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為馬總統「喝采」
這不是馬屁文,是以「漫罵」小馬哥為開端! 520總統就職大典日,小馬哥在風雨飄搖中發表的就職演說平淡無奇,毫無令人驚艷之處,天降雨點對稱著所剩二十餘趴的民調,也似乎反映著舉國上下人民的心情,民眾更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遊行隊伍的罵聲,這股「漫罵」來自近期累積對「文林苑都更」、「美牛開放進口」、「油電雙漲」以及在政、黨、學、民間吵得沸沸揚揚「復徵證所稅」案的不滿。 總統堪稱全臺灣最難為的工作,難在於臺灣族群的「分裂」、難在於臺灣人民的「聰明」、難在於臺灣所居世界經濟的「地位」。從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政府遷臺期間爆發的美麗島事件,歷史造成許久不散的本省、外省人情節;七○至九○年代的經濟奇蹟,財富加速向財團集中,造就二十世紀貧人與富人差距的鴻溝;藍綠橘政黨相鬥的結果,不時挑起民眾敏感神經,加劇各「顏色人種」的針鋒相對;部分民選代表背後所代表利益團體的事實,亦使民眾對臺灣的民主體制失望。然而聲稱代表「臺灣人」上街遊行群眾真正的「聰明」,研判是「自以為聰明」,也許經歷過李、扁主政時期的洗禮,人民日後發現,某些時期自己是活在「謊言」之中,因而缺乏對主政者的信賴,持平而論,由於立身位置「高度」不足,以及缺少必要的「資訊」,使我們難以綜觀全局,而後評判事物本質的是非,據以研擬適當對策,在未認清事物本質前,即枉下斷論漫罵,其理性程度已值得商榷,遑論「真聰明」。臺灣不過是個二千餘萬人口的蕞薾小島,挾其特殊地理位置,國共戰爭後得力於美援支持,輔以臺灣人認真打拚、精工變巧、勤勞節儉的個性,屢在世界經濟巨輪中占有關鍵地位,成就臺灣屬世界出口順差高、外匯存底高、人民所得高、貧富差距低(九○年代以前)、失業率也算低的已開發國家,也正是這個「地位」束縛了臺灣現在的發展,為了促使產業持續升級、維持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並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臺灣必須時時受制於出超國的政策、優惠稅制或特殊協議所左右,施政難度因而提高,在這樣難為的背景下,我們來談談遊行群眾「千夫所指」的漫罵事件吧! 關於「文林苑都更」案,我們支持王家人守家衛園的精神,因為憲法同時也所賦予每個你我居住遷徙以及財產自由,但我們也不得不深思,政府並非完全「剝奪」王家後代的自由,而是在兼顧另外八十幾趴同意重建人自由及考量整體城市美觀的前提下,強制「妥協」王家人的自由,但在媒體大肆渲染:建商因而賺了多少錢、政府又犧牲民眾權益圖利財團、多少懵懂學生跟著紮營抗議的負面報導後,相信大家都已經被模糊焦點了。 關於「美牛開放進口」案,我們嚴正反對進口瘦肉精,因為這些化學毒質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甚鉅,但平心而論,美國占臺灣出口總值在2011年約12%,臺灣的國際地位、經濟貿易及外交成敗,很大一部分必須倚靠這位「世界老大」的肩膀,尤其於2007年起在WTO基礎下所開啟與美國的貿易投資協定(又稱TIFA談判),已延宕五年未有進展,面對如南韓等亞洲新興後起之秀威脅,臺灣已未能如九○年代前在亞洲一枝獨秀,未來經濟前景堪慮,把問題極端化思考有助辨清本質:「如果今天老闆拿一塊烤好的美國牛,要求全體員工分食吃下,否則明天就不用來上班…」,在「小幅損害健康」與「保住飯碗」間,相信大多數員工可能選擇後者,片面破壞與美國的和協,短期看來得到了尊嚴,長期則可能失去更多的國際地位與貿易機會,最終增加的將可能是國內「不用來上班」的失業人數,但即使開放進口美牛,真實的情況也將好得多,首先,由臺灣的肉品業者高掛「本店禁用美國牛」顯眼招牌以吸引顧客上門,可窺臺灣人民對健康的意識,強烈主導著業者選擇食材的種類,其次美國並不能像「老闆」那樣硬幹,「吃不吃」這把關鍵鑰匙掌握在民眾的手裡,我們深信:美國可以強迫政府開放進口,但絕沒辦法強押臺灣人民吃下口! 關於「油電雙漲」議題,從自己口袋多掏錢加油、付電費真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更令人氣憤的是物價又可能藉機漲價大發災難財,但讓我們理性做兩個簡單的分析,其一,臺灣是個天然能源極度缺乏,而須自國外進口原油以提煉汽、柴油供民眾使用的地區,但這個地區的油價竟然比某些產油國的油價還便宜!而電價在亞洲國家也與最便宜相去不遠,這真實上演在臺灣的神奇戲碼並非魔術,而是前朝扁政府為討好選民「凍漲」油價、以及前前朝李政府在1998年通過「民營電廠設置條例」訂下25年由臺電公司「高價保證收購」民間電廠發電契約,以致國營事業大幅虧損而須靠政府「補貼」以維持營運的事實,但扭曲現狀的補貼可能永久嗎?變相補貼財團的油價真的不用民眾買單嗎?這正是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民眾除了「自己口袋」,其實還有另一個「隱形口袋」,多數民眾每年工作受薪都會「存」一部分資產到這個隱形口袋-「政府稅收」,雖然主控權不在我們,但在整個社會環境需要用錢的時候,這個口袋就發揮作用了,由於口袋不在自己身上,所以感受不到他的確實存在,目前變相補貼,代表全體民眾放在隱形口袋的錢被濫用,未來口袋的錢少了,將排擠到其他如教育、國防、健保及社會福利的支出,不省點用,屆時想要享受更好的諸如老人年金等退休福利,那就再從我們或我們兒子、孫子自己的口袋拿錢出來加稅吧! 關於「復徵證所稅」案尤其令人弔詭,今年三月十五號由財政部號召學界、民間代表成立的財政健全小組,經初步決議復徵版本送經行政院稍加修改,已於五月十一日經立法院程序委員會通過付委審查,依目前版本之個人(散戶)部分,每年「只針對」從股市中賺到「四百萬元」價差以上之民眾課稅,放眼世界,中國人雖然好賭,但並非全臺灣人都參與政府做莊的公開「賭市」,而有能力從其中每年賺取四百萬元「天文數字」的股民,據財政部統計不到九百萬實動戶的1%,明明大多數人都非被課稅對象,卻吵得最兇,如果說每年辛苦工作賺個八十萬要繳稅,而透過股市每年賺到四百萬卻無須納稅,如此邏輯似有不公,市場散戶的恐懼在於擔心將被課稅的中實戶、大戶落跑,以致市場崩盤,個人在股海沈淪累積也小有經驗,資本市場受政策面影響的起伏時有,指數最終仍將回歸至該地區「投資環境良窳」及「企業獲利是否持續成長」的平衡點,證所稅的衝擊將是一次性的心理反應,長久來看市場終將回歸基本面,如果臺灣的企業能持續在世界各地區賺錢,即使要繳點稅也嚇不跑「嗜錢如命」的外資、法人及自營商,故針對資本利得中證券交易所得課稅方案,是小馬哥落實公平正義的第一步,主要目的並非增加稅收,而在縮小貧富差距,於建立社會安詳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民眾經過比較的痛苦感受也將逐步降低,復徵證所稅只是個開端,之後的資本利得稅還有不動產的實價課稅方案即將出籠,請拭目以待。 