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千人護持水陸大法會 義工奉獻莊嚴道場
梵音繚繞、香燈莊嚴,金門舉行殊勝盛典「2025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來自台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高僧大德齊聚主法,七天壇場肅穆莊嚴,善信齊心祈願,將十方法界的慈悲願力匯聚於此,祈求眾生離苦得樂、風調雨順、兩岸和平、世界安寧。本次法會除高僧主法外,亦有眾多義工投入協助,從場地維護到香積供養,默默支撐這場殊勝盛會圓滿進行。 此次法會同時啟建內壇與外壇,外壇以梁皇大壇為主,並設有華嚴、淨土、法華、楞嚴及諸經壇。壇場內經典齊誦、佛號聲聲不絕,氛圍莊重祥和,讓在場信眾沉浸於法音與慈悲願力之中。 縣長陳福海17日早上7時即親自到場上香,虔誠祈願金門平安順遂、鄉親健康喜樂。他表示,水陸大法會凝聚信眾的善念與祈福能量,不僅是宗教盛事,更是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透過佛法莊嚴的薰陶,讓社會更添祥和,也讓參與者在心靈上獲得啟發與平靜。 金門佛教會理事長性海師父表示,水陸法會自壇場布置到儀軌進行,雖各有分工,但皆能在一念虔誠中凝聚整體力量,充分展現佛教「合和共成」的精神。他強調,每一場法會的圓滿,都是眾人同心協力的成果,這份團結正是佛教慈悲智慧的最佳體現。 在法會的圓滿進行背後,更少不了一群默默付出的義工。他們分別肩負環保、引導、關懷、護理、交通維護等任務。有人清晨即完成場地清潔,有人耐心協助交通動線順暢,也有人貼心守護長者的安全。不同崗位、相同願力,他們以服務眾生的心,讓整場法會莊嚴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香積菩薩」的大寮義工們,長時間堅守灶前,汗水與真心化為供品與膳食,確保七壇供養圓滿進行。他們將每一道菜餚視為對十方法界的虔誠供養,即便衣襟早已被汗水浸透,仍以笑容與謙卑之心迎接這場殊勝法筵。這份無聲奉獻,不僅凝聚了群策群力的護持精神,也營造出法會清淨殊勝的氛圍。 縣長陳福海也特別探訪義工團隊,逐一向大家表達慰問與感謝。他親切地與負責環保、交通的義工們交談,關心他們的辛勞與需求,並肯定他們為法會默默付出的精神。他強調,正因有這群無私奉獻的義工,法會才能莊嚴順利舉行,而這份奉獻不僅是宗教的支持,更是社會最珍貴的善行力量。 同時,17日的法會現場也有由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高尚德領軍的醫療團隊,特別設立義診站,免費為信眾量測血壓、檢測血糖並提供健康諮詢。醫師們耐心傾聽、細心診療,讓參與法會的信眾在心靈獲得滋養的同時,也能兼顧身體健康。義診活動結合宗教祈福與醫療關懷,充分展現出慈悲濟世的精神。 此外,由道證法師帶領的中華花藝組,以虔誠心意將花供養佛菩薩。花供象徵清淨光明與福慧圓滿,不僅莊嚴壇場,更啟發參與者的法喜。花團錦簇之間,信眾彷彿看見自性光明,增添一份靜美與祥和。 文化層面上,此次盛會也獲得影像紀錄。旅台鄉親李台山的感召下,被譽為「台灣紀錄片女王」的丁雯靜導演特率團隊跨海來到金門,全程紀錄這場殊勝法會。丁導以人文關懷與敏銳影像語言見長,曾多次榮獲金鐘獎,製作三十餘部紀錄片,創下兩岸歷史紀錄片的紀錄之最。此次她以鏡頭捕捉莊嚴氛圍與動人時刻,為金門留下珍貴的文化影像資產。 七天法會期間,梵音悠揚、善念流轉,凝聚社會「共善」的精神。正如顏淵所言:「願無伐善,無施勞。」行善不求名利,付出不計回報,每位參與者的心念,都化為守護社會的溫暖力量。 在佛光普照下,信眾以虔誠之心、同心之願,為金門祈福,盼望祥和長存、百姓安居樂業。縣長陳福海也再次誠摯祈願,願佛法庇佑金門永保平安,讓鄉親生活安穩喜樂,共同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
春暉志工跨海增能研習 新竹金門共推反毒安全教育
