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軟化兩岸敵對觀光業才有救
不知是心血來潮或受到刺激,大陸當局突襲式停發來台自由行簽證,值此總統大選前敏感時刻,蔡政府差點措手不及,驚愕指數破錶,事出突然仍得見招拆招,政府的招並不陌生,當然也談不上妙招,只能說稍有望梅止渴想像效果,更像吃冰止渴,吃一分鐘止一分鐘,吃一禮拜止一禮拜,聊勝於無就是了。 陸客自由行不來,團客也可能跟進,這對退潮的台灣旅遊觀光無異雪上加霜,衝擊力道不容小覷,行政院緊急拍板「擴大秋冬國民旅遊獎勵計劃」因應,總經費36億元自9月至12月實施,獎助方案包括團旅優惠、自由行旅宿優惠、觀光遊樂業入園優惠與公協會觀光活動優惠。交通部長林佳龍也表示政府考慮對印尼等國鬆綁觀光入境規定。這類促進觀光政策,其實了無新意,有的讓業者無感,甚至想抵制,有的後遺症大,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例如免費免簽證,對正常外國客沒招徠作用,反引來賣淫打工犯罪,造成國安漏洞。 每次民進黨執政總帶來兩岸無端緊張情勢,蔡政府比扁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箇中原因除一個愛台獨、一個打死不准台獨格格不入,另外是反紅仇中對老成穩重選民雖麻痺起不了作用,對涉世未深又愛裝成熟的年輕人尚有票房,值得綠營操作。大陸客無論人數與消費力都佔我們觀光收入大宗,「拿人手短」嘴硬欲奈何、將如何!遊樂場負責人、遊覽車休息站,到處聽到業者罵翻了,只差沒飆三字經,連買罐西螺醬油,老板談起蔡英文三字就咬牙切齒,詛咒她落選,2018果然印證民怨趨勢,遺憾執政黨沒領悟敗選慘痛教訓。 陸客打從心裡愛來台灣,倒不是寶島風光真的那麼吸引他們,阿里山雲海遇上峨眉山,日月潭與千島湖或九寨溝相較,風景小巫見大巫,太魯閣鬼斧神工天然美景也比黃山奇景遜色,因之陸客興緻來自好奇心作祟,歷史悲劇使得兩岸歷經長期隔閡,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踏上「傳說中」的福爾摩沙,就像台胞剛回祖國返鄉探親,同胞相見歡那股親切感動般。 產業內需固然重要,賺「外」快更愜意,蔡政府搞砸兩岸親善,觀光產業淪慘業,再多補助方案都治標不治本,老爹掏腰包給次子向長子購物,長子賺了錢老爹再跟他伸手要,買賣營利在家族圈打轉,無甚意義。筆者愛旅遊,尤愛異地隔夜長途旅行,住宿補助當然樂觀其成,縱然明知它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德政,仍「銘感五內」,從未錯過任一次專案。 跟中國敵對好處沒有,壞處多多,人民萬般苦,國家也危急存亡之虞,但似乎都不是蔡大小姐所關心,她只在乎會不會影響選票連任。
-
面對垃圾問題 讓環境永續經營
看到報導指出,無論是討論運用布尿布的專題,還是民宿業者發起的「一人多背一公斤救救蘭嶼和綠島」等,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有急迫性的,因為如果不重視環境問題,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而尿布是民生用品,一日的量就很多,倘若不是使用布或是其他替代素材,讓不易分解的尿布堆積如山,造成的是很嚴重的垃圾問題,既然有可以取代素材,不妨也可以嘗試看看,節省不少東西。 另外,對於民宿業者發起很有創意的背垃圾活動,雖然不見得所有的旅客都會照做,但是至少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畢竟我們面臨的即將是旅遊旺季,在焚燒與堆積的清運量日益降低的情況下,勢必要減少垃圾量。除了背垃圾走,其實最好的方式是減少使用塑膠類等容易製造垃圾的用具,每個人都做就能使垃圾減量。當然,如果能減少使用,那就會看到成效,這需要每個人相互配合,互相勸導。 無論是布尿布也好,或是背垃圾活動也罷,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有沒有務實的面對垃圾問題,還是認為自掃門前雪,不干自己的事情,花錢的是大爺,所有關於垃圾、清潔等部分對方就要做好。但是,我們都忘了,大家是一起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些景點要永續經營,只能靠著所有人來一起努力。因為如果不能相互體諒,要面對難關也沒人會伸出援手,這是現實會發生的狀況。 而就像生活中常見的尿布、衛生棉,或是每天用的到的筷子等,這些都跟我們日常脫離不了關係,感覺很細微,卻往往是製造最大宗垃圾之所在。所以,讓我們一起面對垃圾問題,讓環境永續經營,從現在起由自己做起,由我們的周遭做起,慢慢從點到線,線到面,否則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最後要後悔也已來不及。把公共議題都當成自己的事情,如果可以從小培養,面對垃圾問題也有解方,那一定可以讓我們眼前的事情取得平衡,這樣就能永續發展,讓各角落都能進步。
-
金門設置歐亞水獺及江豚保護專區暨研究及育成中心之芻議
前幾年,新聞媒體時常報導,金門一週內連續發生兩起歐亞水獺,遭到路殺而死事件,惟近年,新聞媒體,則又常報導,海洋悲歌又起│江豚寶寶命喪金門海岸,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在臺灣屬於保育類動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到西太平洋近岸水域,主要有3種類型,分別居住在中國長江、日韓沿岸海域與亞洲其他地區,近年常在金門沿岸海域發現蹤跡,但卻不時發生擱淺及命喪金門海岸,著實令人感慨! 金門的歐亞水獺及命喪海岸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乃蒼天恩賜金門擁有獨特自然生態之資源,以觀光立縣的我們,至今竟然仍未積極成立保護專區及劃定,著實亟需中央與地方政府重視,積極透過現代化之專業保(復)育科技或技術及保育人員之建置與培育「建議興建研究及育成中心地址:金沙溪或金沙水庫出海口附近」及歐亞水獺保護區域「建議劃定保護區域:慈湖、金沙溪、榮湖及金沙水庫出海口和陽明湖附近」;至於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建議興建研究及育成中心地址:慈湖及田墩養殖區出海口至山后附近」及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保護區域「建議劃定保護區域:慈湖及田墩養殖區出海口至山后、田浦附近之海域」,保護地球瀕臨絕種之野生歐亞水獺及江豚(又稱露脊鼠海豚),並搭配豐富的閩南文化及建築和海洋船觀賞,以發展充滿自我獨特觀光及吸引世人前來觀賞金門擁有之珍貴的自然生態,進而,增進金門自我的觀光資源及優質的競爭力!
