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微微解封很舒心
正所謂,「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縱使不想接受,我們也慢慢邁入了「後疫情時代」"post pandemic era",與疫情搏鬥現在可以說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近期因為全民防疫做得好,所以,「疫情指揮中心發布了微解封的最新指示。」"The CECC announced new guidelines to ease restrictions.",也就是說自從五月疫情爆發以來,三級警戒持續的緊張度有稍微獲得了一點點緩解,雖然解封之日仍舊無法預估,但現在至少慢慢開始了所謂的「微解封」,部分的觀光景點與健身運動場館也開始可以開放,而餐廳也從絕對外帶到可以內用,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跟微解封有關的英文吧! 要談微解封,就要先從所謂的「封鎖」談起。大家還記得第一波疫情爆發的時候,因為情況真的太嚴重,所以有了封城的措施,這個種「封鎖」,稱為"lockdown"。 不得不說"lockdown"真的是2020的年度代表字。我們知道"lock"這個字當名詞來使用是「鎖」的意思,而當作動詞來使用,當然就是「上鎖」的意思。而"lockdown"原本的意思就是「因應情勢緊急封鎖某地」,像是電影看到的情節一樣,如果有人在學校放置炸彈,那警方就會封鎖某間學校,或者因為犯人發生暴動所以封鎖監獄等等。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全球各大城市都經過了封城的階段,目前,因為疫情漸趨緩解,所以慢慢有了解封措施,像是之前「澳洲總理就公布了三階段解封計畫,以鬆綁新冠肺炎的防疫限制。」"The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has unveiled the three-step plan to ease coronavirus restrictions." 我們可以在上面的例句裡,看到所謂的「鬆綁」,用的是"to ease coronavirus restrictions",沒錯喔!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沒有全面性封城,但是卻因為新冠疫情而有很多的「限制」"restrictions",所以,目前「微解封」這個「微解」指的是「放寬」或「減輕」,所以,我們可以使用"ease"或者"relax"這兩個動詞來表示這「稍微鬆解」的狀態,因此大家口中的「微解封」,用英文來表達就是"ease the pandemic restrictions 或是 relax the pandemic restrictions",意思是「稍微放寬對於疫情的限制」。 "ease"這個字當作動詞來使用,表示「減輕」或「降低」的意思。比如說小時候一有感冒的症狀,媽媽都會煮薑茶給我們喝,因為「飲用薑茶可以減緩喉嚨痛的症狀。」"Drinking tea with ginger root can ease the pain of a sore throat."這個字若當作名詞來使用的時候,則是表示「容易」、「輕鬆」或「自在」的意思。通常,介系詞加上名詞會當成副詞來使用,所以"with ease"就是指「輕輕鬆鬆地」,比如說,「我餓到可以吃下一整個披薩。」就可以說"I'm so hungry that I could eat a whole pizza with ease." 至於"relax"這個字,相信大家對它都不陌生。這個字是「放鬆」的意思。當然,要叫別人「放輕鬆」不只有一種方法,而relax是「放鬆」最常見的英文說法。以往「很多人下班之後會去泡酒吧放鬆」,"After work, they relaxed by going to the pub."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能夠去公園走走就很棒了。「放鬆」常見的另一個英文說法是"take it easy"。要特別提醒大家一下,這個片語通常會頻繁用在平輩之間叫人「放鬆」、「輕鬆點」的意思,比較不適合對長輩或是晚輩說呦。 如果對方因為壓力很大而緊張,而我們想要讓對方「放輕鬆、別緊張」,那麼,我們就可以使用"don't stress"這個片語。如果對方開始有焦慮反應,或者有可能會有衝動的行為,此時我們想要勸對方「放鬆、冷靜一下」,那麼,我們就可以跟他說"chill out"。一般"chill"在字面上是「冷」的意思,但這個字另外也有一個很常見的口語的用法。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香港朋友說,「哇!這個東西很chill!」讓我印象很深刻。"chill"就是「很酷」的意思!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冷靜一下」不是"calm down!"嗎?沒錯喔!不過大家可能也會發現,在電影中,人們通常不會說,"Hey man, calm down!"他們會說"Hey man, chill out!"因為"chill out"就是"calm down"的俚語。簡而言之,"chill out"的口吻就是比較接地氣啦! 那如果對方已經不只是緊張、焦慮,而是呈現爆血管、冒青筋的狀態,甚至已經快要怒火中燒,瀕臨爆炸的邊緣,此時要想勸對方「息怒」,身邊又沒有冰桶,那麼,就叫他「拿一塊冷派」吧!也就是我們可以使用"take a chill pill"這個片語,來勸人家消火,這個片語實際上的意思等於"relax",要人放鬆的意思。 說真的,所謂「微解封」是一種放鬆限制的概念,而限制的「鬆綁」除了前面提到的"ease"跟"relax",我們也可以用"loosen"這個動詞來表示,「放寬限制」,所以「微解封」也可以說"to loosen the lockdown restrictions"。至於要「完全解封」則是要「移除封鎖」"lift the lockdown"。 "lift"這個字我們在講到「舉重」"weightlifting"的時候有稍微提到,「抬起」以及「舉高」是"lift"較常見的字義。這個字在這裡當作動詞來使用,是「解除」的意思。通常後面可接「禁令」或「限制」等名詞。比如說「解除禁令」,用英文來說就是"lift a ban",而「 解除限制」的英文則是"lift some restrictions"。 另外,"lift"當名詞用的時候都還蠻有趣的。怎麼說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英國的「電梯」並不是"elevator"而是"lift",很特別吧!此外,如果聽到有人跟你說"Do you need a lift?"可不要誤會對方問的是「你需不需要搭趟電梯?」或者是「你需不需要抬一下?」喔!完全不是這樣的!"lift"其實還有另一個很實用的口語用法,就是「搭便車」的意思。所以,如果你剛好要去機場,聽到有人跟你說"I'm also going to the airport. Do you need a lift?"一定要立馬點頭,跟好跟滿,因為他說的是,「我正好也要去機場一趟,你需要搭便車嗎?」這一定要記起來喔!超好用的!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運動也要說英文 (下)
上星期我們講到了「金門之光」麟洋配,今天我們再來聊聊另一個亮眼的金牌項目:舉重"weightlifting"。舉重這個字,基本上是由「重量」"weight"以及「上舉」"lift"這兩個字構成的。基本上,"weightlifting"是專指「舉重」這項奧運運動,分為「挺舉」"clean and jerk"和「抓舉」"snatch"兩種。健身房中雖然也有類似舉重的重訓運動,但「其實舉重跟重訓是兩種不同的運動。」"Weightlifting and weight training are actually two separate things."舉著「啞鈴」"dumbbell"鍛鍊「二頭肌」"biceps"或「六塊腹肌」"six-pack abs"並不算是舉重,而是「重訓」"weight training",通常只要是用重量來鍛鍊肌肉的活動都可稱為重訓,也就是一般大眾較常接觸到的「重量訓練」。 補充一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字首 bi- 有「雙;兩」之意,因此 biceps是位於上臂前側的「二頭肌」;而字首tri-則用來表示「三」,所以 triceps 就是位於上臂後側的「三頭肌」。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管是二頭肌還是三頭肌,他們都是單複數同形的喔!另外,一般來說,當我們在提到"pack"這個字,通常都用來形容「一包」或「一綑」的東西,而這邊的"abs"並不是"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止煞車鎖死系統」。"abs"其實指的是"abdominal muscles",也就是「腹肌」,所以"six-pack abs "就是「六塊肌」這邊要注意的是,"abs" 通常用複數形,也就是一定會加上"s",哪怕腹肌已經團結在一起,還是一樣喔! 台灣以往在國際舉重比賽項目上都有相當輝煌的戰績,這一次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郭婞淳打破2019世界舉重錦標賽的兩項世界紀錄,而且獲得了2021年奧運的金牌。」"Kuo Hsing-chun broke two world records at the 2019 International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then gained the Golden medal at the Olympics in 2021."「奧運比賽的舉重,包括抓舉和挺舉兩部分。」"Olympic weightlifting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snatch and the clean and jerk." 「抓舉」的英文是"snatch",這個字本身有「快速地搶」或者「迅速地奪取」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常聽到人家說,「病急亂投醫」這種「快淹死的人見一根稻草也會抓。」的情況,用英文來表示就是"A drowning man will snatch at a straw."而" snatch"這個字在舉重領域意為「抓舉」,「抓舉要一氣呵成,在抓舉的時候,舉重選手要將槓鈴從地面舉過頭部。」"For the snatch, the competitor lifts the barbell off the ground and above their head in a single movement." 另外說明一下,在英文中用來表示「抓取」的單字有:"take"、"grasp"、"grab"、" grip"、"clasp"、"clutch"、" snatch"以及"seize"等動詞。這些字都有「抓住」跟「握緊」的意思。