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期人物》李金輝用土木技師的專長 為人生為國家奮鬥
李金輝 本籍:金門金湖 出生:民國70年 現居:台北市 父親:李茂恒(職業軍人退伍,官拜中校) 母親:楊麗婉(官澳人) 學經歷: 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二技、研究所)營建工程系所 96年度高考 102年度 土木技師 空間內傳來金湖國小70週年的紀念歌: 「大山跤、太湖邊,咱的笑聲滿山墘,父母望咱出頭天,親像秋月-圓--圓---圓先生的教示斟酌聽,若啊日頭綴咱行,步步共咱惜命命,燒烙咱的心頭定,蜜蜂採蜜汗那流,蚼蟻扛米攢過年,著趁少年愈拍拚,才會愈有好名聲,盡力學習日迵暝,健康成長滿九年。春風吹、雨水滴,向陽的花蕊笑微微,飽仁的蘆黍-滇--滇---滇,收成的滋味-甜--甜---甜」 民國70年出生的李金輝,他對這首歌曲很有感,小時候李金輝的父親當任保家衛國的軍官,母親在黃海路上開一間金門特產店舖(成發商行),邊照顧他們邊賺錢養家,而就讀金湖國小的他,小時候常到太湖去玩,父親有空的時候也會帶他們坐軍車上太武山,他們家就在歌曲中的大山跤。 當時軍中如果有勞軍活動,父親會帶他們去看表演,有幾次看完表演後,回家時父親會摸著他的頭說:「這裡就是你媽的故鄉就是我的故鄉了,你不可以忘記你的名字的意思,金輝啊~你要做一個對得起金門的男子漢!」(李茂恒先生祖籍山東) 這時候母親就會笑著倒一杯茶給父親說:「行行出狀元,你讀好你的書,做好你的本分,我們官澳楊家的孩子努力必有亮節公護佑。祖公最疼忠君愛國的人。」李金輝回想起每次母親說完這段話,眼神就會帶著有點說不出來的感覺看著父親,此時回想起來,就跟他看妻子一樣,那是一種充滿愛的眼神。 隨著年紀增長,慢慢回顧自家族的歷史,才發現原來母親對自己與父親說的那段話的意思,其實含著很深厚的家族故事,而這一個故事默默地也影響著他自己。 11歲那一年(西元1992年),金門解除了戰務任務,因父親調職桃園龍潭陸軍總部,家人跟著移居台北,定居成功國宅,李金輝也轉學至台灣,但是剛來台灣的時候,還是覺得很不習慣,不懂為何大家晚上還在開燈,難道不怕炸彈落下來嗎?! 李金輝母親跟他解釋過許多次,但是他還是不太了解,但他為不讓母親擔心,也不問了,有一天疑問在老師口中得到解答,「因為台灣不是戰地」這句話有點沉重的壓在他的心,但是卻變成他的助力,一路的讓他面對任何的學習都所向無敵,像個海綿般用心地吸收。 剛到台灣就讀的那一年,學校運動會,沒有人要參加賽跑比賽,老師問李金輝願不願意代替班上參加賽跑比賽,李金輝二話不說答應了,比賽當天他獲得冠軍,也突破學校的紀錄,但是當大家知道他是金門子弟,卻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這讓他哭笑不得,卻讓他啟動了腦中的另一番思考,了解自身的優勢。 或許是兒時的鍛鍊,也或許真的是祖先的保佑,李金輝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考試所考的都是他所學習過的,但從老師的評語中「專注力很強,一讀起書來就很像入定,邏輯力及決策力都比同年齡來的成熟。」與同學對他的評價「很活在當下,很專注每個時段。」以上評語中可以得知,李金輝對於學習與生活都是用心。 就這樣李金輝用心的一路過關斬將,考上了當年的臺北工專,畢業後同年考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一路認真學習進修。 民國98年李金輝高考通過,進入板橋市公所服務,他邊服務邊讀書,熱心的他在當年受到許多民眾肯定,李金輝回憶當年,當年還是一個小技士的時候,很多爺爺奶奶不懂行政文書,而他就想起參考書的範例,跟科組的同事做了許多範本,等自己成為主管後,面對的問題越大了,三不五時就會跟承辦人員及民眾討論法令解套方式等。 因為李金輝明白機關內每個局課室都有不一樣的業務,一個案子需要完成,需要民眾各自處理各局處的所需文件,但是一般民眾不懂局處的分工,很多時候會事倍功半,所以承辦與主辦主管的協助是很重要的,就這樣李金輝的同理心讓他一路從技士到課長,也成就許多專案工作。 民國102年李金輝取得土木技師執照,這是一張錄取率只有小於16%的國家級技術證照,已經是鐵飯碗的李金輝笑著說:「一個國家的建設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土木技師是國家建設安全的守護者,守護著廣大民眾的安全,我父親為國家努力,我母親為家庭努力,而我就為城市繁榮努力,換句話說做工也要做的很有社會責任。」 「做工也要做的很有社會責任」這句話是李金輝想送各位金湖國小學弟學妹,他說「行行出狀元,每個職業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我們都是被惜命命的金門子弟,加油!世界是你們的。學長可以,你們也可以,而且你們會比學長更好!」 金門官澳楊家始祖小百科 金門官澳達山堂楊亮節公(1243年-1324年),南宋度宗朝的國舅,為古琴家楊纘之子,楊淑妃之兄、宋端宗趙■之舅。 南宋楊亮節,楊淑妃(後為太后)之弟,官封處置使。元兵入侵,亮節奉淑妃及益王趙■、廣王趙昺南奔。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5月,亮節的外甥趙■即帝位(稱為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節隨駕至泉州,因軍務別往,及歸,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攜三個兒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勞染疾,寄養于漳浦佛潭農家。亮節與長子、次子來到廈門,想覓船前往廣東崖山與少帝會合。此時傳來崖山兵敗、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節悲憤不已。遂與兩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門),隱居於官澳珠寶石下,誓誡子孫莫為元臣,並鼓勵子孫要耕讀學習。
-
《浯事吾聞》高雄金江關懷據點卸任督導來辭行 新任督導相見歡
金江(金門鄉親暨高雄市鹽埕區江西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卸任督導洪萍憶與新任督導吳映璇,連袂於4月14日蒞臨據點拜會,受到學員及志工們的熱烈歡迎。 據點執行秘書許清練回憶:據點能夠順利通過籌備及試辦,正式成立也半年多了,這要歸功於洪督導的細心呵護、熱心指導。從計畫的填寫、設備的充實,到經費的核銷、成果的填報都一一詳加說明,多次還親臨據點現場指導。 洪督導與據點學員及志工互動良好,每次來據點,學員都盼望督導能留下來一起共餐、話家常並合影留念。 志工們依依不捨和洪督導話別。洪督導向大家說,每隔一段時間會有服務區域的調動或調整,這是例行性的行政作業。今天看到據點站穩了腳步,感到很欣慰。期待據點未來更加茁壯,造福更多長輩。 新任督導吳映璇致詞表示:她會在據點良好的基礎上,與據點伙伴一起努力,讓長輩們開心來據點,活出健康快樂與風采。 兩位督導並與最年長的學員李柏喬伯伯(92歲),和最年輕的志工林玉燕(52歲),聊在據點的學習與工作概況,並合影留念。 據點志工隊長,也是同鄉會理事長陳德順,為感謝兩位督導的指導,特致贈金門高粱酒,以表謝意與敬意。 高雄金江關懷據點小資訊: 地點:高雄市鹽埕區大安街106號
-
《星期人物》吉膽島上的不容易 王木財賢伉儷 華僑復興學校 共守中華文化
王木財 祖籍:金門西山 奶奶:林角 父親:王朝 母親:謝要珍 出生地:馬來西亞吉膽島(西元1963) 現居:吉膽島頭條港(馬來西亞:Pulau Ketam) 學歷:國小三年級(大約) 事業:木祭魚行 Muk JiK Pulan KETAM Fishery 經歷: 現任雪蘭莪金門會館副主席、 吉膽金浯江會館主席、 吉膽華聯學校副董事長、 吉膽中學顧問、 神廟主席等。 會館評語: 對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出錢出力 吉膽島(馬來西亞:Pulau Ketam)又稱浮羅吉膽,舊稱吉洞島,是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港岸外的一個小島,隸屬巴生縣加埔區及巴生市議會,面積約30平方公里(金門本島金寧鄉面積約29.85公里)。吉膽島在馬來文意為「螃蟹島」,全島位於潮汐線下,以紅樹林為植被。 吉膽島居民人口約五千多人,以華裔居多,多為潮州人及福建人,主要以漁業為生,其次是商人。島上有兩個華人漁村,即吉膽村及五條港村,而王木財的創業地就是頭條港,他也是金僑第三代,其事業體跨足了當地的漁業與商業。是島上漁產業頭人之一,同時也是復興「華聯小學」及「吉膽中學」的重要推手之一。 百年前,王木財的阿嬤林角帶著王木財的爸爸王朝及媽媽謝要珍輾轉來到馬來西亞吉膽島,因為王木財的阿公很早就過世了(王木財家族記憶是約父親8歲時,阿公去世),到了吉膽島,家族就以捕魚維生,而王木財本身,兒少時期11歲僅讀書3年便為了家庭生計,也跟著去當漁夫。 王木財的兄弟姐妹共有10個,為了讓兄弟姐妹可以平均接受教育,加上當年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王木財的父母親只能先求有再求好,讓孩子們普遍識字且懂數學,而王木財靠著自學,學習了許多知識與學識,並且改良了捕魚技術及機械,提高了捕魚率,並且與在地其他漁夫合作,由他提供漁船給在地的居民,讓他們捕魚,補到的魚由他全面收購,有點類似目前我國契作收購的概念。 好學且富有創意的王木財不只改良的捕魚技術,同時也建構起「木祭魚行」的販售、運送活體漁業的流程,讓當天現撈新鮮的魚可以快速有效地抵達訂購餐廳的手中,而逐漸成為馬來西亞吉膽島上數一數二的漁產業。