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斯卡羅》電視劇之我見
最近討論度最高的電視劇,當屬公視今年度所推出的大河電視劇《斯卡羅》,該劇是改編自醫師作家陳耀昌的小說《傀儡花》,劇名源自曾存在於臺灣本島瑯嶠地區(恆春一帶)的政權——斯卡羅(瑯嶠十八社)。透過台灣史上著名的羅發號(羅妹號)事件,藉此帶出當時的歷史,例如閩粵械鬥、原住民政權等族群在恆春一帶所發生的種種事情,由於是小說改編,本身就摻雜著史實與虛構的程度,改編為電視劇,為了劇情流暢與人物角色鮮明,運用虛實交錯方式進行劇情。 而《斯卡羅》這部電視劇也引起了諸多討論與爭議,畢竟這是屬於台灣本島的歷史,也是過往大家都曾學習過的事件,只是關於諸多細節,是可以深入探究的。身為台灣人,不能不知台灣史,在這部電視劇出來,就有不少人開始探究過往這段歷史的內容,以及裡面所包含的史觀與是否真實的呈現當時的歷史作為討論。當然,作為一部歷史大河劇,是可以用歷史的角度去討論,但戲劇畢竟是戲劇,它有它呈現的使命,與歷史研究還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讓眾人開始關心台灣史。 我自己看了這部電視劇,有一些心得,首先,作為一部戲劇而言,它無疑是成功的,畢竟它花費了數年的時間選角、打造場景與拍攝,確實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戲劇感受,其次,它的選材是台灣史的重要事件,有關羅發號事件,以及先後觸發的後續效應,是影響台灣歷史變化很重要的關鍵,再來,雖然它是戲劇,但也對於語言、服飾、文化等各方面相當講究,在看劇的過程不禁讓人能融入其中。還有,它也呈現了閩粵械鬥、原住民政權、清朝政權與外國殖民等重要的歷史議題。 因此,作為一部戲劇而言,它無疑是成功的,就如同我曾在網路看到原著作者的訪談所說的,他在寫小說所採取的就是像知名小說《三國演義》的筆法,而非《三國志》。這也就是說,他當然有屬於他自己的史觀,以及他所撰寫時所依據的資料與研究,也與改編劇本來說,都是可受公評的,但無論是文學或是戲劇,它都可能是多面向的呈現,跨領域的表現,當然研究者或是觀賞者可以提出不同的詮釋方法或是歷史討論,但也不可否認,它走出屬於自己的路,表達出它想表達的。所以,要討論劇情之前,請先觀賞後再討論,而非先入為主,或是有刻板印象。
-
2040銀髮族撐起台灣 工作年齡半邊天的問題
國發會發布一項15-64歲工作年齡層人口統計,若以15-29歲,30-44歲,45-64歲三種年齡層級區分,在2020年45-64歲占工作年齡層42.1%,人數約709萬人,到2040年這個年齡層可達51.4%,但是人數在統計上卻是693萬人,若出生率一直下降,那2040年台灣就業可說是銀髮族撐起半邊天,甚至更高。 不過就以現實職場情形,國發會這項統計算是保守和低估,因為現在職場上早就出現65歲以上,甚至到了70歲仍在底層打拚勞工,這些都沒在統計上出現呢,因為光是老農便是一大堆。而會出現此種現象,除了少數在家無聊又身體尚可者,想藉運動融入社會,更多的是政府提供的退休制度根本不夠用,外加上自己財務未能及早因應所導致。若從15-29歲又或者30-44歲工作年齡層人口下滑,初看會認為有玄機,因為出生率就算下降,但還是有學生得步入職場啊,其實這裡面兩大因素一直存在,一是仍在就學、二是台灣長期低薪,讓就業人口外流到國外,其中以中國大陸居多。 最後因為職場現實,個人身體老化年邁,又或者家有長輩要照顧,45-64歲大多只能選擇在台灣謀生,不過也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一但他們離職再重新就業,往往只能選擇第一線或體力上的工作,這也造成這行離職率高,廠商一直處於刊登徵人事廣告去找人情形普遍化。