,以及數團纏繞在一起顏色粗細不一的帶狀塑膠、2條粗細不一魚線,還有許多塑膠碎片,不過,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體內還懷有一隻165公分的胎兒。 愛護地球為全球公民共同責任,「減塑」更是努力目標,但隨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影響不斷加速且擴大影響範圍,逐步演變成森林縮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降低、沙漠化,甚至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變遷。 攝影家齊柏林曾提到,有人問:「攝許多地方後,到底認為甚麼地方最漂亮?」拍渠回答稱:「只要沒有人的地方,就是最漂亮的地方。」人一多就有破壞與污染,這在最美風景是「人」的台灣是何等諷刺。 台灣為一個被水泥禁錮的島嶼,消波塊、公路、水泥、港口佔據海岸,小小地方擠滿兩百多個漁港,美麗海岸線已逐漸消失中,政府未具備完善漁業政策,對漁場沒有永續經營概念,放任濫捕,魚源枯竭,雖然漁港越蓋越大,但魚卻越捕越小,絕大多數人認為海洋文化即是海鮮文化,現下需要打破傳統窠臼,研議「如何發展台灣海洋文化?」為重要課題。 曾經藉由環島了解各地人文薈萃,真誠認為台灣不啻是個可愛且令人疼惜孩子,有天份卻欠缺後天耕耘,例如:屏東龍坑海域遭受阿瑪斯號郵輪漏油污染事件,致使海域外生態環境與生物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臺灣於國際法庭上竟然打輸郵輪所屬公司,原因為平時未作海域外長期生物檢測,無法判別污染前後環境之生物差異性,此等慘痛教訓提醒大眾,愛護地球是個概念性問題,有人整天喊得震天價響,卻很少人實地執行。 努力做環保並不難,關鍵在於平時生活習慣與舉手之勞,從自身做起很重要,尤其父母身教更為重要,孩童仿效行為影響未來生態環境良寙,千萬不要想著與他人比較,切勿如同破窗效應,別人丟,自己也跟著丟,盲從只會帶來更多盲從,期許「隨手回收做環保,節能減碳救地球」觀念普及化,俾使周遭生活更亮麗、更美好。
-
金廈通水的政經分析
金門,一座孤懸海峽兩岸的島嶼,因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以及1958年的「823砲戰」而知名於國際,並與德國柏林圍牆、韓國板門店合稱世界三大冷戰區。然而隨著1990年10月柏林圍牆的倒塌,象徵東西方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南、北韓亦於2018年4月在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後簽屬「板門店宣言」,宣告終止自韓戰以來長達65年來的敵對狀態。目前世界三大冷戰區就只剩金門尚未脫離敵對狀態,依舊成為國、共交鋒的熱點。 雖然說金門只是個小島,人口也不多,但是在兩岸關係上,卻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1949年國共內戰兩岸分治後,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但金門與中華民國還隔著遼闊的臺灣海峽,因此在政治上它雖然屬於中華民國這邊,但在地緣乃至於人文歷史與經濟社會關係上,金門其實與廈門、福建更加接近,而這個地理與政治上的雙重性,讓金門不論對中國大陸或對中華民國來說都是邊陲。雖然金門歷經「古寧頭戰役」以及「823砲戰」兩場戰役,但隨著時光的推移和政治型態的轉變,在2001年1月,兩岸小三通就從金門啟動,為2008年7月後的兩岸大三通打下基礎,也才有如今每周800多個航班往返兩岸的盛況。在兩岸三通的基礎上,兩岸政府更達成了在金門通水的協議,雖然這個通水協議從協商到正式通水花了漫長的23年(1995-2018),但卻為兩岸民生交流合作寫下了歷史性的一頁。 兩岸合作推動的引水計畫,自102年6月21日兩岸兩會第九次高層會議達成積極推動金門自大陸引水共識後,歷經雙方8次技術商談與3次工作討論,達成包含供水水源、水量、水質標準、合作方式、購水契約期限等多項共識,用以解決金門發展用水不足之問題。