為培育春暉志工專業知能,並加深對新興毒品影響的理解,教育部新竹市聯絡處近日特別率領春暉志工團隊跨海前往金門,舉辦「114年春暉志工增能訓練暨反毒知能研習」。此次課程內容涵蓋志工增能、反毒知能研習與戰地文化探索,安排多元而完整,不僅結合安全教育宣導活動,也邀請彰化、南投聯絡處及臺中市教育局等三縣市的軍訓督導暨校外會執行秘書參與擔任講座與顧問。藉由跨縣市的專業交流,進一步凝聚團隊共識,強化志工的目標感與行動力,提升默契、問題解決能力與臨場應變能力。 此次選擇與新竹市相對遙遠、文化風貌獨特的金門作為異地研習場域,別具意義。透過離島的特殊環境,讓新竹市的志工夥伴跳脫日常框架,在全新場域中激盪創意,進一步深化對青少年安全議題的理解與應對策略。活動由教育部新竹市聯絡處軍訓督導林士成親自率隊,帶領新竹市春暉志工走出校園、走進離島,展現對全台青少年健康與安全的積極關注。 金門縣聯絡處與在地春暉志工展現滿滿熱情,親赴機場迎接遠道而來的新竹市團隊,以熱忱與活力營造溫暖氛圍,讓交流活動自起點便充滿情誼與感動,也為後續的研習課程奠下良好基礎。 活動第二天正值暑假期間,亦是青少年偏差行為與安全風險潛在增加的重要時段。因此兩地聯絡處共同規劃「青春專案」系列行動,並由新竹與金門春暉志工攜手推動,以實際行動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啟動儀式特邀副縣長李文良及地主學校金門農工校長共同揭開序幕。 副縣長李文良在致詞中指出,看到此次活動展現出「有溫度」的交流特質,深受感動。他強調,透過志工的傾聽與對話,不僅能更精準掌握第一線需求,也能貼近孩子的內心。他並提醒志工們:「良好的工作團隊關鍵在於人和,唯有團結合作,才能創造最大價值。」李副縣長感謝志工們跨海相聚,並期待此行能讓雙方共同攜手,持續在青少年安全教育上發揮更大力量。 交流活動中,與會人員分享了各縣市在推動安全教育上的努力與挑戰。金門農工校長吳志衍表示,各縣市聯絡處在軍訓教官轉型後,人員結構與過去已有顯著不同,也面臨新的挑戰。然而,他相信金門聯絡處團隊在守護縣內孩子安全上必將盡心盡力,堅持到最後一刻。吳校長更強調,春暉志工是聯絡處最重要的協助推手,每一位志工身上都承載著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正是推動教育工作持續前進的動力。 此次活動也透過跨縣市經驗分享,設計出多元課程,讓交流過程更富教育意義。新竹聯絡處以話劇表演的方式進行安全教育宣導,生動活潑,寓教於樂;金門聯絡處則安排「手作小掃把課程」,讓志工們親手製作「吉祥小掃把」,象徵將人生中的負能量掃除乾淨,留下幸福與正能量。 教育部金門聯絡處軍訓督導暨學生校外會執行秘書溫欣屏表示,透過手作課程,志工不僅體驗了自我淨化的寓意,也在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合作與凝聚感。她指出:「學生的學習歷程猶如人生旅程,需要指引與包容並重。」這次跨縣市的聯合行動,正是深化情感連結與合作默契的重要契機,展現教育單位與志工們共同守護學生安全的堅定承諾。 透過這次研習與交流,金門與新竹兩地志工夥伴不僅攜手共構「零毒害、安全校園」的願景,也為未來防制行動開啟新的合作契機。雙方期待持續推進安全教育升級,並以更多創新方式讓宣導活動貼近孩子日常生活,降低潛在危險因子,為青少年打造更堅實的安全網絡。 本次跨海研習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與經驗的交流,更是一場情感與使命的連結。新竹與金門春暉志工攜手同行,展現出跨越地域的教育力量,讓「守護下一代」的理念更加落實於行動。藉由持續不斷的努力,兩地聯絡處與志工夥伴將繼續肩負責任,為打造無毒、安全、幸福的校園環境而不懈奮鬥。
-
三大親子館創造力共學課程圓滿結業
由金門縣政府社會處主辦,蘭湖、醫遊及生態三大親子館共同承辦的《親子創造力共學課程》,歷經五週的學習旅程,於8月16日至17日溫馨舉辦結業典禮。課程自7月中展開,融合「任務式遊戲×創意思考×家庭互動」三大特色,吸引超過28組親子家庭熱情參與,不僅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更為金門零歲教育注入嶄新能量。 結業典禮分別於8月16日在醫遊館與蘭湖館、17日在生態館舉行。典禮上由縣府社會處處長王茲繐、課程指導者陳龍安教授及各館主任親自頒發「全勤獎」與「高階挑戰章」,並贈送獎品與結業證書,表揚親子們五週以來的用心投入與持續努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小朋友臉上洋溢自信笑容,家長則在溫馨交流中彼此分享學習成果與心得。 