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王木財的妻子是島上罕見的幼兒園老師,她除了是王木財事業上的好幫手外,同時也是華聯小學與吉膽中學興學辦學的幕後推手之一。 吉膽島上的華裔島民熱心教育,從開島以來,島上就有四間學校,其中就有包含華聯華文小學、競智華文小學、新明華文小學,以及吉膽國民型中學。 華聯華文小學創立於日戰前,其前身為華南學校,資料顯示1941年日軍轟炸吉膽島港口碼頭,許多學生被迫停學,華南學校也在該次戰爭中停辦。 直到1946及1947年,華南學校及聯強學校先後復辦學,當時華南小學擁有300百多位學生,但是學校經費不足,所以後來與聯強學校合併,新校名就是華聯小學。 在馬來西亞吉膽島辦理華語文化學校是一件非常集眾人努力的教育,王木財結婚後就在太太的大力支持下,慢慢認識自己的祖籍,因為知道自身是金門華僑,在太太的協助事業下,終於撥空時間可以去金門會館走踏,在當初的主席下開始與其他金僑有了密切的往來,而太太也一直與他分享她在華文幼兒園的體悟與感受,深覺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夫妻倆決定不管怎樣都要為吉膽島上的小島民的教育努力,雖然只有一間中學,雖然他們是生活在一座馬來西亞小島上,但是華文文化不能斷,再怎樣都要努力讓孩子們擁抱教育,因為王木財與太太堅信一句名言「今日不把錢花在教育上,明日勢必把錢花在監獄上。」 對照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而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說:「你每關閉一所學校,你就必須開設一座監獄。」 為了同為家國的孩子們,王木財與妻子在行有餘力之時,透過會館、神廟、學校,積極地參與中華文化的推廣,2016年吉膽島唯一一所中學││浮羅吉膽中學基本建設長年受到海水腐蝕,鋼骨水泥籃球場部分地段坍塌、食堂和廁所屋腳裂開導致下陷,全校431名師生在危樓環境下求學,學校急需130萬令吉重建! 校方為安全起見,10多年來停用籃球場,將之列為禁地;在逼不得已下,過去6年唯有借用毗鄰的神廟舞台前空地進行各種活動,包括例行週會、畢業典禮及體育課等。 食堂也在近14年來,隨著地勢和氣候的變化,每年平均2次在漲潮高峰期面對淹水至1尺高的窘境;學生廁所的屋頂和天花板,因飽受海風強襲,部分頂蓋已經脫落,校方擔心有朝一日發生屋頂塌下來的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鑑於校舍多年失修而殘舊不堪,吉膽中學家教協會議(類似家長會長)決成立「浮羅吉膽中學籌建操場及食堂委員會」,向民眾發動籌款建校,目標為150萬令吉(折合新台幣約1千25萬元整)。 當年該委員會的主席兼家協主席就是王木財,當時的狀況非常棘手,因為當時校方之前通過聯邦村長兼學校建委會主席謝茂存成功向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申請撥款30萬令吉(約205萬新台幣),作為重建籃球場用途,距離籌款目標,尚欠130萬令吉。 「而150萬令吉包含重建籃球場、食堂、廁所及內部裝修。」 當時的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已經發放30萬令吉撥款,根據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指令,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展開工程。因此,委員會預計將在2016年6月底後開始施工,距離施工時只剩下2週,而款項還欠130萬令吉(約892萬新台幣),因此當年王木財與建委會主席謝茂存委員、副主席王睦端(華聯董事長、總秘書梁維隆等舉辦餐會,用餐會認養的方式,希望更多人參與重建,另一邊也邀請在馬來西亞等各大華文報協助刊登捐款認養方式資訊。 捐款的回饋方式:凡捐獻1萬令吉(約6萬8千元台幣)或以上者,將芳名刻在石板上紀念,贈送10張餐券,受邀為大會擊鼓人。捐獻5000令吉(約3萬4千元台幣)或以上者,將芳名刻在石板上紀念,贈送4張餐券,受邀為大會剪綵人。捐獻1000令吉或以上者(約6千8百元台幣),將芳名刻在石板上紀念,贈送2張餐券,受邀為大會剪綵人。凡捐獻500令吉(約3千4百元台幣)或以上者,將芳名刻在石板上紀念,贈送1張餐券。餐券價格為100令吉(約686台幣)。 就這樣積少成多,慢慢的開始吉膽中學的新一章節。 也因為有王木財的支持,吉膽中學最後完工的金額是200萬令吉,而這一切,是由王木財與委員會的主席一起去募款來的。 正如同王木財的太太跟王木財說的:「一間神廟,你都可以幫忙建廟花上百萬令吉,而吉膽中學是我們吉膽島中華文化的根脈,學生們從這裡畢業後就必須到其他地方寄宿讀書,青少年青少女時期我們更應該為他們的教育加把勁,如果你評估可以,我也會跟你一起努力。」 就是有太太的這一番話,王木財他計算一下他的能力,他覺得他應該可以,就這樣成就了吉膽中學校園翻新的這件事情。 王木財從走踏金門會館開始,也是他人生創業的另一個章節,他說因為眾人看得起他,所以他慢慢的變成主席,在這接近會館的過程中,他遇到很多貴人,所以他也慢慢從抓魚的漁夫變成了批發商,最後成為今日商行下有許多馬來西亞原住民漁伕來靠行的捕漁業與漁產批發業的商業體。﹝吉膽島上原本沒有馬來原住民,但是因為在地華人用心經營且待人和善,逐漸吸引許多馬來原住民至此發展,而因木祭魚行不分華馬,合理收購,加上會提供在地的漁船(類似竹筏電動船)協助,結果在馬來原住民生活圈成為優良頭家(老闆),吸引許多馬來原住民靠行。﹞ 也因為王木財為人和善且很有責任感,吉膽島的神廟就請他來擔任主席,而且不只是只有一間,是很多間神廟都要他去當主委,他原本預定做幾年就換人做了,但是沒想到每次投票還是他,有數次王木財本想不參與選舉的,但是神明要求他要繼續做主席,所以時到今日,他尚未卸下神廟主席的位置,由此可知王木財的腳踏實地善心公益,是連在地的神廟及信仰者所有目共睹的。 而在會館方面,他認為會館最重要的重要性不只是宗親之間的聯絡、生活、商業上的互動,還有自身僑鄉文化的保存,所以他以自己的兒女為例,廣大邀請更多新一代金門青年的加入,並透過會館的活動與金門僑鄉的互動,積極推動閩南文化。 因為吉膽島原本就沒有馬來原住民,這裡所有的島民都來自中國沿海與金門,如果幼兒園與中小學教育的是中華文化教育的根基,那會館就是僑鄉文化的延續。 有一部片名為《落番》的紀錄片是由金門國家公園所爭取到經費拍攝,拍攝的場景就是以馬來西亞的出洋人為時空背景,其中選角方面,《落番》的演員多為海外的金門華僑,該片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才完成,其中的功臣就有馬來西亞金門會館與王木財主席,因為當年就是王木財主席不嫌麻煩,頻繁的協助拍攝團隊在吉膽島及相關事物。由此可知王木財與其妻子兩人對於文化的傳遞及金門僑鄉連結的看重。 有鑒於王木財大哥一路以來的創業艱辛,他分享他創業心得:「創業這件事情一個人是很難的,幸好他有妻子在身旁陪伴他一起努力,家人是很重要的,牽手更是重要。而生意場上講求誠信及腳踏實地,像他也是從抓魚到小批發,到買船最後終於可以回饋地方,這一切都是誠信為基礎,人在異鄉創業,很多事情都需要貴人幫忙,但是貴人不會憑空出現,而是一步一腳印讓人們信任你,當你被信任了,貴人也會出現。自己的創業一定要自己打理,不管怎樣都要自己去接觸了解,這樣才可以掌握。而回饋地方是必須要做的,因為他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都是接棒式的傳承。就如同教育一樣需要累積。」 王木財說他活到現在最成就的一件事情不是他創業有成,而是他參與了吉膽中學再次興盛起來且其校內的設備與相關設施都不輸給城市裡的中學,這是他深感驕傲的事情,他也期待疫情過後,可以帶著家人踏上金門的故鄉,去一趟西山看一看奶奶口中的村莊。 最後王木財主席請記者轉達:「疫情後歡迎各位鄉親再來吉膽島找我,我帶大家認識吉膽島。」 訪談的過程中,記者與王木財所使用的語言很大一部分使用的是閩南話,而王木財主席的閩南話中有很多詞音的使用與現在金門鄉親所使用的詞音是一樣的,從中可以得知當年在吉膽島上第一代金僑開墾前輩的用心,他們努力的在吉膽這座原本無人的小島上,努力建造屬於異鄉的故鄉,這就是金門珍貴的資產之一。
-
《星期人物》挑戰自我,認識自己 陳益瑋醫師與趙霜霜醫師互相支持為台灣健康貢獻
陳益瑋醫師 本籍/祖籍:金門縣庵前村 出生年:民國62年 現居地:台北市 現職: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 經歷: .財團法人桃園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總醫師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 相關期刊發表: 共計22篇以上國際發表的期刊與論文,以下為最近一次 .A paradigm fo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xillary sinus before dental implantation. Laryngoscope. 2018 Jun;128(6):1261-1267. Chen YW, Lee FY, Chang PH, Huang CC, Fu CH, Huang CC, Lee TJ. 趙霜霜醫師 現居地:台北市 出生年月:民國63年 現職: .長庚雙雙小兒專科診所院長(汐止市明峰街143號)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台灣小兒消化腸胃醫學專科醫師 經歷: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醫院住院醫師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消化腸胃科總醫師 .