綜上,統合國家財政、各方利益及人民期望的完美政策,基本上並不存在,改革初期的陣痛在所難免,在小馬哥改革施政期前,如果能少一點官僚「依法行政」的悍氣,多一些對各相關部門與民眾有效的「溝通」,更多理性的民眾應該是能諒解接受,進而減少不滿的聲音,言猶在耳,小馬哥當選之後曾說:「長久以來臺灣有許多事需要做而沒做,在沒有連任壓力以及未來兩年內沒有重要選舉的時刻,現在正是改革時機」、「對的事就要堅持」,公務界一直存在劣幣逐良幣現象,「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做這些被罵到臭頭的改革,小馬哥還是可以爽爽的當四年太平總統,如同前扁總統所說:「我就是選上了,啊不然你是要怎樣」,在政壇烏煙瘴氣、施政花拳繡腿、民代短視近利,只想著自己口袋的政治環境中,天佑臺灣能有這麼一位清廉、肯擔當、有遠見、願以自己政治生命為賭注換取未來人民可能幸福的領導人,當大家在漫罵目前轉型陣痛的同時,也為他的道德勇氣來點掌聲吧!(作者為刑事警察大隊警務員)
-
拯救學子視力須從根救起
根據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統計數字顯示,小學一年級生罹患近視比例占百分之十,小學六年級生「視茫茫」者比例更超過一半,這個統計數據令有識之士震驚。我國已成近視王國,舉目皆見四眼田雞。甚至有商店招牌寫著「近世進士盡是近視」,雖屬行銷噱頭,描述這一奇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學齡青少年罹患近視比例更高達九成,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 記得30多年前,筆者的兩個兒子到小學快畢業才發現得了近視,但今日學童從七歲起就已有一成是四眼田雞,這個趨勢令人怵目驚心。學子罹患近視人數比例隨求學時間飆升。情況已經嚴重到連我國空軍都不容易招到足夠的視力合格青年擔任戰鬥機飛行員,以致出現空有戰機但卻缺人飛的現象,近視不僅已成為另類國病,甚至已有危及國防之虞。 罹患近視係由於長期近距離從事損傷視力的活動,使眼睛缺乏休息所致,尤其是打電動玩具、使用電腦、電視等家電製品,甚至長時間上網,凡此皆會助長學童視力惡化傾向。 有些學生家長缺乏視力保健基本概念,誤將假性近視當成真近視,當子女眼睛不舒服或看不清時,不去向專業眼科醫師求診做視力檢查,卻找眼鏡行驗光師配眼鏡,反而弄假成真,導致近視度數增加更成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將增加日後眼睛出現病變甚至造成失明危險的機率。 戴眼鏡使生活周遭一片矇矓,必須隔層玻璃看世界,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吃熱食時一片霧茫茫只是家常便飯,雖然現在可配戴隱形眼鏡或透過雷射手術矯治,但所費不貲不說,隱形眼鏡若不經常消毒會出現角膜炎損害視力,雷射手術也可能有失明的風險。 眼睛是靈魂之窗,所以學童宜從小注意視力保健預防近視,避免長時間從事損耗視力活動,每隔一段時間就應給予眼睛適度休息;學校要落實追蹤矯治學童視力定期檢查,切莫流於形式;家長也應多為孩子的視力著想,找合格的眼科醫師檢查,保護下一代視力健康。
-
學者作假帳令杏壇蒙羞─大學教授要有更高的倫理自覺
近來大學教授涉嫌挪用與研究計畫內容用途無關的發票作假帳,報銷研究計畫經費公器私用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涉及大學教授多達四五百人,涉案者更不乏知名公立大學如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等歷史悠久名校的教授。這三所國立大學可說是我國政界與官界、學術界的主要精英養成所,這些納稅人高薪供養的學術精英竟然如此罔顧公私分際,假公濟私中飽私囊,令繳稅供養的大多數納稅人包括筆者咬牙切齒。 某些貪婪的大學教授為了領額外的政府補助,用助理們所張羅來的發票巧立名目核銷,這些補助原本是獎勵性質,讓教授在教學之外從事研究,既屬獎勵性質,政府相關部會審核時就應嚴格把關,避免淪為沆瀣一氣蠶食鯨吞公帑的高等教育共犯結構。 某些教授在申請研究補助款時,常會便宜行事以少報多,為求截留政府部會補助款移作他用,只好請助理們想辦法來找更多發票將金額填補缺額。這就是我們看到教授為何要去找發票銷帳的主因了。 投身教育和學術研究是良心事業,不是沽名釣譽和發財捷徑。申請政府機關研究補助,原是非常榮耀的事,卻在這個制度下,養成了不擇手段造假作帳的歪風,教育部長蔣偉寧與行政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用假發票報帳,不管用途是否正當,都不應該。如何使補助制度更具彈性,切莫動輒入人於罪,對提升國內學術研究風氣,會有更正面的意義與價值。反觀前述這三所國立名校校長為教授們找下台階辯解的說法令人大搖其頭。 筆者要提醒這些學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基本的道德與研究倫理比一般人更要以高標準自我要求,老師是學生的言行榜樣。老師都帶頭作假積非成是,日後助理或學生也成為教授時,這種不良風氣日積月累,甚至用這一套來教育他們的助理與學生,豈非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接受納稅人高薪供養的大學教授不能只管研究,對於基本的大是大非要比一般人具備更高的專業倫理與言行道德標準認知,不可只知道為自己與學校搶研究計畫,罔顧教育學生研究倫理,對社會公眾更是負面示範。專業知識必須以良善為出發點,否則這些國立名校縱使擠進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大學之列又有何意義可言!