而面對此國發會只說,會開發65歲以上者進入職場,媒體也預估往後刷老人卡通勤上班者會變多,但這些說實話當事人也未必願意,人生就如此過,至少有月退的軍公教大多不會如此,那在最低工資法和勞保、勞退上政府真該改革了。 目前只有基本工資每年的勞資學會議,而每年的調幅根本無法照顧到第一線就業的高齡勞工,讓他們只有台語「拖磨老骨頭」的無奈,其次為了補足勞工退休上財務恐慌,就算勞保政府目前不願動手改,但勞退公提上調高,自提上也不用和公提同步,全交給勞工自我規劃,若以上限自提可到10%,透過時間因素和代操上的資金滾動,那對勞工退休還有國內股市資金動能,都能產生正面效果,比搞啥個當沖延長更有益。在人口老化下鼓勵高齡就業是當為,但是透過制度讓其財務獨立有自主人生,更是就業的目的。
-
台灣政治的最大問題
英國名相邱吉爾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糟糕的政治制度……除了那些我們早已試過不管用的制度。」 西方的選舉制度移植到東亞,就好像發生了基因突變。廿幾年來,台灣在民主路上浮浮沉沉,無法免於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耗弱。我們只能在爛蘋果內選一顆不那麼爛的。 民主選舉是建立在選民對候選人有「足夠了解」的前提下,一旦這個假設破滅,民主就成了悲劇。想想台灣的選舉,我們對民意代表、縣市長候選人了解多少?就知道台灣會有今日絕非偶然。 儒家思想教育我們謙卑、低調、多做少說、剛毅木訥近仁;然而選舉卻鼓勵我們高調、吹噓作秀、亂開支票、巧言令色,結果就是真正的有能者根本選不上。當民主是用口才、外表、曝光度、藍綠來決定時……已註定了台灣民主的失敗。 台灣選舉有四大問題: 一、選民對候選人的了解流於表面。 二、沒錢沒背景再有才華也選不上。 三、選民的素質或觀察力不足,難以分辨候選人好壞。 四、政治的紛亂骯髒,令有能者卻步。 當民主選舉已不適合台灣時,或許我們該思考,可不可用一個更有效率的制度來取代它? 古人常用「萬中選一」形容一個人的優秀,如今地球有七十幾億人口,不要說萬中選一,即使千萬中選一,我們都可找到七百多個最頂尖的人才,集合這些人共同討論研究,我相信只要有心,要找到一個比民主選舉更好的制度絕非難事。 從A到A+一書中曾說:「我不知道該把公司帶往哪個方向,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找對了人,問對了問題,並且讓他們參與激烈的討論,最後一定能找到正確的做法,讓公司變得更卓越。」公司如此,政治又何嘗不是呢?甚至我們可以參考許多大公司的徵才制度,少走很多彎路。 若我們還是將希望寄託於選舉,或許有一天能成功,但失敗的機率更大,與其如此,何不讓我們重新制定一套規則,一套能真正選出優秀人才的制度。
-
我看金鐘獎-電視節目的深化與多元
第五十六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日前舉辦完畢,典禮日期還沒到之前就有不少話題性,這當然也是電視節目的特色之一,無論是入圍名單,還是典禮流程,甚至是整個防疫措施等,都有不少討論,而圓滿落幕,也是歸功於整個團隊的努力。 最近這幾屆的金鐘獎頒獎典禮,所呈現的不再是像過去較為制式化的獎項或內容,而是開始深化與多元,就如同增加了不少以往都較少人注意的幕後工作人員,以及將迷你劇集進行額外的獎項羅列,當然還有特別貢獻獎,以及創新獎之類的,這些或多或少都讓整個金鐘獎更為有質感,因為打造一個電視節目,無論是電視,或是迷你影集,或是戲劇、綜藝節目等,都需要整個團隊通力合作完成。 