財團法人聖保祿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 一本生物參考書,可以只是一本參考書,但是在當年17歲的陳益瑋的世界裡,卻讓他改變了他一生的選擇,大學的選擇從台大電機系變成台大醫學系,從拿電腦變成了拿聽診器。 民國70~80年代,每個學子都必須經過大學聯考,看著學長們努力的模樣,陳益瑋思考起自己的選擇,身為理工類組的他,應該就這樣努力地考上去,成為父親-陳世昌的學弟吧!不過這一切卻被一本名為生物的教科書改變了。 「生物」這本不該出現在理工組學生書桌前的書籍,卻出現在陳益瑋的書桌上,對於生物越看越有趣的陳益瑋,最後決定也報考第三類組試試看,雖然學校裡的同學大部分都是第三類組跨考第二類組,但是他想試試看自己可不可以從第二類組跨考第三類組。 就這樣放榜的那一天到來,建國中學的老師們雖沒有跌破眼鏡也深知陳益瑋的資質,但是還是吃了一驚,送紅榜的里長笑得可開心了,而父親陳世昌卻一臉疑惑,心中想著自己的兒子何時跑去報考第三類組,而此時陳益瑋卻看著眼前「台大電機系」與「台大醫學系」思考起來,到底要走哪一條路?! 陳益瑋詢問父母親的建議,尊重孩子的陳爸爸陳媽媽並沒有為陳益瑋下決定,反倒希望他可以為自己人生做決定,過了幾日,陳益瑋依然苦惱中,此時父親陳世昌剛好比較早下班,看著陳益瑋苦惱的模樣,他決定以大學長的身份給孩子一句建議,他說:「讀電機有很多挑戰性,但是到了職場,更多的時候你要去求別人;讀醫學系,有很多可能性,必要的時候是人來求你。」 陳益瑋看著父親,他此時才意識到父親雖然身居台灣松下的要職,但是一路走來是多不容易,隨即也想到父親曾經說過的故事-823砲戰下的金門、宗族以及那醫療不便的故鄉。 回到書桌前,陳益瑋隨手翻開一本書,書中赫然出現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看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他想起故鄉的故事,他決定了,前進台大醫學院。 醫學院的課業非常地緊湊,但是醫學院前期的學習日子是充實卻平穩的,真正的考驗是臨床上,當成為實習醫師那一刻開始,所有的判斷都是要快速且謹慎,一不小心,病人可能因此加劇病情或其他,而每天要學習的醫學知識也不能中斷,同時為了讓許多資訊一致化,實習醫師還要學習醫院裡龐大的病歷等行政工作,這中間的壓力很難為外人所知。 此時陳益瑋身旁有一位好夥伴跟著他一起學習成長,就是後來陳益瑋的醫生妻子-趙霜霜,趙霜霜醫師有位雙胞胎孿生姊姊趙露露,兩個人長得一模一樣,常有病人會搞混,甚至會以為趙霜霜醫生有超能力,可以一下在長庚醫院又一下出現在台大醫院。 雖然很多人都分不太出來趙霜霜醫師與趙露露醫師,但是陳益瑋醫師認識兩人後沒多久,就可以輕易的分出兩個人,這讓趙霜霜醫師非常驚訝,就這樣趙霜霜醫師跟陳益瑋醫師成為行醫路上的好搭檔。 2003年SARS疫情席捲亞洲,那時的台灣醫護人員也面臨極大的壓力,當時陳益瑋醫師也站在第一線,戰戰兢兢,並且為了家人的健康,他在第一時間選擇留守醫院,面臨強大的新種肺炎病毒,陳益瑋醫師再次意識到人類生命的可貴以及自身對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而從其中,他更看見了醫師在第一線察覺力的重要。 就這樣陳益瑋醫師決定持續在長庚醫院內,一邊服務醫療重症患者、一邊做醫學研究,讓自己為醫學的實際面做出奉獻。 而趙霜霜醫師在SARS疫情後的第十年,2013年決定與同為醫師的三姐趙麗珠一起為汐止兒童服務,開立了雙雙小兒科診所。 趙霜霜醫師小時候其實是很害怕看到血,個性也非常膽小。但是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會中,看見身體很不舒服的家人,被當時已經是醫生的表哥,透過簡單物理治療後,瞬間舒服了許多的表情,讓她記憶非常的深刻,也因此她的心中埋下了「當醫生」的種子。 雙胞胎的好處之一,相互扶持,這一點在趙霜霜與趙露露兩位醫師的求學路可以見到,就這樣姐妹倆一路從相互鼓勵、相互激勵,來到醫學院的大關-選服務科別,兩位醫師不約而同選擇了小兒科,趙霜霜醫師選擇了小兒腸胃專科,而趙露露醫師選擇了新生兒科。這樣兩位醫師持續地為國家未來的棟樑努力著,並且相互分享臨床經驗。 2020年新冠性肺炎襲捲全國,身為雙雙小兒科診所院長的趙霜霜醫師,毅然在第一時間點承接了「疫苗施打」業務的基地點,因為她與陳益瑋醫師走過SARS,再加上彼此不斷精進,所以她明白基層防護網的重要性,唯有建構好基層防護網,才可以守護孩童的安全。 因為病毒是未知的,人體是奧妙的,只要有可能性建造好基層防護網,她都要去做,這是她趙霜霜身為小兒科醫師的使命。正如同她在汐止成立小兒科專科診所一樣,先生在長庚醫學中心努力,而她在基層為孩童的健康把關。 「等疫情結束後,再跟妻子小孩一起回金門登太武山,到老街吃廣東粥配油條。」這是陳益瑋醫師對疫情後的願望,身為醫師在疫情期間有許多考量,也有強大責任。但就是這樣的能量鼓勵著他與同身為醫師的妻子不斷地往前走,奉獻自身所學。 如同父親對台灣家電普及化的貢獻,而陳益瑋醫師與趙霜霜醫師持續的是,為台灣的人民健康奉獻。 最後在本採訪文結束前,適逢疫情爆發,兩位醫師想跟金門鄉親呼籲,請大家「平常心、戴口罩、多洗手、多漱口、適當運動,提升自我免疫力,一起為基層防護網努力!」 而趙霜霜醫師也特別呼籲各位金門的小朋友們:「好好洗手、好好漱口,一天五次不嫌多,多喝開水多吃蔬果,病毒不近身,不用看醫生。」 陳益瑋醫師 目前服務醫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北部區) 以下掃碼,可以知道醫師的門診時間: 趙霜霜醫師 服務醫院:雙雙小兒科診所 地址:221新北市汐止區明峰街143號 服務電話: 02 2695 5777 備註:本文採訪期間適逢疫情再起,兩位醫師想跟金門鄉親呼籲,請大家「平常心、戴口罩、多洗手、多漱口、適當運動,提升自我免疫力,一起為基層防護網努力!」
-
《浯事吾聞》新加坡金僑-金順源雜貨店 走過88年歲月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台灣,只要你看到以「金」為開頭的商店匾額,你就可以進去看看店老闆,看他們的家族是不是從金門來的,十有七八絕對是金門的鄉親。 而在新加坡位於金文泰西1街第603座組屋內的雜貨店,只要顧客一光顧,映入眼簾的便是「金順源」三個字,高掛在店前的招牌牌匾。 雖然斑駁老舊,漆料早已脫落,卻與第三代老闆楊弓勇(72歲)的狀態成了鮮明對比。 身體硬朗的他,永不言休,更向採訪記者娓娓道來老雜貨店走過的歲月。 楊弓勇表示,曾祖父從金門南下到新加坡謀生,於1934年開了金順源雜貨店後,一直營業至今。 第一間店址位於Telok Ayer一帶,舊址就是現在的新加坡中國廣場 (China Square),當時因為需要拆除,才搬到現址。 「1993年,金順源才搬到現址,也靠近現在的住家。 搬到現址時,父親已逝世了10年。」楊弓勇老先生如此說著。 楊弓勇老先生表示,他從小有幸在父親的教誨下,學習如何做生意,也因為這樣,他成為金順源的接班人之一。 楊弓勇老先生家中共有7個兄弟姐妹,而他排行老二,小學畢業後就到雜貨店幫忙。 父親離世後,他就與大哥,以及小他4歲的弟弟,共同經營雜貨店到現在。 但大哥也於2017年仙逝,金順源就落在他與弟弟身上。 回想起「金順源」這三個字的淵源,他說這是曾祖父取名的,「金」取義金門,代表著祖籍地,至於「順源」二字,父親曾跟他說過意思「做生意不是做一天,而是一世人,賺錢必須腳踏實地,才會源源不絕。」 金順源老招牌,牌匾以木為材質,雖完好無損,但字跡的漆料已脫落。 楊弓勇表示,曾想過刷上新漆,但老前輩勸阻說,應保留歷史,原汁原味,所以就這樣一直保留著原有的樣子。 他也分享,常有顧客經過,被古色古香的牌匾吸引,疫情前還有遊客看到他的招牌,跑來問他是不是金門人,相談之下原來是金門的大學生來新加坡交流。 問到雜貨店未來的接班,楊弓勇老先生是這樣表示:「我有三個孩子,各有各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很棒的老師,時代在變,很多產業也都在變,或許我與妻子就做到不能做為止。」 記者看著牌匾上的字,問為何牌匾上要有英文字呢? 楊弓勇老先生笑笑說:「因為下南洋,南洋都是字母的世界,記住KIM,就可以找到回家鄉的路。」 金順源雜貨店的遷移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新加坡金僑遷移史,從在Telok Ayer到China Square最後來到了現在的位置,而楊弓勇老先生的家庭史也是一本活脫脫的金僑奮鬥史,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努力經商,至今楊老先生的孩子們,在新加坡的教育界都是擔任老師、講師及業界顧問。 想知道更多有關新加坡金僑的故事,可以上金門日報搜尋:早期新加坡金僑行業:從九八行、駁船業到教育事業。 新加坡 金順源 雜貨店: 地址:#01-33 Blk, 603 Clementi West Street 1, Singapore 120603 聯絡電話:+6567766211
-
《星期人物》返金再創業 印尼華僑蔡其發返金擁抱家鄉情