-
感謝國軍,敬重國軍
軍人犧牲自由,保家衛國,對國家有重大貢獻。從六十餘年前的八二三砲戰,再到去年的八二三水災,從前線戰地遭受砲襲而浴血還擊,再到涉水深入災區清理家園,都有他們的身影。但是某些網路言論對國軍的謾罵,我們見到他們的委屈。 軍人一點都不輕鬆,從募兵的情況可略知一二。在營需要二十四小時待命,排假遇到緊急狀況則招回停休,只要國家有需要,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在那裡。要凝聚國家的向心力,加強國民的愛國情懷,得先從尊敬軍人開始。即使是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對於大兵們亦是充滿敬意。 政府應帶頭呈現對現役軍人的敬重,以及退役榮民的尊重。去年保衛台海的八二三戰役六十周年紀念,內閣可能忙著救災,無法出席,但今年八月包含蔡英文總統、馬英九前總統、呂秀蓮前副總統均蒞臨金門,出席相關紀念活動,呈現對軍人的重視。 台灣能夠長期維持穩定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多虧了國軍的守護。九三軍人節雖然已過,一般民眾此日也沒有放假,但是走在路上見到辛苦的國軍弟兄,還是要說一聲「感謝」!沒有他們的守護,就沒有享譽國際的台灣奇蹟。
-
獎
文學獎徵件感想 生活在臺灣,是幸福的,因為台灣有很多文學獎,可以讓喜歡文學創作的人試試身手,有人因文學獎的肯定而躍上文壇,成為知名與暢銷書作家,也有許多年輕人靠著文學獎的獎金,繳納房租或學雜費、生活費……雖然如此,文學獎這玩意,讓許多人夢寐以求,也讓許多人發出驚嘆。 臺灣的文學獎種類多,有各縣市政府舉辦的地方性質文學獎,如從北至南的基隆海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新竹市竹塹文學獎、新竹縣吳濁流文藝獎、苗栗夢花文學獎、彰化磺溪文學獎、南投玉山文學獎、台中文學獎、嘉義市桃城文學獎、台南府城文學獎、高雄鳳邑文學獎、屏東大武山文學獎、宜蘭蘭陽文學獎、澎湖菊島文學獎、浯島文學獎、馬祖文學獎……以及機關社團或基金會舉辦的文學獎,如台積電文學獎、瀚邦文學獎、忠義文學獎、林榮山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星雲文學獎……以及國軍文藝金像獎、臺灣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 不久前,時報文學獎徵件,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參加徵文管道」,徵件者可以登入翻爆官網,填寫報名表並上傳參賽稿件。報名表上要填的只有姓名、居住地、郵件信箱、電話、組別,連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與地址都免填了(對於未使用電腦的應徵者,仍保留列印郵寄),這項創新對所有應徵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小確幸,因為我們免於花一大筆錢把作品列印多份後,裝訂,頂著烈日,捧著厚厚的一疊作品,到郵局掛號寄出,只需坐在電腦桌前,輕輕敲擊鍵盤或按幾下滑鼠,就能輕鬆完成報名,省去了作品列印多份與掛號郵寄的費用。 文學獎的徵件方式,從早期將作品謄寫於井然有序的稿紙上,掛號郵寄承辦單位,至電腦打字後列印多份郵寄……過程有了少許的變化,但唯一沒變的是,必須掛號郵寄,因為作品未掛號寄出而遺失了,得不償失。電子化時代的文學獎徵件方式,似乎應該要隨著調整了,如果還維持在列印多份郵寄的階段,顯然不合時宜,觀念落伍了。 遺憾的是,文學獎存在臺灣已經半個世紀之多了,至今仍然有許多文學獎的承辦單位還硬性規定應徵者在寄件時就要附上相片、身分證影本與儲存於光碟的電子檔……許多應徵者經歷了如此折騰,難免有所怨言,因為在還無法確認是否能獲獎,就規定應徵者要附上一大堆附件,是否顯得有點多餘?在確認得獎時,再以電話或電子郵件通知得獎者補送得獎感言與基本資料,時間綽綽有餘,又何必畫蛇添足?