對我而言,以往都只看表演片段,以及男女主角頒獎的我,這次從頭到尾都坐在電腦前面看著轉播,因為整個頒獎典禮相當流暢,也極少拖延時間,表演片段也穿插得很好,雖然偶爾在字幕上或頒獎者的小瑕疵,不過瑕不掩瑜,整體是棒的。 有幾個特別的地方我想特別提出,以見證我國電視節目的深化與多元。首先是獎項的多元性,不只是把獎項放在綜藝與戲劇類,同時增加動畫類,以及人文、自然科學,以及益智類節目,甚至還開放網路的節目報名參加,這對於多元性而言相當重要。其次,是開創性與延展性,例如得到獎項的全明星運動會,所賦予的話題性很高,製作與統籌的團隊也很多,當然,也間接帶動了國人的運動風氣。 還有,獨特性與突破性,為表彰「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的電視「職人」精神,把特別貢獻獎頒給氣象主播任立渝,這讓許多人覺得很不容易,連他自己都出乎意料之外,而他也抱著感恩的心,就像他播報氣象一樣,一輩子就為大家在氣象預報分析上給予國人最佳的建言,雖然只是新聞的一隅,但幾乎每天都少不了他。 另外,在國內戲劇與綜藝方面也相當深化,所謂的編、導、演及幕後團隊,分工詳細,同時也善用補助,改編小說或是另創新劇本,以及引領新的綜藝取向與跨領域的團隊,當然,評審也用極為客觀的角度評判每個得獎者,雖然有遺珠之憾,但入圍就是肯定,也象徵著電視節目不再只是落於窠臼,而是求新求變與多元。 而無論有沒有得獎,這些電視工作者都是值得被肯定的,有他們的付出與努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才增添許多知識與趣味、休閒,最後要說聲,謝謝你們,辛苦了。
-
我的同學-蔡榮根
我與榮根是金城國中的同學,認識超過50多年,對於他在建築工程領域傑出表現及貢獻上極為欽佩,尤其他多次在經濟發展及結構工程的衝突角色中,堅持安全首要的立場,更是讓我深感佩服,年前,受榮根之託,希望能協尋他在金門高中國文老師劉昉的後人,意外發現榮根潛心研究對日抗戰及國共戰史之深入,特別是榮根口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劉昉老師不但曾經官拜中將,更為國軍戰史中赫赫有名,日本人尊稱為「戰神」的白崇禧將軍手下的猛將,來台後卻因為受到當時政治環境所累,最後低調選擇在金門高中講授國文,曾經叱吒風雲、指揮千萬兵馬的將軍,最後只能藉由帶領著少年十五、二十時的小毛頭,徜徉浩瀚文字,或許透由課堂中詩句詞章,窺見曾經豪情,但留下更多的是無語盡訴的愁悵與歎息。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留下些什麼,榮根後來將對老師的懷念與感恩,化做研究歷(戰)史的動力,不但大量蒐集閱讀史料,並親自尋訪將軍後人,試圖還原對日、國共戰爭最忠實的真相,並陸續發表「民國剪影—從劉昉戎馬生涯探索民國史真相《從1904年到西安事變》」、「一位桂系將領的國共戰歷」等,榮根說史,論述絕綸,用字精鍊,尤其是對歷史考證仔細與嚴謹,對場景刻劃的講究,常讓我讀之即置身其境,忽之親臨抗戰勝利的喜悅,倏而又感受到丟失大陸的悲愴,但是更重要的是筆下描述身為大時代見證的劉昉將軍,無論身處戎帳功名,或是最終回歸介民教職,始終持守的正氣與志節,對過往彪炳視若浮雲,我想這也深深影響榮根,成為他之後自我期許及安身立命的思想與目標。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特別現今一個網路興起的時代,能夠像劉昉老師以身作則已然式微,感謝榮根在此時此刻透過新書發表,注入一股清流,重塑一個典範,讓更多人能夠緬懷一個偉大的時代,也讓更多年輕朋友重溫歷史,能夠知福惜福,珍惜和平帶來的幸福與美好!