-
合法壟斷生死的權利
李建興係巢湖師範大學,交換來台之陸生,在人社院幾面之緣,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範圍小可以小到聊金門用大陸砲彈作成的「菜刀」,大可以大到中國大陸對世界經濟將造成何種影響,有時難免對自己不同論證立場,而爭個臉紅脖子粗,但君子之交,崇禮尚法的美德,確立了他回陸後,人品修養最佳典範。 台灣的民主一直是國人的驕傲,無論旅行去到世界各地,都以此為榮,無不贊頌與宣揚;當然,有朋至遠方來,在經濟上我們可能略遜中國大陸一籌,但我們民主制度確是值得令人稱羨的,在一次宿舍聚會上,您喜歡台灣嗎?下次還會想再來嗎?建興答:「非常喜歡,下次一定要帶爸媽來看阿里山日出與日月潭美景。」在台灣比較自由還是中國大陸?建興答:「當然是台灣。」所以,《憲法》對我人民保障天賦的生命權與自由權,不得任意剝奪,難道你們沒有嗎?建興:「有,我們當然也有。」OK,那你敢去中南海對胡伯伯上諫言?建興:「不敢。」建興又回:「那你敢嗎?」電視媒體上,凱達格蘭大道只要經申請,常有人示威遊行,帶狗、帶貓、帶牛、騎馬的都有,當然「敢」。在八零年代,中國實施「人口節育政策」,就是一種違反人權作法,在台灣,絕對不會違反天賦,逆民而行,國家重大政策一定要以民為優先,建興:「真羨慕你們的自由,但我在《公民議報》第498期,2012年4月20日,看到一則您發表的文章《不要把核廢料放在我家後院》,把核廢料放在烏坵,而由非烏坵鄉民的金門縣民,透過民主方式,直接來決定他人生死,此種多數暴政下的民主,又與人口節育政策忤逆人權有何不同?」 建興專業是教育學,但他對台灣政治研究的興趣與知識,連筆者都自嘆不如。上述的政策對談,喚醒了我們,當「制度」與「人權」相悖之時,該如何取捨? 一、制度下的犧牲者 《公投法》第二十六條指出:「公民投票案應分別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提出。直轄市、縣(市)政府對於公民投票提案,是否屬地方自治事項有疑義時,應報請行政院認定。」在地方性公投須以縣(市)為單位下,由人口數十萬七千餘人的金門縣,來決定五百七十二人的烏坵鄉,多數暴力的手段,借由直接民主之實,就等同在剝奪五百七十二條生命,此種制度性缺失,難道要由烏坵鄉民來承擔? 二、人權被視為普世價值 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民主,而民主最重視的就是人權,如果連基本生命權都無法享受到保障,試問與獨裁體制國家有何不同?倘若少數生命或利益的犧牲,可以完成台灣本島幸福之大我,則人權將不可被視為普世價值,因為同樣拿中華民國護照,卻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及迫害;且將來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因為烏坵鄉民命該絕,還好上天庇佑我出生在台灣本島,使之免於遭受家破人亡,把核廢料放在家後院,此一政策的危害。 三、中央陷金門縣民於不義 國民黨在去年2012的總統及立委二合一選舉中,在104人有效票中,攘括八成多烏坵鄉民的選票,尤其是總統大選更高達九成之多,在島民忠心的期盼下,卻選出了一位棄鄉民於不顧的總統,把權利交給一個不在同一座島嶼生活的金門縣民來作決定,請問有哪一位負責任的國家元首會有如此作為?萬一,如果公投成功,將來產生的環境、安全與國防問題,等同將所有罪過,全部歸咎在金門縣民身上,陷金門本島居民於不義。 四、制度背後的那位無影者該是時候出來面對問題 《公投法》如果違反人權,適不適用?該不該修法?以保障政策犧牲者之生命權,此些問題,人權團體、行政部門、立法機關與利益團體,應責無旁貸。針對未來區域性公投是否設限,且在時間上該否有侷限性,方不致因多次舉辦,而造成政治動盪與割裂,趁現在正好可以檢討與修正,才可確保民主制度更加完善、體制更加健全。 常言道:「錯誤的政策比貪汙還恐怖」,只有國家才能擁有合法壟斷生死的權利,一項錯誤政策等同斷了人民生死,且政府是行政權的執行者,一項政策的運行,從問題的確定、政策規劃、合法化、到執行與評估,歷經各項階段,唯有找出正確問題,方能避免唐恩(W.Dunn)所言之「第三類型錯誤。」希望台灣民主制度可以永保人民安康。
-
請還醫護人員公道
因為那年冬天,父親因急性血尿,深夜九點多送往醫院掛急診,在值班醫生急診過後,緊接著就是急診護士兩、三位進行量血壓、抽血、打點滴,及驗尿等忙碌的工作,之後還協助打電話轉院,看到她們熱心誠懇專業的努力工作著,我不禁由衷的湧起一些感動和謝意,幸好有這些熱心專業的醫生和救命天使,才使我們的生命獲得保障。 然而夜晚和假日在急診室的病患不少是有生命危險的,但有些偏遠醫院卻只有一位醫生和幾位護士,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還有一次,家母也是掛急診,卻在等候半小時後才有一位醫生和護士進行診察醫療,當時雖然心急如焚,卻也無能為力,只有看著母親冒冷汗、忍著痛,因為他們手中還有其他的患者在處理著,我們家屬實不忍苛責醫護人員,只覺得偏鄉百姓的生命比較不值錢。 還有一次更離譜,老人家掛急診,護理長替她掛上氧氣罩,卻沒開氧氣筒,所幸氧氣罩上有幾個小洞可以透氣,以及我們陪病的家人及早發現提醒護理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忙碌和忙中有錯的急診室,造成病人的病情加重,這不是醫院的疏失嗎? 幾次陪父母和家人住院的經驗,發現「血汗醫院」確實普遍存在。每天晚上和假日,一層樓數十人的病人,卻只有一位醫生和幾位輪值護士,更可憐的是從下午四點到深夜十二點的小夜班,和從凌晨十二點到早上八點的大夜班,這兩班制的醫護人員,除了不能休息睡覺、要有耐操耐磨的超人體能之外,還隨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便能進行各種精確的診療行為。 和幾位有些熟的護士聊起,得知辛苦的她們,工作負擔很重,生活品質很差,沒有時間進修,不敢結婚,也不能生病,……所以流動率很高。而在寒冷或酷熱的深夜,許多人已經休息就寢,她們仍然得打起精神,兢兢業業專注的量體溫、抽血送藥、打點滴、抽痰,協助灌腸、灌食……等等,真是天可憐見,讓人不忍。 醫院的醫療環境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醫護人員身心的健康和專業的水準,更影響到全民的健康,因此沒有健全的醫院,就沒有健康的國民。誠懇的呼籲政府要重視改善醫護人員的醫療品質和工作環境,除了提升薪資之外,要增加人員編制,期盼醫院的未來有藍天。
-
不要踩在別人腳後﹐輸一次不要輸一輩子