簡單來說,"take"是用來表示「抓」最普通的泛用字,這個字在使用上並沒有帶任何感情的色彩,單純指「用手抓、取某東西」或者「用手控制某物」。"grasp"則是指「緊緊抓住」或「抓牢」。而"grip"語氣比"grasp"強,指「用手的最大力量緊緊抓住」。"另外,clasp"是指「用手緊握」或「用臂緊抱」。而抓取的動作帶有急迫性意思的單字有"clutch",這個字用來強調「匆忙、緊急地抓」,若想表示「抓取帶有急迫性以及力度」的有:"grab"指「粗暴而急迫的抓住」、「抓緊」。而"seize"則指「突然抓住某物」,強調突然的猛烈動作。我們前面所提到跟「抓舉」同義的"snatch"則是指「突然搶走」,在使用這個字的時候側重動作更快或更具暴力性質。 舉重的另一種則是「挺舉」"clean and jerk"。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抓舉」"snatch"是直接將地上的槓鈴舉過頭頂;而"The clean and jerk is composed of two movements."「挺舉則包含兩個動作」:第一步是「挺」,也就是「提鈴」"clean";第二步是「舉」,也就是「上挺」"jerk"。整個動作的完成包括「在抓鈴的時候,要將槓鈴從地面舉過肩膀,接著再將槓鈴舉過頭部來完成上挺的動作。」"During the clean, the weightlifter moves the barbell from the floor to the shoulders. After that, he has to raise the barbell above his head to finish the jerk." 其實如果只看字面上,"clean"這個字被當作動詞來使用是「清理」的意思,而被當作形容詞來使用則是用來表示「乾淨的」。"jerk"這個字若當作動詞來使用,是指「猛然抽動」或者是「急抽」的意思,而當作名詞來使用,則是用來說人家是個「頭腦簡單的人」或者是「蠢蛋」的意思,這個字通常用來講男生喔! 在健身房中經常被用於訓練肌肉的舉重類重訓運動有「啞鈴」"dumbbell"以及「槓鈴」"barbell"兩種。「啞鈴」"dumbbell" 這個字很好記,因為" dumb"是「啞的」意思,而"bell"就是「鈴」。啞鈴可以單手舉起,有各種不同的重量;「槓鈴」"barbell" 的 "bar" 是「長槓」或「長棍」的意思,「槓鈴」"barbell"是由因此就是「槓鈴」。槓鈴則要用雙手撐起,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增加兩側的「槓片」"plate"。 "plate"這個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盤子」或「碟子」的意思,相較於「小碟子」"disk"來說,比較大也比較深一點,"plate"在舉重領域則是「槓片」,也就是槓鈴兩側的圓盤。「國際比賽中,最重的槓片是25公斤。」"The heaviest plate used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s 25 kilograms."在健身重訓中,雖然不會有這麼重的槓片,但「與啞鈴相比,使用槓鈴的受傷風險較高。」"Barbells carry a higher risk of injury than dumbbells." 所以大家在使用舉重類器材要特別小心喔!若是「舉重的初學者」"weightlifting beginners"最好在使用的時候有其他具有使用經驗的人或者教練在旁邊協助,重量也要一點一點增加,千萬不要一下子就舉超過自己能力的重量,很容易受傷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運動也要說英文 (中)
既然講到東京奧運,就不能不提這次的「金門之光」麟洋配了,這可是讓全金門都沸騰的組合啊!「金門之光」的「光」不是"light"喔!而是「榮光」或「驕傲」的意思,所以「金門之光」就可以稱為"the glory of Taiwan"或"the pride of Kinmen"。原本金門就已經有「羽球」"badminton"的重點訓練學校,也期待將來能夠培育出下一個奧運金牌國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羽球吧! 「羽毛球運動」用英文來表達可以是"the sport of badminton"或者是"badminton sport",這一個看似很潮的運動,其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羽球運動的前身是板羽球(但現在羽球和板羽球已發展成不同的兩種球類運動),在古代歐洲、中國、日本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我記得小時候看小叮噹漫畫,還有看到大雄跟小叮噹打板羽球的情節。各地的板羽球都有它的發展歷程,而其中源自古希臘的一種板羽球,更發展出將實木板拍改為木製外框,並在中間綁著緊繃的羊皮,因具彈性而更容易拍打。這種遊戲曾向東方傳播至古代印度,並遠達暹羅、中國與日本等地。19世紀中葉,印度西部的浦那出現了現代羽球運動,當時是以地名「浦那(Poona)」來稱呼這種運動。後來駐在當地英國人頗為喜愛這種新運動,因而將它傳回英國本土。1873年,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明頓莊園舉行了一場公開表演,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並逐漸傳播開來。後來人們便以該場表演的莊園名稱「伯明頓(Badminton)」來稱呼這項運動,所以國際上「羽球運動」就是"badminton",然而在華語地區還是依照球具的稱呼來稱為「羽球」運動。羽毛球的球具有「羽球拍」,英文稱"bat"、"racket"或者是"racquet",以及「羽毛球」"shuttlecock",因而羽球運動員就稱為"badminton player"或者是 "badminton shuttler"。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情趣和適應人們追求時尚、關注健康需求的運動項目。」"Badminton sport is a kind of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decorous temperament and adapt to people pursuit vogue, paying attention to health needs of sports."目前世界上較為知名的羽毛球比賽有「世界羽毛球錦標賽」"World Badminton Championships"、「世界羽毛球大獎賽」"World Grand Prix Badminton"、「全英羽毛球公開賽」"All-England Open Badminton Championships "、「 湯姆斯盃(男子團體冠軍賽)」"Thomas Cup"、「 尤伯杯(女子團體冠軍賽)」、"Uber Cup "以及「蘇迪曼杯(男女混合團體冠軍賽)」"Sudirman Cup",而拜網路以及通訊發達,所以我們都可以在家觀賞這些國際知名賽事,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對於國際比賽播報員的播報內容感到有些些困惑?有時候計分板上面所顯示的符號代碼也不是讓人很清楚,所以今天,我們也順便來看看,有哪些裁判用語以及代號: 簡單來說,一場球賽,我們會在螢幕上看到的資訊包括有:該比賽的「項目」"Event",總計來說,比賽項目中,「單打」的英文是"single",有「男子單打」"Men's singles"以及「 女子單打」"Women's singles",而「雙打」的英文是"double",分為「男子雙打」"Men's doubles"、「女子雙打」"Women's doubles"以及「混合雙打」"Mixed doubles",另外還有「男子團體」"Men's team"以及「女子團體」"Women's team"。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場地」"Court",比如說標示是第一場地或第二場地。然後是「日期」"Date"跟「開始時間」"Start"、「結束時間」"Finish"以及整個的「使用時間」"Duration"。當然除了球員的名稱之外,還會有,「主審裁判」"Umpire"以及「發球審」"Service Judge"的名字。 通常,螢幕所顯示的記分板上還會有些縮寫的字,像是:"W"就是"Warning",也就是「警告」,而"F"就是"Fault",也就是「犯規」。一般來說,比賽中如果有特殊情況發生,裁判可能會給球員一個「注意」"Caution"來提醒球員要注意行為,但是如果有明顯的行為不當,像是挑釁或拍網等動作,第一次的時候,裁判會給球員「警告」"Warning"。可能是因為首犯都被認定為不是故意的,所以,不同項目都可以有第一次警告,也就是說,每個項目都可以拿一張黃牌。但是如果是第二次犯同樣的行為不當,或者是比較嚴重的,像是不服裁判之類的行為,就會被發紅牌,判定為「犯規」"Fault",若是嚴重行為不當,甚至可能被判定為「失格」"Disqualified",我們以前有說過"dis-"這個字的字首是「去除」的意思,而"qualified"是「符合資格」的意思,所以,"disqualified"就是取消資格,直接掰掰,還好,這種黑牌只有「裁判長」"Referee"可以發,"Referee"在記分板上的簡寫是"Ref"。如果我們在記分板上看到"I",那表示該名球員「受傷」"Injured",如果球員本身無法比賽,也只有棄賽一途,所以,當球員「棄權」"Retired",就會被記錄為"R"。 基本上,球場有很多種,比如說,棒球、壘球以及足球、橄欖球這類型的「球場」叫"field",如果是籃球場、網球場或者是羽球場這類型的就稱為"court",並不一樣喔!在球場上,焦點是球員"player"沒錯,但是,認真看下來一場比賽,也是很多人參與其中,除了「職業運動員」"professional player",還包括有我們剛剛提到「裁判長」"referee"、「裁判員」"umpire"甚至還會有「副裁判員」"deputy umpire",而如果是團體賽,還會有帶隊的「隊長」"captain"以及「教練」"coach"等。 相信這一次的東京奧運羽球冠軍比賽讓全台灣的羽球愛好者突然間暴增,如果我們不是球員,而是「業餘運動員」或者是所謂的「愛好者」,那麼就是"amateur"或者是"enthusiast"。雖然麋鹿兒上一次打羽球的時候是小學六年級,嚴格來說連業餘愛好者的邊都搆不上,但這一次真的被可愛的麟洋圈粉了,因為他們最後的"in"真的是太給力了,身為量小「粉」"fan",私心地給了羽球很大的篇幅,相信大家不會介意的。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運動也要說英文 (上)