祖籍:金門瓊林,蔡世恭之孫、蔡天錫之子 出生地:印尼棉蘭(西元1953) 現居:印尼棉蘭,金門瓊林 學歷:棉蘭三小(就讀五年後因政變被迫失學) 經歷:於印尼棉蘭創辦Rywiana公司(紡織工廠) 現階段:瓊林180號咖啡豆商 漫步瓊林巷弄,如果你聞到咖啡香,那可能是蔡其發大哥正在烘咖啡豆、煮咖啡或也有可能正以咖啡會友,這時候如果你有更多時間,請不要膽怯,走進去,自我介紹一番,些許在這場咖啡友會上,你會獲得無價的社會經驗。 蔡其發1953年出生,於棉蘭三小就讀了5年。1966年印尼政策關係而遭逢關閉的命運,蔡其發被迫輟學。 蔡其發回憶起他的小學生活,提到當年一班有50多位同學,共有甲乙丙丁4個班級,他主要學習了華語、印尼文、常識、算術等。 13歲因為學校關閉的他無法再唸書,加上家境不好,所以他便外出打工,曾在巴剎賣凍水(類似冰的礦泉水)、霜枝(類似冰棒)、鹹魚,也到親戚家的肥皂工廠打工,後又至福建老闆陳文采的筆記本工廠工作(當時筆記本的線條是手工繪製),也接過打金項鍊等活,只為養家活口。 他的華文基礎則是偷偷租看武俠小說自學而成。 1977年起,在累積一些資金後,蔡其發投入紡織業,成立Rywiana公司(紡織工廠),從家庭代工做起,逐漸擴大,銷往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等地。 但是創業的過程是很艱辛的,從1977年起,他的創業之路坎坷非常,再加上毫無後盾的他,憑藉著毅力及「誠信」一步一步血汗創造屬於他與家族的紡織之路。 當年蔡其發看到成衣市場的機會,為了養家,毅然買了二手機器,開始半自動化的做起紡織,但是投資機器後就沒多餘錢,每一筆週轉金,靠的是信用,但有段時間,時局不好,遇到有材料商要工廠拿出擔保品才要送材料,為了讓工廠繼續下去,蔡其發只好先把唯一的土地拿去銀行擔保,再從銀行開擔保票給材料商,最難的是連很小的錢都被要求擔保,直到今日蔡其發回想起來還是覺得當時真的是太苦了!但是也就因為蔡其發講求誠信,所以就這樣關關難過關關過,有不少的協力廠商(蔡其發在口語訪談中,都統稱為老闆,由此可知其對人之尊重),就是認識蔡其發的為人,更願意在時局不好之時,互相支持。 蔡其發在棉蘭的工廠更有一個獨特的現象,那就是許多人從少女時期在Rywiana公司(紡織工廠)工作到成為祖母輩,蔡其發覺得員工其實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如果把員工照顧好,讓他對公司有向心力,覺得公司就是他另一個家,那公司就會穩定發展,且產出成品的品質也會大量提升,另外他也意識到,不管怎樣在印尼,他就是華僑,對於印尼原住民的員工,他更要細心的疼惜,當員工們把他當作是家人的一份子的時候,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而工廠的運作也會順利許多。 中後期,公司運作穩定後,蔡其發每年都會帶著員工出國旅遊,或是到印尼其他地方旅遊,讓員工們也放鬆看看日常外的風景,而這些旅遊對於員工們而言是珍貴的。 2020年蔡其發決定退休交棒給兒子時,Rywiana公司的百位員工列隊感謝蔡其發,其中有不少女員工流淚不捨,但是他們對於已經67歲的老老闆,有的是更多感謝及祝福,在印尼棉蘭華僑與原住民之間的情感是很難用言語文字所描述,而身為同一族群、宗親島嶼裡所成長的我們,很難透過文字體會跨越族群的悸動。 因為一個華僑工廠可以運作,不只是只有員工及老闆的努力就可以了,蔡其發為了拓展業務、平穩公司營業,每一季都要請司機開車載著他到所有主顧(下游廠商)的店舖去拜訪,一來是收貨款,二來是觀察每一個主顧的營業狀況,以防被倒帳的可能性。 近百位的主顧,散布在蘇門答臘島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距離將近五~十小時,連吃飯都要很小心,蔡其發與司機只要在偏僻的小鎮找到餐館,絕對不敢在餐館內用餐,倒不是擔心餐館老闆,而是陌生的華僑臉孔,在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眼裡,是值得打劫的對象。 所以他們都會買完餐後,立刻出發到一定距離外加油站的空地旁,快速的用餐,在前往下一個城鎮。這樣一整個主顧拜訪完,已經是21天後(4000~4500公里)了。 所以Rywiana公司的員工都知道,蔡其發為了公司付出了多少血汗,冒著生命危險,維持公司底下近百個家庭的完整。也是蔡其發的如此用心,所以公司後期的協力代工廠橫跨了雅加達、泗水、萬隆。 2015年前後,蔡其發一次赴廈門的旅行中,興起返金看看的念頭。他發現在瓊林仍有一些登記於父親蔡天錫名下的傳統建築,於是他逐步辦妥繼承手續,並開始申請修復。而在修復的過程中,蔡其發除了公司忙碌期間,每年數次往返金門與印尼,每次來金門都逗留兩週以上。在金門時他常用閩南語跟當地的耆老聊天,耆老們三不五時會跟他提起越來越多海外鄉親出售祖先所留下來的祖產,例如某某某的地又被他的誰賣掉了,一開始蔡其發還不相信,直到有天他在印尼棉蘭收到仲介的來電,詢問蔡其發願不願意販售祖產,蔡其發果斷地回絕,但是對方卻對他說「你又不回來,留那個地幹嘛!」這時候蔡其發想起耆老們的話還有眼神,掛上電話後,蔡其發看著正在公司內進行相關工作的孩子們,比他還要高壯勇健;或許這一切是父親與祖父的安排,「返金」定居扎根的念頭在蔡其發心中逐漸茁壯,蔡其發如他創業時一樣,每月往返,一步一步堅持修復這些父執輩留給他的大宅甲內的老宅。 但是在我國沒有國籍的蔡其發,很難長時間停留在祖厝內,所以後期他以投資移民的名義,申請了我國的居留證,終於可以在祖籍的家鄉-瓊林定居下來。隨後他購置咖啡烘焙機及相關設備,打算開啟他人生在祖家裡的第一個創業。 在他的藍圖中,印尼蘇門答臘島豐富的物產可以是我國需要的原物料之島,咖啡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飲品,而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省迦佑高原所生產咖啡豆有「綠寶石」曼特寧之稱。迦佑(Gayo)高區,是在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後遺留下來的火口湖,湖面海拔高度1,100m。因早年交通不便,到了1930年代才開始種植咖啡,咖啡種植高度達1,200-1,600m,多採用傳統遮蔭,早上有溼涼雲霧的自然吹拂、中午艷陽的灑落、午後常有陣雨,自然天成的微型氣候及火山土壤,相當適合栽培咖啡豆。此處生產的咖啡豆貌大而翠綠,所以才會被稱為黃金曼特寧,在國際上較多稱之為Lake TawarMandheling(塔瓦爾湖曼特寧)。 蔡其發的咖啡農朋友,用對待孩子的方式,友善的對待咖咖豆,乾淨的溫室水洗日曬,高腳屋的玻璃罐儲存方式(詳如圖說),這一切在蔡其發的眼中,是一個真正良善的開始,用心對待自己的商品,才值得一起推廣創業。 走進蔡其發的咖啡工作坊,乾淨而整齊,處處都有他細節的地方,而眼前的蔡其發前輩,印證了許多大時代的故事,同時也印證了「人生七十才開始」這一句諺語,而這一個開始並不是第一次的開始,而是返金的開始。蔡其發的謙卑與謙虛如同他父執輩留給他的祖厝一樣「溫潤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所以人生一定要來一次喝一杯瓊林180號咖啡,與咖啡進口商蔡其發用閩南語聊天,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印尼華僑咖啡-瓊林180號 聯絡電話:0966-758-846 印尼迦佑高原咖啡豆平均售價每磅新台幣600~900元之間。 蔡其發家族故事:金門日報請搜尋「散居及回歸:瓊林蔡其發的故事」
-
《浯事吾聞》金門人挺金門人 后沙鄉親許志雲上任桃園市政風處長
111年3月24日下午金門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許永忠率同宗親數人,前往桃園市政府政風處拜訪許志雲處長,恭賀許處長由臺南市政府政風處處長北調桃園市政府政風處處長;桃園市金門同鄉會代理理事長林天福得知,亦率同總幹事孫允理暨理監事等幹部前往一同道賀,金門鄉親對許志雲處長能膺桃園市政風重責大任,均道喜恭賀,會場氣氛十分融洽溫馨。 許志雲處長為金門后沙人,文化大學市政系畢業,73年乙等調查人員特考及格,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人事查核班第21期及法務部政風人員薦任第九職等主管研究班第4期結業,其學歷方面,開瑄國小、金沙國中、金門高中、文化大學市政學系畢業。 許志雲處長表示,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意外,他是公務員要服從國家上級長官命令;在臺南市政府政風處服務時,忽接上級長官命令,要他於111年1月17日到桃園市政府政風處報到,自那天開始到現在,已有2個多月;這段期間受到很多鄉親照顧與熱情支持,非常感謝,未來請大家能不吝予以鞭策指導。 桃園市金門同鄉會代理理事長林天福表示,理事長陳進源在大陸經商,受疫情影響,不克前來參與,目前業務暫由他本人代理;金門家鄉旅台人才濟濟,在各領域上都有傑出表現;鄉賢許志雲處長榮任桃園市政府政風處處長,在他的瞭解當中,政府體制政風系統,許志雲處長職等職務在金門人鄉親中是最高的;在這個體系內,能出類拔萃,是非常不容易的;這都是他個人努力成果,能前來沾喜,非常之榮幸。 林天福理事長進一步表示,金門旅居桃園鄉親約有5萬餘人,散佈在桃園各地區;同鄉會會旨在於服務鄉親,鄉親如果有急難病困或生活上有問題,同鄉會都會來關心幫助,這是桃園市金門同鄉會責無旁貸的責任;今日許處長來到桃園,也就是金門鄉親的榮耀;處長初來桃園市為國服務,同鄉幹部更應該以在地人觀點,提供相關資訊,供處長參考,讓施政更為順利。 總幹事孫允理表示,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在桃園區經營44年,除和金門旅台各縣市同鄉會、協會、宗親會互動密切外;同時也和桃園市各縣市同鄉會也有往來,人際關係不錯;今年將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改選理監事等幹部,產生新理事長來領導,也邀請許處長前來指導參與。 監事許永忠表示,本次至桃園市政風處拜訪,由宗長許木進發起,宗賢許志雲同意後,開始邀請宗親參加;原先規劃后沙旅居臺灣宗親參與,但聚會日非例假日,宗親為工作生計所需,無暇兼顧參與;經與桃園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孫允理報告,獲得他的協助,派員前來共襄盛舉,對桃園市金門同鄉會支持表示感謝。 處長許志雲於聚會結束前表示,非常感謝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及鄉親們支持,只要鄉親在桃園地區有受到不公平對待,或發現公務人員處理公務有偏離法令時,都能向他來反應,他可以給鄉親們一個合法保護。 本次拜訪,在和諧氣氛下,賓主盡歡,相約他日再相會後,結束行程;許木進(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常務監事)、許永忠(桃園市金門同鄉會監事)、許孟火(桃園市政府消防局專員)、林天福(桃園市金門同鄉會代理理事長)、張雲弓(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常務監事)、陳森材(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常務理事)、孫允理(桃園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鄭和順(桃園市金門同鄉會財務長)、陳國成(桃園市金門同鄉會理事)等9人。 協會聯絡資料如下: 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 .會址:台北市大同區環河北路一段157號4樓 .通訊地址:新北市新店區環河路24號8樓 .聯絡電話:02-2914-48688 .Facebook臉書可搜尋:「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 桃園市金門同鄉會 .會址:桃園市中壢區晉元路289巷56號 .聯絡電話:03-4660823 .Facebook臉書可搜尋:桃園市金門同鄉會鄉親聯絡網