-
考慮三鐵共構效應
前瞻計劃軌道建設之一的宜蘭高鐵線,日前經交通部宣布將設於四城(礁溪附近),但宜蘭縣政府希望設於縣政中心,有些縣民則偏向設於宜蘭市,故蘇揆只好裁定尚未定案。現在,連立法院長也出來喊話了。 原先計畫的四個設置站中,羅東最少被提出,因為它路線最長,所需經費也較多。 但筆者若評估未來效應,高鐵站以設於羅東,最能發揮高鐵轉乘效應。 羅東鎮人口雖略少於宜蘭市,但商業化程度優於宜蘭市;筆者長期觀察從台北去宜蘭縣的三家客運,駛去羅東的班次和密度,遠多於宜蘭,除羅東客運總站與臺鐵羅東站為鄰,轉搭台鐵到蘇澳、花蓮等地較方便之故。羅東又有三大綠園區,---羅東運動公園、羅東文化工場、羅東森林文化園區等,以及著名的羅東夜市等,觀光資源遠比其他三地多,故搭客運到宜蘭縣的民眾,到羅東的都比去礁溪、宜蘭市多。 而且,高鐵若設於羅東,以後還可以形成三鐵共構。因為,兩年前,行政院已下令重建太平山森林鐵路,並由宜蘭縣與林務局執行規劃,恢復太平山林鐵。這條高山森林鐵路的起點便在羅東,森鐵若復駛,帶來的觀光效益可期,從台北搭高鐵,在羅東轉搭森鐵上太平山,將是方便和最熱門的觀光路線。羅東也成三鐵共構之車站了。 故高鐵宜蘭線,從經濟和轉乘方便效應來說,以設於羅東較佳;雖然經費會較高,但從長期效應來說,應該還是值得的。
-
政治干擾唯一解藥在品質去打入市場
中國海關在台灣中秋連續假期間,以產品上有臀紋介殼蟲(龜神),禁止台灣釋迦和蓮霧進口,目前運往中國釋迦品種以鳳梨釋迦為主,蓮霧以子彈蓮霧居多,去年鳳梨釋迦產量28614公噸,外銷14284公噸,輸往中國有13588公噸。 在新加坡、香港、加拿大只進口百公噸上下,外加上釋迦不像先前鳳梨可加工,就算農委會要拿出10億去消化,但仍會面對往後整體產銷問題。 根據關注台灣農業與生態的網媒上下游市集報導,目前日本並未輸入台灣釋迦,那以台灣政府面對中國無預警又高度政治考量下的禁止進口,還有霸道一面,其實就算台灣農委會揚言,提告到WTO也沒多大作用,甚至可以推斷兩岸農產運銷上,前景會有很多地雷會一一引爆,但很現實又無奈處,台灣能透過中斷中國農產品進口力道去反擊,力量不足,而且由他國替代又會推升成本的難處,更現實兩岸一但用中美貿易大戰去你來我往,台灣可能會存有國安與民生問題。 但是台灣方面真的只能用政府埋單,還有激發愛國心去維持這些受到中國政治打壓的水果嗎?以現實面來看,這是不可能存在的胃納,而且相對而論,當中國使出這種手段,當下殺傷力便可讓釋迦和蓮霧,在台灣市場價格產生預期下滑消費心理,還會一直觀望會不會出現更低價,因為台灣自身也面對低薪下的消費走向便宜又大碗結構。事實上台灣產子彈蓮霧最多的六龜,目前還在催花,現在中國突然翻過往輸入農產品,來打擊台灣正等待開花結果產品,對農民生計而論就是政治凌遲,不知要如何過年。 那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台灣已經不能再用過往處理此類政治干擾下的農產品困境,更要考量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在此刻可能卡位與競爭,連在處理釋迦的果菜運銷合作社,都坦承此類蟲害處理上棘手,相關業者仍有未合法地方,以及相關設備和運銷上有待提升,那就以中國的政治干預當成台灣農產品的練功、轉骨,愈打愈在品質上求精進,然後能得到歐美日先進國家認可,如此才能打出新市場,也能讓台灣農業不會被中國捏死或掐住咽喉,一但台灣整體農產生產和包裝、運銷上,能做到國際上競爭力,那中國此種政治打壓才會愈來愈使不上力,甚至弄到搬磚砸腳,又讓兩岸一家親成了中共的謊言,這樣才是最有力的反制。