而金門向中國大陸購水案被定位為一般商業行為,故依政府採購法由金門縣自來水廠與福建省供水公司簽訂購水契約,而考量海底管線壽命,契約簽訂期限為30年,契約中簽訂金門縣自來水廠向中國大陸購水量為前3年每日1.5萬噸、第4至6年每日2萬噸、第7至9年每日2.5萬噸、第10年以後每日3.4萬噸,預期可確保金門地區中長期發展用水所需及同時減抽地下水。 推動金門自中國大陸引水工程案中,金門縣政府在中央政府協助下,主要是以解決民生需求為主要考量,並無過多政治意涵,但因屬兩岸間事務性合作,具政治敏感性,勢必將衍生政府、社會大眾及各利益團體等不同立場之紛擾。有鑑於此,金門自中國大陸引水於兩岸協商過程中,除已爭取獲得地方民眾及各級民意代表支持外,並適時將部分協商成果對外說明讓各界瞭解,有利於適時掌握外界反應。另亦有聲浪反彈表示中國大陸爾後將利用掌握金門水資源之優勢進行斷水的恐嚇及勒索,而我中央政府也回應如是短期緊急斷水,將恢復地下水安全出水量2.38萬噸/日供應生活用水,並配合生活用水減量,以及農業用水減半方式因應;如長期斷水表示政治環境丕變,金門各項產業發展均受顯著影響,推估長駐人口及觀光人口將大量流失,總用水量將降到比100年4.9萬噸/日還低之情形,則現有供水能力4.65萬噸/日應可滿足用水需求。因此,金門縣政府積極期望促成自中國大陸引水,主要目的仍在解決民生用水之需求,政治意涵相對較低。 反觀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在這次推動通水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從中獲得太大的經濟利益,且此次通水的概念更是從中國大陸方面首先發起,早在建設龍湖水庫時已為金門預留了管道,隨時可啟動引水工程。中國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在主持通水儀式時更表示:「兩岸關係好,臺灣老百姓才會好,臺灣才有前途」,可見在金廈通水背後經濟利益並不是重點,政治意涵倒是相當濃厚。中國大陸近期在國際社會上對中華民國粗暴打壓,除了以金錢援助拉攏我邦交國外,更干涉台中主辦東亞青運等,因此在金廈通水前夕,陸委會認為「此時辦理引水典禮時機不宜」,因而強烈呼籲金門縣政府「以大局為重」暫緩辦理。其出發點認為金廈通水是近來中國大陸採取「討好臺灣人、施壓蔡政府」的兩手策略,在我國民眾對中國大陸打壓引起反感之際,通水可以扭轉負面發展,利用「統戰」收買人心。除此之外,中國大陸在去年2月發布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惠台31項措施」,聲稱「31項措施」承載著「兩岸一家親」理念,體現出「以人為本」、「同等待遇」、「排憂解難」的意涵,這也是透過給予利益希望能夠達到拉攏民心的行為手段,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目的。 金門,一個為臺灣本島承受砲火摧殘的島嶼、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貧瘠小島、一個被中華民國政府遺忘的孤島,在823砲戰發生後的60年間,從開啟「小三通」,讓相距僅十公里的金門、廈門連結成一日生活圈,更藉由金廈通水,達成兩岸共飲一江水的新時代,使得金門人的生活與中國大陸產生更緊密的連結。針對金廈通水這個議題,我國內部也有聲音表示水資源是戰略資源的一種,表示中國大陸可能會以控制水資源為手段,然後脅迫我國政府,套用在危機管理的程序上,根據金門縣政府與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所提出的「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第二期」中,便有提到先藉由自中國大陸引水,補足水資源供給的數量後,陸續將進行水庫的清淤及湖庫水的優養化改善工程,如此一來可以在不影響水資源供給的情況下,提升自己在供水方面的能力,另外也在中央經費補助下擴建4000噸的海水淡化廠,待金門地區水資源能夠自給自足時,中國大陸的供水只是一個成本相對較低的供水方式,即使中國大陸斷水,也不至於對金門地區產生太大的危機! 自823砲戰以降,不論兩岸關係有多冰冷,曾經是反共最前哨的金門始終扮演和平角色,自成一格地與對岸開展日益密切的交流。因此期盼兩岸領導政府能以「兩岸合作,民生為念」,減少泛政治化的理由,才有助於民生事務的推展,少一點政治,多一點對人民實質的獲益,如此才能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取得優勢,就像金門地區一樣,以觀光產業做為發展軸心,善用金門獨特優勢並結合對岸資源,創造金門關鍵競爭力,為金門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