高中老師:「你來自哪?怎這麼會跑」,回答:「我來自海盜的故鄉,離島『金門』」;大學校運會,A同學:「怎麼看你跑步都不累?你有用心臟及鼻子在呼吸嗎?」回答:「還好,調節一下,先吸兩口氣再吐一口氣。」;研究所校友杯路跑賽,B學弟:「學長,您是田徑隊的嗎?跑姿好標準。」回答:「不是,慢跑只是我生活上的一部分,平常傍晚就喜歡出來跑,習慣了。」 長大後,發現學音樂的,如果不是學成歸國的,大部分都是在街頭獻藝的;而學體育的,則一如早期在電視上常上演的橋段,師父把長方狀石頭放在身體上,另一位助手拿著一根槌子,用力地往他身上那塊石頭敲下,如果敲不斷,還會再補上,就算今日的鐵牛運功散,恐怕也難治其內傷。腦海裡打轉好久,仔細思考,沒有富爸爸當提款機,前者只能選擇街頭獻藝;後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了善盡兒女孝道,我還是乖乖選擇在校念書好,但值得自詡的是,與乒乓球、長跑的關係就如同政治學與行政學般地剪不斷、理還亂。江郎辭窮了,沒關係,流流汗,便可再回書桌筆戰。它們成了我精神彈性疲乏下補充元氣的不二選擇,終其一生的興趣。 小學老師諄諄教誨:「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只可惜,吾等自小沒有慧根,只能用體力來報效國家,因此在圖書室裡牆上貼上對聯寫道:「強身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強身。」熱門作文題目「我的志願」的最佳素材就是成為一名長跑選手。提到小時候那場校運會,二十年前,金門的賢庵國民小學,那時筆者第一名的獎狀,就有跳高、跳遠、四百公尺與八百公尺;雙料冠軍,經常聽得到,四項冠軍卻很少。參加一項,可拿到一張獎狀及一面金牌,早知多參加幾項。英勇事蹟的證據至今都還保留著。 除學校內運動會外,為了要強身建國,縣政府教育局每年都會舉辦越野賽跑,且春夏秋冬共四次。時間同樣回到一九八零年代,腳上如果能穿上一雙亞瑟士慢跑鞋,不知道會是多少跑者的夢想,國小六年級的那一年春季越野賽,母親送了兒童節禮物,馬上有了這麼一雙寶物,當然要物盡其用,一定要放在最重要比賽穿,才能發揮它的功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似乎有其道理,但這其實只是惡夢的開始。某一年,在金寧國民中小學舉辦的越野賽,依然是熟悉的那清晨空氣間瀰漫著的一股香氣,早上八點準時槍響,起跑後,感覺金鐘護體,如虎添翼、無人能敵,接近路程一半時,發現怎麼越跑腳越難受,且腳踝相當不舒服,像加鉛似的重,成績當然也就不怎麼理想。後來才知道,新鞋跟國家政策一樣,尤其是「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y),對人民權益福祉有非常大影響時,一定要給予一段時間適應,方能成其事,如〈菸害防制法〉規定:在圖書館、教室、民用航空器、客運汽車、托兒所、醫療機構與密閉式公共運輸工具內,吸菸經勸阻而拒絕合作者,可處新台幣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鍰;又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小型車行駛道路時後座要繫安全帶的規定,採分段施行方式,成人部分從今年二月一日開始,另外兒童則從八月一日起實施,小型車後座附載逾四歲至十二歲以下兒童,應設置兒童專用座椅等。 這些法規皆要有一過渡期間,主要係避免突襲性立法,使人民誤觸法網,此方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如果沒有設立過渡期間,讓人民有充裕時間適應,而致原來合法的權益一夕成為非法而受損,此種法規即有違憲的可能性,自然有礙政策受到支持與實施、發展,乃至於政策失靈。等同剛穿的新鞋一樣,若沒有讓它與腳磨合,兩者相互適應,畢竟「穿」與「跑」為兩回事,第一次即使用就會有起水泡的可能性,而影響到最後成績;新法與新鞋,沒有人民與腳的配合,必然造成傷害,因此那場比賽,我僅拿了第七名。 國民中學一入學,馬上就向長跑隊報到。當時在金門可是出了名的楊老師,從學長口中得知,能在指導期間不被他腳踹過的寥寥可數,想必對此等老師定要必恭必敬、言聽計從。 黑色迅光九十摩托車,對於楊老師門下弟子定不陌生,早上八點整,大部分同學在廣場舉行升旗典禮,邊唱國歌邊打哈欠之際,長跑隊正揮汗如雨,在南門海沿著下墅往后豐港方向跑,老師碩大的身軀及黝黑的膚色騎著黑迅光,像趕鴨子似的:「ㄟㄟ,怎還不快點跑?」此刻,國三學長就會拋學弟妹一眼,大家自動自發馬上往目標地延平郡王祠跑。平常,老師都會騎車隨後,並一一地矯正同學歪七扭八各種奇形怪狀姿勢。有時,早上老師臨時要開會,就授權學長帶學弟妹跑,但跑著跑著就跑到模範街去吃肉羹麵,那時一碗才二十五塊,加個滷蛋與小腸五十塊有找,吃著吃著打牙祭之時,就會聊起老師的八卦。 A學長:「公文旅行傳送文件之時,在某老師書桌上看到一本黃色書刊,且是大咪咪的那種。」此時,也沒顧到身旁的學妹,話匣子立刻打開,越聊越有勁,滿足輕狂少年對愛情的渴望和對性的好奇,就在有限時間裡,飽足食慾後,立刻起身回校,賡續一天的學習。這時,我才瞭解另一種政策類型,自我管制性政策(self-regulatory policy),即機關僅作原則性規範,由標的人口自行決定行動方式,舉如:教授治校、食品GMP(良好作業規範)、肉類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等等。老師如同是政府,經由賦權(empowerment)方式,全權交由學長,而這群學長如同自我管制單位,標的團體(target group)就是我們這群烏合之眾。如果當時被楊老師抓到我們跑步跑到肉羹麵店去,後果真不堪設想,現在回頭想想,學長會被踹屁股也不是不無道理。 比賽之際,集訓之時,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大家都要屏住呼吸,夙夜匪懈、集中注意力。夏天的陽光下,汗水絕對不比兩棲蛙人流的少,為了成績、為了榮譽,老師不惜犧牲假期,辛苦站在運動場上,吹著哨子,操演各種不同訓練方式,如:練習爆發力、直線跑道衝刺、彎道小跑,一趟四百公尺連續跑操場八圈;計時訓練,即在有限時間下跑八百公尺,連續跑六趟共四千八百公尺。此時,倘若跑太慢而未在規定期限時間內達目標,老師就會用哨子吹出急促的短聲,提醒跑道上同學:「跑太慢,要加快速度。」另則吹出長聲,表示:「跑太快,要放慢速度。」最常做的訓練是馬克操,它依照跑步動作,分解成無數個單項動作,從每一動作裡,糾正出不正確的地方,再加以修正,從而讓跑姿更趨於完美,像跑步時的擺臂、抬腿、蹬腿、跳躍、抓地等等小細節,都可成為馬克操單項動作,目的是在訓練協調和節奏控制,增加每一步幅的效率。