-
厚植與平衡地方教育基金,發揮金門教育特色與價值
懷抱「教育公共化」理念的教育處長羅德水,就任半年多以來,針對本縣地方教育發展基金收支失衡的問題,本著「釐清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劍及履及的朝著開源節流方向未雨綢繆一番。 本縣初設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始於李再杭處長,依據說帖,「係於98年成立之附屬單位預算」,為預算法所稱「有特定收入來源而供特殊用途之特別收入基金」;其「主要之基金來源為中央與地方政府依《教育基本法》及《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編列分擔之教育經費補助。」區分為教育處、5國中、19國小、城幼及家庭教育中心等5單位27個分基金。在教育審議委員會上,羅處長發現「至107年底,『教育處分基金』餘額卻僅剩196萬元」;「過去幾年基金支出多大於收入,短絀數則以歷年累積之基金餘額支應」;「每年短差的部份多落在『教育處分基金』,致使縣內各國中小基金餘額逐年增加,但教育處分基金餘額卻迅速減少」。各縣市這種情形比比皆是,並非金門僅有。導致入不敷出的趨勢,有主客觀因素。客觀上,國家整體經濟持續低迷,中央政府入不敷出而採行赤字預算,因而與地方之財劃只好錙銖必較,例如教育預算不獨立,納入公務預算而採統籌統支,所以對基本需求設定指標及權重、補助則分區分級、或謂競爭型計畫等設定SOP,但對偏鄉離島縣始終照顧不足;其次縣庫仰賴中央浥注、地方財稅小餅配置與金酒之盈虧,近年來拜小三通之暢便與金大等大學院校師生消費群略有成長,但隨著基礎建設或校園建案需求不斷擴張,縣庫自籌款因而上揚,致財主單位屢有反映,緊縮性措施也是必然。換言之,大環境若不能變好,威脅到國家或地方整體財政,此種收支失衡趨勢無法避免,因此厚植與平衡基金,大家必須有心理準備。 過去處本部或各基層校園,多少都會積累可供流用之「私房錢」或「福利金」備不時之需,可是因防弊而制止後,失去憑藉而出現後顧思危意識。主觀上,當上級緊縮控管設定補助機制,基層學校與處本部惟有不斷向中央爭取,同時調高自籌款因應;而學校本身一來不懂得如何運用分基金;復以過去財主單位人員,圖行政方便而多少都會限制流用;學校連拍賣一張報廢課桌椅的收入都要繳庫而不能存放基金為校所用,學校沒有了自己的「私房錢」,當然更減少運用分基金。諷刺的是這些看似剛硬的財稅法規,套不住高層的公平正義,反而挃捁了基層創新活力。換言之,各校分基金餘額增加,是主觀因素使然。該如何運用?能不能方便基層學校運用?與主政者對教育文化的珍視程度及財劃配置息息相關。 或謂府會對教育文化預算完全支持,從未刪減,當然重視。只是從行政績效審視,設定評鑑、訪視或稽核,劃定紅線與設定關卡,綁手綁腳,難有創意。創意離不開生活,教育更需要投注創意,分基金的收支運作,要看是否把錢花在刀口上,讓校園可以放手施為,教育創新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大膽試驗,創建教育特色。最近軟體上國際交流與全國科展、語文競賽、運動競技的亮眼表現,硬體上的校園重大建案,都是仰賴中央與地方教育基金的浥注,這是值得的投資。寧願窮也不能窮教育,就是偏鄉離島縣的施政核心;因為培育更多創新的教育文化人材,才能翻轉命運。 基金收支要不要平衡,能否減緩逐年短絀趨勢?端看我們如何看待離島縣的教育文化事業。觀光容易受風吹草動的影響,重大工程曠日廢時且因功能遞減而淪為蚊子建案之虞;惟有教育文化是自己的命運共同體,放眼投資,方能久遠。開源節流是各分基金的共識。就開源方向,1依「教育基本法」及「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之「成長原則」,逐年增編教育經費;2依《離島綜建方案》,向中央爭取教育建設挹注;3年度賸餘款可留供基金循環運用,並由教育處建立控管機制,使資金運用具獨立性及保障性;4就學校教育性質(包括場地設備管理、校產標售或營利事業)之收入,應准予滾存基金流用;5共同參與之擴大性活動如馬拉松、海泳、世界金門日等之節餘或共同收入,宜墊還准予滾存基金。就節流方向言,1檢視本縣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依法實施間是否存在著落差?有無挪為他用?2各單位分基金之節制流用;3盤整與縮小校園建案規模等投資,擴大與強化軟體或創新試驗之運用;4減少個別性,增加整合性活動資源整合運用分基金;6本縣生師比約為10:1,符合未來少子女化趨勢,以個別化教育、跨域教學、多元統整措施來運用分基金。 維持教育基金收支平衡固然需要,但能否讓基金運用於教育創新,投入與產出間發揮金門特色,展現教育長遠願景之價值,尤為關鍵。
-
參與服務性社團之我見
書籍<最後的演講>作者蘭迪‧鮑許曾說:「經驗就是想獲得的事物,在追求過程中失敗。」回想經營社團初期,沒有眾人的關注,然而一路走來,不斷在失敗中記取教訓,累積成長的能量,尤其社團參與過程中,通常是自我砥礪的獨力苦撐、自尋經費的勉力奮戰,因秉著「替他人點燈」的精神才不斷的堅持下去。 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初衷 參與志願服務的目的是希望服務對象因自己行動而獲得改變的力量,此為第一階層次的提升,緊接著藉由服務對象的改變導致自己獲取成就感,得到反饋得到成長,這是第二階層次的提升,若是因為自己行動感動週遭的人,提升社會整體風氣,就是第三階層次的提升,這也是自身一直想努力的目標。 大學時擔任仁愛社社長,在逐漸熟稔社務後,慢慢發現校內環境已不符社團發展,學校社團應該要走出學校向外拓展,但學校屬於幹部養成學校,與一般大學任務不同,平時的生活管理與寒暑假實務單位實習,社團發展有一定的限制,是故社團活動通常沒有突出的表現,也只有在假日時,才能與校外的服務機構接觸。 