-
《星期人物》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戰火伉儷咬牙築家為家國 傳統金紙製香法互傳常民共養家
◎採訪撰稿:邱翌瑄 本名:張玉蘭,小名:碧娥 籍貫:金門沙美 現居:高雄市 民國23年出生於金門大嶝,後因戰爭被滯留金門沙美,由當年太和中藥鋪王道(音同)收養為養孫女,養父為是王澎獅(音同) 原名:李火買,後改名:李護梅 籍貫:金門官澳 父親:李寧苞 母親:黃配 民國24年生,已於民國88年仙逝 【本文將以改名後的名字為主人翁名稱】 戰爭是無情的,民國23年,一個女娃娃在大嶝誕生,這個女娃就是今日鄉訊的主人翁—張玉蘭,喜獲千金的父親非常疼惜女兒,其妻舅膝下無子,索討玉蘭當養女多次,都被婉拒,但是又因為玉蘭的舅舅與舅媽對玉蘭非常疼愛,所以常讓他們帶著玉蘭到處去玩。 玉蘭的舅舅是有名的大嶝戲班子,當年常往來沙美官澳,當時沙美市場門口有一間太和中藥鋪,店老闆姓王,常協助外地人吃住,因此玉蘭的舅舅有緣結識王老闆。 當時王老闆也非常喜歡玉蘭,常留小玉蘭在沙美老街上居住,一來是因為冬日風浪大,怕小玉蘭受不了寒風,二來真的很喜愛玉蘭,這個從小看到會走的小女娃,簡直就是她們的親孫女。 民國26年10月月中,小玉蘭的舅舅帶她到沙美工作,發現有物品忘了帶,早上要先回去大嶝拿,下午就會回來,便把小玉蘭托給王老闆夫妻,沒想到當天下午水路就禁止通航,從此一別竟然是天人永隔,小玉蘭再與血緣相認竟是一甲子後,可惜當年疼惜她父母與舅舅早已仙逝。 當年日本侵佔金門時,當時局勢非常緊張,王老闆立即請族人協助,收養還在牙牙學語的小玉蘭為養孫女,但又擔心小玉蘭的父親如果到時候來找小玉蘭會找不到她,因為戰爭時期很多事情都很難說,為了讓小玉蘭人生有更多可能性,小玉蘭的養父母保留了她原來的姓氏,就這樣小玉蘭在養父母的庇佑下,平安的度過戰火,也因為養父母真心的疼惜,想盡辦法讓小玉蘭可以讀書上學,「識字」這樣的恩惠,影響小玉蘭人生非常的大。 玉蘭的養父母本來膝下無子女,在收養玉蘭數年後,喜獲千金,又擔心兩個女兒不同名會有家庭教育問題,故將玉蘭取一別名「碧娥」,而小女兒叫「碧嬌」,這樣既可以保留玉蘭原本的名字,也順著金門有別名這個常民習慣,也避免姐妹吵架拿來做材料。由此可見玉蘭的養父母的家庭教育素質非常高。 成年後,官澳李寧苞與黃配的次子—李護梅喜愛上這個識字的女子,兩人就這樣結為夫妻。 說起李護梅不是文盲這條路走得非常坎坷,李護梅從小家中清寒,因為當年戰爭,李護梅的大哥被母親安排去跑遠洋船,以求活命。身為家中的男子漢,便要扛起家中重擔,從懂事起,便賺錢養一家族的弟妹及年老的父母,因早早踏入社會求生存,也深感不識字的痛苦,直到成年後,家境尚可勉強渡日,才去私塾學漢學,到了823砲戰期間,學堂的同學都不上私塾了,李護梅還是邊躲砲彈邊跑去私塾,有幾次砲彈就在李護梅趴下的附近落下,甚至到了學堂,就只剩下漢學師傅教李護梅一人。 也是因為李護梅在逆境中的努力,可以從他的創業經歷中可見,在當年烽火連天的金門砲戰日子中,李護梅為了養活一家族的人,做過種田、種菜、養豬、養雞、捕魚、生產麵線、開文具店、開雜貨店、開撞球間(當時駐地官兵的休閒娛樂),還做過法拍屋,簡直可以說是「是製造商,也有批發商,也是品牌商」集一身。 想盡辦法擁有穩定的收入,只為了求一家數口安穩過日。 青年時期,適逢砲戰時期,李護梅常載運農作物從官澳到沙美市場販售,有緣認識了張玉蘭,喜愛讀書的李護梅推拒了同鄉其他同輩女子的愛慕,積極的追求玉蘭,也因為這樣,玉蘭婚後還被同鄉女子嗆聲,為何李護梅選擇這個養女,不選她。 李護梅的女兒—李倩瑜分享:「父親年輕還算是個帥哥,有讀點書又很會作生意,母親的年紀比父親大一歲,當時不少女子也喜歡父親,母親對這段婚姻其實也很害怕;早年金門識字的女子不多,父親看上了母親勤奮,還會作生意又識字,所以展開了熱烈追求,終於把母親娶回家,當時結婚的飾品都還是借來的,此時想想父親當年城府應該不淺。」 民國49年年初張玉蘭與李護梅結婚了,他們的婚姻證驗一句俗話「娶某大姐,坐金交椅。」但是這個金交椅並不是少奮鬥幾年,而有擁有一個堅忍有智慧妻子在身旁,很多事情可以「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民國49年年底,李護梅的長子—李奇士出世了,李護梅看著懷中的長子,思考起未來的路,此時炮聲又開始了,抱著長子躲在防空洞的李護梅心中暗下決定。 李護梅開始創業,沒有根基的他又跌撞許多次,婚後因為有妻兒在身旁所以他不畏懼困苦,只要看到兒子熟睡的臉蛋,妻子的微笑,他彷彿心中有了太陽,可以繼續打拚。 夫妻倆就這樣「我做生意,你算帳,我顧店,你批貨」,手把手將許多創業路走遍或許也就是這樣努力,感動了龍鳳宮的媽祖。 祖厝就在官澳龍鳳宮旁的李護梅,經常在龍鳳宮膜拜,也常帶自己認識的軍官朋友來媽祖廟拜拜求平安,某天李護梅帶著認識一段時間的軍中好友來到媽祖廟拜拜時,這位軍中朋友看著眼前的李護梅,又看著他一雙兒女在廟口前的笑鬧聲,忽然心中閃過一個念頭,他拿起香,問了媽祖,得到三個聖杯。 軍中朋友看李護梅問道:「媽祖要我教你製香,你願不願意?」 李護梅心一振,立刻跟朋友拜師學藝,此時誰都不知道,民國70~88年間名揚台灣的淨香品牌「敬天」就這樣在官澳龍鳳宮萌芽了。 李護梅認真學藝,從不倦怠,因為他深知這是他的機會,學徒三年四個月,民國57年農曆十月,李護梅與妻子張玉蘭在沙美租了間小店面,開始他們夫妻的—金振興—香紙舖生意之路,此時身旁不只有長子,還有次子、長女,李護梅看著懷裡的女兒,心中無比的堅定。 李護梅製香有著妻子張玉蘭的協助,身為中藥家族的長女,張玉蘭在李護梅的製香創業這條路上可說是最佳幫手,就這樣三年後他們有餘力買下沙美博愛街的店面,穩定了家庭的生計。 民國59年,李護梅與張玉蘭的次女誕生了,看著略有小康的家庭,李護梅與張玉蘭感謝龍鳳宮媽祖的護佑,故將次女取名為李龍鳳,以茲紀念龍鳳宮媽祖在這如此烽火不安的年歲裡,可以讓他們一家安穩的生活著。 有一晚,李護梅正在教長子學數字,此時炮聲響起,李護梅嚇了一跳,連忙抱起兒子喚起女兒往防空洞去。更有一次砲彈就炸死了長子的小學老師,此時參與喪禮的他心中百感交集。 爾後有一次他到台灣處理事情,回到金門後沒多久,一顆砲彈街就這樣紮紮實實地打在他家前方街口,當天晚上李護梅與妻子徹夜詳談。 看著兩雙兒女熟睡的臉龐,還有兒子滿滿的獎狀,他們夫妻倆最後縱然有萬般不捨家鄉,但是為了兒女,他們決定遷台。 數年經營下來的金紙舖,有著良好的根基,讓店舖的頂讓很快有鄉親接手,就這樣民國63年7月,為了兒女的教育與未來,李護梅與張玉蘭就這帶兩雙兒女及些許的家當,搭著軍方的登陸艇來到了高雄,一開始李護梅與張玉蘭落腳在高雄市鳳山區的五甲地區上,此時長子李奇士已國二,最小的女兒也4歲,初到高雄的日子很像是在坐吃山空,孩子要吃飯,生意沒有起色,李護梅心灰意冷下曾跟妻子說:「在金門砲彈下過日,難免一死,在台灣生意也活不下去 ,全家都去跳海好了。」 一向依順丈夫的張玉蘭不知哪裡來的勇氣,正色斥責丈夫:「要跳你自己去跳,孩子給我留下來,我自己養。」此時李護梅心一振,有妻如此,何懼之。 張玉蘭此也意識到自身需要多多協助丈夫,才有辦法異地生存,夫妻倆數次的討論、規劃下,搬離五甲,另租高雄苓雅區的五塊厝的店面,作起香紙舖及兼營雜貨店,經過多年努力,才買下高雄陽明路的五樓透天厝,專營香紙舖,一樓店面零售批發,又作金紙加工,頂樓製香。 張玉蘭掌管店面事務管理員工的加工作業,又要照顧子女處理家事,李護梅白天跑業務,晚上又接續加工製香的工作,就這樣在台灣的生意才漸有起色。 此時張玉蘭與李護梅也擔任金門同鄉會的一員,每到逢年過節他倆總是開放自己的家裡,讓金門鄉親可以在他家住宿,等候船班返鄉過年過節。這樣的善舉,就如同張玉蘭養父母一樣,當年開放太和中藥鋪般,讓外鄉人可以短暫休憩,是一種善的傳遞。 李護梅與張玉蘭所創辦的「金振興」商號的製香用料實在,為人厚實,其品牌「敬天」系列的香製品廣為台灣中南部愛香人喜愛,其批發市場,遠至高雄六龜、甲仙,甚至打入台南市場,當年連高雄遠東百貨公司中元節還邀請至百貨公司內設櫃,而當年的櫃姐就由李護梅的長女李倩瑜擔任。 李護梅為人厚實良善,深知持家不易,故當只要有人跟他詢問製香方式,願意學習,他都不吝教學,時至今日在屏東市還可以看到名為「金振興」的金紙舖,有可能就是當年李護梅的製香學子。 李護梅與張玉蘭深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與本性,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引導好孩子的本性,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路,而如何引導,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故事引導,因為小時候的他們很也愛聽故事。 