馬克操被稱為「田徑之母」,是田徑中的基礎動作,所以沒練好馬克操,怎能有好成績。各科目訓練完後,大家已經精疲力盡,累躺在跑道上,看到大家學習這麼賣力,老師也非不近人情,馬上搬來顆大西瓜,吩咐學長切給大家解渴,此時,第三種政策類型出現,稱作「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y),指機關將利益、義務分配給不同標的人口享受或承擔政策之意,舉凡福利政策、教育政策或是給予農民補貼等皆屬之。大西瓜就如同政府照顧人民給予的一種授益處分,使標的人口即我們這群渴人兒可以得霑雨露。 但這涉及到一問題:「公平」。賊頭學長每次先切又先拿,拿的又是最大塊,經常引起公憤,所以每次都要勞駕老師出面調解,有次老師發火,要學長切完,最後一個拿西瓜。另則在旁邊鼓動下,有人提議,乾脆只讓他負責切,不能拿。當下眾人等都比較傾向後者,「負責切,不要拿」,認為這才稱得上公平。但涉及個人權益,畢竟學長也是組織成員,最終,選擇讓他最後拿。其實,分西瓜就像政府在分配社會資源一樣,如何公平分配與其標準息息相關,美國哈佛大學(Havard University)已故學者洛爾斯(John Rawls)曾說:「理性個人在擺脫自身種種偏見後,大家一致認同的社會契約,就是公平。」也就是說要公平,就先拋棄偏見,所以才有後面差別原則與平等自由的出現。當初,學長的自利因素,經由制定遊戲規則的老師調整和排除後,乃使得整個分配的程序和結果更符合群體的期待,即非常符合洛斯分配正義的原則,這是我要講的第三則小故事。 經過含辛茹苦的訓練,脫離魔鬼週,也順利地在選拔賽上脫穎而出,代表金門參加全國路跑比賽,那種喜悅至今記憶猶存,當天搭晚上飛機到高雄小港機場,陰雨綿綿的天氣,立刻坐遊覽車飛奔花蓮,老師囑咐大家,一定要在車上好好休息,因為隔天早上就要比賽。到達花蓮已經凌晨兩點,太晚沒有旅館,夜宿老師朋友家。就在屋外下大雨、屋內擠滿人的情形裡度過一夜,老師擔心天氣冷,還拿了棉被分給大家,勸說:「小心身體,不要著涼。」 比賽當天,成千上萬人擠在公路起跑點上,天氣濕冷,老師要大家每人喝口蜂蜜潤潤喉、暖暖身。比賽很快結束,成績也沒令老師失望,拿了一面金牌、一面銀牌、一面銅牌,而我就是銅牌得主,當天見到只有在電視上才會看到的,素有亞洲羚羊之稱的紀政,從她手中領取了獎牌,國內《聯合報》與《金門日報》都有相關報導,當時我才國一。 回到金門,很快地被推薦為全縣績優運動員,領了一筆獎金後,才發現書本講到的「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y),即政府機關將某一標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移轉給另一標的人口享受或承擔,舉如所得稅或租稅等,而我們即是政策下的受益者,因為我們所分得的獎金係由納稅人繳給政府,再經由有關機關核定後,把利益轉給得獎人。這是我要講的最後一則故事。 回到平靜的校園生活,對自己期望越大,失落感就越重,因為我怕輸,路走偏了,逃家、打架、抽菸樣樣來,辜負父母養育之恩及老師的期望,甚至連比賽都怕到不敢去學校。這段往事,如煙如幻影般地浮現,似在提醒與告誡我「歹路不要走」。現在每兩天我都要去操場跑三千公尺,不管在金門或台灣甚至大陸。去年春天,分別在不同時間的晚上,在金門縣立運動場上遇到蘇學長與馬學長。一樣在慢跑,他們心裡是不是跟我一樣在回想二十年前我們在跑道上的經歷,老師熟悉的哨子聲、叫罵聲呢? 老師的至理名言:「但是、或者、也許是、可是、恐怕、不見得,一場比賽不要總是跑在別人腳後頭,你可能會輸,輸一次不要輸一輩子。」這句話伴隨我二十年,每當困頓之時,總是拿這段話砥礪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因此而喪氣,要像一隻翅膀受傷的鳥兒一樣,等到翅膀再長硬出來,一定要飛得比原來更高。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遭遇逆境,想要逆轉勝,必經之苦,在所難免,畢竟苦一時,總不會苦一輩子,吃得了苦,只是一下子;吃不了苦,則是一輩子。 五年前得知老師癌症去世後,當下紅了眼眶,久久不能忘懷。現在,每週我固定都會在操場上慢跑,對老師的思念,一天也不減。因此,我想把這篇文章獻給金門縣立金城國中我最敬愛的「楊媽輝老師」。
-
推甄制度公正性需共同維持
日前南部某私立中學有報名參加大學推甄的學生涉嫌竄改在校求學成績,引發各界議論,更被揭發疑似由該校註冊組長背後唆使,慫恿學生利用電腦程式竄改成績單內容,再加蓋該校教務處戳章企圖矇混過關。若指控屬實,不知這件被識破的推甄造假事例是否屬於個案,抑或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涉嫌造假未被踢爆者早已進入各大學校園裡? 更暴露學子和為人師表的法治素養付之闕如,中學教育體系的法治教育失敗。 從歐美國家引進的大學入學推甄制度,其原始出發點在於讓具有不同特質的學子,可經由多元管道進入大學就讀,近年來逐漸成為高中職學生升學主要管道;無論繁星推薦或個人申請,都採計高中在校成績作為評比標準。 連日來社會輿論對涉嫌竄改成績的學子有相當多的批評;若連身在教育第一線的中學教師,都會不擇手段慫恿學子甚至自己參與造假,愛過之適足以害之,恐使推甄制度良法美意整個變質,推甄制度的未來令人憂心。 大學推甄制度的公平與公正性,有賴參與的學子、教師、學校共同維持;為人師表若只為了學校辦學成績好看,誤導學子以為可訴諸不正當手段破壞競賽規則更要不得。希望參加大學推甄的學子與學生教師、學校均能自重、自愛,維護公平公正的甄選制度競爭,否則競賽規則的公信力將不復存在。
-
請朝野政黨相忍為國
五月二十號是新任總統就職日,本應是薄海歡騰普天同慶,「五二零」更會讓人聯想到一句頗富感性氣息的諧音「我愛你」,如今卻眼見民間社會傳來杯葛馬總統連任就職的示威抗議聲浪,被拿來當作揶揄、臭罵、叫囂、遊行反政府的指標,令人哭笑不得,既悲哀又反諷。 憑良心說,馬總統前面四年任期內的政績,除了降低台海兩岸關係對立緊張氣氛尚佳外,其他方面只能以平庸來形容,對除惡務盡,廓清扁、李二人統治20年間陷台灣整體發展於封閉鎖國、停滯不前的一堆秕政瞻前顧後,怠於興利除弊,令不少當初投票支持馬總統的選民大失所望,雖中規中矩卻乏善可陳,但筆者更不樂見執政八年期間一切泛政治化,把愛台灣口號當成掩飾無限上綱,吝於道歉反省淪為陳水扁貪腐統治共犯結構的民進黨與蔡英文重新執政。許多對馬總統與國民黨不滿意的選民其實是基於這樣的動機說服自己再給馬總統與國民黨一次機會。 曾有國外的政治學者研究選民投票行為,把選舉比喻成「從一群爛蘋果中挑出一個較不爛的蘋果」,剔除自己較厭惡的政客,兩害相權取其輕。