社團踏出校園積極尋求外援,首先社員參加基礎與特殊志工訓練,再尋找媒合平台--桃園縣政府志願服務中心,讓服務能夠擁有基本知識與適得其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協助伊甸基金會於桃園市區義賣牙刷,當時詐騙集團橫行,彼此猜忌的結果,導致一支五十元牙刷出奇的難賣,處處碰壁後,我們改變作戰策略,針對特殊對象「中年媽媽」販賣,效果出奇良好,順利將當天的配額賣完,而且速度驚人。 薪火相傳-青年朋友接棒 不可諱言的,在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常常接觸到「志工阿姨、志工叔叔」,「志工哥哥、志工姊姊」反而少見,揆觀年輕學子,打工、戀愛兩頭燒,經常生活中缺乏感動的能量,特別是在未來的職場上,若欠缺服務學習的經驗實在可惜,緣此,應把握機會多投入社團活動,讓人生精華的大學生涯發光發熱,因為很多事情現下不做,時間更迭,屬於自己的舞台也隨之易手。 改變的力量-打破傳統刻板印象 社會服務需要青年學子的接棒與傳承,全台灣擁有上百所大專院校,每所學校甚至每個科系都有其特別的專長與特色,在各項活動能各司其職發揮所長,有幸與其他學校交流之際,某大學羽球社雖不是傳統的服務性社團,但社團領導者卻能發揮社團的特色,以社團專長從事服務學習,殊值可貴。 除此之外,擁有悠久歷史的服務性社團,因歷屆的傳承,礙於前期的學長姐的豐功偉業導致綁手綁腳,新任的社團領導者,未有獨樹一格的作法,反而留存以往社團的影子,這時社團領導者必須做好箇中取捨與品質控管,倘若照單全收,容易導致社團方向不明以及人力資源耗竭,甚至也可能發生社團內部意見分歧,職是之故,「如何結合傳統再創新?」為社團領導者需要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透過資源整合的機制,都能在社會服務的領域有卓越的貢獻。 永續經營,持續性的定點服務 每個服務性社團都有其服務宗旨與目標,亦不時擴展新的服務領域與服務對象,各個社團服務形式多樣、性質多元,讓人耳目一新,然而當社團新舊交替之際,每位領導者都有其服務的憧憬與方向,持續性的服務固然不容易,惟應謹記減少蜻蜓點水式的服務,志願服務的路才能走長、走遠。 除此之外,有效的分配服務資源與時間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一到寒暑假,熱門的服務據點時常行程滿檔,倘若一所偏遠地區的小學營隊活動過於頻繁,對小朋友來說可能是種負擔,亦不容易珍惜學習的機會,便達不到雙向學習的效果。 Not MAGIC, Just basic,有投入才會有深入,有付出才會傑出 擔任服務性社團領袖,最難的挑戰不外是「時間的管理」,兼顧學生與社團領導者兩者身分絕非易事,尤其是期末考與營隊活動兩頭燒之時,那段挑燈夜戰的時光著實讓人刻骨銘心,每次在參與社團活動與學校課業取捨都備盡煎熬,職是之故,做好良善的時間規劃是身為一位社團領導者需要學習的課題。 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所提出的「瘦鵝理論」猶如規模較小、侷限較多的社團向外發展的歷程,將有限的時間及社團資源發揮無限的可能,一旦機會來了,條件足夠,環境許可,成長就會很快速。 王永慶先生還說:「天下的事情,沒有輕輕鬆鬆、舒舒服服讓你能獲得的,凡事一定要經過苦心地追求、經驗有所收穫。」儘管學校管理與社團時間的限制,只要不忘初衷並緊抓機會,成功並不是遙不可及,持續的努力帶來的成功就像正義一樣,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服務過程之學習-謙虛、感恩、同理心 德雷莎修女曾說過:「要以窮人的方式服務窮人。」緣此,辦理志願服務活動應以最儉樸的方式從事服務工作,一切生活起居從簡,勿誇大奢華,過程中期許自己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並藉由志願服務的這些機會累積自己人脈存摺,培養自己虛懷若谷的心,學會知足與感恩,讓這份溫暖服務的善緣傳續。 春秋時期學者孔斌曾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勉勵人們要持之不懈的奮鬥,最終能夠在君子的大道上行走,希冀用拋磚引玉的方式,以己身之力擴散影響周遭人、事、物,俾使社會減少對立,變得更和諧、更美麗。
-
「老後尊重」的重要性
「老年化」成為全球的重要議題,也被視為台灣重視的國安問題。因為過度老化的人口,需要大量的醫療與資源搭配,長照與社福的系統也要動起來。當然,也有陣子流行用經濟議題去探討,故日本有「下流老人」一詞,目的在於指出老年化人口大量增加所帶來的重大危機與影響,呼籲國內對於預防這樣的狀況發生。 不過,用現實面來看,「少子化」與景氣不佳的情況下確實也無法維持「養兒防老」的舊有觀念,不少年輕人都自顧不暇,甚至要當靠爸族或靠媽族,根本無力幫助這些老年人。社會上就出現了許多被遺棄的老人,在今日,往往老人家是很難受到重視的,因為子女根本沒有時間跟足夠的經濟可以負擔照顧這些老人家。 以我所看到的親身經歷,不少老人家像是被當成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由不同的子女撫養,而他們的下一代或許已經沒有親屬的尊卑觀念,在一個家庭裡,老年人就最不受重視,因為什麼都要靠別人,自然而然說話小聲,也沒有任何權利可言。或許還會被親人當成是累贅,那樣的情況相當尷尬,卻也沒有辦法改變任何現況。 或許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就該多為自己想想,把子女教養好,讓他們有獨立謀生的能力,而自己也要為老年的時候多想想,懂得運用積蓄當然是最棒的打算,還要能夠健健康康不成為家人的負擔。如此,懂得尊重自己,別人也會尊重你,不用為了錢去看誰的臉色,也不需要受到不尊重的待遇,要為自己打算,不為其他。
-
銀髮族的美麗與哀愁