今年的東京奧運剛剛閉幕,但是熱血還在沸騰中,因為今年台灣的選手真的太給力了,今年一共有31名選手參賽,除了以往常常得獎的「跆拳道」"taekwondo"跟「舉重」"weightlifting",今年的「羽球」"badminton"更是讓大家熱血沸騰,而「桌球」"table tennis"、「體操」"gymnastics"、「游泳」"swimming"跟「拳擊」"boxing"、「空手道」"karate",甚至「高爾夫」"golf"等項目也都拿下了很好的成績。像這麼熱的話題,我們怎麼可以不來跟一下。所以接下來我們會花上幾個篇幅來好好聊聊奧運。 話說,「奧運會」的全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 最早源自「古希臘」"Ancient Greece",是為了紀念眾神之王「宙斯」"Zeus"而舉行的。之所以會稱為「奧林匹克」"Olympics"是因為當時的舉辦地點位於奧林匹亞"Olympia"的緣故。而奧運的賽事是國際目前最高等級的綜合型運動賽事,由於是全球性的頂級賽事,當然,參與國家的數目以及賽事的種類也超乎我們的想像。一般來說,大家都會比較關注有台灣選手參加的比賽,今年台灣有31名選手參賽,囊括的「獎牌」"medal"有「金牌」"gold medal"、「銀牌」"silver medal"以及「銅牌」"bronze medal"等獎項,成果豐碩,但其實,奧運的賽事如果仔細講來,大項目包括有:「田徑類項目」"athletics"、「球類運動」"ball games"、 「體操」類項目"gymnastics"、「水上運動」"aquatics"、 「格鬥類項目」" fighting sports"、 「自由車賽」"cycling"、 「馬術」"equestrian"、" 「現代五項」"modern pentathlon"以及「鐵人三項」"Triathlon"、「舉重」"weightlifting"、 「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和今年列入項目的「滑板」"skateboarding"等。至於各個細項就等我們後面再來談囉! 講到奧運會,對大家來說,最有鑑別度的就是奧運的「五色環」"the Olympic Rings"了。雖然很多人從來都不缺席奧運,看到奧運的五色環也能一眼就認出來,但仔細想想,如果我問大家,奧運會旗上面的五色環是哪五個顏色,哪些顏色在上面?哪些在下面?又各自代表什麼?這五色環到底怎麼來的,為什麼不是七連環或者是九連環,偏偏是五連環?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正確地達出來?今天也順便來說明一下吧!說真的,不要小看這五個環,能夠成為代表奧運的logo,背後一定有很深的意涵。怎能不了解一下,沒錯,"the Olympic Rings"是於1913年由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現任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所設計。顏色分別是「藍色」"blue"、「黑色」"black"、「紅色」"red"在上排,「黃色」"yellow"、「綠色」"green"在下排。根據設計者所說,奧林匹克旗幟背景為「白色」"white",中間由五個交錯的環組成,分別為:藍色環代表「歐洲」"Europe"、黑色環代表「非洲」"Africa"、紅色代表「美洲」"America"、黃色環代表「亞洲」"Asia"、綠色代表「大洋洲」"Oceania", "the Olympic Rings"代表了世界五大有人居住的大陸,統一在奧林匹克精神下。所以,奧林匹克現在有了全球和平及友誼的重要象徵意義。順便提一下,現在常講的「七大洲五大洋」中的七大洲,除了將上面提到的五個洲,並將其中的美洲再區分為「北美洲」"North America"及「南美洲」"South America"之外,再加上南極洲"Antarctica"合併為七大洲,而五大洋就分別是「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也就是北極海)以及「南冰洋」"Southern Ocean"了。 在古代奧運會上,希臘人燃燒聖火以紀念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從宙斯手中偷來的火,所以,「奧運聖火傳遞」"Olympic torch relay"成了奧運的象徵。這裡的"torch"是「火把」或「火炬」的意思。時代在改變,古早時期的火把是用來照明用的,雖然在現代演變成了「手電筒」,但還是一樣使用"torch"這個字喔!通常,「奧運聖火」"Olympic flame"會在奧運會開幕的數個月之前從「發源地」"birthplace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希臘的奧林匹亞點燃,並會透過「接力」"relay"傳遞至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host city"裡。正常來說,奧運每四年舉辦一次,「東京被國際奧委會選中,主辦2020年奧運。」"Tokyo has been chosen by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o host the 2020 Summer Games."卻因為疫情的關係,延遲到了今年的七月舉辦。在英文中,當我們講到「主辦」、「主持」或者是「做主人」,都會用到"host"這個字。這個字簡單又好記,但也很特別,因為它的動詞、名詞、形容詞是「三態同型」,也就是說,都是host這個字,所以我們會在上面的句子看到「主辦」這個動作是"host",而我們在「主辦國」"host country"以及主辦國的「地主隊」"host team"看到的"host"是形容詞,而"the host for the awards ceremony"「頒獎典禮的主持人」裡的host"則是名詞。既然講到「主人」或「主持人」這就要講一下,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句子: "The guests look very elegant, and the host is so accommodating."「客人都很優雅,派對主人也很慷慨。」那麼這個慷慨的主人是男的,而如果看到"Our hostess is greeting us at the entrance now."那這個在入口處歡迎我們的是女主人。要記得,男主人或男主持人是"host",而女主人或者是女主持人則是"hostess",男女是有別的喔! 另外"host"當動詞用是「主辦」的意思,當然就有「舉辦」的意思。順帶補充一下,在英文中常見可以被用來表達「舉辦」或「舉行」意思的字,有"hold"、"host"跟"take place",其中,"hold"是最普遍的用字,只要是「舉行」,不管是誰來舉行,都可以用這個字,而且主動跟被動的形式都可以。比如說,「我們下星期三將為Amy舉辦生日派對。」可以寫成主動的形式"We will hold a birthday party for Amy next Wednesday."或者寫成被動的形式"Amy's birthday party will be held next Wednesday."而"host"這個字則有作為主辦方來舉行的意思,也一樣可以使用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寫法,但如果是"take place"的話,就只能寫成「活動 + take place」,也就是說,不會提到是誰辦的活動,也不會有被動的型態。比如說,「這場會議將在明天早上九點舉行」,用"take place"來表達就是"The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tomorrow at 9 am."很特別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極簡生活:少即多 (下)
基本上,「極簡主義者通常相信少即是多的思維,因此通常他們用整理自己的處所來追求簡單的生活模式。」"Minimalists usually believes in the"less is more" mindset. Therefore,They declutter their places to lead a simple lifestyle."因此,無論是已經過上極簡生活成為minimalist 的人也好,或者是正想要往極簡這條路上前進的人也罷,都或多或少會經過斷捨離的過程。畢竟要先丟掉不對的,留在身邊的才會是最適合自己的。斷捨離簡單地可以用一個我們之前講過的來總結,就是"declutter" 「清除,清理(多餘物品)」。 那麼斷捨離究竟要怎麼樣做呢?所謂的「斷」,就是「停止」的意思,斷絕物品的進入。比如說,不拿贈品或者是自己用不到的東西,而且,也不要買一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在大家收入都受到影響的疫情期間,少數生意逆勢成長之一的就是電商了。很多人平常沒事做就喜歡逛網拍,覺得這個需要,那個想要,隨便按兩個按鍵東西就送到家裡,輕鬆容易,因此常常買了一大堆沒有必要的東西,又捨不得丟掉,到最後就變成了大量囤積的"clutter"了,所以,這種因為手滑,不小心買太多東西的行為,在英文中就稱之為"stockpile",這個字是由" stock"( 庫存) 和 "pile"(堆積)兩個字組成,尤其,"pile"指的是整齊成疊堆在一起,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便是「囤貨」的意思。 小小的囤貨是難免的,但大量囤貨就不大OK了。斷絕雜物進入家中就等同於開始了「停止囤積物品」的行動,用英文來說就是"stop hoarding"。「囤積沒用的物品」這個行為在英文中稱為"hoard",請想像一下家裡堆滿了"clutter"的狀況,像是收了一堆紙箱、購物袋、或者是包裝盒、餅乾盒等的,就是「囤積」"hoard"。這個字也可以當成名詞來使用,就是我們所「大量囤積的物品或金錢」。通常我們為稱一個捨不得把東西丟掉,喜歡把它們囤積起來的人為"hoarder",就是「有囤積症的人」。 根據心理學家表示,如果一個人有慣性地囤積物品,可能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缺乏「安全感」"sense of safety",尤其是獨居老人,特別容易患有「病態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這樣的人會到處撿東西回家囤放。撿東西就算了,有的人撿的不是東西,而是小動物,而且就算家裡飼養了數量龐大的動物或寵物,已經超出了自己照顧的能力範圍,但仍不願少養一些,這樣子的行為,就叫"animal hoarding"。 不過,並不是所有喜歡囤積東西的人都是病態的,像老一輩的祖父母或我們的爸媽只是因為節儉成性而捨不得把舊的東西扔掉,也可以稱為"hoarder",你如果不讓他們堆東西,他們還會跟你說,"I am not a hoarder. I am just frugal."「我不是囤積狂。我這是節儉。」有的人則堅稱「他們是環保的」"They are green.",認為自己的囤積行為是「對環境友善的」"environmental friendly",是為了不增加環境(垃圾)負擔,才不把東西丟掉。 所謂的捨,也很簡單。其實,我們可以從「丟掉舊東西」開始,當開始"give away your old stuff"那就代表更有了面對當下的決心跟勇氣。在這邊我們看到"give away"這個片語,它其實帶有「給出去」跟「分送」的意思,所以,這邊的「丟掉」並不是丟到垃圾桶或者是資源回收,就是一個「送出去」的概念,可以是送給人家,可以是捐贈,比如說,以前有所謂的單車日,騎單車的民眾,不管是通勤或者是運動,都可以拿到免費分送的咖啡。