李護梅的長女李倩瑜回想當年:「父母白天要處理生意、金紙批發,有時晚上父親從外縣市談生意回來,就會把他們叫到身旁,也是一邊工作,一邊吟詩(像古人用台語唱詩歌)給他們這些小孩聽,有時講故事,從盤古開天起,一直講,三國演義講最多,談得最多的是忠孝仁義。隨著年紀漸長,可能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讀書的可貴,及家鄉是金門這件事情。父母親開始會說一些金門的故事,也會提到父親他為了要讀書,823砲戰時期躲炮彈,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去讀書的事,母親此時會加強語氣告訴他們,離開金門,是為了他們的學業考量,加上有大哥記憶作佐證當年金門的困苦,自然而然地當年的他們就會更加珍惜可以讀書的機會。」 李護梅與張玉蘭為了教養孩子成為社會支柱,能夠自食其力,從小的其中一個家規就是「不讀書就在家裡打工」,因為家中金紙舖工作繁多,所以身為他們家的小孩不是讀書就是要學會一技之長。還沒有學到一技之長之前,先從雜工做起,從累積經驗做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李護梅為了讓孩子們在學習上有所成就感,常會給孩子累積經驗的機會,就如次子在當年電工科班的,李護梅與張玉蘭就購買許多工具設備音響等,讓次子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從中獲得經驗,因為他們夫妻明白經驗將是孩子們的人生寶藏。 民國76年,政府開放兩岸探親,民國80幾年,官澳同鄉鄉親至大陸探親,此時剛好遇上張玉蘭的親大哥,當張玉蘭的大哥一得知對方是金門官澳人,拉著對方的手,拜託他幫忙尋找他的親妹妹。 原來當年玉蘭滯留沙美後,玉蘭的父母親及舅舅就一直在想辦法聯絡沙美,可恨戰地艱困,邊境森嚴,這老人家們最終帶著遺憾魂歸西方,玉蘭的父親臨終之前喚來的兒子,叮囑不管如何都要持續地找,直到有玉蘭的消息為止。 一張含著血淚的信紙就是來到官澳鄉親的手裡,信紙內寫的是「我有一個妹妹,小時候被留在沙美某某人家裡,請幫忙尋找,拜託、拜託。」官澳同鄉鄉親看著這張有著千萬斤重的信紙,眼眶也紅了,將心比心,自身也是戰地同宗族人,所以他也懂生離死別的心境,官澳同鄉決定不管如何都要幫這個忙。 回到金門後,官澳同鄉詢問了一些人,但是都沒有結果,有一日鄉親看著信紙想起了李護梅,早年李護梅跟他都是官澳人,也曾在沙美作生意,人面也很廣,老婆又是沙美人,應該可以幫忙找到一些資訊。 此時李護梅全家遷台已快二十年,接到鄉親的詢問電話,聽到這訊息,瞬間彷彿時間停止,他想起妻子的身世,想起了妻子的養父母說過的事。 這不就是在找張玉蘭嗎?! 李護梅緩了緩氣,開始就想方設法打電話給張玉蘭的大哥(當時很難直接電話連絡),終於在眾人的幫忙下輾轉才連絡上張玉蘭的哥哥。 終於隔離將近一甲子的兄妹在大嶝上再次相見了,張玉蘭的大哥領著張玉蘭,祭拜祖先,此時看著祖家模樣,張玉蘭含淚,李護梅為感謝,出資修建張玉蘭家族祖墳,也協助了一些當時可以的經濟資助。 此時的張玉蘭看著白髮蒼蒼的大哥,他明白了戰爭下,誰都不容易,而他有養父母的庇佑,似乎真的比別人多了許多可以選擇的餘地。 民國88年李護梅仙逝,兩兒兩女在旁隨侍,張玉蘭看著眼前這個小他一歲的丈夫,竟然比她先走,心境百感交集,看著眼前一對對兒女,已長大成人各有各的成就,她忽然覺得丈夫真的是責任終了就去享福了。 或許是走過戰爭,經歷過太多生死,張玉蘭很快重新找回生活的規律,因為她答應過丈夫,會幫他看顧好孩子孫子,而她也相信丈夫只是肉身回歸大地,靈魂一直與他同在。 民國90幾年當兒女要返金時,她還特地囑咐兒女,去沙美老街看看,長男李奇士與長女李倩瑜答應母親。 回到沙美博愛街時,此時李奇士便指著金振興店舖的二樓跟妹妹說:「你看二樓上面的對聯還在。」 李倩瑜看著金振興二樓父親墨寶的對聯,忽然想起兒時父母親一定要他們學會對聯的平平仄仄,上聯下聯,台語的八音,當年為了學習這八音,吃了點苦頭,但是兒時記憶好,沒多久他們兄弟姐妹就學會了,可以在逢年過節幫來店裡買春聯的婆婆媽媽如何貼對上下聯的位置,如今回想起來,這就是父母親的用心良苦,努力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喜愛學習。 李奇士走到沙美老街,跟妹妹分享哪一間是以前的租屋,此時一位老奶奶走了過來,詢問他們從哪裡來玩,一聊之下,當李奇士說出父親李護梅的名字時,老奶奶立刻回說:「長得真像,你與你父親長得真像。」此時老奶奶說出一段故事:砲戰時期的金門,識字不多,因為李護梅識字,且為人和善、老實,故許多人都會找他讀信寫家書,因此他在沙美就是一個小名氣的書生,很多女生喜歡他。此時李倩瑜終於有點明白,為何母親會說他有點害怕嫁給父親了。 戰火是無情的,但人間是有情的,因為有情才能相扶相持,因為有情才能想著彼此,在那兩場金門重大戰役中為期長達快一甲子的砲戰期間,有許多有情的故事在金門發生,如李護梅與張玉蘭這對賢伉儷,他們養育兩雙兒女,兒女們皆在學界、醫界、商界皆有成就,其孫姪輩也持續家族祖訓擁抱學問,目前在科研金融界奉獻。 就如同李護梅為自己金振興起家店寫下的上對聯的上句「振企古風」,古人有云:「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他與妻子張玉蘭都做到了。 地理歷史小知識: 大嶝島是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東南部的海島,面積約13平方公里。民國38年之前該島原屬金門縣大嶝鄉,後因歷史及戰爭因素而變為現在管理單位。而張玉蘭就是因為民國26年日本侵金因素被滯留沙美,後緊接著古寧頭戰役等才無法與家人團聚。
-
《星期人物》【當當代藝術遇上影像媒體】洪雅純用策展翻轉島嶼 用跨界打開更多可能性
籍貫:出生於金門縣金城鎮 現居:二地居:新北市與金門縣 學歷:私立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科技科系學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MFA)碩士 經歷:康寧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藝能視覺整合行銷有限公司製作人/導演、同流膜跨域國際策展/藝術總監、財團法人公共電視形象廣告特約導演、大安社區大學講師、文化部與中央社「釀台灣:土地滋味Brewing Taiwan: Taste of Terroir」紀錄片導演、瑞典斯德哥爾摩藝穗節弗雷雅計畫影像製作導演、公共電視「台灣HI起來」「藝起看電視」與形象CF導演、上善人文基金會「食居城南」紀錄片製作人兼導演、第二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毋知」導演入圍提案、行政院新聞局「我用相機看世界」兒童節目製作人/導演、東森/中天/三立/年代/衛視中文/中視/電視台記者/導演/製作人、2013同流膜跨域國際「同流膜—身噪體」藝術節策展人(榮獲國家藝術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補助) 、2012松山文創原區「原創基地節」城是城市舞台展區策展人與專案統籌、2007~2012南海藝廊「連橫合縱同流膜」跨界展演策展人、2010台北市文化局藝穗節「同流膜—跨域」節中節策展策展人、2010金車藝文中心「敷.面.膜」當代藝術創作聯展策展人、2009枋寮藝文特區「派生×力」新視力環境藝術展策展人、2009第一屆/第二屆海峽兩岸影展台灣區策展人 2009年的枋寮藝術村的海邊與倉庫區出現奇特的展覽,在地的居民覺得很趣,而且當時枋寮藝術村罕見的有超過十位的國外藝術家在小村莊出沒,而這當中有一個為首的是一位長髮馬尾的女子,她熟練的協助藝術家架設相關的多媒體器材,詢問專業部門相關海象與風向,在台鐵倉庫裡,她用流利的英語與藝術家們溝通,動態藝術呈現的方式,從她的眼中,可以見到專業、堅定。 因為那時地景藝術與行動藝術的概念,尚未在台灣藝術圈內萌芽,她要做的就是破殼。 這一長達數月的,到結束都是動態的、都是不斷地增生,是一檔活生生的展覽,每一天每一個展覽品都跟昨天不一樣,每一天都是獨一獨二的。 在當年,這樣的展覽打破了台灣中南部展覽的常規,更別提在屏東枋寮藝術村策劃如此大膽的新銳藝術展,當時在地各方褒貶都有。 而現在再回頭來看評論,那時枋寮藝術村新銳展是一個劃時代的展覽,影響後續許多動態展覽的策展方式,也影響了當時許多對策展印象的新生代。 那個女子就是洪雅純,業界的人都叫她META。 在畢展的那一天,洪雅純在自己的腦海中烙下:「我總有一天要回到金門,帶著我最好的展覽,從古寧頭到建功嶼,我可以!。」 2010年,洪雅純接下【我用相機看世界】這一個節目,【我用相機看世界】是台灣首度結合「攝影教學」與「藝術」的兒童節目,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台灣約有120幾所學校被列為比偏遠還要遠的「特偏遠小學」,為了讓這些學童避免淪為弱勢中的弱勢,由行政院新聞局指導的兒童青少年節目【我用相機看世界】首度號召國內外媒體資深平面攝影師,以最實質的方式教導這些孩子攝影課程,讓他們把自己的故事與心情按進快門裡,開啟孩童對周遭世界產生不同的看法。 該節目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深入新北市「福山國小」、雲林「草嶺國小」、嘉義「豐山國小」、花蓮「奇美國小」及澎湖「花嶼國小」進而深入孩童的家庭與當地生活且發掘出許多具有天賦的小小攝影師,同時也逐漸地為超偏遠的小學生帶來另一個可能性。 洪雅純除了是【我用相機看世界】兒童節目的製作人與導演。 剛登上花嶼時,洪雅純嚇了一跳,她聽見熟悉的家鄉的閩南話,當時她的心情非常的複雜,看著眼前小孩熱情卻熟悉的鄉音,她彷彿回到了家鄉,詢問在地的居民,才知道這裡的居民在兩百多年從金門來到花嶼開墾定居,聽聞此事她彷彿看見祖先們探索島嶼,一船數槳數人,不斷地找尋族群生命的可能性。 