民意如流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馬總統的執政團隊與國民黨要戒慎戒懼,一月間的勝選某種程度是建立在多數主流民意對扁與民進黨倒行逆施的貪腐統治記憶猶新基礎上,不宜被視為肯定馬總統和國民黨前面四年的施政表現。 從大選過後到五二零這四個多月過渡期,台灣面臨諸多內憂外患,國際情勢杌隉不安、中東情勢導致帶動油價攀高,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國際金融與經貿市場山雨欲來,不少意見領袖警告馬政府要及早因應未雨綢繆。但政府才一推出反對聲浪即排山倒海,政府決策步調紊亂,陷入父子騎驢進退維谷,五二零前的「倒馬」、「撤陳」聲甚囂塵上,馬政府幾乎成了無能昏庸的代名詞。台灣社會瀰漫悲觀與分歧的氣氛。 打開報章雜誌電視媒體,充斥著嚴厲批判政府的聲音,批馬反政府幾已成全民共識,媒體與在野的民進黨批評指控不乏言之成理者,但多數是見縫插針乘機煽風點火,同樣束手無策,提不出更切實可行的政策,於事無補治絲益棼。政客勇於內鬥火中取粟,不僅讓台灣一如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希臘,成為國際社會笑柄,更可能被外人視為國際孤島與困獸之鬥。 共體時艱相忍為國古有明訓,筆者誠盼朝野兩大黨能否少點一黨之私的權謀算計,拋開對立停止惡鬥,以蒼生為念把國政擺中間,對諸多正在蔓延惡化的危機問題共謀因應解決之道吧!
-
十二年白癡國教
一、國家教育?國民教育? 國教是什麼?是國家決定的教育嗎?現在是2012年無國界的時代,國教應該是國際級的教育,而非一個國家的教育。國家地位水準的提升是要領先國際,而非只是單純國家文化的傳承,現在的教育改革者真的有領先國際嗎?小朋友知道自己的未來嗎!其實說穿了小朋友的選擇就是大人的選擇,很多家長把自己辦不到的事施加壓力在自己的下一代,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真的有一技之長嗎!真的有技術跟專業在身上嗎!平等式的教育只會創造平等的學生,而可怕是平等的老師也只能教出平等的學生。 我的小朋友今年正準備讀國小一年級,在我無法排除的壓力下,我的女兒進入了台南市東區的某明星國小,我一想到漫長的12年長期抗爭我不由得冒了一身冷汗,學業、才藝、社團,我不知道為甚麼樣樣都要算入計分標準,難道通才是國家需要的嗎?如果一位小朋友有運動天分,學校跟家長會讓這位小朋友每天只跑步練體能嗎!我想一定不可能。可是12國教不就是要讓小朋友找到興趣及方向嗎?體育一百分,其他通通不及格,這位小朋友一定會被學校及家長放棄,那麼我請問6年國教、9年國教、12年國教有何不同? 二、生活 二十年前職業學校風行,很多現在的老闆都是受惠者,職業學校是訓練謀生的本能,到每個國家都可以生存,食衣住行育樂每一項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背後都是學問,都需要專才。現在大學商學院最流行的科系應該是財金系吧,請問我們可愛的大學生現在畢業後真的有專才嗎?我想也不就是商學院的學生都知道的基本常識吧!更不客氣的講---這些金融常識需要念四年嗎?個人及國家的競爭力並非建立在這種通才教育制度下,草莓族就是因為沒有自信的專業才能嗎!有專業有信心講話就專業,自然而然別人也會尊重,22k跟草莓族就是失敗的教育改革的犧牲品(應該要申請國賠)。 有多少小朋友在12至18歲就可以知道自己的talent,有超過15%嗎?那剩下的85%就是要靠國家的教育制度來給家長及小朋友方向,22k跟滿街都是診所醫生是一樣的教育失敗!我以為在經歷金融風暴後政府會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因為我認為所有的經濟數據不是金融遊戲,而是實實在在創造及製造。中國大陸每年將近10%的經濟成長並非建立在金融交易,而是全世界的工廠都在大陸,製造業在大陸完成的每一樣產品(made)很基本但卻都是相當重要的。而美國的黑馬總統也注意到了。 三、狼來了 我實在是不知道,到底是學生太聰明,還是學校及教育體制漏洞百出!大家可以想像的到,12年國教後,假的比賽成績,假的社區志工服務,一定會傾巢而出。因為假的用錢就可以解決,只要有錢就可以推甄好的大學,就可以請老師在分數動動手腳,12年國教就是用金錢堆出來的遊戲,所有的大學怕招生不足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錄取。 因此,以後的社會階級的流動率會越來越緩慢,社會階級的世襲制度會越來越明顯,窮苦人家越來越難翻身,台灣人才越來越少,而台灣則會越來越邊緣化,白馬總統,你意識到了嗎? 四、PR99.9 我們需要『精英教育』,正當全世界都在搶奪人才之際,偉大的中華民國竟然毫無準備的施行12年國教,我的認知是無論我們提供小朋友多少種樣式的入學模式,但應該要更加強,更專注測驗出PR99.5---99.9的人才,尋找及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社會更進步,經濟效益更擴張,國家人民生活更富裕。2300萬人民裡面能培養出一個就要偷笑了,所以想想政府現行齊頭式平等的教育就是最錯誤的政策,而錯誤的政策是比貪污的總統還可怕呀! 全球頂尖的企業體或研究中心,都希望找出最不平凡及最突出的那個人,菁英教育菁英式的考試,只不過是第一步,不是嗎?台灣現在的大學教育就是最大的毒瘤,人才的養成應該像金字塔一樣嗎!如果少掉三分之二的大學,大家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考試的目的,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有的行為,透過公平正義的程序逐漸篩選,才不會像現在浪費那麼多教育資源,卻培養出一堆月薪不到3萬的碩士生,這就是最好的解答不是嗎? 五、貴族教育 過沒幾年,在政府英明的12國教政策下,建中、北一女、中一中、台南一中、高雄中學……這些明星高中,將進入一群功課不怎麼樣厲害的學生,腦袋不適合念書的同學,在打破菁英政策的藩籬的同時,明星老師也即將產生大風吹,因為現在專門在指導這些資優同學的老師們,一定不願意去教導一般的笨蛋同學,因此這些老師們將會進入私立高中,而私立中學的辦學者,也不會放過多收學費的機會,因此未來10內可見的就是│高師資│高入學門檻│高收費,公立高中是被放棄及家境清寒同學的居留所。越難入學的私中越熱門,越貴的私中越搶手,因此貴族教育時間越久,向下扎根的可能性就越高--也就是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未來一定會綁在一起成為『貴族集團』。 恭喜了!大家努力賺錢吧!