金門向臺北歷史博物館索回漢文帝至宋度宗古錢幣之芻議
金門文化園區歷史博物館,乃設置於過往的金沙港灣區域內,自2010年底成立至今,對於金沙地區之發展來說,著實深具貢獻,惟避免使其成為蚊子館,未來更要展深具金門特色的鹽業發展史、文物及工藝產品與歷史文物和國際化之博物館之外,還需要有自己鎮館之寶。 記得2006年12月29日筆者協助家兄王天福(空軍少校)發起沙美老街歷史正名暨保存公聽會召開前夕,根據國家圖書館提供給筆者,有關過往之新聞報導與資料顯示,民國58(1969)年1月13日在沙美老街旁的萬安堂前興建金沙發電所工程時,曾經挖掘到兩甕古代錢幣,內有自漢文帝劉恆至宋度宗趙禥(179-1274)古錢幣,這兩甕中國古代錢幣,目前放置於臺北歷史博物館,由於金門沙美挖掘到的這一批古錢幣,尤以宋朝歷任皇帝古錢幣保存最為完整,遂有長老延續與對照古老口述歷史推斷,沙美老街乃創建於宋代,此批於民國58年1月13日在萬安堂前興建金沙發電所工程挖掘到的兩甕中國古代錢幣,著實乃金門深具吸引力及獨特的觀光與文化資產,我們應思索向臺北歷史博物館索回,以作為金門文化園區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鑒此,金門縣府及金門文化園區歷史博物館,應積 極與中央單位協調,將此批於萬安堂前興建金沙發電所工程挖掘到之中國歷代古錢幣索回,以及放置於金門文化園區,搭配國外文藝展覽,除可充實金門文化園區內涵,更可使之充滿可看度,並將金沙消防隊後方至述美國小和田墩一帶,規劃為風景遊樂設施及旅館業區,加強區域內交通及水電和環保設施建設,並釋出該區域內之公有土地及提出優惠減稅措施,將之出租給國際或國內遊樂園營業廠商,使之開發國際級遊樂園,金門的觀光將推向國際性及年齡層將往下延伸,不再只局限年長觀光旅遊團及退伍老兵,進而,增加金門觀光人數及就業人口與長住人口和經濟復甦,未來金門整體經濟及觀光,將不一樣及深具國際級水準,如此,金門更會真正成為好山好水及好好玩的地方。
-
實踐孝道 心靈層面大於物質
報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瓦城泰統慈善基金會公布「二○一九孝順觀念調查報告」調查發現,不分熟齡或輕熟齡的長輩,對孝順觀念普遍相同,最在乎自己是否得到子女的「尊重支持」,其次才是「需要被看見」、「關心陪伴」。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不少子女長大後,因為唸書或工作,一下子就離開父母身旁,所以跟過去傳統的「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不同,陪伴的機會不多,自然理解就比較少。 實踐孝道,我們總以為要滿足物質層面最為重要,其實父母花了一大把年紀,生活習慣與物質欲望已經固定,追求的反而是心靈層面。而他們都能體諒子女們外出工作的辛苦,但面對年紀日漸增長的過程,心理會覺得慌張,畢竟,身體一天天不如過往,而子女卻又都在外面工作,早已退休的自己,好像找不到什麼重心可以依靠,又不好意思跟子女分享這樣的過程,深怕他們在外地還要操心自己。 但是,在資訊日漸發達,眾人所接收的訊息也很多的情況下,越來越多長輩懂得運用自己的下半輩子時間去規劃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身為子女的我們,一定會害怕他們這樣整天出外,沒有人照顧的情況,但是我們都忘了,父母更需要的是「尊重支持」,理解他們在做什麼,想做什麼,而不是把他們綁在家裡,或是送到養老院之類的機構,倘若他們行有餘力,可以認真去規劃想做什麼,理當支持。 像我認識許多長輩,他們退休之後反而更忙碌,並沒有留在家裡養老,反而走出戶外,去學習許多課程,或是走入社區、廟宇等地方擔任志工。他們總是跟我說,自己過得很充實,雖然比退休後更忙,更沒有時間,但是每天總是行程滿滿,不必去管生活中的瑣事,而能「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所以,實踐孝道,並不是嘴上說說,更不是只是金錢或物質,懂得溝通,尊重支持長輩,或許更是孝的表現。