近年來,我國的人口老化速度逐漸加劇,2025年以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會超過20%,將成為最老國家;快速邁向高齡社會,因此樂齡學習,更顯重要。 當然,我們若越早正視「人皆會老」的事實,老後就越可能過得健康且快樂,老得優雅而自在;在社會保障越來越不可靠的時代,每個人都得思索面對,想想自己的未來。獨居,是未來的趨勢,雖保有住處、儲蓄,但仍深具風險,在未來只是一個人在陰冷的公寓裡喝茶、看電視,真有點虛微,而且健康稍有差池,很容易喪失生存意志。 至2006年止,國人平均退休年齡已降至55.2歲,根據教育部委託調查報告顯示,有約33%的退休族群並沒有退休養老計畫,可見退休族群的退休生涯議題非常值得重視,退休準備教育已成為退休族群必須面對的學習議題。 以往國人退休前,不但沒有接受足夠的退休準備教育,甚至連自身的退休規劃都付之闕如,以致當年華漸漸老去時,許多老化所可預防或減緩的問題,卻因準備不足而問題叢生。 例如,缺乏理財規劃,將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缺乏健康規劃,將導致身體逐漸惡化;缺乏參與規劃,將導致生活日漸封閉;缺乏學習規劃,將導致與社會逐漸脫節。樂齡學習與過去老人教育最大不同之一,就是將教育對象延伸至55歲以上的中高齡,亦即提供至少十年以上的退休準備期(魏惠娟2012) 。 2011年是人類歷史刻度上的重要印記,這一年,誕生於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正式邁入65歲,陸續屆退,湧入第三年齡,啟動「人口老化潮」;這一年,許多國家因退休人口遽增,造成社會經濟衝擊,將逐步關閉「人口紅利」(Population dividend)機會;這一年,地球第70億寶寶出生在這充滿矛盾的世界,有逾10億以上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這一年,充斥者經濟不景氣與天災不斷,但是這些內外在因素正為逐漸攀達人口主流的嬰兒潮世代,開啟一扇嶄新視窗,面臨嚴肅思考,將一生豐富經驗聚焦在(後五十歲的選擇);綻放精彩晚年生活的優雅,如何能走出「人過中年,棋到中盤」的困惑?如何重新開機,啟動創造性的老年生活,的確,這些問題的關鍵之鑰就是要經營人生第二生涯(Second careers),有願景、有目標、有順序、有步驟的去選擇,去創造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迎接老年生命的春天(朱芬郁2012)。 高齡友善環境一直是當務之急,但社會文化因素對銀髮族認知功能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自1988年Byrne和Whiten提出「社會腦」的假設,學者對於「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的詮釋不僅有更廣闊的的空間,也將社會認知的概念,從青少年文化學習,社會化的探究,延伸為生命全程的概念研究;人體的心智能力、工作記憶,的確會隨年齡增加而逐年下降,日常生活中例如泡茶、和家人閒聊、逛街購物等各種記憶,我們都視為理所當然,而這些確是延緩高齡者認知功能的重要社會性活動。 高齡者的學習在心理層次的特性,尤為顯著,一般而言:自尊心強、自信心低、注意力與記憶力降低,在學習中不喜歡有太大壓力的學習活動;學習動機主要在於認知興趣及社交關係,學習內容與發展任務互為關聯。 學習內容宜注重有趣、有用、有效,才能帶動學習動機,高齡教師的角色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而非上下的關係,教師同時兼具學習者、朋友與協助者等角色。 成人學習情境,在心理層面著重互相尊重,合作互助,相互信賴,支持體諒,開啟真實,輕鬆愉快,尤其更需人性化、生活化;若配置燈光美,氣氛佳的場地,尤為相得益彰。 從歷史文獻研究,學習共同體有三種面貌呈現;第一代學習共同體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面貌出現,將教育與學習視為基本人權,政府應提供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並且營造一個適合全民終身學習的環境。第二代學習共同體以知識經濟和創意經濟的面貌呈現,強化人力資本的素養,培育具高度創意產業能力的人才,以提昇學習共同體的社會繁榮指數。第三代學習共同體以公民社會和幸福社會的面貌呈現,將教育與社會視為營造公民社會與促進人類幸福的重要措施,政府必須考慮人民的幸福感,作為施政的核心理念,並且以建設公民社會作為維護人民幸福感的最佳保證。 我們似宜以幸福社會做為樂齡學習共同體的願景,營造一個具有創意、溫馨、良善、和諧、公益、宜居且深富學習機能的環境氛圍,以滿足銀髮族群身心靈健康,醫療照顧,社會安全,社會參與,休閒娛樂,藝術美感,教育學習等各方面的需求;開創一個優質的,適合長者及其家人朋友共同生活的環境,不斷的更新與型塑老人的意識形態與生命價值觀。 以目前而言,國人失智人口24萬人,認知障礙人口約60萬人,若加上樂齡人口總計約占總人口25%,這確是一個龐大的比例,也是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教育部從2008年開始,在各鄉鎮市區設置樂齡學習中心,並持續獲得熱烈迴響,受到參與者的相當肯定,而在鄰國馬來西亞,樂齡並沒有規劃年齡,換言之,人人可學,老少咸宜,已讓學習變成一種處方。 樂齡學習如果推展成功,將可延緩中高齡者的健康老化時間,縮短需要長期照顧的時間。樂齡學習的價值不僅對中高齡者本身有益,對國家資源整體的應用,也將有所助益;樂齡學習的永續發展,不僅可以促進中高齡者的學習活絡,更可以提昇其生活品質,打造一個幸福快樂又有尊嚴的晚年。樂齡學習不僅需要長期深耕,更需要隨時創新深耕,才能使樂齡永續進步(魏惠娟2012)。 