在頒獎之前,陳龍安教授特別以「問、想、做、評」為題,進行一場精采的總結演講。他指出,創造力是一種能陪伴孩子終身的核心能力,家長在過程中所給予的信任、陪伴與引導,正是孩子最強大的支持。他勉勵家長們將這套思維方法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導孩子勇於發問、善於思考、敢於嘗試,並學會檢視與改進,讓孩子在探索中建立自信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參與課程的家庭表示,五週的共學歷程不僅讓孩子在遊戲與實驗中激發無限想像,更大幅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課程設計的家庭互動環節,父母與孩子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教養靈感與方向,也學會了如何在生活中創造更多陪伴與對話的機會。 社會處處長王茲繐在典禮中指出,縣長陳福海一直重視家長的教養責任以及幼兒的照顧品質,縣府近年積極推動「扎根零歲教育」,希望藉由專業師資與在地資源的整合,持續推出多元且具啟發性的家庭課程。他強調,唯有從零歲開始扎根,才能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也能幫助家長在教養之路上獲得更多支持與信心。 此次《親子創造力共學課程》不僅是一段知識與技能的傳遞,更是一場親子間心靈的交流與共成長的旅程。隨著課程圓滿結束,參與的家庭帶著榮耀、感動與新的啟發繼續前行,也為金門的親子教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
跨域融合在地文化 金門防災創意亮相高雄
為提升親子對校園環境安全與防災教育的認知,教育部8月15日至16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盛大舉辦「守護臺灣歷險記」防災教育嘉年華,邀請全國各縣市齊聚一堂,展現113年度防災教育的豐碩成果。活動以互動體驗、創新展示和知識傳遞為主軸,吸引許多親子踴躍參與,現場氣氛熱烈。金門縣亦不缺席,由本縣防災教育輔導團總召集人、中正國小校長陳為信率團參展,展出烈嶼國中師生設計的創意教案作品「追風雞」風向風力感測教具模組,成為現場矚目焦點,深受家長與學童喜愛。 「追風雞」教具模組的發想,源於金門大橋通車後,烈嶼居民對於強風對交通安全的切身體驗。烈嶼國中校長黃文華與團隊師生,將這份在地生活經驗化為教材,結合烈嶼傳統信仰的守護神「風雞」及知名地標「八達樓子」的文化意象,設計出兼具趣味與功能的教具模組,能清楚呈現風向與風力等級。此作品不僅是防災教育的教材,也跨足地理、生活科技與文化學習,讓學生在互動操作中理解風力與生活安全的密切關聯,堪稱兼具地方特色與實用價值的跨域教案。 除了成果展示,嘉年華也舉行「第13屆防災教育績優縣市、學校及有功人員頒獎典禮」,表彰長年投入防災教育推廣的縣市與師生團隊。金門縣今年延續去年的亮眼成績,再度傳出捷報,共有三所基礎學校及兩位教育人員獲獎。上岐國小榮獲「績優學校」、西口國小榮獲「優選學校」、烈嶼國中則獲頒「佳作學校」。個人獎部分,中正國小校長陳為信因長年擔任防災教育輔導團總召集人,獲得「資深召集人—銅獎」的肯定;金湖國小教師方玲琳則榮獲「防災教育推動有功人員(教學組)」殊榮,展現金門教育團隊深耕防災領域的努力。 方玲琳老師畢業於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現為金湖國小視覺藝術教師。自108年起,她便將設計專業融入防災教育,迄今已投入五年多。她擅長運用平面設計與資訊科技,將防災觀念轉化為生動的桌遊、文創品與教具,並融入金門的文化元素。曾推出「勇闖空汙防制風獅島」桌遊、「創意防災避難包L夾」及「關聖帝君統境趣」繪本等作品,讓學生在遊戲中理解防災概念,也讓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體驗。 