-
再議金門利用廚餘發電之芻議
近期國內聞豬色變,因為深怕爆發非洲豬瘟,政府宣布全國9月起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以防範非洲豬瘟,然而,大量的廚餘,何去何從?值得思考及再生利用! 回首2019年6月因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更有死豬漂流至金門岸邊,對此我國農政及海關單位,無不加強防疫及查緝措施,並發布禁止金門豬肉及加工製品(金門廣東粥、閩式燒餅、豬肉乾及肉鬆貢糖等)運銷臺灣14天,並禁止廚餘養豬,改採飼料餵養,造成金門商家及觀光拌手禮產業與養豬戶(增加飼養成本),哀鴻遍野,損失慘重。非洲豬瘟病毒科病毒於20世紀初於肯亞首次被發現,疫情本來只限於非洲大陸,但現時已散播至南歐及加勒比群島。2007年該病毒傳播到喬治亞,後來蔓延俄羅斯,2018年散播至中國,另依法定標準廚餘必須蒸煮到90度、1個小時以上,廚餘才能殺菌完全,並可餵豬。 筆者出生於金門金東農家子弟,先父以種田為生,家母亦飼養母豬(生小仔豬販售)及菜豬數頭,補貼家庭生計及孩子們的學費,生活雖清苦,惟自給自足,以及全家人一起揮汗下田耕種及養豬,卻又令人充滿歡喜及幸福。回首過往,家母於清晨及傍晚,都會將收集的地瓜皮、蕪菁、菜葉及廚餘,一起倒入廚房專用的大鼎,用木麻黃絲或大柴煮沸後,撈起盛兩鐵桶,泡點井水及飼料,再挑或推去養豬,當時家母常說,豬隻與人一樣,同樣要煮熟的食物才會健康。 2019年6月,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受到豬瘟疫情影響,台灣各縣市養豬戶兢兢業業,深怕疫情延燒到自家豬隻,面臨全面撲殺窘境,並依法定標準廚餘必須蒸煮到90度、1個小時以上才可餵豬,有不少養豬戶為求自保,蒸煮時間自行延長到2小時,確保廚餘殺菌完全,著實印證過往家母飼養豬隻的經驗,豬隻與人一樣,同樣要吃煮熟的食物才會健康! 炎炎夏日,炙熱難耐,著實令人吃不消,氣溫,動輒高達39度,家家戶戶,無不開冷氣或電風扇等,幫助消暑,這對原本已捉襟見肘的金門電力供給系統,無疑是雪上加霜,金門刻正發展養生島、大學島、閩南文化及觀光等,不管如何,仍需補強及擁有獨立與自給自足之電力,方能避免缺電或限電,但要如何改善此窘境?金門應該好好充份利用食物廢料發電,並積極發展海浪及太陽能和風力與水力發電(川流式)及貯水庫與調整池三種發電和陸地農畜牧業沼氣等發電,以建置金門獨立及自給自足之電力補強供給系統。 還記得,2019年5月7日筆者於天下雜誌/環境/能源,讀到記者劉光瀅撰寫的「你吃剩的廚餘,一個月後發電給你用?直擊日本食物廢料發電」,著實令人為之振奮,因為,前些時日,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流行,而且還有死隻豬漂至金門岸邊,金門縣府業已禁止廚餘餵豬,以防範豬隻受非洲豬瘟感染,惟每日產出幾百及幾千噸的熟廚餘,何去何從?在在令人費神,吃剩的廚餘,一個月後發電給你用?該文略以如下:「……你家餐桌上產出的廚餘,可能在30天後變成電力?聽起來神奇,但事實上這在丹麥、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有多年實例……4月中旬,來自高雄的眼科醫師陳征宇,帶著一行人前往仙台的JNEX生質能發電廠。隊伍中有學者、再生能源業者、立委,養豬業者、廢棄物處理業者等20多人,他們都想知道:日本食物廢料/廚餘發電做得如何?台灣又能如何參考日本經驗?