「他們今天要免費送咖啡給單車騎士。」英文就是"They are giving away free coffee to the bikers today."又比如說,「我不再需要這些鞋子了,所以我決定把它們捐出去。」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don't need the shoes anymore so I decide to give them away." 如果大家對"give away"有概念了,那麼看到物品上面印有"giveaway"的字眼,可不要傻傻把它拿去丟掉,那是「贈品」的意思,所以,你是可以拿去使用的。有時候我們走在街頭或在商場購物時,沿途的會收到「試用包」,就叫做"giveaway"。而發贈品、抽獎、禮券這類的促銷方案都算"giveaway ideas"。所以,如果老闆問你"Do you have any giveaway ideas?"可不要誤以為他在問有沒有什麼要刪除不要的想法,他問的是,「你有沒有什麼促銷方案的點子?」順便一提,既然"give away"不是一般的「丟掉」,那"take away"當然也就不是一般的「帶走」囉!"take away"是「外帶」或「外賣」的意思。 既然,斷捨離是一種「擺脫舊物」的過程,所以在這邊也可以用"get rid of"來表示「丟掉」。"get rid of"是個很好用的片語,比如說,「我奶奶的病態囤積症一直好不了」,我們就可以說,"My grandma can't get rid of the hoarding disorder."在大家好說歹說之下,她好不容易同意我們可以把三十年的舊電視丟掉了。"We got rid of the 30-year-old television in the end. "又比如說,「漂亮的女生總是有很多讓他很抓狂的追求者。」"The beautiful girl has many suitors, which drives her crazy."「他好不容易甩掉一個奇怪的追求者。」用英文來說就是"She got rid of the strange suitor finally." 在「離」的階段,我們可以具體做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tidy-up"「大掃除」,小從「整理桌子」"tidy out」"或者是進行較大規模的「整理物品」"tidy away"都算。整理沒有什麼全世界通用的方法,能夠呈現自己最舒服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模式。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想法,可以試試近藤麻理惠所提倡的「怦然心動整理法」"KonMari Method"這是由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在她的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中提出來的。"Its core principle is to identify the things that spark joy in your heart and keep them."「它的核心原則就是檢視可以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並將它們留下。」我們只要在整理的時候問自己,「這個東西會讓我怦然心動嗎?」"Does this spark joy in my heart?" 如果答案是不會的話,那就表示該丟掉囉!這樣獨創的整理法甚至還被 Netflix 拍成實境節目,「怦然心動整理法已經聞名全球」"The KonMari Method is known worldwide."你還不試試嗎?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極簡生活:少即多 (中)
極簡主義的生活並不是像戲劇<<我的家中空無一物>>或者是像日本漫畫家緩莉舞的真實生活一樣,家中的東西少到超乎想像,當然也不是像佐佐木一樣精簡到連家具都沒有,只在空蕩蕩的房間內辦公。「極簡」強調的是擁有最少但最需要且最適合自己的物品。對極簡主義者來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舉例來說,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實際把極簡主義應用在其生活跟產品的極簡主義者。」"Steve Jobs was as much of minimalist in product design as he was in life."他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著要怎麼樣才能「更少」,也因此我們有了蘋果產品的全新體驗。 可能會有人覺得,少就是少,多就是多,哪來的「少即是多」?其實,極簡主義為什麼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就是因為當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少了,管理與照顧他們的時間也就少了,那麼我們能用來照顧自己的時間就變多了,我們可以用多出來的時間來休息、學習或者是與家人相處,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或者是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所以「少即是多」,確實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雖然不是極端的「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中學習到精簡生活的方法與好處,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在生活中哪些物品要更少,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獲得。 說到極簡第一步驟,那就是要清理掉生活中沒有必要,且不需要留存的雜物。那到底什麼是「雜物」呢?「雜物」的英文是"clutter",所謂的雜物並不是垃圾,只是「無用或者暫時用不到的物品」,而且這個字帶有「雜亂」或「淩亂」的概念,所以是被用來特別指稱那些「雜亂的東西」;而且"clutter"這個字也可以用來當作動詞使用,表示「(雜物)塞滿或亂堆在(某個空間),也可以用來指「使(雜物)散亂(在四處),那麼「清理雜物」要怎麼用英文表示呢?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想要表示「讓雜物消失」或者「去除掉雜物堆積的混亂狀態」,使用"declutter"這個英文單字就可以輕輕鬆鬆又相當專業地說明喔! 我們來看看"declutter"這個字。通常我們使用這個字來表示「清除多餘物品」,因為"de-"這個字首有「去除」或者是「相反」的意思,所以,"de-"掉"clutter"就是讓有雜物的狀態反過來,就是「沒有雜物的狀態」囉!還記得我們之前有提到「解碼」的英文是"de-code",就是同樣的概念,把有鎖碼的狀態反過來,那就是解掉密碼,變成沒有鎖碼的狀態囉!說真的"declutter"是一個幾乎每天都會用得到的單字,(哪尼?),好啦,我知道你會黑人問好,就讓我說明一下什麼時候我們會用到"declutter",比如說,一個人居住在外,如果有朋友來訪,我們會先把家裡整理乾淨,因為家醜不可外揚,那如果爸媽來訪之前呢?告訴你,那更是要整理乾淨,不然會被唸到耳朵長瘡,所以,「我要在家人拜訪之前把多餘的物品清理掉。」"I'm going to declutter before my family comes to visit."不然他們會唸我亂買東西,哈哈哈!又比如說,平常工作很忙,買東西回家吃完就累癱了,沒有力氣收拾,有時候廚房會堆了沒洗的碗盤,「我們得把廚房流理台整理一下,才會有更多空間可以煮飯。」"We have to declutter our kitchen worktops to give ourself more space to cook."是不是,很日常的畫面? 還是要特別提醒大家一下,當我們使用"declutter"這個字的時候,所清理的不一定是垃圾或廢物等級的物品,而往往是指我們在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不到、感覺有點多餘,或者是佔據了空間而造成混亂的雜物。比如說,很多人的書桌上除了書本還有紙、筆、文具類用品、或是筆電、檯燈以及充電線等等而且這些東西,通常都很隨興地被堆放著,但這些物品都是可以良好使用的狀態,如果有人跟你說「我的書桌上堆滿了東西」"My desk is covered in clutter. ",或者"My desk is full of clutter."不用懷疑,那表示他的堆法是「亂七八糟」的,保證桌面亂到沒有章法。同理,如果有人告訴你,"Every shelf in my room is cluttered with ornaments. "那保證他房間裡的每層架子上都亂七八糟地塞滿了裝飾品,而不是整齊乾淨地陳列著。 對了,我們剛剛講到"declutter"是個幾乎每天都可以用的字眼,當爸媽的應該會很有感覺,如果家裡小孩並不是整潔寶寶,他們的房間每天都像被砲彈打過一樣,那麼對著小孩說「去清房間」簡直就跟晚安是樣的概念,除了"Go and clean your room.",我們還可以用"Declutter your room."來叫他們去收房間,這樣表達既鏗鏘有力又指令明確:不是整理而已,要看起來「雜物消失」。不過說真的,小孩都有一百種讓雜物「消失」的方法,只是他們都還在就是了,這一點真的很厲害! 講到整理,順帶補充一下。除了"Go and clean your room."及"Declutter your room."我們通常會用"tidy up"這個動詞片語來表示「整理或清理多餘物品」,如果我們把"tidy up"中間加上"-",寫成"tidy-up"就變成了表示「整理」或「掃除」的名詞,更可以進一步使用"have a tidy-up"或者是"do a tidy-up"來替換原本的動詞片語"tidy up",那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啊?因為你可以用形容詞來形容這項整理的狀態,比如說,中國人過年前一定要大掃除,那上班沒有空,就「迅速簡單掃一下」,就是"do a quick tidy-up",這跟"tidy up quickly"是不一樣的喔!因為,在英文中,副詞是用來形容動作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tidy up quickly"這個片語,通常要求的是「打掃的動作快」,但有可能還是要鉅細靡遺地連窗戶都拆下來洗,所以,如果媽媽說,「年前來個大掃除吧!」他說的是"Let's have a quick tidy-up before the Chinese New Year."那就可以輕鬆了,簡單處理就好,所以用動詞片語還是名詞片語有時候差很大的。此外,表示「整頓」或「大掃除」的延伸用法還有 "tidy away" 和 "tidy out",兩者都是整理的意思,但前者是整理「物品」,後者則指整理「桌子」。你說,怎麼能不弄清楚,因為要聽清楚指令,動作做在對的地方,人生才能輕鬆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極簡生活:少即多 (上)