方老師在受獎時表示,防災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與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但多數教材內容偏於艱澀,往往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因此,她希望透過專業設計,把抽象的防災知識圖像化、故事化,甚至結合桌遊與互動元素,創造出既有趣又具教育性的學習工具。她強調,當防災知識能與在地文化連結,就能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進而讓孩子願意主動學習與實踐。 此次高雄嘉年華中,金門團隊的亮相,不僅展現了縣內教育工作者在防災教育上的創新實踐,也突顯了金門善用文化特色結合教育的創意思維。從「追風雞」到各項文創教具,金門將在地風土人情轉化為教材,成功讓防災教育跳脫課本與講述,走入生活與遊戲之中。這份跨域融合的精神,不僅讓金門的作品在全國舞台上受到肯定,也為未來防災教育的推展提供更多啟發與想像。
-
陶瓷廠迎來工研院訪團 盼攜手探索新的可能
金門陶瓷產業再添發展契機,近日陶瓷廠迎來工研院訪團,一行人走進這片由土與火淬鍊而成的天地,親眼見證陶瓷製作工序與產業轉型成果。 成立於西元1963年的金門縣陶瓷廠,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官窯。本次參訪行程中,工研院訪團首先聆聽陶瓷產業的發展簡報,進一步了解陶瓷廠如何在傳統基礎上推動多元化經營,包括文創商品開發、產業觀光體驗、以及跨領域技術應用等。隨後,在導覽人員帶領下,嘉賓們逐步走入陶瓷生產現場,親身觀摩從陶土選料、拉坯、修胚、上釉到燒製的完整流程。透過實地參訪,訪團不僅感受到陶瓷工藝對於細節的嚴謹要求,也對工藝師傅們專注專業的精神表達高度肯定。 廠內展示區陳列的各式作品,更是讓參訪貴賓留下深刻印象。無論是延續傳統美學的經典器皿,還是融入現代設計的創意陶藝,每件作品都展現出「土與火」交融後的獨特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陶瓷廠近年積極推廣體驗式觀光,透過手拉坏DIY、柴燒體驗與陶瓷文化展覽,讓更多遊客親自參與,進一步認識陶瓷產業的文化價值。這項努力獲得長官們的高度肯定,也被視為產業轉型成功的典範之一。 廠長林蔚尚表示,陶瓷不僅是一門工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陶瓷承載的是島嶼的溫度與歲月的記憶,而創新則讓這份記憶能夠延續、拓展。期盼藉由這次交流,能與工研院攜手探索新的可能,讓金門陶瓷在傳承之外,也能綻放更多創新火花。他強調,未來廠方將持續在產品開發與技術合作方面努力,無論是在材料改良、環保製程,還是智慧化應用領域,都希望能透過跨界合作,開創陶瓷產業的新藍海。 此次參訪不僅是一次深入交流的契機,更是一場文化與科技的交會。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科技研發,看似迥異,實則蘊含著許多互補與合作的可能。陶瓷廠也期盼透過產官學三方攜手,能夠創造更多元的發展模式,並持續培養年輕世代對陶瓷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度。 陶瓷廠對於工研院長官們的指導表達感謝:這份支持不僅帶來鼓舞,也成為未來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展望未來,陶瓷廠將持續秉持「傳承與創新並行」的理念,在文化保存、產業應用與觀光推廣三方面同步發展,讓金門陶瓷不僅走進人們的生活,更能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
金沙尋找風獅爺APP兌獎 雞鳴山AR旅行風獅爺亮相