而在地質學家的分享下,原來花嶼的地質有別於澎湖群島的地質,大多由基性的玄武岩質的火成岩所構成,反而是由安山岩質與酸性流紋岩火成岩所構成,而且花嶼的石英斑岩矽質岩層卻較漁翁島群更為古老,地質上與中國福建較為類似。 洪雅純看完分享,瞬間有種明白,但是那種明白說不太清楚,但是確認在她心中埋下了「返金」的種子。 長達三年的紀錄片拍攝與教學,洪雅純遇到花嶼三不五時斷水斷電的日子許多次,有一次斷電時間過長,她漫步到海岸坐下,剛好遇到海軍在花嶼海域附近試射飛彈,砲聲帶她回到幼兒時期的記憶,還有媽媽口中的單打雙不打的故事,此時的場景,讓她開始倒帶回憶她的人生。 洪雅純的媽媽李能園是古寧頭人,有著古寧頭女子特有的堅忍個性,而爸爸洪天助國小老師退休,從小扛著老師小孩的標籤,從小就被教導要中規中矩,中學之前洪雅純可說是模範中的模範,中學自我意識開始甦醒,她立志「我不要跟別人一樣」,這句話也是她終身的座右銘。 高中畢業來台灣後,世新大學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養分相互銜接,其中陳志誠教授(現任台灣藝術大學校長)的課程影響她最深,讓她開始思考大眾媒體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可能性,也讓她開啟了另一道當代藝術的大門,但是這一摸索就是五年的內心革命,自我定位尚未結束,她就被當年南海藝廊計畫主持人:黃海鳴教授(前北美館館長)一手拉入參與南海藝廊計畫的計畫,如果說陳志誠教授給予的是當代藝術的學堂,那黃海鳴教授給予的就是當代藝術的戰場。 她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將傳播媒體與當代藝術相互結合,搓揉出自己的「當代藝術與傳播媒體」的路。 2009年枋寮藝術村的新銳展覽,就是她遠赴屏東的第一次的大型實驗展覽,也在這樣的第一次展覽下奠定了她對當代藝術與聲光媒體之間的應用基底。包括2012年~2014年在松山文創園區策劃的「原創基地節」藝術展,更將當代科技藝術引領大眾進入聲光饗宴的互動藝術裡。 接下來呢?洪雅純問自己。 她決定把【我用相機看世界】這節目完美結束後,返金,她想實踐金門之間的約定,與家鄉的約定。 2013年由南海藝廊主計畫,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支持「《同流膜-身噪體》」在台北市遍地開花,《同流膜-身噪體》在洪雅純與團隊歷經一年的籌劃下,自2013年3月14日至2013年4月21日連續六週於台北市6個不同形式的藝文空間(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南海藝廊(Nanhai Gallery)、studio 2224、XMS media Gallery(媒塑藝饗)、覓空間(MEME)、南港瓶蓋工廠(URS13)),推出一共26個場次的展演計畫,總共有來自法、日、臺、哥倫比亞約70位身體表演者、聲音藝術家、音樂家、詩人、裝置藝術家、視覺影像創作者等,整整快兩個月精采的身體與噪音跨域的活體計畫!由於此次的展演空間,多為開放性空間(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南港瓶蓋工廠(URS13)),或一般群眾可以免費參觀的展覽空間(如南海藝廊(Nanhai Gallery)、studio 2224、XMS media Gallery(媒塑藝饗)、覓空間(MEME)),因此出入自由度相當高,另外也由於無售票收費,所以觀賞人次至少達6,390人次。 該展覽有四大影響與特色:分別是創作觀念新穎,展現當代藝術中的新感官、多個空間串聯的展演計畫、活化展演新價值以及國際化與實驗微創藝術。 這也是洪雅純對自己人生里程展的實踐。因為這時候洪雅純已決定,展覽後續告一段落就返金。 2013年下半年洪雅純不斷地往返金門與台灣之間,找尋自己與金門之間的可能性,2014年洪雅純招標到金門國家公園位於珠山聚落的一間民宿,嘗試將當代藝術應運在聚落與閩式建築中,但是實驗與磨合的過程是辛苦的。 但是洪雅純在當代藝術與大眾媒體的努力,是業界有目共睹的,2017年康寧大學邀請洪雅純擔任數位影視動畫科的專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帶領學子更貼近專業領域。 洪雅純覺得或許這是城隍爺在告訴她,再去看看,時機還沒到,也或許她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金門平衡點,洪雅純帶著城隍爺平安符及父母的祝福,再度開啟了新的里程,就像當年出洋人般,不斷地返金、出金,這一次洪雅純走得更遠,她往金門僑鄉去,每到一個地方,她就像是探索式的吸取找尋與金門相關的符碼與故事,她分享在僑鄉的國度裡,她發現文化真的是一種DNA,不斷的在血液與記憶裡浮現。 她似乎可以明白為何猶太人沒有國家還是可以持續維持他們的傳統,這跟金門出洋人幾乎一模一樣,文化是連結的一切。 2019年疫情湧起,洪雅純沒有停下腳步,持續精進、探索著,並且帶著她的學子們不斷地參加各大小展覽,直到2021年台灣封島,洪雅純才緩下腳步,此時她以決定透過這段時間,返金好好的梳理自己這數十年來的積累與思考接下來的人生規劃。 在返金梳理這段時間,洪雅純看著母親每天料理,也跟著秀了異國料理給家人享用,這一秀卻開啟了餐桌飲食的討論,食物與人之間、金門人出洋的原因、金門的飲食多元化等,洪雅純將這一些話題延伸到網路上與身旁的藝術家、媒體人夥伴討論,在他們分享中,洪雅純再次地感受到「越在地、越國際」的真諦。她開始摸索起家鄉的飲食及食材,因為她知道這是一個好素材。 而漂浪女子的未來啟航將又有何驚奇豐收,未完待續。
-
《浯事吾聞清「班兵伙館」彰縣府斥資2000萬 修復鹿港金門館
臺灣有三座金門館,分別位於艋舺(萬華)、臺南安平及鹿港。其中的鹿港金門會館已於本月七日舉辦開工典禮,進入修復期。 彰化縣定古蹟鹿港金門館修復工程7日開工,彰化縣長王惠美、鹿港鎮長許志宏都出席祭祀祈安典禮,擔任主祭官的王惠美表示,工期預計365日,將於明年3月竣工。 鹿港金門館最早為仕紳許樂三故居,許樂三為金門縣金城人,該宅邸建於清乾隆51年(1786年)之前,在林爽文事件中,供福安康率水師大軍登陸鹿港後辦公衙署及福建安平水師移駐時,作為班兵伙館。 嘉慶10(1805)年許氏後人承許樂三遺命重修改建為浯江館,主祀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神尊,逐漸形成金門官兵眷村聚落,民間遂稱之為金門館。 金門館為2進3開間的建築,坐北朝南,與鹿港其他寺廟朝向河口的布局不同;且與一般寺廟最大不同,在於三川殿、正殿兩側,皆設有房室,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2000年被列為彰化縣定古蹟。 許志宏鎮長說,鹿港金門館是鹿港極具代表性的會館,不管是建造的技術或是當年金門人來到鹿港的歷史意義,相信修復後能重現當年輝煌。金門館主委洪丕炎更大力感謝王惠美,從過去擔任鎮長以來,就大力支持金門館整修。 龍山里長陳永祥指出,歷史古蹟的指定,均有其特殊要件與理由,鹿港金門館包含了過去300年來重要的社會性功能,包含祭祀、同鄉會、住宅,才會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金門館為兩殿兩護龍式建築,前殿為硬山式,燕尾翹脊,樸拙莊嚴。天井中有巨樹,老幹盤鬱,枝葉繁茂。館中重要文物為:門額上的匾「金門館」,及由開臺進士鄭用錫等人所立的「重建浯江館」碑記,此外,三川殿內的舊壁畫,乃是將原殘存壁畫依原貌慢慢拼貼而成,深具歷史意義。
-
《星期人物》當北山古洋樓遇上安岐三代孫 蔡志舜串連起在台金門青旅行
祖籍:金門縣金寧鄉安岐 現居:三地居:金門、台南市、台北市 學歷: 碩士班: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就讀中、學士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2007~2010)、碩士班: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2004~2007)、 學士班: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1999~2004) 經歷: 金門古洋樓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主持人(2021.6~至今)、金門水頭古洋樓花磚民宿,負責人(2020.1~至今)、日本樂安居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2019.12~)、古洋樓有限公司,負責人(2019.12~)、日本京都民宿投資案發起(2019.3~)、大阪HOME HOSTEL OSAKA客棧,中文行銷(2019.3~)、日本京都民宿,合夥人(2017.6~至今)、金門北山古洋樓背包客棧,負責人(2015.12~至今)、國立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專任研究助理、太乙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規劃助理 隨著地方創生及永續島嶼的聲音在各地發生,有越來越多青年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回到故鄉,用自身所學所知,開創一條條不一樣產業的革命之路,推動在地經濟,串聯各種可能性,行在自身夢想與故鄉永續的路上。 蔡志舜就是其中一員,但是與他人不同的是,蔡志舜是因為奶奶返金養老,那時還是學生的他,才真正重新認識這座孕育他家族的島嶼;那時開明的蔡奶奶一方面擔心給家人添麻煩,一方面也覺得自身年紀也大了,想落葉歸根,回到養育她一生及有老姐妹的金門,便入住金門大同之家。 打小就跟奶奶在一起的蔡志舜,只要一有空就來金門探望奶奶,為了不麻煩族中長輩,也為了多預留一些費用在身旁可以常來陪伴奶奶,蔡志舜到處收集便宜的住宿,套一句他的話,那時候的他簡直是金門便宜的住宿通。 