-
母親節﹐我在外籍母親身上看到的感動
今天是母親節,服務單位為了推動柔性司法並促進多元文化宣導,在一保護據點辦了一場「感恩無國界,戲說心語fun送愛」的活動。現場邀請了許多來自新移民服務中心的外籍配偶,為受保護管束人帶來一系列的表演。其中一位外配的心聲告白,讓現場許多人不禁紅了眼眶,並流下感動的淚水。 那位外配的名字叫小琪,是一位來自越南的單親媽媽。當初甫嫁來臺灣時,如同其他外配般,渴望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只是迎接她的,卻是丈夫一次次的酗酒、家暴。人生地不熟的她,無親無故,又有語言、文化的隔閡,使得她只得忍氣吞聲,並期望丈夫能在小孩出生後,改過自新,做好一個爸爸的角色。 無奈,孩子出生後,小琪的丈夫依然本性未改,甚至在孩子出生不到一年後,便因酒駕撒手人寰。從此,家裡的重擔便落到小琪身上,她也由一位外籍配偶,進一步變成了一位單親媽媽。不諳國語,又沒有一技之長的她,起初鬧了不少笑話;如在市場買菜時,菜販告訴她,大陸妹一斤三十元,她卻驚慌的回答:「我來自越南,不是大陸。」最後,因為態度誠懇,小琪好不容易掙得了一份必須日夜洗碗的工作,雖然薪資低廉又極耗體力,但她卻從不埋怨,反而時常滿懷一顆感恩、感謝的心。她告訴我們:『如果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永遠都不會滿足,也無法感到幸福。』對她來說,現在所擁有的,便是她唯一的寶貝女兒,她希望能盡一切心力,讓孩子能和其他一般家庭一樣,平安、健康的長大。 慶幸的是,十多年過去,小琪的女兒從沒讓她失望過;不但在校表現良好,更領取了不少獎學金,為她省去了負擔。在臺上,我看到她女兒微笑的將康乃馨送到她長滿繭的破皮手上,並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霎時間,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幸福,什麼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價值。臺下許多受保護管束人紅著眼眶的寫著明信片,要把心中對母親的愛與感謝化成文字,獻上滿滿的「信」福,這便是這場活動的意義所在:珍惜當下。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母親對子女的愛,是不分國界、文化的。許多外籍配偶就像是小琪一般,正以一個母親偉大的力量,照顧她所愛的小孩。因此,期望國人也能公平、溫暖的看待她們。尊重多元文化,讓外配的下一代也能在祥和的社會氣氛下安心成長。
-
感恩的心-有您真好
感恩的話語埋藏在心裡頭好些年了,不吐不快,明明只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謝謝您,我愛您,有您真好」,好難說出口,相信是許多人的詬病;如果不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夫妻相互扶持、長官的提攜照顧,就沒了今天的成就;一直在想如果今天不說出來,深怕明天會受內傷,親愛的老爸、老媽、老公大人、薛課長:「謝謝您們、我愛您們」。 一年一度的護師節前夕,想起2年前接獲台灣護理學會正式公文通知,99年度舉辦的國際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表揚活動,經該會評審委員依據事蹟評定,個人有幸榮獲「99年度國際護師節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於99年5月5日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接受表揚。 記得當天由在台北上大學的兒子及女兒陪同接受頒獎,當自己走上那個令人矚目的頒獎台,雙腳竟然不聽指揮的微微顫抖著,兩眼已浸濕,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個人能夠站在台上接受表揚,完全要感謝承辦單位所聘請的評審委員定奪,在會場中,得到評審委員的道賀與祝福,心裡相當感激。 在工作職場上28年,讓人值得懷念的三件事,第一件事為擔任衛生院時代家計員時,挨家挨戶推動家庭計畫政策,當出現在村落裡,不是被鄉親冷言冷語相待,就是被狗追逐,時常冒著被罵的可能性,那種情境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但職責所在,仍無怨無悔、盡心盡力推動家庭計畫政策。第二件事,在擔任衛生局技士職務時,為打拚業績,提升地區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執行率,及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發生率,特爭取行政院衛生署專款補助子宮抹片巡迴車,同時,接受專科醫師指導抹片採檢訓練,一同與工作伙伴開著巡迴車親自下鄉宣導,並為婦女做抹片檢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巡迴車安排至某村落時,出現一位中年男士低著頭,很羞澀的說:「不好意思,可不可以請您幫個忙」,心想,一個大男人找自己為啥事,心裡還嘀咕著,這位先生又開口:「我太太因為腳受傷,沒有辦法來巡迴車接受檢查,能不能請您到家裡幫忙一下」,這一刻讓個人深深的感動,這位先生為了自己太太的健康,不惜顏面問題來到曉菁面前請求幫忙(很多大男人可能做不到的),那種愛妻深切的神情,打動我的心,我回應:「當然沒問題」,接著告知同仁後,把檢查用具帶至民眾家中完成採檢工作,回想民眾能為自己家人的健康把關,真的感到欣慰。 第三件是讓人感到窩心,且最難忘的一件事,在到中正國小工作的第一天下午,來了一位腳部擦傷的小朋友,打著髒髒的赤腳進到健康中心,心想,這是什麼年代了,還會發生這種情況,此刻即不動聲色,也不大驚小怪,很自然的問了小朋友:「你怎麼了,腳如何受傷……」等問候,想與孩子建立互動關係,孩子愛理不理的模樣(畢竟第一次見面),只能針對受傷部位進行處置工作。