金沙鎮公所「尋找風獅爺APP」兌獎活動8月開跑,活動邁入第3個星期,累計有208台灣遊客及20國際遊客完成積木兌換。金門籍本週將可達到兌換門檻。 今年金沙鎮公所結合全島美景和地標新增建6款AR旅行風獅爺,其中,「雞鳴山」於8月15日率先亮相,吸引許多風獅爺迷前往解鎖收集,金沙鎮公所新增警告標語,提醒民眾注意安全;由於8月23日配合公投進行,該週假日不受理積木兌領,敬請遊客特別留意,並請隨時留意APP之推播公告。 金沙鎮公所於每年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由尋找風獅爺活動,串聯轄內豐富的歷史人文及產業特色,期藉以活絡金沙地區觀光活動,及帶動發展,近年地區帶起一股尋找風獅爺的熱潮。尤其,自106年起推出風獅爺微型積木作為獎勵,隔年(107),則委商開發「金沙鎮巡禮之尋找風獅爺」APP,以原本紙本風獅爺護照集章兌獎方式為藍圖,將風獅爺建置在系統中,伴隨民眾之參與和回饋,數量也逐步增加,於110年將全縣風獅爺收錄到系統中,也讓這股尋獅風潮風靡全島,也再次炒熱風獅爺話題以及積木收集熱度。 金沙鎮公所推行APP的第二年起,在廠商協助下,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結合各里觀光景點推出旅行風獅爺,並逐步建置烈嶼鄉或其他著名景點之AR供民眾解鎖收集。民眾只要依照APP所示,至指定的地點,解除關卡任務後,即可收錄於系統圖鑑中,能隨時與AR旅行風獅爺合照,或跟著他的足跡趴趴走遊歷各地金門風光,留下具互動性和紀念性之紀錄,也受到廣大迴響。 值得一提的是,自建置AR以來,旅行風獅爺即成為玩家挑戰兌領積木的重要門檻,尤其是金門籍的使用者。以今年為例,金門籍需要75尊一般風獅爺以及14尊AR旅行風獅爺,由於系統上每週隨機出現4款,因此,自8月1日開跑以來,眼尖的玩家每星期都追著旅行風獅爺的腳步解鎖今年尋獅的任務,已在第一時間搶得兌換券,兌領炙手可熱的風獅爺微型積木,累計今年已推出第9款(官澳)風獅爺微型積木。 依據金沙鎮公所統計,今年「尋找風獅爺APP」開跑已來,統計至8月15日止,活動邁入第3個星期,累計有208台灣遊客及20國際遊客完成積木兌換。而金門籍於本週將可達到兌換門檻。今年金沙鎮公所結合全島美景和地標新增建6款AR旅行風獅爺,其中,一款「雞鳴山」於8月15日率先亮相,由於需集滿14尊才能完成指定任務,因此,吸引許多風獅爺迷前往解鎖收集,為此,金沙鎮公所也特別於APP中新增警告標語,提醒民眾注意安全。 金沙鎮公所指出,依據介紹,「雞鳴山」雞鳴山,后江灣與洋江灣之間海岸突起的一塊礁石,高約19公尺,因為形狀如雞髻(雞冠)一般,故俗稱之為雞髻頭,該地亦是知名的「雞鳴山」營區,現為岸巡管轄,沿著海邊築有海堤、碉堡、高牆,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退潮時候,從鶯山廟前至中蘭海岸,亦可見一層層排列整齊的軌條砦,搭配黃昏落日美景,結合軍事、自然、人文景致,常常吸引旅人駐足。 因此,今年也特別增建,「雞鳴山」AR旅行風獅爺等6款旅行風獅爺,其他包括「莒光樓」、「蚵管哨」、「馬山三角堡」、「將軍酒窖」、「洋山-水獺友善村落」等,都將一一出現,供大家探訪、解鎖、體驗。 金沙鎮公所特別提醒,由於8月23日配合公投進行,該週假日(8月23日及8月24日)。另外,10月4日及10月5日亦不受理積木兌領;敬請遊客特別留意。由於「雞鳴山」地型和地理位置關係,公所雖已就周邊道路整修,但是夜間視線佳,除於APP中新增警告標語,也特別提醒民眾注意安全,並請廣大的風獅爺迷,隨時留意APP之推播公告。若有相關疑問可電洽082-352150轉農觀課。
-
沙圖共玩共學 用大黍草手作小福帚
金沙鎮圖書館今年延續「沙圖共學共玩教室」系列活動,日前辦理「大黍草福帚」製作,活動移師官澳社區,在講師帶領下,學員們首先探索聚落文化,認識金門常見的外來種植物及其對環境之影響。最後動手將事先完成曝曬、脫粒之大黍草,製作成小福帚。 為推廣閱讀,吸引讀者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資源,豐富學習和生活。金沙鎮圖書館結合圖書館館藏資源與閱讀的關聯性,自4月底起辦理「沙圖共學共玩教室」閱讀推廣系列活動,藉以鼓勵親子攜手走進圖書館,運用相關資源,共享美好的閱讀時光,也豐富知識學習及開拓視野。 「大黍草福帚」活動結合環境教育與文化體驗,並結合社區於官嶼里辦公處舉辦,內容除了在講師介紹下,認識金門常見的外來種植物,其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防治的重要性,也走訪官澳聚落,尋覓隱身於巷弄間的風獅爺,探索聚落人文風華。 活動的重頭戲為「大黍草福帚」,講師陳惠玲指導學員,利用事先採集,經過曝曬、脫粒等處理的大黍草,用彩色絲線按步驟繫緊,最後再以吉祥吊飾點綴完成小福帚製作。過程中,學員收穫滿滿,也在作中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的價值與魅力。