更令人關注的是,平均餘命持續延長,退休後將有長達二、三十年的歲月。這個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應怎麼做呢?既牽動社會發展的脈動與量能,也攸關新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生涯經營內涵,自應予重視。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慢性病並非伴隨年老而來的必然現象,生活方式對身體影響更大;整體而言,百歲人瑞較樂觀、熱情,有強烈的宗教信仰,擇善固執,富進取心且對生活很滿意。 能了解老化的深意,並正面面對老化,積極從心理、情緒、態度、行為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妥適因應。 日本人稱60歲為「還曆之年」,88歲為「米壽之年」,99歲為「白壽之年」,對銀髮族相當尊重,年長者很願意用一生所學貢獻給下一代,只要有獨特專長,也會竭盡所能,以追求「精神與靈性」生活為目標。 專家學者強調:樂齡學習的黃金十年,已調降為45歲,一般而言(一)55-64歲-強身期,從快走慢慢訓練自己心肺力,肌耐力,柔軟度,享受優閒自在快樂時光。(二)65-74歲-學習期,透過不斷學習,認識新朋友,互相激勵,發揮所長,讓人生下半場豐盛有餘,輕鬆學習,快樂度日。(三)75-84歲-安養期,習慣獨來獨往,更重要學會獨處,可選擇去安養院住,不僅有醫護,社工人員,還有不同年齡層的銀髮族,只要耳聰目明,頭腦還靈光,可寫回憶錄,或訪問老人寫出精彩故事。(四) 85-94歲-回饋期,可以繼續擔任志工,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心靈喜樂身體才會健康,持續做到不能做為止。(五)95-104歲-感恩期,百歲人瑞不稀奇,只要有心學習,心境常保年輕,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的,這段期間,重要的人生階段是感恩、道歉、道別,讓這一生最後一個華麗轉身,圓滿退場(朱芬郁2012)。 學無止境,退休後的生活,仍應繼續以學習型的生活方式,去營造自己幸福的人生,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活得好,知識令人成長;讓我們都能在樂齡的課程中,共同透過終身教育,成功老化。 營造一個溫馨的學習圈,在與他人的討論中,相互學習,並以引導的方式,帶領探索學習,實際深入了解知識,運用知識,並經由對於知識的討論及探索,體會學習的快樂,並積極讓每一位長者都能受到重視,並塑造賓至如歸的學習氛圍。 教育部推動高齡學習體系,係以「在地學習」、「深耕發展」為主軸,運用在地化的組織及資源,提供基礎、健康、休閒、藝術教育等課程,更結合推動交通安全、用藥安全等宣教,已發展出本土化的樂齡學習模式,讓全國的長者因為學習,生活更充實;因為學習,晚年生活更精采。 樂齡學習中心的願景是希望能成為「成功老化的高齡社會」,使長者身心靈都能獲得滿足。其核心價值為:1.以高齡者為中心:依高齡者的不同特性來規劃設計,以提供其所需的學習內容和活動。2.課程以深耕、創新為主;樂齡學習中心的課程要能不斷創新並深化其內容,以吸引高齡者能持續參加學習。3.促進高齡者學習、改變、增能;藉由學習中心的課程,使學員能夠學得新知識、新技能、新觀點與價值,並進而改變自己,增強能力,將自己所學貢獻社會服務他人。 樂齡學習政策甚佳,廣受歡迎,未來政策若要深化,則必須加強課程與教學。並建立經營與課程教學模式、標竿或示範,使樂齡學習方案能源源不絕,由下而上的創新;此外有七個層面應持續加強:永續經營、課程標竿、創新學習、專業培訓、加強督導、獎勵措施、資源應用等。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艾希維爾分校於1987年成立創造性退休學習中心,該中心的標誌為鸚鵡螺,象徵不斷擴展的精神,持續學習激發自我的創造力。 加州戴維斯的高齡中心,位於北加州戴維斯城,是一具備多元目標的高齡中心,係由戴維斯公園城及社區服務部門(City of Davis Parks and Community Services Department)來經營,這個中心專為50歲以上的人士提供學習課程與相關服務。該中心的簡介寫著:A place of possibilities,這句話就說明了中心的願景,就是在開拓高齡者的新視野與新領域,是很積極正面的期許。 東京世田谷老人大學(生涯大學),位於東京西南方,學員程度好,學習意願也很高,是日本最早推動高齡教育的大學,其構想為高齡者所要的不只是福利與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是要自覺,並且思考如何在老年時仍能自力更生過日子。因此,他們的構想為要結合教育與社會參與的精神,透過學習,希望挖掘老人家未知的自我,能以自我啟發的方式來學習,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世田谷老人大學,上課以教師的講義為主,以講述及座談的方式進行,修業期限為2年。必修課程為體育,每年舉辦一次一天的社區戶外研習活動,每兩年選擇距離世田谷區150公里的史蹟,辦理一次參訪活動。 世田谷生涯大學,在學習課程設計的精神與內容方面,注重喚醒高齡者的自我意識,探索未來能自主獨立生活及參與社會的途徑,這樣的設計精神,在我國的高齡教育實施上實屬不多見。從國外的經驗看來,高齡教育的經營能夠突破創新,持續吸引高齡者前來,關鍵在於有品質的學習內涵,以及有趣的學習方式(魏惠娟2012)。 我國目前的樂齡學習,在鄉下而言,素質參差不齊,部份高齡長者甚至不識字,若能以文化素養來區分學習課程,進行分別授課,效果應會更佳。 