從小我們被教育著要努力過生活,賺錢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很多人在擁有賺錢能力之後開始「犒賞自己」。於是,工作很辛苦,所以要犒賞自己的辛勞,生日跟特別的紀念日也要送自己個禮物,「對自己好一點」成為購物的最佳理由。沒錯,努力的我們都需要鼓勵,我們也應該要對自己好一點,但是,我們真的需要買這麼多東西嗎?我們花了大把金錢買到的東西」,真的能帶來快樂嗎? 其實,物品的多寡並不能代表我們的生活豐足。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尚簡單的生活。這一陣「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風潮開始席捲全球,世界各地開始出現所謂的「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而坊間也開始有<<斷捨離>>、<<我決定簡單生活>>這類的暢銷書籍出現,可以看到大家對於生活豐足的定義從以往不斷鼓催買買買的物質追求直接轉成了對於當下心靈富足的專注。 不瞞諸位,在疫情尚未解封的時刻,我也開始嘗試過起極簡的生活。這倒不是因為自己缺乏什麼而強迫自己將生活用品簡化到最少,而是在幾乎不出門的生活模式下,發現自己擁有的遠超過自己實際需要的,也開始體會到簡單生活帶給自己不一樣的收穫。極簡主義其實遠超過大家對於它字面上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極簡主義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可以順便來學習一下相關的英文。 首先,就讓我們來看看「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個字,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極簡主義,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簡化」"simplify",他用了一個有趣的字首"mini-",大家都知道,所有跟"mini-"有關的,都是指「極小」的物件,帶有小到不能再小的概念,通常我們會翻成「小型的」或者「袖珍的」,比如說"mini-skirt"「迷你裙」就是一個件小到不能再小的裙子。只要有"mini-"就是「小」啦!比如說我最喜歡的Mini Cooper就是一款小到不能再小的車子,但超級可愛啊! "minimalism"這個字裡面的"minimal"是形容詞,意思是「最少的」或「最小的」,比如說,「當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所需要的能量是最少的」,用英文來表達就是'"As we sleep, our energy requirements are minimal ."或者我們也會看到有人這樣使用"minimal": "There were no injuries in the earthquake and damage to the buildings was minimal."「在這場地震中,沒有人受傷,且建築物的損壞也極小。」所以,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知道,如果我們想要表示"very small"就可以用"minimal"來替換。 講真的,英文當中可以用來表示「小」的單字真的蠻多的,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練習跳脫只回答"small"的模式,像是"little"、"tiny"、"mini"都是比較常見的用字,可以替換使用。基本上"little"用來表示抽象的概念,比如說一個「小男孩」我們會說"a little boy",這裡的「小」指的是抽象的「年紀」,如果說更小的那種「小小孩」就是"a tiny boy",除了這幾個字之外,至於"mini"的概念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若是要比較正式一點的說法,還可以用"minuscule",意思是一樣的。 順便提一下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像是"teensy-weensy"、"teeny-tiny"或是"itsy-bitsy"這些也是用來表示「小」但聽起來超可愛的說法。"wee"、"teeny"或"teensy"通常被用在當我們想大事化小之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聽起來很可愛就比較沒有那麼強硬XD),同時,如我我們要用來表示「小」毛病,就可以用"itty-bitty"來形容,聽起來多可愛啊!另外像是"petite"這個字,則是來自法文中的"puny",帶有虛弱感,有一點點負面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看回來「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個字。我們發現這個單字的字尾是"-ism",這是個表示「....主義」的字尾,比如說,「物質主義」就是"materialism"、「共產主義」就是"communism",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字尾,就知道這表示一種自成一格且追隨者眾的信念。那麼我們要怎麼表示該主義的追隨者呢?很簡單,就把字尾從"-ism"改成"-ist"就可以了。"-ist"通常翻為「者」,表示奉行某種信念或從事特定行為的人,比如說,「極簡主義者」就是"minimalist"而「物質主義者」就是"materialist"以此類推。 其實,極簡主義跟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極簡主義的定義為減少非必需的物品,把重點放在真正重要、有意義並且帶給我們喜樂與價值的事物上。」"Minimalism is defined as a way of reducing the non-essential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s truly important, what gives our lives purpose and what gives us joy and value."我們在句子中有看到一個片語"主詞is defined as主詞補語",這裡"as"就有「等同於」的意思在內。 而在這句話中提到極簡主義者所聚焦的重點一共有三個,第一個是"the thing which is truly important"「真正重要的事物」、第二個是"the thing which gives our lives purpose"「真正能讓我們的生活有目標事物(真正有意義的事物)」,而第三個就是「真正能帶給我們喜樂與價值的事物」"the thing which gives joy and value ",但是為什麼我們在句子中看到的是"to focus on what's truly important, what gives our lives purpose and what gives us joy and value"呢?那是因為,通常在一個複合句子(一個大句子裡面有很多小子句或者是又臭又長的關係子句)中,"the thing which"可以用疑問詞"what"來替代,在這邊跟大家說明一下"what"在這個句子中並不是表示疑問,而是替代了"the thing which",用來引導子句的。要特別注意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正念減壓 (下)
前幾天聽說防疫三級警戒要延長到七月底,真的是莫名地覺得壓力又變大了,快來正念減壓一下。哈哈哈!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MBSR「正念減壓」的英文原名是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嗎?最後這一個"reduction"就是減少的意思,這個單字在這邊是當作名詞來使用,所以我們會看到他使用了名詞字尾-tion。而「減少」這個字的動詞單字是"reduce",基本上我們用來表示「人為地」使某物在數量或重量方面的減少或降低。比如說,最近因為多數人的收入或多或少都受到疫情的影響,所以連帶地全家要一起「共體時艱」,老婆給的零用錢就被硬生生地砍了對半,或者爸媽給的零花錢被攔腰砍了一半,如果你忍不住抱怨,"My mother reduced my monthly allowance from NT$1000 to NT$500."「我老媽把我的零花錢從一個月一千塊變成了五百」也是合理的,聽起來是蠻慘的。 認真來看,在英文中被用來表達「減少」的單字跟片語,其實還蠻多的。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相關的單字與片語。除了前面介紹的"reduce"之外,還有"decrease"、" decline"、" diminish"、" alleviate"等單字都有「減少」的意思,只是要注意「減少」的對象及方式不大一樣。所以,站在用字要精準以免別人誤解的情況下,我們就稍微花一點時間來看一下這幾個字的差異吧! 首先,我們來看"decrease"這個字。通常我們會使用這個字來表示「數量上的減少」或者是「力量或強度的減弱」。比如說,「因為Covid-19的關係,有些國家的人口數突然急劇下降」,用英文來表達就是"Due to the Covid-19, the population of some countries decreased greatly."沒辦法,最近很愛拿新冠疫情來當例子,看得出來我的怨念很深吼,哈哈哈!基本上"decrease"這個字跟「增加」"increase"是相反詞,這兩個字很像,只差在字首不一樣,一個是"in-",另一個是"de-"。既然講到這兩個字首,就要花點時間來說說了。 在英文中,以"in-"為字首的單字通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相反」,比如說,"appropriate"是「適當的」,那麼"in- appropriate"就是「適當的相反」,那就是「不適當」囉!另外,"in-"也帶有「在其中」的意思,所以要是我們看到"indoors"這個字,就可以簡單地解讀出是「在室內」的意思。說真的,多認識一些字根及字首對我們在記單字或者是解讀單字的時候很有幫助喔!像"decrease"的字首"de-"在這邊有「反轉」的意思,類似的單字還有"de-code"「解碼」,我們都知道「密碼」是"code"所以將「鎖碼」的狀態反轉過來,當然就是「解碼」囉!