-
議員董森堡、律師盧天成 免費法服預約
有法律問題的民眾注意了,由議員董森堡與律師盧天成合作,今年第四場的「免費法律諮詢服務」預定在八月二十六日(星期二)下午辦理,提供地區民眾法律諮詢相關管道。董森堡說明,這場「免費法律諮詢服務」,提供給有需要的民眾專業的建議以及幫助,但由於諮詢過程較為耗時,因此法律服務將採取「預約制」,名額有限,民眾可透過預約網址或掃描QR CODE預約。 「盧天成律師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的時間,訂於八月二十六日(星期二)的下午兩點開始,至下午五點為止,諮詢的地點在「議員董森堡服務處(地址為:慈湖路一段八十一巷七號,下埔下7-11旁)」。歡迎有法律需要的民眾,先行透過網路表單預約,預約網址為:https://forms.gle/PBETodtM6V4N3r1E9,進行報名,名額有限。對於這項活動有任何疑問者,也請致電服務處(電話:082-312468)詢問。 董森堡指出,有法律諮詢需要的民眾,報名時請在表單上填寫姓名、聯絡電話、電子信箱,並且為了諮詢順利進行,預約時還請先簡單陳述需要諮詢的案件類型資訊(車禍處理、土地權屬、勞資糾紛、家事爭議、財產繼承、民刑事法律等問題),諮詢活動每人限定十五分鐘,還請民眾可以預先準備好案件相關資料,以利法律諮詢當日可以給予更具體的建議。 議員董森堡服務處已經成功舉辦數十場的法律諮詢服務,成功協助上百位民眾,提供對於車禍、土地、繼承、勞資或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問題有所苦惱,但卻又不知所措的民眾一個詢問管道,透過專業律師來幫民眾理出頭緒。董森堡表示,這次特別邀請盧天成律師再次現場坐鎮,提供一對一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盧天成律師相當熟悉金門的在地實務問題,將可以提供接受諮詢的民眾更為具體的建議,不論是生活大小事,只要是法律問題,都歡迎來預約詢問。
-
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親子活動報名
為守護本縣0至3歲嬰幼兒健康成長,並協助家長獲得專業照護知識與正確育兒觀念,金門縣衛生局將於8月24日舉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系列講座暨親子活動。活動結合專業醫師的衛教分享與親子互動遊戲,期望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家長與寶貝共同體驗學習,在愛與關懷的環境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此次活動地點設於金湖托育資源中心「醫遊館」,當日安排兩梯次時段,分別為上午9時至10時,以及上午10時至11時,每梯次限額12組親子報名參加。對象為0至3歲幼兒,並由1至2位家長陪同。現場活動內容將針對嬰幼兒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安排互動課程、生活保健知識講解及即時問答,讓家長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學會辨識孩子的成長特徵、健康警訊以及日常飲食照護重點。 金門縣衛生局表示,該局長期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以專責醫師定期評估與指導為核心,協助家長掌握幼兒在各階段的健康發展重點。透過此次講座與親子活動的結合,不僅提供專業知識,更希望營造親子間溫馨互動的機會,使健康教育不再只是單向傳遞,而是生活中自然養成的好習慣。 有意參加的家長可掃描QR Code完成登錄。由於名額有限,主辦單位呼籲把握機會儘早報名,以免向隅。活動相關疑問可洽詢082-338863分機232胡小姐。 