課程中,希望也有參訪行程,如此有助擴大視野;尋幽訪勝或解說古蹟,或文化產業,異地學習,較會提高學習興致,以達到「活躍老化」,並避免過多的靜態學習,成立自由學習社團,讓有興趣的樂齡族,自組學習社團,或自行規劃學習活動,自行尋找學習資源,以進行深化學習活動。 總之,活化課程,然後透過學習、改變、增能;期待中高齡者,能從樂齡學習中,得到健康、快樂、自主尊嚴。 此外,亦可採用問卷調查或訪談方式,以了解課程設計者的目標或思維邏輯,或直接透過課程內容分析的方式,探究各類課程所蘊含的價值信念與內涵,以發展出屬於台灣高齡教育的課程目標與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及引用資料 魏惠娟編著(2012),台灣的樂齡學習,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師大社會教育系及中華民國社會教育學會主編(2014),創意樂齡與社區學主編,台北,師大書苑發行。 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行家顯智慧 品味蘊風華
─拜讀陳益源院長「『臺灣中文學者金門行』繽彩紛呈」一文之迴響 宋代王安石《勸學文》:「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以現代觀點,「書」是知識與智慧的借代,所以窮苦者擁有它變得富足安適,富有者因而益顯高貴雅緻。報章雜誌等平面或影視媒體是另類大書,能以精簡傳播當代新知,即時與快速回應閱聽大眾,增廣見聞,增益智慧,為社會教育的一環。 9月3日金門日報《言論廣場》(以下簡稱金報)刊登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益源博士,一手精編的佳文「『臺灣中文學者金門行』繽彩紛呈」,是該報自設置本欄以來,最具知識與智慧的呈現,非常珍貴;尤其此文原本是陳院長主導「臺灣中文教研的困境與願景」金門論壇與「邊界文學與文化研討會」籌劃會議時,與會雅士完整發言記錄,發表於九月號《國文天地》,策畫了「臺灣中文學者金門行」專輯,對邊界(離島金門)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與發展,關切之殷。陳院長獨力策劃,跨界串聯,既能拉近兩岸金門之空間距離,又可牽絲抽縷般將過往與現今,無縫接軌,鋪排有致。方寸巧妙,一來拓展了論壇的侷限性,增添活潑與延伸滋味,二來讓《國文天地》與《金門日報》讀者在此交會。 對照0905日《中國時報藝文副刊》剛出爐的黃克全與陳慶翰「金門文學縱橫談」,從「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及《金門學叢刊》之探索,引發對金門「重史輕文」的惋惜與期待;畢竟金門只是兩岸的邊陲島鄉,陳院長則著眼於邊界文學與文化之探究,較能切入核心。不論就時空背景,自古以來浯島先民與鄉親過著墾荒漠、避兵災、抗瘟疫,與天災人禍拚搏的生活,能在純文學裡詠嘆者幾希?完成掃除文盲還是民國100年後之事,近年來拜文史人士承先啟後的深耕,文化與觀光單位、縣政府及中央文化部門的鼓勵,族譜與宗廟祭禮的尋根溯源方能蔚為風氣,村史留痕,因此「重史」是必然;至於「浯島文學獎」之設置、「老兵與戰地文學」之開發,旅台同鄉會之藝文俊彥、南洋僑親華文出版品之流入,更是晚近著力猶可迨之應然。前者對話是從學術與文學角度切片,後者對談則是爬梳金門文化裡的文學成份,兼及探索金門文化之行蹤花絮。兩者先後交輝,從《金門日報》而《國文天地》、《中國時報》,將金門行銷與放射出去,有益於拓展視野,讓金門人知識與智慧再出發! 金門為何是邊界?大師們如何看待金門? 五度來訪的學者認為「邊界島嶼是共黨的斧頭鐮刀撞擊島嶼軍民的反抗意志激升而成的」,使用「邊界」,大概還是「指向具有明確文化分隔的兩種民族、國家或政治實體之間的地帶之稱謂」;「邊界也是人類歷史存在的現象,凡有集體性、社會性的組織存在,從部落到方國到國家,彼此之間即會有邊界存在」(楊儒賓);「因為金門的歷史沒有脫離過中華民國的懷抱,在歷史的微妙機緣上卻造就這邊陲之地成為民國的守護者,其所近者遠,其所遠者近,這一座淳樸寧靜、洋溢古味的島嶼,依舊置身在敵我、善惡、醉醒、張緩的中間狀態,我們立足於此,不只是站在『俯仰宇宙間』的高度,亦不得不帶著雙重視野的眼光,去正視這瞬息萬變的世局與詭譎難料的政治所可能帶來的不安與衝擊」(吳冠宏)。他們是從歷史、政治、軍事、文化角度論定,我們只是無端捲入古往今來的黑洞,錯愕矛盾的糾結在一團謎霧裡,擠壓掙扎後深知「訴諸暴力絕對贏不了,……,尊嚴才能戰勝一切。」(黃克全引唐‧薛利名言),於是海峽之西,金門水域,兩岸文化流動,釋放在愛與包容的氛圍。 「邊界文學」如何定義呢? 「『邊界文學』一詞如果可以當作一種新的文學的話,它當指向圍繞邊界一詞所顯現的文學現象」(楊儒賓);「金門既像海市蜃樓又是青天白日般的存在,島嶼瀰漫濃厚的歷史感,濃得化不開」;「這些熬過砲彈威脅的建物依舊傲然地仰視長空,並引來了許多詩人來此歌詠殘酷戰爭背後的詭譎命運」(楊儒賓);「金門不是只有菜刀與高粱酒,也有詩人,更有詩。詩人是金門的女婿,戰爭將湖南衡陽的慘綠少年推向了戰地前線,他成了戰士成了詩人」(楊儒賓);「作為邊陲地域,……,它一方面含英咀華地接受、吸納兩岸或同或異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卻又很自然地形成先人出海經商所引致的僑鄉文化,乃至兩岸對峙時期砲火洗禮下的戰地文化,融匯出金門特有的強大適應力與平和兼容的性格。因為地處邊界,不論是共產中國與民主臺灣兩極政治形態之間,還是東南亞文化與閩南文化的因承與變革之間,甚至是戰爭與和平之間,金門人的體會與感受,都遠比兩岸人民更為深刻」(陳麗桂);因為感受深刻,才吟詠李子恆的《蕃薯情》,刻骨銘心的紀錄《落番》,產出《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之影劇,讓陳長慶《走過烽火歲月的金門特約茶室》,噴灑出李錫奇的《本位.