第二天,孩子有意無意的又來到健康中心,這時把握機會,帶著雞婆的心境,與孩子聊了許久後,伺機給予關懷及心理建設,並回應一句話:「你長得這麼帥(是真的很帥),如果穿上鞋子,一定更帥喔!」,然後催著孩子趕快去上課;經過這次閒聊,才了解孩子是因家庭因素,家人忙著工作,疏於管教及許多緣故,導致不喜歡上課,時常在校園裡遊蕩。到了第三天,孩子穿著球鞋來到健康中心,看到此情景,心裡歡喜著,孩子有了改變,於是又開始鼓勵孩子,要專心上課,不應浪費生命等機會教育,給予心理輔導,同時也感受到孩子一直在進步,減少蹺課的次數,並在新任代理老師(這五年所接觸的代理老師真的很優秀,認真付出)的指導,及家人的照顧下完成學業。「拉孩子一把」輔導、珍惜他,是每位為人師表及家長的職責。身為家長們,您周遭是否曾發生類似情境的孩子,加把勁多關懷自己孩子,教育正確觀念,引導他們步入光明大道。 回憶在外子極力鼓舞下,請本校前校長張峰德先生及訓導主任陳庭芳先生推薦參加『99年度國際護師節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暨服務奉獻獎』之徵選活動,經過整理20多年從事臨床護理及公共衛生工作,以及在中正國小的經歷,推薦表送請學校長官用印後送件。記得,當時心中仍屬疑慮的狀態下,『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暨服務奉獻獎表揚要點』第四條規定:以每萬人選出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暨服務奉獻獎一名為原則,其貢獻獎與奉獻獎名額各半,心想歷年來獲獎人數只有三、四人,這種機率對個人來說實在感到太渺茫,不太可能有機會被選上。未料學校收到通知,並告知個人經評定為得獎者,心中的疑慮又再次浮動,怎麼可能是自己得獎,真的不可思議! 經過幾天的思慮,曉菁能有機會榮獲國際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暨服務奉獻獎」,最先要感謝的是我爸爸媽媽、外子,如果沒有他們的教導與支持,就無法讓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付出。爸媽生我養我,把自己教育得如此成功,教導我如何照顧弱小,服務人群,懂得回饋社會大眾,貢獻自己的家鄉,同時,在這28年來對我的家人、子女的照顧無微不至,讓我更放心的在職場上盡忠職守,以及外子對我愛護有加,陪我一同成長,亦師亦友一般,真的非常非常的感謝他。 接著,要感謝的是我畢生的恩師,目前擔任衛生局疾病管制課課長薛德成先生,個人記憶猶新,在78年剛考上縣政府所屬衛生院任職家計員,對我的課長(當時為衛生稽查員)印象深刻,身著中山裝,一副很嚴肅的模樣,對他必恭必敬,敬而遠之,直到與課長共同處事,發現原來他是如此和藹可親,並時時對自己的工作給予指導,如同叔姪般的照顧與提攜,讓曉菁在面對金門鄉親推廣公共衛生工作更能得心應手,最後要感謝目前任職金鼎國小校長張峰德先生、本校訓導主任陳庭芳先生,及所有的老師們在這些年來對我在學校推動衛生保健工作的支持。回憶這28年工作感想,讓我想到這麼一句話:「認真的女人最美。」真的很靈驗,每天一早上班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來到學校,同事見面的第一句話,同樣是「今天看起來很有精神,讓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是的,面對工作,總把持著如何做好每一天的業務,認真完成工作進度,這些處事態度與原則是從衛生局疾管課薛課長以及外子的身上習得,他們的敬業精神,讓曉菁不得不敬佩,進而養成習慣,向他們看齊呢!
-
為歷史事實做一些見證
最近來金門遊玩,偶然間拜讀了貴報四月十九日星期四的報導。在地方新聞第三版有關「從金門叛逃 李應元:林毅夫應先向土地道歉」一文,本人認為有必要在事實及時間上做一些釐清。 林毅夫是民國68年5月15日(另一說18日)晚間泅水投共,筆者本人那時剛好就在金門服役。筆者於民國66年大學畢業,同年七月入伍受訓,是為國軍第27期一梯次預官。林毅夫投共當時,筆者任職於金防部陸軍虎軍南雄師第319師,距預官退伍時間5月23日僅僅一個星期。林毅夫出事後,本人任職的部隊南雄師與其所屬金東師第284師緊急換防,故記憶特別深刻。基於以上日期及有關部隊與番號,實在與貴報報導所述有很大的差距。李應元先生在民國65年大學畢業(預官役兩年後應於67年完役),跟林毅夫68年的投共(貴報所述之「並在李應元服預官役退伍的那一年投共」)之間毫無時間上的交集。林毅夫是在68年投共的。李應元先生於民國65年大學畢業,如無其他耽誤,應為第26期預官服役兩年,並於民國67年已經退伍了,退伍時間應在林投共的一年前。看來看去,令人無法排除有嘩眾取寵拉抬自己身價之嫌。至於報導中所述「李應元……一九七六曾在金防部金東師(225師)……服役……」更可佐證李應元在林毅夫投共當時並不在金門,因為出事當時的部隊就是金東師,而當時的金東師是284師,並非李應元所屬的225師。(請Google或者雅虎搜索「金東284師」,資料會如實呈現) 另有關「李應元與林毅夫約在同一年考進台大;」,又是有些含糊差距。同年就是同年,那裡來個「約」字?似在刻意要模糊時間。因為林於民國60年(西元1971年)考入台大,李於65年畢業。除非李在大學裡耽誤了一年,大學念了個五年而非四年。兩人進入台大應該是林先李後的差一年才是。 還有「李應元:林毅夫應先向土地道歉」,本人認為應該是「先向金門斯土斯民道歉」才是。林的投共,對當時國防及其長官同僚的惡劣影響茲不再述,出事後馬上而來連日不中斷的金門全島「雷霆演習」,對金門老百姓生活所造成的痛楚與不便,也不是寸筆短短篇幅所能詳盡描述。 (留美學人;第27期一梯次預備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