衛生局提醒,已完成報名的家庭如臨時無法出席,請務必提前來電取消,以便將名額釋出給其他有需要的家庭,避免資源浪費。家長也應依寶貝實際年齡選擇適合的梯次參加,確保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能貼近孩子的成長需求,讓參與效益最大化。 金門縣衛生局指出,嬰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期,無論是語言能力、動作發展、感覺統合還是社會互動,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適當刺激與引導。透過專責醫師與專業團隊的協助,家長能更精準掌握寶貝的發展狀況,及早發現異常並及時介入,減少日後可能面臨的健康或學習困難。 本次活動除了衛教講座與互動體驗外,現場還將準備簡單的小遊戲與交流時間,讓孩子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家長之間也能互相分享育兒心得,形成社區內的支持網絡。衛生局期望透過這類活動,讓家庭之間彼此連結,形成共同守護幼兒健康的力量。 金門縣衛生局誠摯邀請家長踴躍參與,帶著寶貝一同走進醫遊館,從專業醫師的指導中獲得實用的育兒知識,並在互動遊戲中增進親子情感。透過知識與關愛的雙重滋養,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金門健康快樂地成長。
-
臺中愛樂教師木笛團跨海攜手卓環學子同台共譜音樂盛宴
臺中愛樂教師木笛團攜手烈嶼鄉卓環國小直笛團,共同舉辦一場公益性質的音樂會,大手牽小手輪番登台演出,展現木笛溫潤優雅與清脆活潑的多重魅力。 卓環國小指出,學校致力於推廣音樂教育,讓孩子在藝文氛圍中成長。今年暑假,學校特別與來自臺中、享有盛名的臺中市愛樂教師木笛團合作,於16日晚間6時在金城國中藝文中心舉辦木笛交流音樂會,為金門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盛宴。這場交流音樂會恰逢臺中市愛樂教師木笛團成立40週年,對雙方而言別具意義。愛樂教師木笛團自成立以來,長年致力於木笛音樂教育推廣,並培養無數木笛愛好者。此次跨海來到金門,不僅是慶祝團慶,更是將音樂的美好分享給金門的孩子們與鄉親,展現木笛音樂跨越地域的力量。 音樂會節目安排豐富,共有17首曲目,由臺中市愛樂教師木笛團與卓環國小直笛合奏團輪番演出。開場由愛樂教師木笛團演奏《緣》,緊接著帶來《杜鵑圓舞曲》、《已經只剩下尾》、《紫雲之詩》等多首曲目,展現木笛溫潤優雅與清脆活潑的多重魅力。卓環國小直笛合奏團則精心準備了《圓舞曲》、《Mock Baroque》與《龍的傳人》,不僅展現學生在直笛演奏上的紮實基礎,也傳遞屬於年輕世代的熱情與自信。特別是在《龍的傳人》悠揚旋律中,觀眾感受到學生的用心與對音樂的熱愛,贏得滿堂掌聲。節目中段與壓軸,愛樂教師木笛團接連演奏《那些年》、《稻香》、《內山姑娘要出嫁》、《滿山杜鵑》等膾炙人口的曲目,讓現場觀眾隨旋律輕聲吟唱或輕輕搖擺,氣氛溫馨而熱烈。最後一曲《快樂的出帆》為音樂會畫下完美句點,也象徵雙方的交流如同啟航的船隻,將持續向前航行。 卓環國小校長楊杰頤表示,學校長年重視學生的藝文學習,直笛團是孩子展現音樂才華的舞台。此次與臺中市愛樂教師木笛團同台演出,讓學生有機會觀摩優秀音樂人的演奏技巧與舞台風采,相信將成為孩子們寶貴的學習經驗,也為學校的藝文發展注入新能量。楊杰頤強調,這場活動的價值不僅在於音樂表演本身,更在於孩子們能透過與專業樂團的互動,拓展音樂視野,培養合作精神與舞台經驗。未來更希望能從安排相關音樂交流活動當中,讓更多學生在藝術中成長,在舞台上自信發光。 為了讓演出更臻完美,卓環國小直笛隊指導老師謝佩珊老師特別在音樂會前一週安排暑期集訓,帶領團員們密集練習曲目與排練合奏細節。從指法到音色、從默契到表情,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在舞台上呈現最完美的表演,讓觀眾聽見孩子們用心投入的成果。 卓環國小表示,這場木笛交流音樂會是卓環國小展現藝文教育成果的重要時刻,不僅凝聚了師生、家長與社區的力量,更見證了音樂教育跨越時空的感動,而當晚的笛聲也將成為孩子與觀眾心中持續迴盪、難忘的旋律。