當我們知道"de-"的意思,就可以運用在學習跟閱讀理解上,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看到一個陌生的單字"decompose",但是我們知道"compose"是「組成」的意思,那麼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論"decompose"是將組成的狀態反轉過來,那就是「分解」囉!你看,是不是很有用呢?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字是"decline",這個字常被用來表示「下降」、「衰退」或衰弱,但強調的是在「數目」、「價格」或者是「比率」的減少。比如說,「本週確診人數已經下降」,用英文來表達就是"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has declined this week."另外,順便說明一下"decline"這個字也很常被用來表達「謝絕」或「婉言推辭」,也就是「禮貌地拒絕」"to refuse 某事或某人politely"比如說,「他婉拒了我們請他吃飯的邀請。」用英文表示就是"He declined our invitation to dinner." 再來,我們來看"diminish "這個字。這個字很有趣,我們用來表示「因為不斷消耗,所以在數量方面緩慢減少」,也用來指「在素質方面或者價值上的下降。」但不管是指數量、素質或者是價值,都特別強調「因為不斷耗損」所以「緩慢下降」,我們以天然資源為例大家應該會比較有感,像是平常我們在使用石油製品或者是天然氣總覺得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只要波灣戰爭開打,國際局勢動盪,「由於戰爭石油的供應減少了。」"The supply of oil has diminished because of the war."此時,當汽油一漲價,大家就很有感覺了,對吧! 以上提到的這幾個表示「減少」的單字,相信對於正在就讀的高中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因為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很常考到他們。在這邊另外再補充一個單字,"alleviate",這個單字也是「減少」的意思,被用來表示在程度上的減少,但是它強調的是「在痛苦方面的減輕或緩和」,當用到這個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喔,如果要減少的事物不痛苦不要亂用誒! 可能會有人覺得上面提到的單字感覺上都很難誒,不是輕鬆說英語嗎?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說法?當然有啊!既然輕鬆說英語,一定要輕鬆一下的。 舉例來說,像是"cut down on"就是個用來表示「減少」的超簡單片語,比如說,防疫在家每天煮飯也會煮到厭世,這種心情我懂,大家最近應該跟外賣店員混很熟,不過,像我室友卯起來把所有的速食餐廳都點上一輪,我真的就忍不住出聲勸他,"I think you should just cut down on fast food."「我想你應該少吃點垃圾食物。」對啦!不要懷疑,速食就是說中的垃圾食物啦! 如果我們想要表示「大量削減某事物」、「大幅度地減少」「很大程度上地降低」比"cut down on"還少很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cut back on"這個片語。例如,因為新冠疫情,「在對經濟的擔憂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消費者減少了消費。」用英文表示,就是"Amid mounting concern over the economy, consumers cut back on spending." 話說,講半天的正念、減壓、心流什麼的,好像都沒有講到該怎麼做吼,對啊,因為這個專欄叫做輕鬆學英文,我們要學的是英文!英文!如果大家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歡迎去做深度的爬文或者找資料跟書籍來研讀喔!祝大家在防疫期間能身心健康愉快,下週見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正念減壓 (中)
上次我們提到了"mind"的名詞及形容詞用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的是"mind"的動詞用法。當"mind"作為動詞來使用,一般來說,是指對某件事情「上心」或者是「用心」的意思。從積極的面向來看,通常我們用到這個字,指的是對某件事情(物)「進行關注」的動作,若從消極一點的面向來說,就是對某事(物)表示「在意」,或者表示是「心裡介意」。那該要怎麼使用比較合宜呢? 比如說,我們想要請別人「照看」一下東西,我們可以簡單請別人"mind"我們的物品就好。話說,我們還蠻常用到的誒,比如說在商場提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但想進便利商店買飲料,或者是在機場攜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但是想要去上個洗手間,我們就可以跟旁邊的人說「請幫照看一下我的行李,我去趟廁所。」"Please mind my luggage. I am leaving for the toilet."這裡的"mind"相當於"watch",是很頻繁使用的一個用法。 另外,有時候我們在上下樓梯或者是台階的時候,會看到貼有標語牌,上面寫著"Mind your head!"「小心碰頭」,或者是"Mind your steps!"「當心台階」,用來提醒大家注意頭上及腳下的情況。當然,這我們在口語上也很常使用到,比如說,我們會聽到人家提醒我們"Mind your head!The roof here is too low."「這裡的天花板太低了,注意別撞到頭!」而" Mind your steps!"除了「小心台階」之外,更廣泛被使用在「小心地滑」、「小心落差」、「小心水池(別踩空掉水裡)」等情況。公共場所裡的洗手間若剛清洗,也一定會掛上"Mind your steps!"的警示牌來提醒大家地濕別滑倒了,反正就是小心腳下情況,至於什麼情況,通常一眼就可以清楚明白。而在有些治安比較不好的國家,旅遊景點甚至會有"Mind your belongings."的標語,來提醒大家要「注意個人物品」。 既然"mind"有「留意」、「關心」的意思,所以,同時就有「留心」的意思一般來說,只要看到這個字,就要特別「在意」、「記得」或者是「不要忽視」了所提及的物品或狀況,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像是"Mind (that) you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before next Friday."這樣的句子,這是一個祈使句的用法,提醒聽到的人「在下周五之前遞交你的申請。」,有「命令跟請求」的意味在內。跟"Don't forget to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before next Friday." 而我們前面提到了可以用" mind"來表示對一件事情的「介意」,這很常用於問句的形式,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有人用"Do you mind….?"為開頭的句子來詢問別人的意見,通常會這樣問的人都有一點點預期對方可能會介意,或者是希望對方不要介意的心情在內。比如說麋鹿兒剛搬家,預想自己有可能在收拾東西的過程中會發出些聲響以至於影響室友,基於禮貌,我就會問「這裡的噪音會影響你嗎?」"Do you mind the noise here?"有沒有發現,我的心情是預期對方會介意的,但是我希望對方可以不要介意,很有趣吧! 另外,我們使用"Do you mind….?"詢問對方有沒有意見,多數也是抱著希望對方同意的心情問的喔!比如說如果姊姊跟男朋友要去參加舞會,而妹妹問,「你介意我跟你們一起去參加舞會嗎?」"Do you mind my joining you to the party?"其實帶著希望對方不要介意的心情問的。在這邊要提醒一下,mind後面要接名詞、動名詞或名詞子句喔!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當我們在聽別人的回答,或者是自己在被人家問到"Do you mind….?"的問句時,要特別注意,如果對方的回應是,"Yes, I do."就是表示「對方介意」,也就是「對方反對」了你的提議。如果對方的回應是,"No, I don't."那就表示「對方並不介意」,也就是「對方接受」你的提議。同樣地,如果我們覺得對方的建議「不行」、自己「無法接受」或者「會介意」,我們要回答的是"Yes, I do."或"Yes."如果覺得對方的「建議可行」、「自己沒有意見」或者「並不反對」,那麼,就說"No, I don't."或者,"No." 也就是說,同樣是問「我可以跟你們一起去參加舞會嗎?」的情況下,如果詢問者是用"Can I go to the party with you?"來問,那麼回答的人覺得對方「可以跟」就是"Yes.",「不可以跟」就是"No."簡單明瞭。但如果問的人用的是"Do you mind my joining you to the party?"的句子來詢問,那麼,回答的人覺得對方「可以跟」就是"No.",若認為對方「不可以跟」就是"Yes."。聽起來好像有點亂亂的,但是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Yes"跟"No"在這裡回答的是「介意與否」而不是事情本身。 上星期我們複習了兩個形容詞字尾:"ful"跟"less",今天我們來複習兩個名詞字尾"er"以及"ness""。前者是表示「具有某種身份或功能的人」,所以,"mind"既然有「關照」的意思,當然"minder"就是「看護人」或「關照人」的意思。而後者"ness"則是表示具有這樣性質的名詞,像我們之前所提到的「心流」就是"mindful"再加上"ness",表示「全心全意」或者是「用心」的意思。所謂正念修行,就是對你自身現有的一切內在經驗,採取非評價的、非判斷是非的方式,完全地覺知當下的一切,藉以減輕身心壓力與情緒反應以獲得心理深層的平靜。 講到「壓力」,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因為,「壓力」跟我們想的不大一樣。怎麼說呢?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人家用"stress"來表示「壓力」,有的時候則是使用"pressure",那麼,「我壓力很大」到底要怎麼表達?首先,我們得先弄清楚我們的壓力源是什麼:如果說,當對方的需求過多,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對方,比如說自己的薪水有限,雖然省吃儉用,但是仍然滿足不了拜金女友的揮霍,此時兩人的交往對於南方來說壓力就很大。那麼這時候「感到有壓力」,就是"stressed."另一種情況是,當我們行動以經到到了尾聲但卻岌岌可危的時候,壓力就會在「精神」跟「情緒」上一起耗損,比如說最後截稿時間卻發現電腦的鍵盤故障,這時候就是強烈的"pressured"(上星期才出現過的情況,我大概因此多壓死了很多細胞),所以選用哪一個語詞來表達,要呈現出來壓力樣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正念減壓 (上)