色焰》,所以「到金門談邊界文學,再恰當不過了。」(陳麗桂) 「邊界文學」能作為「金門文學」的代稱嗎? 「『金門文學』也不是邊界島嶼有意創造出來的,它是來自三江五湖的殘兵、抓伕、流亡學生被命運擠壓到這個島嶼後成為戰士,並由戰士蛻變為捍衛自由詩人的產物,它源於命定的自由意志,也源於自由意志的命定,它是歷史女神對這座堅忍的島嶼最慷慨的餽贈」(楊儒賓)。楊教授引由外而入的洛夫、鄭愁予等鍍金詩家佐證,卻忽略由內而出的黃克全、張國治、許水富等「漂游」詩人,至於那登陸台灣文學界的吳鈞堯、牧羊女,或者報導文學之楊樹清,或在地深耕的陳長慶,「以感同身受的切入視角,貼近烽火倖存者的心情,期許身處其境者的現身與對話」(廖美玉)或能補白。 對於金門,大師們有獨到的體察:「凍齡的金門卻仍保有難得的宗族傳統與閩南建築,它站在大陸的前端,又似為海洋的後線,始終處在新舊的交接、中間、緩衝的位置,而成為各種複雜力量的交會所在」(吳冠宏);「島嶼的風情,總是在花崗岩的地形中,走出自己的個性。再高,也不過是200多公尺,但來自歷史的考驗,卻使此地的意味,跳出丈量的尺度,任由人們各自思量。」(林啟屏)「每次來,都覺得金門的街景巷道儘管風貌略有不同,……,依然沉穩自信地向我展示它麻雀雖小,卻內容豐富的不凡氣勢」「古聚落依然樸實端莊,巷弄街道依然簡潔清靜,坑道依然堅固沉重地向我陳述它們烽火洗禮、歲月沉澱後,依舊從容不迫、堅定素樸的風姿。」(陳麗桂)「這個地標在八二三砲戰時,……,卻炸出了完整如初的祠堂、書院、洋樓、坑道,在炙熱沉寂的午後,這些熬過砲彈威脅的建物依舊傲然地仰視長空,並引來了許多詩人來此歌詠殘酷戰爭背後的詭譎命運。」(楊儒賓)「時過境遷,歷史扉頁翻動之際,生離死別的愁緒、家仇國恨的糾結、漫天煙火的驚駭,都已收束於書軸裡,微風過處,我們早就無法丈量兵燹之禍的溫度。但或許就是人間事的不平凡,方才造就了此地的特殊」(林啟屏)。品味金門的人文情懷,鍛鍊出洞察金門的細致。 由搜尋陳炳容、葉鈞培、楊天厚等碩博士論文中獲得資訊,理解「《朱子家禮》……,明顯表現在生命禮俗、歲時禮俗、宗祠文化等各種生活習俗上。」(林素英)由生命禮俗、文化交流感悟,「並非僅僅存在非黑即白之兩元對立而不相容之狀態,相互融合是促使生活更美滿之重要主因。」(林素英)經過「吸納、接收、轉化、開展……來自異地的諸多歧異性質的文化……,都能自然平和且優質地並存共榮,這就是金門特有的邊界文化。」「足以讓我再一次深刻理解到金門人既平和素樸又自信寬容的性格之根源」。(陳麗桂)「詩人以詩軟化了砲彈,以菜刀砌出了文宴,以高粱釀成了《再回金門》」(楊儒賓)。有酒、有詩、有史實與深邃文化,「諸多的遊子,散遍世界。金門的酒,在高粱搖曳的穗影中,釀就最能勾引離愁的酒。今夜,……,敬這時間所釀造的金門」(林啟屏),勾勒林教授此刻的心情感受,卻是金門人代代相傳的生命故事。 身兼臺灣中文學會理事的陳院長,以其縱橫兩岸及海外文史行家之高度與格局,登高一呼,吸納六位台灣當代學研俱優,又都與金門有緣之大師,薈萃浯島,機緣難得;將他們觀察敏銳的視角,見微知著的菁華,藉由金報專版披露,品味風雅;七位大師平素在各自領域擁有一片天,如今難得桂冠雲集,對金門表達關切、加持與期許,一時之間,盛景無限,是日金報身價翻漲! 歷年來金大、空大或社大、銘傳及本縣教育文化單位或民間社團所辦之專業性或大眾化研討會,其研討內容非常珍貴,只靠記者的零碎報導難以竟全,引不起共鳴;由於金報篇幅限制,所以很少有機會透過金報發表;若全文刊登恐無法一一涵蓋,而且學術專業流於冗長枯燥,一般讀者閱讀無趣;假如能比照陳院長以其內行人之熟識度,去蕪存菁摘錄,適合完整刊登,可作為借鏡,有助於提升金門人文素養。 本文場景從嚴肅的台北學術殿堂,轉為活潑的金門實地踏查,與所欲探究主題相符應,學者們跳脫象牙塔的霧裡看花,實地來金門夢裡尋他,驀然回首,體驗邊界文化,敘事到位貼切,抒情回味無窮。 六位大師中,首度來金者廖美玉教授是「從前線到邊界」看金門,訪金最多的是楊儒賓教授(五回)、陳麗桂教授(四回),吳冠宏、林啟屏、林素英三位教授則是再續緣;從這些學者俊彥看金門,應比泛泛過客更深入,觀光部門可作為焦點座談般發掘盲點與改善空間。 陳院長之文,正好呼應黃克全與陳慶瀚對金門文學之期待。尤其懷有使命感的黃克全,振臂發出三支箭:一方面喊出「金門文學復興運動」,二方面如曹丕《典論\論文》般氣魄親力而為編撰《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更藉著縣政顧問會議面詢官方懇切提出「金門現代文學」外譯計畫;金門文化園區暨歷史民俗博物館設置「閩南文化圖文館」及「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以為策應;緣於詩家洛夫辭世,與鄭愁予對金門文壇,李錫奇對金門美學的啟發與深造具重要貢獻,而有「金門文學館」、「金門美術館」之倡議;小而美的碧山睿友文學館首先試點,引來雙響砲-陳長慶、張國治兩位方家先後在此展出手稿作品;至於金門美學則錯置侷限於文化局等狹小場館,竟讓碉堡藝術展或其他型態展示的巨碩身軀,無所安頓。 不論是陳院長暨諸位大師之於金報,或黃克全與陳慶瀚對話之於中時,都是行家智慧;媒體承載社會教育責任,提供學習平台,因而品味雅致。風華獨具的金門文化,能否燃旺金門文學火種?就創作者而言,應堅持黃克全「風格即人格」,擁抱「感恩文學」,鼓起「勇氣才能改變人心」(唐‧薛利博士)持續創作,震動文學生命。雖然金門擁有「一個非常適合書寫、創作的環境」(陳慶瀚),可惜文學種子萌芽不足,未來必須「把文學閱讀當作基礎建設,讓小孩、老人、各行各業的職業工作者主動的閱讀文學,培養文學素養」(陳慶瀚)。這是一針見血,舉凡金門文化的種種,包含金門文學、金門美學,不是蓋一座文學館或美術館就能成事,最重要是培養廣泛的參與者、觀賞者、守護者作為基礎;更多創作者,願意深耕,以之作為發展舞台與交流平台,方能增益功能,彰顯價值。期待共同努力,務期人文風華的春天從金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