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讓他發現,金門沒有背包客形式的客棧,這時他還無法有效分析為何金門沒有年輕客群,但是因為到處找便宜住宿點,讓他走踏了金門各個聚落,撬動了他的心靈。 閩式建築的溫潤之美,閩洋合併的洋樓之巧,燕尾的裝飾、花磚的細緻、一一的敲動著他的靈魂,彷彿打開他的家族記憶,開啟了他血液裡的DNA,忽然間他感覺到原來他從沒有離開過金門,這裡就是他記憶最深的故鄉。 就這樣數年來來回回,因緣際會之下,就這樣不顧身旁人的反對,在2015年他標租下國共內戰時共軍佔領之建築—北山古洋樓,北山古洋樓為1949年古寧頭戰役重大歷史現場,承載了古寧頭戰役之後兩岸壁壘清明分治至今之重大歷史意義,但是也是因為北山古洋樓這樣的身份,導致該建物流標多次,並且有人曾說北山古洋樓是鬼屋等云云的言語,這一切在蔡志舜標下古洋樓後慢慢有了改變。 身為景觀及環境專才的蔡志舜,將自身所學與在日本所見的一切慢慢搓揉放入古洋樓中。 北山古洋樓背包客棧草創初期,他曾一個人靜坐在客廳,曬著太陽,聽著風聲,想著這裡的故事,想著自己該怎樣搓揉這一切。 他想起那時候自己找便宜住宿時的心情,及遇到的種種趣聞鳥事。 他想起自己第一眼遇見安岐風獅爺的心境,他想跟人分享的心情。 那時候瞬間一陣風來,身旁的古洋樓的歷史故事攤開在他眼前。 瞬間他明白了,就北山古洋樓作為「青年青旅的載體」,當年的悲傷就用青年們的歡笑聲,來軟化歷史的血淚吧! 就這樣蔡志舜頂著被朋友笑「神經病」的蔡志舜,憑著一股不認輸的鬥志,自己找來工班將古洋樓重新打造成舒適的背包客棧。 然而,蔡的開張之路卻十分曲折,北山古洋樓開幕當天,遇上金門10幾年來最大的風災,全島斷水、斷電,時隔近一個月,才有一位從廈門「路過」的美國女孩入住,加上當年金門的旅遊行程大部分以台灣團客或陸客為主。少經營深度旅遊的背包客、完全沒有古厝改造的青年旅館,但蔡志舜已經投入自身所有的積蓄了,只能咬牙以最原始的方式經營,開放中長期打工換宿吸引背包客,用一篇接著一篇的旅遊口碑打出知名度。 這跌跌撞撞的三年中,完美主義的蔡志舜曾罹患恐慌症,入不敷出的狀態,他不斷自我心理建設,堅定心志,分析誓言要走出自己的路。 因為當年蔡奶奶就是因為八二三砲戰時期,為了家族的延續,帶著尚在國小的蔡爸爸跟著政府的政策來到了台灣台南,擁有金門人特有堅忍的蔡爸爸看著母親的辛勞,努力在台灣打拚,正如同當年出洋人一樣,赤手空拳地在他鄉當故鄉,撐起一家之主的責任。 蔡志舜分享,古洋樓的前三年他覺得他就是出洋人,北山古洋樓就是他的碼頭,他必須咬牙在這碼頭做出自己的路,沒有退路,只有往前。 蔡志舜透過自身學生時期的資源串連起台灣北部的學生社團「民宿什麼沒有,就是床多;沒有需求,那我就自己來創造需求!」就這樣北山古洋樓開啟了瘋狂換宿模式,透過其特別經營模式,吸引來自各方的「小幫手」,透過小幫手的方式換宿維運,由於什麼都能換,也吸引各種拍照、影片剪輯、美編設計等專才進駐,甚至也有還沒「紅」的網紅,以拍「拍金門旅遊介紹影片」換宿。 而默默的在時間與能量的累積下北山古洋樓的民宿客廳變成了激發各式創意的基地,蔡志舜與來訪的在地住民會隨時帶著旅客與小幫手來一場「盲目旅行」,不需要事先規劃行程,客廳中的成員只要穿上鞋、一罐水就隨時出發,探索至今未開放的戰備通道,或者跟著生態學家尋找台灣僅存的歐亞水獺足跡,偶爾也有洋樓修復師為觀光客解說在地古洋樓的裝飾藝術特色與歷史意義。 就這樣在這樣的累積下,2019年北山古洋樓迎來他的第一位管家,也在同時蔡志舜認為自身不該侷限在北山古洋樓這座碼頭上,應該將更多元素串接起來。 2019年他將北山古洋樓相關事務交接給夥伴,在夥伴的祝福下,毅然赴日學習與創業,於當年完成了5棟位於京都車站周邊的京町屋民宿採購與投資案。 正當他準備進入日本語言學校就讀之時,爆發了全球疫情,導致他的日本事業及學業被迫暫停。 2020年春季返台,他往來金門與台北兩頭進行創業,深覺金門的地方創生和台灣有不小的差距,再加上金門當時也沒有適合創業者的共創空間,遂興起了將兩者打造出來的念頭。 隨後2021他協助金門縣政府提案的時候,遇見了其中一位評審老師,該評審老師看見蔡志舜在北山古洋樓在青年體驗生活這一塊的努力,推薦他參與國發會第一屆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的徵選。 蔡志舜想了許久,他明白這是一個機會,入選也是一個責任,而且有可能影響他的人生規劃,他分享,那一日決定是否投件競爭的那一晚,他看著古洋樓許久,他又想起當時北山古洋樓在草創時期的那一刻,他告訴北山古洋樓:「當年的悲傷就用青年們的歡笑聲,來軟化歷史的血淚吧!」 創業血淚斑斑的他,想在金門創造一個共同工作空間,就是為了讓更多青年返金或是留金創業的時候,可以不孤單,可以相互扶持、相互鼓勵。 他決定就去投件吧!或許對於他與古洋樓都是一個機會,或許這就是北山古洋樓的時代命運,成為當代青年的共創基地,就這樣蔡志舜所率隊的北山古洋樓團隊,成為國發會第一屆青年培力工作站的三十個單位之一。 時至至今,蔡志舜依然是空中飛人,用他的方式串接起金門與台灣新創創業者的共好平台。也帶領更多青年深度認識金門,讓金門的美好被更多青年所遇見及看見。
-
《浯事吾聞》守護閩南家鄉傳統,延續華人精神閩南精神兄弟情
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有一個特別的同鄉會,他不是以單一區域劃分,而是以血緣、文化來定位,那就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其實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並不是第一個以『同源』為概念的同鄉會,在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成立之前,就有麻六甲同安金廈會館,而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就是以麻六甲同安金廈會館為範本,透過同源概念,一同在馬來西亞柔佛州讓鄉親們可以透過會館互相聚會、資訊交流。 為何金門與廈門及同安為是系出同源呢?這要從西元282年開始說起,史料記載從西晉太康三年為管理沿海一代,設置同安縣,從五代到民國初年,同安縣所管轄區域一直涵蓋著金門與廈門,基本上沒有變動。 至1914年金門、廈門才因當年政治時局關係,獨立出同安縣,設立思明縣。而隔年1915年金門又獨立出思明縣,獨立為金門縣。 所以同安、金門、廈門不管在文化上及血緣上本同根、同緣。 時至至今如果無疫情限制,都還可以見到兩岸三地的鄉親互相往來,尤其是清明時期,兩岸三地的彼此血緣更可以在祭祖掃墓時見深厚。 古諺流傳說:無金不成同,金同本一家。說的就是這樣「同源」的故事。 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成立一群在南洋打拚的前輩們努力,並在馬來西亞蘇宜德國會議員的協助下,終於在1966年10月25日獲得馬來西亞政府社團註冊官批准成立。 當年為了讓同鄉會永續經營,守護在地中華文化,在第一任會長陳鎮藩局紳,與第二任會長蘇宜德國會議員的帶動下,及全體理事及鄉親們鼎力合作,出錢出力,終於在1973年正式購置一座兩層樓的會所,據耆老分享在那當年可以盛大的祭拜開幕,也因為這樣的建築載體,大家彷彿有了根,就像小時後在城隍廟口聚會的感覺,開啟了一連串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六層樓會館則是1998年理事們,有鑒於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本體必然要自主營運,才會更多可能性發生,也不會給未來的年輕會員們帶來困擾,更可以協力在地青年創業,在於1999年12月21日假居鑾龍城酒店與地主蘇加星律師正式舉行聯合發展興建六樓商業大廈簽署合約儀式,並於2000年6月25日由丹斯里李金友鄉賢、拿督蔡細曆醫生州行政議員等聯合舉行動土禮。 宏偉的六層樓大廈在2004年6月30日獲得入夥證,並在同年7月31日會館辦事處正式遷入新大廈。新廈地址為:No.38(Tingkat 5),Jalan Rahmat, 83000 Batu Pahat, Johor,就此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邁入了新的里程。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在組織成員的招募更是有其策略的廣納各年齡階段的鄉親,在1997年成立青年團、2002年8月成立了婦女組,讓柔佛州金同廈會更茁壯。 而常年活動更是在這樣的組織體系下更加多元化。 2019年疫情爆發前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在峇華團新年慶典遊行上,為9連冠,從照片中,可見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會員的創意及能量,更可從9連冠中見到會員們的團結心,以及會員為了讓彼此子弟可以更加了解中華文化的用心。 2020年疫情爆發後,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並沒有停下業務,反而積極地透過線上網路支援系統接連起會員之間的情感,為了讓在地的華人子弟了解自身的文化,積極推動線上學習,透過線上聚會,讓更多青年學子可以相互認識,共同學習。 2022年農曆春節前夕,疫情趨緩,會館更是透過佈置新年燈飾的活動,讓會員們共同一起為會館佈置燈飾,並從中體驗感受中華節慶的意義並且聯絡彼此的情感。 從柔佛州金同廈會館舉辦的常年活動來看,可以看見會館在中華文化推廣上的努力,而且這樣中華之根的奠定在會館的規劃上是從小開始,透過趣味性的教育活動、節慶的參與進而到吉祥物的記憶連結,會館細心規劃,永續了在地中華閩南文化,這樣的時代責任感值得學習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