因為疫情的關係,近期不管是必須出門上班或者採買日常生活用品,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的時間與次數,以降低感染Covod-19的機會。也由於一大家子都窩在家裡,空間頓時變得很擁擠,同時幾乎二十四小時在一起共處所產生的互相干擾也變大,許多人紛紛表示無法出外放鬆,感覺壓力陡增,尤其是家長們特別容易煩躁。不知道大家對於居家的新生活型態是否適應良好,如果感覺到壓力大,倒是可以試試在家做些正念減壓的活動。 所謂正念減壓,英文是"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為"MBSR", 是一種以「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為基礎,並且結合了瑜伽以及冥想所發展而成的減壓放鬆治療法。說真的,正念減壓並不是一個新興的課程或者是生活方式,早在1979 年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的卡巴金博士 (Dr. Jon Kabat-Zinn) 便創導了這樣的課程來幫助治療病患,但這幾年廣為人知,儼然成為一門顯學。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也就是我們講的「心流」。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所以,在心流產生的時候,我們同時也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也就不會讓雜訊干擾而使得大腦產生疲累感。有時候,我們覺得累倒不是因為做了多少的體力活讓身體疲憊,而是大腦的疲憊感,讓我們覺得「心很累」。 既然「正念」蔚為風潮,甚至連微軟、谷歌等科技大公司都在推行,所以我們今天也來聊聊「心」,跟「壓力」,以及跟「正念」、「冥想」以及「覺察」等有關的英文。先來講講「心」吧!心流的心跟心很累的「心」都是「心智」"mind",而不是在我們身體中蹦蹦跳的「心臟」"heart"。如果你跟我一樣都很愛聽英文老歌,那麼你大概聽過這首"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你永遠在我心裡),誠實說,我已經忘了整首歌在講什麼,但好歌就記得這經典的一句就夠了,因為是告白金句,無敵好用。 除了告白好用,"mind"其實在日常中可使用的範圍很廣泛。比如說,最近因為大家都待在家,很多人頓時湧起再不出門去上班都快要「起肖」(瘋掉)了的心情,除了大家都知道的"crazy",我們也可以使用"out of mind"來表示:「快要發瘋」或者是「因為憂慮、生氣而不開心」的狀態,這跟"mentally ill" 很相近。像是我們想要表達「假如繼續在家工作我會發瘋。」的煩躁心情,用英文來說就是"I will go out of my mind if I had to keep working from home!" 因疫情而必須待在家工作的人除了很容易煩躁、有壓力,還很容易因為想要「殺時間」"kill time"就開始了沒日沒夜的追劇以及煮東西,所以普遍有體重開始節節上升的情況,於是又更焦慮了,所以,「是時候該下定決心」遠離食物跟平板了,我們可以用"it's time to make up your mind. "或者是"it's time to make your mind up. "來表示「該是時候要下定決心了」。在這邊要提醒大家,一旦下定決心,千萬「別輕易改變心意」,"Don't change your mind easily."喔! 還記得我們前面講到的情歌金句"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吧?如果告白失敗或者是戀情最後高吹分手,想要把對方的身影從心裡抹去,徹底忘掉對方,那麼我們除了可以用"forget"來表示之外,更可以用"get sth/sb. out of one's mind"這個片語來表示「把某事從腦袋裡趕走」、「忘掉」、「排除」或者是「不去想某事」喔!但是誠實說,大家都失戀過,想要說忘就忘哪有那麼容易,?「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令人心碎的一刻。」"I can't get that heartbreaking moment out of my mind."所以,不要太強求自己,就交給時間處理。 一般來說,記得某事就是把某件事情放在心裡,想要忘記某事就是把某件事情從心裡除掉,但是這邊有個很有意思的用法:"sth. is all in the/your mind" 要跟大家分享。這是一個大家很容易誤解片語,如果我們聽到人家使用這個片語,並不是指他將這個東西記在腦海裡,而是指,這樣東西是「想像出來,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某事都只在你的腦袋裡,代表這都只是你所想像的,根本就不是真實情況,比如說,家中的長輩常常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但只要可以出門逛街、旅行或者是孫子來探望他,就馬上箭步如飛,什麼症頭都沒了。「我們覺得那些症狀都是他想像出來的。」"We thought that the symptoms were all in his mind."也是合理的推論。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個片語,"mind"也很常跟其他形容詞結合,而構成各種複合形容詞,比如說,我們要形容一個人「意志堅強的」我們就可以說他是"strong-minded",要說一個人「意志軟弱」,就是"weak-minded" ;另外,我們想要表示一個人的「心胸開闊」,包容度大、接納性高,我們就可以說他是"open-minded",相反地,如果我們想要表示一個人「心胸狹窄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用"narrow-minded"或者是"absent-minded"來形容他喔! 既然講到了形容詞的用法,順便也帶大家複習兩個常用的形容詞字尾:"ful"以及"less"。前者"full"的意思,也就是「滿滿的」,所以,當我們看到"mindful"這個字就可以輕易地了解,這是「心意全滿」的意思,所以,當然就是「關心的」或「留意的」,所以我們對某件事物關心或留意,就可以用"be mindful of st."而後者"less"是缺少的意思,所以,當我們看到"mindless"就知道這個字是「缺少心意」當然就是「不關心」或「不留意」啦!我們一樣可以用類似的片語:"be mindless of sth."來表示「對...不顧及」或「不留意」某件事物。"be mindful of st."跟"be mindless of sth."這兩個片語是正相反的意思。最後,要提醒大家"mindless"除了前面提的「不關心」或「不留意」,也有「不必用腦子的」或「沒腦子的」,在使用上以及解讀上要特別留意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活在當下
全民防疫期間,大家感受最深的除了出門要戴口罩、不能聚會、不能方便出遊等,就是每天不斷看到的死亡數字在更新跳動,看的大家膽戰心驚。也因為疫情大家更能夠感受到無常離我們很近,以及變動無時不存在,所以,最近大家很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提醒自己親愛的人,要「活在當下」。那我們要怎樣用英文來表達「活在當下」?感覺很簡單又好像沒辦法很精確,其實,「活在當下」很有學問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地「活在當下」吧! 所謂的「當下」雖然就是指「現在」,但並不是我們常講的"now"喔!因為"now"是一個極為短暫的概念。一般來說,我們常講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裡面的「現在」是"present",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活在當下」就可以簡單地使用"live in the present"這個片語來表達。但說真的,講到珍惜生命、活在當下,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Being present is the best present."感覺很像繞口令對吧?!這句話的中文是「活在當下是最好的禮物。」是不是寓意很深?在這句話中,我們看到有兩個"present",一個是「當下」,另一個的意思是「禮物」。而且他們的詞性也不相同。 是的,就跟「活在當下」這四個字一樣,聽起來很容易、說起來也很簡單,但是實際上要全面做到卻是一件有點難度的事情。"present"這個單字,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也很常聽到別人使用,但要全面清楚了解這個字卻是要花一番心思的。也就是說,"present"這個字擁有有很多的詞性,像是動詞、形容詞以及名詞,也有不同唸音。一般來說,"present"當名詞來使用,最常看到的用法是當作「禮物」以及「贈品」,就這層面上,跟"gift"意思差不多,如果真的要仔細區分,還是有些差異存在。在古英語中,"gift"指的是給新娘父母的彩禮。 而"present"來源於法語,意思是「遞交」、「獻上」或「贈送」的意思。所以範圍比較大,通常" a present"指的就是「別人所贈送或授予的東西」。但"gift"這個字除了可以當作「禮物」,也能夠用來指「天賦」,比如說,他生下來就能說會道,口才很好,那他就是"have the gift of gab"。如果一個人擁有「音樂天賦」,那他就是擁有了"musical gift"。 "present"當名詞來使用,也很常用於表達「現在」以及「目前」。比如說,前面提到的「活在當下」那「在當下」就是"in the present",提醒大家一下,不管是我們想要表達「在過去」、「在當下」或只是「在未來」,我們都要在「過去」"past"、「現在」"present"以及「未來」"future"前面加上"in the"這兩個單字,來形成片語,所以,在過去就是"in the past"、 「在當下」"in the present"而 "in the future"。新冠疫情讓大家都在家工作,多出很多時間能夠發展副業,所以想要開發斜槓事業「目前正是好時機」,用英文來說就是"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present"也當形容詞來使用,通常意思為:「出席的」、「在座的」、「在場的」以及「存在的」。比如說,「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今天的家庭聚會被取消了,所有的家人及表兄弟姐妹都不會如你所期待的出席。」"