-
抱持開放胸襟支持國際教育
近幾年來,金門推動國際教育不遺餘力,透過交流活動,讓莘莘學子能在求學之餘,踏出台灣,看見不同的教育文化;透過對談,培養語言能力及結交朋友。我認為身為金門的一份子,更是應以開放的胸襟,支持金門國際教育的推動。 首先,我認為國際教育有助於培養多元應對的能力。筆者有幸於寒假接待一位來自韓國大邱的朋友,韓語能力淺薄的我,面對剛學習中文的他,彼此對談的語言僅剩英文,然而這位朋友在說英文時的停頓以及重音都有別於真正歐美語系的人,再加上捲舌音以及口音,使得初次見面,我竟連簡單的問候都聽的相當困難,僅能從關鍵字句猜出他的意思,但是不斷聊天後,我發現透過肢體語言以及掌握朋友的發音習慣後,我們也能對答如流了,透過英文我詢問他韓國當地對於北韓的看法、聽著他分享著到中國甘肅教韓文的經驗,在這樣的交流中,我深刻體會到,除了擁有良好的英文能力,我們更要能擁有多元應對的能力,而國際交流正是能發揮這樣的效用,即使前往非英語系的國家,也能透過嘗試,適應不同的發音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語言之外,學會接納不同的文化,感受更多教課書以外的知識。 其次,我認為國際教育並非僅能學習英文,而是能帶動整體視野的擴大。去年,我跟著學校的團隊到上海交流,與當地大學的建築系師生一同會談,我看見建築系的同學開心的分享,建築系的系館是系上的老師與學長姐一同設計的,更帶著我們參觀系館裡最特別的地方,在系館的中央保留了學校多年的老樹,透過設計,讓環境與建築共存,令我大開眼界。除此之外,在課程的設計上,他們是以參加比賽的方式,來取代教科書的學習,讓學生能了解建築產業的脈動讓我意識到必須在自己的新聞領域上,充實更多實務經驗,促使我參與了校外的競賽,在準備的過程當中,我看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拉德女士的堅毅不拔,也看見伊朗面臨三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導致警民衝突的問題,讓我了解世界脈動,更透過競爭,讓我聽見不同的想法。因此,我相信國際教育的推動,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旅行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帶來的感動與啟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面對科技一日千里的今日,我們無法再故步自封,而是應以開放的胸襟,嘗試更多不同的可能,透過支持國際教育的推動,才能讓學子在繁瑣的課業當中,能擁有一窺大千世界的機會,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擁有與時俱進的能力,扎根金門、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
建議編訂國中生文言文基本教材
新課綱即將上路,各家出版社的新版教科書也陸續出爐,業務員們將樣書帶進國中校園,供教師們翻閱,並講解變革之處,作為教師們選擇教科書版本的參考。在國文科方面,變革之一是文言文比例的減少。以七年級上學期的國文課本來說,新版編訂的九篇課文中有七課是白話文,另兩課是篇幅較短的〈絕句選〉和〈論語選〉,以前曾收錄的文言文〈兒時記趣〉或〈賣油翁〉則未選入。 照理說,學校和補習班的國文老師們應該尋思減少文言文的授課比例,並研究素養導向的白話文教學法了。即將面臨新制的學生們可以稍鬆口氣,多閱讀自己喜愛的現當代文學作品,不必再埋首苦讀那麼多文言文了。家長們也可以省點荷包,不必再四處打聽哪家國文補習班的文言文教得又多又好了。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從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高中文言文比例爭議到現在,除了專家學者和新聞從業人員,對此議題尚有興趣外,應該是最有切身關係的學生、最關心孩子課業的家長和第一線的老師,對此議題卻最是無感。因為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有十幾篇也好、零篇也罷,對於實際的教和學,幾乎毫無影響。