走進JNEX廠區,最顯眼的就是4個兩層樓高的垃圾鐵皮發酵槽,這是來自德國中小企業立普(Lipp)的技術。 這個廠處理的廢料偏向單純,主要來源是食品加工廠的廢料以及超市的過期食品,例如牛奶。卡車將廢料送廠後,第一步要先經過破碎等前處理工作,送進發酵槽,經過30天以上發酵,產生六成以上為甲烷的沼氣,再送到沼氣發電設備,發酵後的堆肥沼渣還可收集起來,發酵製成有機堆肥,以低廉價格賣給附近農民,實現循環經濟。一大袋15公斤只要200日圓……」。 金門礙於位處小三通前緣,政府實諸多防疫措施,無可厚非,惟對於發布全國9月起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以防範非洲豬瘟,然而,大量的廚餘,何去何從?筆者建請政府當思考發放專案補助款,並積極輔導補助金門飼養豬牛羊戶及酪農設置廚餘及沼氣發電之設備,以利幫助金門飼養豬牛羊戶及酪農降低飼養和飼料之成本,並建置金門獨立及自給自足之電力補強供給系統。
-
延緩情緒失控的方法
晚上,老婆切完蘋果後,將蘋果拿到客廳,準備一邊看電視一邊享用。結果,端至桌上時,一不留神,老婆將盛裝蘋果的器皿翻倒,蘋果散落一地。正在剪指甲的我看到後,立刻幫老婆將水果拾起,並請她去廚房拿濕抹布過來,趕快把地板擦乾淨。一番折騰後,我坐回沙發繼續剪我的指甲。將水果洗乾淨的老婆回到客廳後,刻意地把頭湊過來看著我。 我:「怎麼了?」 老婆:「你竟然沒有念我ㄟ!」 我:「哈哈!難道妳想被我念?被虐狂喔?」 老婆:「不是啦。因為以前在我家,如果我耍蠢,我媽都會念我一下啊!所以,你沒有念我,害我有點不習慣。哈哈。」 後來我想了想,我在想,這可能跟我的家庭經驗有關。 我的母親是一位對家庭衛生清潔極度講究的家庭主婦。小時候,有次我倒紅茶喝,一不小心,紅茶溢了出來。剛好,被進廚房的母親看到。我母親二話不說開始念我,說我怎麼這麼不小心,長那麼大了連倒杯紅茶都倒不好(其實那時候我才小學一年級)。但後續罵了什麼我忘記了,我只記得罵得有點久,害我當下不曉得怎麼回應,只能呆在那被罵。但也因為罵得實在有夠久,罵到都長出螞蟻了,可我母親還沒有要罷手的意思。正當我開始想說點什麼回擊母親時,老爹出現了。 老爹示意母親停止碎念後,浸濕抹布,要我趕快把地板擦一擦。我接過抹布,擦了地板,母親覺得可能沒擦乾淨,從我手中接過抹布接著擦。擦完後,母親的氣似乎消了一半,氣焰沒有剛剛那麼高漲,雖然還是有碎嘴一下。 那時候的我看不出這過程中有哪裡值得咀嚼的道理,但是在我小小的心靈裡,卻好像感受到有股微妙的力量讓母親的氣消了。 約莫過了幾年,發生了一件就我有記憶以來,讓自己「氣消的方式」。 小學六年級那年,我妹升小一。某天,我把做好的家政作業放在我的書桌上。那次的家政作業,是一個可以用來收納的木製盒,是那種文具店裡在賣的,可用來組裝的木盒。雖然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組裝就可完成,但也花了我快半小時的時間。 當我做好作業後,把木盒擱在書桌上,就跑出去打球。 等我打球回來後,我看到家政作業散落在書桌上。一問之下,才知道在我出去打球期間,小妹拿木盒把玩。結果一不小心,手滑摔壞木盒。 當下,我原本想對小妹發脾氣,但一想到明天就要交作業了,於是就先處理作業。 待作業處理完畢後,再回頭想一下小妹的作為,神奇的事發生了,我突然覺得小妹犯的錯好像沒那麼嚴重。原本想罵人的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並改成好聲好氣地跟小妹講道理。 自從那次之後,當我面對一些問題,無論是可預測或是突發的狀況,我都儘量告訴自己先解決問題再來究責。