Because of the Covid-19, the family reunion will be canceled today, and all my family and cousins won't be present as you expect."另外講到這邊,順便補充一下,「不出席」就是「會缺席」,所以"won't be present"就是"will be absent"啦! "present"也當形容詞來使用,也能用於表達「現在的」、「目前的」、「正在處理(或考慮)中的」,比如說,我們想要表示「在現在」,除了前面提到的"in the present",也能用"at the present time"。一般來說,我們也很常使用"be present to the mind"來表達某件事情「放在心裏(不會忘記)」,另外像是"in the present case"也是實用性很強的片語,表示「在這件事情中」或是「在這種情況下」。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現在我不用出門就能賺錢,「我對現在的工作心滿意足。」就是,"I am content to stay in my present job." 基本上,"present"如果當作名詞及形容詞來使用,重音在前面,如果當作動詞來使用的話,重音會落在後面。所以仔細聽重音落在哪裡,也能夠分辨出詞性的差異性喔!"present"當動詞來使用的最簡便用法等同於"give"所以「他獻給她一束花。」簡單用"give"來表示,就是"He gave her a bunch of flowers."或 "He gave a bunch of flowers to her."若是使用"present"那就是"He presented her with a bunch of flowers."在至邊要注意必須要加上with這個介系詞喔!而且只有一種寫法,不像"give"有兩種不同寫法。 其實,"present"當動詞時候,有「提出」、「提供」以及「遞交」等概念,和我們前面講到的"give"(給)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所以當然也就是「贈送」以及「授予」囉!舉例來說,對於新冠疫情越來越嚴重,政府官員表示「醫生願提出一些建議,可能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The doctors should like to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which would help settle the question."而且「專家也對那件事提出了相當新的看法。」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experts presented quite a new view of the affair."。有時候我們看到影片中常演出的律師交出「呈堂證供」的情節,這種「律師在法庭上提出了一件重要的證據。」 然後讓情節大逆轉,就是"The lawyer presented an important piece of evidence in court." 另外"present"也能當作「上演」、「演出」、「表演」以及「呈獻」,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說,哎呀,老師規定我們這禮拜要"present",那就是他們必須要上台「報告」或「展演」啦!所以我們看到"present"當動詞用時候,也很常是「表示」、「呈現」或「描述」。小小一個字,超乎大家的想像吧!總之,不管大家在疫情期間,究竟經歷哪些外在或內在的轉變,都希望「大家從過去中學習,體驗現在,並且展望未來更好的生活。」"We learn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 the present and hope for better life in the future."一起加油!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你也WFH了嗎?
疫情依舊在膠著中,雖然目前金門是唯一零確診的淨土,但感覺上現在這樣的狀態似乎一時片刻無法馬上解除。所以除了學生必須在家學習之外,很多人現在的工作型態也都紛紛轉變成為了在家工作的型態。因此大家最近可以常常大家再談WFH這個字。這三個字母是"Working From Home"「在家工作」的縮寫,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就變成了大家朗朗上口的詞彙了。 談到「在家工作」這個用語,嚴格說來並不是個新的名詞。如果要認真來分,所謂的「在家工作」大略可以分為兩種:以往在疫情還沒有這樣嚴峻而且還沒有影響到基本生活以及工作型態的時候,當時的「在家工作」指的是「主要的工作地點在家中」。所以基本上如果是從事像是民宿相關行業、個人工作室等工作場域本身就是自己的家的工作者,或者像是很早就已經是過著「我家就是辦公室」的常態型在家工作者,比如說早期的「部落客」"blogger"(當然現在一直都有)、以及後來開始出現各種型態的"vlogger"、"Youtuber"、 "podcaster" 以及「直播主」"live streamer"等等都算是這類型的在家工作者。 而上述這種類型的「在家工作」,如果我們要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ork at home",縮寫是"WAH",跟現在大家常聽到的"WFH"有點像又不會太像。實話說,麋鹿兒本身就是屬於這種在家工作的「自由工作者」,又統稱為"freelancer"啦! 這類型的工作者範疇很大,像「我的室友是以一個部落客跟設計師的身份在家工作。」" My roommate works at home as a blogger and designer. "每天睡到自然醒。只要工作地點在家就是"WAH"的樣態。「當自由工作者的一個好處是你不需要每天早上擠捷運或公車,你也不需要每天塞車。你只要待在家裡工作就可以了。」"One great thing about being a freelancer is that you don't have to squeeze into the MRT or buses every morn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get stuck in the traffic jam , either. What you have to do is simply work at home." 當然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的,期間也會遇到有人問我們「如果在家工作是你的夢想,為什麼不自己創業當一個創業家呢?」"If working at home is your dream, why don't you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and choose to be an entrepreneur ?"在現代,雖然說創業也變成是一個快要打敗從事穩定工作的選項,不過對於喜歡體驗生活的麋鹿兒來說,就算當自由業者跟民宿老闆或是成為創業者都算是這一類型的「在家工作」者,而且顯然後者獲利比較穩健且豐碩,但是,我還沒有想要把這麼大壓力扛在身上,人生到此,不過就圖個自在與自由,哈哈哈!不過,可能成為「創業家」將會是很多人未來的夢想,畢竟自己當老闆比較大,不用辛苦為人作嫁,所以我們要認識一下,「創業者」的英文。這邊要說明一下,"entrepreneur"這個字是一般習慣用來統稱所有的「企業家」的一個常見字,如果說對方已經是集團的大老闆,或者是「巨擘」、「大亨」之類的,(如果沒有辦法想像,那麼現實中的比爾蓋茲跟川普或者是偶像劇裡面那種開外掛的總裁就是了,)就可以用"magnate"或"tycoon"來表示。而一般的「企業家」,或者是現在很常聽到的「創業家」,就是"entrepreneur",創業家可不是我們一般說的"business person",不是有個小小工作室或做點小生意就算喔! 言歸正傳,很明顯地,現在大家掛在嘴邊的"WFH",並不是前面我們所提到的"WAH"。沒錯,以前"work at home"是少數人的專利,是一種「我家就是我的辦公室」的概念,但"WFH"並不大相同。雖然現在受限於疫情的關係,「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快要變成標配了,但是"work from home"這種「在家工作」是指工作者是「受雇於某家公司、多數時候都是在辦公室工作,只是當下的辦公地點正好在家中」的一種狀態。所以,是一種「我把我家當成辦公室辦公」的概念。這樣清楚了嗎? 如果覺得看到這裡有點亂,那我們來整理順便複習一下:"WAH"就是"work at home"的縮寫,表示「我家就是我的辦公室」,工作地點就是家,家就是工作地點,沒有其他地方。請腦海浮現自己家開的雜貨店、自己家開的特產店、自己家改的民宿或者是正在家打字的麋鹿兒。而"WFH"則是 "work from home"的縮寫,表示我「我把我家當成辦公室辦公」,我家是我家,工作地點是工作地點,我只是在家辦公。請想想原本在十幾公里外辦公室的你,現在蹲在家裡的餐桌前面跟老闆視訊,旁邊還有小孩跑來跑去跟尖叫。 「網路讓上班族有了在家工作的可能」。"The Internet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office workers to work from home."以往總是偶爾開一次跨國會議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了,視訊是少數人的事情,「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所以很多人都獲准現階段在家辦公」"Due to the Covid-19, many people get permission to work from home for the time being."其實在家辦公並沒有不好,因為也有許多人反應「希望能夠繼續遠距工作,因為他們發現在家會更有生產力。」"Many people wish to keep working remotely because they find that they could be more productive when working from home." 依照現況來看,疫情並沒有快速和緩的跡象,所以為了大家的健康使然,「遠距學習」、「遠距工作」、「遠距會議」快要變成一種日常了。可以說,現在已經不需要跨國才必須開視訊會議,很多事情都要靠網路,就算是住在隔壁指跨一個牆壁,也是一樣要用網路解決碰面的問題。不管是原本就"WAH",或者是被迫要"WFH",大家都宅在家為對抗疫情而努力,努力適應在家不出門的生活。此時突然覺得最有遠見超前部署的不是我們的政務官員,而是足不出戶的宅宅族群。如果你也是阿宅一族,那可以小小驕傲一下。在這種大家面對不便而哀鴻遍野的時刻,宅宅們的生活儼然是受影響最小的一群。不得不讚嘆一下,所有廣大的宅宅們才是超前部署的一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