國中國文早就不是只讀課本即可,所有老師都必須額外補充大量的文言文教材,以增進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現狀如此,新課綱施行後也是一樣。其原因便是:到目前為止,並未聽說新課綱實施後,國中教育會考的國文命題趨勢將有任何改變! 以這兩年國中教育會考的試題為例,國文科的48題選擇題中,去年有14題出自文言文,比例超過四分之一;今年未減反增,共有17題出自文言文,比例超過三分之一,且出題來源絕非國中生耳熟能詳的〈承天寺夜遊〉、〈愛蓮說〉之類,而是出題老師刻意避開國文教科書和坊間參考書,從浩如煙海的中文典籍中挑出的文章或詩詞。國中生要應付這些題目,勢必要額外閱讀大量的文言文、習寫大量的閱讀測驗題目,以加強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或者是答題技巧。但除了少數天資聰穎、語感極佳且對國文興趣濃厚的學生外,一般學生對文言文實是一知半解,更有學生對文言文題目呈「半放棄」狀態,胡猜作答。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方為「真知」,如今此種似懂非懂、迷迷糊糊的學習和應考方式,實在不是為師所樂見的啊! 愚見認為若要減輕學子學習文言文的壓力,與其降低教科書的文言文比例,不如限制國文會考文言文的範圍。教育部編有國中生英語單字2000字,視為國中生應具備的英語基本能力,在文言文方面也可比照辦理,編訂國中生文言文基本教材,百篇不嫌多、十篇不嫌少,扎扎實實地把經典的幾篇學好,而非毫無範圍,有如歧路亡羊,茫無頭緒,讀的看似很多,卻如墮五里霧中。此教材編定後,可規定會考的文言文出題範圍以此為主,讓用功的學生有努力的方向,不必輕言放棄,考試的壓力減輕後,也較可能讀出文言文的滋味,由此產生興趣的同學,當然不必自限於基本教材,而可從圖書館或網路尋找更多文言文篇章來自學。盼相關單位考慮此事,以上所言若有思慮不周之處,尚祈社會賢達指正。
-
「豬」事大吉
令人聞風喪膽的非洲豬瘟席捲全世界!1921年非洲豬瘟首次在非洲國家肯亞出現,這種疾病原本僅限於非洲,然而隨著世界人口往來、貿易越趨頻繁,非洲豬瘟也跟著在全球擴散。截至目前,非洲地區有32個國家、歐洲有17個國家都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報有確診案例,而臺灣身處的亞洲,則計有中國大陸、蒙古、越南、柬埔寨及北韓等5個國家成為非洲豬瘟的疫區,所幸臺灣將防疫拉高到國安層級,透由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期望能將非洲豬瘟進行有效的隔絕。 而非洲豬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之豬隻疫病,該病毒以接觸傳染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為避免臺灣淪為疫區,嚴重波及相關產業,我國於107年12月成立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並公告旅客如3年內有自發生非洲豬瘟國家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遭查獲,第一次罰鍰20萬元,第2次以上違規直接開罰100萬元,藉由提高罰則來避免旅客抱持僥倖心態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另外也藉由外交部、內政部移民署、海關及航警人員的通力合作,落實強化邊境管制措施,期望能有效杜絕非洲豬瘟疫情。 而金門鄰近中國大陸福建省九龍江出海口,近來也陸續在岸際發現漂流上岸的死亡豬隻,經採樣送驗有多起檢出非洲豬瘟病毒,然而也都憑藉著防疫人員在第一時間有效的處理,並持續加強境內養豬場訪視及生物安全輔導,有效防範疫情發生及擴散。不論是金門亦或是臺灣本島,面對非洲豬瘟,大家都應如履薄冰般地去應處,因此除了防疫人員戰戰兢兢的執行防疫工作外,國人也應該戒慎恐懼地去遵守相關規範,唯有上下一心,才能有效杜絕非洲豬瘟在我國境內擴散,確保「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