而通常,解決問題之後,都能較心平氣和地與當事者檢討之後可以怎麼做。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還沒接觸到相關的理論依據。但依照上述的經驗,可以大略歸納出一條道理,就是「透過思考解決問題的程序,可以分散即將爆發的情緒」。 那要如何做?我的建議是,嘗試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雖然有句話叫「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至少逃避前,也要努力試著去解決問題,藉此養成「先思考解決眼前問題,而不是對問題製造者咆哮」的習慣;久了,就相對地會較理性、平和地面對問題製造者與各種問題,並避免無謂的爭端。 最後,一旦養成這種「解決問題先行」的習慣,長久下來,家庭方面,無論是另一半、父母或兒女,會比較願意跟你傾訴、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職場上,主管、同事之間也比較能合作愉快。 不妨試試。
-
震災我思
文字常因年代久遠產生了隔閡,無法與現代的生活相合,所以閱讀起來非常困難,無法弄清楚原意就無法解讀文意,文章要表達的要旨就無法體現。 跳離文字的迷障,純粹從用人的觀點來讀詩,有德的領導者能用賢才為人民謀福祉,捍衛百姓的生命財產,無德的暴君運用人才為私利,荼毒黎民也是不乏其數,領導者用人的心念,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墨子.魯問》:「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葬、節用;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環觀社稷人才的運用,端乎領導者的心,是為了成就自己成為獨夫?還是為百姓?無民無國,百姓沒有安和樂利的生活,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天下如何平靜無災? 幾年前的台南大地震,造成維冠金龍大樓一棟三樓房屋倒塌,一百一十五人死亡的慘況。平民百姓要求不多,好好過日子即可,可是往往天不從人願,天災人禍不斷,終是令人感覺無奈。天災無法預料,人禍卻可盡量減少,重點是我們整個社會是否能為百姓多點關懷和照料?我們的人才是否放對位置?是否做對事?身負百姓託寄的上位者,起用了社會中堅份子,這些「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有沒有把眾多平凡的生命當成保護的對象? 台灣是地震頻仍的區域,從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地震造成的災難仍未有標準的救災程序。台灣對災民仍未有統一有效率的安置,每有震災,對於災民第一時間的照護仍缺乏安全溫暖的保護,有些剛從倒塌的屋舍逃離的受災者,沒錢沒衣著,無水無食物,夜半無處去,寒冷無處棲身,全家睡於車上,許多私人的旅館透過手機通訊軟體提供協助,九二一大地震如此,美濃大地震如此,花蓮大地震依然。 苦民所苦,震災不同於火災、水災,防災收容的思維需要更縝密和體貼,尤其如在寒冬深夜,當此次震災之後,希望政府權責單位對災民的安置能再集思廣益,讓台灣全民對於震災當下能有棲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